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厚处实书写中集人生
作为珠江最大的干流,西江出乌蒙、走云贵、穿桂广、汇北江,再而掉头南下,奔流入海。一路走来,西江滋润了广袤的大地,缔造了无数流芳
百世的故事。西江 上最大的江心岛——大鳌,这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岛,因为新会中集的发展壮大而备受关注。张宝清与中集的故事,虽不是起源 于大鳌岛,却因在这里十多年的光阴历练沉淀,而分外精彩芬芳。
17年前,乡镇企业新会大利箱厂濒临倒闭,当地政府急于解脱包袱,此时恰逢中集收购兼并快速扩张时期,麦总率领中集团队踏足偏居一隅的大鳌
17年后,新会中集逐步发展成为中集在华南地区的重要多元化产业基地之一,环保木地板、53尺北美内陆箱、折叠箱、军方箱、模块化建筑 ……成
张宝清与中集结缘于1989年。有过知青下乡劳动的吃苦磨炼经历,也有着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专业的技术背景,张宝清不满足于国营企业的铁饭碗。
因为对制造行业的浓厚兴趣,他放弃国营企业舒适的工作,进入当时已被中集收购经营的南通顺达集装箱有限公司,担任技术质控经理。虽然没有直接
负责生产管理,也许是凭着对制造业的一种特殊感觉,张宝清每天都会去生产一线了解生产情况,琢磨哪里还有改进的地方。
由于投入资金有限,当时南通顺达集装箱有限公司的生产设备比较落后,加上又是建厂初期,各项生产管理未能有效开展。看到公司上下每个月因
不能完成武汉货柜箱零部件生产任务而发愁,张宝清主动向时任南通顺达总经理的唐国才请缨去管零部件生产制造。从此,他从“幕后”的技术质控管
主动接下这个烫手的山芋后,凭借前一段时间在生产车间对生产线的了解,张宝清大胆进行生产管理变革,充分调动广大干部和工人的积极性,产
之后,张宝清亲自带领技术和管理人员深入一线,全面梳理生产管理细节,按照设想重新安排生产,产量稳步提升,不仅实现了按时完成的目标,
而且到后来还常常提前完成生产任务!看到困扰多时的生产难题被张宝清一一解决,时任总经理唐国才给予高度评价。
1995年,中集承包经营大鳌多年亏损的大利集装箱厂(新会中集的前身)。基于之前张宝清多次成功组织南通顺达的生产线改造和生产效率的提升。
麦总又叫张宝清到大鳌负责改造生产线,当时是计划借调三个月。三个月改造任务完成后,张宝清提出回南通,麦总、以及刚刚从南通顺达调任过来任 总经理的刘学斌不同意,硬把张宝清留在了岛上。连张宝清自己都想不到,这一留就一直留到了今天,一干就是17年。
当时大鳌的环境很差,出入要过渡,岛上连一条象样的水泥路都没有。而工厂更不像工厂,每天只能做10来台箱。遇到下雨天,为了不让地上的泥
浆弄脏箱子,箱子底下要垫高,箱东验箱的时候,得有人背着。面对大利箱厂的荒凉和艰苦,张宝清没有灰心。
在刘学斌的支持下,张宝清带领技术和生产干部,深入生产线进行全面改造优化。产量不断提升,10台,15台,18台,20台……一个月后,日产量
居然达到25台,翻了两番还多!这在当时出乎所有人意料。麦总得知消息后,立即指示给予办公室安装空调,改善办公环境。
虽然日产量提升到了25台,但生产技术经验丰富的张宝清还是不满足,他相信继续优化产量还会大幅提高。张宝清再次组织人员对生产线进行改造。
“当时我们在现场说这条生产线每天可以生产35台箱时,很多人都在偷笑,因为大家不相信。但经我们改造后,不仅每天可以生产35台,而且多的时候 还可以生产45台,甚至更多。”10多年之后,再回忆起那段往事,张宝清依然很兴奋。
经过全面改造,大利箱厂年产5万TEU、行业领先的生产线顺利投入使用,一时很多企业前来参观学习。直到2003年,因生产需要,该生产线才被再
相对于生产线改造,更让人头疼的是大利箱厂留人难。“招来的工人做两三个月,刚刚熟悉生产就跳去竞争对手公司了,只好再招人,再招来的又
是这样……”由于产能低、效益差、员工流动性大,大利箱厂一度被业内笑称为“培训基地”。面对这种状况,刘学斌和张宝清明白:要想留住人,必 须满足员工基本的需求——拿到比较理想的收入。而要增加员工收入,就必须提高产量,把效益提上去。
经过生产管理的不断提升,不到两年的时间,工人大量流失的现象彻底好转,一些出去的工人又回来了,甚至竞争对手的员工也大量来到新会中集。
别人的“培训基地”,变成了广纳贤才的广阔平台!新会中集从工人不愿留、验箱代表不愿来的地方,成为工人愿意干、客户代表乐意来的宝地。很多 验箱代表表示“这里生产管理好,产品质量好,来新会中集验箱是个好差使!”
