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g-h 发表于 2012-9-11 22:07

亮光板: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耐热性、低温
强度和机械性能,冲压弯曲等热加工性好,无热
处理硬化现象,无磁性。所制产品外观精美,多
为高档实力用户的选择。
   中集通华在去年下半年接到该材料罐车订
单,该类产品国内没有企业生产过,而且还是出
口订单。徐宝国总助当时第一反应就是犯嘀咕:
这订单我们可能做不了,客户的要求极高,板材
切割整齐、焊接工艺完美,外观精致靓丽等等,
如同工艺品一般,国内尚未有成功案例。徐总向
刘洪庆总经理汇报了自己的忧虑,刘总的态度很
坚决:正因为国内市场没有,而且通华有20年
的研发制造实力,是能做的,所以一定要拿下。
   任务下达了,罐车生产线的“加西亚”们碰
到一起,成立工作小组,徐总采用丰田TBP分析
方法,进行问题分解,来自各部门各工位的小组
成员畅所欲言,把所有要经过的工序仔细地过了
一遍。亮光板有优点也有其缺点,就是容易刮花
不易清洁,比如一个手印按上去,指纹都清晰可
见,但非常难清洗,一旦产生黑斑,品质大打折
扣外,可能会遭到客户的拒收。围绕其材料的特
殊性,分析的出几个关键点,一、材料的保护,
二、制作的工序,三、焊接的工艺,四、海上的
运输。
   虽然从理论上有了解决的措施,但是实际过
程中,还是小心翼翼,进口材料到达公司,怎么
开箱、如何装卸、怎样摆放,每一步实施之前都
进过周全的考虑,对于易脏易划伤的表面,一层
保护膜不行,那就贴两层。而真正开始制造时,
工作小组的压力就更大了,因为每个小细节都至
关重要,一旦出现差错,整个罐子就
报废了,经济损失和负面影响非常大。
   制作过程中,控制焊接变形是重中
之重,以往的澳洲产品,允许存在规
定范围内的焊接变形,即使产生了,
通过油漆涂层可修饰,不影响使用和
外观,但是亮光板不行,不能做油漆,
焊接变形后,镜面就会扭曲成为哈哈
镜,直接对做出的产品判不合格。由
于不能返工,就必须防止焊接变形,
为此,首先工艺图纸确保准确,再次检验员对拼
装焊接严格把关,没有问题才能进行焊接,并监
控焊接速度。
   在这样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摸索中前进,
问题的难点一个个被攻克,产品(一组2台)顺
利交付,并取得了客户的赞扬(见客户来信)。   亮光板车型原本是澳洲本土制造的车型,如
今产品的成功交付,表明中集通华在技术、制
造实力上在现有国际水平上更上一层楼,同时,
中集通华也拥有了澳洲的全系列产品制造能力。
   十多年来,通华公司为澳洲客户制造的粉罐
车、铝合金罐车、液态食品罐车等都是难度较
高的高端产品。此次终端客户对于我们的产品
非常满意,客户甚至提出要额外奖励通华团队,
而这种激励措施尚属首次,说明客户对通华制
造、工艺直至最终的产品质量都是非常认可的。
   一个好的餐厅以菜系的色香味吸引顾客回
头,一个好的公司以产品的形质用赢得客户口
碑,中集通华公司经过20年的沉淀,以制造为磐、
技术为擎、质量为刃立稳市场,今后仍将一如
既往为客户研制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
(行政部采访徐宝国总录音整理)Sent: Wednesday, February 22, 2012 1:36 PM
Subject: first fully build super shinning alum fuel
tanker
刘总,
   你好。今收到贵公司为我司试制的第一套亮光板铝合金
油罐整车。车子到这完好无损。我们很满意。在此我代表我
司向你以及参与这一项目工作的所有人员表示感谢。祝贺你
们成功地完成了试制工作。你们的辛勤劳动有了良好的成果。
这一成果充分体现了通华人的聪明才智和不甘落后,勇攀高
峰的精神。你们的成果已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你们的敬业
精神也感动了我们。这一成果也证明了通华有能力制造出世
界级的产品。这是你们迈出非常重要的一步。这是迈向世界
高端市场的一步。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功课要做。还有很多
习惯和意识要改和提高。但我相信没有啥事能难倒通华人的。
Best regards
John
Messageprotected by MailGuard: e-mail anti-virus,
anti-spam and content filtering.

meng-h 发表于 2012-9-12 11:35

周一北京有郑博士新书的发布会,有人想去吗.soho现代城.16:30.

meng-h 发表于 2012-9-12 22:03

中海油60亿打造981深海舰队 每天损耗100万美元                                http://www.sina.com.cn2012年09月12日 13:38《能源》
                                                                                                                                       
