魏公子
发表于 2013-11-18 14:33
等到注册制正儿八经推出的时候
牛市估摸着正进行的轰轰烈烈
然后在一片叫好声中来个火上浇油
加速上涨若干个月之后顺利突破万点大关
当人们嗷嗷叫着两万点的时候开始割韭菜
哈哈
以上纯属梦呓
如有雷同则属巧合
魏公子
发表于 2013-11-19 17:16
西安一股民3天6读《决定》 称不读不适合炒股
“这对股市绝对是利好啊!幸亏没有割肉。”读完三中全会《决定》5500字全文后,有6年股龄的西安某中学教英语的郭老师,按捺不住激动了好几天,让这个仍深套的小散户,看到了实现翻身梦的美好未来。
老实说
越是这样的股民
越是难以长期获利
通常都是被割韭菜的命
魏公子
发表于 2013-11-20 09:44
现在市场上有两个极端
一个是技术派
不但没个交易日四个小时的看盘分秒不拉
还要花上大量的时间去复盘
结果身心憔悴
另一个则是自身的企业派
很少看盘
甚至电脑里都没有行情软件
自认为看透了市场先生的小孩子脾气
完全不在乎波动
这两种做法觉得都有待商榷
第一种是极为不智的
别说是否能挣到钱
即便挣到了钱
如果是以健康为代价
我也觉得很不值
第二种同样有问题
这一类人几乎大都是集中投资的典范
可是又有几个人有老巴的精准眼力?
最终不过是东施效颦徒惹人笑
即便也赚到钱了
这种模式几乎就没有可能达到西蒙斯那种60%的成绩
老巴的20%几乎就是长期企业投资的极限
一笔好的投资
最好既能赚到企业的钱
也能赚到市场的钱
当然这很难
必将上下而求索
或仍将不可得
魏公子
发表于 2013-11-20 15:42
IPO注册制改革解读:市场归位政府不再背书
本报记者 李新江 北京报道
IPO注册制首度写入中央文件,被指直击中国股市要害。这意味着监管层对A股发审制度改革已渐成共识。
按现行《证券法》、《公司法》等法律法规,我国股票发行审核采取“核准制”。而近年来,IPO过程中“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额募集资金”等三高问题,以及层出不穷的IPO造假上市问题都令目前的发审制度备受诟病。
针对IPO由核准制走向注册制的改革路径,注册制带给资本市场的影响,以及未来A股市场格局和生态的转变等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财经委法案室主任朱少平、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曙光教授、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以及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贺强等专家学者,对上述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IPO注册制仍临难题
《21世纪》:IPO从核准制走向注册制,是否意味着以后上市不再审核?
朱少平:毫无疑问,监管部门一定会根据三中全会要求,实施注册制。注册制如果实施,肯定不存在批的问题,但并非你一报你就注册。
目前符合大条件的公司有两三万家,显然不可能都上市。纾解这一问题,只能用各类条件来卡,如资金规模、销售额、盈利水平、可持续发展等指标。目前已经细化成40多个指标,将来如何实施,先行法律对此还未有规定,监管层应该会有自己的考量。
李曙光:预计未来证监会仍会规定一些必要条件,企业为取得发行资格,需要通过证监会审核。不过证监会审核的重心将会发生变化,主要围绕企业信披是否完善,是否履行相应的程序。其中比较关键的还有监管层如何考量市场的容量问题,不过这一类问题也可以交给市场去解决。
尹中立:这基于我们对“审核”的含义解读。IPO实施注册制之后,将是一个简政放权的过程,人为的行政控制,譬如控制发行价格、控制发行时间等将不复存在。不过,这一政策是否符合事实条件,如何实施都有待观望。
《21世纪》:IPO实施注册制的推进方式将如何展开?有没有时间表?
