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19:42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以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有国之母可以长久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
不论待人或处世,行事莫不应该单纯精简;
因为,唯有行事精简才能早日达成目标。
能早日达成目标即是『高效率』;
行事如果都能很有效率,就没有什麽不能克服的困难,
到了无事不克的境界,则其能力深不可测、不知极限。
能力不可限量之人,就足以治理国家;
当治国者有能之时,就可长久治理国家。
可谓之,得到『治理国家根深蒂固、长治久安』之道了。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19:44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
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
治理大国,要像烹调小鱼一般小心谨慎(以免烧焦)。
当用「道」来治理天下时,恶人就无计可施,无法做坏事了;
不仅各种诡计无法伤人,各种合法的权谋计策也无法伤人,
连权谋计策都无法伤人时,执政者也就无需惩罚任何人了,
当执政者、人民互不伤害时,全国上下就归化於有德了。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19:47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
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
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
小邦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所欲
大者宜为下
************************
大的国家有如江河下游地区的聚集地,
如万物之母般,天下万物都会自然而然聚集於此处,
交流互动、滋养生息、相生相容。
通常『雌』都是以柔静的低下姿态而胜过『雄』。
所以,当大的国家有足够的包容能力时,小国都会愿易归附大国;
当小国能够配合大国运作时,就能与大国相结合。
所以不论大包容小或小配合大,
大国的功能不过是多照顾一些人;
小国不过就是多配合大国一点,让大国的政策更有效率;
这样,双方就能够互蒙其利了!
所以,站在愈是大的、强的一方应该要更加居下谦虚,
才是有德者的治世之道。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19:51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美言可以示尊美行可以加人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
虽有拱璧以先驷马
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
故为天下贵
********************
『道』是万物的奥妙之源,
是善人应世的法宝,不善之人则应想办法能保有它。
说话能站在他人立场设想的人,能令人尊敬;
做事能站在他人立场设想的人,则令人愿意追随。
人若不善,本已无道,又怎会有『道』可让他去遗弃呢?
因此,当要奉立天子或设置三公时的时候,
即使以拱璧、驷马为献礼。
还不如把「道」送给他们更佳。
为什麽古人会这麽重视「道」呢?
还不是因为求「道」就可得,有灾难就可避免啊!
所以「道」是天下最珍贵之物。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20:00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於易
天下大事必作於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
不住相的运作行为、不住相的就事论事、不住相的观照感应。
不要分别『大』或『小』、『多得』或『少拿』;
用德去回报怨--站在生机转处去面对危难困境的来临。
遇到天下间最困难的事,先从较容易下手之处着手。
对於天下大事,则先从小地方开始着手。
所以圣人行事从不好大喜功、大而化之,
而是精密的循序渐进、逐步完成;最后,大事总是必能成功。
那些随便就对人做出承诺的人,必然信用不佳。
常把事情看得草率的人,必会常常碰到很多困难。
因为圣人作任何事都谨慎小心,所以最后都没有遇到困难。
------------------------------------------------------
* 站在生机转处去面对危难困境的来临--反者道之动。
* 以谦卑柔软的态度才能扭转颓势命运--弱者道之用。
* 唯有「无」所住的行为,才能「有」至善的结果。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20:04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层之台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安定的状况容易维持,事情尚未发生变故之前容易防范。
太脆弱的物品容易破裂;太小的东西容易遗失。
事情还没有发生之前应该先有准备,事情没有变乱以前应该要能事先防止。
合抱的大树都从小树苗开始生长,
九层的高塔是由泥土堆积起来,
旅行千里是从脚下第一步的跨出开始;
万物的发展必然依照其自然的特性而发展。
人们如果任意依自己想法行事,一定会失败;固执的人不会成功。
所以,圣人遵循事物自然的本质,不固执执着作为,所以不会失败;
而一般人行事常常功败垂成,
往往是因为有主见,因而不能审慎针对每一环节逐步的循序渐进妥善处理。
因此,圣人的欲望中没有自己的私欲,
不追求稀有的物质享受;
不学习任何特别的技术或知识,
指导世人由错误中复返正道,
辅助万物依照本性自然发展,不敢有私心作为。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20:07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
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天下百川归顺的君王,
是因为江海地位低下,而能够容纳百谷所流出之水。
所以如果圣人想要居上位,就必须言论及态度要谦虚;
想要领导百姓,必须作人民的后盾。
这样子的圣人当国君,不会让人民觉得负担;
领导百姓,亦不会让人民受到伤害;
当然也就能得民心并屡次拥戴他而不会反叛,
实在是因其从不与人相争,所以自然就无人能与他相争。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20:11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
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
天下人都说我的道法很大,
却大得什麽都不像;
其实就是因为大所以才不像。
如果像什麽的话,岂不早就没价值了吗?
