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9-7
圖﹕中國及印度等亞洲地區對各種乾散貨需求日殷,持續推動全球乾散貨貿易,海運業界對前景感到樂觀
【大公報訊】聯合國貿易及發展會議新任秘書長蘇帕猜,日前在日內瓦舉行的「2005年貿發會議報告發布會」表示,對全球乾散貨貿易整體前景持樂觀態度,中國及印度對各種乾散貨需求日殷,貨品價格在未來數年必然有增無減,為業界打了支「強心針」。
但亦有小部分船公司對出租巴拿馬型船舶持觀望態度,在倫敦證交所上市的乾散貨船公司GO Carriers近期審時度勢,只與客戶簽短期租約,明顯對後市有憧憬,期望待運費走勢明朗才以長約來爭取穩定收入。
運輸價格屢創新高
蘇帕猜表示,主要乾散貨產品出口現有營商環境是過去二十年來最好的,中國及印度等亞洲國家的龐大需求會繼續推動貨品價格。中國對石油、煤炭、鐵礦沙、鋁、銅、鎳、橡膠及大豆等物資的需求將持續高於供應增長,令有關物資及其運輸市場價格屢創新高。
另外,「2005年貿發會議報告」指出,解決全球貿易失衡的最佳辦法並非要求中國大幅提升人民幣值,而是要求日本及歐盟刺激本土需求。報告稱,美國的外貿逆差主要來自日本及歐洲地區的貿易順差,日本及德國佔全球貿易盈餘的30%,而中國只佔少於8%。
簽短租約對後市憧憬
希臘GO Carriers船公司行政總裁雲堤亞迪斯對市場則持審慎態度。他表示,公司正等待市場回升至高水平,才會以船舶作長期租賃,而短期租約策略現時對公司最為有利。公司近日再簽訂短期出租船舶合約,以每日2萬美元租金出租旗下一艘名叫「GO Faith」的貨輪,租期50天,是該艘船舶近期的第二次短期租賃。GO Faith約65,000載重噸,船齡約21年,屬「老年」巴拿馬型船舶。與此同時,公司將收回另一艘船齡及載重噸相約的巴拿馬型船舶GO Pride,並準備再以短約出租。
事實上,GO Carriers在倫敦上市集資金額比預期少一半,是公司近期政策審慎的主因。公司於五月份在倫敦交易所另類投資市場(AIM)上市,預期集資金額約4300萬英鎊,但落得慘淡收場,只得約2247萬英鎊。然而,公司管理層已決定動用該資金,在未來兩至三年將船隊擴展至9艘船舶。 Originally posted by queenie000039 at 2005-9-7 15:56
最近,有不少朋友问到关于投资中集的问题。很多人对于中集实际是非常了解的,但对于是否投资则存有很多说不清的地方。中集一直是个人十分推崇的股票,特别是当市场并没有认识到它的投资内涵的时候。关于中集,个人 ...
看了半天,也没有明白作者的论据是啥!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queenie000039 at 2005-9-7 15:56
最近,有不少朋友问到关于投资中集的问题。很多人对于中集实际是非常了解的,但对于是否投资则存有很多说不清的地方。中集一直是个人十分推崇的股票,特别是当市场并没有认识到它的投资内涵的时候。关于中集,个人 ...
看了半天,也没有明白作者的论据是啥!
确实有点糊涂 Originally posted by queenie000039 at 2005-9-7 15:56
最近,有不少朋友问到关于投资中集的问题。很多人对于中集实际是非常了解的,但对于是否投资则存有很多说不清的地方。中集一直是个人十分推崇的股票,特别是当市场并没有认识到它的投资内涵的时候。关于中集,个人 ...
如果我是基金,想做39的话,最不希望的就是散户们瞎掺和,怎么办?最有效的是雇用一些类似陈鸿源这样的正面打手,也需要这些看似很了解很关心中集的内贼。 是呀.....作者别有用心,一会儿说"对于当下的中集,真正了解它的人可以把它作为配置性投资选择;想拥有它的人,可以不断的去买入它,只要你耐得住寂寞,左右投资选择的,在很大程度上是你的投资目的和回报标准。中集集团是中国股市中比较难得的那种可以长期持有的成长型股票."而后面却说:"由于个人目前还没有对中集当前的状态进行细致的分析,对于是否该投资该股不好作最终的判断。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从寻找市场相对投资机会的角度来看,投资者完全有很多机会寻找到在中短期内比中集更有获利机会的目标,并且风险也许更小些。这也是个人目前并不想对中集进行太细致分析的原因......."实在不明白他到底想说明什么?
也许又是个假借中集之名,做沽名钓誉之人.....
以中集之名推荐其他股票.....
