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酣睡者

振华重工(600320,900947)长期跟踪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29 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酣睡者 于 2008-4-28 21:40 发表
感谢时间妹妹.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80428/LTN20080428871_C.pdf
每股收益一毛六,比预计的强多了,呵呵


感谢.

如果一季度每股收益1毛六的话, 全年是 0.16*4=0.64, 未见得很多啊.

即使按照同比增长12%计算, 全年也是0.625*1.12=0.7, 也未见得很多啊?

为何酣睡兄会觉得强多了呢? 谢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29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季度有过年以及雨雪灾害,在同类型公司出现下降的时候港机能够实现增长,相对来说很不容易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8-4-29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一点不错.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9-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4-30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振华港机: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
  根据著名产业研究机构OneStone Consulting Group统计,2006年至2010年,遍布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运营部门,将投资超过260个港口建设项目。在此期间,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也将保持每年平均9.4%的复合增长率。这无疑是港机市场的利好消息
  5月7日,世界首台7500吨全回转浮吊将在长兴岛进行试重,当期盼已久的这一刻即将到来,上海振华港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振华港机”)总裁管彤贤依然如往日一样低调:“我们都不敢松口气,怕发生意外,必须试吊成功。”寥寥数语,管彤贤淡定的语气中充满了自信与慎重。
  这一台全回转浮吊的正式启用,不仅将再度吸引业界的目光,也意味着振华港机向海上重型装备制造领域跨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末,标有“ZPMC”(振华港机英文缩写)几个字母的“钢铁巨人”已经走向世界67个国家和地区。根据英国权威杂志《World Cargo News》的统计,自1998年起,振华港机的产品已经连续9年位居全球市场占有率之首。
  振华港机成立之初,由交通部在香港的一家合资子公司投资50万美元,上海港机厂以一块地皮作价50万美元出资,合资成立了振华港机。经过多年发展,振华港机已经转变成为中方国有资本控股企业。根据振华港机公布的2007年年报资料显示,目前,振华港机主要持股股东包括,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持股24.94%,香港振华工程有限公司持股17.98%。
  一家成立仅16年的企业,如何超越竞争对手,实现跨越式增长?在成为世界集装箱起重机制造领域的领跑者后,振华港机又将如何开拓新的市场空间,谋求转型发展?
  日前,管彤贤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几年,振华港机始终在开辟新市场、培植新经济增长点,力争2008年实现产值300亿元人民币,今后每年要递增100亿元人民币产值。
  艰难“出海”觅生机
  日前,振华港机公布的年报显示,2007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10亿元,同比增长22.86%;实现净利润20亿元,同比增长24.81%。
  然而,闪亮数据的背后,却是振华港机历经风雨的坎坷征途。16年前,当时已年届59岁的管彤贤看好集装箱机械行业的发展前景,主动向交通部请缨,成立一家以制造集装箱起重机械为主的外向型企业。
  “我有一个优点,可能年龄大一些,经历的事情多一点,追求的目标就和有些年龄的人想法不一样。”管彤贤提起自己在59岁毅然决定“下海”的往事时,无限感慨地说,“当时,就是几个热爱港机事业的人,聚在一起做了点儿事,有些机会如果放过去,可能以后都追求不到了,难遇而不可求啊。”
  于是,1992年,一切从零开始。13个人,100万美元投资,振华港机,这家沪港合资企业开始蹒跚学步、奔跑、腾飞……
  “振华的发展是赶上了好机遇,拼命往前跑,就跟上去了。”管彤贤谈起振华港机的发展历程,言语间总是带着一份云淡风轻的从容,似乎当年那些“没资金、缺技术、连模仿别人都费劲儿”的岁月,只是为振华港机如今的辉煌业绩做铺垫。
  在管彤贤看来,当时,伴随着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集装箱运输业已经进入大发展期,而船舶大型化时代的到来,也要求港口装卸机械更新换代能够实现快速装卸,这正是振华港机需要的发展机遇。
  但是,企业成立初期举步维艰,不但缺乏资金和技术,而且当时的振华港机并不是著名品牌,参加海外投标曾屡被拒绝。“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去投标人家不要,当年我们投新加坡,大概投过五次标,一次都没中。”管彤贤回忆道,“港口机械属于耐用工业品,人家首先要看的是品牌,而不是价格,(在这行中)知名品牌体现了你的质量,你的技术。”
  面对如此艰辛的开局,管彤贤并没有轻言放弃,他始终坚定地相信,振华港机的产品一定能够以“可靠的品质、有竞争力的价格”得到客户的认可。
  终于,几经波折,1992年底,振华港机拿下了第一份海外订单。尽管这份来自加拿大哥华港的订单并没有给振华港机带来太多的利润,但这是振华港机第一次被世界港口接受和承认,是振华港机开拓海外市场的“开路先锋”,也成为“中国制造”和“ZPMC”走向世界的起点。
  此后16年间,振华港机相继击败日本三菱重工、三井,韩国三星、现代,德国克虏伯等国际竞争对手,占据了世界港机市场70%的份额。
  技术创新求发展
  在管彤贤看来,振华港机迅速占领世界市场,取得成功的秘诀离不开自主创新。他经常引用毛的话对员工说:“要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战争中学习战争。”管彤贤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敢于与强争锋就是振华港机不断进行自主创新最好的动力。
  “我们善于把国外最好的东西拿来,先模仿,然后消化、吸收,再进行创新,使之成为我们自己特有的技术。”管彤贤说,“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我们的产品就必须始终保持高科技含量,自主创新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能懈怠,否则对手很快就会赶上来。”
  振华港机的迅速崛起让业界为之赞叹,日本的日立、住友,这些企业都曾是振华港机模仿过的竞争对手,但是学生可以超越先生,如今这些企业纷纷来到振华港机进行参观、学习,试图探究这家企业走向成功的密码。
  管彤贤认为,企业要舍得投入开发资金,这是不断进行自主创新的物质基础。“在科技创新研发领域,振华港机保证每年投入总产值的2%,除此之外,公司每年在奖励科技创新上的支出也达到近千万元,曾多次颁发百万元大奖。”管彤贤表示。
  从最初的“模仿创新”到如今的“自主创新”,振华港机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方向、清晰的路径。来自振华港机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振华港机已经申请技术专利242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72项,国际发明专利88项,实用新型专利75项,外观设计专利7项,获得授权国内发明专利29项,国际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70项。
  多年来,振华港机在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始终紧盯世界港机市场的发展趋势,并且努力尝试研发节能环保型产品,抢占市场先机。
  2007年,振华港机在长兴岛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环保型全自动化码头示范区,邀请了150名国内外专家参观,他们均给以高度评价,认为该全自动码头示范区是世界港口码头发展的方向。目前,已经有6个海外客户在进行谈判。据介绍,这种以节能环保为主要特色的全自动化码头,生产效率比以往至少提高50%,一次性投资费用比常规码头高1/4~1/3左右,但运营成本却大大降低,仅为常规码头的1/2左右。
  最让管彤贤感到欣慰的事情是振华港机在机、电、液等领域都涌现出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真正的人才要自己培养,尤其是各行业领域的领头人,这种人物要有本领,肯全心投入,一定要对自己钻研的课题如痴如醉,才能出成果。”管彤贤说。
  事实上,尽管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管彤贤依然身体力行,与员工们一起到处奔走,从没节假日和星期天。他说:“我的时间,有三分之一参与技术开发,三分之一研究市场,还有三分之一是研究生产。”
  开拓转型创未来
  自2002年以来,振华港机连续4年产值同比增长50%,这一增速让业界同行赞叹不已。同时,管彤贤坦陈,尽管公司业绩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由于现有总装场地紧张,目前公司正在扩张,以解决产能、运能的“瓶颈”。
  此外,振华港机也不得不开始面对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等压力。
  “我们是以钢材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业企业,过去钢材的成本价格在合同中的比例占17%~21%左右,现在约占25%,因而涨价是无奈之举。去年我们用了78万吨钢材,今年估计我们要用100万吨甚至110万吨。”管彤贤说,“为了规避钢材涨价的压力,去年下半年我们就开始跟钢厂讨论期货事项。”
  面对钢材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去年振华港机与钢厂签订协议,预付款为30%,如果今年钢材销售价格涨幅在8%以内,钢厂全部自己“吃进”,如果涨幅超过8%,双方各自承担一半。“去年我们已经签订了95万吨钢材期货合同,今年下半年开始,就又要谈明年的用钢了。”管彤贤说。
  尽管面对诸多挑战,管彤贤依然对振华港机的未来充满信心。“为了保证振华港机持续的竞争力,公司在抓好主业(集装箱机械)的同时,追求市场多元化,培植新的增长点。”
  根据产业研究机构OneStone Consulting Group统计,2006年至2010年,遍布全球85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运营部门,将投资超过260个港口建设项目,其中购置岸桥的支出将达到92亿美元。在此期间,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也将保持每年平均9.4%的复合增长率。
  这无疑是港机市场的利好消息,一直作为行业领跑者的振华港机,并没有再扩大市场份额的打算。对此,管彤贤表示:“没必要再扩大(份额)了,必须保留一部分对手,有竞争才能促使我们不敢松懈,也只有几家对比,才能反映我们的价格优势,没有竞争对手不利于自己进步。”
  振华港机更为看重的是如何拓宽产业链,开创新的市场空间。在管彤贤心目中,需要花力气去开拓的“新市场”,是海上重型装备制造领域。
  “海上重型装备制造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现在设计还不在我们自己手中,需要与国内的科研机构合作。”管彤贤说,“但是,人才归根到底就是实践中出来的,我们毕竟有长时间的机械制造实践基础,是跟钢材打交道的老手。今天可以说是真正到了以钢为纲的时代,我们能降服钢,就立于不败之地。”
  在管彤贤看来,由于海上重型机械领域进入门槛高,对技术要求高,目前全球有此能力的厂商并不多,这也是振华港机谋求发展的良机。“只要有核心技术、本领,有品牌、诚信,海上重型(机械)的市场就前途无量。”管彤贤充满自信地说,“我们肯定可以取代这个领域的很多外国人,首先就是韩国人,韩国有技术,但是劳动力成本高。”
  目前,振华港机已经将海上重型机械、大型钢结构、港口机械配件和散货装卸机械领域等作为新经济增长点。振华港机年报中的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海上重型装备主营业务利润率达23.37%,其营业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总额的6.87%。对此,管彤贤表示,海上重型机械领域将成为振华港机未来增长的引擎。
  未来总是值得期待的,管彤贤带着淡定自若的微笑,透露了对振华港机的信念:“我们的目标是,2010年前,希望公司产值每年增长100亿元人民币,同时保证公司员工收入每年增长10%。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8-5-1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港口生产经营保持好的发展势头
[2008-04-30]  

