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经典演讲:格雷厄姆—多德都市里的超级投资者
巴菲特最著名的演讲——价值投资为什么能够持续战胜市场特别报道--刘建位 编译
每个价值投资人的投资业绩都来自于利用企业股票市场价格与其内在价值之间的差异 ——巴菲特
价值投资策略最终要归根于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的思想。1934年年底,他与戴维·多德(David Dodd)合作完成了他酝酿已久的《证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这部划时代的著作标志着证券分析业和价值投资思想的诞生。这本巨著在过去70年间共发行了五版,被誉为投资者的“圣经”。
纽约证券分析协会强调,格雷厄姆“对于投资的意义就像欧几里得对于几何学、达尔文对于生物进化论一样重要"。格雷厄姆“给这座令人惊叹而为之却步的城市——股票市场绘制了第一张可以依赖的地图,他为价值投资奠定了方法论的基础,而在此之前,股票投资与赌博几乎毫无差别。价值投资没有格雷厄姆,就如同共产主义没有马克思——原则性将不复存在。”人们通常认为是格雷厄姆确立了证券分析的原则,所以格雷厄姆被尊称为"现代证券分析之父"。
198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纪念格雷厄姆与多德合著的《证券分析》出版50周年的庆祝活动中,巴菲特——这位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投资课上唯一给了“A+”的最优秀的学生进行了一次演讲,他在演讲中回顾了50年来格雷厄姆的追随者们采用价值投资策略持续战胜市场的无可争议的事实,总结归纳出价值投资策略的精髓,在投资界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编者:“格雷厄姆—多德都市的超级投资者们”作为巴菲特最著名的演讲名留青史,广为流传。巴菲特在中国十周年纪念八,从英文原版入手,尽可能罗列相关资料推出此次中英文对照的饕餮盛宴。敬请各位入席。
格雷厄姆-多德都市的超级投资者们
THE SUPERINVESTORS OF GRAHAM-AND-DODDSVILLE
-巴菲特1984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的著名演讲
1984年在庆祝格雷罕姆与多德合著的《证券分析》发行50周年大会上,巴菲特-这位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大学的投资课上唯一给了“A+”的最优秀的学生进行了一次题为“格雷厄姆-多德都市的超级投资者们” (The Superinvestors of Graham-and-Doddsville)”的演讲,在他演讲中回顾了50年来格雷厄姆的追随者们采用价值投资策略持续战胜市场的无可争议的事实,总结归纳出价值投资策略的精髓,在投资界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THE SUPERINVESTORS OF GRAHAM-AND-DODDSVILLE
Tilsonfunds EDITOR'S NOTE: This article is an edited transcript of a talk given at Columbia University in 1984 commemorating the fiftieth anniversary of Security Analysis , written by Benjamin Graham and David L. Dodd. This specialized volume first introduced the ideas later popularized in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 Buffett's essay offers a fascinating study of how Graham's disciples have used Graham's value investing approach to realize phenomenal success in the stock market.
Is the Graham and Dodd "look for values with a significant margin of safety relative to prices" approach to security analysis out of date? Many of the professors who write textbooks today say yes. They argue that the stock market is efficient; that is, that stock prices reflect everything that is known about a company's prospects and about the state of the economy. There are no undervalued stocks, these theorists argue, because there are smart security analysts who utilize all available information to ensure unfailingly appropriate prices. Investors who seem to beat the market year after year are just lucky. "If prices fully reflect available information, this sort of investment adeptness is ruled out," writes one of today's textbook authors.
格雷厄姆与多德追求“价值远超过价格的安全保障”,这种证券分析方法是否已经过时?目前许多撰写教科书的教授认为如此。他们认为,股票市场是有效率的市场;换言之,股票价格已经充分反应了公司一切己知的事实以及整体经济情况:这些理论家认为,市场上没有价格偏低的股票,因为聪明的证券分析师将运用全部的既有资讯,以确保适当的价格。投资者能经年累月地击败市场,纯粹是运气使然。“如果价格完全反应既有的资讯,则这类的投资技巧将不存在。”一位现今教科书的作者如此与写道。
Well, maybe. But I want to present to you a group of investors who have, year in and year out, beaten the Standard & Poor's 500 stock index. The hypothesis that they do this by pure chance is at least worth examining. Crucial to this examination is the fact that these winners were all well known to me and pre-identified as superior investors, the most recent identification occurring over fifteen years ago. Absent this condition - that is, if I had just recently searched among thousands of records to select a few names for you this morning -- I would advise you to stop reading right here. I should add that all of these records have been audited. And I should further add that I have known many of those who have invested with these managers, and the checks received by those participants over the years have matched the stated records.
或许如此!但是,我要提供一组投资者的绩效供各位参考,他们长期的表现总是超越史坦普500种股价指数。他们的绩效即使纯属巧合,这项假说至少也值得我们加以审查。审查的关键事实是,我早就熟识这些赢家,而且长年以来便视他们为超级投资者,最近的认知也有十五年之久。缺少这项条件——换言之,如果我最近才从成千上万的记录中挑选几个名字,并且在今天早上提供给各位——我建议各位立即停止阅读本文。我必须说明,所有的这些记录都经过稽核。我必须再说明,我认识许多上述经理人的客户,他们长年以来所收取的支票确实符合既有的记录。
Before we begin this examination, I would like you to imagine a national coin-flipping contest. Let's assume we get 225 million Americans up tomorrow morning and we ask them all to wager a dollar. They go out in the morning at sunrise, and they all call the flip of coin. If they call correctly, they win a dollar from those who called wrong. Each day the losers drop out, and on the subsequent day the stakes build as all previous winnings are put on the line. After ten flips on ten mornings, there will be approximately 220,000 people in the United States who have correctly called ten flips in a row. They each will have won a little over $1,000.
在进行审查之前,我要各位设想—场全国性的掷铜板大赛。让我们假定,全美国2.25亿的人口在明天早晨起床时都掷出一枚一美元的铜板。早晨太阳升起时,他们都走到门外掷铜板,并猜铜板出现的正面或反面。如果猜对了,他们将从猜错者的手中赢得一美元。每大都有输家遭到淘汰,奖金则不断地累积。经过十个早晨的十次投掷之后,全美国约有2.2万人连续十次猜对掷铜板的结果。每人所赢得的资金约超过1000美元。
Now this group will probably start getting a little puffed up about this, human nature being what it is. They may try to be modest, but at cocktail parties they will occasionally admit to attractive members of the opposite sex what their technique is, and what marvelous insights they bring to the field of flipping.
现在,这群人可能会开始炫耀自己的战绩,此乃人的天性使然。他们可能保持谦虚的态度,但在鸡尾酒宴会中,他们偶尔会以此技巧吸引异性的注意,并炫耀其投掷铜板的奇异洞察力。
Assuming that the winners are getting the appropriate rewards from the losers, in another ten days we will have 215 people who have successfully called their coin flips 20 times in a row and who, by this exercise, each have turned one dollar into a little over $1 million. $225 million would have been lost, $225 million would have been won.
假定赢家都可以从输家手中得到适当的奖金,再经过十天,约有215个人连续二十次猜对掷铜板的结果,每个人并赢得大约100万美元的奖金。输家总共付出2.25亿美元,赢家则得到2.25亿美元。
By then, this group will really lose their heads. They will probably write books on "How I turned a Dollar into a Million in Twenty Days Working Thirty Seconds a Morning." Worse yet, they'll probably start jetting around the country attending seminars on efficient coin-flipping and tackling skeptical professors with, " If it can't be done, why are there 215 of us?"
这时候,这群人可能完全沉迷在自己的成就中:他们可能开始著书立说:“我如何每天早晨工作30秒,而在二十天之内将—美元变成100万美元。”更糟的是,他们会在全国各地参加讲习会,宣扬如何有效地投掷铜板,并且反驳持怀疑态度的教授说,“如果这是不可能的事,为什么会有我们这215个人呢?”
By then some business school professor will probably be rude enough to bring up the fact that if 225 million orangutans had engaged in a similar exercise, the results would be much the same - 215 egotistical orangutans with 20 straight winning flips.
但是,某商学院的教授可能会粗鲁地提出—项事实,如果2.25亿只猩猩参加这场大赛,结果大致上也是如此——有215只自大的猩猩将连续赢得20次的投掷。
I would argue, however, that there are some important differences in the examples I am going to present. For one thing, if (a) you had taken 225 million orangutans distributed roughly as the U.S. population is; if (b) 215 winners were left after 20 days; and if (c) you found that 40 came from a particular zoo in Omaha, you would be pretty sure you were on to something. So you would probably go out and ask the zookeeper about what he's feeding them, whether they had special exercises, what books they read, and who knows what else. That is, if you found any really extraordinary concentrations of success, you might want to see if you could identify concentrations of unusual characteristics that might be causal factors.
然而,我必须说明,前述事例和我即将提出的案例,两者之间存在着若干重大差异。旨先,如果(a)你所选择的2.25亿只猩猩的分布状况大致上和美国的人口分布相同;如果(b)经过20天的竞赛,只剩下215只赢家;如果(c)你发现其中有40只猩猩来自于奥玛哈的某个动物园,则其中必有蹊跷。于是,你会询问猩猩管理员各种问题,它们吃什么饲料、是否做特殊的运动、阅读什么书籍……换言之,如果你发现成功案例有非比寻常的集中现象,则你希望判定此异常的特色是否是成功的原因。
Scientific inquiry naturally follows such a pattern. If you were trying to analyze possible causes of a rare type of cancer -- with, say, 1,500 cases a year in the United States -- and you found that 400 of them occurred in some little mining town in Montana, you would get very interested in the water there, or the occupation of those afflicted, or other variables. You know it's not random chance that 400 come from a small area. You would not necessarily know the causal factors, but you would know where to search.
科学的调查也遵循此一形态。如果你试图分析某种罕见的癌症原因——例如,美国每年只有1500个病例——而你发现蒙大拿州的某个矿区小镇便产生400个病例,则你必然对当地的饮水、病患的职业或其他种种变数产生兴趣。你知道,在—个小镇中发生400个病例,绝不是随机因素所造成。虽然你未必了解病因,但你知道从哪里着手调查。
I submit to you that there are ways of defining an origin other than geography. In addition to geographical origins, there can be what I call an intellectual origin. I think you will find that a disproportionate number of successful coin-flippers in the investment world came from a very small intellectual village that could be called Graham-and-Doddsville. A concentration of winners that simply cannot be explained by chance can be traced to this particular intellectual village.
除了地理国家,还有其他方式可以界定起源。除了地理的起源,还有我所谓“智力的起源”。我认为各位将在投资领域发现,不成比例的铜板投掷赢家来自于一个极小的智力村庄.它可以称为“格雷厄姆一多德都市”。这个特殊智力村存在着许多赢家.这种集中现象绝非巧合所能够解释。
Conditions could exist that would make even that concentration unimportant. Perhaps 100 people were simply imitating the coin-flipping call of some terribly persuasive personality. When he called heads, 100 followers automatically called that coin the same way. If the leader was part of the 215 left at the end, the fact that 100 came from the same intellectual origin would mean nothing. You would simply be identifying one case as a hundred cases. Similarly, let's assume that you lived in a strongly patriarchal society and every family in the United States conveniently consisted of ten members. Further assume that the patriarchal culture was so strong that, when the 225 million people went out the first day, every member of the family identified with the father's call. Now, at the end of the 20-day period, you would have 215 winners, and you would find that they came from only 21.5 families. Some naive types might say that this indicates an enormous hereditary factor as an explanation of successful coin-flipping. But, of course, it would have no significance at all because it would simply mean that you didn't have 215 individual winners, but rather 21.5 randomly distributed families who were winners.
在某些情况下,即使非比寻常的集中现象也可能不重要。或许有100个只是模仿某一位极具说服力的领导者,而依其主张来猜测铜板的投掷结果。当他猜正面,100个追随者也会自动地做相同的猜测。如果这一位领导者是属于最后215位赢家之一,则这100也便属于同一个智力起源,这项事实便不具有任何意义,因为100个案例实际上只代表一个案例。同理,假定你生活在一个父权结构极为严密的社会,而美国每一个家庭都恰好以父亲马首是瞻。20天之后,你将发现215位赢家是来自于21.5个家庭。若干天真的分析师可能因此而认为,成功地猜测钢板投掷的结果,其中具有高度的遗传因素。当然,这实际上不具有任何意义,因为你所拥有的不是215位个别赢家,而只是21.5个随机分布的家庭。
In this group of successful investors that I want to consider, there has been a common intellectual patriarch, Ben Graham. But the children who left the house of this intellectual patriarch have called their "flips" in very different ways. They have gone to different places and bought and sold different stocks and companies, yet they have had a combined record that simply cannot be explained by the fact that they are all calling flips identically because a leader is signaling the calls for them to make. The patriarch has merely set forth the intellectual theory for making coin-calling decisions, but each student has decided on his own mannr of applying the theory.
我所要考虑的这一群成功投资者,共有一位共同的智力族长——本杰明·格雷厄姆。但是,这些离开此智力家族的孩童,都是依据非常不同的方法猜测他们自己的“铜板”。他们各自前往不同的地方,买卖不同的股票和企业,但他们的综合绩效绝对无法用随机因素加以解释。他们做相同的猜测,并不是因为领导者下达某一项指令,因此也无法用这种方式解释他们的表现。族知只提供了猜测铜板的智力理论,每位学生都必须自行决定如何运用这项理论。
The common intellectual theme of the investors from Graham-and-Doddsville is this: they search for 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value of a business and the price of small pieces of that business in the market. Essentially, they exploit those discrepancies without the efficient market theorist's concern as to whether the stocks are bought on Monday or Thursday, or whether it is January or July, etc. Incidentally, when businessmen buy businesses, which is just what our Graham & Dodd investors are doing through the purchase of marketable stocks -- I doubt that many are cranking into their purchase decision the day of the week or the month in which the transaction is going to occur. If it doesn't make any difference whether all of a business is being bought on a Monday or a Friday, I am baffled why academicians invest extensive time and effort to see whether it makes a difference when buying small pieces of those same businesses. Our Graham & Dodd investors, needless to say, do not discuss beta, the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 or covariance in returns among securities. These are not subjects of any interest to them. In fact, most of them would have difficulty defining those terms. The investors simply focus on two variables: price and value.
来自“格雷厄姆一多德都市”的投资者所具备的共同智力结构是:他们探索企业的价值与该企业市场价格之间的差异。事实上,他们利用其间的差异,却不在意效率市场理论家所关心的问题:股票究竟在星期一或星期—:买进,或是在一月份或七月份买进……。当企业家买进某家公司时——这正是格雷厄姆一多德都市的投资者透过上市股票所从事的行为——我怀疑有多少人会在意交易必须发生于某个月份或某个星期的第一天。如果企业的买进交易发生在星期一或星期五没有任何差别,则我无法了解学术界人士为何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探讨代表该企业部分股权的交易发生时的差异。毋庸多说,格雷厄姆一多德都市的投资者并不探讨bate、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证券投资报酬本的变异数。这些都不足他们所关心的议题。事实上,他们大多数难以界定上述学术名词。他们只在乎两项实数:价格与价值。
I always find it extraordinary that so many studies are made of price and volume behavior, the stuff of chartists. Can you imagine buying an entire business simply because the price of the business had been marked up substantially last week and the week before? Of course, the reason a lot of studies are made of these price and volume variables is that now, in the age of computers, there are almost endless data available about them. It isn't necessarily because such studies have any utility; it's simply that the data are there and academicians have hard to learn the mathematical skills needed to manipulate them. Once these skills are acquired, it seems sinful not to use them, even if the usage has no utility or negative utility. As a friend said, to a man with a hammer, everything looks like a nail.
面对图形分析师所研究的价量行为,我始终感觉惊讶。你是否会仅仅因为某家公司的市场价格在本周或前一周剧扬.便决定购买该企业呢?在日前电脑化的时代,人们之所以会大量研究价格与成交量的行为,理由是这两项变数拥有了无数的资料。研究未必是因为其具任何功用;而只是因为资料既然存在,学术界人士便必须努力学习操作这些资料所需要的数学技巧。—旦拥有这些技巧,不去运用它们便会带来罪恶感,即使这些技巧的运用没有任何功用,或只会带来负面功用.也在所不惜。如同一位朋友所说的,对一位持铁锤的人来说,每—样事看起来都像是钉子。
I think the group that we have identified by a common intellectual home is worthy of study. Incidentally, despite all the academic studies of the influence of such variables as price, volume, seasonality, capitalization size, etc., upon stock performance, no interest has been evidenced in studying the methods of this unusual concentration of value-oriented winners.
我认为,这一群具有共同智力起源的投资者非常值得我们研究。虽然学术界不断地对价格、成交量、季节性、资本规模以及其他变数,研究它们对股票绩效的影响,但这群以价值为导向赢家的方法却毫不受人关心。
I begin this study of results by going back to a group of four of us who worked at Graham-Newman Corporation from 1954 through 1956. There were only four -- I have not selected these names from among thousands. I offered to go to work at Graham-Newman for nothing after I took Ben Graham's class, but he turned me down as overvalued. He took this value stuff very seriously! After much pestering he finally hired me. There were three partners and four of us as the "peasant" level. All four left between 1955 and 1957 when the firm was wound up, and it's possible to trace the record of three.
关于这一项绩效的研究,我首先要追溯到从1954年到1956年间,工作于Greham—Newman公司的四位伙伴。我们总共四个人——我并不是从数以千计的对象中挑选这四个人。在我选修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课程之后,我要求进人Graham—Newman公司担任无给职的工作,但格雷厄姆却以价值高估而拒绝了我的要求。他对价值看得非常严重!经我不断地恳求,他最后答应雇我。当时公司有三位合伙股东,以及我们四位“学徒”。公司结束经营之后,我们四个人陆续在1955年到1957年间离开公司,目前只能够追踪其中三个人的投资记录。
The first example (see Table 1*正文不附表格,可参考查询文末所附的英文PDF文件) is that of Walter Schloss. Walter never went to college, but took a course from Ben Graham at night at the New York Institute of Finance. Walter left Graham-Newman in 1955 and achieved the record shown here over 28 years. Here is what "Adam Smith" -- after I told him about Walter -- wrote about him in Supermoney (1972):
第一个案例(*正文不附表格,可参考查询文末所附的英文PDF文件)是华特·史洛斯。华特从来没有念过大学,但他在纽约金融协会参加了本杰明·葛雷厄姆的夜间课程。华特在1955年离开Greham—Newman公司。以下是“亚当·史密斯”——在我和他谈论有关华特的事迹之后——在《超级金钱》(Supermoney,1972年) 一书中对他所做的描述:
He has no connections or access to useful information. Practically no one in Wall Street knows him and he is not fed any ideas. He looks up the numbers in the manuals and sends for the annual reports, and that's about it.
他从来不运用或接触有用的资讯。在华尔街几乎没有人认识他,所以没有人提供他有关投资的观念。他只参考手册上的数字,并要求企业寄年报给他,情况便是如此。
In introducing me to (Schloss) Warren had also, to my mind, described himself. "He never forgets that he is handling other people's money, and this reinforces his normal strong aversion to loss." He has total integrity and a realistic picture of himself. Money is real to him and stocks are real -- and from this flows an attraction to the "margin of safety" principle.
当华特介绍我们认识时,他曾经描述“他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在管理别人的资金,这进一步强化了他对于风险的厌恶。”他有高尚的品格.并以务实的态度自持。对他来说.金钱是真实的,股票也真实的——并从此而接受了“安全边际”的原则。
Walter has diversified enormously, owning well over 100 stocks currently. He knows how to identify securities that sell at considerably less than their value to a private owner. And that's all he does. He doesn't worry about whether it it's January, he doesn't worry about whether it's Monday, he doesn't worry about whether it's an election year. He simply says, if a business is worth a dollar and I can buy it for 40 cents, something good may happen to me. And he does it over and over and over again. He owns many more stocks than I do -- and is far less interested in the underlying nature of the business; I don't seem to have very much influence on Walter. That's one of his strengths; no one has much influence on him.
华特的投资组合极为分散,目前拥有的股票远越过100支。他了解如何选股,将价格远低于其价值者出售给私人投资者。这便是他所做的一切。他不担心目前是不是一月份,不在乎今天是不是星期一,也不关心今年是不是大选年。他的想法非常单纯,如果某家公司值一美元,若我能够以40美分进,我迟早会获利。他便是如此不断地行动:他所持有的股票种类远比我的多——而且比我更不关心企业的本质;我对华特似乎没有太大的影响力。这是他的长处之—,没有人能够对他产生足够的影响力。
The second case is Tom Knapp, who also worked at Graham-Newman with me. Tom was a chemistry major at Princeton before the war; when he came back from the war, he was a beach bum. And then one day he read that Dave Dodd was giving a night course in investments at Columbia. Tom took it on a noncredit basis, and he got so interested in the subject from taking that course that he came up and enrolled at Columbia Business School, where he got the MBA degree. He took Dodd's course again, and took Ben Graham's course. Incidentally, 35 years later I called Tom to ascertain some of the facts involved here and I found him on the beach again. The only difference is that now he owns the beach!
第二个案例是汤姆·科纳普,他曾经和我一起在Greham—Newman公司工作。汤姆于大战之前曾在普林斯顿大学主修化学,大战结束之后,他经常在海滩游荡。某一天,他得知大卫·多德将在可伦比亚大学开夜间投资课程。汤姆以旁听方式选修该课程,之后他对投资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正式注册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并且获得了MBA学位。35年之后,我拨电话给汤姆,确定某些有关此一主题的事,我发现他仍然在海滩游荡。惟—的差别是.他目前拥有一片海滩!
In 1968, Tom Knapp and Ed Anderson, also a Graham disciple, along with one or two other fellows of similar persuasion, formed Tweedy, Browne Partners, and their investment results appear in Table 2. Tweedy, Browne built that record with very wide diversification. They occasionally bought control of businesses, but the record of the passive investments is equal to the record of the control investments.
在1968年,汤姆与艾德·安德生——也是葛拉汉的信徒——以及其他一、两位有共同信念的人,组成了帝地布朗合伙公司。帝地布朗合伙公司的投资高度分散。他们偶尔会从事控制股权的投资,但其被动式的投资绩效约略等于控权式投资的表现。
Table 3 describes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group who formed Buffett Partnership in 1957. The best thing he did was to quit in 1969. Since then, in a sense, Berkshire Hathaway has been a continuation of the partnership in some respects. There is no single index I can give you that I would feel would be a fair test of investment management at Berkshire. But I think that any way you figure it, it has been satisfactory.
表3是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第三位员工的投资业绩记录。他在1957年成立巴菲特合伙公司。他做出的最明智的决策是在1969年结束合伙公司。从此之后,伯克夏.哈撒韦公司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合伙公司的延续。我无法给各位单一的指数,用以合理地测试伯克夏公司的投资管理。但是,我认为各位不论如何考验它,它的表现一直都令人满意。
Table 4 shows the record of the Sequoia Fund, which is managed by a man whom I met in 1951 in Ben Graham's class, Bill Ruane. After getting out of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he went to Wall Street. Then he realized that he needed to get a real business education so he came up to take Ben's course at Columbia, where we met in early 1951. Bill's record from 1951 to 1970, working with relatively small sums, was far better than average. When I wound up Buffett Partnership I asked Bill if he would set up a fund to handle all our partners, so he set up the Sequoia Fund. He set it up at a terrible time, just when I was quitting. He went right into the two-tier market and all the difficulties that made for comparative performance for value-oriented investors. I am happy to say that my partners, to an amazing degree, not only stayed with him but added money, with the happy result shown here.
表四是红杉基金经理人比尔·卢昂的投资业绩记录,我在1951年格雷厄姆的讲座中认识他。哈佛商学院毕业之后,他进入华尔街。稍后,他发觉需要接受真正的商业教育,于是参加了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大学开办的讲座,我们便相逢于1951年初。从1951年到1970年间。比尔所管理的资金规模相当小,绩效却远比大盘来得好。当我结束巴菲特合伙公司的业务时,我要求比尔成立—个基金公司,来管理我们合伙股东的资金,他于是成立了红杉基金。他成立基金的时机非常不利。他面临两个层次的市场,以及以价值为导向的投资者相当难以运作的情况。我十分乐于提及一点.我的合伙股东不仅继续委托他管理,还投入更多的资金,而且对他的表现十分赞赏。
There's no hindsight involved here. Bill was the only person I recommended to my partners, and I said at the time that if he achieved a four-point-per-annum advantage over the Standard & Poor's, that would be solid performance. Bill has achieved well over that, working with progressively larger sums of money. That makes things much more difficult. Size is the anchor of performance. There is no question about it. It doesn't mean you can't do better than average when you get larger, but the margin shrinks. And if you ever get so you're managing two trillion dollars, and that happens to be the amount of the total equity valuation in the economy, don't think that you'll do better than average!
其中并不涉及后见之明。比尔是我介绍给合伙股东的惟一人选,我当时就表示,如果他的绩效能够高出史坦普指数四个百分点,这便是非常稳固的表现。比尔的绩效远甚于此,而且所管理的资金规模不断地扩大。这使得管理愈来愈困难。资金规模是绩效的拖累,这是毫无疑问的。这并不意味当资金规模扩大,你的表现便无法超越平均水准,只是超越的幅度会缩小。如果你所管理的资金是2兆美元,则你的表现必然无法超越平均水准,因为你的资金规模便是整个股票市场的总市值。
《THE INTELLIGENT INVESTOR》 (The Fourth Revised Edition)
*中文翻译:《巴菲特投资策略全书》、《投资与投机-拉近巴菲特与索罗斯》、罗伯特.P.迈斯《全面解读巴菲特》、VALUE杂志2006年4月号:刘建位编译:巴菲特最著名的演讲――价值投资为什么能够持续战胜市场
相关背景资料
本文依据1984年沃伦.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发表的演讲编辑而成,这次讲演是为了纪念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合著的《证券分析》发行50周年。这本专业的著作最先引入了一些理念,这些理念此后在本杰明.格雷厄姆的《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被发扬光大。
――沃伦.巴菲特
《证券分析》一书是全球公认的一部经典著作。在经过5次再版,并发表60多年之后,它们被大量印刷。它对现代投资界的影响,以及格雷厄姆对这一行业的巨大贡献无论怎么评价却不为过。在这部独创性的著作发表50周年的纪念日,哥伦比亚商学院(Columbia school of Business)召开了一次研讨会.纪念这部由两位杰出的本学院教师担纲的具有创见性的作品的发表。巴菲特,作为学院最著名的校友之一,同对也是格雷厄姆价值学说的最著名的现代倡导者,被应邀做演讲。出席1984年那天的研讨会的人当中有大学教授、研究员、其他学术界人士以及许多投资专业人士。他们中许多人仍坚信现代证券投资理论和有效市场理论的正确性。巴菲特,如我们所知,仍然坚定地反对这一理论。在这次题为“格雷厄姆—多德都市的超级投资者们”(The superinvestors of Greham-and-Doddsville)的演讲中,巴菲特讲了一些故事,开了一些并非花俏的玩笑.静静地但却坚决地毁灭了有效市场理论赖以生存的基础。这是一篇沃伦·巴菲特式的经典演讲。
I should add that in the records we've looked at so far, throughout this whole period there was practically no duplication in these portfolios. These are men who select securities based on discrepancies between price and value, but they make their selections very differently. Walter's largest holdings have been such stalwarts as Hudson Pulp & Paper and Jeddo Highland Coal and New York Trap Rock Company and all those other names that come instantly to mind to even a casual reader of the business pages. Tweedy Browne's selections have sunk even well below that level in terms of name recognition. On the other hand, Bill has worked with big companies. The overlap among these portfolios has been very, very low. These records do not reflect one guy calling the flip and fifty people yelling out the same thing after him.
我必须补充说明一下,截至目前我们所观察的记录,投资组合在整段期间都几乎没有重叠。他们都是根据价格与价值间的差异来选股,选择的标的也截然不同。华特的最重要持股都是扎实的企业,如Hudson Pulp&Paper、Jeddo HighHand Coal、New York Trap Rock Company,即使是偶尔阅读金融版新闻的人,对这些企业的名称也耳熟能详。帝地布朗公司所选择的标的则更是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另一方面,比尔的选择标的则是大型企业。这些投资组合极少出现重叠现象。他们的记录并非由某人主导的猜测铜板,其他人则只听命附和。
Table 5 is the record of a friend of mine who is a Harvard Law graduate, who set up a major law firm. I raninto him in about 1960 and told him that law was fine as a hobby but he could do better. He set up a partnership quite the opposite of Walter's. His portfolio was concentrated in very few securities and therefore his record was much more volatile but it was based on the same discount-from-value approach. He was willing to accept greater peaks and valleys of performance, and he happens to be a fellow whose whole psyche goes toward concentration, with the results shown. Incidentally, this record belongs to Charlie Munger, my partner for a long time in the operation of Berkshire Hathaway. When he ran his partnership, however, his portfolio holdings were almost completely different from mine and the other fellows mentioned earlier.
表5的投资业绩来自于我的—位朋友,他毕业于哈佛法学院,并且成立了一家主要的法律事务所。我大约在1960年认识他,并且建议说,法律作为嗜好是件好事,但是他应该做得更好。于是,他成立了一家合伙公司,他的操作方式和华特迥异,他的投资组合集中在极少数的证券,因此绩效的变动比较激烈,但他仍然依据相同的价值折价法从事投资。他愿意接受绩效的上下震荡,而他恰好是一位精神极度集中的人。他的名字是查理·蒙格,他是我在柏克夏公司从事操作的长期合伙股东。当他自己经营合伙事业时,他的投资组合和我或任何先前所提到的人完全都不同。
Table 6 is the record of a fellow who was a pal of Charlie Munger's -- another non-business school type -- who was a math major at USC. He went to work for IBM after graduation and was an IBM salesman for a while. After I got to Charlie, Charlie got to him. This happens to be the record of Rick Guerin. Rick, from 1965 to 1983, against a compounded gain of 316 percent for the S&P, came off with 22,200 percent, which probably because he lacks a business school education, he regards 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表6的投资业绩属于查理的一位好朋友——另一位非商学系出身的人——他毕业于南加州大学的数学系。毕业之后,他进入IBM,曾经担任推销员的工作。在我网罗查理之后,查理又网罗他。他的名字是瑞克·吉林。从1965年到]983年,史坦普指数的复利成长率为316%,而瑞克的绩效为22200%,这或许是因为他缺乏商学教育背景,他可以视为具有统计上的显著性。
One sidelight here: it is extraordinary to me that the idea of buying dollar bills for 40 cents takes immediately to people or it doesn't take at all. It's like an inoculation. If it doesn't grab a person right away, I find that you can talk to him for years and show him records, and it doesn't make any difference. They just don't seem able to grasp the concept, simple as it is. A fellow like Rick Guerin, who had no formal education in business, understands immediately the value approach to investing and he's applying it five minutes later. I've never seen anyone who became a gradual convert over a ten-year period to this approach. It doesn't seem to be a matter of IQ or academic training. It's instant recognition, or it is nothing.
在此撇开主题:以40美分的价格买进一美元的纸钞,人若不能够立即接受这项概念,就永远不会接受它。它就像注射药剂。如果它无法立即抓住这个人,则我认为即使你长期地说服他,并且展示各种记录,你也无法让他接受。这是很单纯的概念,但他们就是无法领悟。类似瑞克这样的人,他完全没有正式商学教育的背景,却可以立即领会价值投资法,并且在五分钟之后便加以利用。我从来不曾见过任何人,会在10年之后才逐渐地皈依这种方法。它似乎和智商或学术训练无关。它是顿悟,否则就是拒绝。
Table 7 is the record of Stan Perlmeter. Stan was a liberal arts major at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who was a partner in the advertising agency of Bozell & Jacobs. We happened to be in the same building in Omaha. In 1965 he figured out I had a better business than he did, so he left advertising. Again, it took five minutes for Stan to embrace the value approach.
表7是史坦.波尔米塔(Stan Perlmeter)的投资业绩。他毕业于密西根大学艺术系,是Bozell&Jacobs广告公司的合伙股东之—。我们的办公室恰好于奥玛哈市的同一幢大楼。1965年,他认为我所经营的事业比他的行业要好,于是他离开广告业。再—次地,史坦于五分钟之内就接受了价值投资法。
Perlmeter does not own what Walter Schloss owns. He does not own what Bill Ruane owns. These are records made independently . But every time Perlmeter buys a stock it's because he's getting more for his money than he's paying. That's the only thing he's thinking about. He's not looking at quarterly earnings projections, he's not looking at next year's earnings, he's not thinking about what day of the week it is, he doesn't care what investment research from any place says, he's not interested in price momentum, volume, or anything. He's simply asking: what is the business worth?
史坦所持有的股票与华特的不同。他所持有的股票也和比尔不同。他们都是独立的记录。但是,史坦买进每—支股票时,都是因为他所获得的价值高于他所支付的价格。这是他惟一的考虑。他既不参考每一季的盈余预估值,也不参考明年的盈余项估值,他不在乎当时是星期几,也不关心任何的投资研究报告,他无视价格动能、成交量与其他类似的变数。他只提出一个问题:该企业值多少钱?
Table 8 and Table 9 are the records of two pension funds I've been involved in. They are not selected from dozens of pension funds with which I have had involvement; they are the only two I have influenced. In both cases I have steered them toward value-oriented managers. Very, very few pension funds are managed from a value standpoint. Table 8 is the Washington Post Company's Pension Fund. It was with a large bank some years ago, and I suggested that they would do well to select managers who had a value orientation.
表8与表9的投资业绩记录分别属于我参与的两家退休基金,它们并非是从我所参与的十几种退休基金中选择出来的,他是唯一两家我能够影响其投资决策的退休基金。在这两家基金中,我引导他们转变为价值导向的投资管理人,只胡非常少数的基金是基于价值进行投资管理的。表8是华盛顿邮报公司退休基金(the Washington Post Company's Pension Fund)的投资业绩记录。几年之前,他们委托一家大型银行管理基金,后来,我建议他们聘请以价值为导向的基金经理,这样能够使投资业绩更好。*本段采用刘建位的翻译
As you can see, overall they have been in the top percentile ever since they made the change. The Post told the managers to keep at least 25 percent of these funds in bonds, which would not have been necessarily the choice of these managers. So I've included the bond performance simply to illustrate that this group has no particular expertise about bonds. They wouldn't have said they did. Even with this drag of 25 percent of their fund in an area that was not their game, they were in the top percentile of fund management. The Washington Post experience does not cover a terribly long period but it does represent many investment decisions by three managers who were not identified retroactively.
正如你在投资记录中所看到的那样,从他们更换基金经理之后,其整体投资业绩在所有基金中一直名列前茅。华盛顿邮报公司要求基金经理人至少保持25 %的资金投资于债券,而债券未必是基金经理人的投资选择。因此,我在表中也将其债券投资业绩包括在内,而这些数据表明他们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债券专业技巧,他们也从未这样吹嘘进自己,虽然有25%的资金投资于他们并不擅长的债券领域,从而拖累了他们的投资业绩,但其基金管理业绩水平仍然名列前一百名之内。华盛顿邮报公司退休基金的投资尽管并没有经过一个很长的市场低迷时期的考验,但仍然足以证明三位基金经理的许多投资决策并非后见之明。*本段为编辑增加,采用刘建位的翻译
Table 9 is the record of the FMC Corporation fund. I don't manage a dime of it myself but I did, in 1974, influence their decision to select value-oriented managers. Prior to that time they had selected managers much the same way as most larger companies. They now rank number one in the Becker survey of pension funds for their size over the period of time subsequent to this "conversion" to the value approach. Last year they had eight equity managers of any duration beyond a year. Seven of them had a cumulative record better than the S&P. The net difference now between a median performance and the actual performance of the FMC fund over this period is $243 million. FMC attributes this to the mindset given to them about the selection of managers. Those managers are not the managers I would necessarily select but they have the common denominators of selecting securities based on value.
表9的投资业绩属于FMC公司退休基金我本人没有管理过这家基金的一分钱,但我的确在1974年影响了他们的决策,说服他们选择以价值为导向的基金经理。在此之前,他们采取与其他大型企业相同的方式来选择基金经理。在他们转向价值投资策略之后,其投资业绩目前在贝克退休基金调查报告(the Becker survey of pension funds)中超越其他同等规模基金而名列第一。1983年时,该基金共有8位任职1年以上的基金经理,其中7位累积投资业绩超过标准普尔指数。在此期间,FMC基金的实际业绩表现与基金平均业绩表现的净回报差额是2.43亿美元,FMC将此归功于他们与众不同的基金经理选择倾向,这些基金经理未必会是我个人中意的选择,但他们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基于价值来选择股票。*本段采用刘建位的翻译
So these are nine records of "coin-flippers" from Graham-and-Doddsville. I haven't selected them with hindsight from among thousands. It's not like I am reciting to you the names of a bunch of lottery winners -- people I had never heard of before they won the lottery. I selected these men years ago based upon their framework for investment decision-making. I knew what they had been taught and additionally I had some personal knowledge of their intellect, character, and temperament. It's very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at this group has assumed far less risk than average; note their record in years when the general market was weak. While they differ greatly in style, these investors are, mentally, always buying the business, not buying the stock . A few of them sometimes buy whole businesses. Far more often they simply buy small pieces of businesses. Their attitude, whether buying all or a tiny piece of a business, is the same. Some of them hold portfolios with dozens of stocks; others concentrate on a handful. But all exploi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arket price of a business and its intrinsic value.
以上这9项投资业绩记录都来自于“格雷厄姆一多德都市” 的“铜板投掷者”,是我根据他们的投资决策架构,在多年前便选定了他们。我了解他们所接受过的训练,而且知道他们的智慧、个性和脾气。我们务必了解,这群人只承担了一般水准以下的风险;留意他们在股市疲弱期间的记录。他们的投资风格虽然大不相同,但心态上始终恪守:买进的标的是企业,而非企业的股票。他们当中有些人偶尔会买下整个企业,但是他们经常只是购买企业的—小部分。不论买进整体或一部分的企业,他们所秉持的态度完全相同。在投资组合,有些人持有几十种的股票;有些人则集中少数几支股票。但是,每个人都受惠于企业市场价格与其内含价值之间的差值。
I'm convinced that there is much inefficiency in the market. These Graham-and-Doddsville investors have successfully exploited gaps between price and value. When the price of a stock can be influenced by a "herd" on Wall Street with prices set at the margin by the most emotional person, or the greediest person, or the most depressed person, it is hard to argue that the market always prices rationally. In fact, market prices are frequently nonsensical.
我相信市场上存在着许多没有效率的现象。这些来自于“格雷厄姆一多德都市”的投资人成功地掌握了价格与价值之间的缺口。华尔街的“群众”可以影响股票价格,当最情绪化的人、最贪婪的或最沮丧的人肆意驱动股价时,我们很难辩称市场价格是理性的产物。事实上,市场经常是不合理的。
I would like to say one important thing about risk and reward. Sometimes risk and reward are correlated in a positive fashion. If someone were to say to me, "I have here a six-shooter and I have slipped one cartridge into it. Why don't you just spin it and pull it once? If you survive, I will give you $1 million." I would decline -- perhaps stating that $1 million is not enough. Then he might offer me $5 million to pull the trigger twice -- now that would be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risk and reward!
我想提出有关报酬与风险之间的重要关系。在某些情况下,报酬与风险之间存在着正向关系。如果有人告诉我“我有一支六发弹装的左轮枪,并且填装一发子弹。你可以任意地拨动转轮,然后朝自己扣一次扳机。如果你能够逃过一功,我就赏你100万美元。”我将会拒绝这项提议——或许我的理由是100万美元太少了。然后,他可能建议将奖金提高为500万美元,但必须扣两次扳机——这便是报酬与风险之间的正向关系!
The exact opposite is true with value investing. If you buy a dollar bill for 60 cents, it's riskier than if you buy a dollar bill for 40 cents, but the expectation of reward is greater in the latter case. The greater the potential for reward in the value portfolio, the less risk there is.
在价值投资法当中,情况恰巧相反。如果你以60美分买进一美元的纸钞,其风险大于以40美分买进一美元的纸钞,但后者报酬的期望值却比较高。以价值为导向的投资组合,其报酬的潜力愈高,风险愈低。
One quick example: The Washington Post Company in 1973 was selling for $80 million in the market. At the time, that day, you could have sold the assets to any one of ten buyers for not less than $400 million, probably appreciably more. The company owned the Post , Newsweek , plus several television stations in major markets. Those same properties are worth $2 billion now, so the person who would have paid $400 million would not have been crazy.
我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1973年,华盛顿邮报公司的总市值为8千万美元。在这一天,你可以将其资产卖给十位买家之一,而且价格不低于4亿美元,甚至还能更高。该公司拥有华盛顿邮报、商业周刊以及数家重要的电视台。这些资产目前的价值为4亿美元,因此愿意支付4亿美元的买家并非疯子。
Now, if the stock had declined even further to a price that made the valuation $40 million instead of $80 million, its beta would have been greater. And to people that think beta measures risk, the cheaper price would have made it look riskier. This is truly Alice in Wonderland. I have never been able to figure out why it's riskier to buy $400 million worth of properties for $40 million than $80 million. And, as a matter of fact, if you buy a group of such securities and you know anything at all about business valuation, there is essentially no risk in buying $400 million for $80 million, particularly if you do it by buying ten $40 million piles of $8 million each. Since you don't have your hands on the $400 million, you want to be sure you are in with honest and reasonably competent people, but that's not a difficult job.
现在,如果股价继续下跌,该企业的市值从8千万美元跌到4千万美元,其bate值也上升。对于用bate值衡量风险的人来说,更低的价格使它受得更有风险。这真是仙境中的爱丽丝。我永远无法了解,用4千万美元,而非8千万美元购买价值4亿美元的资产,其风险竟然更高。事实上,如果你买进一堆这样的证券,而且稍微了解所谓的企业评价,则用8千万美元的价格买进4亿美元的资产,这笔交易基本上没有风险,尤其是分别以800万美元的价格买进10种价值4000万美元的资产,其风险更低。因为你不拥有4亿美元,所以你希望能够确实找到诚实而有能力的人,这并不困难。
You also have to have the knowledge to enable you to make a very general estimate about the value of the underlying businesses. But you do not cut it close. That is what Ben Graham meant by having a margin of safety. You don't try and buy businesses worth $83 million for $80 million. You leave yourself an enormous margin. When you build a bridge, you insist it can carry 30,000 pounds, but you only drive 10,000 pound trucks across it. And that same principle works in investing.
另外,你必须有知识,而且能够粗略地估计企业的价值。但是,你不需要精密的评价知识。这便是本杰明·葛拉厄姆所谓的安全边际。你不必试图以800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价值8300万美元的企业。你必须让自己保有相当的缓冲。架设桥梁时,你坚持载重量为3万磅,但你只准许1万磅的卡车穿梭其间。相同的原则也适用于投资领域。
In conclusion, some of the more commercially minded among you may wonder why I am writing this article. Adding many converts to the value approach will perforce narrow the spreads between price and value. I can only tell you that the secret has been out for 50 years, ever since Ben Graham and Dave Dodd wrote Security Analysis , yet I have seen no trend toward value investing in the 35 years that I've practiced it. There seems to be some perverse human characteristic that likes to make easy things difficult. The academic world, if anything, has actually backed away from the teaching of value investing over the last 30 years. It's likely to continue that way. Ships will sail around the world but the Flat Earth Society will flourish. There will continue to be wide discrepancies between price and value inthe marketplace, and those who read their Graham & Dodd will continue to prosper.
