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
分析人士认为,按照公司公布的中期业绩预告,上半年每股收益在0.2636元~0.4745元之间,若下半年经营无法改善,则全年每股收益或维持在0.52元~0.94元间,而目前中集集团B股市盈率在8.23倍~14.88倍左右,估值水平将明显高于H股同类公司估值。因此,基本面能否好转,将决定市场对中集集团B股转H股后的股价预期,从而影响最终行权者数量 此前全球页岩气能源的大范围开发消息频传,中海油6月公告在南海深海区油田开采招标,如开采实质推进,预计2013-2015年将陆续有钻井平台订单下发,中集集团也被市场解读为受益于页岩气开发题材的概念股之一。据中集集团2012年第一季度报告,公司海洋工程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0.1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41.62%。中集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页岩气开发等题材概念,仍需一段时间投入及相关政策落实才能真正反映在公司的业绩表现及利润增长上。
回复 #508 qingerong 的帖子
关于部分选择权就是我问的,呵呵。另外提供现金选择权的第三方并没有确定是国泰君安。 中集B,想说爱你不容易 没那么复杂吧 不管怎么变动 股份还在我们手上不管b股 h股 只要觉得价格低就不卖就是了 招商证券一直就可以代开h账户,介绍汇丰开户,北京,自己汇款至香港.须提前预约. 猜一下H股上市第一天多少价,我估计11左右,还是有套利空间的。 我觉得港股价格不容乐观,而且交易量也非常低迷 可以参考 中集子公司 安瑞科 市值40亿 市盈率11倍
感觉到h股是不会有人在10元以下卖的 因为想卖的早选择现金权利了 中集B 转H 股可能引发缩股
目前中集B 有14.3 亿股,其中大股东招商轮船和中远集团及其关联企业共持有约8.5
亿股,其它机构和个人持有约5.8 亿股。
由于境内投资者还不能直接交易H 股,B 股转H 股对估值影响不大,预计会有部分投
资者会执行现金选择权,即由公司安排的第三方以溢价 5%股价收购B 股;公告没有明
确第三方信息及第三方收购的股份处理办法,这部分股份有可能由公司回购并注销,上
限为5.8 亿股。 A股的中集呢,值得买吗? 两高管无罪获释 中国燃气披露控制权之争始末
http://www.sina.com.cn2012年08月18日 01:08中国经营报微博
张建锋
编者按/成立于2002年的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之前一直保持着低调的行事风格。近两年来,中国燃气在经历了创始人刘明辉被拘查、董事局主席和副主席遭罢免、新奥能源和中石化的收购战、刘明辉获无罪重新回归公司等一系列事件之后,早已成为业内持续的舆论热点。其中,中国燃气创始股东海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一众小股东”、“前高管”公开指责公司董事局,事实真相究竟如何?中国燃气多位亲历者高管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独家披露中国燃气控制权斗争细节。
8月17日,获无罪释放的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00384.HK,以下简称“中国燃气”)前董事总经理、创始人刘明辉回归中国燃气董事会,出任非执行董事。此前的7月30日晚,中国燃气公告称,公司董事局已批准委任刘明辉为本公司非执行董事以填补董事局空缺。
2010年12月17日,刘明辉与前执行总裁黄勇因被指控侵占中燃有关孝感市项目资产而被公安人员带走。近期,因为证据不足,二人被免于起诉。
从公司前核心高管被公安人员带走后,到公司董事局人事地震、市值下挫、要约收购,再到两高管被免于起诉、创始人重返公司,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内,中国燃气经历的“生死劫”可谓跌宕起伏、步步惊心。
“12·17”事件爆发
对于中国燃气深圳总部的许多员工来说,2010年12月17日那一天发生的事至今记忆犹新。
“2010年12月17日上午,刘明辉和黄勇正在中国燃气深圳总部18楼会议室召开会议。两名公安人员来到18楼会见刘、黄二人,在大约10时30分左右,公安人员以案件协助调查为由,带刘、黄离开公司总部。”三位在现场的中燃员工回忆道。
“在刘、黄被公安带走后约5分钟,已有好几个月没在公司深圳总部出现的徐鹰(时任中燃董事局副主席)、徐超平(时任中国燃气副总裁)、刘志和(时任中国燃气财务顾问)就来到了公司总部18楼。徐鹰下令将18楼进行封闭,任何人未经允许,不准进入18楼总裁领导办公区域,同时将刘、黄的办公室直接上锁。徐鹰当时还宣布开除了刘明辉、黄勇的司机和秘书。”三位员工表示,“我们后来以书面形式就此情况向董事局做了汇报。”
