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ar 发表于 2014-2-11 21:03

            5 ways China's slowdown will ripple across globe            5 ways China's slowdown will ripple across global economy                                                                        http://l.yimg.com/os/152/2012/04/21/image001-png_162613.png                                                                        By Joe Mcdonald, AP Business Writer                              49 minutes ago                                                                                                   
               
                           
            
   

                  
                                                                                                         http://l2.yimg.com/bt/api/res/1.2/k23bAMuPJZtqA.O18lw46A--/YXBwaWQ9eW5ld3M7Zmk9ZmlsbDtoPTQyMTtweG9mZj01MDtweW9mZj0wO3E9NzU7dz03NDk-/http://globalfinance.zenfs.com/images/US_AHTTP_AP_HEADLINES_BUSINESS/c003b940eb737e054b0f6a706700fd8e_original.jpg                        
                                                    .View photo
                                                             FILE - In this Nov. 9, 2013 file photo, a Chinese couple walk past a billboard depicting diamonds at a commercial street in Beijing, China. Growth has marched steadily downward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as Beijing clamped down on a spending boom that analysts worry has pushed debt to dangerous levels. (AP Photo/Andy Wong, File)
                                    
            
      
                                                                        



BEIJING (AP) -- The reaction was slow in coming, but financial markets and corporate bosses have been jolted awake to China's relentless growth decline and are scrambling to cope with wrenching changes in global business. For the past decade, China poured money into building new factories, highways and apartment blocks. That propelled explosive growth at home and a flood of money to exporters of iron ore and other commodities such as Australia and Peru. But now, Beijing has put the brakes on that boom. Like a captain turning a heavy ship in choppy seas, its leaders are trying to steer the world's second-largest economy away from reliance on investment and toward being a consumer society.
Growth has marched steadily downward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as Beijing clamped down on a spending boom that analysts worry has pushed debt to dangerous levels. That has meant less Chinese demand for imported goods from copper and cement to factory machinery and earth movers.
China is far from falling off a financial cliff, but last year's 7.7 percent growth was barely half of 2007's 14.2 percent. Global stock markets slid after an unexpected fall in January manufacturing drew attention to the depth of the slowdown. Growth looks set to fall further amid weakness in trade, retail sales and manufacturing.
"The growth slowdown this year will be faster than many expect," said economist Diana Choyleva of Lombard Street Research in a report.
Already, slumping Chinese demand has led to job cuts at mines in Australia and elsewhere. Other companies that looked to China to drive revenues are cutting sales forecasts. Some have pulled out and profits are down, possibly endangering jobs abroad.
As for Chinese companies, they face tougher competition at home. That, combined with weaker investment, could lead to job or wage cuts if Beijing fails to manage the challenges of its transition. That might hurt consumer spending, leading to a downward spiral.
"It would then become a race to the bottom," said Choyleva.
A look at losers and possible winners from China's slowdown:
— COMMODITIES
China's voracious appetite for commodities propelled a boom in Australia and emerging economies in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With revenues down, exporters are cutting jobs and governments are tightening their spending.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has reduced its 2014 growth forecasts for South Africa, Brazil, the Middle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Caterpillar Inc. has cut 13,000 jobs, blaming slower Chinese growth and weak spending by miners, and says it will cut more.
Hardest-hit might be poor countries in Africa or Latin America that might have to cut ambitious plans for spending on education and other social programs.
— FOREIGN COMPANIES
Global companies have long seen China as one of their most promising markets, and most frustrating.
China is the biggest market for Volkswagen AG and some other automakers. Yum Brands, the U.S.-based operator of Pizza Hut, KFC and Taco Bell, already gets half its revenue from China. But U.S. and European companies are being squeezed by tougher competition and by Beijing's efforts to limit access to promising industries such as clean energy. Cosmetics brand Revlon Inc. says it will pull out of China. Actavis PLC, a generic drug maker, is leaving too. Sales of Swiss watches in China fell last year after an anti-corruption crackdown crimped gift-giving.
The Communist Party has promised to open more industries such as Internet commerce and logistics to foreign competitors. But previous market opening initiatives have been tempered by conditions that include handing technology to potential Chinese competitors.
— AUTOS
China buoyed the global auto industry after the 2008 crisis. It passed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world's biggest car market in 2009 and annual sales still are rising by double-digit rates. But growth is decelerating sharply.
That steps up pressure on China's fledgling automakers while global rivals add to their market share. Sales by independents grew by 11.4 percent last year, slower than the overall market at 15.7 percent. Their market share slipped by 1.6 percentage points to 40.3 percent. This year's market growth is due to slow to about 10 percent. Independents will face increased pressure to merge or close.
— CHINESE ACQUISITIONS ABROAD
Squeezed at home, Chinese companies might try to sharpen their competitive edge by acquiring foreign brands and technology. Past acquisitions include Volvo Cars, Club Med and American meat packer Smithfield. Last month, Beijing-based Lenovo Group bought part of IBM Corp.'s server business and the Motorola mobile phone business from Google Inc.
— POSSIBLE WINNERS
One bright spot is Beijing's effort to encourage consumer spending. China's market for consumer-oriented goods such as wheat from Brazil, soybeans from Minnesota and French wine is growing. Such sales could accelerate if Beijing can persuade households to spend more. Also, suppliers to fields the Communist Party is promoting such as health care, energy efficiency and pollution control could see more opportunities.

