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然而,在这段日子里,中集漂亮地完成了产业布局.从1991年麦伯良被任命为中集总经理时,中集开始酝酿覆盖中国沿海主要港口的生产布局系统,决定走海路依靠规模经营和综合优势取胜.随后,中集大刀阔斧地进行"圈地",主张低成本扩张,基本上对现有工厂实施"先承包经营、再收购",并利用商誉、品牌等无形资产降低并购成本.从1993年开始,中集先后将大连集装箱厂、南通集装箱厂、新会集装箱厂 -洋集装箱厂、上海远东集装箱厂、青岛现代集装箱厂等10多个企业收归麾下.
中集的价值:坦克式推进
在干货箱市场取得规模优势之后,铝箱制造厂中集以此为支撑,进入技术要求更高的冷藏箱领域,进行中国式流程再造,不断提高性价比获得市场优势,在冷藏箱领域演绎了一个从初学者到世界第一的精彩故事.
一边是细分市场的开疆拓土,一边是整个经营系统的改造创新.随着中集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实力的不断增强,一系列"止血"方法应运而生:统一大宗原材料采购,实现钢材国产化,提高钢板利用率;利用国际金融工具低成本融资,1996年在美国债券市场发行商业票据,1999年与荷兰银行完成账款证券化项目;整合生产基地,统一安排生产,仅运输费用降低就使单箱成本下降5美元.
此后,在迅速消化德国技术后,中集的技术团队在熟悉了生产线后,很快改造了德国生产线的生产流程,进一步加强自动化程度.不久,中集技术人员又从流程改造延伸到技术上,把德国人的"三明治发泡"整体提升到"改进型三明治发泡",即借鉴汽车工艺运用于冷箱上.这种运用不仅加强了集装箱的强度,而且提高了箱子的绝热性,比德国的技术前进了一大步.
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技术开发力量,不断开发新产品,中集在高端产品市场逐步进入了成熟收获期.如获利能力较强的托盘箱、日本铁路箱(JR箱)、北美内陆运输箱、油罐箱及运车箱等均受客户和市场的好评.至此,中集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家能够提供干货箱、冷藏箱和特种箱三大系列,一百多个品种的集装箱产品,并且能够对所有品种提供设计、制造、维护等"一站式"服务的企业.也是目前全球唯一一家对所有集装箱产品拥有全部知识产权的企业集团.
罐式集装箱领域一直为上世纪70年代由欧洲迁徙到南非的Consani、Trencor、Welfit Oddy三家公司所垄断,在2000年11月中集与英国UBHI铝箱制造厂公司签订"技术转让协议"、获得UBHI的"Light Weight Beam Tank"罐箱生产技术后,到2006年,三家南非公司退出市场.
中集就像是坦克在推进,它在合适的时候做了该做的每一件事情,时间到了它就滚打包收,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全面升级.在它的发展中并没有特别耀眼的行动,但却经历了一个中国企业整体升级换代的所有历程.中集看似战线广阔,但是在某个时期总有一个侧重点:初期是箱式集装箱,然后是冷藏箱,然后是特种箱,最后是智能箱.在初期的产品都是先规模后技术,到后来则是先技术后规模.
在折叠箱领域,2004年3月,中集收购英国Clive-Smith Cowley公司60%的股权,获得该公司折叠式集装箱的关键专利技术.由于中集的特种箱技术研发中心已经开发出的一套自主专利的铰链方案,并且也能用于折叠箱产品,加上中集的横扫、罐箱市场的威慑,最后Clive-Smith Cowley公司成为了中集的子公司.2005年,铰链的生产被移到广东新会.就在中集折叠箱工厂旁边,一个新的铰链工厂专门生产"DOMINO"铰链,除了自足,还为全球的折叠箱制造厂供货.
"圈地"造就成本优势
从引进到自主创造
已经成为巨人的中集在控制了冷箱之后,几乎马不停蹄地进入了更高端的罐式集装箱、折叠式集装箱以及其他特种集装箱领域,这些产品是很多欧洲集装箱公司在普通集装箱业务垮掉以后退守的最后领域.对他们而言,不幸的是,冷藏箱领域的故事被中集在一个又一个细分市场中复制.