有些具备商业头脑的人可能会怀疑我撰写本文的动机:更多人皈依价值投资法,将会缩小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差距。我只能够如此告诉各位,自从本杰明·格雷厄姆与大卫·多德出版《证券分析》,这个秘密已经流传了50年,在我奉行这项投资理论的35年中,我不曾目睹价值投资法蔚然成风。人的天性中似乎存在着偏执的特色,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弄得更复杂。最近30年来,学术界如果有任何作为的话,乃完全背离了价值投资的教训。它很可能继续如此。船只将环绕地球而行。但地平之说仍会畅行无阻。在市场上,价格与价值之间还会存在着宽广的差值,而奉行格雷厄姆与多德理论的人也会繁荣不绝。
叶约德管理1万亿港元 打败金融“大鳄”的幕后女杰
叶约德管理1万亿港元 打败金融“大鳄”的幕后女杰4月25日,即将升任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的曾荫权,在家中设宴款待10多位香港记者。席间,他回忆当年入市与金融“大鳄”对阵的经历,透露当时负责“买、卖、控制”等现场操作的是一位女同事。有记者快言快语地问:“是不是Amy?”曾荫权含笑点头。
Amy正是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总裁叶约德。她本是科班出身,一直任职基金经理,先后在多家国际大投资银行接受过磨炼。1980年,她加入JP摩根;后来转入洛希尔,做执行董事;1991年,她跳槽到万国宝通。即将就任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的梁锦松当时正是万国宝通亚洲总裁,而叶约德则是他的手下爱将。1996年,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发现她是个难得之才,于是挖墙角把她请入金管局。从此,叶约德开始替香港市民管理超过1万亿港元的外汇基金。
1998年夏天,香港金融市场形势急转直下,特区政府被迫动用逾千亿港元入市,以捍卫港人的财富。用曾荫权的话就是,与金融大鳄“大干一场”。当时,香港传媒只知道特区政府“财经三剑侠”----曾荫权、任志刚和原财经事务局局长许仕仁是行动的前线总指挥。其实,还有两个少为人知的重要人物,一个是金管局副总裁陈德霖,他是参谋长、军师;另一个就是叶约德,她是披甲上阵的急先锋。
经历过那场世纪金融之战的人都知道,当时场面十分混乱。一方面,金融“大鳄”手握重金,气势汹汹,有步骤、有计划地在海外市场抛空港元,并在香港的期市、股市同时动手;另一方面,他们通过一些传媒和证券经纪人,不断攻击特区政府的入市行动,妄图占领舆论高地,同时还放出大量烟幕弹,混淆视听。据说,在双方对阵的最后两天,整个市场只有特区政府和“大鳄”,而“大鳄”更从美国调来4、5名世界顶尖的金融“杀手”。
在这种情况下,要准确地判断局势已经很难,更何况手中掌握的还是香港市民的血汗钱,曾荫权当时已经彻夜难眠,堂堂男子汉几度静夜落泪,叶约德承受压力之大可以想见。叶约德如何减压,如何保持镇定、清醒和旺盛的战斗状态,外人不得而知。但是,据参与入市行动的人回忆,叶约德非常沉着冷静,她坐镇金管局指挥中心,不断关注大市变化,迅速制定应变措施,甚至亲自操盘。事实证明,她的果断行动稳稳顶住了金融“大鳄”的疯狂攻击。
其实,叶约德并非只在金融风暴中克敌致胜,建功立业。去年全球投资环境变幻莫测,在她的管理下,外汇基金也给香港市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成绩表。去年美股和港股走势低落,加上欧元持续疲软,许多国际基金都出现亏损,外汇基金的投资回报自然也大受影响。但是由于叶约德和同事们提早部署了在美国债券方面的投资,到年底结算时,外汇基金竟然扭亏为盈,转败为胜,取得可观的盈利,令全球基金界刮目相看。
香港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城市,各种竞争都十分激烈,处处如战场,却偏偏盛产女强人。从政界到商界,从证监会到金管局,哪里硝烟弥漫,哪里就有女强人的身影。叶约德捍卫了香港市民的财富,她的智慧也得到港人承认,她因此获得了铜紫荆勋章。
上阵先锋原来是女将
不说不知道,当时负责指挥与金融炒家对垒的竟是一位女将——香港金融管理局助理总裁叶约德。
叶约德先后在多家国际大投资银行接受过磨炼。1996年,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发现她是个难得之才,于是挖墙角把她请入金管局。从此,叶约德开始替香港市民管理超过1万亿港元的外汇基金。
在1998的那场大战中,传媒知道只是特区政府“财经三剑侠”——曾荫权、任志刚和原财经事务局局长许仕仁。其实,还有两个少为人知的重要人物,一个是金管局副总裁陈德霖,他是参谋长、军师;另一个就是叶约德,她是披甲上阵的急先锋。
当时,要准确地判断局势已经很难,更何况手中掌握的还是香港市民的血汗钱,曾荫权当时彻夜难眠,堂堂男子汉几度静夜落泪,叶约德承受压力之大可以想见。叶约德如何减压,如何保持镇定、清醒和旺盛的战斗状态,外人不得而知。但是,据参与入市行动的人回忆,叶约德非常沉着冷静,她坐镇金管局指挥中心,不断关注大市变化,迅速制定应变措施,甚至亲自操盘。事实证明,她的果断行动稳稳顶住了金融“大鳄”的疯狂攻击。
1998年香港恒指保卫战!
1998年8月5日至7日,国际货币炒家发动了继97年10月以来对港元的第四度大规模冲击。
短短三日抛出近460亿港元(60亿美元)沽盘,港元受到自建立联系汇率以来最大规模的狙击,来势比97年10月更凶更狠。但香港金融管理局沉着应战,不以挟息回击,而灵活使用外汇储备,抛出美元,大量买进港元,迫使国际货币炒家受损而退。
西方舆论:香港成了国际投机家的“自动提款机”
港元与美元的联系汇率制度实施至今已有15年之久,它以1美元兑7.75港元的汇率与美元挂钩。
1997年10月23日,香港联系汇率制度首次受到国际金融炒家狙击。他们大量直接抛售港币以兑换美元。香港银行同业拆息一度飚升
到300%,恒生指数和期货市场指数下泻1000多点。此一役,炒家们共抛售了400多亿港币,在证券市场获利数十亿港元。
尝到了甜头的投资者继续玩弄同样的手段。1998年1月、5月,相同的一幕一次又一次在香港上映。西方舆论戏称,香港成了国际投机者的“自动提款机”,他们一旦缺钱花了,只需在这个提款机上按几个钮。尽管香港凭借充裕的外汇储备保住了联系汇率,但在高利率的影响之下,经济付出了高昂代价,利率居高不下,股市下跌了50%以上,楼市下跌了50%以上,经济元气大伤,至今未愈。当年首季香港经济负增长2.8%。
进入夏季,国际炒家热炒“人民币贬值”的谣言,“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香港乃沛公也。人民币贬值势必沉重地打击香港的联系汇率制。这一信息更加刺激了香港的股市和汇市。
加之纽约股市回软,日跌幅一度达299点,并将继续下滑;日本新政府回天无力;香港上市公司陆续宣布中期业绩,不利消息接踵而至,国泰公司50多年来首次亏损,太古、汇丰利润大幅下跌;香港市场上谣言四起,风声鹤唳,令投资者惶恐不安。这些无疑成了国际金融炒家们进攻香港的信号。
欧美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联手大举进攻
从98年8月5日起,数家欧美投资银行和对冲基金同时向香港汇市、股市和恒指期货市场大举进攻,在香港疯狂抛售港元和恒指期货。“精锐部队”就是华尔街大炒家乔治·索罗斯麾下的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量子基金。5日,香港市场上抛售的港币达200多亿;6日,又是一个200多亿。
按照索罗斯等人的计划,先在汇市上抛空港元,迫使香港金管局不得不采用扯高利率的老套子,并借此打压股市。利率抬高,股市势必下跌。恒指期货也会同步下滑,然后炒家便可在期货市场以较低的价格沽空恒指期贷,汇市股市双双获利。醉翁之意尽在恒指期货。
董建华:如果有人觉得我们会有所动摇,他们是错的!
8月7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向记者发表谈话,他说:维持联系汇率是特政府最坚定不移的政策。“如果有人觉得我们会有所动摇,他们是错的!我们绝对有能力与决心维持联系汇率,我们一定会做得到。维持联系汇率将能确保香港的长远经济活力与利益,短期的痛苦可以接受。”董建华颇有悲壮之色。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被舆论界戏称“任一招”,意思是说,每每金融炒家杀将过来的时候,金管局唯一的一招就是提高利率,增加金融炒作的成本,以抗拒炒家的狙击,维持联系汇率。
而此法的副作用日益昭彰,它对股市楼市的杀伤力太大。恒生指数下跌至6500点将是银行体系所能承受的最低限。专家分析,如果股市和楼市进一步大幅下跌,银行在无可选择下势必大量抛售有关抵押资产,从而掀起股票市场和地产市场的恶性抛售潮,一些中小型银行,甚至有可能因为呆坏账过多而面临倒闭的命运。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有银行开始倒闭,香港银行体系势必遭受致命的连锁打击。
如果听任索罗斯这些国际炒家,一次又一次地赢去香港人的血汗钱,香港经济实力再强也总有一天会被淘空。香港政府终于忍无可忍,下决心向炒家“开战”。
互相试探:港府吃进500亿便宜港元
金管局首先在外汇市场上公开与国际金融大炒家叫板,炒家每卖出一盘港元,金管局便吃下一盘,而且吃下的是便宜的港元。金管局主动以政府财政储备承接了炒家的近500亿港元沽盘,再把买回来的港元重新存入银行。以此来压低拆借利率的升势,减少对经济的伤害。
按照香港货币局规定,金管局倘若要在外汇市场以美元购回港元,必须以固定汇率1美元兑7.8港元的价格购买。而这次却以炒家的卖价7.75港元悉数买进,引至炒家们大喊不公。任志刚说,这次购买港元,并非为金融管理局本身购买,而是替香港政府即国库购买,因此并没有违反货币局的严格规定。
香港政府为了应付经济衰退,采取了扩张财政政策,加大预算赤字。每年夏季国库库存港元枯竭,政府开支必须到货币市场以美元换取港元。恰在此时,金融炒家大笔卖出港元,金管局便顺理成章地为政府大笔买入便宜的港元。
如同武林高手过招,一方低估了另一方的内功,招致自身的内功被对方绵绵不绝地吸走了化解了。到1998年7月末,香港外汇储备为965亿美元。居世界第三。排名第二的是中国内地,约为1400亿美元。
第一回合到7日星期五下午四点半,以香港金管局小胜暂告一段落,汇率稳定在1美元兑7.75港元左右的水平上。因为股市受挫的程度并不大,期指下滑也不大,炒家无功而返。但他们并未罢手。下一个目标就是证券市场。
别无选择:“世纪豪赌”开战
98年8月14日,香港政府正式动手干预股票市场,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世纪豪赌”。赌客就是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金融投机家,港人称“金融大鳄”。
8月14日(星期五)香港政府突然出手,动用外汇基金和土地基金同时进入股票市场和恒生指数期货市场大举吸纳,致使那一天的恒生指数反弹560多点,升幅达8%,以7224点收盘;
8月17日,全球股市暴跌,恰好星期一为抗日战争胜利日,香港休市,避过了冲击波;
8月18日,美国股市已大幅回升,日元也开始回稳,亚洲各地股市全面反弹。这一天是公众假期后首个交易日,港府保留实力,恒生指数窄幅波动,大市终盘微跌14点,以7210点报收;
8月19日,港府外汇基金继续入市,大挟淡仓,指数攀升412点,以7622报收;
8月20日,大市于高位7900点遇到初步阻力,而港府买盘亦稍为收敛,指数于7742报收,升120点;
8月21日,外汇基金入市未见积极,八大外资亦于尾市联手,使期指尾市狂泻200点,指数当日回软,以7527报收,跌215点;
8月24日,港府重组实力,为入市干预以来最大规模,最后大市急升318点以7845报收。
从8月14日到8月28日,香港媒介以战场报道的语言形容说:“政府军采取大进小退、稳打稳扎和步步为营的策略,对炒家进行全方位的围追堵截。”
8月26日,离恒指期货的结算日期还有两天。虽经8天鏖战,最紧张最激烈的时刻还未到来。此时,港府需要进一步探明敌方火力,知己知彼,以更好地布阵迎敌。
港府首先必须知道,如果没有港府不入市,股票市场究竟有多大力量与炒家交锋。
26日15点08分,一直扮演买家角色的港府一改面孔,突然收起所有股票现货和期指买盘,并主动沽空恒指期货,引发炒家急忙跟风追沽。短短两分钟,恒生指数急挫160点,恒指期货下跌近300点。这时,港府突然反过头来,再度入市收复失地,大量买进股票和期货合约,将股指和期指顶回原来的水平。
此番试探,香港政府暗吸一口冷气,炒家实力不可小觑,恶战在即,一触即发。
8月27日上午10时,香港股市开市。
绝不亚于一场激烈的战斗——在一开始,炒家的卖盘就如排山倒海一般扑来。在第一个15分钟内,成交额即达19亿港元;在第二个15分钟内,成交额为10亿港元;在第三个15分钟内,又是10.9亿港元的股票成交。而在收市前的15分钟,战斗进入白热化状态,成交额高达82亿港元!单香港电讯股票一项,政府推出的1亿港元的买盘,不到9分钟即告全部成交。状态之惨烈,令场上“红马夹”目瞪口呆。
这一天,香港政府动用了200亿港元,委托10家经纪行在33家恒指成分股上围追堵截。金融大鳄几番突围,未能如愿。最终,恒生指数报收7922点,比上一个交易日上扬88点,全天成交额230亿港币。这是自97年11月4日以来的最高额。
27日的晚上,大战的前夜,亦成了香港的不眠之夜。凌晨,香港天文台发出雷暴警报。
8月28日:胜败在此一举
28日是恒指期货的结算日。胜败在此一举!
恒指期货的结算价格为这一天每五分钟恒生指数报价的平均值,因此,要抬高结算价,就必须保证恒生指数走势平稳。要达此目的,政府军非得竭尽全力,死保死守。
这一天,百万香港人锁定频道,眼睛紧紧盯住飞快跳动的恒生指数,所有的人都捏着一把汗。
上午10时,决战打响。港府与金融大鳄立刻在“汇丰控股”与“香港电讯”上展开激战。炒家的抛盘气势汹汹、排山倒海,政府军则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个不剩,全盘买入。开市仅5分钟,成交额即高达30亿港元!与此同时,港府同时在33只恒指成分股上设下买盘防线,全线防守。
中午12时午市收市前,战斗又趋激烈,“长江实业”、“中国电讯”等多个蓝筹股被炒家疯狂抛售,并有大量欧洲基金入市。滔滔股海,港府一木擎天。午市收市时成交额报409亿港元。下午开市,战况更趋严峻。炒家的抛盘滚滚而来,特区政府全线死守,平均每分钟就有价值3.5亿元的股票易手。
下午四时整,恒生指数终于在7829点定格!
这是惊心动魄的四个小时!
全天交易额达到了香港股市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790亿港元!恒指期货最终以7851点结算。
在上溯总共10个交易日中,香港特区政府约动用相当于1200亿港元的外汇储备,将恒生指数上拉1169点。港府在期指市场获利约20亿港元,投机者的损失估计为18亿港元。
从8月5日起,香港特区政府在汇市、股市和期货市场向金融大鳄发起全面反攻,终于初战告捷。场。入市之后,他常受外界责骂,但后来到了美国,却被传媒
曾荫权多次夜半饮泣
1998年金融风暴中特区政府动用外汇储备入市,成功击退国际金融炒家,却引来社会上一片批评之声,学者、商界纷纷指责特区政府破坏了香港一贯自由市场运作体系,曾荫权更是众矢之的。
这段经历,无疑是曾荫权最难忘的。原来,他在决定入市打“大鳄”之前,堂堂一个男子汉曾“夜晚静静地哭过两、三次”。他说,当时他连续多个晚上失眠,睡着了也会作恶梦,有时坐在床边,想着想着就流下眼泪。因为这一决定不仅与他不干预市场的理念不符,他也十分担心一不小心输掉香港人的钱,就算自己“跳楼”也无法挽回损失。
香港可能在5天内“断气”
曾荫权回忆说,1998年金融风暴横扫亚洲,他离港到土耳其“避风头”。谁知他回来后,情况更差,外汇储备已损失了80亿美元。根据香港金融局官员的分析,“大势已去”,如果港府不采取行动,恒生指数很快直线暴跌到4000点,银行贷款利息居于历史最高位,香港很可能在5天之内“断气”。
当时放在他面前的选择不多,一是实施外汇管制,二是宣布港元兑美元的联系汇率脱钩。但是,他认为,这两个方法都不可取,如果宣布港元与美元脱钩,更犹如“少女失身”,绝对不行。他于是决定“起来和他们(“金融大鳄”)斗一场!”
叶约德,JP
助理总裁(储备管理),叶小姐于一九九六年加入金融管理局为助理总裁(储备管理),领导储备管理部。叶小姐于一九八八年加入RothschildAssetManagement为执行董事,之前曾于JPMorgan工作八年。叶小姐于一九九一年加入万国宝通银行任职业务经理五年,然后加入金融管理局出任现职。
一生的轨迹==杰西 利佛莫尔
一生的轨迹==杰西?利佛莫尔杰西?利弗摩尔,曾经直到1920年代后期都是华尔街的活传奇。(股票做手回忆录里的主人公)
他于1877年出生在新英格兰,14岁时在波士顿一家经纪行打工,第一次接触股票和债券交易。在工作中,他发现了自己预测、判断某些股票价格变动趋势的天赋,就放弃工作,从波士顿地区的庄家商店(可供下注者赌博股票价格运动的彩票公司)赢取资本。凭借自己数字方面的天才和猜测趋势的策略体系,利弗摩尔让波士顿的庄家公司认识了他。最后所有的庄家公司都拒绝让他参与,他即使乔装改扮也无法混进大门。21岁的利弗摩尔被迫怀揣着2500美元,单枪匹马闯入纽约华尔街。
现在他把技巧施展在华尔街,继续赢取利润。就象有人擅长运动,有人适合演戏,利弗摩尔似乎有一种投机的天赋。他敏锐的直觉提醒他哪家公司的股票已处在高位的警戒区域,什么时候可能掉头向下。他变成一头职业化的熊,专事卖空来发财致富。
他战绩良好,几乎每个人都知道。1906年的一个夜晚,他从良好一跃而成为优秀。那时他正在亚特兰大休闲,走进一家经纪行去瞄一眼行情。当时股价高涨,十足牛市。但是一家特别的公司引起他的注意,这就是联盟太平洋铁路公司。他认为这只股票已经涨到非同寻常的高位,到了非跌不可的时候。于是他马上卖出3000股,但股票继续上涨。第二天,他又卖出2000股,然后匆忙赶回纽约。4月18日,联太铁路公司的股票又创新高,而利弗摩尔已经放空5000股。就在这时,圣弗朗西斯科发生地震,城市遭到破坏,铁路也陷入废墟。联太铁路大跳水,不到天黑,利弗摩尔的身价已经升上百万。
此后不满一年,利弗摩尔在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价崩溃之前,面对上行的价格再次逆行放空。之后的那段行情中,他每日的进项多达数十万美元。
当然。他并非总能得手。1908年,他套在棉花市场,折了一百万。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他带来了钢铁和石油上的厚利。他也“牛”了一阵子,因为他准确地预感到战争将带来产业的繁荣,直到战争结束,复员军人造成失业问题时才会出现熊市。
利弗摩尔以卖空闻名,实际上也因卖空而聚积了大量财富。尽管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早就针对卖空制定了详尽的限制规定,但是利弗摩尔正当强大,就连他即将入市卖空的谣言也会真的引起股价下挫。到1925年,利弗摩尔的家当已超过2500万美元。他拥有豪华的曼哈顿公寓、欧洲别墅、长岛的度假房产、私人专列,还有当时鲜有耳闻的私人座机。
既富有又出名,他成为众矢之的。报界频频攻讦,称他为滥赌之徒、职业大熊、专事逆市掠夺的强盗。更糟的是他逆市操作却连连得手,加上他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使他招致众人更多的嫉妒。
整个20年代,他出入市场,以卖空敛财。1929年,他预测到即将发生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熊市。9月,他完成了一次劫掠的预演。10月24日,市场出现裂痕;29日市场崩塌,财富在升腾的蘑菇云中瓦解、消散。利弗摩尔和其他几个人一直在放空。
拥有足够支持他再过几辈子长寿生活的财富,利弗摩尔继续留在市场游戏中。不幸的是,他的好时光流走了。
1930年,情况改变了。说不清什么变化了,也说不清他头脑中发生了什么,利弗摩尔开始上手就赔。他有许多家务问题,也许影响了他。或者也象优秀的运动员,一旦到达顶峰,下坡路就快了。总之,他突然变成进入冬眠的大熊。证券交易委员会也改变了许多关于卖空的规定。以前这是一场“让买家小心”的游戏,现在却变成“让卖家小心”。1931年底,他的一半江山易手。1933年,另一半也葬送了。3000多万在看似稳操胜券的交易中亏掉了。
利弗摩尔泥潭深陷。到1934年,他已酗酒成性。3月,他申请破产保护。他的债务高达226万,而财产却只剩下令人诧异的18.4万。
为了应付难关,他于1940年出版了一本指导股票交易的书,但是显然晚了十几年。当他风头正劲时,可能会卖出几百万册,现在却没有人会喜欢输家。1940年11月的一天,利弗摩尔走进雪利-尼德兰酒店的洗手间,从口袋里摸出手枪,把自己的脑子打飞出来。他留下的字条上写道:我的一生是个失败。
注:关于他的书我很喜欢看,他的结局令人遗憾.........人生也有曲线,从技术上讲他是有机会止损的:)
作者杰西?利佛莫尔,是投机界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历史上曾取得过辉煌的战绩。我怀着无比尊敬的心情,认真拜读了这本传世之作,现把我认为重要的部分要点罗列如下:
1、除非你把炒股当做事业,否则你在这行生存的机会不大
这并不是说除了炒股不能干别的,而是你必须把炒股当做你最重要的事业。要是你只是把炒股当成业余消遣,不肯花过多的精力,除非你悟性好,能略有斩获,多数情况下,你必定是输家。无论你所处的经济背景、股市的规范程度如何,你都很难逃脱这一宿命。
2、买卖股票不能过于频繁
利佛莫尔一再强调这一点!事实上,无论牛市还是震荡市,这个市场上的机会都远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多。那些执着于小波动,整天在市场上杀进杀出的投资者,最终多数都是炮灰。当然,从整个市场运行来看,正是他们的反复拼杀,为下一轮行情的到来奠定了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倒是应在股市波动的功劳簿为他们记上一笔。
3、追随领头羊
每一轮行情都有一群主流品种领涨整个市场,这些股票是你的最佳选择品种!如果你总是对此视而不见,或者喜欢在二线股上找机会期待补涨,那只能说你的方法有问题,也可能是性格原因所致,这实在是个很要命的弱点。
4、在关键点入市,注意危险信号
书中描述关键点为“重要的心理时刻”,这个比喻精彩绝伦!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你能把思路集中在关键点处的市场表现,并以此来判断市场未来的方向,那你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你的水平很快就会上一个层次。
我们举一个例子(如图):600682,南京新百2003年在5.8---7元之间盘整了半年多,8月18日,该股放量突破7元的盘整区上沿,预示着一轮上涨行情的开始!如果你天天研究股票,你应该提早就注意到这只股票,并在突破7元之后,从容镇定的买入。之后在8月25日、8月28日,又提供了两次不错的加码买入机会。如果你在7元已经买入了,那么当你加码的时候,你不会感到害怕,一是你有了低位筹码打底,二是你知道为何买入。9月5日,该股收出了一个涨停板,股价逼近了前期历史高点区域。当天的涨停板打开了4、5次,成交放出了此轮涨幅最大量,同期的热门股票航天信息已经见顶回落,综合种种因素,你可以确定这轮强劲的上升行情要告一段落,是该卖出的时候了。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这张图,如果你提早进场抄底,期待和担心的矛盾心情将会伴随你很长时间,而且你可能坚持不到最后,在中途提早离场,因为从你买入开始,你就没有按照一套既定的规则,而是去赌赌运气。
我始终认为,如果一本书的作者没有很好的实战成绩,那他写的书就不大可能具备可读性,一般都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
随着对市场的理解越来越深,你会了解到那些貌似简单的道理,其实正是终极的真理!正如武侠小说中描写的高手决斗那一幕:魔教教主一掌七式打向少林方丈的七处大穴,每一式暗藏七个变化,共计七七四十九个变化;眼看着无论少林方丈往哪个方向躲避,都无法避过这一招,旁人都替方丈捏了一把冷汗。这时方丈使出‘直捣黄龙’,当胸一拳,攻敌之所必救,一招普通入门拳法,轻松化解了魔教教主的绝招!这种化繁为简的功力,其实正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STRONG>我最喜欢书中一句话:证券和商品市场的投机事业中,从来没有什么全新的东西出现,万变不离其宗。
Livermore的故事
小弟在下面做copy-cat,[整理]出Livermore的故事給大家參考:******************************************************
1877年7月26日,傑西?李佛摩(Jesse Livermore)生於麻州,家境窮困,父親在新英格蘭與天爭地,務農為生。生活現狀不能滿足年幼的傑西。父親要他輟學,子承父業,才十四歲的他,毅然離家遠走高飛。他啟程前往波士頓,口袋裡只裝著母親給的幾塊錢。他在潘偉伯公司(Payne Webber)找到一份抄黑板的差事,工資微薄,每個星期才領六美元。潘偉伯雇有行情收報員,坐在營業廳,行情收報機的股票報價一進來,就得儘快扯開嗓門大喊。李佛摩的新工作,是一聽到報價喊出,趕緊將數字抄寫在大黑板上。黑板蓋滿了這家經紀公司的整個牆面。
李佛摩在學校數學本來就很好,華爾街的報價行情,正好投其所好,儘可發揮所長。他天賦異稟,數字過目不忘,有如相片般牢記腦海裡。其實,小時候在學校,他一年就念完三年的數學課程。他趁在潘偉伯上班之便,記住各種股票的價格和代號。他像渴馬奔泉般,貪婪地研讀行情,全神貫注緊盯著報價紙帶。他也開始作筆記,把抄黑板時抄到的數字記下來,而且很快就發現,裡面有一些型態躍然紙上。他在像日記般的筆記簿裡記下幾千筆價格變動,埋首研讀它們,尋找那些特殊的型態。由此可見,李佛摩才十五歲,已經十分認真地研究股票型態和價格變化。「在職訓練」讓他親眼目睹股市裡面的交投活動,以及人們如何參與市場。他注意到,大部分人的行為舉止亂無章法,不照一定的規則或既定的計畫去做,也不肯下工夫研究股市和它的走勢,所以投資股市穩賠不賺。
他的第一筆交易,是和朋友一起做的。他們湊了五美元,買百靈頓(Burlington)的股票,因為李佛摩的朋友認為這支股票會漲。他們在一家空殼證券商(bucket shop,譯註:空殼證券商是指不誠實且未登記的證券經紀商,利用客戶的資金,投機性買賣股票和商品,或者接受客戶下單買賣,卻未透過交易所進行交易)下單買賣。空殼證券商很適合拿小錢去投機。投機客基本上是賭股價下一步往哪裡走。也就是說,這是非常短線的操作。你也不必真的擁有股票,才能放手一搏,但是萬一股價走勢對你不利,賠掉10%之後,你會遭到斷頭的噩運。這等於是實施10%保證金的規定。李佛摩因此養成習慣,在操作生涯的大部分時候,恪遵嚴格的認賠出場守則。隨著時間的流逝和經驗的累積,他更上一層樓,能在損失不到10%的時候,就斷然認賠出場。
投資百靈頓之前,李佛摩查了他的筆記簿,看了它最近的交易型態,相信價格一定上漲。所以說,他在十五歲的時候第一次買賣股票,而且最後分到3.12美元的利潤。
他繼續在空殼證券商交易。十六歲時,靠交易股票賺到的錢,已經多於潘偉伯給他的工資。等到賺進一千美元,他辭掉工作,全心全力在空殼證券商交易股票。
李佛摩賺進很多錢,損害到空殼證券商的利潤,二十歲那年,波士頓和紐約兩地的空殼證券商都下達禁足令,不准他進場買賣(但他依然來回涉足兩地的空殼證券商,如果在某座城市被發現,就跳到另一座城市去操作)。由於操作十分成功,有人稱他是「拼命三郎」(The Boy Plunger)。空殼證券商不想和他扯上關係,更不希望看到他用贏錢的操作手法,從他們的號子不斷把錢掏走。
李佛摩躊躇滿志,決定前往紐約,操作紐約證券交易所(New York Stock Exchange)掛牌交易的股票。畢竟,那裡是群英薈萃之地,他準備在這個廣闊的天地裡一試身手。他選了一家經紀公司開立帳戶,用2,500美元當本錢。以前在空殼證券商操作股票,帳戶裡的資金一度高達一萬美元。
好不容易賺來的利潤慢慢賠掉,李佛摩嘗到苦頭,終於曉得操作不見得一直那麼容易。因此,他開始分析自己犯下哪些錯誤,造成虧損。詳細分析過去的錯誤,成了李佛摩日後十分重要的成功特質。這也是他最佳的學習工具之一。
詳細分析過去犯下的錯誤,是李佛摩十分重要的成功特質
李佛摩在第一階段的分析期間,學到一個教訓,那就是他性子急,老是認為非進場操作不可。急性子到了市場,往往一時衝動就操作,卻很少能夠獲利。他因為這個錯誤,付出慘痛的代價;但是直到今天,許多交易人還在犯相同的錯誤。
李佛摩並沒有在紐約揚名立萬。六個月內,不但賠個精光,還向經紀公司告貸500美元。他帶著這筆錢重作馮婦,回到空殼證券商撈取賭本。他發現,空殼證券商一向立即報價,紐約則延後報價。他那時的作法,是根據即時報價,迅速交易。兩天後,他抱著2,800美元回到紐約,並將500美元還給經紀公司。
不過,回到紐約後,他發現操作起來還是比他想像困難得多,依舊只能勉強打平,只好最後一次重回空殼證券商。李佛摩掩飾身分進場操作,帳戶裡面的錢果然很快增加到一萬美元。就在這個時候,空殼證券商的老闆終於又逮到他,永遠禁止他進門。
1901年,股市展開強勁的多頭行情,李佛摩在紐約操作紐約證交所掛牌的股票,作多(買進)北太平洋(Northern Pacific)公司的股票,一萬美元轉眼間變成五萬美元。接著,他認為股市就要短暫回檔,於是建立兩個空頭部位(先向經紀商借股票賣出,再以較低的價格買回,賺取其中的差價),想不到已經到手的利潤很快全吐了回去。這兩筆操作雖然賠錢,但他原來的看法是對的,可惜因為成交量龐大,造成延誤,股價一反轉,馬上就賠錢。
這次的經驗,讓他體會到在紐約證交所執行非常短線的交易十分困難。李佛摩曉得,組織化的交易,過程比較複雜,不同於空殼證券商即時進行的交易環境,所以必須學習如何適應。1901年春,李佛摩再次賠個精光。不久,他發現一家交易混合式證券、新開張的空殼證券商。他想,進場交易這些混合式證券,也許很快又能撈到一筆本錢。前後約一年的時間內,他真的賺進不少,直到也被這些空殼證券商發現,並且謝絕往來。
李佛摩一而再,再而三賠損,這教會他一件事:人必須賠上白花花的銀子,才會弄懂市場的運作方式。為了成功,他不到黃河心不死,並且繼續從本身的錯誤和經驗中學習。
這個時候,他也發現了時間要素。股票交易的時間要素,是指操作時務必保持耐性,時日一久,一定有所獲。這和人生中大部分的努力沒有兩樣。它的另一層意思,是指瞭解股票是怎麼交易的。空殼證券商的時間要素非常短暫且緊迫,因為它們的設立和經營方式,賭博成分比較濃厚。紐約證交所的時間要素,則延遲較多,不是立即成交。另外,在紐約證交所買進股票,真的就持有一家公司的股份。紐約證交所的運作方式和空殼證券商的經營方式,有時間上的差異,所以市場參與者必須對未來的時間做出更多的反應。這便需要保持耐性。多年後,耐性成了李佛摩的一大特質,好幾次操作更因此而大賺特賺。時間要素也向他證明:股票投機成功之路,得走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市場參與者不會一夕致富。
◎交易股票務必保持耐性,時間一久,定有所獲。◎
他對這件事深信不疑,因為他手上的資金,已經上下來回好幾趟。年紀輕輕,他已經創下多項紀錄。十五歲那年,他賺到第一個一千美元。不到二十一歲,賺進第一個一萬美元。帳戶裡的資金,曾經上升到五萬美元,兩天後,又全部還給了市場。他嘗盡市場上的酸甜苦辣,卻依然鍥而不捨,因為他知道得很清楚,他將靠市場過生活。
就在此時,李佛摩定義了一件事。他把事前研判市場動向的行為,定義為賭博。尤其研判市場將往哪裡走,是很難做到的事,而且他發現機率對散戶交易人不利。他把「投機」定義為能夠保持耐性,而且只在市場狀況發出適合投機的訊號時才有所動作。#他很早就不斷學習超群出眾所需的新技能,也嚴以律己、堅持不懈,時時改進本身的操作守則。#
這時的李佛摩,稱不上是專家。他聽信別人所說的話和他們所謂的「小道消息」。他的操作次數也太過頻繁。他犯下的另一個錯誤,是太早獲利了結,尤其是在多頭市場中。這段時期,他也發現大盤的重要性,認清和瞭解市場整體的表現,以及大盤如何影響大部分的股票,是很重要的事情。他必須學習如何解讀市場目前的所作所為,以及現在處於什麼階段,而不是嘗試去預測它將來會做出什麼事。
◎解讀市場目前的所作所為,以及現在處於什麼階段,而非嘗試去預測它將來會做出什麼事。◎
早年的李佛摩懂得不斷學習。他發現,在股票市場中失去耐性,是一個人所能犯的最大錯誤之一。經由經驗,他學會對自己的判斷信之不疑。他用心觀察,所以對自己的判斷滿懷信心,也不會因為市場經常發生的小波動而分心。
經驗日積月累,他的策略開始開花結果,到了三十歲,操作起來更為得心應手。這時,他發展出#試探性操作策略#(probing strategy,本章後面會談得更詳細)。另一個他採行的重要策略,則是#金字塔操作策略#(pyramiding strategy)。
金字塔操作策略,也是本書介紹的其他所有傑出交易人遵循不悖的重要操作守則。金字塔操作法是指在股票上漲途中加碼經營。不妨想像,這套策略在當時聽起來多麼背離常理,因為大部分人都認為,要買到便宜貨,應該逢低承接,而不是愈買愈高才對。李佛摩的想法卻不同,他認為,最近買進的股票,如果走勢證明你是對的,放手買進更多,這個觀念會使你得到的報酬錦上添花。李佛摩發現,觀察一支股票的價格走勢而買進之後,如果價格繼續上漲,那麼從股價的走勢,能夠證明他做對了決定。做了正確的決定,這件事獲得證實,足以證明他應該繼續買進更多的股票。錦上添花的效果,會使股票投資利益更上一層樓。
1906年底,市場的上升趨勢難以繼續維持,李佛摩於是將試探性操作策略和金字塔操作策略用在放空上,隨著價格下跌,空頭部位的規模愈來愈大。1907年的空頭市場初期階段,他的放空操作獲利十分可觀,不到三十一歲,已經當上百萬富翁。
李佛摩看準了1907年的崩盤,10月24日軋平和回補空頭部位,一天之內就賺進300萬美元。1907年10月,當時最具影響力的金融家摩根(J.P. Morgan)注入必要的流動性到市場,維持市場繼續運轉不墜,把華爾街從近乎崩潰邊緣拯救回來。摩根甚至親自直接向李佛摩致意,請他停止放空。連大名鼎鼎的摩根,也承認李佛摩在市場上呼風喚雨的力量,可見李佛摩在華爾街的聲名和影響力之一斑。
(中)華爾街大空頭
到這個時候,李佛摩確實成了華爾街上的知名人物。新富李佛摩發現,大錢要靠市場大波動來賺取。他的空頭部位在1907年的股市崩盤大撈一票,因此贏得「華爾街大空頭」(The Great Bear of Wall Street)的稱號。在那些賺錢的年頭裡,李佛摩一再表示,他相信股市分析必須一做再做,永不止息;這是操作成功缺之不可的要素。
◎成功操作股票不可或缺的有利要素:永不止息地做股市分析。◎
征服股票市場之後,李佛摩也揮軍直擊商品市場(commodities market)。他和當時人稱棉花大王的帕西?湯瑪斯(Percy Thomas)搭上線。不過,李佛摩開始和湯瑪斯往來時,湯瑪斯已經因為幾次操作不順,失去所有的財富。不幸李佛摩這時的耳朵是用棉花做,因為他看重湯瑪斯以前操作得很成功,仍然被視為棉花界的傳奇人物。湯瑪斯說服李佛摩建立棉花部位。李佛摩很快就發現,他的棉花多頭部位損失慘重。這次棉花交易,賠掉以前獲利交易賺進的幾百萬美元,主要原因是他打破了早年花很多時間好不容易發展出來的許多市場操作守則。
李佛摩違反了獨自操作,不輕易聽信他人之言的守則。他也違背迅速認賠出場的守則,繼續死抱賠錢的部位。這次的經驗,令他情緒激昂,為了把錢撈回來,不顧一切拼命操作,結果賠得更慘。李佛摩現在深陷債務之中,債權人多達好幾位。他意氣更為消沉,開始失去信心,而這種心理狀態,是股票交易人的殺手。
李佛摩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操作才恢復獲利。從1910年到1914年,市場大致平中帶軟(1914年8月到12月中旬,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市場關閉)。這時李佛摩已經一文不名,抑鬱寡歡,積欠債權人100萬美元以上。再說,這些平軟的年頭裡,市場也缺乏大好機會。為了讓頭腦冷靜下來,蓄積重回遊戲場的實力,1914年他決定宣告破產。不過,他的運氣還是相當背。1915年,處於戰時的市場漲勢中,一家經紀商借他五百股,價格不限。六個星期的時間內,他什麼事情也沒做,只顧著研究市場和觀察行情。他注意到,股票會建立起某些標準價位(par level)。這個古老的操作原則,其實他在空殼證券商操作時曾經用過。所謂標準價位,是指一支股票站上每股100美元或200美元等整數數字後,繼續上漲的可能性很高。
他以98美元的價格買進伯利恆鋼鐵(Bethlehem Steel),看著它漲上100美元後繼續上揚。價格漲到每股114美元,再買500股。隔天價格升抵145美元,他出脫手中持有的1,000股股票,獲利5萬美元。這筆交易有助於他恢復信心,促使他再次遵循自己的操作守則。帳戶裡的資金一度達到50萬美元,1915年結束時還剩15萬美元。
1916年底,李佛摩開始放空。市場很快就轉為下滑。當時非常有名的「洩密案」爆發,傳說威爾遜總統即將向德國人提出和平計畫,導致許多領先股作頭反轉。華爾街認為這是利空消息,因為會傷害戰時供應物資給外國的經濟榮景。李佛摩的朋友巴魯克(Bernard Baruch;第二章的主角)也在市場放空,據說靠洩密案賺進300萬美元。國會成立一個委員會,調查洩密案,傳喚巴魯克和李佛摩作證。巴魯克坦承那段期間,他的空頭部位獲利47萬美元,但堅決表示,絕不是靠預先取得傳言中的資訊。不過,紐約證交所還是頒訂一條新規定,不准依賴洩密資訊進行交易。當然了,這條規定很難執行,卻由此可見李佛摩和巴魯克當時在市場上的影響力。李佛摩則表示,1916年股市上漲期間他作多,稍後幾個月市場重挫時放空,合計賺進約300萬美元。
1917年4月6日,美國捲進第一次世界大戰。李佛摩在市場上多次操作都告捷,開始償還以前積欠的所有債務。不過,從法律面來說,1914年聲請破產後,他其實免除了償債的義務。四十歲那年,他也設立一個信託帳戶,確保自己不會再次破產。
聲譽再起
1917年,李佛摩恢復了在華爾街的顯赫聲譽。1917年5月13日,《紐約時報》的一篇文章說:「華爾街浮誇不實的交易人退場:目前的投機客和以前煽風點火的市場炒手比起來,更像是學生和經濟學家。」這篇文章特別提到李佛摩和巴魯克,並且進一步點明他們是市場大戶,也是華爾街上深具影響力和成功的股票交易人。
1920年代,李佛摩認為,經驗是在市場上繼續成功的關鍵要素之一。他身為華爾街最優秀和最成功交易人之一的聲譽與日俱隆。他實現了美國人的夢想,因為遵循本身的操作守則而積金累玉。他始終認為自己是市場上的學生,必須持之以恆,不斷學習。李佛摩深信,沒人能夠精通市場。
◎李佛摩深信,沒人能夠精通市場。經驗是在市場上繼續成功的關鍵要素之一。◎
大約這個時候,他開始認知到,#發掘市場強大走勢中的真正領先股,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他持續研究領先股如何脫穎而出,並且綻現強勁的漲勢。他下工夫研究行情,提升自己對市場如何運作的認識,進而改善他的行業領先股方法。他發現,市場每次發動新的強勁上升趨勢,通常會因為濃厚的獲利預期心理,而在新的領先行業中,製造這些新的領先股。他因此一再見到基本面對市場和股價走勢十分重要。他也發現,同一股群中的若干股票傾向於齊上齊下,以及領先股群傾向於與大盤亦步亦趨。這些發現,對於他在1929年股市大崩盤中登上更高的巔峰大有幫助。
從1928年冬到1929年春,多頭市場全力奔馳。李佛摩一路作多,獲利可觀。他接著開始留意市場的頭部是否將形成。1929年夏初,他軋平所有的多頭部位,改為逢漲必賣。他也認為市場已經漲過頭。他看到市場大漲之後,開始出現橫向移動的交易型態,一改原來的激升走勢。他開始往空方派出探子,探查情勢。
李佛摩的試探性操作策略,是在操作之初先建立小部位。如果操作順利,只要走勢往他預期的方向行進,就繼續加碼買進(或者放空)更多的股票,這即是他的金字塔操作策略。他總是在價格上漲途中,執行逢高攤平操作,而不是下跌時逢低攤平(averaging down)。逢低攤平的操作方法,在他那個時代,以及現在大部分時候,都是比較多人使用的方法。他會向許多不同的營業員下單,以免行蹤被華爾街發現,因為金融圈內不少人對他的操作力量和名聲很感興趣。
試探性操作策略如果開始建功,李佛摩就能確定市場正要反轉向下,因為價格已經以不可思議的速度上漲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這是本書所有傑出交易人運用的重要技巧之一。當一切事情看起來美好得無以復加的時候,他們總會留意市場中的蛛絲馬跡,藉以研判是不是就要變盤。
1929年,市場早就發出崩盤在即的許多訊號。那時的領先股已經停止再創新高價,走勢遲滯不前。「聰明錢」開始逢高拋售。幾乎每個人都用10%的保證金買了股票,而且認為自己早就成了股市專家,逢人就高談闊論股票經。這種熱過頭的現象,正是一個明顯的訊號,告訴我們:當每一個人都投入股市,就再也找不到更多的買盤力道,能將市場推得更高。
1929年10月,市場終於崩盤時,李佛摩坐擁幾個月來陸續建立的龐大空頭部位。這些空頭部位一經回補,數百萬美元的利潤應聲落袋。許多人因為無力補繳保證金而遭斷頭,據稱也有不少人從辦公大樓跳樓自殺,李佛摩卻大有斬獲,獲利之高,為歷年來難得一見。事實上,由於以前的「華爾街大空頭」盛名之累,許多人怪罪他造成股市崩盤,更有人因為失去曾經擁有的一切,揚言取他性命。崩盤後不久,《紐約時報》甚至刊出一篇文章,標題是「李佛摩據稱帶領一群人狂賣高價證券……」。
股市崩盤後,國會通過「證券交易法」(Securities and Exchange Act),成立證券管理委員會(Securities Exchange Commission),希望藉全面改革股票交易法規,把穩定和秩序帶進市場。縱使如此,李佛摩得到的結論是,他不必改變自己的操作守則,因為#人性根本不會改變,而左右股票市場最後的力量,正是人性#。
雖然李佛摩靠放空賺了好幾百萬美元(例如1929年),但是放空股票,要取得優異的成績,通常比較困難,因為承受的潛在虧損無限大。股票可以一直漲上去,但最多只能跌到零。放空操作要成功,也必須用更強的力量去控制你的情緒,而且反應必須更為快速才行,因為價格下跌的驅動力量是恐懼,價格上漲的驅動力量則是希望。由於恐懼激起的反應比希望快,所以你必須能夠因應市場整體心理面更快的變化。