andar 发表于 2014-2-11 21:09

中国经济明显失速是和2012年开始中国劳动力总规模开始下降密切相关的。
于此同时,精壮劳动力移民、出国留学继续增加。
伴随他们离开的,还有财富。
失血了,自然失速。

andar 发表于 2014-2-12 11:32

评论

美媒报道,塞班岛出生婴儿中71%是美籍中国婴儿【http://news.sina.com.cn/c/2014-02-12/083229443046.shtml】
迁徙是自由的。但一个地方,总是迁出地人多且精壮劳动力多,还是说明了问题。问题不解决,长期看代价太大。虽然不会像东欧诸小国很快被掏空,但时间站在对方一边。

andar 发表于 2014-2-12 11:43


1月出口同比增长7.6%,进口增长7%,贸易顺差1948.5亿元人民币, 折合318.6亿美元
2014-02-12 10:08 来源:证券时报网 字号: 12 14

证券时报网(www.stcn.com)02月12日讯

海关总署今天发布今年1月份外贸进出口情况。据海关统计,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2.34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同)增长7.3%。其中,出口1.27万亿元,增长7.6%;进口1.07万亿元,增长7%;贸易顺差1948.5亿元,扩大11%。

按美元计价,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3824亿美元,增长10.3%。其中,出口2071.3亿美元,增长10.6%;进口1752.7亿美元,增长10%;贸易顺差318.6亿美元,扩大14%。

一般贸易比重增加,加工贸易比重减少。1月,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13502.3亿元,增长18.4%,占我外贸总值的57.7%,较去年同期提升5.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933.7亿元,增长18.2%,占出口总值的54.7%;进口6568.6亿元,增长18.7%,占进口总值的61.3%。一般贸易项下顺差365.1亿元,扩大9.9%。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6985.7亿元,下降2.7%,占我外贸总值的29.9%。其中出口4578.2亿元,增长1.5%,占出口总值的36.1%;进口2407.5亿元,下降9.7%,占进口总值的22.5%。加工贸易项下顺差2170.7亿元,扩大17.7%。

我与主要贸易伙伴进出口增势良好。1月,中欧双边贸易总值3411.9亿元,增长14.6%。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2992.3亿元,增长8.8%。1月,我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2590.6亿元,增长11.3%。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1700.5亿元,增长7.8%。内地与香港贸易总值为1667.3亿元,下降20.6%。

andar 发表于 2014-2-12 11:52

本帖最后由 andar 于 2014-2-12 14:39 编辑

评论

大陆香港间贸易量一直这么大,且波动如此剧烈,很不正常。在大陆贸易环境已经很好的时候,转口香港贸易的盈利空间被严重挤压,为何有人还乐此不疲?谁知道哪

andar 发表于 2014-2-12 15:27

                                               以美联储主席身份发表首份政策报告 耶伦:美国就业市场全面复苏还很遥远
                                       
                                                                                                                                                                                                                                                                                                                                                                                2014年02月12日                                       
                                       
                                                                                                                                                                                                                                                                                                                                                                                                                                                                                                                                                        耶伦表明将延续前任的政策,按计划放缓购债步伐,并确保美国回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的状态。
(华盛顿综合电)美国新任联邦储备局主席耶伦发表了接任后的第一个政策报告。
报告发表后欧美股市上扬
她坦承美国就业市场距离全面复苏还很遥远,但表明将继续延续前任的政策,按计划放缓购债步伐,并确保美国回到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的状态。
耶伦表明不会对联储局未来的政策方向做出太大的改变,欧美股市在她发表报告后都上扬了。
上任仅一个多星期的耶伦于华盛顿时间周二上午8时半(新加坡时间周二晚上9时半)首次以联储局主席身份向国会发表货币政策报告,并就美国经济状况和联储局采取的争议性措施于上午10时(新加坡时间周二晚上11时)接受众议院金融委员会的质询。
耶伦在发表报告时说,虽然美国经济恢复增长,但“就业市场距离完全复苏还很遥远”。
对就业市场现状不满意
她说:“我致力于完成我们的双重使命,即协助经济恢复充分就业,以及让通货膨胀率回复到2%的水平,并确保通胀率不会停留在2%以上或以下的水平。”
耶伦对于就业市场的现状不甚满意。她指出,失业超过六个月的美国人“非比寻常地占了很大比率”,因为无法找到全职工作而被迫从事部分时间工作的人数也“很高”。
她说:“这些观察突显了在评估美国就业市场的状况时,应考虑到失业率以外的其他问题。”
67岁的耶伦是在本月初从前任伯南克手中接过联储局主席的棒子,成为这个有百年历史的世界最大中央银行历来的首位女主席。
由于美国最近公布的经济数据喜忧参半,令外界对这个世界最大经济体的前景有所疑虑,耶伦在演讲中对美国接下来的经济走势的看法因此备受注目。
耶伦指出,如果经济数据能达到决策者的预期,即就业市场获得改善,以及通胀率上升,联储局“可能会在今后的会议上,进一步慎重地放缓购债步伐”。
她重申联储局的一贯立场,并强调购债步伐不是在预设的轨道上,而是取决于经济和购债计划的效果。
“密切观察”新兴市场
针对新兴市场最近的动荡,耶伦表示联储局正在“密切观察”。
她说:“我们的感觉是,在现阶段,这些发展不会对美国的前景构成严重威胁。我们当然会继续观察形势的发展。”
耶伦说,联储局预计美国经济将在2014至2015年以“稳健”步伐增长。

