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airex 发表于 2005-8-21 07:51

朱说见顶已经说了快2年了

从来没说对过哪怕一点,这次也不会例外。 人患了片执症尚可看下医生,就象朱。得了狂犬症就麻烦了,例如说中集巨亏的那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屡应不爽的,现在中集的管理层屡屡表示如履薄冰,而外界的攻击、偏见不断,中集是不会自我倒下的。

oldfats 发表于 2005-8-21 08:33

Originally posted by 2000airex at 2005-8-21 07:51
从来没说对过哪怕一点,这次也不会例外。 人患了片执症尚可看下医生,就象朱。得了狂犬症就麻烦了,例如说中集巨亏的那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屡应不爽的,现在中集的管理层屡屡表示如履薄冰,而外界的攻击 ...

:*22*::*22*::*22*::*22*::*22*::*22*::*22*::*22*::*22*: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5-8-21 10:37

零售巨头沃尔玛北京遇冷

(2005-08-19 16:30:25)
   在人们的印象中“门庭冷落”、“客人寥寥”这些词和被称为“世界零售业巨头”的沃尔玛似乎根本无法联系在一起,但这正是记者在沃尔玛购物广场北京知春路店所看到的情景。
  开业三个月 风光不再

  相信住在北京知春路附近的居民都对沃尔玛购物广场5月18日刚开业时所引发的“沃尔玛热”印象深刻。一位住在临近沃尔玛的太阳园小区的居民至今还对此记忆犹新:“人多,太挤,我住这么近都绕路到别的市场买。”而开业不到三个月,这里已经很难再看到当初风光的景象了。

  记者分别在周末的白天和工作日晚间来到位于北京知春路的沃尔玛购物广场发现只有零星顾客的卖场显得空空荡荡。以地上一层的收银台为例,全部70台收银机只有15台在使用状态。而平均每个收银机前只有2位顾客在等待结账。很难想象三个月前这里曾经人头攒动,每天接待近10万名顾客。

  商品、服务均遭质疑

  是什么让沃尔玛购物广场开业仅3个月就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个正在购物的顾客。一位住在附近的大爷说:“这的老牌子比较少,像我们这些老人,就喜欢用老牌子的东西,尤其是油盐酱醋之类的,我们都得单独到别的地方去买。”几个学生模样的顾客反映,沃尔玛货品的种类相对单一,而且虽然打出了“天天平价”的口号,部分商品的价格还是比同是外资大型超市的家乐福稍贵一些。一对年轻情侣向记者表示,虽然沃尔玛有免费的班车接送,但是他们还是喜欢乘坐公共汽车,然而沃尔玛所处的位置,交通并不是很便利。

  另外,交款问题也令消费者感到困惑。虽然这里有70个收银台,数量是一般超市的两到三倍。但是交款区的面积并不比一般的超市大。在沃尔玛的收银台排列中,一排有五台收银机,而对面的收银台同样是五台收银机,相对两个收银台之间的距离只有一米多。可以想象,当十台收银机前都有顾客推着购物车交款时,很难顺利地通过。此外,沃尔玛购物广场分布在三个楼层,却只在位于地上一层的楼层设有收银台,这也给顾客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尤其是开车来购物的顾客,如果只在地下一层购买食品的话,却需要先上行一层,到地上一层结账,再回到地下三层的停车场,实在有些费时费力。

  专家观点:本土化是发展关键

  对于这种现象,中央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田东霞副教授的看法是:如果不在本土化上下工夫,将对沃尔玛长远的发展十分不利。

  田副教授认为,沃尔玛现在的情况,与它没有推行本土化的经营管理理念有着很大的关系。针对沃尔玛所存在的问题,田副教授开出了“药方”:它必须从中国人的购物习惯出发,改善购物环境和交通情况,增加本土商品的数量和种类,同时切实做到“天天低价”、打商品质量牌,才有可能在日趋激烈的大型超市竞争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北京现代商报)

queenie000039 发表于 2005-8-21 20:04

Originally posted by 股市潜规则 at 2005-8-20 23:17
人的记忆力在很多情况下总是显得非常脆弱,除了教条容易记忆外,对于活生生的成功案例总是显得那么健忘。
在股改大吵的躁动中,人们似乎已经忘记了中集为何优秀,人们总在不断的期待中集的股改方案,不断的为中集 ...
:*22*::*22*::*22*::*22*::*22*::*22*::*22*::*22*::*22*::*22*: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5-8-21 22:09

价值型投资策略将是下一轮投资主题
2005年08月19日 06:22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增长放缓趋势已经明显,成长型投资策略表现将不如之前。

  防御型股票由于前期为市场追捧,估值水平较高,股价上涨动力不足。

  人民币升值将导致价值型股票更受关注,价值型股票将是下一阶段投资首选。

  过去2年主导证券市场的主要是成长型投资,价值型投资策略从未成为主流机构的投资策略。随着前期沪深股市的不断下跌,价值投资策略开始有了用武之地,我们相信价值投资策略将是市场的下一轮投资主题。

  2004年以前几乎没有价值型股票

  为什么之前成长型投资盛行而价值型投资却遭冷遇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沪深股市普遍价值被高估,加上没有沽空机制,除了成长因素,基本没有价值型股票。根据我们今日投资引入的22种美国主流投资策略,在2004年以前价值型选股模型几乎选不出股票。

  在2003年价值投资成为股市热点的时候,当时由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许多公司的成长性是很明确的,因此,在选不出当前内在价值大于股价的情形下,只有选择那种当前内在价值小于股价,但未来能有高速成长从而内在价值增长速度超过股价增长速度的股票,成长型投资策略成为唯一选择。但显然只有成长投资而没有价值投资的市场是存在缺陷的。

  成长型股票上涨动能不足

  成长股一旦成长性放缓,将导致成型长投资者的抛售。根据美国市场数据,成长股一旦被抛弃,平均跌幅达68%。成长股价格跌到一定价位,即股价小于当前内在价值减去一个安全边际时,价值投资者才会介入。但由于中国当前几乎没有价值投资者,被成长型投资者抛售的股票如果不重新恢复成长则其股价只有不断跌下去。但这种情况是不长久存在的,只要中国股市能有一定数量的真正的价值股存在,价值投资策略自然会生根发芽。

  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减速已经得到各界经济学家的普遍认同,投资者也对此有着非常一致的预期。在经济减速的同时,企业盈利增长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根据今日投资《盈利预测报告》对70家券商研究所1600位分析师的盈利预测数据的跟踪,分析师对上市公司2005年的盈利增长率的预期不断下调。机构投资者对此有相同的判断。

  基于经济调整导致的企业盈利增长放缓已经成为近几个月以来股票市场下跌的主要原因,这特别体现在强周期性行业上,如钢铁、石化、煤炭、工程机械等。

  由于成长股的不确定性增大,把握成长风险加大,在这种背景下,成长型投资策略表现将不如之前经济增长明确的阶段。

  防御型股票估值偏高

  从理论来讲,防御和成长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东西。

  成长是相对于价值而言的,比较的是股价和当前内在价值之间的关系;而防御则是相对于周期而言的,相对于周期类股票的盈利周期性波动而言,防御型股票的盈利相对稳定。我们认为在中国市场的实际应用中,防御是可以归纳到成长范畴中来的。中国市场主流投资策略从成长向防御的转化,实际上是从追求受周期影响的高增长向追求稳定增长的转化。其实质还是从增长的角度出发。

  前期在预期经济周期见顶,多数行业景气度下降的判断下,基金经理们买入了大量防御型股票。防御型的行业如食品饮料、零售、高速公路等由于盈利能力的相对稳定性受到投资者的青睐。防御性股票其特点是受经济波动的影响小,增长平稳,因此公司的内在价值相对容易估算,股价变动相对较小。但由于基金纷纷放弃周期类公司而扎堆有限的防御类股票,该类股票的股价上涨较多,许多股票的股价超过了内在价值。认为防御类股的价值被高估的投资者在逐渐增多--在7月份的《基金经理调查》中,认为日用消费品和医药保健类股的市场价值被高估的比例净值(即判断高估的比例--判断低估的比例)分别较3月份的调查上升了17个百分点和20个百分点。