李佛摩雖然賺得巨額財富,終其一生,卻得面對許多私人問題帶來的挑戰。他歷經婚姻不諧、離婚、其他的家庭問題,心如死灰,形如槁木。1930年代,他在操作上的收穫,不如從前,因此對自己遭遇的問題更加灰心喪意。1934年,他再度聲請破產,市場上傳稱,他失去僅僅五年前賺進的財富。從他因為私人生活問題而致心灰意冷,可以看出保持心緒平衡十分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在市場上持續獲利,並且避免犯下代價慘重的錯誤。李佛摩後來的種種表現,和他如日中天、譽滿華爾街時,嚴以律己的生活風格大相逕庭。
成功紀實
1939年底,他決定寫一本書,談他的操作策略。1940年3月,李佛摩所著《股票作手傑西?李佛摩爾操盤術》(How to Trade in Stocks,中文版由寰宇出版)一書出版。這本書賣得並不好,主要是因為經濟大蕭條的陰影揮之不去,人們對股票市場興趣缺缺。但是這本原創性的著作,對所有渴望有所成的交易人,都是必讀好書。
新書出版後才幾個月,1940年11月28日,陷入深度抑鬱症的李佛摩舉槍自盡,立時身亡。
在李佛摩眼裡,股票市場是世界上最巨大、最複雜的挑戰。他最渴望和最大的樂趣,是把華爾街的這場遊戲玩得出神入化。李佛摩相信股票投機不只是純粹的科學,更是一種藝術形式。
許多人認為李佛摩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股票交易人。艾德溫?勒菲佛(Edwin Lefevre)1923年出版的投資經典之作《股票作手回憶錄》(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以小說體的形式,記述李佛摩的一生。直到今天,《股票作手回憶錄》仍是最多人閱讀和極力推薦的投資著作之一。理查?懷科夫(Richard Wyckoff)寫了一本小書,書名叫《李佛摩的股票操作方法》(Jesse Livermore's Methods of Trading in Stocks),詳述李佛摩許多獨特的操作策略。多年來,談李佛摩的其他文章和書籍不勝枚舉,這個人傳奇性的一生,時至今日仍為人們津津樂道。
李佛摩以他的獨到創見,發掘在股票市場行得通和行不通的作法,為無數交易人指出一條明路。他孑然一身,注重私密,個人的操作和紀錄,不對外揭露。他為人所不敢為,率先買進價格屢創新高和突破阻力點的股票。反觀一般人則相信,買得愈低、愈便宜愈好。李佛摩常說:每次違背自己的守則,他一定賠錢;遵循守則,就一定賺錢。他投入無數的心力,分析市場和研究投機理論。生活上,則律己甚嚴,要求時時都能有登峰造極的表現。他犯過大部分人在市場都會犯的所有錯誤,但是他不但從中學習,更埋首閱讀報價行情和研究市場,持續不斷學習更多的知識。
多年來,他常被引用的一句名言是:「華爾街不曾變過。口袋變了,股票變了,華爾街卻從來沒變,因為人性沒變。」這句話點出了心理因素在市場上的重要性。他相信,由於希望、恐懼、貪婪和無知,人在市場中的行為和反應方式始終如一。這是無數的股票型態一再重複出現的原因。
◎李佛摩說:「華爾街不曾變過。口袋變了,股票變了,華爾街卻從來沒變,因為人性沒變。」◎
李佛摩也相信,股市是最難取得成功的地方之一,因為這裡牽涉到許多人和許多人性。人會研判股價的趨勢和未來的方向。這是很難一展所長的地方,因為控制和克服人性十分困難。李佛摩對市場的心理層面非常感興趣,曾經去上心理學課程,所花心血不亞於研究證券。從研讀這些課程,可以看出李佛摩十分熱中於瞭解市場的每一個層面,即使大部分人可能不認為那些領域和證券業搭得上邊。李佛摩願意掌握每一個機會,去改善他的操作技巧。
從1892年到1940年,李佛摩積極參與股票操作長達四十八年。這麼多年的經驗,度過無數次的興衰起伏、破產、驚人的財富,他發展出幾套操作獲利的策略。
李佛摩的獲利之道:設定操作守則標竿
李佛摩的股票操作策略隨著時間而演進。其實,操作股票是他唯一真正的事業。他歷經多次的挫敗,也曾有多次春風得意的經驗。他不斷學習哪些方法在股票市場行得通,哪些方法行不通,努力追求完美。
以下逐一討論他設計的策略。追隨他的許多傑出交易人,也在他們本身的操作守則中執行這些策略。
成功交易人的技巧與特質
李佛摩相信,成功的交易人必須具備一些特質;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操作股票。愚蠢、懶惰,或者情緒有欠平衡,尤其是想要迅速致富的人,不適合從事這一行。李佛摩認為,懷有一夕致富心理的人不宜進場,這一點很重要。
#操作成功的關鍵之一,是瞭解前面所說的時間要素#。李佛摩十分尊重時間要素,堅信不應該拿市場做為迅速致富的工具。以那種方式去看市場,極為危險,而且通常會落到恰好相反的下場。至於李佛摩後來一直處理不好,最後甚至以悲劇性的死亡收場的情緒平衡,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因為股票市場上的勝負,情緒之戰的成分濃於理性之戰。
李佛摩相信,#鎮靜是操作成功必備的特質之一#。他曉得,健全的精神平衡狀態——不被希望或恐懼牽著鼻子走──是成功交易人擁有的重要技能。耐心等候適當的機會現身,是另一項必備的技能。缺乏耐性的交易人,容易自暴其短,也是發生虧損的主要原因。另外,#三緘其口,不將自己的虧損和獲利透露給別人知道,是非常重要的技能。始終不斷研究市場的工作倫理,同樣缺之不可#。
李佛摩把股票投機當做專職工作,因為這件事必須全力以赴,才能交出優異的成績。成功的醫生或律師需要受過良好的訓練,並且努力鑽研本行知識。股票交易人也沒有兩樣。大部分人不認為股票市場需要像醫生或律師投入那麼多的心血。他們覺得,踏進市場操作股票,相當簡單,不費吹灰之力,因為只要指示營業員下單買賣就行。或者,聽些小道消息,然後採取行動,錢就會自動送上門。如果你沒有受過適當的訓練,並且取得執照,正常人不會請你開刀或者上法庭為他辯護。股票操作也是同樣的道理。這門技能必須日益精進。李佛摩將操作股票視為經營事業,不斷尋找新的方法,改善他的技巧。
他認為不可或缺的專門技術知識有:
* 控制情緒(控制影響每一位交易人的心理層面)。
* 擁有經濟學和景氣狀況基本面的知識(這是瞭解若干事件對市場和股價可能造成什麼影響的必要智慧)。
* 保持耐性(願意放手讓利潤愈滾愈大,是傑出交易人不同於平庸交易人的特質)。
他認為必備的另外四種關鍵技能和特質是:
* 觀察──只看事實資料。
* 記憶──記住關鍵事件,以免重蹈覆轍。
* 數學──瞭解數字和基本面。這是李佛摩天賦異稟的長才。
* 經驗──從你的經驗和錯誤中學習。
嚴以律己的交易人
以誠實的態度保持正確的紀錄、自己動腦筋思考、自行做成決定,都是李佛摩嚴格遵守的重要紀律。每當不自己做決定,他一定賠錢。
李佛摩廣泛檢討所有的操作,尤其是發生虧損的操作。這是他最為堅持的特質之一,並且在事業生涯之初就刻意培養這種習慣。檢討過去的操作,對他是最好的學習機制,如此才能避免重犯過去相同的錯誤,防範將來繼續發生損失。
李佛摩後來遵守的另一個紀律(如果早點發展出來,也許能夠幫助他避開一些最低潮的時期),是拿出一半的利潤做為現金準備;這些利潤通常來自獲利高達一倍的操作。有了現金準備,他就不會破產,也能在市況反轉時,供應所需的資金。現金準備讓他有本錢掌握市況的變化,投機獲利。
李佛摩很早就學到的另一個重要教訓是,每天或者每個星期操作,是失敗者的玩法,不會取得太大的成功。他曉得,操作股票獲利的時機有許多,但有些時候,應該縮手不動,絕不操作。當市場缺乏大好機會,經常休息和度假,在李佛摩是健康的事情。這個紀律強迫他不要一天到晚操作個不停。有時退居場邊,當個旁觀者,可以比日復一日不斷觀察小波動,更能看清重大的變化。
李佛摩時時保持高度的警覺,埋首研讀行情,並且分析市場和個股的價格動向。他不但在操作上嚴守紀律,也律己甚嚴,這些,成了傳奇性的故事。例如,他每天清晨在住處閉門研究,時間通常選在早餐前一兩個小時。獨處的這段寧靜的時光,沒人打擾,對他來說十分重要。經過一晚充分的休息,他發現晨間作功課,頭腦特別清醒。他可以分析經濟狀況、前一天的新聞,然後決定他相信應該採取的適當行動,以及市場可能會有的反應。
他那獨行其是的個性,不允許別人的外力和他的思考過程相互牴觸。到了辦公室,他不准助手在工作時間講話,而且他整天大部分時候都站著。這麼做,是為了看清楚報價行情,也因為他相信,直立的完美姿勢,能讓他的思考更為敏銳。據說他的桌子乾淨得連一張紙也看不到,桌面整理得井井有條。李佛摩為了追求巔峰的表現,在操作上顯然自律甚嚴。
開創新的操作守則
李佛摩採行的操作守則,有許多是他所獨創。他的成就,的確前無古人,因為沒人曾經大獲成功,能夠做為他學習的榜樣。所以他只好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他全神貫注研究市場,並且運用過去的經驗,努力確認股票市場上,什麼事情行得通,什麼事情行不通。前人種樹,後人乘涼,反覆摸索嘗試和日積月累下來的經驗,為後來的其他許多交易人鋪路,得以學習他的策略。
許多交易人陸續遵循李佛摩採用的基本原則,而且往往經由本身的錯誤去學習這些守則。舉例來說,李佛摩是最早在股價頻創新高時放手買進的交易人之一。一支股票在正常的回檔或回跌之後,量增價漲且寫下新高價紀錄,他會去買它。同樣的守則也用於放空股票:股價疲軟,屢創新低時,他會建立空頭部位。一再試探新低價的股票,他不會買。他絕不趁股價愈跌愈低之際,執行攤平操作,買進更多的股票。逢低買進的策略,稱做平均成本投資法(dollar cost averaging),是種失敗的策略,本書介紹的傑出交易人,無一採用。
李佛摩不看圖形,只看行情數字和價格動向。縱使不用走勢圖,高竿的行情數字閱讀人,還是知道交投熱絡的股票何時就要或者正在刷新高價紀錄。李佛摩是技巧高明的行情數字閱讀人,而這是很難精通的一門藝術。閱讀行情數字所以難,難在必須時時盯著它們不放,而且可能讓人情緒翻騰不已。做這件事需要非凡的定力和強大的守則,以免「套牢」在行情數字裡。傑出的行情數字閱讀人〔如李佛摩、傑克?崔佛斯(Jack Dreyfus)、傑洛德?勒伯(Gerald Loeb)〕,都根據他們的經驗,依賴從行情數字得到的感覺,而不是被捲入行情數字的情緒陷阱裡。
李佛摩也拿數學分析做為評估工具,不過,他需要的所有資訊,大多是靠專心一致注意報價行情中的價格和成交量動向而來的。打算買進某支股票的時候,如果價格上漲並創新高價,而且成交量顯著增加,那就發出了一個強烈的確認訊號,表示股票的需求十分堅穩。在李佛摩看來,成交量是個明顯的指標。他認為,不管是個股,還是大盤,高成交量都表示方向的轉變很有可能得到證實。成交量發出的訊息一展現在他眼前,他會試著充分掌握利用。當執行高品質的買進和賣出守則時,成交量是李佛摩可以倚賴的明顯訊號。
他視成交量增加為一種警訊,預示某件事情就要發生。到底會發生什麼事,對他可能不重要,因為行情數字的動向,已經是相當充分的證據。他認為,趨勢很強,是他需要的唯一證據。他其實不必設法瞭解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那麼多投資人終於決定對某支股票產生強烈的需求。如果走勢向上,趨勢很可能把那支股票拉高。如果走勢向下,趨勢則有可能將股價壓低。確認訊號告訴他,採取行動的時候到了。他的操作決定,是根據下一步走勢發生的機率和趨勢目前的變化。
在新高點買進,並不是不看其他重要的因素。李佛摩曉得,你必須在恰到好處的時點買進。例如,他會留意價格有沒有突破阻力水準。所謂突破阻力水準,是指股價走勢穿越曾經交易且建立的新最低阻力線。他會在交易的時候,確定阻力線的位置,然後等候那條線自行定義的時刻來臨。這被視為市場大波動或者基本趨勢改變之初,進場交易的完美心理時點。個股或者大盤都有可能發生這種事。走勢往哪個方向突破,對他來講也不重要,因為他除了作多,也放空。
他接著密切觀察股價的走勢,確定趨勢是否持續往那個方向行進。如果確實持續行進,那就確認了這個走勢,表示新趨勢已經確立。超過這個點,追逐股價過遠是不智之舉,因為那時走勢反轉的風險通常太大〔這和第五章中,歐尼爾(William J. O'Neil)對股價漲幅已大,繼續追高的觀點類似〕。這種走勢出現之前,交易人也不宜貿然買進,因為有可能買得太早,結果股價沒有往期待的方向行進。李佛摩希望股價走勢穿越這些關鍵點,引領他建立新的部位。他也將這些守則用在空頭部位上。如果股票跌到新低價,而且是在特定的點形成(從新低點拉高,然後跌破,再創新低),他會認為跌勢很可能持續下去,並且放手建立股票的空頭部位。
股價小幅拉回,接著突破這些區域,創下新高價的走勢,李佛摩稱之為「穿越最低阻力線」。這和運動中的人體很像。股價一旦突破最低阻力線,便獲得解放,能夠繼續往新的方向或趨勢前進。李佛摩認為,如果他已經作多,股價在這個點有最大的機會往上衝。同樣的,交易人務必等這些走勢出現才進場操作。這等於向他證實,市場就要往某個方向行進。對他來說,這套策略有如風險控管機制。
這種走勢也是市場趨勢中,心理動向的起點。如果市場不往那個方向持續進行,他就知道走勢已經證明不如所料,只好斷然迅速認賠出場。靜候那種走勢出現很重要。這需要很大的耐性。他會一直抱著現金,直到適合投入資金的那一刻來到。
成交量動向也必須嚴密地加以研究,觀察趨勢什麼時候停止往某個方向動。由於市場走勢永遠反映許多投資人的決策,這並不表示不會出現小幅回檔和正常的反轉波動。
李佛摩的操作守則中,另一個重要的關鍵,是集中全力操作新多頭市場中的領先股。他也將注意力放在個人處理得來的少數股票上。他會先等市場確認哪些股票是領先股,才進場操作。他集中火力操作領先股群,而不是分散投資到整個市場。他注意到新領先股群中的領先股,通常是漲勢最強的股票。他避開疲軟的行業,以及那些行業中疲軟的股票。也就是說,他不買便宜的股票。他發現,疲弱不振、價格下滑的股票,總是很難回升,所以限制自己只買正往前衝刺、交投熱絡的股票。
他會持續觀察市場,並且比較一支領先股和同業其他股票價格走勢之間的關係。他也注意到領先股群中,如果某支股票的表現異常突出,同一股群的一些股票也會有不錯的表現。他發現這是價格走勢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所以經常觀察相同股群中的許多股票,密切留意它們的動向。他相信,某一股群中的大部分股票,後市展望相同。他把這種現象稱做「顯而易見的股群傾向」。如果強勢市場中,某一股群的股票表現不是很強,他通常會將那個股群的部位軋平,或者完全避開那個股群的任何股票。
李佛摩操作某支股票時,一定會參考同一行業其他股票的走勢,希望及早發掘始料未及的狀況。他注意到,強勢股群中某支領先股的走勢開始趨於不利時,同一股群的其他股票通常也會追隨出現相同的走勢。由於不斷觀察,所以他隨時掌握領先股群和大盤的最新動態。
他也注意到,若干股群會展現季節性型態。交易人務必瞭解經濟周期如何影響若干行業,以及它們的周期如何影響個股的價格。交易人必須瞭解,股市通常會預先反映季節性活動。因此,事先研判幾個月後的行業狀況,是很重要的一件事。由於需要有這方面的認識,更強化了不斷觀察市場,以及留意經濟和基本面狀況的重要性。
李佛摩能夠看對1907年和1929年的市場頭部,是因為早在市場指數實際崩跌之前好幾個月,領先股和領先股群已經開始走軟。他認為,領先股一開始反轉,就應該提高警覺,因為其他股票往往會陸續跟進。1929年,他從1907年崩盤學到的教訓,有助於他充分掌握利用市場發出的訊息。經驗幫助他實現龐大的利潤。
李佛摩也發現,當領先股作頭反轉,不必試著去瞭解為什麼會這樣。他只看市場走勢,不浪費時間瞭解為什麼一支股票會下跌。他只需要知道股價確實下跌,並且據以採取行動就成了。他認為,「為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通常稍後會出現,因為股市十之八九總是反映未來的新聞。
為了在領先股群中的領先股穿越最低阻力線之後,正確買到它們,並且確保自己站市場正確的一邊,李佛摩執行他的試探性操作策略和金字塔操作策略。
#進場操作之前,明智的作法是先瞭解大盤的趨勢#。李佛摩相信,市場會將未來融入眼前。這正是難以準確預測市場將來會做什麼事的原因。市場總是做它想做的事,不做交易人期望它做的事。所以說,他在多頭市場中作多,在空頭市場中放空。市場如果橫向整理,他就抱著現金退居場外,直到訊號證實趨勢往某個方向走為止。發掘趨勢的變化,是很難做的事情,因為它和交易人目前的想法、作法恰好背道而馳。這是為什麼他開始使用試探性操作策略的原因。
李佛摩的試探性操作策略和金字塔操作策略,執行方式是先建立一部分的股票部位,直到買足他起初打算擁有的全部股數。所以說,在他實際著手買進之前,決定好到底要買多少股,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這是妥善的資金管理規劃下的產物,也是李佛摩的重要守則之一。他會先建立一個小部位,測試一下那支股票。這就叫試探性操作策略,目的是觀察初步的研究是否正確。如果股價走勢符合他規劃的方式,他會買更多,但陸續買進的股票,價位一定愈來愈高。
舉例來說,如果他已經確定好要買某支股票400股或500股,他會先等操作守則的其他所有條件都就緒再動手。接著,他會買進原始計畫部位的五分之一,也就是100股。如果股價走勢對他不利,他會把那些股票賣掉,承受一點小損失。要是股價游移不定達數天之久,他也會出場,因為股價的表現不如他原先所想。如果股價上漲,他會再買。第二次買100股,占原始計畫部位的20%,而且買價高於第一次。
這時他已經擁有200股,股價節節上漲,正如他所料。這件事很重要,因為能在這個過程中排除許多情緒因素。他的守則會根據股票在市場中的表現,引導他的動作。他不會受希望、恐懼或者貪婪擺佈。他的守則會告訴他,應該繼續買進更多股票,還是因為股價開始下跌,所以必須儘快脫手。
假設股價繼續上揚,他會將其餘的股數買齊,就上面的例子來說,是再買200股或者300股。這是他管理特定股票風險的方式,也就是持續不斷觀察價格走勢,然後依照趨勢去操作。
這套策略需要他觀察得非常仔細,但是同樣的,做起來並不容易。李佛摩沉迷於閱讀報價行情,再根據經驗,不斷改良所用的策略,並且恪遵操作守則,而能產生傲人的成果。
李佛摩建立好多頭部位或空頭部位之後,接著開始尋找軋平部位的訊號。現在人們常說,股票操作最難的部分,不是買進,而是賣出。在李佛摩那個時代,也沒有兩樣。
李佛摩喜歡在股價繼續上漲的時候賣。同樣的,這也是很難做到的事,因為在你的賺錢部位繼續提供利潤的時候,貪婪之心可能占滿你的思緒,斷然賣出相當不容易。從過去的經驗和知識,知道應該嚴以律己的交易人,懂得藉不斷觀察市場,消除這種情緒,並且掌握正確的時點軋平部位。他知道,不可能賣到最高點,所以再次把目光放到報價行情上,在股價已經上漲一段相當長的時間之後,價格和成交量走勢出現異常情形時,尋找賣出訊號。成交量增加,價格卻欲漲乏力或者大跌,是今天的投資人使用的重要賣出訊號,也適用於李佛摩的時代。懂得如何區辨異常的價格和成交量行為,有一大部分得靠經驗。
李佛摩通常只在獲利可望達十點以上才建立多頭部位。不少獲利大的部位所賺,遠高於這個數字。保持耐性,抱牢這些部位,終有所獲。但是,也有多次操作的走勢不如他原先所料。要是股價開始下跌,他會在承受最低損失的情況下賣掉股票。下跌走勢證實他的判斷可能是錯的。在股票市場,犯錯的時候,最好的矯正方法,是採取某些行動。就李佛摩來說,那是指把股票賣掉,另找別的目標。要是股價游移不定,波動不大,他也會軋平部位,因為這對他來說,必須負擔機會成本。他寧可抱著交投熱絡、往某個方向動的股票。
李佛摩大部分的策略和守則,根據的想法不同於他那個時代的其他大多數人。他的主要策略可以彙總如下:
1. 瞭解市場的大趨勢。你必須順應市場目前的走勢,並且時時張大眼睛觀察。觀察並乘勢而行;不要逆勢而為。
2. 在股價穿越某些阻力區,寫下新高紀錄時買進。使用試探性操作策略,測試市場的走向,並以金字塔操作策略,在價格上漲時加碼經營。
3. 儘速認賠出場。保護自己,不受錯誤的決定太大的影響,最多損失10%。賣出游移不定的股票,因為文風不動的走勢,會有機會成本。
4. 讓利潤愈滾愈大,因為最強勢的股票會繼續上漲或者下跌(擁有空頭部位時)。走勢如你所料的股票,務必保持耐性。縮手不動才能賺大錢。
5. 應該集中投資領先行業和強勢行業中的領先股。
6. 不輕易聽信別人的小道消息和資訊。做好自己的家庭功課,只看事實,瞭解基本面。
7. 避開便宜的股票。大波動才有大錢可賺。便宜股通常不會有大波動。
尤其是在李佛摩的時代,這些守則被認為大謬不然。但是從他取得的成功和累積的財富來看,終究證明這是應該執行的正確策略。
凯恩斯生平---以及 凯恩斯的最后岁月
凯恩斯生平---以及 凯恩斯的最后岁月凯恩斯生平
凯恩斯(1883~1946年)著名英国经济学家。父亲尼维尔·凯恩斯曾任剑桥大学伦理学讲师、大学部注册科主任、剑桥大学地方考试委员会秘书。母亲弗洛伦斯·布朗曾任剑桥市参议员和市长。 1902~1906年凯恩斯在剑桥大学学习数学。为了应付大学毕业后的文官考试,他跟马歇尔学习经济学,1906年大学毕业后通过文官考试,在英国统治印度的印度事务部任职。1908年应马歇尔邀请回剑桥大学讲授经济学原理、货币理论。1911年担任《经济学杂志》主编,直到去世。
1929~1931年任国家财政与工业调查委员会委员,1930年任内阁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1940年被任命为财政部顾问。1944年率领英国代表团参加在布雷顿森林举行的国家货币会议,在创立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复兴银行和开发银行两个机构中作出贡献。除政治活动外,他还从事商业经营活动,经营过一家大型保险公司,创建过国家投资公司,做过外汇投机和一些商品如棉花、金属等投机生意。
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创立了凯恩斯主义的基本原理,成为西方经济学中的经典著作,被西方经济学者誉为一场象“哥白尼在天文学上,达尔文在生物学上,爱因斯坦在物理学上一样的革命”。是本世纪内“对社会经济政策最有影响的一本书”并把此书比之于斯密的《国富论》、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也有的把它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相提并论,认为“马克思的著作是对资本主义的尖锐批评,凯恩斯的著作是摒弃自由放任的基础。”
为自由而战——凯恩斯的最后岁月
--------------------------------------------------------------------------------
蔚明/文
今年3月,美国读者期待已久的《凯恩斯》第三卷《凯恩斯在1937-1946年——为自由而战》在美国出版了,尽管此前该书的英国版取的副标题是“为英国而战”。《凯恩斯》的作者是英国Warwick大学的教授罗伯特·斯季多斯基(Lord Robert Skidelsky),罗伯特并不是第一个为凯恩斯立传的人,但他是一名政治经济学教授,对凯恩斯经济学理论有极其深入的了解。他创作的《凯恩斯》第三卷,依旧保持了上两卷中他对事件细致入微的描摹及对凯恩斯性格特点的把握,全书生动、诙谐,是研究凯恩斯生平的重要著作,已经被《经济学人》杂志评选为2001年度的最佳读物。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个说法是:丘吉尔在政治、军事上和凯恩斯在经济上,为英国赢得了战争胜利。在那段惊心动魄的日子里,年过半百的凯恩斯不顾患有心脏病,担任了财政部的顾问。这期间,他六次出访美国,为英国争取到美国的经济援助。凯恩斯在贷款的具体条件上,同美国的经济学家以及政客斡旋,力争英国在战后新的世界经济体系下能休养生息,恢复经济。他更期望各债务国能有足够的资金用于世界贸易,以便使世界经济良性循环。
凯恩斯对法西斯运动在德国兴起,有着自己的认识。他不赞成《凡尔赛和约》,认为假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的要求能得到满足,其国内的经济状况就不至于那么糟糕,希特勒也就没机会跃上德国的政治舞台,欧洲和平便能维持下去。也由于这个教训,凯恩斯期望自己能够高瞻远瞩地看待世界经济的发展。他认为20世纪30年代全球范围经济危机的根源是:各国缺乏用来进行世界贸易的资金。在代表英国向美国人借钱时,他想当然地认为,既然英美都反抗法西斯,立场一致,而世界经济的良性循环也符合美国利益,那么自己提出的贷款方案,有什么理由得不到美国人的赞同呢?
事实上,就是许多反对凯恩斯理论的经济学家也不否认,凯恩斯对于未来的社会和经济生活有着非凡的想象力。不过,凯恩斯提议的条款背后,虽有坚实的经济学依据,却非常复杂,常常让决策者陷入困惑和失望之中。更糟糕的是,凯恩斯骨子里的骄傲往往会让他蔑视一切缺乏想象力的人,但经过艰难的谈判,协议勉强地签定了,双方都作出很大让步。
英国终于得到美国的经济援助,凯恩斯回到英国被当作英雄,了解点历史的英国人知道贷款得来不易。因为美国国会在1935年通过了《中立国法案》,规定美国不得向交战国出售武器、不得提供任何贷款,甚至私人贷款也被另一项法案所禁止。1939年11月,国会修改了有关条款,规定交战国可以用黄金、美元或美元债券向美国购买武器,但同时规定:购买国必须用自己的船队进口物资。于是英国用自己的船舰,运输向美国购得的武器。然而英国接下来损失了大量船只,它的黄金和美元也只够再消耗两年了。1940年,纳粹德国占领了大部分欧洲,英国意识到这场反法西斯战役将是长期的,英国必须借贷了。
凯恩斯认为,国家在战时,不必顾虑财政上的收支平衡。但在美国国会,有许多人反对借钱给英国人。总统罗斯福不得不对他们说:“当你看到邻居家的谷仓起火了,你肯定会先借给他水管用!等火灭了以后,你才会跟他讨价还价。”这个生动的比喻起了很大作用,英国可以借美国的船运武器,凯恩斯还为英国借到了70亿美元,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租借法案”(Lend-LeaseAgreement)。当然,有关具体条款的谈判并不容易,当时英美的主要分歧是,美方认为英国既然在求助,就该坦率地告诉自己英国真实的经济状况,也就是英国有没有穷到需要援助的地步,而且,英国在战后应该开放贸易。凯恩斯则主张美国应允许英国为战后重建保存足够的经济力量,何况英国在为反法西斯付出沉重代价,美国不能隔岸观火。
在国内,二战时期,凯恩斯在税收政策上和英国许多官员有分歧。一战期间,英国政府执行的是鼓励通货膨胀的政策。然而战争造成的动荡不安虽然会让人们提前消费,但是内需过剩,物价必然飙升;战后富人得到高利率的回报,变得更富;而劳工工资的涨幅,根本追不上飞扬的物价。另外,尽管战争带动了就业,但是失业率也随着战争结束回复到战前的水平。凯恩斯认为,二战期间,应该引导人们把战时消费用在对战争有帮助的事情上,而不是那些耐用消费品上。凯恩斯建议政府征收特别战争税,在战后再返还给纳税人。这个方案自然遭到工党的反对,因为低收入者正在要求政府给予他们补贴。凯恩斯修改了方案,但他最富想象力、最好的方案没有被采纳。按照凯恩斯的构想,战时多征的税,可以用来备战;战后这部分多征收的钱便会返还给纳税人,高税收的政策就此可以中止。而结果,战时97.5%的最高税率,以及战后持续了35年的80%的最高税率,倒是为英国最终成为一个福利国家打下了基础。
凯恩斯的经济主张在国内受阻,在外交方面,虽然他发挥了独到的作用,但却并不完全成功。1944年夏天,他来到美国新罕布什尔州,不遗余力地向与会的各国代表描绘自己对建立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构想。凯恩斯希望说服美国等债权国:债务国必须有足够的周转资金用于国际贸易;世界贸易不应以黄金为标准,而英磅不应当和美元自由兑换,更不该固定汇率。凯恩斯有他的道理:一旦英镑和美元可以自由兑换,那英国人会迫不及待地把英磅换成美元,英国的外汇储备必然大大减少。虽然这时美国也卷入了战争,但美元即使贬值,速度也会小于英磅。
但是美国人还记得,英国曾经拒付一战债务,并在美国经济衰退时将英磅贬值,还不许美国产品进入英国。美国代表要让英国明白,美国正拥有世界上大部分的黄金储备,而它的国民经济,根本不依赖进出口贸易。凯恩斯在新罕布什尔,不得不作出最大的让步。这次会议最终确立了名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货币体系,世界主要货币和美元固定汇率,世界货币体系回到黄金本位。会议决定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筹备“重建和发展银行”,即世界银行的前身。协议规定债务国必须经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同意,才能将本国货币贬值。
《凯恩斯在1937-1946年》,详尽地叙述了凯恩斯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在重病下,对英国和世界经济的贡献。尽管他的许多设想受到国内外政治的影响无法实现,但其经济学理论至今仍被学界广泛地探讨,被政治家应用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无论是罗斯福的新政,还是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其经济学依据正是凯恩斯著名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大概因此,该书的美国版将英国版的副标题改成“为自由而战”,也算是恰当的了。
假作真时真也假-骗子江恩
假作真时真也假-骗子江恩“大师”江恩 其实是骗子
曾于1963年创作了《第二次握手》的著名作家张扬顶住压力,介入了以记者敬永祥为被告的1993年的“海灯案”,历时7年,最终写成了一本著作《谎言重复100遍》,揭露了一个在中国流传了20年影响深远的“海灯神话”。“海灯案”的真相于今年年初由新浪网大白于天下,4月14日中央一台又在黄金时段播出的《新闻调查》中给出大量证据,进一步揭露了“海灯神话”的事实真相。张扬在自己的书中写道:中国是喜欢造“神”的国家,中国的“神”从来都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周围的跟班也会成为半个“神”或“神”的帮闲。
20世纪80年代,海灯和尚自称在青少年时得高人传授所谓“达摩气功”、“少林气功”、“六道气功”,并称“此功1940年我在河南少林寺教了50多个僧侣”。自此,中国大地就开始了一场历时20年的“造神运动”,很会追势的严新立即依附到海灯的门下,声称从海灯那里得到了真传,霎时成为中外闻名的“超人”,后来又陆续出现了一些“大师”,各创“气功”门派,这些都是旧中国的江湖骗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打着“气功科学”的幌子,借尸还魂!连“透视认字”、“意念换牌”、“口中吐火”之类的草占魔术都成了特异功能,一个个“超人”、“神仙”、“神医”、“大佛”相继登场,一时间把社会搞得乌烟瘴气。这场运动还留下了一个“金碧辉煌”的“海灯庙”,供后人朝拜,尸骨起初分七处保存,建造了所谓的“舍利塔”。后来的几年中,城市里的人们大多明白了部分真相,便不再相信这种神话,但在偏远地区,“海灯神话”或改头换面的“新神话”还会继续流传。
表面看来,“海灯神话”好像与交易商无关,真的无关吗?
那么,“江恩神话”的真相您了解吗?其实江恩就是中国投资界的一个“海灯神话”。“江恩”又译为“甘氏”,英文名W.D.Gann,有数篇其本人及别人为他做的著述,如《江恩:华尔街45年》等。西方的造神者把他宣扬为全胜交易员,称他为“20世纪最伟大的投机客”,他去世于20世纪50年代,留下了“5000多万美元”的天文数字遗产,“相当于现在的5亿多美元”。然而,神话的真相同样让你吃惊,有著者访问江恩的儿子时(他在波士顿银行工作),他说,他的父亲仅留下了10万美元的遗产(包括一幢房子),他的父亲并不能靠交易维生,只是靠卖教材糊口”。这场投资界“造神运动”的结果是有人利用大众对“大师”崇拜心理,靠贩卖“江恩理论”书籍、“甘氏课程”发了财
这场骗局的仿真性还在于甘氏的那些东西有不少是交易师不败的真理(如对风险的控制以及某些理论认识,但这也是共识),也有许多东西则纯粹是把偶然的事件当作普遍的规律,如江恩矩阵、江恩历法、江恩线等。普通大众没有经过大量历史资料的统计测试,根本不可能辨别理论的真伪,而一些实战中碰巧的成功更强化了信徒对这种理论的膜拜。
和“海灯神话”一样,在原产“江恩神话”的美国,大家已经知道了真相,早已抛弃了这个神话,但在“偏远山区”即亚洲等新兴资本市场上,这类“大师神话”仍然很有市场。这主要是因为,有大众的地方就有流行,所谓的“神话”只是流行的一个主题,真实与否不是最主要的,关键在于是否合乎当时大众的口味。例如,过千年了,大众需要牛市,期货需要牛市,多头主力就搞了一个“人造的、钱堆的”所谓“牛市”,炮制所谓“世纪大底”的神话,这样就可以畅行无阻,是真是假在当时并不是最重要的。
如果没有人们整体素质的提高,社会上与投资界的神话故事就像流行歌曲一样层出不穷,打倒了旧的再来新的,是灭不掉的,只是换一个人、换一种形式存在,欺骗的是又一群盲目的大众。所以说,与这种神话的斗争是永远的,投资界需要更多的“司马南”、“敬永祥”!
江恩年轻时通过交易赚了一些钱,但到晚年时却穷困僚倒。江恩其实是一个人造的神话。
西格玛奇迹——国际投资大师郑焜今的股市艺术
西格玛奇迹——国际投资大师郑焜今的股市艺术在30余载的股市博弈中,他以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为底蕴,创立西格玛系统分析,绩效非凡,享誉海内外。
投资简历:
姓名:郑焜今,男,1949年3月生,台湾台南人。
投资风格:以全球精神为本,从产业分析入手,精选优质股票,进行波段操作。
投资格言:投资是规避风险来创造利润,投机则是透过风险来创造利润。
引子
2002年7月的一个夏曰,
上海滩来了一位古怪的游客。
他一不进公园,二不游黄浦江,整曰在繁华的街市里转悠。他穿大街,走里弄,一不访亲,二不探友。进商店,他不买一分钱东西。可哪里人多,他往哪里挤,他要看上海人都在消费些什么。
一曰,他站在宏伟壮观的扬浦大桥桥头,楞楞地望着浦江两岸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一看就是一天……看着看着,他原本兴奋的脸上眉头忽然紧锁起来:原来,他看到车流中旧车太多,而新型的车辆太少,这和曰新月异的国际大都市极不相称,极不协调。
他的心里感到一阵阵压抑。
然而,当他走遍遍布于上海的各大车行和观看了人头攒动的名车展,目睹往曰清淡的车市逐步火爆的可喜情景,他紧锁的眉头又舒展开来。
这年10月,也就是在他亲临上海三个月之后,这位大都市的神秘来客,以一颗“重磅炸弹”震撼了上海滩乃至全国的证券业。
他首次在中华大地推出了以汽车为代表的“五朵金花”概念,并以透彻的产业分析,明确指出“五朵金花”将是拉动中国股市的“龙头”。
至此,人们这才发现和知晓他的真实身份:他就是在世界证券市场叱咤风云30余载的投资大师郑焜今先生。
如今,中国股市的运行图,已真实地记录了“五朵金花”的辉煌,印证了郑焜今当时提早半年的预言。
郑焜今的神奇,远不止于此。2004年5月,郑焜今应邀作客上海电视台的“第一财经”。当主持人向他问起当前世界的敏感话题:油价的趋势将怎样走时,他坦言道:“根据西格玛系统分析,我预计未来的油价一定会打破40美元/桶这一高位盘整区的强大压力,很可能挑战70美元/桶的新高!”
不久,一场洗涤美国南部的卡特里纳的飓风,不仅把40美元一桶的原油价格一下子“刮”到了70美元/桶,而且也使全球石化股掀起了一波浪潮。
郑焜今和他那神奇的西格玛系统分析,成了世人渴望了解和关注的一个焦点。
2005年初冬,记者专程来到上海,对时任上海西格玛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兼首席经济分析师的郑焜今先生进行专访,探寻他和西格玛的传奇。
一、法律殿堂走出的“台湾黑马王”
辞职“闭关”,投身股市
1949年3月,郑焜今出生在台湾省台南的一个果农家里。父母靠种芒果、香蕉、甘蔗,养育他们兄弟姊妹七个。他排行老二,也是七兄妹中最聪明的一个,很得父母宠爱。1967年,18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台湾大学法律专业。
他学业优秀,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命运之神却把他这个踌躇满志的未来优秀法官,悄悄引向了风雨飘摇的股市。
那是他刚上大一的时候。一天,他见商学系的同学在那画图,他凑过去看,只见图上弯弯曲曲的线条,像一座座波浪起伏的山脉,上面还画了许多“红灯笼”、“绿灯笼”,煞是好看,便问他们这画的是什么?师兄师姐们告诉他,这是股市的K线图,红的是涨,绿的是跌。出于好奇,之后,他一有空便常常跑来看他们画。慢慢地,他知道了,这些K线的走势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常常有规律。
打这以后,他对证券市场开始关注。不久,他买入了他有生以来的第一只股票:宏洲化工。当时,他买了2万股,运气好,只三天时间就赚了几千块钱,一下子激起了他对股票的兴趣。后来,他见这只股不涨了,在那荡来荡去的,就把它卖了,头次出手,就赚了那么多钱,他兴奋极了,掏钱请那些画图的师兄师姐们好好撮了一顿。
可是,就在他卖了这只股票之后没多久,该股却开始狂飚,连续拉出涨停,成了当时引领台湾股市行情的一匹耀眼黑马。他有点后悔自已卖早了,去问商学系的师兄们。他们告诉他,股票涨跌是有规律的,你买的时候正是它的初涨期,而盘整后的大涨,才是它的主升段。
一次操作,一番顿悟,使郑焜今明白了:炒股不光要凭运气,更要有知识,要研究股票市场的规律,才能真正成为赢家。
4年后,他大学毕业分配在法务部门工作。但这时对证券市场兴趣越来越浓的郑焜今,为了专心投入股票市场,毅然决然辞去了公职,买来当时台北惟一登载股票专版的《大同新闻》的三年合订本,闭关半年,潜心研究。
独立思考,反市场操作
在潜心学习研究股票的半年时间里,郑焜今把三年来的股票市场走势透透彻彻地揣摩了整整一遍,并写下了数万字的心得。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心得就是:所有专家的预测,其结果和后来股市的发展大部分都是相反的。
为此,他建立了自己的一套反市场操作法,并在实战中指导客户操作,绩效辉煌。那年,台湾股市向下作剧烈的调整,有一只叫“华新电线电缆”的股票跌得最凶,股价腰斩一半,人们纷纷逃离,谁也不看好它。可是,郑焜今却透过那悲凉气氛,看到了它的再生希望。他从当时行业的景气度分析,认为电线电缆会越来越好,在技术面上也发现有庄家在悄悄吸货的迹象。于是,他力排众议,重仓买进了被市场遗弃的华新,并在媒体上发表了
一篇题为《黑马吃草看华新》的文章,指出这匹黑马正在“吃草”,不曰将狂奔。他的文章发表后的第三天,华新在沉默的“黑暗”中终于爆发,连续拉升,涨势如虹,成了市场强劲反弹的最有力的带动者。
还有一次,郑焜今随一个投资考察团到“裕隆汽车”参观。一同前往的有许多媒体的记者。但那天裕隆只派了一个车间主任来接待考察团,记者的脸都拉长了。往常,他们所到之处,哪家不是董事长、总经理列队热情欢迎?裕隆竟这般冷淡,股票还想不想做了?回来后,他们一个个破口大骂裕隆不懂礼仪,气愤地把该公司的股票抛了个精光。然而,同去的郑焜今却不这么看,他透过“低调冷淡”的接待,看到的是该公司的务实精神,看到的是公司扎扎实实搞生产的动人场面,这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和希望。他不仅没抛出该公司的股票,反倒让朋友们加倍买入该公司的股票。结果隔了两个礼拜,裕隆股票在业绩增长的支撑下大涨,股价翻了一倍以上,那些骂裕隆、杀光该公司股票的人后悔莫及。
从选股高手到周刊总编
郑焜今以他独到的眼光,慧眼识黑马,总比市场快半拍,名气越来越大,媒体纷纷请他撰稿。《环球新闻》的老总甚至把原来由自己每期主笔的一版,让给他“捉刀”。结果杂志越做越火。后来,财大气粗的《财星周刊》把郑焜今“抢”了去,在刊物上为他专辟了一个“选股策略”专栏 ,结果他几乎次次点石成金,所点股票十有八九都成了市场飚涨的黑马。之后,随着他和杂志的威望在投资者中越来越高,他被破格提升为该杂志社的总编。时隔不久,郑焜今在仕途上再拉“大阳”,他被调往《产经曰报》任总编,这使他有了更大的挥洒空间。
然而,正当他前程似锦,备受投资者拥戴之时,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件事,震撼了他,也从此改变了他此后的人生命运……
那是1987年,一次,他到曰本东京著名的大和证券进行参观交流。接待他的大和证券总裁在谈到台湾股市时,拿出了一张图表,非常明确地对他说:“根据我们对国际股市的长线规划和预测,台湾的加权指数不久将会上10000点!”“什么?10000点?”
郑焜今听到此,当时惊得真有点楞住了:加权指数目前才2600点,说能上10000点,是不是天方夜谭?
但,后市的发展,却让大和说对了:台湾加权指数从2600点果真上破万点大关,涨到了12000点!这件事,在郑焜今心海似一块巨石投下,产生无边的涟漪:股市投资要有长线规划和一个完整的构思!只有看得长远,才能赢得长远,赢得大啊!
此时,他深深地感到自己和世界高手相比,眼光和功力还相差甚远。他决心从长远出发,再度打造自己,提升自己的理论和技战术水平。
提升操作良率,创立西格玛体系
郑焜今又一次遨游在“学海”里,为自己“充电”。可是,从哪做起呢?正在他苦苦思索的时候,一场令他难忘的外资掠夺性的“金融激战”给了他深刻启迪。
这年,台湾开放QFII。随着股市闸门的打开,外资蜂拥而来。他们瞄准了两只最具潜力的“台积电”和“联电”(联合电子)大举建仓。等他们吃饱了一肚子货后,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以逼空的手法拉升,股价在连续涨停中很快翻番。然而,就在这时,一个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外资在台积电和联电的最高价大量买进,而当他们把股价砸下来后,却又在最低点抛出。
为什么他们要“高买低卖”?难道他们连做股票要低买高卖才能赚钱的基本常识都不懂?郑焜今看到外资大机构这一反常举动,百思不得其解。
不久,真相终于大白。原来,外资是采取诱多和诱空的手法,让更多人跟着他们在高位买进,在低位杀跌,他们在期指操作上却高位放空低位做多,以达牟取暴利之目的。
怎么打败他们?那些天,郑焜今思考着这些问题,寝食难安。
一天,他坐在书房里,望着满书架的宝典史书,突然来了灵感:中华民族有着5000年的历史文化,是世界上最伟大最聪明的民族,《孙子兵法》、《易经》等,都是我们文化的精粹,举世罕见。为什么自己不能从此入手来攫取其精华,提升自己呢?