andar 发表于 2014-2-12 15:30

评论

挺清醒的,保持

andar 发表于 2014-2-12 15:40

                2014年 02月 12日 15:07
                美国银行业问题不亚于中国腐败
       
David Weidner


国有句老话:天下乌鸦一般黑。

这话当然不是在说乌鸦,而是用乌鸦比喻坏人。意思是说,对别人的毛病指指点点,其实自己也有毛病。我们都有毛病,就像乌鸦到处都是黑的一样。

最近,银行业曝出了雇用中国权贵的丑闻,不由得让我想起这句老话。面对这种越轨行为(如果能这么叫的话),我们常常会不假思索地下结论。我们可能会说:看呐,这就是可怕的中国政治;看呐,这就是美国银行的丑恶行经。

http://cn.wsj.com/photo/MW-BU321_jp_mor_20140210154909_MD.jpgAFP/Getty Images

如果你不知道或是不清楚这件事,那容我补充一下:几家外国银行因为雇用与中国权贵有关系的人而受到调查,这些人可能是某位官员的子女亲属,甚至是官员本人。

《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此前援引未具名消息人士的话报道,瑞士银行(UBS)周一在内部调查中暂停了两名高管的职务,这次调查与一名受聘的员工有关,而这名员工与一家有望上市的中国公司的主管有牵连。在遭到停职的两名高管中,有一人是瑞士银行在亚洲职位最高的IPO银行家。瑞士银行不予置评。

同一天又有消息,说的是中国监管部门一位重量级官员的亲友在2012年6月被引荐给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 & Co., JPM)首席执行长戴蒙(Jamie Dimon)。这位监管官员对摩根大通能否在中国涉足保险业务有话语权。据说这位亲友在摩根大通得到了特别的实习机会,后来成了全职雇员。

摩根大通发言人埃万杰利斯蒂(Joseph Evangelisti)在一份声明中说,首席执行长没有参与聘用决定,没有参与讨论,也没有跟进此事;他把举荐信交给负责招聘的人,但不给出建议,这在他是完全正常的做法。

发生在瑞士银行和摩根大通的风波只是最近曝光的两个案例,还有别的美国金融机构涉嫌用聘用权贵亲友的方式谋求对自己有利的商业决策。

好吧,假设这些银行都这么做了,那又怎么样?

在中国就得这么做生意,在美国也没有太多不同,尽管我们很多人都以为美国的生意经更高尚。

中国被腐败问题困扰着。在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贪腐感知指数(Corruptions Perceptions Index)排名中,中国在178个国家中排名第80位。在中国力争世界一流经济强国的时候,腐败也许是这个国家最紧迫的一个问题。

在同一个指数中,美国排在第19位。也许美国不该排在第19位,毕竟这只是一个感知指数,人们觉得美国的排名应该靠前,结果就靠前了。

在美国,金融公司的某些做法也同样值得商榷,例如招聘监管机构人员,或者放行公司高管去担任监管工作。

举例来说,据政府监督计划(Project on Government Oversight)的数据显示,2006年到2010年之间,有219名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 简称SEC)员工提交了789份离职后报告,表明他们在加入SEC前有意代表一家外部客户。此外,政府监督计划还发现,131家提供法律、会计、咨询和其他服务的实体被认为是这些前员工的新雇主。

很多人质疑SEC主席在多大程度上会把改进这一问题作为优先考虑。在过去十年中,她不仅站在华尔街企业的立场为它们辩护,而且她丈夫本身就是代表其他公司和监管机构斗争的企业律师。

还要考虑的一个因素是,据OpenSecrets.org显示,美国国会医疗、教育和就业委员会有127名现任或前员工曾经或者目前仍在他们作为立法者正监管的行业任职。

“旋转门”现象(按,即监管人员或立法者在离职后甚至任职期间去被监管行业任职的情况,以及在被监管行业任职后或在任职期间去从事监管或立法工作的现象。)并非SEC和美国国会独有。美国前财政部长鲁宾(Robert Rubin)于2000年加入花旗集团(Citigroup),在他受聘期间,美国政府动用纳税人的钱向花旗集团注入450亿美元救助资金,并为3,000亿美元资产提供了担保,而他则拿着1.15亿美元的薪酬。最新卸任的美国前财政部长蒂莫西•盖特纳(Timothy Geithner)在离职后加入了私募股权投资公司美国华平投资集团(Warburg Pincus)。目前监管部门正在设计这个行业的新规则。

