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ar 发表于 2014-1-3 14:01

andar 发表于 2014-1-3 12:1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问题是:1不像1,5不像5(均指黄色的)
所谓“1不像1”,因其内部重叠。
所谓“5不像5”,既非 ...

还是细化一下最后一跌那种可能性吧,一方面不排除,另一方面大家说得不一定是一件事#*29*#

      该可能性认为,最后一跌的起点并非高点2119.91,而是其右侧次高点2117.78,目前看,尚余一跌,理论值跌幅为16点左右。这种可能性意味着,2068.54---2117.78完成了最后的4浪abc平台型调整,其中c浪为终结形态。

andar 发表于 2014-1-3 14:42

很早了,andar猜想,波浪中应该存在一定程度的基因遗传特性。
例如,有时父亲辈分的4浪和儿子、孙子辈上4浪结构上雷同,宛若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

andar 发表于 2014-1-6 21:19

      2014年 01月 06日 17:20
      美联储2014年展望
   


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简称:美联储)进入了领导层换届的2014年,并就美国经济逐渐强劲的情况下如何退出一些宽松货币政策展开争论。

如果一切都按照决策者的计划发展,那么耶伦(Janet Yellen)将很快接替贝南克(Ben Bernanke),成为美联储主席,并将迅速面对诸多挑战,包括指导美联储政策、在意见不易统一的政策委员会内部建立共识以及磨练她的公共沟通技巧。

http://cn.wsj.com/photo/BN-AW176_phelan_D_20131222120404.jpgReuters
美联储位于华盛顿的总部大楼。

美国参议院计划1月6日对耶伦的美联储主席提名进行投票表决。预计她能获得提名确认,并于2月1日正式履新。

在贝南克任美联储主席的八年期间,世界经济动荡不安。1月28至29日,他将主持召开今年美联储第一次政策会议。他在美联储的任期到1月31日结束。

美联储官员将在政策会议上辩论,是否要继续缩减购债计划。该计划旨在压低长期利率,提振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去年12月,美联储决定从今年1月开始,将每月购债规模从850亿美元减至750亿美元,理由是美国经济前景日渐光明。

那次会议后,贝南克在一个新闻发布会上说,如果美国经济像美联储官员预想得那样持续好转,他们可能会在每次政策会议上削减100亿美元的月度购债规模。但他强调,这不是一个预设好的过程。如果经济数据令人失望,那美联储可能会在某次政策会议上维持购债规模不变。如果经济复苏的步伐快于他们的预期,可能购债规模的削减幅度会增大。

美联储决策者对购债计划的利弊仍持不同看法。该银行决策委员会有投票权的成员、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Boston Fed)行长罗森格伦(Eric Rosengren)在去年12月的会议上就提出了异议。他认为,美国失业率仍居高不下,通胀率远低于美联储2%的目标,这个时候缩减购债计划为时过早。美联储决策委员会的其他成员从一开始就反对这个计划,他们质疑该计划的价值,担心此举可能会加剧通胀或金融不稳定性。

到3月耶伦主持她就任美联储主席后的首次会议时,就又有几个月的经济数据已经出炉。如果数据呈现出的经济形势更加明朗,促使官员达成协议对耶伦而言可能较为容易;但如果数据面依然模糊不清,耶伦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耶伦和她的同事面临得另一个政策问题是确保美联储的宽松货币计划不会引发新的金融泡沫,同时避免因过快退出刺激政策而对经济造成危害。

2014年美联储还将吸收一些新的成员。预计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将提名原以色列央行(Bank of Israel)行长费希尔(Stanley Fischer)担任美联储副主席。政策委员会中目前还有一个职位空缺,预计2014年至少还将出现一个新的空缺。克里夫兰联邦储备银行(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leveland)也在物色新行长,接替将于2014年初卸任的Sandra Pianalto。

一旦政策委员会就行动计划达成一致,耶伦将负责向市场、国会和公众解释美联储的政策和思路。她自2010年起担任美联储副主席,在此之前的六年担任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San Francisco Fed)行长,因此具有公开讲话的经验。但她更喜欢经过认真准备后的发言,而不是即席的公开讲话;此外,在担任美联储副主席期间,她不必向国会发表证词。