李曙光:应该是阶段性实施。三中全会是十年的改革方案,不能期待一蹴而就,具体还将依赖实践的结果。
此前,证监会对IPO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检查,已经是IPO新政的一个示范过程。也不排除,部分满足相应条件的企业,IPO过程中率先试点的可能。
尹中立:时间表不好预测,注册制改革涉及A股定价机制发生改变,直击中国股市要害。自股市建立以来,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已反复了近十次,每次改革都没有实现预期目标,真正的难点就在于此。
实施注册制之后,垃圾股赖以生存的“壳价值”将不复存在,股价将会出现大跌,在A股市场以维稳为目标的体制下,现阶段尚不具备可行性。
《21世纪》:IPO从核准制到注册制的过渡期内,监管层及市场各方应该为之作出哪些准备?
朱少平:目前有几个问题需要率先厘清。一是核准制取消后,通过什么方式加以明确未来的上市标准?对标准的审核实施怎样的程序?监管机构审查发现问题后,对上市公司如何处理?这些问题还有待监管部门,甚至是国务院在细则里进行明确。
其中一个原则性问题是,不管什么制度,既要方便企业融资,更要保护投资者利益。绝对不会拿投资者保护问题向企业融资让步。
李曙光:未来还需要三个条件,一是信披是否越来越规范,二是中介机构把关是否越来越严格,三是司法配套措施能否跟上。
其中,最大一个问题是,发行人中介机构自律性是否到一定水平,如果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自律程度较高,企业满足注册的一系列规定,监管层根本不需要审核。这也使得过渡期内,监管部门在实施相关法律法规的过程中,需要更加严格、严谨和细致。此外还需要连带的要素进行增长,相应的司法诉讼体系、投资者教育和保护体系等也需要随之完善。
尹中立:目前A股一些操纵市场、信息披露不规范的现象频发,在这一背景下盲目放宽IPO标准,将形成博弈经济学里的“柠檬市场”,这种市场将不具备生命力。
譬如注册制实施的过渡期,需要将退市制度纳入新股发行的制度框架之中,完成相关制度建设并严格执行。之前监管层虽然多次强调严格执行退市制度,但最终还是雷声大雨点小。
政府不再背书令市场归位
《21世纪》:监管层、中介机构和投资人的市场角色如何再定位?
李曙光:监管层注重上市以后的企业表现,是否存在误导、披露不真实,是否存在欺诈等。加强对这一类案件的处罚力度。未来应该建立发行人和中介机构自负其责的制度。
监管部门在必须披露的一些必要条件,一些标准上,需要更加准确和完善。
而对于投资者来说,政府对于风险的背书将消失,这是一个市场归位的过程。在整个链条去行政化的过程中,核准制时期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匹配都将发生变化,监管机构、中介机构和投资人在过渡期都需要调试。
尹中立: 监管者对股票发行过程过度的行政干预带来了很多不良后果。例如,因为上市是受到人为控制的,出现了所谓的上市公司的“稀缺性”,导致了上市公司的壳价值,使得股票价格出现扭曲。
譬如2012年市场大跌,IPO旋即暂停,这是此前很典型的市场反馈机制。
中小投资者需要率先做出转变,从投资者分布看,散户投资者对垃圾股的投资占主导地位。如果下一步退市制度也随即推出,有些股价甚至会出现超过50%以上的下跌,这类投资者将出现较大损失。但另一方面,蓝筹股的投资价值会相对凸显。
《21世纪》:各位对未来A股利益新格局转变预期及政策建议有哪些?
