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12:55
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
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
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
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其致之也谓天无以清将恐裂
地无以宁将恐废
神无以灵将恐歇
谷无以盈将恐竭
万物无以生将恐灭
侯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
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
故致誉无誉
不欲冢冢如玉珞珞如石
********************
从前能掌握到『一』的要领的现象,
就如同「天」得一则清澈,
「地」得一则宁静,
「神」得一则有灵,
「溪谷」得一则充盈,
「万物」得一即生生不息,
「上位者」得一则天下皆行正道。
因为如此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到,
天若不清将必有灾难,
地若不宁则将必有祸事,
神若不灵将必有乱象,
溪谷若无水将必会枯竭,
万物若无『道』来辅助生长,必会灭绝,
居上位者若不行正道,国家将必会不振。
所以,尊贵的人格来自安於贫贱的胸襟,
高耸的建筑需建立在底下稳固的基础之上,
因此,国君常自称自己为「孤家、寡人、不谷」,
这不就是要让自己保持谦虚的本性吗?
因此,达到最高的名誉的人不需要去凸显自己的名誉,
不要追求耀眼稀有的玉器,
因为它们比不上有实际功用的石头。
------------------------------------------------
* 宇宙万物为一相互融合之共存体,没有一件事物可以
单独存在於宇宙中。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12:58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章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
与世间众生价值观相反的立场及看法,常是道的起源处。
以柔弱的型态去作用事物,常是道的表现方式。
天下万物是从「有」而产生,
而「有」是从「无」变化而来。
------------------------------------------------------------
* 站在生机转处去面对危难困境的来临--反者道之动。
* 以谦卑柔软的态度才能扭转颓势命运--弱者道之用。
* 唯有「无」所住的行为,才能「有」至善的结果。
* 物质分解到最内在时,只剩下能量。地球和太阳的中央也没有物质
,只有能量。能量(无)形成作用力(有),万物再由作用力而相
互形成。因此,能量形成的物质称做「有 」;而能量本身没有形
体,称做「无」;故说,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15:35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夷道若蹊(莫测高深)上德若谷大白若辱
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德若渝
大方无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
上等资质的人听闻到「道」的道理后,会勤劳的依道力行;
中等资质的人听了则会表现出似懂非懂的现象;
下等人听「道」,会觉得难以置信,并嘲笑「道」。
也就是说,当下等人如果听了「道」,如果不觉得可笑,
则这种「道」也就谈不上是「真道」了。
所以有人说,真正懂得「道」的人,会内敛得让人看不出,
能运用「道」的人,却表现得处处谦让的样子。
「道」看起来平常却莫测高深。
上德的人虚怀若谷,在大庭广众之下却看似卑微。
广德的人总是表现出好像德行还有不足的谦虚。
建德者作了仁德之事之后绝不会四处张扬。
真正实质上有德行的人,从不自我表现。
真正的大德有如最大的方形找不到角落。
最有价值的器具,总需经过长时间的千锤百练,才能制成。
最大的声音是人听不到的声音(如:地球自转的声音。)。
最大的影像会大到人无法看到全貌。
「道」是隐性的存在,而无法完整的形容表述;
但是确实由於有「道」的存在,
天下一切的事物才能运作,并呈现於世。
任何事物若不合乎「道」,则必会毁灭,无法存在於世间。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15:38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
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
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
『道』为一完整母体,母体产生天地、阴阳,
母体与天地彼此相互作用,三者共同衍生万事万物。
万事万物都具有显性的表相及隐性的内相互相和谐作用。
人们都厌弃孤、寡及贫困,
偏偏国君王却拿他们来称呼自己。
所以万事万物都有损害表面的东西而得到内在实质的利益者,
也有得到表面的胜利而招得内在实质的败亡者。
别人运用这个道理来教人,我也用它来教人;
『用强权来欺负别人得到利益之人必然不得善终』,
我把它用来做为施教的基本理论。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15:42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天 下 之 至 柔
驰 骋 天 下 之 至 坚
无 有 入 无 间
吾 是 以 知 无 为 之 有 益.
『不 言 之 教 』『 无 为 之 益 』
天 下 希 及 之
************************
天下间最柔软的东西能影响天下间最刚强的物体,(滴水能穿石)
没有实体的东西才能穿越没有间隙的物体,(电波能穿越墙壁)
我由此得知『无相之为』的好处,
『以不住相的言论去施教於人』
『不不住相的行为所获得的利益』
其功德之不可思量,是天下很少能比得上的。
----------------------------------------------------------
*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金刚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
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
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
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
「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於
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15:44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
名望与生命相比哪一样比较重要?
财物与生命相比哪一样较重要?
得到名利与失去生命相比哪一样的结果比较坏呢?
