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ar
发表于 2014-1-28 11:51
2014/01/28 08:09:52
为何A股上市公司不回购?
2014 年之初,股份回购的话题再次成为市场讨论的热点。一方面源于监管层的指引和呼吁,另一方面则反映了资本市场参与者在上证综指再次跌破2000点之际的担忧和思考。本文重点对回购制度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从制度层面对“为何A 股上市公司不回购?”做出解读。
从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中国的上市公司陆续地开展股份回购实践,但据Wind 统计,自沪深股市成立以来,进行过回购的上市公司仅186 家,回购额约700亿元,回购的股份相比新增的可流通股份少的可以忽略不计。
反观美国股市,美国的上市公司自2009年以来就在持续的回购自己公司的股票,甚至不惜彻底私有化已经上市的公司。从总量上看,美国过去五年上市公司回购额相当于其IPO和增发配股新增融资额的1.6倍,如果考虑分红,美国上市公司对股东的给予相当于其资金需求的2.7倍。这一行为体现出公司管理层对公司基础价值的认可,是美国股市近年来走势较好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尽管A 股上市公司的回购额相比发行额微乎其微,但从趋势上看,2012 年底以来,进行回购的上市公司个数和金额都有所放大。若要上市公司回购股份成为常态,制度上的完善是前提,也是对各方投资者利益的保障。
企业进行股份回购的原因不一,包括认为公司股价被低估,代替派息,具有税收优势,调整公司股本及资本架构以及杠杆比率,进行员工激励,通过减少公众持股量来避开潜在的收购行动等。
那么中国公司就缺少这些动力么?其实并不尽然,通过研究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中资股可以发现,同在中国大陆经营主要业务,但海外上市的中资股频频回购。在香港市场下跌接近底部的时候中资股回购的次数和金额明显增多,例如2008年10月,2011年9 月,以及2013年的5月。
但绝大多数A 股上市公司却无动于衷。A 股市场连续几年熊冠全球,现在市场整体估值不足10 倍。难道不是A 股的上市公司才最需要向投资者释放正面信号么?但我们并没有看到太多的回购发生,根据Wind 统计,A股市场自2009 年至2013 年共有104 家上市公司进行过回购,合计次数为160 起,涉及金额160 亿元,仅是目前流通市值的0.08%。我们认为,制度层面的差别是主要原因之一。
各国及地区对股份回购的制度可概括为两种主要的立法模式:一种是“原则禁止,例外允许”的立法模式,即原则上不允许公司购回自己发行在外的股份,但规定了基于一些特殊目的可以购回股份的情形,以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为代表。另一种是“原则允许,例外禁止”的立法模式,即赋予公司一般可购回自己发行在外的股份的权利,但规定了不能回购的例外情形,以美国等国家为代表。中国的法律制度对于公司股份回购的态度属于前者。
不少采用大陆法系的国家已经逐渐放宽对公司回购的限制。“原则禁止,例外允许”的立法模式满足了大陆法系国家对理论上严谨的要求,但过于严格的限制会给公司的经营和运作带来过多制约,因此这些国家开始放宽限制,不断扩大例外的适用范围,有些彻底放开。目前,大部分国家对公司回购股份的行为不是完全禁止而是加以规范,试图发挥股份回购对市场及公司经营的积极作用,规避该制度潜在的风险和负面影响。例如,欧洲各国公司法中对股份回购的态度从早期的严格禁止走向逐步放宽,而且放宽步伐不断加快、幅度不断加大,例如法国和德国在1998 年相继放松了对回购的限制;日本公司法在上个世纪不断放宽公司回购事由,先是在1938 年解除了对公司股份回购的禁令,之后不断扩大例外的适用范围,到1997 年公司股份回购不再需要股东大会批准,最终到2001 年彻底解禁库存股,效仿美国,允许公司自由回购股份;另外,香港、台湾地区也先后修改公司法,放松对公司回购股份的管制。
与海外成熟市场相比,A 股市场的回购制度是最严格的,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上市公司回购的积极性。
首先,中国《公司法》对公司回购股份采用“原则禁止,例外允许”的严格态度。《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三条明文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份,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减少公司注册资本;(二)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三)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工;(四)股东因对股东大会作出的公司合并、分立决议持异议,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的”。公司法自1993 年制定至今,仅在2005 年修订时放宽了两条例外条款,即第3 和第4 条,原则上并无根本变化。
其次,上市公司股份回购须经股东大会批准,稳定有余,灵活不足。由于在公开市场回购股份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而股东大会召开程序复杂,时间漫长,并不利于公司应对随时变化的市场。
第三,执行程序规定仅适用于回购注销这一种情形,交易要求复杂。在具体的交易规则中,对于上市公司、披露、价格、时间、回购量,以及资金来源等方面均有细致的规定,增加了具体交易过程中的复杂性。
尽管严格的回购制度有助于降低回购时容易发生的内幕交易,但同时也降低了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意愿,从而降低了股票市场自我纠错的功能。许可公司回购股份符合市场化原则,有利于公司进行资本管理,有利于公司价值最大化,有利于资本市场制度体系的完善。也正因为如此,修改公司法、放宽公司回购股份事由形成了世界性潮流,海外成熟市场对公司回购股份的管制放松乃不可逆转之立法趋势。
放宽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限制,从更高层次的法律上给予上市公司回购之“名”,减少在公开市场回购的交易要求,使上市公司可以审时度势,通过股份回购充分发挥资本运作的弹性,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比如在公司股价被低估时,公司可以回购一定数量的股份,一方面向投资者传达看好自己公司价值的积极信号。另一方面减少公司股份的流通数量,改善供求关系,从而稳定公司股价。同时公司还可以在股价达到合理水平时卖出库存股从而获得投资收益。