                                                                               
                                                                                                                                                                                                                                http://i2.sinaimg.cn/cj/chanjing/gsnews/20120912/U1633P31T1D13117655F46DT20120912133816.jpg                                                                                                能源杂志封面图。                                                               
                                          深入深海
  在公布南海9个区块招标两个月后,中海油再一次开放26个区块供外企合作。经过30年的浅海开发,中国开始将目光从蔚蓝转向深蓝。面对复杂的地缘形势和进一步加深的技术要求,中国将如何在深海耕耘?
  文 | 本刊记者 王晓夏 沈小波实习记者 武魏楠
  2012年8月17日,第13号台风“启德”以38米/秒的速度横扫了雷州半岛及附近海域,在得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中海油”)在海上的设备安然无恙之后,中海油副总经理、应急委员会副主任刘健才松了一口气,作为海上石油作业的最大“天敌”之一,最近密集来袭的台风,让刘健丝毫不敢松懈。
  作为中国海洋石油行业的领军者,尽管中海油已经拥有了30年的海上作业经验,也积累了很多对付台风的手段,但这些经验大多能够应付浅海领域,“总公司在稳步实施深水战略过程中,将会遇到来自安全方面的新挑战。”刘健说。
  深海——对于中海油而言,是一个既让人兴奋又充满挑战的字眼,30年前的1982年,中海油宣布成立,中国自此拉开了海上石油开发的序幕。30年后,随着海上开采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近海油气被大规模采出,走向深海已经成为中国海洋石油的战略抉择。
  “(中海油)在深水(油气开发)领域主要面临的是经验问题,我们装备现在没有问题。”刚刚从南海施工油井返回北京,尚带有一丝疲态的中海油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恒一,面对《能源》杂志记者采访时,做如是肯定回答。
  在曾恒一底气十足的背后,与近期中海油“深水舰队”在南海的出色表现不无关系。除了“海洋石油981”(下称“981”)外,“十一五”期间中海油斥资150亿打造的“深海舰队”也齐聚南海,其深海作业能力已初具规模。
  中海油首次作为深水项目的作业者,981将在南海北部荔湾21-1-1区块开钻第一口接近世界纪录的超深水井,其作业水深高达2460米,而目前世界最高作业水深纪录为2700米左右。
  深水舰队“***礼”
  “981上边有140多人,而且现在全国人民都知道,一旦出问题我非要跳楼不行!”中海油工程
建设部副总经理、“海洋石油981”项目总经理林瑶生压低了声音说道。
  继第13号台风“启德”过境之后,8月22日,国家减灾委发布了第14号台风“天秤”和第15号台风“布拉万”警告。凡是带有台风一词的消息总会触动他的神经。作为981的缔造者,尽管此时他已不再管理981,但依然时时牵挂着正在南海北部作业的981平台。
  尽管说得有些吓人,但是,对于已经经历过15级台风“体检”的981而言,此时风力小很多的台风并不在话下。
  就在去年的8月,中心风力高达15级的“梅花”台风登陆上海,刚刚接近完工的981正在舟山群岛附近海域安装动力装置并进行调试。
  “台风来之前,所有人员撤离981,并雇了一艘号称能经得住12级台风的民船在981附近监视陪伴,但后来风力实在太大,那艘船受不了,后来也撤回来了。当时我整晚没敢睡觉,要是60亿造价的981完了,我也没法活了。”
  回想起当时的险境,林瑶生依然有些后怕。经过“梅花”的捶打,尽管981一些部件被大浪打坏,但其稳定度和抗风性得到了整个中海油高层的认可,这一些性能也恰恰是981未来部署在风大浪急的南海所必须的。
  尽管得到了认可,但981是否能否胜任南海海域的深海钻探,中海油似乎依然没底。从上海奔赴广东后,981在基地再次调试休整了两个月,期间更换钻杆并加水加油,静静等待其在南海的第一钻。
  5月9日,盛大的首钻仪式在南海荔湾6-1区块举行,千里之外的中海油董事长王宜林向981钻井平台上的工程师确认现场状况后,981的钻头便一头扎入了水下1500米的海底。根据国际标准,水深超过300米海域的油气资源定义为深水油气,1500米水深以上称为超深水。这一钻的成功,宣告中海油获得了超深水的钻井能力。
  但这并不是981的第一钻,此前981早已在更北边的流花29-2-1区块完成了真正的第一钻——成功完成了作业深度为800米的钻探。这一钻,让周边区块的外国作业者大为吃惊,因为981的作业时效高于他们租用的钻井平台。通常而言,对于一艘还处于磨合期的新平台而言,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工作时效只能达到50%-60%,但981的工作时效却高达90%以上。
  “这说明它(981)非常适合南海的海况和地质结构。”为981的设计建造操劳了近8年之久的林瑶生略带兴奋地说道。在他看来,这样的成绩归功于此前的工程质量控制。
  在获得成功实证后,981才前往荔湾6-1区块进行钻探,得到信心保证的中海油为此在北京举行了正式的开钻仪式。
  目前,981在南海已经连续钻了三口井,作业水深分别800米、1500米和700米。正在处于施工阶段的荔湾3-1项目区块的作业者——加拿大哈斯基石油公司已经向981发出了邀请,9月份981将奔赴荔湾3-1区块进行完井作业。
  “此前,他们(哈斯基)都不太愿意用,因为不知道你到底行不行,我们自己试用了证明了可以,现在他们都争着要用981”,林瑶生不无得意地说道。但是,981作为中海油“深水舰队”的旗舰,太过抢眼,它所获得巨大成功遮蔽了伙伴们的光彩。事实上,其他深水工程船只在南海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
  其中,“海洋石油201”号深水铺管起重船已经成功完成了第三次试航的试铺管工作,并且已经通过磨合试航阶段,拥有了深水项目的作业能力;“海洋石油720”号12缆深水物探船也早已投产,此前在东海进行了勘探作业,目前正在南海海域作业;“海洋石油681”号深水三用工作船尽管还没有经历“实战”,但在深圳赤湾港休整的它,每天都在进行模拟训练。
  中海油南海“深水舰队”已经初具规模。
  但是,这并不是全部,中海油后继“造舰计划”,依然在扩大着这支舰队的规模。7月3日,中海油服
投资建造的第四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兴旺”号于烟台正式开工,计划于2014年下半年交付,其最大作业水深也达1500米。此前建造的三座钻井平台,有两艘还在建造过程中,其中一艘已经越洋奔赴欧洲北海作业,其最大作业水深也达到了750米。
  在“十二五”期间,中海油还将投入更大的资金建造第二批重大装备,其中包括多功能动力定位船、饱和潜水支持船(DSV)、深水潜具(HOV)、5万吨半潜式自航工程船、半潜式起重铺管船等,所有这些工程作业船只和装备都将在不久的未来陆续加入“深水舰队”的序列。
  为中海油未来在深海油气领域提供了新可能的“深海舰队”,也为中海油提供了自信的源泉。尽管,曾恒一院士毫不怀疑“中国海油已经具备300米-1500米深水油气田开发工程总体方案研究和概念设计能力”,但在他看来,中海油在具备了深水装备的同时,依然需要在深水技术领域继续进行突破。
  “合同延期”的背后
  “原先(中海油)跟我们签的合同期已经到期了,但今年又签了一份补充合同,合同期限延长至工程结束为止。我们也很不愿意,但也没办法,作为第一个自营深水油气项目,中海油也是第一次作为作业方,他们也很谨慎。”参与荔湾21-1-1区块项目的一第三方技术服务商向《能源》杂志记者透露道。
  事实上,981原计划分别先后钻探流花29-2-1、荔湾6-1-1和荔湾21-1-1这三个自主区块的深水井,但在完成前两个项目的钻探后,因为作业水深为2460米的荔湾21-1-1项目准备不够充分,所以被迫放弃,后北上折返参与了白云-13区块的钻探。
  “荔湾21-1-1项目延期,并非981没有钻探能力,而是工程的其他方面可能还存在风险,毕竟这口井预算1.2亿美金,如果钻探失败或是期间发生重大事故,中海油都将蒙受巨大损失。一方面说明中海油深水经验不足,另外可能是某些关键技术还存在问题”,上述第三方技术服务商负责人继续说道。
  对于中海油而言,尽管拥有可炫目的深海舰队,但在合同延期的背后,依然可以看出中海油在一些关键技术依然需要沉淀。
  “我们(中海油)已经能够胜任南海东部所有油田的生产管理,但在深水勘探的技术和管理上我们还差得很远。”一位中海油派驻对外合作项目的代表更是向记者直言不讳道。
  事实上,对于任何一家希望开发海洋油气的公司而言,首先需要搞清楚哪里有油气,而且需要判断值不值得开采。这需要石油公司掌握诸如勘探理论、地质资料、深水钻井装备和专业团队等等。对于一家试图开采海洋油气的公司而言,其地质部门通过公开资料分析可能储藏油气的地质构造,然后派遣物探船队对相关海域进行各种技术手段的勘探。
  物探结束后,相关物探数据和图像信息再被送回“油公司”的地质部门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锁定最佳钻探位置。这一过程如同医生通过X光照片检查病症位置一样,在对油气储藏完成“诊断”后,需要进行海上钻探来确认。在这一过程中,981的钻头如同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可以深入海底来验证地质部门的诊断结果。
  如果勘探井验证了诊断的准确性,确定了油气储藏的准确位置、地质结构和储量。最终将由“油公司”根据市场情况来判断,这一储藏开采后是否能够盈利。
  “由于深海钻探成本代价巨大,往往勘探井,也要被当作生产井来加以利用。”中国石油
大学高德利教授对此向《能源》杂志记者评述道,但这一结果取决于地质勘探部门更加精准的“诊断结果”。而这必须依靠各种测量分析技术和目标识别手段,并将对各种技术手段整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评估,其中高精度地震拖缆采集装备显得尤为重要。
  事实上,直到2011年“海洋石油720”号12缆深水物探船服役正式投产前,中海油深海勘探领域的能力还相当有限。尽管,720号在服役后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至今已累计完成11860平方公里的三维物探采集,相当于中海油2011年三维采集作业量的一半。由此可见720对中海油勘探能力的提升,以及此前勘探能力的不足。
  值得一提的是,南海海况气候和地质的复杂性已经超过了墨西哥湾、西非、巴西这三大世界深水油气开发的主要海域。这意味着深海勘探虽然可以借鉴世界上其他深水区和南海北部陆架区的成功经验,但没有可以照搬的模式。中海油需要自己去摸索,找到规律。另外,南海海底复杂的地形、海上航线纵横、火山活动频繁、天气和海况本身又会影响到勘探数据采集和处理。
  除了关键技术因素,中海油在深海领域的经验缺失也成为其进军深海无法逃避的现实。
  “整个海洋石油工业国外已经经历一百多年历史,中国起步也就30多年,至于深水油气领域,国外已经走了四五十年,而中国也只有四、五年。对于深海油气开发的风险和认识,我们才刚刚开始。”曾经担任中国海洋石油(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周守为院士向《能源》杂志记者坦言道。
  在他看来,目前中国的海上油气作业能力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差距,而这一差距仍然需要通过对外合作来弥补。
  “深水破冰”之路
  中国南海海域达到300万平方公里,九段线内大约200万平方公里,传统疆界的油气储量在350亿吨左右,相当于中国陆地储量的约三分之一。事实上,由于中国在南海勘探工作相对较少,数据并不全面。
  就南海资源分布而言,并不是均匀的,中南部的资源相当于北部资源的2.6倍,但其中大部分分布在深水区域。目前中国的勘探开发都只局限在面积为20万平方公里的南海北部,分别由东部的深圳分公司和西部的湛江分公司分别执掌。
  不久前,中海油刚刚为制定“南海战略”举行了规划会,会议上要求对南海北部全部开采,而且立即展开。因为,首先这一海域没有外交争议,此外能够马上形成产量和规模,并且通过对外合作进行学习,最终让南海北部成为后期南海南部海域勘探开发的“跳板”。
  “20万平方公里就相当于五、六个渤海的面积,其中三分之一用来对外招标,三分之二自己开发。”周守为介绍道,在他看来中海油在深海油气领域需要走一条“对外引进、吸收再创新”的道路,和加拿大哈斯基合作的荔湾3-1项目将成为突破口。
  荔湾3-1项目位于南海北部大陆架过渡到海底的斜坡上,作业水深达到了1500米左右。目前,在荔湾3-1附近又陆续发现了储量高达1000亿立方米天然气区块,荔湾3-1项目的成功开发,将带动这一海域巨大的天然气产能。
  8月28日,中海油启动了2012年第二轮招标,总计26个区块,面积共7.3平方公里的海域将进行国际招标。相比此前第一轮毗邻越南,且更具象征意义的招标而言,此轮招标南海北部区块共计22个,其中深水区块3个,占据了招标区块的大部分,同时也更具实际意义。南海北部“深海跳板”的意味越来越浓烈。
  事实上,早在1996年,中海油曾和阿莫科、科麦奇两家石油公司共同开发流花11-1区块,其作业水深已经达到310米,其中采用了当时国际领先的设计和技术装备。尽管中海油当时全程参与到了这一“准深水”项目的前期设计和后期施工,但并没有从中学习到太多东西。
  “很遗憾的是我们到现在为止,可以去操作它,管理它,利用它,却没有把它的设计制造掌握过来,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教训。”中海油一位内部人士对此评述道。
  当年参与到和外方合作的流花油气田开发,如今又参与到荔湾3-1气田的深圳分公司,正在积极参与和学习关键技术,他们在中海油内部甚至被誉为“深水开发先锋队”。
  如今,这一学习机会不仅体现在和国际石油公司的合作中,更体现在中海油自身的资本运作之中。7月间,中海油签署了151亿美元现金收购加拿大尼克森公司的协议,就有分析人士猜测称这不无获取尼克森深海勘探技术的意图。
  “这一收购完全可以提高中海油的技术能力。尼克森在墨西哥湾石油开采是合作人之一,而且尼克森与壳牌,雪佛龙,挪威石油公司都有合作。不过中海油要面临并购公司之后产生的文化差异的问题。”美国休斯敦大学Tyler Priest教授在接受《能源》杂志采访时说道。
  对于这一点,中海油研究院战略室主任单联文也表示赞同,“未来在某些深海项目上,作为控股方,(中海油)完全可以从尼克森调遣相关专业人员参与。”他向记者说道。尽管,目前这一收购受到内幕交易丑闻的牵连,但他对收购结果依然很乐观。
  事实上,在学习机会中,不仅能学习到技术,更重要的是公司管理。
  对作为深海区块独立作业者的“油公司”而言,其真正核心的能力是整体设计、整体布局、整体组织的能力,油公司可以不需要自己的“深水舰队”,但是需要像“火车头”一样,通过国际商业规则用合同和协议将各方机构的力量拉动在一起,共同完成项目开发。
  一般而言,一旦确定某个海洋油气区块储藏具备开采价值,油公司将会编制总体开发方案(Over Development Plan,简称ODP),并根据ODP报告进行油气开发工程的基本设计,并成立项目管理组织和编制详细的工程进度计划,进行工程设计和建设项目及关键设备器材的招标、评审、定标和合同签订。在这一大框架下,“油公司”可以将各种设计服务和施工项目通过全球招标,将各个项目外包出去交给专业的技术服务公司和工程承包商来完成,最后油公司对其进行验收。
  从大陆架到深水的跨越,所有这一过程看似大同小异,但其背后却体现着更强大的公司治理能力。因为,进入深水领域使得技术和工程的难度和复杂度加大,这使得项目成本和风险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数量级。油公司需要统筹组织全球资源,来实现深水油气开发项目的效率、成本和安全性达到最优化、利润最大化。
  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高度专业化的公司架构和精细化的管理模式作为支撑是无法做到的。未来中海油进军南海南部海域,将面临更大的作业水深,同时也将面临更大的技术难度,更高的风险和成本代价,如何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依然是个重大课题。
  对于中海油而言,自其成立之日在和境外石油公司的大量合作中,早已被合作伙伴逼上了一条“自我改造”的道路。正是基于这种改造,中海油的公司运营效率也不断提高,并在央企中名列前茅。随着“三桶油”2012年半年报的披露,中海油的人均产值已经远远超过中石油和中石化。时下,中海油董事长王宜林提出的“二次跨越”战略,已经明确指出到2030年,将使中海油主要经营指标和公司软实力指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成长成为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全球化公司,这一目标无疑将成为中海油未来公司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的新动力。
  需要指出的是,强调公司治理,并不是忽视核心技术的重要性。
  油公司在进行决策时,更需要自己掌握核心技术能力。因为在组织全球资源时,如果不能靠自己的技术能力来甄别和评估第三方各种技术方案可行性和风险性,这将会把公司的命运拱手让出。
  “据我观察,目前很多(海洋油气开发方面的)工程技术都是壳牌先提出来的,按理说油公司没必要自己研发,完全可以交给专业技术服务公司,但很多国际石油公司都拥有自己的技术研究中心。其根本也都是为经营服务,只有真正掌控技术,才能真正准确做出专业决策。”高德利教授对此评论道。
  或许正是基于对油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理解,一些中海油人士在接受《能源》杂志记者采访时,明确反对将大量资源浪费在外围,例如以981为代表的“深水舰队”,因为这些完全可以更经济的手段向专业服务商进行租赁。
  “981的造价为60亿之巨,按其寿命和一定的折旧率来计算,每天的损耗在100万美元左右,事实上租用同类型平台一天的费用也只有50~60万美元的费用。完全没有必要自己建造这样平台。”对此,这位反对者如此评述道。
  尽管,以公司资本的运营效率而言,这一举措确实不够明智,但作为一家“国字头”的石油央企,中海油逃避不了体现国家意志的责任。
  “国字头”的南海使命
  “981之前中国没有搞过,一切从零开始,这么复杂的平台,通过对全球资源的筛选和配置,同时主导完成了从设计到建造的全过程。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拥有主导权,所以大量中国企业受益,而这恰恰符合国家推动和促进国内深水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意图。”对于反对声,林瑶生指出了其中原因的关键所在。
  此外,中海油拥有自己的“深海舰队”,当其在南海中南部争议海区进行勘探开发时,从技术手段上完全可以屏蔽掉来自周边国家的外交干扰。事实上,在争议海区租用第三方服务公司的钻井平台时,服务公司也会评估其中的风险。
  1993年,当克里斯通公司租赁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勘探船“实验2号”,在合同区进行地震波勘探作业时,就曾被五艘越南武装船只包围。中方勘探船只冒着越南单方面动武的危险,和越南武装船对峙了三天三夜,最后在国内指挥中心的指示下,“实验2号”才撤离南海南部万安北—21区块。从此,再也没有中国勘探或石油工程船只进入这一海域,至今中海油的船只也只活动在南海北部海域。
  这一教训说明,在专业服务市场有可能被地缘政治扭曲时,拥有自己的作业船队或许才是真正的明智之选,而这也成为国家石油公司体现国家意志的必须装备。
  随着2012年越南和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的强硬,中国南海政策转向,为中海油打开了一扇机会之门。
  “90年代中海油就曾经向外交部申请去南海的深水区去做物探,外交部的规定是‘一事一报’,但是我们报上去的作业申请,他们一次没有批过。即便当时我们的装备差一些,可能会成本高一些,但很多工作还是有能力做的。”曾恒一向《能源》杂志记者说道,至今他依然像很多海油人一样,为90年代初中海油和美国克里斯通能源公司签订了“万安北—21”石油开发合同至今不能实施,而暗暗懊恼。
  2012年6月份,中海油发布在南海南部9个区块的招标公告,似乎可以让不少海油人宽慰不少。因为,这次招标的区块相比90年代初的那次,更靠近越南海岸线。尽管如此,未来真正勘探开发完成这九个区块的道路依然漫长。
  “这个没法说,真正要开发的话,要弄它20年或30年,这个没那么简单。”当回答《能源》记者关于什么时候可以完成9个区块的开发时,周守为含混地搪塞过去。在他看来,渤海是中国的近海,对其进行勘探开发尚且用了30年-40年之久,南海南部本轮公布的9个区块的面积已经相当于半个渤海,而距离中国大陆将近2000公里。
  未来,9个海区的勘探和开发,不仅面临外交争议,同时也将面临后勤补给基地困难的现实难题。而且这些难题不仅摆在作为投标者的外国石油公司身上,同时也摆在中海油身上。
  尽管,有消息称壳牌石油有意投标南海南部区块,但是从投标到后期谈判,再到勘探和开发,其过程依然漫长,而且其间充满了无数的变数。唯一能确认的是,海外石油公司最终将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而选择留下或者退出,但在国家利益的选择下,中海油必须能够随时顶替上去。
  在这一点上,中海油别无选择。
  对于中海油而言,在深海技术进行突破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能力,提高管理和经营效率显得更为重要。因为,未来在南海南部的深海油气开发中,只有通过安全和可盈利的经营才能真正保证中海油在这一海域扎下根来。
  而这,不仅符合中海油的公司利益,而且更是捍卫国家利益的最高体现。

