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练858 发表于 2013-12-23 10:52

魏公子 发表于 2013-12-23 11:01

对分红的要求要逐步提高
譬如时间上逐年提高到要求连续十年分红
而数额上要从现在的千万级逐年提高到亿元级

之所以不一步到位
一方面是历史上分红政策要求不够
如果一步到位会造成可供选择的样本数量太少
而且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调仓波动过于巨大
所以一步步的来吧
争取在2020年之前完善到位

磨练858 发表于 2013-12-23 11:03

磨练858 发表于 2013-12-23 11:06

魏公子 发表于 2013-12-23 16:23

命运的人质?
标签: 概率收益策略失败杠杆
2013-12-22 16:30 阅读(119)评论(1)
投资中一件相当令人苦恼的事情是难以分辨自己的位置,熊市中收益表现淡净时,究竟是运气不好呢,还是理应如此?牛市里收益一飞冲天时,也有类似的问题。之所以投身于投资的迷宫里努力研究,不少人应该和我一样希望有个比较明确的答案,至少是自圆其说的解释。投资者也多半期望自己的研究并未白费,自己并非是汪洋大海里随波逐流的一叶扁舟,即使是,我们还是指望刻苦奋进能够正面影响自己的前景。概率思维,即芒格提到的费马帕斯卡模型,有时候可以提供不错的思路。当然也有必要提醒自己概率思维并非“宇宙的真理”,在我来看这只是观察“命运”在投资中的影响的一个相当好的,也许是相对易懂的角度。下面从一个简单的二项式分布及其推论来展开讨论:



关于二项式分布可以参见: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8C%E9%A0%85%E5%88%86%E4%BD%88,



A(期望收益14%)

假设某策略,应用成功率为80%,成功则年收益达到20%,失败则年收益-10%,若进行10年此等游戏:

*连续10年成功             概率为10.7%         增值为619%(年化20%)

9年成功1年失败            概率为26.8%               为464%

8年成功2年失败            概率为30%                  为348%

7年成功3年失败            概率为20%                  为261%

*6年成功4年失败         概率为8.8%               为196%(年化6.9,实际收益有可能不如买企业债)

*5年成功5年失败         概率为2.6%                  为146%

4年成功6年失败            概率为0.6%                  为110%

3年成功7年失败........(因概率小于1%不再累述)




注意,以*标注的6年成功+5年成功和连续10年成功的概率非常接近,即,100个人做实验,按“运气”分类这两种人都是11人上下。然而,前者收益是后者的3倍!后者在更长的周期里,几乎很难有机会战胜前者了。同样的策略却单纯因为概率的因素而存在巨大不同的分布结果,什么叫做“命运的人质”?这就有点儿象是命运的人质。


如果将A策略分散应用于十个不同的标的之间,那么实际收益可能非常接近于期望值。但这并不影响本文将“已经做分散后的策略盈利概率”作为讨论对象。



B(期望收益率20%,波动相比A增大,安全边际减小,失败则-20%)

假设某策略,应用成功率为80%,成功则年收益达到30%,失败则年收益-20%,若进行10年此等游戏则;

连续10年成功            概率为10.7%         收益为1378%

9年成功1年失败            概率为26.8%         收益为848%

8年成功2年失败            概率为30%            收益为521.8%

7年成功3年失败            概率为20%            收益为321%

*6年成功4年失败         概率为8.8%             收益为197%

*5年成功5年失败         概率为2.6%             收益为121%

*4年成功6年失败         概率为0.6%             收益为75%

*3年成功7年失败........因概率小于1%不再累述


和A相比期望年收益=0.8*0.2-0.2*0.1=14%的策略相比,B的期望年收益为0.8*0.3-0.2*0.2=20%。尽管期望收益率高了6%,尽管策略有明显优势,但是,在大于12%的概率(*号标注)下,后一种策略的收益居然和前一种策略相差无几!这意味着,如果你运气不太好,属于9个里面有1个的倒霉的家伙,即使你发现了一种期望收益率甚高的策略,你却还是得到极其一般的结果,你的长期收益甚至比大多数运用期望收益率更低的策略的人还要低迷。这算是另一种“命运的人质”。特别注意,这还是在期望收益更高的情况下。