当晚,他写下了一篇题为《史识与历史禀赋》的曰记。文中写道:“有史识的民族才能抓住历史之大机遇。全世界保持历史文献最完整的国家就是中国,中国的历史文献不但有不少的历史巨著如《资治通鉴》、《史记》和断代史等,还完整地保留着地方县志,这是世界各国少有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历史意识的民族。在西方世界中,犹太人则透过《旧约》保留了历史的渊源。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是最具有历史意识的两大民族。只有具备高度的历史意识才有能力抓住历史大机遇。在迈向21世纪全球化的过程中,只有具备历史意识的民族才能高瞻远瞩,洞察机先,把握机遇。
就民族的禀赋来看,曰耳曼人和曰本人擅长于实体经济的生产力,中国人和犹太人擅长于虚拟经济的金融能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犹太人将与中国人在金融市场上一较高低。犹太人拥有金融领域的庞大资源和高深技巧,在初期将取得很大的优势。中国的顶尖人才如果能青出于蓝,就有机会和犹太人打成平手。至于全球金融大竞赛鹿死谁手,那要看最后的努力和造化。”
找到了突破点后,郑焜今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并师从易学大师周鼎珩先生苦学了三年。终于为自己在股海的翱翔,插上了坚硬的翅膀。
汲取世界先进方法,把失误率降到最低
“你下这么大功夫学习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可谓用心良苦。这些对你提升金融操作技艺有用吗?”采访中,记者问郑焜今。
“作用真是太大了,可以说,无可估量。”
“你走向证券交易市场的坦途是否从此开始的?”
“确切地说,真正走向成功,是我运用了这些文化,并汲取先进的西格玛方法,在股市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西格玛分析体系之后。”郑焜今回答道。
“西格玛是什么含义?它竟如此神奇?”
“西格玛(SIGMA)的含义是‘最小误差’的意思。它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流行很广的一种最先进的管理方法。是美国通用电器(GE)总裁杰克·韦尔希在生产系统中所独创的一种系统工程程序。它通过六个西格玛步骤,将整个作业流程的误差降到最低,良率提升到最大。所以,它一经诞生推出,就在全球立刻引起轰动,学习效仿者甚多。”
“这种工业生产中的管理方法,也能用于股市?”
“当然。我正是把西格玛这一最先进的管理方法运用于金融操作中,把金融操作的风险降到最小,而把获胜的机率提到最大的。”
“能谈谈西格玛分析法的具体内容吗?”记者问。
“完全可以。”郑焜今拿出一本他刚刚出版的《股市艺术与财富》一书送给记者:“西格玛体系的内容这本书里基本都有了,但有点缺憾的是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庞大而博深的体系显得太理性化了。”
接下来,在和郑焜今朝夕相处的曰子里,他毫不保留地把他在积累了三十多年的国际实战经验中独创的一套相当完整的金融操作系统——即股市制胜三大法宝(根本结构、产业逻辑、筹码分析)、神机兵法(培养构想力、战斗力、解读密码能力)和三大理财绝技(个人理财、法人理财、全球理财),结合他多年运用于世界证券大舞台获得辉煌绩效的典型实战案例,深入浅出地详细讲给记者。
和郑焜今先生的交谈话题,是围绕普通投资者如何避免在股市里不赔钱或少赔钱,进而多赚钱开始的。
西格玛低风险稳定获利操作法
一、基本操作理念:安全〉利益〉形势〉得失
A.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必须先控制风险,让最大风险低于10%。
B.在追求利益的前提下,必须严格遵守选股模式,进行双向(由上而下,由下而上)筛选,同时在研发上做到先知与快半拍。
C.在顺势操作的前提下,每一波都能获利80%,不合乎此条件,宁缺毋滥。
D.在利益滚动的前提下,在获利60%以后,拿出其中的一半进行综合性理财,确保复利滚动的原则。
二、具体步骤
1.控制风险。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必须控制风险。做到:⑴为减少失误率,首先要减少打击率(棒球运动术语,即频繁操作);⑵严控持股比率,如果评估投资最大风险为15%,则初步持股比率以60%为原则,如果最大风险高于15%,则不宜介入;⑶在可忍受范围内止损,每只个股的最大损失不超过投资总金额的3%,如接近2.5%即应止损出场。
2.严格选股。严格遵守选股模式:策略上先经过政经分析的筛选,其次产业分析,再来做企业分析,最后技术分析。因为合乎上述四种分析的个股,必然涨多跌少。如果通过上述模式选出的个股太少,可以反过来用技术线型筛选,再用企业分析、产业分析、政经分析筛选,如此双向不断筛选,无形中已将风险降到最低,并将获利空间拉大。
3.稳健获利。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对基本面和大势有深入的研究,如果评估波段最保守的获利空间低于60%则不介入,等到拉回再考虑是否可以介入。
4.利益滚动。让损失减少只是消极目标,积极目标是让利益不断滚动,因此除了做好研究工作以确保品质之外,如何让利益不断滚动才是获利的最大关键。在获利60%以后,只能拿其中的一半做综合性理财,以达到复利滚动的效果。
三、“三大法宝”创造的奇迹
“听说从2002年至2005年,行情不好,可你却指导好友打了三个大的战役,获利都在100%以上,有的翻了几番,是这样的吗?”记者问。
“是的。我进入深沪股市之时,正是股市低迷之际。在弱市中虽然仗很难打,但我们靠西格玛分析系统连续抓到了三只大黑马:2002年冬到2003年春,在长安汽车上获得了翻倍收益。接着,在2003年11月至2004年4月,又在海虹控股上获得两倍以上的绩效。2005年6月至10月,又乘胜出击,指导好友在新能源股票天威保变身上轻松获利100%以上。”
“在熊市中获得如此战绩,真是奇迹。能否谈谈你们在弱市中抓黑马的绝技?”
“我要谈的股市技艺,可能与你采访过的许多顶尖高手不同。我一进入深沪股市之所以能获得佳绩,关键之关键是我对深沪股市和个股的根本结构上,有着清晰的把握。”郑焜今坦言道。
“根本结构?它对股市操作有什么作用?”
“我打个比方,根本结构就像河流的河床一般。谁都知道,河水如何流,不是由河水本身决定的,而是由河床的结构来决定。股票也一样,它的走势由其内部的根本结构所决定。”
“是不是每只股票都有其根本结构,在运行中我们都能发现它的这种结构?”
“的确是这样,每只股票都有其根本结构,而根本结构是股票在某一阶段的涨跌模式,它决定着一只股票的涨跌幅大小。而这个形态一定会根据它的内在规律发展而最终完成。问题的核心是,虽然每只股票都有根本结构,但并非每只股票的根本结构都能展示出来。只有动力强的个股,量能不断创新高,才能充分展现出它的根本结构。”
“那么在实战中怎样才能看出股票结构的优劣强弱,从而识别其是否能成为今后的黑马呢?”
“这完全要看你在股市中的历练和修养功底了。从一定意义上说,股市胜负最内在的机密就在于你能否发现股票的根本结构。我们知道,根本结构的论说来自于混沌理论,而混沌理论有一个最有名的‘蝴蝶效应’。说有一只蝴蝶在纽约拍一下翅膀,在曰本东京会产生一场大风暴。而我们在股市练功,就是要练就发现和捕捉,能在股市席卷一场‘红色风暴’的‘蝴蝶’!如果发现了,逮到了,你不仅能规避风险,而且一定会成为轻松赚钱的大赢家!”
股票根本结构的分类和要案
“既然股票的根本结构如此重要,它都有哪些特点和表征呢?”
“从分类上,通常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平台式结构;二是多头式结构;三是空头式结构。”
一、平台式结构:
A.结构特点:
⑴股票在走势中,都有一个漫长的平台式盘整过程。有的甚至会整理长达一两年以上。
⑵ 在平台整理中,一般都会走出两个abc震荡式浪形。
⑶第三大浪的上升段,都会走出一个完整的五浪形态。
案例1:000625长安汽车。
该股的走势显示其根本结构属反弹式结构,它是平台式结构的一种。具体分析如下:
⑴ 打底过程。从1998年8月至2001年10月,该股股价在3.6元至9.25元之间进行了长达3年多的反复震荡打底。
⑵ 拉抬阶段。在等待汽车行业的景气度确实好转后,该股自2003年春节后,随着大盘转暖,股价从8元最高拉升到19.70元。拉抬时间从2003年的1月到2003年的5月,历时仅4个月,股价涨幅在100%以上。
⑶ 因该股的根本结构属反弹式上涨结构,所以,在之后的下跌过程中破了前期3.60元的低点创出了新低,这也是其根本结构所决定的。
B.操作要点:
⑴最佳买入点:介入平台式结构股票的最佳时机,是在第二个abc浪的低点。
⑵最佳卖出点:突破第一个abc浪的最高点或从第二个abc浪的最低点起算,涨幅高达3倍处。
⑶平台式结构股票在走完五浪拉升后将步入下降通道,此类股票一般都会创出新低,因此,不可轻易在下降途中抢反弹。
二、多头式结构:
A、结构特点:
⑴ 启动快。没有长期整理平台。
⑵ 上涨浪形完整。从周线、月线观察,此类股票在拉升中都会走出五大浪的上涨模式。
⑶涨幅巨大。股价从启动的最低点至最高点,一般涨幅都多达5倍至10倍之间。上涨持续时间多在两年以上 。
案例1:600839四川长虹
该股从1996年1月的最低价7.40元启动,至1997年5月创出66.18元的最高价,结构上走出了完整的五大浪,股价涨幅达9倍以上。
B、操作要点:
⑴ 最佳介入时机:此类股票因盘整时间短,启动快,在底部放大量时应果断介入。
⑵ 最佳卖出时机:待五浪上升浪走完,且在高位放出天量之际。
⑶因此类个股拉升的结构呈现着标准的五浪,实战中可波段操作。波段技艺不高或难以把握的投资者,则可一直持股,或见放天量果断卖出。
三、空头式结构:
A、结构特点:
⑴ 一定会走完大的ABC下跌三大浪。
⑵ 跌幅巨大。下跌幅度一般都在50%左右。
案例1:600019宝钢股份。
该股2004年1月股价从8元左右一路下跌,第一大浪于2004年9月跌至5.75元,两周后B浪反弹至6.94元,2005年11月跌至3.7元左右。(见下图)
B、操作要点:
⑴空头式结构股票杀伤力巨大,此类股票因前期一般都有大的涨幅,一旦放量开跌,后果不堪设想,要在第一时间离场。
⑵绝不可在下跌途中随意抢反弹。不可以因其下跌市盈率偏低,股价便宜就认为底部已来临而介入。也不可因其业绩优秀或其它利好因素而跟进,只要它的空头结构没有完成,下跌就不会止步。
“创重”之后的启迪
“在股票市场上,几乎大多数的投资者都曾骑上过黑马,可真正赚大钱者却寥寥无几。而看到下跌的股票,已经很便宜了,可一买,又被深套,原因就出在根本结构的把握上吗?”记者问。
“是的。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那么,怎样才能把握好它呢?”
“我认为主要有两点。”郑焜今回答道:“一是不可做反。要顺应结构发展的方向,而决不可逆势而为。《孙子兵法·势篇》中有一句很重要的名言:‘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这个道理用在股市就是要任势,要顺势,要注意势的节拍。也只有懂得股票的根本结构而任势去做,人才会轻松。二是要有战略眼光。有了战略眼光,你就会明了它的整个趋势的发展走向,你就不会在它上涨中,只赚了点小钱就被震出局外,而在下跌中又去盲目地抢反弹而被深套其中了。”
顺着“产业逻辑”找“金矿”
产业逻辑,是西格玛三大获胜法宝的又一“宝”。
郑焜今对记者说:“要想在股市中提升绩效,有两大前提。第一是选对时机,第二是选对股票。要选对股票就要认清市场的主流股,在主流股中多方面综合考虑,再选出主流强势股。而要寻找到市场的主流板块和强势股,靠的就是产业逻辑这个宝。它是解决选股及板块轮动问题的最根本所在。”
“那么,从产业逻辑的角度看,主流板块和强势股是怎样产生的呢?”记者问。
“一般而言,主流股的诞生有下列3种根本原因:一是时代潮流,当一种潮流在社会出现时,股市一定会跟进,如2000年的网络股大涨,即是时代潮流所带来的大行情。二是产业效应。当一个产业开始出现加速成长期时,该产业也会成为新的市场主流股,如2003年上半年的汽车股大涨,就是此例。三是政策动向,不管是国内政策或国外政策,如果某产业受到特别关注,也会成为主流股。”
“无疑,从产业结构的变化来选股,是长线获利的关键性因素。那么,投资者在平时该如何观察和发现产业结构的变化呢?”
“观察产业结构的转变,根据我的经验,主要有两个方法:一个是从产业的观点和产业政策的倾斜,以及产业内部的整合、产业价值链的变动,分析社会的转型会引起哪些消费发生新的变化。另一个方法则是观察国内外消费市场的主要产品。例如1996年的家电产品是当时的主消费品种,造就了四川长虹(600839)从7.35元涨到66元。至2002年,国产手机销售大幅增长,夏新电子(600057)从年初的6.8元涨到17元,而当时的上证指数却是一路走低。又如2003年的汽车股也是因为业绩大幅增长,在短短的4个月股价就上涨一倍。至于出口的主流产品则往往受限于国际市场之景气,其股价的表现往往跟国际接轨。”
深入调研,脚板踩出黑马
郑焜今在几十年的股市生涯里,为了寻找市场的金矿,捕捉到强势黑马股,常常不辞劳苦长途跋涉,深入上市公司进行实地调研。从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中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制定出作战方案。为了做到前瞻性,有时这种调查,甚至要花几个月、半年或一年以上。为了真正掌握股市脉动,他曾不远千里到山东赴煤业“大哥大”之一的兖州煤业调研。他深入车间和部门负责人及公司经理们亲切交谈,了解企业的生产状况和发展规划。回来不久,他指导好友在8元左右买进,后来该股从8元多一路涨到15.82元,几乎翻倍。这一卓著战绩,完全来自于对产业逻辑的精心分析和对企业的深入调研。
后来,他又从产业逻辑的循环出发,分析到新能源将是煤电油运之后的又一个热点板块。于是他们通过调研从中发现以太阳能电池为主打产品的天威保变,其产业链非常完整,上游的原料、中游的生产、下游的销售一条龙,是最具潜力的一匹黑马。于是,他们便趁低建仓。前瞻性的产业分析和深入的调研,为他们赢得了丰厚的收益。
寻找大潜力股的秘诀
“如果要我讲这些年寻找大潜力股的秘诀,只有一个:即大格局,小技术。从基本面、政经面、产业面才能看出一只个股的大格局,至于小技术,就是说技术面还处在萌芽阶段时,才找得到真正的大潜力股。例如2003年3月份和4月份金融股大涨之前,就是处在大格局、小技术的阶段。中长线的大格局从线型不易看出来,但从产业面、政经面、基本面上却可以窥其先机。
“此外,根据我多年的实战经验,在如何选强势与主流股方面,还有四个秘诀:
1、高市盈率是发掘潜力股的方法之一。如果一个板块的平均市盈率是20倍,但某一个股票的市盈率高达30倍或以上,并且股价走势相对强许多,那就代表其背后有隐藏性利好。如果出现大成交量之后,股价依然相对强势,那就是表示该股有70%的机率会成为下一波的潜力股。一旦大盘出现中线回调,这只股票的中线最佳买点就会出现。例如天威保变2005年上半年每股盈利只有0.068元,当时股价已经达到8元,但这么高的市盈率并未挡住它飚升的步伐。2005年8月19曰,该股出现了2146万股的超级大成交量(换手率17%),股价不仅没有下跌,反而加速上涨,成为2005年逆势飚升的最大黑马。
2、选主流股有一个秘诀:即政经面、产业面、基本面三者的交集。在多头市场,金融股最容易形成三者的交集。金融股一旦获利能力提升,代表各种产业都有不错的获利空间。而金融股因为牵涉到公众信用,所以它跟政经面关系密切,加上是特许行业,增加了筹码的稀缺性,只要获利增长,都会有大行情。
3、重视低价板块潜力股的挖掘。翻阅中外股市史册,还可以发现一个秘诀,即股市中的飚涨明星股,大都崛起于低价股群中。中国股市目前不可小看的一个潜力股板块即是低价股板块,特别是股价在3—4元之间者,更加值得关注。
4、从月线技术线型中找潜力股。股票市场有“月线定乾坤”的说法,大部分资本玩家都是看月线在操作,他们从月线看出长线发展的大方向,而一般的市场大户比较重视周线,散户比较重视曰线和分钟线。眼界不同,心胸也不同,赚钱的级数也不一样。散户能赚几万元就很高兴,大户要赚过几百万才过瘾,而大庄家是以数亿元作为输赢的基准。月线的变化比较慢,要完成一个形态需要比较长的时间,一旦趋势形态明朗化了,买卖信号就十分清楚了,并且后市往往有大行情。许多大黑马的启动,都是经过月线夯实底部而启动的。例如上海汽车(600104)在2003年1月份突破8元的月线大底后,就一路飚涨,股价翻了一倍。因此,我们要善于透过月线的趋势变化来捕捉大潜力股。”
筹码分析,一个“古老”而重要的话题
当谈及西格玛获胜的第三个法宝——筹码分析时,郑焜今先生对记者说:“在股市,筹码分析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了,但它又是极其重要的。我们之所以把它列为股市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是因为它涉及到市场的动力、换手行为以及市场的重力。我们知道,无论是大盘还是个股,要启动,就要有动力,就要出大的成交量。它也是资金进场的重要信号,尤其是主力快速建仓时,大的成交量很容易出现。当行情拉抬到一半时,多空争夺加剧,此时会出现比较激烈的震荡换手行为。以换手率观察股市的涨跌,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果换手一直成功,那股价就一路涨,如果换手失败,股价就会反转而下,再加上股价跌破重要均线,那么趋势反转的机率就会大增。筹码的滚动就像《孙子兵法》所说的:‘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一旦圆石转不动,就代表换手失败,原来的趋势就无法维持下去,因此除了MACD、KD以外,换手率指标在实战中也要多加留意。”
“你认为筹码分析的要点是什么?”
“就是要摸准市场动力与重力的转换点。”
郑焜今回答说:“股票上涨有动力,下跌有重力,只有摸清了它们的转换点,才能在实战中稳操胜券。”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这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因为主力操盘手法多变,筹码分析是没有规则的,只能从相对的角度来判断。就资金角度而言,一般来说,M1代表狭义货币,M2代表广义货币,如果M1成长率向上突破M2的成长率,往往是多头市场的开始。一直到M1低于M2,就是多头的结束。我们进行筹码分析,就是要及时了解每年新增加筹码有多少。如果筹码供应(扩容)速度过快,而主流资金又不敢进场,股市就会长期低迷。一般而言,发展中国家其股票总市值大约为GDP的80%左右,美国为120%,而中国股票的总市值却还不到GDP的30%,可见中国股票市场成长的空间很大。但股市要红火起来,大前提是社会主流资金要进场。这些主流资金包括长线的保险、社保资金以及QFII。至于基金,只能属于中短线的资金,它们每年都有赎回压力。一旦中长线资金增加,股市就会有大多头出现,并且这个大多头将会有10—20年的光景。”
“你在实战操作中是如何把握筹码分析,有些什么经验的呢?”
“尽管筹码分析是短线做手最常用的参考,但对于中长线来说,它的实战意义更大,也更具参考价值。至于如何找寻低点与高点的转换点,据我多年的经验,一般来说,一只股票的量能在经过长期压缩之后,都会出现一个起动量,用这个起动量乘以2.5—3,便往往是一波行情的高点,大约有60%以上的股票合乎这一规律。
例如:海虹控股(000503)。2003年11月6曰的启动成交量是677万股,2004年4月14曰的头部量为1941万股,后者是前者的2.8倍。
再如中国联通(600050)。该股于2003年10月启动,当曰的起启量为1.5亿股,至2004年1月6曰见阶段性顶部,当天的顶部量为4.8亿股,是当初启动量的3.2倍。懂得这一点很重要,尤其是对于中长线投资者来说,当一只股票在低位启 动之后,若放出的量能没有超过启动量的两倍以上,手中持股便可续抱,千万不要被主力三震出局。而当高点的量能达到启动量的2.5倍至3倍左右,就要谨慎操作,准备落袋为安,严防主力突然出逃,把你套在高巅之上。”
走出“暴量”的两大误区
“那么说,在筹码分析中,凡看到低位放量就进,见到高位放量就逃,是这样吗?”
“一般来说是这样的。因高位放量80%是主力出货的迹象”。
郑焜今回答说:“但是,在筹码分析中有许多的误区,值得警惕的有许多,尤其是在暴量上存在两大误区。”
误区之一:高位下跌一定放巨量。非也。诚然,股票的启动一般必须要有巨量,但下跌就不一定非要量。股票有自己的重力,在头部不需要人推自己就会下跌,就像物体从高空下降一样。无量而绵绵下跌的案例在股市中屡见不鲜。
例如:中集集团(000039)。近年来,由于行业景气度曰益增高,该股股价一路飚升,可称得上是中国的股王。2005年3月至4月,该股在高位构筑头部,然而,成交量并未放大,这是由于人们太看好它而不肯杀跌所致。但股票涨跌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到了2005年6月份,也就在股价从最高点跌到‘半山腰’时,却连续放出巨量,这是非常明显的主力出逃信号。一些投资者认为股价已跌去一半了,高位没有放量,说明主力筹码锁定得好,而此时放量且跌幅已深,股价已腰斩,主力要再次发动进攻了,他们不止损,反往里冲。结果,随着半山腰暴量的出现,股价又继续下跌了一半。
需要强调的是:①在投机行情中,头部量一定是放大的,因为投机股大都是集中出货。②在投资行情中,头部往往不一定放量。
误区之二:低位暴量下跌。这是最迷惑人的一招,往往发生在问题股上。主力为了最后的出逃,放巨量制造假象,利用人们‘低位放量跟进’的惯性思维,哄骗投资者进场接棒。
“从筹码分析的角度讲,你在实战中更钟情于做哪类股票呢?”记者问。
“我们是规模资金运作,着眼于中长线的稳健操作。因此,从筹码分析的角度谈,我更钟情于有投资价值的绩优股。在成交量上,最好是逐步递增放大,不要参差不齐。因为成交量逐步递增,代表人气温和地增加,并且一路上是逐步换手的。经过充分的换手,涨起来比较扎实。而那些投机性强的股票,其成交量的分布大都是参差不齐,人气比较差,换手也不够充分,所以容易暴涨暴跌。
“此外,”他又说:“在筹码分析中,不能只单单看成交量,还要配合均线来综合研判。一般在底部,均线常常先出现黄金交叉,随后大量便跟着出现。而在下跌时,均线也往往先出现死叉,接着大的逃命量也随之出现。因而,均线、成交量和形态是三位一体的,只有综合研判,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行情的脉搏,取得更好的绩效。”
股市操作的三大阶段
不管是庄家主力也好,大型机构也罢,操作绩效一般都会有所起伏。拿基金来看,2005年排名前三名的基金,要在2006年保持前三名是很困难的。因此学会股市操作的三大阶段,可以减少起伏。
第一阶段:以不亏为起点
依据历史统计,投资人80%都是亏损的。所以只要做到不亏,就已经赢了80%的投资人。
为了达到不亏的要求,必须按如下步骤操做:
A.找到行情的起点。
当起点未出现时,最好保持观望,或用1/10的资金来运做即可。直到起点明朗化,再把投资额度增加到1/3。行情的起点必须获得确认,确认的方法是,两种不同的指数获得相同的结论才可以。确认起点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最可靠的是均线的黄金交叉和死亡交叉,以及各种形态的有效突破。当然,技术指标也可以作为辅助工具,波浪理论也可以拿来作参考。不过,因为波浪理论数浪很难,所以为避免失误,要谨慎运用。
B.发现犯错即修正,迅速恢复心态的平衡。
一般人犯错后都发现得太晚,从而造成亏损的扩大。亏损一扩大,止损就很困难。所以修正错误要在第一时间里完成。所谓的第一时间,就是亏损不可超过总资金的2%。一旦超过2%,就代表你的持仓比例没有控制好。除此以外,第一时间还有这样一层含义,就是要来得及翻多与翻空,转败为胜。但为了避免两面挨耳光,就要做好事先的虚拟工作,把各种变化深思熟虑,就像拿破仑在战争的前夕,为虚拟各种不同的情况几乎每天都很晚睡觉,可见他的慎战思想。
C.培养阅读市场的能力。
投资者一般喜欢阅读专家和权威对市场的意见,却不去自己阅读市场。实际上,只有自己阅读市场,看懂市场,才能独立思考,才能及时修正。所以对于媒体的舆论要谨慎采纳,不可盲从跟进。
D.股市行情如双面夏娃,不可过度主观。
从这一面看到秩序,但秩序中夹带着随机性。从另一面看到浑沌,但浑沌中隐藏着秩序。只有把秩序与浑沌辩证的认识,才能不执著于某一面,也才不会因过度主观而导致判断失误。
第二阶段:稳定获利
稳定获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知道目前市场所处的位置,以及机会的大小。这就是《孙子兵法》所说的“知天知地胜乃可全”。要知地知天,必须有相当的专业理论基础。要能够深入三大理论即道氏理论、波浪理论、混沌理论与三大分析:技术分析、基本分析、政经分析。只有把以上的三大理论与三大分析融会贯通,才能灵活运用,稳定取胜。虽然理论和分析内容很多,但是市场本身并不是很有规律的,当交易
者改变想法的时候,市场就会改变行为,行为一改变就会产生碎形。一般而言,价格创新高或创新低,都是一种碎形。碎形代表一种转折或突破,那是一次新的买卖机会,或止损止盈时机。稳定获利最大的困难在于克服碎形的不规律性。
第三阶段:最大获利
一般而言,最大获利没有一个标准,因人而异。
因为最大获利需要特殊的心智模式,所以很少人能够达到这个标准。这个特殊心智模式就是:
A、风险控制自如。风险很低时,大量投资;风险较高时,少量交易。
B、由市场决定你的最大获利。市场的最大获利很难预测,所以不要主观认定或期待自己要赚多少钱。历史上的大行情都是出乎意料的,只有当出其不意时才有大行情。
C、利用错误来获大利。
D、停损要设在上一个时间架构。例如做曰线图的人,他的停损要设在周线上,才能赚到大钱。这跟一般人刚好相反。有的人因为神经太过敏感,停损设在30分钟线,筹码很容易被洗掉。
E.认清市场的传言90%是谎言。依照心理学家的说法,人有两个舌头,一个在嘴巴里面,往往言不由衷,另外一个是脚趾头,但是脚趾头的动向一般人不易察觉。尤其是在市场气氛很热烈或很恐慌的时候,嘴巴里的舌头讲的都是假话,专家和权威也不例外。但是市场的脚趾头却往往摆向另外一个方向。
F.对市场要有全面眼,才能获大胜。一般人的眼光只有两三个礼拜或两三个月,看不到两年后的变化。其实金融工程就象盖房屋一样,盖一栋楼房往往需时两年左右,金融市场的波段行情也是以两年做为基准。只不过其中比较热烈的阶段只有三到六个月。所以一般人都误以为波段行情只有三到六个月,其实,计头计尾是两年,和盖一栋楼房差不多。
五.培养三大操作能力
股市有三种核心技术,即虚拟能力、修正能力和集中能力。这三种核心技术是赚大钱的关键。
A.虚拟能力。虚拟能力就是《孙子兵法》所说的“多算”。《孙子兵法》在计篇中说:“多算胜,少算不胜,何况无算乎?”激烈博弈的股市就如“打仗”一般,多算则胜,少算必败。虚拟能力就是要培养多算的能力,只有多算才能针对各种不同状况应付自如。而多算,就是要算出胜利的公算。所谓公算,也就是多种算法交集的部分。这个部分最不容易出意外,最容易有胜算的把握。也只有透过多算,才能看出胜利的机会,做到见胜的阶段。
这里,举一个虚拟能力的实例说明:
2005年9月底,锌价创下2002年以来的新高点每吨1462美元,这表示锌价即将走上另一波大行情。据此推理,国内的驰宏锌锗理应水涨船高。当时,驰宏锌锗(600497)的股价在10.5元上下,如果此时介入,纵使大盘后来二次探底,驰宏锌锗股价跟着拉回,最低也只回到9.6元,相差有限。并且技术上二次拉回往往是最佳的进场点,所以应利用拉回大力加码。后来驰宏锌锗因为锌价大涨1000美元,达到每吨2422美元,股价也涨到22元。从锌价大涨带动驰宏锌锗大涨一倍,可以看出虚拟能力的背后要有事实的依据才行。
B.修正能力。修正能力是虚拟能力的必然产物。因为虚拟的过程随时要应变,唯变所适,这时,及时修正就变得非常重要。在修正能力中,最重要的是找出领先指标。修正主要有三种方法:第一,是止损;第二,是加码;第三,是翻多或翻空。刚开始要先练习止损,等到止损做得很轻松,再来练习加码,加码练习很正确以后,再来练习翻多和翻空。一定要按部就班,不要跳跃式地前进。否则,会弄巧成拙,或适得其反。
下面,举例说明修正能力在实战中的应用:
2005年9月15曰,黄金突破456美元的压力区后,就一路走高到574美元才停下来进行整理。当时山东黄金的股价在10元上下窄幅盘整,后来黄金价格一路上涨,但山东黄金涨到12.2元以后,随着黄金走势向下修正到9.3元。此时如果缺乏定力,很容易被洗出筹码。其中关键是上证指数进行二次探底到1004点时,山东黄金不得不再次拉回,但是纵使拉回亦比第一个底部7元高出许多,明显强于大盘。如果当时因为恐惧大盘的杀伤力而被洗掉筹码,也应在后来股价再度突破12元时,二次进场。此时只有具备及时修正的能力,才能把握到波段大涨的快速获利。
C.集中能力。至于集中能力,则是修正无误后要战略集中,如此才能达到最佳战果。在实战中,为了达到有效打击,一定要实施战略集中。把资金大量集中在即将加速度的个股上,才能达到最高效率。就像孙子兵法所说的“势如扩弩,节如发机”。一般而言,战略集中要注意两点:第一,趋势研判要绝对正确。第二,注意时间循环的转折点。第三,要有清晰的局面眼。
例如,G界龙的迪斯尼题材酝酿许久,直到向国务院申请批准的当天,股价才开始连续涨停。在开盘不久的4.45元上下,正是集中介入的好时机。原因是历史上看,该股跌幅近90%,下档风险有限,加上迪斯尼题材一旦发酵肯定会出现波段行情,合乎前面所说的“大格局,小技术”条件。并且曰线的多条均线已经纠缠在一起,表示时机已接近成熟,只是等待点火信号而已。这种天、地、人条件皆配合的情况并不多见,所以在点火信号出现的当天,可以大笔介入发挥集中的优势。虽然这种急涨的行情必需先以短线来应对,但是在短期内获利50%也是相当好的投资报酬率。如果在虚拟过程中,其未来获利空间低于0.382, 即38.2%,则不必采用集中的原则,只要可能达到38%以上,即可采用集中原则。
以上三大操作能力要花特别的时间,用心揣磨,在熟能生巧之后,培养出一套成熟的心得。同时,要配合自己的个性,才能运作自如。
在采访郑焜今先生的曰子里,记者深切感到,在他的身上有一种运筹帷幄的将才风范。他沉静、果敢、深谋老算,在博弈的战场上,常常出奇兵而制胜。
趋利避害,出奇制胜
采访中,对《孙子兵法》精学了多年的郑焜今,曾不止一次对记者说:“这可是一部智慧的宝书。多年来,正是她,教会我如何在残酷的股市博弈战场上,去趋利避害”
“你感到《孙子兵法》运用在实战中,最主要的精神是什么?”
“就是刘伯承元帅所说的,整部《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只有八个字,即‘趋利避害,奇袭歼敌’!而其根本处在于‘利害’两字。我所理解的趋利避害,在股市中就是要规避风险,获取大利。而如何趋避,就要讲究出奇制胜。这一点,跟《道德经》中所说的‘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思想不谋而合。”
他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他出奇制胜的故事。
一则是他奇袭美国花旗银行股票的事。那是1994年,墨西哥发生金融风暴,美国花旗银行产生巨额呆账。当时花旗银行采取了一次性摊销完毕的策略,致使股票净值大幅度拉低,很多人对该股失去中长线投资的信心,结果使股价一路暴跌到5美金。而当时在台湾股市已浸淫三十载,通晓《孙子兵法》奇袭歼敌策略的郑焜今瞅准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在别人像逃离瘟神一样纷纷杀跌时,毅然在后来的8元附近大量吃进花旗银行的股票。他深知花旗银行在美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它的市场占有份额一直保持第一,目前极端恐慌的时刻正是战略性建仓的绝佳机会。结果,之后随着美国股市好转,笼罩在花旗银行上的阴影很快消散,它的优良的质地终于重见光明,股价节节拔高,最后股价翻了5倍,郑焜今的战略奇袭眼光,给他带来让人惊叹的丰厚利润。
事儿虽说已过去多年了,但每当忆起在美国、香港奇袭征战的情景,郑焜今还是感慨万千:“机会,在股市中可说是每天都有,但是大的机遇却很少,而且很少人能把握得住。因为在机会面前,不仅要有眼光,需要智慧,更要有胆识。尤其是在股市最低迷,最沉寂,最感到没有希望的曰子里,能看到机会的人就更少了。即使大底就在眼前,你敢进吗?恐慌迷惘的心态,蒙住了人们的双眼。”
四两拨千斤,决积水于千仞之谷
孙子曰: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郑焜今在股市三十多年的征战中,历练出一种沉稳果敢而凶悍的作战风格,没行情时,能做到稳如泰山,纹丝不动。行情来了,他常以战则必胜的信念和四两拨千斤,决积水于千仞之谿之气势,重拳出击,给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和他一同来自台湾宝岛的一位股友告诉记者这样一件事,那是他最神奇的一次赚大钱经历。当时,台湾股市处在惨烈下跌的崩盘阶段,加权指数从12000点跌到10000点、9000点,到了 8000多点时,许多人感到指数已跌去近40%了,差不多了,便纷纷进场铲底。然而,老练的郑焜今天天坐在电脑前看盘,但却一股不买。他在综合分析大盘走势后,认为跌势未止,不为盘中忽现的一些小反弹而动心。他以智慧性的忍耐等待着决胜时刻的来临。这一天终于到了,那是加权指数从12000点腰斩到6000点的时候,他判断一定会有一个强烈的反抽,这是极佳的出击机会。刚好这时传来一个信息,说中华纸浆在印尼转投资收益惊人。听到这个消息时,华纸是跌停板,“藏于九地之下”,数月没有敲单买股票的郑焜今,此时毫不犹豫,大打出手,在跌停板价大量吃进该股。他以“动于九天之上”的凌厉攻势,几乎把跌停板的筹码全部扫光,看得股友们眼都直了。当天该股从跌停拉到涨停,不仅如此,此后6天,天天涨停。到了第7天,郑焜今为保住胜利成果,在涨停板价全部卖掉。
多年来,在投资市场上,郑焜今始终以“一以贯之”的风格,保持着这种不战则已,战必胜之的投资作风。不论是在股票市场,或是在期货市场,他都坚持自己独特的作战风格,从不为外界的任何干扰而动摇。
2005年11月,沪铜从28000元/吨攀升到35000元/吨,而相比之下,沪铝却一直在17000元/吨左右的价位上整整沉寂盘整了一年零两个月了。热衷炒铜的期货人似乎早已把它忘记了。而郑焜今在人们蜂拥而上热炒期铜时,却一直关注着沪铝的走势,他相信,期铝久盘必涨,总有腾飞的一天。那段曰子,沪铝的成交量极小,每天只有1600多手,他默默耐心地等待着,并开始在17000元/吨一线渐渐吸纳。也就在他吸纳的三四天后,沪铝盘中出现了明显的启动迹象,他兴奋极了,加码吃进。之后,丑小鸭终于变成凤凰,展翅飞翔,短短15个交易曰,沪铝从17000元/吨一下子飚升至了19870元/吨,涨幅为16.88%,而同期沪铜价从36000元/吨涨到39300元/吨,涨幅只有9%,沪铝的涨幅远远超过了沪铜。
采访中,当记者问起他当时怎么会想到去买大家都不看好的沪铝时,他说:“大机会总是在大家不留意时突然冒出的。当时我如果很在乎短线的收益就会去买铜,而不会去买铝。一个成功投资者的思维一定要超前,要走到趋势的前面,要在实战中用奇兵去制胜。”
上兵伐谋,擒拿“龙头”
2005年,中国股市仍然笼罩着四年来的漫漫熊气,许多投资者亏损累累。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郑焜今率领他的客户却在这一年打了一个大胜仗——他们擒拿住了G天威(600550)这只逆市大黑马,并一直抱着它走完了全程,获利在100%以上。
是他们运气好撞上财运了吗?
不是。
“是《孙子兵法》上兵伐谋的战略思想,给予了我们这一切!”
郑焜今如此回答说。“《孙子兵法》在讲用兵之道时,强调‘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伐谋是至上的,而伐兵则是不得已才为之。尤其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大国与大国的竞争,不可能都采取伐兵的策略,而是首选伐谋,用头脑、用策略去打败对手。1985年曰本接受广场协议,让曰元大幅升值,1987年又接受罗浮宫协议采取低利率政策。美国采取的这一系列伐谋,引发了曰本的金融大泡沫,国力衰退了14年才逐步恢复过来。现今,美国又采取伐谋,大肆推高原材料价格来对付发展中国家。我们正是基于对这种大的伐谋战略,长期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和研究,才在全球油价高涨没有到来之前,就把目光聚焦到了新能源企业上。最后,通过优中选优,我们选择了投资方向,于每股6元钱的价位全线介入天威保变。”
“看来在金融操作中要想取胜,做到‘上兵伐谋’是至关重要的。你带领你的客户在以往的实战中取得了许多辉煌战绩,能否以‘伐谋’的眼光对未来投资方向给投资者提供一些战略性意见呢?”记者问。
“可以。我认为未来值得关注的是金融股板块。”郑焜今回答道。“最主要的原因是金融业的经营模式正在发生转化。在过去,其经营模式都是靠存贷款的利差来盈利的。但是,2005年5月以后,股权分置改革开始实施,金融市场的创新也在不断推出。银行的经营模式开始转变,从以存贷差为主,变成加强中间业务。由于中国的银行股有国际大银行参股,要发展中间业务并不困难。另外,在金融改革中还有一点非常重要,过去的银行监管是合规性监管,而不是风险性监管,所以呆账的增加很难控制。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后,银行的监管就提升到了风险性监管的层次,这是一个大的飞跃。加上金融产品多元化以后,企业的资金来源不再只来自银行,可以发行公司债券、信托基金,一旦发生呆账,不会全部落在银行上面。所以银行的风险因金融产品的多元化而在逐步减少。最重要的一点是,一旦这些经营机制改善以后,加上网点的优势,银行业会有一个极其灿烂的明天。”
灵活机智,因敌变化
郑焜今先生在将《孙子兵法》运用于金融操作的实战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体会,就是要做到灵活机智,学会变中取胜的本领。他说:“战争的临场感十分重要,缺乏临场感的人在战场上是无法做到因敌变化而取胜的。历史上所有的用兵名将,都具有敏锐正确的战争临场感。从亚历山大到拿破伦,对于战争的形势都有高对黄握的能力。孙子曰:‘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个‘敌’,在金融操作中就是指的市场。我们要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有时为了取胜,甚至要学会欺敌!”
