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26 07:22

“中国彩王”浮沉录

“中国彩王”浮沉录
                                       

“中国彩王”浮沉录



永远都不能把运气当本事。


电脑彩票自1994年在深圳成功发行以来,以其玩法新颖、大奖刺激而迅速在全国风起云涌。电脑彩票动辄就有500万巨奖被幸运者拿走,一时间,无数渴望幸运光顾的彩民,漫步在令人眼热心跳的彩市,并乐此不疲。
西安的艾先生就是这股热潮中的一个“痴迷儿”。他在中国彩票市场创造的纪录至今无人刷新:在半年之内中得5个一等奖;中奖金额高达2400万;中奖后捐款100万。他成了公认的“彩票王”。
可是,谁能相信,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彩票王”,如今竟成了一个穷光蛋……
1999年11月8日上午10时50分,“陕西风采”彩票首发仪式在西安市新城广场隆重举行。从这一天起,艾先生开始谱写他成为“彩票王”的一段奇异人生。
一般人买彩票不过是买几注碰碰运气。然而,艾先生有自己的看法:彩票下注犹如捕鱼一般,单式就是渔钩,一个一个钓,机会少。复式下注则是渔网,一网一网捞,机会多。他把复式投注比作是“阵地战”,所以“阵地战”的首战,艾先生就包了11个号码复式投注。
11月8日下午1时许,艾先生出门打车至西安市解放路一投注站,将11个数字编出的330注号码交给投注站销售员说:“买330注。”“买多少?”投注站的销售员惊讶地问。
“330注”。接过三张写满密密麻麻的数字的纸,女销售员一脸的不可思议,在得到了艾先生肯定的答复后,才开始用其生疏的指法敲打投注机的键盘。
艾先生投入了660元购买彩票,他把自己首次购买彩票比喻为小试牛刀。
此后,艾先生少则数百注、多则成千上万注的单期投注量,令投注站老板既兴奋又紧张,兴奋的是,这一大户的出现,可让他们多挣点辛苦费;紧张的是,这人出现之后,有时,仅他的号码就得打整整一天。
1999年11月13日晚上8点整,“陕西风采”第一次开奖节目在陕西电视台播出。艾先生守在家里的电视机前观看,然而,令人失望的是艾先生购买的彩票居然一注也没中奖。
这在意料之中。艾先生知道,要想在彩票市场上获得成功,没有耐心不行。“阵地战”这才开始,首战失利并不能说明什么,660元在5天之后化为乌有,反倒让艾先生产生了少有的兴奋,他清楚,自己设计的彩票大幕已经拉开,庞大的彩票计划已经进入了实施阶段。
接下来的一期,艾先生包了12个号码投入了1584元购买,结果,在所购的792注彩票中,仍然颗粒无收。
从首期至第9期,艾先生累计投入了18160元,只中了寥寥几个尾奖。
第10期“陕西风采”预计头奖在250万元左右,艾先生急需一个大奖证明自己,他再一次调高了下注金额,第一次包了15个号码一次打进去12870元,但是,那些轻飘飘的球,似乎专和他作对一样,所包的15个号码,居然没有一个出现在奖号里。
就在这一期,“陕西风采”彩票第一个大奖被来自吉林、在西安做木材生意的王先生幸运获得,中得头奖264万元。
开奖之后的第三天上午,艾先生上街买了当天的报纸,仔细阅读了关于王先生中奖的报道,不禁产生了失落感。
12月的西安,刺骨的寒风如刀割般在脸上肆意横行,在新民街移动营业厅交完话费后,心中空荡荡的艾先生漫无目的地向西走,过了西华门十字街头,他转向北走,突然,一只威武的石狮子进入了艾先生的视线,抬头一看,是凯爱大厦——省福彩中心办公室就在此处。
转身向西走到凯爱大厦B座楼下,艾先生知道省福彩中心在10层,用目光一层一层地数到10层,好高啊!我什么时候能像王先生那样风光地上一次10层呢!
“先生,您有什么事吗?”门口的保安问。
“没事,我随便转转。”
“没事,请您不要在这里闲转。”神情恍惚的艾先生引起了保安的警觉。
艾先生悻悻地走出了大厦。
保安的话刺激了艾先生,他在心里不止一次给自己说:“我一定要上10层,我一定会中大奖的。”   



与电脑彩票一亲密接触,艾先生就发现自己已无法摆脱电脑彩票这个“精灵”的纠缠了。尽管,这个“精灵”还没有给他带来事实上的惊喜,但是,艾先生在与这个“精灵”交往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快感。
多年来,一头扎进生意圈子的艾先生,业余生活极其单调,除了谈生意还是谈生意,对其他事情不闻不问。
似乎天生就钟情彩票的他,在进入彩市的初始阶段,感觉也只是好玩而已。慢慢地,他发觉自己已经离不开彩票了。在一次又一次地投入后,他渴望中大奖。但不中奖的感觉同样出奇美妙,口袋里装了几张彩票,感觉就像装了无数的希望,等待开奖的日子是漫长的,但越漫长,希望就越发膨胀,精气神儿就持续爽朗。他突然就发现,这是自己需要的一种快乐,一种不可名状的快乐。他甚至为不中大奖设计了最为现实的安慰:花钱买快乐,值!
为了这一快乐,在2000年上半年,艾先生共投进去9万余元,累计中奖2712元。应该说,这一阶段,艾先生的bocai游戏处于游击状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今天在山东买,明天在北京买。口袋里装了不同省市的彩票,在更多的时候,他也不知道哪张彩票中了奖,哪张彩票没中奖,装一段时间,就清理一次。然后,又有新的彩票被装进来。
在2000年上半年里,艾先生就是在这种割舍不断的痴迷中逐渐摸清了乐透型彩票玩法的特点,尽管在这一阶段,他在彩市的收获微乎其微,但对彩票的认识,却有了更为清晰的思路。他曾经为屡不中奖而焦虑,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无疑锤炼了他在彩市跋涉的耐力。他发现,彩市的这一游戏,如果目标只是中大奖,屡战屡败之后,会失去信心。如果将目标一分为二,既看中大奖的可爱,更沉浸于其中的乐趣,方能品味出其精妙所在,当然,这属于bocai的最高境界。
客观地讲,艾先生不缺钱花,他可以调动的资金一般都在四五十万元,他对自己的生活状态和生活质量已相当满足。
但是,正如经营长途运输与同行暗中较劲,期望经过自己的努力比别人做得更好一样,艾先生第一次重新审视了自己搏击彩市的理由:有那么多幸运者成为大奖的拥有者,我为什么不能?有那么多幸运者遇到了喜从天降的大运,我为什么不能?回想自己涉足商海的一幕幕往事,坎坷是有,但总体而言还是一帆风顺,这难道不是运气?有多少商海中的失败者在哀叹运气不佳,我是幸运的,至少我的生意一直在向前发展。
艾先生决定要在彩票行业里检验检验自己的运气,他甚至设想了最为惨烈的结局:投进去,打了水漂;再投,还是没影。然而,更多的时候,他幻想中的结果一如经营生意,有付出必有回报。
在购买彩票的最初时间里,艾先生一会儿将自己幻想成因购买彩票不中,而成为一文不名的穷光蛋;一会儿又将自己装点成屡中大奖的幸运者。两种不可预知的结果,在他的大脑深处纠缠在一起,折磨得他经常茶饭不思。多少次,他都拍着脑门问自己:我这是怎么了?
在2000年2月初,常年经营陕西土特产生意的艾先生,与深圳某公司做了一笔红枣生意。他组织了7辆大卡车,先赴陕北收购了7.5万公斤红枣,然后运到了深圳。艾先生平生第一次一下挣了21万元。
生意上的顺利,更加坚定了艾先生搏击彩市的决心。他觉得,年初生意上的开门红,无疑给他搏击彩市的决定壮了胆。艾先生甚至兴奋了好几天:我的彩票事业也会如我的生意一样一直走运吗?在彩票市场,我一直在向前走,虽没中过大奖,但脚步不停,中大奖需要的是大运,这21万不正预示着我的大运已经来临?有的人,冲天的大运降临了挡都挡不住,只掏了2元钱,就能变戏法似的换来500万。21万搏击500万,够了。这是上天赐予我搏击彩市的资本,还有我对选号的熟稔和把握,我还犹豫什么? 



一次下注5万多元



经过连续10期的下注,艾先生重新确立了单期投注量的基本原则,在大奖走低时,适可而止下注,目标就是追逐大奖。这一思路,在艾先生后来的bocai过程中展露得淋漓尽致。
从2000年第11期至2001年第2期,艾先生的投注保持了极为平稳的心态。在经过7期的艰难跋涉后,一等奖再度登高,预计2001年第3期有望冲过300万。
300万!这是陕西彩市的又一高峰。
但是登临这一高峰的不是艾先生,而是西安的一位女公交车司机,她只买了两注,就拿到了300万元的巨奖。
艾先生在当期的投注额高达22880元,他只中了一些末奖1100元。
怀揣着那一堆末等奖彩票,艾先生自买彩票以来首次对自己的收获产生了怀疑。人说运气可遇不可求,从投入的数量来看,我敢保证我是第一,但运气似乎不在我这一边。4元能和2万余元相比吗?但就是这个4元撬走了300万元。
然而在心底,艾先生依然十分清醒地劝自己要冷静,毕竟这才开始,彩票这玩意,和生意上的投资可是两码事。在生意上,投进去能看得见摸得着,在彩市,投得再多转眼就灰飞烟灭,如果你耐不住性子,就不会有好结果,慢慢来吧。
2001年春节过后,“陕西风采”彩票单期销量由年前的最高210万元一度跌至60余万元,在经历了彻头彻尾的失利之后,艾先生在大奖持续低迷的这一段时间再没有贸然出击,从2001年第4期至第16期,艾先生累计投入了19000余元。在这13期里,除了除夕夜100万被一位男士摘走,再没有产生大奖,艾先生仍然没有令人惊喜的收获。
截至2001年第16期,艾先生已累计投入8万元。8万元已经从口袋里溜走,当初的21万已被切去一大块,大奖还是不见踪影,是不是得继续加大投注力度?
机会来了。
2001年第17期预计头奖首次超过封顶极限500万元,这一次,艾先生下狠心发誓要赌一把。他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目标,阵地还在,资金还有,500万元大奖就在眼前,是彩市的勇士就没有退缩的理由,要在彩市获得成功,就不能在困难面前低头,这一次,他要惊心动魄地出击!
2001年3月1日下午,艾先生将自己关在公司的办公室,集中精力为即将出笼的500万元设计。他将“陕西风采”上市以来的31期奖号全部纳入视线,眼前跳跃的每一个号码,都将在他这一次重磅出击中成为击落500万元的精制导弹。两组16个号码和一组15个号码的复式投注,整整耗时3小时40分。为便于投注站打票,从下午5时起,艾先生在简单充饥后开始组合注数,至次日晨6时许,29305张票组合完毕。
真累呀!艾先生介入彩市以来第一次尝到了玩彩票的不易。艾先生认为这是对他的考验,是500万对他的考验。这一次,我要收拾你了。
2001年3月2日,“陕西风采”2001年第17期开奖日。
上午8时30分,艾先生来到西安新城区某投注站。
投注站刚开门,艾先生将3个崭新的小学生作业本递过去说:“打票!”
投注站这时没有第二位彩民,销售员接过本子问:“打多少?”
“全打。”
“我的妈呀,这是多少啊?”
“两万多注。”
“你有没有搞错呀,打这么多!”
“快打吧,钱,我带着呢。”
不敢怠慢的销售员仍然不放心地给老板夏先生打了电话。9时许,夏先生赶到,在确信艾先生就是要购买这么多彩票后,迅速吩咐销售员照单打票。
从上午9时起,夏先生干脆关了店门。他盘算着,29305注彩票要在下午3点即开奖前的6个小时里打完,平均不到4秒钟就要出一张票。
这一天,买卖双方都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挑战,这一次,投入58610元的艾先生能成功吗?他能中得500万元大奖吗? 3


为买彩票卖了两辆车



一天一夜,完完全全沉浸在500万元大奖中的艾先生,倍感身心疲惫。他不知道那些幸运者在夺取大奖之前是不是和他一样经受如此折磨,他只知道自己这一次真的很累。
就好像那5万多元原本就是该弃之物,出了投注站,艾先生反而如释重负。他不知道这一次的结果是什么,是不是又是一次竹篮打水?
5个小时后的开奖结果差一点将艾先生击晕,在他所买的价值58610元的29305注彩票中,连5元的尾奖都没有中。
遭受沉重打击的艾先生,在经过两天的调整后,再一次恢复了自信。只不过,这一次,清醒的思维向他发出了不能蛮干的通牒。
从2001年第18期到第23期,艾先生适度调低了投注量,5期共投入了17300元。自此,艾先生已经在“陕西风采”投入了156820元,“阵地战”持续失利,准备的资金仅剩5万多元,还能坚持下去吗?摸着口袋里一大堆废纸,艾先生不止一次地向自己提出了这一严峻的问题。
从来不缺钱花的艾先生,在2001年的4月初,第一次因为在彩市屡投不中而被资金所困,他决定暂时歇手。可时刻密切关注彩市动态的艾先生,并没有将目标游离于彩市,他不相信自己出击大奖的计划就此搁浅。他不相信自己的运气真的那么糟?
2001年5月18日开奖的第39期“陕西风采”预计大奖首次突破1500万元,各投注站人气急剧飙升,大奖杀手艾先生再一次坐不住了。
艾先生搞不明白,1500万元大奖早不来晚不来,为何偏偏在他遭受一次次失利、资金即将枯竭时而来。再打一把,空手而归了咋办?不出手坐失良机,又可能会留下一生之恨。
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艾先生决定用5万元再搏一把。
投注时,艾先生一如斗红了眼的雄鸡,首次将自己的单期投注量提升至6万元,然而,这65394元购回的彩票,再一次化为乌有。21万,在半年之后全部蒸发。
绝望开始笼罩着艾先生:有我这样买彩票的吗?放着轻松自在的生意不做,一头扎进彩市越陷越深,我的哪一根神经出了毛病?
如果这时罢手,艾先生只能成为中国彩市永远的失败者,问题在于,艾先生在自责的同时,发现了自己的魄力,别人不敢做的事,他敢做,坚持就是胜利。在此生最窘迫的日子里,艾先生选择了坚持。
投注站的夏先生说,艾先生在他的投注站屡下重注不能捕获大奖,他也有些心急,担心艾先生这样买彩票会倾家荡产。
2001年5月18日,夏先生诚心诚意地劝艾先生:“老兄,再不能这样买了,那么多钱干啥事不成?要买,弄一点零花钱得了,你中不了大奖,我也着急啊!”
“没事。不能中大奖是我运气不好,与你没关系。”艾先生笑着说。
“买彩票不能像你这么买,碰碰运气还是可以的。赌气?那是跟自己的钱过不去。”夏先生的话里明显带有刺激的味道。
“我没有赌气,钱是什么?是身外之物,用钱干啥都成,包括买彩票。我相信我的运气,我不但要中大奖,还要在彩市创造奇迹,不信你等着瞧。”艾先生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奇迹?要说这奇迹,我看已经诞生了,你说你这样疯买不是奇迹是什么?”
“这是过程,我的奇迹在下一期。”
艾先生琢磨着,这一阵子生意上也没有好好运转,抽个1万出来倒是无妨大碍,可1万又能顶什么用。
几台车必须得跑起来才会产生效益。可车现在都在闲着,干脆卖车。艾先生想到了此下策。
2001年5月下旬,因为bocai陷入空前困境的艾先生,在万般无奈之际,将两台七成新的康明斯车以13万余元贱卖他人。卖车的当天,一向刚毅的艾先生,眼圈里闪着别人不易察觉的泪花:今天,我向我奋斗了20年的积累举起了屠刀,这是第一次还是最后一次?
我这是在干什么?赌运气?还是赌大奖?



20多万赌大奖未中该咋办



卖了车,艾先生突然之间倍感凄惨:我真傻呀,我这样下去要成穷光蛋了。
往事排着队闪现在艾先生的眼前:生意从几千元发展到现在的百万元。如果不是买彩票,我这一生还有什么跨不过的急流险滩?尽管不能跟那些拥有千万甚至上亿元的老板相比,但这一份家业也足以让我今后的生活衣食无忧了。可现在……
在2001年5月下旬那段灰暗的日子里,多少年来忙碌不息的艾先生,对任何事情都打不起精神,整日无所事事。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彩市的打击之下消沉了,他一直在寻思着做点啥,可又不知道目标在哪里。
公司曾有的像模像样的运输车队已经不存在了。艾先生坐进仅剩的一台康明斯车驾驶室感慨万千。
走出了公司的院子,右拐直行,再左拐向北走10分钟,就到了西安市区的东大街。在艾先生看来,除了家里和公司,走在大街上,就如同走在彩市里,随处可见的彩票投注站不时映入他的眼帘,他信步走进一家投注站,店里布置得很讲究,墙上贴满了“陕西风采”往期的奖号,有五六位彩民在那张大奖得主的统计表前欣赏别人的幸运。
第一个大奖,第一个300万,第一个500万直至2001年第39期产生的3注500万,这些中奖的幸运故事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谈资。艾先生感觉自己不能参与这样的闲聊,他受不了这种刺激,正要转身离去,一位40岁出头的投注站老板吸引了他。
“别在那儿瞎叨叨了,有本事你们在咱这里也中个大奖。”老板对那几位彩民说。
“嘿,你这话就不对了,谁不想中大奖呀,你这投注机是不是得了不育症,再不出大奖,我们就要换地方下注了。”一位跟老板熟识的彩民与老板开玩笑说。
“这能怪投注机吗?我看你买得是太少了点,两注两注地买啥时才能买出个大奖啊?”
“重在参与。有人买一注就能中大奖,问题是,运气在不在身边。”又一位彩民说。
“依我看,买得多了机会就多。我听老夏说,有人在他那儿6万6万地买呢。”老板反驳道。
“什么?每期买6万?那他中奖了没?”几位彩民围了过来。
“可能没中,也可能中了。”老板说。
“这是啥话。我才不那样买呢,疯子才那样买。”那位与老板熟识的彩民话里明显带着嘲笑。
“不过你可得承认,那才叫气魄,老夏估计,那人可能是个老板,打进去6万连眼睛都不眨一下,资产估计在千万元以上。”
“如果我有千万元比他买得还多,我要10万10万地买,钱多了总得花,搁着心慌。”
“别吹牛了,一千万打进彩市可能连三等奖都中不了,最后,你就等着喝西北风吧。”
“咱别瞎嗑了,你没问问老夏,那人长得啥模样?”
“浓眉大眼,1.75米的个头,独来独往。”
背过身去,艾先生佯装浏览墙上的图表,然后像做贼一般溜出了投注站。
从投注站出来,没走几步,艾先生就觉得有些出汗了。今天,他穿了一件薄薄的羊毛衫,一件夹克,走几步路是不该出汗的。在投注站里听到的那些对话,让艾先生发现了自己在彩市的存在,心底沉积的阴影转眼间已荡然无存。
到现在为止,我仍然是一个失败者,一败涂地。但是,我的存在已经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你听听刚才几个人的对话,我的一举一动已成为彩市的新闻。艾先生由此想起了三个字:了不起。我也了不起,尽管至今不见大奖,但在彩民眼里,我已和大奖得主一样有了一分传奇。一种满足感充斥了艾先生的周身,是气魄?胆量?勇气?或许兼而有之,总之,艾先生认为,他已不是一般的彩民了。
这样的兴奋令艾先生的自信心再一次膨胀,不中奖的失落已退去,重新振作起来,即使巨奖永远和我无缘,但我不会后悔。继续出击,百折不回,我自信,我会成功的!



5万多元又打了水漂



在全面盘点了自己在2001年1月8日以来的每一次出击之后,艾先生似乎发现了失败的原因:没有感觉。4次上万元、最高达65000余元的重拳出击,全是跟着大奖走,每一次下注在打票时信心十足,可出了投注站,就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一样,甚至直觉告诉自己,这一次还是失利。
不知道中大奖的感觉是何物的艾先生,自此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一等奖只要在百万元以上,就可出手。高达500万元的巨奖固然更诱人,但不一定次次出手,要寻找感觉,甚至培养感觉,把握预感和灵感,集中出手打歼灭战。
2001年5月份,艾先生手头现成可供发起新一轮冲锋的现金只有两辆康明斯车换来的13万元,比半年前的21万元少了8万元,以一般彩民每期2元、4元的投注规模来看,13万元也够玩一辈子了。可这13万元在艾先生手中就显得异常可怜,将22万元打进彩市后艾先生发现,买得少了全是白搭,不上万上万地买,根本不顶用。这是在搏击彩市半年后,艾先生形成的投注逻辑。
基于这样的认识,艾先生决定,不论大奖是100万元还是500万元,不出手则罢,若出手,就必须集中火力聚而歼之。
从2000年11月8日至2001年5月底,在彩市经历了彻头彻尾的失败之后,艾先生的“阵地战”经过半年时间的短暂休整,重新集结力量,准备发起新一轮进攻。
就像士兵接到了出征的命令再让他等待一样心焦,2001年5月底的艾先生,蠢蠢欲动的心态将他一度偃旗息鼓的心彻底淹没了,5月28日,艾先生手举57000元向380万元大奖再度发起冲击。
这是“陕西风采”2001年第42期,380万元大奖被西安新城区一彩民敲定。这一次,艾先生面对失利出奇坦然。好像结果早在意料之中,把57000元打进彩市,如同用5角钱买了根雪糕,雪糕在阳光下化了掉在地上一般轻松。
浮躁和急于求成的心态已经远去,平和、平静、平稳开始包围艾先生了。不就是玩吗?何必急火攻心?卖了两辆康明斯车,没什么大不了的,有多少人至今还不曾拥有一辆康明斯车,现在就算只剩下一台,我也该知足了。
2001年6月初,“陕西风采”在经过5月份大奖急剧登高引发的短暂狂热之后,一等奖隔三岔五地出现,使这一阶段的陕西彩市复归了平静。
在领略了500万元的数次刺激之后,彩民对大奖的理解逐步趋于理智,单期投注额走过大起大落,开始稳定在400万元以上,彩民日渐成熟的心态,使一个成熟的彩市初现雏形。这时的艾先生,手中握有不足7万元的现金伺机下手,他没有过多考虑,如果这7万元再度失手,该如何面对现实?他只知道,这7万元迟早得投进去,就好像要完成连长交给他的任务,“阵地战”留给他的攻击任务就剩下最后一个步骤,那就是:把7万元这颗炸弹投出去。
7万元在这时候似乎已经不属于他。艾先生显然有些轻松。
从6月初至6月14日,半年来少有的愉快伴随着他,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乐事,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提醒他:任务就要完成了,我就要解脱了,以后买不买彩票是以后的事,现在,把这7万元弄完再说。
艾先生回到家,晚饭是爱人拿手的拉面,平日里一老碗足够的艾先生,今日胃口大开,又加了一小碗,再加两勺子面汤,好久没有这么好的胃口了,吃完饭,艾先生惬意地躺在沙发上,将电视频道调换到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刘建宏主播的《足球之夜》刚刚开始。
前些天,有人形容米卢执教的中国队抽的签好:一个倒霉鬼掉进了沟里,被人捞上岸以后,在怨天尤人地哀叹自己命运不济的时候,却意外地发现口袋里装满了鱼。
艾先生当时还寻思:这个比喻太形象了。那个倒霉鬼原来运气并不错,意外塞满口袋的鱼使他成为幸运者。这和买彩票太相像了。确切地说,和我买彩票的情形太相似了。



再投5万多元



2001年6月15日的上午过得异常漫长。儿子上学去了,一股莫名的烦躁令艾先生坐卧不安:打开电视机,关掉,再打开,又关掉。坐在儿子专用的电脑前,将鼠标上下移动,不知道如何操作,无聊。泡一杯龙井,水是温的,倒掉。
烦躁不安的艾先生开始在客厅里来回踱起方步,电视机头顶的钟清晰地传出嘀嗒声,这声音让艾先生讨厌。他走过去,踮起脚尖伸手将钟摆捏住,嘀嗒声没有了,一个趔趄却使得艾先生整个人扑在电视机上,机盖上一层薄薄的灰尘全部沾在他胸脯上,出门将灰尘掸掉。一个小伙子正在楼道里四处涂抹疏通下水道的联系电话,艾先生呵斥道:“快走快走,这楼道不是你练字的地方。”
小伙子急急下楼而去。回家关了门,嘀嗒声提醒艾先生现在是上午10点。实在无事可干,艾先生从抽屉翻出象棋,摆开了棋谱。
午饭过后,艾先生独自去了公司,今天,最后一战的号码要在下午编排出笼,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艾先生将“陕西风采”最近10期的奖号找出来铺在桌子上,开始寻找本期下注的突破口。一个小时后,两组16个号码的复式投注搞定。
原计划是买6万余元,可是一想本期大奖也就百十万,艾先生临时改变主意,再下一注15个号码的复式票就足够了,不能将手头现有资金吃干喝尽。
最后15个号码的选择非常痛苦。既要避免与前面的两组16个号码重复,又要在设置号码时跳出前面的思路,太难了。
“07”最近数期都是隔期产生,上期没有,这期要出,“07”在过去的10期里,与“09”搭配出现两次,与“10”搭配出现两次,考虑到相邻数的亲缘关系,这一次该是“08”了,从第34期开始,“10”连续2期出现,之后,隔一期产生,以间隔的相对规律来看,如果本期产生,中间间隔恰好5期,就是“10”了。打头的“07”确定了,紧跟的“08”、“10”进入视线,在这一组15个号码的复式投注里,艾先生将希望押在连号上。最近10期里连号缺乏,预计本期至少产生两组两连号,在15个号码里设置“07”、“08”,“13”、“14”,“21”、“22”三组两连号和“26”、“27”、“28”、“29”一组罕见的四连号,就这样定了!
时针已指向下午2时30分,艾先生将号码和一捆钞票装进口袋,出门打车直奔投注站。
在距离本期销售结束仅剩10分钟时,艾先生出现在夏先生的投注站。
因为本期大奖不怎么诱人,投注站里这时仅有一位彩民。艾先生的突然出现令夏先生吃了一惊。
“还买?”夏先生问。
“哦。”
“买多少?”
“不少。”
接过号码,夏先生笑着摇了摇头,看着眼前的艾先生,实在不可思议,他确信,这人肯定输急了。
最后一组15个号码的复式投注出现在投注机的屏幕上,销售员为确保无误,重新核对一次,正要出票,艾先生一挡说:“别急,换一个号码!”
投注机已经发出“嘀嘀”的投注结束提示音,“快,快!改哪个号码?”销售员急切地问。
“把‘31’改成‘32’。”
15个号码的复式票在投注结束前5秒钟打了出来。艾先生将58630元数给夏先生。一直看艾先生打票的那位彩民,惊得瞪大了双眼,这可是他见过的最大一宗投注了。
“今天好像是有备而来,你要中大奖了?”夏先生递过来一杯茶水笑着问。
“有戏没戏今晚就见分晓,瞎碰呗。”艾先生说。
“我还是要劝你,再不要这样买了,你有多少钱啊?”
“买不买你说了算,中不中米卢说了算。”艾先生打着哈哈出了投注站。
“怎能是米卢说了算呢?米卢不是上帝。”彩民觉得艾先生倒蛮幽默。
“这人买彩票买疯了,实在不可理喻。”夏先生严肃地说。
“看他那胸有成竹的样子,就好像大奖是他的了。”一旁的彩民说。
“每次都这样,我算是领教了。”



绝望中终于中了百万大奖



出了夏先生的投注站,艾先生接到朋友的电话:“老兄呀,多日不见,最近发什么财啊?今晚我请客,你上我家来吧。”
“最近在瞎忙,我这就去。”艾先生随后通知爱人晚饭不在家吃了,就直奔朋友家。
和朋友天南地北地聊了一个下午,晚饭后,艾先生正准备回家,一看表,已是晚上7:50,开奖节目就要开始,不如在朋友家看完再走。
“时间还早着呢,坐一会儿再走吧。”朋友挽留说。
“也行。你看过开奖节目吗?”艾先生问。
“不常看。”
“那咱今天看看。”
晚上8时整,电视台的摇奖节目准时直播。
摇奖机启动,33个号码球开始在摇奖机里上下翻飞,第一个奖号产生了。“22”!接下来是“07”、“33”、“10”。
四个号码已被网住,艾先生的心开始“砰砰”跳个不停。
“08”!第五个号码差一点让艾先生喊了出来。
“13”!艾先生发自心底的呼唤征服了上帝,“13”来了!
艾先生的整个身躯开始颤抖!
但艾先生仍然清醒地提醒自己:冷静!冷静!一定要冷静!
“32”!“32”你能来吗?离奇迹只有一步之差!离大奖只有一步之差!离目标只有一步之差!艾先生内心一阵狂热:我的庞大的bocai计划就要实现了吗?我的孤注一掷的游戏今天就要有回报了吗?我的辛酸凄惨就要结束了吗?
令人心动的“32”终于飞出了出口!落下来了,落下来了!
是“32”!是“32”!你真的是“32”!
刹那间,艾先生的大脑一片空白,他的思维凝固了,整个世界都凝固了!
“这号码也太奇怪了,谁能中啊?”朋友说。
“啊,是,是,中这号太难了。”回过神的艾先生脸上出现了一丝笑容附和道。
“想玩牌吗?”朋友反问。
“不,不,家里还有事,我这就得走。”
回到家,爱人和儿子已经吃过晚饭在看电视,艾先生进厨房用凉水抹一把脸,折回身坐在沙发上,感觉心里有好多话要说,却不知道说啥好。
“身体不舒服吗?”爱人问艾先生。
“是,不是,没有。”
“那你脸色为啥怪怪的?”
“没有,刚才进门走得有点快。”艾先生搪塞道。
决不能将中大奖的事告诉爱人!艾先生在心里反复叮咛自己:决不能!
电视里《同一首歌》的旋律让艾先生周身汹涌翻滚的血液渐渐平静下来。在彩市,曾经近乎绝望的经历,在今天这一刻烟消云散,今天,就好像第一次涉足彩市,就抱走了金娃娃,终于,艾先生发现了自己闪光的运气。
静下心来的艾先生首先想到的是捐款,他知道,这钱本不属于他,回报彩市、回报社会,是对运气和恩赐的回报,是自己一贯乐善好施的继续,就捐15万元吧。
这个晚上艾先生睡得异常安稳,“阵地战”终于取得阶段性胜利,他累了,确实有点累了。
艾先生夺走的“陕西风采”2001年第47期大奖,是“陕西风采”上市以来的第20个大奖,此前,500万已经产生5个,对彩民甚至记者而言,各式各样的中奖故事早已见怪不怪了。但是,首次与百万大奖亲密接触的艾先生,巨额下注和中奖后大把捐款吸引了记者的眼球,他们在下笔时不约而同地使用了“铁杆”两字。
2001年6月18日,一个淡蓝色的清晨。艾先生早早就醒了,今天,他要去省福彩中心领奖。
上午9时许,艾先生走进了凯爱大厦B座。
门口的保安依然站得笔直,艾先生狠狠地盯了他两眼,抬头仰望凯爱大厦10层的彩票中心,心里说:我终于来了!
艾先生至今在彩市累计投入40多万元,光投注“陕西风采”就达30余万元。2001年第47期,艾先生以超出常人想象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投中当期一等奖一注、三等奖56注、五等奖588注、六等奖1960注,共获得奖金155万余元。
8



捐15万的心态



2001年6月19日,西安所有报纸都刊登了“铁杆”彩民艾先生买彩票和中奖的故事。陕西彩民吃惊地发现:在他们的身边,居然有人如此玩命、如此疯狂地买彩票。
上午9时许,艾先生出了门往右拐,在距家属院约500米的书报亭买了所有刊登他中奖消息的报纸。决定仔细研读记者笔下的自己。尽管心里有些急不可耐,但还是买了五六份报纸,然后挥手打了一辆的士奔公司而去。
办公桌和茶几上落了薄薄的一层灰尘,他从门后找来一块僵硬的抹布,胡乱在桌上、茶几上擦拭了几下,就将报纸铺展开来,艾先生双手将一份报纸展开,找到了有关他中奖的消息。突然,艾先生感觉有点热,他将报纸举起来又放在桌上,拿过空调遥控器,向墙上的空调发出了工作指令。
一股沁人心脾的凉风自对面墙上吹过来,感觉舒服多了。艾先生重新拿起报纸,右脚尖在地上轻轻一点,高背椅就缓缓地转了起来。报纸上关于他中奖的消息写得激情四溢,他觉得,在自己看过的中奖故事里,写他的故事最有意思。他不禁为记者们的妙笔生花产生了些许敬佩之意。
他第一次发现了媒体的强大,经媒体这么一宣传,有关他的bocai内容就走向全省乃至全国,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生意人,一夜之间成为家喻户晓的幸运者,前所未有的满足感涌满了艾先生的心房,他知道,那个“铁杆”彩民的背后才是小老板的形象,而这个小老板正被幸运的光环一点一点地淹没。
今非昔比。今天的艾先生已将失败从他的字典里彻底剔除,在他看来,再次猎杀大奖不是可能与不可能,而是早晚的问题,以这次猎杀大奖累计抛进彩市34万余元计,现在,手头的资金足够了,大小奖155万余元,上税27万多,捐款15万,还有110万左右。110万!这是艾先生有生以来可以随意支配的最大额现金。
艾先生突然想到了捐款这事。昨天上午在省福彩中心领奖时,遇到了“陕西风采”2001年第45期大奖得主,那位幸运者的奖金是253万,艾先生凑过去问:“你打算捐款不?”
对方回答了一个字:“不。”
艾先生摇了摇头深感不能理解。
在艾先生中奖之前的五六十位大奖得主里,捐款者不及5%。说到这捐款,有相当一部分彩民持有颇为一致的看法:突然之间拥有了那么多奖金,捐一点又有何不可呢?可对于不打算捐款的幸运者来说,捐与不捐全在于自己,钱再多,不会扎得手心疼。中奖是自己运气好,在国家设定的游戏规则内,一没偷,二没抢,三没作弊,20%的个人所得税已经扣了,一分不少拿走奖金心安理得,合理合法。
但艾先生是个“另类”。
从一开始就决计在彩市游玩一番的艾先生始终没有将拥有多少奖金设定为目标,不过只是检验自己在彩市的运气而已。他的乐趣在于巨额现钞的一进一出。首次中奖就捐款15万,这在中国彩市上也算是惊人之举。当然这15万也是有说法的。在艾先生看来,以献爱心为宗旨,具有“中国特色”的福彩,必然始终高奏爱的旋律。买彩票献爱心,中大奖是爱的回报,捐款则是献爱心的继续。老红军老革命曾经为建设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我们不能忘记。关心、关怀他们现在的生存状态,就是献爱心的具体表现。与前辈相比?下一代的成长更值得全社会关注,因为建设一个强大国家的重任落在他们身上。为贫困失学儿童捐款10万,为老革命捐款5万?这仅仅是个人的微薄之力?但艾先生深知,这笔款捐得值。
抬腕看表,时间已是下午4时,“陕西风采”2001年第48期销售已结束,本期头奖总奖金也就在120万左右,艾先生心想,这期已错过下注时间,算了,从明天开始再整吧。反正手上有100多万,想买多少就买多少。



中大奖不告诉爱人



从2001年6月19日开始,他将全部精力投向彩市,这次才中回100多万,别人能中500万,我为什么不能?艾先生从裤子口袋里掏出手机,给爱人打了个电话,问爱人有没有兴趣在外面吃顿晚饭,爱人说今天打牌输了没有兴趣,让他买点吃的回来。挂了电话,艾先生笑了,才输了几十元就垂头丧气了吗?他买了爱人最爱吃的尖椒凤爪和儿子最爱吃的油炸小黄鱼,回到家里时爱人已在厨房忙乎开了。
艾先生说:“给我弄一碗面吧。”
“没看见我正在和面吗?你今天好像有喜事,就像我的钱让你赢走了,干吗这么高兴?”爱人问。
“没啥喜事,不就给你中回100万嘛。”艾先生话一出口就觉得说漏了嘴。
“哟,你这玩笑可开大了,你是谁呀你,你说你有梦中情人我还相信,说你中100万?鬼才相信。”
“我是说如果中100万,你就不会因为输了几十元闹心了,打牌输了,是你的运气不好,我的运气呢,不在生意场上也不在牌场上。”
“你的运气在哪里?在彩市吗?劝你不要胡思乱想了,钱多了有啥好。男人钱多了就变坏。”爱人一本正经地说。
“有钱的人都变坏吗?我要改正你的错误观点。”艾先生也一本正经地说。
是啊,和莲结婚20多年来,艾先生甚至想不起来带莲出去游玩过几次。艾先生忽然就觉得这20多年来亏欠了爱人许多。
莲的老家在陕西的周至县城关。那里是艾先生插队的地方。当年,艾先生插队落户到莲家,没想到,这居然成就了艾先生和莲一段传奇的姻缘。
莲的父亲水旺是一位厚道的庄稼人,养了四个孩子,莲是老大?艾先生来到莲家?给这个祖祖辈辈以侍弄庄稼为生的家庭带来了城市的气息。
莲高中毕业后也逐渐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力,艾先生来后,她下地干活更勤快了。慢慢地,艾先生发现莲火辣辣的目光总在不远不近地燃烧着自己,他为此特别留意起莲来。圆溜溜的大眼,高高的鼻梁,盯着看人时的表情特别有意思,这是怎么了?
那时,城里人和乡下人的身份依然存在着差别,但是,心与心的距离没有了分界,心仪对方的眼神一出现就会被对方捕获,但是,艾先生和莲的关系的突破却迟迟没有进展。
艾先生插队落户的第二年夏忙时节的一天,麦场多达30亩地的麦子突然失火,艾先生当时就在麦场,他奋不顾身第一个如猛虎般扑进火海,将失火的麦子一捆捆地隔离。
莲赶到时,第一眼就看到了在火海中跳跃的艾先生,这就是城里人吗?莲被艾先生在火魔面前无所畏惧的精神征服了。
大火终于被扑灭了。艾先生是所有参与灭火的人员中伤势最重的一位,众人迅速将艾先生送往县医院抢救。
因为担心父母着急,艾先生没有将自己受伤的事告诉家里,养伤在莲家躺了两个半月,心仪已久的一对年轻人就这样相恋了……
后来,艾先生结束插队回到西安,就和莲组成了家庭。在艾先生看来,爱人对他最大的帮助,就是从不过问他生意上的事。
20多年来,艾先生养成了坚强的性格和豁达直爽的做人原则。在爱人身上,一如既往地保留着朴素和厚道的一面,一般情况下,艾先生会从生意上抽出一部分现金交由爱人保管,但爱人对衣着吃住方面的享受出奇地淡漠,除了偶尔和邻居打打牌,再没有别的爱好。
多年来习惯于埋头做生意的艾先生,一年四季在家呆的日子不到三分之一,但爱人从不抱怨,她理解他,深爱着他,同时也知道他的不易。他知道,爱人对他是信任的,理解的,他中了大奖,本应让爱人来共同分享这分快乐,但是,他不能。中奖这事不能告诉爱人,这不是爱人需求的东西,为了家庭的平和宁静,他打算,这将成为此生第一例向爱人隐瞒的秘密,永远的秘密。而且也就是从这时起,中奖的事不但不能让爱人知道,就连亲朋好友也不能让他们知道。
10



百万资金经不起折腾



2001年6月20日上午,艾先生将下注的号码装在口袋里,怀揣万余元现金,信步走进西安新城区某投注站,将现金换成彩票。
开奖当晚,艾先生甚至连看开奖节目的信心都没有,他知道,肯定没戏。到了第51期,大奖首次达到500万元,但直至第52期,大奖得主连续4期轮空。
2001年7月6日,是第53期的开奖日。午饭后,艾先生离家步行前往公司,他已为500万大奖的出现设计了好几种情况。他决定在今天完成个人单期投注额的跳跃:10万。
500万今天能不能来,他不知道,什么时候来,还是不知道。但是,冥冥中有一种预感,500万已经离他不远了。
艾先生在公司用近两个小时将下注的号码选定,粗略算了一下,大概是11万余元。有些头痛的艾先生,看着一堆号码,感觉每一个号码都有可能出现,又感觉到每一个号码都有可能不出现。揣着号码出了公司大门,艾先生决定到西安西门附近下注。打车到西门用了15分钟,老远就见一投注站围了一大堆人。凑过去,却根本插不上队。再有半小时就封机了!得想办法!“谁是老板?”艾先生问。“啥事?”手里捏了一把钱的细高个男人问。“给你说句话。”“一会儿再说,我忙着呢。”细高个头也不抬地继续收着钱。
拨开人群,艾先生贴上去小声说:“我买得多。”细高个眼睛一亮问:“买多少?”“10多万。”“号码呢?”细高个接过艾先生递过来的号码,对排队打票的彩民说:“这位先生有急事,先给他打票,请大家谅解。”人群里就有人嚷嚷:“这年头还兴走后门,我们已经等了半个小时了。”“我保证大家的票在封机前都能打出来。”细高个赔着笑脸说。
封机后,彩民陆续离去。细高个将一直捏在手里的票递给艾先生说:“一看就知道你是款爷。”“我只是玩玩而已。”艾先生笑着说。
“陕西风采”2001年第53期产生了“陕西风采”上市以来的第7位500万大奖得主,艾先生再一次空手而归。7月16日,头奖总奖金有望登至880万,艾先生被这个蛋糕再一次吊足了胃口,一种前所未有的躁动令他不能自控。
尽管7月6日艾先生单期投入11万,在当时的中国彩市还没有纪录出其右者,仅仅在10天之后的7月16日,艾先生在一种期冀和躁动中,再一次大幅度提升了单期投注纪录,这一次,他令人目瞪口呆地一下打进去29万!
艾先生告诉我们,在你有能力的前提条件下,这样玩彩票,过瘾!29万!是一般彩民仰望的不可企及的高度。4个月后,在山东,艾先生将这一高度拔高至59万,这是后话。
在中国电脑彩票市场的起始阶段,是艾先生给了我们更多的惊喜。他把冲击大奖的“魄力”融进了他bocai的每一次过程。
艾先生投进的高达29万元的重金,没有将“陕西风采”2001年第56期高达800余万的大奖拿到手。
7月16日,是个炎热的夜晚,艾先生甚至不想和爱人搭一句话。躺在床上,客厅摆钟的嘀嗒声清晰入耳,周身的燥热依然没有消退,是一种莫名的冲动,令艾先生辗转难眠。因为,艾先生突然发现自己没有多少钱了。截至到当日打进彩市的29万,第47期中回的奖金共剩10万余元了,天啊!100万如此不经折腾!
艾先生突然意识到手中可供下注的资金所剩无几,就再也躺不住了,他起身出卧室进入客厅,爱人问他:“不睡觉你干吗?”“天太热睡不着。”艾先生随意回答说。他点了一支烟后,忽然发现自己即将回到一月前的窘迫境地。他寻思:是终点又回到起点了吗?但在他的骨子里,失败的阴影早已荡然无存。尽管当天的29万早已易主,可在艾先生看来,老天考验他的耐力似乎进入第二关,与第一关相比,他仍然可以自豪地说:“我是大奖得主!”问题是,如果再没有收获,“曾经的大奖得主”就将成为安慰自己的一句空话。
真的,你说你中过150余万,钱在哪啊?