美国的公司法将股份回购作为盈余分配行为的一种,采用股份回购分配股利的上市公司也越来越多,股份回购的金额占比也越来越大。中国的相关制度中目前仅对上市公司分红有所要求,例如把分红与增发相挂钩,但对于上市公司回购股份还处于鼓励阶段,并没有成文的要求。因此,如果能够修改相关法律制度,理顺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行为,赋予上市公司资本管理的权利,那么同时就可以对上市公司回购股份做出相应要求。这有利于增加上市公司回馈股东方法的选择,有利于保护广大股东的权益。
本文作者是中金公司分析师。文中所述仅代表他们的个人观点。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andar
发表于 2014-1-28 14:30
andar 发表于 2014-1-28 10: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增长的真正挑战
(The Real Challenges to Growth)
评论
好文章、好分析,尽管斯宾塞院长的文章历来绕口。斯蒂格利茨教授的文章就通俗多了。
andar
发表于 2014-1-28 14:36
andar 发表于 2014-1-27 21: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评论
这已经是高手们第二次点出了美国经济给人的长期困惑:收入分配。
我认为,美国长期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技术创新和移民政策两根支柱支撑的。
heavenman
发表于 2014-1-28 16:33
andar 发表于 2014-1-27 23: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去年以来,西方媒体有种故意贬低解放军战力的倾向。这与此前他们故意渲染解放军的威胁形成鲜明对照。 ...
仔细看看文章,似乎中日战争和香港人家都已经讲得很明白。
andar
发表于 2014-1-29 11:04
2014年 01月 29日 10:01
安倍将达沃斯讨论引向中日战争前景
Andrew Browne
在
今年全球精英于达沃斯召开的峰会上,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在发表主题演讲时宣布了一个关于日本经济复苏的令人鼓舞的消息,他说,日本回来了。
然而,他向记者发表的一番显然是随意说说的言论却引发了更大的波澜,他将日本与中国间的紧张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和德国的对峙相提并论。
当然,安倍晋三明确表示他不认为战争即将来临。但他在许多高级银行家、公司高管、政客等每年都会出席达沃斯会议的人中间引发了对于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经济体之间发生武装冲突前景的讨论。
在阿尔卑斯山滑雪胜地的私人晚宴和鸡尾酒会上,他们对于中日两国间围绕东中国海(East China Sea, 中国称东海)一系列无人居住岛屿的争端升级为战争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http://cn.wsj.com/photo/BN-BG634_cworld_D_20140128041208.jpgAssociated Press
上周,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达沃斯发表演讲。
但全球经济的管理者们现在开始将全面战争作为一个真实风险来讨论这种情况本身就是一个令人不安的迹象。
数周来,中日两国官员一直在相互诋毁。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每日电讯报》(Daily Telegraph)上发表的一片文章令这场口水战升温,他在文章中将日本比作伏地魔——小说《哈利波特》(Harry Potter)中的坏人。他的抨击源于上月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Yasukuni)的举动,许多亚洲国家都将安倍晋三此举视为对日本军国主义的纪念。
然而,安倍晋三对一战根源的反思以及在当代亚洲获得的反响令人吃惊,尽管他们选择的这个主题也是一战爆发100周年之际历史学家和安全分析师正在广泛讨论的主题。
中国外交部首席发言人秦刚在被问及对安倍晋三言论的看法时,对安倍晋三扩军备战的做法予以指责。
目前的问题是这场口水战将走向何方:是否会像1914年那样导致全球卷入一场真实战争(即使只是意外)。
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教授及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前主席约瑟夫·奈(Joseph Nye)说,目前存在将当前情况过度与一战类比的风险,即便他从历史看到了警示。他说,现在的世界已大不相同了。
核威慑是其中一个因素。虽然日本曾承诺放弃核武器,但它有“地区警察”美国的支持。美国明确表示,与日本的安全协议覆盖日中争议岛屿。中国称这些岛屿为钓鱼岛,日本称为尖阁列岛(Senkakus)。因此,即使爆发一场有限战争,也有可能立即引发美中核对抗。
另外,虽然哗众取宠的民族主义确实会服务于日中两国国内的政治目的,但双方领导人目前均把主要精力放在雄心勃勃同时也十分艰巨的经济改革任务上,因此他们都有防止紧张局势失控的强烈动机。
在安倍晋三的领导下,日本经济20年来首次开始显现出真正的复苏迹象,不过现在还远不能确定“安倍经济学”长期而言一定奏效。
与此同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正试图小心翼翼地引导该国经济实现速度较慢、更可持续的增长。
另外还有一个不确定因素:朝鲜。这个国家让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邻邦感到心慌,这个因素可能会让中日两国集中精力,避免就几块岩石爆发冲突。外交关系紧张正中拥有核武器且愈发不稳定的平壤政权的下怀,朝鲜一直在想办法利用亚洲国家之间的分歧获得利益。
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令日本和韩国关系恶化。他的这个举动重新撕开了日本对朝鲜半岛实施侵略和残暴殖民统治的历史伤口。
同时,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还考验日本和美国的关系。美国对此表示不悦,敦促安倍晋三不要再参拜。
毫无疑问,和平是亚洲在现代史上崛起的基础,对现为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的这一地区的繁荣起到巩固作用。中国一直反复宣称,没有和平的国际环境就不可能完成经济腾飞。
然而,战争因素不可能完全排除在外,因为如果有意外事件导致中日两国陷入僵局,双方领导人在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压力下,谁都可能很难后退一步,这时就会产生真正的风险。这方面有充足的先例。2010年,日本海岸警卫队船只与中国渔船相撞事件便成了日中两国关系恶化的主要导火索。
