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XXX网友97年底说
不管别人怎么讲,我就是看好深发展.没办法,有感情了.也许你不想承认,可到目前为止,持有发展一段时间的都是挣的最多的.
注意:一段时间不是指半年内,指>3年.
你什么意思?中集属蛇口板块,中国最优秀的上市公司群都出自那里.象招商地产\深赤湾\招行....我完全赞同价值投资888对中集的一贯看法..
深发展如何能与中集比????
“招商系”满门精英——招商系启示录之一
20020715《证券时报》周文亮 2002年7月15日
编者按:国企改革是我国目前经济体制改革中面临的一个难题。拥有多家上市公司的招商局集团也是一个典型的国有企业。但令人感兴趣的是,在招商局集团以及与其关联的上市公司中,却鲜有大多数国有企业存在的弊病。本报自今日起陆续刊发“招商系启示录”系列报道,把招商局集团在改革中探索取得的经验一一介绍给大家。我们相信,招商局集团的这些成功经验,对我国的证券市场乃至我国国有企业改革都不无借鉴意义。
在各种“系”或“家族”纵横的资本市场,有一个庞大的家族尚未引起人们注意,这就是“招商系”,即招商局集团所属的一系列公司。
招商局集团是一个“百年老店”,创立于1872年晚清洋务运动时期,总部位于香港,现已发展为交通基建、金融、物流、地产等几大领域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总资产逾500亿港元,管理资产总额近1200亿港元。
就是这个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公司,却在市场化最前沿的证券市场迸发出了另人刮目的新活力:放眼证券市场,一些知名的上市公司,包括招商局A、深赤湾、南玻科控、北大高科、山东基建、华北高速、东北高速、福建高速、五洲交通、厦门路桥、宁沪高速、深高速以及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招商局国际、沪杭甬高速、成渝高速、皖通高速等16家上市公司皆源自招商局门第,或由招商局主要发起、参股投资。
令人叹服的是,招商系的名下更有很多中国企业中的翘楚:
招商银行,一个创办才15年的银行,以不足国内银行0.4%的从业人员、0.2%的机构网点支撑了约1.6%的资产规模、约6%的效益,被誉为“中国本土最佳银行”;
中集集团,2001年每股收益1.6元,位列沪深两市业绩排名第一。以“制箱大王”著称的中集集团独占了世界该行业38%的市场份额,成为一个初步确立“世界级地位”的中国企业;
中国平安保险公司,2001年实现保费收入464亿元,同比增长率达70%,比全行业高出近40个百分点,自1994年来平安保险的保费收入年均增长50%,一个员工达25万人的平安被誉为“中国最佳保险服务”品牌。
还有另外一些知名企业,也属招商局旗下,如招商证券(原国通证券)、招商物流、招商地产、招商迪辰公司等,这些公司大多业绩稳健,经营优秀。
数字可以比照出招商系在资本市场的整体表现:据全景网络统计,中集集团、招商局A、深赤湾等11家国内A股上市公司2001年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23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0.5%,分别比2001年深沪两市加权平均每股收益0.13元高出77%、比深沪两市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5.5%高出91%。在资本市场的风云变幻中,招商系旗下公司无一掉队——这些上市公司没有一家被PT或退市,也鲜有违规的不良记录。
这是目前国内资本市场上最庞大的家族,也是一个整体业绩最好的大家族,真可谓满门精英。巧的是,当我们关注“招商系”现象时,中央电视台一个以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创业为背景的电视剧《春天的故事》正悄悄开机,将作为党的十六大一号献礼片。