  价值型股票和成长型股票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投资风格,而价值型选股策略和防御型选股策略并不是互相排斥的。防御型股票中也有价值型股票,但防御型股票由于前期受到的追捧,其中多数股票股价已经不低于内在价值。

  在过去一年里,防御型股票整体涨幅明显强于大盘,近几个月来能够创出52周新高的股票也大多为这一类股票。而根据经验统计,熊市向牛市转化过程中,表现最佳的股票往往是那些跌幅最深的股票,鉴于我们关于市场长期底部已经形成的判断,我们认为防御型股票不会是未来表现较好的股票类别。

  价值型股票是首选

  在周期型公司失去增长动力、稳定增长的防御型公司股价并不便宜的情况下,应该采取何种投资策略呢?是继续买入并持有防御类股,还是转而从已经过大幅下跌的周期类股中去寻找机会?从估值的角度观察,相当的优质公司股价已经低于其内在价值。群体性的增长高峰过后,价值型的公司逐渐浮出水面。

  另一方面,对人民币继续升值的预期使外资追逐人民币资产的热情持续高涨,加大了以QFII、或者购买H股、B股等形式来增持人民币资产的力度。以追求货币升值为目的的境外投资者更重视的是所持人民币资产的安全性,会寻求所支付价格相对于资产内在价值的安全边际。这将影响部分国内投资者向价值投资方法转换。

  过去的成长型投资过多地关注盈利,而对盈利能力的关注不够。那些由于因暂时性原因盈利不佳而造成股价跌幅较深、但具备一定的品牌价值、资产价值、资源价值、商业网络价值或具备一定行业地位的上市公司值得优先关注。

  周期性见底行业是另一个价值类股的集散地。近年来市场对周期见顶的恐惧被多倍放大,景气周期下降的行业和股票遭到抛弃,股价跌幅远远超过市场平均水平,股价也跌到了公司的内在价值以下。

  如何寻找价值型股票

  挑选价值型股票的方法很多,今日投资公司引进的22种美国主流投资策略中就有10种典型的价值型选股策略,其中适合中国市场的有8种,分别是高股息选股法、大卫·德雷曼逆向投资策略、基本价值选股法、约翰·奈夫投资策略、相对市盈率策略、比乔斯基市净率选股方法、丰富现金流选股法、价格/自由现金流选股法。

  不过这些策略本身各有侧重,没有哪一种选股策略可以挑选出各类典型的价值型股票。总的来说,对于价值型股票的评选主要集中在以下7个要素上。

  1、企业规模方面,一般要求公司收入、市值等方面具备较大的规模。因为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公司的行业地位、品牌资源等;此外,大中型的公司在亏损后东山再起的机会较大。如在美国市场上,就有市值至少在50亿以上的要求。

  2、企业经营层面,主要有几个方面,如企业安全性方面,要求现金流健康;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要求主营业务利润大于0,并且一般也不要求必须有较高的增长;财务实力方面,如偿债能力有要求资产负债率低于行业水平等等。

  3、价格水平方面,要求有合理的价格,一般用低市盈率标准来选取,如市盈率低于市场平均市盈率的40%左右。

  4、股息收益率方面,持续的股息支付水平是体现公司长期价值的一个方面,如果股票价格下跌,高股息率将弥补一部分损失。

  5、盈利增长率方面,大多数对此要求不高。有的还对此有一定限制,如未来几年盈利预测负增长或0增长,大于5%即不合格。

  6、投资情绪方面,如跟踪分析师的情绪指数,可要求小于0,大于2即不合格,这显示,大多数价值股并非分析师看好的股票。

  7、投资预期方面,如要求盈利预测被不断调低,或维持不变;最近一次公布的盈利低于市场预期。

  对于价值型股票,我们从两个方面去寻找。一是从我们跟踪的8种价值型选股策略组合中去寻找;二是从具有行业地位、品牌价值、资源优势的公司中寻找前期因盈利下降导致股价大幅下跌的股票,此类股票的典型特征是市净率处于较低水平。

  作者:今日投资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5-8-21 22:22

股改或将采取全新模式 “承诺式牛市”山雨欲来

2005-8-21
  “我们正在讨论上海90余家国有上市公司提出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8月17日,正在上海参加一次证券业内部会议的颐合财经副总裁王吉舟明确告诉记者,上海市正在加快本地上市公司全面股改的步伐,以期能抢在广东之前,成为全面股改的先锋。
  有消息称,从监管层的意思来看,在下一步股权分置改革中率先上阵的,很可能是一批愿意实施“股价承诺”方案的上市公司。按照这种模式,企业将不送股给流通股股东,而是会对股票价格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上涨承诺,如果上涨承诺不能实现的话,上市公司会对股民做出赔偿。这意味着,A股市场将有一波“承诺式牛市”出现。
  改得越早越主动
  据某券商高层透露,8月初,上海有关部门曾召集当地券商负责人,表示上海本地上市公司要加快股改的步伐,希望券商予以配合。按照市政府的部署,上海要做全面股改的先锋。在8月20日《股改指引》出台后,上海将尽快全面推开130余家本地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因此,上海市此前曾要求,148家上海的上市公司,除8家已经改革,4家已经全流通,其余要在8月20日前要拿出总体方案,上报给上海市的相关部门。
  据悉,上海对此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要努力成为股权分置改革的重点先进地区。上海的公司要全力在面上推进股权分置改革,不能被边缘化。
  而来自深圳方面的消息称,深市中小企业板的上市公司,也被要求在8月20日之前全部递交初步材料,9月底之前力争通过深交所审批,召开董事会确定方案,率先完成股改并形成“G板块”。深圳一家上市公司董秘告诉记者,当地证监局迫切希望上市公司尽快股改,“每隔几天都会打电话过来催问我们的股改进程。”
  而在当地流传的说法称,相关部门暗示上市公司在目前行情较好的时候,“抓紧时机”上报各自的股权分置改革方案。
  港澳资讯陈晓栋告诉记者,有消息称,按照当初的设想,在第二批试点结束后,广东地区将作为首要的力推上市公司股改的地区。但在目前的市场情况下,越早实行股改对上市公司大股东而言就越有利,所以上海才会如此主动。
  补偿方案低于市场预期
  王吉舟告诉记者,目前上海市国资委管辖的90家企业已经上报了初步方案,40余家民营上市公司行动则相对滞后。“我们这几天正在讨论这些方案,但我认为这些方案能通过流通股股东表决的可能性不大。”
  一位接触过这些方案的人士透露,目前上海市国资委下属的90家企业报上的方案基本上都是异常谨慎的。“远远达不到10送3的市场预期底线,不少上市公司只愿意10送1,或者10送1.5。”显然,上海国资委并不想在推进股改中牺牲太多的利益。
  这位人士分析,之所以出现如此局面,是因为在股改问题上,目前国资委和的目标并不完全一致。希望国企能够加大补偿力度,“送”出一个牛市,以便加快改革进度。而国资委还是站在国有资产增值保值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尽管有市场人士预测,从长期看股权改革能带来国有资产的增值,但上海市国资委显然更相信现在的利益,股票能不能涨上去却是未来的事情。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目前上海本地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一季度每股收益低于0.02元的多达41家,这些公司既没有送股能力,也缺乏充足的现金,更不具备发权证的条件,的确很难提出让投资者满意的对价方案。“上海想在8月20日以后迅速推行全面股改的想法可能不现实。”
  股改或将采取全新模式
  而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上海市想领跑全面股改并不代表的意见。可能另有打算,在股改铺开前,应该还会有第三批股改先行企业,只不过他们不再被称为试点。
  他分析说,国资委和站在自身立场上考虑问题并没有错,两者同为国家职能部门,却出现利益冲突,这只能证明现在普遍采用的股改方案是有问题的。单纯送股的方案并没有造成双赢,而是造成了双输。在国资委方面,送了之后自动除权,会造成一定损失。从股民角度讲,即使上市公司送出价值高达几千万元甚至几亿元的对价后,距离解套还很遥远。
  “现在股市的上涨是管理层在用有形之手在主动护盘,未来股市改革方案要有双赢的思路。”这位人士称。
  一位基金经理也同意政府托市的说法。他告诉记者,从目前市场情况来看,ETF和指标股依然是场外资金流入的主要方向,这样可以理解为社保等国家资金还是目前市场主力资金。而一位券商高层告诉记者,股市在千点左右时,主要托市的就是社保基金,“7月底的时候社保基金通过我们公司下单非常频繁,曾有一天金额超过10亿元。”
  “国家每天都在花钱,压力非常大,急需一个突破点。”王吉舟说,这个突破点将是第三批股改公司的全新的股改模式——“股价承诺”。这样会给市场面造成一种上涨的明确预期,有利于股市长期向好。他介绍说,已经有几家大型的国有控股公司确定采用这种方案。当然,只有非常好的企业才能做出这样的承诺,所以首先推出这种方案的将是一批优良的企业,其中将会包含若干大盘股,这无疑将拉动市场整体上扬。
  言论
  冲动之后是惩罚
  蓝筹搭台,重组唱戏。中国石化等大盘蓝筹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但暴富的机会却从重组股中爆发。
  躺在地板上的T族股票穿上了股权分置的“马甲”,令人刮目相看。到8月19日为止,ST丰华已经连拉19个涨停板,气势之磅礴,让当年的大牛股ST海虹也相形见拙。而各路投资者对T族股票的态度也从谈股色变到趋之若鹜。由于管理层表态,将对T族股票先进行重组再进行股权分置改革,更有一些公司传出大比例送股的方案,在朦胧利好方案的刺激下,各地的重组股如脱缰之马,涨势几近疯狂。虽然我们也呼吁过,A股市场需要一些投机的色彩,而重组股的机会可能最大,但是这般鱼龙混杂的涨法,是对未来行情的透支,并说明风险正在临近,冲动之后是惩罚!
  市场疯狂的背后,是场外资金的鱼冠而入。企业年金入市消息公布后,社保基金同样获准直接投资A股。而市场中最具实力的机构投资者QFII所面临的政策环境也愈发宽松。市场盛传,为了吸引更多的QFII投资于中国证券市场,有关部门可能考虑放松对QFII投资的一些政策限制。包括缩短向境外汇出本金的期限、允许以外汇形式本金及开立多个证券账户和选择多个经纪商等。显然,若修改规则,从长期看来有助吸引更多的QFII机构投资中国资本市场,真正属于QFII的时代正在来临。
  所谓大鱼吃小鱼,根据登记结算公司提供的最新数据,除了一些资本大鳄股海淘金,散户投资者的开户数同样激增,与6月相比,开户数增加了15.9万户。在各路资金的冲击下,沪市连续9个交易日成交突破百亿元。近19天内,股市市值就增加了2000多亿元。
  股权分置改革一定要使股票上涨吗?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可流通毕竟还很远,市场的结构性矛盾解决还只是开始。市场仍然缺乏配置资源的基础,重组股缘何疯狂?我们认为这实际表明了市场的一种强烈期待,即对优质资源进入市场的渴望。所以当新股恢复发行的声音再度响起,我们更关心的是让什么样的新股发行上市。是为股改托市?是为再融资托市?还是为银行上市托市?其实都无所谓,关键是股改要渐进,要公平,再融资要能给企业带来回报,银行上市更不能操之过急!
  “没有大牛市,但有大牛股。”从机构投资者对此轮行情的清醒认识中,投资者应能品出个中意味。
  所谓涨时重势,跌时重质,成交量是观察市场未来走势的关键,只要市场成交量在此基础上没有明显缩小,仍可谨慎持有一些补涨股和“准G股”。如果成交量出现异常放大,则必须予以高度警惕,那将很可能是个短期头部