奈认为,现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类似事件的可能性较大。他说,如果确实出现了这样的事,结果将取决于对事态升级的控制。
但他最后说,我相对还是比较乐观的,我认为这不会导致战争。
(更新完成)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andar
发表于 2014-1-29 11:18
浪坛存在阴阳两版吗?怎么帖子里早晨还能看到的现在却看不到了呢?好几次了
#*31*#
andar
发表于 2014-1-29 11:19
2014年 01月 29日 09:29
报道:四大行1月前26天新增贷款4,300亿元
随着央行持续逆回购向市场投放流动性,商业银行贷款的发放也相伴提速。
据《上海证券报》周三援引知情人士的话报道,截至1月26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新增贷款约4300亿元,同比增长10%。
工商银行(Industrial &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td. , 601398.SH)、中国银行(Bank of China Ltd., 601988.SH)、建设银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 Corp., 601939.SH)和农业银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 Ltd., 601288.SH)这四大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一般占到金融机构整体贷款投放的30%左右。
昨日央行继续在公开市场开展人民币1500亿元逆回购,期限为14天,利率继续持平于4.30%。
andar
发表于 2014-1-29 11:26
崔天凯:领土问题上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还要打痛你 2014年01月28日 13: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41194人参与 1620评论
http://y1.ifengimg.com/40333b3a7f81c60f/2014/0128/rdn_52e74573ac34a.jpg崔天凯。资料图
原标题:崔天凯:领土主权“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中新社华盛顿1月27日电(记者德永健、张蔚然)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27日表示,对于领土主权问题,中国秉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原则,但“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而且“犯了你还要打痛你”。
崔天凯当日在中国驻美大使馆教育处与留学生联欢,一起庆祝即将到来的中国农历新年,期间崔天凯谈及中国周边外交时做出上述表示。
崔天凯说,过去一年,中国总的态度还是跟周边国家搞好睦邻关系,争取合作共赢,但“确实在维护权益上采取了一些新行动,我自己的感受是形势逼出来的”。
他指出,中国一些周边国家,看到中国日益发展壮大,觉得领土主权问题如果留在将来解决,谈判地位会越来越弱,“将来没有多少牌打”,所以现在把事情挑起来,而且有些国家想把美国拉进来为自己撑腰。
崔天凯以日本为例,指出日本明治维新后,国力较中国强大,然而现在中国发展越来越快,逐步走向富强,日本觉得可能不久的将来会丧失优势,现在既不甘心也很着急。
“它利用领土主权问题,跟我们一个回合又一个回合地较量,包括参拜靖国神社,虽然是历史问题,但实际上着眼的是未来。”崔天凯说。
他表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最近几年中国周边不断出现问题,一些国家意图挑起争端,如果中国不做回应,那么自己的领土主权主张将被“釜底抽薪”,手中没有任何谈判资本。
崔天凯强调,在领土主权问题上,中国不是主动“挑事”,而是被迫做出回应,但这些回应必须是强有力的,正如“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而且既然犯了你,还要打痛你”。
他指十八大后,中央领导在领土主权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既着眼于百姓安居乐业,更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否则现在不做,今后只会更难,风险更大,甚至会痛失历史机遇。
崔天凯表示,回顾过去一年的中国周边外交,可以看到中央领导表现出非常强烈的历史使命和对民族担当的精神,“是迎难而上在做这些事情”,但只要做好了,将推动中国发展进入更好的境界。(完)
andar
发表于 2014-1-29 12:20
著名经济学家罗奇称美国经济面临假曙光2014-01-28 16:48 来源: 侨报网
【侨报纽约1月28日讯】虽然华尔街多数经济学家和美联储普遍认为美国经济将在今年取得大幅改善,但耶鲁大学教授斯蒂芬·罗奇(Stephen Roach)则认为,美国经济所面临的不过是道“假曙光”而已。
http://upload.uschinapress.com/2014/0128/1390956478639.jpg耶鲁大学教授斯蒂芬·罗奇。(资料图)
据新浪财经网报道,罗奇曾担任摩根士丹利亚洲董事长,是最声名卓著的经济学家之一。他对于美国经济的前景给出的看法是:“依我看,还是让香槟暂时冰镇着的好。”
罗奇之所以给出此观点原因在于,美国消费者仍面临很高的债务负担,目前的债务与收入比率仍高达109%,虽然远低于2007年底的135%,但仍比20世纪最后30 年时间里的平均值高35个百分点。此外,个人储蓄率也仍低于以往的水平。他表示,从这些标准来看,美国消费者修复自身资产负债表之路最多也只能算是走到一半;尽管美联储声称其非传统政策已起到了帮助美国经济复苏的作用,但治愈程序仍然路漫漫其修远兮。
andar
发表于 2014-1-29 12:33
评论
东西方,都有一只看不见的审查的手没闲着,尽管程度上有天壤之别。
罗奇教授刺耳的声音也不是在哪里都受欢迎。FT、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等西方主流媒体上就找不到该观点的相关报道。
andar
发表于 2014-1-29 13:23
本帖最后由 andar 于 2014-1-29 13:25 编辑
费了点劲,查到了罗奇教授这篇文章的原始出处。
America’s False Dawn
by Stephen S. Roach*
January 2014 /NEW HAVEN
Financial markets and the so-called Davos consensus are in broad agreement that something close to a classic cyclical revival may finally be at hand for the US. But is it?