meng-h 发表于 2012-9-16 11:33

CCS与中集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LinkedIn            百度贴吧            天涯社区            Facebook            人人网            QQ空间      
                                                                                                9月11号,中国船级社(CCS)与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集集团)在北京总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协议涉及海洋工程装备与船舶、工业服务、技术交流等领域。CCS总裁孙立成和中集集团副总裁于亚在签约仪式上分别致辞。CCS副总裁莫鉴辉和中集集团高级顾问李锐庭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CCS副总裁兼总工朱恺主持签约仪式。
        http://www.cnss.com.cn/uploadfile/2012/0913/20120913044117619.jpg

meng-h 发表于 2012-9-18 17:18

http://www.cimc.com/about/news/publications/2012/201/201209/W020120918661476262437.jpg                                                                                                  http://www.cimc.com/images/down.jpg                                                    http://www.cimc.com/images/pdf.jpg 安装阅读器                                                                                                                                                          中集月刊第201期                                                                                                                                                                                                                            http://www.cimc.com/images/products_11.gif开卷                                                                                ·有历史才有未来
                                                                                                                                                                                      http://www.cimc.com/images/products_11.gif升级行动                                                                                ·中集领军团队亮相股东大会
·共庆华诞板块接力
·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凝聚培养优秀人才
·世界级梦想的“关键一跳”
·BSG,德国创新激发中国智慧
·中集集团2012企业文化年会召开
·Hold住LNG市场的黄金时机!
·持续创新赢得发展脚踏实地成就未来
                                                                                                                                                                                      http://www.cimc.com/images/products_11.gif中集故事                                                                                ·集装箱板块领军人物的成长
·扎根一线二十余载用创意谱写春华秋实
·安瑞科集成与客户二、三事
                                                                                                                                                                                      http://www.cimc.com/images/products_11.gif印象中集                                                                                ·筹码集中笃定中集
                                                                                                                                                                                      http://www.cimc.com/images/products_11.gif生活                                                                                ·黄文义:我相信梦想的力量
·家有豆苗
                                                                                                                                                                                      http://www.cimc.com/images/products_11.gif专栏                                                                                ·前言:组织学习专栏的开设
·中期向下做好防御
                                                                                                                                                                                                                                                      

meng-h 发表于 2012-9-18 22:44

——走访中集投资者王丽华手记

文/葛保周



行走在K线图之外

“股市有风险,入市当谨慎”,当诸多股民煞费苦心的在K线图上钻研股价走势时,王丽华却以一种豁然而明朗的心态独树于众多股民当中。无论这种心态是建立在感性情怀的基础之上,还是根植于理想思考的土壤之中,总而言之,王丽华的股市信条可以简单的概括为八个字:筹码集中,笃定中集。

其实,王丽华涉入股票投资领域时,已经到了逾知天命的年龄。1994年中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花甲之龄的她便将目光投向了中集,从此开始了与中集股“打交道”——18年如一日。18年间,受年龄与知识构架等客观条件限制的王丽华并没有因为股市风云的变幻莫测而对中集有任何的质疑,而她手中所持有的中集股也从未抛空离场过,她始终以一种坚守者的姿态筹码集中,笃定中集,并为此乐此不疲。

或许,感性投资乃投资市场之大忌,但毫无感情的投资亦让人在瞬息万变的股市中步步惊心。这位行走在K线图之外的理性女人一直以感性的情怀专注着中集,一直在用内心深处的曙光笃守着中集的“世界级”愿景。这份笃守一坚持就是18年,而专注恰恰就是她对中集20余年感性情怀的最好诠释。

专注从集装箱说起

曾供职于包钢研究院长达30年之久的王丽华夫妇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今生将与一家优秀的上市公司结下不解之缘。80年代中期,王丽华夫妇从内陆来到深圳发展。每次上班途中经过盐田港码头时,五颜六色的集装箱在王丽华的内心深处日渐堆集成了莫可名状的兴奋与激情,这使得此前从未听说过“集装箱”这个名词的王丽华心潮澎湃。

科技日新月异,当初肩扛手抬的搬运方式早已销声匿迹,王丽华对集装箱的专注却矢志不渝:“因为我是中集的股东。”于90年代中期介入中集股票后,王丽华很快就感受到了中集给予股东的丰厚回报:“比如1996年,中集每股盈利0.9元,当时中集B股才7元多,市盈利才8倍多。”

集装箱确实值得王丽华关注,因为这一个个或铝制或钢制的大箱子正在慢慢的改变世界。自1996年以来,中集集装箱产销量一直稳居全球冠军之席,中集在集装箱领域首屈一指的国际市场地位更是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气节,王丽华及其身边的亲朋对此感同身受,“我们身心内外因买中集股而引以为豪的情怀——无以言表。”跨入21世纪后,中集明确了“为现代化交通运输提供装备和服务”的发展战略,成功营运了专用车等业务板块,把世界先进的陆路交通运输方式引入国内,并为全球提供一流的陆路运输装备,在多元化产业之道上再树标杆。这让原先只关注集装箱的王丽华很难去全面把握中集,只能改变专注角度,化繁为简,即转为对中集总裁麦伯良先生的专注。

信赖从麦伯良开始

“与其说我对麦总是一种专注,不如说是一种信赖。”如今,年近八旬的王丽华谈起麦伯良时依然显得神采奕奕。

为了能够与中集集团高层进行“亲密接触”,参加中集股东大会已经成了王丽华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有一次在股东大会上,王丽华郑重其事地问麦总:“中集的箱子用这么多钢板,你能告诉我中集买的是哪个企业的钢铁吗?我也好在那家钢厂买上一点股票。”此问一出,席下一片哗然。王丽华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已经涉及到企业的业务战略合作领域,麦总则心平气和地告诉这位老朋友:“这是商业秘密,我是不能告诉你的,但可以说鞍钢有一点,宝钢也有,具体买多少不能说。”这件事情让王丽华至今记忆犹新。

中集用不到18年的时间,使市值增长了246.86倍,创造了中国财富市场上的传奇,王丽华个人也因此受益匪浅。然而即便如此,每次开完股东大会都能看到她从手中的塑料袋子里拿出白馒头来啃,喝的是自家带着的瓶装凉开水。“我们这批人是倡俭起家的,这种倡俭起家的习惯,麦总可能比我更能感同身受。”

“麦总是一个很有能力、很有责任心且很执着的人,这样的企业家值得我们由衷地信赖。”这是王丽华的爱人——一位1952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的高才生对麦总的钦佩之词。

    一个企业领军者的性格与能力,往往是左右团队战斗力的不二因素。中集从濒临破产到稳居世界集装箱第一,从区区百台海外订单起步到占据市场1/3以上份额,如此逆境崛起之势,与领军者的能力息息相关。“面对中集海工去年的亏损,很多股东不看好它,但我相信在麦总的带领下,它将来一定会成为中集最核心的竞争力,我们看好中集海工,因为我们相信麦总,相信中集。”

笃定中集矢志不渝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大海啸席卷全世界,全球股市一片恐慌,而中集B股也跌至3.78元每股。很多股民纷纷抛空走人,相对此而言,王丽华却没有太多的忧虑,反而多了一份气定神闲:“大的经济波动谁都无法准确预测,很多人对此都无能为力。但我相信中集会好的,因为我了解中集,了解中集这支战斗团队。”于是,王丽华不顾儿女的极力发对,仍然四平八稳地坚守着中集股。但出人意料的是,她的儿女趁其不备,将其持有的中集股抛掉了一部分。这让王丽华十分气恼,为此她去深圳证券交易所重置了密码,让剩下的中集股票得以安全保留。

“我的孩子无法理解我,就如同我无法理解现在年轻人的某些观念一样。”而今,白发苍苍的王丽华已全然没了当年的“干劲”,与人谈话时还需要借助听力器,但思维逻辑清晰的她依旧一心倾注中集:“我的(中集)股不会抛的,我就想看看麦总带领中集怎么发展。”