李曙光:市场化,估值会更加靠近市场,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机构投资者的发展,机构对于企业价格的判断会比散户和单个投资人研究能力更强,对机构投资者是个利好。
尹中立:壳价值消退,PE将不存在暴利空间。由于“壳资源价值”的存在,证券市场出现价值扭曲,上市就像中奖的盈利模式将会消失。
中国股价扭曲主要表现是:大盘蓝筹股的定价偏低,而小盘股的定价偏高或严重偏高。同时,退市制度缺位,亏损的公司经过重组后立即可以成为一个优质的公司,股价出现飞涨。假如废除新股发行的核准制,真正实行注册制,则股市定价机制将重新改写,垃圾股将“血流成河”,投资者应该为此做出准备,逐步调整自己的投资策略。
贺强:此前的制度不合理,因此要全面改革,我的建议只有一条,一二级市场直接对接。股票从发行市场到交易市场存在一段时间间隔,切断了股票价格在时间上的连续性,形成两个市场之间很大的价差及巨大的利益诱惑,并随之出现“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超额募集资金”的三高问题。(编辑 郑世凤 杨颖桦)
21世纪经济报道
现在人们的印象已经基本固化
或者说已经被成功洗脑
即蓝筹股即烂股
绝不会涨
呵呵
六年前
小散户同样被洗过一次大脑
只不过那时候告诉他们的是
只要是蓝筹
别管多贵都能买
肯定能涨
哈哈
fquire
发表于 2013-11-20 16:15
老魏是名人。
老魏强势。
魏公子
发表于 2013-11-23 20:06
中国股民需要穿越
收藏本文
类别 : 宏观趋势 作者: 昆明投资客2012-07-03 23:05:05
1906年,华尔街的金融恐慌是道琼斯指数下跌了32%,达到53点。
1932年,股市低迷,道琼斯指数只有41点。
26年过去了,当时的美国人的投资还是亏损的(如果你买道琼斯指数的话)。要知道这可是在(那个年代里)经济第一,而且发展良好的新兴的美帝国主义。
如果现在的中国股民穿越到那个时代,一定会对万恶的资本主义有深刻的理解。
(上述资料摘自《戴维斯王朝》)
另 1941年 二战爆发,道琼斯指数回落到了92点,这是1906年暴跌前地数字
魏公子
发表于 2013-11-23 20:08
中国股民和财经霉体的混蛋逻辑
收藏本文
类别 : 投资杂谈 作者: 低价猎手2012-05-10 21:28:20
找恶心一下大家。
说,如果一个碗或者筷子,或者汤勺,掉进马桶里,你还会洗洗继续用来吃饭吗?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会说,恶心死了,扔了!
then,如果你的手不小心碰到屎或者尿,你会把手砍掉吗?
我们会说,脑袋进水了!用的着嘛!
我们会总洗手液擦手洗干净,包饺子,用手拿馒头吃。
这是我们得一个心里误区。
再说一个经常被股民和财经霉体诟病的事情:为毛网易,搜狐,新浪,百度们都跑到美国,便宜美帝?
我们先说一个基本事实:大家同意让一个亏损的企业上市吗?
大家同意让一个亏损多年(即使没有政府补贴,不让借壳重组)的企业继续上市吗?
如果一个尚未盈利得企业上市几年后,仍未盈利,结果被迫退市得企业,投资者值得可怜吗?监管者要承担大部分责任吗?
……
亚马逊在盈利前,多少年没有盈利几个人知道?
一个百度的财富神话背后是多少欲哭无泪的财富消失得人间惨剧,股民和霉体清楚吗?公正的报道过吗?
绝大部分人,包括我都是只见贼吃肉,不见賊挨揍。
投资亏损后,怨天尤人,怨庄家,怨大股东,骂证监会,好像从来没有人承认过自己很傻很天真。
而且,有人不止依次吃过亏。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
类似的错误第一次是犯错误,聪第二次开始就是你自己的选择了,而不是一个错误!
yejianchuen
发表于 2013-11-24 20:36
或许 实际上很多的人都没有理解什么叫人民战争!
人民战争的内涵是什么?
飞翔的投机者
发表于 2013-11-24 21:52
一直都觉得在中国的股市里,只有投机,没有投资~~
魏公子
发表于 2013-11-26 07:59
飞翔的投机者 发表于 2013-11-24 21:5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直都觉得在中国的股市里,只有投机,没有投资~~
生活就像一面镜子,股市也一样。譬如红楼梦,有人看到了道,还有人看到了淫。
魏公子
发表于 2013-11-26 09:16
最近有个想法
是否要对企业的大小加以限制
初步想法是仅投资总资产(MRQ)在百亿元以上的企业
如果再考虑到企业正收益
当前仅有341只股票符合要求
绝大多数的PE都很低
中位数为15.6倍
市场明显的对小企业有偏好
既然市场不喜欢大企业
为什么我还要添加这样的限制呢?