[ Last edited by queenie000039 on 2005-9-7 at 19:20 ] 新浪网友:价值投资者888 就 中集集团发表评论 IP:58.240.95.*
不管别人怎么讲,我就是看好中集.没办法,有感情了.也许你不想承认,可到目前为止,持有中集一段时间的都是挣的最多的.
注意:一段时间不是指半年内,指>3年.
几个经常被忽略的因素
1、2001年光缆价格爆涨原因是美国干线光缆更新,导致全球供需失调,期间天大天财发布公告要投资15亿元生产光缆,在接下来的2002年,光缆恢复正常,价格一路下跌。
2、2003年国内轿车销售出现井喷
其实当时的非典发挥了巨大的推波助燃的作用,五粮液此时宣布要进入汽车行业,同年发生井喷的行业还有会议电视系统。
3、2001年~2002年的国际贸易衰退
原因是网络泡沫的破灭,世界经济在扩张10余年后需要休整,而恰在此时又发生了震惊全球的9.11事件,国际贸易发生了突然溃败,其实遭受打击更大的是航空业和旅游业,但人们已经淡忘了。
4、2004年~2005年上半年的中国出口旺盛
人们早在2000年的时候就嚷嚷WTO概念股,但真正的当我们加入WTO并在一些配额和关税壁垒放开后,人们震惊于39的业绩,但他们再一次淡忘了这样的故事刚刚开始,而不是结束。 [中国工业报]麦伯良:上兵伐谋
本报记者 隆啸钟向阳 2005年1月24日
“给我20年的时间,我给你一个世界级的企业。”这是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在公司20周年庆典时做出的郑重承诺。其实了解麦伯良的人都知道,12年前,在麦伯良出任中集集团总裁的第一天就立志要在这个行业里面做世界第一。然而有谁知道那时的中集集团还是处在一片荒滩、毫无名气的小公司?就在这样一个状况下,经过十多年的拼搏,麦伯良实现了自己的诺言,带领集团连续8年稳居集装箱行业世界第一的位置。尽管如此,因为麦伯良和他的中集集团向来是以稳健和低调著称,如今麦伯良又做出这样的承诺,难免会招徕人们怀疑的目光。
记者在中集集团采访时,内部人士认为,麦伯良敢于向世人做出这样的承诺,说明企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积累了向世界级目标冲刺的力量。在业界的概念中,世界级企业是与1000亿元人民币的年产值画等号的。目前中国还没有几家企业能做到年产值1000亿元人民币。
实际上,对于麦伯良来说,做到世界级企业的难度在于,构成中集集团主营业务的主体部分———集装箱的市场份额,已经占到全球市场的近60%,而且,以中集集团对市场的判断,全球集装箱市场每年的容量应该在30亿美元的区间内波动,即使在全球经济普遍走强的状态下,达到更大的增量并不容易。尽管中集集团是在通常被认为是“夕阳产业”的集装箱领域取得了让人瞠目的收益率(2004年1~9月,每股收益为1.767元,净资产收益率为26%,均居深市前列),不过,根据经济学“边际效益递减”原理,中集集团在集装箱领域似乎已经走到了利润的天花板。
于是,人们不禁要拷问麦伯良:中集集团做世界级企业的依据和信心何在?
2008年,中集集团的专用车要做到全球第一。
2008年,专用车全球第一?
仿佛根本没有来得及回答针对世界级企业的拷问,麦伯良又响亮地向世人发出了他的另一声巨吼:“2008年,中集集团的专用车要做到全球第一。”
如果在两年前,业内人士也许要对麦伯良的新目标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当时国内专用车的市场并不好,甚至有的企业在进入后又迅速退出了。中集集团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规模进入了拖挂车领域。在麦伯良的理念中,中集集团看好的是专用车全球150亿美元的市场,这是一个比集装箱要大得多并且诱人得多的蛋糕,中集集团相信,全球专用车生产基地将会转移到中国。
麦伯良是不是在画饼充饥,自娱娱人?
在这样冰火难融的观点对立中,谁才是真正的智者?
仿佛没有时间去辩论,麦伯良在看好趋势后,就全力以赴地做着对专用车的投入,收购业内的品牌企业,投资新建深圳及济南的生产基地,全面提升专用车的产能。
命运之神仿佛十分惠顾麦伯良,2004年,专用车市场出现了井喷,中集集团由于两年前就开始了谋划,静待这一时刻的到来,自然在市场井喷的过程中赚了个盆满钵溢。
“2004年专用车市场供不应求,中集集团生产了4万多辆半挂车,这已经是中国第一了。”麦伯良在高兴之余展望未来,放言中集集团专用车在2008年前要做到全球第一。
据记者了解,在全球专用车的生产历史上,拖挂车全球第一的企业年产值曾达到13亿美元,现在产值全球第一的是美国的Greatguy公司,最多时一年做到11亿美元。面对麦伯良再造一个专用车全球第一的声音,我们不禁哑然,同时小心地问:麦伯良,你能行吗?