至少中国在这方面还做了些事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Anti-Corruption and Governance Research Center) 2010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仅在当年的11个月内,政府的反腐败部门就调查了11.9万起贪污案件,最终有11.3万人受到处罚。

近期的努力还表明,中国目前正以不同方式处理此类案件。政府官员承担了更大的责任,调查也更加透明。

让我们来做一个非学术性、但有意思的事情:在谷歌(Google)网站上搜索“关闭旋转门”。在维基百科(Wikipedia)页面之后,最近的搜索结果也是在四年前了。

所以,我们现在突然要对中国发生的一切感到愤愤不平?或许我们应该先照照镜子吧。

我们不能因为在美国发现了乌鸦,就说它们不是黑色的,要知道天下乌鸦一般黑。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andar 发表于 2014-2-12 18:47

andar 发表于 2014-2-12 11:4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月出口同比增长7.6%,进口增长7%,贸易顺差1948.5亿元人民币, 折合318.6亿美元
2014-02-12 10:08 来源: ...

评论

让看空中国经济的失落了。
今年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较去年稳步改善,这将继续得到贸易数据的证实。

andar 发表于 2014-2-13 11:39

这两天大的争论不仅发生在论坛多空双方之间,1月中国外贸数据也在世界各预测机构间引发了不小的争论,有趣

andar 发表于 2014-2-13 11:39

                2014/02/13 07:47:55
                超预期的中国1月出口数据可以采信
       

徐高 2
月12日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10.6%。这一数字不光高于去年12月4.3%的增速,更是超过市场预测均值近10个百分点。

乍一看, 10.6%的出口增速可能不算什么。毕竟,过去五年中国平均出口增速大概也就在这个水平。但出于两个原因,这个看似平常的数字其实上对应着非常强劲的出口活动。一方面,今年春节在1月31日,比2013年春节的日期早了10天。所以相比去年而言,今年春节假期对1月经济活动的负面影响更大。另一方面,去年1月的出口数字中包含不少虚假贸易成分,从而推高了基数。这两方面因素都倾向于压低今年1月的同比增速。正因为此,包括笔者在内的大多数分析者在之前都预测,1月出口同比数据会比去年12月略低一些,大致在零增长水平。显然,12日发布的数字让大家都吃了一惊。

http://cn.wsj.com/photo/XUG021314_1.jpg
面对这一堪称强劲的出口数字,不少观察者怀疑其中有水分,认为虚假贸易所掩盖的热钱流入夸大了出口增速。确实,在近期一片低迷的宏观数据中,强劲的出口增长显得有些突兀。而与中国在出口上高度同步的韩国,今年1月也仅仅录得了-0.2%的出口增长。再加上去年一季度确实有明显的贸易数字虚增现象发生,怀疑数字再次掺水似乎合情合理。

不过,仔细审查贸易细项数据之后可以发现,今年1月的贸易数字构成与去年年初有很大不同,没有理由相信去年那样大规模的贸易作假行为正在重演。

首先,去年虚假贸易的重灾区在今年1月份并未发生异动。对香港出口以及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贸易因为出口目的地距离较近,操作起来比较方便,因而成了去年贸易做假的两种主要方式。去年一季度,大陆海关所记录的大陆对香港出口额,比香港海关所统计的香港从大陆进口额月均多出了约170亿美元(当时大陆月均总出口额也不过1700亿美元)。同期,大陆保税区仓储转口货物出口同比增速达到了惊人的250%。这都是虚假贸易在数据中留下的痕迹。而在今年1月份的出口数据中,这两项并未重新膨胀,而是明显同比负增长。

http://cn.wsj.com/photo/XUG021314_4.jpg
其次,今年1月份中国出口地域构成与去年年初也大为不同。去年年初,中国对美国、欧洲和日本这三大发达经济体的出口增速比对其他地区出口增速低了差不多30个百分点。毕竟,要在对这些发达经济体的出口中作假,难度相对较大。而今年1月的情况正好颠倒过来,中国对美欧日出口增速明显加快至15%,比对其他地区出口增速高出了七个百分点。这与发达经济体持续复苏的趋势是契合的。

虽然仅凭这些比较还无法肯定地说贸易数字中百分之百没有虚假成分,但我们至少可以相信,如去年年初那样贸易数字被大幅歪曲的现象并未重演,1月的强劲出口并非假象。在国内经济增长因为稳增长政策退出而逐步走低的时候,出口的超预期走强是一个好消息。

(本文作者徐高是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瑞银证券高级经济学家、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兼职经济学家及研究助理等职。他目前还是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andar 发表于 2014-2-13 11:50

                2014年 02月 13日 07:16
                中国强劲的出口数据令人生疑
       

http://cn.wsj.com/photo/AI-CG672_CTRADE_G_20140212114600.jpgAgence France-Presse/Getty Images
中国政府公布的1月份贸易数据意外表现强劲。但苏格兰皇家银行经济学家高路易表示,对中国的经济形势作出判断很难。图为周三,连云港,工人们正在卸货。