到1998年,距中集收购兼并不到三年时间,新会中集由年产不足1万TEU,迅速提升到年产10万TEU。
1998年10月,刘学斌调任南方中集总经理,张宝清接任新会中集总经理。从主管生产技术工作到全面管理一个公司,面对角色的转变,此时张宝清
思考得更多的是身处大鳌岛,怎么样让新会中集保持持续发展,在集团的大发展中,新会中集还能承担些什么?
当时,木地板作为集装箱的三大原材料之一,长期掌握在印尼供应商手上, 供应不稳定,价格波动较大,中集箱厂长期得不到稳定供应。为此集团
决定投资木业。继1998年开始进入苏里南、柬埔寨木业后,集团决定在大鳌投建集装箱木地板生产线。1999年7月26日,新会中集木地板厂奠基,历经八
当时国内并没有做集装箱地板的企业,新会中集木地板厂成立之初就遇到了单板供应的困难。为了让木地板厂尽快运转,张宝清亲自前往印尼、马来
西亚、柬埔寨等地拜访供应商了解情况。时值印尼反华动乱刚刚平息,当地仍然在罢工闹事,张宝清、刘金蕾、朱伟东等一行被告知切勿随身携带贵重物 品,但他们还是坚持冒险南下,了解印尼木业发展的状况。一次,他们一行三人坐在缅甸的一架载客20人的破旧小飞机上,有人如实以告:这种飞机去年
长期以来,集装箱木地板使用克隆木作为原材料。多年的过度砍伐已导致该树种资源日渐匮乏,质量下降。2002年,东南亚国家对木材资源出口实施
严格控制,新会中集木地板厂主要的单板供应地——柬埔寨开始实施森林禁伐政策。
质量上乘、满足需求的克隆木资源将会越来越少。木业之路,路在何方?