--------------------------------------------------------------------------------

  1至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港口生产经营继续保持好的发展势头,货物吞吐量、外贸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等主要经济指标仍然保持稳步增长。
  港口货物吞吐量持续增长
  今年以来的港口生产,延续了近几年来的良好发展势头。1至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40059万吨,同比增长15.5%。其中,沿海港口完成104940万吨,同比增长15.6%;内河港口完成35119万吨,同比增长15.2%。
  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9408万吨,其中沿海港口完成36875万吨,内河港口完成12533万吨。
  旅客吞吐量略有回升
  1至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旅客吞吐量1876万人,同比增长1.9%。其中,沿海港口完成1589万人,同比增长4.5%;内河港口完成287万人,同比下降10.4%。
  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旅客吞吐量616万人,其中沿海港口完成545万人,内河港口完成71万人。
  外贸货物吞吐量稳步增长
  1至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47481万吨,同比增长11.1%。其中,沿海港口完成44040万吨,同比增长10.9%;内河港口完成3441万吨,同比增长13.7%。
  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外贸货物吞吐量16416万吨,其中沿海港口完成15261万吨,内河港口完成1155万吨。
  国际集装箱吞吐量继续增长
  1至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完成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2902.39万TEU,同比增长18.4%。其中,沿海港口完成2700.37万TEU,同比增长18.4%;内河港口完成202.02万TEU,同比增长17.2%。
  3月份,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国际标准集装箱吞吐量1026.67万TEU,其中沿海港口完成953.25万TEU,内河港口完成73.42万TEU。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9-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3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管彤贤:市场逼着我们向前走

《第一财经日报》:经过16年的迅速发展,目前振华港机已经击败了很多竞争对手,ZPMC成为一个“中国制造”的标志走向世界各大港口,你认为取得这一成绩的关键是什么?

  管彤贤:振华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首先是抓住了好的市场。市场,企业创造不了,但是市场是企业生存的基地,生存发展既是企业的目标,又是归宿。因此,企业要想发展,必须要找好市场。有的企业很想发展,但就在屋子里关着门搞改革是不行的,企业必须要到市场里去,市场推着你搞改革、搞发展,结果会不一样。振华从来都是建设在后面,市场在前面,换句话讲,振华的发展,都是市场逼着我们向前,三步并作两步走。



  其次,企业得有好的士气,没有好士气不行。士气取决于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要有好的分配,能够满足大家不断改善物质文化的需要,不满足这个不行;第二个条件是领导班子,领导要身先士卒,领导不能总是给自己找便宜,不能挂羊头卖狗肉,这才能有人跟着你干;第三个条件是落实各种政策,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比如,我们这里出现工作失误,除非你自己有重大直接责任,一般都采取扣工资、扣奖金“挂账”的方式,只要你过两天改正了,钱还是还给你,我们也不缺这个钱,但出了差错没有表示也不行。成功都是跟着大量失误走过来的,每天要处理的失误多了,哪有人敢说我就没有失误呢,创新哪会都是成功的啊。要有好的士气,就要会宽恕失误。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企业从来不按照年龄划线。为什么呢?因为要做成一件事没有五六年不行,要不然,50岁就不想做事情了,他会有很多顾虑。现在我们企业里50多岁的人跟年轻人一样朝气蓬勃,这个年纪的人做事情不仅仅是图财,还有事业成就感。你得给他机会,没有机会,到了一定时间人才就会走。所以,我们振华永远不会说“企业不需要你了,退休去吧”这种话。

  《第一财经日报》:我们知道,振华的主要市场在海外,目前如何面对人民币升值速度不断加快的情况,是否有这方面的压力?