专用车的世界制造中心,将从美国直接向中国转移,中集集团目前要做的,就是紧紧把握第二个历史机遇,再造一个世界第一。
第二个历史机遇?
“中国高速公路的迅猛发展和车辆运输的发展现状极不对称,这就是中集集团目前最大的机遇。”仿佛为了说得更清楚一点,麦伯良从世界的市场回到了中国的市场。他说,中国现在有2.9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到2010年,预计将达到5万公里左右,这样的前景决定了专用车必然被大量使用。“未来高效美观的中集集团的专用车,将大量取代现在效率低下外观难看的大篷车。”在麦伯良的计划里,首先是要拿下拖挂车的中国市场,然后再向全球进军。
十多年前,麦伯良曾预言世界集装箱的制造中心在经过日本向韩国的转移后,最终将转移到中国,中集集团在这一转移过程中把握了机会,创造了一个全球第一。而现在,麦伯良又一次预言,专用车的世界制造中心,将从美国直接向中国转移,中集集团目前要做的,就是紧紧把握第二个历史机遇,再造一个世界第一。显然,在麦伯良的眼里,未来中集集团的机会,在更广阔的市场上,而不仅仅限定在中国国内。
姑且不谈第二个转移何时到来,如果事情都按照构想的那样发展,中集集团再造一个世界第一的梦想将会成真,甚至一举夺得专用车全球市场50%以上的份额,中集集团成为世界级企业也将梦想成真。专用车会是第二个历史机遇吗,麦伯良和他的团队能如愿以偿吗?
实际上,抛开专用车的未知话题,麦伯良目前最需要回答的问题是:集装箱市场会不会不进反退?
未来,可能有一些国家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会分食集装箱生产的一些份额,但在10年内,不可能有取代中国成为世界集装箱制造中心的国家出现。
集装箱市场的天花板?
“目前集装箱的战略是巩固和提高。”麦伯良这样宣布他的观点。在集装箱领域夺得全球领先的市场份额后,面对外界的疑问,麦伯良似乎并不讳言他的集装箱战略。“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我们不想过多地谈‘天花板’的问题。”中集集团的一位经理这样告诉记者。目前,全世界只有中集集团才能做全系列的集装箱,只有中集集团具备满足世界上任何一种对于集装箱需求的能力,在技术、品种、供应、服务等都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集装箱的效益和潜能本身就是无法估量的,你能说集装箱未来的赢利会下降吗?这位经理反问记者。
实际上,中集集团现在已经能够主导世界集装箱行业标准的制定,中集集团集装箱的知识产权拥有量也是世界上最多的。目前,在原有600多个系列集装箱的基础上,中集集团甚至开始开发智能型集装箱。在集装箱的上游,中集集团也进行了很好的延伸。可以说中集集团在集装箱智能化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去挖掘。
“未来,可能有一些国家主要是第三世界国家会分食集装箱生产的一些份额,但在10年内,不可能有取代中国成为世界集装箱制造中心的国家出现。”麦伯良语气坚定。
实际上,在麦伯良的概念中,世界级的企业不仅在于规模,关键在于是否具有行业地位,用“隐形冠军”来表述他的世界级企业也许更为准确,中集人的世界级就是要成为在全球范围内所进入行业的领先企业,也就是要拥有多个隐形冠军。
“目前,我们不仅经营集装箱,还经营半挂车等道路运输车辆和机场设备制造和销售服务。其中登机桥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半挂车也已成功打入门槛最高的美国和日本市场。”麦伯良称,中集集团要在全球的现代化交通运输装备发展历程中做出一个中国企业的贡献。
中集集团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愿望或者说梦想,对于一个中国企业,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我们几万人的同心协力,万众一心。
王国探营
中集集团总部设立在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在2004年12月下旬的一个晴朗的上午,记者来到了中集集团。中集集团静静躺卧在朗风丽日中,它给人的王者之气,绝不是富丽堂皇,也不是霸气凛凛,只是平和中平凡而又非同一般,仿佛一个布衣天子。
“中集集团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愿望,或者说梦想,对于一个中国企业,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我们几万人的同心协力,万众一心。”麦伯良多次这样和他的团队交流。
实际上,麦伯良不仅仅是谋事,人也谋得很地道。
许多动了离去之心的员工,在和麦伯良交流后,都留了下来。“我当初也准备离开公司,就是现在也有许多猎头公司盯着我,但我最终选择了专注于中集。”中集集团的一位经理对记者说,在中集集团,一干就是十几年的员工大有人在。