作为美联储副主席,耶伦并未召开过新闻发布会,但预计升任主席后她将延续贝南克的脚步,继续保留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的做法。至于耶伦是否会延续贝南克在美联储沟通方面开创的其他先例仍有待观察,如接受电视采访,在通过网络播放的一系列演讲中回答学生问题。

投资银行Keefe, Bruyette & Woods Inc.驻华盛顿分析师Brian Gardner表示,更广泛一点说,耶伦与所有美联储候任主席面临着同样的问题,那就是建立自己的公信力。贝南克接替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时是这样,格林斯潘接替保罗•沃尔克(Paul Volcker)时也是如此。他说,接替一位几次连任并享有很高声誉的官员,任何人都会有压力。

他说,耶伦未来需要确立自己的公信力、姿态和声誉。做到这一点没有捷径,只能靠时间。

Jon Hilsenrath / Pedro Nicolaci da Costa / Victoria McGrane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andar 发表于 2014-1-6 21:38

      2014年 01月 06日 16:04
      中国央行2014年展望
   


国央行需要在2014年做好一套“攻防组合”。在“进攻”方面,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尽管已达到了65岁的退休年龄,但仍获中央领导的任命担任第三个任期的央行行长。周小川的任务就是将中国领导人制定的改革方略落实到位。

http://cn.wsj.com/photo/MI-CA494_CRATES_D_20131230184708.jpgReuters
中国央行总部大楼

周小川经常讲,他希望提高中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程度。这就是说要建立银行存款保险、允许银行存款利率和汇率根据市场状况升降并使资金进出中国更加便捷。

如果这些变革得以实现,将有助于中国发展成为一个以消费为基础的经济体,而这正是中国领导人长期追求的目标。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去年12月份接受《财新》杂志采访时称,中国有一个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他们需要服装、笔记本电脑和化妆品等进口商品。

易纲在接受《财新》杂志采访时还解释了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有利的原因。他承认出口业的游说对人民币升值的阻力。他说,出口企业的声音比较大。

中国央行寻求的每一项重大变革都受到了那些从当前制度中获得巨大利益的强大势力的反对,特别是大型国有银行。目前政府暗中确保银行的稳健,并通过管理和压低存款利率来便于银行盈利。

在“防守”方面,中国央行必须决定如何使中国逐步增加的债务放缓增速。过去五年中国债务增速如此之快,以至于令中外经济学家都想起了在美国、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都最终破灭的信贷泡沫。首先,中国央行必须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措施。究竟是提高利率,还是更加严格地监管所谓“影子银行”?信托公司与非正规贷款公司都属于“影子银行”,他们与银行设计了复杂的交易来隐藏高风险贷款。

无论中国央行作出何种决定,都需要说服政府和党中央的最高决策者采纳。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简称:美联储)及全球其他主要央行不同,中国央行不具有独立性,实质上只是顾问机构。

要说服决策者采纳一项可能会放缓信贷并可能降低整体经济增速的政策绝非易事,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领导人总是非常担心经济增速放缓会导致失业和社会动荡,进而可能破坏他们对政权的把控。

Bob Davis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andar 发表于 2014-1-6 21:44

      2014年 01月 06日 14:49
      欧洲央行2014年展望
   


洲央行口头承诺将购买困难成员国的国债,以稳定南欧债券市场和保护欧元,由此表明其在实施危机管理方面不逊于其它央行。

http://cn.wsj.com/photo/EI-CF263_OUTLOO_D_20140105180309.jpgAFP/Getty Images

现在的问题是,欧洲央行在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极低情况下将如何成功实施货币政策?

对于这个问题,并没有简单的答案。欧元区有17个成员国(随着1月份拉脱维亚的加入,数量将升至18个),每个成员国都有自己的国债市场和银行系统。因此,欧洲央行很难采取大规模向欧元区金融系统注入新资金的措施(即定量宽松策略),或其他极端措施来刺激最需要央行救助的成员国的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

欧洲央行为采取更多经济刺激措施设置了很高的门槛。该行预计2014和2015年经济将低速增长,增长率分别为1.1%和1.5%,认为未来两年通胀率仍远低于央行2%的目标。除非实际经济增速和通胀率都低于本就不乐观的基线预期,否则该行不太可能采取进一步行动。