我有三个法宝,随时保持他们在身:
一是慈爱;二是俭朴;三是凡事不与天下人争。
慈爱待人,则能勇气十足。
俭朴行事,则能做得多又有效率。
凡事不争先,反而能受拥戴发挥所长。
如果光靠勇猛而不知慈爱待人,揽事甚多却无效率,
凡事争先强自出头,这样一定会遭受灭亡的结果。
慈爱的人打仗必胜,守城必能平安。
上天如果要救人,必给他慈爱的心来护卫他。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20:13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古之极
********************
真正懂得搏击的武士,凭藉的是智慧不是武力;
真正懂得打仗的将领,凭藉的是冷静沈着不是冲动暴躁;
常常战胜敌人者,往往不需打仗就胜了;
很会运用别人优点的人,对待别人都很谦恭,尊重对方。
这就是不与人争强好胜的德行,
是具足有效运用别人优点的智慧。
可以称他是:『合乎天道的极致。』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20:16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
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於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
懂得兵法的专家有这种说法:
我不敢主动作战,宁愿被动而战,不敢侵略攻击对方一寸,宁可忍让退后一尺让他。
这就是以静制动、以退为进、人不知我之图、乃至让对方看我似乎是:
虽然似乎有备战,却又好像没有备战;
虽然看似抵挡,却看不见我举出来的手臂;
虽然似乎有攻击动作,却又好像没拿任何兵器;
虽然似乎要擒住敌人,却又看不见我的战士。
两军作战时,轻视敌人会遭战败大祸,自己最珍贵之物必定无法保全;
两军交战时,姿态较低、小心谨慎的哀兵常是最后获胜的一方。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20:18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
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言有宗事有君
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知我者希则我者贵
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
****************************
我所说的话都很简单、容易懂,也很容易做,
但天下人却都不了解,做不到。
我的说法都有主旨根据,作为都依自然界现有的法则。
我说的『无知无为』,实在是要大家不要为了私利私欲而去刻意求知、作为;
应该依照自然法则去行为、互相照顾,以求共生共存,所以不需去刻意求知。
了解我这道理的人不多,奉行这个法则的人更少。
所以说,圣人常是怀才不遇的呀!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20:20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
不知知病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
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
虚怀若谷的智者,虽然『知』,仍有如『不知』一般的谨慎小心行事;
这是上等之人。
但有些自大的人,明明对事情一知半解不甚明了,却自以为知,草率行事;
这种人常常挫败。
圣人不会遭受失败,是因为知道失败的病源而能事先防范,
由於能防范错误於未然,所以他们做事不会不成功。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20:24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
自爱不自贵
故去彼取此
******
当人民不怕暴政迫害时,那麽社会上必会发生乱。
所以,不要压迫人民之生活,不要压榨人民的生存,
唯有不压榨人民,人民才不会唾弃政府。
故圣人明白错误的行为不可为,所以不压迫别人以显耀自己的地位;
明白应该友爱人民,所以不压榨人民以图利自己。
因此,圣者去恶行取善果。
[ 本帖最后由 hefeiddd 于 2008-10-16 20:28 编辑 ]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20:30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
此两者或利或害
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禅然而善谋
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 禅(让,音:善)。
********************
勇敢胆大但心不细的人容易被杀害,
虽勇敢但胆小谨慎的人容易存活。
这两种人,一种是善果、一种是恶果。
谁又能知道上天为何会厌恶『勇於敢的人』的道理?
所以,圣人做事总是将事情看得很复杂、困难!
