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ar 发表于 2014-1-21 20:38

本帖最后由 andar 于 2014-1-21 20:39 编辑

2014年 01月 21日 09:32
中国经济增长表象之下的隐忧

国经济或许在保持稳定的增长,但消费者似乎没有跟随经济大流。

中国去年第四季度经济较上年同期增长7.7%,增幅低于第三季度的7.8%。全年经济增幅为7.7%,略高于政府7.5%的增长目标。
但在经济稳定增长的表象之下,却有一些令人担忧的迹象。其中之一就是,201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幅创200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也低于整体经济增幅。

中国政府之所以能容忍低于8%的经济增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放慢经济增速可以使中国经济摆脱对大规模投资的依赖,转而更多地依赖消费。但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增速不够快,这样的经济再平衡将困难重重。

2013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幅从2012年的9.6%降至7%,这或许只是一个小插曲。增幅下降的部分原因可能是,政府对挥霍及非法所得的打击使受访者不愿申报自己的灰色收入。

但如果居民收入增幅继续下滑,则押注中国消费者崛起的企业很快将面临困境。2013年中国汽车销售情况依然异常火爆,销量较上年增长了14%,这使福特(Ford)、通用汽车(GM)和宝马(BMW)成了很大的受益者。但若收入不能继续增长,则汽车销量的增长势头似乎将难以维持。

http://cn.wsj.com/photo/AM-BB937_CHERD_NS_20140120044203.jpg
其他数据也显示2013年底中国经济增长势头不强。2013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为连续第二个月回落。由于流动性收紧及一项整治地方政府债务的政策或已开始产生影响,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有所放缓。

只有房地产开发投资仍保持了良好增长势头,第四季度新开工面积增长33%。但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e)的经济学家姚炜表示,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却在下降。商品房销售面积增幅下降通常表明未来几个月开发商将会放慢开发速度。

介于这些经济数据之上的,是中国继续迅速增长的不良贷款。衡量中国信贷总量的最广义指标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已经是经济规模的两倍,2013年增长了20%。鉴于中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包含价格因素)增幅已从两年前的18%降至9.5%,如此低的名义GDP增幅使借款人更难让时间来削减债务的实际价值。

2013年中国经济增速或许又一次达到了目标,但隐藏在这一表象之下的却是另一番情景。

Alex Frangos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andar 发表于 2014-1-21 20:40

评论:鸡蛋里挑骨头。

andar 发表于 2014-1-21 20:50

                2014年 01月 21日 11:09
                2013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再度下降
       
                                  

http://cn.wsj.com/photo/BN-BD954_cecon0_G_20140120055501.jpgReuters
图为上海建筑工地上的工人们。


2
013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再度出现萎缩,这意味着劳动力短缺在今后几年将进一步推高中国的薪资水平。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一公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为9.2亿人,较上年下降240万人【实际为下降244万,楼主注】,占总人口比例为67.6%。2012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出现数十年来的首次下降,这引发了有关劳动力人口萎缩和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

国家统计局表示,中国2012年的劳动年龄人口(15-59岁)为9.37亿人,较前一年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69.2%。国家统计局没有解释为何在2013年将劳动年龄人口的起始年龄改为16岁。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2013年的老龄人口比例由2012年的9.4%上升至9.7%。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在周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国不少地方存在招工难。调研中很多企业反映人工成本增长10%-15%。

为应对劳动力短缺和出生率下降问题,中国已采取措施,放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执行的独生子女政策,允许更多夫妇生育二胎。

今年,浙江、陕西和广西已宣布放宽独生子女政策,其他省份也将跟进。

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丽林表示,比劳动年龄人口萎缩更严重的问题是劳动参与率显著下降,即劳动年龄人口中实际参加工作的比例。

李丽林称,中国的劳动参与率一直在下降,特别是城市中女性的劳动参与率。

她还表示,在长达数十年的市场改革进程中,家庭收入的增长使得一些原来不得不工作的女性有条件选择留在家中。

国家统计局称,经通胀因素调整后,去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9.3%。统计局还表示,全国2.68亿农民工的月度平均工资为人民币2,609元(合431美元),增长13.9%。工资上涨意味着农民工从中国经济增长中得到的实惠可能会更多,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的挑战则会日益加大。