连续两次梦圆500万


冲击大奖的计划再一次进入攻坚阶段,艾先生面临的是背水一战。发起新一轮冲锋的资金不足20万,艾先生预计以700万左右的单期投注额来看,大奖奖池两期之内将被挖空,而一等奖两期总奖金接近1000万,为保险起见,余下的资金分3期投入完,就这样定了。
2001年7月20日,“陕西风采”第57期开奖日,艾先生举7万余元继续入市,当晚开奖过后,这位中国彩市百折不挠的陕西男子,终于梦圆500万!
23日上午11时许,艾先生出了凯爱大厦,稀稀落落的雨滴令他精神为之一振,回想刚才接受媒体记者的采访,他感觉意犹未尽:“我要当陕西彩王,中国彩王甚至世界彩王。”现在他觉得自己的这句话绝对不会是放空炮,他有一种预感,他有一种必胜的信念。
过了西华门再往东约50米,就是工商银行东新街分理处,省福彩中心的定点兑奖就设在这里。仍然要继续下注的艾先生心想:取一笔现金回去吧。
不到20分钟,艾先生提了一个黑色塑料袋从银行出来,30万现金沉甸甸的,他匆忙向公司赶去。
进了办公室,时针已指向12时。一点饿意也没有的艾先生在办公室来回踱起了方步,突然想起了一件事:今天是“陕西风采”第58期的开奖日!省福彩中心预计今日开奖的大奖总额在580万元左右,艾先生心想,此时不买要待何时?
今天的选号,事实上艾先生没有花费多少时间,如果说他今天有灵感,那也只是兴奋使然。他甚至根本没有分析往期奖号,随意选出6组16个号码和一组15个号码的复式票,前后用了不到半个小时。
2001年7月23日,艾先生以17万巨资购买“陕西风采”彩票共85000注,这一次出手,艾先生又中了500万大奖。这两次中500万大奖连同6月15日中的百万大奖,艾先生成了陕西惟一一位连续三次连中百万大奖的彩市幸运儿,他因此获得了陕西彩市“三冠王”的美名。
下午5时许,艾先生口袋里装着17万元的彩票回到家里,这一次他很安然,他甚至感觉到大奖已成他的囊中之物。
果然,2001年7月24日上午9时许,艾先生第三次来到福彩中心,猜想中的可能变成了事实!福彩中心一员工说:他昨日办理领奖手续时签的字墨迹还未干,今天又来领大奖,天啊!这样下去还能得了?
福彩中心对艾先生如何领奖的意见出现了分歧。个别员工认为,如果继续让“艾先生”来领,恐怕会挫伤一大批彩民买彩的积极性,这些员工建议,这一次就以艾先生的真实姓名来领。
为了统一意见,福彩中心主任朱立忠、副主任冯国贤经协商后认为,奖还由艾先生来领,但必须告诉所有员工,以“艾先生”领奖还是真实姓名领奖,决定权在艾先生本人,中心没有权力干涉。
7月25日上午,我从报社打车到福彩中心,我问:是不是大奖得主来了。得到了肯定回答。我又问:人在哪?有人给我指了一下:天哪!真的是艾先生。
奇迹终于出现了!记得我当时过去使劲摸了摸艾先生那双幸运的手,艾先生嘿嘿一笑说:我说来就要来,我现在已经吃透了一些出号规律,这才是开始!
在他第一次中奖之后,我劝他,再不要那样疯买了,玩玩就行了,在他第二次中大奖之后,我还这样劝他,可这一次,我哑口无言。我甚至感觉到我先前的劝说是多么幼稚,以我这样的小彩民,能理解他——艾先生玩彩的目标和魄力吗?
艾先生神奇的幸运使这次采访变成了盛大而隆重的新闻发布会,电视台、报社、广播电台的记者第一次挤满了福彩中心的会议室。中心主任朱立忠、副主任冯国贤以及部门负责人悉数参加了这次新闻发布会,大家都是第一次聆听关于艾先生买彩、中奖的故事。
现场采访的气氛异常热烈,大家都被一种神奇的幸运所笼罩,很少参加这种采访活动的陕西电视台记者,希望艾先生能在镜头里露露脸,实在不行闪一下背影也行,艾先生不同意,结果电视台只拍摄了这位彩王的双手。




对“以大博大”怎么看



2001年6月15日至7月21日,在不到40天的时间里,艾先生搏击彩市的“阵地战”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艾先生的威名已走向全国,冲击大奖的计划重新调整后的艾先生,开始将目光投向省外。
艾先生第三次中大奖,在西安引起了媒体、彩民、专家持续一个月的大讨论。
7月27日,西安某报率先开辟版面就“以大博大”展开讨论,省市级媒体迅速跟进,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大讨论。
在这场大讨论中,省福彩中心朱立忠主任认为,从技术层面讲,彩市大户的作用并不像股市那样能呼风唤雨,因为大户购买的彩号其他人一样可以买,中者均分,广西就出现过10多人同时中大奖的情况;其次,大户再多,也是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例如艾先生最多一期投入29万,结果颗粒无收,因为他的下注资金与500万、600万的投注额比较还是少数。再者,通过几十期的中奖情况看,一半的大奖都属单式投注,从这一点也能说明彩市并无大户小户之分。
就一般彩民的观点来看,90%以上的人反对“以大博大”。西安某报一女记者认为,艾先生三中大奖,转眼间成了千万富翁,在让人羡慕的同时,也添了几分忧虑,艾先生投入多,中奖机会就多,普通彩民的中奖机会相应就会少,女记者担心彩市照此发展大奖会被个别人垄断。更多的彩民同时认为,艾先生这样做已经背离了设立这项活动的初衷,因为他的行为与赌博没有太大区别,不是本着中大奖固然好,不中就当献爱心的心理玩彩,而艾先生的这种玩法已经完全变了味道。
西安南郊某大学一位教师认为,艾先生巨资投入彩市的bocai方式不值得大肆宣扬,他这样做的结果重创了中小彩民的购彩兴趣和热情。
西安某商厦的经理认为,艾先生三中大奖,主要有三个因素:一是人家心诚;二是人家胆正,三是人家财大。这三个因素常人完全具备者甚少,所以老艾三中大奖理所当然。
介于这两种观点中间的彩民则认为,没有必要因为老艾中大奖就开始讨论能否“以大博大”,艾先生三中大奖没有越过规则范围无可厚非。这种观点倒是提醒艾先生,别把运气当本事,因为人一生运气的好坏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在西安某报组织的讨论中,各路专家各抒己见,各执一词,陕西师范大学的博士冯建新说,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人都想中大奖发财,但像“艾先生”这种概率为零现象发生的时候,我们应该鼓励大家购买彩票,应该为艾先生的中奖祝贺,因为这是在一种公平竞争的情况下中奖的。
西安统计学院统计学系主任王佑仁认为,大资金的巨额投入和小资金的低投入从理论上来说,中奖的概率是完全一致的,风险也是一致的,艾先生三中大奖的奇迹从统计学角度讲是一个小概率现象,理论上其发生的可能性接近于零,是不可能出现的,但在实践中,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中这一事件有发生的可能性,而这一次的事件正是让这一理论在陕西彩市得到了验证。王佑仁说,他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一注33选7的单式彩票中奖概率是427.2084万分之一,而一张16个号码的复式票中奖概率扩大不到10%,其风险差距可想而知,所以说,“以大博大”对中小彩民购彩没有任何影响。
从7月26日起,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里,艾先生完全沉浸在一种莫大的前所未有的自豪中,除了继续下注,艾先生整日差不多“无所事事”,生意上的事极少过问,每天上街购买一堆报纸,然后回到公司办公室,逐报逐篇地欣赏自己弄出来的杰作。有几次,他故意问卖报的,今天有没有彩王的消息,在听到人家对彩王的羡慕和美誉之词后,他就怎么也管不住自己了:飘飘然地陶醉在彩王的氛围里。
2001年7月27日和30日,“陕西风采”第59期和第60期先后开奖,在这两期里,艾先生再一次打入30万却颗粒无收。两期相隔3天30万没了踪影,艾先生第一次将博大奖的心态冷却下来,之后至8月底,艾先生在“陕西风采”里继续投入近60万元,然而,大奖仍没能再次光顾艾先生。
13



将bocai目标投向山东



2001年9月初,在陕西彩市已经百无聊赖的艾先生,对经营了近20年的生意彻底撒手。彩市过千万的收入,令他再也无心打理那桩小本生意。他决定将自己的后半生完完全全地交给中国的彩票市场,坐拥千万资金,在这个市场上继续搏杀能有什么风险?
山东火爆的彩市首先进入艾先生的视线。统计数据表明,“齐鲁风采”自2001年年初开始,周销量一直稳居全国各省市电脑福利彩票第一。“齐鲁风采”单期销售额基数大,出奖快,大奖奖额高,吸引了外省一大批彩市大户赴山东出手。攻击大奖的计划要面向全国发展,艾先生计划将山东彩市列为第一个突跛口。
2001年9月3日,艾先生飞赴济南。
如果说2000年11月8日是一次极为重要的出击,这一次,则是日后中国彩王名扬中国彩市甚至世界彩市的关键一步。
此前无数次乘飞机穿行于全国各地的艾先生,心中没有留下多少值得回味的事情。但这一次不同,由“陕西风采”培养出来的“三冠王”,清楚地知道这将是一次重磅出击,他要把陕西彩市“三冠王”的威名进一步传向全国。
这一次出击很轻松。如果说艾先生对10个月前出击陕西电脑彩票市场的“阵地战”还心存顾虑的话,现在,除了轻松他再也找不到别的感觉。这是一次极为轻松的出击,猎物就在眼前,就在射程之内,已经瞄准了,还能有偏差吗?
10个月之前,艾先生的装备是40万元,现在的装备是近千万元,今非昔比,鸟枪换炮,艾先生的胃口空前膨胀。此时此刻,中国彩市的勇士因为激动而坐立不安,一想到更为重磅的新闻即将由他——名震全国的“三冠王”在山东引爆,艾先生恨不得立马就在山东彩市出手。
下午3时10分,“空中客车”平稳降落济南机场,走出机场,走进新的战场,艾先生眼前豁然一亮。脚下的齐鲁大地,异常火爆的齐鲁彩市,犹如一针兴奋剂,将神态麻木的艾先生从慵懒中唤醒,毫无疑问,这头彩市的狮子就要扑将上。
一辆白色捷达停在面前,艾先生开门上了车。
司机是位精干的小伙子,问艾先生:“到市区吗?”
“到市区。”
“以前来过济南吗?”
“来过。”
“您从哪儿来?”
“西安。”
“与西安比,济南给您的印象怎么样?”
“济南泉多。”
“可不是,济南泉水‘甲于天下’,可谓‘家家泉水,户户垂柳’。您知道吗?在这众多名泉中,趵突泉乃群泉之首。不论从规模气势,还是秀姿美景,趵突泉都超群绝伦。”
司机这几句话令艾先生刮目相看,但在骨子里从不服输的艾先生,马上找到了“回敬”的内容:“济南是泉多,但没有西安的兵马俑厉害。”
“您真会开玩笑,济南的泉水和西安的兵马俑各自展现了不同的内涵,只能说各有内容吧。”
艾先生觉得自己的话有点过头,就转换了话题说:“不过,山东的电脑福彩在全国可是卖得最好的。”
“是啊!我就经常买呢。”
“你知道陕西有个彩王叫艾先生吗?”
“谁不知道呀!人家那才叫厉害,运气呢就如趵突泉汩汩流个不停。”
这话令艾先生浑身舒坦极了,他确信,眼前的这位小伙子应该很有才气。白色捷达飞奔在高速路上,前面就是济南市区了。
下午4时20分,白色捷达驶上济南市北园大街,司机问艾先生:“您住哪?”
“就住明湖大酒店吧。”
4时30分,艾先生办妥手续住进明湖酒店505房间。
或许是在冥冥中上苍做出的安排,“505”,难道预示了艾先生要五中乐透型彩票的大奖吗?陕西的彩民不知道,齐鲁的彩民也不知道,可是,从这一天开始,中国彩王已经踏上新的征程。  



“陕西彩王”再战齐鲁



位于济南市北园大街山大二附院西郊的第37010237号福彩投注站,先后出了两个福星大奖,4注一等奖,80余注二等奖,320注三等奖,不计其数的四至七等奖,这在山东彩市还是第一家,被人称为“齐鲁第一福站”。
2001年9月4日下午1时许,济南初秋的阳光依然火辣辣的,走在北园大街,街边的任何景物都不足以引起艾先生的注意,他在寻找投注站。
“齐鲁第一福站”进入他的眼帘,他确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第一眼看见张玉明的投注站,艾先生就在心里说:就是这里了。他将10余万元的齐鲁风采30选7的复式选号单递给销售员。销售员接过单起来让站长过目。站长看后说:“打票吧。”
艾先生后来才知道,站长叫张玉明。此前,这个投注站从来没有接过如此巨额的下注单,张玉明在瞬间甚至产生了某种激动,心怀感激的他连连招呼艾先生喝茶。
9月21日这一天,获得的惊喜在艾先生看来在预料中。每一次下注之前,任何人根本不可能知道这一次能否中奖,多数情况只能将幻想留在开奖的那一刻。
从9月4日至9月21日,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艾先生累计投入100多万元,平均每天投入近6万元。在投注过程中,为了不引起更多人的注意,艾先生继续了他在西安投注时“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策略,除了4日和21日到张玉明的投注站下注外,其余资金都有意识地进行了分散下注。
9月21日,艾先生第一次感觉到来山东之后的疲惫。来山东前,他给自己设了条规矩:不中大奖不与任何人联系。17天过去了,一种寂寥似乎在突然间袭来,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选号下注,渴望与人交流与朋友交流的念头提醒他该和山东朋友联系了。
这一天是“齐鲁风采”第84期的开奖日,晚饭后,艾先生躺在床上,静待“齐鲁风采”的开奖直播。
在艾先生看来,中大奖的惊喜已经没有了,当初澎湃如潮水般的刺激也没有了,似乎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以至于开奖过后确信中大奖了反而倍感索然无味,明天就要和朋友联系了,这样想时,艾先生伸手关掉电视,熄了灯,少顷便进入梦乡了……
谁也未料到,2001年9月24日,山东省福彩中心就迎来了中国彩市这位重量级人物。
上午9时30分,艾先生出现在山东省福彩中心。
像接待此前所有博中百万大奖的幸运者一样,中心工作人员给艾先生验票、登记,一切兑奖工作按程序有条不紊进行。
对中心的任何一位工作人员而言,幸运者的故事早已见惯不惊,对前来兑奖的大奖得主只是出于礼节性的问候。
工作人员埋头继续登记。此时此刻,艾先生真希望对方打听一些关于他的更为详细的内容,但是没有。
“给你说一件事。”艾先生笑眯眯地说。
“说吧,啥事?”
“我是陕西的‘三冠王’艾先生。”
“你再说一遍,你是谁?”工作人员抬头惊讶地问。
“我就是陕西的‘三冠王’艾先生。”
“啊?你就是艾先生?”
名震中国彩市的艾先生就在眼前,工作人员一时惊得目瞪口呆,迅速将艾先生已来兑奖的消息汇报给中心主任祁庆杰。
不一会儿,祁主任来了,中心工作人员拨通了陕西福彩中心的电话,在确认了艾先生的身份后,将这一喜讯迅速通知了当地媒体。
2001年9月25日,山东媒体均在显著位置刊登了“陕西彩票王再战山东获大奖”这条重磅彩市新闻,本已火爆异常的山东彩市,因艾先生的到来,再一次引来全国彩民关注的目光。
在“齐鲁风采”第84期,艾先生以10万资金击落头奖557407元和200万元的“齐鲁福星特别奖”。“一代彩王”完成了自己赢得“中国彩王”美誉关键的第一步,来山东仅仅20天时间,艾先生就将“齐鲁风采”大奖击落,在那一阶段,无数彩民坚信,艾先生的运气还会走得更远。



在山东彩市投进270多万



2001年9月24日中午12时,踌躇满志的艾先生约见山东朋友胡老板。因为多年生意上的交往,艾先生与胡老板已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就在这一天,胡老板知道了在中国彩市叱咤风云的艾先生就笑眯眯地坐在自己的面前,胡老板为艾先生的成就而自豪。于是他知道,他的这位朋友弃小本生意而去终成大事,且是万众瞩目的大事。
后来,艾先生告诉我,在胡老板的引荐下,艾先生将一部分资金投入某媒体和一家集体企业,“累计投入有700余万元。”艾先生说,来山东不到20天就击中大奖,媒体、彩民潮水般的赞美,将艾先生的自信心推至极致。因为在彩市的屡获惊喜,已经远远游离于一般彩民思想的艾先生由此认定,在彩市的成功似乎已注定自己终成大器,只要认定的事就能干成,只要想到的事也一准会变为现实。
2001年,在一般人眼里平淡无奇,但艾先生的运气无疑成为一种罕见的高度。他能否继续登高,完全取决于“山”的高度。
包括艾先生本人,没有人怀疑他巨款揽大奖的计划会搁浅,他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有钱,他现在比任何时候都走运,还有什么阻力可以为他设置障碍?
夺走“齐鲁风采”第84期大奖之后,艾先生单期下注的资金直线攀升。从2001年9月24日至10月3日的10天时间里,艾先生在山东彩市打进270多万元,其中最高一期投入59万元,创造了迄今为止中国乐透型彩票个人单期投入的最高记录。
270万元在10天时间里烟消云散,这令艾先生心里多少产生了一丝无奈。如果说此前曾经无数次惊叹于百万大奖,这一次付出与收益的巨大反差在事实上已形成彻头彻尾的警示。艾先生心里清楚,玩命的投注只会招致无谓而惨痛的失利,于是艾先生经过慎重的思考之后认为:急躁冒进、肆意下注实为大忌。
于是,艾先生的单期下注额再一次回到10万元左右,从10月初至11月初,艾先生在山东彩市共计投入110万元。11月5日,“齐鲁风采”第103期开奖,艾先生惊人的运气又一次转化为胜果,这一次,他又是投中“齐鲁风采”一等奖和200万元的“齐鲁福星特别奖”,奖金总计2764319元。
11月5日下午,在张玉明的投注站,即将打票之前的几分钟,艾先生突然决定将一注复式投注里的“28”改为“29”,就是这一改,让他抓住了当期“齐鲁风采”的特别号码,从而第二次拿到了200万元的“齐鲁福星特别奖”。
在中大奖的前一天,艾先生得知了山东省苍山县农民王士启父子为保护国家财产,父亲身负重伤,儿子光荣献身的消息,艾先生当即决定从所获奖金里拿出10万元捐助英雄家庭。
毋庸讳言,在一个产生新闻和追逐新闻的时代,发生在艾先生身上的传奇故事,无疑具有深度的刺激力量,这样的重磅新闻屡屡发生在一个人身上,早已跳出一般意义上突发新闻所带来的感官刺激,神秘、传奇、不可思议。艾先生的故事持续了被关注的神奇内容。
艾先生在山东两次夺取大奖,围绕他的赞美和惊讶已远远超出了媒体对惯常新闻的一般性言词。“他的神奇正如米卢,他的每一次中奖丝毫不亚于飞人乔丹复出引发的爆炸性新闻……”围绕着这个传奇的故事,媒体极尽渲染之能。理智的言辞,在那一刻无疑成为保守的代名词,品尝着这样的传奇故事,在山东、在陕西、在全国,每个彩民都眉飞色舞,津津乐道于艾先生五中大奖,犹如在描述自己的中奖过程。
中国庞大的彩票市场,在2001年6月至11月,被一个名叫艾先生的传奇幸运者搅得热气腾腾,“太奇了,太神了,为什么不买彩票呢,你看人家艾先生!”在街边,在餐馆,在公交车上,这样的对话随时都在敲击你的耳膜。



中奖前后的变化



虽屡中大奖,但艾先生在生活上的简朴令人惊讶。从2001年6月15日中大奖至今,除了在2001年夏天新添了一件梦特娇短袖外,艾先生的衣着没有任何变化。他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也从不进娱乐场所,与社会上大大小小的老板相比,艾先生普通得令人不可思议。他出门从不带包,也没有钱夹子,不管是夏天还是冬天,所有的衣服口袋都塞得满满当当的,左边掏出来的是一把彩票,右边掏出来的也是一把彩票,裤子后边的口袋里掏出来的还是一把彩票。与大多数老板不同的另一大特点是,艾先生喜欢看报,这大概要从2001年他首中大奖说起。
一般,在报纸刊登他消息的当天,艾先生都会上街把所有的报纸买回来,坐在一个清静的地方,仔细品味记者笔下关于他的故事。后来这一习惯成了瘾,只要上街就买报纸,所以不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到他,都能见到一大堆报纸。
在五中大奖之后,艾先生仍然在媒体上频繁抛头露面,其勇气和胆识实在令人钦佩。但是,与他打交道的媒体记者都发现,艾先生的保密工作做得滴水不漏。约好与记者见面,艾先生来去都是打的,大家猜测,他不会没有坐骑,但就是没有见到。手机从来都是关机,来无踪去无影,记者笑称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
唯一有变化的可能是他的脾气,他不能容忍别人对他的怠慢。
2002年4月初的一天,深夜2时许,我和艾先生在西安东大街“温记豆浆”店吃完饭打车回家,出租车司机一个急停,毫无心理准备的艾先生,头重重地撞在椅背上。
“你会不会开车!”艾先生用手捂着额头骂。
“对不起,前面的车停了,你说我不停行吗?”司机回过头笑着赔不是。
下了车,艾先生的手还放在额头上,他向屁股后冒着黑烟、一下跑出去老远的出租车放了一句话:“告诉你,我是彩王能把你吓死。”
“你的脾气蛮大的嘛。”我笑着说。
“要是早两年的话,我非收拾他不可。”
还有一次,我和艾先生在西安某餐馆吃饭,当时是中午,吃饭的人很多,艾先生可能嫌说话不方便,希望服务员将我们就座的桌子往墙角移一下,女服务员回答说不能移,艾先生还是坚持要移。
“势不大,要求还不少。”说话带刺的服务员一下子激怒了艾先生。
“你说说,谁的势不大?”艾先生几乎是吼出来的这句话,一下子就将其他吃饭人的目光全部吸引过来,我赶紧给艾先生使眼色,提醒他千万别说漏了嘴。
老板从里间走出来,数落了服务员几句,把桌子移到了墙角。
怒气未消的艾先生命令老板:“你今日就把这个服务员开除了,要不赶明,你的餐馆只能关门了。”
“是,实在对不起。”胖乎乎的女老板脸上堆满了笑意。
气呼呼的艾先生回头面对我说:“走吧,不吃了,这气,咱受不了。”
应该说,在更多的时候,艾先生给人的印象是谦虚和坦诚,他坚信和气发财,与人交往客客气气。他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如果你的话说到了他的心窝里,他会迅速回应:对,对。如果他对你说的话有不同的看法,他一般不会迅速插话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是继续听你说下去,说完,然后才说他以为是这样这样。在与人交谈时,他也偶尔抽一根烟,但抽不完,往往是抽到一半就熄了。
就是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人,在2001年的中国彩市横刀立马,以他冲天的豪气、运气和神气,一路高歌猛进,叱咤风云,中国彩市发展到2001年惊爆无数奇闻,一代彩王的金字招牌却由艾先生独自拥有,不是彩票选择了艾先生,分明是艾先生选择了彩票,或许艾先生今后真的再难中大奖,或许他从此将淡出人们的记忆,但在中国彩市蓬勃发展的过程中,艾先生踏出了一行清晰的脚印。若干年后再看2001年的中国彩市,我们会发现,艾先生的传奇故事依然在闪着光彩。 



艾先生为何要向彩民荐号



罕见的大运在艾先生五中大奖之后戛然而止。之后,艾先生依然在山东、陕西持续了向大奖冲击的攻势,然而,除了在2002年2月4日摘走山东体彩唯一一注二等奖以及后来在陕西体彩中过一两次三等奖外,艾先生就再也没有重过大奖。
2001年11月16日,艾先生自转战到山东以来首次返回西安。下午3时20分,艾先生约我在西安尚德路某餐馆见面。他告诉我,他口袋里的18张“陕西风采”彩票中有一张中的是小奖,累计9万余元。而这张彩票过了16日就将作废。艾先生还透露,类似这样的小奖累计起来已有40余万元都被他弃之。我一点也不惊讶,40万元对于艾先生来讲,还不是九牛一毛?
不论怎么讲,2001年的中国彩市属于艾先生,属于这位将bocai列为计划按步骤出手并最终获得成功的艾先生。在这一年里,运气和惊讶站在艾先生这边,赞美和羡慕包围了艾先生。
自1987年中国即开型彩票在河北石家庄诞生以来,自1994年与国际彩市接轨的电脑彩票在深圳问世以来,中得千万巨奖的幸运儿不止艾先生一人,中得百万大奖的幸运者更是成千上万,但是,享有“中国彩王”美誉者非艾先生莫属。
2002年4月21日中午11时39分,艾先生拨通我的手机告诉我,他刚从山东回西安,说有重要新闻,希望通过媒体报道出去,约好半小时之后在凯爱大厦前见面。
这一次,是艾先生2001年在山东两中大奖之后与西安媒体记者的首次见面。对报道彩票新闻的媒体记者而言,艾先生就是新闻源,这样的机会谁都不肯错过。
我上午11时50分赶至凯爱大厦时,已有三四位同行先已到达,大家热烈讨论,猜测艾先生又会提供什么样的猛料,个个显得异常兴奋。
中午12时40分,艾先生才在大家的期待中姗姗而来。记得艾先生当天确实给记者提供了许多新鲜的内容,但在大家眼里,他还是那句话:要冲击世界纪录,要当世界彩王。
令西安众多媒体记者始料未及的是,艾先生此后频繁出现在省体彩中心和福彩中心,就体彩、福彩开始了大面积的荐号活动。
艾先生第一次荐号,是在他第三次中得“陕西风采”接受媒体采访之时,当时,有记者提议,既然艾先生在选号方面有研究,何不为读者、为广大彩民推荐几注号码?
不过这一次艾先生的荐号显然是有备而来的。从2002年4月下旬至5月初的10天时间里,艾先生先在体彩中心,后在福彩中心开始了他看上去极为庄重和认真的荐号活动,他当时的理由是,希望更多的彩民能够通过他的荐号中得大奖。
不论是为体彩荐号,还是为福彩荐号,都要在当日晚8时左右开奖过后。艾先生以令记者们惊讶的耐心,从复式16个号码开始,依次是15、14、13……8个号码,每组5张复式票,约10万注20余万元的号码推荐完毕,往往需要40分钟。这可苦了我们这些记者,艾先生荐号的当天晚上7时30分我们打车至体彩中心或福彩中心,待眼巴巴盯着艾先生画完密密麻麻的几页号码时差不多已是9点了,然后急急忙忙拿了这些号码复印件打车返回报社敲稿子。这样的事,一两次还觉得新鲜,时间久了,便感觉没有多少实际意义。
从读者和彩民反馈的信息看,艾先生这样的荐号方式并不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彩民的观点主要有:一、对在一般号码里挑选号码下注已失去荐号的意义;二、对大户而言,20万元的彩票不算啥,问题是,谁能保证里边就有投中一等奖的号码。既然不能作出这样的保证,那么,我何必要去冒这种风险呢?
后来我才发现,艾先生在那一阵子顶着反对意见大范围荐号,真正的目的并不在此。他是在为即将于西安搞出的“爆炸性新闻”造声势。
艾先生的“爆炸性新闻”不久便揭开了谜底。



艾先生办彩票报纸



2002年5月16日,西安媒体刊发了这么一条新闻引起了彩民的关注,其大意是:因五中大奖而在全国彩市声名远扬的中国彩王艾先生,近期将推出一份由艾先生授权,多方位报道其选号思路及bocai行踪的专业类彩票报纸。
原来艾先生将其在山东合作的报纸搬回了陕西。但艾先生寄予厚望的这份报纸,终因种种原因在西安出刊数期之后停办。
以一位生意人的标准衡量艾先生,他的智慧足以应付任何突发事件。坦诚、诚信、机敏,在艾先生的身上集中了商人应有的美德和素质。在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里,集中了一大批精明、干练的小商小贩,他们以自己琐碎的工作和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付出,为这个社会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当然,这样的付出也为自己带来了生活质量方面的改变。与动辄拥有千万甚至上亿元的那些大老板们相比,他们渺小得几乎不为人们重视。然而,就生活质量而言,这一部分涉足商海的小商小贩,无疑要高出工薪阶层一个档次,至少在他们看来,相对自由的工作为自己提供了相当程度的满足。
作为中国千百万小商人中的一员,艾先生经历了20年的摸爬滚打,生活可谓无忧无虑。不论是在西安的康复路经营服装生意,还是后来搞起了长途运输,艾先生以常人眼里的精明总能将生意打理得井井有条。他也曾经羡慕那些生意做大的老板,但这样的念头往往只是一闪而过。他是一位容易满足的生意人,他总以“钱挣不完”的观点安慰自己,也总是给人留下一种朴素的低调。在生活中他从来都是低标准要求自己,如果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以永不满足的目标屡博大奖,他对任何事物的淡然处之还是能赢得人们对他的敬重的。
是彩票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现在看起来,艾先生自2001年决计在彩市大搏一把,他生活的内容和一生的目标就注定要改写了。
不论是从彩票发行部门对彩票的宣传来看,还是从一般彩民对买彩的认识来看,购买彩票不过是一种游戏而已。这种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大众消费,有其与生俱来的特殊性,撇开其精神消费不谈,一个“玩”字,就告诉了彩民在购买彩票方面没必要高举“认真”的大旗,以一点零花钱玩之,献爱心也好,撞大运也罢,仅此而已。数百万分之一的大奖出奖概率,大概只能划进人类认识方面永远的“未知领域”,面对这一“未知领域”,人类的指挥显得何其苍白。
然而,熟悉和不熟识的人们到底还是对艾先生投来惊诧中意义不凡的敬重目光。在一个“未知领域”,艾先生差不多将一种大运演化成为智慧,这样的顶峰,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富人,是智慧的富人,是击中大奖的智慧的富人。向他讨要这样的智慧,一度成为万千彩民梦寐以求的事,“你给我们推荐一个号码吧”。这样的呼声差不多汇集成洪流。在这样的呼声中,艾先生成为核心,也就成为了名人。
正如智慧是不可以通过讨教的方式得来,讨教得来的只是经验,而艾先生投中大奖的经验,无疑是他仅凭自己的运气打造而成,大运又不肯在转借、交换、甚至逼迫中就范,所以,艾先生企望以他的号召力,通过荐号让千万彩民都中百万大奖到底是不能实现的。
但是,以艾先生五中大奖的特殊身份,为彩民推荐奖号,还是开了中国彩市的先河,这样的事,不能说后无来者,但绝对是前无古人。
一位生意人几乎成为社会的公众人物,艾先生的生活轨迹得以改变,并且来得如此迅猛令他自己也始料不及。事实上,从2001年决定在彩市大搏一把起,艾先生已选择了别样的一种活法。但是,没有人能够相信,这位彩市上的富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所经历的那种大起大落的感受,他曾扬言要建彩王大厦,可是,随着他手头资金的日益减少,在他心中构筑的彩王大厦也悄然倒塌了。



投资400多万元没要回来




2002年10月18日下午,我正在为第二天的出报忙碌,突然接到了艾先生的电话。
“你能出来一下吗?”电话那头的艾先生急切地问。
我周身的神经迅速兴奋起来,打趣道:“是不是又有搞定大奖的好消息啦?”
从电话里我能感觉到艾先生情绪里少有的焦虑和不安,会有什么事呢?
说好在西安市五路口西南角工商银行门口见面,从北大街打车过来,我仅用了10分钟。约5分钟后,手里拿了一卷当天报纸的艾先生从天桥上下来说:“走到里面再说。”
工商银行营业大厅里的人很多,声音嘈杂,在靠里边唯一的空椅子上坐定后,艾先生环顾一下四周,说:“走,换个地方。”
出了工商银行,我们继续往北走。过了五路口天桥,到了解放路陇海大酒店门口,艾先生照直往里走,我跟进去,在大厅里找了个僻静的地方坐下来。
在我的记忆里,艾先生从来不会选择人来人往的地方说事。一方面,这样的环境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另一方面,可能是出于自身安全方面的考虑。不能说作奸犯科者就在你的身边,但是,你有惹人眼热的2000余万元,提防着点没有错。我们以前就曾遇到过虚惊一场的事——
2001年11月初的某天,我和艾先生吃完晚饭已晚上12时,出了餐馆的门走在大街上,艾先生非常警惕地环顾着四周,刚才还是口若悬河的他,这会儿所有的注意力都在观察身边行人的一举一动。突然,艾先生拉了我一把,示意我和他在人行道靠墙的一侧蹲下来。我莫明其妙。艾先生用下巴指向我们刚才过来的地方:有一个小伙子正朝我们走来。
其实我早已经注意到了,出了餐馆的门,这个小伙子就一直跟在我们的身后,要在平时,这不奇怪,可能有时候在你身后会有好多人跟上来。但这一次不一样,在这个冷清的大街上,前面是五中巨奖、大名鼎鼎的“中国彩王”,后面有一个小伙子不紧不慢跟了至少有 100米。我的头皮开始发紧,再看艾先生,目光似乎依然漫无目的,但我坚信,他的眼睛的余光已经紧紧盯住了那位越来越近的小伙子。
好像有什么心事的小伙子走过来了,他猛然侧目发现墙根下有四只不怀好意的眼睛盯着他,反而慌乱地加快脚步离开了。
原来是一场虚惊。
坐在酒店的大厅里,艾先生继续用他机警的目光将周围的环境过滤了一遍,确信没有“异常情况”,这才转过身,盯着我的眼睛,一脸沮丧地说:“老弟,我现在惨得很。”
从艾先生2001年6月15日首中“陕西风采”大奖以来,我的笔触和视线一直追踪着他的行踪,一来二去,通过无数次采访艾先生,我的浅显文章得到了他的认可。2001年冬季,艾先生携巨款挺进山东彩市,在“齐鲁风采”两次登顶之后,他都是在第一时间向远在西安的我详细通报情况。
“是不是有人打你的主意?”我问。
“是,又不是。”
“到底发生什么事了?”
“我的钱弄干了。”
“不可能吧。”我笑着说。
“真的。”艾先生说完叹了一口气。
大约在2001年冬天,艾先生在山东向某民营企业投进去400多万元,说好在次年8月下旬归还。可那笔钱艾先生到现在都没有要回来。
艾先生告诉我,400多万元的事让他伤透了脑筋,还款日期一推再推,“我已经用尽了各种办法要款,没用。”艾先生无奈地说。
“我干了,彻底干了,几乎是一贫如洗。如果你要写我,现在,更有意思了。”艾先生苦笑着说。
就在艾先生2001年五中大奖之后,他萌发了将自己的中奖经历写成书的愿望。他委托我寻找知名作家为他完成这一在他看来极为重要的工作。再后来,他告诉我:“还是你来写吧,你最了解我。”
我做梦都不会想到,关于艾先生的传奇故事,会是这样的一个结局。



艾先生资金所剩无几



后来我才知道,艾先生在2002年4月自山东返回西安时,手头资金已经所剩无几。然而在媒体记者眼里,艾先生依然保持了足够的信心。
4月下旬的某天,在陕西省体彩中心,艾先生当着媒体记者的面购买了4600余元的足球彩票,包括后来的一系列荐号活动,都被艾先生解释为要为陕西彩民做点事,要以他的号召力带动大批彩民关注彩票、购买彩票,为社会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作点贡献。
即使在那一阶段,艾先生依然渴望自己再中大奖,然而真是此一时彼一时,这时的艾先生已没有了先前大奖杀手的那股豪气,如同陷入死水一般的沉寂,其间曾以小复式勾住了两三期三等奖,然而曾经十足的自信心自此几乎一去不返。
2002年7月26日,在西安北部华浮宫的一次小型聚会上,艾先生向众人再一次发出掷地有声的誓言:他要第六次中回百万大奖。这一誓言最后因为艾先生没能在“规定的期限”内中得大奖,而最终被当时有幸听到誓言的人们淡忘。
艾先生无疑是在通过这样的方式激活一度膨胀的自信心,也借此继续了他在公众面前的彩王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彩王终将淡出人们的视线。“一代彩王”陷入了尴尬。没有钱的尴尬,2000万似乎在一夜之间蒸发的尴尬。
不能说艾先生巨额买彩票值得商榷,至少在他屡中大奖之后的行事方式不为许多人认可。谁都知道大奖这东西可遇不可求,中一次你能保证中十次吗?中了五次你就能保证中一生吗?艾先生已将bocai当作一种游戏来玩,从彩市中奖来的钱还是要回到彩市,更令全国的彩民望尘莫及。可以想象的是,艾先生在确定购买彩票并将目标确定为500万大奖乃至于彩王之前,他的目标具体而实在。当他三番五次中奖之后,曾经固守的目标开始动摇,先是将视线游离于固守了20年或者一生的目标,既而将这个目标开始拔高,并为这个拔高的目标绘制成了令人罕见的辉煌。
艾先生首先清楚自己已经干出了大事,还必须要干更大的事。那个更大的事就成了目标,这个目标既是继续中奖又不是,既是打算投资企业赚钱也不是。艾先生曾经在这些方面尝试过,但至今仍未成功。他是很认真,但事实上光有认真不行。他的投资缺乏滴水不漏的市场调研,缺乏对一个行业的生产、流通乃至市场的精确了解,仅凭朋友引荐,或者某种形象化的表述就可以让他对一种投资感兴趣,并进而有可能在一下午就谈好合同成为股东。
我可以肯定的是,艾先生对千万巨奖从手中转眼溜走伤心至极。每每提及他分割2000万巨奖的每一个细节,他那悔不当初的神色都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甚至后悔当初没有用冷静的头脑分配资金,没有听从我及许多人的劝告,现在,叹息一声,悲从中来。
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艾先生的人生目标里没有大多数人看来不着边际的欲望,对金钱的占有就没有了极端强烈的念头。总视巨奖为身外之物,信手支配就有了最好的注释。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艾先生也许只具有支配小额资金的能力,比如数十万或者百万元,他没有能够驾驭千万元巨额资金的能力。
对上述观点我不能苟同。艾先生在中国彩市雕塑的高度令我仰止,因为没有巨额投注,大把回奖就没有艾先生。时至今日,我的看法是,发生在艾先生身上的传奇bocai经历,每一个细节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如果不能将整个过程联系起来而仅仅以一种结果或者割裂出阶段性的故事观之,则必将有些片面。
经多方考察和一次又一次碰壁之后,2003年3月初,艾先生重拾荐号这一得心应手的工作,希望借此再揽大奖恢复自信。
经与西安南郊体彩大世界经理张新楼数次商谈并最终达成协议,自2003年3月18日起,艾先生坐镇体彩大世界为彩民推荐奖号搏杀大奖。
然而,艾先生不灭的自信给这次合作埋下了祸端。
  


合作投注惹祸


直至2003年4月26日2时许,我才从艾先生和张经理口中得知,这次合伙出现了危机。
3月18日,艾先生出现在西安南郊体彩大世界。这是自2001年艾先生在中国彩市成名以来,首次在公开场合露面,吸引了众多彩民前往。
在这次荐号之前的任何一次荐号中,艾先生均以“希望更多的人中奖”为目标,至于“更多的人”中不中奖与艾先生无关,确切地说是与艾先生没有利益上的关系,但这一次不一样了。
有七八位铁杆彩民成为这次合作中的成员。他们出钱,艾先生荐号,中大奖之后艾先生可得大奖税前20%的佣金。没有人怀疑这次合作的合理性。参与合作的彩民认为,有彩王荐号,大概没有中不了的大奖。艾先生认为,彩民有钱,中大奖只是早晚的事。
然而,这样的合作在顺利进行了一个月之后产生了危机。2003年4月下旬,与艾先生合作的彩民因为没有中得百万大奖,资金出现紧张局面。而协议里艾先生承诺,20期后如不能中回百万大奖,他将如数返还七八位彩民投入的全部资金,现在,20期已过,七八位彩民正式提出希望艾先生履行协议内容,将近40万的资金全部返还。
可想而知,如果艾先生还有钱,他绝对不会与人合作下注,现在,艾先生拿什么返还呢?
双方僵持不下,艾先生在进退两难的困境下拨通了我的电话:“老弟,我被他们困住了。”艾先生在电话那头凄楚地说。
我大吃一惊,忙问:“谁把你困住了?”
“是合作买彩的彩民。”
“他们为什么困你呢?”
“他们让我返还他们近40万元的买彩资金。”
“为什么要返还买彩的资金呢?”
“协议里我承诺如不中奖就全额返还下注的资金。”
我一听愣了!我知道这一下坏事了!
接下来艾先生告诉我,在被迫无奈之际,他给合作购彩的彩民写下了书面承诺:5月8日之前,全额返还近40万元资金,如不返还加倍罚款。
他说,他想不到堂堂一代彩王竟沦落到这种地步,话到最后,艾先生竟然在电话那头哭了,因哽咽说话时断时续,没有任何心理准备的我,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我告诉艾先生,我希望和张经理在电话里交流一下看法。
不在现场的张经理被人迅速叫过来。我对张经理说,这协议怎能这么签呢?怎能承诺如不中百万大奖就全额返还下注的资金呢?张经理说,签订协议时他坚决反对艾先生的这一承诺,但艾先生坚持自己的承诺。张经理以为艾先生敢于这么签订协议,肯定是心中有数。
事后我才知道,26日我与张经理通话之后,在张经理的极力劝说下,合作买彩的七八位彩民才同意艾先生走人。
对艾先生而言,2003年4月26日是一个黑色的、无奈的乃至于不堪回首的夜晚,一生坦荡做人,诚信经商的他,挨过了一次最为痛心疾首的煎熬。凤凰落架,心在滴血,曾经的风光在这个黑色的深夜被黑色的幕布遮没。
艾先生知道,他必须找个人将心中已经结成疙瘩的郁闷倾吐出来,我,再一次成为他的倾吐对象。
我对艾先生说,你傻呀,怎么能够承诺不中大奖就返还下注的资金呢?他说他可能是真的犯晕了?
艾先生不再说话。眼里分明已有泪花在打转,宽厚的肩膀开始有节奏地一起一伏,一声长叹之后,艾先生低下了头。
艾先生在短暂的不语之后,迅速恢复了平静,继而告诉我,他不会逃避这次的承诺,他要为承诺负责,他要千方百计筹措40万。他说当初在山东、西安、宝鸡的企业、媒体、商场投了不少钱,他能把投资要回来,他有这个把握。但是他又说,当初投钱时,在好多地方是没有凭证的。
我哑然了!接下来,艾先生再一次陷入火烧火燎的繁忙之中。为了尽快筹集40万,他不停地往返于他曾经投钱、借钱、帮助过别人的地方。但是,一无所获。
然而,时间不等人!5月8日,还清40万的日期一天天临近了。



千万富翁成了穷光蛋



5月7日下午,艾先生再一次打通了我的手机,希望我能抽时间去一趟西安南郊体彩大世界。
我清楚地知道艾先生邀请我的用意,我说我去了又能怎么样啊?艾先生说你来一趟吧,把你知道的关于我的情况给彩民说一下,看得出来他践行承诺的态度没有改变。
这天下午,对艾先生来讲,无疑又是一次艰难的谈判。彩民强调,8日前不能付款,视艾先生再次失信,现在你得告诉我们,你到底什么时候付第一笔款?
艾先生说不是我不愿意付,我一直在筹款,你们总得给我时间吧。
这样的谈判似乎只能不了了之,一方要钱,一方没钱,除了将还款日期再往后推,谁能有解决的办法呢?
以我数年采写彩市新闻的经验来看,这次合作,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果将偏离美好的初衷,开始,在合作的彩民看来,坐镇荐号的乃中国彩市的王者,其大运及揽回的大奖,足以威慑彩市任何一位胆敢口出狂言者,何况,艾先生承诺如果20期不中百万大奖,将全额返还所投资金,这样几乎是以彩王的资金为自己打大奖的好事,到哪里去找啊!对艾先生来讲,以己之号召力聚一批彩民,以彩民的资金打奖,一旦成功,也算是“空手套白狼”吧。问题出在彩民的资金有限,不可能这样永远打下去,百万大奖迟迟不睁眼看看,艾先生在彩市的大运似乎在2001年已消失殆尽。差不多就在百万大奖的嘲笑声中,合作双方遭遇了此生刻骨铭心的尴尬。
为了心中那个美好的梦,七八位合作的彩民使出浑身解数,在一次又一次失利之后东挪西借地续资金,很快,20期过去了,近40万元打进去了,他们突然发现,百万大奖还没有影儿,和艾先生谈到最诱惑人的那条“保密条款”,艾先生显然没有也不能干脆地说:没事,明天或者后天,我就践行诺言。这一下,大家急了,其中有一位彩民东挪西借了近20万元,还有一位彩民把自己买房子的预付款全部打了进去。真是两败俱伤。
然而,艾先生到底还是找到了解决的办法。2003年6月初,艾先生与西安某公司签订协议,为陕西移动用户提供体彩、福彩荐号短信。这一次合作的收益,艾先生将先支付彩民的近40万。
6月10日夜,艾先生再一次悄无声息地来到我所在的编辑部,见面的第一句话就是“事情摆平了”。
我突然发现艾先生苍老了,消瘦了一圈,脸黑黑的,眼窝深深的,鬓角已有了白发,疲惫不堪。但到底有了一种短暂的轻松,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艾先生说,日子过得真难啊。
艾先生像变了个人,曾经十足的底气被一声声长长的叹息淹没。但是,他心中的那个目标还在,他依然一直期望通过“彩王”的品牌做点事。
他说,在体彩大世界合作一事你也知道了,你看能不能在报上写个报道,告诉彩民、读者,他们敬仰的彩王眼下陷入了困境,说不定会引起大家的同情,甚至有人愿意帮助他走出困境。
我说,老艾,你别犯傻了,那次合作以失败告终很不光彩,写报道还不得引来一番嘲笑?
他说,要不,在你们报纸上开辟四个版或者两个版,专登我的荐号。吸引彩民购买你们的报纸,你给老总说一下,看一个月能给我多少钱?
我说,老艾,你又在犯傻,荐号这事绝不是点石成金,不过是一种沾满希望的游戏而已,能那么当真吗?
从那以后,我没有再见到过艾先生。
2004年7月下旬,艾先生又在山东媒体露面了。他又开始了推荐奖号的营生。
2004年8月下旬,艾先生开通了个人网站,他的网站的主要内容也是推荐彩票奖号,而且要收费。
毫无疑问,艾先生在这两年里没有再中过大奖,但是,他还始终坚信,他一定还能够再中大奖。这个念头在他的心里牢牢地扎下了根,使他从千万富翁变成了穷光蛋。
但愿艾先生的遭遇能够给更多人以启示:永远都不能把运气当本事。
(完)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26 07:22

Buffett给Gates、Buffett给女儿SAB的信

Buffett给Gates、Buffett给女儿SAB的信
          承东方港湾友人杨云翻译Buffett给Gates的信,东方港湾周明波翻了Buffett给女儿SAB的一段附在其后.
   