At first blush, the celebration seems warranted. Growth in real GDP appears to have averaged close to 4% in the second half of 2013, nearly double the 2.2% pace of the preceding four years. The unemployment rate has finally fallen below the 7% threshold. And the Federal Reserve has validated this seemingly uplifting scenario by starting to taper its purchases of long-term assets.
But my advice is to keep the champagne on ice. Two quarters of strengthening GDP growth hardly indicates a breakout from an anemic recovery. The same thing has happened twice since the end of the Great Recession in mid-2009 – a 3.4% average annualized gain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quarters of 2010 and a 4.3% average increase in the fourth quarter of 2011 and the first quarter of 2012. In both cases, the uptick proved to be short-lived.
A similar outcome this time would not be surprising. Indeed, much of the acceleration in GDP growth has been bloated by an unsustainable surge of restocking. Over the first three quarters of 2013, rising inventory investment accounted for fully 38% of the 2.6% increase in total GDP. Excluding this inventory swing, annualized growth in “final sales” to consumers, businesses, and the government averaged a tepid 1.6%. With inventory investment unlikely to keep accelerating at anything close to its recent rate, overall GDP growth can be expected to converge on this more subdued pace of final demand.
That gets to the toughest issue of all – the ongoing balance-sheet recession that continues to stifle the American consumer. Accounting for 69% of the economy, consumer demand holds the key to America’s post-crisis malaise. In the 17 quarters since “recovery” began, annualized growth in real personal consumption expenditures has averaged just 2.2%, compared to a pre-crisis trend of 3.6% from 1996 to 2007.
To be sure, there were indications of a temporary pick-up in annual consumption growth to nearly 4% in the fourth quarter of 2013. Yet that is reminiscent of a comparable 4.3% spurt in the fourth quarter of 2010, an upturn that quickly faded.
The lackluster trend in consumption is all the more pronounced when judged against the unprecedented decline that occurred in the depths of the Great Recession. From the first quarter of 2008 through the second quarter of 2009, real consumer spending plunged at a 1.8% average annual rate. In the past, when discretionary spending on items such as motor vehicles, furniture, appliances, and travel was deferred, a surge of “pent-up demand” quickly followed.
Not this time. The record plunge in consumer demand during the Great Recession has been followed by persistently subpar consumption growth.
This should not be surprising. The American consumer was, in effect, ground zero in this horrific crisis. Far too many US households made enormous bets on the property bubble, believing that their paper gains were permanent substitutes for stagnant labor income. They then used these gains to support a record consumption binge. Compounding the problem, they drew freely on a monstrous credit bubble to finance the gap between spending and income-based saving.
When both bubbles burst – first housing, and then credit – asset-dependent US consumers were exposed to the American strain of the
Japanese disease first diagnosed by Nomura economist Richard Koo.
Koo has stressed the lingering perils of a balance-sheet recession centered on the corporate sector of the Japanese economy; but the analysis is equally applicable to bubble-dependent US consumers. When the collateral that underpins excess leverage comes under severe pressure – as was the case for Japanese businesses in the early 1990’s and American consumers in the mid 2000’s – what Koo calls the “debt rejection” motive of deleveraging takes precedence over discretionary spending.
The Japanese parallels do not stop there. As research by the economists Richard Caballero, Takeo Hoshi, and Anil Kashyap has shown, Japan’s corporate “zombies” – rendered essentially lifeless by their balance-sheet problems – ended up damaging the healthier parts of the economy. Until balance sheets are repaired, such “zombie congestion” restrains aggregate demand. Japan’s lost decades are an outgrowth of this phenomenon; the US is now halfway through the first lost decade of its own.