Liyan Qi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andar 发表于 2014-1-21 20:55

                2014年 01月 21日 15:12
                中日两国的危险较量
       


国和日本之间截然不同的命运对比构成了东亚的现代史。但目前,这两个国家都处在上升期。

对于已然成为全球增长引擎的亚洲而言,这本应是个好消息。但事实上,中日两个大国却由此陷入了危险的竞争之中。这两个国家的经济体量加在一起占到了整个亚洲经济体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现在,鉴于中国和日本围绕一系列无人居住的小岛的主权问题在海上展开了对峙,一些历史学家甚至把这种局面与一个世纪前英国和德国的海上对抗进行比较。

那个时候,许多人认为经济联系如此紧密的两个国家永远不会爆发战争。但他们错了。

http://cn.wsj.com/photo/BN-BE109_cworld_D_20140120223135.jpg Agence France-Presse/Getty Images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都是新上任不久,两人也都拿出了雄心勃勃的经济改革计划。

>当然,亚洲还远未达到交战的地步。但来自中国和日本(还有韩国和台湾)的巡逻船和战斗机正在东中国海(East China Sea,中国称东海)争议海域的海面或上空徘徊。此外,在南中国海(South China Sea,中国称南海)的领土争端正掀起一场军备竞赛。与此同时,朝鲜正威胁用核武器攻击美国。

这些动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由于日本和中国均发现自己处在实力强大的时期,地区秩序正受到挑战。这一全新的现象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可能会以不可预知的方式发挥影响。

直到19世纪下半叶,中国在亚洲都处于主导地位。此后,日本成功实现现代化,而中国开始了缓慢的衰落。

这种国力强弱的变化以悲剧的形式达到了顶峰。日本在20世纪30年代侵入了领土面积远大于自己的中国,最终100万日本军队在长驱直入后占领了中国。

现在,中国再次崛起,而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怀有这样一个使命:恢复中国昔日的强盛,洗清战争耻辱。

与此同时,中国的崛起促使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一心要让日本摆脱长达二十年的经济下滑。

目前,中日两国的领导人都执政不久,但在国内的权力都已超过了近期的前任。两国领导人都在推行宏大的经济改革计划。

从理论上说,中日两国经济的同时繁荣将使彼此受益,整个地区也将因此受益。毕竟,中日两国有很大的互补性:日本拥有出色的工业企业、技术力量和金融深度;中国是低端制造业和农产品的供应源。

但事实上,政治因素使这两个国家日渐疏远。激发中日领导人心中经济发展宏图的是植根于两国近现代史上残酷竞争的民族主义。

在东京,去年底举行的两个存在鲜明对比的仪式就说明了这种状况。去年12月30日,安倍晋三出现在东京证券交易所。身穿条纹西装并且别了一朵粉色康乃馨的安倍晋三满面笑容,他到访证交所是为了庆祝股指在过去一年上涨了57%。而就在几天前,身穿黑色燕尾服的安倍晋三表情肃穆,跟随一位日本神道教(Shinto)牧师,参拜了供奉着14位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Yasukuni Shrine)。

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引发了中国的强烈愤慨。中国将此视为日本对战争毫无悔意的又一个证据。

中日关系未来会朝哪个方向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两国经济改革能否成功。

安倍晋三的改革计划可谓如履薄冰。迄今为止,安倍主要是通过日圆贬值和财政投入来刺激经济,并辅之以超宽松的货币政策,问题是,这种努力拉高通胀的做法会进一步加重日本已然高处不胜寒的公共债务规模。

习近平的方向恰好相反。他的目标是通过减少投资和降低债务使中国经济稳步减速,把经济送上以消费为驱动力的更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但风险是债务和房地产泡沫可能过快破裂,导致经济停滞不前。

还有就是怎样才能把中日之间日趋激烈的地区影响力争夺控制在安全范围内,这也是一个极不明朗的问题。亚洲地区长久以来一直忙于创造繁荣,忽视了对地区安全架构的塑造。亚洲地区没有调停国家间冲突的制度安排,日中之间没有沟通热线,双边峰会也不复存在,至少现在如此。