赵刚 朱金福 乾丰中国经营报6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5-8-21 22:27

中国股市具备空方利益 成功与否取决市场的开放

2005-8-21
  此前不久,中国证券业协会(SAC)公布了2004年度证券公司经营业绩的排名情况。其中共有9项指标,分别为股票基金交易总额,股票承销总额、股票主承销家数、总资产、净资产、净资本、营业收入、利润总额以及人均利润总额。
  SAC的排名显示,在2004年,国内共有114家证券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9.44亿元,利润总额为-103.64亿元,扣减资产减值损失后利润总额为-149.93亿元。
  此外,114家证券公司股票基金交易总金额73766.62亿元,较2003年增长27%;共计主承销股票143家,筹资总金额890.48亿元,分别较2003年增长25%和28%。
  以此观之,2004年的中国证券业“全行业亏损”,大批券商经营进入困境,甚至可以说是濒危状态的一年。从本质上说,券商的亏损,是发生在证券业“主承销股票融资总额”和“股票基金交易总额”双增之下的亏损。
  海外市场注意到,在9项统计之中,中国的证券行业,还缺一个重要的指标统计,这就是各个证券交易商手中的保证金总额。
  在我看来,券商保证金总额的统计数据缺失,反应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缺陷。其中的要点有二。
  第一个要点,是由于中国股市的交易制度属于“单边市”,只能做多,不能做空。所以从市场的深层机制来说,这个市场“上面没有顶,下面没有底”,指数并无严格的“技术意义”。
  由于我国的投资者在股票账户中的“保证金权益”是不可转移的,股票交易账户中的保证金存入账户以后,不会追随指数的增减而增减,沪深两市的所有账户都是如此。 所以,从理论上说,因为“现金不变”,股民亏损的只是账面的“可提取资金”,而不是保证金。这导致保证金的托管方成为股市长期下跌的“增益者”,具备空头利益。
  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而且这一现象并不合理——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规则性空头”没有风险,只有收益,只有开立“指数交易”,才能在熊市期间杜绝挪用客户资金的不法行为,在牛市期间不产生过于浮夸的账面扩张。
  第二个要点,中国股市的发行密度较大,因此资金相对紧张。如果制度健全,当前的资金供给本应相对宽裕。
  2004年世界银行的发展报告指出,中国的“资本结构有待完善”。在“固定资本”与“存货增加”这两部分中,“存货”比重畸高。近十年“存货增加”累计达到2万亿元,并由此导致商业银行经营性质的不良资产。但是,为什么中国的资本资源不能从过剩部门流入到短缺部门呢?
  世界银行认为:直接融资过少是原因之一,资本市场不具备资产处置权利是原因之二。
  以此看来,补足市场的资金缺口,我们也必须有所准备,而且必须明确一点:中国股市所能获得的现有资金资源,远远不够满足市场扩容的需要。
  事实上,始自前年的保证金托管制度的改革,在中国股市形成了两个并行的市场主体,真正委托商业银行托管保证金的券商,以及“自立保证金账户”的其他券商。
  由于两种市场主体的定位不同,持有现金者(自立保证金账户者视同持有现金),希望股市跌得越多越好,越快越好,永远不要涨;持有股票者(广大中小投资者),希望股市涨得越多越好,越快越好,永远不要跌。需求矛盾在哪里,市场矛盾就在哪里,资本市场同样如此,“钱在哪里,市场矛盾就在哪里”。至于有没有“好股票”或与之相关的交易量,并不反应问题的本质。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中国股市存在规则性的空头利益,事实上的空头利益。
  因此我个人认为,在中国股市,无论唱多唱空,都有各自的利益目标,虽然其中也有“良心”或者“技术”的成分在内,但起决定性作用的,说到底还是利益。
  当股市跌至千点附近,绝对不是因为股市虚高,而是空方利益使其然,对此,我们必须警惕。
  由于我们国家的改革,始终是以市场化为最终导向的改革,尽管存在着各种荒谬的理论、迷信与狂悖,甚至走过不少弯路。今后的金融改革,其成功与否,将取决于我们必须确保市场的开放,而开放,则是自由市场秩序的本质所在。
  实际上,即使是在西方,精英主义中的自我封闭式的自利改革,也没有任何市场,以至于屡受重创。最近的例子,前有法国的欧宪公决,后有日本的邮政法案的表决失利。所谓“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凉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一个重要的判断在于,没有任何国家,可以远离“开放市场”的大原则,一意孤行地推进所谓“行政化改革”,否则,改革自身所内蕴的革命性,必将毁掉改革本身