如果只是简单的在策略A的期望收益下运用1.5倍杠杆,杠杆成本4%,使得期望收益率变的更高,那么情况将更加糟糕。



A1(A策略+1.5倍杠杆,资金成本4%,期望收益率19%)

A策略如使用资金成本为4%的1.5倍杠杆,成功率依然为80%,成功则年收益达到28%,失败则年收益-17%,此策略期望收益率为19%,高于A策略;

连续10年成功               概率为10.7%         收益为1181%

9年成功1年失败            概率为26.8%         收益为766%

8年成功2年失败            概率为30%            收益为497%

7年成功3年失败            概率为20%            收益为322%

6年成功4年失败            概率为8.8%             收益为208.8%

5年成功5年失败            概率为2.6%             收益为135.4%

4年成功6年失败            概率为0.6%             收益为87.8%

使用杠杆后,总的来说负收益概率提高了。但是,近9成概率下还是会赢的。只是,连续10年成功和类似概率的6年成功4年失败相比,差距由3倍扩大到5倍。杠杆不但是放大了期望收益,同时也放大了命运的影响。倒霉的投资者看到成功的投资者,会更加迷惑。



类似的,比较:

C

假设某策略,应用成功率为80%,成功则年收益达到25%,失败则年收益-10%,期望收益18%,若进行10年此等游戏则;

连续10年成功               概率为10.7%         收益为931%

9年成功1年失败            概率为26.8%         收益为670%

8年成功2年失败            概率为30%            收益为482%

7年成功3年失败            概率为20%            收益为347.5%

6年成功4年失败            概率为8.8%             收益为250%

5年成功5年失败            概率为2.6%             收益为180%

4年成功6年失败            概率为0.6%             收益为130%

3年成功7年失败........因概率小于1%不再累述



D

如成功率80%,成功则年收益40%,失败则年收益-30%,期望收益26%,则:

连续10年成功               概率为10.7%         收益为2893%

9年成功1年失败            概率为26.8%         收益为1446%

8年成功2年失败            概率为30%            收益为723%

*7年成功3年失败            概率为20%            收益为361%

*6年成功4年失败            概率为8.8%             收益为180%

*5年成功5年失败            概率为2.6%             收益为90%

*4年成功6年失败            概率为0.6%             收益为负值



由于D策略较C策略波动放大,导致即使D策略的期望收益率高企,超过30%的投资者(带*加总)却取得和C策略类似或者更低的收益,不能忘记,这可是以10年计的长期收益率。有时候“期望收益率”不能代表什么东西,在这个例子里有了很好的体现。

安全边际的作用,显然不止是价格更加安全和提高了期望收益率那么简单。安全边际使投资者的期望收益更可能成为实际收益,安全边际使得投资者坐在自己知道目的地的巴士里。



考察:

D1(提高成功概率)

如果成功概率为90%,则期望收益率=0.9*0.4-0.1*0.3=33%:

10年成功       概率为34.9%                     收益为2893%

9年成功         概率为38.7%                           1446%

8年成功         概率为19.37%                        723%

7年成功         概率为5.74%                           361%

....略


与通常理解接近,胜率提高后,很大程度上,命运的人质消失了,赌徒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尽管在投资中是否能经常发现胜率如此之高的机会是存疑的。


E

重复博弈10年,如果成功概率为90%,成功则年收益为16%,失败则年收益-10%,则期望收益率为=0.9*0.16-0.1*0.1=13.4%:

10年成功       概率为34.9%                     收益为441%

9年成功         概率为38.7%                                  342%

8年成功         概率为19.37%                              266%

7年成功         概率为5.74%                                  206%

...


E1(对E加100%成本为5%的杠杆)

成功概率为90%,成功则年收益为16%*2-4%=28%,失败则年收益-10%*2-4%=-24%,则期望收益率为=0.9*0.28-0.1*0.24=22.8%:
*10年成功       概率为34.9%                     收益为1180%

*9年成功         概率为38.7%                                  700%

*8年成功         概率为19.37%                              416%

*7年成功         概率为5.74%                                  247%

...