天的道理是:懂得不争的人常会获得胜利;
不多话的人反应事情的状况最贴切;
不刻意追求,需要的东西自然会得到;
心地无私,考虑的事情都会面面俱到。
天下间一切事物都有其作用力及反作用力,
虽然有时会因为反作用力的效果不显着而容易被忽略,
但是它仍然一定是存在并且会发生作用、不会消失的。
顺应天道谨慎行事比较好!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20:33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四章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若使民常畏死
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常有司杀者杀
夫代司杀者杀是谓代大匠辶
夫代大匠辶者希有不伤其手矣
* 辶(砍,音:浊)。
************************
如果人民都不怕死,那就无法以杀戮来使人民恐惧。
假使人民都怕死,那麽凡是作坏事的人,我们就抓来杀掉他,
那麽就没有人敢作恶了。
自然界中本来就有法则,它掌握了万物的生杀大权;
如果有人扮演天地的职司去杀人的话,
就好比普通人代替技术高明的伐木者砍树。
外行的伐木者去做大匠的事,很少有不伤到自己的手的事情发生。
----------------------------------------------------------
* 这是告诉我们,不要站在自己的立场去处置或判定别人的对错
,不是当事人不可能完全了解事情的真相;采用自我的判断去
处罚别人,常常反而会伤了自己。做错事的人自有因果业力,
会在错处产生应有的反作用力,使他获得适当的惩罚。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20:36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
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
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
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
是贤於贵生
****************************
人民吃不饱,是因为执政者不好,徵税太多又浪费公帑,所以发生饥荒。
人民难以治理,是因为执政者不好,苛政太多太复杂,所以产生乱民。
一国之中常有人民自杀,是因为执政者不好,贪婪营私搞内斗,所以民不聊生。
只有无私并且凡事以众人的利益为考量的执政者,
这种贤能之人的生命,才真正可贵。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20:39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
人刚出生下来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人死后身体却变得坚硬。
草木在刚长出来的时候是柔嫩脆弱的,草木死后则变得枯槁。
所以坚强皆跟死亡是同一种类型,柔弱与生存是同一种类型。
因此,兵力强大之国反而容易被当作对象而被消灭,
巨大的树木因资源较多容易利用反而容易被当作目标而被砍伐。
强大的往往因树大招风而容易居於下风,柔弱的则常常居於上风。
--------------------------------------------------------------------
* 2001年美国世贸大楼被恐怖份子宾拉登策谋攻击 911事件,即为最佳案例。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20:42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馀
孰能有馀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
? 功成而不处
其不欲见贤
* 欤(反问字,音:於)。
**************************
天地运作的道理,不就有如制作弯弓一般吗?
弓体太高太弯的时候,就把它调低,太低时就调高。
弓弦长了,就把它调短,短了就把它改长。
天地运作的道理,是取多馀的去补不足的。
人类刚好相反,
很多人的行为是『夺取弱小不足的资源,去供养已经强大的享用。』。
有谁能把多馀的资源供养施给不足者呢?
唯有得道之人做得到!
所以圣人布施助人而不仗恃自己强大,
对大众有功劳而不仗恃,
也从不故意凸显自己的贤能。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20:45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
以其无以易之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正言若反
************************
天下没有什麽比水更柔弱的东西,
如果用水攻击坚强之物总是攻无不克(滴水能穿石),
水的特性是无可取代的。
弱能胜强,柔能胜刚,
天下没有人不知道这个道理,但是却无人能做得到。
所以圣人说:
能够为了国家的利益而承受屈辱的人,才够资格领导国家;
能够为了天下的利益而承受灾难的人,才够资格当天下的君王。
正确的道理--『正道』常常与俗世间的想法刚好相反!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20:47
老子道德经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馀怨
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
而不责於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
极大的冤仇不论怎麽去化解,还是必有馀怨;
所以,和大怨怎能算是好方法?
所以圣人行事都好像是负债的人一般,只有付出从不向别人索取。
有德之人只持有借据,却不索讨。
无德之人就像是徵税者一般,只拿不给。
天道对人是没有分别心的,但却常常跟良善之人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