中集的价值在于,它在不同阶段分别实施了上述不同战略,并最终成为全球行业领袖.这是一个完整的中国制造成长史.中集从最简单的铁皮集装箱制造起步,从最没有规模、没有技术的起点出发,断桥铝门窗,经过不到20年的时间,成为集装箱行业内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好、最全并且已经开始做新技术突破的企业.
随着中集的越来越强大,其介入产业前言技术的程度也越来越深,智能化开发就是故事的最新版本.2003年,中集和一家美国科技公司合作,开发了加装在老式集装箱上的新一代电子封条.另外,中集还和一家在集装箱电子安全解决方案领域领先的瑞典公司合作,开发智能集装箱的通信模块.基于各个模块,由中集进行集装箱的系统集成.中集集团技术中心还成立了一个名为"安全智能集装箱研发组"的特别研究机构,主要研究集装箱结构的改造,以及新的电子模块的设计.铝箱制造厂
成为产业前沿技术的引领者铝箱制造厂
与此同时,中集积极介入上游原材料市场.不过,他们采取的不是整合策略,而是直接切入新技术开发(木版)以及合作(钢铁),这是另一种降低成本或缓解成本压力的途径.2001年下半年开始,经过工艺的反复调整,中集将合格的桉木地板生产了出来.同样,中集把钢结构的集装箱变成主流,为钢厂开拓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并且推动了钢板本地化生产.1998年,中集通过和宝钢、武钢、鞍钢等大型钢铁集团的联合开发,集装箱钢板的生产技术趋向成熟和晋级.
铝箱制造厂 中集的轨迹,描绘出一条中国制造业企业随着中国经济崛起而腾飞的完整成长路径.
拿下一个又一个细分市场
1995年,上海中集引进了一台德国原装的发泡机耗费了150万马克,当1997年中集自己组装第二台发泡机时,只花了70多万人民币.现在,中集投资一台发泡机的成本在40万元人民币以下.巨大的价格优势和并不差的技术,迅速侵蚀着日本企业主导的"铝铝箱制造厂制冷箱"市场.不到8年,中集的冷箱就彻底颠覆了原有秩序,成为了行业规范.随着德国钢质冷箱厂、日本冷箱厂随铝箱一起在市场上消失,中集从此成为冷藏箱领域的第一供应商.而作为冷藏箱主流技术的最早拥有者的德国Graaff公司在2005年5月与中集签署了最终专利转让协议,自此中集彻底掌控了冷箱的全部技术体系.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进出口贸易繁荣,中国集装箱工业发展迅速,全国一下出现了20多家集装箱厂.但是,当时全球集装箱产量60%被韩国垄断,剩下40%基本上由日本和台湾占据,中国的集装箱企业基本上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面对这样的形势,制造成本和人工成本成为中国企业唯一能够发挥的空间.因为,集装箱是有50多年生铝箱制造厂产历史的标准"铁盒子",很多专利都失效了,技术谁都可以使用.因此集装箱行业的进入门槛很低,只需要召集大量工人,按照图纸进行生产就可以了.
在引进德国Graaff公司的"三明治发泡"技术之后,1995年3月,中集投资5000万美元成立上海中集冷藏箱有限公司,德国Graaff公司参股2%,并向中集出售关键设备,授权上海中集使用其12项关键专利.
中集利用低成本和规模优势不断铝箱制造厂扩大市场份额,随后成为整个行业唯一能够做研发中心的,因为只有它有足够的规模.这是中国制造实现可能性的完整途径:从良性的低成本制造或研发开始,逐渐形成规模,逐渐突破技术壁垒,最后在更高的层面,循环利用低成本和技术突破能力,达到参与并胜出国际竞争.
一连串的低成本并购之后,中集的干货箱生产基地形成产能和布局的优势——7家干货箱生产厂分设在深圳、新会、上海、南通、青岛、天津、大连,初步构建起华南、华东、华北三大区域全方位生产服务的格局,反应灵敏,交货快捷.中集拥有的规模优势带来了成本的快速降低,从而保证了他们能够在行业饱和的情况下继续发展而不是陷入价格斗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