困难重重!一直有着不服输性格的张宝清,再一次表现出倔强的一面。在与东南亚同行的激烈市场竞争中,新会木业能够生存下来的唯一出路在于技
麦总来到大鳌,给张宝清和新会中集木业团队打气:木地板不能仅作为“木头”来看待,而是把它作为现代化交通运输装备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新
会中集木地板应该有责任使这个行业健康的发展,真正理解“健康”两个字的涵义。 经过深思熟虑,张宝清决定从材料入手,采用更环保、更经济的原材料来提高产品竞争力。自2000年始,“树种替代” 、“新产品”、“新结构” 和“制造工艺创新”等名词,成为新会中集技术部门主攻的方向。
然而,新材料研发远比想象中要困难的多。“面对一次次失败,张总一直鼓励我们要不怕输,要坚持下去。”当年主持研发的陶仁中至今仍然感动,
一次次失败,在他都不好意思申请试验材料的时候,张宝清依然坚定地鼓励他试验,并要求公司各部门大力支持。
实验往往就是意味着失败。然而,张宝清坚定地说:只要有1%的可能,都要去试。实验哪有不失败的?这是他对技术人员最好的支持。
经过无数次试验,技术人员终于找到了一个既符合地板性能要求又满足成本竞争力的材质——桉树。随着新产品的成功研发,新会中集木地板厂扭
亏为盈。2004年,由于环保型木地板的创新贡献,麦总把技术创新金奖授予了新会中集木地板的技术团队。
在所有人都兴高采烈,以为高枕无忧的时候,张宝清又将目光放到桉树以外更多的人工树种,甚至竹木,他要求技术人员继续寻找资源更丰富、效
经过多年坚持努力,新会中集研究开发出更多符合绿色环保的新型集装箱地板,如桉木地板、辐射松地板、松桦地板和竹木复合地板等。环保木地
板的开发,既解决了热带雨林克隆木砍伐的环境问题,也解决了世界集装箱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更好的服务集团集装箱主业的发展,中集木业先后在贴近资源和市场的安徽宁国、浙江嘉善、江苏徐州、湖南绥宁、 内蒙呼伦贝尔等地建立起五
个木业生产基地。产品涵盖包括干货箱木地板、 折叠箱木地板、 53’内陆箱条木地板、内衬板、车辆克隆地板、Trailer条木地板、竹木复合地板等产
伴随着近几年集装箱市场的波动,再加上进入木地板行业门槛较低,市场趋向恶性竞争且不规范,以及集团内部政策的不配套,目前新会中集木业
的经营经历着更多的坎坷和困难。开发新型环保木地板任重而道远,新会中集木业团队不轻言退,从没有因为困难和坎坷而停下前进的脚步。
标准集装箱制造的特点是批量大、品种集中、客户集中,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如何降低成本。“深圳盐田码头投入使用,原来经香
港转运的集装箱都改由深圳转运。同其他厂相比,新会中集运费成本相对较高,长久来看竞争力难以形成优势。”
掌舵新会中集后,张宝清不甘于自己带领的企业过着平庸过日子。他将目光投向了附加值更高的特种箱产品。
做特箱产品,就意味着要自己研发,要找市场拿订单。这种转型升级对一直从事标箱生产的企业来说,的确是一个十分艰辛的过程。首先是思维习惯
的转型,观念意识的转型,其次是员工技能、生产管理方式的提升。
“技术创新的路一定要走,不能用做标箱的观念做特箱”。这是当年建立特箱生产线时张宝清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尽管那段时间漫长难熬,但我们
上世纪90年代开始,53’北美内陆集装箱逐渐成为北美地区的主要运输工具。当时主要是由美国本土的供应商和韩国的进道公司提供。凭着对技术的
敏锐,他和他的团队早在2000年就开始关注北美内陆53’箱。
刚开始,技术人员对市场了解不够透彻,对标准研究也不够深入,对客户的使用习惯和需求没有完全把握,大家一筹莫展。无论是技术工艺、材料供
张宝清要求技术人员从结构、材料和工艺等环节入手,化‘特’为‘标’,针对53`箱定单交货期长、材料成本高的情况,率先组织技术人员开展53’
在集装箱行业,一时的领先并不难,难的是长期保持领先的地位。如何才能保持领先的地位?对技术有着深刻认知的张宝清十分清楚,要想巩固53’