缥缈商务周刊4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5-8-21 22:39

2005中国500强企业排行榜(1-100名单)

名次 企业名称 总部所在地 营业收入(万元)
1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北京 63428709
2 国家电网公司 北京 59005564
3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北京 57125749
4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北京 19829300
5 中国工商银行 北京 19404700
6 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 北京 18019793
7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北京 17846473
8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北京 16868707
9 上海宝钢集团公司 上海 16175652
10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15765600
11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广东 15666985
12 中国银行 北京 14865500
13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吉林 12522986
14 中国农业银行 北京 12506000
15 中国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 11744287
16 百联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11476486
17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 北京 10924157
18 海尔集团公司 山东 10090705
19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上海 10006301
20 东风汽车公司 湖北 9805882
21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北京 9630818
22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 北京 9347026
23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北京 9283326
24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 北京 9122600
25 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 北京 8792366
26 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上海 7780000
27 国家开发银行 北京 7523500
28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北京 7091750
29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 6824979
30 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 天津 6576400
31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北京 6435475
32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北京 6406092
33 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 6325100
34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 辽宁 6272637
35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6200300
36 首钢总公司 北京 6190000
37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 北京 5805801
38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北京 5381246
39 中国冶金建设集团公司 北京 5377627
40 国家邮政局 北京 5339767
41 北京铁路局 北京 5250452
42 山东电力集团公司 山东 5217590
43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上海 5120506
44 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4849295
45 中国铝业公司 北京 4767682
46 郑州铁路局 河南 4760392
47 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4749519
4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 4510657
49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4480296
50 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4323682
51 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 4300000
52 中国港湾建设(集团)总公司 北京 4270386
53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湖北 4232189
54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 4209900
55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北京 4193668
56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 北京 4192245
57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北京 4120790
58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 北京 4055136
59 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 北京 4018446
60 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 上海 3941795
61 浙江省物产集团公司 浙江 3742302
62 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 上海 3696285
63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 北京 3637377
64 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 北京 3624362
65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 北京 3616798
66 上海埃力生(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3602321
67 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 四川 3395449
68 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云南 3361811
69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 北京 3334368
70 珠海振戎公司 北京 3301496
71 沈阳铁路局 辽宁 3244348
7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广东 3152126
73 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 上海 3151527
74 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 3116577
75 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 3112365
76 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河北 3071611
77 天津市物资集团总公司 天津 3044823
78 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 3010277
79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山西 2913867
80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北京 2893283
81 广东物资集团公司 广东 2868026
82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北京 2823504
83 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 2813000
84 熊猫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 2800388
85 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江苏 2788062
86 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安徽 2759924
87 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 山东 2739635
88 广东省粤电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 2738399
89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 2729319
90 中国机械装备(集团)公司 北京 2690906
91 交通银行 上海 2686700
92 上海铁路局 上海 2683201
93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 2656778
94 江苏华西集团公司 江苏 2603864
95 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湖南 2603385
96 上海华谊(集团)公司 上海 2582632
97 广州铁路(集团)公司 广东 2558865
98 山西省煤炭运销总公司 山西 2522131
99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 北京 2506283
100 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 上海 2504160

++++++++++++++++++++++++++++

93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 2656778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5-8-21 22:45

200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前100强名单)

  名次企业名称营业收入(万元)
  1 上海宝钢集团公司 16175652
  2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12522986
  3 海尔集团公司 10090705
  4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10006301
  5 东风汽车公司 9805882
  6 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7780000
  7 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 6576400
  8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6435475
  9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6406092
  10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 6272637
  11 首钢总公司 6190000
  12 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 5805801
  13 中国华源集团有限公司 4849295
  14 中国铝业公司 4767682
  15 北京汽车工业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4749519
  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510657
  17 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 4323682
  18 广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4300000
  19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4232189
  20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209900
  21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4193668
  22 联想控股有限公司 4192245
  23 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 3941795
  24 上海埃力生(集团)有限公司 3602321
  25 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 3395449
  26 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361811
  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3152126
  28 邯郸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116577
  29 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 3112365
  30 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071611
  31 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3010277
  32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2913867
  33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2823504
  34 上海复星高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2813000
  35 熊猫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2800388
  36 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2788062
  37 马钢(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2759924
  38 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 2739635
  39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2729319
  40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656778
  41 江苏华西集团公司 2603864
  42 湖南华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603385
  43 上海华谊(集团)公司 2582632
  44 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 2504160
  45 本溪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351505
  46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2338889
  47 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 2312463
  48 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2265000
  49 福建捷联电子有限公司 2260190
  50 北大方正集团有限公司 2224599
  51 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216343
  52 北台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209134
  53 杭州钢铁集团公司 2208555
  54 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2205411
  55 广州钢铁企业集团有限公司 2193050
  5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2122006
  57 大连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2111512
  58 万向集团公司 2085725
  59 天津天铁冶金集团有限公司 2034354
  60 青岛钢铁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995570
  61 春兰(集团)公司 1969624
  62 上海烟草(集团)公司 1932700
  63 南京斯威特集团有限公司 1919860
  64 天津市机电工业控股集团公司 1850809
  65 安阳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792154
  66 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 1749852
  67 UT斯达康通讯有限公司 1729687
    68 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1700551
  69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 1643739
  70 华侨城集团公司 1635233
  71 广东省韶关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1632049
  72 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公司 1620000
  73 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602002
  74 江苏悦达集团有限公司 1538658
  75 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 1534889
  76 金川集团有限公司 1501867
  77 天津三星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1474494
  78 横店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1422500
  79 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 1417326
  80 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394456
  81 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1394130
  82 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 1389319
  8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1383264
  84 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集团有限公司 1382093
  85 深圳华强集团有限公司 1374917
  86 酒泉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372710
  87 天津市冶金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1372027
  88 江苏森达集团有限公司 1364253
  89 北京索爱普天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1325927
  90 天津钢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263097
  91 天津市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1204240
  92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 1200000
  93 湖南省长沙卷烟厂 1199076
  94 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 1195231
  95 正泰集团有限公司 1194966
  96 新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 1180495
  97 江苏永钢集团有限公司 1166189
  98 湘火炬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154042
  99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 1140727
 100 唐山国丰钢铁有限公司 1132529

+++++++++++++++++++++++++++++++++++++++++++++

40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656778

queenie000039 发表于 2005-8-21 22:46

................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5-8-21 22:54

物流仓储机械制造业 前面的路还很长

2005-8-20 11:45:00  经济日报

  当今物流仓储机械在国际上市场前景广阔,而中国仓储机械的成长和崛起,正慢慢改变着欧美发达国家占据高端产品的地位。漫长而又年轻的80多年物流仓储机械的制造历史,一直被欧美发达国家企业所垄断,中国企业只能在低端产品市场相互厮杀。如今,国外企业

一统天下的格局,正因逐渐做大做强的中国企业的参与而改变着。

  小打小闹的作坊式生产,在中国传统工业中走了很长时间,核心竞争力、品牌意识、高端科学、市场占有率等一系列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曾被不少人忽略。

  如今,中国企业立足打民族品牌。

  观念改变天地宽,正是因为中国企业家有了更新的认识,增强了为国争光的志气,有了面对强手不畏惧的勇气,有了敢闯高端技术的志气,才使中国企业快速发展起来。有迹象表明,未来几年,将是中国物流仓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高峰期,其势头锐不可挡。

  中国物流仓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取决于企业家们的胆识。今天,大家普遍认识到拼土地、拼劳力、靠投资拉动的外延式增长方式已难以支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而粗放型、产品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生产也只能作短暂的维持。企业亟须进行根本性的经济发展模式调整,朝着循环型、产品高附加值、高端技术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谋求新发展。这实际上是每一个企业家必须思考的严肃问题,也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诺力”的发展已实行国际接轨,已瞄准了国际高端市场。“诺力”通过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质量打造“诺力”,培育优秀的品牌,跻身国际知名物流仓储设备制造业,是“诺力”人永恒的追求。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对外贸易进入磨擦多发期,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中国企业的发展。与国外优秀企业相比,我们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加倍努力,前面道路还很长、很艰巨,这既是对中国企业的压力,而更是一种动力。“诺力”人会为中华民族争光的。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5-8-22 09:01