17日下午,徐超平通知行政部总经理李云松交出中国燃气及两个最重要的深圳子公司中燃投资和中燃实业的公章。但李云松当时表示,“按照公司规章,只有见到刘、黄的签字,才能交出公章。”
据中国燃气总部30位管理人员的书面证词显示,徐鹰于2010年12月20日下午,在公司总部召开会议。此次会议上,徐鹰详细陈述和列举了刘、黄的“犯罪过程”和“犯罪证据”,并称刘、黄这次被抓进去就出不来了。徐鹰还宣布徐超平担任公司总裁。
证词还显示,徐鹰在会议上声称,向公安机关举报刘、黄的是中国燃气早年的一位前高管王发辉。王发辉原本打算向香港廉政公署举报刘、黄,但在徐鹰的劝阻下,改为向内地司法机关举报。
三天后的12月23日,中国燃气董事会召开临时会议,委任梁永昌和朱伟伟担任联席董事总经理(代理),成立临时管理委员会负责日常营运;对于此前徐鹰擅自任命的公司总裁,董事会不予认可。中国燃气董事局冯卓志董事告诉记者,在该次会议上,徐鹰表示自己对“刘、黄被公安人员带走”一事不知情。
12月24日,中国燃气发布公告称刘、黄是被公安人员带走,但董事局并不清楚有关案情。
一位中国燃气高管表示,“12月24日上午,徐鹰在他的办公室召集了五位公司高管人员开会。徐鹰在会上再次强调了刘明辉的罪行严重,并命令与会高管不能听从朱伟伟的指挥。”
2011年1月中旬,举报刘、黄的中国燃气前高管王发辉,向公司的管理人员以及刘明辉的妻子许秀兰澄清,“徐鹰的说法不正确,我从来没有举报过刘、黄,我仅仅是个证人。”此后,许秀兰开始与王发辉、徐超平、刘志和“谈判”。
“刘志和在1月31日与我的谈话中透露,‘刘、黄案件’的发生源于刘明辉与徐鹰等人之间的矛盾;他宣称必须送出刘明辉在中国燃气的股份,让刘明辉以大股东的身份开除董事局里不服从徐鹰的董事,否则他们就会把刘、黄置于死地;刘志和还称,在董事局里反对徐鹰的董事也都不想让刘明辉再出来,这些董事都是为了夺刘明辉的权。与刘志和不同的是,徐超平则表示自己从一开始就不同意徐鹰和刘志和的做法,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许秀兰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说。
在刘、黄二人被公安人员带走后,中国燃气的董事局也开始震荡。
董事局地震
2012年3月1日夜,一辆车牌号为“粤BKC277”的轿车与中国燃气执行董事朱伟伟自驾的汽车发生冲撞。蹊跷的是,车祸就发生在朱伟伟居住的小区门口。而警方在车祸现场发现,“粤BKC277”轿车没有任何踩刹车的痕迹,就直接撞上了驾驶员一侧的车门。朱伟伟随即被送往医院。
“从这个时候至今,中国燃气的多位高管不断接到自称为黑社会分子的恐吓电话,黑社会分子声称要报复中国燃气高管及其家人。”朱伟伟怀疑,这些事件的发生与此前的董事会斗争息息相关。
2011年2月12日,中国燃气的一位董事向董事局致函,指责徐鹰严重违反上市公司董事操守,列举了七个方面的事实:一、未经董事会授权,擅自对公司进行重大人事调整;二、在刘、黄被拘后企图阻挠召开临时董事会(指2010年12月23日的会议)处理危机;三、拒不执行董事会的决议;四、威胁持不同意见的董事及公司高管;五、明知“刘、黄事件”的起因却知情不报;六、在“刘、黄案件”发生之前,数次减持海峡金融所持有的中国燃气的股份,涉嫌内幕交易;七、在未与其他大股东协商的情况下,私自运作引进战略股东。
“上述致函动议罢免徐鹰副主席职务及董事资格。基于所掌握的多项证据属实,此项动议随即得到了大多数董事的支持。”独立董事毛二万回忆说,“此后,徐鹰利用职权反复阻挠将‘罢免议题’列入董事会正式议程,并对多位董事进行威胁恐吓。”
“徐鹰不仅对我个人进行威胁,还扬言要去恐吓我年迈的父母!”朱伟伟则气愤不已。
在3月3日的董事会上,徐鹰被罢免了董事局副主席的职务。董事局最终所公开采信的理由是“知情不报”。据上述中国燃气内部人士透露,徐鹰并没有出现在会议现场,而仅仅是以电话方式参会,且中途退出。
2011年3月10日,徐鹰以书面形式致函中国燃气董事局,宣称自己是在12月18日才得知刘、黄被拘留一事,而在此之前对案件并不知情;且海峡金融减持中国燃气股份的举措与他本人无关。但徐鹰的这些说法并没有能够说服董事局的其他成员。
据港交所披露,在2010年9月至10月期间,海峡金融曾连续三次减持中国燃气的股份。海峡金融持有中国燃气的股份比例也随之从6.75%减低至4.21%,套现了大约1.5亿~2亿港元。
海峡金融提交给中国燃气的文件披露,海峡金融的唯一股东是海峡旅行社,而海峡金融的唯一董事是徐超平。因此,中国燃气高层有多人怀疑,徐鹰在已经预知“刘、黄案件”的情况下,让海峡金融数次减持中国燃气的股份,并涉嫌内幕交易。同时,在2010年10月中燃董事局关于增资配股的会议上,徐鹰仍投票表示赞同,这一做法也被质疑是涉嫌对股东的欺诈行为。中国燃气已经就以上怀疑向香港监管机构提出指控。