为什么“招商系”有如此良好表现?为什么在资本市场上“一股独大”、“大股东敛财”成为“公害”,而在招商系上市公司中却闻所未闻?招商局集团也是国企,她是如何克服“国企病”而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
我们在大量的采访后发现,“招商系”也是典型的国有企业,但她与其他国企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其相对制衡的股权结构——招商局集团(或通过其全资子公司)在公司中基本处于相对大股东地位。股权结构的制衡,带来下列因果关系:制衡的股权结构决定了一个有作为的董事会;有作为的董事会决定职业经理人机制;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实施了正确的企业战略,从而使企业成功。这是“招商系”反映的公司治理逻辑和成功奥秘。招商系的18家上市公司和平安保险等非上市公司,股权结构都相对分散,在中集集团、招商银行、平安保险三家公司,这种股权结构表现得更为明显,而这三家公司也是非常成功的。这种只作相对大股东的股权定位是“招商系”公司治理的基础,也是其成功的基础。
只做相对大股东——招商系启示录之二
20020716□本报记者周文亮
招商系18家上市公司中,招商局集团平均持股为20.06%,除在招商局国际持股53.94%外,集团在其它上市公司中基本处于相对大股东地位。这是招商系公司股权结构的显著特点。而且,这些上市公司前几名大股东的持股比例相对接近,呈现出相对制衡的股权结构。
就以招商系的三个代表公司中集集团、招商银行、平安保险为例:中集集团的两个大股东招商局和中远现在各持股20.05%,是典型的两股东制衡,且这种制衡的形成是因为中集集团主动请来了制约方。中集1980年由招商局和丹麦宝隆公司合办,各占50%的股份;1987年,因中集经营不好,大股东招商局请来中远入股,招商局和中远各占45%股份;经股份制改造,直至成为上市公司,两个大股东至今保持均衡的持股比例。
由完全控股到成为相对大股东,招商局集团主动稀释了招商银行的股权。1987年,在招商局蛇口财务公司的基础上,中国第一家由企业持股的招商银行诞生了,当时只有招商局一家股东。1989年增资扩股,招商局持股由原来的100%减为45%。后来,于1994的1998年两次扩股,招商局的持股比例不断稀释;2002年4月9日,招商银行成功上市,股权进一步稀释。目前,招商局持股17.95%,中国远洋持股8.61%,广州海运5.7%,招商局处于相对大股东地位。
平安保险的股本结构一开始就比较均衡。招商局于1988年3月正式成立了平安保险公司,由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和中国工商银行深圳分行信托投资公司合资,出资比例接近,招商局为第一大股东,而当时董事长由工行深圳分行行长刘鉴庭出任,总经理由来自招商局的马明哲担任。在上海、大连等地平安以二级法人的形式开办分公司时,当地工行陆续入股。2000年依据分业经营原则进行资产调整,原工行持有的股份统一划归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因此形成了现在这样一个相对制衡的股份结构。目前平安保险公司的股权比例同样均衡,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占17%,招商局占16%,中国远洋占12%,并且引进了摩根、高盛等外资股东。
1999年,华建交通经济开发中心全部资产划转招商局集团,成为招商局全资子公司。这样,华建中心旗下的包括皖通、福建高速、山东基建、深高速、沪杭甬高速、宁沪高速、成渝高速、华北高速、东北高速、厦门路桥、五洲交通等11家境内外上市公司也就进了“招商系”。华建中心在上述公司均处于相对大股东地位,只有在华北高速持股结构中,华建中心为第一大股东,其它均为第二、第三或第四大股东。华北高速、皖通高速、五洲交通、成渝高速的股权结构都是相对均衡,前三名大股东相差不超过10%。总的说来,这些公司中“一股独大”是较少见的。