  管彤贤:这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也是企业必须具备的一种本领。在商品经济里,企业必须接受通货膨胀、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涨价等各方面压力,特别像我们这种企业,受汇率变化影响很大。

  去年,振华港机创汇28亿美元,平均换汇率达到7.6。今年我们至少要做35亿~36亿美元,甚至可能做到40亿美元,今年才刚刚开始。

  怎么能产生这些利润?最好的办法是稳定人民币和美元之间的汇率,我们估计今年换汇率可以做到7.4。如何做到这点呢?除了通过远期保值、直接涨价等方法规避风险,我们最常用的策略就是改变币种。比如,我们签合同的时候,会以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来签,现在以欧元作为计价货币的合同有利,我们就争取签欧元合同。

  振华大量的海外市场,除了美国,都可以争取签欧元合同。甚至即使签了美元合同,我当时就买成远期,在外汇市场把美元买成欧元。目前我们有相当量的欧元合同,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人民币升值对我们确实有很大影响,但是我们有方法来规避这个风险。其实现在我们公司有出口也有进口,我得买很多配套设备进来,配套件、电子产品、特殊钢材等,都需要进口。如果出口用欧元,进口用美元,就越买越便宜。虽然我们是一个外向型企业,但因为有应对措施,汇率影响并不是很大。

  《第一财经日报》:预计未来振华港机新的市场增长点在哪些领域?为什么选择了海上重型机械市场作为一个重点发展领域?目前进展如何?

  管彤贤:振华港机现在有6个市场,前景都非常好,但是“吃饭”主要是靠第一个市场——集装箱机械市场,这也是16年来积累的一个重要成果。另外5个市场,有的是已经拿到手在做,有的还是我们心里想要去做的。
(振华港机的)集装箱机械,目前已占世界市场70%左右份额,今后这个市场贡献的年产值在20亿~30亿美元左右。有人担心会不会饱和,需要讲清楚的是,由于船舶大型化促使港口不断添置新装卸机械,现在世界上在用的共有4000台岸桥和6500台场桥,但每年有200台岸桥和400台场桥定期折旧更新,还有由于技术进步(特别是自动化)而必须更新的设备,估计今后10年我们可以保持住这个产值和市场份额,但再扩大就有难度,必须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开辟一个市场,没有五六年不行。海上重工这几年由于油气的价格高了,开始有利可图,提到议事日程,以前是爬行速度,很缓慢。海上重型装备的平均利润在30%~50%,难度也非常高。但海上重型机械的市场非常大,目前的市场份额每年至少500亿美元,而集装箱机械市场份额每年也就是30亿~40亿美元,海上重工发展起来可能1000亿美元都不止。

  目前,我们在建造两艘全回转巨型浮吊(为海上油田保驾护航不可缺的设备),起重量是4000吨和7000吨,惊动了世界同行,新的订单接踵而至。

  《第一财经日报》:你如何理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你认为振华港机的核心竞争力以及目前最大的挑战分别是什么?

  管彤贤:从我们自己看,“核心”这两个字,最重要是能够做到“人无我有”。

  我们的规模也是竞争力。世界上只要我想做,公平竞争就一定能做到,只要招标,我们一出场日本人就走了。日本三菱、住友,都来参观过振华港机。他们要录像、照相,我们都同意,图纸都可以给他们,但没有市场,这些资料就是一堆废纸。

  核心竞争力,我的理解,就是我有你做不了的,包括一部分技术,核心技术不需要申请专利都可以,但一定要保护。别人都可以做的,在我理解就不是核心竞争力。别人无法复制模仿的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高市场占有率,以及品牌效应就是活广告。

  市场本身就是竞争,商品经济就是过剩经济,绝对不是你一家,常常是买方市场,有的时候看着是卖方市场,其实还是买方市场,因此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都是挑战,都是压力。钢材涨价、汇率变化、通货膨胀,都是挑战。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8-5-3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核心竞争力,我的理解,就是我有你做不了的,包括一部分技术,核心技术不需要申请专利都可以,但一定要保护。别人都可以做的,在我理解就不是核心竞争力。别人无法复制模仿的才是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发展到一定规模后,高市场占有率,以及品牌效应就是活广告。
--老管讲得不错.
另外,永远不要因为其他方向,而小看港机,这是振华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我们借以发展的着眼点和立足点.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9-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3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振华B股最低跌到 1.25美元, 就是只给予港机部分的估计. 其他业务, 现在还只是远景.

中集的麦伯良也说, 他们要花5-10年时间, 把海工做到第一名, 象集装箱那样. 呵呵. 可是市场不会因为麦总的一句话, 给中集更高的估值.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4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候看看老管讲的话,真的很佩服他。这么大的年纪思路还是那么清晰,有些观点远远比那些所谓的大企业家看的远、看的深。一个企业的成长离不开灵魂人物,也需要一个坚强的团队。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2-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4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魏雅华
      
         “中国制造”想要完成从做大到做强的转变,没有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蜕变是不可能的。对于外贸依赖度超过了73.5%,外贸总额己位居全球第二,并可能在2010年前问鼎全球第一的中国,蜕变可说是生死攸关。
      
         “中国制造”遭遇
      
         最严寒的春天
      
         2008年以来,以“物美价廉”为最大特点的“中国制造”,遭遇了五十多年来最严寒的春天。人民币升值、资源价格暴涨、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使得“中国制造”仰仗的价格优势迅速丧失。
      
         大批的外资在华企业逃离珠三角、长三角,逃离中国,再加上全球一波又一波的对“中国制造”的反倾销诉讼官司,使得中国成为全球反倾销诉讼的头号目标,以致我们不得不问:2008年,还有多少“中国制造”能存活下来?
      
         当然,每个硬币都是具有两面性的,我们也不必把这件事看得过于严重。
      
         这样的形势将会迫使处于价格低端的“中国制造”,向价格中端甚至高端迈进,“中国制造”是必须发生这样的蜕变,以绝地求生的。渐渐脱离廉价的消费品市场,向中高档的产品市场前进。这样的事迟早会发生,这道槛也早晚得过。
      
         中国必须打造数量众多的、属于自己的中国品牌,而且“中国制造”也具备了建造中国品牌舰队的实力,中国已初步达到了与发达国家在中高档产品上一较高下的发展阶段。
      
         “中国制造”不能总是“物美价廉”,不能一直靠卖苦力、卖资源生存,“中国制造”不能总靠价格低廉、广种薄收、利润菲微血拼,而是要尽快地完成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生产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性价比的产品,真正地让“中国制造”扬眉吐气。
      
         当然,这个过程会是很艰难、很痛苦的。
      
         人民币:升值与贬值
      
         2008开年以来,我们的所有的“中国制造”,都在像“烤全羊”一般,蒙受着人民币升值与贬值的两面烧烤。
      
         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天天都在变,一如2008年的日历一样,天天都是新的,而且是屡创新高。到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破7入6,从2006年5月破8到现在,才不过行进了两年。
      
         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纺织服装业的销售利润率就会下降2%~6%。它的影响是被放大了的。从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的幅度己超过了15%,其结果是,一件加工出口的毛衣,在上世纪90年代初,大约可赚到30元,而2008年开始只有1元左右的利润,甚至在赔钱。
      
         在中国纺织品占据全球出口额25%的今天,纺织业的利润己菲薄到危及该行业的整体生存。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鲁、苏、浙、粤、冀、闽6省的调研结果显示,2/3纺企利润率己比纸还薄,仅0.62%,面临关门歇业的困境。
      