“徐鹰作为海峡金融在董事局的派出代表,自中国燃气创建伊始就一直担任公司的执行董事和董事局副主席,但他却很少过问公司的日常经营。徐鹰总是向管理层表示,他代表官方的意图。直到2010年,公司才知晓徐鹰并不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不能代表任何官方意见。”中国燃气副总裁范金生提及徐鹰与中国燃气的历史渊源时说。
刘明辉的弟弟刘明兴向记者表示,徐超平曾在2011年5月当面向他解释,减持中国燃气股份的决定是“领导指示”,减持所得的资金都给了香港中国评论通讯社,并承认自己曾参与了举报刘明辉的活动。徐超平还对徐鹰宣称“海峡金融的减持举动与自己无关”的表态表示气愤。
中国燃气提供的资料显示,香港中国评论通讯社有限公司是一家在香港注册的私人公司,徐鹰担任该公司的董事长和大股东。
争斗特别股东大会
随着2011年4月26日中国燃气特别股东大会的临近,海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峡金融”)与中国燃气之间也发生了激烈争论。
海峡金融于2011年4月12日、19日在香港媒体上发表公开声明。在声明中,海峡金融坚称徐鹰是在2010年12月18日才知晓刘、黄被拘查,否认徐鹰等人对“刘、黄案件”知情不报,指责刘明辉、黄勇及新任董事庞英学存在侵犯公司利益的行为。海峡金融还强调2011年3月3日的董事会中没有“罢免”的议题,称徐鹰等人是突然遭到罢免的。
对于海峡金融的声明,中国燃气也连续发表澄清公告,称罢免徐鹰等人符合股东的最佳利益,不会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营。
中国燃气董事马金龙透露,负责海峡金融媒体公关工作的是由冯炜光担任负责人的“灵思公共关系亚洲有限公司”。其后,冯炜光以中国燃气小股东的身份(持有约6000股中国燃气股票)参加了4月26日的特别股东大会。
2011年4月27日,海峡金融针对中国燃气特别股东大会的表决结果刊发声明,指责中国燃气罢免徐鹰等人的举措是为了掩盖刘明辉、黄勇的“罪行”。
“海峡金融称,徐鹰为维护全体股东利益,对刘明辉、黄勇等侵犯公司利益存在所谓‘不妥协的作为’。而如今,司法机关已经宣布刘、黄无罪,却不知徐鹰到底因何才有‘不妥协之作为’?事实上,徐鹰无视公司规章制度的种种行为才真正损害了全体股东的利益。”中燃资金部副总经理许伟强向记者如此表述。
自2011年5月至10月期间,海峡金融又数次减持中国燃气的股份,从2亿股减持到了1.085亿股,股份占比相应降低至2.47%。
“海峡金融一面在公开声明中指责中国燃气的外资股东‘排挤’国资,一面又不断减持股份,这是否自相矛盾?据我们了解,海峡金融的减持行为并没有得到其上级领导机关的批准。减持所得巨额资金到底流向了何处?”朱伟伟表示质疑。
“一众小股东”再掀风波
2011年5月以来,有人以“中国燃气一众小股东”的名义,连续在港媒上刊发公告。在5月23日所刊的公告中,“一众小股东”大量论及“刘明辉、黄勇案件”的细节,反复强调刘、黄的“罪行”。而在2011年9~11月所发表的几次公告中,“小股东”不仅发表对案件的看法,且不断爆料内地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内部处理意见,甚至表示司法机关如不按照“一众小股东”的要求办案,就将采取激烈方式向司法机关施加政治压力。其后,“一众小股东”采取行动,冯炜光亦公开参与其中。
中燃法务部经理郭娟指出,在司法机关的调查过程中,所有与“刘、黄案件”有关的处理意见均处于机密状态,“一众小股东”是如何得知这些细节的?又有什么确凿证据证明自己所了解的情况属实?为什么“一众小股东”会与海峡金融一样,先于司法机关给“刘、黄案件”下结论?
郭娟还表示,针对“刘、黄案件”所涉及的孝感项目,公司总部对其财务记录和相关公司人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一众小股东”所宣称的若干细节,与中国燃气所掌握的情况完全不符。
11月2日,香港某报以“部分中国燃气的创始股东”的名义刊登声明指出,“一众小股东”的言辞、立场与海峡金融非常相似,不断为徐鹰等人进行辩解,其有意抹黑中国燃气的意图非常明显。
11月9日,刘明辉、黄勇获保释。“一众小股东”于12月20日的公告中称,刘、黄是以身体疾病为由获得保释。
“刘、黄被羁押的时间已经到了法律所容许的最长期限,而检察机关暂因证据不足,不能提起诉讼,因此需要依法改变监管方式。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司法机关在当时可能已经对指控刘、黄的相关证据提出了疑问。”而黄勇的辩护律师刘少雄却给出了另一个答案。
“中国燃气及内地项目公司从未向中国司法机关报称自身财物受到侵占;同时据公司战略股东的董事代表表示,他们亦未向中国司法机关举报刘明辉和黄勇两位先生有任何侵占公司财物之行为。”在刘、黄被拘后的将近11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燃气内部也一直对报案人的真实身份感到困惑。