就E1与E的对比来说,在98.71%的概率下(所有带*分布加总),杠杆后的策略都取得了明显的优势。这似乎表明,当成功概率特别大而且安全边际相当高的情况下,低成本杠杆确实既提高了期望收益率,又极大概率提高了收益实现的可能。再回头看E策略和C策略的对比:



C

假设某策略,应用成功率为80%,成功则年收益达到25%,失败则年收益-10%,期望收益18%,若进行10年此等游戏则;

连续10年成功               概率为10.7%         收益为931%

9年成功1年失败            概率为26.8%         收益为670%

8年成功2年失败            概率为30%            收益为482%

7年成功3年失败            概率为20%            收益为347.5%

6年成功4年失败            概率为8.8%             收益为250%

5年成功5年失败            概率为2.6%             收益为180%

4年成功6年失败            概率为0.6%             收益为130%

3年成功7年失败........因概率小于1%不再累述



与C策略相比,绝大多数情况下杠杆后的E策略即E1策略取得了明显的优势,这对于期望收益率原本明显低于C策略的E策略投资者来说,不选择施加杠杆似乎是不太合理的。

现实中往往投资者难以确定某一策略的成功率、正收益和负收益的值。但是,如果确实出现了一些特定的情况,在一定的期限内几乎可以99%的肯定:

1)该策略的成功概率几乎确定大于90%;

2)该策略最大损失绝对不可能超过10%;

3)该策略期望收益率毫无疑问覆盖了杠杆成本;

则施加杠杆看起来是相当合理的。



以上讨论并未覆盖概率约1%以下的各类特例,这无疑和个人的风险偏好有关,同时也是为了让问题简单一点。如果一定要覆盖所有风险,就很难说清楚问题了。更广泛的说,如果将投资风险就和人生风险混为一谈,专业的投机/投资分析也就无从落脚了。



总结:

1)尽量做胜率>90%的事情,至少应当大于80%,否则很难判断自己身处什么位置;

2)控制最大损失,最好不超过10%。最好断绝亏损机会,至少“看起来”在可控时段内,投资不应该有大幅亏损的可能。

3)对于确定要赢,不会出现负收益,且还有很高的大幅上涨希望的标的,可考虑使用杠杆。且,可以用类似问题来考虑使用杠杆的企业:是否主业稳定一定会赢?是否确定不会输?加了多大规模的杠杆?杠杆的成本是多少?

4)从以往业绩来看,即使有10年业绩证明,估计投资人都难以判断自己的胜率赔率到底是多少---尤其是,当随机性象策略A里面那样愚弄我们的时候。不过也可以有简单的判断,比如说“够安全”或者是“成功率不够高”之类凭感觉定性的判断。譬如我对自己有限的投资时间内的评价是:安全性不够,准确率也不够。。



重复一下,概率思维也许并不能解释世界运作的方式。

估计本文读者大多数是命运的人质之类的同好们,祝大家好运。

魏公子 发表于 2013-12-23 16:30

桃花岛主是我比较欣赏的一位博主
在他那里我受益良多
上面这个帖子
看了之后我是感慨很多

对于对抗不确定性
除了一些狂妄之辈
我想绝大多数人都应该没啥好的办法
要不然塔勒布也不会写出《黑天鹅》一书

我选择的是尽可能地分散
虽然这会让自己的业绩在大多数情况下
无可避免的很平庸
但也许会让自己死的稍微慢一些

磨练858 发表于 2013-12-23 18:40

魏公子 发表于 2013-12-23 19:31

分红再投资的威力(作者:封禅剑雪)

   
    看到《别了,价值投资!》这篇文章,想在这里写下自己的一点看法。

    难道股价上升才是我们投资收益的全部?其实不是,我们忽略了股票另外的一个收益来源股票分红,还有分红再投资的巨大威力。

    按《投资者的未来》上所说,从1871~2003年,除去通货膨胀因素后97%的股票收益来自于再投资的股利,仅仅3%来自资本收益。

    那A股是否也存在这个规律呢?我给引用一个例子,2000~2013年,江铃B分红再投资的收益表。



    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2000~2013年,初始投资5万,当时江铃B的PE是8.43倍,13年间江铃B的股价增长了17.24倍,若把分红再投资算进去,总回报是28.46倍,就是说股息贡献了额外10倍的收益增长。