威廉 H. 盖茨三世夫妇
    比尔美琳达·盖茨基金会
    尊敬的比尔,美琳达:


    我非常敬佩比尔美琳达基金会(下称BMG)所取得的成就,同时也希望实质性的增强其今后的(慈善)实力.因此,通过这封信,我承诺在我有生之年以BMG为收益人每年捐赠伯克希尔·哈撒维B股,这个承诺是不可撤消的.(我)第一年的捐赠将使BMG的年度慈善捐赠增加15亿美圆.今后,我预计我每年的捐赠价值将会呈现不规则、但最终会实质性的增长.


    (我捐赠的)机制是这样的:我将指定1千万股B股专门用于BMG的慈善捐赠(我目前只有A股,但不久我就会将部分A股转换为B股),每年的七月或你们选定的稍后时间,这些已指定B股中的5%部分或者直接给到BMG,或者给到一个慈善代理机构,后者以BMG为受益人持有这些B股.具体的说,2006年我将捐出500,000股,到了07年,捐出475,000(06年捐赠后剩下的9,500,000股的5%).以后每年的捐出的股数将递减5%.


    对这个终身承诺我有三个条件:首先,你们两位中至少一位必须在世并活跃于BMG的决策与管理工作.第二,BMG(或其代理机构)必须继续符合法定条件,使得我的捐赠符合慈善捐款的条件并免于捐赠税或其他税项.最后,我的捐赠必须完全加到BMG每年的捐赠支出中,这个支出至少是BMG净资产的5%.我预计将会有一个两年的加强期,在这个期间这一条(指第三个条件)可以不适用.但从2009年开始,BMG每年的捐赠必须不少于我的捐赠加上BMG净资产的5%.不过,如果某年超过了这个数字,超出部分可以移到以后年度以抵消当年的捐赠不足.类似的,某一年的捐赠不足也可以在随后的年度内补足.


    伯克希尔的股票价值每年都会波动,而且,每年捐出的股数会减少5%.然而,我相信你们有理由期望伯克希尔的股票价值会增加,会以一种不规则的,但足以弥补股数的下降的方式增加.


    BMG可以因为(我的)这个承诺立即并永久地加强它的慈善活动.我的医生说我的身体非常健康,当然我自己也这么认为.如果我变得不能自理了,不能管理我自己的事物了,我将会指定一个人负责我的个人事物,以履行我在这封信中的承诺.另外.我将写一个新的遗嘱,会使得我对捐赠的承诺以某种方式继续——或者将这些指定的股份捐出,或者以其他的方式——在我死后。


    我认为伯克希尔的股票对于加强一个基金会的长期财务状况而言是一个理想的资产。(伯克希尔)公司拥有多种多样的、大量的强大盈利能力的业务,像GIBRALTAR一样的财务稳健和一种根植入骨的以股东利益为重的文化氛围。有很多杰出的经理能继承我(的风格)。我预计伯克希尔随着收购新的生意和现有业务的扩充,会变得日益强大和赢利能力更强。


    我希望BMG捐赠的扩展是一种深度的扩展,而不是广度的。你们已经投入到了一些重大的但又缺乏资金支持的事务中。这样一种策略我相信能使你们达到(希望)能带来重大变化的目标。BMG现在专注于解决一些社会问题并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效果,现有捐赠支出(因我的捐赠)的翻倍,使这一效果更得到加强。


    通过在基金会的工作,你们俩人都付出了真诚的、非凡的智慧,精力和热情,致力于提高千百万的、不像我们三个人那样幸运的人们的生活。你们投身这项工作时不分种族肤色、性别、宗教信仰和地域差别。我很高兴能为你们从事的慈善事业贡献资源。


    真诚的祝福!
    沃伦 E. 巴菲特


    译者按: 本段摘译自巴菲特将Berkshire股份捐赠给Susan A. Buffett Foundation基金会的信函,反映了巴菲特对于慈善基金管理的基本精神。





    几点想法(并非指示): 将这笔新资金和你的精力集中投入到少数几个领域,集中你的财力去满足没有你就不行的需求。这样和其他慈善基金相比,SAB基金会才会作出重大(贡献),并体现巨大差异。反之,对于那些有大量潜在捐赠者,即便没有你也可继续开展的大多数通常意义上的善举,你无需再作效用有限的捐赠。不妨考虑和你的兄弟一同致力于重要的(慈善)项目。将注意力投向国内社会,但也要有一个宽阔的视野。判断项目可行与否,应当基于项目本身是否符合你的目标以及它的成功可能性,而并非基于是谁提出的项目。要有犯错的心理准备,如果你只作“安全”中庸的决策,就不可能达成任何重大目标。

    Buffett给女儿SAB: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26 07:23

走中国特色的价值投资之路--李驰采访录

走中国特色的价值投资之路



“我觉得投资应该向‘道’的层面上靠,要取之有道,可很多人一直在术的层面转悠。”

  受访者:李驰
  受访者身份:深圳同威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采访者:《证券市场周刊》吴晓兵

  采访地点:深圳

  采访时间:2006年11月2日

  对于当前股市的看法,我认为现在的下跌,是牛市中回调的正常形态。熊市中利好消息下的涨升是无助无力短暂的涨;牛市中利空消息下的跌是短暂而不改变大势方向的跌,市场下跌后会更健康、更猛烈地上涨。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很小的利空”,是无警觉的小幅下跌,前期市场上的这种下跌方式并不是我们所畏惧的。放心等待吧,利润的积累必须通过时间来完成,否则来得快去得也快。我曾经说过“如果日后见顶下跌,不排除出现境外市场惯有的断崖式急速下跌”,但这种情况远未来临,要等到2008年以后。

  “睡得着觉的投资”

  《证券市场周刊》:你的投资理念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向巴菲特的价值投资靠拢的?

  李驰:如果一个人没有输过钱,能迅速到这条路上吗?实际上有这样一个心路历程的转变——我们也是在市场当中交了一些学费,然后开始想应该怎么做最稳,后来看一些书,发现自己的摸索跟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有点不谋而合。要说理念,就是你要知道输为什么输,赢为什么赢。如果你不想赚钱、只想不输钱的时候,往往赚得很多;但你急功近利,老想追热点赚钱,一开始对了几次,后面错一次,就把前面赚的都吐了回去。最后发现只有一条路是最稳当的,转变就是这样来的。

  《证券市场周刊》:一般来说,只有经历了前面熊市的洗礼,很多投资者才会成熟。

  李驰:对,剩下来的人才可能上岸。回头想一想,谁要说没做过任何投机,那是给自己脸上贴金。运气好、胆子又小一点的,在热闹的时候可能卖掉了。你上了岸之后再淹下去的概率就小。如果你老没有提高,还是投机、还是炒,很难上一个台阶,就只剩下了一个赌。我说中国股市是由“湘军”构成的,“湘军”是曾国藩的部队,曾国藩屡败屡战,股市中很多的资金就是一个屡败屡战的资金。好多人在牛市中赚钱,熊市又回去了,过了两年发现又开始涨了,他又从别的地方弄来钱再做,水平没见提高。一般两个来回下来,大概10年时间,他就退出这个市场了。在牛市最后都是屡败屡战的资金接盘的。

  《证券市场周刊》:你有没有想过,难道就只有巴菲特这样的一条路可以赚钱吗?

  李驰:市场上有多种赚钱方式,但是适合我们走的路,或者觉得比较轻松的路,可能还是价值投资这一条,这是“睡得着觉的投资”。我们这种投资可以周游世界,不必考虑今天涨多少,明天跌多少。当然,中国股市自身的低效率制造了一些机会,你看这个市场里什么样的方法都有,但是我感觉能够持续有效的还真是巴菲特这一套。

  从财富积累的角度来说,索罗斯赚到的财富也很惊人。他算是做对冲基金、做投机里面最厉害的了,但是跟巴菲特的距离还是很大。索罗斯一度很辉煌,被大家奉若神明,但每隔几年他就有伤元气的时候。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索罗斯成功阻击英镑,可是同样的方法在东南亚就以失败告终。所以投机真的不敢说仗仗都赢,以投机的方法是很难持续几十年复利成长的。不像价值投资,一方面可以轻松愉快工作生活,一方面财富还在不断积累。

  《证券市场周刊》:价值投资和其他投资方法有什么重要的区别?

  进行价值投资,如果能严格执行,克服各种机制上的限制和人性弱点,并能找到好企业长期持有,自然会获得满意的回报。而其他的一些方法中,很多人对市场的理解,都建立在对大众心理趋势的认识上,他们对拐点的识别,包括对市场热点的判断,有深刻的研究和理解,这么做应当说也不失为一种赚钱之道。但以我在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都工作过的经历来看,总觉得这中间有太大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就是风险。

  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很难说哪一条路更好,但是经过这么多年摸索出来的、以我们的心态和能力可以做到的,还是价值投资。你看绝大多数的基金经理,出差到哪儿打电话要问的是第一件事就是行情涨跌。这种生活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这样赚钱太辛苦了,不是我们的追求。

  《证券市场周刊》:你对利用内幕消息赚钱怎么看?

  李驰:巴菲特有一句话,你要想多输钱就听内幕消息吧。就算第一手的内幕消息也可能出问题,确实比较有把握的,会拿很小的资金去参与,对总资产的影响不到1%,也没什么意义。我们还是更愿意靠自己的判断,这里边是“道”跟“术”的区别。比如有人坐庄,跟不跟;基金要建仓了,买不买;公司要重大重组了,炒不炒?所有这些都是“术”的层面,是个短期的涨跌过程。而我们讲究的是要预测5到10年的增长,是考你的眼光,你判断对了那个钱就该你赚,这个是“道”。我觉得投资应该向“道”的层面上靠,要取之有道,可很多人一直在术的层面转悠。

  《证券市场周刊》:你有没有收益率的压力,就是要跟别人比?

  李驰:相对而言,私募基金这方面的压力比较小。我们非常注重和客户的沟通,只有认同我们理念的投资者才能成为我们的客户,而一个不理解你的客户是很难持续跟着你的。因为就短期来看,我们没什么比人家优秀的东西,短期要胜出很难,胜了也是运气;但是对长期的结果,我们觉得胜出是很肯定的一件事。像招行和万科我们很早就买了。对于当时它们涨不涨我们没法判断;但是我们知道,这个东西放在手上,5到10年会赚大钱。我们所敢于重仓的,都是一年之内有非常高的概率可以不输钱的股票,这些股票两三年翻一倍是非常保守的估计。
 
  价值投资知易行难

  《证券市场周刊》:价值投资的方法很难掌握吗?

  李驰:巴菲特在很多场合说过,学证券投资根本不需要上大学,投资其实就是对一些最基本的人生道理的认识,很容易掌握。可是巴菲特又说,大众从来没有过向价值投资靠拢的趋势。价值投资的方法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难。我们一开始没有刻意去模仿巴菲特,而是自己在摸索怎样投资成功的机会更大。后来发现和巴菲特本人、和其他做投资成功的人,想法基本一样,就是做任何一个投资,先不要考虑赢,先要考虑会不会输。很多人都没有这个心态,做决策的时候只想赚钱,只要有这种心态的人,我感觉还没有入价值投资的门。

  有几本研究巴菲特的书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我整天看的有三本,一是《巴菲特如是说》,讲他关于生活、爱情的一些“语录”,小小的一本书;二是《巴菲特怎么选择成长股》,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他为什么能赚钱,股价为什么会涨,要把对复利的认识和这个结合起来运用;三是《巴菲特的投资组合》,我觉得这是最核心的一本,这本书发行量不是很大。就这几本书,把他怎么赚钱全部讲出来了,好像把他的财富密码都公开一样。这些书其实也就阐明了两个观念,一是讲复利的时间价值,二是讲集中持股。概括起来就一句话,非常简单,就是在便宜的时候买进一个好公司,然后长期持有。

  投资的最高境界就是充分理解了真理。巴菲特充分理解了这个世界的变化,而且他起步早,活得长,用了50多年来做价值投资,复利乘以足够长的时间,就等于巨额财富。巴菲特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很早就发现了价值投资这个真理,然后坚持用一生来实践。

  巴菲特在投资上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的定力——他要是有一天不严格按自己定下的铁律做,现在拥有的财富可能一百亿美元都不到。复利的增长就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这是数学。巴菲特是严格按照价值投资的思路,就是在便宜的时候找一个特别好的公司,买进去,长期坚持这样做。方法很简单,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人非常少,因为证券市场每天的诱惑实在太多。好多人也知道应该怎么赚钱,但他们就是觉得那个太慢,总想投机一下赚一大把,完了以后再来做价值投资,大多数人都有这种小聪明。

  《证券市场周刊》:什么样的人比较容易接受价值投资?

  李驰:我们发现世界上那些钱越来越多的富豪们,他们的投资不知不觉都走到一条道上了,就是买大的、好的公司的股票。没有办法,那么多钱,买小股票你就得坐庄了,谁敢搞那个东西?我们觉得保险公司更容易做价值投资,因为他们是保本第一,赚钱第二,所以他们的选人、用人,估计都会用那种偏保守型的人,只有这种风格的人才才能被保险公司选上。实际上不知不觉大家都走到价值投资的路上了,跟巴菲特是同道的。而越是这样,你越想保险,实际上回报就来了,长期而言承担的风险小,但回报率并不低。

  《证券市场周刊》:巴菲特被称为“股神”,多数人和他们的差别在哪里?

  李驰:巴菲特严格按格雷厄姆的思路去做,就是在便宜的时候找一个特别好的公司“猫”进去,然后啥事也没有了。他就能严格做到这个,他有这个耐心。我以前说过,感觉2008年这一波行情会见顶,之后狂掉下来。既然这样想我可能就做不到拿着不动。但巴菲特不会动的。有几个人能严格按照这个做?大家叫他“股神”,并不是因为他比别人掌握了更多的原理,而是知易行难,很多人把原理当儿戏,因为受的诱惑太多。

  《证券市场周刊》:QFII应该算是价值投资者了吧?

  李驰:也还是有些投机的成分在里边。我来告诉你为什么这么说,你如果从全球、甚至站在月球上面来看,“中国概念”是一个实实在在吸引眼球的投资概念。所以从全球资本流动这个角度来说,就是要往中国投。这里也有投机,就是赌人民币升值。这看起来胜算也很大,但是从长线的角度看,这个概念是否能经受住时间的检验?这种类型的资金来去都很快,一进一出,有个50%到100%的涨跌都很正常,但是这样来的牛市能不能持续10年、20年,甚至能否持续3到5年,都很难说。

  《证券市场周刊》:怎么才不算是投机?

  李驰:PEG(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用来衡量公司成长性的财务指标)我觉得还是蛮有用的一个指标,现在大家都会用这个。但是很多研究员对增长率就只看3年,我觉得不够,至少要看5年以上到10年。如果你看不到5到10年都能保持20%-30%的增长,买了绝对有风险。看不到10年我就不买,就等着。这么一想,可以投资的企业还真不多。当然,这样谨慎肯定会漏掉很多机会,回头一想,有些是自己没搞懂,但有的根本就不是机会。
 
  等待是价值投资的精髓

  《证券市场周刊》:如果大家都信奉价值投资,那么大家投资的股票会不会都一样?这样对投资有什么影响吗?

  李驰:假设真有一个“巴菲特俱乐部”,这些人都相信价值投资,但是投资的品种也不会一样,芒格和巴菲特的投资就不一样,只有一些是重合的,但是大家都赚钱。这就是个人能力所限造成的。比如我们漏掉了一些上游产业股票的投资机会,因为上游很难看到。不过我们弄不懂就不做,做就要翻几倍出来。投资还是很难琢磨的一件事情,它是一个综合的能力,我们选了一些好公司,也漏掉了很多。但是就像巴菲特说的,不怕漏,只怕错。

  《证券市场周刊》:在中国实践巴菲特的方法,要不要做一些修正?

  李驰:不能叫修正,我们的境界离修正还远。我想我们应该对各种成功的方法有所借鉴,就是你目光要宽广,对新生事物要尽量去学习。很多人都在说,巴菲特如果在科技股高潮的时候把资产转移到微软、英特尔、或者戴尔这些股票上,他现在就是几千亿市值。当然这样做了他也就不是巴菲特了。因为对那些不懂的,他不做。所以我在想,我们能不能不断进步,能不能让自己懂的东西更多一些,这会不会好一点?

  《证券市场周刊》:这也不容易啊,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

  李驰:对,回头想想有些事情是做不到的。原来计算机行业一直是IBM,谁会想到有戴尔出来。你反过来想想,当初搞电脑的有多少,看上去都差不多。比如消费类里边一讲到苏宁电器
(002024 )、国美电器(0493.HK),觉得这个应该是中国的BEST
BUY,甚至沃尔玛。但是你有没有想过,美国有多少搞零售的,又有哪一家的股价像沃尔玛三四十年一直增长达到上千倍的?所以说,同样类型的企业,对投资人的回报可以相差十万八千里。我要表达的意思是,外表看起来相似的一些事,很多人马上就往最好的可能上边靠了。

  《证券市场周刊》:在这一点上境外投资人跟境内投资人的观念不一样吗?

  李驰:对,这很明显。所以我讲,媒体上老说要争夺“定价权”,我现在也没有搞懂定价权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其他国家的媒体从来没有这三个字。如果真有定价权,美国政府就要通过“反垄断法”来对付它了。所以全世界对价值投资的衡量标准都是一致的。从2005年开始为什么这些人都看好中国?很简单,A股确实便宜了,一搞股改,市盈率迅速下降了百分之二三十,确实估值便宜。有一段时间兖煤A股已经便宜过H股了,如果你认可兖煤H股(1171.HK)的价值,那你不如回来买A股。反过来说,万科B股
(200002 )原来3块钱的时候,A股可能5块钱,现在你发现万科B股是9块多,A股才8块多,所以买最便宜的回报是最大的。

  《证券市场周刊》: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品种怎么办,只有放着现金吗?

  李驰:没错,这就是价值投资的精髓,合适的价位总会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出现。你能否做好价值投资,一是你相信不相信这句话,二是你有没有这种耐心。巴菲特1969年曾退出市场,到1973年股市跌到遍地是黄金才回来。但这期间,正好经历了美国股市最疯狂的阶段。在他关闭了基金以后,股市疯狂持续了将近4年才落幕。如果谁也能做到这一点,就离巴菲特不远了,至少是方法上。但是,我相信大部分人做不到这一点。

  我是学力学的,物理里边有很多公理、定理,投资也类似,你掌握了愈简单的道理,你对世界的理解越准确。巴菲特有两句话,就是他的公理:第一不输钱;第二记住第一条。实际上就是一条:不输钱。不输钱是什么概念?就是常胜将军。很多人觉得这太保守,失去了很多的机会,不愿意等。但如果你从2001年等到2005年,随便买个万科、招行,收益就是一倍。可如果你不等,就很可能套在里面。当然,我们肯定漏掉很多机会,但是有的机会根本就无从把握。

  《证券市场周刊》:你最长等过多久?

  李驰:等几年是有的,拿我们来说,从B股出来以后,2001年到2003年基本都在等,几乎不操作。如果没有充分理解价值投资的精髓就会很痛苦,但是理解了也就没什么,因为钱只要不少,机会总是有的,比匆匆忙忙操作套在里面好很多。但是很多人总觉得机会不能放过,总觉得应该买点什么。
 
  为集中投资“平反”

 《证券市场周刊》:财富积累有什么规律可循吗?

  李驰:实际上就是讲集中投资和组合投资的一个比较。巴菲特也曾经投了近百个股票,但如果把最成功的十几个去掉之后就没有什么了。最赚钱的还是可口可乐、吉利、华盛顿邮报、运通、富国银行等,就对这六七个公司的集中投资为他赚了近300亿美元。还有最近浮出水面的沙特王子阿勒瓦利德,他也投了很多股票,但最主要就是花旗银行这一笔投资让他成功的——他投资花旗银行,持有了将近16年。还有日本的首富系山英太郎,他的做法也不谋而合,就是投资几个日本证券市场的龙头股。这些人超越市场的方法就是集中投资。

  同样的道理在实业界也一样,你去看看全球500强里有几个是搞多元化投资的,一百年来硕果仅存的几乎只有一个通用电气。万科专注做房地产,陈天桥就搞一个游戏,李彦宏就搞一个搜索,都很成功。就像巴菲特的集中投资一样,也就投了十几个大蓝筹,足以成就他的财富。反过来说有多少炒家能终成大赢家?

  《证券市场周刊》:可是公募基金只能做投资组合。

  李驰:公募基金中也有一些成功的特例,像Legg
Mason基金的基金经理比尔?米勒,连续15年跑赢指数。他说如果不是契约的限制不能集中投资,他会只买三个股票。这说明他也是崇尚集中投资。但公募基金必须要做组合投资、配置,动不动就是几十个股票。有人研究说证券投资组合理论是20世纪的一大骗局,我很赞同。一个人去卖鸡蛋,手上提20个篮子,每一个篮子放一个鸡蛋,那才是危险,万一拎不好都掉了;不如把一个篮子的提手做结实,可以装满满一篮子鸡蛋。

  公募基金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赛跑,要在聚光灯下、在非常透明的地方赛跑,你跑不过别人未来募集资金就困难了。美国的统计数据显示,前几年一个基金老跑赢市场,那未来几年募资是非常容易的。老百姓就是觉得历史是简单的延续,只看一只基金过去表现得是不是够好,所以公募基金有这个压力。

  投资于卓越的公司

  《证券市场周刊》:你们怎样选择股票?

  李驰:成长性要好。巴菲特讲终身持有,可如果不找到好公司,40年之后,你会发现白忙活了。所以必须发现卓越的企业,或者叫几十年持续成长的企业。大家说要找10年股价涨10倍的股票,我觉得首先你要找到未来10年赚钱能增长10倍的公司。

  招行现在每年赚四五十个亿,10年之后每年赚四五百亿,这个不是做不到的。它的信用卡越发越多,开的网点越来越多,管理越来越有水平,这都是看得到的。怎么看企业呢?一是看老板怎么样;二看这个企业有没有东西在街上卖;还有就是三句话能不能把这个企业说清楚。你看万科就是盖房子,茅台就是造酒,一句话就说清楚了。但那些搞多元化的,你弄不清他们在搞什么。

  我们现在的思路是,只投在行业中处于第一位的优秀企业,比如我们认为金蝶比用友优秀,赤湾比盐田港优秀,这个第一是指综合竞争力,不一定是市场占有率第一。另外,就是找到一种明显便宜的东西,我们理解了它,就买下来。这种机会每隔几年就会在二级市场出现一次,非常有规律。这样的股票,往往是要等几年,然后一口气赚几倍,再等几年,平均下来每年20%多,看你能不能坚持拿着。对估值偏高的优秀公司,我们有足够的耐心等它跌到便宜的时候再出手。我们的投资也不局限在二级市场,实业、股权,只要我们认为便宜、风险小的,都会投。

  《证券市场周刊》:进行价值投资是不是需要关注企业家的能力?

  李驰:我们希望找到一个好的企业,几十年如一日、甚至是“永恒生命”的企业。当然最好是一个各方面都优秀的人在管它,但理论上并不一定非要能力特强的人。公司成长性很大程度上靠系统而不是个人,巴菲特愿意投资这样的公司。中国的情况正相反,你必须要考虑一点中国因素。

  但是按照巴菲特的理论,万科和招行都已经可以投了,这两个公司已经到了什么人去做总经理都没有关系的地步,还有招商局、华润、中信,不管谁做老总,都不会影响这个公司的发展。这样就不必考虑人的因素了,是一个比较好的系统。不好的系统是什么呢?就是家族式的管理,对于家族式管理的公司,你必须盯着这个老板,这个人不行了很可能这个公司就不行了。但是我刚刚讲的这几个公司都已经度过了这个阶段。

  《证券市场周刊》:如何利用财务分析和研究报告?

  李驰:假如这个企业确实好,你又是在不贵的时候买的,那可能不需要太多的财务分析,想想这个公司值不值这个价钱就行了。大多数企业看一下就知道不值那么多钱,以后就不用再看了。我们会看万科、招行的报表,但要有化繁为简的能力。我们对报表基本不做深入研究,也不用看很多报告,关键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公开信息很多,大家的差别不在于你能不能获取信息,而在于对信息的判断。所以报告晚几天看到根本不是问题,因为我们是要看这个企业5到10年会怎么样。事实上,我们是充分利用了公开信息进行投资的。

  《证券市场周刊》:宏观方面的事情你关心吗?

  李驰:对宏观经济我们确实也关心,但是感觉跟具体投资的关系不大。比如像宏观调控对万科的影响,我们也研究过,是不是要回避一下风险。但是感觉到这个企业的成长不会受到根本影响,人民币升值、国际资本流入的大方向都不会变。我对经济前景还是很乐观的,你看看全球资本的流动,看看境外资金在国内的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这几年以什么样的速度增长。现在全球500强几乎都来了,20年前基本上一家也没来。难道500强都看走眼了吗?我是从这个角度推理,不要过分研究微观。

  再有就是支撑这一轮牛市的根本原因来自于人民币升值,而且现在越来越清楚了。原来我们感觉跟韩国、中国台湾、日本还会有一些差异,可现在是越来越像了。尤其是地产股、金融股。你看看香港的中海到多少钱了,这些地产股的波动基本上跟人民币汇率的曲线是吻合的。巴菲特讲他从来不预测市场,这个跟价值投资没关系,我们事先也没有预见到人民升值带来的市场繁荣,而是突然有这么个机会。

  未来股价上涨的一个最核心因素,就是要不断推出大盘股,你看今年几个超级航母推出之后是什么样?现在全球的资金往这涌。你嫌它贵,有人不嫌它贵。像招行这样的盘子在他们眼里算什么,就几百亿的一个小盘子,还有很多都是不流通的。当然明年之后这些问题全解决了、全流通了,正好这个时候全球的资本都慢慢地放进来了,还是平衡的。你就看看以后的工行 (601398 )就知道了,资金绝对不成问题。
 选择成长股的投资心得

  《证券市场周刊》:听说你们很早就买了万科和招行,当时怎么判断的?

  李驰:2006年上半年买入时,不知道它会不会马上涨,但是这些股票放在手里,过个5到10年是会赚大钱的。重仓买进的时候,想的是这些股票一年之内不会输钱。万科首先是龙头,而且利润、持续性都是可以看清楚的。万科每一次开会,或者公开数据,我们都会看一看,今年土地的储备,明年的销售额,基本上可以看得到。土地的储备不断增加,明年卖出去的房子也不断增加。这几年的房子会越卖越多。就算宏观调控,即使房价掉一点,通过数量增加,增长还可以维持不变,甚至往上。然后人民币升值的投机导致了它的估值变高。再者华润发了一个认沽权证是3.73元,当时股价就在3.7元左右,我觉得华润都愿意在这个价位去买,说明一点风险都没有。万一跌了话卖给华润,我一分钱不输,往上涨全是我的。

  要讲银行股,应该就投招行,它不是最大,但讲成长性它是最好的。我经常到处走走、看看,以看市场为主,不是微观地盯着某一个企业、一个点的调研。我发现招行的网点还少得很。好多中小城市都没有,这正是它的机会。我也有实业,自己做实业才能直观地感觉到扩张的速度,原来不做以为有好多水分,自己做了才知道确实可能有超出想象的扩张速度。

  买了就放着,跟巴菲特买中石油一样,人家1块多买的,到9块也不动,再掉到7块5他也不会动,可能再等10年8年又到几十块了,这一笔投资十几年就赚了几十倍,有什么是比这个更好的投资?

  《证券市场周刊》:有人说两三年内招行可以看到50元,这是不是太疯狂?

  李驰:两三年到50元肯定是高估了。但是市场存在趋势的强化,这不是价值投资的东西,一旦市场认同这个了,就会像美国的“漂亮50”一样,所有的好公司都被高估到60倍PE,这样一算三年之后到50块完全有可能。业绩每年有30%的成长就够了,关键是PE能到多少,对于这个问题,做投机的人比我有经验。假如你问我现在买招行吗?我不建议买。从投机出发进行考虑应该买,我自己都相信有可能到50块,现在买还有几倍呢,但这可能是虚幻的,是根据10次、8次的投机经验。做价值投资的人应该是在很低的价钱、几块钱的时候就发现这个品种了,所以我现在也不会卖,不会卖就可能等到50块。至于现在的钱可以做其他投资,所以说100%保险就是这样的,超额的收益能赚到就赚。

  《证券市场周刊》:请谈一下对金蝶(0268.HK)的投资情况。

  李驰:“市场先生”喜怒无常,在这个股票上面表现得尤其明显。股价从1块涨到5块,又跌回到1块多,又涨到3块多,又跌回到1块多,现在4块1,整整五年。我们坚信的一条很简单,就是价值投资。我觉得金蝶10年、20年都没有什么风险,这是我们懂的东西。公司十年前做出了财务软件,经受住了经营延续性的考验,不像一些新股没有历史可以查。金蝶刚开始业绩是百分之一百地增长,那时候公司还小,我们买的时候估计平均每年增长30%没有问题,现在证明确实如此。稍微大一点的企业管理上台阶都要用财务软件,所以说这个市场可以简单复制,可以预见到它怎样变大,非常安全。

  金蝶中间的涨涨跌跌我们根本不计较。所以说一个长线投资是理性抉择的产物,按照这个思路,有一天当你最终卖掉股票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很多人觉得沃尔玛赚不到钱,其实放在很长的时间当中看,赚得出乎预料。就金蝶来说,如果我是公募基金经理,老板早把我炒掉了——两次那么高你都不卖,他不会让你等到今天。所以,我们自己的这个风格和可能产生的状况非常清楚。

  《证券市场周刊》:选择深赤湾B (200022)又是为什么?

  李驰:我们看到香港的航运业在复苏,感觉在这个大的框架下增长还是可以预期的,就是外面的货越来越多了,都往香港跑,以后肯定要往深圳跑。在深圳的码头一个是赤湾港,一个是盐田港。盐田港
(000088
行情,资料,评论,搜索)没有B股,A股又贵。赤湾B很便宜,买就是了。回头一看非常简单,但是当时没有人注意B股,名字又很怪。你理解它就简单了,香港的物流成本非常高,和深圳比装卸货物的价格要差5倍,包括李嘉诚都在战略上布局盐田港。所以就买了等它增长,买的时候赤湾B每股只有几分钱盈利,后来卖的时候,每股盈利是几毛钱。现在看看,有1块多钱了。
 
  如何利用市场波动

  《证券市场周刊》:索罗斯也是一个投资者经常谈论的话题,你认为巴菲特和索罗斯的本质区别在哪?

  李驰:我是浙大毕业的,浙大的校训就是“求是”,当时不理解这两个字的含义。现在我发现投资里面的最高境界分为几个层次分别是理解了真理,接近了真理,遇到了真理。巴菲特充分理解了这个世界的变化,他起得早,活得长,用了差不多50年来做价值投资,成就了财富的奇迹。巴菲特最成功,因为他很早就遇到了真理,并且用一生来坚持。

  索罗斯赚的是快钱,他的基金叫量子基金,物理学的量子是什么概念?最核心的一条就是测不准。索罗斯说真理只能证伪,不能证实,世界不可认知,但是你能接近它。索罗斯接近了真理,所以他也赚了钱,但是他的思想没有巴菲特那么伟大,巴菲特已经遇到真理,而索罗斯是接近真理。

  索罗斯理解了人性。索罗斯知道人从恐惧到贪婪再到恐惧,每隔几年就是一个循环。这就是对价格的把握。价格往上涨,涨到不合理,是怎么发生发展的,他对这个过程有很透彻的认识。

  《证券市场周刊》:很多人也是利用价格的波动来赚钱的。

  李驰:市场的波动其实根源于人性,对人性的理解和利用,是另一种赚钱方法。人性的变化很缓慢。整个生物世界经历了上亿年的演化,人类文明才几千年,几千年里要把不好的东西净化掉,这个过程是很慢的。就拿股市在荷兰诞生之后的这400年来说,人的贪婪和恐惧没有任何变化,都是看见跌就害怕、看见涨就蠢蠢欲动,过几年就一个轮回。这个波动很简单,如果用PE的高低来设定一个区间,低的时候是10倍甚至几倍的PE,高的时候是30倍到60倍的PE,400年来,股价永远在这两条线之间波动。你掌握了这个规律,再加上足够的耐心,就可以赚大钱。

  总的来说,就是以投资的心态买入好公司股票。买的时候10倍PE,卖的时候也是10倍PE,但是如果到卖出那年公司业绩翻番了,那时候就赚一倍了。但是市场疯狂起来,也可能卖到30倍PE,结果就赚了3倍。我们很多投资都是这样,当初买的时候只要求不输,并没想着要赚多少,结果以这种心态买的股票往往都赚很多。因为卖的时候市场平均PE变高了,热闹的牛市给了我们额外的收益。

  《证券市场周刊》:用投资的心态来买入,就算不是最低价也没关系,是吗?

  李驰:确实如此。就像巴菲特自己有的股票买了以后都有更低的价格。但是像刚才说的,他老在等,老有钱,再低再买,所以就创造了更多财富。后面一笔钱买得更低,涨上来之后赚得更多。

  但这个时候,你要相信你的基本判断没有错,这是非常难的一件事。好多人一套住,就对原来的判断失去了信心,担心自己是不是看走眼了。

  《证券市场周刊》:还有一种情况是在牛市里卖了以后股价还在涨。

  李驰:你永远不要相信市场跌下去就再也涨不起来,也永远不要相信市场涨了就永远不会掉,要有这种冷静的心态。400年的波动规律都给了人们发财的机会,只不过每次高低会有一点不同。你在赚钱后卖了,再涨一些,都没关系。除非是神仙,不可能卖到最高点。你只要在高PE区间卖掉都对,然后就一个字“等”,当然这个等的时间是很长的,要耐得住寂寞。

  我印象很深,有人10多块买的中移动(0941.HK),金融风暴的时候跌到9块多。2001年迅速就涨到了30块,卖掉了。但后来它涨到80块,最后又跌到15块。所以你不要因为30块卖掉,觉得少赚了,永远不要有这种想法,市场总是会回来的。这是尼德霍夫的大象理论,尼德霍夫是索罗斯的旧部,他讲非洲古人捕捉大象有一个方法,象群冲过来的时候,你就让开,不要硬碰,让它自己闯出一条路,然后你在这个路上挖好陷阱,过几天,这些大象总要从原路返回,就掉到这个陷阱里了。

  我2001年的时候跟人讲,现在不要搞A股了,风险很大,没人听,总觉得还有钱赚。因为市场不是一天掉下来了,它有几个月做顶,总觉得还可以往上冲。实际上那叫抢吃鱼尾,没有什么意义。你不可能卖在最高点,你卖掉就不要再回头看它了。

  《证券市场周刊》:选择卖出价位还是要靠市场感觉吧?

  李驰:长期在市场里面泡着,多多少少会有一些感觉。这个东西没有理论,完全是凭个人的悟性,芒格说就是“格珊理论”,这个词是他自己创造的,就是天文地理、鸡毛蒜皮啥都懂,然后融会贯通,感觉一下应该怎么做。所以什么是卖点确实很难讲,但是热闹的时候卖出永远不错,非常冷清的时候买进永远不错。

  《证券市场周刊》:具体来说最近几年应该怎样做?