为什么招商局集团在众多上市公司中只作相对大股东、而倾向相对制衡的股权结构呢?这种传统渊源于蛇口工业区原掌门人袁庚。袁庚1978年任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当时的董事长由交通部部长叶飞兼任,招商局蛇口工业区是在袁庚的主持下开发的,袁庚开明的意识、国际视野和改革精神、企业管理理念都影响着招商系企业。蛇口工业区党委宣传部王钻告诉记者,袁庚对股份制是有深刻认识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蛇口工业区的许多企业都是合资,对方占的股份一般和招商局差不多,这样,有利于股权制衡。在一次公开的讲话上,袁庚总结了蛇口改革开放成功的诸多原因,他认为“蛇口最大的成功是证明了股份制的成功,实践了股份制的成功”。刚离任的原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总经理丁克义也认为,招商局内好的企业都是有个好的股权结构和运行体制,体制越好,企业发展得越好。
担任招商银行行长达12年的王世桢回忆,即使是创办之初,只有招商局一家股东,招商银行就按国际惯例组成了董事会,实行严格意义上的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并写进了银行章程。招商银行董事会办公室的一位经理说,招商局有个好的股权文化:股东回报的基础是企业经营好,而经营好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增加资本金,新股东的加入虽然稀释了股权,但提高了竞争力,最终实现多赢。
现任平安保险董事长兼总经理马明哲告诉记者,平安诞生之时,蛇口工业区建区已有8年,积累了一套改革经验。一切按股份制企业的原则办事,是平安快速发展的基础。
不过,股权有了制衡,大股东只是相对的,给招商系的公司治理奠定了一个基础。但制衡也容易形成矛盾,如近期产生争执的厦门汽车、重庆百货,股权怎么分?股东怎么制衡?在这方面,招商系有自己的绝活。
寻找股东伙伴有讲究——招商系启示录之三
□本报记者周文亮股权相对制衡并不是绝对的法宝,相反有很多公司因为制衡股权带来负面作用,比如大股东相互消耗,谁也不买谁的账。但招商系的制衡股权告诉人们,股权制衡不仅仅是简单的分散股权,关键是分给谁,按什么原则分,这才是股权制衡的“核心技术”。这方面,招商系有自己一套指导思想:即互补原则、业务支持原则、强强联合原则。
1987年招商局为什么要找中远公司入股中集集团呢?当时的负责人王世桢说,中集要恢复集装箱生产,就必须扩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于是,想到了中远公司。中集有关人士回忆说,招商局找中远入股,一方面中远成为了中集的大用户,另外,中远是世界上著名大公司,它的使用起示范作用,世界上其他用户就更放心向中集订货了。上市公司与股东的这种上下游业务关系,构造了一个完美的股东优化组合。
在兼并和设立子公司股权结构时,中集都注意到了这一业务合作的股东结构问题,如兼并新会集装箱厂时,他们就在新企业中继续给当地留下了部分股份,以更好地协调企业与地方关系。同样,由于日本住友株式会社是中集在国际化经营中长欺合作的战略伙伴,在销售、采购和融资方面有着许多业务关系,所以在中集的多个子公司里吸纳了住友10%的股份。
在平安创办之初,资本金少、知名度低,马明哲回忆说,而作为平安的股东,工商银行深圳分行在积极经营银行业务的同时,大力帮助我们推介平安保险。因为银行业务与保险业务尤其是财险业务的联系非常紧密,股东的业务渠道和客户自然成了平安的延伸。后来,平安在上海、大连等地开分公司,照样把当地工行拉进来做二级公司的股东,显然,平安深知各地工行对保险业务发展的重要角色。
我们看到,中远的加盟,是中集发展的转折点;平安保险的创办之初,工商银行对她的帮助也是不可替代的。这种良好的股东关系,是招商系相对制衡的股权结构能取得实效的关键之一。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不论是中集、招商银行,还是平安保险,其大股东基本上都是知名度较高的大型企业,股东们有着“共同语言”。中集两头在外的国际化经营,与其三个股东都具国际化经营的经验相得益彰:招商局总部在香港,深知国际惯例,丹麦的宝隆公司本身是个跨国企业,中远也是一个从事国际化经营的大公司。