2011年10月24日,中国燃气获悉,对刘、黄的举报材料竟然是由其在内地的下属全资子公司中燃燃气实业(深圳)有限公司于2010年10月28日提供给深圳市公安机关的,遂向司法机关致函,称“这个情况在过去近一年的时间里,中国燃气董事局、深圳总部和我公司管理层竟然一无所知”。
中国燃气进而怀疑有公司内部人士私自盗用公司公章,假借公司名义,向公安机关举报,于是报请司法机关对此进行彻查。
“在刘、黄被举报的时间点之前,中燃实业的公司公章是由集团前财务总监陈小咪负责保管的。陈小咪是刘志和的亲属。陈已经于2011年底离开了公司。”中燃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
徐秀兰透露,在徐鹰被罢免后,王发辉的态度出现了进一步的变化。他多次向中国燃气高管和她本人直截了当地指出,“‘刘、黄案件’是由徐鹰一手策划的,他的目的就是要夺取中国燃气的控制权。为了把刘、黄抓进去,徐鹰指使相关人员在证据材料上做了手脚。他现在被中国燃气罢免了,就更要给刘明辉整出个罪来,否则就没有办法挽回脸面了。”
“关联交易”与“账本疑云”
“一众小股东”于2011年11月16日和2012年4月24日所刊公告中,指责刘明辉妻子的亲属许伟红通过持有中国燃气关联公司(重庆川东燃气工程公司)的股权,涉嫌进行关联交易和利益输送。与此同时,有内地媒体消息称,川东公司的相关人士肖飞、肖岳也是刘明辉妻子的亲属。
许伟红随后在公开声明中表示,她本人没有从川东公司中获取任何个人利益,她所持有的股权是替香港中国评论通讯社代持。在这份股权代持协议上不仅加盖有“香港中国评论通讯社”的公章,而且徐鹰在该协议的每一页上签名确认。刘明辉的妻子也在媒体上澄清,她与肖飞、肖岳没有任何亲属关系。
中国燃气法务部郭娟向记者出示了许伟红的这份代持协议,并指出,代持协议文本已经提交给了香港监管机构、内地政府部门和独立第三方调查机构,且公司高管已经将此情况向香港中国评论通讯社通报。
郭娟称,川东公司的大股东中油嘉禾的实际控制人是徐鹰控制的香港中国评论通讯社。中油嘉禾的公章和银行印鉴全部由徐鹰委派的人员保管。
2012年4月12日,内地某媒体刊发“中国燃气账本疑云”一文以及“中燃账本疑云续:川东大股东悄然变更”一文(4月20日刊发),文章称中国燃气伪造账目。7月10日,有香港“小股东”据此报道对中国燃气加以批评。
郭娟表示,由于上述报道严重失实,公司已经起诉了刊发该报道的记者。日前,内地人民法院已经受理此起诉讼,并已经向该文署名记者发出了传票。但当司法人员亲赴相关媒体办公地调查此事之时,文章署名记者突然从其工作单位辞职,并无法取得联系。
“实际上,根据海峡金融或者‘一众小股东’的多次指控,中国燃气董事局均指派独立第三方审计机构对指控事项进行了调查并按《上市条例》要求进行了信息披露。从事后的审计结果来看,类似指控缺乏事实根据。‘一众小股东’总是要求自己持股的公司停牌,且他们所有的指控从不向公司核实。他们的做法其实是在危害广大中小股东的权益。”毛二万说。
对于以上细节,本报记者向另一方当事人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主心主任李小云和徐鹰多次联系核实。徐鹰两部手机一部关机,一部没有接听。李小云则表示会派下属联系本报记者接受采访。“现在有些东西还不清楚,我们暂不方便接受采访。”8月17日下午,海峡经济科技合作中心主任助理肖毅回复本报称。
中国燃气收购战事件簿
2012年8月16日
中国燃气举行股东会,包括就收购百江燃气51%权益的议案进行投票表决。期间有小股东不满收购策略,怒掷玻璃杯泄愤。
2012年8月6日
因涉及垄断,中国石化和新奥能源就收购交易再度提出延期,此前2012年3月19日、4月30日、7月6日两家公司三次联合发布延长收购日期,延后的原因也都是涉及垄断。
2012年7月30日
中国燃气宣布,委任公司创始人、此前被深圳警方无罪释放的刘明辉为公司非执行董事。
2012年5月
北控集团10天里6次增持中国燃气股票。
2012年2月7日
新奥能源重申,收购价合理,不轻易改变收购价及股权比例。
2012年2月3日
4000名员工发信反对中石化及新奥能源收购。
2011年12月14日
中国燃气指收购要约属机会主义,完全未获邀请,且未反映公司基本价值。
2011年12月13日
收购要约公布,中国燃气及新奥能源复牌;新奥能源称,出价合理,料交易在2012年年中完成。
2011年12月7日
中国燃气及新奥能源齐停牌,市场猜测新奥能源或收购中国燃气。
2011年11月14日
中国燃气宣布,获一独立投资者洽购较大股权。
2011年5月至10月
海峡金融所持的中国燃气股份,从2亿股再次减持到了1.085亿股,股份占比相应降至2.47%。
2010年12月17日
公安人员以案件协助调查为由,带走刘明辉、黄勇。 [转载]像茉莉花似的人物更好
作者: 徐辉
时间: [ 2012-08-18 10:27 ]
原文地址:像茉莉花似的人物更好作者:一只花蛤
夏夜,月光如水,墙角有几盆名贵的兰花静静地开放,香飘满院。几个朋友围绕在一起在谈论着投资的话题......