         2008年前两月纺织服装出口研究报告显示,1~2月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综合价格指数提升了10.15%,高于前两年提价幅度。但由于1~2月份出口数量出现了1.78%的负增长,导致前两月纺织服装出口金额增幅也降至8.19%的低水平,较2007年全年增速回落了10.58个百分点。
      
         而偏偏中国的外汇储备又位居全球第一。到2007年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己多达1.53万亿美元,该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也不过3.1万亿美元。中国的居民存款总额不过17.5万亿元人民币,如果折兑成美元,不过2.3万亿美元。
      
         1.5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总额己接近中国的居民存款总额,对于中国是太多太多了。全球经济位居第一的美国,它的外汇储备不过在0.3万亿美元的水平上晃荡。
      
         算一算,自汇改以来,中国的外汇储备至少己经损失了2000多亿美元,而中国每年的军费开支还不到600亿美元。此外,中国的外汇储备天天都在缩水,美国又开足了马力在印美元,这两年,美元的贬值己超过了20%。
      
         这就难怪伊朗人会愤怒地说,“我们给他们比血还珍贵的石油,可他们给我们废纸。”
      
         说罢了升值再说贬值,2007年中国的物价CPI值从1月份为2.80%,到12月份已是6.1%。而2008年中国的CPI涨幅更加惊人:1月份CPI值为7.10%,2月份达到了8.70%,3月份为8.3%。
      
         最糟糕的是,涨幅最大的是我们天天要吃的食品,如猪肉、食用油、粮食、蔬菜等。它所导致的最直接的结果是,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升。如果说,在2006年和2007年,一个打工仔能靠七八百元维持基本生活,那么,在2008年,月薪一千二三都得过得紧巴巴的。工资低于1600元,你便很难招到工人。
      
         从“温州制造”说起
      
         说到“中国制造”,我们便不能不说“温州制造”。
      
         温州这个风景优美、依山傍海,地处瓯江入海口的浙南小城,有一组辉煌得让人难以置信的数字。以前,我们只知道上海和广州是中国最大的轻工业生产基地,而温州仅仅是东南沿海的一个很普通的、货物吞吐量不算很大的小港湾而己。
      
         可迅速崛起的温州,真让我们有点儿眼花缭乱:就是在这个地方,生产了全国10%的服装、20%的鞋、60%的剃须刀、65%的锁具、80%的眼镜、90%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和90%的水彩笔。温州的低压电器、五金制品、汽车摩托车配件、陶瓷制品在国内也都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温州制造”的崛起就是“中国制造”发展的一个缩影。然而,2008年,温州制造商的日子也越来越难过了。
      
         2008年的春节,尽管中国遭遇了五十年不遇的雪灾,可雪灾并没有给温州带来灾难,温州很平静地渡过了雪灾。
      
         然而,春节过后,很多温州人惊讶地发现,另一场“雪灾”在渐渐压垮温州:温州的工厂关停掉了一大批,报纸上厂房转让和出租的广告越来越多,每天都是整版整版的。和前两年相比,尽管租金降低了40%左右,可厂房还是租不出去。
      
         在温州,除了服装、皮鞋、电子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关停以外,关停倒闭的危机还在向温州的一些特色轻工产业扩散。
      
         打火机是温州最有特色的产业之一,目前全球有百分之八九十的金属外壳打火机都产自温州,毫不夸大地说,温州垄断了全球的打火机生产。按说这不仅是一个让温州人值得骄傲的数字,甚至是一个很让国人骄傲的数字。然而,不幸的是,温州的打火机企业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倒闭了八九成。仅有三五十家门还开着,在硬撑。
      
         是什么原因导致温州的打火机企业的大面积死伤?首先是由于不断爆发的反倾销诉讼,海外市场的不断萎缩,其次是原材料价格的暴涨。
      
         温州生产的金属外壳打火机其原材料主要是锌、铜、白金、镍等,而近几年有色金属的价格涨势惊人。2007年,铜从两万多涨到了六七万,涨了两三倍,锌从每吨八九千元,涨到了两三万元,甚至三四万元,居然上涨了四五倍之多。这是导致打火机企业停产的直接原因。
      
         据温州市中小企业促进会统计,目前温州30多万家中小企业中,有20%左右也就是五六万家正面临倒闭,处于停工或者是半停工状况。
      
         不仅仅是温州,在长三角,包括在上海周边的几个区,像松江、金山,还有苏北地区,也同样面临着这种危机。
      
         价格不断向上攀升的不仅是原材料,还有劳动力成本。在温州的每家工厂门口,几乎都贴着招工启示,却招不来工人,而工人又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工厂所能提供的工资水平与工人要求的最低工资差口大张,这导致企业大量缺工,这样的怪圈在劳动力密集的地区愈演愈烈。
      
         还有,人民币每升值一次,便使中国产品海外市场的价格提高一次。也就是说,中国产品海外市场的价格天天都在上涨,而偏偏美元又在持续走低,使中国产品海外市场雪上加霜。它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美国乃至欧洲的消费力日益疲软。还有,美国的次贷危机重创了全球的消费者信心。
      
         2008年,“温州制造”在美国和欧洲市场的销量灾难性地减少了30%~50%。
      
         除了以上原因,急剧上涨的工业用地价格和房价,也大大地推高了“温州制造”的成本。在土地严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温州的地价不断攀升,已经到达寸土寸金的程度。温州的工业用地的价格要200万元一亩,这己是全中国最昂贵的土地价格,内陆很多地方只有5~6万元一亩,即使上海这种中心城市,土地价格也比温州低很多。
      
         昂贵的土地价格迫使一大批精明的温州商人逃离温州。据统计,目前780万温州人里面,有大约300万人在外地投资兴业。
      
         “中国制造”从哪里突围
      
         如果说,“温州制造”与“中国制造”都在面临着同样的危机,那么就让我们先来看看“温州制造”是如何冲出重围的。
      
         在这件事上,我们还是先看温州的打火机。
      
         在“大虎打火机”出口国家的名单上,新出现了墨西哥、哥伦比亚等国,而这些国家都是海拔在2500米以上的国家。2500米的海拔是个什么概念?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地区,普通的防风和直冲型的打火机是打不着火的,而大虎公司去年最新研发的一款高原打火机,成功地实现了高原防风打火,正是这款新产品给大虎打火机带来了新的商机。
      
         仅仅去年下半年,这款高原打火机就出口了两百多万只,新产品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市场和新的希望。他们不仅在开发新产品上下功夫,大虎打火机还投巨资对原有的产品进行工艺和设计上的改造,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他们生产的打火机原来在国外价格不过六七美金。可新款的高原防风打火机可以卖到十几、二十几美金。
      
         从这个意义上说,也许一大批中小企业的倒闭并非坏事,这种优胜劣汰也许会如大浪淘沙,让“中国制造”、“温州制造”吹尽黄沙始得金。
      
         作为“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州制造”遭遇的危机给我们提了一个醒:只有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只有真正参与到产业链上游的竞争、获取更多的附加值,我们的企业才不会变成跨国公司的附庸,才不会变成全球产业竞争格局中垫底的“中国制造”。
      
         无独有偶,让我们再来看一个成功的“中国制造”:振华港机。
      
         由中国上海振华港机公司(ZPMC)“振华港机”生产的,拥有自己专利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港口专用起重机,牢牢地占有着全球港口专用起重机70%的市场份额。那么,它们又是如何雄踞这一市场的霸主地位,创造出这份令人惊艳的辉煌的呢?
      