在2004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评选中,麦伯良就表现出极高的人气,并成功当选CCTV2004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实际上,对于中集集团的评价也已经足够多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认为:能够真的走出去的,能够真的参与国际竞争,并且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甚至占有相当大市场份额的企业,实在是不太多,而麦伯良领导下的中集集团就是这样的典型之一。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姝威则认为:中集集团是中国最好的上市公司之一,中集集团的投资者都获得了非常好的投资回报,中集集团向投资者展示了中国证券市场未来发展的前景。
一个胜算的团队
孙子云:“上兵伐谋”、“兵者,妙算胜也”。从集装箱的胜算到拖挂车的胜算,从谋事到谋人,麦伯良的的确确算得上一个大师。
“我们有N个战略小组在研究集团的发展战略,这样的小组根据需要随时在增加。”中集集团的一位经理这样向记者透露。
原来,麦伯良并不是一个独算大师,“中集”是一个胜算的团队…… 顶一下,别沉了 谢谢了,学习中 ...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1-7月外贸进出口再攀新高
http://www.easipass.com 09/07 09:52 亿通网今年以来,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外贸进出口积极克服国际贸易壁垒、能源原材料涨价等多种不利因素影响,保持了以较高幅度增长的势头。依海关口径统计,1-7月份,全区外贸进出口完成164840万美元、其中出口95175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44.8%、48.2%,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57.8%、57.7%,进出口总量及外贸出口皆相当于2003年度全年总额。
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三资企业是外贸进出口的主体。1-7月份全区三资企业进出口12.9亿美元,其中出口6.88亿美元,同比增长48.5%,占全区总额的72.3%;国有企业进出口2.5亿美元,其中出口1.9亿美元,同比增长47.2%,占全区总额的20.3%;其它企业进出口1.1亿美元,其中出口7064万美元,同比增长48.4%,占全区总额的7.4%。
二是骨干企业进出口拉动作用较大。1-7月份全区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281家,其中进出口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有26家,比上月新增6家,这26家企业进出口总额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77.4%。其中,1-7月全区有出口实绩的企业235家,比上月新增12家,其中出口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有11家,比上月新增2家,这11家企业分别是中集集装箱、太平货柜、中煤、山东美赫尔、三美电机、新都理光、豪雅光电子、摩碧聂斯、青岛高合、京信电子和浮法玻璃,其出口总额占全区出口总额的65.7%。
三是出口以传统市场为主,新兴市场增长较快。传统的亚洲市场高居首位,出口额为61123万美元,占全部出口的67.9%,其中主要对韩国出口2.7亿美元、对日本出口2.1亿美元;北美、欧盟市场分居二、三位,出口额分别为对北美出口1.2亿美元、对欧盟出口1亿美元;新兴市场中同比增长较快的有巴西、独联体及东欧和非洲,但总量较低。
四是出口贸易方式和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1-7月份全区加工贸易出口61870万美元,同比增长47.4%,占总值的65%;一般贸易出口32158万美元,同比增长44.9%,占总值的33.8%。从出口商品附加值方面看,全区1-7月份机电产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共完成出口54084万美元,同比增长44.5%,占全部出口产品比重为6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11595万美元,同比增长45.3%,占全部出口产品比重为12.9%。主要出口商品为集装箱、电器电子产品、煤炭、机械设备、服装、纺织品、金属制品和化工产品等,其中工业制成品比重占全部出口的83.8%。同时,从主要出口商品看,全区集装箱出口占全部出口的30.4%,达到近3成,使全区对集装箱出口的依赖性较大。
中国企业如何实现国际化经营?
发生在几年前的那些事情,现在回顾起来,那些事情依然在持续的发生着,这就是39和其他公司不同的地方+++++++++++++++++++++++++
中国企业如何实现国际化经营?