到目前为止,中日在政治和外交上的紧张关系还没有给商业带来太大影响。两国关系上一次陷入紧张时,中国停止了对日稀土出口,给日本工业界敲响了警钟。稀土是制造磁体等高科技产品的重要原料。

高盛(亚洲)(Goldman Sachs Asia)原副董事长柯蒂斯(Ken Courtis)说,与过去不同的是,日本企业界高层对日本政界越来越反感。

柯蒂斯说,日本企业高管私下里总是希望日本能与中国坐下来谈生意。

(更新完成)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andar 发表于 2014-1-21 21:02

andar 发表于 2014-1-21 20:50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2014年 01月 21日 11:09
                2013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再度下降
       


评论:粗略预计2012到2018年,劳动人口累计下降总规模将突破两千万,超过流动人口的2%,累计影响越来越大。

andar 发表于 2014-1-21 21:04

014年 01月 21日 11:59      联想重启收购IBM服务器业务谈判

http://cn.wsj.com/photo/BN-BE101_lenovo_G_20140120214116.jpgAssociated Press
北京,行人从一家联想的门店前经过。



情人士说,联想集团有限公司(Lenovo Group Ltd.)目前正就收购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 简称IBM)的低端服务器业务再次展开谈判。去年由于估值问题谈判曾一度破裂。

知情人士当时说,IBM将x86服务器业务全部或部分出售给联想的谈判去年春天已处于最后阶段,但由于双方没有谈拢价格,导致谈判破裂。另一位知情人士当时说,联想对该业务的估值不足25亿美元。

联想周二发表声明说,正就一项潜在收购进行谈判。该公司股票随即上涨逾3%。联想说,目前正与第三方就一项潜在收购展开初步谈判,尚未就收购交易达成协议。

联想未说明公司进行的收购谈判是否涉及IBM的服务器业务。联想发言人就公司最新声明以外的消息不予置评。

本周早些时候,知情人士曾表示,IBM正再度寻求出售服务器业务,戴尔公司(Dell Inc.)也是关注这笔业务的公司之一。但并不清楚戴尔对收购该业务的重视程度。

若联想集团成功收购了IBM的服务器业务,前者可能会成为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 Co.)和戴尔在服务器领域的一大竞争对手。在个人电脑市场上,联想已将惠普和戴尔这两个美国公司甩在身后。此外,鉴于全球个人电脑销量大幅下滑,联想羽翼未丰的智能手机业务在中国境外尚未腾飞,该笔收购还会让联想拥有一个新的增长点和利润源泉。

但联想与IBM的这笔交易可能面临障碍。中国公司投资于涉及关键技术或国家安全的美国公司可能会面临美国监管机构的审查。2005年联想收购IBM的个人电脑业务就受到了美国国会和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U.S. 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的审查,审查过关后该交易才得以批准。

Cynthia Koons / Juro Osawa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andar 发表于 2014-1-21 21:05

andar 发表于 2014-1-21 21:0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014年 01月 21日 11:59      联想重启收购IBM服务器业务谈判

Associated Press


评论:未来中国的希望在于私有企业,而非国有企业。顶一个!

andar 发表于 2014-1-21 21:20

战后秩序崩盘,“正常国家”登台周舵2014/01/2107:13:46得到多数国民支持的日本安倍政府铁了心,要让日本成为“正常国家”。各国主流舆论似乎普遍低估了日本此番作为所预示的凶险前景。这不是日本一国“企图复活日本军国主义”那样简单表面的问题,因为时代大为不同了,历史不会简单重复。真正危险的是,它预示着二战及冷战后由美国主导建立的国际旧秩序即将破碎,和平新秩序却遥不可及,一个冲突、动荡的新时代已经露出了狰狞面目。