愈是让人喜爱的东西,想获得它就必须付出很多;
珍贵的东西收藏得越多,在失去的时候也会感到愈难过。
所以,知足的人比较不会受到屈辱,
凡事适可而止的人比较不会招致危险,
生活得更长久。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15:51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冲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
一个好用的东西若看似不够完美,
在使用的时候,比较不会因为舍不得而没有充分使用;
一个有才能的人,虽然已经经营很多事业了,
但是看起来还是游刃有馀,
那麽这个人为大众服务的功能是无穷尽的。
真正正直的人,看起来比较柔软;
真正技术高明的人,总是看起来普普通通;
真正辩才无碍的人,总是看起来木木讷讷的样子。
冷静的人总是胜过急躁的人;
寒冷能够克制炎热。
保持清静禅定的心态是治理天下的正道。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15:54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
祸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天下人如果都懂得『道』,每件事物都会被充分运用(连马匹拉屎的
时候,都还在工作行进当中)。
天下人如果都不懂得『道』的时候,每件事物都被当作争斗、夺取的
工具(马匹养在郊外备战)。
人类最大的灾祸没有比『不知足』还要更大的了;
人类最大的过失,没有比『贪欲』以及『有所得之心』还要更大了。
所以,因『知足』而得的满足,才是永恒不灭的真满足。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16:02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不出户知天下
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弭远其知弭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
不见而明
无为而成
********************
如果对自然界运作的法则已经相当明白的人,
不必踏出家门之外,就能知道天下的现况;
不用向窗外观看,就能明白外界的情况。
因为,走得愈远、听得愈多,愈容易糊涂混淆,
反而对真相的了解反而会愈少。
所以圣人不需要向外探访或亲眼观见,即可明了事理,
也不必刻意有所作为,就能事事成功。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16:04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
充实自身学问,要日日精进。
追求体悟大道,要日日减欲。
要不断的减损欲望,一直到无所住的境界。
当行事、作为皆无所住时,就无所不能;
也就是用天下间的自然法则去行无所住之事。
若是行事住相或有所得心(自己的欲求),
必无法将天下事处理得圆满。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16:11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
圣人顺应天道不执着任何观念,依大众需求而作。
善良的人,以善意相待。
对不善的人,也没有分别的以善意相待。
这是有德之善。
可以信任的人,信任他。
对不可信任的人,也信任他。
这是有德的信任。
圣人行於天下,虚怀若谷;治理天下,无私无我。
百姓皆听从他的言行、效法他的举止。
圣人对百姓则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的爱护。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16:17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
人之生动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盖闻善摄生者
路行不遇兕虎
入军不被甲兵
兕无所投其角
虎无所用其爪
兵无所容其刃
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兕 (音:赐,释:雌犀牛)
************************
以出生到死亡来统计,
长寿的人大约占三成,
短命的人也大约占三成。
本来可以活得长寿但却因为某些原因而折寿早死的,也有三成。
是什麽原因导致会早死呢?
是因为这些人生活过得太丰厚,太过於享受、娇生惯养的原因。
听说那些真正融入『道』(懂得照顾自己)的人,
走路的时候从不会遇到老虎,
即使到了被徵兵打仗的时候也自然懂得扮演适当的角色,
而不会被派任做披着盔甲上战场的士兵;
面对任何危险的状况(犀牛角、虎爪或兵刃)也都伤不了他。
为什麽呢?
因为这种人看似无奇,其实他的智慧通达,生活已经跟融入大道,
能够随机顺势而生存,这个世界对他而言,
根本没有危险或是灾难的地方。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16:24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 ?德畜之
物形之 ?势成之
是以万物 莫不尊道而贵德.
道之尊 ?德之贵
夫莫之命 而常自然
故道生之 ?德畜之
长之育之 ?成之熟之
养之覆之
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
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
天下的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再由「德」去滋养,
由「物」的特性给予形体,最后再由「势」去定其发展位置。
所以,天下的万物无不遵从「道」、无不重视「德」。
「道」之所以会显得崇高,「德」之所以会显得这麽重要,
则是因「道」跟「德」从不刻意主宰万物的运作,
而是任由它们自然发展。
所以「道」生育万物,「德」滋养万物,
万物逐渐生长、成熟,并且繁荣而覆盖大地。
生育万物而不占有万物,滋养万物而不居功劳,
繁衍万物而不侵扰万物,这是最上等之德行。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16:31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
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
天下万物是从「有」(作用力)而产生,
「有」是从「无」(能量)变化而来;
而无的母体则是「道」(自然法则)。
既然知道了这个原理,
就可以从万事万物的起源去推演而知道万事万物发生变化之后的结果。
当推算出结果之后,若发现会有不善的现象,
则可再回到本源去修正不当的地方(对症下药);
这样可使危机消失没有灾难。
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及意识的喜恶反应关闭,
使内心不受六识影响;产生主见。
那麽当需要处理事情的时候,就能够就事论事的了解事情产生的本质,
然后观察『与该事有关的人、事、时、地、物之间互动关系』,
再依平等心去处理;结局必然会圆满。
若遇事来临时,只凭自己的感觉、记忆、印象及价值观来决定行为,
而不能就事论事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去行为,则生活必然终生受挫,
也无法真正的解决问题。
内心清静能观察入微,叫做『明』;