如果按照对冲基金Sellers Capital Fund创始人马克·塞勒尔的说法,许多准备有志成为“伟大的投资者”的人难免沮丧。因为塞勒尔在哈佛那次著名的演讲中早已宣称,“你们几乎已经没有机会成为一个伟大的投资者”了。即使有可能,也“只有非常、非常低的可能性,比如2%,甚至更少”。最多只是“比一般投资者拥有更多优势”而已,比如在某几个点上超越平均水平。除非脑子在十一二岁的时候就有某种“特质”,否则“不可能永远以20%的复合回报率让财富增值”。而这些特质就是伟大投资者的共同特征:在他人恐慌时果断买入股票、而在他人盲目乐观时卖掉股票的能力;极度着迷于投资游戏,并有极强获胜欲;从过去所犯错误中吸取教训的强烈意愿;基于常识的与生俱来的风险嗅觉;对于自己的想法怀有绝对的信心,即使是在面对批评的时候;左右脑都很好用,而不仅仅是开动左脑;、在大起大落之中却丝毫不改投资思路的能力。
因为这七个特质几乎都和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性情有关,所以要从后天学习到这些特质“几乎不可能”。塞勒尔指出,虽然这种潜力经过锻炼可以获得,但是无法从头建立,因为这与你脑组织的结构以及孩童时期的经历密切相关。“与你脑组织的结构以及孩童时期的经历密切相关”?我联想到不久前我看到《当大脑遇上金钱》的作者贾森·茨威格的一篇文章,他在一篇文章中叙述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
贾森·茨威格为了了解他的基金和大脑活动对他行为的影响,自告奋勇地在一个基因成像实验室充当人类的“小白鼠”,接受了大量的DNA分析和大脑扫描。报告结果让他大吃一惊。
在影响大脑中负责风险和回报决策回路的5种基因中,茨威格都存在有时与不良投资决策相关联的对位基因。比如FAAH基因。在欧洲血统的人群中,大约25%的人携带这种基因的385A对位基因。这种基因往往会抑制他们大脑的恐惧回路,加剧大脑对赚钱前景的反应。他是其中的一员。又比如DRD2基因。大约20%的白种人,即使他们并不懂赌博技巧,也会携带一种会让他们对赌博作出较激烈反应的对位基因。他也是其中的一员。
当茨威格躺进造影仪的舱里,看到一张底朝下的卡片,然后试着估计它的高度与一张5美元的钞票相比是大还是小。如果猜测正确率足够高的话,就可以得到10美元。当他猜对时,大脑纹状体的反应强度是一般人所得试验结果的两倍左右。这表明,像他这样的人往往渴望立刻赚到钱。医生告诉他,控制这种对回报的冲动反应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非常重要,比如在投资方面,没有耐心常常会降低回报。
总的来看,茨威格的遗传标志和大脑活动特征似乎生来注定要招来投资灾难。不过,令他欣慰的是,当实验室对他在现实世界财务决策的反应情况进行测试后,结果却不同了。这个问题是:是选择早些得到较少的利润,还是晚些得到较多的利润?许多人不喜欢等待,会选择今天就拿到50美元,而不是一年后拿到100美元。茨威格选择了后者。医生看到这个结果后开玩笑,说他简直“像禅宗一样富有耐心”。
茨威格叙述说,他从小在一个农场长大,他的父母对历史很了解,他们培养了他用长远眼光来看待暂时的变化,不要冲动,三思而行。他自己通过研究格雷厄姆-巴菲特的著作和经历,学会了不要盲从他人,并记住未来的回报取决于今天的价格。虽然他的“基因”使得他的大脑倾向于迅速赚钱,但他的实际行为却并非如此。他会持有某项投资达数年乃至数十年,并且对熊市并不恐慌,反而是牛市会让他感到不舒服。现在他终于知道了,这些习惯并非他天生就有的,是多年来他一直在跟他的“基因”作斗争的结果。
确实,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天性和后天教育之间永远在相互较量。但在恐慌时刻,“环境压力可能会在相当程度上让你由基因决定的内在倾向暴露出来”。这个时候,坚持让自律控制基因的冲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难,但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重要。在茨威格的眼里,一个人的冒险偏好度或许只有20%从遗传上说可能是先天决定的,其他则来源于一个人的成长过程、经历、教育和训练。茨威格十分强调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和后天教育,不同于塞勒尔那个让人几乎绝望的观点。
看看查理·芒格是怎么说的。芒格曾经介绍他的切身经验时这样说,他相信巴菲特和他从优秀的商业杂志中学到的比其他任何地方学到的都要多。只要很快地翻阅一期又一期的杂志,就可以得到各种各样的商业经验。如果能在潜意识里养成一种习惯,把读到的东西和所证明的基本概念联系起来,渐渐地就会累积起一些有关投资的智慧。“如果没有大量阅读,你不可能成为一个广泛意义上真正出色的投资人。”因此在每年的伯克希尔股东大会上,芒格都会推荐一些阅读材料,覆盖面很广。芒格还教给我们方法,必须对自己为什么要搜集这些信息有一个概念。不要用培根学科学的方法来看年报,那样做的话只是在搜集无穷无尽的数据,要很久以后才能明白这些数据的含义。“你必须在开始之前就想好要了解哪些事实,然后去判断所看到的数据是否符合基本概念。”
再看看塞思·卡拉曼,大概只有卡拉曼宣称他具有价值投资的“遗传基因”。“我有价值投资的基因,”卡拉曼如是说。当市场开始下跌时,很多人惊慌失措反应过度。“我可以坦然应对,而很多人要处于和人类本性的斗争折磨中。”投资是经济学和心理学的交集。因此“投资需要学习经济学和心理学。”这是卡拉曼教导商学院学生的内容。“经济学中关于公司业务估值的问题,不是非常难。而与心理学所关联的,比如你要买多少?现在的市场价格是否可以买入?你是否需要等待一个更低的价格?如果市场看起来像世界末日,你又该如何?这些问题相对来讲更难一些。”贪婪会击溃投资者本身。“价值投资者必须要有耐心,有纪律,但我真的觉得你更需要的是,不可太贪。”原因是,那些因为贪婪而使用大杠杆操纵的人往往最终会受到市场打击。