笔者认为,症结在于现有的战后(二战和冷战后)秩序不过是一种过渡性的权宜之计,说到底是“不正常”的(姑且这么说吧,准确说是“不健康”的)──不仅日本认为不正常,决心“修正”它,中国口口声声维护战后秩序,实际行动却是越来越强硬地渐进式修正着这一秩序,而美国也已经力不从心,开始想要甩掉“世界警察”的重担了。种种迹象都表明,二战和冷战后的旧国际秩序事实上已经濒临瓦解,“正常国家”即将登上历史舞台,这是谁也挡不住的大趋势,中日钓鱼岛争端不过是引爆整个局势的第一条导火索罢了。

对于钓鱼岛争端,国际主流意见基本是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学说的“大国实力平衡”角度看问题,认为中国的崛起打破了旧的实力平衡,必然要挑战以美国为首的现有国际秩序。但是,这种理论无法解释日本安倍右翼政权咄咄逼人的内外政策。要防堵中国,日本最明智的办法是维护美日韩三国同盟,继续让美国挑大梁,并不需要推翻战后秩序、和平宪法,成为所谓“正常国家”。很多人认为,与其说中国是“修正主义者”,倒不如说日本更像是修正主义者──持这种看法的不仅仅是中国大陆人,台湾人、韩国人也不在少数。

事实真相是,钓鱼岛问题不是中国挑起的,真正的麻烦制造者是日本极右翼头子石原慎太郎,是他发起募捐,要从私人手里买下钓鱼岛,计划在岛上兴建各种设施,野田政府不去强力阻止,而是趁势由政府买下钓鱼岛,事先既没有和中国沟通(这恐怕不仅仅是“考虑不周”吧?),事后又一口否认中日之间“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默契;更荒诞的是闭眼不看现实,明明每天都在争议着,却坚持钓鱼岛主权“不存在争议”。这一切和“中国崛起”有什么关系?用网民的话说,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日本极右翼要推翻战后秩序,废除美国强加的和平宪法,成为所谓的“正常国家”,他们想干这件“举国大业”,是心底里与生俱来的炽热愿望。这些老派日本人留恋战前日本爱国一心、牺牲奉献、国家至上的集体主义价值,对当今日本年轻人的私而忘公、享乐主义忧心忡忡,他们内心有种深深的焦虑,认为照此下去,日本只有沉沦一条路。说到底,他们从来就没有承认过战后秩序的合理性合法性,相反,他们根本不承认日本的侵略罪行,不承认东京审判的正义性。“中国威胁论”不过是个好用的借口,不过是他们利用美国人对中国崛起的忧虑,企图把美国人拉到自己一边,给他们的“正常国家”美梦开绿灯的策略而已。仇中是表象,反美才是实质。

当然,并不是所有支持安倍极右政府的日本人都这么反美。很多安倍政府的选民可能并没有走这么远,但是,他们和安倍这一路政客的深层心理是一致的:都是要求得到平等对待,得到承认,得到民族尊严,而这就势必要成为“正常国家”。这是人之常情,我们愿意也好,不愿意也罢,都没有理由阻挡;更重要的是,谁想挡也一定挡不住。我们不要再白费功夫,企图强迫日本继续接受战后秩序。日本成为正常国家对中国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才是必须认真思考的大事。

首先要看清世界大势。就像“台风来了,猪都会飞上天”;顺势而行,想不成功都难;逆势而为,必败无疑。而这就需要正确理解二战前与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之间的重大差别。

二战后国际秩序和一战后的最大区别是,一战后国际秩序基本上是无政府状态,但二战后不然,有了两个有权威也有实力的国际警察,一个是联合国,另一个是美国。联合国提供合法性,美国供应硬实力,合在一起,才有了“国际秩序”这件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

问题在于,美国一边当着国际警察,一边宣称“美国国家利益至上”。美国一国充当国际警察,这就让当今的国际秩序虽然勉强有效,但漏洞百出、“很不正常”,美国也因此成为了一个不太正常的国家。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令美国大出血,又几乎一无所得;2008年的经济危机,更让美国国际地位相对低落──且不论美国是不是绝对衰落──美国或迟或早,必定要调整自己的国际角色,变得比较“正常”起来。