  李驰:我对牛市熊市以PE来的定义,牛市就是市场平均PE不断变大的过程;熊市就是PE不断变小。照现在的趋势看,牛市是应该可以延续到2008年的,到时候PE也是可能达到30倍到60倍之间的。因为有奥运和人民币升值这两个大概念,全球资本绝不会袖手旁观错过这次正宗的中国概念。1997年香港回归这个中国概念还不算正宗,但市场当时已极度疯狂。

  这一次从年初涨到现在一直没有停,今年算第一年,一般牛市总有两三年,这个过程中PE越来越高,风险越来越大,参与的人越来越多。因为是估值在涨,所以大家都赚钱,就算公司业绩不变,但估值从15倍变成30倍,股价就涨一倍,每个参与其中的人都是笑眯眯的。当然这不算是价值投资,而是利用市场趋势来赚钱,是一种投机理论。

  《证券市场周刊》:股市里边总会有投机,你们也不能不考虑这一点吧。

  李驰:2003年H股涨的时候,一开始大家看到涨了50%到100%,都卖了,觉得这个市场那么难赚钱,一下子赚了那么多钱还不走。结果一转眼又翻了一倍多。市场总是这样,只要一跌,马上好多人说不行了,就卖,因为获利丰厚。实际上什么叫获利丰厚?中移动从9块涨到80,联想(0992.HK)从1块7涨到70。你要讲国际化,这就是投机的国际化。

  经历过几次之后,我们就想是不是自己太理性了?内心里会有一些小小的想法,这次能不能把止赢位稍微调高一点,多赚一点,因为发现这个市场投机起来每一次都超出想象很多。这实际上已经有点违背价值投资,这种钱赚得不保险。

  《证券市场周刊》:谈谈你的财富观吧。

  李驰:芒格说,人生不要把自己撑得太满,撑太满是要破的,意思就是说,把目标定得太高,什么时候你都会觉得不知足。当你把目标降低的时候,你会很快乐,这是他的人生观,也是他的投资观。如果我们的目标就是不输,赚个几倍还不满意吗?钱是赚不完的。中国也有一句话叫“知足者常乐”,我们就算是财富知足者吧。

  我觉得这个市场里边真的是卧虎藏龙,有很多闷声发财的人你不知道,他们的方法其实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价值投资。很多人不会被市场发现,都在茫茫人海里悄悄地赚钱。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你的心态首先要平静,心态平静离成功就近了。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26 07:49

索罗斯投资秘诀

索罗斯投资秘诀


一.突破被扭曲的观念

索罗斯是大师级的金融理论家,他总是静若止水,心气平和,即不纵情狂笑,也不愁眉紧锁,他拥有参与投资游戏的独特方法,拥有认识金融市场所必需的特殊风格,具有独特的洞察市场的能力。而使其成功的首要秘诀 ,则是他的哲学观。

早年,他一心想当一名哲学家,试图解决人类最基本的命题---存在。然而他很快得出一个戏剧性的结论,要了解人生的神秘领域的可能性几乎不能存在,因为首先人们必须能够客观地看待自身,而问题在于人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于是他得出结论-人们对于被考虑的对象,总是无法摆脱自已的观点的羁绊,这样,人们的思维过程不可能获得独立的观点用以提供判断依据或对存在给予理解。这个结论既对他的哲学观也对他观察金融市场的角度影响深远。

  不能得出独立的观点的结果就是,人们无法穿透事理的皮毛,毫无偏颇地抵达真理。也就是说,绝对完美的可知性相当值得怀疑。如索罗斯所言,当一个人试图去探究他本人所在的环境时,他的所知不能成其为认识。

  索罗斯演绎出这样一个逻辑:因为人类的认识存在缺陷,那么他能做的最实际的事就是关注人类对所有事物的那些存有缺漏和扭曲的认识---这个逻辑后来构成了他的金融战略的核心。

  人非神,对于市场走势的不可理解应是正常现象,然而当市场中绝大多数投资者对基本面因素的影响达成共识,并有继续炒作之意时,这种认知也就处于危险的边缘了。市场中为什么会出现失败的第五浪以及第五浪延长后往往出现V型反转,以索罗斯的哲学观,我们就很容易可以找出答案了。

  在此,我们暂且不对索罗斯的哲学观作评论,旨在探讨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首要应该解决问题,那就是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将会使其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上,以更广阔的视野,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市场,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处惊不乱,从容应对,最终获得成功。

之二:市场预期

索罗斯认为,古典经济学理论家们所建立的完全自由竞争模式,即在一定条件下,对自身利益的无节制的追求将使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从而达到平衡。而这种平衡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出现过,在价格波动剧烈的金融市场中更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他认为供求关系不仅受客观因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市场参与者对市场行为的预期,而这些行为正是由这些预期所决定的。所以预期的作用在供求关系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索罗斯的投资观念,人们并不能对自已所处的环境做出完全的认识,因此人们根据预期做出买、卖决定,对市场价格形成影响,同时这种市场行为又反过来影响着期他参与者的预期。"不仅是价格的涨势汹涌吸引了众多的买家,而且买入行为本身也有推动价格继续上扬。形成一个自我推进的趋势"。因此索罗斯认为正是由于供求关系与市场预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市场行为成为未来走势的不可确定的动因。即"市场的走势操纵着需求和供给关系的发展。

  实际上索罗斯在金融市场的行为更具有投机性,在夸大的市场预期中寻求投资机会。表面上看,轻视价格变化的内在规律,而关注参与者预期对价格变化的影响。然而他正是通过对市场预期与内在运行规律的偏差的纠正来达到投资获利的目的。

  与金融市场所不同的是,在农产品市场上,自身季节性供求变化规律更加明显并处于主导地位。市场预期所产生的买卖行为可以短期内操纵供求关系,却无法形成持续性影响。由于农产品保值性较差,夸大了的预期不能真实反映供求关系而发生价格的剧烈波动,因而在农产品期货市场上预期的夸大性表现尤为突出,对其的纠错也尤为频繁,值得参与者关注。

之三:无效市场

无效市场理论是建立在索罗斯的哲学研究基础之上的。他认为人的认知并不能达到完美,所有的认识都是有缺陷的或是歪曲的,人们依靠自已的认识对市场进行预期,并与影响价格的内在规律价值规律相互作用,甚至市场的走势操纵着需求和供给的发展,这样他就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我们所要对付的市场并不是理性的,是一个无效市场。

  这种理论与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是互不相容的,有效市场理论认为,市场的运转有其自身的逻辑性和理性,市场的发展最终是走向一个平衡点,而达到这个平衡点的前提条件,一是人们能够在任何指定的时间完美地掌握市场信息,二是市场价格能反映所有有效的信息。

  通常大多数分析师秉承有效市场理论利有自已所掌握的信息以及对目前价格分析,强化了当前趋势的发展,在大众的推波助澜下,使市场更加趋于非理性,成为无效市场。受资金操纵、逼仓、以及指数基金利用农产品
期货进行保值、对冲基金的交易行为等等所引发的市场过度行为,我们不能说是在向市场的平衡点靠近,更无需对这种市场横加指责,因为依据索罗斯的观点,这时的市场恰恰是无效市场特征-非理性表现最为突出的阶段,因而此时分析师对行情的判断依据也是靠不住的。

  认识并充分利用市场的无效性,为索罗斯的投资提供了重要的前提。80年代,索罗斯在东欧、前苏联等所建立的一系列慈善基金,表面上为慈善事业,实际上其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这些国家原有的"封闭社会"下的计划经济体制,而实现自由的,完全市场化的自由经济体制,因为只有如此,才会为他的基金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索罗斯正是利用和把握了无效市场所提供的投资机会,使他的基金发展状大。

之四:寻找差距

索罗斯在考察了各种类型的金融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发展后发现,它们从未表现出均衡的趋向。实际上,断言市场倾向于走入过度的非均衡,恐怕会更有意义一些,因为,这种不均衡迟早将发展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最后不得不进行修正。

  人们做出买入或卖出某种商品的决定,与其说是基于市场处于平衡状态的考虑,不如说是出自对市场不平衡的看法,确切是说是对市场心理预期不平衡的看法。令市场走向过度的非均衡正是由于预期的偏差程度。因此可以说寻找市场预期与其客观事实的差距,是索罗斯在金融市场发现投资机会的捷径。

  他认为"科学的方法基于这样的预设,即成功的实验应该证实被测试假说的有效性,然而当对象涉及思维主体的时候,实验的成功并不能保证被检验的陈述的有效性或真理性。参与者的思维与事实无关,但却影响了事物发展的过程,使事物的发展过程更加复杂化。但科学的客观的事实终将对那些错误的理解及认知上的差距进行纠正。

  以农产品期货大豆市场为例,市场预期的差距往往容易出现在作物生长初期对整个过程中天气方面干湿状况对最终产量的预期、对需求规模过度扩张或缩小的预期、对农产品金融属性的过度预期、对突发事件影响的持续时间及力度的预期,以及资金势中对资金规模的过度预期等等……

  金融市场在不平衡中运转,市场参与者的看法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不可避免。由于我们精力的有限,认知程度的不完美,因此发现市场预期与客观事物间的偏差,发现市场可能出现过度非均衡的倾向,不仅是索罗斯投资的秘诀之一,更值得大众投资者关注。
之五:发现联系


金融市场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其不仅具有自然科学性,同时又融入了参与者的主观认识,并且这种主观认识又与客观事实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即不完美的观念和实际事态发展之间存在反作用联系。这种"反作用联
系"增加了价格运动的复杂性,不仅为索罗斯的密切关注,同时也成为市场人士解释金融市场行为的经典理论。

  索罗斯在金融市场所运用的理论之一炼金术,也并非要完全理解或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只是指望能够获得所期望的标状态。他认为,"自然规律的运作与人们对它的理解无关,人类影响自然的惟一途径是理解并用这些规律,而金融市场并不遵循那种独立于任何人思想的自然规律。"持经济生活合乎理性的逻辑的论者认为市场永远是正确的,因为市场已经考虑到未来的发展趋势,价格倾向于折现。索罗斯认为,任何预测未来的想法都是具有偏见和不全面的,参与者在偏斜的基础上进行操作,而且偏斜本身对事态的进展产生影响,于是就可能给人这样一个印象:市场可能准确地预测未来。但事实上是目前预期反映的并非是纯粹的未来事态,而是已受到目前预期影响的未来事态。

  市场预期对实际事态发展的反作用联系,或者表现为自我推进,或表现为由于预期的警示作用而避免事态的恶化。例如,天气对农产品市场影响的夸大性预期、以及由于市场对通货膨胀的预期而加大价格偏差,但往往是这种担心会使政府部门出台力挽狂澜的政策,抑制事态的进一步恶化。

  对于我们特别是采用跟市系统操作的市场参与者来说,发现这种反作用联系,了解反作用力对市场影响的力度,对其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具有很大的帮助。

之七:投资于不稳定状态

市场不稳定状态就是指当市场参与者的预期与客观事实之间的偏差达到极端状态,在反作用力使市场自我推进到一定程度后,难以维持和自我修正,使市场的不平衡发展到相当严重程度,此时则为市场不稳定状态。

  不平衡的市场状态源于市场预期所形成的主流偏向受到客观现实的强烈对比,市场中的清醒的投资者开始对这种偏差进行反省,对主流偏向进行挑战而使市场原有的主导因素变得脆弱,但市场的惯性使原有走势狂热。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索罗斯投资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善于发现市场的不稳定状态,捕捉盛衰现象发生的时机。

  例如,发生在80年代中期的一个案例,投标竞买公司的出价使公司的资产被重新评估,于是银行给予其他竞买者更多的贷款,使得他们的出价越来越高。终于,投标价格一路飚升,市场因价值被高估而变得摇摇欲坠。根据索罗斯的理论,崩溃将不可避免。盛衰出现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不稳定的市场状态为投资者提供机遇。

  在我们的身边也不乏盛衰之例,美国大豆涨到1000时市场预测将达1400、1600,牛势到了后期价格发展到出乎人们的预期,便有了牛势不言顶的市场心理,这时大豆库存被极度低估,大豆价格虚值成份被大大夸大。最终盛衰现象发生,大豆价格暴跌,国内进口商纷纷违约,因高价进口大豆使油脂企业重新洗牌。

  把握盛衰发生的时机也非常关键,因为这时往往是市场主流偏向强烈之时,杀伤力也是比较强的,只有采取恰当的投资策略,有计划建仓,才能充分利用这种不稳定的市场状态所带给我们的投资机遇。

之八: 确认混乱


不稳定的市场状态是一直是索罗斯用以检验其反身性作用理论的阵地,索罗斯认为,金融市场动荡不定,混乱无序。游戏的规则是把握这种无序,这才是生财之道。通过投资于不稳定状态的市场,虽然他的理论并不完美,但最终使他获得"投资大师","全球最佳投资经理"的桂冠,按照索罗斯的理论理解,金融市场运行的内在规律并不是独立运行的,市场参与者的观点、偏见及心理因素都对事物的发展起到促进或制约的作用,以致于最终的发展可能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料。可以说市场的运行并不是逻辑的,更多的是心理的,是基于群体本能的。对某一事物的不同认识与预测,往往是造成混乱的主要原因。索罗斯认为"金融市场上成功秘诀在于具备能够预见到普遍预期心理的超凡能力,至于对现实世界的精确预言则并非必要"。

  混乱的市场取决于参与者对事物认识的明显分歧。而这种分歧越大,市场所表现的出的混乱性越强,而这时主流偏向往往并不明确。由于各方的坚持已见,价格走向也动荡不定。

  索罗斯则沉迷于混乱,因为那正是他挣钱的良方:理解市场中革命性的进程。例如在德国统一后,英国加入到西欧国家创立的新货币体系-"欧洲汇率体系"中,索罗斯似乎看到了不稳定的欧洲金融市场即将发生的混乱。通过多年的观察,索罗斯准确地抓住了其不稳定性,当绝大多数人不承认有这种不稳定存在时,混乱发生了。这场英磅阻击战中一笔交易就赚取了近10亿美元。

从索罗斯的投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客观的宏观经济分析,良好的心理状态,都是我们确认混乱,把握时机,乱中取胜所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
之九:发掘过度反应的市场

索罗斯投资理论的重要实用价值在于其利用反身性理论,来发掘过度反应的市场,跟踪市场在形成趋势后,由自我推进加强最后走向衰败的过程,而发现其转折点恰恰是可以获得最大利益的投资良机。

  过度反应的市场其形成主要是由于顺势而动的跟风者所形成的主流偏见对市场所形成的推动,跟风者的行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却同样能使市场自身的趋势加强。由于市场因素复杂,不确定的因素越多,随波逐流于市场趋势的人也就越多,这种顺势操作的投机行为影响就越大,这种影响本身也成为了影响市场走势的基本面因素之一,风助火势,市场被投资者夸大的偏见所左右,二者相互作用令投资者陷入了盲目的狂躁情绪之中,趋势越强,偏见偏离真相越远,实际上也使得市场变得越来越接近脆弱。过度反应的市场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盛衰现象的发生。

按照索罗斯的理论,盛衰现象发生的主要顺序特征是:

  1、市场发展的趋势尚未被认定

  2、一旦趋势被认定,这种认定将加强趋势的发展并导致一个自我推进过程的开始。

  随着现行趋势和现行偏斜观念的互相促进,偏见被日益夸大。当这一过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极不平衡态"的条件即告成熟。

  3、市场的走向可以得到成功的测试:市场趋势和市场人士的偏见都可以通过各种外界的冲击而一遍又一遍地受到测试。

  4、确信度的增加:如果偏见和趋势都能在经受各种冲击之后依然如故,那么用索罗斯的话来说就是"不可动摇的"。这一阶段为加速过程。

  5、现实与观念的决裂:此阶段的出现标志着信念和现实之间的裂痕是如此之大,市场参与者的偏见已经显而易见了,此时高潮即将来临了。

  6、终于,一个镜面反射型的,能自我推进的过程向着相反方向发生了。此时人们对市场的看法不再起推动作用,原有趋势停滞不前,另一种声音开始影响市场,原有市场信心开始丧失,这时市场开始向相反方向转换,这个转换点叫做"交叉点。为崩盘加速阶段。

  金融市场中盛衰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对于农产品市场来说,因季节性特点,波动周期较短,季节性因素对市场影响较大。而而对其中某一个基本面因素的炒作极易过度,市场表现为狂热状态发生频繁,如形成的持续上涨或下跌,回调时间及空间相当有限,这种行情往往易导致盛衰现象的发生(市场。对于金属市场来说,由于其循环周期与宏观经济环境联系较密切,因此周期较农产品市场相对较长,对其转折点的确认则应格外谨慎。操作不当则会被一个自我推进的趋势所淹没。

  也就是说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认清市场开始对自身的发展势头产生了推动力的一刻。一旦这个关键时刻得到确认,投资者就能洞察一次盛衰现象是正在开始抑或是已然进行之中。发现转折点后的操作短期内毕竟可能会表现为逆势操作,因此设好止损,及时调整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之十:投资在先 调查在后

  索罗斯的相互作用理论只是为他提供投资目标的方向和抓住潜在机遇的方法,并不能提供精确的方位和重要的转折时机。而将其理论转化为实践,以获取利润的秘诀之一则是投资在先,调查在后的操作方法。

  投资在先,调查在后,意味着提出假设,建立头寸,小试牛刀考验假设,等待市场证明正确与否。如果证明其假设是正确的,则追加头寸,否则及时撤出。

  有时候确认一个走势需要花费相当的时间,很可能在他犹豫不决之时,市场走势已经开始逆转了,因此提出假设后立即建立头寸有助于其抓住最佳投资时机。

  索罗斯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其哲学的思维,他知道,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总是存在缺陷,无论确立了何种假设,在某一特定时段内投资者的想像必是错误的,也就是说这种假设是基于假设中必然存在的某些缺陷之上。成功的关键是在市场的演绎中不断地寻找对自已至关重要的缺陷。关注其对投资行为的影响。当索罗斯与罗杰斯开创量子基金时,他们是有分工的。罗杰斯充当分析师,索罗斯则是决策者,他们遵循先投资,后考察的套路,索罗斯投资在先,罗杰斯考察在后。

  有时做为寻找感觉而做的投资会与当前的市场走势一致,反映了这种假设与大众投资心理的趋同性,这往往是索罗斯最担心的事情,因为存有缺陷的认知成为市场的主流偏向,正是市场盛的一面。而一旦索罗斯调查发现出缺陷并给予了高度的关注,那么他将对市场步入盛衰所发出的信号表现敏感,这也正是他要寻找的趋势的临界点。这时他会离开大众单独行动,平掉以前建立的所有头寸树立新的投资观念,建立新的头寸,在一个新趋势中获得最大的利润。当其假设是正确的时候,他会追加头寸,而在其假设的预测失败,他会努力研究失败的原因,毫不犹豫地撤回头寸,潇洒出局。

  基于假设,投资在先,调查在后,是索罗斯更加准确全面的感受市场,捕捉战机,获取最大利润的投资秘诀之一。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26 07:50

巴非特是只乌龟

巴非特是只乌龟


去年的全球首富评选:盖茨名列第一,巴非特名列第二。至今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人的财富比得上以上两位。而有报道说巴非特去年捐款的总额已经达到了435亿美圆。就投资而言,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一个人比得上巴非特的!
    巴非特的成功秘诀到底是什么?老巴自己认为是由于“安全投资的极限”这一原则在指导他选择”安全投资边际“进行投资,他说:赚钱的秘诀并不在于冒险而在于避险。巴非特操作时也有两条原则,第一条原则:千万不要亏损。第二条原则:千万不要忘记第一条原则。就是这些简单的原则成就了世界的次富!
    实际上,巴非特的投资特征很象中国寓言故事龟兔赛跑中的乌龟,不以快取胜,以稳步进取获胜。兔子可以一蹦三尺,乌龟却不行,兔子的一蹦三尺可能是乌龟前进速度的100倍甚至更多,兔子如此快的速度使得它有太多的时间来取笑乌龟,但是乌龟呢?不讨论,你蹦你的,我爬我的,最终胜出的却总是乌龟!
    君不见世界上投资投机大师林林总总多得难以统计,还有那划时代的先进理论指导操作,但是几十年过去了,大浪掏沙,所有的大师全部败在巴非特的脚下,无论你是做股票还是做期货的,做汇率的还是做黄金的,最终笑傲天下的竟然是只乌龟?惭愧啊!什么波浪理论,什么江恩理论,什么世界最先进的技术指标,什么短线高手一月翻上4倍,......总之世界投资界的一切神乎乎的东西统统都被巴非特踩在脚下,老巴站在世界投资收益的峰顶,傲视环球,而人们看到的这个世界投资冠军竟然是只乌龟,那么,全世界所有参与各类投资的兔子们呢?为何一个也不见?
    这实际上是我们做期货投资者最需要认识的核心关键的东西!
    到期货市场来,几乎每个人都是抱着做兔子的思维入场的,许多人还是抱着要做超级兔子的思维入场的。但是兔子最终总不能胜出这个问题是不是有人想过?期货市场常常有人资金从几万做到几百万几千万,甚至有个别的做到几个亿,但是最终这些兔子们的结局是什么?只要你始终在这个市场呆下去,兔子是绝不会有好结果的,这就是结局。
    一个好手,资金翻了几十倍或者更多,周围立即围了一大群赞誉者,高手大师乱叫,嚷得这位好手晕乎乎的,于是开什么QQ群,电话指导,代人理财,最终又几年过去了,兔子的钱不知道什么时侯在期货市场失踪了,由于没见好手发布资金失踪报告,害得大家都以为兔子现在的资金已经快上富豪榜了,可惜在中国的富豪榜里面以投资期货胜出的一个也没有,不是假的没有,是真的没有!
    据报告巴非特每年的投资收益平均为26%,这个数据,许多做期货的可能要发笑,我们一个月就可以做26%,有的甚至可以做2个3个26%,做2个3个26%已经超过老巴的肯定都是兔子,那么这些兔子的结局是什么?不用多说,因为实在是没有在富豪榜上看见过一只几百亿身价的靠投资期货成功的兔子,因此,兔子们的最终结局已经没有必要讨论。因为即使美国这个有200多年证券期货历史的大市场中也没有见到过一只兔子排到富豪榜上,中国的兔子先不忙着排到世界富豪磅上,先在中国富豪榜上露一下面,也足可使中国的兔子们抱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豪迈气概蜂涌而入中国的富豪榜大门,可惜啊!
    龟兔赛跑中的乌龟巴非特跑到了世界投资界的第一,实际已经很说明问题,那么,我们做期货的到底是向兔子学习还是向乌龟学习呢?一年前曾看过北京国瑞煊李彬的网站,(http://www.grx.com.cn/)言其每年在期货市场收益可达到80%,并且已经是连续七,八年稳定在80%的年收益上了。这实际上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数字,了不起的不是80%的数字,而是连续七,八年的稳定进展,试想:如果这个数字可以永远保持下去,那么,多少年以后,可以打败巴非特的可能就是李彬了。巴非特保持的收益是每年26%,而李彬每年保持的是80%,(没搞错,不是800%而是80%,800%我反而不要看,因为那是兔子做的)。
    于是,有很多人要说了,思茅啊!我们一年做80%的都没有什么问题啊。是的!这里的关键不是80%的问题,而是一个稳定的,持续的80%的问题,谁做到了,谁就有希望将来为中国人争光。保持10年,30年,50年,那就不得了!
    巴非特当年以1万美圆投入股市,以每年26%的速度递增,67年后就是531万倍,就是531亿美圆。去年巴非特捐款435亿美圆,据说捐出的是巴非特总资产的80%。我们如果今天以1万人民币入市,以80%的速度递增,10年后就是357万,30年后就是4551亿,50年后就是5.8兆亿了。这是复利的计算方法,而复利的结果是非常厉害的。这里,保持稳定在80%这个数字上就是极其重要的问题了。但是,谁又能几十年如一日的稳定年收益在80%呢?李彬目前行,今后行吗?但不管怎么样,李彬毕竟已经7,8年稳定在这个80%收益上了,所以,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这里,又有人会说了,我们这里的某人一年就做到了几个亿,资金翻了几千倍。前一段时间有人用东阳的吴英来说我,说这个26岁的浙江MM资金在做期货时只用了一年多就做到了38亿。显然,我认为这是只兔子,而最近吴英的被拘押又证明了这还是只假兔子。不管是真兔子还是假兔子,是兔子就不要模仿不要学习,我们要学习的还是巴非特的乌龟精神,要学习的还是李彬的那种乌龟精神,在期货市场,也把稳定的可持续收益可长期稳定的收益放在第一位,重视资金的安全。10年20年后,可以预见,今天的许多乌龟还在,但是今天的许多兔子可能都已经看不见了。这时候的乌龟们在一起,比比这10年20年谁赚得多,才是最有意义的了。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今天这里是期货市场的兔子们最受欢迎的,10年后再来,今天的兔子已经一个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新兔子,仍然很受欢迎。过20年后,10年后的兔子们又不见了,又换了许多的新兔子,仍然会受欢迎。期货市场将年复一年演绎流传着兔子的故事,而长期稳定赢利的乌龟们,可能奉行的仍然是埋头走路------不讨论(不和你讨论期货的是非问题)。因为新手们个个都想尽快成为兔子,谁会想做乌龟呢?很少!
    这个市场,大部分人是要亏钱的,因为大部分人的思维基本都相同,大部分的人都想做兔子,所以结局也就是兔子的结局。而又有几个人想做巴非特一样的乌龟呢?
    搏击期货市场,同样请记住巴非特的名言:
    “赚钱的秘诀并不在于冒险而在于避险”!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26 07:51

投资巨头的扑克赌博

投资巨头的扑克赌


拉斯维加斯一张赌桌上,四个聪明的金钱管理者,两个顶级的赌博手告诉我们智慧的赌博游戏和投资行为是否具有相同法则。

    在比尔·米勒之前,没人称76岁的皮尔森为投资界的天才。皮尔森是个专业的赌徒,而他所受过的正规教育只不过是五年级。他涉足市场几年后,在1999年买了技术股后损失惨重。

    但是,皮尔森在1973年的世界扑克赛上获得冠军,是个伟大的纸牌哲学家。他有句格言就是“赌博中必要的三因素是:有六成的胜算;金钱管理术;了解你自己。”米勒认为这个观点是“在投资中你所需要知道的所有事情”。

    著名基金管理书籍《证券分析》的作者格雷姆认为至少有两点可以证实格言的智慧:其一,米勒是历史上打败S&P500十四年的基金管理者,他也承认格言的投资智慧;其二,投资与赌博间的相似性被华尔街奉为教条。麦哲伦80年代传奇式基金经理彼得·林奇认为在所有的游戏中,扑克和投资最为相似。

    听到这么多言论后,《MONEY》杂志邀请了米勒和其它三位世界级基金管理者在拉斯维加斯的Harrah一起玩Texas Hold游戏。和米勒一起的有马里奥·嘉堡利,比尔·格雷斯和约翰·路根,他们的对手有扑克王杰尼·查理,最近两年扑克世界联赛冠军以及世界上最有名的女玩家詹尼弗·海曼以及《MONEY》杂志主编亚历山大·海瑞斯。

    到底谁成为最后的赢家呢?有兴趣吗,继续看下去吧 。

游戏规则

    游戏一共五张牌,首先发给每个游戏者两张不知牌面的牌(也就是底牌),然后在桌子上开其余五张牌,第一次开三张牌(the flop),第二次开一张牌(the turn),第三次开最后一张(the river)。

规则1:有六成胜算,只在机遇好的时候下注

    赌博成功的第一点是在机会偏向你的时候下注,如果你的优势太明显,对手不会跟你下注。据皮尔森计算,在胜负6:4时下注赢的机会最大。如果你在下注过程中保持自律,你就可以最终胜出。

    那么,你怎么知道自己具有六成的把握呢?在扑克游戏中,开始时,给你的牌数字越大你赢的机会也越大。Texas Hold游戏的赌徒们很喜欢第一张牌拿到A或K,不过两张相同的牌可以打败一张大牌。在游戏中,你碰到相同大的A或K,竞争就艰难了。

    约翰·路根说,良好的股票就是那些有可能使公司的整个股份增值的股票,相当于扑克牌中的大牌。低价的有可能获利的股票将会随着公司业绩的增长或新产品的投放而上涨。在这个时候投资,你的回报率就会很高。

    下注后,你需要的是耐心和自律,这道理和投资一样。

规则2:金钱管理,绝不能孤注一掷

    扑克游戏不可能稳操胜券,即使你有99.99%的把握,你也有可能输掉。你不能在一次下注时就倾囊而出。这就是皮尔森所说的金钱管理。

    投资者以股票或债券方式在不同市场中的投资会随着市场变化而上升或下降。虽然你不能在一次发牌中下了所有的注,但在时机有利于你的时候下注是明智的,高手就懂得怎么下注。

    世界上最大的债券公司Pimco Total Return管理者比尔·格雷斯说,投资者必须知道市场有无理变化的一面,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另一方面,你应该在机会可能对你有利时下大注。

    去年,格雷斯玩了一把高明的投资赌博,临近2004年,债券价格上升了35%,很多投资者认为这是乐观的市场,而格雷斯认为从长远看债券的市场并不乐观,于是在二月份,他宣布把自己的债券以及股份卖出。此后的事实证明了格雷斯此举的正确。债券在4,5月份疯涨之后,开始下滑。六月上旬,格雷斯改变态度,当很多投资者担忧通货膨胀而纷纷撤出债券市场时,格雷斯选择了投资债券。凭着对经济市场的敏感,格雷斯取得了巨大成功。2004下半年,债券价格再次上升,Return公司基金上涨到7.1%,打败了71%的债券基金。

    格雷斯告诉投资者,必须要懂得市场信息,否则投资不会成功。

规则3:了解你自己,克服你的弱点

    扑克游戏中的人一般可以分为四种,只有一种人通常可以获胜。第一种人每次都跟,每次都下注,但是没有下注技巧。第二种人只有在明显自己能赢的情况下才下注,因此他们通常会赢,但是也因此失去了很多机会。第三种人每次都跟,而且注越下越大,因此赢得多输得也惨。第四种人才是赌博的高手,这种人在强势时出手下注而赢,也会在跟牌时保持稳健的态度。当然,他们不可避免地会有失手的时候,不过他们可以把输减少到最低限度,而在赢牌时候可以赢得最多。

    比尔·米勒认为,这四种类型的人和投资者的种类相同。第一种投资者相对应第一种赌博的人,他们往往被动地跟随市场行动;第二种投资者只有在股票低价时买进,高价卖出,他们不可能成为市场的恒常操作者;多数投资者是第三种人,他们可以赚很多钱,同时亏得也很多。米勒无疑是第四种人,他认为市场有可能表现良好才买很多股票,不跟随大流,一直等到自己预想的市场状况才采取行动。

    理论上,我们总是把自己归类到第四种人,事实上,我们常常会犯其他三种人的错误。正如皮尔森建议的第三点,我们必须认识自己的弱点并改正它。米勒说:“赌徒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你自己做朋友,而不是把自己想成别的人。”

规则4:了解你的对手,利用他们的天性

    斯格特·斐芝葛莱德说:“最高智商者是在同一时间脑子有两个完全不同的想法,而且有能力懂得如何运用。”对于扑克玩家和投资者,脑子里甚至需要有三个想法,这几个想法可能不是完全相反,但是有很多矛盾之处,需要你最后作出选择。

    米勒在游戏中学到了这个困难的技巧。当剩下1950美元的筹码时,米勒有A和9,嘉堡利有A和J,轮到嘉堡利叫牌,他很可能赢。当最后筹码推出桌面时,米勒说:“我估计你会把这张牌蒙掉。” 嘉堡利回答:“我差点就那样干了,不过它是A。”

    嘉堡利认为皮尔森的观点一个重要的漏洞在于:你不仅需要了解你自己,你还需要了解你的敌人。不同的对手有不同的赌博方式。

    在市场上,你并不能掌握与你交易的人,你只能通过媒介了解公司的一些情况。2000年,嘉堡利买了Pulitzer报社集团的大量股份,人们当时认为媒体公司的前途惨淡,它的股票值也从43美元降低到34美元。经验告诉嘉堡利,大报社还是有利润可赚的,而且他们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来增强竞争力。事实证明嘉堡利是对的,一月份Lee 集团宣布它们买进Pulitzer14.6亿美元股票,每股64美元,嘉堡利的投资回报是100%。

    嘉堡利静观其变的态度在扑克游戏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他赢得了游戏的胜利。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26 07:52

21点与股市

21点与股市

维克多.斯柏多在少年时,曾靠玩扑克牌21点挣生活费,在开始玩扑克牌前把能够找到的每一本有关扑克的书都读了,很快就了解到玩牌要赢就要处理好成功的机会,记住每种重要的牌型组合的可能性,对自己有利的机会下大注,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放弃。总而言之,一切都决定于机会。除非你有办法使机会对你有利,投资交易也像一切胜负百分之五十对五十的有代价的赌博,不然你会输。维克多把机会定义的很实际。就像人寿保险公司根据风险区分投保人,是可能出现的机会对保险公司有利。维克多根据风险对股市分类,他能区分股市是20岁还是80岁。虽然牌玩得好,但维克多. 斯柏多认识到职业玩牌人不是他的理想,从高中毕业后就走入华尔街的生涯。
  维克多.斯柏多喜欢技术分析尽量简单化。主要方法使用一种三步法来确定重要的趋势改变。举个例子说明如何在一个涨势市场里确定一个顶部:第一步是等出现上升趋势线被击穿。你要把趋势线画得正确是最关键的。许多人趋势线画的不对。在你画上升趋势线时,你在最低的低点至最高的低点处画线,要先画低点再画高点,要使你所选的连接点画处的趋势线不会与两点之间任何价格线相交.   维克多.斯柏多最出名的一次预测是发布在1987年9月巴伦的投资咨询报告,咨询报告说股市已达一个大顶部——这仅在股市大崩盘之前一个月。在股市达到1987年8月高点,股市在96天之内上涨了近23%。这些数字几乎正好接近历史上的涨幅和牛市的“中级波动”。这一考虑仅是引起警戒的提示。如果其他因素都好,那就无关紧要。在8月份,道琼斯工业指数创除了新高,但ADR指标( 涨跌股数之比)未创新高,出现了背离现象。市盈率已达到25年来的最高点。政府债券公司和个人消费债务都达到创纪录的程度。总之,所看到的一切指标都显示股市即将崩溃的犹如大声疾呼的警戒讯号。最重要的入市讯号出现在10月5日,维克多.斯柏多在《华尔街日报》上看到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的评述,他在回答别人的质询时说,如果金融市场上对通货膨胀的恐惧日益泛滥的话,利率可能上升到”危险的高度”。虽然格林斯潘指出他并不感到他的担心是无可避免的,他也暗示贴现率可能会提高以减轻这一忧虑。在10月15日,根据道氏理论股价形态显示一个卖出讯号,维克多.斯柏多就开始建立沽空头寸。对股市的最后一击是来自国务卿贝克与西德的纷争,他敦促西德刺激他的经济。当西德拒绝合作后,贝克在周末宣布美国准备让美元下滑。在我看来,这触发了10月19日的股市大崩盘。任何外国投资者对不可预见的贬值货币总是不感兴趣的。让美元”下滑”一为什么?下滑5%,还是10%,20%?下滑多久?所有投资人都想把以美元标价的证券抛出去,直到搞明白这一”下滑”的含义。正是在这一点上,绝然相信由于美元的不可预见性的贬值,将会使股市走向崩溃。星期一早,维克多. 斯柏多立刻增加沽空的头寸,即使道琼斯指数一开盘已下跌200多点。维克多. 斯柏多也抓住了1989年10月的较小的股市崩盘。那一次的分析过程与1987年10月非常相似,股市已经上涨了20%,一个调整最终将发生。换句话说,股市继续上涨的机会很小。从统计上来说,这股市已如80岁的老翁了。

  80年代中维克多. 斯柏多从账户中取出大量资金创立一家交易投资公司了,维克多. 斯柏多雇用其他交易员,把交易分析的方法教给他们,然后把资金分给他们进行交易。因为维克多. 斯柏多都希望形成像麦当劳快餐连锁店式的交易系统,而不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孤军奋战的交易者,当然这一尝试不像麦当劳连锁店那样成功。经过5年,训练了38位人士。他们中的每一位,都让他在身边呆几个月,一边实实在在的东西教给他们。但只有5人从38为中脱颖而出,赚了钱。在挑选人才作为培训对象并不非常科学化的,基本上凭维克多自己的直觉和对他一时所产生的念头,认为他可能成为一个好交易员。所选的人构成了一个形形色色的团队。

  维克多.斯柏多发现交易上的成功与聪明是有一种特定的关联。例如,维克多挑选的其中一人是位高中退学的人,甚至认为他连字母表都搞不清。他却是五位赚钱中的一位。当时他是在美国证券交易所的电话接线员,他非常进取和机警。他曾去过越南服役,一次一颗手雷在他身边爆炸,在他胰脏内留下了弹片。这次经历使他对风险十分小心。当他交易时,他对亏损的担忧多于获利,他认赔了结非常之快。智力范畴的另一极端,是维克多训练的另一位。他是一位天才,智商高达188,在一次电视抢答中他回答的每一个问题都正确。就是这位先生5年来没有赚过一个钢蹦。

  维克多.斯柏多其实在暗示智力反而成为成功交易的障碍。维克多.斯柏多解释,假设你是一位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卓越的大学生。你在最大的投资公司获得一份工作,一年之内他们给你500万美元的投资组合由你管理。你对自己会有什么期许?你记可能相信自己是聪明的,每件事都干的好。现在再假设你处于这样一种情况,股市的方向与你所持的头寸正相反。你的反应将会如何?”我明明是正确的。”你会不由自主地这样想。为什么?因为你平生所干的每一件事都是对的。你会倾向于更看中你的智商而不是股市的反应。要成为成功的交易者,你必须善于承认错误。聪明人不常犯错误。在这一点感觉上,他们一般总认为自己是对的。然而在投资交易中,只有那些易于接受自己犯错误的事实的人才能成为获胜者。像维克多挑选的哪位位高中退学的人一样,时刻对风险保持戒心。 除了投资交易这一职业,世上也许没有其他职业需要你承认错误。你可以想象一下,例如一位律师,面对一件大案子,可是他却与女朋友外出,逗留值班也未归。第二天,他昏昏欲睡又没有充分准备,结果输了这件案子。你难道认为他会主动走到他的顾客面前说:”很抱歉,我昨晚外出回来太晚了。如果我辨词锋利一点,我能赢这场官司的。这些钱我应退回给你。”这种情况决不会发生。他总是能找到借口。他可能这样说:”我以尽力而为了,可是陪审团有偏见。”他决不会承认是他错。除了他自己心里明白,没有其他人能了解事实真相。事实上,他很可能把真实缘由深藏到自己的下意识之中,自己一点也不认为是自己的渎职行为导致了官司的失败。在投资交易中,你无法掩盖自己的过失。你的账户资产对你的业绩,每日都清楚反映出来。一位交易员把自己的损失怪罪于外部原由,就永远不会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对于一位交易者,善于自我辩护是一条导致失败的必由之路。

  大多数情况下,维克多给他们2万至5万美元。少数情况下,给培训者高达25万美元。而他们的止损点常常是输完为止在这一培训计划中,总的来说没有亏钱因为38位中的5位是成功者,他们赚的钱比其他人所亏的加起来还要多。唯一不幸的一件事是这五人赚的钱太多了,结果他们离开了自立山头,那是维克多开头没有考虑到的结果。虽然如此,,在这件生意上,最终维克多还是赚点钱,但是考虑到在这件尝试中所花费的精力,所获实在微不足道。维克多发誓不再干了。

  所训练的大多数人都亏钱的原因是他们缺乏称之为情绪控制的纪律约束,一种把交易决策与他们情绪分离的能力。限定饮食减肥是一个非常贴切的类比。大多数人都有减肥的必需知识——那时说,他们知道为了减肥他们必须做运动和停吃脂肪性东西。然而尽管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但大多数想减肥的人都不成功。为什么?原因是他们缺少情绪控制的纪律约束。

  维克多成功的另一个因素是他谨慎地改变持仓头寸的大小。当他察觉正处于一个新的股价趋势的开头阶段,同时各类指标有相互确认这一交易时,它往往比缺乏这些条件时交易多得多的交易头寸。就像这样机会越好,赌注越大(这一策略在玩扑克21点时也是成功的关键因素)。维克多强调指出,当你大量交易时,关键是此后市场立刻对你有利,不然交易头寸要立刻下降。这在你自以为极端有利,而事实相反时,能使你在财务上生存下来的关键方法。
  要进入投资事业,你需要有极度投入的献身精神和强烈的企图心。然而你不可以没日每夜地做交易,你要有摆脱之时。你应该花些时间与你心爱的人在一起。你要摆好你在生活中的位置。当维克多. 斯柏多对股市趋势做精疲力竭的钻研时,女儿珍妮正在幼儿园,那正是父母享受子女天伦之乐和孩子发育的关键之年。不幸的是,每当维克多. 斯柏多回家吃完饭以后,就一头扎在股市研究中,那是一种错误,维克多. 斯柏多至今都后悔。有些交易者把他的整个一生投入该事业,结果他也许赚到更多的钱,但是代价是丧失了一种更圆满更平衡更充实的生活。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26 07:52

天哪!巴菲特什么都知道

天哪!巴菲特什么都知道





  ———读詹姆斯·奥洛克林的《沃伦·巴菲特传》



中道巴菲特俱乐部 陈理



  研究巴菲特的书汗牛充栋,通常都是从股票投资的角度入手。不过也有例外,比如投资经理人詹姆斯·奥洛克林这本的《沃伦·巴菲特传》,就从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一个资本管理者,民众领导者的巴菲特。尤其是在揭示巴菲特模式的过程中,对强制性力量和能力范围的研究,发人深省。



  巴菲特模式


  出人意料的是,奥洛克林说所谓巴菲特的模式本应是一种失败的模式。我们要问的问题是:“他是如何把这么一种本该失败的模式转变为成功的模式的?”


  物理学法则表明,大黄蜂根本无法飞起来,因为它的翅膀表面积太小而且扇动速度过快,无法产生足够大的推力从而产生所需的升力。伯克希尔公司也一样,它应该长期业绩不佳,因为经验表明:保险业只是理论上有吸引力,高度多元化的公司效率极其低下,用并购把一大堆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的公司拼凑在一起简直是疯了,把公司全部现金用来再投资是危险之举,让经理们各自为战也是很危险的,在公司目标回报很高时持有现金和其他低回报率资产只是一种固定载荷。但是像大黄蜂一样,伯克希尔不仅飞起来了,而且表现得那么不俗。


  奥洛克林富有说服力地解开了这个谜团。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巴菲特懂得,当人们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靠内心养成而非自上而下制定时,那么人员管理便升华为个人动机。”巴菲特发现,只有大胆放手,才能实现管理上的控制,使他的经理人像所有者一样行事,从而实现了老子式的管理———无为而治。


  另一方面,巴菲特认为自己是资本市场中的一部分,他的工作就是分配资源,使其能最有效地运用。他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客观性,将主观性减少到最低限度。通过把管理资本的领域落实到重要的和可知的方面,形成自己的“能力范围”,从而具备了客观性,大大提高了确定性和决策成功率,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资本分配模式。



  强制性力量



  巴菲特第一次遭遇强制性力量是1961年收购登普斯特·米尔斯制造公司,他发现弥合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差距、使自己的利益和管理人的利益相结合并非易事,两年后他选择离开———抛售他的股份。巴菲特此时犯了一生中最大的错误———收购了另一家“雪茄烟蒂”企业伯克希尔,因为对纺织业作出了承诺这种先入为主的结论使他落入陷阱,为纺织业的经营活动所累长达20年之久。


  后来,在查理·芒格思维模式的影响下,“通过对自己错误的分析,认识到其他人的错误,并将这些错误与管理伯克希尔公司·哈撒韦公司时所遇到的挑战联系在一起”,巴菲特的认识产生了飞跃:无法回避的强制性力量在机构中是普遍存在的;当它发挥作用时,理性往往退避三舍;战略性规划是强制性力量的根源,因此管理者被剥夺或丧失了他们作为资金调拨者的洞察力。巴菲特用以下的例子来说明强制性力量的作用:(1)正如同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那样,一种制度总是会抵制其在目前方向中出现的任何变化;(2)正如工作可充填可利用的时间一样,公司的规划和所得将会具体表现为吸纳额外资金;(3)任何渴望在商业上成功的领导者,无论多么愚蠢,都会很快获得由他的属下所做出的详细的回报率和经营策略研究的支持;(4)竞争对手的行为,都会被人愚蠢地模仿。


  彻底搞清楚强制性力量后,巴菲特努力把伯克希尔改造成一家强制性力量无立足之地的公司,通过拒绝将战略性规划作为一种领导手段,确保用资本利润率目标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和激励约束那些担任重要职务的雇员,即采取“资金调拨”的方式来抵制和化解强制性力量;同时建立“像所有者那样行事”的企业文化来实现领导,给经理人充分的自由,使他们形成内在的动力,并且带给巴菲特最大的服从和回报。


  能力范围


  巴菲特投资成功与失败的比率是99:1。如此高的成功率背后,“能力范围”概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巴菲特所谓的“能力范围”,是指“重要的和可知的事情”,巴菲特形象地把它比喻为棒球的“击球区”。


  巴菲特的能力范围使他产生一种控制感,这是人类面临不确定情况时都渴望得到的。控制感可以产生安全感,而且巴菲特的股东也是他的伙伴,加上安全边际的保护、伯克希尔基本上没有什么债务,所有可以想见的后果都是良性的,这就提供了安全感的第二重保证,促进了巴菲特在“击球区”保持情绪平衡,能够客观地评价提供给他的机会,消除不确定性,极大地提高了击球的命中率,使得他在资本管理方面高于平均水平并且长盛不衰。


  奥洛克林认为,巴菲特在能力范围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三步走”的精神模式:第一,确定他知道什么,其办法是鉴别真理、真理之后的动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二,保证他知道什么,其办法是来一次逆向思维,以证明他以前的结论有误;第三,检查他所知道的,从他所做出决定的后果当中挑出反馈。


  第二步通常是大家所忽视的,而这一步对保证认识的客观性和正确性十分重要。牛根生曾说过他的养母对她的教育有一条对他影响甚大:“要知道,打颠倒;打颠倒,什么都知道。”“打颠倒”不就是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过程么?


  奥洛克林一位好友读完本书书稿后感叹道:“天哪,巴菲特什么都知道!”


  巴菲特拥有这样的成功模式,并非因为是天才,而是因为他经历了作者所谓的“认识爆炸”,经过了不懈的学习、不倦的思索和勇敢坚定的实践。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26 07:53

洪祖宝:高手论道 期货就是未来

洪祖宝:高手论道 期货就是未来


洪祖宝有着多年的期货交易经历,通过钻研与实践,对有色金属市场有深刻的理解,能跳开单一市场看问题,具有较为开阔的视野。日前,笔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问:什么事情促使你进入期货市场? 