北京金石致远资产管理公司的CEO杨天南先生既是投资家,又是教育家,他在儿童财商教育方面成绩斐然。两年前,也就是2010年4月,他对他的儿子阿威一边进行财商教育,一边进行投资实践,那时阿威才8岁。截止2012年4月底,阿威自己的财商教育账户已经两周年了。在过去的24个月里,阿威的财商教育账户累计回报63.2%(+63.2%),今年以来的回报率28.3%(+28.3%)。这个真实的投资账户,其成绩几乎胜出了能在所有金融机构找到的任何基金产品,也胜出了大盘。不管是查理·芒格,还是塞思·卡拉曼,抑或杨天南,他们都深信,投资者可以从后天教育中获得成功,否则的话,他们也不要花那么多的心思来教导学生了。这也直接验证了贾森·茨威格的观点。
当然,能够获得成功的毕竟极少数。一个“伟大的投资者”必定有与众不同的地方。据说巴菲特可以一天读五本书。有一个人拿着书稿请巴菲特审阅,岂料巴菲特一个晚上就审阅完毕,第二天就向那个作者指出书稿中的存在的问题,着实让那个人惊讶了一番。面对着飞驰而去的世界,可能只有很少的人能够像巴菲特或芒格那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持续学习下去,所以普通的人当然无法成为“伟大的投资者”。但是为什么一定要成为“伟大的投资者”或复制巴菲特?我从未听说有哪一个人誓言要当爱因斯坦第二或托尔斯泰第二,为什么在投资领域就有人要一定当巴菲特第二?投资大概不会比科学或文学来得更容易。实际上,不能成为“伟大的投资者”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即使能够做到“杰出”也十分不错。阻断成为“伟大的投资者”的梦想将让人不悦,但是投资的目的是什么?根据巴菲特最简洁的说法就是,投资是放弃今天的消费,为了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有能力更多的消费。既然如此,又复何求?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自我”,只有这样,这个世界才会显得丰富多彩而有声有色。就花朵一样,能够散发出兰花似的幽香固然很好,但如果能够散发出茉莉花似的清香也不错。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阅读全文 卡特彼勒:全球经济前景恶化
英国《金融时报》 哈尔•韦茨曼 芝加哥报道
字号
背景
评论 打印 电邮 收藏 腾讯微博新浪微博
按营收计算的全球最大土方工程设备制造商、工业经济领头羊卡特彼勒(Caterpillar)表示,目前全球经济前景比2008年末危机爆发之初更加不确定。
卡特彼勒首席执行官道格•奥伯赫尔曼(Doug Oberhelman)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还预计,欧洲经济可能还需要5年时间才能恢复强劲增长。
奥伯赫尔曼表示,在自己在卡特彼勒37年的职业生涯中,没有比现在更难预计全球经济来年走势的时刻了。
他称:“没有比现在更难预测的时期了。即便在2008年和2009年,美国住房市场已经濒临崩溃并持续了两年的时候,我们也能进行预测。
“我认为目前的形势并不像2008年那样黯淡,但不确定性在于没有人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比如欧洲政治形势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奥伯赫尔曼表示,除欧洲以外,多数大型经济体看起来不太可能收缩,尽管目前尚不清楚它们是否会强劲增长。
他表示:“美国几乎所有部门都没有显示出衰退的迹象,但也没有繁荣的迹象。中国经济已经触底,我认为所有人都同意这一点——问题在于中国是会急速反弹还是会在底部徘徊,但它不会崩溃。巴西经济已经触底。”
“当我们查看全世界的经济刺激政策时,几乎所有国家政府的刺激力度都没有达到应有水平,这就是如今我们感到前景不振的原因。” 新浪乐居讯(编辑 徐少杰) 万科公司董事会主席@王石,在2012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理事会上,当选亚布力新任轮值主席。今日(8月20日)@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 在新浪微博举行微访谈《与王石对话,分享精彩人生》。作为中国房地产界的领军人物,今日的微访谈少不了王石对中国房地产近况的对话。>>>点击查看微访谈全部对话
谈宏观调控:调控打压房价而非市场 宏观调控已经成功
当前中央仍然态度强硬,不断释放信号要求坚持房地产调控不放松,然而严厉调控的同时,又有稳增长的任务,有网友提问,应该怎样协调打压中国房地产市场和中国经济复苏间的关系?中国今后的房产市场的路该怎么走?
王石认为,现在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打压的不是房地产市场,而是打压高企不下的价格,从这个角度来说,宏观调控已经成功;关键是如何协调好房价和地方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这是对宏观调控能否持续的一个考验。
谈市场走向:商品房仍然非常有市场 保障房成为区别市场
除了宏观调控,网友亦就下一步的市场走向王石表示担忧:商品住宅在今后还有的发展吗?在保障房、经适房的挤压下应如何发展?中国的一手房、二手房市场未来的方向是怎样的?