但不管美国如何调整,毫无疑问,没有任何一个其它国家可以代替美国的国际警察地位;中国既没有愿望,也没有能力干这件事──现在没有,50年之内都不行。

美国的鹰派势力一方面夸大了中国的实力──实际上中国的硬实力远不如美国,软实力更是根本谈不上──更依照军方的零和博弈观把中国实力的上升片面解说为必定会和美国冲突;另一方面又大大低估了中共政治改革的良性发展前景,似乎凡是自称共产党的天然就是民主之敌。可是,现在“共产主义”只不过是挂在墙头的标语口号,迫不得已时喊几句敷衍了事而已。习近平说中国不输出革命,这更是改革开放30余年来的基本事实,背后的潜台词是,改革开放的中国不是德国、日本和苏联,中国不想征服世界(不称霸);就是想,也做不到。因此,美国的“重返亚太”纯属多此一举,有害无益。

笔者认为,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决定值得认真看待,据此推测,中共下一步走向法治、宪政,走向所谓“新加坡模式”不说是必由之路,也可以说是大概率事件,只不过,民主可能还要再往后放放而已。多一个新加坡,从价值观和政治制度角度看,对美国有什么“威胁”可言?

美国不可能不调整,现状已经不可能维持。所谓“重返亚太”这种有意图却无实效的围堵诈术,除了强化中国极端民族主义愤青和中国军方鹰派的反美立场之外,毫无效果。中方的反应直截了当: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强硬对强硬,不但海监船和飞机巡航钓鱼岛常态化,还单方划定防空识别区,出台南海新规。“围堵”要想有用,必须以战争决心为前提,而地球人都知道,核大国开战是发神经病。

为了在收缩战线的同时勉强维持既有秩序、对他们心目中可能性越来越大的“中国威胁”预作准备,美国不得不把部分安全责任交由日本承担,交换条件,就是放松对日本的管制。他们似乎并不认为这是放虎出笼,理由是,日本是民主国家,不可能和美国翻脸。但日本极右翼并不是什么民主主义者,安倍、麻生等人高喊的“价值观外交”、“普世价值”、“自由繁荣之弧”现在不过是他们手里的一张牌而已。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虽然未必是安倍等人的真信仰,他们也不大可能走当年先辈对外侵略扩张的老路,但是,一旦得手,极端民族主义才是他们的主旋律,民主、自由、人权,所有的“普世价值”都要服从这个主旋律。

那么,中国究竟应该怎么看日本的“成为正常国家”?结论已经呼之欲出了。

第一,根本不必操心日本再走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老路。

第二,日本不会和美国“翻脸”。因为日本和中国、韩国、朝鲜、俄罗斯都有历史旧账没算清,照日本极右翼的做法,日本和这些国家的关系只会越来越坏,强敌环饲之下,美日同盟当然对他们非常有用。但是,日本将会和美国貌合神离、同床异梦,搞不好会成为类似中美关系那样既合作、又闹别扭的关系。日韩同盟就更别谈了,两国关系不坏上加坏就不错了。

第三,不谈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纯讲国家利益的话,对中国国家周边安全局势最不利的局面,无过于美日韩三国结成针对中国的强固同盟,齐心合力阻止中国崛起。日本成为正常国家恰恰是会瓦解美日韩三国同盟,所以很清楚:到此为止,日本成为“正常国家”对中国大大有利。

第四,可是别忙,还有最值得担忧的,是日本会不会悍然开发核武器。日本成为“正常国家”之后,就没有什么能阻止日本发展核武的强有力约束。毕竟印度、巴基斯坦、朝鲜(很可能还有以色列和伊朗)都在这么干。特别是,如果和中国的关系极度恶化,甚至走到战争边缘的话,日本开发核武器简直就是生死攸关的头等大事了。把这个因素也考虑进去,日本成为正常国家对中国是喜是忧,结论就会很不确定。

第五,前面已经说过,不管我们喜欢不喜欢,日本成为正常国家已经是不可阻挡的了。而且,中国和美国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这样;中美日三国迟早都要成为“修正主义者”,谁都不可能继续维持现状了。中美两国的差别只在于,中国对此越来越目的明确、手段强硬,而美国既不情愿放弃旧秩序,又有心无力。

这就是本文标题那句话了:战后秩序崩盘,“正常国家”登台!最严重的问题是:我们准备好了吗?大家准备好了吗?