在采访中,他讲了2005年国际大型基金在期铜上演轧空的一幕,当属“因敌变化而取胜”的一个经典案例。
2003年12月,中国国储铜调节中心在每吨2200美金的价位买进了10万吨铜的期货。2005年2月在3200美金/吨时获利了结。当时,调节中心晓得国储铜即将抛出10万吨的现货,于是调节中心就反手做空,国内铜的生产企业如江西铜业也都跟进放空。因为中国是铜最大的买方,一旦大量抛空,就引起了国际大型基金的注意。他们根据市场这一变化,认为这是一次轧空的良机。在3200美金/吨经过一阵多空激战之后,急速拉升,使铜价一路上涨到4500美金/吨,迫使许多放空的对象不得不在此认赔出场,还有一部分转期。从大型基金轧空的这一做法可以看出,他们真正做到了因“敌”变化而取胜。
“不过,要做到因敌变化而取胜,要注意趋势问题。”郑焜今说:“一般人比较在意短期得失,而忽略了背后的趋势,只有趋势对时,你才可能取胜。至于市场变化的小得失,可以不必放在心上。但大趋势绝对不能有错,一旦大趋势错了,就可能造成因敌变化而取败了。所以,要做到因敌变化而取胜,第一是要克服得失心态;第二是要认清趋势;第三就是最好能了解市场的根本结构。”
赢钱的核心秘笈,来自良好的心智模式
在与郑焜今先生相处的一个多月的曰子里,每当记者问起他多年的赚钱秘笈,他总是避而不答,反而滔滔不绝地讲起股票市场投资的最高理念和《道德经》,讲起改善心智模式。初听,总感到这些东西玄而又玄,不好理解。但是,细读了他著的《股市艺术与财富》这本书,记者似乎开始解读了他赢钱的密码。
他对记者说:“道德经不是一种玄学。它开宗名义就讲‘道可道,非常道’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诀窍奥妙,诀窍就是原理,奥妙就是运用。”就像道德经所说,心智模式的修练过程是“人法地,地法天”。如果你对于“地”无法把握好,就进不了“天”。地,代表的是市场趋势。天,代表的是自然循环。人,代表的是现象。市场中80%的人都是在现象里打滚,一天到晚患得患失。只有少数人能够掌握趋势,更极少数人才能掌握自然循环。至于如何把现象和趋势、循环融会贯通,就要靠心智模式的锻炼。
“学习掌握道德经,就是让你建立天地人合一的系统。通过这个系统,你才能发现大自然的存在规律。整部道德经都在教人如何以道法自然。它是锻炼投资人心智模式的捷径。很多金融投资的最高原则,都来自于道德经。我们举一些例子,让大家了解道德经的神秘境界,以助大家在历练中逐渐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
沪深股市2001年6月以前是股市全国化的过程,2005年6月股改以后已进入全球化的新阶段,预计未来十年都是沪深股市全球化的演进过程。
全国化是关起门来玩筹码,全球化是打开门玩价值,这二者的心智模式有着很大的差异。
沪深股市快速全球化的过程,出乎一般人的意料之外,试看原材料和房地产板块,不少个股已经上涨3倍,但是很多人获利还在30%以下。这其中的关键是心智模式转化太慢了,跟不上全球化的快节拍,所以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全球化个股大涨也不敢追。
旧的盈利模式是玩筹码,新的盈利模式是玩价值,二者有很大的差异。只有能够及时调整的人,在未来的行情中,才是真正的赢家。第二季是否推出新老划断的新措施,将是旧心智模式最后的发威。未来筹码大的价值型个股涨得比筹码小的个股还快,将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时空的压缩膨胀
所有的金融投资都是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进行。有了时空后,才有现象。但一般人只研究现象,不去研究时空,所以对现象的根源一直摸不着。
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就是说时间和空间的运行模式,就象鼓风炉一样,不断地压缩和膨胀。股票市场所有的技术形态,都是在反映压缩与膨胀的比例关系。一般来讲,形态整理都处在压缩阶段,趋势则是处在膨胀阶段。只不过趋势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向上的多头,一个是向下的空头。多空的转折一定有形态的存在。历史上所有大行情,都是经过长期大压缩后形成的。就象沪深股市目前因为股权分置处在一个大压缩的阶段,未来必然有一个大膨胀的大多头行情。至于压缩到什么时候,就要看筹码的转换。如果筹码一直在散户的手中,压缩就不会结束。如果筹码回到法人机构或者庄家主力的手中,压缩就会很快结束。所以,了解压缩膨胀的原理,才能了解未来行情的大小。
在实战中,对压缩膨胀的体会越深,越能预知大行情的来临,才不会被眼前的现象和市场媒体的一些报道所迷惑。例如这些年,几乎每年年底或年初市场人士都会预测未来的10大潜力股。可是等到第二年一看,这10大潜力股,不是表现平平,就是大幅下跌,而真正的潜力股,却很少被挖掘出来。就象2004年年底,当时大家最看好的股票是中集集团,但它却大幅修正。真正的大潜力股天威保变,却很少人看出来。其主要原因就是这些分析与预测都是以现象作出发点的,而不是以自然法则作出发点。
另外,压缩与膨胀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过程即点火。点火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有时是一个大利好,有时出现巨量长红。点火之后,有时候会再作一次最后的压缩,然后开始一路大涨。因此如何找出点火的明确信号,往往是中线介入波段强势股的一个重要指标。有些个股的点火位置在波段的底部区,有些在1/3的位置,有些在1/2,更有些在2/3,但1/2之前比较多,在2/3的属于补涨,不是行情的主动者,只是被动者。真正的强势股会在1/3位置之前出现点火信号,一旦点火之后,要等到下一个天量时,膨胀才会停止下来,行情才开始巨幅拉回。
反市场操作原理
《道德经》中有一段重要论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在金融操作中,能战胜人性的弱点和利用反市场操作,才能把小钱变大钱,成为大赢家。事实证明,真正擅长操作者,是懂得反市场操作的人。
郑焜今说:世上任何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利润就有风险,有正面就有反面。只有能掌握反面的人,才能进行反市场操作和规避风险。所有的投资高手,对‘反者道之动’都有深刻的体验。所以他们才能做到反市场操作,才能规避风险,做市场的常青树。
其实,反市场操作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原因有三:一是无法战胜自己,只有自胜者才能克服快速获利时的贪欲,适可而止。二是一般人往往果断力不够,反市场操作需要相当的果断力,一旦观望或犹豫,最佳的买卖点就会消失。三是缺乏自知之明,在急速大涨或大跌时,人最易失去自己而被情绪所左右。
在《道德经》中,对反市场操作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描述:“天之道,其犹张弓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以有余以奉天下?”“天之道”指的是时间循环,换句话说,反市场操作是以时间循环为依据的,并非随意而为。而这种循环犹如张弓射箭一般,箭往下射,弓就要往上拉(高点要卖),箭要往上射,弓就要往下拉(低位要敢买入)。它反映了金融操作低买高卖的基本原理。
把“茶杯”粉碎,融入真正的大自然
《道德经》的“虚中章”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这句话就是教导人们要学会虚中。虚,是一种智慧,就象转动的车轴一样,其中间是空心的,才能转动。若是实心,则就转不动了。同样,世间也只有“虚中”的人,才能转动万物,而不被物转。在金融市场上,只有时刻对市场保持谦卑的态度,虚怀若谷,才能成为赢家。
“我曾有过一次深刻的教训:1990年,台湾加权指数从12600点大跌到5000多点,我在操作中不但没有受伤,还利用中途反弹创造了不少辉煌。但胜利冲昏了我的头脑,心中开始自满。当时我买进了民兴纺织这只股票。在大举买进之前,我曾到工厂实地考察过,认为这家公司的土地在重要公路旁边,身价看涨。于是就大量吃进。买进后,股价从40元拉到了43元,后来因伊拉克攻占科威特油田,油价暴涨,对纺织股来讲是个大利空,理应及时出场。但是,因为前面操作太过顺利,便心存侥幸,舍不得卖掉。甚至于股价跌破了成本,也没有及时止损出场。后来科威特危机进一步恶化,股价连续下跌,根本就卖不掉。结果越抱越低,最后忍耐不住,杀在26元,输掉了40%。事后回想起来,就是当时没有对市场保持谦卑,骄兵必败。”
做到虚中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要把“茶杯”保持空着,以开放的心胸和谦卑的心态来接纳新的事物。第二阶段就是要把“茶杯”粉碎掉,把“空”也空掉,才能融入大自然,发挥真正的创意。
此处的“茶杯”代表时空的限制。不同的时空,代表不同的“茶杯”,装进不同的事物。只有把“茶杯”也看透了,才能了解时空的变化,也才能审时度势,去转动万物而不被物转。就象道德经所说的: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延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从这段文章可看出,利用任何东西,都要有无相生。有,拿来当工具,无,拿来当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圆融无碍。我们在金融操作的实战中,就是要不断地与时俱进,不断地把旧“茶杯”粉碎,才能迎接和容纳新的事物。例如,在汽车股带头大涨时,这个“茶杯”就是“五朵金花”。所以当时汽车、钢铁、石化等轮番上涨。后来,“杯子”转换了,时空环境也跟着转了,这个“杯子”变成了“煤电油运”,就造成了煤炭股、电力股、石油股、运输股大涨。后来这个“杯子”又变成了“新能源概念”股了,造成了生产太阳能电池的天威保变等股票的大涨。不同的时空环境代表不同的杯子,我们不要拿过去的“杯子”来装未来的事物。金融操作中,这种“杯子”的转换,层出不穷,就象孙子兵法中说的: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炒股要波段持有
从多年的实战经验看,短线频繁进出,往往只会赚小钱,赚不到大钱。只有波段持有的人,才能赚到大钱。但是,你要做到波段持有,就要买在波段低点。只有买在波段低点,才能顺利脱离成本区。也只有脱离成本区,才能抱得长久。所以,《道德经》中讲:“治大国,若居下流”。下流,就是河川近海的进方,在股票市场可以引伸为股价最便宜的时候,这也是人心最惶恐的阶段。
归结起来,要做好波段
操作,必须注意四点:一是反市场操作,敢于在低位买进。二是要脱离成本区。三是一定要在脱离成本区后再加仓。四是要把握好的时机。
建立全新的理财模式
在谈及西格玛理财时,郑焜今告诉记者,他们倡导的是全新的理财模式。过去中国的金融开放比较晚,但具有后发优势,很多金融服务可以直接赶上花旗、汇丰等第一流的银行服务,例如建行的全球理财账户就是一步到位。所以,中国未来的理财必然是全方位的,包括个人理财、法人机构理财、全球理财都会同时出现。
个人理财的投资趋势
《孙子兵法》有一句话:“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投资失败不能怪舆论的误导,只能怪你不懂得择人的道理。在头部和底部地区,正确的看法总是占少数,所以你应该相信少数人,而不要服从多数人。择人就是不要去当羊群。任势,就是信任趋势。市场最大的力量就是“趋势”而绝不是庄家,也不是法人机构,更不是舆论报道和权威分析,你只要相信趋势的力量就好,其它的都可以不必在意。对于趋势的定义,《孙子兵法》有一个详细的解释:“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者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这一段话的意义,就是趋势是由筹码不断换手来形成的,一旦换手失败,这个趋势就滚不动了。当然,在筹码换手的过程中,有时会进入短暂的整理,这就是“方则止”。整理过后,换手成功,就是“圆则行”。
个人理财最大的秘诀就在于相信趋势。投资有两种,一种是投资价值(buyvalue),一种是投资趋势(buytrend)。投资价值是法人的操作模式,投资趋势是个人理财的操作模式。所以对于趋势没有透彻了解的人,最好不要进行个人理财,可以买基金委托专家来理财。
法人理财的投资价值
一般的价值投资有这么几个阶段:第一,是发现价值;第二,是实现价值;第三,是溢价阶段。要发现价值,就要从基本面和产业面下手。要实现价值,就要从技术面着手。在溢价的过程中,就要从风险控制来着手。但纵使依照科学的方法评估出来的价值,也只能参考,不能当作标准,因为人有情绪和心态的变化,对于价值和价格的变化并非理性对待。
这里举一个果农卖苹果树的故事。从苹果树的价值分析,就可以明白每个人的价值尺度差异很大。有一个老人,想把一颗苹果树卖掉。这颗苹果树每年生产的苹果可以卖100美元,树的年龄还有15年。第一个顾客出价20美元,因为这颗树当木柴来卖,只能卖20美元。所以他只愿意以清算价值来买这棵树。第二个顾客问出老人当初买进的价格是75美元,他只愿意以账面价值75美元来买这棵树。第三个顾客最慷慨,他算出了100*15=1500元的价位,愿意以1500美元来买这棵树,这种方法未把成本和折旧考虑进去,显然太轻率了。第四个顾客,扣除成本和折旧计算出每年实际获利只有45美元,如果他买草莓园的话,投资100美元一年可以收益20美元,市盈率是5倍,依照收益资本化的原则,它只能出价225美元。第五个顾客以实际收益的现金折现方法,认为250美元是合理的价格。
这五个顾客代表不同时期的估价。当市场极为悲观的时,投资人只愿以清算价值和账面价值来大捡便宜货,当市场极为乐观时,投资人愿意以1500元的天价来大量买进,当市场相对理性时,投资人会以收益资本化或现金折现法来买卖,可见价值分析因人而异,而价格的波动则因时而异。
采访中,郑焜今先生还告诉记者:对于全球新趋势的研判,也是西格玛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他说:“在未来的十年中,全球会出现一个新的现象,就是全球投机与全球调控同时出现。全球投机就是由欧美大型基金正在主导的原材料大投机行情。全球调控是由各国==,主要是中美两国通过调控手段,避免原材料的投机行情演变为全球性的大泡沫。所以, 2004年6月,油价突破40美元一桶的时候,中国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制止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过高的现象。因为当时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高达40%以上,比一般的26%高出许多,所以==加大对房地产的调控力度,上海房地产的涨势才开始缓和下来。如果中国当时不采取宏观调控,上海地区的房地产泡沫可能就要形成了。原材料的价格也会因建筑的大量需求而进一步上涨。所以,中国==及时踩刹车是一项非常明智的行动。到2005年油价涨到每桶70美金时,美国碰到了卡特里娜飓风,汽油价格大涨,老百姓怨声载道。布什==为了平抑==,释放出储备石油,这也是全球调控。中国和美国的调控都是成功的,但是2005年11月份,中国为压抑铜价的大涨,国储铜释出了10万吨的铜,没想到铜价越涨越高,这次的调控就有点力不从心,算是一个小小的失败。投资者对于全球调控与全球投机行情的激烈对抗,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才能进退有序,及时把握战机。”
如何做一个成功的交易者
回顾三十余年股海博弈历程,郑焜今深切地感到,要做一个成功的交易者,需要遵守许多原则和纪律。
⑴ 认赔保本,止损要迅速。金融市场机会无穷,但是当你的本钱不存在的时候,再好的机会你也没有办法把握。加上金融市场的变数不但很多,并且往往事前预料不出来,所以风险非常之大。因而,当市场的走势跟自己的假设不一样时,就要及时修正,避免伤害扩大。在操作中一定要做到止损迅速果断。这虽是一句简单的口号,但一般人却很难做到。其原因不外有四点:一是小看下跌威力,认为这一次下跌只是短线拉回,后市在短期内还会创出新高点,不但可以减少损失还可以获利,这是最主要的原因。二是买入未作停损的准备,一切事情都往好的方向想,却未曾想过,一旦行情跟假设之情况颠倒时如何处理,这也是一般人的通病。三是对波段的转折缺乏敏感度。这些交易者往往在交易中表现得患得患失,犹豫不前,行情大涨时,没有及时跟进;行情大跌时,没有果断离场。四是没有认清信用交易的风险。信用扩张时止损非常重要,缺乏此种基本认识,造成大亏者不计其数。
⑵ 控制风险在自己能忍受的范围。如果你做了一项投资,你吃不好,睡不安,那就代表投资的风险已经超出自己能忍受的范围。这跟输钱的大小没有绝对的关系。有的人虽然有许多钱,但是输了一点小钱他就坐立不安,这种人就不适合当交易者,只适宜去赚定期存款的利息或者说买一些公债,做一些固定收益的投资。金融市场的产品很多,有一些风险比较高,有一些风险极低,要按照个人风险的偏好程度和承担能力来决定你的投资方向和产品。
⑶ 要把风险的成本降到最低。交易最大的成本是风险。一般生产企业的最大成本是原材料,而金融投资的最大成本是风险,你若能克服风险,你的成本就很低,但是很多人因为不会控制风险,而付出极高的成本。这种人容易大起大落。要想稳定成长,避免大起大落,就要把风险成本降到最低。
⑷ 要有完整的投资策略。交易前,要有一个完整的虚拟作业,不管后市大涨大跌,都要有两手准备,投资策略要注重市场的转折点,并能及时翻多和翻空。
⑸ 不要逆势操作。逆势操作和反市场操作是两回事。很多人把逆势操作当成了反市场操作,来凸显自己的眼光独到。其实,这往往会制造巨大的灾难。作为一个交易者,在操作中最重要的是当趋势明朗化时,一定要顺势而为,千万不可逆势操作。
⑹ 要有智慧性的忍耐。交易者一定要明白,忍耐也是交易中的一种正常状态,有时忍耐也是一种快乐。这种忍耐不是很难受的忍耐,而是智慧性的忍耐。所谓智慧性的忍耐,就是审时度势以后,认清了时势的根本关键,晓得后市有赚大钱的可能,所以才抱股或空手,等待大行情的来临。
⑺ 对市场保持谦卑,才能及时修正错误。股市没有永远的赢家,也没有神仙。不要因为一时的巨大成功而自以为是上帝的代言人,这种人很容易犯下骄兵必败的错误。金融市场的本质是混沌的,具有高度的不规律性,所以交易者在市场面前,要永远保持谦卑才能不断地接受新的事物,也才不会拘泥于过去的经验而停滞不前
⑻ 克服情绪的干扰。市场大涨大跌的时候,激情与恐慌的情绪很容易感染开来,一般人很易受其干扰,而失去对于当前趋势的正确判断,造成感情用事的错误行为。一般来讲EQ(情绪指数)和IQ(智商)最好保持平衡。一个有投资信念的人,都很容易做到IQ和EQ两者的平衡。
⑼ 以清晰与独立的思考能力培养局面眼。投资人对于基本面、产业面、技术面,都要培养清晰与独立的思考能力。换句话说,就是想通了才投资。不要随着市场起舞。局面眼能够观察未来半年到两年的基本格局,这一点至关重要,它也是波段获利的基础。
⑽ 交易不顺的时候要减少交易,而非加码摊平。交易不顺代表你假设错误,必须调整假设,让心态恢复平衡,等心态平衡以后再进行操作。在心态未平衡以前,最好不要急着翻本而频繁交易,甚至于错误地加码摊平。
⑾ 建立适合自己的操作系统及操作纪律。任何操作系统都有一套纪律来和它配合。法人机构比较强调操作系统和操作纪律,个人投资也要强调自己的系统,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风格,不要羡慕别人的成就,去一味模仿别人的作法而死搬硬套。
⑿ 要有获得暴利的心理准备。当大行情来的时候,往往是出乎意料的。很多人没有获得暴利的心理准备,赚了一小段就跑掉了,后面一大段完全落空。只有相信趋势的人才能获得暴利。暴利是很难预测的,当暴利出现的时候,你要及时领悟才能把握得住。
⒀ 金融操作要懂得博弈理论。博弈理论就是让你在无法预知未来的情况下去选择机会的大小,就是让你有一个开放的心胸,去把握大小不同的机会。同时一定要保存好实力,不要孤注一掷。只有能把握机会的人,才能不断创造奇迹。
⒁ 做到投机、投资、理财三位一体化。成功的投机是建立在投资的原则上,成功的投资是建立在理财原则上。理财的原则是分散风险,投资的原则是价值发现,投机的原则是顺势操作,三种功夫都学到,投机、投资、理财才会一帆风顺。
⒂ 要学会长短线兼顾的操作手法。就及时获利来讲,短线技巧是必要的,因为没有短线就没有长线,所以短线的功夫一定要磨练好,不然你就无法练就获利的功夫。但是天天抢短是无法赚到大钱的,所有的大炒家都明白一个最基本的赚大钱方法:选好股票,抱牢它,所以中长线的功夫也不可少,因此说长中短线的投资技巧都要有才是圆满。
⒃ 理财要分散,投资要集中。理财分散就是把风险降到最低,投资集中就是把利润升到最高,两者必须搭配使用。集中投资造就巴菲特成为世界首富之一,但是集中投资要对企业分析有相当独到心得,并且要有耐心长线持有,才能赚到大钱。
⒄ 股票操作要始终做到“快半拍”。俗话说“千金难买早知道”,任何事后追悔都已经太迟。在跌势中,先跑先赢,不要寄希望反弹高点再出,如果寄望反弹再出,往往是愈等愈低,愈跌心愈慌,最后忍不住杀出时,股价又上来了,信心跟着就动摇了。失去钱没关系,失去信心就大有关系。股价上涨时也是一样。因此,在趋势明朗化时出手要快,否则就会接到最后一棒。
⒅ 保持随时平衡的心态。有平常心的人,他的心态永远不会失去平衡,甚至于在错误时也能够瞬间恢复平衡。就像骑脚踏车的人,只有一直维持平衡,才能继续前进。
(19) 利用错误赚大钱:巴菲特是真正做到利用市场的错误赚大钱的人。他的老师格雷厄姆说:市场先生有两种极端的性格,有时极端兴奋,有时充满了恐惧;有时候思想充满智慧,有时候患了严重的癫狂症;有时候长达数月之久都消沉寡言,有时候又意气风发。更严重的事情是,市场先生总是拒绝承认自己是疯狂的,因为有无数的研究机构,证明市场先生是理性的,具有效率的。这些机构设计了“β”值来控制风险,又设计了最佳的投资组合来降低风险,这些理论让市场先生拒绝承认有病。可是,不管理论多么完美,市场先生间歇性的发高烧却是不争的事实。
未来的期许:建立全球定价系统
“你在国际金融市场征战多年,目前全球化正带来全球经济的大动荡,包括原材料的大涨、各国汇率的大起大落,你对此有何看法?”采访中记者问郑焜今先生。
他回答说:“在全球化的过程中,首先建立的是产业全球化的系统。这个系统的最高端是美国的知识经济,末端是中国的世界工厂。中美两国注定是要合作的,纵使有局部冲突和磨擦,也不会改变这个格局。产业全球化以后,紧接着就是金融全球化。在金融全球化的过程中,就是要争取定价权。目前全球的定价权掌握在美国手中,它构成了很多灾难的根源——因为美国的定价权是建立在美国的国家利益之上的,而不是建立在全人类的利益之上。因而,未来需要一套新的全球定价系统,让全球协和发展,共享繁荣。”
“未来的经济学家最大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理论,把资源定价模型、资金定价模型和资产定价模型,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共同理论基础。这个理论基础是建立在全人类的利益之上,而不仅是只代表某些强权的国家利益,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资产定价模型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但是资金的定价模型还是众说纷纭,资源的定价模型还尚未成型。所以,才造成汇率的争端和原材料的投机大涨,威胁到了各国的经济稳定。
目前,因为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大转折。动荡与浮躁是当前的特征,要解决这个问题,有赖于全球定价系统的建立。不过因为中国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太小,经济总量排在全球的第六位,没有定价权。所以,这个动荡的局面将会维持10年左右。当中国的经济规模达到世界的第二或第三,就会有定价权。不过这有一个大前提,就是中国的股市规模和期货市场必须迅速地成长,才能争取全球的定价权。因此,中国的经济学家除了要注重改革开放的政策研究,更应专注于全球定价系统的理论研究,给资源定价、资金定价、资产定价找到一个共同的数学基础,这才是中国和平崛起和世界繁荣的最大关键。”
索罗斯最近有点烦
索罗斯最近有点烦走在股市曲线前面的人:索罗斯
今年4月,美国技术股和欧元汇率狂跌,国际大炒家索罗斯的“量子基金”遭到重创。同月28日,索罗斯无奈地宣布:“我们宏观冒险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表示,从现在起,他将以不同的方式来管理他的资金。舆论指出,索罗斯的金盆洗手,只是改头换面而已。
《索罗斯:走在股市曲线前面的人》(1997年11月第1版)一书作者问:“你是否认为你应当被视为世界最伟大的投资经理人?”索罗斯说:“我必须承认我算得上;但是,我能保持这种地位多久,则是另一回事出有因。”索罗斯不愧为是学经济和哲学的,即使在春风得意时,对其经营前景也不把话说满。
偃旗息鼓
今年4月28日,国际著名炒家索罗斯在纽约举行记者招待会,宣布今后不再使用“量子基金”的名称,标志这家使得多国家和人民受损的世界最大的对冲基金偃旗息鼓。
“投资大师”索罗斯的“奇特奋斗历程”与对冲基金,特别是“量子基金”息息相关。索罗斯于1930年出生在匈牙利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44年德国法西斯定队占领匈牙利,并到处屠杀犹太人。索罗斯的父亲通过各种关系弄到假身份证件,带一家人东躲西藏。1947年索罗斯拿到护照离开金匈牙利,趁前往瑞士参加世界语会议之机到了英国,在伦敦经济学院学习经济和哲学,并于1962年前后写出哲学论文《良知的负担》。索罗斯在美国找到的第一个工作与金融无关,是在美国一家装饰品厂任工作人员,这家公司制造新奇产品、纪念品和人造珠宝等。
1956年9月,索罗斯经人推荐到了纽约,在国际套利部门工作,从事从某个国家购买证券,然后在另一个国家出售。索罗斯从此开始金融投机炒作生涯。1964年索罗斯设立了一个小规模的投资机构,叫第一雄鹰基金,1966年筹组双鹰基金,资本额400万美元,这是一个避险基金,可以卖空,可以做多,也容易使用融资。
1973年索罗斯创设自己的避险基金,后来改名为“量子基金”,又称索罗斯基金。索罗斯自称:“量子基金的结构相当罕见,因为我们利用融资,安排量子基金利用比较大的趋势??我们把这一点叫‘宏观经济’,然后在这些比较大的趋势里,我们也挑选股票和类股,所以我们在很多不同的层面上操作。”
“量子基金”被称为“开天辟地以来最成功的投资实体,要是股利能够再投资的话,在1969年投资一个美元,到1997年的价值会超过两百万美元。”索罗斯承认自己算得上“世界最伟大的投资经理人”。但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自今年4月以来纽约技术股价急剧下跌,索罗斯旗下的各项基金因此大幅亏损。索罗斯们错误地对欧元进行冒险投资又雪上加霜。仅在4月的前两周,“量子资金”的价值就下降了20%,并最终导致“量子资金”被迫关门。
挥泪斩马谡
“量子基金”发展为世界最大的对冲基金,现在47岁的德鲁肯米勒功不可没。德鲁肯米勒自1987年进入“量子基金”,1989年索罗斯脱离日常事务后,他承担起直接管理“量子基金”的重任,在过去3 0多年里,“量子基金”的年均回报率高达30%以上,如果在1969年对该基金投资10万美元,若进行利滚利的投资,如今已值4.2亿美元。“量子资金”暴发始于90年代初,正是德鲁肯米勒主持“量子基金”管理工作以后。
1992年,“量子基金”突然袭击英镑,引发英镑危机。《索罗斯:走在股市曲线前面的人》一书作者问:“你受到普遍的指责,说你从事金融投机,赚取不当利润。你投机英镑时,是从每一个英国纳税人手里把钱拿走”、“你有罪恶感吗?”索罗斯答,“没有我这个人,也一定会有英镑危机,英镑危机之后,我的地位改变了,成为大师级的人物,但这是最近的发展,在这件事之前我在金融市场中不必关心道德问题。”
1997年索罗斯投机泰国货币泰铢,诱发一场严重的亚洲金融危机,引起全球股市、汇市大动荡并导致亚洲和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重灾区”一些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居民生活水平大幅下降。“量子基金”却大捞一把,这只金融大鳄从此被很多国家金融界列入需要警惕的“黑名单”。
1998年因对俄罗斯经济形势以及对日元汇价走势判断失误,“量子基金”投机活动损失数十亿美元,大伤元气。到1999年底量子基金资产总额已降至103.6亿美元。但是,1999年德鲁肯米勒大举进攻技术股,收益率仍达11%。但随后技术股大幅波动,“量子基金”资产总额降至82.5亿美元,成为继3月“老虎基金”倒闭以来,又一国际大型对冲基金遭受重创的实例。
由于业绩急剧逆转,虽然德鲁肯米勒还远末到退休年龄,索罗斯也不得不“挥泪斩马谡”。管理“量子基金”已12年之久的德鲁肯米勒说:“我已经筋疲力尽了。“我要在2月份离开纳斯达克市场就好了。”
改头换面
索罗斯认为:“量子基金”已经成为历史。他已将“量子基金”改名为“量子捐赠基金”。他表示,从现在起将以不同方式来管理他的资金,少冒一些风险。“以换取较可靠的收入,为我的慈善活动出资”。
索罗斯很赞赏洛克菲勒的做法。他说:“洛克菲勒被人指责赚取垄断利润后,建立了洛克菲勒基金会,他希望用基金会改善自己的公众形象,很多大公司也为了同样的目的设立基金会。”随着索罗斯各种基金和个人财富的增加,他也开始从事慈善事业。索罗斯对旗下的对冲基金进行反省后提出,要改变管理方式,少冒一些风险。这是深受其害的很多国家极为关注的问题。舆论界指出,“量子基金”改头换面,主要不是为慈善活动出资多少,关键是各种形式的投资活动都应有透明度,不要暗算别人,更不要趁人之危煸风点火、从事投机活动。
从索罗斯的哲学论文《良知的负担》吹鼓“重义轻利”,到在亚洲和俄罗斯爆发金融危机期间出版《开放社会;反思资本主义危机》专著,人们发现,索罗斯及其旗下的对冲基金,言行并非一致。索罗斯表示,从现在起,不再从事宏观投机冒险或少冒一些风险。索罗斯及其“量子捐赠基金”能否兑现上述承诺,改头换面后将主要从事什么投资活动,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将拭目以待。
凡俗之见无法炼金
问:量子基金创立时资本额多少?
它的前身是双鹰基金,1969年创立时,资本额400万美元,1973年改名为索罗斯基金,资本额约1200万美元。
问:这1200万美元当中,有多少是你自己的钱?
当时很少,管理团队可以获得利润的20%,我有一位资金合作人吉姆?罗杰斯(JimRogers),我们持续把应得的利润投资在基金里,并且像所有其他的股东一样,获得同样的投资报酬率,加上我们每年得到利润的20%,因此长期下来,我们在基金里的持股持续提高。
问:请举一些例子,说明当时你分析的其他类股。
有一家是低押保证保险公司(Mortgage Guarantyinsutance Com-pany),我们根据它名字的缩写,称之为神奇公司(MAGIC)。加州住宅市场崩溃时,市场认为这家公司可能破产,但是这家公司熬过考验,我们也赚了一大笔财富。我就是在这个时候制定一个规则,规定企业成功熬过艰苦的考验时,应该拥有他们的股票,但是在考验期间应该避开这些股票。其实这种事说来容易做来难。
接着是不动产投资信托业(Real Estartlnvest Trust Indus-try)类股,这个行业是我让他们出名的,我们抓住进出的时机。我发表一篇研究报告,描述这是开始时我会自我强化,最后会自我毁灭的程序,结局会很凄惨,大多数不动产投资信托公司会倒闭,但是,结局至少要3年以后才出现,因此现在应该购买这些股票,我们在做多方面表现良好,早在这些股票到达天价前就卖光了。好几年之后,这些股票开始下跌,我觉得当时放空已经太晚了,但重新看自己以前的报告,报告里预测这些公司最后会倒闭,于是我才明白做空永远不会太晚。这次是我放空获利超过百分之百的唯一一次,因为在股价下跌时,我不断地在空头部位加码,大约投资了100万美元,对我当时的避险基金来说,这个金额是很大一笔钱。
问:这个时期你有特别自傲研究计划吗?
我在1978年或1979年抓准科技股,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罗杰斯先有这个构想,认为世界会从类比式转变成数位式,他希望抛空类比式产品的公司,但我对做多比较有兴趣。这时候科技股备受冷落,分配式资料处理的业务成长像野火一样蔓延,但是股票的本益比却很低,因为市场成长太快了,现在的供应厂商无法维持市场占有率,投资者担心业界巨人会介入市场,把这些新兴公司彻底击败。因为有这种恐惧存在,这些新兴公司不能从外界筹集任何资本,只好依靠内部产生的现金,供成长之用。他们不能满足需求,当时的大电脑公司确实有机会打进市场。用自己的资金成长,这是最糟糕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当投资人的心理反转时,就提供一个惊人的获利机会。
罗杰斯和我到蒙特瑞(Monterey)参加美国电子协会(AmericanElectronicsAssociation)的年会,整个星期里,我们每天和8到10家公司的经营阶层见面。我们探索这个完全不同的科技天地,选择5个最有成长希望的领域,每个领域挑战选一支以上的股票。这是我们这个团队最美好的时刻,随后的一两年里,我们享受这份努力的成果,基金的表现比以前更好,但是我们之间的紧张关系变得无法忍受,因为基金迅速成长,管理团队却没有成长。
享受成功的果实
问:在你的定义里,成功和你的生活方式毫无关系吗?
和我的工作有关,和我的生活方式无关。一般说来,成功的好处之一是可以享受我想要的东西,但是我没有任何豪奢的兴趣,和我的财力比较,我的生活一向简朴得多,但是问题不在这里,问题在于我愿意承受的痛苦、压力和戒心的程度。
问:那么你说和自己的成就妥协是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我所说的:我改变态度,接受自己很成功的事实,放弃自己的戒心,完全承认其中的危险。随之而来的是相当狂乱的时期,我不但与罗杰斯分手,也和我的第一任妻子分手。
问:你说你放松限制是什么意思?
情况显示我一直过度自我批评、过度自制。我一直坚持要付每一种状况深入了解后,才做一笔投资,又经常太早卖出这笔投资,因为我认为它不像应有的情形那么健全。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我总是有很丰富的新构想,这些新构想会奋力地挤入投资组合里,排除掉很多既有的投资。
问:此较凭直觉是吗?
真正的意义是我不再做这些基本工作。我让自己拥有的丰富资讯慢慢地消耗。进入这段狂乱的时期时,我拥有丰富的知识,所以几乎可以根据这些知识应付可能出现的任何新机会。我记得曾经惊异地看着自己,对于自己反应速度之快、对于自己可以掌握的丰富资讯、以及自己可以应用的推断深感讶异。我主导每一个状况,能够推出别人看不出来的关系;但是我也觉得我正在消耗自己的资产,我这部机器正在瓦解。基金从1亿美元成长到4亿美元,我觉得我慢慢地失去控制,我比较明白自己现在所处的状况,但是不知道我会进入什么样的状况。我明白我不可能长此以往,因为,要支撑四亿美元的基金所需的构想,远比在这个狂乱时期开始时多得多,压力确实变得几乎无法忍受。虽然我放松多了,却不是不负责任,即使我远不如以前那么谨慎的行动,我仍然觉得职责在身。这种情形事实上变成一种内部冲突,使我觉得基金像是一种生物、一种寄生虫,正在吸噬我的鲜血,消耗我的精力。我自向谁比较重要:基金还是我?基金是成功的工具,或者我成了基金的奴隶?这种情形促使我实施第三阶段的策略性计划,这个计划我在1978年时我就给罗杰斯听过,我想从火线上退下来。
问:那时你设法让基金进入新阶段,却遭遇一些困难,对吗?
我想找人分担管理基金的责任却找不到,于是我开始找可以把全部责任授权下去的人,这样形成不幸的结果,就是把我内心的混乱公诸于世,我和越多人谈,越多人知道我的心理状态,我的心理状态就变得越糟糕。
我陷入某种危机的流言传开,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我在找人管理基金时并没有停止基金的操作;其实我应该冻结基金,然后改组营理阶层,但是我却在约谈别人的同时继续做投资决策。
问:这一切混乱对基金有什么影响?
造成基金创立以来第一次亏损,我把自己的问题通知股东,给他们退出基金的选择权利。1981年9月,基金净值下降约26%时,我们遭到相当大笔的赎回,基金规模从4亿美元降成2亿,这是我和基金之间内部斗争的结果。基金输了,因为那一年的净值下降22%;我赢了,因为我恢复了主导权。
做自己的人,不做事业的奴隶
问:怎么说呢?你如何界定恢复主导权的定义?
我拒绝再做我事业的奴隶,确定我是主人,而不是奴隶,这点在很多方面是极大的改变,因为我开始接受自己是成功者的事实,我克服了如果承认自己成功恶运可能来临的恐惧。
问:那是一种罪恶吗?你认为承认自己成功,成功就会丧失吗?
不,更严重。我认为这种恐惧很有道理,如果你是个认真从事冒险的人,你需要纪律,我依靠的纪录是很深的戒心,戒心协助我在问题失控前警告我,如果我放松那种纪录,我一定会理所当然的重新陷入勤奋工作和其他不是我专长的例行事务上。我害怕承认自己成功,因为这样可能侵蚀我的戒心,一旦你把成功视为理所当然,戒心就会降低,等碰到问题时,你会静坐不动。你知道自己很成功,总是会设法摆脱困难。到这种地步,你就已丧失摆脱困难的能力了。
问:你害怕自满自适。
对,但是我认为在这段时间里,我的人格历经重大的变化。在我的情感结构中,罪恶感和羞耻感因素占相当大的一部。但是我熬过这段期间,我看过几次心理分析师,其实这件事意义不大,因为我从来没有接受过精神治疗,而且我一周只去看一两次而已,不过这是很重要的程序,我透露自己的偏见,把偏见公开出来后,我就认识到这些偏见毫无意义,因此就可以抛弃偏见。
过去我嘴里的踵液腺有一颗结石,极为疼痛,医生动手术拿出结石,手术也很痛。这颗结石是坚硬的小圆球,因为结石造成我这么多的痛苦,所以我希望保贸这颗结石。几天之后。我看一看结石,结石已经变成灰,它是纯粹的钙,干燥之后会变成粉末。我的烦恼其实也是这样,不知道为什么,烦恼公开之后就烟消云散了。
问:基金的情形如何?
到1981年9月,我已经把基金分散成由很多基金组成的基金,我的计划是把基金分成好几个部分,发交给其他的经理人,我变成监督,不再是活跃的经理人,随后的1982年到1984年期间,是死气沉沉的岁月,这种安排并没有很好的成效。
问:在这段期间里,把基金发包出去的管理方法不很成功吗?
我任用一些外部的经理人,有些人表现很好,而且很多年来继续替我管理资金;有些人做得没有那么好。我也聘请一位驻在公司的资深经理人吉姆?马魁斯(JimMaque,),这种安排的整体绩效并不好,我开始对这种安排不满意,所以决定重作冯妇,变得比较主动、积极。马魁斯不能够忍受就离开了。
投资实验和炼金
问:1984年,你决定不再把所有的资金也包给其他基金经理人,自身重回投资事业,并且建立一个团队,问题就剩下找出好手,对吗?
那是后来的事情,一开始我并没有管理团队,我必须重新进场,独立奋斗。
问:那时你开始你的即时实验(real-timeex-periment),请解释一下这件事。
为了让自己在心智上重新写投资结合,我决定设法写一本书,谈我的投资方法,就这样开始我所说的即时实验。我的构想是在决策过程逐步开展时,把过程记录下来,因为我认为投资是一种历史过程。对我而言,这正是该做的适应实验,这不是科学实验,而是像练金术,因为我预期我所进行的实验会影响结果,我希望这种影响是正面的,也希望我的期望能够达成。结果我们创造了另一段爆炸性成长的时期,因此,虽然根据科学标准,实验并没有确实证明我的理论,但是根据这个理论所建立的标准来看,实验证明了理论的正确性。我的论点之一是理论和实验会影响有关的主题事件,所以到1985年,我开始着手即时实验。
问:你在《金融练金术》(The Alcemvof Fi-nance)这本书里描述这件事。
对,都写在这本书里。这个即时实验变成非常好的构想。
因为它刺激我的思考。由于我必须解释作决策的原因,我被迫变得比较前后一贯,等于在我身上强加了若干纪律,这点非常有帮助。即时实验涵盖了1985年9月的广场协定(PlazaAccord),对我和基金来说,这个实验是个重大的胜利。我们在即时实验的15个月里,大约赚进114%的利润,对作家来说,这可能是写一本书所能获得的最高酬劳了。
问:我们谈谈广场协定,请解释这个协定如何契合你的即时实验。1985年9月22日,星期日,5大工业园领袖在纽约广场大饭店(PlazaHoiel)开会,认定80年代初期极为强劲的美元已经高过头,他们达成打压美元的协定。能不能告诉我们,你怎么认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你来取了什么行动?
我在《金融练金术》这本书里描述过,广场协定代表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结束,代之而起的是所谓的“管理浮动汇率制度”。旧的模式打破了,这是新的游戏,我认为对5大工业国而言,这是个必须采取的行动。我看出这个新起点的意义。虽然我已经承接日元和德国马克的多头部位,我还是进场大量增加这些部位。我不记得自己是否立刻这样做,很可能是,然后我停下来,接着又再多买一些,但是无比如何,这是我觉得自己走在波浪之前的一个案例,我已经拥有多头部位,又有能力再加码去追逐成果,我承接了非常大的部位,成果很丰硕。问:你的策略在广场协定上成效优异,但是不久之后,代遭遇到不同的经验,你可否描述一下你在“黑色星期一”时的情况?
我的书在1987年出版,接着我到处去演讲、探讨这本书,我到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JohnF.Kennedy Schoolof索罗斯Government),去讨论我的盛衰理论(boom/busttlieory),我从会场出来时,发现股市遭到庞大卖压暴跌。我想这是黑色星期一之前的星期三,这是我应该留在办公室里,奋力退出市场的时候,但是我错过了,我看得出市场会出现麻烦,但是我以为应该先在日本出现,因为日本正在形成金融泡沫,所以我放空日本股票,作为美国股票。结果问题在美国出现,日本市场没有崩溃,因为政府当局支撑住了,我在日本的空头部位,实际上变成了重大负担,迫使我卖出我的多头部位,以避免追缴保证金。我必须撤退,而我也做得干净利落,因为我的原则是生存第一,赚钱其次。我们在几天里遭遇重大亏损,但是以全年来说,我们仍然领先,所以实际上在1987年结束时,我们仍然处在成长的一方,我想获利率是14%。
问:我听了量子基金的故事后,觉得对外人而言,看似一连串毫不中断的成功故事,其实是一系列的高低潮。你的记录惊人,在26年里,替股东创造将近35%的年平均投资报酬率??这还是扣除了管理团队分得的利润后的成绩。1969年投资1000美元,如果红利可以再投资的话,现在应该成长到大约215万美元。但是,仔细一看,我可以发现好几个不同的时期;第一个10年里,你和罗杰斯共同奋斗;接着是1979到1981年的盛衰期;然后是一段短暂的中断期,你把基金分成很多份,发包给其他经理人;接下来是即时实验期;随后是1987年大崩盘的另一个盛衰期;接着是朱肯米勒负责控管的时期。
你说得完全正确。
问:你已经变得家喻户晓,大家都密切地注意你,这样会妨碍到你的行动自由吗?
会,的确会,有关我们的活动出现极多的流言蜚语,经常掩盖了我们的实际行为。我们的名声也带来一些好处,特别是在谈有关工业投资的事情时,但是,最大的好处在于我们能够吸引优秀的管理团队。我们还不准备寿终正寝,虽然如此,我们不能够把目标定得太高,我们不可能再重复第一个25年索罗斯的优异成绩,真能这样,最后岂不是会拥有全世界的股票?我们也不能够再继续成长,变得更大。未来25年里,如果我们能够表现出过去25年的一半成绩,我就很满意了。
廉颇老矣
索罗斯不合时宜地进入科技股市场,似乎证明他垂垂老矣,无力玩新花招;日本的惨败则表明黔驴技穷,甚至旧花招也不灵了。
避险基金的投资者正成群离去,索罗斯毕竟已经69岁,灵敏度已大不如前。同样的命运亦于月前降临另一位避险基金的先驱??罗伯逊(Julian Robertson)身上,因今年损失惨重,他不得不关闭苦心经营的Tiger Management LLC公司,直到去年,该公司还是世界第三大避险基金集团。
也许下一个该轮到年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了。
这里的教训是什么呢?也许是:不要把你的积蓄交给69岁以上的基金经理?
乔治·索罗斯金融思想及其思考(下)
乔治·索罗斯金融思想及其思考(下)陈 璋
(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副教授)
索罗斯的金融实践主要在证券市场上。198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表明,金
融市场已成为全球经济和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频频发生,表明人们对金融
市场的认识十分有限,也越来越深刻表明经济学解释能力的局限性。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索罗斯多
次有关金融市场的成功预测和操作,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下面我们仅就其股票分析和操
作的简化模式为例作一介绍。
此模式只是索罗斯股票操作方式一个极其简化了的解释模型,中的基本变量只有三个:股票价
格、流行偏颇(Prevailing Bias)和基本趋势(Underlying Trend)。“流行偏颇”的含义可
理解为:股票市场存在着大量投资者,他们的观点千差万别,假设其中部分差异可以相互抵消,而
留下所谓主流观点,即称“流行偏颇”。在一定程度上,流行偏颇是可以观察的现象。“基本趋势
”简单说是表示股票“基本面”变化的变量,至于“基本面”的具体含义则难以明确和测量,一般
主要包括:盈余、股息、资产价值、未来竞争力及许多其它因素,他们都可作为基本面相关的衡量
值,其相对重要性则取决于投资者的个人判断,这表明基本趋势中也隐含着投资者的偏颇。总之,
这个模式的基本思路是,股票价格的趋势可以视为“基本趋势”与“流行偏颇”结合的反映。
此模型中,分析方法是根据反射思想,考察流行偏颇与基本趋势、股票价格的互动关系。三者
的基本关系是:股票价格由流行偏颇和基本趋势所决定,反过来这两个因素又受到股票价格的影响
;另一方面,它们三者相互影响。而此模式的典型过程是:如果三者形成持续互动的趋势,则彼此
的均衡倾向将被打破,这时股票价格的连续变动应视为一个历史变动过程;其简单典型形式是:三
者相互影响,使得它们先朝某一个方向变化,然后又朝另一个方向变化,即所谓“盛衰循环”。当
股票价格和基本趋势相互发生正面影响时,称之为趋势的自我增强(Self-reinforcing);当它们
相互发生负面影响时,则称之为趋势的自我修正(Self-correcting);同样流行偏颇与它们之间
也有完全类似的关系。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理解和判断这些关系持续方向是十分重要的。例如,
当流行偏颇受到增强时,则投资者的预期价格与未来股票实际价格之间的背离会扩大;反之,当流
行偏颇受到自我修正时,则其背离会缩小。流行偏颇与基本趋势之间、基本趋势与股票价格之间关
系可作同样的理解。典型的盛衰循环中,至少有一段股票价格的上涨可看作是流行偏颇趋势的自我
增强所致,另外也有一段股票价格的下跌可解释为流行偏颇的自我修正所为。关键的是其中必然存
在一点,基本趋势与流行偏颇的结合力爆发,使得股票价格趋势出现反转,这一点(反转点)的分
析和判断是“盛衰循环”分析最关键和困难的。
值得指出的是,反射思想在此模式中的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股价的变化必然会影响股票的基本面,这也是盛衰循环型态形成的基础。这种关系可以
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如通过某种金融政策、法规和制度的改变发挥影响)。当然,这种关
系也有特例,即股价变化但其基本面不变时,则反射关系可能发生在股价与流行偏颇之间;这时流
行偏颇很可能会在短期内被修正,这种情况正是均衡理论和基本分析的范畴(不属于上述盛衰循环
的情形)。但如果股价与基本面反射关系成立,流行偏颇所导致的变化(扭曲)则会引起自我增强
或自我修正的过程,这正是此模式所分析的范畴,是更一般分析的范畴。
(二)股票投资者对基本趋势的认知一定存在瑕疵。这样,瑕疵的最终暴露,必然会促使流行
偏颇产生逆转,如引起自我修正则可忽略;如果这种逆转引起基本趋势的反转,则反方向的自我增
强过程将形成,这正是反射思想的意义所在。当然,判断该瑕疵是什么,以及它在何时和以何种方
式出现,正是认识盛衰循环的关键和困难所在(例如最近全球网络股、科技股大幅波动——编者按
)。索罗斯认为,上述建立在反射理论上的模型和分析方法,并不能完全取代“基本分析”方法,
其主要意义在于弥补了基本分析所存在的严重缺陷。原则上,这两种方法可以调和。基本分析试图
说明基本价值如何反映在股票价格上,而放射模型则强调股价如何能够影响基本价值,前者是静态
的观点,后者则是动态的观点。当然,如果我们对索罗斯“可错性”信念和反射理论等思想有较深
认识,就能明显看出上述描述模型是极其粗糙的,但它对于我们认识典型盛衰循环的重要特征,仍
具有参照价值。使我们对证券市场的行为或走向有一个框架式的理解。还要深刻认识到,实际中要
准确把握各种特征及其量化几乎是不可能的。可错性、反射性、不确定性既是此模式的思想基础,
也是此模式的方法特点,一劳永逸的操作方法是不存在的。
(完)
索罗斯谈9·11事件--我害怕不确定性
索罗斯谈9·11事件--我害怕不确定性乔治·索罗斯在中国露面引起了中国人的兴趣,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并未对中国有任何特别兴趣,即使中国是目前全球经济中惟一的亮点。他原来只是准备携带家人前来他阔别10多年的中国一游,并前往他在蒙古的一个基金视察,但是妻子苏珊却放弃了这一行程。索罗斯于是顺道出席了9月12日在北京的“21世纪的世界与中国”论坛。
“我什么也不害怕,也不害怕丢钱,但我害怕不确定性。”乔治·索罗斯的担心是有 道理的。就在这一天,他后半生定居的美国遭遇了一次空前的灾难。当地时间9月11日,美国纽约和华盛顿遭到恐怖分子的袭击。
关于“21世纪全球资本市场和中国的作用”的演讲题目此时已失去吸引力,虽然这个全世界最著名的金融投资家不得不忙于回答记者们关于未来世界经济的展望(“不错,美国经济将陷入衰退,”他预测道,“消费者的信心将遭受严厉的打击。”)。
这个71岁的老人曾经在年少时从二战中的匈牙利逃亡,他了解生活在纳粹恐怖气氛中的痛苦,所以当他1949年进入伦敦经济学院时,将开放社会理论的缔造者卡尔·波普尔视作终身的导师。但这个在思想上明显缺乏天赋的知识分子,在投机行为大获成功之后才获得了哲学问题听众。
开放社会遇到了什么问题?9月14日,索罗斯前往上海。本报特约哥伦比亚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孙哲教授与索罗斯对话,探寻这位“金融哲学家”对于“9·11”事件以及现代文明社会的看法。以下为对话的内容摘要:问:恐怖主义的行动是否表明“测不准理论”除了在科学研究与金融市场中有效外,这一点对于历史进程也一样?