20020207
《经济日报》2002.02.07
中国企业如何实现国际化经营?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暨中集集团发展经验研讨会”发言摘要
编者按
我国“十五”计划纲要提出:形成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是“十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目标,是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也是我国应对入世后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专家们指出,中国企业只有“走出去”,才能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提高国际竞争力。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表率,其主导产品集装箱产销量自1996年起连续6年保持世界第一,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38%,稳居世界集装箱制造业的主导地位。为此,国家经贸委企业改革司、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和经济日报经济新闻采访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暨中集集团发展经验研讨会",中集以成本控制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构成的核心竞争力,具有行业整合性质的兼并方法,及其以“两股制衡"和职业经理团队为特征的公司治理结构等独特的经验引起了与会领导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和兴趣,认为这些经验对当前大型国企在入世后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顾家麒 (中国集团公司促进会副会长):
我们这个会议就是想通过对中集集团的案例分析,研讨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途径。中集集团通过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确立了它在国际集装箱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和主导地位,具备了较强的国际化经营能力,中集集团的经验对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发展壮大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我们也应该客观地注意到,无论哪个企业或者企业集团即使在世界上顶尖的大集团大企业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在今后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宝贵的是对当前我国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借鉴作用。
邵宁 (国家经贸委企业改革司司长):
提高中国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当前正在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因为入世以后我们的企业要直接面对跨国公司的竞争,“十五计划"也明确要发展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我们国内的一些企业是很大的,比中集要大的多,目前的经营状况也不错,但它们和国际上同行业大企业比不在一个档次上,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微不足道。所以大家总觉得真正具备国际竞争力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甚至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我们也觉得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仅仅是国内大企业追求的一个奋斗目标。但是我们到中集调研以后,发现中集就是一个已经具备了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在集装箱行业,它拥有著名的自有品牌,它有自主知识产权,集装箱发展的技术主导权也在中集手里,中集的核心能力很强,在国际集装箱市场的占有率很高。所以在中集调研时感到非常意外、也非常高兴,没有想到中国现实中就有这样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曹远征 (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副执行总裁):
加入WTO以后,很可能出现国际范围(包括中国)内的一个生产能力的重新整合。加入WTO以后,全世界普遍看好中国是一个全世界最大的制造工厂,这已经被事实证明了。中国的制造能力、制造成本以及相关一些方面已经在全球具有优势了。问题在于这个优势被谁利用?全世界都想到中国来投资,想利用这样一个优势,那么中国企业在加入WTO以后面临同样一个问题:要么被别人整合掉,要么自己来整合。分析中集的例子,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人自己利用了中国的优势,形成了特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了全球资源整合的能力。如韩国两个集装箱厂设在青岛,是在利用中国这样一个优势,但是它却被中集整合了。
董礻乃辅 (全国政协财经委员会副主任):
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当弱,特别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企业面临与国际大企业的竞争,为了应对这种竞争,为了使我国的经济能够进一步的发展,能够在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具有自己的地位,确实要有一批企业逐渐发展成为世界级的企业,能够同国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展开有效的竞争。中集集团的发展思路很有可能使它成长为世界级企业,因为它不是拼凑起来的,它是自己成长起来的。