欧洲央行执行理事会成员Benoit Coeure曾在12月9日坦言道:“我认为没有必要使用非常规措施。”

苏格兰皇家银行(RBS)经济学家Richard Barwell称,除非实际通胀率低于欧洲央行预期,否则该央行不会采采取行动。如果央行确实要采取措施,将会是副作用最小、且对他们来说最易操作的举措。

欧洲央行的关键贷款利率也许是最简单的选择。该利率目前仅有0.25%,为历史最低水平,但欧洲央行可能会将其进一步降至接近零的水平。但此举对经济的影响将甚微。欧洲央行还可能强化其对于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超低利率不变的承诺,增加一个具体的时间段。

欧洲央行的官员说,一旦通货紧缩风险加大,他们还有其他可用的有力工具。他们对工具的选择可能将取决于他们所面临的具体问题。

如果私营部门获得的贷款继续减少,欧洲央行可能会考虑采取两年前向商业银行提供全新长期贷款的做法。这次可能会附加一些条件,从而确保资金流向家庭和企业,而不是仅仅被银行用于购买国债。

这里有一个让人担忧的地方:银行放贷的意愿。欧洲央行目前正在审核各银行的资产,为2014年底全面监管欧元区银行业做准备。央行派出的人员将检查银行账目,因此后者可能不愿意让高风险贷款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

如果欧元依旧处于过高水平,给出口和价格带来压力,欧洲央行可能会对商业银行存放在该行的隔夜存款收费,即实行负利率。这会降低存款和其他短期欧元资产的吸引力,令欧元贬值。副作用包括银行盈利受到冲击以及可能遭遇德国抵制,德国的储户对目前的低利率已经怨声载道。

如果通货紧缩担忧加剧怎么办?如果发生这种情况,欧洲央行可能将被迫实施全面的量化宽松政策。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和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的经济学家认为,欧洲央行未来必定会走这条路。

像美国、英国、日本那样购买政府债券在欧洲比较复杂,因为有法律规定欧洲央行不得为某个成员国政府融资。为了绕开这一规定,欧洲央行可能会购买从德国到西班牙到爱沙尼亚等所有欧元区成员国的债券,这样就构不成救助某一个国家。

至于私营部门资产,欧元区资本市场的深度不及美国。因此哪怕欧洲央行希望扩大资产负债表、刺激经济,它可购买的证券化资产的种类也比较少。

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Mario Draghi)在12月5日召开的月度新闻发布会上淡化了外界对量化宽松的预期。他表示,这就像人家在说“啊,欧洲央行应该购买资产”,而我只能回答“哪些资产?”

Brian Blackstone

(更新完成)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andar 发表于 2014-1-6 21:46

本帖最后由 andar 于 2014-1-6 21:48 编辑

      2014年 01月 06日 15:03
日本央行2014年展望

于日本央行(Bank of Japan)行长黑田东彦(Haruhiko Kuroda)来说,2013年是个好年头。去年春天,日本首相安倍晋三(Shinzo Abe)挑选黑田东彦担任央行行长,承担起扭转国内价格下跌势头的责任。

http://cn.wsj.com/photo/BN-AW856_bojbea_D_20131225012012.jpgReuters
日本央行

八个月以后,受黑田东彦推行的大规模货币宽松政策的推动,日本国内物价开始温和上涨,商业信心升至六年高位。

2014年黑田东彦将面临下一个巨大考验。日本将从4月份开始把消费税从5%上调至8%,这一举措可能会导致消费者支出和经济增速下降。

许多分析师和投资者猜测,日本央行将通过扩大资产规模来缓解上述举措带来的冲击。

然而这样做需要把握各方面的微妙平衡。

如果要实施额外的资产购买措施,那么其规模需足以支撑有关经济持续增长以及通胀率持续上升的预期。黑田东彦已表示,必须让人们相信物价将上涨,这对于央行实现2%的通胀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但过度扩大国债购买规模还可能引发有关央行通过印钞为政府支出融资的猜测。人们一旦丧失对财政纪律方面的信心,那么借款成本就有可能上升。

黑田东彦需要考虑以上所有问题,同时还要维持观点愈发分化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的团结。虽然目前该委员会的九位委员总是一致支持维持当前政策不变,但近期其中四位委员对在两年内将通胀率推高至2%的目标表达了怀疑态度,他们认为这样的目标过于乐观。

Takashi Nakamichi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andar 发表于 2014-1-6 21:55

                2014年 1月 6日10:44
                2014年美国经济五大决定因素
       


测人士期望2014年能够成为经济实现突破的一年。但经济能否最终摆脱低迷的增长,还要取决于几个因素出现与此轮复苏刚开始时不一样的表现。以下是其中的几个关键因素。>

企业能否最终摆脱谨慎情绪?