对王丽华的采访稿尘埃落定后,她对中集那种特有的笃守精神仍然让人难以释怀,或唯用这句话馈之极恰:筹码集中,笑看股市此涨彼落;笃定中集,坚信投资锦上添花。

meng-h 发表于 2012-9-19 23:07

中集冷链高新产业园项目顺利签约中集地产青岛有望再获550亩开发用地                                                                                              
                                                                                                    2012-06-11 19:17:00                                                                                                                                                                                                                                                                
中集冷链高新产业园项目顺利签约中集地产青岛有望再获550亩开发用地为实现中集集团冷链产业的发展目标和中集地产的区域性扩张,2012年5月11日,中集集团与青岛胶州市人民政府就“中集冷链高新产业园”项目正式举行签约仪式.中集集团总裁助理黄田化、中集地产总经理禹振飞、集团战略发展部总经理秦钢等出席了签约仪式,出席仪式的还有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新起,胶州市领导市委书记张德平、市长孙永红等主要领导
http://www.cimc.com/business/estate/news/201206/W020120611696927099574.jpg
“中集冷链高新产业园”项目位于青岛胶州市产业新区内,总占地1230亩,项目包括:总投资3亿元,建设面积5万平方米的冷链产业管理总部及冷链研究院大楼项目;总投资15亿元,规划建设面积40万平方米的冷藏箱“梦工厂”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成为全球范围内单厂产能最大的冷藏箱制造工厂;房地产开发项目总占地面积550亩,土地位于胶州市主城区的原中集青岛干箱、特种箱公司厂房用地,地段优势明显,厂房搬迁后原地块将由中集地产用于房地产项目开发。
“中集冷链高新产业园”项目的正式签约是中集集团与胶州市政府14年愉快合作以来的又一次深度握手,更是中集地产在集团产业协同和跨区域战略拓展层面的又一成功力作!山东胶州市成为中集地产2012年继新增广东阳江市后的又一新增城市。到目前为止,中集地产2012年前五个月共获取土地储备1650亩 ,为中集地产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坚实的基础,我们将秉承中集先进的管理理念、经营理念、人才培养理念为胶州市、青岛市的快速发展和高新产业园规划迅速推进做出贡献,坚定不移地打造中集地产精品项目。
http://www.cimc.com/business/estate/news/201206/W020120611696927109205.jpg
在我们看到公司有着持续健康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看到公司发展带来的广阔事业平台,更加感到对我们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要不断地、快速地学习和提升自身能力,忠诚于中集地产,让“国强民富,共同发展”和“以人为本,共同事业”理念在中集地产落地生根。

meng-h 发表于 2012-9-19 23:32

9月7日,受上海TGE邀请,集团高级顾问李锐庭、战略发展部总经理秦刚、科技管理部总经理谢良富、中集安瑞科副总经理任英建、中集安瑞科业务协调小组组长王凤林、南京扬子总经理肖修平等领导组成的10余人考察团,对上海TGE承建的浙江宁波LNG项目进行实地考察。中集安瑞科副总经理、LNG项目负责人孙洪利对考察团进行了热情的接待。浙江宁波LNG项目,是中集收购TGE后,TGE在中国取得的第一个大型项目,总计3个16万立方LNG储罐的EPC总包合同,开启了中国本土企业大型LNG接收终端EPC项目的征程。该项目从2009年11月签订合同开始,已历经三年。8月底,该项目成功地实现了三个LNG储罐的机械完工,现正配合业主试车,即将进行验收,是上海TGE为中集30周年华诞献上的最好礼物。为促进TGE和集团总部各部门、成员企业的学习和交流,TGE特邀考察团前来检验项目成果。蓝天之下,三个宏伟的16万方大型LNG储罐矗立在海边,周边密布着各种管道。考察团认真观看了LNG大型储罐的成果,并仔细询问了大罐的建造、营运等环节。孙洪利和TGE技术工程师深入浅出的陪同讲解,让考察团惊叹:该项目的复杂性、专业性,对中集来说,的确是个挑战,但是TGE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参观结束后,集团高级顾问李锐庭对浙江宁波LNG项目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李锐庭指出:未来,LNG领域将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该项目的完成也标志着中集集团在该领域的巨大突破,并为未来的市场开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希望上海TGE能够在此项目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教训,沉淀技术、项目管理、项目沟通等方面的积累,继续发挥中国优势与德国优势的结合,在未来创造更大的辉煌。

meng-h 发表于 2012-9-19 23:54

2012年9月8日,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在北京市组织验收专家组,以现场验收方式,对由中集集团智能安全研究中心组织召集,并由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21家国内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十一五”863计划先进制造技术领域重点项目“面向安全监测与跟踪的网络化微系统”进行了验收。

项目验收专家组听取了项目组所做的验收报告,认真审查了项目实施的有关资料,并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了质询,验收专家组对项目研究和产业化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经答辩和认真充分讨论一致同意通过项目验收。

meng-h 发表于 2012-9-20 00:12

居厚处实书写中集人生
----记中集集团副总裁、新会中集总经理张宝清

                        q
文/ 俞君明
吴丰军

    作为珠江最大的干流,西江出乌蒙、走云贵、穿桂广、汇北江,再而掉头南下,奔流入海。一路走来,西江滋润了广袤的大地,缔造了无数流芳百世的故事。西江 上最大的江心岛——大鳌,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岛,因为新会中集的发展壮大而备受关注。张宝清与中集的故事,虽不是起源于大鳌岛,却因在这里十多年的光阴历练沉淀,而分外精彩芬芳。                                                 http://doc.cimc.com/bpm/eWebEditor/server1/2012-07-26/20120726193449138.jpg
    17年前,乡镇企业新会大利箱厂濒临倒闭,当地政府急于解脱包袱,此时恰逢中集收购兼并快速扩张时期,麦总率领中集团队踏足偏居一隅的大鳌岛,承包经营大利箱厂;    17年后,新会中集逐步发展成为中集在华南地区的重要多元化产业基地之一,环保木地板、53尺北美内陆箱、折叠箱、军方箱、模块化建筑 ……成为业界新秀,成为中集明星产品。
这17年,张宝清扎根大鳌,和新会中集一起成长。

主动担当,从幕后走向前台
张宝清与中集结缘于1989年。有过知青下乡劳动的吃苦磨炼经历,也有着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专业的技术背景,张宝清不满足于国营企业的铁饭碗。
因为对制造行业的浓厚兴趣,他放弃国营企业舒适的工作,进入当时已被中集收购经营的南通顺达集装箱有限公司,担任技术质控经理。虽然没有直接
负责生产管理,也许是凭着对制造业的一种特殊感觉,张宝清每天都会去生产一线了解生产情况,琢磨哪里还有改进的地方。
由于投入资金有限,当时南通顺达集装箱有限公司的生产设备比较落后,加上又是建厂初期,各项生产管理未能有效开展。看到公司上下每个月因不能完成武汉货柜箱零部件生产任务而发愁,张宝清主动向时任南通顺达总经理的唐国才请缨去管零部件生产制造。从此,他从“幕后”的技术质控管理,走向前台的生产管理。
主动接下这个烫手的山芋后,凭借前一段时间在生产车间对生产线的了解,张宝清大胆进行生产管理变革,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和工人的积极性,产量连续创新高,当月就顺利完成生产任务。
之后,张宝清亲自带领技术和管理人员深入一线,全面梳理生产管理细节,按照设想重新安排生产,产量稳步提升,不仅实现了按时完成的目标,而且到后来还常常提前完成生产任务!看到困扰多时的生产难题被张宝清一一解决,时任总经理唐国才给予高度评价。                                  http://doc.cimc.com/bpm/eWebEditor/server1/2012-07-26/20120726194007668.jpg
1995年,中集承包经营大鳌多年亏损的大利集装箱厂(新会中集的前身)。基于之前张宝清多次成功组织南通顺达的生产线改造和生产效率的提升。麦总又叫张宝清到大鳌负责改造生产线,当时是计划借调三个月。三个月改造任务完成后,张宝清提出回南通,麦总、以及刚刚从南通顺达调任过来任总经理的刘学斌不同意,硬把张宝清留在了岛上。连张宝清自己都想不到,这一留就一直留到了今天,一干就是17年。
当时大鳌的环境很差,出入要过渡,岛上连一条象样的水泥路都没有。而工厂更不像工厂,每天只能做10来台箱。遇到下雨天,为了不让地上的泥浆弄脏箱子,箱子底下要垫高,箱东验箱的时候,得有人背着。面对大利箱厂的荒凉和艰苦,张宝清没有灰心。
在刘学斌的支持下,张宝清带领技术和生产干部,深入生产线进行全面改造优化。产量不断提升,10台,15台,18台,20台……一个月后,日产量居然达到25台,翻了两番还多!这在当时出乎所有人意料。麦总得知消息后,立即指示给予办公室安装空调,改善办公环境。
虽然日产量提升到了25台,但生产技术经验丰富的张宝清还是不满足,他相信继续优化产量还会大幅提高。张宝清再次组织人员对生产线进行改造。“当时我们在现场说这条生产线每天可以生产35台箱时,很多人都在偷笑,因为大家不相信。但经我们改造后,不仅每天可以生产35台,而且多的时候还可以生产45台,甚至更多。”10多年之后,再回忆起那段往事,张宝清依然很兴奋。
经过全面改造,大利箱厂年产5万TEU、行业领先的生产线顺利投入使用,一时很多企业前来参观学习。直到2003年,因生产需要,该生产线才被再次改造。
相对于生产线改造,更让人头疼的是大利箱厂留人难。“招来的工人做两三个月,刚刚熟悉生产就跳去竞争对手公司了,只好再招人,再招来的又是这样……”由于产能低、效益差、员工流动性大,大利箱厂一度被业内笑称为“培训基地”。面对这种状况,刘学斌和张宝清明白:要想留住人,必须满足员工基本的需求——拿到比较理想的收入。而要增加员工收入,就必须提高产量,把效益提上去。
经过生产管理的不断提升,不到两年的时间,工人大量流失的现象彻底好转,一些出去的工人又回来了,甚至竞争对手的员工也大量来到新会中集。别人的“培训基地”,变成了广纳贤才的广阔平台!新会中集从工人不愿留、验箱代表不愿来的地方,成为工人愿意干、客户代表乐意来的宝地。很多验箱代表表示“这里生产管理好,产品质量好,来新会中集验箱是个好差使!”
到1998年,距中集收购兼并不到三年时间,新会中集由年产不足1万TEU,迅速提升到年产10万TEU。