         目前,世界上其他国家生产的起重机,每次只能吊运一个集装箱,而振华港机一次可以吊运两个集装箱。无论两个40英尺集装箱是如何高低不平、还是呈“八”字形放置,灵巧的吊具都可以随机应变,进行调节后,将集装箱稳稳抓起。
      
         “振华港机”生产的港口专用起重机,一个小时可以吊100个箱子,而世界上其他国家生产的起重机,每小时最多只能吊35个集装箱。
      
         作为这样一个力大无比、举世无双的港口“大力士”,“振华港机”的销售量与日俱增。2005年,阿联酋迪拜港一次性订购了10台这种创下了每小时装卸104箱的世界纪录的起重机,这个活广告在世界各大港口引起轰动。“振华港机”一飞冲天,从2006年开始,公司收到新订单100台,总价8亿多美元。
      
         “振华港机”生产的港口专用起重机,所有的部件都是“中国制造”。“振华港机”还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终身保用”的承诺。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家港口起重机生产企业,提出过这样的质量承诺。
      
         为什么“振华港机”底气如此之足?
      
         那是因为“振华港机”已拥有20多项重大核心技术、30多种新机型,在材料、设计、电气、液压等领域,振华港机全部采用了国际标准,并且获得了包括美国、欧洲在内的多种国际认证。
      
         我们随便举几个例子看看:
      
         港口专用起重机生产对于零部件精密度的要求非常之高,为了保证切割精度,很多钢板都是通过水下等离子切割机完成切割的。钢板不但切口平滑,不变形,最主要的一点是精度非常之高。
      
         港口专用起重机生产的最后一道工序是给起重机刷油漆,“振华港机”的承诺是“20年不会掉漆”。
      
         不要小看了“振华港机”的最后这道工序,“20年不会掉漆”,二十年是整整的一代人哪。当你看到永远都是“容光焕发”、“神采奕奕”、“青春永驻”的“振华港机”,矗立在世界各国的海港码头,你会不会为你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
      
         如今,在全球的著名港口,从加拿大温哥华到美国的长滩,从巴西桑托斯到德国汉堡,从荷兰阿姆斯特丹到澳大利亚阿德莱德,都能见到“振华港机”。
      
         “振华港机”出口到37个国家的70多个港口和码头,连续6年的订单数居世界集装箱港机业榜首。
      
         有了这样的“中国制造”,又何愁“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创业板能成为“中国创造”的发动机吗?
      
         “中国制造”想要完成从做大到做强的转变,没有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蜕变是不可能的。对于一个对外贸依赖度超过了73.5%的国家,对于一个外贸总额己位居全球第二,并将在2010年前问鼎全球第一的国家,这件事可说是生死攸关。
      
         然而作为中国最重要的资本市场的中国股市,却没能成为推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发动机的功能。
      
         首先,在中国股市主板市场上市的公司,都必须是在中国己如日中天的公司,都必须是中国最强最大、资格最老、经营最成功的公司,一家公司如果没有创设五年以上的资历,并且拥有相当大的、甚至领军该行业的规模,有着非常强且非常稳定的赢利能力,是不可能登陆中国股市主板市场的。
      
         中国股市主板市场门槛太高,这就使一大批新兴的,尤其是民营高科技公司,无法进入主板市场,得不到股市资金的扶持,使得许多非常有用的科技成果,无法很快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创业板便是专为破解这个难题而设的。
      
         不幸的是,自2001年下半年后,中国股市跌入了漫漫熊市,不断下跌的股指和日渐萎缩的成交量,使创业板上市成为一种奢谈。
      
         2004年5月17日,深交所推出了权宜之策—中小企业板,不过它一问世便存在着定位不明的问题。其IPO条件与主板一样,仅在股本规模上有所区别。IPO发行股份在1亿股以下的企业(金融行业除外)放在中小板ETF,1亿股以上的大企业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
      
         创业板的公司盈利的条件和总股本均低于主板,也低于中小板。
      
         目前,中小板的总股本要求不低于5000万股,而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总股本要求不低于3000万股。中小板的盈利条件是三年利润3000万,经营性正现金流5000万,按照股权降低比例,创业板的三年盈利当在2000万左右。
      
         主板上市的高门槛造成了中国风险投资资金链的断裂(这个高门槛对于主板是必须的)。没有创业板,风险投资基金便无法利用企业上市所筹得的资金,从它所孵化的企业中退出,完成它的资金回笼。这便使中国风险基金投资举步维艰,发展迟缓。
      
         而没有了风险投资资金的支持,中国的高科技中小企业又如何发展?没有钱寸步难行,一分钱难倒了英雄汉,中国的高科技中小企业为此吃尽了苦头。
      
         创业板的创设将解决这一难题。可不幸的是,自2007年6月,好不容易走出大牛市行情的中国股市又一次跌入了漫漫熊市,不断下跌的股指和日渐萎缩的成交量,再次使创业板的创设充满变数。
      
         尽管管理层再一次声明,要在2008年6月前后,推出创业板,但如果不顾己从6100点跌到了3500点的中国股市现状,强行推出,我们很难想像创业板将会如何运行。
      
         谁能抗拒“中国制造”的魅力?
      
        
         尽管“中国制造”,遭遇了五十多年来最严寒的春天。尽管人民币升值、资源价格暴涨、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等都在威胁并恶化着“中国制造”的生态环境。但强大的“中国制造”仍然不可抗拒。
      
         让我们先来读一段美国一家大报《今日美国报》上,美国人自己写的关于一个美国人一天的生活。
      
         清晨六时,闹钟铃响,闹钟底部印有“中国制造”字样。美国1/3以上的各类型的进口闹钟,几乎都来中国内地。六点十分,上洗手间,有塑胶遮帘;量体重,有“健康牌”磅秤;做头发,有卷发器及吹风机,都是“中国制造”。
      
         七时,走进厨房,咖啡壶和茶壶可能来自中国,每个陶瓷餐盘都可能是“中国制造”。美国市场上的陶瓷餐盘“中国制造”占到了70%~80%。七时三十分,着装,美国17%的进口成衣来自中国内地。
      
         八时,上班路上,许多人要使用手机。美国27%的进口手机来自中国内地。
      
         九时,进办公室,台灯中有五成可能是“中国制造”。中国的掌中型电脑万用册、精工牌英文拼字校正杭、记事本及电话薄、塑料相框、木制书框、拆订书针的小文具,防止跳电的装置等,“中国制造”随处可见。
      
         熄灯前:床头灯和台灯一样,有五成可能来自中国。47%的吊灯来自中国。睡前,自然还得先调好那只“中国制造”的闹钟。
      
         读了这段有趣的新闻,你能不笑问:谁能抗拒“中国制造”的魅力?
      