一场破坏力巨大的金融危机令企业主和高管们在增加雇员和投资新设备上尤为谨慎。一些人士还担忧来自华盛顿或海外的风险。其他人士则预计消费者将维持缓慢但稳定的支出速度,这使企业没有太多动力来动用现金储备。

受此影响,对设备等关键领域的商业投资一直处在美国复苏历史中的低点。若就业市场缓慢改善,且家庭财富增长,则可能引发消费支出增加的良性循环,增强商业信心并增加投资。但若情况并非如此,那么今年将再度令人失望。

华盛顿暂时的“停战”能否持续?

去年12月份达成的预算协议很难称得上是华盛顿激辩多年所希望看到的、能够提振信心的协议,但至少它为华盛顿不断上演的政治博弈按下了“暂停”键。在过去三年中,华盛顿每年都会上演的这种博弈对经济的复苏构成了威胁。

根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的数据,税收增加与支出削减将2013年的经济增速拉低了约1.5个百分点。许多预测人士认为,2014年财政因素对经济增速的拖累幅度将是2013年的三分之一或更低。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的美国经济学家达科(Gregory Daco)称,今年政治方面的确定性更高。

不过,一些议员已经开始讨论2月末或因联邦借款上限再度引发僵局。达科称,你永远不能指望决策者们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美联储退出购债计划的道路是否会经历坎坷?

美联储上个月公布了今年放缓购债步伐的时间表。美联储计划在每一次政策会议上将购债规模减少100亿美元,直到今年年底不再进行购债。自从2012年末以来,美联储每个月都买入850亿美元美国国债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在经济大幅放缓和复苏不顺的过程中,美联储的计划几乎都没有按照原先设定的那样去实施,美联储官员们现在也公开承认了这一事实。美联储主席贝南克(Ben Bernanke)上个月在其最后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美联储对于增长步伐感到失望,同时也没有完全弄明白其中的原因。

美联储去年花了六个多月的时间暗示其有意退出第三轮购债计划,这种可能性时常扰动着市场。目前美联储仅处于退出购债计划的第一阶段。

即便缩减购债规模的行动进展顺利,今年大部分时间美联储也会在是否最早于2015年开始加息的问题上举棋不定。

住房市场能轻松适应利率上升吗?

住房市场在去年年初表现抢眼,但到年末时则受到不断加重的担忧情绪困扰,这其中包括利率上升、供给制约、信贷收紧及一系列其他问题。

美国全国地产经纪商协会(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ors)的数据显示,自去年7月份以来美国成屋销量每月都在下滑。这和美国借贷成本上升是同步的。由于美联储暗示将缩减购债计划的规模,整个经济的借贷成本不断上升。

该协会的首席经济学家Lawrence Yun预计,到今年年底,30年期固息抵押贷款的平均利率将触及5.5%,高于去年底的4.5%和去年上半年的3.5%。抵押贷款利率在短期内如此急剧上升,可能会损害购房者的承受能力,甚至吓退更多购房者。

全球其他地区能加以配合吗?

在2009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时,全球其他地区开始陷入各自的困境。

欧洲出现了债务危机。日本面临自然灾害。曾经是全球亮点的新兴市场也失去了光芒。近来意大利、埃及和泰国等国频现政治危机,这或许表明全球市场可能将出现新一轮动荡。

和过去几年相比,2013年信心受到动摇的时候少了,但市场依然很容易受到影响。OppenheimerFunds的首席经济学家韦布曼(Jerry Webman)表示,虽然2013年的信心要强于以往,但全球各地也不都是这样。

要想2014年像美国人所期望的那样由经济复苏贯穿整个年度,全球经济前景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的局面。