一方面是我不喜欢扎堆
股市里人多的地方通常没钱好赚
最主要的是大企业让我感觉到安全系数更高
本身抵抗风险的能力更强
而且有些企业甚至大到了死不了的程度
魏公子
发表于 2013-11-26 09:17
这个条件即便添加进来
对我目前的持股几乎没啥影响
因为我目前持有的企业规模似乎更大
魏公子
发表于 2013-11-26 09:25
还有一点也算是未雨绸缪吧
担心以后注册制正儿八经的实施后
一部分股票将会陷入流动性陷阱里
还有一部分企业会使用财务手段扭曲一些数字
魏公子
发表于 2013-11-26 09:41
很多人都想在二级市场上当PE风投
在一家企业很小很不起眼的时候买到
然后成长到大象
嗯
想法很好
但是我觉得这很难
与其费劲心力找一只十年十倍的大牛股
不如连续十年中
每年找一只26%的股票
虽然这同样不容易
但是总也是有点把握的
而不是纯粹的拼运气比人品
一个合格的风投
必然手上攥着大笔的资源
因为他们也知道成功率很低
但是只要有一个成功
就可以抵消很多次失败
但很多巴粉却喜欢集中
自以为投资
魏公子
发表于 2013-11-26 09:45
成长期的企业
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
基本上在上市前就走完了大部分的成长期
我宁可买一批成熟期的企业
比较安稳的享受一些红利即可
我也不知道他们啥时候进入衰退期
反正不能赚钱的时候就卖掉
有杀错没放过!
魏公子
发表于 2013-11-27 19:14
如果以总资产是否过百亿为标准,来区分企业的大小的话,那么当前A股共计有466家大企业,占比18.9%,按照总资产加权计算,年化后ROE=14.84%。小企业则是1997家,占比81.1%,平均ROE=7.34%(数据来源:通达信)。
魏公子
发表于 2013-11-27 19:18
按照三季报计算,大企业**有51家亏损,占比10.94%,而小企业中则是284家亏损,占比14.22%。
魏公子
发表于 2013-11-28 09:14
总资产的大小和ROE、PE的关系
虽然不是严格的函数关系
但是基本上可以看到这么一个趋势
随着总资产的减少
ROE逐渐下降
PE逐渐增大
下表中的数据来源于通达信
魏公子
发表于 2013-12-1 13:46
1966年道琼斯指数从2月份的高点995点下跌至5月份的865点时,我接到了几个合伙人的电话,声称他们认为股票的价格仍会进一步下跌。此情况让我的脑中瞬间产生了两个疑问:
1)如果他们知道2月份道琼斯就会持续下跌至5月份的低点,那他们为何不早一点告诉我呢?
2)如果他们在2月份的时候不知道指数会一直下跌到5月份的低点,那他们为何又会知道5月份之后指数会继续下跌呢?