中集集团的成功有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通过资本的经营,通过收购兼并整合这个产业,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经验。我国各个行业(例如汽车行业)里企业众多,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整合不起来,大家都在低效率低水平的状态下竞争,无法战胜对方,从而无法产生非常有竞争力的企业。中集集团非常好的一个经验就是它在进入这个行业后就把行业整合起来了,这个整合不仅仅是国内的整合,还是国际的整合,把国际范围内本行业的公司也整合起来了,然后本行业的发展由我来统一配置,这个经验非常重要。
王志乐 (外经贸部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
中集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是在主动参与全球化,主导全球化。入世以后中国企业面临一个非常大的机遇,但对待这样一个机会,我们很多企业是被动对待的。在这种被动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产生一种消极防御、被动挨打的心态。中集一个最大优点是主动参与全球化,特别是在这个行业里,积极地主导全球化,参与全球市场的销售,在全球布局中把生产基地建在中国,面向世界生产,研究开发也利用了国际资源,还有融资也在利用国际资源,与16家银行建立起合作关系,它这些做法都不是消极地等待全球化的机遇,而是主动的利用这些资源。所以我觉得中国企业在走向全球化的时候,特别是怎么样抓住入世后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我认为要学习中集。
李泊溪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
中集在制造业这样的传统产业,很好地处理了传统产业和现代化的结合,使传统产业照样采用现代化的技术,现代化的管理,现代化的资本运营,现代化的市场开拓,把传统的跟现代的结合起来。
在国际化经营方面,中集集团做得要深入得多。就像资料里总结的,中集是建立了国际化的客户服务体系,国际化的合资生产体系,国际化的技术服务体系,国际化的采购体系,国际化的融资体系。我们加入WTO就意味着要从贸易层次提高到参与国际分工的层次,中国的企业需要在全世界销售产品,需要向全世界提供服务,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配置资源,这需要有一个战略的转变。中集基本上沿着这一轨迹在行进。如果从这个战略转变的角度来看,加入WTO,中国的企业准备好了吗?我想中集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有的企业有能力准备好。
樊 纲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
我想结合中集集团的经验讲一个后发优势的问题。后发优势在传统产业的发展里面表现得特别明显。传统产业发达国家已经发展了很多年了,我们知道它的发展模式,我们知道它的发展轨迹,技术也比较成熟,可以吸取它的经验教训。为什么叫后发优势?因为你在发展中可以免费地或者低成本地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技术。所以总结中集经验,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非常认真地学习发达国家国际大公司的经验和技术,获得了一定的优势,在某项成本上比它低,自己再有一点创造,你就能在这个市场给它挤出去。
在专业化问题上,中集的经验可以给其他的企业、其他的产业的发展提供启示。下一步是真正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专业化竞争。现在中国到了各个多元化发展集团突出主业、清理副业、走专业化道路的时候。
“两股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
邵宁 (国家经贸委企业改革司司长):
中集的股权结构是很有特点的,是一种相对比较均衡持股的结构,在中集没有一股独大的问题。从我们对中集的调查情况看,这种股权结构运行的机制效果是比较好的。在这样的股权结构里,任何一方,包括任何一个股东、包括企业的经营者,都处在一种被制衡的状态中,谁都不能为所欲为,所以公司制运作是比较规范的,机制转换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
李泊溪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局长):
适宜的股权结构是中集继续发展的基础。
经贸委和鑫华的总结都做得很好,叫做均衡适宜的股权结构是企业集团持续发展的基石。这种提法我是赞成的。某一个机构或者法人,如果取得某个企业的全部或控股股权,特别是当这个股东是国有者代表的时候,往往会对职业经理人过多地干预。均衡的股权结构有利于发挥职业经理人的作用,也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国有资本的保值升值。
曹远征 (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副执行总裁):
“一股独大"不仅是它的股大,而是它的决策体系并不是按市场规律运行的。在香港对这事非常敏感。香港的市场上,比如说H股或是红筹股的波动跟这个现象很相关。一旦大股东出面随时调整领导班子,香港的股票就开始发生波动。从市场上来看,可以这么说,一个好的治理结构,大概能多卖11%—16%这个价钱,因为它首先有稳定的管理团队,有稳定的经营业绩、可以值得信赖的一个班子,然后才是它在股市中表现比较好。中集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直到现在,中间换了很多的股东单位,换了很多的董事长,但有一个稳定的团队。正因为有稳定的经营团队,才能有长远的规划,并能把规划加以落实,才有现在的业绩。经营团队是最能给资本市场以信心的东西。
梁定邦 (中国 首席顾问):
中集的成功,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团队的稳定性。团队的稳定性对每一个企业是非常重要的。我从1992年到现在在国际上都听了不少的对于中国的企业,尤其在国外上市企业的一些评价。最重要的一个评价就是,他们非常害怕团队不稳定,非常害怕董事长总经理很快被换掉。刚才也是董事长说了这个问题,做的好的人很容易被调到别的地方做其他的任务,这方面对企业不一定是有好处,而且投资人对一个企业本身团队的稳定性看得非常之重,其次一个企业本身的管理团队的稳定性也是对它的持续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李建红 (中远集团副总裁 中集集团董事长):