Sudeep Reddy

(更新完成)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andar 发表于 2014-1-6 22:00

      2014年 01月 06日 20:15
      经济学家对美国经济复苏看法不一
    经
济学家泰勒(John Taylor)和萨默斯(Larry Summers)上周六就刺激经济复苏的最佳方法进行了颇为尖锐的交锋。

他们是在美国经济学会(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费城会议上一个题为“美国经济是将快速增长还是停滞?”的讨论会中交换意见的。

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泰勒指出,缓慢的复苏步伐——以及经济在2007-2009年衰退期间的滑坡——在一定程度上是监管、货币和财政政策变得“更为审慎、干预更多和可预测性下降”所致。

在危机期间采取的非常规政策措施中,泰勒提到美国政府对金融机构的救助以及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简称:美联储)的债券购买计划(又称定量宽松)。泰勒说,要让经济加速增长,货币、财政和监管政策应当回归常规秩序。他建议退出这一定量宽松政策,回归“基于规则的货币政策”。







哈佛大学(Harvard)的萨默斯说,非常时期需要非常措施,不应盲目坚持过去可能有效的一个既定道路。萨默斯在美国总统奥巴马(President Barack Obama)第一届总统任期之初曾担任过奥巴马的顾问,当时通过了一个广泛的刺激方案。

萨默斯说:我会希望我的医生对于特殊突发疾病始终具有预见性或者能迅速加以应对吗?他说,我的医生最好能够评估我的状况并做出适当应对。

泰勒承认,能够有一位无所不知的医生固然很好,但历史经验证明,当政策“可预见,并且是基于规则的”时候,经济表现会更好。

哈佛大学的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和2004年诺贝尔奖得主、亚利桑那州立大学(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的普雷斯科特(Edward C. Prescott)也加入了泰勒和萨默斯的小组讨论。

在总结此次讨论时,哈佛大学的乔根森(Dale Jorgenson)指出,参与小组讨论者似乎一致认为经济产出未达到潜在水平,2009年的财政刺激措施还不够大胆,未能启动经济引擎。他们似乎还一致认为加快经济增长步伐问题的解决之道在于政策。

乔根森说,就此次讨论会的议题来说,美国经济更接近停滞,而不是增长。

他指出,目前情况似乎对泰勒有关货币政策的看法有利。乔根森说,耶伦(Janet Yellen)去年在美国经济学会会议上说,她支持“基于规则的政策”。而预计参议院最早将于周一批准任命耶伦担任美联储主席。

费尔德斯坦对经济前景发表了乐观看法。他说,与过去几年相比,2014年美国经济更有可能实现更加强劲的增长,我们已经没有受到过去曾出现的财政问题拖累,而且在楼市和股市上涨之际,消费者支出也在上升。

他补充说,美国经济前景大好,明年的美国经济学会会议甚至可能提出“我们是否需要担忧经济过热?”的议题。

Brenda Cronin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andar 发表于 2014-1-6 22:03

                2014年 01月 06日 17:31
                中国国务院草拟影子银行监管框架
       


国国务院草拟了加强影子银行活动监管的新框架,表明中国领导层正在寻求控制债务增速,并提高经济的稳定性。

见到这份文件的官员透露,国务院在去年年底向监管部门下发了该文件,但目前尚未对外公布。该文件着手于限制银行信贷正规渠道之外的贷款增长,要求包括央行在内的监管部门加强对非正规信贷的监管。

见过这份文件的人士透露,根据国务院第107号文件的规定,将逐一落实各类影子银行主体的监督管理责任。

不过该计划称,影子银行(包括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租赁公司、典当行以及其他非常规贷款发放机构)在经济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表明中国领导层无意像一些经济学家敦促的那样打击影子银行。见过这份文件的人士说,影子银行是金融创新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在服务经济、为中国人拓宽投资渠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国务院是在各政府部门就经济发展的优先任务公布类似公告之后下发上述文件的,这些优先任务包括重组国有企业、向外国公司开放政府外包领域、为更多农民工在城市定居扫除障碍、确定新设立的上海自贸区允许开办何种业务等等。对于所有这些优先任务,中国领导人已划定了大的原则,细则将由各监管部门随后颁布。

