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币:
-
- 奖励:
-
- 热心:
-
- 注册时间:
- 2008-4-5
|
|
经济增长现疲态 风暴后全球市场或入长期熊市
近期国内A股市场并没有跟随全球股市走出大幅反弹的行情,相反行情持续低迷,股指再次逼近前期低点。在国内外环境仍未明朗、后市悲观预期难以消除的情况下,A股市场很难摆脱弱势震荡筑底的格局。
近期欧美各国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救援行动,使得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有所降低,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市场信心,欧美股市也相继大幅反弹。但是,这种反弹多属于救援行动的短期刺激。通过控股银行的方式向资本市场注资在短期内可以缓解流动性危机,但花费巨额财政控股大型银行的各国政府在未来将会严格控制银行风险,可能采取更加保守的信贷政策以保障纳税人的利益,这将使遭受金融风暴打击的全球经济进一步丧失活力。因此,我们更加担心的是金融危机过后,紧缩的信贷和保守的信贷政策所带来的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衰退接踵而来,全球资本市场可能步入长期熊市,中国股市也难独善其身。
从国内相关行业近期表现看,经济增长已初显疲态。首先,从今年3月份开始,经济减速使得全社会用电量增速持续下滑,已经从3月的14.4%下降到8月的5.4%;其次,由于出口减缓、国内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减少以及汽车销量的降低,钢铁需求大幅下降,已经造成供需失衡,导致近期国内钢价大幅下跌,钢铁行业开始减产;此外,受下游。。。。。。。行业需求减缓的影响,煤炭价格也出现下跌,交易不活跃,秦皇岛煤炭压港现象严重。上述情况表明,在宏观调控和外围环境不利的双重作用下,经济增速下滑的迹象已经显现出来。因此,今年三季度上市公司业绩增速可能出现大幅下降,这将直接制约股指的反弹高度。
总体上看,尽管全球范围内的金融风暴有所缓解,但何时平息仍有待观察。而风暴过后,全球经济衰退的"痛苦"将会接踵而至,全球资本市场或将步入长期熊市。虽然国内A股市场已经下跌70%,已经反映了对未来的悲观预期,然而投资者仍不能过分乐观。我们可以判断经济是否触底,但是很难判断经济会在底部徘徊多久。 (中国证券报 杨震宇)
人民日报邀权威经济学家谈中国经济:能够安渡难关
源自华尔街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已经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前景如何?
金融危机将在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两个层面上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但与10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相比,中国已拥有更多资源去应对负面的外部经济环境。
中国经济基本面依然良好,我们完全可以对中国经济投下充满信心的一票。
连日来,源自美国华尔街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发达国家穷于应付,发展中国家也深受影响。已经融入全球经济的中国前景如何,怎样自处?记者专访了香港三位著名经济学者:美国摩根斯坦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中银香港高级经济研究员黄少明。
危机源头--
美国以扩张信贷和过度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
背景:在美国次贷危机之下,扑朔迷离的国际金融市场掀起"海啸",投资者消费者恐慌失措,格林斯潘口中"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扑面而来。
"此次金融危机本质上是由于近几年国际金融活动过分扩张,而产业、服务等经济的基本面不能支撑这种扩张所引发。只不过金融市场最敏感,每次经济调整都会首先从金融市场开始,这回也不例外。"摩根斯坦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这样分析"金融海啸"的成因。
王庆认为,经济积累和扩张的过程持续了四五年之久,因而调整过程也不会短,目前的危机只是开始,还未到最坏的时刻。尤其是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也才开始,欧洲经济的成长也明显放缓,形势并不比美国乐观,而且欧洲劳动力市场调节能力也较弱,政策灵活性远比美国差。他判断,世界经济的放缓大约在明年中期才会见底,下半年有所复苏,真正明显复苏将等到2009年底或2010年初。
中国银行香港高级经济分析师黄少明进一步解释说,金融危机的源头说到底就是美国一直盛行的扩张信贷和过度消费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危机爆发,则资产价格下跌,就业市场转弱,失业率上升,这样又进一步限制消费,拖累经济。尽管美国一再采取行动,但因"病情"沉重,救市只是杯水车薪,效果不彰。
中国经济--
"体魄"强健 影响有限
背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GDP年均增长10%以上。今年上半年农业喜获丰收,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拉动经济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增幅均在20%以上,其中出口增长有所放缓。上半年GDP增长10.4%,较去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
"大约10年前,就在东亚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天不会塌下来》,主要讲中国经济会从危机中走出来。"今天中国面对同样恶劣的外部经济环境,尤其是美国自1929年经济大萧条以来规模最大的金融危机,中国依然能依靠内需实现经济增长。可以再次说"天不会塌下来"。专研东亚经济发展的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开门见山。
刘遵义认为,与10年前比,中国拥有更多资源去应对负面的外部经济环境,包括更高的外汇储备、巨大的财政盈余和更有效的社会安全网等。此外,还有三大利好因素支持中国经济发展:超过30%持续高水平的国内储蓄率,充足的剩余劳动力,以及13亿人口组成的巨大国内市场。因此,中国依靠内需就可以实现经济增长。
王庆依然从金融角度对中国经济投下信心一票。他说,在资金大退潮的情况下,所有经济体都会受到影响,那些长期依赖外部资金发展的国家受冲击最大。中国的出口大于进口,经常账户顺差,有贸易盈余,储蓄大于投资,国家有净储蓄,依然是流动性充足,因而中国受到的影响相对最小。
王庆进一步分析,金融危机将在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两个层面上发生作用。资本市场上对中国经济影响有限,只是令一些机构持有的美国相关资产缩水,这个缩水将表现在资产负债表上,对实体经济没什么影响。在实体经济方面,主要体现于贸易,美国、欧洲等经济体放缓,必然收缩中国的出口市场,进而影响企业的产出、盈利和投资,以至于对就业产生负面作用。
应对之策--
扩大内需 持续增长
背景:去年以来,中央实施了不同重点的宏观调控政策,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先是"两防",继而"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控制物价过快增长。
"目前,得力于中央有效的宏观调控,中国通货膨胀率已明显回落。"黄少明分析,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现实下,应立足于内需,实现经济增长。一要刺激消费,消费将是稳定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支柱,要继续通过减税、补贴等措施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照顾低收入者生活;二要稳定投资增长,加强对自然灾害中显现的基建薄弱环节投资,提高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三是以更稳健的政策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刘遵义则强调,中国刺激内需的手段很多。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加强对公共医疗卫生设施、各级教育基础设施投资,加强下岗工人培训,促进再就业等。
王庆分析说,面临当前形势,无论财政还是货币政策,都有很多工具可用,都大有作为。
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次贷危机初现端倪。
2007年7月16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旗下两只基金宣布清盘。
2008年9月7日,美国政府宣布接管两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
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同日,美国第三大投行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
9月16日,美国政府同意向美国国际集团AIG提供紧急贷款,以控股79.9%方式接管这家全球最大保险机构。
9月21日,华尔街仅存的两大投资银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发布公告,将接受美联储监管,转型成为银行控股公司。
9月25日,美国最大储蓄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被监管机构接手,成为美国历史上倒闭的最大规模银行。
10月3日,美国众议院投票表决通过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
10月8日,全球11家央行联合大幅降息。
10月9日,降息的消息未能抵挡全球股市大幅下跌。美国、日本、英国等国股市纷纷跌至近年来新低。
10月13日,欧盟各国政府承诺用约2万亿欧元救市。道琼斯指数创出史上最大单日上涨点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