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币:
-
- 奖励:
-
- 热心:
-
- 注册时间:
- 2006-7-4
|
|

楼主 |
发表于 2007-10-7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转一篇文章,一个日本人写的,很有借鉴意义
我们这一代东京人:日本经济起飞的略影
新井一二三
新井一二三,女,1962年生,日本东京人。中文专栏作家,明治大学(东京)讲师。 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系毕业 ,曾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广州中山大学留学。中 文著作有《东京上流》(台湾大田出版,以下同) ,《午后四时的啤酒》、《我和阅 读谈恋爱》等十多种。
永远改变了日本社会的泡沫经济,是一九八五年由纽约广场饭店的国际金融协议开始的 。之前,一美元换二百四十日元,广场协议以后,则换一百二十日元了。日元的购买力 一夜之间翻了一倍。很多人赶紧跑到国外去抢买名牌皮包。回到国内炒股炒地了。本来 节约勤劳的日本民族,忽而全变成了投资家、投机家。我偶尔从国外回东京探亲,不管 是家人还是朋友,大家异口同声谈着股票、外汇、房价、银行、利率等。股票和地价都 越炒越热,东京旧市区的土地总价格竟等同于全美国了。在新宿等闹区,几乎每个行人 都穿着名牌服装、名牌鞋子,花大笔钱喝最高级的红酒、白兰地到酩酊大醉,然后不怕 车费多贵都要打的回郊区的住家去。那几年的日本,简直开着没完没了的嘉年华,或者 是天天过年晚晚过节的全面性疯狂。
经济过热的副作用很快就明显了,本来一点不值钱的小块土地,在短短几年内升了几倍 ,竟值几百万美元了:这么一来,传统的长子单独继承制行不通了,因为小弟弟小妹妹 都要分到一杯羹。我爷爷奶奶留下的寿司店,成了父亲兄弟姐妹八个人互相打官司争夺 的对象;姥姥留下的小公寓也成了母亲三姐妹互相打官司争夺的对象。官司总有一天要 打完,但是骨肉之间的感情,闹了彻底别扭以后,再也没有办法修复的。于是,我结束 十余年的海外生活回国时,父母双方亲戚之间的往来差不多都断绝了。可悲的是,我家 并不是例外,很多东京人的家庭在八十年代末的几年里都解体了。同时,传统习俗也在 那几年内消失了。比如说,元旦曾是全家老小团聚的场合:一月一日早晨大家一起去附 近的神社拜年,然后回家吃年饭。小孩子收到压岁钱,并用 “福笑”“羽子板”等只 有新年才看到的玩具玩耍,二日则去母亲娘家吃吉祥食物、年糕,并再一次领到压岁钱
。可是,泡沫以后,那些习惯一去就不回了,父母每年都参加旅行团到国外去过年,为 了休息,也为了省事。果然,更加合理化、计算化思考压倒了古来的生活文化。
泡沫经济只维持了五年左右,一九八九年达高峰,一九九O就破裂。看最后决算,虽然 有些人在炒买炒卖中发了大财,但也有不少人高利率借来的钱没来得及还清,结果破产 或背上重债了。本来经营寿司店的我四叔,就是在投机游戏中抽了大王吃大亏,最后失 踪的。此间媒体把九十年代称作“失落的十年”。在广大世界,一九八九年冷战结束, 开始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以及价值观念的大调整;然而,当时的日本人还在泡沫中集体 跳着疯狂舞;第二年,泡沫破裂后则茫然若失好几年,没有及时去对应外面发生的重大 变化。结果,国民经济长期停留在低迷状态。九十年代末,一些评论家开始用“第二次 战败”这个词,中国,美国等国家的经济很活跃,相对而言,日本的国际地位下降得很 厉害,有必要重新复兴了。几乎同时普及的“全球化”一词实际上意味着“美国化”, 让日本人更加感到失意。各大企业进行裁员,一些银行差不多倒闭而被国有化,客观情 况非常严重,但是,很多人还忘不了八十年代的陶醉感。只有自己的银行户头里还有储
蓄,不想认真去考虑国家财政面临的危机多么大。
我对泡沫时期的社会风气非常反感,当初以为经济冷却一阵会是好事情,若迫使大家冷 静下楼重新过朴素踏实生活的话。可是,后来的发展却不如我所愿。进入了二十一世纪 ,世界受了“9·11”的大冲击,日本则在小泉纯一郎领导下越走越非理性。社会上, 泛滥于各媒体的流行语是“赢组VS输组”。在新的经济环境里,不是大家一起过朴素踏 实的生活,也不是全民协力复兴国家,而是两极分化日趋悬殊,不属于“赢组”就属于 “输组”的弱肉强食时代已经开始了。日本人不可能再做“一亿总中流”的美梦,即使 只是梦;二OO五年的一本畅销书就叫做《下流社会》,消费市场分析家三浦在文中预测 ,今后的日本人,人口的百分之十五属于上层,百分之四十五属于中层,百分之四十属 于下层,而越年轻的一代越有可能从中层滑到下层去。
前些时,我参加了高中毕业二十五周年的校友会,甚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感。上 层阶级出身,名牌大学毕业,任职于第一流公司的同学们,几乎无例外地对自己的未来 感到悲观。有一个人,东京大学经济学系毕业后加入了大银行,在当时看来是保证高收 入的稳定选择。谁料到,十多年以后,一些大银行消灭,一些互相合并,一些竟被外资 收买。他很尴尬地报告近况说“我已经在第三家银行做事了”,但是在座的人听了那家 银行的名字都很陌生,让人家更加尴尬。他是很典型的例子。在其他公司工作的朋友们 ,处境也好不哪里去。对自己的职业最满意的似乎是东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供职于大藏 省(现财务省)的一个同学。最保守的选择,获利最多;这是低成长社会的悲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