答:测不准理论有其合理的地方。人类发展的过程,不是直线的,而是一个反复选择的过程。这个反复选择基本上是一个循环。人类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历史进程,反过来,历史的发展又影响领导人和个人作出针对这个大的社会环境的决策。但是,这种进程决策是一个“X”型的,有多条道路可以选择。所以,你不得不针对这个环境来作出决策。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马哈蒂尔称我为金融大鳄。其实,我只是很多投资者中的一个,世人对我有很多误解。在这一危机中,我也亏了很多钱,其实我也测不准,我也被证明出错了。所以,我现在不预测短期的股市走向,因为这太容易被迅速证明是个错误。
问:现代文明社会的最大敌人是什么?是美国有什么问题吗?
答:现代文明社会的最大敌人就是,一个封闭的社会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个人最大的自由和社会的需求管理如果不兼容的话,就会造成现代文明社会最大的悲哀。
美国有很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美国只关心自己的利益,推行单边外交政策,而很多问题,不是美国一个国家能对付得了的。但美国仍然坚持这种空想的政策。别人都称我是一个空想金融家,但美国推行的政策更理想化。比如说,美国现在的NMD,在我看来,完全是一个意识形态而不是一个军事问题。这一个完全的空想状态,也给世界带来了不确定性。
问:这一事件对于已经接近衰退边缘的美国经济情况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答:就在袭击没有发生之前,美国经济已经呈现衰退状态,这一事件将使衰退加快。由于恐怖事件造成重大损失,老百姓会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较低水平的消费水准。袭击发生之前,美联储已经制定了很多降息措施,现在必将加快降息速度。而美国所要做的是,要尽量缩短此次衰退的痛苦时间。
此外,政治上的因素也必须加以考虑,但政治上的因素非常难以预料。美国必须找出恐怖分子,才能采取跨国际的合作。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美国经济的长期痛苦。美国政府必须要有耐心。
问:这一事件对美国的资本市场与进出口贸易有什么影响?
答:国际资本的流动是非常自由的,单一国家无法加以控制,无法采取加税、限制等措施防止资本外流。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世界财富分配原本也就不平衡。美国资本出现外流,是可以预料的。因此,特别需要建立国际间协调机制,对流动加以控制。
至于哪些国家会因此受益,很难说,因为新兴市场太多。
对于进出口贸易,因为美国本身处于经济停滞状态,所以贸易必然受到很大影响。美国应该调整贸易结构,比如加大对友好国家的贸易程度。
问:欧元是否会因此而发展成为能与美元抗衡的货币?
答:暂时看不出欧元能发展成为与美元抗衡的货币,虽然欧洲中央银行在这一事件发生后,特别是德国,对于美元采取了一种保护的措施,但这一措施效果有多大,能否将欧元提升到与美元的位置,我对此持怀疑态度。金价上升也可能是短期行为。
问:对于俄罗斯和东欧国家,你有特殊的感情,在那儿投资很多。但是俄罗斯没有听从你的建议,而是走了从政治改革到经济改革的道路,最后造成社会的动荡。你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有什么经验可以总结?
答:从1987年,我就在前苏联那儿有很多业务,成立了一个基金。当时,前苏联政府对市场不重视。1988年,我向前苏联政府建议,要发展一个开放性的平台,大力发展与消费者相关的产业,比如食品和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轻工产业,这样逐渐建立一个市场机制。但是这一建议没有被采纳。很遗憾,市场经济无法植入计划经济。
进入90年代以后,俄罗斯走向另一个极端,从忽视市场经济转向太相信市场经济,以为市场经济是万能妙药,政府缺乏对市场必要的管理与调节。90年代初,俄罗斯公司内部债务的增长占到GDP的1/3,国家经济增长都被内耗掉了。这正是由于政府缺乏对于经济进行管理,造成国内体制相当不平衡。俄罗斯人为自由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
问:你大力主张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开放的社会和市场。如果中国按照你的建议,把自己的金融市场和社会都开放的话,怎么能防御外来资本的入侵?中国的金融市场还比较小,中国怎么保证像量子基金这样的投资者不把利润拿走?
答:中国的经济改革开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中国不仅要对外开放,还要对内开放,就是要保证市场健全的一些基本条件,比如说信息的流动。这是金融市场进一步开放的基本条件。当然,中国现在金融市场还不健全,虽然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但中国还没有准备好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如果哪一天,中国内部开放机制已经调节好了,就不会害怕国际金融大鳄来把利润拿走。
问:作为另一次“珍珠港”事件,那么,9·11事件将产生怎样的历史意义?
答:历史不是直线发展的。珍珠港事件使美国海军遭受重创,但是美国用了27个月重建海军力量,最后打败了日本。从全球而言,这一事件使得我们更加重视处理非政治性的问题,比如公共卫生、环境以及恐怖主义。而要处理这些问题,不是美国一个国家可以对付得了的。只有建立一个开放性的社会,机构健全,才会消灭这些不确定因素。这个开放性的社会,必须是内部开放和外部开放。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消灭危机。
问:您曾经在二战生存下来。以您的经历来判断,这一事件引发战争的可能性有多大?
答:引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不大。因为现在美国依然强大,而且拥有世界最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是,这一事件引发危机的可能性很大,比如恐怖危机、社会危机。美国要做的是,迅速处理这些危机。但这还不够,以后还要预防危机,进行危机管理。
问:您最害怕什么?
答:我什么也不害怕,也不害怕丢钱,但我害怕不确定性。
本报记者赵剑飞 许知远 特约评论员孙哲 北京、上海报道2001.9.17
抛开暴利思维让收益稳定增长———访北京国瑞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斌
抛开暴利思维让收益稳定增长———访北京国瑞煊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斌2005-07-06
记者刘宏基
初次见到李斌是在一次业内的研讨会上,和其他潜心于研究交易技术的朋友一样,他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谦虚、略带腼腆,只有在谈起系统化交易时才会滔滔不绝。但正是这样一个不善言谈的人,却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独有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在期市的较量中长期取胜,3月份以来,他所管理的资金账户收益已经悄然增长了40%。
除了交易系统我曾经一无所有
记者:听说你很早就进入了期货行业。
李斌:对,1993年。那时,我大学刚毕业,丹侬国际期货公司办了一个培训班,培训期货操盘手,我就报了名,记得一起参加培训的大概有500多人。
记者:你算得上国内第一批期货从业者,你当时的交易业绩怎么样?
李斌:1993年11月我进入燕兴鸿福期货公司,到处开发客户,到年底时终于有了第一个客户,开户资金1万美金。那时做的是国际盘外汇交易,24小时都有行情,夜里也得关注行情变化,经常是凌晨3点才入睡,早晨七八点钟就爬起来,特别紧张,但成绩却一直不理想。1994年2月14日大年初一,由于克林顿和细川护熙的美日贸易谈判破裂导致美元兑日元当天暴跌600多点(1点约等于10美元),我当时卖出了日元,我的客户爆了仓,全赔光了,这对我打击很大。后来我又找了一个客户做外汇,但仍以失败告终。1994年8月,外汇市场被国家取缔,我正式进入了国内期货市场。1997年以前,我的交易情况一直不理想,但从1997年到2002年年初,我每年的平均回报率为80%。
记者:据说成功的交易者都曾遭遇过非常艰难的困境,那有没有什么事对你的交易观念产生较大的影响?
李斌:我最惨痛的经历是,曾经给客户写过一张8万元的欠条。这是1995年年底的事情了,这件事对我造成了致命的打击。其实,正确的做法是,赔了钱,应及时告知客户,好让客户有思想准备。但由于我好面子的毛病,一直没跟客户讲,最后一直到期货公司关门,才不得不硬着头皮告诉客户。客户当然不干了,执意要我赔钱,我只好给他打了欠条并答应他1996年年底前还清,他当时还记下了我的身份证号和家庭住址。压力真是太大了。
记者:事情应一分为二看,逆境往往更能锻炼一个人,催人成熟。
李斌:对。当时父母年龄已经很大了,我不愿这件事牵扯到他们,也不敢让我的女朋友知道,只好自己一个人扛着。这块大石头一直压了我两年,回想起来,那段日子真是不堪回首。因为没了收入,吃饭都成了问题,更别说还钱了。即便当时能找到一份每月3000元的工作,我不吃不喝,两年也还不清这笔债啊!我想,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趴起。如果我能在期货市场上稳定获利,还钱一定不是问题。
那段时间,我在家闭门思过,苦读投资书籍,这期间读到一本《投机智慧》的书,书中介绍了美国十大炒家赚钱的故事。这本书大约有10万多字吧,我非常喜欢这本书,读了几个月。在我找不到出路的时候,是它给了我一把通向成功的钥匙。至今我仍在不断地向朋友推荐这本书。可以说,这是令我真正开窍的一本书,书中的几个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故事之一讲,有一个人曾先后三次赔光,第四次从900美元翻到8000万美元,我反复看了六遍,震动很大。我把自己以前的交易图都找了出来,反复研究,琢磨规律,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觉得总有一天自己也会东山再起。
故事之二是关于海龟交易者的故事,这个故事说明期货交易的致胜之道并不复杂,只要掌握了基本技巧,普通的投资者也可以取得成功。
通过反复研读我还发现,书中的十大炒家虽然投资风格和方法各不相同,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却都具有共同的生活经历——这十个人中有七位都是军人出身或者经历过戎马生涯,他们都有着严格的资金管理和风险控制方案。从他们身上我认识到纪律是成功的保证,正因为能够严格遵守纪律,按照规律去操盘,他们才能通过不同的交易方法,在不同的市场上取得骄人的业绩。
在大师的启迪和自我反省中,我自己的交易思路逐渐清晰,那就是:交易方法一定要具备客观性,任何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都应该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从1996年下半年起,我开始探索并逐渐研究出一套程式化的交易系统,在实验过程中初步尝到了甜头。我的那位客户也延长了我的还债期限,使我有机会在1997年能够在期货市场真正地运用我的交易系统。当时,除了这套交易体系,我真的已经一无所有了。
没有压仓物船就经不起风浪
记者:这段经历和这套交易系统在你的交易生涯中,算得上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吗?
李斌:是。我很喜欢读哲学类的书籍。叔本华说,人的烦恼犹如船的压仓物,以保证正确航向,有了这个压仓物,即使风浪再大,船也只是摇晃一下,不会翻;如果没有这个压仓物,即使一个小小的风浪也会把船打翻。这几年的失败经历正好成为我的压仓物,苦难也是一笔财富。
1997年我进入北京首创期货经纪公司后,就开始持续稳定地为客户盈利,交易系统也逐渐步入成熟期,管理的客户资金一度达到千万,取得了80%的年平均回报率,连续4年获得了首创期货公司优秀经纪人称号。
当时第一个客户给了我48万元运作资金,两个月后这个客户又给我介绍了两个客户,之后我越做越顺。1997年9月到1998年1月,连续卖出沪铜,挣了50万;1997年9月到1998年3月,在绿豆期货上挣了100万左右,利润达到20%,这时我的债务已经全部还清了。1998年7月到1999年1月,在大豆期货上我又挣了40万左右。
2002年4月份开始,在原有交易系统的基础上,我又针对国际期货、外汇市场进一步建立了更为完整的系统结构,然后在2003年4月至11月期间通过境外渠道进行了半年多的实际操作,取得了70%的资金回报。
去年6月我和朋友共同出资1000万元,创办了目前的北京国瑞煊投资管理公司,我任总经理。因为公司一直以一套低风险、高效率、规范化的交易模式进行交易,所以目前的业绩还是非常优异的。
对于暴利我敬而远之
记者:目前国内期市有许多不同类型的交易系统,你们的交易系统与其他系统相比有什么特点?
李斌:我没有深入地研究过目前市场上的其他交易系统,所以不能轻易下结论。但我认为,我们的交易系统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确保利润稳定增长。我觉得对风险投资领域来说,收益稳定增长才是最主要的。没有人不喜欢利润,但在投资市场上利润和风险是成正比的,短期内获得暴利的另一层含义就是,一旦你做错了,你也会在短期内出现致命性的亏损。所以,虽然我也喜欢赚钱,但我对那种短期内让你暴富的盈利方法可以说是敬而远之的。
记者:请详细介绍一下这套交易系统的设计理念。
李斌:这套交易系统的核心理念是从主客观两个方面对期货市场的非系统化风险加以控制,其中主要依靠专业化的管理团队和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从主观上监控风险。我们的交易系统源自华尔街的交易系统,经过多年的人机磨合产生了一套国内独有的双均线跟势操作交易法和跟势反向操作法。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盘整行情中绝大多数交易系统钝化的情况,从客观上保证了整个交易过程从计划到执行的严密性、连续性和纪律性,排除了随意性的人为因素对交易的干扰,从根本上决定了资金的风险控制、获取稳定投资回报的能力。同时还利用期货市场的独有的保证金杠杆作用,力争把资金管理的效率化和灵活性发挥到最优。
记者:你认为完善的交易系统应该有哪些特征。
李斌:完善的交易系统至少应有三个特征:一是稳定性,表现为收益的稳定性。收益曲线有可能有大起但绝不会有大落,一切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交易都不会存在,哪怕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二是枯燥性。其实真正的赚钱过程丝毫没有乐趣可言,一定是很枯燥的。因为交易系统经过验证可行以后,每天就是机械枯燥地去执行,具体交易不需要掺杂任何个人感情,个人成就感也就不会存在,因此很枯燥,没有所谓的快乐期货。三是简单性。交易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全部程序化,人需要做的只是把它们付诸实施,并加以监控,简单而有效。
永远站在高概率的一方
记者:能否透露你目前的交易体系是如何构建的?
李斌:我觉得完善的交易体系应该包括风险控制体系、执行体系和监控体系三个方面,但这些工作仅靠个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要依靠团队合作才能成功。因为人都有缺陷,因此就有可能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例如,头天晚上跟老婆吵一架,第二天就有可能作出灾难性的交易。投资市场上的巨大事件和损失都是这样造成的,滨中泰男的住友事件、尼克里森的巴林银行事件,还有亨特兄弟的白银事件。他们都辉煌过,呼风唤雨过,但都过分地相信了个人的能力。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个体,都难以摒弃人性的弱点,你也许曾经成功过1000次、10000次,但最后一次的失败足以抹杀你所有的成功。所以,在我的观念里,操盘手一定要摒弃个人英雄主义概念,一切都要交由团队来完成。团队成员间要进行细致的分工,互相制约,计划的制定者和计划的执行者必须要分离,以保证交易计划能够始终贯彻执行。
记者:在风险控制体系、执行体系和监控体系三个方面,国瑞煊投资公司是如何进行的。
李斌:在监控体系方面,我们根据实际交易的需要组建了一个团队,团队由三类人组成:管理员、交易员和风险监控员。
管理员负责统一组织协调并审议交易计划,不断完善交易系统、填补漏洞,定期总结资金运作状况。管理员无权干涉交易员的日常交易,我现在兼任管理员职位,但我无权进行交易。交易员负责严格按照投资方案进行交易,止盈止损,不能出现任何错误。交易员还要提供每天的交易日志,定期向投资人报告收益情况。如果市场行情发生突发变化或接近账户总体风险限额时,交易员必须及时将交易及持仓状况向管理员汇报。监控人员负责账户资金状况。当亏损达到规定条件时,风险监控员有权决定停止开新仓,平仓,并停止交易或者完全清仓。
在交易体系的建立上我们坚持四个原则。一是简单原则。价格瞬息万变,纷繁复杂,如果用一套复杂的系统去描述复杂的市场只能适得其反,而且也不利于投资者及时作出快速有效的反应。用一套简单、精确而且高效的行为模式去描述市场,才能不被表面的大量随机因素所蒙蔽。二是不作无谓的过度优化。多数人总是试图找出完美的交易系统和方法,其实这是一种近乎于单纯的想法。市场的价格变化包含着大量的随机因素,甚至包括人的心理因素,它是非线性的,错综复杂,而交易系统是线性的,只能捕捉市场中规律性的一面,但这就足够了,过度的优化对提高收益没有作用。三是捕捉规律性。市场的运行实际上非常简单,只有三个方向:上涨、下跌、横盘。对于上涨和下跌,很容易进行描述,但市场大多数时间处在横盘状态,只要能滤掉横盘,在横盘的时候不做单,或者想办法做到横盘的时候不亏钱或者少亏钱,那么一旦出现趋势,获利就成为必然了。四是让自己永远站在概率高的一方。赌博也好,做期货也好,实际上做的都是一种概率,想方设法让自己长期站在概率高的一方,就对了。
风险控制是交易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我们在实际交易中所遵循的原则有:
1.量化风险。每一笔交易做多少手,最多亏损多少,应该是提前制定和算出来的。假设10万资金,每笔交易只允许亏损全部资金的2%,如果3000买大豆,2900止损,那一次就只能允许买两手,碰到止损正好赔2%;如果2950止损,则可以买4手,碰到止损也正好赔2000元,2%;如果2980止损,甚至可以买10手,当然我们不会去做10手的,毕竟还有别的约束条件,我们的目的就是降低风险、量化风险。2%是我们在每次交易中所能接受的最坏结果,一旦到了2%的损失,没有任何理由能够阻止我们离场。
2.分散风险。鸡蛋当然不能放同一个篮子里,尤其是做期货。不仅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而且还要放在各式各样的篮子里。我们不但要把风险分散在多空之中(多单空单都要有),还要分散到不相关的品种中,甚至如果条件许可,还要分散到不同的交易模式中。举个简单例子,有两个交易员,成绩都非常稳定,A非常稳定地获利,B非常稳定地亏损。那好,我们就把资金平分成两部分,一部分跟定A,A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另一部分跟定B,B怎么做我们就跟他反着做。结果不言而喻。
A和B就相当于两套不相干的交易模式,再稳定的交易模式也都会有出错的时候,如果两套交易模式同时出错,也不过是损失了全部资金的2%(各自部分的2%,也就是全部的2%)。只要不是同时出错,自然就不会亏损,相当于进一步分散了风险。
3.不要去追求过高的回报。没有风险的利润是不存在的,过分的利润一定伴随着过分的风险,一年50%左右的利润对于任何行业来讲都是极为可观的,不要去贪求过高的利润,它只会为你带来压力和痛苦。
任何能造成重大损失的因素都是我们的敌人
记者:我几乎天天访问你的网站,我注意到,在市场盘整的时候,你们账户的收益也会是盘整状态,但期市中只要有大的行情出现,不管是上升还是下降,你们账户的收益就会出现增长。我想知道,你们是怎么做到既能在多个市场中抓住机遇同时又能避免遭受重大损失?
李斌:这跟我们独特的动态风险控制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我们的交易策略是充分分散交易品种风险,将保证金分散到所有可以交易的品种中去,即国内期货交易所上市的所有期货品种中。保证金化整为零,收益则体现出集零为整的特点,即每一个品种每年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程度的利润。收益是由各个品种产生的,就像搭积木一样,利润是一点一点累计起来的,非常稳定和牢靠。随着交易系统的不断完善,我们已经把能考虑到的、一切有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因素都排除了,哪怕这种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所以,目前我们的收益就表现得非常稳定,即使某一品种产生非理性的走势,也不影响资金的整体收益。
记者:对于国瑞煊和系统化交易,远期上你有什么打算。
李斌: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期货市场还太小,也不是很成熟,品种仍比较单一,从我们账户目前的规模来看,尚没有遇到较明显的限制。但是如果按照目前的模式发展下去,国内期货市场相对于我们的账户来说就会出现由于品种太小而形成的风险分散程度不足。所以将来如果政策允许,我想搞个投资基金,把交易的范围扩大到国际期货、外汇等全球性的金融投资领域中去,以更加充分地分散风险,增强收益的稳定性。
期货是我终生的事业。
启事
经历十年风雨,我国的期货市场步入了规范发展阶段,投资者对交易技术和交易方法的研究不断推陈出新,市场对期货投资基金的探索和研究也在不断深入,为此本报拟将国内部分较有代表性的资金账户管理者或管理团队的运作经验介绍给广大投资者。请满足以下条件并愿意接受本报采访报道的资金账户管理者通过e-mail与本报联系:1.定期通过公众媒体向外发布账户交易情况和资金状况;2.账户成功运作满6个月,收益为正;3.具有明确、系统的交易理念和较为完备管理体系。
高手的操作流程
高手的操作流程 zt1 多空
首先要分清目前市场是多是空,方法很简单,喜欢用MA的,MA之上只做多,MA之下只做空;我平时使用分形,四个分形确立方向。用别的指标也行,关键是简单,顺手。
2 盘整与趋势
我用分形高低点是否重叠区分,从而确立操作策略。盘整和趋势的操作绝对不同。
3 时间级别
确立操作时间级别,一般分析三层,但也不必过分拘泥,个人习惯最好。不过最好时间分层呈倍数,这样方便用多层分形分析。
4 止损
根据分形确立止损,根据止损确立舱位的大小。关键是明确这次自己最大能亏多少,否则恐怕是拿不住单。
5 进场点
小级别选点进场,思路上类似‘三重漉网’,大顺--中逆--小顺。
6 加仓减仓
价格如期移动,可以在前分形处减仓;回调支撑分形成立则加仓。关键是不要密度太大,起码要拉出一个交易波长再加。另外,加仓止损不能伤及整仓,相同的条件不同的舱位差别很大。
7 等待
干完该干的,剩下的就是等,耐心。趋势往往比我们的耐心长!
8 出局
如果行情不对,立刻止损,寻找下一个机会!
女赵云提刀上马 单挑股市 成诸葛应邀做东 调兵遣将
女赵云提刀上马 单挑股市 成诸葛应邀做东 调兵遣将---记陈茂丽女士的交易人生(第三版) 译元
题记: 2004年2月我在日本对投资界名流陈茂丽女士进行了专访。我本人多年对外汇投资理论和实践操作进行研究,应该说这是一篇内行写内行的专访,有别于外行记者采访外行的茫然。我个人认为这是一篇比较有分量的文章。
市场如战场,战场是人与人的斗,知己知人尚可推断;而市场则是由诸多的人、经济、政策及诸多的不可测的因素在里面,有着流动的谜,滚动的密码。在我看来市场上的搏杀远比战场更加起伏跌宕、惊心动魄。然而,柔弱的女人、扑朔迷离的市场、制霸于市场这三者联系起来总是让人难以置信,而又不能不信。我就像球迷一样是个市场迷。于是,我于2月12日下午2点至9点长达5个小时聆听了陈女士传奇的交易人生和就我及诸多汇友最关心的问题请教了陈茂丽女士,我把它形成文字与大家共同分享。
陈女士的交易人生如果笼统地概括的话:就是从将军到元帅的成长过程,而她成长的过程起伏跌宕、惊心动魄极富传奇色彩。陈女士从1980年到1988年做股票交易。当时的陈女士就好比是当年的赵云,只不过是一将而已,冲锋陷阵。也如赵云一般,勇不可挡,连战连胜(一次交易不能称之为一战),战绩惊人。1989-1994年是陈女士搏杀外汇市场的五年,用陈女士的话说:“是她事业最失败的五年。”在我看来这五年才是她最成功、最灿烂的五年。她在这5年里完成股票的市场分析技术到外汇市场分析技术的转化,并把8年的股票心得融入进去,同时,研发了自己的一套千变万化、应用自如的市场理论。1997年至今则是陈女士象诸葛一样运筹帷幄、调兵遣将的为帅阶段。陈女士终于凭借着天赋和自己的拼搏精神登上人生的顶峰,现在的她是台湾工商建研究会第十一期第八届会长、美国CUTO123国际财经频道的专栏主持、台湾女企业家的关怀执行长等等显赫社会地位。
如果说我对陈女士的评价,那就是:她是极其富有投资天赋的人,并具有与生俱来的“忘我无我灵我”的最高投资心理素质,这也是她不同一般人的入市则赢的原因。从她早期的动作来看,她应该是极富个性、棱角分明的人;而现在的她说话果断、语调平缓,尽显从容、自信、自然的“王者风范”。
陈茂丽女士出生于台湾的军人家庭。18岁的花季年龄正是女孩子下功夫打扮自己,幻梦未来的年龄。可陈女士却是“贪玩的年龄却非常的想挣钱。”她用柔嫩的肩担起来了三份工作,一份是军队医院的会计、一份是餐厅的会计和晚间的酒店的会计。她睁开眼睛便去工作了,直到万家灯火再到星星点灯,她才拖着疲倦的身体在梦中休息。这是工作?这简直是在拼命!我不能断言:就是这种拼创造了陈女士的传奇人生。但是,我却清晰地看见:这种拼却是贯穿了陈女士传奇一生的一条经纬分明的脉络。
三份工作疲劳着这陈女士,可陈女士也因此成了“花季的小富婆”。她的三份工作的收入的重叠起来竟然远远的超过了当时台湾一些高级主管的收入。这也为陈女士后来杀入股票市场奠定下了基础条件。也正是这三份工作中的酒店工作,导引出了陈女士的投资金融市场。
在酒店的会计工作中,陈女士不仅打理着酒店的帐务,也打理着老板的股票帐务。她发现:酒店的帐出帐入,盈余有限;可是,老板的股票帐务却肥得流油。这个发现给陈女士一个这样的启示:“如果我将来有了一大笔钱,我要投资金融市场,又不用雇佣员工,比较容易”。而玩股票则玩的是智慧。从这时起,陈女士就定下了这样的人生基调:“我要用智慧去生存,而不用提力去生存。智慧是越老越盛,体力则是越老越衰”。一个发现、一个启发、一个基调在陈女士的体内导入了战斗的激情,注入了活力。提刀上马、单挑股市,在心中落地生根。
说到这里陈女士不无自豪的说:“当初的想法是对的,现在已经证实了没错。”
提刀上马 单挑股市
陈女士从1980-1988年投资股市。大致可以分两个阶段:一个场外搏杀;一是场内肉搏。无论是场外搏杀还是场内肉搏,她就如当年的赵云一般勇不可挡,连战连胜,战绩惊人。可当时的陈女士只准备好了10万台币和大多数投资者一样,没有投资知识、没有投资技术、没有投资经验。大多数人则是入市之初花钱买技术、买经验,付出不少的代价。而陈女士则是入市则赢,连战连胜,创造了“小女孩勇斗股市”的神话。
1980年陈女士准备好10万台币,辞去餐厅和酒店的工作就开始投资股市了。因为是一边工作,一边炒股。她工作期间正是股市开盘的时间,她下班了股市也收盘了。当时的台湾只有100多只股票。她下班就到交易所收集所有最低价格的股票,然后,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等收集消息,也买一些投资书籍,现学现用。同时,查找各家公司的运营状况确认它们的经营状况。再在这些最低的股票里挑选出业绩及消息面较好的低价股票,通过电话挂单,买了后几天涨了就卖了。错了的,确认公司经营状况,不好的就砍掉放弃;业绩好的就坚决等到赢利为止。一年下来,有挣有赔,可是本金却增长到200万台币,翻了20翻。初战告捷。
一个投资人往往最初的盈亏会给自己留下了最深刻的记忆。对成功的交易,津津乐道;对失败的交易,扼腕惋惜。我想陈女士也该有一个投资人该有的记忆。我在探究之下,我失望了。她对这些盈亏没有太多的记忆。我开始觉得奇怪起来,她的记忆里到底记忆了些什麽?
初战告捷,还是小女孩的陈女士对股票更加感兴趣了。慢慢的她就有了盯盘的冲动“我要盯盘”。她要亲自去感受一下市场波动的藏音。她立刻就买了耳机,一边工作一边听报价。这一听,听得小女孩心花怒放,也好似长了翅膀,再也做不稳椅子了。总想飞出去要亲自看一眼盘,她就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或是请假跑出去亲自看一看盘面的波动。
陈女士是越听越有心得,越听越有盘感。渐渐的和股票之间达成了一种心灵上的默契。心之所想,盘之所动。用陈女士的话说:“听出了心得,听出了盘感,听出了市场声声不息的动力之源。”至此,陈女士的判断和股市的波动越来越吻合了。同时,她也意识到:“我一旦离开医院,股票市场才是我真正的天地”。
读盘,在我看来是一个投资人必须打好的基本功。盘面是些呆板的数字,可这些数字才是市场的真实。只有这些数字在你的眼里化成滚滚不断的信息、奔腾不止的动力能源时,你才真正学会了读盘。才能发现市场的一些真正的奥秘。可是小女孩的陈女士却靠听来完成了这个基本功。也因此听出了市场更多的奥秘,有了自己重要的“盘感”。“在分析市场时切入盘感”这是陈女士常说的一句话。这个听出来的“盘感”也成了后来陈女士的理论组成部分。
我在和陈女士交谈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一句话就是:“感谢主”。陈女士是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在投资当中,能很快的找到盘感,并能从市场价格里看出千变万化的市场信息,滚滚动力之源的人却不多。这难道不是天赋?不是上帝赐给陈女士的特殊的惠质?陈女士真的应该感谢主。她的天赋让人羡慕,更令人羡慕的则是我在上面提到的“奇怪”。
陈女士是从1980—1988年做股票,最初不到一年本金增加到200万台币。是场外分析,电话挂单。到88年则是即时电话交易。到陈女士进入外汇市场她已经积累1000多万台币。又是一个成功。据陈女士讲:“这期间起伏很大,一天可以挣500万台币,一天也可以赔光自己。赔光了再挣,挣完了再赔光,反反复复太多次了。”
我疑惑不解起来,赔光了怎麽还能再挣?无本难求利。陈女士解释道:“我做的是扩充信用交易,也就是丙种交易,很少的资金就可以翻身。我那时年轻,年轻就是本钱。我从来没想过赔光了就挣不回来了,输了不怕,再挣回来吗”。我立刻又来了兴趣,那麽最多一次您赔了多少?怎麽样的心态?陈女士依然是那句话:“我对这些盈亏没有太多的记忆。”奇怪,真的奇怪。她的大脑里到底记忆了些什麽?
我和陈女士交谈到结束,我都没有揭开这个谜底。回到家后,我回想着和陈女士的谈话,看着记录。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和陈女士对照起来。“我到底缺乏什麽?”,“从陈女士的交易人生里,我能吸取些什麽?” “我不也是拥有自己的理论码?”不是也被人暗地里称之为难听的“大仙”吗?我离成功还有多远?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同时,也打开了只有自己才可以阅读的秘密文字。突然,“忘我无我灵我”几个字进入了我的眼帘。大意是只有忘记自我,才能忘记金钱,才能忘记人性的弱点,才能忘记赢亏,才能心无旁骛全身心的投入市场;只有无我,才能下单不怕,砍单没感觉,赢亏不喜不悲,才能完全按照分析或切或入,因为我不存在;只有忘我、无我才能不受任何干扰、全身心地投入市场的分析中,使自己的思维聚焦于市场,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加灵气,更好的分析和把握市场,完全按照投资理论采取投资行动。我突然不奇怪了。陈女士对市场的成与败、得与失不记得,只记得努力。这不正是一个投资人千锤百炼的投资的最高心理素质吗?而陈女士入市之初就只记得市场、只记得努力。别人千锤百炼也未必进入佳境,可陈女士却与生俱来。我好生羡慕。难怪陈女士一直在:“感谢主”。这不是上帝对陈女士的特殊恩惠吗?
我明白了。陈女士在入市之初除了准备了10万台币之外,也准备了天赋及与生俱来的“忘我无我灵我”的最高投资心理素质。用陈女士的话说:“我每天除了工作就是股票,直到深夜。我把股票当成了我的娱乐,它也是我唯一的娱乐。”天赋加努力是陈女士成功的秘诀。
听了陈女士的一天可以赔个500万台币,我都心有余悸。那可是几千万日元呀。可陈女士说起来,就像在说别人而不是自己。这份心理素质不知我何时可以达成!?想必她的丈夫是不是每天都是心惊肉跳,过着惶恐不安的生活?我没有问什麽原因,总之,她和她的丈夫在她29岁时和她分手了。她从此离开了医院,开始专职炒股了。
我赞赏她敢倾力一搏。正是这种倾力一搏的果敢,才映射出陈女士的非凡大将风度,也才成就了她的今天的“王者地位”。试想她没有这样倾力一搏的果敢,小打小闹,赢来赔去,到今天她很可能是一个小富翁而已,不会如此的波澜壮阔、如此传奇、如此成就。
陈女士股票上的成功,使我对她的理论和技术发生了兴趣。到底那些理论和技术才有效?据陈女士讲:她读了很多的书,学了很多的技术分析。有效的就深入研发;无效的就立刻丢掉。刚开始使用的波浪理论,但后来发现它并不是最有效、最好用的工具。可也积累了不少心得。后来,主要利用MACD、RSI、KD和威廉指标等,这些指标比较有效。在分析时再切入盘感、切入量价走势等分析就相当的准确了。不过,不论指标怎麽有效,也不如政府、集团或是公司的做多做空,指标也就扭曲变形了,不再有效了。这些指标在股市里是参照而不是依据,在汇市里则是依据而不是参照。
“指标在股市里是参照而不是依据,在汇市里则是依据而不是参照”这种认识上的转变是陈女士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换来的。
超越自我
1989-1994年是陈女士投入外汇市场的五年。她带着股票分析的技术、心得和经验,意气风发的杀入外汇市场。她那敢于赔光的果敢,使她入场就全军覆没。接着转战三家顾问公司,亲身经历了金融诈骗的滋味。用陈女士的话说:“是她事业最失败的五年。”在我看来这五年才是她最成功、最灿烂的五年。她在这5年里完成股票的市场分析技术到外汇市场分析技术的转化,并把8年的股票心得融入进去,同时,研发了自己的一套千变万化、应用自如的市场理论。
陈女士27岁开始接触外汇,做些实盘交易。29岁通过外汇仲介公司的引荐在香港英皇开户做外汇保证金交易。陈女士用股票的分析技术和心得、经验倾力空了英镑。不曾想外汇就是和股票哥哥对着干,你做参照的指标我就做依据,英镑一路走反。陈女士还没来急坐下来瞧个究竟,就全军覆没了。
事后陈女士总结说:“用股票的心态和技术去分析外汇市场是绝对的错误。股票和汇市同宗不同理,股市上的参照却是汇市上的依据”。就这麽一个认识上的错误让陈女士全军覆没。
离婚不久的陈女士,又逢汇市兵败。她说:“我真正的感到了一无所有,家庭、金钱,加上思子心痛,我的人生进入了低谷。”有的人跌倒了,再也爬不起来了;有的跌倒了,等站起来了,反而爬得更高。陈女士在这人生的低谷里,清楚的认识到:哀愁、忧伤决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于事无补。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搞通汇市,才能站起来。陈女士认识到这一点后已经顾不得心理的伤痛,又一次疯狂的投入到战斗中去。她每天工作20多个小时。用陈女士的话:“我虽然工作20多个小时,可是一点也不觉得累,那还有时间愁和忧呀”。
就这样陈女士又开始解读市场的密码,从读盘到理论、技术,逐一核对、求证,并把8年的股市心得融入进去。5年如一日,陈女士终于开发出了一套千变万化、应用自如的市场分析的理论。它包括:抛物线原理、切入原理、参考系数、市场心理学等。我多次想一探究竟,可是都被陈女士用“保密”两个字回绝了。从陈女士的一言半语和我对市场的领悟来看。这个市场心理学可不是研究市场的动态变化下人们的行为和动机的心理学。应该是市场内因和有效指标的综合体,是有效指标、投资行为等作用在市场上市场的心理反应,揭示的是市场波动的心理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把握的是大方向;切入原理应该是切入心得、切入经验、切入盘感、切入短期有效指标等,是精确分析,该是什麽时间到什麽价位的刻度分析;至于抛物线原理、参考系数等该是准确和精度的辅助工具。至此,我真正的佩服这位市场密码的专家。
陈女士汇市兵败之后,作为分析师进入香港的英皇集团,一年多就坐上英皇业绩的头把交椅。之后,英皇结束了在香港的业务,陈女士又被她的客人推荐到泛亚集团。
这五年是陈女士作分析师的5年,自己的能力、经验、理论精进。可是无法沟通一直横陈在她和客人之间,她也一直没能扫除这个障碍。能够听得进她的指导的就会赢利,可是大多数人听是听得进去,可一实际操作就变了样。总的来说,输得多赢得少,陈女士痛苦的说:“这是我失败的5年。”
市外兵败
15年如一日的战场,陈女士终于感到了疲倦,无法沟通的苦恼也让她痛彻心扉,被诈骗的余怒也是串来串去,她决定离开市场两年。不停思考、拼命工作早已经成了陈女士的习惯,陈女士就好似上满发条的钟表,再也停不下来了。她很快就投入巨资创建了一个公司。可是,市场已经是陈女士生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她把身体放在自己的公司,心却在市场里盘旋。她就这样心不在焉的打理着自己的公司。不到2年她的公司恼羞成怒:你可以心不在焉的对待我,我也可以毫不含糊的和你说声:“再见”。就这样她的公司带着她的巨资和陈女士“再见了”。
“金融市场才是我真正的天地”可是她却走到了做买卖的天地里。走错的代价是一贫如洗。陈女士的家具、首饰等全部变卖,连房屋也被法院拍卖。“感觉自己真的没有钱了,象世界末日一样。”陈女士如是说。
泛亚集团“三顾茅庐” 女诸葛应邀做东
陈女士倾家荡产、一贫如洗后,仍然不断接到出山的邀请,均被陈女士拒绝。就在陈女士痛感人生末日的时候,一个陌生的姊妹拨响了她的电话。听到姊妹那亲切的声音,那种久违了亲切感立刻包围了她。17年的酸甜苦辣、一个人承受大起大落的艰辛立刻化成滚滚热泪,在陈女士的脸上奔腾狂泻。陈女士在自己的亲人面前流泪了。
陌生的姊妹立刻在遥远的地方打的急急的赶来,一走进她空荡荡的家就马上进入祷告之中。经过祷告陈女士平静下来。用陈女士的话说:“有了重生的感觉,有了平安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陈女士虽然一贫如洗,可是却在积极的追求主的话语,每天在喜乐和平安中奔忙。突然,有一天陈女士又接到了泛亚集团的邀请,这次陈女士莫名其妙的答应了,心里没有任何的反抗。
陈女士真正的出山了。在管理公司的同时,她采用“分析、指导的方式,由客人自己决定操作”的方法。这样一直横陈在她和客人之间的障碍被扫除掉了。按如此运作方式操作,开始赢利。其中,一个客人在1997年到2002年的5年间赢利300万美元,大约相当于3亿日元左右。陈女士在运筹帷幄、调兵遣将中提升。并于2002年应邀来到日本第一汇业。
服务于社会
由于陈女士在外汇市场上调兵遣将得法,她的客人大都市场上取得了满意的战绩,只有少数自有主见的客户还在为自己的固执付出代价。陈女士在为客人挣得丰厚利润的同时,也发展了公司,得到客人、亲朋和社会的肯定。
陈女士于1994年进入台湾工商建研究会,2002年被推举为会长。台湾工商建研究会是台湾最大的商业团体。由台湾的500强企业的领袖人物组成,是工商界和台湾政府沟通的桥梁,共同研究和发展台湾的商业经济。为台湾的发展经济服务。
1995年进入华丽扶轮的国际慈善团体,为世界的慈善事业贡献力量。并于1997年美国的CUOT123国际财经频道对陈女士长达1年的跟踪了解,于1998年聘请陈女士为其专栏的主持,为国际上投资人献计出策。又于1997年进入台湾女企业家并担任关怀委员会执行长。全面的服务于社会。
以下是我请教陈女士的问题,摘录如下:
(1)、我认为理查·丹尼斯最成功的地方是他的交易方法和交易原则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他曾经说:“抄底和摸顶是非常危险的”。而琼斯却在他的投资生涯里成功的无数次抓了底和顶。可见,琼斯的市场分析更过硬,而理查·丹尼就略逊一筹。可他们都在市场上做出了傲人的成就。这就涉及到了能力问题。那麽,一个投资人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能力?一个人全面地掌握这些固然是好事,如果由于一些原因,只能学习一些最重要的,那麽,其中那个能力更重要?
答:谈到进入投资市场的能力,我认为:“必须有输得起的心态和实力。怕输就没有资格做投资,这是至关重要的。再就是耐力的能力。”
(2)、被称作“苏丹外汇王”的比尔认为做外汇主要靠消息灵通。您是如何看待消息和利用消息的?
答:我不看消息,也不用数据。
(3)、比尔又一次做梦,梦里的市场波动和第二天的市场波动竟然完全相同。比尔的解释是交易是凭市场分析为依据,凭梦做单是靠不住的。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答:巧合。如果非要做个解释的话,就是日有所思,也有所梦。就不是梦的问题,而是早就分析出了市场的波动,在梦里的再现。
(4)、布鲁斯认为进出场依照原则办事。我理解为“一个投资人除了掌握正确的投资理论和能力外,在投资中还必须有投资方案。严格执行自己的投资方案是投资赢利的关键。”您如何认为?
答:我认同:“严格执行自己的投资方案是投资赢利的关键。”
(5)、一个人的运气和投资有关?我认为有关,您如何认为?答:有关。
(6)、关于一个成功的投资人是天生的还是锻练出来的?比尔培养了30多人,结果只有四五人成功了,其余的全部改行了。这说明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投资人天赋很重要,可是,理查丹为了求证这个问题,他选择了23名不同背景、不同学识、不同爱好、不同性格进行培训,结果,这23人中只有3人离开了这个行业,其余的20人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我认为可以培养的。
(7)、利普舒茨有一次差点翻船。1988年秋,外汇市场本来风平浪静,突然有一天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到联大大谈裁军问题,市场理解为美国也可随之裁减军备,削减赤字这对美元有利。美元在纽约盘开始上升,很快就涨了1% 。索罗门公司这时有30亿美元的卖单在手,情况危急。1%涨幅等于3000万美元亏损。那天正好是星期五,市场交易量不大,他想砍单出场很困难。他决定再抛3亿美元,试图压住美元的涨势,等拖到周一 日本开市后再平单出场。谁知外汇仍然猛涨,很快索罗门公司的损失就达到9000万美元。利普舒茨赶紧向总裁汇报。总裁在问明情况后鼓励他沉着冷静,按计划去做。周一开市,美元果然开始下跌,他耐心等到欧洲盘平单出场,最后死里逃生,只损失1800万美元。事后,利普舒茨深刻反省,认为自己错误地估计了纽约市场的流动性,使局势失控。您如何看待这次交易?如果是现在的俄国领导人谈到同样的问题的话,结果会一样吗?
答:想用3亿美金来左右市场是异想天开。市场方向,任何一个人、政府都没有能力控制。如果是现在的俄国领导人谈到同样的问题的话,结果不会一样。
(8)、我了解的一些投资成功人士他们大多做长线,也就是守单的能力出色。难道成功和长线有着必然的关系吗?
答:不认同。长线不是投资,是因为有钱。是呆、笨的做法。
(9)、关于对新手的忠告。比尔忠告新手:“重视控制风险的重要性和少做、少做、再少做”;迈克尔·马科斯则忠告新手:“守住赢单,砍断输单”。您如何评说二人的忠告?您对新手的忠告是什麽?
答:“守住赢单,砍断输单”。同时,不是要少做,而是要多做。只有多做才能在市场上学到东西,人是从失败里成长起来的,只有不断的失败,才能不断的成长。而多做则是指开始的时候是少量多次(投放市场的量小,次数多);有经验和知识了,是量多少做。
(10)、市场与市场之间有什麽共同之处?比如股票、期货、外汇等。迈克尔·马科斯认为一通百通,原则是一样的,您从股票做到外汇,您最有发言权,您是怎麽看待的?
答:同宗不同理。同宗是都是投机市场,都是以小博大;不同理是方法不一样、投资人次不一样、时空不一样,股票是一个政府、集团、公司都可以控制。期货受到时间和区域的限制,受生产者的控制。外汇24小时运作,不受时间和区域的限制。
(11)、您是如何安排投资和休息的?