实际上,中国政府正努力将去年11月**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宣布的决定付诸行动;决定承诺,将允许市场力量在经济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影子银行带来了一项尤其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中国政府希望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此类机构经常按市场利率向那些被中国大型国有银行忽视的中小企业贷款。此外,很多重要的借款方(尤其是地方政府)负债累累,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欠款规模庞大。

中国审计署上周发布的报告显示,总体来看,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人民币17.9万亿元(合2.95万亿美元)债务中有43%来自非银行渠道。来自信托、证券、保险和租赁公司等影子银行机构的贷款占地方政府债务的11%。其他非银行渠道的债务来自于债券、散户投资者和多种贷款担保。对影子银行的任何打击都可能威胁到政府的财政活力及其偿还贷款和债券的能力。

另一方面,中国债务规模增速与美国、欧洲和亚洲国家市场崩溃前的增幅相似,影子银行的崛起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惠誉国际评级(Fitch Ratings)说,自2008年以来,中国债务水平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从128%升至216%,如果不加以纠正,到2017年这一比例可能升至271%。央行和监管机构一直在讨论如何在不损伤经济的情况下减缓债务增速。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上月末表示,中国未来一年将维持审慎的货币政策和适度的流动性,但他预计信贷仍将实现合理增长。他没有就打压信贷做出任何暗示。

Lingling Wei / Bob Davis

andar 发表于 2014-1-7 11:41

看了中日之间掐架,还没有这帖子里多空论战有趣。
至少,这里还有少许绅士风度,淑女优雅。

而那里,满是荒唐,满是让欧美座山观虎斗的愚蠢。
两个蠢货,两个自以为是的蠢货!

andar 发表于 2014-1-7 11:42

二十多年前,我在日本的时候就曾和日本朋友打过赌,我就打赌【中日两国蠢货肯定会自己掐起来的,中日韩很定会让美国“两岛杀三国”的诡计得逞的】。

如今,果不其然:两个大蠢货,加上一个小蠢货。

andar 发表于 2014-1-7 14:23

睁大眼睛看机会;TOUXIAO

andar 发表于 2014-1-7 14:24

别被最后一小下吓破了胆;TOUXIAO

andar 发表于 2014-1-8 22:18

末日博士鲁比尼2014年展望:全球经济将温和增长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的经济都会温和增长。发达国家完成了长达五年的私人部门去杠杆化(家庭、银行、非金融公司),减轻了财政桎梏,维持了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保持1.9%的年化增长。
       2014年或许真的值得期待,连一贯看空的末日博士鲁比尼也开始一改往日的悲观论调。他前天撰文指出,由于去杠杆化完成、财政拖累件减轻、货币政策相对宽松、尾部风险降低等原因,2014年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都将会温和增长。
  自从鲁比尼成功预测了2008年金融危机而声名鹊起之后,人们就开始密切关注这位纽约大学教授对于经济风险的评估。
  这些年来,鲁比尼也没少表达关于经济的悲观论调。他最经常念叨的惊世骇俗的一个词就是“完美风暴”,以此来指代各种可能的风险。
  然而,在进行2014年展望时,他却一改往日的悲观: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的经济都会温和增长。发达国家完成了长达五年的私人部门去杠杆化(家庭、银行、非金融公司),减轻了财政桎梏,维持了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将保持1.9%的年化增长。
  此外,2014年所谓的尾部风险(低可能性、高冲击的大事件)也较小。比如,欧元区债务危机、美国再次政府关门或债务天花板斗争、中国硬着陆,以色列伊朗之间的核争端等威胁发生的可能性都大大降低。
  但这并不意味着鲁比尼完全放弃了悲观情绪。他指出,全球经济增长将会持续增长,但增速会略低。他依然对一些长期的悲观主题保持担忧。
  “事实上,由于长期人力和设备资本的投资不足,一些发达国家经济体确实存在长期发展停滞的风险。增加潜在增长所必须的结构化改革步伐也很慢。”
  他的文章点评了各个主要的经济体,在提到美国时,他提到,美国已经从金融危机中爬了出来,可能在新的一年中跑赢大市。
  “总的来说,由于尾部风险降低,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会加速。但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大多数发达经济体可能略显疲软。而新兴市场仍比较脆弱,比如中国就存在经济再平衡的不确定性,这将在随后几年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拖累。”