王石的看法则比较乐观,他表示,商品房还是非常有市场,一手房按现在宏观调控的情况会越来越健康:一个是向刚性需求转化;而是保障房限价房成为区别于商品房的市场。正是因为保障房的建立商品房市场才可以健康发展;二手房会越来越活跃,一个成熟市场应该是一手房和二手房1:1。
谈企业管理:IT时代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靠互联网随时掌握情况
作为中国房地产业界的领军人物,王石的企业管理之道亦十分受人关注。有网友就指出,一个大的企业在前进道路上会面临很多风险,希望王石能分享一些管理风险的经验。
王石表示,第一,企业越大抗风险能力越大;第二,在互联网时代即使很大的企业也可能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显然,王石虽然已年过花甲,但对互联网十分关注,他在与网友交流时候透露,平时经常在外面旅行,公司的事情会通过互联网随时掌握情况,重要的董事会、股东大会要参加;平时不具体介入经营,关键是对决策的一个纠偏。 方便内地资金来港买股 港交所加强结算风险管理
http://www.sina.com.cn2012年08月20日 13:35新浪财经微博
新浪财经讯 8月20日消息,据香港信报报道,目前与现货和期货市场比较,结算业务总是枯燥乏味,话题往往围绕风险管理,即按金水平、保证金够不够等,但对于港交所(388)来说,这个第二大盈利支柱,今年第四季起实施风险管理新措施,将是“北水南调”成败的关键。
内地股市于上世纪90 年代初成立初期,缺乏统一结算系统,经纪行利用这漏洞圈钱、欺骗小股民积蓄,促使中央成立中国国债登记结算(1996 年)、中国证券登记结算(2001 年)、中国期货保证金监控中心(2006 年)及上海清算所(20 09 年),把散户与资本市场直接连起来,毋须通过经纪行。
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近日说:“(北水)之所以出不去,(中央)在资本项下开放有这么大的顾虑和争议,最主要是相关的风险问题。”他相信,惟有让内地当局知道,内地资金在安全可控的情况下流出,不会溢出结算系统, “北水南调”才有希望,因此,与内地结算系统的联通,比交易方面的合作更重要。
由于内地结算业发展较晚起步,技术、风险管理水平都采用最先进的;相比之下,香港过往偏重现货市场发展,结算业务风险管理及不上内地的水平,出现现货市场结算所保证金不足、期权结算所保证金过多的畸形现象。
今年3月港交所宣布的新措施,修订的结算规则待证监会批准后,将于第四季启动,令现货、期货及期权三家结算所的相关模式看齐,设立由按金、保证基金及风险管理资金组成的三道防线,避免个别经纪行违约,拖垮整个市场。
由于日后内地资金来港买卖股票、期货,必须通过港交所结算,等于是庞大的独市生意,至今结算业务占税前盈利40.11%,与现货市场还差2.2 个百分点,不难估计,这距离将逐步收窄、甚至超越。
风险管理措施只是结算业务改革的前奏,港交所计划合并三家结算所。据悉,具体时间还未落实。三家结算所在营运上已经统一,但法律上仍属于独立个体,故不能把现货、期货及期权以组合计算,然后厘定向经纪收取按金和抵押品的水平(cross-margining),直接减低经纪行的成本。 公告及通告 - [須予披露的交易]
須予披露的交易 - 收購Ziemann集團的被挑選資產 (260KB, PDF) 8月17日消息,中集安瑞科公布,与卖方订立资产购买协议,据此,新公司同意向卖方以2,650.2万欧元,分别购买Ziemann Ludwigsburg、Ziemann Services及Ziemann + Bauer的主要资产;土地与厂房;Ziemann Consulting股份;Ziemann Australia股份;Ziemann USA股份;Ziemann Asia-Holding 股份;及Ziemann Asia-Pacific股份。
Ziemann集团为世界领先的啤酒厂交钥匙工程解决方案供应商之一,经营历史悠久,为各地啤酒厂提供综合设备及服务,涵盖原材料加工、酿酒库及糖基化设备。集团相信收购事项将有助本集团发展其向客户提供全面的交钥匙工程解决方案的能力及提升集团在液态食品装备业务的竞争优势。
此外,预期集团的液态食品装备分部将能够自收购事项中受惠,在提升品牌知名度、市场推广网络、生产技术、工序自动化及项目业绩方面获得裨益。收购事项亦将补足集团的实力,有助其在欧洲及国际的液态食品装备市场扩展业务。 http://www.ziemann.com/cms/index.php?idcatside=13&lang=5 1
August 16, 2012
HOLVRIEKA HOLDING B.V. takes over major parts of
the ZIEMANN GROUP
HOLVRIEKA Holding B.V., a subsidiary of CIMC ENRIC Holdings Ltd., is pleased to
announce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takeover of the ZIEMA NN operations in
Ludwigsburg/Germany and the manufacturingfacilities in Bürgstadt/Germany as well
as of the sales offices in Miami/USA, Johannesburg/South Africa, Moscow/Russia,
Bangkok/Thailand, Hanoi/Vietnam and Sydney/Australia. These activities will be
merged into a new company named “ZIEMANN International GmbH” registered in
Ludwigsburg/Germany which is fully owned by HOLVRIEKA Holding B.V.
The Ziemann companies in Sarre Union/Fr ance, Pfatter/Germany, Pune/India and
Porto Alegre/Brazil are notpart of the agreement.
ZIEMANN is leading in designing, engineerin g and implementing turnkey projects for
new breweries as well as in the expans ion and modernization ofexisting breweries.
ZIEMANN ensures true turnkey capabilities by using stat e-of-the-art and reliable
technologies without compromise. In additionto brewhouse plants, ZIEMANN also
produces tanks and is the world’s only supplie r who manufactures both lauter tuns and
mash filters.
CIMC ENRIC Holdings Ltd. and HOLVRIEKA Holding B.V. are strategic and
financially strong partners for ZIEM ANN with a long-term commitment.
With the acquisition of the ZIEMANN activities and the ZIEMANN brand, a well-known
brand is added to the liquid food divisi on of CIMC ENRIC Holdings Ltd.
2
ZIEMANN International GmbH will have an important role towards its customers.
Consequently, the takeover will further s upport CIMC ENRIC’s significant growth
ambitions.
As part of CIMC ENRIC’s business, ZIEMANN will benefitfrom the Group's
competitive infrastructure and state-of-the-art manufacturing facilities in China, which
will strengthen the market position. Mr Peter van der Burg and Mr Ko Brink, Managing
Directors of HOLVRIEKA Holding B.V., expect positive effects from the takeover:“We
expect synergies to be achieved withinall areas, including development, production,
logistics, marketi ng and distribution.”