2、股票持有的时间越长,股息对总收益的作用越明显。

3投资总收益=股票份额*股票价格,股票价格的波动影响的是后面乘数,而大部分人忽略了前面的乘数,股息再投资恰恰影响了股票份额。份额越多,如果公司持续分红,所获得的股息也越多,而公司股价长期低估,分红再投资所获得的份额也就越多。通过分红再投资增加10%的股票份额,可以抵御10%左右的股价下跌,这种特性,让分红成为牛市的加速器,熊市的保护伞。

4、A股的股票价格长期高估,导致分红再投资的收益不明显,这是造成A股这十几年收益率不高的真正原因。B股长期受市场冷落,股价低估,反而一直是价值投资的洼地。

5、如果不小心买了北电,诺基亚的股票怎么办?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等权分散买入一篮子低估的股票,分红再投资。发现不少人人其实对分散投资存有误解,可以看看《聪明的投资者》-安全边际那一章,格雷厄姆用概率的思维解释分散投资个中的道理。

    只要我们不是买在蓝筹股当年的估值高位,应该感谢这几年市场对蓝筹股的持续低估,因为这种低估最终会提高我们投资的长期收益。

    满足这种条件的股票需要低PE,高分红,若股价低于净资产更有放大回报的效果,当年折价的封基分红就是这么个原理。

    当前的银行股很适合分红再投,不过可能很少人能坚持到花开的那一天了。

魏公子 发表于 2013-12-23 19:36

以前写过一个给菜鸟的十年忠告,这次来了个升级版的,给长线投资者的百年忠告。
    “一眼万年”最近提出一个探讨命题,构建组合是侧重于成长还是侧重于安全边际。

    也有人曾说过:“第一是成长、第二是成长,第三还是成长。”

    小小辛巴却始终认为:“第一是安全、第二是安全、第三还是安全。”



    证券市场中极少数的超级成长股所创造的十倍、百倍涨幅就像一颗颗耀眼的明星,迷住了所有长期投资者的眼睛,人们在证券市场中不停寻找,仔细研究各个公司财务报表的增长历史数据,对未来的经济作出各种遥不可及的神秘预测,无非为了找到下一个超级成长股。



    可最终都无一例外地掉进了一个个的成长陷井。

    其实,这不是投资者的能力不够强,也不是时运不好,而是一出发就走错了方向,要知道初始的方向虽然只有一点点细微差别,导致的运行角度与轨道也只是略有不同,可长久地持续下去,谬误与正确可能相差上亿个光年。



    长线投资者大多是从投机的股市菜鸟成长起来的,在市场折腾多年还有能力活下来,没有被淘汰出局,是一群值得尊敬的人。他们大多选择了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对费雪的成长股思维给巴菲特的深刻影响自然耳熟能详。因此,他们会很自然地把目光集中在挑选成长股上。

    殊不知,这个思路一旦形成,他们就走上了谬误的不归路。



    经历了多次股市涨跌之后,长线投资者大多接受了有效市场理论,不再相信股市预测,不再把握市场高低时机,相信超级成长的企业将穿越一切市场波动,做对了是对自我信念的肯定,做错了是能力不够看错了企业。

    与此同时,长线投资者通常有两个致命的心理误区,第一是过于谨慎,害怕卖错;第二为目光长远,不惧风险。

    过于谨慎导致对自己所挑选的超级成长股票过于迷信,害怕一旦抛出就再也无法买回,天天念叨着闪电劈下时必须在场,而事实上,没有被幸运闪电劈到几回,却经常被倒霉闪电劈到。

    目光长远导致过于专心于自己的长远迷思、不惧风险的毛病更导致无视市场高估的风险。

    当然,这两个心理误区主要是持股中的问题,并不是初始买入的错误根源,只是放大了最初不谨慎买入的错误而已。



    其实,这些错误的根子就在于对成长的过于迷信与乐观,并由成长的迷信再扩展到忽视市场风险上。



    因为相信高成长,所以以较高的市盈率乱买股票;

    因为相信高成长,而忽略稳定增长的安全股票;

    因为相信高成长,而偏好小盘股、小企业,而忽视小企业普遍失败的巨大风险;

    因为相信高成长的持续,而无视市场整体高估危如累卵的超级风险以及个股的极度高估风险;