国家发改委预计 运输环境将趋于宽松

中国证券报首页 > 今日报纸 > 第四版

(2005-08-22 07:40:22)

  □记者  尹涛 北京报道
  国家发改委消息,下半年运输能力与需求的矛盾将继续得到缓解,运输环境将比较宽松。但铁路运输偏紧的问题仍没有根本解决。国家发改委预计,全年铁路运输将完成23.3亿吨,增长7.3%,江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28.5亿吨,增长16%。
  国家发改委认为,铁路由于在主要干线没有新线投入,能力基本饱和,下半年大幅度增加运量的可能性不大。同时受线路施工、车辆不足等影响,铁路装车水平难以继续提高。西北、西南、东北等地区运输紧张的矛盾难以改变。水运运力充足,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由于水运企业今年新增运力约200万吨,使运输能力与需求的矛盾得到缓解。同时随着运力的增长和受国际散货运价下降的影响,国内水运价格与去年同期比会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公路运输随着治超的深入以及降低大吨位车辆路桥通行费等政策措施的落实,运价水平回落,货运量将保持较快的增长,运输市场将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国家发改委指出,今年上半年,社会运输能力与需求的矛盾已得到缓解,运输需求有所下降。上半年全社会不同运输方式运量尽管增长8.9%,但是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速同比下降了5.9个百分点。从各种不同运输方式看,除铁路仅增长0.2个百分点外,公路、水运、民航则分别下降7.4、4.4和28.6个百分点。
  另外,多数地区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有所缓解。今年上半年从总体看,除西南、西北、东北地区外,其它地区无论是铁路还是水运都出现了近年来罕见的运输比较宽松的情况,运输瓶颈制约的现象得到缓解。从铁路的请车满足率看,过去华南、华中等地区的请车满足率偏低,有的仅达30%左右,而目前请车已经可以满足需求。福建、江西、湖南等地区铁路甚至已经开始组织营销;从各地的电煤储存看,去年部分省市经常出现电煤告急,有的仅够1-2天,而现在大部分地区电煤的储存高达15-20天;从水运看,由于运输能力的增加和需求的相对减少,水运价格出现较大幅度回落。如秦皇岛至上海的煤炭运输,由去年的每吨120元下降到40元左右。
  但是,国家发改委也指出,上半年运输发展很不平衡。一方面,华中、华南、华东和华北地区的运输紧张状况得到缓解,另一方面,西北、西南、东北地区的运输仍然比较紧张。主要表现在西北、西南等地区除了重点物资运输能够得到保证外,其他物资运输还难以满足需要。另外请车满足率也只能达到30%左右。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5-8-22 09:04

铁路集装箱运输试行“新政” 8月1日起开展集中办理业务试点

中国证券报首页 > 今日报纸 > 第八版

(2005-08-22 08:05:01)
  □记者  纪凡
  铁道部在日前召开的全路运输电视电话会议上,正式公布了铁路货物运输领域改革的重大举措:从8月1日起,开展铁路集装箱运输集中办理试点工作,进一步推动铁路运输集约化经营发展。
  铁道部决定,从8月1日起,在北京、济南、上海、成都、昆明、乌鲁木齐铁路局和广铁(集团)公司所属的8个地区、69个车站开展铁路集装箱运输集中办理试点工作,按照集中办理、集中收费等原则,由集装箱公司负责集装箱受理、承运和交付业务,统一受理计划、统一收取费用、统一提供运输服务。
  据铁道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集装箱运输是铁路货物运输的发展方向,蕴藏巨大的增长空间,具备很强的发展优势。开展集装箱运输集中办理是一项开创性工作,是全路实施铁路局直接管理站段体制改革以来,铁道部在货运领域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举措,其目的是积极探索货运组织方式,进一步规范铁路集装箱运输管理,大力拓展货物运输市场,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完成全年运输生产任务创造有利条件。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5-8-22 09:23

中集否认非流通股转B股 机构要业绩不指望对价

2005年08月21日 12:04
  8月19日下午,深圳蛇口,中集集团(000039.SZ;200039.SZ)的业绩推介会其乐融融,中集集团执行董事兼总裁麦伯良再次拿出了一份漂亮成绩单给众多机构投资者。在这样的氛围下,机构投资者们似乎已经将闹得沸沸扬扬的零对价传闻抛到脑后了。

  中集:目前没有形成方案
  8月19日,上海《东方早报》援引消息人士的表述称,中集集团最新的股改方案为,将中远集团持有的16.23%非流通股转成B股,直接实现在B股市场全流通,而现有的A股、B股股东将不享受任何对价。
  据了解,在8月19日下午的会议上,麦伯良明确地对在场所有机构投资者对此事作了回应:“目前公司没有做这样的方案。”
  在当日上午,中集集团董秘于玉群也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我们没有出过任何股改的方案,也没有上报方案。”对于当日“公司股改不支付对价”的传闻,于的语气镇定得让人吃惊,似乎对于中集集团的各种说法早已习以为常。
  对于中集集团可能的股改思路,于玉群只表示:“目前还没有形成方案。”
  其实,中集集团股改的困难,机构都看得很清楚。
  中集集团的股权结构非常特殊。“中集实际上已经接近全流通。”中集集团除了第一大股东持有的16.23%股份尚未上市流通之外,其余股份全部上市流通,其中流通B股占到总股本的53.73%,流通A股为30.04%。
  这样大的流通股规模,对于中集集团来说,全流通可能更多的是配合监管层的改革。某基金公司人士认为,中集集团非流通股股东只剩下第一大股东的16.23%,大股东如果为流通再大比例送股,可能第一大股东的地位就不保了,大股东不愿支付对价的原因大家看得很清楚。
  华生:A转B的口子不能随意开
  那么,传闻的中集集团A转B是否可以化解中集股改的困境呢?
  中集集团比较特殊的是,这部分只有16.23%的非流通股目前是由注册在英属维京群岛的中远集装箱工业有限公司(COSCO Container Industries Limit-ed,下称中远集装箱)持有,性质是外资股。
  外界认为,根据2000年9月1日,中国出台的《关于境内上市外资(B股)公司非上市外资股上市流通问题的通知》的规定,经核准,B股公司外资发起人股,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三年后,可以在B股市场流通;外资非发起人股可以直接在B股市场流通。
  中集集团的第二大股东是招商局(资讯 行情 论坛)货柜工业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也为16.23%,其所持股份性质原为外资法人股,但经过批准,于2005年3月3日正式在深交所B股市场上市流通,现股份性质为流通B股。
  有观点认为,从政策上看,中集集团第一大股东转为B股流通上市是完全没有障碍的,由于市场普遍预期B股已经是全流通,不存在对价支付,因此,也就意味着中集集团的A股流通股股东不会在中集全流通中获得额外的对价收益。
  尽管中集集团强调目前还没有形成股改方案,但很多人普遍认为,不支付对价的可能性很大。
  “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事情,如果含B的A股公司都这样做的话。”燕京华侨大学校长华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华生说,如果开了这个口子,几乎是所有含B股的A股公司法人股都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变更为外资股,从而回避支付对价实现全流通。
  记者查阅中集集团的上市资料发现,中集集团的第一大、第二大股东都是早年“股权性质上市后变更的”,当然,当时变更并不是因为想到若干年后可以不支付对价。
  华生担心,如果A转B这个通道的闸门打开的话,会给含B股的A股公司的股改带来不好的示范作用。华生认为,中集之类的公司第一大股东股权比例很少,已经是接近全流通的公司,很难支付对价是可以理解的,公众不应要求太高,但也可以支付一点对价给A股流通股股东。
  也有专业人士表示,若在股改启动之前转B股的都可以逃避支付对价,后面的为何就不可以借道流通呢?并且,为何外资股就可以不支付流通对价呢?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招商地产(000024.SZ;200024.SZ)身上。招商地产第二大股东香港全天域投资有限公司外资发起人法人股也在7月申请转为流通B股。
  机构:要业绩不指望对价
  中集集团显然不是股权分置改革中寻宝游戏中的宝藏,机构投资者们早就对中集集团支付对价不报多少希望。
  深圳某基金公司一位投资经理说,对于中集集团股权分置改革,机构早有预期,根本没有指望有什么对价,大家把重点放在中集集团的业绩上。
  在8月19日下午的会议上,中集集团副总经理吴发沛对在场的机构投资者作了题为《非常中集》的报告,对中集集团上半年的业绩和公司运作情况作了介绍。
  显然,中集集团对业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而且没有让看好中集的投资者失望。
  一直看多中集集团的分析员郑贤琳会后欣喜地表示:“中集目前的业绩印证了我们当时的判断。”
  2005年上半年,中集集团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均实现大幅度增长并再创历史新纪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1.27483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63.37%;实现净利润20.51015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119.60%,实现集装箱销售83.12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4.74%,现代道路运输车辆销售25433台,比上年同期增长80.29%。
  为此,中集集团在8月18日进行了网上业绩说明会,8月19日又和机构投资者座谈,中集集团似乎要以业绩增长来回敬对中集集团展开攻击的人和在今年上半年疯狂抛售中集集团股票的人。今年上半年,由于人民币升值,股权分置改革预期以及公司裁员等传闻,导致众多机构投资者认为中集业绩见顶,从而大幅减持中集集团股票。
  从基金的二季度报告看,持有中集集团的基金家数从30余只下降到11只,基金持股占流通A股比例也从36%下降到10%。在基金大比例减持之下,中集集团股价也从最高价16.68元下跌到8.93元,下跌幅度高达46%。
  一位参与8月19日下午业绩会的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从目前中集的价位来看,其估值还是比较合理。”
  不过,他预期下半年中集集团的业绩可能不会有上半年这样好,但认为2006年或2007年可能将回升,“公司毕竟还是一个好公司。”他说。(21世纪经济报道 谢飞)