         在我们的印象中,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美国历来是以他的多元文化和高度的开放和包容而引以自豪的,可想不到的是,他们也会如此小家子气。
      
         “中国制造”像一艘巨舰,在乘风破浪,“中国制造”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风帆,使它适合不断变化的风向风速,会巧妙地利用潮起潮落,一往无前。还是那句话:谁能抗拒“中国制造”的魅力?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4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uhuilawyer 于 2008-4-29 11:04 发表
一季度有过年以及雨雪灾害,在同类型公司出现下降的时候港机能够实现增长,相对来说很不容易了


而且钢材价格的持续增长一直让我很担忧公司的成本。
不过看分红方案,国有企业咋都那么抠门呢?

btw:各位老朋友们5.4快乐,祝大家永远有活力!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3-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4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选择!!!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9-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无影无棕学术交流家园梅花小孩金融易学家园股市捉妖记

发表于 2008-5-5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好的公司不给分红.
也不知道好在什么地方!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2-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好的红军,见了敌人打过来,竟然还跑,还四渡赤水,真笨,最后还要过雪山草地,也不知道好在什么地方,.哈挫挫地....为什么不直接把国民党军全消灭,一夜解放全中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9-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5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篇文章,号称世界第一的7500t,原来是属于技术落后已淘汰产品,失望之极!

2l世纪世界各国纷纷加大了对海洋开发的力度,海洋工程的建设方兴未艾。这是由于一方面,全世界
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海洋已成为各国新世纪能源战略的重点;另一方面新技术在海洋工程上的应用,使
得海洋能源的开采成本大大降低。作为海洋工程建设中一种重要的建设设备,海洋工程起重系统也得到了
飞速的发展,并且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就目前来看,海洋工程起重系统按照起重能力大小可以分成以下四类口 ];
(1)船式起重机(ship shaped heavy lift vesse1)。这是最早出现的海洋工程起重系统,它通过在船艏甲
板上加装吊车而具有了水面上的起重能力。1963年,瑞士的Heerema集团公司从挪威购买了一艘油轮,把
它改装成了世界上第一艘船式起重船 ],当时的起重能力为150t。这类起重系统起重能力有限,一般不超
过2000t。
(2)浮式起重船(Derrick Barge or Heavy lift vesse1)。起重能力超过2000t之后,起重系统就开始采用
浮式起重船的形式。船体采用驳船,并配备专用的起重机系统和定位系统。这类起重系统起重能力一般不
超过5000t。
(3)半潜式起重船(Semi—submersible crane vesse1)。当起重能力超过5000t,一般采用的就是半潜式起
重船形式 这种形式起重船工作与非工作状态下吃水变化较大。船体分为上层建筑和浮体,下层的浮体可
以为起重作业提供足够的稳性支持,因而起重能力大大增加,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半潜式起重船最大起重能力
已经达到14200t。
(4)Single—lift起重系统(Single lift system)。进入2l世纪以后,各个大型海洋工程公司为了适应海上
作业的需求,特别是为了满足日益兴旺的海洋工程回收利用市场,各自提出了海上Single—lift起重系统的概
念,而且有些已经应用于实践。这些起重系统除了应用于大型海洋平台的拆卸,也可以应用于海洋平台的安
装。其起重能力从12000 t到30000多t不等。
本文仅对后两种起重系统作介绍。
l 半潜式起重船(S.S.C.V)
这种起重系统由三部分构成,即浮体、上层甲板、起重机。目前世界上共有六艘半潜起重船 :意大利
Saipem公司的Saipem 7000(1988年建成,原称Micoperi 7000),荷兰Heerema公司的Thialf(1985年建
成,原称McDermort s DB一102),Hermod(1979年建成),Balder(1978年建成),DB-IO1(1978年建成,原
称Narwha1)和McDermott的DB1O0(1979年建成)。

下表为其中一些半潜式起重船的基本资料。

Saipem 7000是意大利一家著名的海洋工程公司Saipem公司1988年建成的,目前已经为世界上多个
国家的海上石油平台提供过服务,足迹更是踏遍了印度洋和大西洋,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和经济收入。
Salpem 7000【=5 (图1)装备了J—lay安装塔,最新的动态定位系统以及反应迅速的压载系统。它的最大
起重能力达到14000t,并且可以在超过2000m水深的海域进行铺管作业。SaipemT000上面有l2个3级DP
系统的推进器,可以保证在最复杂海况下仍能准确定位。另外,有近700个床位,可以为平台的吊装和试运
行提供生活支持。
已有的s.s.c.V均建成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之后再也没有哪家公司愿意再修建这样的一个庞然
大物了。因为它不仅投资巨大,建造困难,而且运营成本也相当的昂贵。s.S.C.V每天的运营费用就需要
500000美元,而相对普通的浮式起重机,运营费用仅在20000美元左右 ]。因此考虑到经济性能,半潜式起
重船的多功能化以及续航能力成了首要考虑因素。
Saipem 7000和DB101的改造就是这个原因。
近年来人们又开始设计和建造新的海洋工程起重系
统,并且其中的某些概念性设计已经开始应用于实践,并
取得了成功。
2 Single-lifl起重系统
目前世界上各大海洋工程公司都在积极地寻找新
型、有效、经济性能优良的海洋工程Single—lift起重系
统。比较著名的有下面几种 ]:
(1)Versatruss起重系统
Versatruss是美国的一家公司,专门从事海洋工程
的起重作业。该起重系统如图2所示:l为同步绞盘,2
为普通的驳船,3为起重臂,绕着固定点旋转,从而增大
夹角,达到提升\起重的目的,4为海洋平台的上层建筑。
主尺度:120m×3lm 排水量:每艘驳船18000t
工作原理:起重时,两艘驳船从海洋平台或结构的两
侧靠近结构物,用绞索l系住结构物的下端,起重臂3撑
住上端,两艘驳船2分别往中间推进,造成起重臂往上旋
转,达到起重的目的。其最大起重能力达到20000t。
目前该起重系统已经成功的在墨西哥湾海洋石油平
台的拆建中得到应用。和S.S.C.V.相比,具有费用低、
适用面广、灵活机动的特点。市场前景广阔。
(2)Master Mind起重系统
图l Saipem 7000
挪威的Master Marine AS公司开发了两种新型的Single—lift起重系统。
一种由一艘船和导管托架l组成(图3为该公司的Happy Jack号,最大起重能力达到14000t)。施工
时,放下托架,把船支起,脱离水面。这样的起重系统最大起重能力可达到18000t。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l卷第2期 中 国海洋平台 - 3 ·
另外一种新型的起重系统则类似于半潜式起重船,
所不同的是,在作业时,该系统需要先通过吸力锚2在海
面上固定。它的最大起重能力可以达到16000t。图4为
该公司的SeaFork One号
(3)MPU Single—lift起重系统
MPU Single—lift起重系统是一个半潜式的混凝土
船,呈U形,也叫做多功能单元船(图5)。船体由加强的
混凝土浇筑而成。总共有8个副水舱l,用来快速排出
压载水。它的起重能力从14500t到30000t不等。
主尺度:92mX 98m 排水量:80000t
工作原理:作业时,移动MPU抵达施工区域,把海
洋平台的上层建筑”包围”起来,然后通过副水舱l的排
放压载水产生升力,从而将重物举起。
(4)近海穿梭式(Offshore Shuttle)
Marine Shuttle Operations AS.Stavanger公司设
计的近海穿梭式Single lift起重系统(图6)由一个半潜
式的浮体构成,没有甲板。半潜式的浮体由大尺度的钢
制试管状构件组成。可以用来进行海洋平台上层建筑的
安装(最大35000t)和拆除(最大22000t),也可以用来安
装和拆除导管架(最大12000t,可以增至18000t)。
主尺度:146m×85m 排水量:90000t
工作原理:通过调节压载水舱,控制吃水,达到起重
的目的。
(5)Pieter Schehe
Single—lift起重系统(图7)的概念由Excalibur工程
公司提出。由两艘油轮从中间到船艉拼接而成。这种船
也是目前所有Single—lift起重系统概念中最大的,排水
量达到450000t,可起重48000t的上层建筑或者是
25000t的导管架。它不仅可在恶劣的作业环境下工作,
而且可航行到世界各地。
工作原理:该系统可用来起重海洋平台的上层建筑,
也可用来起重导管架平台。上层建筑2通过系统的前部
U形的船井3来起重;导管架平台则通过船侧的起重吊
车l起重。
(6)Global Marine公司的Single lift起重系统
图3 Happy Jack起重系统图
图4 SeaFork One起重系统
图5 MPU起重系统
这是一艘钢质的半潜式结构(图8),以已有的海上浮体“safe Scandinavia”号1为基础,通过连接一个专
H,ql来起重的海洋平台2分段而成,在起重时,首先需要在近海海域内完成两个单元的连接,然后航行到施
工地点进行起重作业。这套系统仅用来起重海洋平台的上层建筑。
主尺度:170m×87m 排水量:65000t
工作原理:起重时,起重横杆3跨过U形的船井,压在海洋平台的上层建筑下面。为了减小缓冲,采用
了二烯橡胶缓冲垫。然后通过控制压载物的重量达到起升的目的。
(7)双体海洋起重系统