在笔者看来,没有,谁都没有。整个世界就像一艘大船,眼看就要驶进风暴洋,却有帆无舵,既无处下锚,又没有船长,船上几个肌肉最大块的乘客还在不顾死活,一心只想互相斗殴,置对方于死地。

怎么办呢?看来只有一个办法:

由联合国主导,中、美、日三国为核心,俄罗斯、韩国、朝鲜、东盟加入,大家坐下来认认真真谈判,谈出一个类似二战后欧洲的欧安会协议那样的亚太安全协议,各国切实遵照执行;在此之前冻结现状。否则,就只好走二战前欧洲人的老路,为几个没人肯住、只有鸟去拉屎的不毛荒岛大打一仗,打得大家都筋疲力尽、两败俱伤之后再谈。那又何苦呢?

(本文作者周舵是独立学者,自由撰稿人,原北京大学社会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北京四通集团公司高管、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andar 发表于 2014-1-21 21:23

评论:读了周航先生的文章,认同他的观点:既然无法也无理阻止日本成为正常国家,就要认真做好日本成为正常国家的一应准备。无须浪费精力斗气。

andar 发表于 2014-1-21 21:29

                2014年 01月 21日 11:16
                来自一名投资先驱的新警告
       

http://cn.wsj.com/photo/BN-BD539_0117in_G_20140117121934.jpgChip Litherland for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勒巴伦的座右铭是:寻找那些没有被提出来的问题。图为勒巴伦在他位于佛罗里达州诺科米斯的家中。



处可躲,无处可藏,无法从任何人那里得到毫无偏见的建议。从我的收件箱来看,这正是许多投资者的直观感受。

从历史标准判断,美国及多数市场的股市、债券和房地产都至少被温和高估了;现金在扣除通货膨胀后的收益率为负数;而多数市场专家在他们的建议中都包含了既定利益。

投资者应当如何看待如今的市场?为了得到一些直率的建议,我请教了投资先驱迪安•勒巴伦(Dean LeBaron)。他是我所知道的最具有独创性和最开明的金融思想家之一。他的座右铭一直是:寻找那些没有被提出来的问题。

他建议追随中国资金的步伐,投资非洲、加拿大和墨西哥。他也青睐那些会在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简称:美联储)低利率政策带来负面影响时获利的资产,例如黄金、未开发的土地和通胀保值债券。

是什么让勒巴伦的建议值得一听?

http://cn.wsj.com/photo/BF-AG598_18inve_E_20140117164218.jpgChip Litherland

正如他喜欢说的:如果在第一和最好之间选择,当第一更好。勒巴伦1969年在波士顿成立了Batterymarch Financial Management,主要投资当时几乎没有人感兴趣的小型股。

Batterymarch还是量化投资方面的先锋,量化投资利用统计分析而不是人的判断来选股。他说,20世纪70年代,他公司的每个人都有三台电脑,在其他公司还没有电脑的时候他们公司就已经有90台之多了。

1974年,Batterymarch成为最早提供指数基金的公司之一,先锋集团(Vanguard Group)后来让这种自动选股的投资组合大受欢迎;1978年,在多数投资者开始投资海外之前,Batterymarch就已经开始进行国际投资;1987年,该公司开始投资“第三世界国家”,即现在所谓的新兴市场。

勒巴伦在投资农田方面也比多数基金公司要早几十年;另外他还是首批在俄罗斯剥离国有企业时投资俄罗斯私有化的人。

勒巴伦1995年将Batterymarch以近6,0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美盛集团(Legg Mason)。他自己也在一年后退休,当然他并没有闲下来。现年80岁、一贯不走寻常路的勒巴伦上周在佛罗里达州萨拉索塔附近的家中接受了我的采访。

几十年来,投资者一直寻求尽可能多赚钱,但勒巴伦认为,从今以后,最高指导原则将变成尽可能少赔钱。

勒巴伦警告称,在过渡时期,最可能陷入危险的是那些近来获得丰厚回报的人,因为他们赖以获利的东西即将发生变化。

勒巴伦认为,在美联储(Fed)等主要央行推行的货币宽松政策下,产生了一个被他称作是“管理型”的市场,价格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政策决定的,而不是市场因素。