中集保持15年持续增长的成功因素有三,一个是社会因素,市场机遇;一个是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一个是良好的企业经营机制和法人治理结构。中集良好经营机制形成的基础是两大股东对等持股,权利制衡,没有老大,避免了“一股独大"的弊病。中集的股东之间、股东与企业之间并不是没有矛盾,那么以什么来协调矛盾呢?就是企业的发展,企业核心力的提升,通过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来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经过这几年的培育,中集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五化"的经营格局,即“资产证券化,资本国际化,股权多元化,人才社会化,分配市场化"。
另外,对于职业经理人的培养,我有一些体会。我们要培育世界级企业,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用提拔优秀企业家的方式,我们中国企业为什么老是培育不出重量级的世界级企业?原因很多,企业家的培养方式是原因之一。从我做了二十年的企业、当了十五年厂长经理的经历体会到,一旦企业家做好了一个企业,上级领导要重用、提拔他,可能让他去当政府官员,可能让他到另外一个企业去担负更重要的职务,就会换一个企业领导进入这个企业,实际上企业家的事业在企业,企业家需要土壤、环境和气侯,换一个环境很可能他就失去了很多资源优势,他进入一个全新领域从头开始,而新进入这家企业的企业领导也有一个学习的过程,这种提拔方式成本太高。我认为,对企业家特别是优秀企业家的重用提拔方式不是给他高的职位,而是给他更多的资源,一个企业做好了可以让他做三个企业,做好了三个企业可以给他做十个企业,这就是重用、提拔。企业家的地位权利不是看它的级别和职位高低,而是看他调动资源的多少,规模的大小。
刘纪鹏 (首都经贸大公司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在中集的经验中,我认为其涉及企业最核心的两个问题,它也是目前国企和上市公司最敏感的两大问题:即所有权结构和治理结构。从中集情况来看,其所有权结构基本上是两股制衡,再加上社会公众及其他外资;治理结构方面它形成了一个职业经理人队伍。现在我们这两方面都做得不够,国有资产体系不明确这是大家都看得到,都很着急的,但是这几年不仅没有往前推,反而倒退了。治理结构方面,一个职业经理人的队伍始终没有形成。我认为中国独立董事的研究跟西方不一样,西方就是内部制约,保护股东利益。而在我国,经营者的利益都是与大股东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提出来后是制约大股东、保护中小投资人利益。若独立董事是由大股东选聘,那根本就是一句空话,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集的职业经理人队伍有其良好的体制基础。中国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必须要形成,要有市场,要有人才库,要有明码标价,要允许他们流动,这个队伍和两股制衡所有结构是密不可分的。所以中集的经验确实发人深思,它的好业绩是有制度保证的。
银温泉 (国家计委宏观研究院科研部副主任):
现在我们强调现代化的管理,中集提到成本信息管理系统、预算控制等信息平台系统,这方面的工作非常重要。考察一些国外企业发现,从传统的企业向现代公司转变,首先要做的就是财务统计数据系统的建立。企业管理必须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否则只能是搞承包,搞多级法人,现在中集已解决这个问题,我想我们其他的企业,包括我们传统的企业想解决这个多级法人的问题,想解决下面多级的子公司投资过度、隐瞒浪费的问题,不能是光派产权代表,首先就是把这类信息系统建立起来。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及外部条件
邵 宁 (国家经贸委企业改革司司长):
国际化经营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大企业发展的一个客观要求,也是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现在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还处在建海外营销网的阶段,有些开始到海外投资办厂。中集国际化经营的层次是很高的:即有效地利用全球的资源。具体讲就是在制造成本最低的地方制造,在融资成本最低的地方融资,在资源价格最低的地方购买资源,是一种有效整合全球资源的方式,这样的方式也是我们很多国内企业应该学习的方向。
中集在这种较高层次的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仍然碰到很多管理体制方面的障碍,尤其一些涉外经济方面的管理体制。所以我们觉得从推进工作的角度讲,从支持企业“走出去"的角度讲,政府部门需要研究一下我们相关的管理制度。这可能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一方面我们的管理制度要防止走私、防止骗汇、防止资本外逃,但同时我们还要为大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创造出比较好的条件。这的确是一个很难的选择,但这是实践中已经给我们提出的课题,需要我们的政府部门去研究、去回答。
刘纪鹏 (首都经贸大学公司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从目前来看,特别是去年江总书记提出下一步工作重点放在现有企业存量股权的收购兼并和整合上,所以中集的购并意义非常大,应该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经济上的一个具体体现。它不仅解决融资问题,更重要的是改变现有企业制度,也就是说不仅要引入战略投资人,还要引入金融投资人。这里面不排除长期合作,当然也不排除收购的目的是为了股权的资本运作。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中集发展模式问题,即我们谈到的整个资本集聚过程,一是靠自身积累,二是通过购并集中。中集对同行业或同产品企业的购并,摸索了外派董事的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对于购并并不熟悉,购并后如何整合也不了解。例如,如何构造财务体系,如何构造考核指标体系。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到海外与国内发展问题,需要突破很多政策。即如何让中集这样的企业再快速成长起来,在其发展战略上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非常重要,其中包括资本的进出、流动性及资产管理立项等各方面的政策都应跟上。
华 生 (牛津—剑桥国际集团董事长):