Seametric International公司设计的这种起重系统
概念由两艘驳船组成(图9),每艘驳船上面有六个中间
用轴3固定的起重臂l。每个起重臂的两端都有压载水
舱2。起重时,商艘驳船4分别停靠在平台的两侧。每
个起重臂的起重能力达到1500t,故这种起重系统的总
起重能力达到了18000t。
驳船的主尺度依具体的工程项目而变化,如在Al—
buskjell 2/4F工程中,每艘驳船的主尺度为120m×46m
× 9m 。
起重臂:60.5m×6m× 9m,
浮箱:lOm×lOm×l5m,
压载水舱:8m×lOm×12m,
排水量:依具体的工程项目而变化,如在Albuskjell
2/4F工程中,每艘驳船的排水量为26000t。
工作原理:每个起重臂一端连有浮箱,一端是压载水
舱。工作时一边用压缩空气排出浮箱里面的水,一边给
另一端压载水舱注水,从而形成向上的举力。
3 超大型起重系统在我国的发展与应用
就目前来说,中国还没有一套超大型的起重系统。
目前建的较多的在2000~3000t起重能力范围内的浮式
图8 Single—lift起重系统
起重机,且多用于架设跨海大桥。上海振华港机股份有
限公司曾经展出过一台起重能力达到7000t的起重机模
型“上海号” ],并计划于2005年底建成投入使用。“上
海号”是一艘在无限航区自航的大型全旋转7000t起重
工程船,属超大型的半潜式起重船,不仅可航行于无限航
区并可在无限航区作业。全旋转的起重机其最大起重量
为70001×39m(固定),全旋转时为20001×约39m。本
船主要用于重型桥梁安装工程及海洋工程和重件吊装等。
而像应用范围更广和技术含量更大的single—lift起
重系统国内则还没有尝试。随着我国对海洋开发的发
展,以及一部分早先建造的海洋平台的超龄、老化,对超
图6 Offshore Shuttle起重系统
图7 Pieter Schelte起重系统
图9 双体海洋起重系统
图lO “上海号”模型
大型海洋工程起重系统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市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4-1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6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遥远600320 于 2008-4-22 22:10 发表
烟台来福士“泰山”起重机创造世界之最

  2008年4月18日,随着烟台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负责人的一声令下,耸立在大型干船坞上的“泰山”2万吨桥式起重机徐徐起吊,将一艘110米长、67米宽,型深8米、重达 ...

这个是两万吨的,看来还行。:*2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1-12-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5-6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及海上油气开采活跃使多家船厂看好海洋工程市场。有公司预测,平台建造高潮将持续至2010年。目前,全球在用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共413座,平均年龄24年;299座服役25年以上,78座30年以上;在订83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平均服役年龄23年,100座超过25年,75座超过30年;在订56座。由于超过20年使用期的平台需要逐步淘汰,深海采油平台和近海天然气开采装备新增需求强劲,预计海洋工程市场前景看好。
    在大型海工装备的建造/改装方面,尤其是FPSO和钻井船几乎由韩国三大船企(现代、三星、大宇)和新加坡两家修船企业所垄断。其中,现代重工计划投资1447亿韩元(约合1.5亿美元)建造一座干船坞,专门生产海工装备。
    市场的繁荣吸引了中国、东南亚和中东国家和地区船厂的兴趣。STX造船、中远以及马来西亚的MISC都将于今年积极进入海洋工程市场,建造近海钻井平台。
    韩国STX集团今年初获准在越南中南部的庆和省建厂,工程预计投资1.5亿美元,主要建造海洋工程装备。新厂命名为STX-Vinashin,STX集团注资9000万美元,其中STX集团承担40%,STX造船35%,STX(发动机公司)25%。
    中远今年1月在南通建设的新厂倚靠长江口,占地200万平方米,主要用于建造半潜式钻井平台、自升式平台及其他浮式结构物。该厂计划分四个阶段建成,第一阶段预计年底完成。船厂建成后,将拥有1座建造海工装备的干船坞、2座滑道和8个泊位,可年产6座各型平台。此外,中远舟山船厂也将进军海工项目。
    马来西亚业内分析人士指出,马来西亚应调整造船业的发展方向,集中发展海工项目;比如,自升式钻井平台。马来西亚MISC今年1月收购了本国的Ramunia控股公司,将价值9.868亿美元的下属修船子公司MMHE变为Ramunia的子公司。该举措旨在利用Ramunia的工程技术发展MMHE近海工程业务,拓展海洋平台建造领域。
    供稿单位: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
    编辑:中国船舶工业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8-5-7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菲特的投资术有了什么变化?

--------------------------------------------------------------------------------
2008-5-5 7:34:21 


  有3万多名投资者到密苏里河畔奥马哈朝圣,倾听巴菲特和黄金搭档芒格的投资分析。

  巴菲特说了什么?在我看来,他说了三点:一,美国次贷危机尽管已有所好转,但是,美国的总体经济形势仍然疲软;二,承接上一点而来,美元仍然疲软,因此巴菲特大幅下调了自己所掌控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投资者的赢利预期,“收益达到税前10%,就会非常高兴”;三,在疲软的经济形势下,美元会继续走软,在世界各地进行分散化投资是很好的避险手段,哈撒韦公司继续分兵布局,继续寻找价格低估的公司,在中、印等新兴市场进行公司并购,在欧洲或者投资可口可乐等在全球设厂的公司规避汇率风险,趁疲软期进军债券保险等行业。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投资市场机遇与风险并存,除非你做的是套汇交易、期货交易,如果在股市投资,重要的不是看经济大势,而是把握价格与价值的差价。

  巴菲特的投资有赢有输,在全球经济出现重大转折的背景下,巴菲特的投资术出现了什么变化?