但勒巴伦担心这样的市场不可能永远存在。他称,在复杂的系统中,动力是可以预测的,而时机则不然,就好比在沙堆上一次添一粒沙子, 不知道沙堆何时会倒塌,只知道它最终肯定会倒塌。

勒巴伦现在只使用自己的资金进行投资,他没有投资美国股市,唯一持有的债券是美国通胀保值债券。

在股票投资方面,勒巴伦只买入了一些中资公司的股票,包括上海广电电子股份有限公司(INESA Electron Co., 600602.SH, 简称:广电电子)和上海氯 化工股份有限公司(Shanghai Chlor-Alkali Chemical Co., 600618.SH, 简称:氯硷化工)。

勒巴伦认为,中国的财政、货币政策方面的纪律比美国严格,因此他称自己跟随中国的脚步,中国人在哪里投资他就在哪里投资。近来中国的投资地包括尼日利亚、加纳和肯尼亚,还包括加拿大和墨西哥。抱有相同理念的散户投资者可以考虑Market Vectors Africa Index交易所买卖基金等多元化、低成本基金,该基金的年费率为0.8%,即每10,000美元收取80美元费用。iShares MSCI Canada买卖基金和iShares MSCI Mexico Capped交易所买卖基金则收取0.53%。

既然市场风险会增多,那么散户投资者还能否继续获得成功?勒巴伦认为当然可以。他称,机构投资者通常最多根据一到三年的前景来投资,他对散户投资者的建议是改变这样的时间线,做长线投资。

或者放大胆子,如果你足够勇敢,可以试试效仿勒巴伦在经营Batterymarch时使用的最为成功的策略之一,他曾开展过一场竞赛,看看谁能选出未来一年表现最差而不是最佳的股票。

勒巴伦称,这样做听起来比实际操作起来要难。的确是这样,尤其是当你得知勒巴伦最终购买了所有被选出来的股票时,一次超过100只股票。勒巴伦称,如果你可以把这样的投资保持上几年,那些没有破产的公司带来的收益就可以弥补那些破产公司造成的损失。

Jason Zweig

(更新完成)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andar 发表于 2014-1-21 21:38

评论:

      来自投资先驱的新警告是,美国几乎处处存在气泡,至少是温和的气泡。最为重要的是,今天这位大师再次拨弄了真相的神经:

      勒巴伦认为,在美联储(Fed)等主要央行推行的货币宽松政策下,产生了一个被他称作是“管理型”的市场,价格【尤其短中长期利率,或边际收益率,andar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政府政策决定的,而不是市场因素。大师担心这样的市场不可能永远存在。他称,在复杂的系统中,动力是可以预测的,而时机则不然,就好比在沙堆上一次添一粒沙子, 不知道沙堆何时会倒塌,只知道它最终肯定会倒塌。

andar 发表于 2014-1-21 22:30

哎呀,不知不觉这么晚了,各位晚安!

andar 发表于 2014-1-22 00:21

本帖最后由 andar 于 2014-1-22 09:29 编辑

一个来自资金面的重要信号值得高度关注:

      国债期货品种转势上升的格局基本确立,预示着资金面逐步转好,市场利率将逐步下降。

andar 发表于 2014-1-22 00:21

andar 发表于 2014-1-21 21:38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评论:

      来自投资先驱的新警告是,美国几乎处处存在气泡,至少是温和的气泡。最为重要的是,今天这 ...

还好,不是中国。

andar 发表于 2014-1-22 09:29

andar 发表于 2014-1-22 00:2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一个来自资金面的重要信号值得关注:

      国债期货品种转势上升的格局基本确立,预示着资金面逐步转好 ...