国1月份出口数据出人意料的强劲,而此时正值其主要贸易近邻出口下滑之际。这再度引发了外界对中国官方数据可信度的质疑,同时也凸显出追踪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运行情况的难度。

周三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1月份出口额同比增长10.6%,增幅高于预期,其中欧美市场需求强劲。许多经济学家此前预计,中国1月份出口额或将小幅增长或零增长,因为中国制造业在1月份丧失动能,且去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速放缓。

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的经济学家高路易(Louis Kuijs)认为,很难评判目前的形势,真的需要像侦探一样调查其中原委。

更令人困惑的是,中国大陆的这份数据似乎与台湾和韩国1月份出口额分别下降4.6%和0.2%的情况并不相符。后两个经济体通常都能分享到令中国大陆受益的强大贸易流。在1月末开始的春季黄金周假期应该是削减了出口量,而不是刺激出口。

这些困惑再度引发经济学家和分析师怀疑中资企业“虚报”了出口数据。这种现象曾普遍出现在2013年初,因为虚报出口是企业用来提高出口额的一种手段,这样就可以避开政府的资本管制,将更多资金带入国内。

经济学家们认为,目前虚报出口的条件已经成熟,因为中国的利率水平正在上升,人民币预计将会升值。世界银行(World Bank)驻北京的高级经济学家司克礼(Karlis Smits)称,热钱有许多理由想进入中国。

无论是对分析师来说,还是对海关人员来说,虚报出口以及其他类似行为都极难发现。周三的数据几乎没有明显的造假迹象,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这要么说明中国1月份出口额的大幅增长是真实的,要么说明企业已经找到了更加隐蔽的虚报手法。

数据显示,流向香港或流经保税区的巨大贸易量在1月份出现下降。将货物运经这些地区并高报货值是去年被广泛用来掩盖虚假交易的做法,不管是为了在不同市场间套利、避税,还是隐匿贪污所得。数据还显示,中国对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出口大幅增长,在这些大型市场进行虚假贸易的难度更大。

过去,体积小、价格高,同时有多种价格的商品(例如电脑芯片)被用于掩盖资金转移。现在电子货币比特币成了绕开政府资本管制的又一途径。中国仍实施资本管制,以防止资本迅速转移,政府担心资本迅速转移可能会影响经济的稳定。去年12月份,中国禁止金融机构处理虚拟货币交易,但个人仍可以通过不受监管的网上交易渠道买卖虚拟货币。

一位驻香港的要求匿名的贸易商表示,他的很多国内竞争者以零利润出口钢材,以此作为增加资本流入、避税和享受特别外国投资激励的一个方式,他们利用息差和人民币升值来赚钱,这种做法到目前为止还是稳赚不赔的。

华盛顿非营利机构Global Financial Integrity的经济学家Brian LeBlanc一直在研究这个问题,据他估计,2012年有1,010亿美元非法资金借道香港进入中国大陆,这一金额逼近了中国2012年合法的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数量1,120亿美元。

中国在打击虚报货值方面成败参半。监管机构在去年5月份宣布将加大对跨境结算的审查力度,出口增速随之迅速下降。12月份,相关部门要求银行仔细审核其客户的贸易结算,并上报可疑活动。整体来说,政府已要求官员不要发布失真数据,并确保经济数据的准确性。

澳新银行(ANZ Bank)经济学家刘利刚表示,尽管贸易仍被广泛用于掩盖资本流动,但和2013年初相比,目前货值被高报的程度或许已有所下降。

但随着监管机构加强对虚开货值的控制,外贸企业找到了新的(有时是合法的)漏洞,其中包括往返投资。根据这一方法,货物被出口到国外,货款以低利率的外资支付。这些货款然后在中国投资,获得5%或更高的收益。几个月后,这些货物又回到中国,货款重新回到国外,但进口货物的公司因在中国的投资赚取了利润。

会计师行德勤(Deloitte)中国研究负责人Ken DeWoskin表示,往返投资的规模相当庞大;进行往返投资的合法方式已越来越多,但也有很多往返投资所借渠道并不完全合法。

Richard Silk / Mark Magnier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andar 发表于 2014-2-13 11:51

      2014年 02月 12日 17:39
      中国最新贸易数据令经济学家大惊失色
   


国周三公布的进出口数据意外强劲,这令经济学家们感到手足无措。

多数经济学家预测上述数据最多表现平平,一些人预计将受到重大冲击。还有一些经济学家甚至向客户提前发出警示,提醒一旦数据糟糕不应恐慌。

接受《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调查的11位经济学家的预测中值显示,中国出口将持平,而进口将增3%。但事实上,中国进出口均实现了双位数增长。1月份出口较上年同期增长10.6%,高于去年12月4.3%的同比增幅,其中当月对美国、日本和欧洲的出口强劲。1月份进口同比增长10.0%,去年12月同比增幅为8.3%。

到底是何原因呢?