  巴菲特的独门暗器是在股市寻找便宜货,他总能找到物超所值的成长性公司。据《金融时报》专栏作家约翰凯的计算,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任职期间,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平均总回报率为10%。如果将收益进行再投资,在42年之内,股值会翻67倍。但如果投资收益率为上述比率的两倍(就像巴菲特那样),你的财富增长就不仅是67乘以2,而是67的平方,达到了4500倍。所以,不用收取管理费用,巴菲特就能成为最富有的人之一。

  巴菲特寻找上市公司的名言是,持久的竞争优势、优秀的管理和合理的价格。这让他从可口可乐、美国运通等上市公司股价的上涨中获得不菲的收益。显然,中石油不是这样公司,这家公司去年下半年市值最高涨到2750亿美元,远远超过预想中的1000亿美元,兑现成为最好选择。在巴菲特眼里,中石油这样的现金奶牛只能给他提供挤一次奶的机会,那就是海外低价上市与内地高价上市所造成的制度性差价。其他一些价格被低估的成长性公司才具有投资价值。当然,这不意味巴菲特不看好人民币资产,巴菲特仍然强调,很可能在中、印等新兴市场并购小型公司,但并不排除购买大型公司的可能性。

  对于一般无法掌握独门暗器的投资者而言,投资低成本的指数化证券投资基金是最好的办法,这能让你收获远高于普通基金的收益。

  巴菲特遭遇的最大危险是什么?是金融衍生品。对向来看重糖果、砖块等实业公司的人而言,次贷危机成为对投资方式的考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第一季度在衍生品合约方面蒙受16亿美元的非现金损失,导致该公司第一季度利润较上年同期的26亿美元猛降64%,至9.4亿美元。这被归咎于会计准则,因为公司被迫减记未实现的衍生品利得或损失。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投资亏损,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该公司在标准普尔500指数(S&P 500)及其它3种指数卖出合约方面计入了12亿美元的未实现损失。巴菲特曾经将该类资产称为“大规模杀伤性金融武器”,确实如此。

  让我们来看看同时发布的另一份榜单。对冲与私募股权基金经理人收入的第二份年度报告显示,榜单上前20强去年的总收入为187亿美元,较2006年增长43%。进入该榜单的最低门槛为3.5亿美元,较去年的标准提高了9000万美元。高居榜单之上的对冲基金经理基本上都是做空次级贷款的经理人,传统的华尔街投资银行的首席执行官无一上榜。

  可以看出,美国次贷危机成为做空者的机会,他们脱颖而出,执财富榜单之牛耳。周洛华先生介绍的黑天鹅理论认为,金融专家泰立布整天反对数量模型,因为金融市场是由意外的突发事件即“黑天鹅”主导的,因为那些可以预料的事情早就在市场中消化了,不要迷信那些估值报告和行业发展研究文字,因为所有大家看得到的模型和研究报告都是有关白天鹅的,而你的命运或许实际掌握在黑天鹅那里。做空者把握住了黑天鹅飞过的机会。

  下一轮主导财富的人是那些看准黑天鹅出现时机的人,这些人隐藏在私募股权与对冲基金经理熙熙攘攘的团队中。巴菲特这样的老一辈投资家,与新生代投资鲨鱼的结合,将会诞生投资市场的新品种。

  叶檀,女,复旦大学历史系博士,专攻政治史与经济史。现为《每日经济新闻》首席评论员,评论版主编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9-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8-5-7 1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巴菲特:小有小的好

--------------------------------------------------------------------------------
2008-5-5 7:34:34 







  称华尔街已熬过最低谷,股东大会点拨投资者

  据新华社电 获美国《福布斯》杂志世界首富称号的“股神”沃伦·巴菲特3日早晨出席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年度股东大会,为与会股东提供投资心得。

  巴菲特表示,华尔街已经熬过了最艰难的时期,但短期内难以恢复。他提醒投资者,应该降低投资回报预期,防范金融衍生品的风险。

  他没有就中国股市发表看法,但他说他有意在中国或印度购买小型公司。

  看空美元

  有意在中国并购“小”企业

  谈及投资倾向时,巴菲特明确地将美元贬值预期作为投资的重要考虑因素。巴菲特认为,美国政府将沿用现有政策,从而使美元继续走软。因此,他有意扩大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非美元业务领域的投资比例,“我们乐于投资这样一些企业,他们在法国或意大利赚欧元,或者在英国赚英镑,因为我认为这些货币不大可能会相对美元贬值。”

  他在被问到是否有意在中国或印度采取大型并购行动时,巴菲特说,在美国以外的任何国家采取大型并购活动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他很可能在这些国家并购小型的公司,但并不排除购买大型公司的可能性。

  在与会者问到他如何判断一家公司竞争力的持久性,尤其如何评估制药企业的竞争力时,巴菲特主动谈到中国。他说,的确很难判断单个制药企业的前景,但对同一类的企业则是可以判断的。他特别提到,中国企业家已开始认识到他们的潜力。

  点拨投资者

  机会在规模“小”的股票中

  当投资者问及对经济前景的看法时,巴菲特称自己从不预测,也不在乎经济前景。

  “在董事会会议或者其他讨论中,我们从不谈论这个话题,”巴菲特说,“我们并不在这个领域(经济预测)……如果我们知道经济会向哪个方向发展,我们早就一心投入标准普尔的股指期货市场了。”

  巴菲特认为,作为一名投资者,他没有必要去预测经济,而是应该将精力集中到企业个体价格的评估上。

  当一名30多岁股东求教这一年龄段的最佳投资主意时,巴菲特说:“我会把资金用来购买非常低成本的指数型基金。除非我是在大牛市购买,否则我有信心获得强于市场的收益……而且我还能够回来继续我的工作。”

  此后,一名投资者提出了相似问题,请教如果手上只有几百万美元资金,投资策略应发生什么变化。巴菲特回答说:“那会带来成千上万的机会。”他说,今年早些时候,市场上出现了价格与合理估值偏离严重的债券,购买它们可能给公司带来意外盈利。不过,由于公司资产规模大,上述债券对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盈利贡献比例不会太大,但资产规模小的投资者就有机会借此大赚一笔。

  “多数机会出现在规模小的股票和特别债券中,”巴菲特说。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9-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8-5-7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股神”笑谈接班

--------------------------------------------------------------------------------
2008-5-5 7:34:06 

  除了请教“投资经”,股东们还对巴菲特卸任问题表现出极大关注。一些人担心,现年77岁的巴菲特卸任后,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业绩会受到影响。

  为此,巴菲特和公司副主席芒格一再向股东保证,公司在巴菲特卸任后仍将业绩良好。芒格甚至打趣说巴菲特还“年轻”。

  “我们面临的仍然是个正在上升期的年轻人——沃伦·巴菲特,”芒格说,“我们希望鼓励这个年轻人挖掘自己的全部潜力。”

  巴菲特则以玩笑回应称,任何人在84岁的芒格面前都“年轻”。

  巴菲特此前在一封写给股东的信中说,他看好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之外的4名投资经理,认为可从他们中选出一人担任首席投资官;公司董事会内部则有3名出色人选可角逐首席执行官职位;而他的儿子霍华德将接手董事会主席职务。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9-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0 14:50 , Processed in 0.071962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