andar 发表于 2014-1-8 22:24

评论:末日博士话尾捎带了对中国的悲观情绪,我想博士可能是担心中国房地产气泡的破灭会触发地方政府债务大规模违约吧?博士大概不明白,中国房地产的真正庄家是地方政府,近十五年来,中国的地方政府始终坚定地认为,经济增长基本上就是盖房子。

andar 发表于 2014-1-8 22:31

都说中国是中央集权体制,可短短十五年,怎么就在不知不觉中,zhongyangZF、国家的经济、金融以及国家的整个前途全都被地方政府绑架了哪?!
要知道,后代是要为这稀里糊涂的十五年买单的。

andar 发表于 2014-1-9 11:00

本帖最后由 andar 于 2014-1-9 11:04 编辑

行情暂时低落,论坛的情绪亦如此,没有长进。
给论坛打打气,感觉空方很快就会受到一记右勾拳,相当重的。
新一届政府信心满满,意志坚定,不会任由空方肆意妄为的!
中国不允许,美欧日也从不允许。

andar 发表于 2014-1-9 12:30

本帖最后由 andar 于 2014-1-9 13:56 编辑

andar 发表于 2014-1-8 22:3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都说中国是中央集权体制,可短短十五年,怎么就在不知不觉中,zhongyangZF、国家的经济、金融以及国家的整个 ...
看看大陆,政府、实业与金融企业、家庭把宝贵的资本、人力等要素无节制地投入到可笑的房地产上,导致了这么一幅既可笑又没有出路的图景:一方面城市突然冒出来了一大批游手好闲不劳而获的食利阶层,一如英国,一方面资本及其他要素却套在困在死在非生产性的不动产上!

知道生产性资产与非生产性资产的最大区别在哪里吗?这在中国大学里的经济学课堂上是学不到的,请允许我从专业的角度告知:生产性资产如生产线一旦供需条件具备就可创造新的财富,而非生产性的资产不动产就死在那里不动了,再也不能创造新的财富了。

因此,把一个国家作为一个大家庭来看,房子够住就可以了,多一套都是不理性、不经济、不精明、愚蠢甚至不道德的!

在这点上,德国堪称精明世界里的表率,那里自有住房家庭的比例很低。

现实是,大陆经济在不动产最后的疯狂中裸奔,大陆政治在埃及化的康庄大道上裸奔,没有任何回头的迹象。

andar 发表于 2014-1-9 12:49

华尔街日报采访:张化桥谈中国影子银行内幕                  Inside China's Shadow Banking: The Next Subprime Crisis?      http://img3.douban.com/pics/st.gifhttp://img3.douban.com/pics/st.gifhttp://img3.douban.com/pics/st.gifhttp://img3.douban.com/pics/st.gifhttp://img3.douban.com/pics/nst.gif      4            
      
                              5年前影子银行在中国还不成气候,它充其量是让被银行忽略的小型企业的一条获得信贷的途径。如今的影子银行却在迅速膨胀,并逐步演变为金融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信息不通畅,人们对影子银行仍然知之甚少。
  
  张化桥的新书《中国影子银行内幕:下一个次贷危机》(China's Shadow Banking: The Next Subprime Crisis?)多少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一些内情。曾在瑞银(UBS)从事股票分析和投行业务的张化桥2011年离职,加入了万穗小额贷款公司,为无法获得贷款的小型企业服务。在两年的尝试之后因监管障碍等因素而放弃。
  Enrich Professional Publishing
  这本书回忆了万穗小额贷款公司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进行金融改革的迫切性。以往关于中国金融体系的文章大多从宏观角度阐述,而张化桥另辟蹊径,从微观层面对中国具有创造力、有时略嫌疯狂的金融活动进行了描述。
  记者新近采访了张化桥,以下是他对金融改革、监管障碍和中国次贷风险等问题的一些看法。


  
  《华尔街日报》:你在书中表示中国人看不起小额贷款提供者。为什么会这样?
  