这样的股东结合,有利于董事会作出正确而有效的决策。1987年中集股份重组之后,董事会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争论,决策一直比较顺利,与股东们的“共同语言”是分不开的。招商银行董事会办公室的一位经理对记者说,股权制衡是一个方面,参与招行决策的董事的个人素质与责任心同样是董事会有效运作、发挥作用的关键。平安保险不仅有国内董事,也因引进了摩根、高盛两个外资股东,董事会就各有一名来自摩根和高盛的外籍董事,外籍董事熟悉国际保险业运作,又深知董事会的规范运作。
对于“招商系”主要公司善择股东伙伴这一现象,有知情人认为,这是企业创办者的智慧。股份制不是“强扭麻花”,也需要股东之间的合作,需要股东与参股企业的合作。对于股本结构,通常人们只注意到各个股东的出资比例。其实,各个股东的身份、价值取向、投资观念和业务链、彼此间是否有共同语言等形成的关系,是一个更重要、更深层的问题,招商局深刻理解了这一“分”股权的学问。
股权制衡有效避免行政干预——招商系启示录之四
20020718□《证券时报》记者周文亮
是什么契机使招商局集团形成制衡股权的传统?说来话长。早在80年代初,理论界、企业界对股权结构等公司治理话题还谈得很少,而招商局集团已经在股权设置上尝试突破“一股独大”藩篱,以摆脱行政干预。为此,招商局为中集等设置了相对能避免行政干预的股权结构,以更多地发挥企业本身的功能。
据当时任招商局集团研究部总经理的梁宪回忆,1981年秋国家决定由招商局牵头实施赤湾深水港和石油基地的开发,这成了招商系“相对控股”传统的起点。
梁宪说,当时蛇口工业区建设和经营尽管才两年多,但招商局和蛇口工业区的领导层,已经尝到了过多的、来自上级主管部门行政干预的苦果。从委派干部到禁止向建码头工人发放超产奖等,都有一只“有形的手”在干预着。这种干预脱离实际,防碍企业正常发展。
在工作中,袁庚等招商局领导深刻地体会到:蛇口工业区是全资国有的,过多行政干预不利企业发展;如果像蛇口工业区一样开发赤湾,今后来自上级主管单位的行政干预还是少不了,因此应大胆地试一下,来个更有效的、国外用得普遍、用得好的方式,就是股份制。于是中银、华润、深圳市政府、石油系统有关公司都出资参股,形成了中国第一家以国有股东为主的股份制公司——中国南山开发股份公司。
股份制形式确定了,股权怎么分?从蛇口建设的摸索中,招商局集团管理者体会到行政干预的切肤之痛,袁庚曾说过,绝对控股企业,我在位时不干预,不能从制度上保证继任者不干预,必须从制度上建立避免行政干预,那就是不让一股独大。
招商局集团决定在南山开发公司里不占绝对控股地位,仅作为相对大股东,就意味着这家公司没有上级主管单位,少了很多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从而让南山公司成为一家真正的现代企业。把行政干预的基本条件拆去,后来袁庚喻之为“胜利大逃亡”,逃离了不必要的干预。
这次“逃亡”后来被逐渐制度化,形成了招商局集团相对制衡的传统。自南山开发公司之后,一批以国有股东为主的股份制企业,中集集团、招商银行、平安保险、南玻集团等发展为相对控股、多股制衡的股权结构,植入了现代股份制企业的“DNA”。有了这种先天“基因”,自然也就有了对付行政干预的“抗体”。
一直从事企业研究工作的梁宪认为,一股独大或股权制衡得结合社会经济环境、企业发展阶段来综合考虑。他认为,股权分散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大了,要从社会充实资本,就得摊薄原发起人股权,在国外、台湾地区,大股东持有5%的股权就不得了。但是否股权分散必然导致内部人控制、或导致象美国世界通信公司这样的做假行为,梁宪认为那是监督和制约机制的问题。
袁庚当初说过,在蛇口几乎什么形式的所有制都有,有国有独资的,有以国有股东为主股份化的,有集体所有制的,也有私营的,孰优孰劣,都来试一下。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在蛇口这只“试管”诞生的“婴儿”中,哪些最健康,哪些最有生命力?中集集团、平安保险、招商银行等公司的实践做了一个最好的回答。
同出深圳的深发展算什么?