Indicators of US balance-sheet repair hardly signal the onset of the more vigorous cyclical revival that many believe is at hand. The debt/income ratio for American households is now down to 109% – well below the peak of 135% reached in late 2007, but still 35 percentage points above the average over the final three decad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Similarly, the personal saving rate stood at 4.9% in late 2013, up sharply from the low of 2.3% in the third quarter of 2005; but it remains 4.4 percentage points below the average recorded from 1970 to 1999. By these measures, American consumers’ balance-sheet repair is, at best, only about half-finished.
Optimists see it differently. Encouraged by sharp reductions in households’ debt-service costs and a surprisingly steep fall in unemployment, they argue that the long nightmare has finally ended.
That may be wishful thinking. Plunging debt service is largely an outgrowth of the Fed’s unprecedented zero-interest-rate policy. As long as the stock of debt remains excessive, consumers will dismiss the reduction in interest expenses as nothing more than a temporary subsidy from the Fed.
Moreover, the decline in unemployment largely reflects persistently grim labor-market conditions, which have discouraged many workers from remaining in the labor force. If the labor-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was 66%, as it was in early 2008, rather than 62.8%, as it was in December 2013, the unemployment rate would be just over 11%, not 6.7%.
Yes, there has been some progress on the road to recovery. But, as Carmen Reinhart and Ken Rogoff have long documented, post-crisis healing is typically slow and painful. Notwithstanding the Fed’s claims that its unconventional policies have been the elixir of economic renewal in the US, the healing process still has years to go.
*Stephen S. Roach, a faculty member at Yale University and former Chairman of Morgan Stanley Asia, is the author of the new book Unbalanced: The Codependency of America and China.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14.
www.project-syndicate.org
Keywords:Davos , Federal Reserve ,US
andar
发表于 2014-1-29 13:27
andar 发表于 2014-1-29 13:23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费了点劲,查到了罗奇教授这篇文章的原始出处。
America’s False Dawn
评论:这是最近一年多来看到的最好的经济分析文章。
andar
发表于 2014-1-29 13:45
2014年01月29日 08:04 AM中国上空的债务阴云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公司新兴市场与全球宏观部主管 鲁吉•夏尔马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http://i.ftimg.net/picture/4/000042044_piclink.jpg忘掉阿根廷吧。2014年新兴市场的重头戏将是笼罩在中国上空的债务阴云。有关这场戏将如何收场的争论如火如荼。多数分析人士相信,尽管私有部门的债务不断膨胀,今年中国经济将再次增长7%以上。然而,历史站在悲观的少数派一边。只有五个发展中国家出现过规模与中国接近的信贷繁荣,它们后来全都遭遇了信贷危机和显著经济放缓。
这些是非常有说服力的先例。最近,有研究发现了预示一场金融危机迫在眼前的最可靠信号。这个信号就是“信贷扩张差额”(credit gap),也就是最近五年里私有部门信贷占经济产值比例的增长值。在中国,自2008年以来这一数字足足扩大了71个百分点,导致总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上升至230%。
如此规模的信贷繁荣不太可能平稳收场。回顾过去50年,关注一下史上最极端(排在前0.5%之列)的信贷繁荣例子,一共可以找到33起,其中最低的信贷扩张差额为42个百分点。在这些国家中,有22个在随后五年里遭遇了信贷危机,所有国家都出现了经济放缓。平均来说,年经济增长率从5.2%跌至1.8%。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二者同时幸免,即使没有爆发危机,经济也大幅放缓了。泰国、马来西亚、智利、津巴布韦和拉脱维亚的信贷扩张差额曾超过60个百分点,这些信贷疯狂扩张的国家全都以严重信贷危机收场。
尽管这条规律至今从没出现过例外,多数经济学家仍然相信中国会被证明是个特例。30年来,中国屡屡让怀疑论者跌破眼镜,经济增长率保持在平均10%的水平,1990年以来从未跌至7%以下。
中国的高增长目标一直都能实现,导致许多分析人士已经无法想象实现不了的情形。目前分析师们的共识是,今年中国经济将增长7.5%。这是恰如其分的。人们普遍预期,今后五年中国平均增长率将保持在6%到7%之间的水平。你很难发现有哪个著名经济学家会预测中国经济将出现大幅放缓,更不要说预测会出现信贷危机了。