    不切实际的梦幻成长大多以失败告终,曾经有过的高速成长同样也不可持续。

    想想1996-1998的四川长虹吧,当时彩电可是家家买,增长好像无极限,股价也翻了七、八倍,而之后呢,连跌了十一年,再也没到过那个历史高点,即使十年后,距离当年高点,目前股价也只相当于当时最高点的25%。

    网络是一个很好的增长概念吧,以增长最快的网游来看,当年很红火的网络游戏网站“联众”,该网站的拥有者是海虹控股,1998年-2000年上涨15倍,世界网络泡沫破灭后,股价暴跌,十年后的今天,依然不到当年高点的50%。

    当年的东大阿派、清华同方以中国的微软自居,深科技高举科技的大旗,无一例外地创出十多倍的涨幅,又在大熊市中跌去百分之七、八十(而且之后都无一例外地改了名字再出来混),虽然2007年随着股市大牛涨回历史高点,之后又在2008年深跌,目前虽然回到当年高点附近,但错误投资的时间成本又如何计算,人生又有几个十年可以浪费?



    是的,你可以说不该挑选这些企业,这些企业的成长有问题,但你又怎么能保证自己现在所挑选的企业能够实现所预期的成长呢。站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分析,又有几个先知能够说上述几家企业不是成长的典范呢,在成长出现问题之前,财务报表可都是有着很亮丽的持续增长的。



    过于专注于成长,会使投资者的思想定式深陷期间,完全忽视成长的不可持续性(细菌以高速复利的方法繁殖也可以短时间压垮地球),完全忽视世界是曲折前进的自然规律。



    态度的不同,就会导致行为方式与着重点的不同。打个比方,你认识了一个女孩子,女孩子人不错,你今天约她出去吃饭,但你只想和她聊聊天而已,你的态度就非常随便。假如这个女孩子很好,你准备娶她当老婆,一辈子跟她在一起,这个时候你跟她约会的态度会一样吗?

    态度不同,也就注定了努力的方向与深度,很多时候会影响时运与最终的成败。



    如果你买入时始终从安全角度考虑,尽管你也看重成长,但你对成长会大打折扣,会理性、冷静得很多,更多地是置疑成长的高速与持续性,买入时置疑,持股时反复置疑,自然能够在成长出现转势时及早发现危险;

    如果你买入时始终从成长角度考虑,尽管你也重视安全,但你会因为重视成长而对安全大打折扣,过于乐观,过于冒险,而且还会以所谓的长远目光忽视持股中所面临的市场高估的风险,天天期盼不现实的成长,连个股高估的风险在大幅下滑的市场中显得极不适宜时也依然盲目坚守,完全把巴菲特所强调的安全投资抛在了脑后。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巴菲特吧,巴菲特曾说,“我是百分之十五的费雪,百分之八十五的格雷厄姆。”很多人以为巴菲特是骗人,认为他买的很多股票是成长股,他的业绩大多是股票成长中创造的。

    但我认为这样讲是错误的,你不能从他所买入股票的事后表现来判断他当时的远见。太多人以事后诸葛亮的方法来分析巴菲特的智慧,完全没有站在他当时的角度分析他的思考方式,他所看重的立足点,以及他对安全边际的分析。

    巴菲特的成功不仅是来自于对成长的远见,而更多地来自于严守安全的纪律。



    巴菲特的成功,关键还在于严守安全,买的位置够低,哪怕是犯错,也是小错,而一旦股票回归正常,他就能以超低的价格获取超额的利润,而如果股票不仅回归正常还出现了高速成长的意外惊喜,则是上天给他的奖励。

    巴菲特所强调的百分之十五的费雪主要还是为了提高所投资企业的质量安全,根子还是为百分之八十五的格莱厄姆服务的。

    所以巴菲特说的那个安全与成长的百分比,是非常诚实的投资心得,可笑的是大家偏要把他曲解,他也懒得辩驳。



    以偏低而安全的价格买那些与大众长期需求、产品反复消耗、业绩稳定增长的长寿企业,才是巴菲特成功的秘决,决不是简单的“第一是成长、第二是成长、第三还是成长,第四是失败”的大多数企业。



    1957年-2003年来美国表现最佳的股票是谁?不是巴菲特买的可口可乐,它只能排到第6位(能买到并持有也是很了不起的)。排名第一的是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生产烟草的。这家公司因为政府条例限制和法令约束曾损失了上百亿美元,一度面临着破产的威胁。(如果过于看重短期成长,无疑会将这个超级牛股排除在外)