  洪祖宝:那时候我所在的那家国有企业面临破产,选择下岗后我带着梦想来到上海寻找机会。我有一些股市投资方面的经验,原也想在证券公司谋个差事,但“一不小心”却进了期货公司。现在看来,当时确实是为了生计而误打误撞进入期货行业,而且一切几乎是从零开始的。
  问:对成功的交易者来说,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洪祖宝:真诚——真诚地面对市场。我始终认为做期货重在做人。我们依靠市场而存在,她是我们的朋友。只有不断地审视自己,才能敬业、才会有信心、才会有好的心态、才能从容不迫地交好这位性情琢磨不定的朋友。
  问:你采取什么样的交易体系?重技术分析还是基本面分析?
  洪祖宝:我认为对技术的理解和基本面的把握都很重要。研究基本面你才会了解市场,不了解市场又怎么能谈得上投资呢?但加深对技术的理解会更有利于对进出场机会的把握,也有利于及时承认错误。事实上,随着科技进步,基本面已开始技术化,其相关关系的分析与比较已超过两栖型分析和交易的范畴。对我来说,可能更注重对焦点问题的分析,然后得出方向性结论,再结合盘面参照技术进行交易。
  问:对你来说,系统的交易体系重要还是多年经验所形成的盘感、技巧等自觉行为更重要?
  洪祖宝:我大多倾向于盘感和技巧的交易方式。多年积累的盘面经验并随之形成的交易风格是形成我的交易信心的基础。其实从经验方面来说,我认为已经包涵了对系统和技术指标的理解,只是没有强调而已。事实上,我认为能够长期以恰当的思路正确跟踪行情比做对一些行情要重要得多,机会无时不在,但避免重大损失比任何胜算都重要。期货交易是最具人性化的交易,期货交易也需要激情,只是不要盲目或大意。
  问:你是如何控制情绪和处理损失的?
  洪祖宝:预防在先,不盲目交易。不为行情做错或丢掉而懊悔,保持心态平和要往前看,我们关注的是将来。要告诫自己——我把握的是未来,控制损失也是为了不失去未来!一切往前看和轻仓是保持情绪稳定和控制损失的法宝。损失受到控制自然就好处理了。一次重大损失必然会影响很长一段时间的交易,但怨天尤人没用,还要靠自己,有自信就能站起来。
  问:在你的交易生涯中,对你影响较大的人是谁?
  洪祖宝:盛为民先生是我的良师益友,我们在一起交流的时间最多,他对我在交易上的影响最大。过去我也读过许多大师的著述,但都难求深解,而国内的研究实力又相当薄弱。和盛先生交往后,他的执着与求实精神让人震撼。最初他总结出的基金持仓理论和差价理论基本参透了市场能量消长和交易行为模式,今天金属市场的许多分析师依旧采用。同样,对国际投资银行研究成果的解析与归纳为我们对市场的宏观把握与焦点剖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依据。另外,南京的吉明先生对市场交易行为的研究和战略投资之精深感悟对我也有很深的影响。
  问:多年来你个人的哪些特殊经历对你的成长产生了重大影响?
  洪祖宝:我相信每一位奋斗者——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有自己的一部奋斗史。有些经历是无法用经验去总结的,生命的历程虽艰辛但精彩。
  问:你对新手的忠告是什么?
  洪祖宝:如果仅仅是为了博取金钱,现在改行还不晚。
  问:请用一句话总结多年来最深的感悟。
  洪祖宝:利器无锋,重器不工。
  点评:洪祖宝曾经也是文学青年,在与他的交流中笔者能感觉到他身上的激情,但表露更多的则是经市场磨砺后的一个实力操盘手的稳健。“我把握的是未来,控制损失也是为了不失去未来”,作为操盘手,拥有开放积极的心态,坚毅顽强的意志,才会具备“不失去未来”的信心。传统中国市场文化的缺失,使得我们至今没有属于自己的成熟的市场分析方法,这是采访中多数操盘人士的共识,洪祖宝也提到了这一点,他说,在借鉴西方的方法的同时,传统哲学思想的逐步渗入对研究市场不无益处。同样的交易体系不同的人使用,结果可能有天壤之别。洪祖宝倾向于盘感和技巧的交易方式,强调交易风格。在对你从事交易影响较大的人是谁的回答中,洪祖宝提到了身边的两位资深人士,而对新手忠告时,他说,如果仅仅是为了博取金钱,改行还不晚。市场上常有这样的误导:没有专家,只有赢家输家。这是唯利的看法,事实上市场是有专家的,初学者若有机缘碰到专家将受用终身,否则几年后仍在初学阶段,且付出沉重的代价,那就有必要考虑改行之事了。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26 07:54

黑石教父史蒂夫·施瓦茨曼

 黑石教父史蒂夫·施瓦茨曼
  新一代华尔街之王
  20 多年前,史蒂夫·施瓦茨曼离开莱曼兄弟创办黑石集团时,只有两个合伙人。21 年后,靠着一系列眼花缭乱的交易以及破纪录的并购,被称作黑石集团“精神教父”的CEO 史蒂夫·施瓦茨曼被最新一期的《财富》杂志誉为“华尔街新一代的领军人物”,他的风格影响到了黑石集团的每一个细节。
  文/ 张鸣
  上世纪80 年代,身穿红马甲的经纪人是华尔街的宠儿,他们从投机买卖中赚取丰厚利润。20 年之后,这些经纪人换上了POLO 衫,改为聚集在风险投资公司的休息室玩弄着美式台球,他们靠着硅谷层出不穷的IT 企业攫取发财致富的机会。现在,华尔街的弄潮儿则是私募基金的投资经理。私募基金已经成为华尔街最为红火的行业,其中的佼佼者当属一家叫做黑石集团的基金公司。
  1985 年,史蒂夫·施瓦茨曼离开莱曼兄弟创办黑石集团时,只有两个合伙人和两个助理。今天,21 年过去了,黑石集团已经拥有52 个合伙人和750名雇员,业务领域横跨私募基金、商业银行、房地产、特种基金和企业债务管理等,是当今华尔街增长势头最迅猛的金融王国。单单在2006 年,黑石集团就新募集了156 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的收购基金(Buyout Fund)。目前黑石集团掌握的资金高达1250 亿美元,是华尔街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最新的统计数字表明,黑石集团控制着47 家公司。从这些企业资产的买卖当中,黑石集团仅在2006 年的收入就高达850 亿美元。他们买卖的企业覆盖的行业领域五花八门,从生产制造业到服务业。北美地区的食品巨擘—美国顶尖食品公司(Pinnacle)刚被黑石集团收购,美国消费品中再熟悉不过的Vlasic 泡菜和Aunt Jemima 奶制煎饼正是出自顶尖食品的旗下。
  非同寻常的“周一例会”
  黑石集团每周的星期一都会举行例会,会议通常从上午8 点半开始,一直持续到将近下班。这一整天的会议,都由首席执行官史蒂夫·施瓦茨曼主持。关于黑石集团所有的投资买卖都将在会议上讨论,与会人士必须对任何一个项目的详细背景足够了解。这个周一例会是黑石集团解决所有棘手难题的重要场合,通常从讨论私募基金开始,然后到了10 点半就转移到了黑石集团的新兴业务—房地产上,接下来是对冲基金。等到下午2 点半,在另一个会议室召开关于债务管理的会议,一直到4 点结束。
  “我们会讨论每一个客户的资料,评估每一个交易的细节。你说午饭怎么解决?通常我们没有时间吃饭。”史蒂夫·施瓦茨曼轻松地说,可言语之中那种迫不及待往前冲的感觉和华尔街上世纪80 年代活跃一时的超级大亨高登·盖戈(Gordon Gekko)非常相似。事实上,会议室的隔壁就是厨房,充裕的Perrier 矿泉水、咖啡和精美的点心随时随地供人取用,解决了这些投资经理的肚子问题。
  史蒂夫·施瓦茨曼几乎从未缺席过黑石集团每周一的投资分析会议,无论他是否身在遥远的法国公寓中度假,抑或在伦敦、孟买出差公干,他都会通过视频镜头参加会议。通常,20 位黑石集团的合伙人会围坐在大圆桌周围,后面坐的是会议迟到者以及级别稍低的投资经理。会议气氛非常紧凑干练,与会者讲话都会单刀直入,切中问题的要害,而决不会兜圈子。“在黑石集团工作,你必须一上来就讲你的结论,因为没有人把注意力太多集中在过程当中,他们在乎的是你的结果。”已经离开黑石集团去创业的前任私募基金负责人马克·盖洛基这样评价。
  在那间看上去普普通通的会议室里,史蒂夫·施瓦茨曼和他的同事们敲定了收购美国房地产信托基金企业Equity Office Properties(EOP)。去年11月完成的那次收购战,黑石集团数次提高价格,最终以390 亿美元的惊人价格一举鲸吞EOP,成为全球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宗杠杆收购交易。
  除了EOP 之外,还有其他一系列大胆而又收益颇丰的投资买卖都是在黑石集团的那间会议室敲定的。其规模之大、风险之高、决策速度之快,让华尔街的保守的投资人为之黯然失色。
  第一桶金来自SONY
  早在黑石集团1985 年成立的时候,时任JP 摩根公司副总裁的James Lee就对他们说过:“华尔街这么多金融公司,彼此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哪一家公司提供了哪一宗具体的收购重组交易,而是金融品牌的延伸。强势的金融财团,可以借助品牌优势,对客户提供全范围的服务,从资产管理、投资顾问、房地产、对冲基金到某些特殊来源的基金、债务重组等。”
  此言不虚。在黑石集团这个品牌的集合之下,与并购相关的金融交易无所不包。如今的黑石集团就像一个胃口巨大的猎人,凭借敏锐的嗅觉寻找每一个可能发财的机会,从摩托罗拉的前半导体部门脱离出来的飞思卡儿公司(Freescale),美国最大的房地产信托基金和上市企业EPO,再到全球领先的旅游分销企业TravelPort,都成为黑石集团的盘中大餐。“所谓投资,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投资人的眼光。黑石集团能够帮助客户发现资产的真实价值,尽快变现并且带来现金流—这就是我们的核心价值。”史蒂夫·施瓦茨曼坦言。
  黑石集团的第一桶金与SONY 密不可分。当时黑石集团刚刚成立,史蒂夫·施瓦茨曼和合伙人彼特·彼特森(Peter Peterson)从老牌的莱曼兄弟公司辞职单干,可是知道黑石名字的客户寥寥无几,谁会轻易把动辄上亿美元的单子交给一个无名之辈呢?“所有我认为可能投钱的客户中,我几乎把他们的办公室大门都敲遍了,可是没有人相信我。”史蒂夫·施瓦茨曼回忆说。
  幸好天无绝人之路,借助彼特·彼特森早年和SONY 总裁盛田昭夫结下的友情,黑石集团总算拿到了代理SONY 收购美国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的生意。可是这笔生意只赚得了一点车马费。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美国保险和证券巨头保德信公司(Prudential),他们被史蒂夫·施瓦茨曼的坦诚和抱负所打动,决定尝试性投下1 亿美元,正是这笔钱让后来者看到了黑石的潜力。后来通用电气总裁杰克·韦尔奇也入伙了。黑石集团的第一只基金吸引了32 个投资人,包括大都会人寿、通用电气、日本日兴证券(Nikko Cordial) 以及其他几个大企业的退休金。
  从无名之辈到华尔街TOP1
  要把企业持久地经营下去,不仅要靠好运气,还要靠良好的关系网。在黑石集团的早期,史蒂夫·施瓦茨曼对此就深有体会。在盛行敌意融资并购的1980 年代,史蒂夫·施瓦茨曼就为黑石集团定下了一条基本准则:不做敌意收购。史蒂夫·施瓦茨曼认为:“敌意收购往往是一个把收购成本无限制提高的过程,入侵者要应对可能出现的毒丸计划、金色降落伞或者白衣骑士,而被侵略者为求自保,往往启动杠杆收购,这直接导致了企业债务猛增。我们认为,和每一单收购生意中的关联公司保持友善的关系相当重要,甚至我们可以放弃某些已经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此外,史蒂夫·施瓦茨曼老谋深算,其眼光之独到和掌握时机之准在华尔街都无人能出其左右。Bear Stearns 投资银行CEO 詹姆斯·凯恩(James Cayne)认为:“史蒂夫·施瓦茨曼对未来充满了无限期许,能从看似普通的东西发现非同寻常的价值。”例如黑石集团2004 年从德国私人资本中买下了Celanese 化学公司。
  这块资产到手还没捂热,随即被推向美国股市上市,当时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低迷,传统行业在股市转而开始受到青睐,不到半年,黑石集团转手之间就拿到了现金收益30 亿美元,而且手上还掌握了为数不少的股份。如此划算的买卖,史蒂夫·施瓦茨曼的手段由此可见之一斑。
  正所谓树大招风。这一单生意也引起不少是非,有传闻史蒂夫·施瓦茨曼之所以得手,很大原因是把Celanese 的收购价格压得很低,这背后离不开高盛公司的“黑手”,因为高盛公司事先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认为黑石集团的收购价格“公道”。直接促使了交易的快速达成。史蒂夫·施瓦茨曼自然有自己的理论,他说:“商业交易是个买卖过程,我们有一整套完整的评估系统,对收购资产的真实价值作出判断。既然对方同意卖给我们了,就说明他们认可了我们出具的价格。这里谈不上道义上的指责,这纯粹只是一个商业行为。”
  这种独来独往的行事风格让黑石集团无往不胜。华尔街的竞争对手估计,单单在房地产业务和私募基金业务两个部门,黑石集团过去5 年的每年投资收益率都保持在30%以上—这在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看来是望尘莫及的,后者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就算万事大吉了。这么丰厚的投资收益,自然刺激了很多新的投资人急于入伙。目前黑石集团正在募集一笔规模为200 亿美元的收购基金、一只规模为100 亿美元的房地产基金。商业银行乐于提供4倍资产的贷款,再加上目前他们自身已经掌握超过千亿美元的资金,黑石集团的实力在华尔街让越来越多的老牌金融巨擘自愧不如。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26 07:54

Richard Donchian

Richard Donchian

轻仓编集

ed seykota 用的是 Donchian 的5/20 MA均线系统,后来将它改良为EMA均线系统.

我查了一下,海龟用的也是Richard Donchian 的"通道突破系统" (Channel breakout system). 可笑的是中文版的海龟交易系统将 Donchian的名字翻译成"唐志仁",真是让人苦笑不得.所以文章最好还是看原版的.

从下面的文章看,这位"唐志仁"先生是技术派的先驱,活跃于1930年代,那正好是JESSIE LIVERMORE的时代刚谢幕的时候,也是美国1929年大崩盘后的恢复期间.




Richard Donchian



Richard Donchian graduates from Yale with a BA in economics and begins his Wall Street career in 1930. From 1933-1935 he writes a technical market letter for Hemphill, Noyes & Co. For several years thereafter, he publishes a stock market service, "Security Pilot," and sells it to brokerage houses.During WW II he serves as an Air Force statistical control officer with a group they call the "Whiz Kids."For two years after the war, he acts as economic trend analyst and market letter writer for Shearson Hamill & Co. Quotes from his "Market Outlook" letters appear in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and other financial publications. He joins Hayden, Stone in 1960 and becomes VP and Director of Commodity Research. He writes numerous articles including "Trend Following Methods in Commodity Price Analysis."He publishes a weekly "Commodity Trend Timing" letter, based on his 5-20 moving average method and achieves a circulation of over 10.000.



Donchian's 20 Trading Guides (First publication: 1934)

General Guides:

Beware of acting immediately on a widespread public opinion. Even if correct, it will usually delay the move.

From a period of dullness and inactivity, watch for and prepare to follow a move in the direction in which volume increases.

Limit losses and ride profits, irrespective of all other rules.

Light commitments are advisable when market position is not certain. Clearly defined moves are signaled frequently enough to make life interesting and concentration on these moves will prevent unprofitable whip-sawing.

Seldom take a position in the direction of an immediately preceding three-day move. Wait for a one-day reversal.

Judicious use of stop orders is a valuable aid to profitable trading. Stops may be used to protect profits, to limit losses, and from certain formations such as triangular foci to take positions. Stop orders are apt to be more valuable and less treacherous if used in proper relation the the chart formation.

In a market in which upswings are likely to equal or exceed downswings, heavier position should be taken for the upswings for percentage reasons - a decline from 50 to 25 will net only 50% profit, whereas an advance from 25 to 50 will net 100%

In taking a position, price orders are allowable.In closing a position, use market orders."

Buy strong-acting, strong-background commodities and sell weak ones, subject to all other rules.

Moves in which rails lead or participate strongly are usually more worth following than moves in which rails lag.

A study of the capitalization of a company, the degree of activity of an issue, and whether an issue is a lethargic truck horse or a spirited race horse is fully as important as a study of statistical reports.

Technical Guides:

A move followed by a sideways range often precedes another move of almost equal extent in the same direction as the original move.Generally, when the second move from the sideways range has run its course, a counter move approaching the sideways range may be expected.

Reversal or resistance to a move is likely to be encountered0n reaching levels at which in the past, the commodity has fluctuated for a considerable length of time within a narrow range

On approaching highs or lows



Watch for good buying or selling opportunities when trend lines are approached, especially on medium or dull volume. Be sure such a line has not been hugged or hit too frequently.

Watch for "crawling along" or repeated bumping of minor or major trend lines and prepare to see such trend lines broken.

Breaking of minor trend lines counter to the major trend gives most other important position taking signals. Positions can be taken or reversed on stop at such places.

Triangles of ether slope may mean either accumulation or distribution depending on other considerations although triangles are usually broken on the flat side.

Watch for volume climax, especially after a long move.

Don't count on gaps being closed unless you can distinguish between breakaway gaps, normal gaps and exhaustion gaps.

During a move, take or increase positions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move at the market the morning following any one-day reversal, however slight the reversal may be, especially if volume declines on the reversal.


Richard Donchian
6-Month-Rule System



Richard Donchian (1905-1993)


Clip: http://www.rddonchian.org


Note: These results are for educational purposes only.
They do not imply any kind of trading recommendation.

This particular sytem is particularly difficult to follow
and attempts to follow it may lead to substantial losses.


The System Rules:

1. Place a buy stop to cover shorts and to go long at the 210-day high.
2. Place a sell stop to liquidate longs and to go short at the 210-day low.
3. Size position so that risk to protective stop = 7% of current equity.

This sample portfolio contains S&P, 30-Bonds, Soybeans, Copper and Eurodollar.

这段是核心,翻译一下:

系统规则:

1. 在210日最高点处放置一个 BUY STOP的反转指令. (指平掉空头仓位,并建立多头仓位)
2. 在210日最低点处放置一个SELL STOP的反转指令. (指平掉多头仓位,并建立空头仓位)
3. 止损为总资金的7%相对应的头寸规模



Equity Curve

Results Summary
Starting Date   01/02/1990Starting Equity $1,000,000.00   
Ending Date 08/11/2006Ending Equity $11,727,775.08
Annualized Percent Return0.16   Maximum % Drawdown0.34   
Bliss0.47   Annualized Sharpe Ratio (Rfr=1%)0.75   
Margin/Equity (est)0.00Ulcer Index0.14
Monthly Performance
JAN FEB MAR APR MAY JUN JUL AUG SEP OCT NOV DEC YEAR
2006 2.29 0.23 9.15 22.89 4.64 0.33 3.31 -2.36   45.61
2005 -2.38 0.17 0.07 0.25 4.24 2.21 7.32 -2.11 7.41 1.46 11.84 4.27 39.55
2004 6.14 16.99 1.04 -7.09 -4.55 -0.89 -5.12 -2.01 0.84 -3.50 5.29 2.36 7.54
2003 -2.07 2.54 2.70 1.38 -2.51 2.98 -11.73 4.27 10.19 8.78 0.37 7.08 24.46
2002 0.18 1.46 -3.18 8.67 2.11 6.43 3.31 2.74 1.30 -3.29 -1.77 4.72 24.32
2001 7.59 5.70 5.42 -2.67 2.31 1.91 3.33 1.97 10.74 4.89 -5.10 -1.95 38.54
2000 -5.12 -3.82 -1.46 -0.62 -1.59 -2.11 3.05 -1.40 -2.92 -3.97 4.76 9.78 -6.20
1999 2.70 -1.44 1.61 -0.36 1.35 -1.86 -1.09 -1.53 0.84 1.47 1.45 7.95 11.28
1998 4.37 1.85 5.74 -0.69 -1.27 7.12 -4.39 -6.45 5.94 -15.79 -2.81 -0.39 -8.80
1997 4.62 -5.46 -6.34 5.28 8.19 -0.37 7.66 -3.10 5.46 2.71 5.11 1.72 27.01
1996 -3.68 -2.88 0.86 -0.77 -1.76 5.68 -6.02 5.01 -0.14 -2.43 -0.26 -1.40 -8.09
1995 -5.61 -4.68 3.71 -3.43 10.77 2.90 -0.06 3.80 3.77 6.68 5.33 5.97 31.67
1994 -1.61 -6.21 -8.71 2.98 7.20 2.07 -7.45 0.08 12.37 4.03 9.94 -1.37 11.44
1993 4.52 3.98 -1.09 7.06 -3.23 8.31 4.69 1.13 -0.31 0.03 0.96 1.34 30.31
1992 -6.72 -3.62 1.63 2.90 -2.18 4.76 11.23 1.25 0.91 -8.08 -4.08 2.19 -1.35
1991 -5.50 -6.38 0.87 4.30 -3.96 1.44 -2.70 8.81 2.42 3.67 2.27 14.11 18.97
1990 0.00 1.36 5.91 19.60 -25.63 13.94 -8.27 -3.88 0.14 -0.44 -9.19 15.60 0.40



Trade Log

Equity Log


"唐志仁"的 Fans为他建立的网站:

http://www.rddonchian.org/


"唐兄的生平" :Biography

Richard Donchian


Richard Donchian is known as the father of trend following. His original trend following ideas form the basis for all trend following success that has followed, including Richard Dennis. Donchian's original methods involved the use of a moving average for the entry/exit indicator portion of his system. Richard Dennis, however, did not use a moving average for entry/exit and concentrated much more heavily on money management than Donchian. Money management accounts for 90% of the Turtle success story. Then once you have that down, your psychology accounts for 100% of your success



Richard Davoud Donchian was born in Hartford, Connecticut, in September, 1905, the son of Samuel B. Donchian and Armenouhi A. Davoud, both of whom migrated from the Armenian province of Turkey in the 1880's. Richard attended public schools in Hartford, the Taft School in Watertown, Connecticut, and graduated from Yale University in 1928 with a B.A degree in economics. Upon graduation, he entered the family's oriental rug business.

Although he appreciated studying about and collecting oriental rugs, he became more interested in the financial markets after reading the book about Jesse Livermore, 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 After suffering personal financial losses during the market crash of 1929, he began his study of technical analysis, believing that only the chartists made sense and money. While continuing to serve as a Vice President of the Samuel Donchian Rug Company, he became a securities analyst and account executive with Hemphill, Noyes & Co. in 1933.
这段很有意思,从先人身上可以看到我们的影子:

虽然他喜欢学习编织东方地毯,但在阅读了 Jesse Livermore的<股票作手操盘术>后他的兴趣转移到了金融市场. 在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他遭受了资金损失后,开始研究技术分析并相信只有图表才对赚钱有帮助. 在担任Samuel Donchian Rug Company (塞弥儿.唐志仁 地毯公司)副总裁期间,他于1922年成为了 Hemphill, Noyes & Co. 公司的证券分析师和操盘手?(Account executive如何精译?)


During World War II, he participated in the invasion of Sicily and later served as an Air Force Statistical Control Officer in the Pentagon. After the war he returned to the world of investments as a private investment adviser and economic analyst, remaining self-employed until 1960. In 1948 his focus changed from securities to the trading of commodities. He created "Futures, Inc.," a pioneer publicly held commodity fund,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diversification, an idea new in this field. He was later dubbed the 'father of modern commodities trading methods," having developed a technical trading method called "trend following," which presupposes that commodity prices will move in long sweeps like bull and bear markets. He used a mathematical system based on moving averages of commodity prices. During this period, he authored numerous articles on both securities and futures trading.

In 1960 he became associated with Hayden Stone Inc., as Director of Commodity Research. From then until his death on April 24, 1993, he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various configurations of Hayden Stone and Shearson Lehman Brothers (now Smith Barney) and was a Senior Vice President. Also in 1960 he became responsible for writing a weekly technical newsletter entitled "Commodity Trend Timing," which he continued to author for 19 years. In 1963 he was awarded a 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 degree from the Institute of Chartered Financial Analysts at th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Mr. Donchian was best known for his pioneer work in the field of commodity futures money management. He was a member of the Commodity Exchange, Inc., the New York Cotton Exchange, the New York Futures Exchange, the New York Society of Security Analysts,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uture Trading Advisers, the Financial Forum, and listed in Who's Who in America. In June 1983 "Managed Accounts Report" selected him as the first recipient of its "Most Valuable Performer Award," for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field of commodity money management.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26 07:55

Dave Meger(戴维.梅杰尔)

Dave Meger(戴维.梅杰尔)

Dave Meger(戴维.梅杰尔)应北京期货业协会之约,曾在2006年新年来到中国,参加美国交易员专业技巧展示大会。下面记录了这位专业交易员的基本资料和观点。

http://www.hexun.com/Images/13/71/137161.jpg

他的PP

  芝加哥交易所会员,Alaron金属服务公司的执行董事。为大规模贵重金属经销商提供全套的服务。Meger拥有经济学学士学位,并且拥有佛罗里达州大学的理财师证书。他连续多年执教CFTC指定的经纪人牌照课程-Hedging theory, Derivatives and Risk Management。他经常作客于CNBC,CNN,“每夜经济报道”,Bloomberg电视台,以及WBBM广播台。他的观点也常常出现在The Wall St.Journal,伦敦金融时代,今日美国,投资者商业日报等著名金融媒体中。-来自于期货世界的文章

  Dave Meger认为在很多交易员追逐短期微利的事例中,跟随长期走势的个人投资者总能获得较大的利益。因此,Meger先生尝试着同时进行多种交易,除了中短期交易外,他也在寻求有稳固根基的长期交易。Meger先生是Alaron公司芝加哥总部的高级金属分析师。他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对未来趋势的预测者,绝大部分能够根据一些基本信息来形成对期货价格方向的独特见解。大部分的交易员将赶上并且融入这个趋势,但是不能驾驭它而从中获得利益。大多数的交易员都很快将获利的头寸平仓,被市场趋势所抛弃,以致在以后的交易中不敢再次跳进市场。

  Meger认为自己是个利用基本分析进行交易的交易员,尽管技术因素对于他的决定起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关注于基本因素的变化,因此Meger先生密切关注于他所熟悉的市场,例如金属与金融。他强调:“我彻底地研究了市场并发现了一些规则,我认为这是一个极为薄弱的市场,我想卖掉它。然后我利用这种技能去发现我在这个特殊市场上的进出点。”他喜欢研究移动平均线,交易量和未平仓合约和KD线。
  Meger生长在芝加哥的西南方,至今仍然住在那里。他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成为一名利率分析师。通过CME的课程学习后,Meger开始从事商品经纪人工作。Meger先生于1992年加入Alaron公司,最终成为公司金属业务的主要负责人。作为利率分析师,Meger追踪金属的走势,取决于货物的价格和通货膨胀力,从历史上看,过去金属被认为是一种通货膨胀的套购保值。

  在Meger的绝大部分决定中基础信息经常被利用,同时他密切关注包括基层交易者,有形市场的资源、行业资源等信息。他频繁的和煤矿开采公司、炼油厂的代表们谈论从他们自身商业视角所看到的信息和发展趋势。Meger经常召集金属商、供货商和其他分析师交换信息和看法。Meger已经形成了对市场的独到见解,但是发现这种联系对他赶上时代很有用处,他说:“了解投资观点、商业和在个别市场上小的推测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帮助他迅速地成为这些市场的大思想家——投资者、商家或者有效进入市场的人。为了佐证这点,他也密切关注交易数据,有时这些数据可能暗示市场存在一种趋势,有时一个重要的数据可能很大程度上预示着一种反弹将要发生。

  谈到个人爱好,他把自己描述成一个“水怪”,在高中和大学他经常享受在与水相关的活动中,他是一个很有竞争力的游泳者,“我最大的爱好之一是自携式潜水”他说。但在岸上的时候,他喜欢高尔夫球。Meger先生如此迷恋于追求市场信息,然而在他认为的工作与娱乐之间有一个模糊的界限,“我喜欢回家读报纸中的金融板块、分析图表,”他说,“你是称它为爱好呢,还是当它为工作?当你的爱好与工作融为一体的时候,你知道你真正喜欢你所做的,在工作与爱好之间有一个模糊界限在这方面我很幸运。”

  对于如何有效地激励交易员,Meger先生的建议是控制风险,研究他们想要交易的市场。“我认为要成为一个好的交易员,从某种程度上说,你需要在情感上把你自己和你的资金分开,” 他传达这样的观点,“有时我甚至忘记我在交易,我不知道怎样确切的来解释,但是你基本上把它看作一个计划好的策略,并且需要做过的所有的最好的交易都是在我制定策略并一直坚持下去的时候”。  Meger先生建议新的市场进入者不要在任何一笔交易上冒太大的风险,如果管理不善,期货市场会形成高负债率,损失会很大。他也建议交易者:“在交易前了解他们的策略——知道你的风险和目标所在,我看到目光短浅的人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控制风险。”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26 07:56

Wesco股东会议纪要--巴菲特化身:芒格的智慧

Wesco股东会议纪要--巴菲特化身:芒格的智慧


译者:深圳市东方港湾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杨云

译注:查理·芒格,这位造诣深厚的投资大师,是沃伦·巴菲特的合作伙伴和多年的朋友,也是Berkshire的副董事长和Wesco公司的董事长。应该说,巴菲特的成功和芒格是密不可分的。查理·芒格博览群书,知识渊博,谈话中经常引经据典,晦涩难懂。目前,国内多见巴菲特的言论和信件,而少见芒格的言辞。

深圳市东方港湾投资管理公司的钟兆民先生今年5月专程赴美国分别参加了Berkshire和Wesco的股东年会,有幸与两位当今最伟大的投资大师当面交流,并在Wesco股东会上有机会提出两个问题与芒格交流。我们将这个股东会的纪要译成中文,与投资界的朋友们共享,大家可以从中窥豹一斑,领略这位大师的投资智慧。

译者水平有限,错译之处在所难免。有兴趣的朋友如果想阅读英文原稿,或者有其他愿意和译者交流的地方,可与深圳市东方港湾投资管理公司杨云联系,电子邮件:yangyun@ebay-invest.com。Notes from Wesco Financial Annual Meeting -- May 11, 20061

Wesco Financial公司年度股东会议纪要——2006年5月11日

欢迎来到Wesco年度股东会,这是一小撮“顽固分子”(的会议)

(介绍与会董事、参与一些会议期间的商务活动等)

问问题时,请等麦克风(传到你手里),麦克风会为每一个“蠢到想提问题的人”准备。

Wesco有710万股发行股份,和我创立该公司时是一样的。恐怕全国只有我们之家公司是这样的(发行以来股数没有变化)。当有人上来发言的时候,请你们留在自己座位上。

我下面做一个长点的发言,多说一点。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你们中的很多人从很远的地方来,也因为你们是Wesco和Berkshire推崇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方式的信奉者。我这一辈子和许多资金管理人聊过,遗憾的是对这方面我的感觉好坏参半。如此之多的人进入到资金管理这个领域是这个国家的一个耻辱。各种风格资金经理中的佼佼者们都在努力证明自己比市场更聪明。你们中的年纪大点的人记忆中都不知道有这样的人存在吧。这个行业(资金管理)从前是个很小的行业,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也不是高智商的人。现在每个人都在努力工作以求做得最好。如果你在资金管理方面做的很好,那你就会对人生有很多感悟。我喜欢这样。但当事情发展到了这样一个程度以至……我看到一些基金的募集说明书,这些基金是建立在用一个公式的程式化的交易以图战胜市场,而这些公式又是建立在过去的数据基础上的。每一套系统都有很多法则以求战胜市场。我看到的其中有一个是要求有1000亿的资金。你们一定认为我在开玩笑。理性不仅仅是你要赚钱所必须的,而是一个必须遵守的原则。要想长期来说提高赢钱的机会,必须发展一套(理性)的思想体系。至于Wesco没有太多可说的。

关于资金管理,我想多说一些,我认为我们(在这方面)正处于一个奇怪的时期。我年轻的时候,人们普遍持有债券和股票的组合投资,(持有)债券能让人尊重,而股票的红利收益能达到债券的两倍——这种盈利来自于上一代的人们对投资的极度不热衷。在过去的15年里,由于专家们的专业意见,退休基金和各类投资者们已经进化到了一个不同的环境下,因为他们已经把股票价格买起来了,聪明人都能看到未来股票的(收益)前景和债券差不多了。如果你相信股票的收益能超过债券7%以上,那你就也会相信(世上)有蓝精灵的存在了。各类资产的(投资回报率)可能会逐渐趋同….. 想象一下各类退休基金和各类基金会的经理们 (对这样的回报率的看法): 这对我可不行, 我经营着一个基金, 我要高回报率,5%对我来说太低了。我父亲是最看不起那些认为“我想这东西,我要这东西,所以我应该得到它”的人。投资界就是这样一种氛围,为了聘用一大帮投资顾问,费用上升了

顾问制是这样运作的:如果一个家族有一个大片沿伸的农场,就得有人来决定种多少玉米、小麦,养多少猪等等。我们就割出一块地,让养鸡的人来竞争管理这块养鸡场的工作。你就能看到可喜的竞争局面。这种(顾问)制度兴起的时候正好碰到一段时间股市大跌,就(认为因为这个原因)流行了起来。其实是因为在债券市场出现了很多用杠杆手段获利的机会,尤其是垃圾债券市场(例如2002年),还有很多不同形式的用杠杆效应获得很大利润的例子。(用杠杆原理获利很专业,所以投资顾问就大行其道了——译注)

我有一天和一个投资人聊天。他为一个机构管理了50亿的资金,尽管要找到他并非难事,但这家机构还是通过顾问请到他来管理资产。他买入大额的银团贷款,价格是libor(伦敦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加上250个基点(2.5%),然后以比libor略高点的价格发行10年期预付息不可赎回债券来偿付购买款,这样他就得到了两个百分点的差价。该机构的股东们也获得了很好的回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到期不能支付的情况,这位仁兄也善于此道,因此机构获得了超过10%的回报,他个人也赚了很多钱。那为什么我们不利用杠杆去买一些高息贷款来获利并从中抽取10%作为回报呢?首先这是一种不是很便利的投资方式,对普通投资者而言也很不容易做到。我把他能做到的视为高智商的行为。他处于一个具有第一受偿权的地位,杠杆的利用还不算是疯狂的。是一个不错的投资。但在整个投资的运作中产生了许多潜在的杠杆效应。所有这些在(金融)动荡中就会导致麻烦。然而,这就像是承保地震险,你能用别人的钱来分享利润,的确是聪明绝顶 – 直到地震发生的时候。那些哈佛(的高才生)进入到固定收益(债券)的套利市场确实赚了不少钱。(那个时候)我们这些人都在打瞌睡。他们告诉了我们利率要下降。只须很少的投资,再加上很不一般的(操作)技术(做多两年期的债券和卖空一个月期的)。这些很不一般的人创造了很好的(盈利)记录。

风险资本——哈佛和耶鲁专注于有最好的人才和最好的退出机制的风险投资。他们的收益主要只来自其中很少的风险投资公司。也只是在几个时期才有这样的回报。其他的时期回报非常一般甚至可怜。当他们收到这样的回报时,引起了整个投资管理机构的嫉妒。(结果)到了1999年后期的时候,风险投资的金额翻了10倍,后进去的资金很快就输光了。这种情况还会发生的。我不知道有谁能成功抵御这种诱惑。这成了一个新的投资理论。有些人争着在破产债券、早期风险投资、小企业和发展中国家这些领域投资。有些人非常坚信和忙于此道,尤其当他们取得了一时的成功。你们可以把我归于对此非常怀疑的一类。思考一些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投资活动是对的,偶尔考虑一下在不同的地方寻找投资机会也没问题。但如果认为把投资划分成不同的领域,然后通过竞争去请投资经理们(来投资)——那简直就是胡说八道。

有本介绍经济学的文章说,人们做投资决定的时候是基于他们的机会成本。曾经有人介绍一个新兴市场的一家公司给沃伦。沃伦说“我不觉得买这家公司比我继续投在富国银行上更好”。他在用投资富国银行作为他的机会成本。没人能告诉我为什么不能买多一点富国银行。沃伦在扫视整个世界,并尽力使他的机会成本尽可能的高,这样他的投资决策才会更好。为什么大学经济学的课程和这么多的创造着财富的专家们所做的如此的不一致呢?他们会付出代价的。我非常相信基于社会认可的疯狂的羊群效应。我相信洗礼(的作用),我看到这种洗脑已经发生了。那种对投资多样化(以降低风险)的顶礼膜拜真可以说是离谱的。十个股票就可以让你富有,为什么还要花很高的费用去找300个呢?为什么你们对这种人性(羊群效应)这么相信呢?

黑色星期一以大结局的方式宣告了投资组合保险的灭亡。销售这个新产品(投资组合保险)的人一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人,也被认为是编造了一个骗人的故事。我不认为现有的金融制度会因为这一次事故就毁了。在很多情况下,投资组合险的保费一年就要3%,在现在这个世界,债券的回报只有5%,很多竞争性的投资产品回报也日益趋同到5%左右,所以3%的保费去掉了一半的收益。再加上通胀,你只有失望了。那时,哈佛能够把收到的捐赠翻三倍,他们就可以花很多钱,可以免收学费和去掉其他一些引起不便的事情。我完全同意哈佛的出色。其他人也会力求获得高回报,因为哈佛已经做到了。于是整个国家都会效仿的,我想。

这里有另一个做法。我认识一个人叫 john Ariaga。当他从斯坦福毕业后,就开始围绕着斯坦福开发房地产,而且他只在斯坦福附近开发。没有比他开始做的时机更好的了,租金一直不停地涨。一般的开发商不断的借钱。可John却逐渐的把他的负债一点点的还掉了。所以当房地产市场大跌的时候,每15平方英尺就有3平方英尺空置着,他眼皮都没眨一下(丝毫不受影响)他有意识的逐渐降低风险,很高兴能不用借钱来做生意。当这个世界变的有点疯狂的时候,把自己置于一个能回避风险的位置,这一点实在值得多多强调。我们大家都可以来效仿John。

现在有明显的(投机泡沫)存在。比如沙特阿拉伯——那里实在太有钱了,又新近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很多价格都不停的在涨,又一个典型的南海泡沫。现在(价格已经)调整了30-50%。在科威特也出现了这种的情况,但他们实在太有钱了,干脆用钱把所有人的问题都解决了(比如国家出钱把因价格下跌而套住的人买断,bail out,译注)。在卡嗒尔,建个医学院就花了90亿,就像花零用钱一样。我不知道历史上还有没有谁有这么高的人均收入,但世上这样的地方只有60平方米那么大(很稀罕),这个世界不是那么公平的。在得克萨斯洲有个谚语:天上下金子的那天老查理在外面演奏低音琴(直译,意思是(这世上总是有人)幸运到家了.注)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有许多人恨不得有三副凡高的画和一个1千5百万的公寓。我知道的每一类资产标价都很高了。很多物业只有5%的回报了,在欧洲甚至只有3%了。你实际上得到的每一种类型的资产都已经充分标价了。垃圾债券也已经够垃圾的了,不管你能得到什么回报,都已经被可能不能兑付的风险抵消了。现在有钱的并愿意投资的人太多了 – 把各种资产的价格都拉抬上去。

即便一些小市场的价格也已经充分体现了。我有一天听到一个介绍,一个投资者投入了5个亿到次撒哈拉非洲大陆。他只是选择了一个别人不感兴趣的领域,投到了一些相对流动性不好的证券中。如果当中有什么东西你没注意或者就忽略掉了,你可能看一下就让它过去了(指这个投资)。我感觉他能达到他希望达到的目标,他颇有声望,几乎什么人都认识。

沃伦喜欢那些能说明市场不是那么有效的例子,同时也说明了世界不是那么有效。他给出的例子是穆迪关于韩国的报告中提到的chaebol不关心股东的利益,大量的消费者信用崩溃,导致面粉厂以两倍的市赢率交易。巴非特觉得自己又回到了年轻时代,他说:你看,世界其实没有变吧。大多数人这辈子也不会再看到2002年在韩国那样的盈利机会了。

宏观经济的问题。消费者信贷已经到了膨胀到谁也没见过的程度。人们都喜欢这样的特别的消费者,他最好疯狂的购买,而最后他又能不破产。就像没钱的主人雇了许多奴仆,他到月底只能把庄园当薪资付出去—也算真金足银的钱吧。这就是当今的消费者信贷。

现在来说说按揭贷款。这是个新的事物。沃伦卖了一栋房子,他问买他房子的人能借到多少钱来支付380万的房款。结果他发现他通过按揭贷到了80%,又通过(房屋)所有者信贷额度贷到了20%。现在有很多的按揭贷款是不着急要你付本金的,晚点付没有关系,甚至有些按揭贷款不需要你付本金。(只须你不断的付利息,译注)现在的会计准则允许人们发放这样的按揭贷款,来产生那些尚未收到的收入——只要尚未产生呆帐损失。

随着利率的下降,你去赌(资产)价格上升,这是符合逻辑的。如果你善于此道,可谓聪明,甚至你可以认为这是非常杰出的。有些人如此赚了大钱。我们这些人显得很笨。(如果)利率一定会降,不动产的价格也就一定会涨。那些人很聪明的利用这点赚了钱。但现在继续这么做还明智吗?我认为不。(历史上)有很多崩溃的时期。英国10至15年前就发生了大崩溃。

(关于)在消费、商业、和投资上的过度借贷。我们来说说商业物业的借款。我有个朋友投资了一个物业项目。在一个2亿美圆的项目中开发商投入了,也只投入了800万。没有任何针对市场不利情况的安排。这种类型杠杆利用,在市场大跌的时候,会给借贷者带来很大的痛苦。我们正处于一个奇怪的时期,好象怎么做都行的通。我曾经在技术泡沫时期面试过一个女子,她当时只有24岁,已经在做第二份工,并拥有一个每星期就能落袋4万美圆的股票期权计划。她要求我要在这个水平上安排她的新酬,她才会考虑换工作。现在她的弟弟是经济学教授,他在学经济学的时候可找不到一个星期4万元收入的根据。

我们在目前的价格的水平下还是更愿意持有股票而不是债券。我们现在偶尔还能找到一些投资机会,其回报还能达到我们在过去所取得的回报的中等水平。现在我们应该要做的一个事情就是往回看,检视过去,就会发现我们很愚蠢,失去了一个机会。伯克希尔确实做了一些固定收益债券和垃圾债券的套利交易。近几年我们本来可以做的更好的。一个投资的正确做法就是在一个广阔的领域内寻找机会,当找到一个你能理解的而又价格合理的(投资对象),就大量买进。我们搜寻的不够,也许我做的没有年轻时那么努力。我们应该更进取一些的。我不觉得投资是一个每个在里面玩的人都能赢的游戏。其中大多数人在做投资决策时都要糟过在坐的各位。干这一行的可不个个是天使,但今天与会的是这个阶层里的佼佼者,他们总是理性、尽职、信奉原则。这也是大家聚集在这里的原因,是一个强化彼此(投资)信仰的会议。

我现在开始回答问题

提问者:我给了沃伦一份关于对冲基金的文件。是不是各种衍生产品导致了(市场)周期的延伸,并因此将一切金融产品的价格推升到极限?