这些明显的利好消息或许预示着前途如此光明,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戴上墨镜规避其耀眼的光芒。中国似乎仍是全球繁忙的大工厂,随着全球经济走上正轨,中国已受益于美国经济强劲复苏和欧洲经济稳步增长,但是其他国家仍远未感受到春天的到来。

那些持更加怀疑态度的经济学家则称,这可能只是一个月的数据失真,或者是不太明显的假发票骗税新方法扭曲了数据,这一直以来都是中国数据统计面临的风险。与许多国家相比,中国的利率处于高位,这就促使投资者采取不同方法绕过中国的资本控制。

编造虚假出口文件就是其中的一个方法。去年中国政府表示,将严厉打击此类行为,但一些经济学家相信这一暗流又有抬头迹象。

由于受到中国农历新年假日的影响,年初数据的可靠性要差些。春节假日期间,勤劳的中国大众难得地放下工作,返回家乡过年。这些经济学家们还指出,台湾和韩国1月份的出口增速均下降,同样是出口导向型经济,这些国家?什么没有出现中国这样良好的数据呢?

有一件事是可以肯定的。今后还会有更多数据公布,也可能给人们带来更多意外,随着干扰因素的消除,经济学家们的预测届时将恢复肯定的语气。预测本来就是个费力不讨好的活儿,但总得有人干。

Mark Magnier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andar 发表于 2014-2-13 11:52

                2014年 02月 13日 09:35
                引发下一场危机的不会是新兴市场
       

http://cn.wsj.com/photo/MW-BU389_eiffel_20140211125102_MG.jpgAFP/Getty Images



如今,任何重大金融事件如果没有特定的简称来加以指代,都会显得不完整。从“金砖五国”(BRICS)的崛起,到“欧猪国家”(PIGS),再到可能成为下一轮明星市场的所谓“造币厂四国”(MINTs)(如果你还不知道的话,它们指的是墨西哥、印尼、尼日利亚和土耳其)。这些都是了解一个复杂金融主题的捷径。

果不其然,今年年初以来新兴市场的暴跌又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简称——“脆弱五国”(Fragile Five)。这要归功于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的分析师们。“脆弱五国”指的是印尼、南非、巴西、土耳其和印度。把这些国家单独列出来,是因为它们庞大的经常项目赤字意味着它们非常容易受到外资突然出逃的不利影响。

我们被告知,如果全球经济即将面临又一场大风暴,那上述五国将是这场风暴的起源地。

但问题在于,事实并非如此。真正的“脆弱五国”并非摩根士丹利提到的这五个新兴市场国家,反而是几乎没有人为之担心的五个发达经济体。

诚然,一些新兴市场已经吸引了大量资本,并因此出现庞大的贸易逆差。但这其实并没有错。许多发展中经济体都是在这样做的。

和上一次危机一样,下一场危机仍将起源于某一个发达经济体。危机源于法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或加拿大的可能性更大。这些国家才是真正的“脆弱五国”,而很少有投资者为它们担心。

公平地讲,上述五个新兴市场之所以被单独列为可能因全球资本市场问题而出现麻烦的国家,背后有一定的逻辑。任何依赖外资的经济体都容易受到外资人气变化的影响。如果外资突然撤出,这些国家可能会很快爆发危机。货币贬值,利率不得不被迅速提高,这些都是刚刚发生在土耳其身上的事情。

不过,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做法本质上并没有什么问题。如果这些资金被投资于新修道路、机场和工厂,它们可谓适得其所。快速发展的国家很难从内部获取所需的全部资金,这和快速增长的公司是一样的情况。

事实上,切实的风险存在于发达世界。无法承担的债务水平、缓慢的增长、失衡的经济、膨胀的银行系统以及同样存在的庞大贸易逆差,这些都是可能出现麻烦的地方。以下才是投资者应该真正担心的“脆弱五国”。

1. 法国。近来法国唯一一个表现更好的经济指标是该国新增债务的速度。今年,法国政府承认债务水平将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的95%,而债务水平如果达到GDP的100%则将开始失控。尽管欧元区其他国家正在温和复苏,但法国正处在重新陷入衰退的边缘。

失业率堪忧,法国12月份失业率升至11.1%。贸易逆差已经相当于GDP的2.2%,并且一直在扩大。对于传统上以制造业和出口为主的经济体,这一迹象令人担忧。

实际上,法国经济在一代人的时间里都是在吃过往辉煌的老本。现在只要再出现一次危机就会崩溃。

2. 英国。英国的复苏速度为发达国家最快之列,失业率也大大下降。但别被骗了。

事实上,英国巧妙地再现了一个微型版的2005-2008年繁荣期。不断增加的债务和飙升的房价重振了经济,庞大的政府负债和低利率进一步火上浇油。但这种状况还是一如既往地不平衡,同时英国银行业也还是一样地臃肿。贸易逆差接近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高于“脆弱的”印尼,比印度的状况也好不了多少。

如果说有哪个经济体有可能遭遇货币贬值,那就是英国。

3. 德国。这个欧洲强国只有在与周边的弱者站在一起时才会显得“强壮”。上个月德国工业产值下降0.6%。去年12月零售额下降2.5%,在整个2013年仅增加0.1%,几近于无。整体上,德国经济在最新一个季度预计仅增长0.25%。