个人感觉
不是中集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中集现在正处于一个大的调整周期。虽然已经调整4、5个月了,但个人感觉大概还需一两周时间,这是本人从周线BOLL线感觉的,不一定对,仅供大家参考。預期明年集裝箱整體市場新增需求約600萬個標準箱。我不知道他指的是哪个市场
中遠太平洋稱集裝箱行業增長趨勢持續2005年9月8日 04:28:00 p.m. HKT, AFX
香港 (XFN-ASIA) - 中遠太平洋(1199.HK)上半年純利大增, 主要是集裝箱碼頭業務純利達1.06億美元, 勁升1.67倍。該公司副主席兼董事總經理孫家康預料, 雖然散貨及油輪出現周期行業放緩, 但集裝箱增長趨勢仍持續, 預料明年該公司業務情況會與今年相若。
中遠太平洋副董事總經理黃天祐稱, 該公司四大業務上半年純利均顯著, 集裝箱碼頭業務純利1.06億美元, 升1.67倍; 集裝箱租賃純利5,340萬美元, 上升24.5%; 集裝箱銷售純利4,670萬美元, 升30%, 物流純利580萬美元, 升64%。
他表示, 上半年集裝箱價格為每個標準箱價格介乎2,000-2,300美元, 預期下半年集裝箱價格會維持在現水平, 整體租賃保持平穩, 該公司下半年新增箱數按年升18.9%或13.19萬, 預期明年集裝箱整體市場新增需求約600萬個標準箱。
他強調, 該公司派發中期特別息是因為以6.1億港元出售蛇口碼頭17.5%股權, 獲利6,188萬美元, 未來會維持穩定派息政策。
此外, 孫家康證實, 正就出售南沙港二期13%與一家全球十大油輪公司進行洽商, 希望透過引入策略投資能提升經營管埋, 但目前仍未達成協議。中遠太平洋目前持有南沙港二期56%股權。
他又表示, 有聽聞天津港集裝箱計劃來港上市, 但並不知道詳情。他強調若有機會, 該公司將爭取投資天津港集裝箱。
数风流还看明朝
2003年中有股东"不客气"地指出,中集B(200039)的市盈率最低。对此,麦伯良是这样回答的。他说,市场对中集集团品牌的认知其实还停留在以前的层面,认为中集集团只是做"铁盒子"的,没有多少发展空间了。其实不然。不少人在实地视察了中集后都赞叹说中集是难得的好企业。而九年直线向上的发展事实也证明了中集具有可观的成长性。他认为,如果大环境不发生变化,中集集团必将再实现一个腾飞。今后有关中集"新生事物"的公告将会很多,预示着中集集团发展的速度将越来越快。 Originally posted by linxiaomo at 2005-9-8 20:09
不是中集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中集现在正处于一个大的调整周期。虽然已经调整4、5个月了,但个人感觉大概还需一两周时间,这是本人从周线BOLL线感觉的,不一定对,仅供大家参考。
从公司层面来说,9月下旬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 Originally posted by 股市潜规则 at 2005-9-8 23:15
从公司层面来说,9月下旬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
这话怎么讲?公司层面? Originally posted by xmzlh at 2005-9-9 08:35
这话怎么讲?公司层面?