芒格:如果安过去的标准,衍生产品绝对是到了一个疯狂的地步。我们先来看看Fannie Mae,一个可以说是非常官僚的大傻子。他们本来状况是不错的,资金成本很低,还可以把他们持有的按揭贷款再贷出去。即使这样,他们还要追求更高的回报。他们希望每个季度都有20%的增长。因此他们总是倾听着衍生品市场的美妙动人的歌曲,并随妖起舞 – 他们总是持有数十亿的衍生品。现在公司的CEO们总是要花上数亿美元的代价才会明白(他们持有的衍生品)意味着什么。现在总是有人发明一些工具让大家来赌,同时又有巧舌如簧的销售人员做生动的演示(鼓动大家来赌)。A会计行说某公司赚了8百万,B会计行说是另一个公司赚了8百万。过去人们会去核实(相关公司间)帐目的平衡,是否权益的一边对应着负债的另一边。但现在人们放弃了。的确,人们不再这么做了。。劝人们这样(按正确的方式)去做实在太难了。这种情况就像医生要把一个垂死的病人的呼吸管拔了,现在世俗的观念是允许这么做的。当你拔掉管子时,这个病人就像葡萄干似的蔫了。这么做是对的,但拔管子的人会觉得很沮丧。我觉得WESCO的会计师们没什么好说的。

提问者:你说过公司股东应该表现的就像是一个房子的主人而不是租客。还有,虽然你说一些主动的对冲基金是很参差的一个群体,但他们的行为似乎是符合你的要求的。你可以厌恶他们的收费(我也运作了一个这样的基金),但你不觉得他们的主动型的投资行为不值得称道吗?

芒格:我确实觉得他们是个参差的群体。Hollinger 公司本质上是贪污腐败的,它的运作也损害Tweedy Brow 的利益,但它对我们(这些投资者)还是手下留情的。但你们看看Carl Icahn 在时代华纳上(对Hollinger)的攻击,他甚至连投资者都诅咒了。许多人只会大吵大闹,而不管是否把正人君子同流氓恶棍一起攻击了。总体上我对对冲基金的看法是参差不齐但偏于负面的。不是每一点企业价值的提升都要分给股东的。其中一些(对股东的)不敬,就像Oscar Wilde拿他猎狐时来形容的:(在禁止狩猎的法令下) 一群没有发言权的猎人对不可吃的动物的胡乱追逐 – 无奈的发泄。这不是一个让人愉快的观点。(公司)治理是一个复杂的话题。公司的管理到股东等等的个个层面。有时候就因为控制公司资产的管理层(的行为)你就有理由给公司(的价值)打个折扣。考虑到那些只关注自身利益的管理层,你就应该打个30-40%的折扣。有些公司甚至用50%的股权来作为(管理层)的期权。这些疯狂的行为反而压过了那些理智的(公司治理)行为。会计师们让我们这些理智的人失望了。他们从来都不该允许期权可以不记入损益表。这是对盈利的最恶毒的侵害。那些人还在游说把会计准则恢复到从前那种(期权不记入损益的)可耻的状态。会计准则事关重大。由于这种利益的驱使,会计准则有必要把(影响)损益的每一项都列出。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有一套标准化的监管制度。专业人员理当承担后果。将一个垂死的病人的管子拔掉,导致迅速的死亡,这可是个没有人赞扬的工作。(俗话说)吃谁的,就得唱谁的。

萨班斯法案确实带来了更多的监管,他们正致力于改善(公司的)内部控制。如果你是一名财务人员,就不须其他太多的要求,你就能做这方面的工作。更多的内控机制当然是好事,但一个重要的内容正在被忽视。

我曾经在斯坦福问一群人,在什么阶段,安然公司的丑闻能够避免?没有人能站起来给我一个正确的答案。(我认为)正确的答案是:当Skilling(人名,注)去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交代他们把长期合同(所能带来的利润)提前体现的时候。这种行为是整个(丑闻)事件的导火线。如果证券交易委员会当时能作出正确的决定,那情形就会不同了。很多的错误和罪恶是可以通过恰当的会计核算来纠正的。他们(证交会)做了错误的决定。这本来应该很简单的啊——对交易很了解又有着向别人咨询习惯的人(指证交会)怎么能相信呢?会计行为再怎么样也不应该导致灾难啊。在这个国家要想出名实在有很多的办法。作为一个明智的人,应当能够辨别和抵制别人的貌似聪明的技巧。拿我来说,我私底下,甚至公开的对出名很蔑视。

这让我想起前任的洛山矶大主教说的:“即便我是异性恋,也一样会发生丑闻”。我相信天主教老是有那么多麻烦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太强调(向神父)告解了。我觉得(要安宁)就搬到其他地方去住吧。

提问者:Iskar的收入和盈利是多少?你能多说说吗?

芒格:我们很高兴能以这个价格买下Iskar。不能说太多在我们看来不是无礼,他们不是上市公司,我们希望他们以以前的方式继续运作。

提问者:Iskar的创始人说他从你这学到了很多,是指什么呢?

芒格:他是见过的最聪明的人之一,我不知道他还能向我学到什么。

提问者:随着伯克希尔的日益全球化,它的保险浮存资金的增长会加快吗?

芒格:不,会减慢。

提问者:当一个公司的股票价格下跌时怎么来制定管理者新酬呢?例如Home Depot(家居产品销售商),过去数年公司支付了3千5百万给管理层。

芒格:如果一个公司的股价因为市盈率的变化而波动是不应该怪管理层的。Lou Simpson今天在这里,他就有一个管理层薪酬计划。但我想他不会想评论这个事。

提问者:公司现有管理层和公司毒丸计划(公司内部团体买入大量股票)之间有一种天然的对立,你对此有何评价?

芒格:作为股东,很多人都乐于参与(公司的经营活动)。由代表劳工利益的团体持有大量的(公司)股票。这样劳资关系和本就紧张的公司管理就被这样一种安排搅到一起,我看不到能起到什么作用。其他的持股团体如企业家持股,就像掠夺者的盛宴一样,我不要这样的持股。我认为现在情况比以前好多了,但我们仍会看到敌意收购的出现,Tweendy Brown(通过敌意收购)也确实拯救了Hollinger(一个传媒公司),但通常来说,那些敌意收购别人的组织一般都不会是你所喜欢的人。我不知道怎样解决管理者薪酬的问题,让CEO们以他们应该得到的方式得到奖赏——当一个CEO在他人生进步到这个地步,他实在应该起到表率作用。就像长官们和法官们那样(起表率作用)。在这一方面,人们的思想意识严重扭曲了,但我们不知道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在伯克希尔不存在这个问题,但我们好象有两个模仿者。

提问者:你是不是说过大多数投资公司只不过是销售公司,尽管是比较复杂的销售?你认为还会有类似“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情况出现吗?你为什么在Kmart的破产这个事件中没有什么行动呢?在Tyco中呢?你最近读的一本好书是什么?

芒格:肯定还会有“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这样的事情出现,你尽可相信这点。在投资领域有很多极聪明的人,他们非常精明并取得了很好的回报。对此的嫉妒引起大量的效仿和跟进。其结果呢?就像硅谷似的,大量的投资经理和资金的涌入造成了又一个灾难。Kmart:想都没想过。Tyco:想过,但放过去了,没有行动,我不想说为什么。最近的好书:Fortune’s Formula(财富公式),一本讲马经的书。在香港赛马经营的好象股票市场,赔率设置的好象股票(行情显示牌)。尽管是由马会来决定派彩的方法,但有人能设计出一套法则。这有点像对冲基金做的事——赌术要高人一筹。

提问者:衍生品的交易规模有35万亿,有人认为它的威胁要比阿尔盖达恐怖组织还大,你认为这种可能是有见地的吗?

芒格:不,我不这么认为。科威特经过战争的洗礼存活下来了,一个国家总是能度过这样的危机(恐怖主义)。我们需要衍生品市场搞得这么大吗?一些主流的经济学家是这样看的:是市场形成了这样的规模,它释放了市场的风险。因此这是个非常好的事情。我却不这么看,这里面蕴藏着很大的问题。你会有幸看到这一天的发生。

提问者:请谈谈对于本地公司CEO们的薪酬安排,对于长期(雇佣)合约和基于这些合约的薪酬安排一定是很难处理的。

芒格:没有人有一个这样的公式(来处理这个问题)。Ajit和沃伦,就像一对父子,还像一对每打一副牌都要从新回顾一遍的桥牌搭档。有这样的两人在一起工作是你们的福气。这里面没有固定的公式。


提问者:(我是)伯克希尔和WESCO的股东,你需不需要维持(股东)一个最低的(回报)期望值?有多大的可能达到这个期望呢?

芒格:我们不会设定很多数值。但我们还是期望取得一个不错的回报,否则我们就不做了。我们只是基于以前的经验和一点点数学计算,大概的测算一下。我们不相信其他的一些算法。这是人性的一个特点,你越相信什么,你花在上面的精力越多,你对花了较多时间的想法,你也就越相信它。我们不喜欢虚假的准确。

提问者:很多再保险行业的主要公司在过去五年损失了50%的市值。光卡特瑞纳飓风就让他们损失了很多资本,你怎么看再保险行业?

芒格:再保险行业是个很难经营的行业。你一开门就收到了一大笔的保费。这实质上是很危险的,很可能会导致很糟糕的经营结果。要想长期而言取得良好的经营业绩,需要很杰出的经营技能。大多数经营者都不会取得好的业绩。我们为什么这么勇敢?因为我们是我们,不是别人。你就别想了,这是唯一符合逻辑的回答。另一个可能就是因为我们我们是异类 – 顽固分子。你要考虑到这点。

提问者:和房产及黄金的价格比,美元价格下跌了50%。

芒格:我从来不相信利率和通货膨胀是联系在一起的。铜价几十年了都在低位徘徊,突然间就直上云霄了。对不同的国家影响是不同的。房屋的价格在那些人口外流的地方是一泻千里的。在那些适宜人居住的地方,房屋价格上涨因为人口也在涨。有些东西长期的价格在低位是不合理的。这对你们来说是好事,你们的公司和资产价值有了一个大的增长。你们必须力求在理性的范围内行事。你们能够承受失去一些机会。即使失去了在Kmart破产中的投资机会,我还是能保持好的发展。如果我们买入4%的Freddie而不是Fannie会是怎么样呢?一个认知的错误而已。你要检视你由忽视而带来的失误。我们比大多数人做的都要好。我也经常思考那些我差点做而又没有做的事情。

Chris Davis有个“可惜”陈列室。他把那些他做过的让他亏了钱的投资列出来。(其实)这个陈列室还需要列出那些你没做的,但如果你做了就会让你很富有的投资。如果你想提高你发现机会的能力,忘记自己犯的错误就是一个更大的错误。现实生活是不会提醒你的,所以应该反省这两个方面犯的错误。

提问者:有限集体诉讼的成功会帮到还是会损害伯克希尔?

芒格:伯克希尔在董事高管责任险的承保量不大。我们确实提供产品责任险,但即使把这个险包括进去我们的量也不大。大家都知道在石棉病这个领域有很多麻烦,现在硒肺病也是这样。很多人都重新组织了诉求和证据。律师们也受到专门致力于劳动赔偿的法律界的压力。一个通常的说法:如果再这样,我就把所有的证据带到芝加哥去。集体诉讼的律师们的行为是不完美的,但涉及的公司的行为也同样不完美。

提问者:加利福尼亚政府拥有2500亿的没有资金支持的公共债务,而且还承担了较高的回报要求。我们怎么才能摆脱出来?

芒格:计划A:在投资方面有极好的运气。计划B:加税,并去掉政府的一些雇员。这方面以前让你忧心的,以后还会继续让你忧心。

提问者:衍生品交易的对手风险和(对手交易的)清算

芒格:(衍生工具的)交易对手风险是比较极端的情况,在会计核算时几乎当它不存在。华尔街在计算衍生交易的利润时也根本不考虑对手风险。(对手风险指衍生交易的一方可能到期无法偿付的风险——译注)。不让人庆祝可从来都不是受人欢迎的。如果你了解衍生品(的本质),你就会知道衍生品是(很容易)引起非议的。你想想在日本和中国的银行里多久以来就有烂帐(由于衍生交易造成的)。我们不应该庆幸,很难说什么时候这些可怕的行为(指对手风险)会导致灾难。我们在Gen Re的衍生交易时,到期时(对手无法支付),4亿美金就不见了。你可以想想一下在资产负债表上这样记载:4亿——只要对手到期能支付就存在。

提问者:请谈谈帐面资产的实际购买力问题。如今无形的(无实际金融流动的)价值产出申报得太高,占GDP的18%,是正常比率的3倍。合适的折现率是多少?

芒格:毫无疑问过度的信用膨胀会引起可怕的紧缩,就像2002年的韩国。其他类型膨胀也是如此。根据你给的数字,我还不能就预测我说的事情迟早就会发生。所能说的是有很大的风险存在。

提问者:美国是不是已经发展到顶了?

芒格:我曾经说过我们已经差不多到顶了,还差一点或者已经过了一点?我不知道。沃伦比我要乐观一点。我们这一代人是比任何时代都要幸运的(享受持久的经济繁荣)。按照人类的历史经验,我们还能持续很多年吗?历史经验提醒我们要注意了。人类好的一面能战胜坏的一面吗?我在来这里的路上,驻足观看一个新的建筑在将混凝土浇注地基,这个建筑是由WESCO建的。建筑的设计是杰出的,整个建设的过程也是高效的。建筑工人的技能也很好,监理人员也尽心尽责。如果一切顺利,我们这栋建筑的寿命能超过金字塔。我们的建筑能像他们的金字塔一样好,这也是为我们现代文明加分的事。在日本最近一个丑闻中,人们不得不摧毁一栋大楼。在我们美国很少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的五年里,我们主要的航空飞行里面没有一个旅客死亡。很多飞行机师都不再酗酒了。

提问者:我是个本地的高中生,我听说伯克希尔投资了中石油,(要知道)中石油可是为达福(在非洲的苏丹)大屠杀的军阀提供燃料啊。

芒格:对此我一无所知。(稍做停顿)所有石油公司都会遇到很棘手的事情,这点很普遍。如果因为石油公司做了一些我们不赞成的事就不投资它,那我们就找不到可投资的石油公司。你愿意把你的资产闲置在那吗?我很高兴我们不用(为石油公司做的那些事)负责。如果我们持有你说的那样的观点,那我们就什么也不能投了。每一个大石油公司都会介入一个国家的内部的一些事务,这些事务换了是我们是不会介入的。

提问者:媒体中的报刊,大宗商品中的石油,总有人说:“这次和以往不同”。中国现在也很热门。你对日本怎么看?

芒格:对于报刊,(我认为)未来(表现)要差过以往。石油——最终价格会比现在的价格高,至于中间的过程,我不知道。碳水化合物(指矿物能源)是越来越难开采了,可人们对它的需要却与日俱增。我怀疑有朝一日我们会回头觉得干嘛把这些能源浪费在给房子取暖上了,等等。至于说到中国,它每年都以10%的速度在增长。我猜想我们的政府会让这只老虎长大的。如果确实这样,我们可能会面临环境污染的问题,而且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重要性会降低。

提问者:USB公司,谈谈对他们的会计制度和薪酬制度的看法?

芒格:USB公司是一个典型的成功故事。他们得益于建筑市场的蓬勃发展。他们希望能结束由于石棉病带来的公众对他们的愤恨(通过信托基金的方式)。整个事情在顺利的进行,他们会从破产中走出来。我对其他很多事情不是很清楚,但我得说公司管理层的工作非常出色。

提问者:你经常提到你们(今后)的回报会下降,为什么你们不只专注于管理自己的资产?

芒格:因为我拥有伯克希尔的股份,我没有太多的选择。

提问者:你们过去管理合伙人的资产,能获得整个回报的25%,以收益来论,现在这样做对你们公平吗?

芒格:是的,公平的。而且我倾向于认为那是偏低了。但又能这样呢?

提问者:你对Pat Byrne和他反对敞口沽空交易的立场熟悉吗?

芒格:作为一个老人置身安全的权利之一,就是我不需要对什么事都要发表意见。我要做的事情太多了。抱歉,我只能说这些。

提问者:(来自西雅图),想问一个关于在股票经纪商开设的帐户安全性的问题。你曾警告市场可能日益加剧动荡。请你比较一下透支帐户、街名制(由经纪商代为持有)和实际的股票证。

芒格:在一个有实力的券商开设的现金帐户是足够安全的,有很多比这更不安全的事够你操心的。可透支帐户,那就有可能蕴藏着很大的麻烦。你们应该注意到Refco(一个网上在线期货经纪商)破产时引起的混乱吧。你们可不要在一个你不放心的经纪那里开设透支帐户。即便是全美最有实力的券商,我也不想用我全部的资产在那里开设透支帐户。

提问者:忽略外国股票的错误

芒格:我们在投资外国股票上是迟缓的。但我们还是把我们的公司从1千万成长到了1千亿。我本人对外国股票知道的不多,但我确实相信在有些公司上有很好的投资机会。不过回顾起来,这些公司对伯克希尔来说都太小了。我并不后悔,我觉得在过去30年里,美国要好过英国,包括股票市场。

提问者:说道财富公式,你用Kelly的标准来决定你某一项投资的规模大小吗?

芒格:哦,这个问题提的好。我第一次看到讨论决定投资规模大小的方法是在这本书里<<Fortune’s Formula>>。这个方法似乎很受欢迎,但我没法通过实例来证明。其基本点是:基于风险的概率控制你赌注的大小。我没有一个准确的公司可用,但基本方法是一样的。如果在掷硬币的时候,我给你4:1的赔率,你愿意拿你的房子来赌吗?(提问者回答,停顿一会,胆小的说“也许…”)。你让我想起一个曾为一个承包商工作的年轻人,一个名叫查理的勤奋的、上进的年轻人。现在这里的这个老查理就要成为富翁了,成为几次都行。至少你说了也许。钱作为一笔资金各个方面的发展来说是有边际效应的。即使对于一个好机会,你用来赌的东西都是要有个限度的。

提问者:(我觉得)从错误中能比从成功中学到更多的东西。Ran合伙人基金,曾经在几年里超越市场十倍,在70年代初期垮掉了,从中你学到什么?

芒格:我在73、74年的时候也遭受了损失,那是一个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市场崩溃,一个50年一遇的事件。损失对于运作我自己的钱来说到是无所谓,可当我想起合作伙伴们的(投资的)士气失去了就让我痛心。再加上看到(企业的)清算价格居然高过股价,就更让人心烦了。人总是会有很烦的时期的,过了也就好了。这是对人性格和耐性的一个检验。一个专注于投资的人在1973年的时候是不会不烦的。如果不会,那他过得就不是一个正常的投资人的生活。我不会和不思进取的人争论这个时期。这个时期不是什么错误,就是让人烦而已。

提问者:如果往回看15至20年,可能的话你会有什么不同的做法,或者你失去了什么机会?

芒格:我想不会有太大的不同。我是个非常幸运的人。我不会抱怨我今天的生活。有一天,就是伯克希尔B股十周年的那天,我检视伯克希尔过去的十年,我们那段时间让伯克希尔的价值极大的增长了。总的来说我很满意。我没有太多的遗憾。唯一的遗憾就是我快要死了。我以犹太人的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死亡的问题),我幽默的看待它,有点像宗教。

提问者:如果你现在在听众席坐着,你会问什么问题?

芒格:分清楚我们所处的环境是很有用的。现在这个时期有点怪,我们有双赤字,却又有良好的经济数据。许多事情在我们看来是十分不良的,现在却能运行良好。我有一些朋友在坚持盈余方面也许走过头了(过于保守)。但在现在这样时期采取John Arriaga那样的保守策略的确是不坏的主张。. 我很久很久没有负债了。我想我说的就是要理性,如果你努力做到了理性,它并不能帮你救活一个孩子,但很多别人感到困惑的东西,你因为有一个良好的性格和理性就能得以避免。什么最能帮到你呢?并不是你的投资组合多了十倍的回报,而是以理性投资一生。

提问者:为什么Iscar的CEO这么聪明?

过往的记录证明了此人的才能和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是普通人做不到的。在加上他表现出的性格和智慧,我们得给人家一个合理的价格,我们也愿意给这样一个合理的价格

提问者:能不能再说说韩国得例子,什么时候决定该退出了呢?你和沃伦是怎么看的?

芒格:我不知道,在76岁的年纪做决定是沃伦的事。我想他对于找到一个无效的市场(相对于有效市场理论——译注)比赚到了钱更感兴趣。

提问者:谈到资产组合,翻开长期资产回报那些漂亮的图表,当你看整个20世纪的数据时,(我觉得)数据中的一个基本因素是没有意义的。你是怎么看过去几年的数据的?

芒格:退休基金根据这些数据自信的认为能取得长期9%的回报,这一点极有可能是错误的。这是被会计核算愚弄了,(会计核算)总是把坏的一面延迟(体现),把好的一面又早早的体现出来。伯克希尔的表现说明我们比别人更懂得资金的复利增长。我们对这个数据(长期资产回报)的假设是6.5%。相信这是最好的结果了。或者像Demosthenes(狄摩西尼. Demosthenes. 古代希腊政治人物,伟大的雄辩家。)所说的“愿望是思想之父”。人们希望什么,往往就信什么。

提问者:你怎么估价伯克希尔·哈撒维的(保险)浮存资金?它的股权有什么特点?怎么来折现呢?

芒格:我们当然喜欢伯克希尔拥有浮存资金。如果没有浮存资金,我们的情况就要比现在糟得多。今后我们的浮存资金增长和过去比会放慢。现在在整个灾害保险市场的浮存资金都不大(无法再让我们快速增长)。浮存是一个有利的东西,但我们不觉得这个模式能帮我们找到其他的投资机会。

提问者:要摒弃一些固有的思想。你能不能说说你摒弃了你过去的什么样的思想?

芒格:我以前对固定收益债券的套利交易和现在比持有更多的蔑视。固定收益债券的套利会带来一些麻烦,但这里面确实有些投资机会。我摒弃了一些对它的蔑视。我以前对中东危机抱有很大希望,现在我也摒弃了一些乐观的想法。我想这个屋里没有一个人对中东问题现在比以前抱有更好的想法。我们一直在学习,也一直在调整和摒弃一些过去的思想。能在恰当的时候迅速摒弃一些过去的思想是一个人最有价值的品质。你必须强迫你去思考一些对立面的不同意见。如果你不能比你的批评者更好的阐述与你的想法相背的不同意见,你就不能懂得更多。你必须乐于摒弃旧的思想。

提问者:关于泡沫,现在在加利福尼亚的房产价格的中位值已经达到了十倍于年收入的水平。(你认为)金融市场过热了吗?

芒格:最近在时代化纳大厦有一个8000平方尺的独立公寓以270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了,尽管这个大厦有专门的司机休息室。我还看到一些在海边的高档物业的交易离奇的很。这种(房产)泡沫不可能持续很久的。至于什么时候破灭和破灭到什么程度,我不知道。

提问者:你觉得买入并管理一组生意是不是比证券组合投资更好?

芒格:决对是!被动投资(证券投资组合)和我们的生活太不关联了。就像一个职业扑克玩家,能赚到钱,但不是一个特有责任感的生活。

提问者:如果你持有又卖出,这样好吗?

芒格:那你的同事和你的业务不断的变吗?有老婆的人都不会喜欢这样的。为什么要不断的改变你生活中的一些关系呢?我就不考虑改变。我们可以保持我们自身的特性,但我们是肩负着某些责任的。

提问者:在国外投资要更复杂一些吗?

芒格:当然要复杂些。尽管宗教信仰等等国情的不同,但你仍能分辨出一些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印度尼西亚的独裁者在谈到盗用(公司资产)时曾说:你们认为是盗用,我觉得对我们来说是亚洲的家庭价值观念(的体现)。

提问者:如果我们控股了美国航空,我们可能会把它卖掉了。近年来有控制权的企业买卖很少,而且也很小。

芒格:那你对年轻的基金经理们有什么建议,你想强调什么?

提问者:伯克希尔的市值是1300亿美元。整个以色列的GDP才1400亿美元。经过精挑细选,你们打算在印度投资吗?

芒格:你要明白,是这些人选择了我们,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同意接纳他们。(你们)看到了我们这个选择吧,这就是我们所希望的收购的企业。

提问者:现在S&P成分股的红利支付比率只有30%,历史上最低的,为什么呢?

芒格:我喜欢我还像Bob似的六十来岁(Bob总是向芒格重复一些让人听不清的问题)。对这个问题我没有看法。大概还勉强处于合理范围中吧。我只能这么说。

提问者:根据你对公司治理的认识,你觉得医疗保险公司“联合健康”(United Health)怎么样?你对股票期权(定价时)的追溯过去日期怎么看?还有,现在石油价格是用美元定价,将来有可能用欧元定价吗?

芒格:股票期权追溯到过去的日期定价简直就是盗窃公司资产,如果这么做了,就是犯罪。那些这么做了的人,我想他们大概认为自己就是上帝吧。我敢说他们这么做并不是因为有认知上的偏差,他们也不认为这么做有任何的不对。(他们就是觉得自己是上帝,这么做理所当然。)人的思想是能玩出这样可怕的花着的。至于石油,我喜欢这个话题,我们今天这里有这么多的老手,也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问题。按照现在汇率的发展,我们的财政赤字可能要上涨8%,而欧洲的财政赤字会上涨3%,尽管这个数字可能会有点虚假。(由此导致美元的疲弱,以及石油以欧元定价的议论)我是个保守的人,(如果我是政府的话,为了将财政赤字降下来,)我会在每个人的退税中选择性地留出10%(支付财赤),并将那些不肯付这一项的人的名字公布于众。我也许应该在United Jewish Appeal这样的慈善机构里工作(由于保守和慈善)。长远来说,后人们会诅咒我们现在用了那么多的石油。

提问者:国家的人力资本很多进入到金融界了,怎么来重新调配,我们怎样改变和调整激励机制呢?

芒格:激励机制是改变人行为的一个最好办法,所以说你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三星的工程师们最后一次会议是在晚上的11点。我们的工程师那个时候也在工作,可他们在研究衍生品的定价问题。把所有最聪明的人都聚到了一个赌性十足的市场里,这实在是荒谬。一个富裕的文明社会能够承担很多(损失)。我们能承受一定的浪费和损失。但是我们愿意让我们的汽车工业垮掉,被别人取代吗?就因为别人做的更好。我不清楚我们是否能承受这种最优秀的人才都跑到对冲基金去了(而带来的损失)。

提问者:我是个工程师,我确实知道三星的工程师晚上还开会,公司还给他们提供住宿。在你的人生经历中,现在是不是一个最不寻常的经济环境时期?最大的威胁是什么?

芒格:所有这些事情都会对经济的基本活力造成威胁。我这辈子做事不是根据我对宏观经济的预测来下赌注的。我们来评测我们的投资对象比别人游的更好,而不是去赌潮起或潮落。现在有点疯狂的事已经太多了。这样的时期你不应该把自己置于可能导致灾难的风险中。(如果这时候还)负债,我认为是愚蠢的。如果我们发现一个好企业,我们还会去买,我们一路以来就这么做的。

提问者:你答应过给我们一些关于WESCO的见解。你是怎么区分你对WESCO和伯克希尔的责任的?

芒格:是啊,是有点复杂。你们来这里的人都是喜欢价值投资的,因为你们信任我们,而且因为你们的买入,使得WESCO的股价已经高于它的清算价格。你们随时可以以高于公司资产价值的价格卖掉股票。而且我和你们所有人一样。这里也有市场不有效的情况存在。

提问者:外国公司的审计报告,相对本地公司而言不够准确,是这样的吗?

芒格:我们阅读财务报告很长时间了,有时在读国外企业的报表时也能抓到一个(投资的)机会。我们会对我们自己的货币更有信心吗?是的。那我们觉得国外公司更不规范吗?有时会,但这不是关键。

提问者:含铅涂料对伯克希尔保险或者本杰明·穆尔(油漆公司)会是个问题吗?

芒格:含铅涂料的个案是由于清理40-50年前的涂料引发的。伯克希尔有自己的下属机构,本杰明·穆尔也有很小的下属机构,如果从这里面能衍生出什么重要的事情我就觉得不可思议了。

提问者:说说WESCO和《每日杂志》

芒格:在曼哈顿,每一平方尺的独立公寓的可售面积的转让,就意味着相应土地面积以800美元的价格转手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土地价格。佛罗里达的土地价格已经到顶了,洛杉机的似乎还没有到顶。我不清楚这是不是有点疯狂了。如果你有一栋很好的房子,你费后的收益有4.5%,那为什么不投入一笔资金来取得一个合理的投资回报呢?现在这个世界也许价格都疯了。在欧洲,这个收益只有3%。奇怪的事正在发生。

提问者:巴菲特先生…

芒格:我叫芒格。

提问者:我来自新加坡,很多情况下我都想把巴菲特关于管理的论述给别人,有什么其他的好办法来改善管理吗?

芒格:我们也试着影响别人。伯克希尔就是个教别人怎么做的企业。至于说到改变其他人,靠影响是很细微的。尤其当他们所受到的激励和影响与我们(的理念)相反时。有人写信告诉我说他们给了他们孩子<Poor Charlie’s Almanack >这本书。如果那真能管用的话,门口就会有人排队一直排到丹佛去(来买这本书)。在头30年在公司金融部门工作的时候,我们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思想。现在他们至少在学术上相信地球不是100%平坦的。真正改变人们观点的是利益。董事们如果被媒体看的很无能的时候,他们就会来过问公司的管理了。此外,CEO们可能很凶残,而且被认为很有竞争力。

提问者:对普通投资者有什么建议?

芒格:业界有很多杰出的投资经理。在一个你不专业的领域判断谁更专业是很难的。没有一个简单的公式能解决这个问题。我倾向那些自己也在其中投入资金并承担结果的人。(不是靠卖别人的产品赚钱)。如果是私人合伙制,合伙人一定要拥有较大的份额。这是首要的原则。另外一个原则,看收费。如果卖这个产品的人赚取高额佣金,我会离他远远的。这是一条铁律。然后要花很多时间去认识理解(这些原则)。

好了,(提问就到这里,)我们要去开董事会了。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26 07:56

傑西.李佛摩爾的股市絕學

傑西.李佛摩爾的股市絕學


傑西.李佛摩爾(Jesse L. Livermore)之所以能夠成為華爾街傳奇人物,除了其本身累積經年累月的實戰經驗,培養出與眾不同的操盤觀念外,更重要的是,他每天都會親自記錄股價變化,透過長年與數字的對話,建立起「關鍵點」、「試探性操作策略」,以及「金字塔操作策略」三位一體的操作系統,而這套操作系統也正是李佛摩爾能在華爾街快速聚集財富的致勝戰法。

股價突破關鍵點 買入訊號出現

基本上,李佛摩爾和一般投資專家相同,會先觀察大盤的趨勢,然後再尋找強勢類股或是領先類股,再從中過濾,並且集中火力順勢操作。李佛摩爾認為,一個投機者若無法從主流類股中賺到錢,想從別的股票中賺到錢,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但問題在於如何「有效率」的賺到錢,出手時機就變得相當重要。李佛摩爾認為,買賣股票或是其它金融商品想要真正賺到錢,就必須一進場就要立即獲利,所以尋找關鍵點就變得十分重要。舉例來說,如果一檔個股目前的價位在25元,預期有機會向60元扣關,但近期股價就在22~29元間徘徊(短中線在22~29元箱型整理),所以說,股價若能「帶量突破」30元,創下波段新高,則上升趨勢確立,投機者就應當立刻切入作多,而「30元」這個價位,就是所謂的關鍵點。而之後股價表現,30元這個關鍵點的價位,也是不容許受任何挑戰(簡單的說,一旦股價跌破關鍵點,就要立即停損出場)。

從上面這個例子,可以引申出兩個重要的操作觀念,其一就是即使我們預測股價上看60元,但只有等到突破30元,創下波段新高時,上漲趨勢才告確立,也證明該股走勢轉強(不然股價也不會來到30元),所以,投機者必須有耐心等到趨勢確認後,才可以出手投機,這也就是李佛摩爾的「時間要素理論」。其次就是「重視量能」,依據李佛摩爾的經驗,量價齊揚突破壓力點是個股票轉為強勢的重要訊號,也是該股需求強勁的證明,要進行更穩健的投機時,成交量也是李佛摩爾相當重視的投機指標。

這種股價突破波段新高再去追價的操作模式,可說是由李佛摩爾所創立,即使到了現在,也可說是特立獨行的操作模式。而運用這種模式操作,只要市場表現沒有任何值得令人憂慮的地方,就應當對自己原先的看法保持信心,緊抱手中持股,不要只賺個5%、10%,就如同驚弓之鳥般的獲利了結,李佛摩爾認為,高股價並不能構成賣出持股的理由,而是市場趨勢發生了變化,才應為出脫手中持股的時機。也正因此,所謂「逢低承接」、或是「拉回買入」,其實才是正真會帶來風險的操作策略,而「向下攤平」的操作模式,更是造成投資失敗,並造成鉅額虧損的愚蠢策略。

試探性操作確認趨勢 金字塔操作倍數獲利

不過,市場變化有如潮汐,經常是說變就變,而且也時常會有些意外狀況發生。所以,即使是在股價帶量突破關鍵點後買入,操作上也應當多保留一些彈性。李佛摩爾就經常告誡投資人,市場不會有錯,如果你原先的預期與市場表現不符,錯的也在於你,而不是市場。因此,李佛摩爾就在股價突破關鍵點之初,就先建立小額度的部位進行操作,如果操作順利,市場走勢和預期相符,才正式建立部位,而這也就是所謂的試探性操作策略,基本上,這套策略的概念仍是建立在時間要素理論之上,也就是要投機者等到狀況確定後,再建立正式的部位。如果加上先前股價突破「關鍵點」才買入的策略的話,就可以得到對趨勢確認「雙重保險」的效果。


金字塔操作策略則是一種乘勝追擊的策略,會使投機者的獲利具有加乘的效果,這也是李佛摩爾快速致富的精髓所在,他認為你所買進的股票持續獲利中,這證明你的看法是對的,那就應當持續買入這檔股票,促使所能賺得的利益更上一層樓。而李佛摩爾就是在股價持續上漲的過程中,進行「逢高攤平」、分批加碼的動作,所以才能在第1次宣告破產後,在短短的2年內,賺得更加雄厚的財富。而採用金字搭操作策略的另一個好處,就在於易於集中火力,李佛摩爾就建議投機者,不要在同一時間介入太多種股票,握有幾檔股票比握有一大堆股票容易照顧,操作比會比較有效率。

所以,我們就再複習一遍,投資人可以先找出關鍵點,耐心等候股價帶量突破關鍵點,第1次確認趨勢後,就採用試探性操作策略,先建立小額部位,如果操作順利的話,趨勢就經過第2次確認,可以正式建立部位。之後,就可以隨著股價的持續上揚,採用金字搭操作策略,持續分批加碼,以賺取更多利益,直到趨勢改變的訊號出現,再開始出脫手中持股,這就是關鍵點、試探性策略操作、金字塔策略操作的三位一體作戰策略。

傑西.李佛摩爾致富術實戰教學

為了讓投資人更容易了解傑西.李佛摩爾的操作戰策,我們就以面板五虎的友達來做說明。友達在民國91年的4月中旬見到最低價17.2元,並在4月中旬至5月中旬,於17.2~19.3元間進行區間整理,並構築成一個短線W底,股價也並未跌破17.2元,短線底部確立,W底頸線為19.3元。不過以整個型態來看,前波在21.5元有套牢反壓,所以關鍵點設在22元。


友達股價在6月2日帶量突破22元關鍵點,此時可以採試探性操作策略,小額建立持股,之後1個月的交易日中,股價橫盤整理,但未破22元關鍵點,且量能仍在擴大中,可以在23~25元間建立正式部位。6月下旬股價持續墊高,並且發生短期震盪,但量能時續擴增,可以在30~34元間再度加碼。

行情走到8~9月間,友達股價在42.5~46元間高檔震盪,量能也開始退潮,雖偶有突破46元反壓,但因量態不足以支撐而又拉回,可以先減碼1半。8月中旬股價更跌破上升趨勢線,賣出訊號出現,應當將手中持股分批出脫。到了11月18日,股價摜破42.5元支撐,如果手中還有持股,應立即執行停益,以市價出清手中所有友達持股。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26 07:57

威震华尔街的华人四大高手

威震华尔街的华人四大高手

万维读者网    2007-03-28



香港商报bd1,华尔街是世界上最顶尖的金融超级玩家云集之处。近20年来,一大批像谭健飞一样的中国留学生,在这里闯荡天下,经过优胜劣汰脱颖而出,谱写了许多传奇故事。今天,在这个全球金融冒险家的乐园里,华人金融家已成为华尔街不可小觑的一个群体。

李山泉:大器晚成的“财神”

华尔街的华人金融圈子里,李山泉算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个。他曾任中国旅美金融协会首任主席,经常为连通中美张罗一些事务,很难想象,作为美国著名共同基金公司奥本海默(OppenheimerFunds)的14个核心管理者之一、曾运作过美国评级第一名基金的这个金领人士,竟然35岁才入行。

李山泉1954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1978年恢复大学联考后考入人民大学国民经济计划专业学习。1982年,李山泉大学毕业,以一篇出类拔萃的毕业论文引起了刚成立不久的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的注意,于是被调到该中心的综合局,从事国民经济综合问题的研究。

1984 年底的一次出访,改变了李山泉作为一个中国经济学者的命运。李山泉回忆说,访问德意志银行时,他被分到无需翻译的一个小组。对于在人民大学只学过两年英语的他来说,这次经历“终生难忘”,“近两个小时的交谈和用餐,左邻右桌被我整得够呛,不用说老外谈了什么,连我自己讲了什么都记不得了,双方互相微笑的时间远多于交谈”。从欧洲回到北京后,李山泉每天6点就起床读英文,并于第二年被美国“汉弗莱学者计划” 录取,前往波士顿大学进修,一年后学成回国。在北京短暂停留后,李山泉再度赴美,进入布兰德斯(Bran-deis)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和经济学,两年后获得了国际金融硕士学位。

在紧接着攻读博士期间,李山泉被美国阿凯典(Accadian)投资管理公司户用,开始“试水”投资管理。这一年,李山泉已经35岁“高龄”,在人才辈出的华尔街,算是个另类。1991年,李山泉应聘到著名的老牌华尔街投资银行布朗兄弟公司(BrownBrotherHarriman)投资战略部任高级分析师,在这里他迎来自己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开创了独特的动态投资分析法,此法着重于对股票预期和公司间相对变化两个要素的分析,结合基础分析、数量分析和技术分析的方法,使实际投资回报显著增加。也正是在布朗兄弟公司,李山泉认识了他生命中的贵人比尔?威力贝。当威力贝从布朗兄弟公司跳槽到奥本海默基金公司任全球部主任后不久,1995年11月,李山泉也被挖到奥本海默,并很快晋升为基金经理。

李山泉依据动态投资分析法,对亚洲金融危机作出准确预测,他主管的投资在股票市场瞬息万变和世界经济动荡的形势下,连续多年创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高回报。他运作过的最著名的两个基金是欧洲股票基金和国际小企业基金,这两个基金当时被美国著名的评级公司LIPPER 分别评为第五名和第一名。因此,李山泉被投资人视为“财神”。

也正因为如此,他获得了以奥本海默公司前董事长名字命名的杰出贡献奖,而在奥本海默公司数千名金融从业人员中,能够获得这个奖的只有两三个人而已。

目前,李山泉管理着8.4亿美元规模的黄金和特殊矿产基金。可能是受到早年工作的影响,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十分关注,他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替中国的老百姓管管钱。

黎彦修:翻云覆雨的对冲基金玩家

1991 年,一个大投行的美国交易员问一个刚来报到的年轻的中国分析师:“衣服干洗好了吗?”12年后,那个年轻人投资3000万美元,在华尔街创办了一家对冲基金,用户之一就是那个美国交易员。现在,这家对冲基金的规模已数十亿美元。这就是发生在美国前沿基金管理有限公司(ForeAdvisors)CEO黎彦修身上的故事。

今年40岁出头的黎彦修 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1988年赴芝加哥大学攻读统计学博士学位。因后来对金融学产生兴趣,转读该校MBA。1991年毕业后,黎彦修先在美林证券从事投资研究,凭着扎实的数学和统计专业能力,他的才能在金融衍生品交易方面逐渐显露出来,并在两年后如愿坐上了交易员席位。交易员虽然不是什么高级职务,但在以“造钱”为终极目标的华尔街,明星交易员有时可以获得千万美元的提成,

可谓“利”高盖主。1996年,黎彦修受聘于多伦多的加拿大多明尼安银行美国证券公司,负责该银行可转债投资。他管理的部门连续6年每年的业绩成长都在20%以上,圈内人说,按15%提成,黎的年收入超过很多华尔街大公司的CEO。

2003 年3月,一直想独力创业的黎彦修率领原班人马离开该银行,成立前沿基金管理公司。公司起步基金为 3000万美元,黎彦修是控股大股东。目前,前沿基金掌管着数十亿资金,不仅是美国目前最大的华人拥有的对冲基金,而且其规模位于全球对冲基金的前100 名左右。“我们在美国没有特殊关系,全靠每月的业绩吸引投资者。”黎彦修说。

黎彦修对对冲基金的把握从早在多明尼安银行工作时就体现出来。受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很多公司倒闭,很多非常优秀的公司也都跟着卖出,而黎彦修则大量买进。那一年大家都输钱的时候,他赚了很多。那是黎彦修多年的金融生涯中最快意的时候。

他希望他的公司起码存在20年以上。这个公司有自己的公司文化、投资哲学、投资程序和投资网络。他说,他想给华人后来者一个启示,“华人在金融界也可以独立创业”。

楚钢:数中自有黄金屋

与李山泉和黎彦修相比,楚钢的华尔街模式带有某种典型性。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毕业、美国东北大学理论物理学博士,进入华尔街从分析师到交易员再到基金经理直至董事总经理(ManagingDirector)。

华尔街看重他的并不是理论物理,而是他20多年学习打下的雄厚的数学基础。“华尔街现在离开了数学模型根本就玩不转。”

位于纽约的中国旅美金融协会主席陈毅松说。美国资本市场正在寻求以技术手段作为主要的投资依据,取代仅凭主观来判断市场的方式。华尔街对数学的痴迷,并没有因为1998年以数学分析著称的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在俄罗斯金融危机中几近破产而发生改变。 “数学模型给比较感性的投资者一定的纪律”。

这种从业背景也造就了中国科技大学在华尔街华人圈子里无人能撼的地位。中科大的统计资料显示,该校有五六百校友在华尔街从事金融业务,占华尔街华人的四分之一以上。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是物理、力学、数学、统计等学科出身。2006年,中科大校友在纽约的论坛上,就出现了在雷曼兄弟、花旗集团、JP和AIG从事信用风险管理、另类投资和市场风险管理等多种工作的校友。楚钢也是演讲嘉宾之一。

楚钢现在管理着超过70亿美元的市政套利基金组合,并在花旗的市政套利策略中负责所有的对冲和风险管理活动。在华尔街华人圈子里算是佼佼者,楚钢加盟花旗另类投资部之前,曾先后分别在著名投资银行所罗门美邦的市政套利交易部门和花旗银行的免税结构性产品业务部门,负责共同管理和买卖60亿和50亿美元的市政套利交易基金组合。在此之前,他还先后在花旗银行新兴市场金融衍生产品部门担任过风险分析师、金融衍生产品结构风险经理、以及两年的首席交易员。

邓琨:弃文从商的传奇基金经理

与大部分华尔街华人金融家不同,纽约拉扎德资产管理公司(LazardAssetManagement)的执行董事、高级基金经理邓琨出身于文科。而这个文科生的另类投资,竟创造了世界第一的佳绩。

现年42岁的邓琨原籍江西,外公涂公遂曾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弟子,后来任香港大学教授和新加坡南洋大学中文系主任和文史研究所所长,是当时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受家庭影响,我喜欢阅读中国诗歌和外国戏剧,一直想做一个文学家,从来没有想要做个基金经理。”邓琨说。

1989年北京大学英语系毕业后,邓琨赴美留学,在纽约大学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毕业之初,他在长岛当起了教书匠。

“文学毕竟只是阳春白雪,距离现实生活太远”。后来为了生存,他弃文从商,转到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读国际金融硕士学位。

毕业后,邓琨在康州格林威治一家避险基金公司担任分析师、研究部主任,然后被拉扎德(LazardAssetManagement)公司挖角。1997年邓琨加入拉扎德公司时还只是一位副总裁,第二年就升任高级副总裁,两年后又更上一层楼,获聘公司董事,成为这家拥有160年历史的老牌投资公司的少数合伙人之一,成为华人在全球封闭型基金领域里的传奇。

邓琨认为自己在投资上是个“半桶子水”。“我数学不精通,统计不精通,经济也不精通”。但是,正如中国古人所说,写诗功夫在诗外。世界万物,其背后的道理相通。“我的关键是我有变通的思想”。

根据英国《金融时报》评比,邓琨管理的世界信托基金在2004年每月平均回报是1.9

3%,在661只全球性基金中名列榜首,而全部基金每月平均业绩为0.51%。在此前三年间,邓琨的基金的每月平均业绩是1.75%,在424只基金中名列第一,而所有基金的每月平均回报为-0.24%。这是华人基金经理在国际金融界首次拔得头筹。今年拉扎德公司的新兴市场投资基金的资讯栏里又赫然写著 “KunDeng”作为招牌。

全球资本市场的火爆造就了众多传奇人物的财富故事。旅美华人谭健飞,一个来自中国的穷小子,闯荡美国15年,最终踏入华尔街这个由白人控制了近400年的历史大舞台,成为一名令人艳羡的华尔街职业操盘手。他的自传《操盘华尔街》一书,目前在国内大受热捧。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26 07:58

斯坦利.克罗,告诉我如何在股市中生存

斯坦利.克罗,告诉我如何在股市中生存
胡伦

斯坦利.克罗(Stanley Kroll)1959年进入华尔街,在33年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而后主动离开华尔街,游历世界,著书立说。
《克罗谈投资策略》中文版,94年出版,7.5万字,111页,一直是我在股上市中学习的指南,每过一段时间,都要重看一遍,都会有新的收益,并重新检查自己的操作策略。
今借此贴,拟将此书的精华部分,每天打一点,有兴趣的股友,可以常来看看,或许能有所启示。 斯坦利.克罗非常重视墨菲法则,将其放在卷首,他还非常重视的有杰西.利文斯顿.利物贸和孙子兵法。“墨菲法则”、“派金森定理”和“彼德原理”并称为二十世纪西方文化中最杰出的三大发现。



墨菲法则在股市的应用:
你怕跌,它偏偏跌给你看;你盼涨,它偏不涨;你忍不住卖了,它也开始涨了;你看好五只股,买进其中的一只,结果除了你手中的那只外,其它四只涨得都很好。...