木业成长,一路坎坷不言退
1998年10月,刘学斌调任南方中集总经理,张宝清接任新会中集总经理。从主管生产技术工作到全面管理一个公司,面对角色的转变,此时张宝清思考得更多的是身处大鳌岛,怎么样让新会中集保持持续发展,在集团的大发展中,新会中集还能承担些什么?
当时,木地板作为集装箱的三大原材料之一,长期掌握在印尼供应商手上, 供应不稳定,价格波动较大,中集箱厂长期得不到稳定供应。为此集团决定投资木业。继1998年开始进入苏里南、柬埔寨木业后,集团决定在大鳌投建集装箱木地板生产线。1999年7月26日,新会中集木地板厂奠基,历经八个月后建成投产,张宝清兼任木地板厂总经理。
当时国内并没有做集装箱地板的企业,新会中集木地板厂成立之初就遇到了单板供应的困难。为了让木地板厂尽快运转,张宝清亲自前往印尼、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地拜访供应商了解情况。时值印尼反华动乱刚刚平息,当地仍然在罢工闹事,张宝清、刘金蕾、朱伟东等一行被告知切勿随身携带贵重物品,但他们还是坚持冒险南下,了解印尼木业发展的状况。一次,他们一行三人坐在缅甸的一架载客20人的破旧小飞机上,有人如实以告:这种飞机去年还有四架,现在只剩下三架了,你们还坐吗……
长期以来,集装箱木地板使用克隆木作为原材料。多年的过度砍伐已导致该树种资源日渐匮乏,质量下降。2002年,东南亚国家对木材资源出口实施严格控制,新会中集木地板厂主要的单板供应地——柬埔寨开始实施森林禁伐政策。
    质量上乘、满足需求的克隆木资源将会越来越少。木业之路,路在何方?
困难重重!一直有着不服输性格的张宝清,再一次表现出倔强的一面。在与东南亚同行的激烈市场竞争中,新会木业能够生存下来的唯一出路在于技术创新。
麦总来到大鳌,给张宝清和新会中集木业团队打气:木地板不能仅作为“木头”来看待,而是把它作为现代化交通运输装备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新会中集木地板应该有责任使这个行业健康的发展,真正理解“健康”两个字的涵义。                              http://doc.cimc.com/bpm/eWebEditor/server1/2012-07-26/20120726194759169.jpg    经过深思熟虑,张宝清决定从材料入手,采用更环保、更经济的原材料来提高产品竞争力。自2000年始,“树种替代” 、“新产品”、“新结构”和“制造工艺创新”等名词,成为新会中集技术部门主攻的方向。
只要有一丝希望,都不放过。
然而,新材料研发远比想象中要困难的多。“面对一次次失败,张总一直鼓励我们要不怕输,要坚持下去。”当年主持研发的陶仁中至今仍然感动,
一次次失败,在他都不好意思申请试验材料的时候,张宝清依然坚定地鼓励他试验,并要求公司各部门大力支持。
实验往往就是意味着失败。然而,张宝清坚定地说:只要有1%的可能,都要去试。实验哪有不失败的?这是他对技术人员最好的支持。
经过无数次试验,技术人员终于找到了一个既符合地板性能要求又满足成本竞争力的材质——桉树。随着新产品的成功研发,新会中集木地板厂扭亏为盈。2004年,由于环保型木地板的创新贡献,麦总把技术创新金奖授予了新会中集木地板的技术团队。
在所有人都兴高采烈,以为高枕无忧的时候,张宝清又将目光放到桉树以外更多的人工树种,甚至竹木,他要求技术人员继续寻找资源更丰富、效益更经济的新型替代材料。
经过多年坚持努力,新会中集研究开发出更多符合绿色环保的新型集装箱地板,如桉木地板、辐射松地板、松桦地板和竹木复合地板等。环保木地板的开发,既解决了热带雨林克隆木砍伐的环境问题,也解决了世界集装箱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更好的服务集团集装箱主业的发展,中集木业先后在贴近资源和市场的安徽宁国、浙江嘉善、江苏徐州、湖南绥宁、 内蒙呼伦贝尔等地建立起五个木业生产基地。产品涵盖包括干货箱木地板、 折叠箱木地板、 53’内陆箱条木地板、内衬板、车辆克隆地板、Trailer条木地板、竹木复合地板等产品系列。总产能达到50多万方。
伴随着近几年集装箱市场的波动,再加上进入木地板行业门槛较低,市场趋向恶性竞争且不规范,以及集团内部政策的不配套,目前新会中集木业的经营经历着更多的坎坷和困难。开发新型环保木地板任重而道远,新会中集木业团队不轻言退,从没有因为困难和坎坷而停下前进的脚步。

发展特箱,创新才是硬道理
标准集装箱制造的特点是批量大、品种集中、客户集中,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如何降低成本。“深圳盐田码头投入使用,原来经香港转运的集装箱都改由深圳转运。同其他厂相比,新会中集运费成本相对较高,长久来看竞争力难以形成优势。”
掌舵新会中集后,张宝清不甘于自己带领的企业过着平庸过日子。他将目光投向了附加值更高的特种箱产品。
做特箱产品,就意味着要自己研发,要找市场拿订单。这种转型升级对一直从事标箱生产的企业来说,的确是一个十分艰辛的过程。首先是思维习惯的转型,观念意识的转型,其次是员工技能、生产管理方式的提升。
“技术创新的路一定要走,不能用做标箱的观念做特箱”。这是当年建立特箱生产线时张宝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尽管那段时间漫长难熬,但我们还是坚定不移向特种箱转型。”
上世纪90年代开始,53’北美内陆集装箱逐渐成为北美地区的主要运输工具。当时主要是由美国本土的供应商和韩国的进道公司提供。凭着对技术的敏锐,他和他的团队早在2000年就开始关注北美内陆53’箱。
刚开始,技术人员对市场了解不够透彻,对标准研究也不够深入,对客户的使用习惯和需求没有完全把握,大家一筹莫展。无论是技术工艺、材料供应、还是制造能力,中集明显落后于别人。
张宝清要求技术人员从结构、材料和工艺等环节入手,化‘特’为‘标’,针对53`箱定单交货期长、材料成本高的情况,率先组织技术人员开展53’箱的钢板国产化和地板新材料的研究。
在集装箱行业,一时的领先并不难,难的是长期保持领先的地位。如何才能保持领先的地位?对技术有着深刻认知的张宝清十分清楚,要想巩固53’箱的优势地位,只有通过创新将产品的技术壁垒不断提高。    思路决定行动。新会技术团队迅速投入资源大量开展53’箱的技术标准、新材料替代、运输方式的研究,先后创造多个“第一”:第一次开发使用横波前墙板、第一次使用应变测量技术、第一次成功开发浅波SCUFF板、第一次成功开发JBHUNT53’刚质干货箱样箱和EMP铁路干货箱、第一次开发出用CORTEN
钢和特高强度钢组合的高频焊接工字钢底横梁、第一次在集装箱船上实现平铺堆码运输……                                    http://doc.cimc.com/bpm/eWebEditor/server1/2012-07-30/20120730092645593.jpg
当这些“第一”叠加在一起时,新会中集的53’箱的竞争优势得到了巩固,市场份额超过60%,成为“世界冠军产品”。
53’北美内陆箱的成功尝试,给张宝清及其团队带来极大信心。乘着集团升级战略的东风,他决心带领新会中集在特箱的道路上闯出一个全新的未来。
创新必定会带来风险。在新产品的选择上,张宝清果敢但不盲目。有对技术创新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有对集装箱制造的深刻理解和对外面市场的高度敏锐,他和他的团队将目光紧紧盯住高端产品主流市场,研究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认定它并且做透它,即便是一个简单的产品,也可将之做成不简单。“我们就是要利用中国制造优势,做附加值高的业务”。新会中集上上下下的干部员工,内心都涌动着这样的共鸣。
2002年,集团将原来生产折叠箱的天达调整为专攻机场设备业务。张宝清抓住时机向集团要求将折叠箱交到新会来生产。当时,中集生产折叠箱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市场也不大,但他们相信,创新一定能带来希望。
铰链是折叠箱一个关键零部件,最初新会中集要靠从英国进口。2004年,集团收购英国CSA公司的铰链专利,折叠箱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由英国转到了新会。收购铰链专利后,张宝清要求技术人员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再创新和改进。开始,很多人都不看好中国制造质量,担心新会中集做不好。张宝清便让人把英国生产的铰链拍成图片存档,与公司自己改进和生产的铰链进行比较。最后比较,英国制造商赞叹新会中集生产出来的质量要比他们的好。
新会中集继续对折叠箱产品进行升级和系列化。根据客户的需求,新会中集先后在折叠箱自重降低、载重方面进行大量的改进设计,先后研发20多项专利应用于折叠箱上。如今,新会自主开发的20型、40型、XL型、SUPPERRACK重型箱,都与收购CSC之前的产品完全不一样。光Super Rack 折叠箱的改进,一年之内在设计方面就进行了三版的升级,各种改进项目达50多项。同时,利用积累的折叠技术,从技术深度上继续挖掘客户需求,与集团内兄弟公司协同研制出第一代BUSDECK产品。
功夫不负有心人。原来市场需求一般的折叠箱产品,在新会中集进行一系列创新后,折叠箱正好迎来非常难得的、为期五年的市场春天。2005年新会中集折叠箱产量达5000台,2006年超过万台,实现了可观的利润。全球折叠箱市场中,新会中集就占了80%。
一个真正创新的企业,只有融入到一个开放的全球产业平台中,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自己的角色。在集团升级战略的指导下,张宝清给新会中集选择了技术先导型的发展模式,以创新求生存、求发展、求优势,他用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将产品的着力点放在北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主流市场,不断突破原有业务格局、地域边界的限制,进行新业务新产品的尝试,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
创新带来的好处显然易见。2009年世界经济金融危机,集装箱产业受到强烈冲击,2011年下半年集装箱市场继续出现激烈动荡。在许多集装箱企业纷纷进入低迷甚至停产的时候,新会中集凭借特箱产品的创新逆市而上,继续保持业绩增长。