嘿嘿!9月底就知道前3季度的业绩了 纺织品出口欧盟可望高增长
(2005-09-09 08:11:40)
□光大证券研究所 李婕
欧盟已经批准中欧就中国输欧纺织品滞港问题在北京达成的协议,这为滞留在欧洲各港口约8000万件中国纺织品和服装最终进入欧盟市场扫除了最后一个法律障碍,下周积压的货物即可入关进入欧盟市场。
中欧就纺织品问题达成一致使行业预期明朗了。对输欧10类产品设限到2007年底,增长率分别为8-12.5%。涉及产品范围固定,占我国对欧一体化纺织品出口总额的36%。虽然处于主动配额状态,但对于未来的预期处于明朗状态,这有利于行业贸易环境的稳定。
我们认为,虽然仍然存在产品设限,但可以预计,纺织品出口欧盟仍将维持较高的增长率。对欧盟出口的十类产品数量,是一体化后我国在上述纺织品出口能力得到释放的起点上确定的,其数量基础远远大于配额体制下给予我国的出口数量。按照这样计算,10种设限产品2005年的实际增长率相对于2004年达到了80%到600%之间。除了棉布和桌布分别提高80%和90%以外,其余各类都提升了100%以上,其中六种超过200%。以T恤衫为例,2004年我国对欧盟共出口1.2亿件,2005年将可以出口4.9亿件;裤子2004年出口4000万条,根据协议2005年的出口量将达到3.1亿。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遇到自己主动设限的尴尬,约8000万件纺织品滞留在港口,大量的中国纺织服装订单产品因配额问题无法入关,欧洲进口商们面临着巨大经济损失,商场里的衣服货架严重缺货,欧盟内部质疑声一片。这对其它主要纺织品进口国而言不能不是一个警示——设限不仅不利于贸易的全球化,从实际利益看对其进口商和消费者都会有损失。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有利于改善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国际环境。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创新高
(2005-09-09 08:04:52)
□记者 黄俊峰 上海报道
来自上海国际港务集团的统计显示,今年前8个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累计完成117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6.8%,月均达到147万标准箱,创历史同期的新高;货物吞吐量累计完成1.77亿吨,同比增长13.5%;外贸吞吐量累计完成1.1亿吨,同比增长19%;其中外贸进口累计完成5699万吨,外贸出口累计完成533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2%和27.7%。据介绍,8月份上海港务集团克服台风“麦莎”给港口生产带来的影响,集装箱吞吐量继7月份之后再次突破160万标准箱,达到160.2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6.6%。上海港务集团旗下的上港集箱(600018)刚刚完成股改工作,其集装箱装卸能力约占整个集团的一半以上,今年上半年上港集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达到了429.63万标准箱,比去年同期增长10.9%,今年下半年上港集箱收购外高桥五期码头和洋山港一期码头,如果收购顺利实施,其集装箱装卸能力将大幅提高。 Originally posted by 留平头 at 2005-9-9 09:01
嘿嘿!9月底就知道前3季度的业绩了
是的,消息灵通的机构们可以对3季度的业绩有了一定的把握,展望4季度的3个月,全年的不确定性已经大大减少,所以说9月下旬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不光39如此,其他基金重仓股也如此,当然,数据好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反之亦然。 Originally posted by 股市潜规则 at 2005-9-9 09:16
是的,消息灵通的机构们可以对3季度的业绩有了一定的把握,展望4季度的3个月,全年的不确定性已经大大减少,所以说9月下旬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不光39如此,其他基金重仓股也如此,当然,数据好会往好的方向发 ...
我来说白了吧:三季度业绩肯定增50%以上。 Originally posted by oldfats at 2005-9-9 09:19
我来说白了吧:三季度业绩肯定增50%以上。
有信心好,但如何算出的? Originally posted by 留平头 at 2005-9-9 09:49
有信心好,但如何算出的?
潜规则都说了嘛:消息灵通的机构...... 中集目前的走势提示两种可能:
一是在股改的浪潮中被市场遗忘了,如果这样,我们也应该把中集遗忘了,仍一边去,不去看它。
二是行情发动前的沉寂。我买股票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有耐心的,当我觉得按捺不住烦躁时,往往是机会要来临的时候。 Originally posted by oldfats at 2005-9-9 10:02
潜规则都说了嘛:消息灵通的机构......
嘿嘿!没想到oldfats不但消息灵通,还是个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