心地柔软平等待人,是真『强』。
仔细观察事物的现况,再反向推演事物的本源,
就能了解一切事理的本来面貌,
如有违背正道常理之处,自然能予以改进或防范,
自己就不会做错事情、遭受恶果;
久而久之,也就会愈来愈熟练的正确处理事情了。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16:35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
唯施是畏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
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
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
就算我有觉性,能依随大道治世。
治世之后,我还是担心「世人不能维持道的路径」。
其实,依随大道行事并不困难,但有人总是喜欢投机取巧、抄捷径;
以致於该人不愿正常起居工作、田地荒芜、仓库空虚、只想穿锦衣华服、
身佩锐利宝剑、寻常食物吃腻了,只想吃特别的食物,
最好是还能拥有花不完的钱财货物。
这种人必定是盗贼之流,是不合乎「道」的。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16:37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拨善抱者不脱
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之於家其德乃馀
修之於乡其德乃长
修之於邦其德乃丰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以邦观邦
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
真正懂得盖房子的人,盖的房子不会轻易倒塌。
真正懂得捆绑结绳的人,捆绑结绳的物品不会轻易松脱。
明道的人也跟他们一样,不但受大家敬重,子孙更会永远祭祀他。
修道者如果自修,则他的德行真实充足;
如果影响到家族都能共修,德行更多;
再推展到乡里,德行能传得更久;
推广至国家,德行更为丰硕;
若再推广到天下人,则可使天下人普遍都具有道德。
所以,我用『自他交换』的道理去体会他人的感受,就可以明白他人的想法。
同理,可以观察家庭、乡里、国家、甚至於天下。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19:25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寨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苡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攫(抓扑,音:决)。寨(小男孩生殖器,音:ㄗㄨㄟ)。
************************
德行丰厚的人,有如婴儿一般纯真自然。
毒虫不刺他、猛兽不伤他,老鹰不攻击他。
虽然骨质瘦弱,筋肉柔软,却能很坚强的握物;
小男孩不需懂得雌雄交合之事而亦能勃其生殖器官;
能有这样的情况是因为精力充沛之故。
小儿终日哭号,声音却不嘶哑,是因为小儿哭号之气发乎自然之气。
懂得运用柔和之气,就是懂得「常理」;了解常理则是「明道」。
增长生机之气称为祥和,刻意而作之气则叫做勉强。
万事万物一旦到达鼎盛状况后,必会转入衰老阶段。
因此,凡不顺乎大道而行的事物,必然很快毁灭。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19:29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
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
有见性智慧的人的人绝不多言,多言的人必定没有见性的智慧。
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及意识等的喜恶、高下感受关闭,
使判断事情的识觉(末那识)变得平等,不受六识影响;产生主见。
那麽当需要处理事情的时候,就能够就事论事的了解事情产生的本质,
然后仔细观察『与该事有关的人、事、时、地、物之间互动关系』,
再合理的均衡处理,结局必然会圆满(阿赖耶识);这称作『大同』。
所以,没有人能够去亲近他,或者疏远他;
没有人能够去利诱他,或者伤害他;
没有人能够去看重他,或瞧不起他。
这种人是天下最尊贵的人。
--------------------------------------------------------------
* 『转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
识(意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
识(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
* 发菩提心(法平等,无有高下之心)将判断事情的末那识(第七识)
转成『平等性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五识就会自然
转成不偏不坦的资讯,即是『成所作智』;在此状况之下,意识(第
六识)则因为变得不住一切相而自然转为非常清明--『妙观察智』,
最后,决定行为的阿赖耶识就转变成至高无上的智慧『大圆镜智』。
以上,是六祖惠能大师对着读楞伽经千馀遍还不懂三身四智的智通和
尚开示的精华段。--六祖坛经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19:36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弭贫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
以正道可以治国,以奇术可以用兵,
以无为之道可以得天下。
我是如何知道的呢?是根据以下的现象:
国家的典章制度规定的愈多,人民就变得愈贫穷;
愈多人民相互争夺权势及利益,国家愈乱;
愈多的人民追求不实用的技巧花样,各种奇怪的商品、货物就愈多;
法律愈是严峻,盗贼反而愈多。
所以圣人说:
在上者依随自然法则去合理行事,不住相作为,人民自然化育;
在上者愈不扰民,人民就会自然端正;
在上者愈不干涉,人民就会自然富有;
在上者愈不贪求,人民自然朴实快乐。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0-16 19:39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醇醇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也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刿
直而不肆
光而不耀
* 刿(割伤,音:贵)。
**************************
上位施政者的政策平实宽松,老百姓的生活也就平安朴实;
如果政策多且严峻,老百姓就会变得投机取巧、不务实生活。
灾祸来的时候,往往带来面对问题改革向善的契机;
享受福报的时候,往往因为骄慢放逸而种下衰败颓危的种籽。
这是什麽原因呢?
因为世间的任何事情,除了正面看得见的现象外,都还具反面的作用;
祸福是相生共存、互为因果的,
『正』久了必然会变成『奇』,
『善』久了自然会变质成为『恶』。
人们长久以来都受贪欲迷惑,因此叁不透这些道理。
所以,明道的圣人对於名利不敢求取,
行事清廉不妄为,
坦率正直不放肆,
造福别人不夸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