出口房子,让梦想照进现实
集装箱改变世界,中集改变集装箱。四四方方的铁盒子,除了运载货物以外还能做些什么?张宝清想象着如何让集装箱舒适地住人。                                       http://doc.cimc.com/bpm/eWebEditor/server1/2012-07-26/20120726195917383.jpg   模块化建筑,一个近年才被中集人提及的概念,不仅改变了集装箱,而且正在影响着中集的未来。这个从新会中集漂洋过海的“另类”集装箱,给中集带来了在澳洲市场的三个第一:澳洲第一家建设双层营地房、世界矿业巨头必和必拓(BHP Billiton)第一家澳洲本土以外的营地房供应商、第一家与必和必拓签订战略协议的营地房供应商。
作为新会中集的又一项创新产品,模块化建筑不仅延伸了集装箱的价值空间,而且“集成设计
工厂制造
现场安装”的方式,是对传统建筑行业的创新性颠覆,“路透社”将其誉为建筑史近百年来“一次伟大的创新”;“金融时报”称它会引发“建筑行业的革命”。
“在集团升级的大背景下,你企业不增长不前进就是后退。怎样才能增长呢?我们还是要靠技术创新。做了53尺箱、折叠箱以后,我又在想新会中集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张宝清再次将自己放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2005年,技术团队调研发现英国的一家公司正在研究模块化建筑。结合欧美发达国家传统建筑行业面临建筑工人紧缺、建筑成本高、以及环保理念加强等问题,张宝清敏锐的意识到模块化建筑最终将依靠中国制造。于是,他立即安排与英国的公司沟通合作,先后在英国伦敦建造了8个酒店,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建起学生公寓。
不过,欧洲酒店、学生公寓的模块化建造市场的初步成功试水,并没有立即带来规模化的市场效应。“虽然当时还不清楚这个产品有多大的前途,但通过调研我认为英国人分析是有根据的,大的趋势是对的。在欧美发达国家,建筑工人紧缺,建筑成本很高,决定了传统建筑业必须要走革新的路。”张宝清的准确判断,为新会中集模块化建筑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坚持,还是坚持。
2009年初,必和必拓中国区副总裁带给张宝清一个商业信息:必和必拓西澳公司将在全球招标营地房。这对于已经在英国成功交付Travelodge连锁酒店模块化建筑的张宝清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他立即派英文专业出身的时任营销部经理刘小葵前往澳洲投标。
必和必拓是第一次向非澳洲本土以外招标矿工营房。当刘小葵(当时正怀着身孕)在招标现场用流利的英语陈述中集的方案时,大家一方面惊讶于新会中集方案的细致与专业,另一方面却对于执行方案的中国制造能力和资源调配,还是提出了质疑和担心。最终,必和必拓被新会中集的真诚打动,决定先下一小批订单试试看。
第一批订单为400套营地房及相关设施。从接单、设计、材料选择和采购、生产、验收到交付,必和必拓仅给了三个月时间。
澳洲矿工营地房绝不只是一个开了窗的集装箱那么简单。国外建筑的标准之高,个性标准差异之多,与集装箱完全是两码事。在集装箱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机械工程师,必须立即向建筑工程师‘转行’,一切从新开始,从一个“小学生”向国外本土设计工程师学习,他们必须在一个月内完全掌握澳洲工程师需要半年时间学习的图纸格式转换软件;1700种全新材料,平均不到24岁的年轻采购团队,光供应商的联络就达千余之多,进口材料成本高,还想办法将之国产化替代……。不仅来自技术标准领域和采购困难,还有商务模式和项目管理的改变、远洋运输工具的困难,松散的装修队施工模式向工业化流水线作业模式转型的挑战。
面对各种全新的困难和挑战,他们必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别无选择。                              http://doc.cimc.com/bpm/eWebEditor/server1/2012-07-26/20120726200122736.jpg
2009年7月25日,第一批产品交付。中午时分,烈日当头直照,张宝清亲自坐镇码头指挥装运第一批澳洲的模块化房屋,过了吃中饭的时候,他让同事把馒头送到码头来。这是他和团队两年来从辛苦换来的成果。400套的营地房及相关设施,30天内完成结构、建造、水电等设计,第一批200套的营地房用了45天的时间。
这是新会中集作为首家非澳洲本土营地房制造商的第一次产品交付。“那是一个历史时刻,不能有任何失误”。张宝清说。
“我们真的没想到,中集第一次的交付,速度和质量就创造了澳洲营地房的奇迹。”必和必拓高度评价了与中集的首次合作。
辛勤付出得到了回报。2010年5月28日,澳洲西部,中集西澳公司正式接到必和必拓西澳铁矿石中标的通知,获得5年营地房独家战略供应合同。五年内,中集将向必和必拓西澳公司提供1万套居住房相关配套设施。这些住房将全部采用中集设计的模块化建筑。
澳州矿工营地房项目,立足于全球视野并尽可能发挥本土的成本制造优势的供应链是关键。发挥中国优势,就是立足全球资源,争取把符合国外建筑标准的零部件、原材料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来,同时将产品高效、经济地运出去,使中国成为该产业真正的制造中心。                              http://doc.cimc.com/bpm/eWebEditor/server1/2012-07-26/20120726200225693.jpg
当中国制造的鞋子、袜子遍布全球时,新会中集将自己制造的优质房子,通过远洋运输出口到英国、澳洲等发达国家,这对中国制造的提升来说是一种创举。
“全球制造的优势一定在中国,中国制造的力量必将可以承担起全球模块化建筑的供应链业务”。张宝清坚持认为。
对于未来,张宝清心中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就是把这个环保、节能、高效的建筑方式,从营地房小众市场推广到普通居民的大众市场,从发达国家推广到全世界。过去5年,张宝清和他的团队,完成了从集装箱到建筑的技术转型和体系升级,现在摆在他面前的课题是降低成本,把他认为是“一生中最大的梦想”延续到更大的市场。

共同事业,脚踏实地与**成长
大鳌岛四面环水,每次进出要摆渡。对生活在喧闹繁华都市的人来说,偶尔来到这里度假休闲感觉是世外桃源清静享受。而对365日里天天工作于斯、生活于斯的人,却如久困笼中。“我真不能想象,新会中集的团队和人才,能在这样的孤岛上数年如一日始终保持创业激情?这种现象在国内不多,值得我们研究。”2002年,参与制定新会中集发展纲要的国内知名战略专家施炜博士,第一次踏足大鳌岛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http://doc.cimc.com/bpm/eWebEditor/server1/2012-07-26/20120726200424856.jpg
“是中集的事业,是老板的感染力”。虽然偏居孤岛远离都市生活简单,新会中集的干部员工却认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找对了企业,跟对了老板,对事业有奔头。
其实在日常工作中,许多中高层干部有时面对他们的老板工作上的严格要求时,心里还是会感觉‘有点怕’。“张总近乎挑剔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再说,张总对技术和生产太了解了,我们害怕跟不上他的思维和要求而被批评,也蒙不了他。”一名从事多年技术创新工作的工程师微笑着坦言。
怕归怕,但大家心里明白,老板带领大家走的是一条不断发展的康庄大道,没有理由不去认真做好,大家将压力化为动力。                               http://doc.cimc.com/bpm/eWebEditor/server1/2012-07-26/20120726200550193.jpg
麦总提出构建全球化的营运体系向世界级企业迈进的战略构想,共同的事业需要有能力、勇担当、负责任的团队去完成。作为集团核心领导成员之一,张宝清从内心里感恩麦总将他引进中集事业的大平台,让他有机会在这个事业平台中施展才能。‘机会给你了,就看你自己有没有准备好,有没有脚踏实地去做”。与刚入公司的年轻大学生谈心时,张宝清这样总结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张宝清出生于普通工人家庭,年轻时作为知青插过队,在农村种过菜挣工分,尽管三年农活留下的老茧至今都没有退掉,但他从不觉得在农村里的经历是受苦受委屈,他觉得年轻人吃点苦受点累,是人生的历炼,是一种福气。
回顾在中集的人生往昔,张宝清没有谈大道理。他只是淡淡地说他个人的成长经验很简单,就是“脚踏实地,勇于担当”这八个字。脚踏实地就是坚持不懈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哪怕这是一件很小的事;勇于提当就是不仅做好本职,更要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和挑战。
“我看电视有个攀岩的节目,这些攀岩者没有一个在看上面,全都是小心翼翼的看脚下,一步一步的攀登。我觉得一个人的成功不要只去谈目标,现在干什么事情,就把现在的事情做好,就像攀岩一样,只有每一步都走好走稳了,才可以攀登到顶上去。”
当步入困境时,不言退、不放弃,不去抱怨新战略新行业,脚踏实地用心做事;当取得一些成绩和进步时,却以归零的心态,重新上路。无论是在知青下乡种菜的日子,还是在南通顺达,以及在新会中集,张宝清始终都是脚踏实地的往前走。 哪怕是种菜,他也要努力把菜种得最好。
    这就是集团副总裁、新会中集总经理张宝清,一个脚踏实地的中集人,一名勇于担当的企业领导人。

meng-h 发表于 2012-9-20 00:14

中集集团船用LNG项目研发暨技术交流研讨会顺利在沪召开

                                     图/文 上海海工院

   7月24日,根据麦总裁针对“LNG海工项目(包括小型LNG船等)研发应进行实质性的项目立项”的批示,

由集团科技管理部主办,中集上海海工院承办的“中集集团船用LNG项目研发暨技术交流会”在上海浦东

圣莎大酒店召开。
此次会议共邀请了哈尔滨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美国船级社、法国船级社、中国船级社

3家船级社、中集集团科技管理部和海洋工程部以及安瑞科下属6个相关企业,共计40余位内外部专家

参加。会议旨在加强与相关合作方的技术交流,共享技术经验,探讨合作机会,共谋发展,合作共赢。



    会议由集团科技管理部谢良富总主持,上海海工院蒋玮副院长首先介绍了中集上海海工院在船用

LNG项目的研发情况和项目进展;美国船级社盛敬东经理针对中集上海院的9200TEU-LNG双燃料集装箱

船项目的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做了报告,肯定了中集上海海工院的设计思路和研究的深度,还在工艺、

设计进度,安全性能(法律法规)和可行性方面给出参考性的建议;哈尔滨工程大学杨立平博士介绍

了船用柴油-LNG双燃料动力系统的研究进展;中国船级社武汉规范所法规部徐建勇主任介绍了气体燃

料动力船舶的应用和发展情况。中集集团海工部潘细录经理发表海上LNG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和机会;

法国船级社陈国建介绍了浮式LNG终端与BV解决方案HOMER;中集圣达因魏蔚总介绍了圣达因LNG船

用罐产品发展趋势;中集宏图孙太平总工介绍了荆门宏图企业介绍与产品研发规划;随后中集安瑞科

气体机械技术总监秦翠坤介绍了石家庄气体机械企业介绍与产品研发规划,最后中集南通罐箱副总工

程师杨阳介绍了南通罐箱企业介绍与产品研发规划。报告交流会结束后进行了分组讨论,大家就当前

市场发展前景,技术储备、攻关课题切入点以及合作的可能性方面交换了意见,旨在通过加强各方的

合作,整合中集集团各方的力量和优势,共同协作,为中集快速进入船用LNG市场,同时推动国家绿

色能源的推广利用做出自己的贡献。

[ 本帖最后由 meng-h 于 2012-9-20 00:16 编辑 ]

meng-h 发表于 2012-9-20 02:25

浙江LNG项目储罐设计机械完工

——向中集三十周年献礼

文/图 安瑞科控股副总经理 孙洪利

   今年8月28日,上海TGE浙江LNG项目团队成功地交付了三个LNG储罐设施的机械完工,进入配合业主主站进行试车的阶段。项目的顺利执行得到了集团法务部、财务管理部、资金管理部、采购管理部、战略发展部和中集安瑞科、宁波中集、南通中集各部门及集团领导的大力支持,藉此项目的成功实施和交付向中集30年华诞庆典献礼,表示对中集集团各层领导的衷心感谢!