箱的优势地位,只有通过创新将产品的技术壁垒不断提高。 思路决定行动。新会技术团队迅速投入资源大量开展53’箱的技术标准、新材料替代、运输方式的研究,先后创造多个“第一”:第一次开发使用横 波前墙板、第一次使用应变测量技术、第一次成功开发浅波SCUFF板、第一次成功开发JBHUNT53’刚质干货箱样箱和EMP铁路干货箱、第一次开发出用CORTEN
钢和特高强度钢组合的高频焊接工字钢底横梁、第一次在集装箱船上实现平铺堆码运输……
当这些“第一”叠加在一起时,新会中集的53’箱的竞争优势得到了巩固,市场份额超过60%,成为“世界冠军产品”。
53’北美内陆箱的成功尝试,给张宝清及其团队带来极大信心。乘着集团升级战略的东风,他决心带领新会中集在特箱的道路上闯出一个全新的未来。
创新必定会带来风险。在新产品的选择上,张宝清果敢但不盲目。有对技术创新孜孜不倦的追求,也有对集装箱制造的深刻理解和对外面市场的高度敏
锐,他和他的团队将目光紧紧盯住高端产品主流市场,研究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认定它并且做透它,即便是一个简单的产品,也可将之做成不简单。“ 我们就是要利用中国制造优势,做附加值高的业务”。新会中集上上下下的干部员工,内心都涌动着这样的共鸣。
2002年,集团将原来生产折叠箱的天达调整为专攻机场设备业务。张宝清抓住时机向集团要求将折叠箱交到新会来生产。当时,中集生产折叠箱的技术
还不够成熟,市场也不大,但他们相信,创新一定能带来希望。
铰链是折叠箱一个关键零部件,最初新会中集要靠从英国进口。2004年,集团收购英国CSA公司的铰链专利,折叠箱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服务由英国转到了
新会。收购铰链专利后,张宝清要求技术人员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的再创新和改进。开始,很多人都不看好中国制造质量,担心新会中集做不 好。张宝清便让人把英国生产的铰链拍成图片存档,与公司自己改进和生产的铰链进行比较。最后比较,英国制造商赞叹新会中集生产出来的质量要比他们
新会中集继续对折叠箱产品进行升级和系列化。根据客户的需求,新会中集先后在折叠箱自重降低、载重方面进行大量的改进设计,先后研发20多项
专利应用于折叠箱上。如今,新会自主开发的20型、40型、XL型、SUPPERRACK重型箱,都与收购CSC之前的产品完全不一样。光Super Rack 折叠箱的改进, 一年之内在设计方面就进行了三版的升级,各种改进项目达50多项。同时,利用积累的折叠技术,从技术深度上继续挖掘客户需求,与集团内兄弟公司协同
功夫不负有心人。原来市场需求一般的折叠箱产品,在新会中集进行一系列创新后,折叠箱正好迎来非常难得的、为期五年的市场春天。2005年新会
中集折叠箱产量达5000台,2006年超过万台,实现了可观的利润。全球折叠箱市场中,新会中集就占了80%。
一个真正创新的企业,只有融入到一个开放的全球产业平台中,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自己的角色。在集团升级战略的指导下,张宝清给新会
中集选择了技术先导型的发展模式,以创新求生存、求发展、求优势,他用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将产品的着力点放在北美、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主流 市场,不断突破原有业务格局、地域边界的限制,进行新业务新产品的尝试,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
创新带来的好处显然易见。2009年世界经济金融危机,集装箱产业受到强烈冲击,2011年下半年集装箱市场继续出现激烈动荡。在许多集装箱企业纷
纷进入低迷甚至停产的时候,新会中集凭借特箱产品的创新逆市而上,继续保持业绩增长。
集装箱改变世界,中集改变集装箱。四四方方的铁盒子,除了运载货物以外还能做些什么?张宝清想象着如何让集装箱舒适地住人。