像中集这样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确实会有很多困难,特别是人民币在资本项不能自由兑换的情况下。当然,从政府来说有两难的地方,要不防范吧,有人会把钱全部洗光;防范吧,但又确实有好企业,又收不住他的手脚,所以是体制上的困难。解决这些问题恐怕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因为总的目的是要发展,小平讲了发展是硬道理,不能因为有人比较差,就把所有的人都捆住了。应该立足于加入世贸之后,在资本项目还不能完全自由兑换的情况下,怎样对中国一些有竞争能力的,有比较好的发展前景的企业在政策上给一些优惠的政策支持,开放一些特区。
史清琪 (国家计委产业发展研究所原所长):
企业规模不够大也是我国企业竞争力低下的因素之一,在重视发展中小企业的同时,要为大企业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政府要注意利用“反倾销"、“技术壁垒"等武器,保护本国企业,打几个硬仗,锻炼一下自己的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张小济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经部部长):
WTO有人觉得挺难受,但是我觉得恰恰可能这个难受就是要你改革,WTO要求执行程序要透明,要有约束,这很好,否则文件转圈那是很可怕的。我觉得一定要对政府有约束,一定要给企业更多的权利,这样我们大企业才能真正健康发展,或者说比较强的企业才能真正长大长好。
高尚全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
迈向世界级企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第一,政府的职能要转变,从管制转向服务;第二,要改革审批制度,尽量减少到最少的程度。审批制度要有利于走出去,有利于国际化竞争,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其实我们的审批一是效率低下,二是抑制了创新,连一个企业发展新产品都要经过层层审批,审批的人都不懂得什么是新产品,但是还要经过他,这样就不是鼓励创新,而是抑制创新。所以我想国家在比如防止资金外逃什么的以外,应当尽量减少审批,减少到最少的程度。同时在人流、物流、资金流方面应当给企业创造条件,开辟绿色的通道。第三,在政府治理的理念上也要改变。过去我们的理念都是允许性的规定,要把允许性的规定改为禁止性的规定。政府就管要禁止的东西,其他的东西要给出创新的空间,不然你就管死了,那么人家怎么创新,怎么走出去。所以在法制理念上,在政府职能理念上要转变,要创新。
王 巍 (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大家都在强调提高入世后中国企业竞争能力,能不能从中看到国家竞争能力的作用?我认为,国家竞争能力更为重要。除了有一大批好企业之外,国家对企业的管理能力、制定合理的市场规则是国家竞争力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刚才谈到很多对中国企业入关、报税、外汇等限制,这些都是国家的管理成本,也是企业走向全球化的交易成本。如果这些处理不好,整个国家的竞争能力是很弱的。现在政府不断教育企业要提高企业竞争能力,那么政府是否也要提高一下国家竞争能力?我们的官员是不是把我们的规则考虑好了,如何来真正帮助企业,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也提高一下国家竞争能力,我觉得这是又一个大的课题。 某XXX网友97年底说
不管别人怎么讲,我就是看好深发展.没办法,有感情了.也许你不想承认,可到目前为止,持有发展一段时间的都是挣的最多的.
注意:一段时间不是指半年内,指>3年. Originally posted by 万得福 at 2005-9-8 11:56
某XXX网友97年底说
不管别人怎么讲,我就是看好深发展.没办法,有感情了.也许你不想承认,可到目前为止,持有发展一段时间的都是挣的最多的.
注意:一段时间不是指半年内,指>3年.
深发展什么时候什么业务做到世界第一? Originally posted by oldfats at 2005-9-8 12:19
深发展什么时候什么业务做到世界第一?
讲的好, 他不懂世界第一的生存力和竞争力. “新”的感动
□马天飞/文
本期带给我的感动,源自一个“新”字。
一是创新。
中集成立到今已有二十余年,在中国企业之林中,也属老字辈之列。外界朋友也常有带着些许担心的关切:“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然而,中集创新的步伐始终没有停止过,创新成果日渐丰盛。继去年的中集首届创新大会成功举办之后,今年的创新大会如期而至。技术创新项目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000万美元,同比增长177%,让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创新推动价值增长”的魅力所在。会议专题之一的“环保节能研讨会”让人眼球为之一亮,似乎与当前政府所倡导的“节约型社会”的理念不谋而合。
二是新企业。
南方中集东部工厂、新会中集特种箱、太仓中集,都是近两年新建的企业。“当一个团队投入了百分之百的努力,投入了百分之百的心血和汗水,就会产生奇迹”。中集的奇迹,就是这样来的。
仅仅用了92天,他们完成了东部工厂二期的建设。
从没做过多联箱,新会却攻下了美国军方这个大客户,成功打入美国军用箱市场。
面对箱东提出的超过ISO标准的53点要求,太仓中集的首批箱却顺利诞生。
中集精神,在这些新企业身上得到完美的传承。
麦总在接受沃顿商学院马歇尔教授采访时,对自己的领导力风格评价为:简单、果断和进取。细细一琢磨,这岂不正是身边很多中集领导者的栩栩如生的写照?
喜爱登山、挑战自我的中集小伙张伟,一篇在员工大会上的发言,竟成为中集员工在BBS上发贴寻觅的对象。这篇精彩发言的标题是:
寻找心中的理想。■
所属栏目: 【月刊在线|开卷】 今天9.6附近全仓买进海虹,投机了一把.下次可多买好多中集了!
[ Last edited by 天涯浪子7311 on 2005-9-8 at 15:02 ] Originally posted by 天涯浪子7311 at 2005-9-8 14:59
今天9.6附近全仓买进海虹,投机了一把.下次可多买好多中集了!
呵呵,驴性不改! 中集最近的走势真是令人憋气,虽然早已经做好长期持股的准备。看来境界还是不够。“笑看风云淡”不是那么容易啊。主要也是成本高了些
[ Last edited by xmzlh on 2005-9-8 at 16:35 ] Originally posted by xmzlh at 2005-9-8 16:31
中集最近的走势真是令人憋气,虽然早已经做好长期持股的准备。看来境界还是不够。“笑看风云淡”不是那么容易啊。主要也是成本高了些
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