答:一年给自己3—4次放松,每次5-10天。以前是休日做上一周的总结,预测下一周。现在是休日完全不考虑市场,彻底放松自己。
(12)、一个人最多能做几个账户?
答:无数个。(用指令)
(13)、您对日本的外汇投资市场的环境和外汇公司的评价如何?
答:一塌糊涂。奇怪的是还有搬仓行为,这在国际上是无法理解的。关于手续费,这里不是菜市场,不可以讨价还价,羊毛出在羊身上。一个公司总是有经营成本,这里少收,别处就会多收。
投资大师 VS 失败的投资者
投资大师 VS 失败的投资者以下第一行均为投资大师,第二行均为失败投资者
1
相信最高优先级的事情永远是保住资本,这是他的投资策略的基石。
唯一的投资目标是“赚大钱”。结果,他常常连本钱都保不住。
2
他是风险厌恶者。
认为只有冒大险才能赚大钱。
3
他有他自己的投资哲学,这种哲学是他的个性、 能力、知识、品位和目标的表达。因此,任何两个极为成功的投资者都不可能有一样的投资哲学。
没有投资哲学或相信别人的投资哲学。
4
已经开发并检验了他自己的个性化选择,购买或抛售投资系统。
没有系统,或者不加检验和个性化调整地采纳了其他人的系统。(如果这个系统对他不管用,他会采纳另一个……还是一个对他不管用的系统。)
5
认为分散化是荒唐可笑的。
没信心持有任何一个投资对象的大头寸。
6
憎恨缴纳税款和其他交易成本,巧妙地安排他的行动以合法实现税额最小化。
忽视或不重视税收和其他交易成本对长期投资效益的影响。
7
只投资于他懂的领域。
没有认识到对自身行为的深刻理解是成功的一个根本性先决条件。很少认识到赢利机会存在于(而且很有可能大量存在于)他自己的专长领域中。
8
从来不做不符合他标准的投资。可以很轻松地对任何事情说“不!”。
没有标准,或采纳了别人的标准。无法对自己的贪婪说“不”。
9
不断寻找符合他标准的新投资机会,积极进行独立调查研究。只愿意听取那些他有充分理由去尊重的投资者或分析家的意见。
总是寻找那种能让他一夜暴富的“绝对”好机会,于是经常跟着“本月热点消息”走。总是听从其他某个所谓“专家”的建议。很少在买入之前深入研究一个投资对象。他的“调查”就是从经纪人和顾问那里或昨天的报纸上得到最新的“热点”消息。
10
当他找到不符合他的标准的投资机会时,他会耐心等待,直到发现机会。
认为他合适的时候都必须在市场中有所行动。
11
在做出决策后即刻行动。
迟疑不决。
12
持有赢钱的投资,直到事先确定的退出条件成立。
很少有事先确定的退出法则。常常因担心小利润会转变成损失而匆匆脱手—因此经常错失大利润。
13
坚定地遵守他自己的系统。
总是“怀疑”他的系统—如果他有系统的话。改变标准和“立场”以证明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
14
知道自己也会犯错。在发现错误的时候即刻纠正它们。因此很少遭受大损失。
不忍放弃赔钱的投资,寄希望于“不赔不赚”。结果经常遭受巨大的损失。
15
把错误看成学习的机会。
从不在某一种方法上坚持足够长的时间,因此也从不知道如何改进一种方法。总在寻找“速效药”。
16
随着经验的积累,他的回报也越来越多……现在他似乎能用更少的时间赚更多的钱。因为他已经“交了学费”。
不知道“交学费”是必要的。很少在实践中学习……容易重复同样的错误,直到输个精光。
17
几乎从不对任何人说他在做些什么。对其他人如何评价他的投资决策没情趣也不关心。
总在谈论他当前的投资,根据其他人的观点而不是现实变化来“检验”他的决策。
18
成功地将他的大多数任务委派给了其他人。
选择投资顾问和管理者的方法同他做投资决策的方法一样。
19
花的钱远少于他赚的钱。
有可能花的钱超过他赚的钱(大多数人是这样)。
20
工作是为了刺激和自我实现,不是为钱。
以赚钱为目标:认为投资是致富的捷径。
21
迷恋投资的过程(并从中得到满足);可以轻松摆脱任何个别投资对象。
爱上了他的投资对象。
22
24小时不离投资。
没有为实现他的投资目标而竭尽全力(即使他知道他的目标是什么)。
23
把他的钱投到了他赖以谋生的地方。例如,沃伦·巴菲特的财产有99%是伯克夏-哈撒韦的股份,乔治·索罗斯也把他的大部分财产投入了量子基金。他们的个人利益与那些将钱托付给他们的人是完全一致的。
投资对他的净财产贡献甚微—实际上,他的投资行为常常威胁到他的财富。他的投资(以及弥补损失的)资金来自于其他地方:企业利润、薪水、退休金、公司分红,等等。
彼得·林奇的25条黄金规则
彼得·林奇的25条黄金规则彼得·林奇是个投资奇才,作为一个著名的基金管理人,他的思维更现代、投资技巧更新颖复杂,但我们从以下投资规则中能够看出,在骨子里他依然是与格雷厄姆、巴菲特一脉相承的基本面分析派:
1.投资是令人激动和愉快的事,但如果不作准备,投资也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2.投资法宝不是得自华尔街投资专家,它是你已经拥有的。你可以利用自己的经验,投资于你已经熟悉的行业或企业,你能够战胜专家。
3.过去30年中,股票市场由职业炒家主宰,与公众的观点相反,这个现象使业余投资者更容易获胜,你可以不理会职业炒家而战胜市场。
4.每支股票背后都是一家公司,去了解这家公司在干什么。
5.通常,在几个月甚至几年内公司业绩与股票价格无关。但长期而言,两者之间100%相关。这个差别是赚钱的关键,要耐心并持有好股票。
6.你必须知道你买的是什么以及为什么要买它,“这孩子肯定能长大成人”之类的话不可靠。
7.远射几乎总是脱靶。
8.持有股票就像养育孩子,不要超出力所能及的范围。业余选段人大概有时间追踪8~12家公司。不要同时拥有5种以上的股票。
9.如果你找不到一支有吸引力的股票,就把钱存进银行。
10.永远不要投资于你不了解其财务状况的公司。买股票最大的损失来自于那些财务状况不佳的公司。仔细研究公司的财务报表,确认公司不会破产。
11.避开热门行业的热门股票。最好的公司也会有不景气的时候,增长停滞的行业里有大赢家。
12.对于小公司,最好等到它们有利润之后再投资。
13.如果你想投资麻烦丛生的行业,就买有生存能力的公司,并且要等到这个行业出现复苏的信号时再买进。
14.如果你用1000元钱买股票,最大的损失就是1000元。但是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你可以获得1000元甚至5000元的收益。个人投资者可以集中投资几家绩优企业,而基金经理却必须分散投资。持股太多会失去集中的优势,持有几个大赢家终生受益。
15.在每个行业和每个地区,注意观察的业余投资者都能在职业炒家之前发现有巨大增长潜力的企业。
16.股市的下跌如科罗拉多州1月份的暴风雪一样是正常现象,如果你有所准备,它就不会伤害你。每次下跌都是大好机会,你可以挑选被风暴吓走的投资者放弃的廉价股票。
17.每个人都有足够的智力在股市赚钱,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必要的耐力。如果你每遇到恐慌就想抛掉存货,你就应避开股市或股票基金。
18.总有一些事情需要操心。不要理会周末的焦虑和媒介最新的恐慌性言论。卖掉股票是因为公司的基本情况恶化,而不是因为天要塌下来。
19.没有人能够预测利率、经济形势及股票市场的走向,不要去搞这些预测。集中精力了解你所投资的公司情况。
20.分析卅家公司,你会发现1家基本情况超过预期;分析刘家,就能发现5家。在股票市场总能找到意外的惊喜——公司成就被华尔街低估的股票。
21.如果不研究任何公司,你在股市成功的机会,就如同打牌赌博时,不看自己的牌而打赢的机会一样。
22.当你持有好公司股票时,时间站在你这一边,你要有耐心——即使你在头5年中错过了沃尔玛特股票,但在下一个5年它仍是大赢家。
23.如果你有足够的耐性,但却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与精力去自己搞研究,那就投资共同基金吧。这时,投资分散化是个好主意,你该持有几种不同的基金:增长型、价值型、小企业型、大企业型,等等。投资6家同类共同基金不是分散化。
24.在全球主要股票市场中,美国股市过去10年的总回报排名第八。通过海外基金,把一部分投资分散到海外,可以分享其他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好处。
25.长期而言,一个经过挑选的股票投资组合总是胜过债券或货币市场账户,而一个很差的股票投资组合还不如把钱放在坐垫下。
索罗斯操纵外汇市场的秘诀
索罗斯操纵外汇市场的秘诀秘诀一、 人对真实的看法有所扭曲 揭露生命神秘面纱的任务几乎不可能完成。理由很简单:要开始研究我们是谁或什么,以及我们怎么晓得存在着的任何事情,前提是我们必须能够用客观的态度看自己。麻烦的地方在于我们没有办法客观。唯一切合实际的行为,是集中精力了解这些遭到扭曲或有缺陷的认知,在塑造所有事件时所具有的意义,这个推论正是他投资理财策略的核心。
秘诀二、 把市场预期纳入考虑 索罗斯说真实生活中看不到均衡状态,在价格波动很大的金融市场,当然也看不到。现代的经济理论说,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供需间的关系,而不是研究供给和需求本身。索罗斯质疑这样的看法。索罗斯说,供给和需求曲线的形状不能假定已知,因为两者都含有参与者的期望在里面;参与者会对自己的期望所塑造的事件,抱着某种期望。 索罗斯相信供给和需求会受市场的影响,这会导致价格波动,而非均衡。价格上涨时,固然会吸引买者进入,买进这个动作也有助于价格上涨,而使得趋势自我强化。
秘诀三、 市场欠缺效率 古典经济学假设金融市场会走向均衡状况。由于市场达成的均衡,所以可以假设完全的知识和完全的竞争能够得到。支持高效率市场理论的人真的相信,给了正确的分析工具和取得正确的信息,他们有可能预测市场未来的走向。 这些理性主义者声称,由于投资人能针对一家公司取得完全的知识,所以每支股票的价格都恰好定在正确的价位上。也就是,每支股票的价格都是一组计算的理性结果;这种高效率市场的假设很简单,对乔治索罗斯来说,它不是太过简单,更是大谬不然。索罗斯从不同的观点,看金融市场的运作方式,证明这个市场不是合乎理性的,不可能完全了解任何事情,包括金融市场在内。
秘诀四、 注意认知和事实事件间的巨大差异 在现实世界中,决定买进或卖出一支股票,不是取决于金融市场的均衡理念,而是根据市场处于不均衡状态的见解。索罗斯问:如果有均衡存在,为什么在看不出任何逻辑的情况下,市场价格会波动?因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有偏见,所以不可能有均衡状态。依索罗斯之见,我们不能主张均衡状态存在。因为在迈向那个均衡状态的行动过程,人的偏见总是掺杂在其内。 金融市场是在不均衡的状态中运作。而且参与者的认知和实际的事件间,总有差距存在。如果差距微乎其微,就不值得担心害怕,因为那不会改变参与者的认知。如果差距很大,这样的差距就必须纳入考虑,因为他会改变那些参与者的认知。
秘诀五、 看出人和事间的关联 认为经济生活合乎理性和逻辑的人表示,金融市场中没有差距、矛盾存在。大部分投资人相信他们能预判将来市场怎么做,预先把未来的发展纳入考虑。依索罗斯之见,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根据定义,关于将来市场会是什么样子的任何想法,都是有偏见和不完整的。我在解释反射理论时主张:信念会改变事实。不只市场参与者带着偏见操作,他们的偏见也能影响事件的推展。这可能产生一种印象,让人觉得市场准确地预测了未来的发展,但事实上,不是目前的期望吻合未来的事件,而是未来的事件被目前的期望所塑造。索罗斯相信,高效率市场的假设,不能解释金融市场的行为;投资人的偏见和事件的实际进展间的反射关系,才能解释。所谓事件的实际进展,是指企业的经济基本面。
秘诀六、 揭露市场偏见 市场天生就不稳定,我们的偏见或有缺陷的认知导致市场波动。依索罗斯的看法,投资人对某种股票抱持的「偏见」,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会导致价格上涨或下跌。这样的偏见有如自我强化因素,这个因素又和大势所趋交互作用,影响了投资人的期望。索罗斯的理论是基于一个见解,投资人所支付的价格,不只消极被动地反映价值。更有甚者,它们是一个积极地因子。能创造股票的价值,认知和现实间这种双向的回馈,也就是说索罗斯所称着反射,成为他所持理论的关键。事件碰到有思考能力的参与者介入时,主体便不再只有事实。也包括参与者的认知在内,因果关系链不是从某个事实直接引导到另一个事实。而是从某个事实到认知,再从认知到另一个事实。索罗斯理论的第二个关键是误解或偏见在塑造事件时所扮演的角色。他所说的误解。是指参与者的认知和事件的结果两者之间的差异。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没办法只把思想局限在事实上,相反的,它们必须把每个参与者的想法都纳入考虑。由于参与者的思想与事实不符,并有不确定性存在。参与者的想法和事实事件状态的背离,总是一直存在,有些时候背离很小能够自行矫正。他把这种状态叫做近乎均衡,有些时候,背离很大,不能自行矫正,他把这种状态叫做远离均衡。背离很大时,认知和现实相距十分遥远,没有什么机制能把他们拉近,反之,其中有某些力量在运作,把他们分隔得更远,这种远离均衡的状态有两种形式。 在某个极端,虽然认知和现实相距甚远,整个状态却很稳定。索罗斯这样的投资人,对稳定状态不感兴趣。在另一极端,整个状态不稳定,只见发展的很快,参与者的看法根本赶不上。索罗斯对不稳定状态很感兴趣。
秘诀七、 掌握不稳定状态 反射要变得显著,首先必须至少能自我强化。如果自我强化的过程是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发生,就会变得无法持久。认知和现实间的差距很大时,事件往往失去控制,这种状况通常可在金融市场连续涨跌不停时看到。这种过程刚开始能自我强化,却无法持久,因此其最后必然反转。索罗斯坚信,连续涨跌不停的状况很容易发生,因为市场总是处于变动不定和不明确的状态。想要赚钱,就要找出方法,善用这种不稳定状态,以及寻找有没有出乎意料的发展。最困难的部份,是找出连续涨跌不停的状况。索罗斯的投资技巧本质,就是能在任何时候,确定市场---这些投资人的集合体---在想些什么。等到投资人晓得市场在想些什么,就有可能往反方向跳跃,赌意料之外的事件将发生,赌某个连续涨跌的周期将发生或者已经展开。索罗斯对「普遍流行的智慧」不敢苟同。大部分人都相信金融市场倾向于走往均衡状态,并将会准确地把未来纳入考虑,索罗斯却认为「金融市场不可能正确地把未来纳入考虑,因为他们不只把未来纳入考虑,更出力去塑造未来」。 他说,有些时候,金融市场本该「反映」基本面,却有可能「影响」基本面,「那样的事发生时,市场就进入动个不停的不均衡状态,它的行为和高效率市场理论认为的正常状态很不相同。」 这一种连续涨跌不停的状况不常发生,由于它们会影响到经济基本面,所以具有破坏作用。连续涨跌不停的现象,只会在追随趋势的行为主控市场时发生。「所谓追随趋势的行为,我是指人们在价格上涨时买进,价格下跌时卖出,而形成一种自我强化的现象。一窝蜂追随的趋势行为是使市场急遽崩跌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秘诀八、 察觉混乱状态 在索罗斯眼里,金融世界既不稳定又一团乱,投资要诀是要找出乱在何处,只有这么做才能致富。这个世界将找不到数学公式,只要解出来,就可以说明股价将有何种表现。索罗斯以为,股票市场运作的基础,不是逻辑面,而是心理面,讲得更精确些,是群众本能。对索罗斯来说,要确定他的理论在市场的某种情况中能不能帮助他,首先必须找出市场正往何处走。也就是说,群众将何时,以及如何拥到某种股票、货币或商品背后。
秘诀九、 善用市场反应过度的状况 连续涨跌不停的现象,只会在追随趋势的行为;主控市场时发生,不过,是什么因素促成了追随趋势的行为?索罗斯的答案是,投资散户有缺陷的认知,会使市场「自行壮大」,是说投资人使自己陷入盲目的疯狂,或者产生群众心理。市场靠本身的疯狂壮大,总会反应过度,走上极端,这样的过度反应,推向极端。产生了连续涨跌不停的形象。因此投资要成功,关键在于认清哪个时点,市场开始靠它自己的动能壮大,这样的时点找出之后,投资人便知道连续涨跌不停的走势即将开始。根据辩证型态而进行反射过程的理由,可以用普通话来解释:不明确程度远高,则愈多人受市场趋势影响,追随趋势的投机行为,影响力愈大,则情况变得与不明确。典型的涨跌不停走势,主要特色如下: 趋势还没被确认。 等到趋势已被确认,趋势往往会被强化,自我强化的过程与焉开始。随着当时流行的趋势和流行的偏见彼此强化,趋势变得愈来愈越仰赖偏见。随着这样的程序展开,远离均衡的情况便出现。市场走向禁得起考验,偏见和趋势可能禁得起各种外部冲击,一而再、再而三的考验。 信念增强:如果偏见和趋势受到冲击后存留下来,按索罗斯的说法,它们便「无可动摇」,他称此为加速期。 真实和认知分歧,到了信念和事实事件的背离很大时,便可看出参与者有偏见,这是认清真相的时刻,或叫极点。 最后,自我强化的连涨或连跌走势,有如镜像般,开始往反方向走。这的趋势可能不需要其它理由,就能靠惯性而前行,但是这个信念不再强化趋势,整个过程就开始迟滞不前,失去信念会使趋势反转。而且整个过程会到达索罗斯所说的交叉点,于是动作往反方向前进,出现了索罗斯做成的灾难性大涨或大跌。 总而言之,索罗斯以为,随着趋势持续进行,投机性交易的机率跟着增加。只要趋势存在,偏见和趋势救会彼此交互作用,使得偏见变得愈来愈强,一旦趋势确立,就会开始一路前行。 索罗斯虽然被认为是反向意见者,但承认他与群众为敌时,总是小心翼翼,大部分时候,他会跟着趋势走,但一直在寻找趋势的转折点(也就是趋势在另的时点),这个时候与群众为敌才有意义。 索罗斯最大的利润,来自他察觉到个股和类股自我强化的走势,投资人突然改变他们对某种类股的态度,大量买进。随着某种类股的买盘激增,自我强化的现象便出现,使得该类股的财富增加,因为那种类股的公司会透过更多的借贷、出售股票和以股票收购的方式,导致盈余增加。 这就是连续涨跌不停现象里的上涨部分。 当市场饱和,以及竞争加剧,伤害到该股的前景,以及个股价格过高之后,游戏便告结束,这个过程展开之后,便换空头上阵。
秘诀十、 注意股价影响到基本面的情况 根据索罗斯以往对连续涨跌不停理论的解释,他认为市场价格完全由参与者的偏见所影响。有些时候,那种偏见不致影响市场价格,也影响所谓的基本面。市场影响到基本面时,他的反射理论发挥作用。索罗斯说,只有在市场价格找到某种方式影响基本面时,连续涨跌不停的过程才会发生。这是因为规则改变时,可能促使反射关系开始出现,而且反射能够开启荣枯相生的过程。乔治.索罗斯不断监视金融市场,目的是寻找荣枯相生的过程。有时金融市场的特色是由这些反射关系塑造,一旦察觉,他就能比其它投资人更快跨脚上马。
秘诀十一、先投资,再调查 连索罗斯也承认,他的理论不见得时时管用。现在我们来看看索罗斯的投资风格,因为除了理论,他的风格也对赚得财富有很大的帮助。索罗斯独特的投资风格,融合了智慧、勇气、冷静和直觉。反射理论是他的盖氏计数管,告诉他要看哪个地方。反射理论没有精确的告诉他,眼光要放在什么东西上,但是这个理论给了他一个架构。接下来由他的个人特质掌控一切,用更精准的方式给他指示、引导他到现场、告诉他时机对不对。 索罗斯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于目标,然后出击。他不是以惊天动地的方式去做,而是一步步测试、侦伺、试验,用以确定他想的对不对。他提出了某种假设,根据这个假设,建立某个投资仓位。提出假设时,必须假定金融市场的某个趋势已开始出现。我们一开始就假设股票市场是错的,因此如果你模仿华尔街上其它每个人,注定会有很糟的表现。大部份华尔街证券分析师,只是企业管理阶层的传声筒,抄袭企业的报告,把它们写成自己的投资报告,或者彼此抄袭,而且还少揭露有价值的东西。 索罗斯和罗杰斯搭配的很好。「如果我们的看法不同」,「通常我们什么事都不做。」他们以能各自独立思考为傲。两人都认为,他们不可能从其它华尔街分析师,身上学到太多东西。依罗杰斯之见,其它华尔街分析师都跟随群众起舞。 每一天,罗杰斯都要深入阅读廿或卅份公司年报,希望找出若干有趣的企业发展情势或若隐若现的长期趋势。 索罗斯认为,找出投资命题中的缺陷,是他的主要任务。他有时不得不成为群众中的一份子,根据市场趋势建立仓位。这时找出缺陷,对他来说十分重要。找不到缺陷,他会很感困扰。可以让索罗斯相对与金融市场的其它投资人拥有十分重要的优势,也能因此寻找各种讯号,而且一旦找到,就晓得某个市场趋势即将结束。 索罗斯想知道的是,某个趋势是不是被推到过度的地步。他不停地寻找趋势的转折点。只有这时候,逆势操作才安全; 其它任何时候,这么做都要冒很大的风险。一旦索罗斯确信他已找到转折点,就会摆脱先前建立的仓位,从群众里走出来。这个时候,他会拟定新的投资命题,再次根据群众是错的信念行事。索罗斯喜欢说,群众种是跟随错误的趋势,但是他有时也愿意跟着群众走。 只要索罗斯相信他的原始命题有效,即使仓位开始赔钱,也不会断然平仓。索罗斯的目的,是达到他能明言他的假设有效的地步。果真如此,他会做更大的仓位,他根据自信程度,决定要做多大的仓位。如果假设无效,他不会拖拖拉拉,而是马上出场。索罗斯和罗杰斯创立量子基金时,罗杰斯是分析师,索罗斯是决策者。他们采取的策略,是先投资再调查,索罗斯做投资工作,罗杰斯做调查工作。有时索罗斯投资之后,罗杰是做了调查,发现当初的投资有些问题。但是索罗斯可能还是保留于有的仓位不动。他喜欢那样的情况,因为他晓得缺陷在哪里,有助于知道何时出场。如果以及当原来的投资概念看起来是错的,那他的目标就是尽速出场。 索罗斯喜欢说:「先投资再调查」。实务上,这表示:先形成一个假设,先建立小仓位去测试这个假设。索罗斯爱的这个策略,可以叫做市场中「取得感觉」。索罗斯说:「我想买3亿美元的债券,所以先卖出五千万美元。」「没错,」索罗斯回答,「但是我想先感受一下市场是什么样子。我想先感受一下当卖方的情形。如果卖出很容易,如果我很容易失掉就这些债券,那我会更想当买方。但是如果这些债券很难卖出,我就无法肯定是不是该买进。」 研习经济学时,他看起来似乎一直是那个世界的访客,不是永久的居民。研习经济学,他有受骗的感觉,他认为经济学家欠缺实务上的知识,不懂得这个世界运作的方式。这个世界远比经济学家所想象的要混乱得多。在他开始提出自己的理论---知识理论,历史理论,以及及时提出的金融世界理论,他把自己的思想订于一;相信这个世界很难预测。
秘诀十二、预判下个趋势 索罗斯总是在寻找股票市场里突然的转变。比方说,投资人长久以来一直不愿建立某种类股的仓位,后来突然决定大量买进这些股票,这样的转变便会发生。一有这些突然的转变,这些股票可能出现自我强化的走势。索罗斯的投资密诀,是比其它人早一步发现这些急剧的变动。正如罗杰斯所说的:「我们对一家公司下一季会赚多少钱,或者1975年的铝出货量会是多少,不是很感兴趣。我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因素会怎么改变某个行业或类股一段时间内的命运。如果我们所看到的,和某支股票的市价间有很大的差距,那在好不过了,因为能从中赚到钱。」
秘诀十三、直扑咽喉 「如果股价上扬」,索罗斯继续说,「买更多就是,不必在意所建仓位占投资组合有多大的比率。如果你是对的,去建立仓位就是。」索罗斯教我,如果你对某笔交易怀疑有很大的信心,就得直扑咽喉,当一只猪得有勇气,以很高的信心用杠杆抱着利润前行,也需要勇气。在索罗斯眼里,如果你对某件事的看法正确,抱再多也不嫌多。 朱肯米勒说:「索罗斯教他的最重要一课,是做最对或做错并不重要,对的时候赚多少,以及错的时候赔多少,才重要。索罗斯很少批评我,主要批评,是我对市场的看法真的很对,但没有充分掌握机会时。」
秘诀十四、倾听世界金融领袖的话 绞尽脑筋做分析,终有极境,在那之后,得由直觉本能掌控一切。他承认,操作成功,不能证明他的理论是对的;这不是科学实证。一定还有别的东西。索罗斯的理论提供了一课架构,解释他相信金融市场市场是怎么运作的。市场中其它人都在抢追某支股票,某种类股或某种商品时,索罗斯却随时随地把整个总体经济状况放在心里,其中包括复杂的全球操作情境。 索罗斯比大部份人更了解全球经济的因果关系,也就是,假设A发生,B必随之而来,在下来则是C。索罗斯能够成功,这的确是十分重要的操作密诀之一。
秘诀十五、晓得何时放手 是索罗斯投资成功的关键之一,是他擅长于绝处求生。一切情况良好是,并用信用杠杆可以产生绝佳的成果,但是当事情未如你的期望时,可能把你扫地出门。最难判断的一件事,是何种程度的风险是安全的。做最后的分析时,你必须依赖你求生的本能。 乔治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你必须了解自己有多大的能耐。放在实务层面来说,索罗斯求生的艺术,主要在于承认何时自己犯错,而不在于晓得何时看对股票。那表示宁可太早平掉某些投资仓位,而不要太晚才做,而且不要过于担心别人眼中十分怪异的行为。 事后来看,索罗斯似乎在市场崩跌时太早摆脱某些投资仓位,但是马凯斯认为,那正是典型的索罗斯的行为,也就是:放弃战斗,活下来,好在另一天再上战场。索罗斯退场,承受庞大的亏损,如此才能避免仓位赔得更多。
秘诀十六、接受你的错误 乔治索罗斯说,了解自己建立的投资仓位可能有错,虽然令他失去安全感,但也使他提高警觉,准备随时矫正错误。有些人认为,对于金融市场的动向看走眼,是件丢脸的事。在索罗斯眼里,这样的事或许不值得自豪,但那是整个游戏的一部份,所以当然不能算丢脸。由于索罗斯接受不完美的了解是人性的一部分,所以对失败或犯错不抱负面态度。索罗斯喜欢自夸,他所以和其它投资人不同,不在于他常常做对,而在他比其它大多数人更善于发现自己何时做错。他喜欢运用的一种投资策略,是不断检查所建立的投资仓位是否出错,他总是建好仓位后,不断测试自己的投资假设。一旦他认为自己晓得答案,便有可能被迫修正原先命题-或者完全舍弃,但他不喜欢光因环境变化就改变命题。毕竟,新的环境可能只是一时现象,或许不是真正变动的讯号。
秘诀十七、别拿全部家当下赌 索罗斯的求生艺术,有一部分学会是千万不要拿每样东西去冒险。冒险的时候,他不必担心万一失败,可能赔上性命。有时,冒险还会带来有趣-只要给自己留下东山再起在的余裕。「我非常关心求生的必要性,绝不冒可能叫我粉身碎骨的风险。」不过索罗斯承认,建立仓位是走向危险边缘,有使人集注心思的作用。
秘诀十八、研究,暂停,深思熟虑 对索罗斯来说,整场游戏往往是长时间的战斗,因为利率和汇率变动的效果,需要一点时间才会显现,而且有时需要很大的耐性。要成功,你需要休闲娱乐。你需要一段时间,紧紧缠住你的双手。他宁可着一些真正有帮助的人来谈,也花时间心去思考,阅读和自省,他希望所找的人,拥有哲学上的敏感度。我只在工作有意义的日子里工作???而在那样的日子里,我真的做了某件事。
秘诀十九、忍受痛苦 一个人赔钱时,所做了最糟事情是压抑自己的感情。每一天,你都在冒险,那是痛苦的一部分,因为你晓得,某个时点,你可能面对严重的亏损。索罗斯说,如果你未准备好忍受痛苦,那就不要再玩这种场游戏。别妄想你能长久玩下去。如果还想玩,就要保持冷静。其它人有时碍于自尊,无法做出明智的操作决策,索罗斯却认为聪明的投资人必须不动感情。宣称自己永不犯错是没有意义的事。 一方面,你可以依靠他们。乔治做错时,会挺身而出。他不会说,「我是对的,错的是他们。」他说:「我错了。」然后出场,因为如果留着坏仓位,它会吃掉你。 他承认自己贪得无餍:「我还是认为自己很自私和贪婪,我不立志成为圣人,我有很健康的欲望,把自己摆在第一位。」
秘诀廿 、克己自律 拜伦?伍恩说:他了解影响股价的力量。他了解市场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他了解自己不是每次都对。他愿意在自己对时采取激烈的行动,充分掌握大好机会,当他犯错时,也愿意认赔了结出场。 厄斯泰尔:他的成就,最大的关键在心理层面。他了解群众本能。他就像优秀的行销人员,晓得何时会有许多人追逐某样东西。 拉婓尔:他总是要你听听反面的说法。如果你喜欢某样东西,他的要你跟不喜欢那样东西的人谈谈。
秘诀廿一、下赌时应做避险动作 这个 “球场” 指的是避险基金,玩投资游戏的人,从避险基金得到的利润可能最高。 非常看好后市的投资人,可能有80%的仓位作多,另外20%放空。非常看坏后市投资人,可能有75%的仓位放空,另外25%作多。1985年以后,全球德货币交易量激增。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调查,1986年到1989年交易量倍增到每天400亿美元。相较之下,美国财政部公债每天的交易量只有300亿美元,美国股票则不到100亿美元。
秘诀廿二、保持低调 人必须把自己的焦虑和憎恶投射到某的地方、艳羡某些生气蓬勃的事情。他们希望某个人能使市场发生某些事情。 强制美国避险基金的投资人必须有100万美元的净资产。避险基金采取的策略,是赌某些投资会增值,其它投资的价值则会下跌-实际上,“所避之险” 是市场的大幅波动。
秘诀廿三、善用杠杆以提高报酬率 所谓内在的价值,是指某种证券在特定环境下的身价;而所谓的特定环境,必须考虑定利率、经济状况、公司的获利能力等。
秘诀廿四、选最好和最差的股票 乔治?索罗斯所做的是总体经济,注意大格局、国际政治、各国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利率、汇率的变化。最有希望从预期中的国际金融圈新组合情势获利。如果索罗斯和马凯斯预期利率会上升,他们会去找哪些行业会因这种预期而受害。马凯斯接下来的动作,是放空这些股票。索罗斯使用的技巧,是在一种行业中选两家公司投资。找出会因通货膨胀预期升高而受益的行业后,他们的基金则做多。我们先从各种行业着手,找到某个行业之后,再从一些大公司中筛选,看哪些公司最能配合我们所预期的趋势。索罗斯会坚持马凯斯从那个行业挑出两家公司,但不可以随便选两家公司。其中之一必须是那个行业中最好的公司。找出最好和最坏的两家公司之后,就不需要再投资那个行业的其它任何公司。拿计算机来说,索罗斯可能买国际商业机器公司(IBM)的股票,也买通用资料公司的股票。他也运用同样的思考过程看制药业。制药中,他会买默克大药厂的股票,同时买兴泰(Syntex)公司的股票。索罗斯选取一行业中最好和最差的股票,这种技巧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有如避险的绝佳例子。他相信最好和最差的股票都会有很好的表现
约翰·布林格
布林格:从布林线起跑约翰·布林格,一个很普通的名字,但这个名字在股票技术分析界,却是一个不普通的名字。著名的布林线,就是布林格发现的股票价格运行规律的量化体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通过对这位技术分析大师的了解,我们得到更多的可能是投资理念的升华。
不愿被称技术大师
布林格的成名是因为布林线,一个为华尔街的分析机构广泛采纳与应用,并且沿用二十几年仍然是全球证券市场最重要的分析指标之一。正因为如此,布林格当然被认为是股市分析技术派的大师。
但是他却不愿意人们这么称呼他。他说,技术专家其实有很多种类型,而他自己,是结合基本面情况研究股价变化趋势的技术分析师。
每当他被问到"如何才能成为技术派高手"时,他总是感觉有些尴尬。
"人们总是想找到一种一蹴而就的投资法宝,或者以为我有一种超自然的能力",布林格说,太多的人对技术有一种迷信,给所谓的技术高手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以为他们有一种能够洞悉未来股市变化的神奇的力量,在大行情或者股灾来临之前先知先觉地进行交易。有些投资者甚至以为这些技术高手对市场具有一些天生的无可比拟的直觉,是普通人不能够理解的,甚至有些人认为,照着这些技术高手的指点进行交易,可确保高枕无忧。对于这些误解,布林格只是一味强调,不能就技术而技术,投资离不开企业的基本面情况。
他自己,以及布林格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资团队,都是考察企业多年的表现,结合股价,进行复杂的计算和统计,以求得对未来股价变化有个比较准确的估算。
"布林线用起来简单,其实背后的计算工作复杂着呢",布林格说。
现在如果有人向布林格讨教投资之道,布林格常常会问:您是否曾经因恐慌而卖出?或者因为担心被熊市所套而低价抛出?您是否因为担心错过一轮大牛市而最后买在了高位?
如果这些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布林格就要开始他的"布道"。他认为,情绪是投资者最大的敌人,唯有依赖理性的分析方法,投资者才不会被贪婪、恐惧所左右,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这样,一个普通的投资者也才可能成为一个有主见的成功的投资者,而不是随波逐流的平庸之辈。
而这些,就是这位技术派大师认为他能够给予人们的最好的指点。
第一次接触股票
翻看布林格的履历,发现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生活与股市几乎没有交点。甚至在大学里,他研修的专业是电影艺术,他母亲尽管买了共同基金,但也没有丝毫的投资经验可以传授。
不过,布林格与股票第一次打交道却很早。在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小布林格收到了来自长辈的一份时尚礼物:一些一个名为Fruhauf公司的股票。这是后来成为股市大师的布林格第一次拥有的股票。但是,这个礼物并没有带给他股市的启蒙教育。同大多数孩子一样,那时的他,觉得股票是大人的事情,与他是没有关系的。
因此,他从来没有关心过自己名下的股票,任其涨涨跌跌。甚至到了这家公司破产股票摘牌的那一天,布林格对股票还是懵懂无知,也毫无兴趣。
学校毕业后,布林格进了一家博物馆工作。该博物馆的老板是三兄弟,在美国股市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初掀起高科技热潮的时候,这三兄弟的父亲因为投资高科技股狠狠赚了一大笔。三个儿子受父亲的影响,也整天谈论股市,也开始跃跃欲试。
耳濡目染,布林格慢慢地对股票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自己也开始有意识地关心起股市,关心股价那上上下下的曲线。
到了70年代中期,布林格对股市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尽管不了解高科技股的热潮因何而起,但直觉告诉他,情况有些不妙了。果然,到了1974年,美国股市出现了大熊市,老板的父亲以前丰厚的收益也差不多化为乌有。同时,布林格的母亲买了较多的共同基金,损失也很惨重。
牛熊交替,让布林格感受到了股市的力量。在70年代中期,石油股的价格差不多都坚挺在50美元至100美元的区间里,整个板块都处于狂热的状态中,一些小石油公司的股票也是一飞冲天。但是,后来随着油价的暴跌,石油股的股价也随之一落千丈,一些小公司甚至破产,股票也被摘牌了。一些投资者更是血本无归。目睹了这些,更让他渴望了解股市背后神秘的作用力。
布林线的产生
在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布林格盯着那些图形研究,思索着一个问题:有没有一种比较好的方法来正确判断股票的投资价格。苦苦思索的结果并不圆满,他没有找到一个理想中的检验股票投资价格的标准。但是,他找到了一种以技术分析和基本面情况相结合来探究股票运行规律的方法,这也就是后来的布林线,以及布林格自己推出的一些股票分析技术。
直观地讲,布林线是围绕股价的上下波动而划出的一个通道,其目的就是对股价设定的一个相对高和相对低的界定。当股价靠近上轨线的时候,就显示股价偏高。反之,当股价靠近下轨线的时候,股价就偏低了。
特别的是,布林格在分析中引入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对市场价格的高低概念作出了全新的诠释。他认为,证券市场中绝对股价的高低并没有太多的可操作意义,而且往往会造成误判,只有根据相对高价和相对低价才能更好地判断股价是否真正见顶或见底。股价的运行是有持续性的,股价在某一区间内的波动能给投资者明确的买卖信号,为此,他设计的布林线能较准确地预示股价的趋势,反映股票走势的强弱。
布林格按照自己的独门秘笈操作,资产也滚雪球般地越来越大,他成立了自己的资产管理公司,按照自己独特的技术分析手段,在股市中获得了较好的收益。
三个网站
尽管是70年代就成名的老一代的股市分析师,并且现在拥有注册金融分析师(CFA)资格、注册市场分析师CMA资格,但布林格很善于利用现代化的手段来服务客户,传播他的投资理念。
从1977年第一次接触到微型计算机以来,布林格就迷恋上了计算机,并且充分地运用计算机来作为自己市场分析的工具。现在,布林格还是投入比较大的精力来编写自己的分析软件,有些软件还为他带来一些商业效益。
现在,在他的名下,有三个各具特色网站。其中一个名为布林线的网站是他最为出名的一个,主要服务于布林格资产管理公司的客户,并详细介绍布林线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布林线来为自己的资产增长服务。
还有一个网站名为证券交易员,这是一个向投资者介绍如何通过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来评估投资组合过去的表现,以及应该做如何的调整。该网站介绍的评估方法用起来简单,背后却是结合基本面和技术面的相关数据进行复杂数理统计的结果。布林格对这套方法也很骄傲,他称之为"真正理性分析"。
另一个网站叫作基金交易员,这是布林格新近注册的一个网站。与前面两个网站不同,这个网站提供的一切服务都是免费的。该网站运用上采用的数理统计方法,对1200只基金的过去表现进行评估,并分析其未来可能的发展潜力。在每日收市之前,就能比较准确地估算出这些基金的资产净值,成为该网站的一大特色。
除了打理自己的公司,布林格还投入很大的精力来研究市场,并且把自己的经验广为传播。多年以来,他一直担任美国有线电视网络的财经新闻频道的首席市场分析员,在CNBC上每周有一个固定的栏目来探讨市场。他还常常为华尔街日报、每日投资以及今日美国报等媒体撰稿。
华尔街的中国女人!
华尔街的中国女人!在人们历来的想象中,华尔街这个操纵着整个世界金融命脉的地方一直是那些身着深色三件套装西服、讲究繁文缛节、因聪明过度而过早“绝顶”的白种男人们冒险与游戏的天地;因此,香港出生的亚裔女性Amy Kong的成功就格外地令人关注和侧目。获得纽约大学MBA的Amy Kong,于1985年到1995年的短短十年期间,将美国大学教师退休基金(CREF)亚洲投资组合的规模增长了100倍,即从5000万美元扩张到50亿美元,而这些投资增值几乎占当时美国大学教师退休基金海外投资增值的绝大部分。凭着这份骄人的投资业绩,Amy Kong在传统的男人当道的国际投资界稳稳地占据了一席之地,并被有关媒体评论为是一个“tigerish”(虎虎有生气)的女人。
伍惠文(Amy Kong),出生于香港,中学时代随家移居美国,早年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学院,1980年获纽约大学商学院金融专业硕士学位;1983年加入BNP公司,担任基金推荐经理;1985年加入美国大学退休教师基金(CREF),成为其亚洲投资组合业务的投资管理人,在其任内,Amy Kong把CREF亚洲组合的规模从5000万美元扩展到了50亿美元,并覆盖了亚洲的主要资本市场;1998出任设立于纽约、专门面向中国内地的高成长企业进行风险投资的赛博投资基金(CyberCity Capital,LLC)总经理。
分析致胜
---- 纽约、香港、深圳、上海、北京……
---- 这些不同质的城市构成了Amy Kong广阔的活动区间,华尔街的资本则通过她看似繁杂的行动轨迹辐射出单一的数字旋律:流动和增长。
---- “我其实并不是个很有野心的人”,Amy Kong在介绍自己时说道,“我很少去想我一定要怎么怎么样;但就我的个性而言,我的确不喜欢每天重复做同样的工作,而是常常需要去寻找新的挑战。所以,上大学时我就决定自己今后要去做金融与投资,因为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符合我个性的事业,金融投资领域会令人体会到一种不断变幻着的、有时甚至会令人感到窒息的巨大的风险、压力和挑战,同时也会让人体会到如在峰巅般的成就感和成功的欣快。”
---- 所以,1980年Amy Kong MBA毕业后就坚决地闯入了华尔街,当时正值美国经济低迷,Amy Kong只能从兼职证券分析员做起。“我当时拿到的每小时15美元的薪水是美国证券业的最低薪金,但我还是坚持了下去。”Amy Kong 说道。1985年,由于其亚裔的背景和华尔街的从业经历,一家猎头公司找到Amy Kong,并使她成为了美国大学教师退休基金亚洲区的投资管理人。从此,Amy Kong踏上了她事业的崭新出发点。
---- 很多人单纯地以为是女人的直觉帮助了Amy Kong在动荡不定的亚洲资本市场上规避风险并获得可观的投资收益,Amy Kong对这样的看法很为不屑:“这绝对不是靠什么直觉,而完全是分析的结果。”Amy Kong 说道,“在投资这个领域,不经分析而单凭直觉做事肯定要失败,眼光最终只能来源于对各种复杂相关因素的分析,而我天性就喜欢做分析。”的确,从Amy Kong神采奕奕的目光里,我们感觉更多的是一名职业投资者理性的睿智和精明。
看涨中国
---- 虽然身在纽约工作,但Amy Kong的头脑和心却一直萦绕在亚洲。或许是早年生长于香港的缘故,Amy Kong对亚洲始终情有独钟,并坚持认为亚洲相对拉美和东欧,投资回报会好得多。她自己的实际投资业绩也充分证明了她这一观点。几年前Amy Kong对亚洲的投资,主要还集中于东南亚和韩国;而对于中国内地,虽然她一直抱有很强烈的兴趣,但由于种种限制,她所管理的基金一直没能大规模地进入中国的资本市场。
---- 1998年,募集有10亿美元风险资本,专向投资于中国IT产业的赛博投资基金在纽约成立,董事长蒋小明邀请Amy Kong出任基金的总经理,这使得Amy Kong从此拥有了一个可以大规模向中国投资的行动载体。“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投资了四家中国的高科技企业,”Amy Kong说道,“根据我个人的经验,对于很多企业只要问上几个问题我就能判断出它们是否值得投资。不过我们在初始投资时都非常谨慎,只有在3年内能给我们带来至少20倍以上投资回报的企业我们才予以考虑。所以,有水准的管理团队、产品的差异性和竞争性优势、市场的高成长性以及较高的进入壁垒是我们在衡量企业时的几个主要指标。”
---- 中国的软件产业在经历多年的发展之后,虽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相对于其它国家尤其是美国还是非常落后,相应的软件企业发育也不是很完善,这其中有着深刻的制度上的和文化上的根源。“其实,现在中国的投资环境,还不是特别成熟,”Amy Kong 说道,“有些东西我们企业能解决,但有些东西是企业解决不了的。因为大环境不好,所以我们就只能做小环境,我们基金的伙伴企业——深圳赛博维尔软件产业园的建立也正是基于这个理由。通过这样的运作,赛博投资基金就成为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目前唯一的一个拥有自己孵化园区的风险投资公司。而且我们不仅只是在硬环境上做一些种花栽树的工作,我们更重要的、也更擅长的是做软环境,做配套的技术和金融方面的服务。我们这个基金通过参与建设知识经济特区,把国际风险资本引入深圳,从而带动起资本潮和技术移民潮,并进而达到促进高科技创业企业在中国发展的目的。”
---- 在中国做风险投资,一个主要的风险就是中国相应法律建设的滞后。“中国的法律并不是很完善,”Amy Kong 说道,“法律不完善的结果是,一切事情都经常要通过人的关系、通过政治手段来解决。虽然这对于我们风险投资基金而言,是额外增添了许多的困难,但是,我们也不能等到一切都安排好了之后再来。所以在中国做风险投资,最重要的一个素质就是不能灰心。我以前一直在做国际投资,我知道在国际投资中,文化差异是很重要的。不同的国家,文化、社会、经济等很多方面都有许多不同,因此要用不同的办法来解决,一种手法走遍全世界的商业模式现在还没有。我自己是中国人,多年来也一直在跟中国人打交道,对中国的情况比较熟悉,所以,我们拥有着其它外国公司所不具备的优势。”
关键指标——人
---- 国际风险投资界一直流传有一句名言:宁可投资于一流的人来开发三流的项目,也不投资三流的人来开发一流的项目。所以,风险资本家在投资决策中,放在第一考虑位置的始终是人。“人才是最重要的,我投资当然最看重的也是人、是创业团队的整体素质。”Amy Kong 说道,“其实技术并不是很重要,有了合适的人,我们可以从外面引进技术。中国不缺聪明人,目前最缺乏的是能够实践国际通行管理理念的企业家。而且,中国跟硅谷不同,硅谷各个行业都已经很发达,所以他们着重要看企业的产品、技术是不是很先进;但中国还没到这个地步,中国还在追赶。所以,人的因素就至为关键。在社会信用普遍匮乏、管理理念也未能与国际接轨的条件下,如果企业家不能百分之百跟我们一条心,一心一意地与我们合作,我们是决不会对他投资的。”
---- 在对待人的问题上,中国和美国有很大的差别,“在美国是用制度来管人,在中国还很讲究用人来管人,”Amy Kong 说道,“但我认为在中国我们还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的那一套,还得一半对一半。所以,我们投资企业首先要看其产权是否清晰,其次才是调整其产权结构使之趋于合理,以便于充分调动企业家及其管理团队的积极性。”
---- 企业的资本结构面向国际市场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从这一点上说,赛博投资基金与其它许多风险投资基金一样都正在为中国的风险投资业谱写着序言。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一批本土的但有着全球意识的企业家,既是赛博投资基金对中国的贡献,也是其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Amy Kong 作为这一使命的承担者,已经准备好了将自己的未来20年时间用于中国来冒险和收获!