  张化桥:因为官方在过去六十年不断洗脑子,向人们灌输的理念是,民间金融机构见不得光、危险且会破坏现有系统,而且高利率是不道德的。他们完全无视我们在与次贷客户(高风险、高成本)开展业务这一事实。问题其实很简单:我们作为企业需要获得足够回报,否则将无法生存。
  
  《华尔街日报》:这本书的书名暗示中国金融体系的变化可能是在为下一场次贷危机埋下种子。您认为这场危机会如何演绎,影子银行会是危机爆发的原因还是危机的症状?
  
  张化桥:我认为影子银行的资产大体上很安全,我们对自己资金的管理非常谨慎。由于监管非常严格,即便我们想承担过多的风险,实际上也做不到。但是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正规银行体系的失败。六十年来,中国的“金融压迫”一直管制利率水平,利率水平远低于通货膨胀。这导致了信贷的快速膨胀,银行被迫年复一年地快速增加贷款投放,但好的放贷机会并没有这么快增长。因此,银行不得不降低放贷门槛,导致银行自身的次级贷款增加。当然,低利率也扭曲投资项目的可行性: 利率如此低,烂项目也变成好项目。
  
  《华尔街日报》:中国的小额信贷与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创办的知名的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 模式有什么区别?
  
  张化桥:中国的小额信贷承受很大的偏见,并且受到难以置信的严厉监管。没有执照, 我们的情况反而要好许多,民间借贷有着更大的灵活性和更高的效率。与印度和孟加拉国相比,我们平均每一笔贷款的规模要大得多。
  
  《华尔街日报》:您一直非常积极地用中文声援小额信贷。那么您又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用英文写了这本书?
  
  张化桥:我发现外国投资者和学者的许多争论都没有谈到点子上。他们错把矛头对准了影子银行的资产质量和影子银行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的风险。但这两个问题在我看来并不重要。我让人们把关注重点放到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传递的信号上来。为什么影子银行在监管如此严苛的背景下仍然能够发展得如此之快?这说明货币政策有什么问题?
  最后一个原因,我发现中国的政策越来越受到外国投资者、学者和香港投资界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影响那些有影响的人。
  
  《华尔街日报》:你表示小额信贷在中国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监管部门的反对。这是否意味着小额信贷注定在中国难以发展?怎样才能使小额信贷真正地发展起来?
  
  张化桥:对小额信贷公司抱有偏见的不仅是中国监管部门,其它政府部门、银行以及公众都抱有同样的偏见。在许多问题上,中国都需要观念上的变革。我本人正在做这方面的教育工作。作为一个公民,我对此感到自豪。
  
  《华尔街日报》:如果中国发生次债危机,您认为中国金融体系最薄弱的环节在哪?
  
  张化桥:我认为房地产泡沫最有可能成为危机的起点,其次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华尔街日报》:你曾指出,中国货币供应量在最近几年的增速已明显高于美国。这是否值得担忧?中国月度消费者价格指数升幅依然不高,为什么货币供应的加速增长还没有反映在通货膨胀上?
  
  张化桥:中国的货币供应增速远高于其它国家, 这件事情本身并不值得担心。但每年的货币供应增速都在16-17%,长期以来年复一年, 那么中国的货币政策就非常宽松且容易引发恶性通膨。信贷增长与通货膨胀会相互增强,推波助澜,从而成为一个恶性循环。这种模式已经延续了30年,现在公众已经对此感到非常厌倦。
  
  《华尔街日报》:中国监管部门经常要求银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是否可以设想银行能够解决中国小企业长期以来面临的信贷枯竭问题?
  
  张化桥:尽管银行面临政治压力而且拥有良好意愿,但中国大型银行有不同的成本结构,而且决策过程繁琐,并不适合发放小额贷款。这并不是银行的错。如果我是行长,我也会这么做。银行也有自己的压力。但专业分工是一个美丽的东西。小额信贷公司就是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只需政府减少限制,公众不再抱有偏见,小额信贷公司就会做好这项工作。
  
  Dinny McMahon转载自:http://cn.wsj.com/gb/20130618/rec140158.asp?source=article








      





andar 发表于 2014-1-9 12:55

本帖最后由 andar 于 2014-1-9 13:50 编辑

从经济上看,大陆尚不富足,但却老了,脏了,这两个问题尽管解决起来不容易,但还是有办法的,并不足虑。
如果堕落了,在通往悬崖的路上狂奔,那就悬了。
页: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查看完整版本: 边走边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