      也就是说,自2013年6月份以来到年底持续了近7个月的资金紧张局面已经阶段性结束,而代之以2014年上半年的资金宽松局面,此间市场平均利率将明显回落,其中倒挂的短期利率将恢复常态,大幅回落。

andar 发表于 2014-1-22 14:38

昨天至今天,在瑞州青林的帖子里谈了下当前的市场看法,与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测。
因为,每年年初都发下预测,故而收集下在此,备查。

andar 发表于 2014-1-22 14:42

andar发表于 2014-1-21 19:44|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ndar 于 2014-1-21 19:46 编辑
{楼主: 瑞州青林[大盘交流]凤凰涅磐归来,开新贴解读未来大盘方向}

当前,坛子里多数朋友越发悲观,论据多多,不一而足。
市场与此情绪契合,指数不断下探,成交量继续低迷。
但是,这又当如何?历史上所有的底部空方难道不都如此纠结、大意吗?
andar以为,市场这种情绪才是值得重点关注的底部特征!
目前市场的位置,应该就是“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吧!
此时此刻,决心与胆识最为重要。
希望坛友们莫要错过这欣赏美丽黎明的绝妙机会。

andar 发表于 2014-1-22 14:44

{楼主: 瑞州青林[大盘交流]凤凰涅磐归来,开新贴解读未来大盘方向}
andar发表于 2014-1-22 09:52|只看该作者

那就先交流下资金面:

      我以为,一个来自资金面的重要信号值得高度关注:国债期货品种转势上升的格局基本确立,预示着今年上半年资金面逐步转好,市场利率将明显下降。也就是说,自2013年6月份以来到年底持续了近7个月的资金紧张局面已经阶段性结束,而代之以2014年上半年的资金宽松局面。此间,市场平均利率将明显回落,其中,严重倒挂的短期利率将很快恢复常态,大幅回落。



andar 发表于 2014-1-22 14:46

本帖最后由 andar 于 2014-1-23 08:09 编辑

{楼主: 瑞州青林[大盘交流]凤凰涅磐归来,开新贴解读未来大盘方向}
andar发表于 2014-1-22 09:57|只看该作者

再谈谈2014年经济增长:

      我认为,在房地产气泡不破的条件下,我认为,今年中国经济活动的内外环境明显改善。
      从外部看,欧元区已从衰退中走出,日本更加接近结束二十多年的通缩,美英加澳四只“大鹰”继续确定性的适度快速增长,今年全球总需求将确定性地明星回升,这与去年年初人们对美日欧乃至全球经济增长的深度不确定性疑虑形成强烈反照,全球政府企业家庭三大部门的预期与信心将显著回升。
      从内部看,随着中国经济成功从2012年至去年上半年的谷底走出并在去年下半年重新走上经济增长的快车道,中国三大部门的信心与预期将比去年初明显回升。此外,人们对政府改革的预期强烈,这些改革尽管某些(如严禁公款消费等)抑制了需求的短期增长,但中长期看有利于经济的健康增长和经济结构的改善,而且更多的以放权让利为标志的改革措施确是大大有利于需求的短期增长乃至中长期增长,这些改革如营改增,把更多权利还给企业、家庭等市场主体的改革措施,等等。我认为,即便是从短期看,2014年各项改革带给中国经济的红利也是显著为正的。
      因我估计,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水平将在去年下半年的基础上上一个台阶,全年经济增长大概在8.0%---8.5%左右吧。

andar 发表于 2014-1-22 14:47

本帖最后由 andar 于 2014-1-22 20:50 编辑

{楼主: 瑞州青林[大盘交流]凤凰涅磐归来,开新贴解读未来大盘方向}
andar发表于 2014-1-22 11:15|只看该作者瑞州青林 发表于 2014-1-22 10:56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最近的利率变化,和央行的动作有关。
    一是央行通过SFL,向试点地区中小金融机构提供了短期流动性,而以 ...
   房地产气泡问题,七、八年来都是担心爆而未爆,何也?值得深思。无论好恶、服气与否,也无关价值判断,至少地方政府作为唯一真正的庄家,至今绝大多数地区还是能够控盘的吧!尽管andar一直十分厌恶这个气泡。这个题目说来话长,还是放在一边。为简化讨论,这里我就假定,2014年中国房地产气泡继续引发担忧而未爆了。
      当然,如果今年房地产气泡爆了,结论也很简单,可以另议。
页: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查看完整版本: 边走边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