另外也有几个电话建议我应该卖出我们所有的股份并等待,直到市场的情况更加明晰。请允许我在此再度声明两点:1)未来对于我而言永远是看不清楚的;2)似乎从未有人在市场上涨100点之后打电话给我,声称未来的市场行情可能难以看清。我们不会将我们持有的证券以一个被低估的价格抛售,即便某个星象学家声称市场将会下降,而且总有些时候他们的预测是正确的。
后一句言外之意就是说,市场如果上涨100点后,大家就都以为自己能看清未来了,顺势都看涨了,如果市场下跌100点后,大家又顺势看跌了,也以为能看清市场了,所有的依据都来源于市场过去的走势,而非企业基本面的价值。
其实这就如同很多人挤进价值投资的行列,去不断追捧购买过去的明星股一样,所依据的仅仅是一种过去的牛股的成长符号,而非切实的价值基础。
魏公子
发表于 2013-12-1 13:52
很多投资者都会问:“价值投资是高抛低吸,还是长期持有?”,这个问题其实是有逻辑上的毛病的,即:如何交易和持有时间,其实并不构成投资策略,而是一种投资策略作用下的结果,一种表现形式而已。时间只是附着在价值变化上的一种投资结果,没有相应的策略核心,无从谈起究竟持有时间多长合适。
也就是说,买入后持有与否,持有时间长短是根据投资标的长期价值优势大小的性价比决定的,而不是仅依靠投资之前的持有决心、持有誓言或臆测其持有时间能决定的,因此长期持有只是最后的结果而不是一种操作策略。不然投资就无所谓风险之说了,大家都来持有一些看似可以长期持有标的就可以完胜了。很多人对价值投资有偏见,这是正常的事情。价值投资不符合大多数人的正常心理情绪变化,它始终是一条人迹罕至的路,因此大多数人并不适合做价值投资。如果一谈到价值投资你就想到长期持有,这是不对的;但往往股票价格由低估到高估的价值回升过程都很漫长,因此不做好长期持有准备这也是不行的。
老佐最初是倾向于长期持有的,后来经过几年实践学习,并以自问自答的质疑式研究,发现持有的时间根本不是价值投资思想核心组成部分。例如:假设市场交易制度是T+0,而且还没涨跌幅限制,若当天股价涨幅二三倍,我们很有可能是按照分钟、小时来持有。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价值估值,而不能教条于持有时间。
我们所坚持的价值投资信念,并不是指只有长期持有某些股票才的坚持信念,而主要是:一种始终贯彻找寻挖掘价值的精神,和与之相配合的信心和定力。至于持股到底需要多长时间,是需要股票的价值性价比的。不然巴老也就不会说出“别人贪婪时候我们需要恐慌”的话了,性价比不在了就需要价值投资人警醒。
谈到价值深度,就是有一个核心,那就是:安全边际。没有安全边际的"价值投资’被卡拉曼称为“价值伪装者”:“他们违背了价值投资的保守规定,使用夸张的企业评估,为证券支付过高的价格,没有给买入提供安全边际,并不是真正的价值投资者。80年代后期,价值伪装者获广泛的接受和很高的回报,这在那些年很流行。而到了1990年,企业评估回到历史水平后,多数价值伪装者蒙受了巨大亏损。”因此记住,偏执的保守并没有脱离价值,不顾安全边际的“价值”乐观主义反而偏离了价值投资。
关于安全边际,以下十句话我理解了十年还觉得不深刻不过瘾:
1、认识安全边际。
2、执行安全边际。
3、你的投资失败大多来自于不遵守安全边际。
4、对成长股的过高估值,可能支持你一阵子,那是幸运,但大多数会害你一辈子,你希望别人的幸运落在你的身上,那就是赌博。
5、所有技巧上的完善都不如认识、执行、持续坚持安全边际。
6、所有的能力圈认识都是“你”以为,但你真的有能力?99%的普通投资人并没有一个真正能力圈,因此别谈这个。
7、很多时候我们复杂的大脑让我们走远了,请回来继续研究安全边际。
8、学习别人,请记住从安全边际出发,而不是辉煌的结果。
9、安全边际不仅仅是估值,还是:保守的组合,讨价还价逢深度价值逆势买入,也是简朴知足淡欲乐行地过日子。
10、没有股神,没有大师,价值投资只有安全边际,老巴的安全边际可能不是你的,但只要你认识清楚安全边际,都一样赚钱。
个人理解追求安全边际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寻找具有深度价值的企业,这是价值投资的本质重点,成长只是安全的一种保障,但因个人能力的局限,对这部分估值一定要谨慎。构成很多所谓价值投资者的长年复合收益平庸的根本原因,就是在盲目乐观的成长预期的诱惑下,忽略了对企业价值性价比的认真、踏实地分析研究。
转载自佐罗
投资札记【550】价值投资的核心只有一个:安全边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