历史却昭示着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在33个出现极端信贷扩张的例子中,相关国家的GDP增速在后来下降了一半以上。如果中国也走上类似轨道,今后五年中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将在4%到5%之间。
预测信贷危机的关键不是看债务规模,而是看债务增长速度。这是因为在信贷快速增长期间,越来越多的贷款会被投入缺乏效益的项目。这正是中国的现状。5年前,在中国只需要1美元的债务就能获得1美元的经济增长。而到2013年,要实现1美元的增长,却需要近4美元的债务,并且现在有三分之一的新债被用于偿付旧债。
那些相信中国例外论的人表示,中国有特殊的防护机制。中国拥有大量外汇储备作为后备基金,经常项目也处于盈余状态,这降低了中国对外国资本的依赖。中资银行能得到规模巨大的国内储蓄的支持,贷存比也很低。然而历史证明,尽管这些因素可能有助于避免某些麻烦,比如货币危机或国际收支危机,但它们却无法保证不会出现国内信贷危机。
实际上,这些防护机制过去就曾失效过。1995年,尽管台湾外汇储备与GDP的比例为45%——略高于中国今天的水平,台湾还是遭遇了银行业危机。台湾银行业的贷存比同样很低,却依然无法避免信贷紧缩。上世纪70年代的日本和90年代的马来西亚也同样爆发了银行业危机,尽管它们的储蓄与GDP之比在40%左右。而且,经常账户的状态与是否会爆发信贷危机之间并没有很强的联系。
在中国之前出现的那33个最极端信贷狂欢的湮灭表明,中国正面临重大风险,至少是经济有可能显著放缓。这样的结果也许还能够避免,但机会不大,即便是像中国这么特别的国家。
本文作者是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公司(Morgan Stanley Investment Management)新兴市场与全球宏观部主管,著有《一炮走红的国家》(Breakout Nations)。
译者/何黎
andar
发表于 2014-1-29 13:47
2013年08月30日 06:12 AM印度为自满付出代价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公司新兴市场与全球宏观部主管 鲁吉•夏尔马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
http://i.ftimg.net/picture/6/000038706_piclink_272_153.jpg当全世界等待着中国爆发新兴市场危机时,一件不太有趣的事情发生了。危机反而先在印度上演了。传染病往往首先攻击薄弱环节,令隐藏的弱点一览无遗。卢比贬值暴露出印度的问题:就绝对值而言,它是新兴市场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赤字最糟糕的国家。
出什么问题了?在过去十年内的大部分时间,印度曾被誉为注定将无限期崛起下去的新兴国家之一。即便是在2008年全球危机后,印度也依然像中国等国一样,通过大举支出,并借助来自美国的宽松资金洪流,维持了活跃的增长。但在光环之下,印度的真实情况却在恶化,裙带资本主义抬头,政府补贴大幅增加,通胀快速上扬。
早在2011年,随着危机后刺激政策的效果消褪,资金开始流出新兴国家。印度经济增长放缓,经济结构弊端暴露。导火索发生在今年5月,有关美联储(Fed)认真考虑缩减量化宽松计划的消息,导致美国长期利率骤增,吸引美元流回国内。离开新兴市场的细流变成了洪流。在空前依赖外国资本的印度,卢比自5月以来已经贬值20%,是新兴市场货币中贬值最严重的。
受全球资金回流打击尤为严重的,是那些经常账户赤字较高,以及领导人掌权时间过长、失去改革意志的国家。除印度之外,在这个榜单上名列前茅的还有近期陷入政治动荡的国家,如土耳其、巴西和南非。在这些国家,股市今年已经分别下跌10%至20%,货币也贬值了8%至20%不等。
新兴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已经降至4%。印度的经济增长率只是勉强达到5%,对于一个年人均收入只有1500美元的国家而言,这是令人失望的。新兴市场国家平均的人均收入近1万美元。
印度的此番情景可谓似曾相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它每个十年之初都会面临一次危机。正如许多新兴国家的领导人一样,印度领导人也容易在景气时期骄傲自满,引发危机,然后被迫改革,恢复元气。但这一回令人意外的是,此次危机发生时,主政的正是因1991年危机后领导改革而受到称赞的领导人。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是经济学家,但他对经济的判断频频失误。他以为高投资和高储蓄率能将增长维持在8%以上,并将通胀视为繁荣的自然代价。他认为裙带资本主义是增长初级阶段的正常症状,而没有意识到它其实是毒瘤。
辛格政府任下,印度的基本面不断恶化。2007年以来,经常账户赤字从80亿美元飙升到900亿美元;这一数字目前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比学术研究得出的可持续水平高出一倍。与此同时,许多公司大举借债。2007年以来,10家负债最高公司的债务增加5倍,达到1200亿美元,其中不少以外币计价。四分之一的公司现金流不足以充分覆盖债务利息。短期总债务已经从800亿美元上升到1700亿美元。新德里有人认为,印度可能得自1981年以来第三次被迫求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情况尚未达到那么危急的地步。上一次印度求助IMF是在1991年,当时它的外汇储备只够支付不到1个月的进口额,如今则足以支付5个多月的进口额。它在1991年时背负的短期外债也比现在沉重得多。可话说回来,目前的形势掌握在国际力量的手里,超出印度的掌控范围。
软弱的联合政府一直未能拿出有条理的对策。一些尝试性的举措(如近期对外国直接投资开放)固然正确,但只有在危机由更大力量(如美联储缩减量化宽松的程度)决定结局之后,才会影响到国民账户。
这是巨大的讽刺。印度领导人很愿意将繁荣归功于该国的天生优势,而不是廉价货币的涌入。但如今,他们却很快将问题归咎于全球资金“退潮”。选民们不禁要问,他们那个“一炮走红的国家”为何似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一败涂地的国家”?
这场危机将会过去,但在新政府履任之前,印度不太可能真正扭转局面。由于明年要举行大选,在未来数月内推行改革难度颇大。经济上,印度一直希望成为下一个中国,但印度人没想到,他们国家竟会抢在中国之前先迎来危机。
本文作者是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公司(Morgan Stanley Investment Management)新兴市场与全球宏观部主管,著有《一炮走红的国家》(Breakout Nations)
译者/徐天辰
andar
发表于 2014-1-29 14:01
本帖最后由 andar 于 2014-1-29 18:12 编辑
andar 发表于 2014-1-29 13:4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2014年01月29日 08:04 AM中国上空的债务阴云摩根士丹利投资管理公司新兴市场与全球宏观部主管 鲁吉•夏 ...