   2008年9月18日,随着中集集团领导决策的落实,中集集团大家庭增添了一个新的成员——TGE GAS ENGINEERING GMBH(梯杰易气体工程有限公司www.tge-gas.com),总部位于德国波恩的TGE注入了新的生命力,结合中集集团各种资源的支持,TGE在全球LNG接收终端的EPC市场上开始了新的搏杀。

                  

   2009年5月1日,赵总亲临葡萄牙见证了SINES LNG接收终端扩建合同的签署,并与中集安瑞科高总、TGE有关领导在项目尾期考察了该项目——1个15万立方LNG储罐及工艺管线和设备的EPC工程。该项目在原厂不停车的情况下,已于2012年5月18日提前于合同工期,安全地、高质量地完工。

            

                           

   2009年11月19日,集团领导积极参与、高度支持TGE获得了中海油浙江LNG项目储罐EPC合同——3个16万立方LNG储罐及相关设施EPC工程,开始了中国大型LNG终端EPC项目的征程。

            

   自2009年12月18日TGE在浙江LNG项目开工,我们经历了试桩、工程桩设计、试验的备受挑战,遭受了地基塌陷的无奈,磨难了施工单位的索赔和与业主、监理的磨合;但我们也度过了跨向中国工程总承包领域合同执行的学习曲线,搭建起国内LNG接收终端EPC项目的实施团队,还由于国际团队对安全、对质量的坚持,我们连续两年受到业主的HSE管理嘉奖,由于团队快速决策,项目实施工期优化于原合同工期,并得到业主的奖励。更重要的是:赵总一次不落地亲临项目高层会议,博得了业主对中集领导决策、承诺的赞许,鼓励了项目执行团队的信心,促使了TGE市场形象由竞标阶段的不被信任到项目尾期广受赞赏的彻底转变,为将来的市场拓展奠定了基础。

            

   2012年8月28日(已完成了两个储罐的机械完工,最后一个估计28号可申请机械完工,待9月初确认),我们很自豪地向集团汇报:TGE浙江LNG项目团队成功地交付了三个LNG储罐设施的机械完工,进入配合业主主站进行试车的阶段。

三年的磨练中,我们有付出,更有收获:

   我们付出了无以为计的休息时间,收获了难能宝贵的国内高端LNG接收终端EPC合同执行的知识和经验;

   我们付出了少与家人团聚的遗憾,收获了初步搭建的、新的中集工程事业平台及愿为之共同奋斗的团队;

   我们付出了与业主、监理和施工单位的无尽争辩和委屈,收获了得以褒奖的合同交付和能坦诚相待的一群LNG圈内朋友。

   TGE加入中集大家庭后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TGE继续在市场上征程还在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假若说中集30年的成功经验归功于中集人“尽心尽力、尽善尽美”的不懈努力和全球一体化趋势赐予的良机;我们在庆典中集30年华诞之余,不妨为后人畅想下一个30年:清洁能源的开发应用需求和天然气能源供给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巨大不平衡,给所有能为平衡此巨大供求差异提供解决方案的有准备者提供了巨大商机,如何把握商机、建立摆脱固定资产依赖的创新型中集工程业务模式,将为中集“打造具中国优势的全球化战略”提出新的挑战。

   相信TGE将为中集创新“轻固定资产”业务发展模式带来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meng-h 发表于 2012-9-21 01:45

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接待中心竣工图/文

中集投资控股公司

中集30岁生日来临之际,深圳中集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下属的青岛恒丰物流有限公司承建的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VIP接待中心项目,顺利竣工,为中集30华诞再添生日礼物。

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VIP接待中心项目于2012年8月19日动工建设,至2012年9月7日完工,建设工期20天。项目建筑为几何外形,主题色彩锈色,屋面铺设草坪,建设面积476.8平方米。其中建筑二层建设了160平方米专业中央电视台演播转播大厅。演播大厅严格根据甲方要求,精巧设计,具有较高技术含量。

项目在时间要求短,质量要求高的条件下,顺利竣工,是深圳中集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和青岛恒丰物流有限公司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中集模块化房屋在迈向时尚建筑领域的技术能力展示。项目突破了原有建筑的建筑和设计理念,使模块化房屋产品的样式更有现代美感。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http://doc.cimc.com/bpm/eWebEditor/server1/2012-09-20/20120920090821001.jpg
http://doc.cimc.com/bpm/eWebEditor/server1/2012-09-20/20120920090848001.jpg
http://doc.cimc.com/bpm/eWebEditor/server1/2012-09-20/20120920090933001.jpg
http://doc.cimc.com/bpm/eWebEditor/server1/2012-09-20/20120920091008001.jpg
http://doc.cimc.com/bpm/eWebEditor/server1/2012-09-20/20120920091107001.jpg
http://doc.cimc.com/bpm/eWebEditor/server1/2012-09-20/20120920091148001.jpg

meng-h 发表于 2012-9-24 17:34

测试

meng-h 发表于 2012-9-25 00:00

9月22日晚,华侨城洲际大酒店大宴会厅内华彩满堂、高朋满座,中集集团投产30周年庆典酒会在这里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中集集团董事长李建红出席了酒会,参加酒会的还有集团战略客户、合作伙伴、政府领导、行业专家、媒体、知名学者以及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为首的业务领军团队等共计600余名嘉宾。酒会由深圳卫视著名主持人刘茗茗主持。

  酒会现场气氛热烈而庄重,一段雍容不迫、典雅矫健、妙态绝伦的书法舞蹈“墨舞东方”拉开了整场酒会的序幕,展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好客之情。一部精心制作的专题片《中集路逐梦行》,讲述了30年来中集从一个不知名小厂成长为拥有6万员工、九大业务板块跨国运营的多元化产业集团的历程,使嘉宾更加深入地了解中集。

  麦伯良在致辞中欢迎各位领导和嘉宾的莅临,并深深感谢过去30年来,各界的鼎力支持和帮助。麦伯良指出:今天的世界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向未来,企业所面临的困难、挑战比以往时候更加严峻、更加艰巨。但是,我们深信,在各级领导、客户、合作伙伴和各界朋友一如既往的关怀和支持下,中集“世界级企业”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愿我们一起携手,创造出更好的合作典范,成就彼此更美好的明天!

  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王荣在讲话中肯定了中集过去的成就,他说:“中集集团是过去30多年深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的一个精彩缩影,是深圳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王荣指出:希望中集集团继续扎根深圳、紧抓历史机遇,坚持创新发展、融合发展、跨越发展,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完善产业链条、做强企业品牌,进一步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努力打造全国全省装备制造业的“航空母舰”,为特区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壮大,为深圳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合作伙伴CMA-CGM 总裁Sadde先生向中集表示祝贺,他说:“CMA和中集的友好合作始于1986年,20多年来和中集的合作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在CMA正在使用的集装箱中,甚至还有1990年制造的,依然结实坚固。”Sadde先生还在舞台上展示了CMA正在使用的1990年制造的集装箱图片。Sadde先生非常赞赏麦伯良的企业家精神,在发言中表达了与麦伯良多年以来的不解之缘和深厚的友情,并对中集海工产业和未来的战略收购充满了信心,郑重承诺给予订单支持。这位法国船王的发言,多次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

  李建红在致辞中评价中集的三十年,是自强不息的三十年,也是成绩与荣耀的三十年。他还指出,中集在产业升级的征途上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在组织变革和管理创新方面也有了清晰的方向。我们热忱的期望各级政府、广大客户、合作伙伴、投资者及社会各界朋友继续关注和支持中集的事业,让我们一起携手共创美好的明天!

  中集三十年的发展,离不开全球合作伙伴的支持。酒会上,他们纷纷以视频的形式向中集三十周年表示祝福,期望与中集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风雨同舟、共同发展。

  一曲钢琴独奏在酒会现场缓缓流淌。演奏者是被誉为钢琴神童的刘泽锴小朋友。这位年仅10岁的中集天达员工子女,秉承了中集人自强不息、挑战极限的精神,在音乐领域取得了辉煌的开端,象征着中集事业的传承和美好未来。

  酒会的高潮,是中集新战略发布仪式。中集董事长李建红、副董事长徐敏杰及总裁麦伯良共同触摸启动发布装置,台上流光溢彩,大屏幕每个点彼此相连,光彩汇集。中集新战略的核心语“跨越千亿迈向世界级”迅即展示在所有领导和嘉宾面前。中集新战略的发布,标志着中集明确了未来的战略方向,进一步向世界级企业的目标挺进。

  在这令人兴奋的时刻,李建红董事长、徐敏杰副董事长、麦伯良端起酒杯,由徐敏杰副董事长致祝酒辞,与各位领导、嘉宾举杯共庆、共叙情谊。

  本次酒会向外界展示了中集良好的形象和令人振奋的新战略。未来,全体中集人在新战略的指引下,必将进一步提升集团的全球化运营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早日实现世界级企业的目标!

meng-h 发表于 2012-9-25 21:23


界对中国商品的需求曾迅猛增长,今年由于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这种需求有所减弱。世界最大航运公司的负责人认为,这意味着中国出口行业将面临更多永久性挑战。

丹麦A.P.穆勒-马士基集团(A.P. Moller Maersk)集装箱运输部门负责人施索仁(Soren Skou)最近接受采访时说,中国市场面临着根本性的变化。他说,相当明显,中国多个行业都在失去竞争力。他说,目前为止中国是我们这一行业的最重要市场。他还说,在马士基出口鞋子、玩具和其他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客户当中,越来越多的客户都是在越南、孟加拉国等国家。

Bloomberg News
航运公司A.P.穆勒-马士基经手的中美间货运量有所回升。
对于眼前的放缓,施索仁表示,从6月份起,他对全球贸易的信心就一直在下降,原因主要是欧洲的衰退。但他说今年全球贸易总量还是有可能较2011年扩大4%。去年的增速在7%左右。

其他航运公司也是这种看法。香港东方海外(国际)有限公司(Orient Overseas (International) Ltd.)财务总裁金口坚(Ken Cambie)说,我们期望中的那种高峰季并没有出现。所谓高峰季差不多就是夏天这几个月。

中国运力最大的航运企业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China Cosco Holdings Co.)最近表示,其上半年亏损额从去年同期的人民币27.6亿元扩大至48.7亿元(合7.664亿美元),实现收入346.5亿元,增长1.2%。

主要集装箱航运企业中海集装箱运输股份有限公司(China Shipping Container Lines Co.)最近表示,由于运费低迷,今年上半年净亏损额从去年同期的人民币6.303亿元扩大至12.8亿元。其收入为153.2亿元,增长9.7%。

最近,世界第三大港口运营商、迪拜的DP World报告上半年利润、收入持平,并认为原因在于美国复苏停顿、欧债危机持续、中国经济走软导致全球经济减速。DP World报告上半年盈利2.47亿美元;去年同期为2.46亿美元。收入为15.3亿美元,高于去年同期的15亿美元。

施索仁表示,今年马士基经手的中国对美出口量可能会较2011年增长2%,欧洲对亚洲出口量则有可能下滑3%。他说,马士基预计其2013年全球集装箱运输总量增长6%,但这个预测的前提是欧洲摆脱衰退。

马士基认为,当前出口的放缓已经从华南地区的广东港口逐步扩大至上海周围的东部港口,不过东部地区的出口活动依旧更加强劲。华南地区生产的鞋子、纺织品等低端商品一直多于华东。杰富瑞投资银行(Jefferies & Co.)分析师刘博雍说,上海出口结构更加均衡,直到最近之前从一定程度上抵挡了全球经济放缓的冲击。

今年1到7月,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从去年同期的1,820万标准箱增至1,870万标准箱,增幅仅2.7%。相比让上海取代新加坡成为世界上最繁忙港口的那种强劲增长,这一速度低了许多。

Reuters
世界最大航运公司马士基的负责人认为,成本上升意味着中国制造业正在失去竞争力。
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hanghai International Port (Group) Co.)上半年净利润下降9.6%,该公司将其原因归结为全球经济形势不明朗导致贸易疲软。截至6月30日的六个月,上港集团净利润从去年同期的24.9亿元下降到22.5亿元。由于旗下物流公司收入的增长,整个公司的收入提高29%,达到136.5亿元。

华南地区的集装箱外运量比上海更差。1到7月份,香港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下降2.6%,至1,370万标准箱。

香港咨询公司Transport Trackers的特伦克(Charles de Trenck)说,华南地区集装箱吞吐量的减速之势正在接近触底,但在目前形势下,预计上海港将会继续放缓。

COLUM MURPHY / JAMES T. AREDDY

meng-h 发表于 2012-9-25 22:39

为解决生产员工淡季就业问题,切实提升员工全年收入,更好地保存一线战斗力,资源中心与制造中心精心策划、周密部署,扎实推进三期员工外派珠海伟创力工作交流项目,开创了淡季员工管理的全新模式。