让市场相信德国是某种成功题材的人,现在应当受雇去将索契冬奥会打造***权盛会。

德国日渐老龄化的人口、飙升的能源成本和监管过度的市场都决定了其经济早晚会出问题。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德国规模庞大且价格过高的债券市场将会受到打击。

4. 澳大利亚。过去10年中,澳大利亚已经变成了中国工厂的大矿山,但尽管轻松实现了大规模出口,澳大利亚仍存在巨额贸易逆差,占GDP比例超过3.5%,虽然最近几月有所减少。

这是澳大利亚人入不敷出的明显信号。澳大利亚元遭遇重击,去年澳元兑美元下跌13%。中国经济迟早会实现面向服务业和高端商品的再平衡,这将意味着其减少对澳大利亚原材料的需求。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澳大利亚经济将陷入极大的困境中。

5. 加拿大。加拿大目前唯一值得一提的好事可能就是,它成功地将自己原先的央行行长卡尼(Mark Carney)抛给了英国,而目前卡尼正忙着为英国吹起新一轮房产泡沫。

在加拿大几乎未受金融危机影响时大幅降息现在看来是错误之举,造成了完全不必要的房地产热潮。现在加拿大经济已经放缓,政策无可避免地要进行调整——我们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

当然,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下一场危机将肇始于何处。但想像危机将来自低债务、快速发展的新兴世界,这种思维方式还停留在20世纪。在当前的10年中,问题将来自发达国家,跟2008年时一样,而上述五个国家有可能成为爆点。

Matthew Lynn

(Matthew Lynn是驻伦敦的金融新闻记者。他著有《破产:希腊、欧元和主权债务危机》(Bust: Greece, the Euro and the Sovereign Debt Crisis)一书,还以Matt Lynn的笔名写作冒险惊悚小说。)

(更新完成)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andar 发表于 2014-2-13 12:05

评论

“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下一场危机将肇始于何处。但想像危机将来自低债务、快速发展的新兴世界,这种思维方式还停留在20世纪。在当前的10年中,问题将来自发达国家,跟2008年时一样,而上述五个国家有可能成为爆点。”

andar 发表于 2014-2-13 12:09

算是华尔街日报对于该问题进行平衡报道的为数不多的努力吧。
有平衡就比一边倒一窝蜂好。
一边倒一窝蜂的最大风险是,要错就全都错了。

andar 发表于 2014-2-13 14:44

                2014年 02月 13日 13:40
                耶伦丈夫在瑞银赞助的一学术中心任职
       

http://cn.wsj.com/photo/BN-BM550_0212ye_G_20140212161337.jpgGetty Images
在去年11月份国会就耶伦被提名为美联储主席一职举行的听证会上,耶伦的丈夫阿克洛夫坐在她的身后。



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简称:美联储)新任主席耶伦(Janet Yellen)的丈夫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在瑞士银行(UBS AG ,UBS)赞助的一家学术机构的咨询委员会任职。而目前正值瑞士银行即将受到美联储严格监管之际。

阿克洛夫是瑞士银行国际社会经济研究中心(UBS International Center of Economics in Society)咨询委员会的八名成员之一。据委员会主席费尔(Ernst Fehr)称,瑞士银行于2012年在苏黎世大学(University of Zurich)赞助约1亿美元成立了这家中心。
   
耶伦没有被要求透露其配偶在该中心担任的这份无薪工作,在她去年提交给美国政府道德办公室(Office of Government Ethics)的最新财务披露信息中也没有提到此事。美联储发言人史密斯(Michelle Smith)称,阿克洛夫的委员会成员一职应被视为他与苏黎世大学之间的雇佣关系,而非瑞士银行。史密斯拒绝了请耶伦就此置评的请求。
   
耶伦就任之时,正值美联储即将敲定外资银行在美业务监管新规之际,监管范围中就有瑞士银行。波士顿大学风险管理专家、前银行审查员威廉斯(Mark Williams)说,美联储必须避免一切利益冲突以及可能导致利益冲突的猜测。对于耶伦丈夫在外从事学术活动一事,威廉斯补充说,哪怕是猜测也会对美联储产生和实际利益冲突一样严重的不利影响。
   
73岁的阿克洛夫没有回复置评请求。他的委员会成员一职被列示于该中心网站上。
   
该学术中心定期举行活动及研讨会,并赞助了苏黎世大学经济学系的一些学术职位。该中心和瑞士银行的关系在当地引发了争论。瑞士银行曾在2008年得到了瑞士纳税人的救助,近年来还因被指操纵基准利率和外汇汇率而屡遭调查。
   
费尔说,学术中心与瑞士银行的附属关系或可帮助瑞士银行修复其在接受救助期间受损的声誉。这有利于瑞士银行的市场宣传。瑞士银行一发言人拒绝就此评论置评。
   
费尔称瑞士银行不干涉学术中心的运营。一位瑞士银行发言人称,该中心是一家独立的学术机构,瑞士银行并不参与委员会成员的提名工作。

但该学术中心确实同瑞银有些联系。例如其财务委员会成员有三位是瑞银高管,而其负责人曾是瑞银前董事长。该中心的首席运营长曾担任瑞银政府事务顾问。瑞银的企业标志则醒目地挂在该中心的网站上。瑞银现任董事长韦伯(Axel Weber)曾在该中心的活动中发言。