评论
对于多数人来说,只有当中国楼市的升浪退却以后才会发现,原来地方政府、银行以及绝大多数高价贷款买房的家庭都在裸泳。
对于信贷风险与不动产风险,央行已经三次主动出击测试,在我看来,得到的初步结果是:
1,裸泳者们的资产负债表都已十分脆弱。表现为,即便货币市场有些风吹草动,都有引发大面积债务链条断裂----及信贷气泡破裂----并触发不动产气泡破裂的风险。
2,目前还没有什么灵丹妙药可以化解两大风险。
3,没有办法的办法是,熬着。即,尽量拖延信贷气泡与不动产气泡的破裂,看看时间这副药的治疗效果。
andar
发表于 2014-1-29 14:12
本帖最后由 andar 于 2014-1-29 14:14 编辑
andar 发表于 2014-1-29 14: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评论
对于多数人来说,只有当中国楼市的升浪退却以后才会发现,原来地方政府、银行以及绝大多数 ...
我想,出路可能还在改革。各地传来的一个好消息是,由于企业工商注册制度由原来严格审查注资的制度改革为资本登记制度,全国爆发了新注册企业大潮。希望由此带来民营企业的投资大潮,使得中国这次能继续以高经济增长去化解过去十五年了积累的信贷风险与不动产风险。
当然,目前这也只是期待而已。
关键是,除了"持续高增长"的药方外,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反正,我是看不到的。
andar
发表于 2014-1-29 20:27
美国逮捕比特币基金会创始人 指控其参与洗钱
2014年01月29日03:05 来源:证券时报网 作者:吴家明
http://i1.hexunimg.cn/2014-01-29/161850981.jpg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
全球多个国家都对比特币施加紧箍咒,日前美国监管当局也开始出招,美国警方逮捕了两名比特币交易网站运营者,指控他们参与洗钱,其中就包括比特币基金会的创始人施瑞姆。
现年24岁的施瑞姆是BitInstant比特币交易网站的首席执行官,他被控涉嫌帮助现年52岁的法伊拉将现金兑换为比特币。法伊拉则被指使用BTCKing这个用户名在“丝绸之路”网站上运营一个地下比特币交易站,那里可以使用比特币购买毒品和其他走私品。“丝绸之路”是一家地下交易网站,已于去年11月被关闭。两名嫌疑人均被控串谋洗钱,合谋向“丝绸之路”的用户兜售价值超过100万美元的比特币。据悉,施瑞姆和法伊拉最高面临20年的刑期,他们还被指控在没有经营牌照的前提下从事汇款业务,因此还将面临最高5年的刑期。
标榜为“即买即得”的BitInstant比特币交易网站,在去年刚刚获得了一笔150万美元的风投,也得到因推出比特币基金而受到关注的温克莱沃斯兄弟的资金支持。施瑞姆还是比特币基金会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该基金会现任副主席,这一基金会的创建目的就是宣传和推广比特币。
美国财经博客Quartz认为,美国警方逮捕施瑞姆和法伊拉震动了比特币界,许多包括比特币交易公司在内的初创公司均可能违反美国汇款法律,通常他们面临罚款等商业处罚,但是很少会因为刑事犯罪被逮捕。有分析人士表示,美国警方逮捕施瑞姆和法伊拉可能意味着美国加强对比特币汇兑业务的审查,将从罚款转向更严厉的刑事指控。
美国《财富》杂志网站表示,当洗钱与比特币扯上关系时,比特币似乎变成了犯罪活动的帮凶,类似的逮捕事件将导致投资者不太愿意将现金兑换成比特币,比特币发展前景将受到影响。在美国警方逮捕施瑞姆和法伊拉消息传出后,比特币的价格由1000美元左右迅速降至800多美元。但国内比特币交易价格并未受到影响,目前仍维持在4900元人民币左右。
andar
发表于 2014-1-29 20:32
伯南克“最后一班”引关注 新兴市场压力才开始
2014年01月29日01:00 来源:上海证券报
面对美联储缩减QE规模的冲击,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该如何应对?升息或许就是一个选择。但升息虽然能应对通胀和货币贬值,也会提高借贷成本,对增长并不利。
伯南克“最后一班” 新兴市场压力才开始
⊙特约记者 王兴栋 ○编辑 龚维松
从昨日开始,美国金融市场迎来两件大事:一是美联储将于当地时间本周二晚些时候召开为期两天的议息会议,这将是美联储主席伯南克1月31日退休之前主持的最后一次会议。议息会议是否进一步削减QE规模引发全球关注,特别是在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遭到打压之际;二是当地时间本周二晚,美国总统奥巴马将发表国情咨文演讲,将提及美国经济的现状以及美国政府未来的工作重点。
伯南克的任期将在1月31日结束,这将是其主持的最后一次美联储会议。2月1日,美联储将迎来首位女主席耶伦。实际上,针对量化宽松政策,耶伦的支持力度更大,而伯南克倾向于在美国经济好转之后逐步退出。在之前的议息会议上,美联储已经做出缩减资产购买规模每月100亿美元的决定。预计在伯南克主持的最后一次议息会议上,将会继续缩减100亿美元的购债额度,而超低利率则会长时间维持。
正因为市场预期如此,新兴国家的货币过去几个交易日遭到疯狂抛售,尤以土耳其、阿根廷等国的货币为甚,下跌幅度不小。昨天的亚洲交易时段也小幅下跌。这也是对美联储削减购债规模预期的一种反应。
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会否让美联储改弦易辙?