    2012年9月12日,南方中集常务副总李成明、副总兼制造中心主任侯爱民、资源中心主任梁展、产品制造部经理陈淦梧、人力资源部经理杜传建等领导干部出席欢送会仪式,为外派珠海伟创力进行短期务工的500多名员工壮行。

    会场彩旗招展,锣鼓喧天。队伍迎着初秋朝阳,昂扬排列在绿色草场上。制造中心综合管理经理吴钢主持欢送会,简要地阐述了活动主旨。员工代表李立亮首先发言,向公司领导诚恳致谢,表示一定不辜负公司的期望,在伟创力期间认真工作愉快生活。

    三期生产调度黄开勃带领员工齐唱“中集之歌”,以敢于担当的气魄慷慨陈词,允诺要将员工顺顺利利带出去,平平安安带回来。

    杜经理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对公司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项目工作组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希望本次外派出去的兄弟们一边开心地工作,一边学习世界级企业的生产管理方式,最终能够满载而归。

    侯总满怀激情地为“王者之师”进行战斗动员,充分肯定大家为中集事业携手共进的精神,强调在非常时期兄弟们抱团拼搏、不离不弃的感情弥足珍贵,希望我们的“工作交流队”此去珠海要积极展示中集的风采,大力发扬“走出去、引进来”的精神,不仅要一个不少的回来,还要争取“多带人回来”。

    领导的讲话大大地鼓舞了士气,梁总在热烈的气氛中为“赴珠海工作交流队”队长黄开勃、副队长蔡锐容、王宇桂颁发委任状。

    李总郑重向队长黄开勃授旗,发出“赴珠海工作交流队”开拔命令,现场群情激昂、掌声雷动,欢送会在高潮中落下帷幕。

   “赴珠海伟创力交流队”于当日下午2时左右抵达珠海伟创力,经过短暂休整,全体出席伟创力举办的欢迎会。黄开勃队长领唱中集之歌,雄浑激荡的歌声给伟创力的领导留下深刻的印象,伟创力机构件事业部总经理以及珠海园区人力资源总监先后致欢迎词,其兴奋、震撼、感谢之情溢于言表。

    随后,在工作人员的安排下,500多名中集兄弟正式进驻珠海伟创力,开始了为期3个月的工作交流生活,用实际行动谱写“强强互补、精益共舞”的新篇章。

meng-h 发表于 2012-9-26 16:17

荆门宏图公司顺利完成重点技术项目实验

荆门宏图 文/图 张强



9月17—19日,在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周伟明先生、陈朝晖女士、滕俊华先生及湖北省特检院何红旗先生、李莉女士等专家的鉴证下,在华东理工大学惠虎教授及其技术团队的支持下,荆门宏图重点技术项目----奥氏体不锈钢应变强化制深冷压力容器项目关键环节:容器取样罐现场应变强化技术实验顺利完成。

作为国内低温深冷压力容器行业的新技术,奥氏体不锈钢应变强化技术由于能够在同等条件下,通过特殊的结构设计和专门的制作工艺,实现既不损失压力容器的专用性能又能够使压力容器产品自身重量大幅下降,从而为制造厂家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和实现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所以成为近年来国内主要低温压力容器制造厂家的关注热点。

从2011年开始,出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为践行中集“用户至上”的核心价值观以及“做一个负责任的企业”理念,以压力容器产品为主业的荆门宏图自加压力,力求在奥氏体不锈钢应变强化制真空绝热深冷压力容器项目上取得突破。在项目启动后,荆门宏图项目团队凭借近30年的压力容器设计和制造经验,同时借助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惠虎教授所带领的团队在应变强化设备和控制软件上的技术优势,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完成了从企业标准编制、样罐设计、工艺准备到容器样罐现场应变强化实施这一标志性关键环节的各项工作。

考虑到应变强化压力容器潜在的危险性,国家对该项目的资格认证审批门槛极高。在取证产品的设计评审完成后,必须对强化工艺进行实物验证,并通过大量的理化检验确保专项工艺的安全、可靠。至9月18日20:10,经过精心的准备,随着压力表指针的不断升高,取证容器顺利达到了设定的强化压力值。此次现场评审,由于前期准备充分,在通过专家组严格的强化前准备情况检查后,仅在一个工作日内,就按照试验大纲要求,顺利完成了固定式和移动式两个样罐的现场应变强化工作。

在现场评审的过程中,荆门宏图总工程师孙太平及副总工程师、奥氏体不锈钢应变强化项目负责人肖学文带领整个项目团队,解答了专家的现场提问,并按照评审要求对取证容器所有关键点进行了详细的测试数据和图片、视频资料的记录,总结了经验,为今后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

meng-h 发表于 2012-9-28 23:21

Holvrieka & Ziemann
强强联合、惊艳亮相北京2012 CBB展会
文/ 张吉图/肖龙久http://doc.cimc.com/bpm/eWebEditor/server1/2012-09-28/20120928115936769.jpg   9 月19日第十届中国国际啤酒、饮料制造技术及设备展览会(CHINA BREW & BEVERAGE,简称CBB)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新馆)隆重开幕。两年一届的CBB是亚太地区啤酒、饮料、乳品等液态食品机械及相关领域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最具权威性和风向标意义的品牌展会。本次展会为期四天,展会展出面积达到65,000平方米,超过800家各类企业、机构参展,专业观众将超过 55,000人次。展览重点打造啤酒、饮料和乳品装备完整产业链,并扩展到葡萄酒、烈性酒、中国黄酒、食用酒精生产技术及设备、原辅料及包装容器等液态食品领域全行业。
   根据中集安瑞科控股领导的指示,Holvrieka和Ziemann联合参加此次展会,在进一步宣传两大品牌的同时,也向全行业宣布Ziemann正式并入中集安瑞科集团。Holvrieka和Ziemann 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较大的影响力,并在全球拥有广泛的客户群。展会期间,控股领导杨晓虎总助、Holvrieka(中国)总经理Lars Roed、Holvrieka(荷兰)总经理Ko Brink和Holvrieka(比利时)总经理Anton Dirven以及Ziemann总经理Klaus Gehrig出席并热情接见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
   此次两个品牌的联合参展,在啤酒行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全球各大客户都慕名前来,如百威英博、嘉士伯、喜力、青啤集团、华润集团、重啤集团等等。在整个展会过程中,各大客户除了对中集安瑞科收购Zieamnn感到震惊之外,同时也都对Holvireka和Ziemann两大品牌的联合充满憧憬;希望在中集安瑞科这个大的平台上,两大品牌能够带给全球啤酒、饮料装备市场更多的惊喜。
   通过此次展会,Holvrieka和Ziemann两大品牌的强强联合在带给客户惊讶和期待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信心和决心,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携手创造新的辉煌。http://doc.cimc.com/bpm/eWebEditor/server1/2012-09-28/20120928132623983.jpghttp://doc.cimc.com/bpm/eWebEditor/server1/2012-09-28/20120928132650804.jpghttp://doc.cimc.com/bpm/eWebEditor/server1/2012-09-28/20120928132707777.jpghttp://doc.cimc.com/bpm/eWebEditor/server1/2012-09-28/20120928132731175.jpghttp://doc.cimc.com/bpm/eWebEditor/server1/2012-09-28/20120928132754315.jpg

meng-h 发表于 2012-10-1 00:11

中集集团三十而立 九大板块共御风险
2012-09-28 16:43:20 作者:杨祖媛 来源:全景网 我要评论

    投资抄底,如何选,选什么很关键
    市场进入敏感点位,投资什么必涨

9月27日下午,由深交所组织的“走进上市公司投资者开放日”活动第19期在中集集团(000039)成功举行。来自多家券商的50余名投资者参加了此次活动。

中集集团三十而立 九大板块共御风险

(中集集团位于深圳蛇口港的大楼)

就在上周,中集集团刚刚迎来了其30岁生日。30年间,中集由一家单一业务的集装箱小厂发展成为拥有集装箱、道路运输车辆、能化和食品装备、海洋工程、金融、物流、空港设备、轨道装备、房地产等九个业务板块的跨国集团。

在简单参观过中集的展厅后,投资者来到二楼会议室,中集集团证券代表王心久用了近半小时向投资者介绍了公司的基本情况,随后投资者与公司总裁麦伯良进行了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热烈交流。

眼下,全球经济依然疲软,欧债危机不断蔓延,需求持续下降,全球经济复苏压力进一步增大。国内环境方面,中国经济增速回落,出口市场一片萧条,汇丰中国制造业PMI已连续10月低于50,物流运行增速继续回落,这一系列问题都在拷问中集抵御风险的能力。

麦伯良指出,中集现在有九个板块业务,板块之间互相关联、互相支持,有利于实现内部和外部资源的整合,也使得中集抵御世界经济波动性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坦言,虽然无法保证中集的业绩每年都增长,但总体抵御风险能力较强,九大板块,“东方不亮西方亮”,总有能够实现利润增长的业务。

中集集团三十而立 九大板块共御风险

(投资者提问)

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记者注意到,参加活动的投资者对中集集团的基本面比较熟悉,提的问题也切中要害,务实而有针对性。其中,未来新的利润增长点、B股转H股、LNG(液化天然气)清洁能源等三大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麦伯良表示,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贸易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处于增长状态,只是增长速度有快有慢,尤其现在新兴市场在不断发展,且发展速度并不慢。因此,公司集装箱业务未来仍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他同时指出,尽管全球集装箱严重供过于求,全球产能超过500万,今年的需求总量估计也就50万。然而,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中集的集装箱业务仍然能够挣钱。

中集集团今年中报显示,上半年其集装箱业务收入占到整个主营业务收入的50%左右。

中集集团三十而立 九大板块共御风险

(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回答投资者提问)

有投资者提出,制造业在香港的估值比较低,一旦实现B股转H股,会不会对股东的利益有所损害。

对此,麦伯良表示,目前来看,B股转H股是最适合中集现状的解决方案。长远来看,香港作为全球金融中心,其市场发展更符合全球运行规则,这样的平台对中集整个全球业务的发展更为有利。至于制造业的估值高低,每个市场在不同时间,估值不同,应该更长期和更宏观的看待这个问题。

在LNG清洁能源方面,麦伯良称,LNG相比太阳能而言,有成本竞争力,储存量大、够清洁。要发展LNG,运输、贮存、加气站等都需要,从油气开发平台、大型储罐,到加气站,再到油改气的小瓶子,中集全都有。因此,下一个阶段,中集将加大力度来发展LNG清洁能源。

另外,有投资者担忧中集业务线条过长过宽会导致风险上升。麦伯良回应称,中集确定了“稳中求进、战略聚焦”的发展方针,原则上不会考虑九个板块以外的事情,将专注于这九个板块的发展。

中集集团三十而立 九大板块共御风险

(中集集团董秘于玉群接受财富天下专访)

中国有句俗话,三十而立,是说三十岁就应该确定好目标和发展方向,并能够去面对一切困难。同样,三十年的中集在这个时期也表现出对自身的清晰认识、对未来的明确规划以及面对困难的坦然态度。

一位投资者在活动结束后表示,尽管自己所持的中集股票目前处于亏损状态,但经过今天的交流,觉得中集更加成熟、稳重,面对困难也更加坦然,因而对中集的前景也更加有信心了
页: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查看完整版本: 中集集团(000039、200039)——相关资料 长期跟踪(第三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