    事实上,1957年-2003年表现最佳的20家股票中有11家知名消费品牌的公司,3 家制药公司。这些公司都曾遇到过各种各样的困境,都曾经出现过增长缓慢的时候,你如果以成长股、小盘股的思维一定不会选择这些稳定增长的行业龙头。



    过于关注成长,注定只能陷入快速成长然后失败的陷井,七、八十年后才会后悔错过这些稳定增长、缓慢成长的产业巨人。



    紧盯各种超级长寿企业,然后利用各种坏消息(市场恐慌下跌、短期负面新闻),寻找安全的投资机会,是最佳投资之道;

    始终以安全排在第一位,再来把握各种机会(成长股、概念股、资源股、周期股),可算是较为成功的投资之道。

    其他嘛,我不知道还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安全永远第一,成长也应重视,如果不能确保安全,宁愿放弃成长。



    安全的价位就像坚实的大地,哪怕你在与天相齐的高度俯看众生,只要你不是站在泡沫的云端,而是站在坚实的山巅,你的心也是安定的。

    以一颗安定的心,冷看一切泡沫快速成长并以更快的速度破灭。

    百年孤独地安守百年忠告:

    “我是百分之十五的费雪,百分之八十五的格雷厄姆。”(小小辛巴)

魏公子 发表于 2013-12-23 19:55

分散投资是否万能灵药呢?
其实这也因人而异

如果策略本身就很糟糕
分散投资只会让亏损来得更确定些

譬如买彩票
如果就买一点儿
说不定你就赚了
但是如果买的很多
那基本上赔钱没跑

磨练858 发表于 2013-12-23 20:21

磨练858 发表于 2013-12-23 20:31

wacqs 发表于 2013-12-23 23:07

磨练858 发表于 2013-12-23 20: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安全 高成长 这是不矛盾的当年的茅台 当年的苏宁 都是从安全边际很高的成长股中走出来的也是从一个次新 ...

:WX:学习

魏公子 发表于 2013-12-24 08:10

昌九让一些融资的投机客痛到骨髓
但却不肯认赌服输
反而YY有所谓的庄家抽老千

明年至少会有五位数以上的投机分子感觉到同样的疼痛
因为按照退市新规定
连续两年净资产为负值就要暂停上市了
这样的企业足足有十七家
你说到时候又会有多少人要嗷嗷叫呢?

魏公子 发表于 2013-12-24 08:25

那么作为一个连锁反应
那些净资产低于一元的股票又该如何自处?
即便它们暂时还不至于退市
可是站在悬崖边上的它们还能维持现在的估值水平吗?

魏公子 发表于 2013-12-24 08:33

当我们把两市股票按照每股净资产排序的话
会发现那些净资产为负值的企业
股票的价格虽然相差会很大
但是总市值基本上都是20亿上下
也就是说企业几乎所有的“价值”都在“壳子”上
可是当这个壳子的价值贬值甚至消失了呢?
虽然这个过程不见的就一蹴而就
但是真的要冒这个险吗?

魏公子 发表于 2013-12-24 08:41

天朝是片神奇的土地
所以我认为即便重组的条件等同于IPO
也不能完全泯灭“壳子”的价值
因为它还涉及到当地政府官员的一个“面子”
所以值大概20亿
可是现在最多也就是值10亿
也许会更少一些
对于某些企业来说
只要能和当地政府或某些部门打点好关系
花上几个亿还是值得的
反正不一定要自己掏腰包

魏公子 发表于 2013-12-24 08:48

如果确实想刀头舔血
那也不是完全不可以
如果说以前只要买上十只最小市值的股票做个组合就可以
那么现在至少得五十起步才能保证资金的安全

赚大钱、赚快钱的诱惑无处不在
可是你要能够抵抗它
所以我还是最爱大蓝筹

磨练858 发表于 2013-12-24 08:49

魏公子 发表于 2013-12-24 09:19

证券市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
有些策略的深层逻辑那是标准的南辕北辙
无论信奉有效市场还是无效市场还是半有效市场
可是却都能赚钱
多可乐啊
页: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查看完整版本: 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