瑞士信贷负责亚洲经济研究的主管罗伯特·万德斯福特说:“美联储的决策只会考虑自身。现阶段而言,他们不会太关注拉美以及土耳其发生的事情,因为这还不足以影响美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观察点,那就是即便美联储削减QE规模,但在会议结束后发表的声明中是否会提及新兴市场的持续混乱将对美国经济复苏构成威胁。
面对美联储缩减QE规模的冲击,一些新兴市场国家该如何应对?升息或许就是一个选择。印度央行今天已经意外将基准利率上调25个基点,虽然其目的主要在于抑制通胀,但也有抑制资本外流和货币贬值的作用。而土耳其央行本周二将召开紧急会议,市场预计可能也会加息。
巴西央行行长汤比尼则警告其他新兴国家应该效仿巴西加息,巴西从去年四月开始已经多次加息,以应对通货膨胀和货币贬值。
标普亚太首席经济学家保罗·格伦瓦尔德说:“如果你是中央银行,而你的货币遭到打压,你的经典回应就是走到市场前面。”但加息虽然能应对通胀和货币贬值,也会提高借贷成本,对增长并不利。
值得一提的是在消息面上,亚洲股市本周二有逐步企稳的迹象,做空动力似在减弱,日经指数仅下跌26点,跌幅为0.17%。香港恒生指数以及新加坡海峡指数都实现小幅上涨。
在美联储议息的同时,奥巴马将在当地时间本周二晚发表国情咨文。奥巴马预计将提出把美国人的最低小时工资从现在的7.25美元提高到9美元。此外,奥巴马还将涉及移民改革、医保以及窃听等议题。不过,如果美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无疑将对制造业回流美国产生不利影响。 http://img.hexun.com/home/hx.gif
andar
发表于 2014-1-29 20:35
评论:
新兴国家货币承压只是个开幕式。真正的大戏是,华尔街将要以多大的力度来测试美联储的新主席耶伦?
andar
发表于 2014-1-29 20:41
环保部发布机动车污染年报:致灰霾重要原因 2014-01-29 17: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消息,环保部日前发布《2013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以下简称《年报》),公布了2012年全国机动车污染排放状况。年报显示,我国已连续四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机动车污染已成为我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是造成灰霾、光化学烟雾污染的重要原因,机动车污染防治的紧迫性日益凸显。
与2011年相比,全国机动车保有量增加了7.8%,达到22382.8万辆;其中,汽车10837.8万辆,低速汽车1145.0万辆,摩托车10400.0万辆。按排放标准分类,达到国Ⅳ及以上标准的汽车占10.1%,国Ⅲ标准的汽车占51.5%,国Ⅱ标准的汽车占15.7%,国Ⅰ标准的汽车占14.9%。其余7.8%的汽车还达不到国Ⅰ标准。按环保标志分类。“绿标车”占86.6%,高排放的“黄标车”仍占13.4%。
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我国城市空气开始呈现出煤烟和机动车尾气复合污染的特点。由于机动车大多行驶在人口密集区域,尾气排放直接影响群众健康。
2012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4612.1万吨,但四项污染物排放总量与2011年基本持平,其中氮氧化物(NOx)640.0万吨,颗粒物(PM)62.2万吨,碳氢化合物(HC)438.2万吨,一氧化碳(CO)3471.7万吨。汽车是污染物总量的主要贡献者,其排放的NOx和PM超过90%,HC和CO超过70%。
按车型分类,全国货车排放的NOx和PM明显高于客车,其中重型货车是主要贡献者;而客车CO和HC排放量则明显高于货车。
按燃料分类,全国柴油车排放的NOx接近汽车排放量总量的70%,PM超过90%;而汽油车CO和HC排放量则较高,超过排放总量的70%。
按排放标准分类,占汽车保有量7.8%的国I前标准汽车,其排放的四种主要污染物占排放总量的35%以上;而占保有量61.6%的国Ⅲ及以上标准汽车,其排放量还不到排放总量的30%。
按环保标志分类,仅占汽车保有量13.4%的“黄标车”却排放了58.2%的NOx、81.9%的PM、52.5%的CO和56.8%的HC。
这位负责人表示,环境保护部今后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全面实施机动车污染控制,进一步加强机动车生产、使用、淘汰等全过程环境监管;同时与有关部门密切协助,从行业发展规划、城市公共交通、清洁燃油供应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协调推进“车、油、路”同步发展,大力防治机动车尾气排放对大气环境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