1.墨菲法则:
如果某件事有可能变坏的话,这种可能性就会成为现实。

2.你若想提前知道,哪些交易有可能遭受损失,墨菲法则可告诉你:
1)那些不曾建立保护性止损委托的交易;
2)由于不谨慎而持有过多的头寸;

3.粗心和无能的人很少能追随有利的市场变动,也很少能获得利润的报偿。

4.追势策略:随主导趋势的方向进行交易。逢低在支撑价位买入,是很多人喜欢的交易方式,但这只有在市场主要趋势为涨势时,才能这样做。

5.交易中应持有多大规模的头寸,才算是过大?
我认为,如果你进行的交易同市场价格趋势方向相反,并有帐面损失,那么即使只有一份这样的交易合同也嫌过多。而另一方面,如果你的交易方向同占优势的市场趋势相同,并且市场价格又向着你的方向变动,那合同数肯定是多多益善。

6.关于杰西.劳里斯顿.利沃默:
1)利沃默生于1877.7.26,绰号“投机小子”,他的世界就是价格的波动和执著的意念、精确的分析以及对这些价格的预测。
2)利沃默一直就是我心中的英雄,当我不断发展自身在价格分析及交易中的专业技术水平时,他又成了我的教练和精神上的导师,我深受他的战术、策略及市场哲学的影响。
3)利沃默说:市场只有一个方面,这个方面既不是牛市又不是熊市,这个方面就是正确的方面。



4)应当永远记住,要结清显示有损失的头寸,而保有显示出有利可图的头寸。



5)利沃默说:在华尔街工作过这么多年,赚过也赔过数以百万计的美圆之后,我想告诉你们,绝非我的种种见解使我赚了很多钱,而是我能够坚持我的主张。在市场上正确运作并不需什么技巧和手段,你在牛市中总会提前发现许许多多的多头机会。我认识的许多人都在恰好的时机,对市场作出了正确的判断,但他们并未从中确实赚到钱。能够对市场进行正确判断,同时又能坚持自己意见的人并不一般。我发现这是世上最难学的事情之一。但是只有市场操作者牢牢把握了这一本领,他才能赚大钱。



6)利沃默说:遭受损失是我所遇到的困难中最微不足道的。真正使我内心不安的,并非承担损失,而是我做错事。

7.尽管存在着很明显的潜在利润以及较高的杠杆效应,大多数投机者,包括许多专家,都以失败而告终。

8.除了那些虽然只能赚取微利,但交易量大而且只须支付几乎可忽略不计的佣金或结算费用的少数专职操作者外,持续高利交易商多为长期头寸交易者。他们常常是追随市场行情趋势的人。

9.成功或胜利既涉及技术方面也涉及策略方面的考虑。当代众多的投资者,在其交易或进取的技术方面可说是不分上下的,而区别那些赢家和未能成为赢家的人的主要依据是,看其是否一贯地、有约束地运用着一流的和可行的策略。

10.“行市是你的朋友”;
“减少你的损失,并尽可能地扩大利润”; “第一次损失是最廉价的损失”;
这些能致胜的策略,有着最基本的形式,也许所有的交易商都能记起来。但是,一方面持续的赢家能够一心一意地坚持遵守这些制胜策略,另一方面,持续的输家却一心一意地违背、避免运用这些策略。

11.让你避免失败,傲然进入赢家圈子的策略精华:
1)只参与那些行情趋势强烈或者说行情主要走势正在形成的市场。认清每一个市场当前的主要走势,并只持有符合这一主要走势方向的头寸,或者不予参与。

2)假定你所交易的方向与行情趋势一致,在以前或从属的趋势已产生较大价差的基础上,建立你的头寸,或把头寸建立在,对当前行情主趋势的适度逆行位置上。

3)你追市头寸可以形成很有利的变动,因此你应当坚持持有该类头寸。由于存在着追市头寸的有利变动这一前提,你应当忍受任何微小的趋势变动,不要轻易对该变动进行频繁交易,或者试图从反趋势交易中迅速获利。

4)一旦所持有的头寸的变动方向对你有利,而且你的技术分析也对这一有利的趋势变动加以证实了,你就可以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增加所持有的头寸(金字塔)。

5)除非趋势分析表明行市已反转,你的指令已被截住,否则你应当保留所持有的头寸。在那一时点上,如果你对行市十分注意,你应针对最新形成的趋势对原持有的头寸,进行对冲。然而,如果你对冲了头寸,而其后的市场行为表明主趋势仍然存在,而你的对冲行为过早了,此时,你完全应该重新建立符合主趋势的头寸(追市头寸)。

6)但是,如果行市与你预期变动的方向相反,你应该迅速退出。

7)最后要强调的是,尽管投机的成功靠的是一致的、可行的策略,此外,还需要三个增加的重要内容:约束、约束、还是约束。

12.投机者应注意:
1)专家们也经常犯错误;
2)真正值得推荐的最成功的做法是:投资和时机选择的良好技术手段,加上周密的资金管理,
以及着重于追市,而不是对市场进行预期(预测)。

13.通常,我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尝试着在对我有利的头寸上获取高利,并尽量避免不利头寸所带来的损失。

14.不管别人的意见如何,他们的已有专业技巧如何,去和他人共享交易策略和市场观点是很没有意义的。

15.对于小道消息,整个华尔街的真理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6.正是那些当别人买入,他也买入;或别人卖出,他也卖出的投机者,会发现自己往往在行市接近最高点时买入,在接近于行市的最低点卖出。

17.我们总能很容易地为我们的错误估计和拙劣的交易找个理由,对于这种“输家心理”我很原意提供一种可行的矫正法:分析你所在的市场,提前安排好你的策略和战术上的行动,并保守秘密。不要听任何别人的建议,包括股评的建议、小道消息及一些善意的市场闲谈,同时也不要向任何别人提出建议。你应当坚持你的客观分析,以及建立在经证明适合于你的任何一种方法,或技术上的市场预测;而且你也只应当,在实际的以及客观技术证明的基础上,修正自身的策略。

18.总而言之,如果你在交易中赚了钱,你就能挺直身板,接受人们的赞赏并得到财物上的报偿。但如果你遭受了损失,你将单独承担责任。在市场交易中,你必须有信心,因为所有“损失”中最严重的一种就是“丧失”对自己独立、成功的交易能力的信心。

19.对于全面的成功而言,周密的策略、可行的战术及良好的资金管理和一贯的风险控制,相对于良好的技术或图表方法而言更为重要。

20.谈起输家与赢家这一主题,如果不研究一下赢的欲望与对输的恐惧之矛盾就算不上完整。你很少能见到这类探讨,但理解这一逻辑是成功投资操作的关键。

21.在模拟交易中,只有赢的欲望,而在实际交易中则主要是对输的恐惧心理起作用。

22.怕输心理过度占据主导地位的潜在原因之一是,无论从所持头寸规模角度,还是从其帐户中资产置换频率角度看,投机者常常过度交易。交易者控制以及克服过度交易或过多持有头寸的冲动是相当重要的。我通常的原则做法是,帐户资金的1/3(用于期货和货币),或1/2(用于证券)实际用于保证金头寸,剩余的资金则以带息储备资产方式持有。

23.耐心与约束是必要的,因为具有那些理解并运用准确的交易时机的人,才能使衡点利润增加。

24.当基础或技术分析结论不确定时,你一旦忽略良好的、客观的技术性结论,或坚持持有反趋势头寸,那么你就会处在极大的危险之中。

25.无论河时,都需要注意客观的市场趋势分析,以及偏离当期趋势的大量的突发性交易。
成功的交易者都培养自身去克服(尽管他们也承认这并不容易)与那些所谓的,有根有琚的市场 传闻和小道消息相伴的种种警铃声和歇斯底里。

26.期望与恐惧、不耐心、贪婪,尤其是缺乏约束,这些都是成功操作的一些主要障碍。

27.成功的投机者们,运用有约束的、实证的方法进行趋势分析,运用可行的追市策略,将会忽略所有的市场小道消息,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良好的技术性分析上。

28.关于《孙子兵法》(2500年前):
1)知己知彼者,百战不殆。
你在金融市场上运做时间越长,你就越可能把这些市场视为巨大的战场。把交易视为战斗、战争。其中有许多参与者随时准备把你同你的资金与自信心分离开来。因此,你必须对市场
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你的买卖行为如建立在谣言、传说或小道消息上,较那种事先估测所知道的事情的每一个方面,并把决定建立在对所有因素 细致入微的研究上的情形而言,成功的可能性要小的多。

3)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4)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这是一场快步的竞赛,你必须勇敢,并且一旦你的信号“指示” 你采取行动时,你就立即执行。这不是犹豫或害怕的时候,不要怕犯错误,因为你的止损令不会使你遭受很大的损失。但是,如果从你所相信的技术分析方法中,你得到了确凿的交易信号,
你仍感到害怕,这样是没人能帮你的。



5)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每当我经历一场艰难而漫长的战役,而我的决策又很聪明(或说很幸运),我常常奖给自己一些能带来满足感的有形物品。



6)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渐。整个战役的每一方面都应加以研究和估算:如果价格上涨...如果价格下跌应该做些什么?在哪方面以及怎样增加头寸(金字塔)...在哪方面以及怎样减少头寸的规模?如果所持头寸变得不利,你是立即解除该头寸,或者你会再次进入市场持有反方向的头寸?交易的这些以及许多其它方面,都应在巨大的金融风险形成之前,提前分析并估算出来。



7)强身而不为其所困,养心而不为其所扰, 处世而不为其所侵,谋事而不为其所患。交易成功,就如同体育竞技、音乐演奏或棋类比赛,要取得成功一样,需要一个人达到心理和体力上的最佳状态,注意力集中以及有约束能力。如果你不具备上述条件,你应当清楚,在此情形下,你应处在市场之外,直到你清楚地知道你已达到了自己的最佳状态。同样,不要让外界影响干扰你的注意力。



8)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靠推测就能赚钱并不容易;但是当你以一种有防备的、超然的以及完全的注意来取得这一想要得到的东西时,就会相当的可行的。一旦你在市场上操作时,一定要严肃认真,按逻辑办事。

29.拉里.海特说:商品期货交易是最好的赌博业,我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归功于我能计算出每一头寸获利的可能性,并据此下赌注(持有头寸)。

30.美国作家戴文.阮:跑的快的人在赛跑中未必获胜,强大一方在战斗中也未必获胜,但这就是你所喜欢的赌博方式。

31.在最有可能获胜的交易上下赌注是最佳行动。而那种最没有希望成功的交易的回报要丰厚的多。但关键是,在赌博中最有可能成功的交易“成功的可能性最大”。

32.如果你想要一直赢利,你应当一贯坚持在“最可能成功的交易”上下赌注。

33.追市交易策略:
买入:在主要看涨趋势下的微势反弹。
卖出:在主要看跌趋势下的微势陡涨。

34.除非某人能为非职业投机者,发现一种更好的交易方法(这一天也许永远不会到来),那么追市策略以及把赌注押在最有可能成功的交易上(一种最佳赌博头寸),也许将继续是进行一贯而风险合理的交易的最佳方法。

35.要想获得高利的必备条件之一,就是具有某种能力,即能够在行市变动过程的大部分阶段坚持持有追市头寸,不管这段时间是几个月还是更长。这事说起来比做起来要容易的多。我们过早结清头寸的原因有许多,因为止损限额过窄,而使交易被市场截止,或由于厌烦、不耐心或紧张而结清头寸。

36.一个动态市场的普遍的心理是,就在行市转为上涨之前,占上风的观点通常是看跌,而在行市转为下跌之前,则为看涨心理。

37.在明显的趋势市场只获小利的人不会变富。

38.如果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你不再持有某一追市头寸,在其后两天,趋势方向仍保持不变,那么,你应当重新持有该头寸。不管此时的价格高于还是低于你退出市场的价格,这都不会有什么实质性关系。

39.在重新入市时,不要忘记重新建立保护性止损指令,该指令的下达要根据你所采用的止损策略而定。

40.“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从30年前我知道这句话起,它就成了我专业策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表达了一个重要的公理。

41.机敏的操作者会忽视各种谣言、闲聊之话,以及各种常见的市场消息。他的注意力将始终集中在与每一市场相关的真实技术因素上,始终注意那些最适合于他,也最适于其投资或交易类型的任何一种约束策略和风险控制技术。

42.分析家们在市场行情上涨后,看来是得意洋洋地展示着他们所能想起的每一条看涨消息。但你完全可以肯定,在股市的某一次大幅下跌后,这些消息又会突然变成看跌的了。

43.不存在“坏”的市场。整个市场及价格走势本身说不上是好还是坏,也说不上是正确还是错误,而是交易者本身的好与坏,或更具体地说,是交易者本身的正确与错误。

44.我们都经历了希望和害怕这两种主要情感,只是方向正好反了180度。

45.把头寸卖出到你能睡个安稳觉的水平。

46.一个人以严谨认真的态度从事任何一项金融投机,就必须了解什么是感觉,什么是现实。而最重要的是他要能够将二者客观地区分开来。

47.举例来说,每次你建立一个趋势跟进头寸之时,假定的前提是一个巨大的价格变动。这么做需要有持仓的勇气,不去试图寻找短线交易机会。这就体现了感觉与现实的不同。你的感觉告诉你持有每一个趋势跟进的头寸,寻找有巨大价格变动的机会;而你的现实意识却告诉你大多数的交易,注定不会有价格巨大变动的可能。可你事先并不知道哪笔交易会获得巨利,但知道有些交易将会获利,选择交易的策略只能是承受每一笔可能会有“大变动”的趋势跟进头寸,并用止损单让自己从那些失败的交易中抽身而退。

48.金融市场年鉴中有大量例子:它们开始时极不引人注目,但后来却发展成为大规模的价格巨变市场。许多开始的入市者,他们 在价格刚刚开始发生变动之时就进入了市场,却在第一次获利机会出现之时退出了市场,只能眼看着市场继续进行着非常可观的移动而无法再次进入。

49.为你赚取巨额利润的是巨大的波动。

50.在丛林中,所有的生命,不论大小,第一位的要求都是生存。这对金融投机商们也同样适用,只不过生存对我们而言意味着“风险控制”和“制约”而已。追逐利润固然重要,但即使是这一基本推动力如果与风险控制和约束这一对必要条件相比较,它也要退居其次。

51.把损失放在心上,利润就会照看好自己。

52.有许多好书细述了我们这个时代权威的资产组合投资商的投资策略的技巧。许多天才的女士和先生,他们有着多种多样令人炫目的帐本,他们的投资业绩使他们在各种投资领域成为倍受赞誉的专家。研究这些帐本,人们会为这些“资金管理人”和“市场奇才”专业知识的多样化所震动:股票投机、长期价值投资、短期投机、期权策略、货币或债券交易等等。实际上几乎每一位专家进行其个人操作时,与其他人都非常不一样,很难在他们的专业行为中发现一
丝共同之处,但除了一个例外。这些交易商的每一位都承认:风险控制和约束当然是他们全部成功要素中两项最为重要的内容。这也是唯一一个他们全部认同的因素。

53.显然对每一位阅读此书的投资者而言,无论他或她效力于何种领域的投资,持续并成功地进行投机的最重要战术是控制损失,也叫做风险控制和“按原则交易”的约束。如果你能控制住损失,让盈利增加(这不容易达到),你就能成为永久的赢家。

54.我们寻求是一个系统的、最客观的风险控制和制约的方法,它将包括下述三方面:
1)限制每一交易头寸的风险。
2)避免过度交易。
3)截断你的损失。
有经验的交易商,他们坐在联网的监视器前,心里都有一个约束点,在看到价格达到平安退出点时立即平仓。

55.“不要让可观利润变成损失”。但究竟如何动作?建议的一项策略是:在每周五收盘后推进你的止损价格,数额大小相当于本周价格有利移动量的50%。但如果市场在某一周里违你所愿运动的话,应当保留原有的止损价格战术。最终,市场总会逆转而将你截出。如果你已经受益于一次有利的价格运动,你将能够把止损价格推进到一个无损的止损点,并最终进入一个赢利的地位.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26 07:59

击败索罗斯的基金经理 不为人知的西蒙斯

击败索罗斯的基金经理 不为人知的西蒙斯

  谁是2005年收入最高的"打工者"?是华尔街薪酬最高的金融家?高盛前行政总裁鲍尔森(Henry M. Paulson Jr.)去年的薪金收入是3830万美元,加上股票期权共不到1亿美元。还是世界500强的行政总裁?去年《福布斯》排行榜中最赚钱的行政总裁是第一资本金融公司(Capital One Financial Corp.)的掌门人费尔班克(Richard Fairbank),一年进帐2.5亿美元。
  答案是以上皆非。根据投资杂志《机构投资者的阿尔法》(Institutional Investor's Alpha)报道,2005年年度收入最高的是文艺复兴科技公司(Renaissance Technologies Corp.)的主席西蒙斯(James H. Simons),年收入高达15亿美元,闻名全球的投机大鳄索罗斯(George Soros)则只排第三,年收入达8.4亿美元。
  或许你对西蒙斯这个名字很陌生;即使是在华尔街专业从事投资基金的人,也很少听说过西蒙斯和他的文艺复兴科技公司。虽然行事低调且不为外人所知,但无论是从毛回报率还是净回报率计算,西蒙斯都是这个地球上最伟大的对冲基金经理之一。
  现年68岁的西蒙斯曾经是大学数学教授,与华裔数学家陈省身一同创立了著名的Chern-Simons几何定律,后于1982年创立文艺复兴科技公司,1988年3月成立公司的旗舰产品--大奖章基金(Medallion Fund),2001年曾到清华大学做过学术报告,并捐款设立了陈-西蒙斯楼 (Chern-Simons Hall ) 专家公寓。
  经历了1998年俄罗斯债券危机和2001年高科技股泡沫危机,许多曾经闻名遐迩的对冲基金经理都走向衰落。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关闭了老虎基金,梅利韦瑟的(John Meriwether)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几乎破产,索罗斯的量子基金也大幅缩水。与之相比,西蒙斯的大奖章基金的平均年净回报率则高达34%。从1988成立到 1999年12月, 大奖章基金总共获得了2,478.6 %的净回报率,是同时期中的第一名;第二名是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有1,710.1 %的回报;而同期的标准普尔指数仅是9.6%。不过,文艺复兴科技公司所收取的费用,更高得令人咋舌。一般对冲基金的管理费及利润分成的比率分别为2%和20%。但文艺复兴所收取的费用分别为5%和44%,几乎与客户对分利润,怪不得西蒙斯的年薪能高达15亿美元。
  《美国海外投资基金目录》(U.S. Offshore Funds Directory)的作者本海姆(Antoine Bernheim)指出,西蒙斯创造的回报率比布鲁斯?科夫勒(Bruce Kovner)、乔治?索罗斯、保罗?都铎?琼斯(Paul Tudor Jones)、路易斯?培根(Louis Bacon)、马克?金顿(Mark Kingdon)等传奇投资大师都要高出10个百分点,在对冲基金业内几乎无出其右。作为一个交易者,西蒙斯正在超越有效市场假说;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价格波动是随机的,交易者不可能持续从市场中获利。
  西蒙斯生于波士顿郊区牛顿镇,是一个制鞋厂老板的儿子,3岁就立志成为数学家。从牛顿高中毕业后,他进入麻省理工学院,从师于著名的数学家安布罗斯(Warren.Ambrose)和辛格(I.M.Singer)。1958年,他获得了学士学位,仅仅三年后,他就拿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学位,一年后他成为哈佛大学的数学系教授。西蒙斯很早就与投资结下缘份,在1961年,他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同学投资于哥伦比亚地砖和管线公司;在伯克利,他尝试做股票交易,但是交易结果并不太好。
  1964年,他离开了大学校园,进入美国国防部下属的一个非盈利组织--国防逻辑分析协会,并进行代码破解工作。没过多久,《时代周刊》上关于越南战争的残酷报道让他意识到他的工作实际上正在帮助美军在越南的军事行动,反战的他于是向《新闻周刊》写信说应该结束战争。当他把他的反战想法告诉老板,很自然的被解雇了。
  他又回到了学术界,成为纽约州立石溪大学(Stony Brook University)的数学系主任,在那里做了8年的纯数学研究。1974年,他与陈省身联合发表了著名的论文《典型群和几何不变式》,创立了著名的Chern-Simons理论,该几何理论对理论物理学具有重要意义,广泛应用于从超引力到黑洞。1976年,西蒙斯获得了每5年一次的全美数学科学维布伦(Veblen)奖金,这是数学世界里的最高荣耀。
  在理论研究之余,他开始醉心于股票和期货交易。1978年,他离开石溪大学创立私人投资基金Limroy,该基金投资领域广泛,涉及从风险投资到外汇交易;最初主要采用基本面分析方法,例如通过分析美联储货币政策和利率走向来判断市场价格走势。
  十年后,西蒙斯决定成立一个纯粹交易的对冲基金。他关闭了Limroy,并在1988年3月成立了大奖章基金,最初主要涉及期货交易。1988年该基金盈利8.8%,1989年则开始亏损,西蒙斯不得不在1989年6月份停止交易。在接下来的6个月中,西蒙斯和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家勒费尔(Henry Larufer)重新开发了交易策略,并从基本面分析转向数量分析。
  大奖章基金主要通过研究市场历史数据来发现统计相关性,以预测期货、货币、股票市场的短期运动,并通过数千次快速的日内短线交易来捕捉稍纵即逝的市场机会,交易量之大甚至有时能占到整个 NASDAQ 交易量的10%。当交易开始,交易模型决定买卖品种和时机, 20名交易员则遵守指令在短时间内大量的交易各种美国和海外的期货,包括商品期货、金融期货、股票和债券。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比如市场处在极端波动的时候,交易会切换到手工状态。
  经过几年眩目的增长,大奖章基金在1993年达到2.7亿美元,并开始停止接受新资金。1994年,文艺复兴科技公司从12个雇员增加到36个,并交易40种的金融产品。现在,公司有150个雇员,交易60种金融产品,基金规模则有50亿美元。在150名雇员中有三分之一是拥有自然科学博士学位的顶尖科学家, 涵盖数学、理论物理学、量子物理学和统计学等领域。所有雇员中只有两位是华尔街老手,而且该公司既不从商学院中雇用职员. 也不从华尔街雇用职员,这在美国投资公司中几乎是独一无二的。

西蒙斯目前的资产净值约为25亿美元。Renaissance旗下的核心业务──规模为50亿美元的Medallion对冲基金自1988年成立以来,年均回报率高达34%,堪称在此期间表现最佳的对冲基金。这个回报率已经扣除了5%的资产管理费以及44%的投资收益分成等费用因素,并且经过审计。Medallion收取的这两项费用是对冲基金平均收费水平的两倍以上。
如果管理的资产过于庞大,对冲基金要想实现高于业内平均水平的回报率就越来越难了,对吧?
把这点告诉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
西蒙斯既是世界级的数学大师,又是Renaissance Technologies Corp.的老板。眼下,他准备设立一只规模可能高达1,000亿美元的基金的消息在业内闹得沸沸扬扬,要知道,这可是整个对冲基金行业资产管理总额的十分之一左右。从早期的推广资料来看,这只基金的最低投资额为2,000万美元,面向机构投资者发售。
据估计,西蒙斯目前的资产净值约为25亿美元。Renaissance旗下的核心业务──规模为50亿美元的Medallion对冲基金自1988年成立以来,年均回报率高达34%,堪称在此期间表现最佳的对冲基金。这个回报率已经扣除了5%的资产管理费以及44%的投资收益分成等费用因素,并且经过审计。Medallion收取的这两项费用是对冲基金平均收费水平的两倍以上。
今年目前为止,Medallion的资产升值了约12%,而大盘却在走低。在各种市场上,以电脑运算为主导进行短线交易是西蒙斯的成功秘诀。Medallion不愿透露运作策略的细节,甚至对自己的投资者也是这样。也有其他的基金采取了相同的策略,却远没有Medallion这样成功。
新基金将采取截然不同的运作策略:偏重于投资美国股市,持有头寸超过一年。
Medallion已经有12年没有吸收新的资金了。现年67岁的西蒙斯一直在向现有投资者提供回报。他也相信,基金如果规模太大收益率就会下滑。实际上,Renaissance据估计会在年底时向外部投资者返还资金余额,这样西蒙斯和他的雇员就会成为Medallion唯一的投资者。到时候,基金的规模与现在将大体相仿。与少数投资者打交道有助于不善抛头露面的西蒙斯避开媒体的追踪。
西蒙斯拒绝置评。Renaissance发言人也不愿对称为Renaissance InstitutionalEquities Fund发表评论。
西蒙斯的最新举动看起来与Renaissance不愿让资产超过一定范围的做法格格不入。确实,许多基金经理都发现资产增加将束缚业绩的增长。对新基金有大致了解的投资者表示,这只基金将不同于Medallion现有的对冲基金,新基金希望通过设定较为温和的目标回报率来吸收更多资金。
这只新基金是表明对冲基金争取退休金计划等机构投资者客户、抢占共同基金等传统理财公司地盘的最新迹象。这只基金将使用六十几位数学家和物理学博士共同开发的模型。这只基金把自己的回报率定为强于标准普尔500指数,并力争实现较为稳定的业
绩。
投资者表示,尽管西蒙斯在华尔街并非尽人皆知,但他以往的成就让投资者对这只基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美国海外基金目录》(U.S. Offshore Funds Directory)的作者本海姆(Antoine Bernheim)说,Renaissance自1998年以来34%的年均回报率在对冲基金业内傲视群雄。就算索罗斯(George Soros)的量子基金(Quantum Fund),同期年均回报率也只有22%,而标准普尔500指数同期的年均涨幅才只有9.6%。
过去两年来,Medallion的月资产从未减少过。一位投资者透露,过去几年来Medallion向投资者提供了丰厚的回报,但投资者却不能把这些巨额回报用于追加对Medallion的投资。不过,这也有可能会刺激投资者对新基金的兴趣。
Medallion在宣传资料上是这样写的:虽然以往的优异表现不能保证新基金也一定获得成功,但新基金也会采用Medallion科学的运作策略,并以Medallion的技术为基石。
本海姆指出,西蒙斯创造的回报率比布鲁斯?科夫勒(Bruce Kovner)、索罗斯、保罗?特德?琼斯(Paul Tudor Jones)、路易斯? 培根(Louis Bacon)、马克?金登(Mark Kingdon)等詹姆斯?西蒙斯是世界级的数学家,也是最伟大的对冲基金经理之一。

2005年,西蒙斯成为全球收入最高的对冲基金经理,净赚15亿美元,差不多是索罗斯的两倍;从1988年开始,他所掌管的大奖章基金年均回报率高达34%,15年来资产从未减少过。

西蒙斯几乎从不雇用华尔街的分析师,他的文艺复兴科技公司里坐满了数学和自然科学的博士。用数学模型捕捉市场机会,由电脑作出交易决策,是这位超级投资者成功的秘诀。

“人们一直都在问我,你赚钱的秘密是什么?”几乎每次接受记者采访时,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总会说到这句话,他似乎已经习惯了那些渴望的眼神。事实上,在对冲基金的世界里,那应该是每个人都想要了解的秘密。

68岁的西蒙斯满头银发,喜欢穿颜色雅致的衬衫,光脚随意地蹬一双loafers牌休闲鞋。虽然已经成为《机构投资者》杂志年度最赚钱的基金经理,但还是有很多人不知道他到底是谁。西蒙斯曾经和华裔科学家陈省身共同创立了著名的Chern-Simons定律,也曾经获得过全美数学界的最高荣誉。在充满了传奇色彩的华尔街,西蒙斯和他的文艺复兴科技公司(Renaissance Technologies Corp.)是一个彻底的异类。

作风低调的西蒙斯很少接受采访,不过自从他放弃了在数学界如日中天的事业转而开办投资管理公司后,二十多年间,西蒙斯已经创造了很多难以企及的记录,无论从总利润还是净利润计算,他都是这个地球上最伟大的对冲基金经理之一。

以下是一些和西蒙斯有关的数字:1988年以来,西蒙斯掌管的的大奖章(Medallion)对冲基金年均回报率高达34%,这个数字较索罗斯等投资大师同期的年均回报率要高出10个百分点,较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年均回报率则高出20多个百分点;从2002年底至2005年底,规模为50亿美元的大奖章基金已经为投资者支付了60多亿美元的回报。

这个回报率是在扣除了5%的资产管理费和44%的投资收益分成以后得出的,并且已经经过了审计。值得一提的是,西蒙斯收取的这两项费用应该是对冲基金界最高的,相当于平均收费标准的两倍以上。高额回报和高额收费使西蒙斯很快成为超级富豪,在《福布斯》杂志2006年9月发布的“400位最富有的美国人”排行榜中,西蒙斯以40亿美元的身家跻身第64位。

模型先生

针对不同市场设计数量化的投资管理模型,并以电脑运算为主导,在全球各种市场上进行短线交易是西蒙斯的成功秘诀。不过西蒙斯对交易细节一直守口如瓶,除了公司的200多名员工之外,没有人能够得到他们操作的任何线索。

对于数量分析型对冲基金而言,交易行为更多是基于电脑对价格走势的分析,而非人的主观判断。文艺复兴公司主要由3个部分组成,即电脑和系统专家,研究人员以及交易人员。西蒙斯亲自设计了最初的数学模型,他同时雇用了超过70位拥有数学、物理学或统计学博士头衔的人。西蒙斯每周都要和研究团队见一次面,和他们共同探讨交易细节以及如何使交易策略更加完善。

作为一位数学家,西蒙斯知道靠幸运成功只有二分之一的概率,要战胜市场必须以周密而准确的计算为基础。大奖章基金的数学模型主要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统计,找出金融产品价格、宏观经济、市场指标、技术指标等各种指标间变化的数学关系,发现市场目前存在的微小获利机会,并通过杠杆比率进行快速而大规模的交易获利。目前市场上也有一些基金采取了相同的策略,不过和西蒙斯的成就相比,他们往往显得黯然失色。

文艺复兴科技公司的旗舰产品——大奖章基金成立于1988年3月,到1993年,基金规模达到2.7亿美元时开始停止接受新资金。现在大奖章基金的投资组合包含了全球上千种股市以及其他市场的投资标的,模型对国债、期货、货币、股票等主要投资标的的价格进行不间断的监控,并作出买入或卖出的指令。

当指令下达后,20名交易员会通过数千次快速的日内短线交易来捕捉稍纵即逝的机会,交易量之大甚至有时能占到整个纳斯达克市场交易量的10%。不过,当市场处于极端波动等特殊时刻,交易会切换到手工状态。

和流行的“买入并长期持有”的投资理念截然相反,西蒙斯认为市场的异常状态通常都是微小而且短暂的,“我们随时都在买入卖出卖出和买入,我们依靠活跃赚钱”,西蒙斯说。

西蒙斯透露,公司对交易品种的选择有三个标准:即公开交易品种、流动性高,同时符合模型设置的某些要求。他表示,“我是模型先生,不想进行基本面分析,模型的优势之一是可以降低风险。而依靠个人判断选股,你可能一夜暴富,也可能在第二天又输得精光。”

西蒙斯的所作所为似乎正在超越有效市场假说:有效市场假说认为市场价格波动是随机的,交易者不可能持续从市场中获利。而西蒙斯则强调,“有些交易模式并非随机,而是有迹可循、具有预测效果的。”如同巴菲特曾经指出“市场在多数情况下是有效的,但不是绝对的”一样,西蒙斯也认为,虽然整体而言,市场是有效的,但仍存在短暂的或局部的市场无效性,可以提供交易机会。

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西蒙斯提到了他曾经观察过的一个核子加速器试验,“当两个高速运行的原子剧烈碰撞后,会迸射出数量巨大的粒子。”他说,“科学家的工作就是分析碰撞所带来的变化。”

“我注视着电脑屏幕上粒子碰撞后形成的轨迹图,它们看似杂乱无章,实际上却存在着内在的规律,”西蒙斯说,“这让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证券市场,那些很小的交易,哪怕是只有100股的交易,都会对这个庞大的市场产生影响,而每天都会有成千上万这样的交易发生。”西蒙斯认为,自己所做的,就是分析当交易这只蝴蝶的翅膀轻颤之后,市场会作出怎样复杂的反应。

“这个课题对于世界而言也许并不重要,不过研究市场运转的动力非常有趣。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西蒙斯笑起来的时候简直就像一个顽童,而他的故事,听起来更像是一位精通数学的书生,通过复杂的赔率和概率计算,最终打败了赌场的神话。这位前美国国防部代码破译员和数学家似乎相信,对于如何走在曲线前面,应该存在一个简单的公式,而发现这个公式则无异于拿到了通往财富之门的入场券。

黑箱操作

对冲基金行业一直拥有 “黑箱作业”式的投资模式,可以不必向投资者披露其交易细节。而在一流的对冲基金投资人之中,西蒙斯先生的那只箱子据说是“最黑的”。

就连优秀的数量型对冲基金经理也无法弄清西蒙斯的模型究竟动用了哪些指标,“我们信任他,相信他能够在股市的惊涛骇浪中游刃有余,因此也就不再去想电脑都会干些什么之类的问题”,一位大奖章基金的长期投资者说。当这位投资者开始描述西蒙斯的投资方法时,他坦承,自己完全是猜测的。

不过,每当有人暗示西蒙斯的基金缺乏透明度时,他总是会无可奈何地耸耸肩,“其实所有人都有一个黑箱,我们把他称为大脑。” 西蒙斯指出,公司的投资方法其实并不神秘,很多时候都是可以通过特定的方式来解决的。当然,他不得不补充说,“对我们来说,这其实不太神秘。”

在纽约,有一句名言是:你必须非主流才能入流(You have to be out to be in),西蒙斯的经历似乎刚好是这句话的注解。在华尔街,他的所做所为总是让人感到好奇。

西蒙斯的文艺复兴科技公司总部位于纽约长岛,那座木头和玻璃结构的一层建筑从外表看上去更像是一个普通的脑库,或者是数学研究所。和很多基金公司不同的是,文艺复兴公司的心脏地带并不是夜以继日不停交易的交易室,而是一间有100个座位的礼堂。每隔半个月,公司员工都会在那里听一场科学演讲。“有趣而且实用的统计学演讲,对你的思想一定会有所启发。”一位喜欢这种学习方式的员工说。

令人惊讶的还不止这些。西蒙斯一点也不喜欢华尔街的投资家们,事实上,如果你想去文艺复兴科技公司工作的话,华尔街经验反而是个瑕疵。在公司的200多名员工中,将近二分之一都是数学、物理学、统计学等领域顶尖的科学家,所有雇员中只有两位是金融学博士,而且公司从不雇用商学院毕业生,也不雇用华尔街人士,这在美国的投资公司中堪称绝无仅有。

“我们不雇用数理逻辑不好的学生”,曾经在哈佛大学任教的西蒙斯说。“好的数学家需要直觉,对很多事情的发展总是有很强的好奇心,这对于战胜市场非常重要。”文艺复兴科技公司拥有一流的科学家,其中包括贝尔试验室的著名科学家Peter Weinberger和弗吉尼亚大学教授Robert Lourie。他还从IBM公司招募了部分熟悉语音识别系统的员工。“交易员和语音识别的工作人员有相似之处,他们总是在猜测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人员流动几乎是不存在的。每6个月,公司员工会根据业绩收到相应的现金红利。据说半年内的业绩基准是12%,很多时候这个指标可以轻松达到,不少员工还拥有公司的股权。西蒙斯很重视公司的气氛,据说他经常会和员工及其家属们分享周末,早在2000年,他们就曾一起飞去百慕大度假。与此同时,每一位员工都发誓要保守公司秘密。

近年来,西蒙斯接受最多的质疑都与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有关。LTCM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曾经辉煌一时,公司拥有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们利用计算机处理大量历史数据,通过精密计算得到两个不同金融工具间的正常历史价格差,然后结合市场信息分析它们之间的最新价格差。如果两者出现偏差,电脑立即发出指令大举入市;经过市场一段时间调节,放大的偏差会自动恢复到正常轨迹上,此时电脑指令平仓离场,获取偏差的差值。

LTCM始终遵循“市场中性”原则,即不从事任何单方面交易,仅以寻找市场或商品间效率落差而形成的套利空间为主,通过对冲机制规避风险,使市场风险最小。但由于其模型假设前提和计算结果都是在历史统计数据基础上得出的,一旦出现与计算结果相反的走势,则对冲就变成了一种高风险的交易策略。

而在极大的杠杆借贷下,这种风险被进一步放大。最辉煌时,LTCM利用从投资者筹得的22亿美元资本作抵押,买入价值1250亿美元证券,然后再以证券作为抵押,进行总值12500亿美元的其他金融交易,杠杆比率高达568倍。短短4年中,LTCM曾经获得了285%的收益率,然而,在过度操纵之下,又在仅两个月之内又输掉了45亿美元,走向了万劫不复之地。
“我们的方式和LTCM完全不同”,西蒙斯强调,文艺复兴科技公司没有、也不需要那么高的杠杆比例,公司在操作时从来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概念,而是只寻找那些可以复制的微小的获利瞬间,“我们绝不以‘市场恢复正常’作为赌注投入资金,有一天市场终于会正常的,但谁知道是哪一天。”

西蒙斯的拥护者们也多半对黑箱操作的风险不以为然,他们说,“长期资本公司只有两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充当门面,主要的还是华尔街人士,他们的赌性决定了终究会出错”,另一位著名的数量型基金管理人也表示,“难以相信在西蒙斯的方法中会没有一些安全措施。” 他指出,西蒙斯的方法和LTCM最重要的区别是不涉及对冲,而多是进行短线方向性预测,依靠同时交易很多品种、在短期作出大量的交易来获利。具体到每一个交易的亏损,由于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平仓,因此损失不会很大;而数千次交易之后,只要盈利交易多余亏损交易,总体交易结果就是盈利的。

数学大师

西蒙斯很少在金融论坛上发表演讲,他喜欢的是数学会议,他在一个几何学研讨会上庆祝自己的60岁生日,为数学界和患有孤独症的儿童捐钱,在发表演讲时,更常常强调是数学使他走上了投资的成功之路。有人说,和华尔街的时尚毫不沾边或许也是他并不瞩目的原因之一。

西蒙斯在数学方面有着天生的敏感和直觉,这个制鞋厂老板的儿子3岁就立志成为数学家。高中毕业后,他顺利地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大学毕业仅三年,就拿到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学位,24岁就出任哈佛大学数学系教授。

不过,尽管已经是国际数学界的后起之秀,他还是很快就厌倦了学术生涯。1964年,天生喜欢冒险的西蒙斯进入美国国防部下属的一个非盈利组织——国防逻辑分析协会进行代码破解工作。后来由于反对越战,他又重回学术界,成为纽约州立石溪大学(Stony Brook University)的数学系主任,在那里做了8年的纯数学研究。

西蒙斯很早以前就曾和投资结缘,1961年,他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同学投资于哥伦比亚地砖和管线公司;在伯克利时也曾投资一家婚礼礼品的公司,但结果都不太理想,当时他觉得股市令人烦恼的,“我还曾经找到美林公司的经纪人,试图做些大豆交易”,西蒙斯说。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早期,西蒙斯才开始真正对投资着迷。那时他还在石溪大学任教,他身边的一位数学家参与了一家瓷砖公司出售的交易,“8个月的时间里赚了我10倍的钱。”