queenie000039 发表于 2005-8-22 10:33

[证券时报]多个业绩增长点支撑中集未来--访中集集团副总裁吴发沛







2005年8月22日   记者:邓常青

    2005年上半年中集集团一方面饱受质疑,另一方面却再度向投资者交出了令人满意的半年业绩报告,而且各项财务指标都表现较好,业绩的不断提升伴随的是市场各方更多的关注。目前中集正在发生什么变化?中集未来的成长性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中集的吴发沛副总裁。

产品结构在变
    中集的干货集装箱全球市场份额接近60%,绝对老大的“光环”看似耀眼,但硬币的另一面是,这个“光环”也模糊了市场判断中集未来业绩的视角。
    目前市场对中集存在这样一个简单而普遍逻辑:中集的干货集装箱市场占有率已经够高了,未来增长的空间不大;同时,集装箱作为一个周期性行业,在国内宏观调控、全球经济可能放缓以及国际贸易摩擦的不利因素影响下,中集的成长将难以为继,其业绩即将出现拐点。
    对此,吴发沛大为摇头,他认为这种观点存在两大误区:一是简单认为干货集装箱是周期性的行业;二是没有看清中集产品结构正在发生的变化。
    “不能因为航运指数的下降,从而推断干货集装箱需求量也会下降,这两者并没有直接的联系,航运指数的下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运输船只的增加;另一方面,目前并没有关于全球经济增长将明显放缓的预测,即使是有所放缓,但仍会有一定幅度的增长,全球贸易总量也将继续保持增长,因此,集装箱的需求量仍将保持上升态势”,吴发沛如是表示。
    从行业分析资料来看,集装箱产业虽然每年都会因各种因素造成波动,但这种波动都是曲线式地向上。而根据业内著名的英国克拉克松研究所预测,2007年全球集装箱海运量将达到3.6亿TEU,比2003年增长38.46%,年均增长8.48%。
    而对于有媒体称中集从第二季度起,两个生产基地陆续裁减员工逾千人的报道,吴发沛显得有些愤愤不平:“这完全是个谣言,中集每年都会对季节临时工进行调整,这并不是一个公司的裁员行为,南方中集去年年头只有2千人,而现在已经有5千人了,为什么外界对这个却视而不见呢?”
    在很多投资者眼里,中集的产品就只是公路拖车上的铁盒子,也就是所谓的干货集装箱,因此对中集未来业绩的判断也大多仅仅基于干货集装箱的销量,但实际上,随着中集产品品种的日益丰富,干货集装箱的比例逐步下降,再单纯以干货集装箱来衡量中集已经是有所偏颇了。
    半年报显示:干货集装箱销量增幅为12.69%,其比重由2004年的77%下降到70%,而其他产品的销量增幅则远高于干货集装箱,其中:冷藏箱销量增长15.72%;罐式集装箱增长43.68%;托盘箱增长167.55%;而半挂车的销售收入达到了20.73亿元,增长198.23%。吴发沛称,未来干货集装箱的收入比重还将继续显著下降,其他中高端物流装备产品收入比重将不断上升,这些产品的需求波动并不一致,可以弥补干货集装箱需求增量放缓的影响。
   “不要把中集简单地等同于铁盒子,我们的战略定位是成为“为现代化交通运输提供装备和服务”,看不到这一点,就无法准确评估中集的投资价值”,吴发沛反复向记者强调。

蓄势为未来
    为巩固集装箱全球老大的位置,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中集开始更加注重技术创新,一方面通过自身的研发力量开发专利技术,另一方面则以购买德国等先进的专利技术。同时,中集开始提供着力集装箱综合服务,包括堆存服务、修理服务和全球零部件供应服务等。
    吴发沛表示,虽然今年中集的业绩增长幅度会比2004年下降,但中集在三五年内完全有可能再次出现让人意外的业绩增长,因为目前中集已经对未来运输设备的变化有了足够的把握,并且正在积极为新产品积蓄产能,一旦市场成熟,中集必将牢牢把握机会,成为最大的收获者。
    中集的新产品让人觉得有些陌生,这或许也成为了投资者理解中集的一个障碍,但在中集看来,专业化运输设备是行业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以罐式储运设备为例,产品主要包括液化天然气(LNG)罐箱、大型常压储槽、低温液体贮槽、LNG贮槽、粉状散货罐车、低温液体罐车和LNG罐车,这些储运设备无论在安全和成本方面都比目前的工具更具优势;冷藏箱随着国际贸易货物结构的变化,未来有可能出现爆发性的增长,而国内治理道路超载政策的逐步实施,也使得物流车辆等装备同样在未来有着很好的市场前景。

管理团队的价值
    在对吴发沛采访中,记者一直在思考,象中集这样的定位于全球市场的大公司,其未来发展与诸多因素息息相关,如何能更有效地评估分析公司未来的成长能力呢?
    吴发沛并不认同以一些模型进行计算,中集2004年净利润实现了2.5倍的增长,这是事前没有任一模型可以计算到的。吴发沛认为,中集2004年业绩增幅远高于同行有着更多的必然性因素,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接定单的时机把握的好;二是钢铁等原料提前储备;三是产能扩张及时。
    中集总裁办郑源华主任将这三个因素归结为中集的管理团队竞争优势,他表示,很多投资者过分关注静态数据,却忽略了一个企业的独特文化和管理团队,正是这些活生生的东西才是一个卓越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的竞争力所在。

网址:http://www.p5w.net/p5w/home/stime/pdf/20050822/zq22b06.pdf

queenie000039 发表于 2005-8-22 10:45

2005年8月11日,CCTV-2《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了“中集战略”专题节目。

[ Last edited by queenie000039 on 2005-8-22 at 10:53 ]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5-8-22 11:31

让中国高技术机场设备进入美国市场----记深圳中集天达空港设备有限公司

19980112
原载1998年1月12日《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日报》、《深圳特区报》转载

11月21日,深圳中集天达空港设备有限公司同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在Dallas(达拉斯)正式签订4台机电登机桥的供货合同,合同还备忘了美国西南航公司在此后六年内优先采购中集天产品的条款。12月16日,中集天达公司接到美国Houston Intercontinential Airport正式通知,该公司中标13台机电登机桥。与此同时,中集天达公司还接到美国Continential Airlines Inc.通知该公司投标方案已成为其拟订的8台机电式登机桥的唯一入选标书。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中集天达公司接连击退其它竞争对手,获取美国市场登机桥订单,不仅使中国高技术大型机场地面设备产品首次进入了美国市场,同时也为中集天达公司进一步开拓美国市场建立了根椐地。以此为突破口,该公司将建立服务网络,拓宽销售渠道,并带动中国其他机场设备产品的销售,此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美国,世界最大的登机桥市场