模块化建筑,一个近年才被中集人提及的概念,不仅改变了集装箱,而且正在影响着中集的未来。这个从新会中集漂洋过海的“另类”集装箱, 给中集带来了在澳洲市场的三个第一:澳洲第一家建设双层营地房、世界矿业巨头必和必拓(BHP Billiton)第一家澳洲本土以外的营地房供应商、第一
作为新会中集的又一项创新产品,模块化建筑不仅延伸了集装箱的价值空间,而且“集成设计
工厂制造
现场安装”的方式,是对传统建筑行业的
创新性颠覆,“路透社”将其誉为建筑史近百年来“一次伟大的创新”;“金融时报”称它会引发“建筑行业的革命”。
“在集团升级的大背景下,你企业不增长不前进就是后退。怎样才能增长呢?我们还是要靠技术创新。做了53尺箱、折叠箱以后,我又在想新会中集
接下来应该做什么?”。张宝清再次将自己放在一个新的起点上。
2005年,技术团队调研发现英国的一家公司正在研究模块化建筑。结合欧美发达国家传统建筑行业面临建筑工人紧缺、建筑成本高、以及环保理念加
强等问题,张宝清敏锐的意识到模块化建筑最终将依靠中国制造。于是,他立即安排与英国的公司沟通合作,先后在英国伦敦建造了8个酒店,在荷兰阿姆
不过,欧洲酒店、学生公寓的模块化建造市场的初步成功试水,并没有立即带来规模化的市场效应。“虽然当时还不清楚这个产品有多大的前途,但
通过调研我认为英国人分析是有根据的,大的趋势是对的。在欧美发达国家,建筑工人紧缺,建筑成本很高,决定了传统建筑业必须要走革新的路。”张宝 清的准确判断,为新会中集模块化建筑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9年初,必和必拓中国区副总裁带给张宝清一个商业信息:必和必拓西澳公司将在全球招标营地房。这对于已经在英国成功交付Travelodge连锁酒
店模块化建筑的张宝清来说,无疑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他立即派英文专业出身的时任营销部经理刘小葵前往澳洲投标。
必和必拓是第一次向非澳洲本土以外招标矿工营房。当刘小葵(当时正怀着身孕)在招标现场用流利的英语陈述中集的方案时,大家一方面惊讶于新
会中集方案的细致与专业,另一方面却对于执行方案的中国制造能力和资源调配,还是提出了质疑和担心。最终,必和必拓被新会中集的真诚打动,决定
第一批订单为400套营地房及相关设施。从接单、设计、材料选择和采购、生产、验收到交付,必和必拓仅给了三个月时间。
澳洲矿工营地房绝不只是一个开了窗的集装箱那么简单。国外建筑的标准之高,个性标准差异之多,与集装箱完全是两码事。在集装箱领域摸爬滚打
多年的机械工程师,必须立即向建筑工程师‘转行’,一切从新开始,从一个“小学生”向国外本土设计工程师学习,他们必须在一个月内完全掌握澳洲 工程师需要半年时间学习的图纸格式转换软件;1700种全新材料,平均不到24岁的年轻采购团队,光供应商的联络就达千余之多,进口材料成本高,还想 办法将之国产化替代……。不仅来自技术标准领域和采购困难,还有商务模式和项目管理的改变、远洋运输工具的困难,松散的装修队施工模式向工业化
面对各种全新的困难和挑战,他们必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别无选择。
2009年7月25日,第一批产品交付。中午时分,烈日当头直照,张宝清亲自坐镇码头指挥装运第一批澳洲的模块化房屋,过了吃中饭的时候,他让
同事把馒头送到码头来。这是他和团队两年来从辛苦换来的成果。400套的营地房及相关设施,30天内完成结构、建造、水电等设计,第一批200套的营
这是新会中集作为首家非澳洲本土营地房制造商的第一次产品交付。“那是一个历史时刻,不能有任何失误”。张宝清说。
“我们真的没想到,中集第一次的交付,速度和质量就创造了澳洲营地房的奇迹。”必和必拓高度评价了与中集的首次合作。
辛勤付出得到了回报。2010年5月28日,澳洲西部,中集西澳公司正式接到必和必拓西澳铁矿石中标的通知,获得5年营地房独家战略供应合同。五
年内,中集将向必和必拓西澳公司提供1万套居住房相关配套设施。这些住房将全部采用中集设计的模块化建筑。