HOLVRIEKA and ZIEMANN are now uniquely positioned toprovide their customers
with the most comprehensive set of solutionsavailable regarding tanks for liquid food
and chemical business as well as new turnkey brewery projects, expansions,
modernizations and upgrades of existing brewery plants.
“Although ZIEMANN and HOLVRIEKA have separate histories, they have always
shared a common objective: to ensure absolute customer satisfaction”, Peter van der
Burg emphasizes. “We remain dedicated to this objective, now, that we are working
together. The existing sales, service andsupport contacts of ZIEMANN remain
unchanged”, Peter van der Burg points out. According tohim, the takeover enables
ZIEMANN to continue with new strength: “We take pride inour long-lasting customer
relationships and our reputation as a com pany, on which you can rely. This will not
change.”
ZIEMANN will continue worki ng hard to earn the business and trust of its customers.
Peter van der Burg stresses: “We want to personally thank all ofour customers for
their loyalty and support. We would be delight ed to be also in the future the business
partner of choice for breweries across the globe.”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please do not hesit ate to contact Mr Peter van der Burg
directly (+49 7141 408 333).
3
BACKGROUND INFO CIMC ENRIC HOLDINGS LTD.
In 2007, HOLVRIEKA Holding B.V. has beenacquired by CIMC Group and in 2009
HOLVRIEKA became partof CIMC ENRIC Holdings Limited. Chairman of the CIMC
ENRIC Holdings Limited is Mr Zhao Qingsheng and General Manager Mr Ghao Xiang.
CIMC ENRIC Holdings Limited (formerly known as Enric Energy Equipment Holdings
Limited) is a company listed on the main board of the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stock code: 3899). It is engaged in thedesign, development,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and sales of, and the provision of technical maintenance services for a
wide spectrum of transportation, storage and processi ng equipment that is widely
used in the energy, chemicaland liquid food industries.
The Group strives to be a world-leadingequipment manufacturer and provider of
related project-engineering serv ices in the energy, chemical and liquid food industries.
In China, its production plants are loca ted in Shijiazhuang and Langfang of Hebei
province, Bengbu of Anhui province, Jingmenof Hubei province as well as Nantong
and Zhangjiagang of Jiangsu province whereas in Europe, the production plants are
located in the Netherlands , Denmark and Belgium.
CIMC ENRIC Holdings Limited employs a total workforce of 7,500 and is listed at the
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stock code: 3899) since 2005, with a market
capitalization of HK$ 3.7 billion. CIMCENRIC Holdings Limited announced its annual
results for the year ended 31 December 2011 where turnover jumped 68% to RMB 6.7
billion. Profit attributable to equity shareholders surged 105% to RMB 567 million.
More info at:http://www.cimc.com/en/
4
BACKGROUND INFO HOLVRIEKA GROUP
The HOLVRIEKA Group isprincipally engaged in t he design, development,
manufacturing and engineering of stainless steel process and storage tanks,
according to customer specifications, for the energy, chemical and liquid food
(including beer, fruit juice and milk) indus tries. The HOLVRI EKA Group provides
factory-built tanks as well as tanks whichare assembled at the customers’ site, using
factory-produced components.
The HOLVRIEKA Group consists of five production plants, which are located in
Emmen and Sneek in the Netherlands, Rander s in Denmark, Menen in Belgium and
Nantong in China.
HOLVRIEKA products can be found all over the world.
More info at:http://www.holvrieka.net/en/ and www.enric.com
5
BACKGROUND INFO ZIEMANN
It is in Ludwigsburg/Germany, where more than 160 years ago ZIEMANN started its
activities - and this is where innovative technologies and solutions are still born today.
Ludwigsburg is the home of the engineer ing and design division combined with the
administrative and training centreof ZIEMANN. Fully integr ated is also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division with the unique "ZIEMANN Pilot Brewery", which provides a
platform for customer training andproduct developments based on customer
requirements, raw materials and brewing processes.
In a logistically ideal location in Bürgstad t, directly on the river Main with easy access
to the major European deep-sea ports,ZIEMANN operates on 150,000 square
meters, the world’s most advanced and foremost production faci lity for brewing
vessels and brewery tanks. With a consumpt ion of more than 10,00 0 tons of stainless
steel per annum at this plant alone, ZIEMANN is second to none in the industry.
Ziemann also operates offices in Miam i/USA, Johannesburg/South Africa,
Moscow/Russia, Bangkok/Thailand, H anoi/Vietnam and Sydney/Australia.
ZIEMANN, a leader in designing, engineering and implementing turnkey projects for
new breweries as well as expansions and modernizations of existing breweries,
covers all production areas fr om malt intake to bright beer tanks – ensuring true
turnkey capabilities of highest quality, usingstate-of-the-art and reliable technologies
without compromise. It is important tomention that ZIEMANN not only produces
brewhouse plants but also tanks. Moreover, ZIEMANN is the world’s only supplier who
manufactures both lauter tuns and mash filters.
ZIEMANN customers enjoy a decisive advantage: the complete brewery comes from
one source. This means extensive competence, smooth interfaces, fast
communication, flexible decisions and first-class service. ZIEMANN develops,
engineers, manufactures and implements brewery plants thatoperate most efficiently
and effectively in the long run, while pr oducing optimum product quality together with a
fast return on investment and low life cycle costs.
More info: www.zieman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