在去年的一封公开信中,数十位教授曾针对苏黎世大学与瑞银之间的关系提出批评,他们在信中写道,瑞银过去的行为表明其就是不符合职业道德的一个具体企业案例。后来还有抗议者在校园里打出旗帜,上写“苏黎世大学卖给了瑞银”。

和很多国际性银行一样,瑞银在面对美联储时有很多利益考虑,其在美国的子公司就要受美联储的监管。这家子公司拥有大规模的投行业务。

美联储眼下正处在敲定《多德-弗兰克法》相关新规的最后阶段,新规将使瑞银及其他外资银行在美国面临更高的资本要求以及更严格的监管。

根据游说人士的披露以及其他监管文件,瑞银管理人士多次与美国议员及美联储等机构召开有关《多德-弗兰克法》的会议。例如2012年1月份瑞银投行业务的代表与美联储相关人士举行了会议并发布了会议纪要,纪要称瑞银提出了有关《多德-弗兰克法》的具体问题,涉及到可能实施的额外资本要求以及对流动资产的定义。

瑞士佛理堡大学宏观经济及货币经济学教授Sergio Rossi表示,鉴于瑞银受美联储监管又为美联储做游说工作,阿克洛夫在上述研究中心咨询委员会的身份显然存在利益冲突。Sergio Rossi称,这样一个局面似乎给美联储带来了公信力问题。

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教授Jill Fisch对此并不赞同,她认为有联系和利益冲突并不是一回事;她说,利益冲突意味着双方存在行为方向相反的动机,而此处似乎并不是这样。

费尔表示,美联储主席的丈夫在瑞银赞助的研究中心担任咨询委员会成员并无不妥,他认为任何人都难以证实这其中存在利益冲突;阿克洛夫所做的是在帮助大家。

费尔表示,阿克洛夫在上述研究中心的工作是无薪的;他曾为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打造世界一流经济学系出谋献策。阿克洛夫是该校经济学名誉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上述研究中心称其顾问委员会囊括了当今一些最有名的经济学家,其中包括数位诺贝尔奖得主,除了阿克洛夫之外还有耶鲁大学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

费尔称,阿克洛夫同苏黎世大学之间的联系在该中心成立之前就已经存在,大家也算得上是朋友,因为已经认识很长时间了。

John Letzing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andar 发表于 2014-2-13 14:45

文明国家的制度设计是欠文明国家的榜样;TOUXIAO

lsylsy 发表于 2014-2-14 12:50

:WX::WX:

andar 发表于 2014-2-14 14:01

                2014年 02月 14日 08:56
                中国信托业岌岌可危
       


早会有人因为投资了中国信托产品而亏钱。

在一个问题中国信托产品受到紧急救助后,另一家影子银行吉林信托(Jilin Trust)未能在一款投资产品的几个批次过去几个月陆续到期时进行兑付。下周还有一批将到期,吉林信托也将无法兑付。这款问题产品也与一家陷入困境的煤炭开采商有关,而且也由中国四大国有银行之一销售给投资者,其代售行是中国建设银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

这款产品共发行了六批,规模接近人民币10亿元(合1.65亿美元),而上个月被神秘第三方救助的工商银行(ICBC)代售的一款信托产品规模为5亿美元。工商银行所发售那款信托产品的投资者在利息方面遭受损失,但拿回了本金。不排除吉林信托的信托产品会通过类似的方式让投资者拿回本金。吉林信托对投资者表示,与这款信托产品有关的煤炭公司在努力偿债之际,正在进行重组。这款产品的最后一批将在3月份到期。

有关部门也可能会让投资者承担较大的损失。即使它们没有这样做,也必然会有更多的信托产品陷入困境,这将给中国政府带来考验。Bernstein Research估计,今年近人民币10万亿元(合1.649万亿美元)信托产品余额中,有大约40%将到期。这些信托公司自身的资本非常单薄,其权益仅相当于所管理资产规模的2.6%。这可能引发一个恶性循环:投资者会避开新信托产品,这会使信托公司无法滚转向陷入困境的借款者所提供的贷款,进而引发更多违约。

而对于中国大型银行来说,只要他们坚持不对其代售的问题信托产品负责这个立场,就不会受到影响。如果银行被发现参与了救助,投资者将有理由质疑这种表外活动在多大程度上需要计入表内。

理论上来说,中国信托行业对经济是有帮助的,他们向那些无法从侧重服务国有企业的银行获得信贷的公司提供贷款。实际上,信托业倾向于充当生产率低下行业的最后借款人,而银行被要求避免向这类行业放贷。中国信托业协会(China Trustee Association)说,信托业资产有35%投资于基建、能源、 采矿和房地产行业。野村(Nomura)经济学家张智威认为实际比例在50%以上。

好消息是,中国投资者对风险有了新的认识。问题是,信托业的上述状况能否避免引发广泛的信心危机?

Aaron Back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页: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查看完整版本: 边走边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