澳州矿工营地房项目,立足于全球视野并尽可能发挥本土的成本制造优势的供应链是关键。发挥中国优势,就是立足全球资源,争取把符合国外建
筑标准的零部件、原材料生产基地转移到中国来,同时将产品高效、经济地运出去,使中国成为该产业真正的制造中心。
当中国制造的鞋子、袜子遍布全球时,新会中集将自己制造的优质房子,通过远洋运输出口到英国、澳洲等发达国家,这对中国制造的提升来说
“全球制造的优势一定在中国,中国制造的力量必将可以承担起全球模块化建筑的供应链业务”。张宝清坚持认为。
对于未来,张宝清心中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就是把这个环保、节能、高效的建筑方式,从营地房小众市场推广到普通居民的大众市场,从发达国家
推广到全世界。过去5年,张宝清和他的团队,完成了从集装箱到建筑的技术转型和体系升级,现在摆在他面前的课题是降低成本,把他认为是“一生
大鳌岛四面环水,每次进出要摆渡。对生活在喧闹繁华都市的人来说,偶尔来到这里度假休闲感觉是世外桃源清静享受。而对365日里天天工作
于斯、生活于斯的人,却如久困笼中。“我真不能想象,新会中集的团队和人才,能在这样的孤岛上数年如一日始终保持创业激情?这种现象在国内不多, 值得我们研究。”2002年,参与制定新会中集发展纲要的国内知名战略专家施炜博士,第一次踏足大鳌岛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是中集的事业,是老板的感染力”。虽然偏居孤岛远离都市生活简单,新会中集的干部员工却认为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找对了企业,跟对了老
其实在日常工作中,许多中高层干部有时面对他们的老板工作上的严格要求时,心里还是会感觉‘有点怕’。“张总近乎挑剔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再说,张总对技术和生产太了解了,我们害怕跟不上他的思维和要求而被批评,也蒙不了他。”一名从事多年技术创新工作的工程师微笑着坦言。
怕归怕,但大家心里明白,老板带领大家走的是一条不断发展的康庄大道,没有理由不去认真做好,大家将压力化为动力。
麦总提出构建全球化的营运体系向世界级企业迈进的战略构想,共同的事业需要有能力、勇担当、负责任的团队去完成。作为集团核心领导成员之
一,张宝清从内心里感恩麦总将他引进中集事业的大平台,让他有机会在这个事业平台中施展才能。‘机会给你了,就看你自己有没有准备好,有没有 脚踏实地去做”。与刚入公司的年轻大学生谈心时,张宝清这样总结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张宝清出生于普通工人家庭,年轻时作为知青插过队,在农村种过菜挣工分,尽管三年农活留下的老茧至今都没有退掉,但他从不觉得在农村里的
经历是受苦受委屈,他觉得年轻人吃点苦受点累,是人生的历炼,是一种福气。
回顾在中集的人生往昔,张宝清没有谈大道理。他只是淡淡地说他个人的成长经验很简单,就是“脚踏实地,勇于担当”这八个字。脚踏实地就是
坚持不懈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哪怕这是一件很小的事;勇于提当就是不仅做好本职,更要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和挑战。
“我看电视有个攀岩的节目,这些攀岩者没有一个在看上面,全都是小心翼翼的看脚下,一步一步的攀登。我觉得一个人的成功不要只去谈目标,
现在干什么事情,就把现在的事情做好,就像攀岩一样,只有每一步都走好走稳了,才可以攀登到顶上去。”
当步入困境时,不言退、不放弃,不去抱怨新战略新行业,脚踏实地用心做事;当取得一些成绩和进步时,却以归零的心态,重新上路。无论是在
知青下乡种菜的日子,还是在南通顺达,以及在新会中集,张宝清始终都是脚踏实地的往前走。 哪怕是种菜,他也要努力把菜种得最好。
这就是集团副总裁、新会中集总经理张宝清,一个脚踏实地的中集人,一名勇于担当的企业领导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