长期以来,由于欧美国家发达的航空市场的培育,其机场地面设备生产和开发起步较早,因而世界上一流的登机桥制造厂商主要集中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同时,由于机场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特殊地位及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对机场设备的安全性及可靠性要求极高,机场及其配套设备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形象,因此,各国都对登机桥这一直接为旅客和飞机服务的机电设备的要求极高。

美国是世界最大的登机桥市场,世界1/3以上的登机桥订单来美国,美国还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技术最成熟的机场设备生产厂商,一直以来,登机桥订单几乎完全为美国少数厂商所垄断,近十年几乎没有外国厂商能够进入该市场,因此,美国市场进入难度极大,竞争极其激烈。中集天达此次成功进入美国市场,说明中国厂商已经能够生产为美国市场所认可的高技术机电产品,成为美国登机桥市场合格的供应商。

深圳中集天达空港设备有限公司是中集集团所属的一家专业机场设备生产厂商,自1989年开始开发登机桥这一产品以来,技术日臻成熟,市场不断拓展。目前已占领了国内80%以上的市场,并先后成功进入香港、蒙古、印度等周边国际市场。作为亚洲新兴的竞争代表,中集天达公司一直瞄准美国这一世界最大的登机桥市场,以期打开突破口,拓展公司的国际市场空间。

点滴的积累,实力的较量

机场旅客登机桥是一项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机场大型机电产品,由于中国工程技术人员高素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优势,登机桥这类属于单件小批量定制式的机电一体化的产品比较适合中国厂商制造。然而此次中集天达公司在美国市场接连获取订单则不仅仅是凭借价格优势,而是价格、质量、性能、服务、交货期等综合竞争实力的结果。中集天达从诞生之日起,就坚持产品高起点,向国际标准看齐。当时的决策者提出的要求是:“中集天达的登机桥如果给人以传统的‘国产货’的印象,就是失败”。因此,他们在技术上精益求精,不断改进,使产品逐渐走向成熟,同时公司加强质量管理工作,1995年通过IS09001质量认证,并被深圳市政府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点点滴滴的积累,使中集天达的产品达到了世界水平。香港机电工程署英籍专家称“相信你们制造了世界上最好的登机桥”。根椐世界上最繁忙、使用条件最恶劣的香港启德国际机场的客户报告,中集天达登机桥在该机场使用三年,使用率达99.73%,高于欧美国家的水平。同时,中集天达公司还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家能够同时向客户提供电动和液压两种驱动方式的登机桥生产厂家。此外,中集天达公司还开发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计算机控制的“智能型”登机桥,其控制技术目前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厂家拥有。在对美国市场的开发中,中集天达公司还针对美国厂商只能为客户提供间接售后服务的不足,在美国建立了服务队伍,储备备件,向客户提供直接的售后服务。

因此,中集天达公司能够在美国市场打开突破口,决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通过长期的磨炼积累,是其综合竞争力的表现。

按照国际惯例操作,也让世界了解中国

有了过硬的产品,还要有成功的市场策略。中集天达在基本控制国内市场的基础上,亦在周边国际市场取得突破。然而,进入美国市场却遇到了极大的阻力。美国登机桥市场是一个高度封闭的市场,对外国公司有许多不平等待遇,如地方法律歧视等,对此,欧洲、日本等一些厂商多望而却步。但中集天达公司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逐渐调整了市场策略,并学会了完全按照美国人的“游戏规则”做自己事情的操作方法,在面对许多不公平环境和条件时,中集天达公司经常使用的办法就是:请美国律师,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

拓展国际市场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企业、了解中国产品的一个过程。由于对中国产品认识的片面及某些宣传造成的偏见,美国客户对中国高技术产品信心不足,唯一让对方增强信心的办法就是把美国人请进来。中集天达公司在同美国西南航空公司谈判时诚挚邀请美方设备采购和技术合同的负责人来到中国,当看到深圳特区的经济发展成就,看到中集天达这样的高技术企业,看到中集天达生产的登机桥在中国机场安全自如地“接待”美国生产的波音客机后,美国客户不时地发出“amazing”(吃惊)的感叹。现实中的中国与其原来印象中的中国反差极大!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已经彻底改变了其固有的认识,因此,美方开始重新看待中国高技术产品,重新研究中集天达的供货合同。同时,中集天达员工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对客户认真负责的精神也增强了客户的信心。最初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准备先订一台登机桥试用,经过考察后,美方改变了初衷,一次性向天达订购四台登机桥。

不懈的努力,使中集天达公司为自己争得了同美国商处在平等竞争环境下的市场机会;加之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及时给予的卓有成效的指导和支持,他们终于成功挤进了美国市场。

做空港设备制造业合格的国家队

航空运输业缩短了世界各国的距离,使各国人民之间的资源和劳动成果的交流更加快捷,推动这种文明事业的不断发展是中集天达公司的历史使命。

从中集集团的一个事业部起家,中集天达公司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走过了一条艰辛曲折的发展道路。激励和推动着他的是一种强烈的振兴民族工业的使命感。以往,中国机场所使用的高档地面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因此,中集天达从进入该项目之初就树立了“以产顶进”的初期市场目标。现在,该公司不仅获得了国内市场80%以上的市场份额,产品遍及北京、上海、深圳等国内各大机场,而有打破了欧美日等厂商垄断中国市场价格的局面,登机桥价格从中集天达介入前的每台40万美元下降到现在的每台20万美元,既发展了自己,又为国家节约了外汇。同时,中集天达还开发了航空货物处理系统、升降平台车、食品车等机场工程项目和产品,业务和产品范围不断扩大。

经过国际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目前机场设备市场上中人剩下欧美、日本、印尼、中国等少数厂商。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际市场,中集天达所面对的都是欧、美、日等国家厂商的直接竞争。竞争的残酷、国际市场的偏见以及部分国内市场的不理解,都为中集天达的市场开拓设置了重重困难,但困难过后的每一次成功都更加坚定了中集天达人“产业报国”的理想。

“走向世界,为国争光”,这是邹家华副总理视察中集天达公司时的题词。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与鼓励时刻激励着中集天达员工。“做空港设备业合格的国家队”,把中集天达办成世界一流的专业公司,制造世界最好的产品,是中集天达人为自己设立的更高目标。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5-8-22 11:40

中国集装箱业“巨鲸”集体自杀

19980706

□翟明磊 廖杲/文原载1998年7月6日《投资导报》

不断上马的集装箱生产厂家令中国稳坐该行业全球“老大”的交椅。这原本可喜的局面却导致了一个可悲的结局:产品供过于求,同行割喉竞价,企业负债累累,买家资产贬值……市场各方几乎都成了输家

大自然中有一种悲剧,由于磁场变化,上百头巨鲸不约而同冲上海滩,自杀身亡。

如今,这种“巨鲸自杀现象”也出现在中国的集装箱生产行业:目前行内40个厂家如充足开工,年生产能力达145万标准箱,是国内需求量的2倍,甚至超过全球需要量30%。由于开工率不足64%,国内企业的低价割喉竞争跌破成本,1997年损失4亿美元。在此情况下,每年仍有投资数亿规模的集装箱厂家上马。这些“巨鲸”不顾政府限价,上一个亏损一个。奇怪的是,一向以计算成本精明的合资企业成了这批自杀“巨鲸”的主力。

被外资利用了吗?