70年代末,当他离开石溪大学创立私人投资基金时,最初也采用基本面分析的方式,“我没有想到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投资,”西蒙斯说,那一段时间他主要投资于外汇市场,“随着经验的不断增加我想到也许可以用一些方法来制作模型,预见货币市场的走势变动。”

80年代后期,西蒙斯和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家勒费尔(Henry Larufer)重新开发了交易策略,并从基本面分析转向数量分析。从此,西蒙斯彻底转型为“模型先生”,并为大奖章基金接近500位投资人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业绩。

2005年,西蒙斯宣布要成立一只规模可能高达1000亿美元的新基金,在华尔街轰动一时,要知道,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全球对冲基金管理资产总额的十分之一。谈到新基金时,西蒙斯更加谨慎,他表示,和大奖章基金主要针对富有阶层不同,新基金的最低投资额为2000万美元,主要面向机构投资者,将通过下调收费来吸引投资;此外,新基金将偏重于投资美国股市,持有头寸超过一年——相对于大奖章的快速交易而言,新基金似乎开始坚持“买入并持有”的理念。

“对大奖章非常有效的模型和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新基金”,看来西蒙斯相信,对于一个金额高达千亿的对冲基金来说,如果还采用类似于大奖章的操作方法的话,一定是非常冒险的。

尽管新基金有着良好的血统,不过不少投资者仍然怀疑它究竟能有多大的作为,一个起码的事实是,相对于一些流动性差的小型市场而言,高达1000亿美元的基金规模可能显得太大,这将增加它们在退出时的困难。

尽管怀疑的声音很多,到2006年2月中旬,詹姆斯?西蒙斯还是筹集到了40亿美金,并表示将吸收更多的资金。公司同时向投资者承诺,一旦在任何时点基金运作出现疲弱的迹象,就将停止吸收新资金,届时新基金将不再继续增加到千亿美金的上限。

截至2006年8月,这只名为文艺复兴法人股票基金(Renaissance Institutional Equities Fund)的新基金,在同期标普500指数涨幅为4%的情况下录得了13%的增长。传奇投资大师高出10个百分点,在对冲基金业内他堪称出类拔萃。
西蒙斯将通过下调收费(如把资产管理费的费率定在2%左右)来吸引投资。但与此同时,他可能要更多披露资金运作上的细节。这是因为退休金计划及他们的顾问往往要求受雇的理财公司全面披露投资策略的简要情况。
Renaissance的投资者、Protege Partners LLC的总裁兼首席投资长杰弗瑞?塔伦特(Jeffrey Tarrant)表示,Renaissance现在基本上是暗箱操作,它的工作人员发誓要保守秘密,采取的是自营交易的运作策略。
西蒙斯的第一个职业是数学教授,在麻省理工(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任教。他曾和他人发现了称之为Chern-Simons的几何定律,这条定律成为理论物理学的重要工具。
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的物理学教授爱德华?威滕(Edward Witten)教授表示,了不起的是这位成就卓越的数学教授能闯出另一片天地。
西蒙斯在越战期间违反了军纪,之后就投身于理财行业。他聘请了一些应用数学、量子物理和语言学方面的专家。可以说,他公司的背景几乎和华尔街一点都不沾边。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26 07:59

期权怪杰 Nassim Nicholas Taleb(泰力布— 华尔街的独孤求败)

期权怪杰 Nassim Nicholas Taleb(泰力布— 华尔街的独孤求败)


9?11事件即将满1周年,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很多历经这一灾难的人都很痛苦,有的失去了亲人,有的失去了财富……但有一个独特的人从灾难中获得了财富,因为他的投资组合的基本理念就是“危险永远存在”。

说到“独孤求败”,大多数中国人都能够回忆起金庸小说中得道的大侠。他武功高强,出神入化,但是苦于找不到对手,因而最终成为一个只追求失败的高手。这个人物之所以能够比较容易地被中国人所接受,大概与我们传统文化中“道”的思想有关。所谓大智若愚,大巧若拙;武功到了至高境界,必然走向常人不能揣摩的方向。
中国人对这些道理所揭示的文化内涵都比较容易理解,而外国人则没有这样文化背景,自然也就很难认同这些哲学。我和美国朋友们谈起中国的“道家”思想,他们几乎完全不能理解其内涵。西方世界自古希腊就发展出一套与我们完全相反的逻辑,他们认为只要有更高明的科学手段,就一定会达到更深刻的认识,由此往复,永无止境。与此同时,他们还把我们的这些有关“大道无形”的哲理统统打上“东方神秘主义哲学”的标签而放手去发展他们的科学。所以,像“独孤求败”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恐怕只有中国人能够理解了。
数学工具不能获得超常回报

我本不是学习哲学的人,对于中国古典哲学之菁华,既未能“批判吸收”,也就无从谈论“继承发展”。而长期在学习有关投资学的各种工具之时,倒是时常感叹自己的数学功底不足,不能构建出更加复杂的模型来。总的来看,我们许多人都或多或少地遵循着这样一种信仰:通过对数学这种基础科学工具的应用,我们能够在金融市场上获得超出常人的回报。
我导师的丈夫,沃尔福森教授,最近向我介绍了一位华尔街成功的投资者的故事,我非常惊讶地发现在华尔街,居然有一位类似于我们“独孤求败”大侠的人物。他在9?11恐怖事件袭击美国之后那“举世沧海横流”之际,展现了无愧于这一称号的投资战略。当我了解他的投资方法之后,非常佩服他的勇气和智慧。也使我重新以一种敬仰和自豪的心情去看待那被许多热衷于现代投资理论的人所淡忘的中国古典哲学,并由此既深感先贤智慧之博大,又惭愧自己不能“继往圣之绝学”。现在将这位华尔街上“独孤求败”的成功故事介绍给大家,希望对读者的投资决策有所启示。
这位华尔街的“独孤大侠”真名叫Nassim Nicholas Taleb(泰力布),毕业于芝加哥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此人个性沉默而内向,是经济学界典型的数学分析高手。他组建了一家投资基金公司——Empirica,仅从公司名称上就不难看出这是一个强调定量分析的投资公司。的确,公司的大部分雇员也都来自美国的名牌大学,有长期从事数学分析,模型构建的经验和能力。一开始,公司的经营作风也确实和其他许多华尔街的投资公司一样,整天研究一大堆随机变量,设计各种模型,以期能够先于市场找到投资机会。但是泰力布渐渐发现无论多么先进复杂的数学工具都不能使他的基金公司稳赚不赔。
事实上,泰力布发现在华尔街聚集了许多顶尖的投资高手,按他的讲法就是:俄罗斯来的理论物理学家,中国来的基础数学家,加上印度来的电脑程序员,天才们造就的各种数学模型充斥着交易大厅,人们都坚信通过自己的模型能够取得超额回报。一般来说,我们相信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遵循着一个类似随机过程的规律。假设有1千个人从事投资,那么最后可能只有不到10个人能够在股市的历次波动中都做出准确的判断而变成暴富。泰力布说,不幸的是,尽管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但是他们还是坚信只要模型构建得足够精确,自己就能够成为那幸运的少数人。

危险永远存在

泰力布对投资理念的改变源自于他对一位在华尔街久负盛名的投资战略大师的拜访。1997年的一天,泰力布来到这位大师所管理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当时这家公司的电脑模型显示,市场的波动率将下降,应该是卖出一项债券卖方期权的最佳时机(这对普通人来说可能有些拗口:这种做法又称为作空一项作空工具),因为如果市场目前的波动率高,说明市场根据目前的信息对将来有可能出现不确定性事件的判断比较高。而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则基于其自己开发的电脑模型所推算出来的结论,判断市场的波动率将会下降。所以他们采用了一种风险非常大的作法,向其他判断风险波动率将会上升的头之人出售卖方期权。以承担风险的办法来获得期权价格的收益。当时泰力布问这位大师,如果债券市场出现突发事件而导致波动率上升怎么办?这位大师说,除非俄国政府财政破产,拒付到期国债,否则自己构建的模型将确保收益,而谁又会想到几个月后,俄国政府真的就无法偿还其到期国债!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就此垮了。这位大师事后一直在辩解说,任何人都无法预测到俄国政府破产的风险,自己是无辜的等等。
而通过这一事件,泰力布确信自己找到了一种新的投资组合战略。他的逻辑是:对于不可预计的突发事件的发生,金融市场是没有准备的,就连“长期资本管理公司”这样的基金都忽略发生人为灾难的可能。而这些事件的发生又是不受金融市场控制的,各种危险始终存在,随时可能发生灾难。用泰力布自己的话说,就是“你坐在湖边数天鹅,看到连续有1000只白天鹅依次飞过来,但是你并不能就此判断第1001只飞过来的天鹅也一定是白的”。因为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存在着黑天鹅(“危险始终存在”),历史数据并不能告诉我们下一个天鹅的颜色。更糟糕的是,几乎所有的投资人都根据自己的数学统计模型和正态分布的假设,提出基于前1000个样本的观察,第1001只天鹅出现白天鹅的可能性更大。既然每个人都预计出现白天鹅,那么在金融市场上,用以防范出现“黑天鹅”灾难的金融工具一定被过低地定价了。这是一次典型的被所有人忽略的投资机会。
构造独特投资组合

由此泰力布开始构造一项在旁人看来极其奇特的投资组合,他专门购买低价的卖方期权。举例来看,今天通用汽车的股票价格是100美元,泰力布就买入一项允许他按照10美元价格出售通用汽车股票的权利(卖方期权),在未来3个月内,如果发生重大灾难,那么通用汽车的股票很可能跌至5美元,这样泰力布就赚了5美元左右(需要扣除购买期权的成本)。由于所有人都认为灾难不会发生,通用汽车的股票甚至不会跌至50美元,所以造成泰力布所购买的10美元卖方期权的价格会很低。这样,如果3个月内什么灾难也没有发生,那么泰力布也只损失很少一部分钱,而一旦发生灾难,他就大赚一笔。那么,为什么泰力布不选择购买90美元的卖方期权呢?因为他认为市场对于正常的价格波动,是有准备的,像90美元的期权肯定是在市场预期之内的。而只有发生市场预期之外的灾难情况下,通用汽车的股价才会跌至10美元,他手里的期权才会有价值。
自从他开始这项投资之后,他的公司就不再从事复杂的数学模型演算,而只是不断地买入低价的卖方期权。他成了华尔街惟一的等待灾难降临的人。据泰力布本人说,公司现在更多地谈论巴赫的音乐和科罗拉多的滑雪季节。一次他的好朋友,一位数量分析大师来看他,听说他的投资组合后,大为惊讶。他说道,“泰力布,除非有一架飞机撞进了我们的办公楼,否则你的投资简直就是慢性自杀。”需要告诉读者的是,他们的办公楼就在纽约世界贸易中心。接下来的事情,大家一定已经知道了。
泰力布成为9?11这场灾难的受益人,他的公司取得了惊人的盈利。因为市场上没有人预期会发生这样的灾难,而灾难的发生又和人们的预期无关,有其自身的规律。在这之后,金融巨匠巴菲特也痛陈自己旗下的保险公司,根本没有考虑到这样的恐怖主义风险,以至于将保费定价过低,由此造成了重大损失。这从一个方面也印证了泰力布的判断是正确的,人们都在预期那些他们认为可能发生的事情,并且对此深信不疑。
泰力布也许并不神奇,并没有任何组织的内部消息,他也不知道究竟会发生什么,到底是飞机撞大楼还是陨石撞地球。但是他知道:危险始终存在,灾难总要发生,而我们的数量统计规律并不能掌握灾难发生的规律。而当其他人都相信自己的分析能够排除灾难的时候,属于他的机会就降临了。希望这个华尔街真实的“独孤求败”大侠和他的“黑天鹅”能够带给大家一些有益的思考。
泰力布故事的启示

1 正如世界上的能量是守恒的,世界上并没有生产财富的机器(Money Machine)。我们不能构造出一种极度智慧的模型,确保我们源源不断地从股票市场上赚钱。
2 不幸的是,许多人在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仍然相信自己的分析和模型。这个故事再次提醒我们有效金融市场的理论的正确。
3 当人人都自信自己能够通过模型或者其他什么分析工具来把握市场机遇的时候,你应该坚决做空股市,至少也应该撤出资金。因为这个时候,任何投资机会都至少已经被合理地定价了, 剩下的只有发生灾难的可能。

作者系美国Dartmouth大学Tuck商学院金融战略博士后研究员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26 08:00

索罗斯投资启示35条

索罗斯投资启示35条

索罗斯是天下奇才,他的投资秘决天下景仰。
      启示一:乱局即大局

  索罗斯说过:金融市场天生就不稳定,国际金融市场更是如此,国际资金流动皆是有荣有枯,有多头也有空头。市场哪里乱哪里就可以赚到钱。辨识混乱,你就可能致富;越乱的局面,越是胆大心细的投资者有所表现的时候。

  一项情形变的越遭,就会向上弹的越高。跌的越深,市场越乱就越可能出现大行情。很多情况常常是:市场乱,投资人跟着一起乱。所以我们常常可见到恐慌性卖压,投资人奋勇追高等新闻标题。乱局对冷静的客观投资人来说,正式天赐良机,因为这可能是大捡便宜货的机会,也是财富重新分配的时候。

  启示二:见坏快闪,认赔出场求生存是索罗斯投资策略中最重要的原则,那么眼明手快,见坏就闪就是求生存最重要的方式。

  1974年,索罗斯在日本股票市场建立极高的持股比例,一日下午,东京某位营业员打电话告诉他一个秘密,内容是告诉他日本人对陷入水门案件丑闻的尼克森总统反应欠佳,当时正在打 网球的索罗斯毫无犹豫地立即决定卖出日本所有股票,由此可见眼明手快是许多基金操盘人的必备功夫。

  大部份投资人充斥一种舍不得的情绪,上涨舍不得卖,下跌也舍不得卖,看了难过,杀了手软,出脱往往是波段最低点。

  启示三:昨天的历史,明日的走势

  索罗斯成功的预测1987年的崩盘,秘诀为何?鉴往知来。

  经济危机的爆发,往往是累积长期不稳定的情况所酝酿而发生。历史的经验往往可以预测未来,因为历史是会重演的,所以以史为镜不失为预测的重要方式。

  1929年及1987年崩盘类似之处:

  短期货币市场利率走扬,造成股市资金动能不足,大量美元流入他国中央银行,美国联邦理事会没有注入等量货币造成资金流动性不足。1987年下跌幅度36% 与1929年相似,每日价格的波动与1929年相似。胡佛总统对股灾之初发表谈话,里根总统在股灾发生之初发表谈话,内容与胡佛相似。

  启示四:别人话中话,我见财上财——解读能力

  一些平淡无奇的话,在索罗斯听起来,可能就是重要的买进或卖出的讯号。这样的启示说明了索罗斯一项重要的能力,就是解读。

  各国重要领袖、甚至政府领袖、商界人士的重要谈话,都隐含了相当重要的意涵在其中,而差别在于听者能听懂几分、又能执行几分。

  1992年德国央行史莱辛革的一习演说提到:如果投资人认为欧元是一篮子固定的货币的话,那就错得离谱了。当年总统为了经济问题,一再提高马克的利率,使得马克变成强势货币,而为了维持 汇率的稳定,使得德国及意大利不得不跟进,但是英国及意大利的经济情况不理想,因此苦撑汇率之下,对德国抱怨连连。索罗斯听了史莱辛阁这番话以后,认为其中别有文章,他话中的涵义可能影射虚弱的意大利里拉。事后索罗斯与史莱辛阁谈话,问其是不是喜欢以欧元作为一种货币。史氏回答,他喜欢欧元的构想,但是欧元这个名称则并不喜欢,如果用马克的话,他会比较容易接受。读出弦外之音的索罗斯便立刻放空意大利里拉,大赚三亿,并借了一大笔英镑,改换成马克,又大赚十亿美金。

  启示五:小心,明牌就在你身边

  明牌就出现在报纸、新闻、电视、广播、甚至口耳相传的小道消息上。

  1972年,有一天晚上索罗斯听到了国民城市银行招待证券分析师吃晚饭的消息,这是一件从未发生过的事,虽然索罗斯不在受邀行列之列,但他却敏锐的认为其中必有不寻常的事情要发生,他立即主张买进经营体质较佳的银行股,他的联想是银行业可能要公布利多消息。果然索罗斯买进的股票获利五成。

  启示六:仙人打股有时错,错误为投资之必然

  1987年索罗斯仔细检视全球经济大势后,他的结论是:崩溃会从日本开始。当时日本债券市场崩盘,索罗斯研判债券市场的崩盘效应会扩大到股票市场,因为股票市场股价高估的现象远高于债券市场的不合理性,所以他认为日本股市会领先下挫,但没想到投机性的资金反而涌进了日本的股票市场,日本股市又创了新高。 

  启示七:勇于认错的自省精神

  索罗斯相信使他与众不同的最大能力,就是能很快地察觉过错。能做到很快察觉过错,势必拥有较为敏锐的心智及高人一等的勇气。

  在索罗斯的理论里,由于他认为人类对事情的认知是不完整的、有缺陷的,所以人类思想天生就容易出错。索罗斯能够了解事实与认知的差距。    

  启示八:最大天赋——化繁为简     

  耐烦——好比金融市场若真的要分析起来,铁定没完没了,经济大势、政治影响、个股基本面、历史走势图、产业前景等等分析后,最后很单纯,只是买或不买、卖或不卖的最终判断而已。索罗斯每天阅读十数份各类专业刊物的原因就在此。

  索罗斯可以带领即将达到四十个国家据点的慈善组织,也可以跨足不动产、农牧业、网络公司、寿险公司、金融商品、超级市场等各种不同领域,他全部是亲自了解,并不只是听任幕僚人员的建议。而且他每天要花三分之一的时间思考,他并非超人,他只是将化繁为简真正融入到他的投资生涯和日常生活中。

  启示九:在前进中整顿

  索罗斯要进入美国市场前,他对美国市场并不了解,可是他采用直接进场的方式学习,然后在过程中,时时检讨缺失。先拿一部分金额投入测试一下市场,感觉对了,又印证他的理论,再开始调集重兵,予市场致命一击。

  在前进中整顿,不是走一步算一步,而是从行动中积极调整投资策略。

  启示十:管理风格

  开放式沟通:索罗斯身边的人不是唯唯诺诺的人,而是在不同意见时,勇敢的反驳索罗斯。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例如有位能力不错的交易员,在不知情下进行了风险很大的货币交易,这笔交易赚了大钱,但索罗斯请他走路,因为若有闪失,是由他自己负起全责,而非手下。

  充分授权:例如他多次在跟属下会议中,告诉他们如果看好一项投资标地,为什么下这么少的赌注呢?其实那名部属所投资的金额已经是天文数字,但是索罗斯却是鼓励部属加码,告诉他你的权限可以这么高,放手去做吧。

  恩威并重:他常常问部属问题,让部属难以招架,为了就是要知道负责的人到底了不了解状况,如同台湾王永庆的主管会报,不过他也赏罚分明,让属下又爱又恨。


启示十一:你有没有自己的舞台
  人必须有舞台才有发言的余地,才会受到重视,也可以在政治上谋求更大的商机。

  例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索罗斯曾企图说服当时美国总统和英国首相支持一项欧洲的复兴计画,但是这项建议非但没有被重视,还遭受人所嘲笑,他了解必须成为公众人物才能受到重视。于是推动了放空英镑一役,让英格兰银行破产,从此声名大噪,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舞台。之后还应韩国总统之邀到韩国进行访问,以非正式顾问之名评估韩国进行巨额投资的可行性。

  启示十二:要有垃圾里找黄金的慧眼

  索罗斯对冷门的东西特别感兴趣,例如在套汇还是一项冷门又无聊的工作时,他把套汇研究得很透彻,一跃成为套汇理论兼操作的大师。

  1960年,他发现一家德国保险公司—联合,若以他的资产价值相较,股价实在太低了,他便开始推荐联合的股票,结果此股票涨了三倍。  

  启示十三:与其听你的摆布,不如照我的规矩

  索罗斯说过:“我特别注意游戏规则的改变,不只是在游戏规则里打转,而是了解新的游戏规则何时出现,并且要在众人察觉之前”。他还试图改变游戏规则,在金融市场、政治市场皆然。

  例如他不以政治捐献或以资助候选人的传统做法,来作为增加政治影响力的主要方式,而是直接用他的财富支持和与其倡议的议程有关的辩论,希望受教育的大众能认同他的看法,或者捐款给内容涵盖广泛的民间组织及计划,这类的组织有助于改变全国的政治文化。

  启示十四:市场,我永远不相信你

  索罗斯说过:市场走势不一定反应市场的本质,而是反应投资人对市场的预期。但是投资人往往是不理性的,因此更加深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如果偌大的营业厅里,只有两三只小猫在看盘,这就告诉你该进场了,如果营业厅里挤得水泄不通,连上市上柜都分不清,股票名字都叫不出来的隔壁大妈都告诉你该买股票了,这就是该退场的时候了。

  启示十五:神秘第六感

  索罗斯很相信他自己的动物本能。每当事情生变,他就会觉得痛,当他直接管理的基金时,就时常会背痛,只要一开始痛,他就知道投资组合有问题,更妙的是如果痛的地方接近腰部就是买超出了毛病,若是左肩痛就是货币方面有麻烦。

  重点是:话虽如此,仍然不可忽视专业能力的培养,只是在下注前,不免有犹豫的心理,偶尔找个直觉来说服自己只是帮助投资的果断而已。直觉是帮助决定用的,帮助加码时坚定自己的信心。绝不可倒果为因。

  启示十六:存活下来,一切好谈

  索罗斯在《金融炼金术》的导论中说:如果我必须就我的实务技巧做个总评,我会选择一个字:存活。

  例如:1987年,当股市崩盘,他判断会从日本开始,然后才是美国股市,但是他原本放空的日本市场反走高,使他受到重创,他并没有执迷自己的判断,立刻认赔出场,他的原则是:先求生存,再求致富。所以虽然这次的投资失败,但全年的基金表现仍有14%的盈余,也为他留下日后大战的筹码,也才有日后“让英格兰银行破产者”的封号。

  启示十七:分散风险就是致力于投资组合

  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投一个篮子里。

  量子基金会把净值的资本投资于股票市场,而将融资的部分投资于像股票指数期货、债券、外汇等金融商品上。原因是股票的流动性相对于金融商品而言较小,因此将部份的净值资本投资于股票上,万一发生追缴保证金时,就较能避免灾难式的崩盘。 

  启示十八:最高境界,无招胜有招

  索罗斯说,他的特长就是没有特定的投资作风,或者更精确点,他常常改变自己的作风以迁就环境。

  量子基金成立以来,有时做多,有时放空,有时玩股票,有时买债券,期货没少过,衍生性金融商品,他还是使用的鼻祖之一,全球各地的主要金融市场大概找不到他缺席的纪录。

  1970年代初期,索罗斯开始投资在相当不成熟的日本、加拿大、荷兰,之后又投资石油公司、银行、国防公司、农业公司的股票而获得丰厚的报酬。1973、1974年股市重挫时,索罗斯以放空方式赚钱。

  启示十九:融资,小心融资

  索罗斯重大胜利中从事的大部分是融资,但是索罗斯并非疯狂地一味运用融资操作,他本人非常了解融资的风险。

  索罗斯对融资的观念有几个基本的重点:

   1. 基金的净值必须用来支持所使用的融资:

  不得超过借贷的融资部分不得超过基金净值,以防举债大于资产的负面状况产生。

   2. 对于纯粹的商品类基金,使用的融资倍数十分节制:

  太危险的不碰,在索罗斯的认知里,商品类基金的风险较其它大,因此索罗斯在没有太大的把握下,不敢轻易以高杠杆方式操作。

   3. 投资组合本身就具有融资效果

  索罗斯认为期货、债券、股票各有不同成数的融资保证金,所以不同的投资组合,就出现不同情况及比例的融资成数,所以善用各类商品及工具,就可以变化融资成本。

   4. 必须处于正确的行情,才能藉融资来获利

  索罗斯相信自己看法正确时,才会大手笔投入。


启示二十:无心差柳尚且成荫,有意栽花当然要发
  数十年来索罗斯在很多国家建立他的民主慈善大国,他捐出去的慈善捐款已经超过十三亿美元,他甚至表示希望在死之前把所有的财富都捐出去。

  他以慈善为名,在很多国家建立起人良好的政商关系,例如延聘了许多退休的政府官员,姑且不论他是否有所意图,他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相对的,对他在人脉、在当地国情的了解上,以及他的影响力,势必对他投资有极大的帮助。 

  启示二十一:见风是雨的联想力

  索罗斯说:你的思考一定要全球化,不能只是很狭隘地局限于一隅,你必须知道此地发生的事件,会如何引发另一地的事件。他就是要投资人培养国际观,并且能够找到事件的连动关系。

  索罗斯不仅注意公司的体质,同时在意当时的大环境。兼顾微观与宏观,两者是连动密切的。

  1970年代中索罗斯曾经放空雅芳 股票,他以120元放空卖出,两年后以每股20回补,每股赚了100美元。因为索罗斯洞悉了一个趋势,即人口逐渐老化,化妆品业者收入将大受影响,他并且认为小孩子也不再用那种东西,所以他研判化妆品的销售荣景已经过去了。

  启示二十二:亲自了解而不是道听涂说

  索罗斯订了三十种业界杂志,也阅读一般性杂志,四处寻找可能有价值的社会或文化趋势。他遍览群书的目的,就是要从资料审视有何特殊之处,伺机切入市场。他很清楚,他必须把各种可能的信息输入脑子里,然后才能有凭有据地输出投资策略。

  单是阅读资料,索罗斯认为尚嫌不足,在他有地位及影响力后,他更可以透过亲自了解,实地勘查的方式,更深入了解投资标地。

  启示二十三:我不是冷血动物,而是冷血投资动物

  索罗斯说过:当我四下寻找一个投资标地时,我便遭遇困难。我并不属于任何特定社会……1947年我到英国,1956年到美国,但我从来没有完全同化成一个美国人。索罗斯从未公开拥抱美国人或犹太人的身分,有些人认为索罗斯没有种族认同。

  在索罗斯的投资世界里,他保持冷静,超然,目的取向很重要,目的就是获利,他不随国内多数人起舞,避免跟股票谈恋爱,才不致于冲昏头而感情用事。

  索罗斯并未忘本,他一直是他的祖国——匈牙利的长期资助者,在他的办公室内,都还悬挂着匈牙利艺术家的作品。 

  启示二十四:看到缺点,我就放心

  根据索罗斯的理论解释,市场参与者的偏见会影响市场价格,他并且认为有时候不仅影响价格还会影响基本面,所以他在剖析投资标地时,就习惯带着找碴的眼光,试图看出其缺点。因为只要知道缺点所在,他就能领先乐观派的投资大众。

  索罗斯常与实际操盘人就投资问题做检讨及辩论,索罗斯的作风就像博士班学生考试时的口试委员一样,不断质疑考生论文的论点,试图找出缺点。倘若一问,问题百出,就不断进行检讨,他的问题又专业又刁钻,一直到部属回答都正确时,再也没有问下去的必要,才放心进行投资。

  启示二十五:低买高卖有条件,选购股票像顶店

  从索罗斯的合作伙伴透漏出索罗斯的投资策略为:找寻低估的股票,而且拥有强势产品连锁店的公司。

  投资股票或收购其它公司都是要经过精算的过程,我们可以假想今天如果要去顶下别人的店或收购别人的公司,一定要详细推敲卖价是否合乎本质,公司的财产清册、营收状况、每月开支等等各个角度作深入的剖析,用这个价格买下来合理吗?但是事实上投资人并非如此,好像股票跟公司是不关联的独立个体。

  启示二十六:我是我眼中的我

  索罗斯自从在英镑一役胜利后,就努力转型,开始强化他慈善行为的形象和行为,并转到公共政策的领域,他时常四处演讲、接受访谈、批评世局、批评某国政策不当,俨然成为了政界人士。但是大多数人没有兴趣聆听他的意见,他们所兴趣的是他在金融方面的看法。

  在政治人物的眼中,索罗斯不是一个政治人物,连兼职都不被认同,在大众眼光,充其量他只不过是个很敢花、舍得花钱的慈善家罢了。

  但是索罗斯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而是在自己怎么做自己,他捐钱、捐设备、设立大学、奖助教授及学生、关心教育议题、网络普及、民生问题、美国对死亡的重视等等都有一定的贡献和成就。 

  启示二十七:时间换取空间,空间也可换时间

  通常大部分的人会认为索罗斯是标准的投机客,这类的人一定没有耐心,专跑短线,如果是以这类的印象看索罗斯,那就失之偏颇了。

  例如他在1989年到1992年重创英格兰银行,索罗斯就布局了三年,他只对一个只是预判,但尚未实现的局面等了三年,所以我们能说他没耐心吗?

  对相于长期投资的观点,索罗斯只是不用长期时间来换取上涨的空间,因为只要价格满意,“朝买进、夕可卖出”,时间长短并非考虑的重点,因为目的已经达到了,然后他再争取时间找寻下一个目标。

  启示二十八:果断

  索罗斯有一点非常重要的特色:说做就做,剑及履及的果断行动力。

  例如在1974年,当索罗斯接到一通东京营业员的电话,觉得当时环境不利,在日本拥有极高持股部位的索罗斯,立即毫不犹豫做出出脱的决定。当做决定的时机成熟时,他绝不花十五分钟以上的时间做研究。

  索罗斯说过,日本是他喜欢的地方之一,他愿意在他喜欢的市场里,全部撤出,必然是他研判局面可能生变。但是对于尚未发生的事,能够勇于即刻做决定,没有半点迟疑,这样的果断利,的确超乎常人。

  启示二十九:彻底分工就是彻底成功

  索罗斯的金融生涯里曾经有一度遭遇瓶颈,他衣食无虞,基金规模不断扩大,但是他的精神却几近崩溃,他对眼前的成就忽然起了疑心,结果又与妻子离异,与工作伙伴拆伙。当时他设法找人分担经营基金的责任,不断地征人访才,找到人之后,却又放心不下,能然过问业务,甚至还是自己做决定,结果导致量子基金出现后首度亏损。

  经过多次教训,他真的做到交棒的动作,把业务逐渐转给一些手下悍将,他将许多重要的工作充分授权给下属负责,当然本人仍然关心基金的运作,也随时提供建言,结果量子基金之后又创造了另一波高峰。

  启示三十:冒险不是忽略风险,豪赌不是倾囊下注

  翻开索罗斯征战金融界的纪录,一般人都会被他出手的霸气吓到,也可以说豪气。很多人误以为只是命运之神特别眷恋索罗斯,认为只是赌赢罢了,赌输了还不是穷光蛋一个。

  其实索罗斯在从事冒险之前,是评估过风险,下过研究功夫的,他的冒险并不是不顾安全考量,赌资虽大但不是他的全部家当。他虽然时常豪赌,但也会先以资金小试一下市场,绝不会财大气粗到处拿钜资作战。

  启示三十一:政府护盘,反向指针?

  经济学家眼里政府以任何方式介入股市都是不当的做法,但并不为索罗斯所赞同。但索罗斯也不完全赞成政府干预,他赞成有一个有力度的国际央行之类的组织,足以解救濒临危乱的经济,他并没有明讲是否赞成各国政府介入。

  例如1997年的金融风暴,从泰国央行喊话开始,到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台湾、香港、韩国、每一个政府的央行皆大力护盘,但是结果不但徒劳无功,而且更加惨重。政府的护盘有时可成为市场变盘的警讯,所以在投资前,要考虑政府的态度,它有可能成为研判走势的反项指针。

  启示三十二:不是闲人闲不住,真是闲人非等闲

  我们仔细研究一些金融股市大亨的行事模式后,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并不是整天忙忙碌碌地盯着大盘,为一两天的涨跌神情紧张地喊进杀出。例如股神巴菲特,并没有一般大众印象中的忙碌生活。他的公司并未设在繁华的市中心,而是设在遥远的内布拉斯市。最重要的办公室里,甚至没有计算机或股票交易的终端机。巴菲特说:没有热闹的小道消息,才能冷静思考。

  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的管理工作早就落在他的手下身上,他曾说,他一天要花三分之一的时间思考,并澄清自己对于将要往何处去、世界要往何处去等问题的想法。索罗斯也说过,自己一直未涉入过程中,他是以一个思考的角度参与,思考就是要置身事外,保持自己的客观与超然。  

  启示三十三:要效法索罗斯先定位自己

  因为索罗斯的成功造成所有避险基金的经理人都流行一种“只管总体金融面,不从事证券分析”的流行现象,每一个人都想跟索罗斯一样,做一个总体经济面的宏观投资人,不必再从事选股的工作。这些基金经理人忽视为上市公司做基本分析,不看年度报表,不管企业界的问题,也不管他们的竞争力,每一个人都想成为另一个索罗斯。

  但是其时每个人遭遇不同,所罗斯一开始就接触套汇,加上他特殊的欧洲背景,促使他在套汇领域勤加钻研,所以他必须熟悉市场大势,但是一般的金融工作人员,不思在自己的领域中,坚守岗位,只是一味的跟进成功之后的索罗斯脚步,结果导致自己的失败。

  启示三十四:我看我我且非我 谁装谁谁就是谁

  从索罗斯所扮演的角色来看,包含生活各种差异极大的事物,他可以说是一个慈善家,又渐成一个政治家,他自视是一个哲学家,在金融领域方面又是一个投资家,他也擅长钻法律漏洞,利用法律规定不严的灰色地带,取巧行事。

  很清楚的,索罗斯不以现状满足,仍朝理想迈进,不以事多而苦,仍一一厘清完成,多重的角色在他身上,虽不甚协调,但是他成功演出每一个角色,在每个角色,都尽力表现。

  启示三十五:风雨不惊 无怨无悔

  1987年的股市崩盘,索罗斯猜错了崩盘的排序,于是造成他损失极为惨重,当然有记者问到他对此次重挫的反应,索罗斯只说:我觉得很有趣。索罗斯的朋友说过:索罗斯面对崩盘时表现镇定,索罗斯认赔的态度比我见过的任何人都好,他可能认为市场没照他的想法演变,但既然出了错,经他理解后,就大步离去,不再留连了。

  索罗斯不管赚钱也好,亏前也罢,一切的结局都是荣辱不惊,在他的人生里,钱已经不是这么重要,赚钱是他的工作,不是他的目的。这样的修为值得每一个投资人努力培养与学习。

hefeiddd 发表于 2007-11-26 08:01

海龟计划源始

海龟计划源始


超级“海龟”
有13个人,其中大部分人对交易操作一窍不通,而已经接触过的人也经历了亏损。仅在两个星期之内对这些人进行培训,使他们学会操作,使每个人都逐渐成为百万富翁。这难道是神话?不,这是确确实实发生在不太遥远的过去的真实故事。正是这个事实结束了人们对能否教会一个人在金融市场上取得成功,这种才能是否天生的问题的争论。
谁说海龟又缓慢又笨重?一回到天生的环境——水中,它就不再笨拙,其动作灵敏又优美。
与此相似的情形发生在1983年,当时“期货大王”理查德·丹尼斯成立了由一些人组成的金融市场专家小组。之前,其中大部分人根本就没有接触过交易操作。只是每个人在自己一直向往的领域中得以施展才华。这个计划被取名叫?海龟?(?Turtles?)。正如丹尼斯自己解释,他采用这个名称的灵感是缘于东南亚的旅行。“我们要像在新加坡饲养海龟一样,培养他们。” 他在<华尔街日报>的采访中这样声明。
一场大争论,就赌1美元
这个在金融交易历史上几乎最出名的计划起源于一场普通的争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丹尼斯和他的老朋友比尔·埃克哈特在成功的金融家是天生造就还是后天培养的问题上一直持有不同意见。埃克哈特认为,要想在金融交易中取得成功,光靠数学化培训和专业智能是不够的。他认为,自己的朋友丹尼斯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不但有这方面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具有特殊的“对钱敏感的嗅觉”和帮助他进行盈利交易的直觉。
俗话说:“旁观者清”,这无疑有一定的道理。埃克哈特可能比丹尼斯本人更了解丹尼斯。但“期货大王”完全不同意埃克哈特关于直觉的观点。跟任何具有交易操作经验的人一样,丹尼斯知道,直觉只能在个别情况下有用,但如果想长期获利,就需要其他东西。丹尼斯在与埃克哈特的争论中坚持了自己的观点,即成功依靠两大“支柱”——他研究出的几种交易方法及严明的纪律。其中第二点同样重要,它不允许偏离他所制订的法则。而最主要的是,丹尼斯确信,其他交易员也可以通过严格遵守这些法则,取得成功。
彻底解决这个争议的唯一方法就是去证实哪个人的观点更符合实际。因此,1983年理查德建议进行实验:组织一部分学员,由他本人向他们传授自己的交易方法。最后从他们的交易成绩就可以得出结论,是否可以培养出成功的交易员。
丹尼斯和埃克哈特当即击掌打赌。胜者获得1美元。
给所有有意者提供金融市场上的工作
为了实验的公正性,他们决定邀请他们不认识的人参加。是否具备金融交易专业知识无关紧要。
?国内最大的石油公司招聘负责人——欢迎有意者报名!?、?国内头号银行招聘总经理——不需要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如果在权威性报纸和杂志上看到这些广告,您会怎么想?开始可能会认为是愚人节玩笑而一笑置之,但看了日历后,会马上按广告中的号码打电话或发出自己的简历?
在?华人街日报?和?纽约时报?上读到这则广告的很多人正是这样行动的。原因很简单,广告中称:学员经过短期培训后,将获得交易帐户。
Drexel Fund 办公室开始繁忙了起来,因为需要处理几千封应聘者的来信。虽然未提出专业要求,但挑选过程依然严格。应聘者需要证明:自己的个人素质符合丹尼斯的交易方法。丹尼斯主要关心的是,应聘者起码应具有中等水平的智力,还有他们面对风险的态度。最主要的是,学员保证能够被教会。而第二个条件对交易员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即克制情绪、控制风险的能力,这是成功交易员必须具备的。因此,为了测验应聘者的素质,还组织了面试。
共有13个人过关。这些幸运者来自各行各业,有演员、保安人员、两个职业扑克玩家(其中一人是这一项目的世界冠军)、会计、两个不太走运的交易员、金融顾问、中学毕业生、在交易所工作过的女职员,甚至还有电脑游戏设计师。
两个月赚取一百万
理查德·丹尼斯从17岁开始了自己的经纪人生涯,而25岁时挣到了自己的第一个1百万美元。在积累这笔财富的过程中,他经历了无数次试验和错误、成功和失败。他为自己的计划挑选的“海龟”们就比他幸运多了。在1983年12月末的两周内,丹尼斯和埃克哈特亲自向他们传授了两人对金融市场所了解的一切。1984年1月初,“海龟”们拿到了第一笔数额不大的交易资金。到了2月份,其中大部分人展示了实际操作本领,并且每个人拿到1百万美元自行管理。这只是一个神话的开始。因为后来所有应聘者都成了成功经纪人,赚到了几百万美元。
埃克哈特输得心服口服。对普通人是否也可以学会交易操作这样的问题,它的回答是:“是的,这是肯定的!”。
“我当时猜想,一般交易员给交易添加某些不能成为交易系统的组成部分的因素。但事实证明我的看法是错误的。海龟教学方法取得了极大成功。他们学会了怎样进行完美的交易……任何具有中等智力的人都可以学会交易” 。
?海龟? 计划成了交易史上最成功的一次案例。它的“毕业生”们在而后的4年中取得了非凡的利润——年均复利达80%。
反面的反面
那么“海龟”成功的秘诀究竟在哪里?很多交易员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们违反了公认的法则。那么就应该走向大多数人的反面,也就是使利润继续扩大,迅速结清亏损头寸,严格遵循资金管理法则。
虽然丹尼斯没有保留交易策略方面的任何秘密,但其正宗的交易方法只被极少数人掌握。计划参加者被禁止泄露丹尼斯交易秘诀,直到1992年方可解禁。甚至在禁止期限结束后,学员们仍旧没有公开秘诀,看来,他们并不完全同意老师的所有见解。
但还是有一些专家描绘出了该交易系统的部分结构形态。
在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海龟”进行大规模的长线投资。按照“趋势”进行的几宗大交易形成主要的收入来源。很多小交易或风险性较高的交易可能会带来亏损。
而且在做出决策时,对基本面数据不予考虑。最关注实时的价格和市场动向。而且也不刻意去追踪顶部和底部。重要的是把握住趋势的大区域。那么怎样能抓住它的起始点和结束点呢?为此,“海龟”利用了不对称交易通道的突破,因为他们认为,就在这个时候将产生新的趋势。
在各个对称通道中,最高价和最低价的跟踪期间是一样的。相应地,在各个不对称通道中,这些跟踪期间则不一样。
一定期间内的几个最高价决定通道线。“海龟”所利用的信号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变化。专家们认为,在80年代中期常用的方法应该是:向上突破最近21天的最高价时,建立长线头寸,向下突破最近10天的最低价时,结清长线头寸。
趋势是你的朋友
在“海龟”计划实施后许多年间,市场发生了很多变化。相应地,交易策略也在变化。只有一点没有变——“海龟”进行长线投资。而且他们认为,依靠统计的很多分析方法并不适用于交易。
比如,埃克哈特认为,许多常用的分析方法(移动平均线、突破)剔除价格中所包含的结构信息。进行突破交易的交易员只跟踪结构信息中的两个部分,即在一段期间内的最高价和最低价,却忽视它们之间的价格结构。“因为这个原因和其他原因,我们在我们的交易系统的任何部分都谨慎地避免突破交易。”埃克哈特谈到。
因此,交易策略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资金管理。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海龟”特别看重的大趋势,这些大趋势几个月才会产生一次。在其他情况下,往往会依靠那些事实上不真实的信号去建立头寸,而这样的交易将导致亏损。经过一连串失败,交易资金可能会受到不可挽回的损失。要在这个不利的时机保住资金,就应使所建立的头寸量和现时的变异性成反比,即变异性越高,越缩小所建立的头寸量。
海龟们成功的另一个秘诀是使用所谓“金字塔”资金管理方法。它的原理很简单:当所建立的头寸盈利在扩大时,继续顺势加仓。当交易亏损后,则缩小持有的头寸量。这样可以在不利的时机,降低破产机率,等待抓住趋势。
不过,计划参加者使用的策略、风险和利润的组合方式都不尽相同。季·马利阿称:他不会去追求100%的利润而使资金面临极高的风险,而帐户资金增减幅度不应超过30%以上。
而莉丝·切瓦尔却是进攻式策略的拥护者,她认为:如果你确信最终会取胜,那么就应该“把赌注压大,能压多少就压多少”。当然,与此同时,应遵循两个法则:
1.在时机不利时,应掌握好止损,给有利的时机保留交易资金。
2.就算受到一时的挫折,也应保持坚强的意志而继续玩下去。
很多投资者并不认同切瓦尔的“俄罗斯滑道”策略,而其中很多人还缺乏耐心。1985年 “海龟”们下海后不久,莉丝的帐户资金缩减了45%。对很多投资者来说,这样的打击可能会使他们患脑梗塞。而之后发生的事情更加刺激。四个月后利润达到了435%。这样的事情在莉丝的交易生涯中发生过不止一次。
页: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笨蛋的股指交易记录-------地狱级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