由于世界需求量不断下跌,集装箱生产行业亏损面已达70%,中国产集装箱价格已从80年代末期的每只2800美元跌至1750美元甚至1600美元。占中国市场35%份额的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公司(简称中集)称,这已跌进了中集1996年时的成本价。在这种情况下,外资却仍有兴趣合资建厂,1997年最甚时有8家上马,今年3月又有两个投资上亿的新厂在东莞、惠州投产。

尽管整个合资厂亏损,外资却有办法赚回本钱,这是其中奥秘所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韩国的投资合作厂占了国内集装箱生产合资厂家的多数,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韩国Winco厂。

前厦友集装箱厂中方董事长庄家荣告诉记者:韩国合资方往往控制设备购买权,仅此一项有的就可赚20-30%的利润。厦友厂初建时,由于中国合作方无集装箱经营经验,销售、建厂、进货被外方控制。1996年中方提高警惕,比较定单发现合资方Winco公司购买的进口钢砂竟是同等产品3倍价格。Winco公司还只能提供二手订单不让买家与中方见面,从中赚取手续费。

另有业内人士告知,极少数韩方投资者甚至将旧设备充作新设备卖给自己的合资厂。国内《集闭箱工业》杂志指出:韩国产业转移,卖入中国的大多是二手设备。而业内人士张怀生先生披露:合资外方多坚持用本国原料,如日本CHUKOKU公司在上海、日本都有涂料工厂,某中日合资箱厂的外方却指定用日本产CHUKOKU涂料,一次该厂用料紧急,便临时从这间公司设在上海的涂料厂借用一批,事后又从日本进口同样数量的油漆送还,才发现其间差价不少。中集公司郑先生称,南方一个箱厂已投资2000万美元尚不能开工,而一般1000万美元即可投产。

这些聪明的外方不仅从销售、进货中赚钱,还从管理中拿固定比例的费用。许多外方用的是干股,并通过人为制造亏损追加投资,获控股权,如此这样乐此不疲。据事后了解,Winco在韩国仅有1000万美元资本,由于合资生意做出“甜头”,在中国的银行借款3400万美元建了3个合资厂。由于中方警觉,于1996年开始对其财务监控,Winco公司终于周转不灵,已于1997年3月在东南亚金融风暴前倒闭。中方为什么拱手让利于外方呢?一方面,集装箱行业我们没有经验;另一方面,集装箱业的客户往往靠老关系,这些依赖于外方;再加上中方合作者多为乡镇企业,难以洞晓专业奥秘,往往造成损失。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公司办公室郑源华先生慨叹;“看样子,我们不仅没能利用好外资,还被外资利用了。”

国内企业破产难加剧割喉竞价

不正常交易手段,使外资倾向于低股本、全方位控制的建厂模式,这种投资倾向使国内集装箱厂越建越多,人为地打破了市场供求平衡。对此,国家已有明文限制并将集装箱行业列为外商限制投资业,但是据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李运秋称,由于地方上有3000万美元以下项目的审批权,使各个地方自行建厂,难以控制。而一些地方官员出于政绩考虑,热衷于引进这些大项目。更为离奇的是,其它国家一般在沿海地区建集装箱厂,以减少产品运输费用,偏偏中国在内陆的武汉还建立了一个集装箱厂。中集市场事业部副总经理李贵平告诉记者:中集在南通和上海有两个厂,相距仅15公里,南通厂的1个集装箱就要比上海贵20美元,可见在武汉建厂运输成本之高。

一旦上马,这些厂就好比巨鲸冲上了海滩,进退两难。世界上的集装箱厂在中国的低价竞争中纷纷倒闭,而中国同类企业即使亏损面已达70%,却出于某些原因,往往难以破产。据悉,国内集装箱厂破产案至今仅有武汉箱厂一例,而该厂最后还被收购。那些不能破产的亏损厂,抱着能收回多少就收回多少的心理开工生产,并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出售集装箱。业内人士称之为“饮鸩止渴,割喉竞价”。这也是什么中国集装箱的最低价不是出自规模最大而是那些规模不大、负债累累的箱厂的原因。

一个社会的经济运作应有迅速消除不良资产的能力。而由于中国企业破产的困难,使亏损积压,令国内集装箱行业积重难返,其所占的世界市场额越大,亏损也越大。

限价、海关审价、预核签字统统不灵

国内有关方面早已发现了这个越来越失控的现象。为了杜绝低价竞争,1997年3月,国家经贸委机电进出口商会船舶分会和厂家共同商定,每标箱最低限价为1950美元,并将集装箱工业列入外商投资限制项目。1997年,国家经贸委与海关总署联合发文,于5月1日对集装箱进行海关审价。可是由于严重的供过于求,亏损厂急于压价抛货,便有各种方法绕过海关审价。不愿透露姓名的李先生说,有上百种此类方法,最简单是做一份假合同,标上假价格,由于海关没有追踪厂家的外汇收入,所以甚易过关。还有一个办法是利用回扣达到最低限价,包括对客户进行形式贷款。此后,海关又采取预核签章方式,并于1998年1月1日实行,但也不能防止这个漏洞。为此,据李运秋透露,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已建议国家经贸委采取更有效的方法。

所谓更有效的方法是总量限制的方式,即由国家出面来控制全国集装箱生产总量。这一办法的呼吁者之一是已占全国产量35%的中集集团。李贵平诘问:“目前中国已独占世界市场,拿了5年世界第一,没有国家能威胁我们的霸主地位,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我们还要低价残杀?为什么不联合起来,共同做好市场?”

作为领头羊的中集显然看得更远,但如何分配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倾向,中集赞同应按各厂生产能力划定生产份额。这一做法无疑有明显的利益倾向,所以中国集装箱行业协会尽管同意这一提议,但对具体方法仍未有定夺。

有趣的比较是韩国:至始至终,韩国行业协会未采取过限价、海关审价或总量控制等任何手段;其行业协会只是准确提供数字和投资指南,韩国厂家由于有较成熟的市场经济意识,往往能避开重复投资。

低价竞争使市场各方处于双输局面

越来越严重的低价竞争不仅使中国厂家叫苦连天,甚至也使原本指望能赚上一笔的投资外方陷入泥淖,包括Winco公司在内的外资方许多执笠倒闭。东南亚金融危机更加剧了这一势头,这令中国集装箱厂面临更沉重的债务包袱。而1997年的低价风潮使不少国外客户得以大量收购新箱居奇,所以1998年全球集装箱需求预期有大幅度下降。中国不正常的低价战,已使全世界的集装箱厂生存环境恶化。

原该因箱价降低露出笑脸的客户却也愁眉苦脸。原来,像马士基、NOL、OOCL、TAL等大公司本来已拥有大量集装箱,由于目前新箱跌价,按国外会计制度规定,原有资产须重新评估,且净资产降低导致的亏额必须在当年撇清,这对其股市表现资金运转都非常不利。马士基公司市场推广部的罗先生认为,尽管马士基公司财务制度已避开此问题,这对国外上市公司影响仍然较大。

由于箱价降低,运输公司更倾向于自己买箱子,中国中海集装箱运输公司购箱部负责人称:他们这几年已改租箱为买箱了。据记者了解,为吸引客户,集装箱租赁公司已被迫将租金率下调60%。

虽然中国企业在集装箱行业做到了全球老大,但在这场不正常的价格竞争中没有赢家。这种双输局面,也是那些降价的始作俑者没有想到的。

相比之下,集装箱运输公司的客户也许是唯一可以一笑的人群。但是这种远大于国内彩电生产的重复投资以亿元的规模迭加,对国内经济的恶劣影响,马上也会降临他们的头上。

没有人能笑到最后。

goodluck333888 发表于 2005-8-22 12:06

勝獅貨櫃企業(0716)股價下跌5.31%,現價港幣$5.35

2005年8月22日   10:46:51 a.m. HKT, AA

[下跌股]勝獅貨櫃企業(0716) 股價在上午10:46比前收市價下跌5.31%,現股價為港幣$5.35。至目前為止,今日最高價為$5.65,而最低價為$5.35。總成交量為50.4萬股,總成交金額為港幣$276.55萬。


--------------------------------------------------------------------------------

參考資料(更新時間 : 2005-8-19 22:25)
10天平均價 5.610RSI(10天) 78.950
50天平均價 5.282RSI(14天) 75.000
90天平均價 5.839市盈率 9.867
250天平均價 5.084收益率(%) 2.832
52週最高 7.80052週最低 3.625

天涯浪子7311 发表于 2005-8-22 13:09

10.3附近可以买中集了.无论你的钓鱼线放多长都可以收获.
页: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查看完整版本: 中集的研究报告和分析文章(希望大家多多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