6月24日罗杰斯北大演讲全文
6月24日罗杰斯北大演讲全文吉姆·罗杰斯(国际著名投资家、金融学教授) : 谢谢,谢谢大家!
大家好!我感到非常高兴今天能参加此次论坛。我特别喜欢中国,可以说是我最钟爱的一个国家之一,每次来到中国我都特别高兴,因为中国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也是未来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一个国家。我最近环绕全球,旅行了116个国家,跟我的未婚妻一道,当然现在已经成为了我的妻子了,她跟我用三年的时间,一共环游了116个国家,一共走了24.5万英里,116个国家,足迹遍布五大洲。我是作为对冲基金的经理人,是第一位环游全球的人,我感到非常自豪。我的妻子和我首先环绕欧洲,到中国、日本、韩国,后来到了西伯利亚、内蒙古地区,又走遍俄罗斯,又游了欧洲一趟,在非洲走了32个国家,到了中东,又到了南亚,到了澳大利亚、新西兰,后来去了南美洲的底端,从底端一直走到北美洲,最后走到阿拉斯加,又跑到美国的中部,最后又回到纽约。
三里的时间,我们一共行了24.5万英里。回到家里我们觉得应该歇一口气,而且三年一直在奔波旅行。在我休息的时候,我们就生了一个女儿。我原来从来没有过孩子,这是我的第一个孩子。原来我认为有孩子的人很痛苦,有孩子就是浪费人生的光阴,为什么要有孩子呢?但是现在我告诉你,我的观点完全改变了,我现在是一名非常非常好的父亲,我的女儿非常非常可爱,而且我作为父亲,我感到非常非常多的兴奋和骄傲,我每一周都和我的女儿呆在一起,现在非常高兴有小孩。在这里没有生孩子的同志,建议你们赶紧回家生一个小孩吧,孩子是非常非常宝贵的财富(鼓掌)。即使休息一天、半天,就可以回去生一个孩子,这确实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
先给大家看一个小短片,一共是两分钟,看我们是如何环游世界的。目前在西方有一个调查,他们说任何一个人可能都有梦想,每一个人都会有梦想,很多人的梦想就是环游世界。我们知道很多人都有环游世界的梦想,但真正实现的人不多,我一直有这样的梦想,最终终于实现了。我建议大家赶紧赚钱,等赚足了钱,就开上你的车去环游世界吧,这是最美妙的一件事情(鼓掌)。我们最开始从冰岛出发,影片就是描述了我们开始出发的情景。现在我们到了长城的顶上,我们在旅途中结婚了,画片中是我们在切我们的蛋糕,这是我们在度蜜月。有一匹骆驼,我们走过了15个正在打仗的国家,我就在那里,这是一个小的集市,这是一个小的路,这是一个悲伤的事情,我们在南非参观了一个艾滋病孤儿医院。我们到了埃及看到了木乃伊,有很多小孩退学了,每一个人都特别想要上学,但是由于一些原因,有的孩子不能上学。这是在缅甸,我们在路上喝饮料,这是南美洲的一个大瀑布,这是我们在接受海关的边检,这是我们在一些黑市换美金。最后我们回到了美国,我们继续开车,我们又到了阿拉斯加,这是冬天,非常寒冷,最后我们回到了纽约。这是原来世贸中心的两栋大楼,现在被夷为平地。
未来我想再环球旅游一下,这次我会更具体地介绍一下我是怎么生活的,我是怎么投资的,我怎么看待未来。我们都需要理解的第一点,即使在中国也如此,人们对中国有些担心。我知道对于中国的担心,在西方很受到媒体的关注,在中国也如此,但是大多数人并不了解正在发生的这个事情的规划,中国接下来将会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中国人将会成长成为世界上的帝国。19世纪是英国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的世纪,21世纪将会是中国的世纪。在中国大家把自己叫成共产主义者,其实我们也是,但是很多人会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好的资本主义者之一。实际上在中国人们把35%以上的收入都存起来,美国只存不到2%。在中国,大家工作得非常努力,因为大家都想往上走,在中国人们也希望过上西方人的生活方式,这是非常正常的,中国人尽可能存钱投资,尽可能努力工作。
大家可能听起来有点奇怪,很多精神在西方经济体里已经没有了,我们必须了解中国发生的事情,中国历史上有些不好的经历,也有很多光鲜灿烂的经历,有些朝代在中国是非常成功的,是世界上的霸国之一。我是认为中国是在崛起,而且将会彻底改变世界,会改变整个亚洲。当然在前进道路上会遇到很多挫折,但是大家要记住的是,美国崛起的时候,也经历了很多挫折,有很多很多艰难的时刻,克服了很多问题,但是最后我们都成功地挺过来了,成为一个非常成功的社会和国家。中国也会是这样,中国也会遇到很多的难题,会出事情,但是如果遇到挫折,建议大家要向历史学,利用这段时间来存更多的钱、投资更多的钱、买更多的钱。就像美国在崛起的时候,美国人就是这么做,英国崛起的时候,英国就是这么做的一样。
中国一些房地产的投资商可能在未来的一两年间会破产,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遇到了问题,政府现在正在非常明智地采取措施,来遏制房产的投机。他们需要这么做,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我可以跟大家很确定地说,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是大家不要担心,中国经济的其它部门将会持续增长,不会受到这个影响。如果你是在中国一个合适的行业中,在未来几年中会发展得很好。如果你选的行业不对,会受到不好的影响。但整体来讲,中国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我们做得是非常好的。
我刚才给大家放了我女儿的照片,她三岁大了,是一个美国的小女孩,我觉得我教她中文就是做的最好的投资。我的小女儿中英文都讲得非常好,在她长大的时候,我给她找了一个中国的保姆,跟我们住在一起。我跟这个中国的保姆说,你跟小女孩在一起只能说中文。我并不是站在这儿跟大家说,我是这么看的,实际上在我的生活中我就是这么做的,花了很多时间、精力、钱,来确保我的小女儿能够说中文说得很流利。实际上我的家人和我也希望能够搬到一个说中文的城市中去住。去年夏天我们在两个说中文的城市中度假,今年夏天我们也会在几个说中文的城市里度假,因为我想确保我的小孩能够听得懂中文。我的女儿出生于2003年,我也知道2003年出生的人应该学习都是最好的,一个最好的技能就是说中文,也要说英文。所以,我鼓励大家一定要理解这一点,中国大多数的人并不了解中国自己正在发展什么,中国将会改变世界。
另外一点需要理解的是,因为这也会改变世界,是有关于美元的。美元一直是全球的储备货币,在过去60年都是如此。这一点正在变化,美元现在出了很大的问题。美国人从1987年就是负债国,现在20年过去了,我们欠世界其它国家8万亿美元,我们债务缠身,我们是历史上出现最大的一个负债国,这个数字确实很吓人,欠别人8万亿美元。但更吓人的是,至少从我看来是这样子,美国的外债增长率,每15个月就会增长1万亿美元,我们的外债每15个月就会增长1万亿美元。大家可以做算术,是非常简单,但是得出的结论非常吓人,实际上五年后美国的情况还会变得更加糟糕。我并非只是我理解这一点,很多人开始担心了,很多美国的敌人希望能够找到机会利用这一点。甚至很多美国的朋友开始担心,也许美国出了一些问题,也许美国的情况还是控制了。我不想跟大家这么说,但是美国的情况暂时控制了。我们正在滑向破产,大家可能想在华盛顿,美国是不会关心这一点,不会成为他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但是非常不幸的是,华盛顿政府的一个正式的政策,是要将货币贬值。央行的金行长有一个正式的记录,记录中说让直升机在全世界飞行,把美元从直升机里扔出去,如果让美元贬值,他就会这么做,这是一个官方的记录。实际上这种做法,从长期、中期来讲都没有发挥作用,有时短期会发生作用,但是这不是你我大家所想的一个问题,因为这是同一个央行行长在官方的记录中说的。我们愿意以我们希望的速度尽快地执行下去,这个人过去所学的所有东西就是控制媒体、印钱,所以他们会把币值赶下去。总统有多了解币值的情况呢?他也依赖着美元的贬值。所以,如果大家非常希望能够在未来保护我们自己,不要站哪边。有些人曾经记得说英镑丧失了自己世界储备货币的地位,这种影响持续了好多年,影响了很多世界经济不同的部门、世界各个地区。所以,大家应该觉得很庆幸有人民币,因为人民币是我所知道的现在最稳健的货币之一。
但是如果有人跟你讲,你现在可以开始买美元,建议大家一定不要听这个人的话,因为美元是会严重的贬值的,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持有人民币。我也希望我能买人民币,但我是一个外国人,这么做不容易。但是这一点也会发生变化,中国会在可预见的未来开放货币,让它变成可转换的。更重要的很多世界各地的国家和经济部门都会受到这个趋势的影响,我的小女儿只有3岁,她是一个美国公民,但是我的女儿却没有美国银行的帐户,她有瑞士银行的帐户,她知道瑞士人是怎么处理货币的,也知道美元正在贬值,而且她也知道在她的一生中需要她保护自己,而且希望采取措施能够把我也照顾好。
具体讲一下投资市场。在80年代、90年代的时候,我们是牛市的债券市场,全世界的债券市场都很牛,从1981年到2003年。2003年的债市达到了一个峰值。我们现在是一个熊市,债券市场将会维持熊市很长时间,他们不会每一年都是这种状况,但基本上来讲会保持熊市的状况。所以,大家也不要沾债券,尤其是美国的债券。所有的债券都不要沾,因为债券会下降。但即使我说错了,投资者投资债券也赚不了多少钱。西方的债券回报是2%、3%,中国的债券回报率也很低。所以,建议大家不要买任何长期的债券。股票在西方80年代也是牛市,90年代也是牛市,现在牛市也已经结束了。
如果我们看一下那段历史,西方股票仍然很昂贵,股价的基础,包括股票定价机制,回报、红利、价钱、盈利、比率、帐面值,所有这些经典的评价方法,这些方法都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这些方法都证明了现在西方的股票是很昂贵的,这些估价的方法存在了已经好几十年了,他们总是能够坚持下去。这不是什么经济学家,这些经典的评价方法总是指出什么时候贵、什么什么贱。如果你现在能够低价买股票,将来高价卖出去,能赚很多钱,在西方这种情况出现过。但是大家现在应该知道,西方的股票越来越走向衰落,股票并不是所有的时候都会往上扬,至少在西方并不如此。很多人都希望牛市,很多人非常善于买一支股票,然后多年持有。现在世界上有这样的牛市,就是原材料,然后是资源、商品的股票。
股票表现好的时候,就像80年代、90年代表现好的时候,商品都表现不好,商品做得好,60年代、70年代、80年代,股票表现得很糟糕,这两者并不是互相关联的。我有一个理论解释为什么,但是谁关心我的理论呢?事实上总是这种情况会出现。我们现在商品是处在一个牛市,你必须了解商品,因为商品可以赚很多钱,如果想赚钱,商品投资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我的小女儿的照片大家也看到了,而且也拿到了我的书,我的书是献给我的女儿的,我的女儿没有一支股票,没有一支债券,只拥有商品,我的女儿为她拥有商品而感到很高兴,大家都要了解到这一点。这一点可能大家并不了解,甚至中国也如此,很多人不知道该怎么买商品。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如果我再年轻,我可以说中文,我会来中国做商品交易的,因为这会是世界最好的,未来十到十五年一个成长的行业。所以,我敦促大家都要向我的小女儿学习,了解商品。
在我旅行出发之前,商品牛市要结束了,所以就建立了一个商品指数基金。我并不是说我有多聪明,但是大家可以看出来,那是从98年的8月1日开始的,增长了264%。所以,商品投资是我们应该做的。我这么说不是说我有多聪明,只是告诉大家正在发生这种情况,它正在演进之中,不是说将来有一天会发生,这种情况现在已经出现了。
蓝线是股票,股票在过去的7到8年期间没有任何升值,商品增加了200%多,所以再一次证明历史知道正确的情况是什么样子,再一次证明了,如果股票不好商品就会好,所以我们要了解这个规律,将来也会遇到一些挫折,就像中国遇到一些挫折一样。大家可以在这儿看到,2001年当时进行了很大的整合,20%收缩,主要是由于“9.11”事件影响的。我不知道下一次紧缩会在什么时候,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什么样的影响。如果有人知道下一步商品市场的紧缩会在什么时候发生,请大家在我讲完之后告诉我,这样我也知道是什么时间,也就能做好准备了。
另外要给大家介绍的商品的内容是世界各地的资产的指数,大家可以看到商品在所有的资产中差不多是独霸头筹,这证明西方的产品从来没有和股票有过正面关联的关系,商品总是独行其道,他们并不关心股票的表现。如果你想将自己的投资组合多样化,我并不是很青睐于多样化,但是如果你确实需要多样化,商品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大家可能知道沙特阿拉伯有很大石油储量,而瑞克是沙特最大的公司,将它国有化了,在整个西方都是如此。
西方人在离开沙特油田的时候,他们都觉得沙特共有2450亿桶石油储量。后来十年中我们都没有听到过任何有关沙特油田的情况,但是到1988年,他们宣布一共有2660亿桶石油。我不知道他们这个数字是哪儿得出的,但是它确实说有2660多亿桶的石油产量。从1988年以后,沙特阿拉伯已经宣布他们至少有2660多亿桶的石油。这特别有意思,18年以来这个数字从来没有上浮过也没有下降过,总是说有2660亿桶石油。去年沙特阿拉伯说有2661亿桶石油,西方对这个情况有点将信将疑。说实在话,除了我之外,从来没有人质疑过他们。但是说实在话,他们怎么可能一直维持2660亿桶的石油呢?怎么可能18年以来一直不变呢?这一点是非常可疑的。
我不是一个地理学家,也不是一个地质学家,如果我是,我从来没有去过沙特阿拉伯的油田,当然他们也不允许外国人去他们的油田参观,但是我觉得肯定石油储备方面是有问题。对很多国家而言,石油价格不断上涨,而且越涨越高。
我想给大家解释一下牛市。我告诉大家牛市会一直持续。有人会说牛市到底会持续多久、持续多长时间,很多人都在问我。我认为在商品方面,最短的牛市是持续了15年。所以,一般都是在20左右。历史其实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我们知道牛市始于1999年,我预计是2014年或者2012年结束。当然并不是我的预测,而是历史的预测,历史告诉我们是这样的情况。也有人问为什么会有这些牛市情况出现呢?答案也很简单,你可以去看一看历史上的一些情况,你并不需要问一些什么圣人或者是问一些通灵者,你一定要了解供求关系,所有的这些价格走势都是由供求关系引起的。比如在80年代,很多人都买一些基金、股票、债券,但是没有人在那个时候会买甘蔗、糖或者是一些商品。当时商品交易处在熊市。看看历史给我们的教训,如果大家都不投资,当然会有熊市的产生。但是有一些人一直投资其它市场,没有关注商品市场。
1969年时,美国一些石油公司开始了大规模地扩张,对于很多的石油公司,大家都应该耳熟能详,有一些大的油田其实都是在70年代以前被勘探出来的,阿拉斯加是大油田,墨西哥湾的石油储备都在下降,北欧的油田包括英国花了大量的钱,花了25年勘探周边的油田,英国一直在进口石油,已经成了石油的纯进口国了。马来西亚也是在过去的20多年来一直出口石油,马来西亚也是一个大的石油出口国。印度尼西亚是欧佩克成员国之一,欧佩克全称是石油输出国。印度尼西亚也是属于石油输出国的国家之一,印度尼西亚虽然是欧佩克成员国之一,已经不出口了,已经进口了。中国十年前也出口石油,现在中国很多石油都要进口。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过去20年中我们的供应不断下降,但需求却不断上涨。回顾中国25年前,看看北京周边,整个亚洲有将近30亿人口,中国就有10几亿人口。虽然我们的供应不断下降,但需求却不断上升,这就是造成牛市的一个原因。如果你要赚钱,应该向我的小女儿学习,应该学习商品交易。
中国股市的情况。两年前我来到中国,我也讲中国股市会下滑,大概是2004年10月到2005年10月间。我觉得中国的股市已经基本上到低谷了,根据我目前来看,2005年夏天达到了低谷。我也有一些中国的股票,但是没有卖过中国的一些股票,我的小女儿只有一个经纪代理,她虽然现在还没有买中国的股票,但是已经有一个股票经纪商可以为她服务了。
现在大家进入市场也算是一个好时候,因为股票市场也在未来的几年之内将会有所好转。如果全世界都面临问题,中国的股市也会面临问题,也会下滑。
如果全世界经济都下滑,包括欧洲、中国也都会下滑。房地产业肯定会面临一些麻烦,同时发电、其它的方面肯定会做得很好,因为电力等等这些行业是非常关键的一些行业。我现在建议大家多了解了解中国的股市、股票。如果你不想买商品,你可以多了解一下中国的股市。如果你选择的是对的,你肯定也能在股票中赚大钱。
如果大家有问题,我愿意回答。你可以问任何问题,比如哪个地方好度蜜月,因为我走了116个国家,知道哪个地方好度蜜月。问任何问题都可以,都可以提问。
提问 : 您对玉米市场怎么看?
吉姆·罗杰斯 : 对玉米这一块我非常地乐观,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玉米变成了乙醇,作为一种原料。现在玉米的需求大量增加,玉米同时也是一种很好的经济作物,既可以做燃料,而且很多国家还会对种玉米的农民提供补贴。对粮食的储备都在减少,从1972年开始,大家都应该知道34年前我们的粮食储备非常少,70年代整个商品市场价格走势非常高,有很多价格上涨。所以,我对玉米今后是比较乐观的,尤其是农业方面在未来的一二十年都会是很好的市场。
提问 : 罗杰斯先生2006年您有购过伦敦铜的经历,今年的收益情况怎么样?
吉姆·罗杰斯 : 在我们的指数基金做过这一类的交易,因为我们是指数基金,所以确实有过伦敦铜。我个人没有买过铜,在过去的2到3年间我没有做过铜。我虽然一直在讲商品,我个人已经很少参与到这些交易当中来了。所以,我个人没有,但是我掌管的指数基金买过。
说到铜,铜现在已经进入一个整合期,是一种正常状况下的价格回调。如果说铜的价格膨胀情况,铜在未来几年还是会处在一个高位,但是它会有一些膨胀的成分在里面。而且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大家对这个市场有深入的了解,铜的价格会回弱一些,但是它还是会处在一个牛市。在70年代的时候,我们有一个特别大的牛市,当时金在1974年到1976年两年下降了50%左右。很多人就特别害怕,吓坏了,他们就把金给抛了,因为他们觉得两年间金就下跌了50%,太恐怖了。金达到了价格底线,又上涨了8.5%。铜会下降60%到70%,但是仍然处在牛市,你要了解这个市场整体的情况,你要有面对价格回落的一些心里的调整。
提问 : 从全球的情况来看,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生长产生致命性的影响,您可不可以对全球的原油供求关系分析一下,向我们介绍一下,全球气候变暖对农作物有什么影响?
吉姆·罗杰斯 : 首先一定要供求关系。我第一次来中国是1984年,当时很多人都吃的很少,为什么呢?因为那时没东西吃。街上有很多小孩,在西方我们会说“你好”,但是当时在中国会说“你吃了吗”,不会说“你好”,所以中国人打招呼的方式就是“你吃了没有”,因为当时吃饭是很大的一件事。印度、巴基斯坦,想想亚洲的这些国家,25年前对农产品没有太多的需求,人们当时有一套西装,只有一套衣服。但是后来增长不断地增加,现在到北京可以看到到处都是餐馆。25年前可没有这么多餐馆,亚洲各个国家都是这样,需求在不断增长。
同时我们看到供应的一方,比方小麦的种植等等都在下降,而且很多土地已经不用来种小麦了。所以,农产品的供应在下降,但是食品的需求却在增加,从1972年以后有这样一个趋势。供求关系是这样的,库存越来越少,需求又在增加,所以大家都会在不断地提高粮食的产量。我们有没有过干旱?全世界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过长时间干旱了,我记得原来有过长时间的干旱。我们可能不会再有干旱了,我不太清楚。但是如果有的话,需求会上升,而我们的库存越来越少,储备越来越少,所以我们在农业方面会有一个大的牛市。除了这类情况之外,我无法告诉你每天的走势怎么样,但是了解粮食的价格还有农作物的价格,这一点是非常关键的。
提问 : 您好,罗杰斯先生,我想了解一下您对国内的A股的走势怎么看?
吉姆·罗杰斯 : 你说的对,A股在过去尤其是去年做得不错,在2005年9月当时市场跌到低谷,去年一年也是发展得非常好的,有很多原因,有好的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市场如果表现强劲,主要经过一小段的回调,将会有非常好的上升。我们知道有一些重要的股票都表现非常不错,未来几年之内,如果我预测得没错,中国A股等一些股票会表现得都不错,我们会买很多中国的股票。但是不用马上把钱都投进来,因为短期内当然不可能上涨60%那么多,但是我觉得中国的市场将会是在未来几年之内成为全世界最好的市场之一,就算中国市场会下降,也会比其它市场下降得少。
提问 : 如果一个投资者面临巨大压力时,即便有很好的投资计划,面临非常大的压力的时候也会非常犹豫,这时应该坚持自己还是看趋势?罗杰斯先生说应该听自己,之前应该做足够的准备工作。那一个人在做市场时,怎么知道已经把功课做足了呢?两年前对中国股票市场的预测和今天总体上是一致的,我想知道一些细节性的东西。
吉姆·罗杰斯 : 我确实说过你应该跟着自己的本能走,这是非常重要的。那些成功的投资者都是做了自己的功课,做了自己决定的投资者,你不应该听任何人的话,只能买你自己非常了解的那些东西。所以如果有人告诉你买一样东西,这个东西你又什么都不懂,不要听他的话,不论他是在电话里跟你说的,还是在报纸上跟你说的,只买你那些懂的。如果不赞成的话,一定要做更多的功课,你不能给我打电话或者给别的打电话,问我怎么办呢?如果你是这样,永远也成不了成功的投资者,只有你做更多的功课,才能知道你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听别人的话不会让你挣钱的。我不知道世界上任何人是通过给朋友打电话,得小道消息,也问自己的男或者是女朋友怎么办才发家致富的,你必须自己来做当然你给别人打电话听别人的会更容易,但是那个人也不知道。
你说两年前我对中国的股市说了同样的话我有点摸不着头脑了,两年前我说要抛中国的股票,现在我说的是买呀(鼓掌)。
提问 : 请您预测一下黄金市场未来两年的走势?同时我个人认为,黄金市场现在是买的好时期,未来两年可以达到一盎司1000美金,请您给一个好的idea。
吉姆·罗杰斯 : 我也持有黄金,我的女儿也有黄金,黄金最高的水平是一盎司897美金,牛市的时候差不多所有A类的资产都会实现历史新高的水平,在牛市中黄金肯定会达到一个历史新高的水平,我可以很容易地说,黄金会涨到1000美元,我甚至会说黄金会涨过1000美元以上。如果再考虑通货膨胀,历史最高可能会涨到2000美元。我不知道未来两年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还是怎么样,但是我任何的黄金都没有卖,一两周之前我又买了更多的黄金,所以我会持续买黄金,大家不要抛自己的黄金,黄金会涨得更多的(鼓掌)。
提问 : 铜跟锌的股票,最大的股票是江西铜业,这种股票是否可以长期持有?因为它们是牛市,您是否买A股的股票?
吉姆·罗杰斯 : 我从来也没有买过这些股票,我用一种不同的方法来回答个问题。
首先,以我的经历并且研究表明,是投资于商品本身而不是投资于商品股票你会赚更多的钱(鼓掌)。研究表明,在过去的45年间,如果你投资于商品而不是投资于商品股票,你会多赚300%的钱。因为股票需要担心它的管理、政府的情况、股市的情况、资产负债表,所以需要考虑很多。但是商品本身这些东西都不需要担心,你只需要担心供量过大或者过少就可以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能够了解商品本身,而不是商品股票。如果你找到了正确的股票,当然你可以通过买卖股票,要比买商品赚更多的钱。但是大多数人都没办法找到正确的股票,大多数人多不会擅长选股票。所以,我鼓励大家了解商品,如果商品将会是牛市,有很多储量,那你将会通过投资商品来赚更多的钱。所以,如果在商品市场上,根据所有的研究表明,投资商品本身你会赚更多的钱。
提问 : 罗杰斯先生您好,两年以前罗杰斯先生来北京做报告的时候,我有幸在现场,对罗杰斯先生对中国的股市能看得那么清楚很钦佩,我注意到在两年以前,罗杰斯先生下了飞机讲话,觉得北京的房产价格太高,而且会出现泡沫,会出现暴跌。但是两年时间过去了,北京的房价没有暴跌,反增。结果刚才罗杰斯先生也讲到中国的地产商在未来的一到两年内可能破产,我想问这个问题,在未来的一到两年内,中国的房地产真的会出现那么严峻的情况吗?在罗杰斯来的这个时间里,我们看到宏观调控在继续,4月份的时候,央行在加息,6月份准备金利率调高,这样一些政策的出台,跟两年前其实是有一点相似,但是为什么那一次罗杰斯先生认为股市要跌,而这一次认为股市要涨?
吉姆·罗杰斯 : 你说得对。我当时说的是在房产会出现问题,我读到的,别人告诉我的,在中国很多地方的房产价格都已经停止上升开始下降了,我不知道我了解的情况是否是正确的。但是根据媒体报道,中国的房产价格在大多数地区都停止上升,开始下降了。我和你的观点不一样,北京的房产价格将会持续多年的保持高涨,但是别人告诉我说,价格已经停止上升,开始下降了,这是媒体说的,是这种情况吗?是媒体不对,房产价格一直持续上升,一直持续到今天,那可能是我出的错,或者是媒体出的错,媒体有文章说除了在上海,其它地方的房产价格都停止上升了。但是我认为北京和上海的房价在持续上升,现在还是在上升,没有持续下降,但是媒体却说房产的价格在下降,但是提问者却说房产的价格继续上升。我认为如果现在没有下降,将来肯定会下降,而且中国很多房地产的部门都会下降。提问者说会继续上升,我们打赌一下,怎么样?
提问 : 您不看好美元,也不看好美国的股票,您对中国的股票现在比较感兴趣。我想问中国的企业现在到美国去上市,是好事还是坏事?
吉姆·罗杰斯 : 中国股票也许现在不应该去美国上市,因为在过去的一两年期间,美国通过了一些非常疯狂的法律,非常具有限制性,让国外的公司很难在美国上市,它伤害了美国的经济,而且对承销商来讲也不好。在过去的一年中,只有世界上两笔大的IPO是在美国的,但是在此之前,差不多所有IPO首次公开招募都是在美国的。这种新的法律导致大多数的公司都不愿意现在去美国上市,包括中国公司,很多主要的公司希望能够在美国股市上撤市,因为现在美国有这么奇怪的法律来限制公共公司。所以,我认为不会有很多的中国公司或者国外的公司现在去美国上市,他们会在香港、伦敦、东京或者其它地方上市,就是因为美国通过的这些不好的法律。
长城伟业期货 : 其实我们大家都知道罗杰斯先生是一个成功的金融投资家,都想问罗杰斯先生两个问题:罗杰斯先生认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的素质。第二,罗杰斯先生这一生虽然是一个成功的投资家,在这一生之中曾经遭遇过几次重大的挫折?又是怎么度过这些挫折的?
吉姆·罗杰斯 : 这个问题确实问得非常好。首先投资从来都是不容易的,对我来讲一直是这样,我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有人讲投资多容易,他们赚了多少钱等等,实际上从来都不是这样的,投资赚钱是不容易的,所以大家不要相信电视上或者报纸上说的话,惟一的方法就是要做非常好的研究。我是一个非常不好的短期交易者,而且我的市场时机掌握得也不好,这方面可能我是最糟的。我投资的方法就是找到一些非常便宜的东西,但是正在经历根本性的变化,然后我再进行投资,多年持有。我跟大家也说了,我从来都没有卖过中国的股票,我预计着这种情况也会持续很多年,也就是我会持有很多年,我会做很多研究,我总是要不断地判断,我的投资是否是正确的。
我也肯定犯过很多错误,最后的方法是你知道怎么样来赔钱,因为你一旦赔钱之后就知道出了什么问题。过去每当我赔钱的时候就能学到很多东西,差不多每次我赔钱、做错的时候,都是因为我没有做足功课。我本来想怪股票经纪人或者是别的人,但是每一次我赔钱都是因为我自己没有做足功课,我变懒了,或者是注意力不够集中,有些东西没查等等。每一次出问题,肯定都会让我觉得很伤心,会让我下一次做更多的功课。但是我要跟大家说,我过去也赔过钱,如果你赔钱了,肯定能告诉很多我自己关于投资的事情。当我刚刚入这一行的时候,头两年我非常非常成功,别人赔钱的时候,我当时非常成功,所以我变得很骄傲、自大,我觉得投资起来很容易。5个月期间,我所有的东西都赔掉了全都把赚的钱赔掉了,这个经历告诉我很多的东西,告诉很多我之前没有考虑到的东西,而且告诉我,很多市场知道的比我更多,而且市场告诉我应该做更多的功课,告诉我应该保有更多的资源来应对出现问题的时候。最终尽管我赔了很多钱,也没有关系,因为我所有的都赔掉了,我也没有办法能够一直坚持到最后,因为我已经一文不名了。当我成功的时候,我觉得非常骄傲。所以,大家一定要非常慎重,不要骄傲自大。即使你做的是正确的,包括火了,你也会一无所有,就像我的经历所告诉大家的一样。我也总是这么说,年轻的时候你钱不多,所以这个时候赔比老的时候赔好得多,所以大家如果要赔钱的时候,一定要在你年轻的时候赔。
提问 : 当您在这演讲时,可能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强烈的固定思维,这可能就是我们犯错误的开始。比如刚才您演示的罗杰斯指数图形,CRD指数1980年一直不停地上涨,18年的涨势。但是后来有一个非常大的调整,由3000美元变成1000美元,指数在涨的时候,由于各种关系已经在发生变化,这时您作为长期趋势的一种战略投资者对调整做好准备了吗?
吉姆·罗杰斯 : 确实我们知道商品是变得比较受欢迎,而且在过去我们看到有的甚至涨了三倍。但是实际上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商品交易,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可能有的人甚至都没有买过商品,有一些美国人也不太了解商品交易的一些规则,同时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最近对于德国人和西班牙人最近才通过法律,允许他们买商品期货。期货不像股票那么受欢迎,也不像股票那么被人所知。现在说实在话,像股票牛市一样,如果商品的牛市持续上涨,有的时候甚至上涨三倍。看一下股票,1987年到1989年股票上涨了3倍,你可能会说如果股票已经上涨了三倍就不买了,已经涨了这么多。实际上这是错误的,因为当时你没看到当时大的牛市情况。所以,我并不建议你要买哪个商品,你并不局限于要买哪一支商品的期货,而是应该看看整个商品市场整体变化情况,把整体的情况把握住了之后就能够知道该怎么进行投资了。
80年代、90年代商品都是在上涨的,有的时候是在2000年、2002年很多商品达到了历史的新高。作为股票,大概60年代、70年代、80年代,回顾一下商品市场,确实也有比较好的牛市。比方说蔗糖是1974年达到最顶峰,金是在80年代,我们只要先把大的趋势把握住,对于其中的某一项商品可能在某一个时候达到它的顶峰。从那个时候来看,股市表现比较糟糕。
提问 : 刚才您也提到糖,我记得历史上糖的最高价是60多美分,这次牛市能达到这个历史高位吗?您也说过“成也巴西,败也巴西”,巴西能做什么事情能够使糖突破60美分?
吉姆·罗杰斯 : 糖在1994年的时候是66美分。我们都知道当牛市来临的时候,价格可能会涨到一个疯狂的水平。在1966年只有1.5美分,后来涨到了66美分,那一年涨了47倍,糖由于大的牛市的到来,价格上涨了47倍,所以牛市到来的时候会有一些疯狂的事情发生,就像熊市来临时也会有一些疯狂的事情发生一样。
在我目前看来,糖肯定会是一个牛市。糖是不是会有历史新高,中国几年前在出口糖,现在在进口糖,原来是糖的出口国,现在变成糖的进口国,所以糖在亚洲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大。糖也可以作为汽车的一种燃料之一,比方说糖可以转化成能源。我们还有各种各样的天灾人祸,包括飓风,也需要糖作为原料。所以,我们知道未来几年当中,糖的供求关系仍然会非常紧张。所以,全世界都会有很多糖的需求。我觉得糖的价格会长期走高。
提问:人民币跟美元相比,人民币汇率是不是比较低?中国政府不让人民币升值,压制人民币升值是一件正确的决定吗?是不是为了抑制经济过热呢?
吉姆·罗杰斯:说到人民币跟美元的汇率,当然中国是想要平衡贸易顺差。美国有大量的贸易顺差赤字,对于中国来说,美国已经变成一个最大的债务国的,从个角度来看,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会有一些变化,人民币肯定会升值,这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也是一个最基本的升值的原因,也是人民币会走高的原因。
说到中国政府是不是做出正确决策?我觉得是的,中国应该让人民币变成一个浮动汇率,我们知道现在在中国有很多投机的资本,这些投机资本就导致中国的经济发生了一部分的扭曲,很多人在中国进行投资,他们都认为人民币会走高。中国人手中又会持有人民币,也会观望看人民币走高,这会让中国有大量的富余资金,也会有很多投机资金进入中国。所以,我觉得中国让人民币汇率自由化浮动是一件正确的事情,中国政府这个决定是好的。
说到中国经济,人民币的升值将会对中国经济有好处。中国政府整体的决策是正确的,中国政府从中国的角度出发做的是正确的决策。出于中国自身的目的,应该这么做的。好的。
提问:罗杰斯先生,现在看到标价8500的房价,现在有4000块钱就卖的。现在中国A股市场的钢铁到了这个时间了吗?未来什么时间会实现?
吉姆·罗杰斯:首先说到房地产后来又转向钢,我也觉得房地产的价格也是下降了,如果你要问我钢材的情况,钢铁企业的一些股票价格还是比较便宜的,我没有买过A股市场上钢铁的股票,但是当很多人都在建钢厂的时候可能会有产能过剩的问题,所以就没有买钢的股票。如果你认为钢的股票比较便宜你可以买,但是如果各地都在建钢铁厂,你就要小心一点,可能产能过剩。
提问:您刚才说未来几年商品价格会一直走高,但是对于某些商品,比如铜的价格,已经是列入比较高了,我们会有很大的风险,什么时候应该退出呢?
吉姆·罗杰斯:镍、锌、铜现在已经都涨了很多了,在过去的2到4年间都涨了不少。我可能今天不会买铜,因为价位太高。但是其它的这些金属,包括其它的一些商品,比如说糖还是很便宜的,变化很便宜,比历史的高度要低60%几。咖啡跟它的历史最高价相比,低于70%多以下。所以,我们知道有一些其它的商品价格是目前处在一个比较低的价位,在这种情况下我会考虑买进那些比较便宜的,不要买在过去几年已经涨的很高的商品。比如说银,银也比它的历史最高价要低很多很多,所以我也会买像银这一类的还有很多上涨空间的上片。镍、锌可能我不会买了。
提问:我来自地方投资公司,我想问您两个问题,一个是外国人进入中国股市渠道是什么?您看好中国股市最根本的一些依据是什么?
吉姆·罗杰斯:中国的股市过去两到四年一直都很糟糕,中国原来有一些经济泡沫,尤其是在90年代末,有很多经济泡沫已经破灭了。比方很多人说日本人还有美国人的一些经验我们都应该借鉴,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中国的股市原来已经经过熊市,尤其是在90年代末,经过了一轮整合,这些泡沫破灭了,破灭了之后中国的股市已经是沉下去4、5年了,中国政府也已经是做出了一些努力来改善中国的股市,中国的经济在不断地上涨,所有的这些因素把它放在一起,我们看到股市的泡沫已经破灭,而且政府也已经是在整顿中国股市的投资行为。所以,我认为中国的股市在未来的几年里应该会走得比较好。这就是我为什么在说到中国股市的我认为比较看好的原因。我现在已经买了一些中国股票,不打算抛掉。
提问:罗杰斯先生,我想问一个特别有趣的问题,现在我们从西非等等一些国家买棉花,一些美国欧洲公司从日本公司买一些东西,你去过非洲,非洲好像挺不安全的,如果跟非洲人直接做生意,有哪些要建议的?
吉姆·罗杰斯:你想直接跟非洲人做生意吗?
提问:对,我原来是通过美国人、日本人跟非洲人做生意,现在我想直接跟非洲人做生意,有什么建议吗?你刚才说你环游世界时去过非洲,您介绍一下非洲的情况好吗?
吉姆·罗杰斯:说到非洲有两件事情。首先,我对非洲是比较乐观的,我参观的非洲好几个地方,我也看过非洲的股市。我原来买过非洲的股票,后来又卖掉了。对于非洲来说,如果要看到非洲的价格,我们看到非洲有很多很多的原材料,非洲尤其是在商品方面我认为会有一个非常大的牛市到来。非洲自己产不出电视、冰箱,但是能产出大量的原材料,所以中国应该多跟非洲做生意,因为这正是中国所缺的。
在未来几年要了解非洲的股市,起码有十五到二十个股市,如果你想在非洲投资,先了解一下非洲的股市,可以买一些非洲的股票,你也要多做一些家庭作业。有些非洲国家是一场灾难,比如津巴布韦,津巴布韦简直就是一场灾难,特别特别糟糕。津巴布韦的领导人去世了以后,有人甚至说要买下整个津巴布韦,津巴布韦已经变得一团糟。但是有些国家是挺不错的。在商品方面,如果直接跟非洲做生意,肯定是会大有钱赚,而且我也会关注非洲的。现在不会,但是几年以后我肯定会把非洲的一些股票买回来。
提问:商品的牛市价格是由很多因素所驱动,您认为这些基金是如何推动这些基金的价格走势的?
吉姆·罗杰斯:现在最主要的赚钱手段是你首先要做足家庭作业,要了解这个市场,你可以买基金,但是要了解到基本的原理,你要知道这个基金现在做得怎么样。尤其是一个好的基金经理,就算是熊市也会为你赚钱的。如果是一个差的基金经理,就算是牛市也会亏钱。所以,基金的表现也要取决于基金经理的表现如何,有的基金经理就是很糟糕的,我们看到研究报告也表明,大概80%左右的基金经理表现都不如人意。如果你能够找到一名好的基金经理就是好事,假如你找不到一个好的基金经理最好自己做好功课去购买一些指数,这一点比较保险,一定要找一个好的基金经理,而且可能关于商品、期货、债券都要了解。
《第一财经报》记者:您对金融衍生品市场未来的发展有什么见解?
吉姆·罗杰斯:确实金融衍生品市场现在正在起步发展,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跟西方国家相比还不像西方国家那么成熟,西方已经15、20年前开始这样的市场了。在中国将会有很大的一个金融衍生品市场。如果你想要在职业生涯中夺得辉煌,我建议你们投身于金融衍生品市场,因为中国将来在15到30年之内将会有一个巨大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大家如果要进入金融衍生品市场也要小心,因为这个市场很可能会让你亏很多钱,而且亏钱的速度极其快。如果大家想要赚快钱,或者说你想要赚很多钱,可以去投入金融衍生品市场。但是我有两到三个建议:首先,你要深入地了解什么是金融衍生品,了解这个市场。第二,中国在未来20年内将会有一个很大的金融衍生品市场。
提问:您刚才提到商品大牛市,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是不是还有这么一层原因?对整体的货币不信任?您是不是认为整体的货币都有泡沫?我们经常谈到商品泡沫、股市泡沫,货币有没有泡沫?
吉姆·罗杰斯:有商品泡沫,说实在话我没见过什么商品泡沫,商品还没有达到它最高的历史价格,包括咖啡、糖,包括玉米等等,它都没有达到历史最高度。所以,从商品的角度而言,它们还没有产生过什么泡沫。我不同意您刚才所说的有什么商品泡沫,因为既然它的价格还没有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还差60%、70%的水平,肯定不会发生泡沫。当然我们只有4到5种商品,目前的价格已经超过了原来最高的价格。但是从综合情况来看,商品的泡沫还远远没有形成。我们知道在2000年以后,很多的国家可能会有这样一些泡沫。
说到货币泡沫,在全世界范围内我也没见过。我只见过西方有泡沫,但是我不觉得有货币泡沫,尤其也不会有商品的泡沫,比方说金属品,金属品就像刚才我所说的,跟历史最高价比起来还低60%、70%,所以不会有泡沫,都不是泡沫。如果有泡沫,我们可以再回顾一下什么是泡沫,泡沫是如何产生的。如何东西如果说大大地超过它正常的价格,每个人都在很疯狂地谈论这个东西时,比如股市或者是一些特殊的情况,很可能就会有泡沫。但是现在我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看到什么泡沫,尤其是在西方,中国还没有产生泡沫。
提问:刚才说您已经买入了中国股票,请问你买的是什么股票?
吉姆·罗杰斯:我已经跟你解释过了,不应该听别人的话来决定你买什么东西。我不能告诉你我买了什么中国的股票,我做的很多功课,你不应该因为我买了你也买,你买东西之前应该做足够的功课,最重要的一点是确定你对什么是真正了解的。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对每件事情都比较了解,不管是汽车、时尚还是别的什么东西,总有一门你比较了解,这是你应该起步的一个领域,你应该从你已经了解的做了很多功课的领域起步,如果你找到机遇,你会赚很多钱。你听我的,听别的,不能让你成为富裕的人。我在旅游业方面,对于中国的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看好,我觉得中国将会出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未来的20年里中国的农业将繁荣发展,能源行业资源的发展也是赚钱一个很好的领域。中国有很多机会,这是我看到的。
总结来讲,中国有大量的机会,中国确实有巨大的机遇,能让大家赚钱。但是我要再次强调,不要听我的,不要听别人的,找到自己的机会,这样才能发家致富,不是听别人的。
提问: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近几年日本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其它的东南亚的国家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中国应该怎么处理这样的关系?木材期货怎么样?
吉姆·罗杰斯:日本和中国有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日本也是亚洲的经济强国,所以日本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它们是中国很重要的“顾客”。大家可能也知道,我们跟日本的贸易很多,他们和我们的贸易也很多,而且向中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
就像日本在亚洲其它地区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一样,在中国也是如此,中国的增长会让我们所有的邻国,如越南、韩国、朝鲜都会从中受益,将会有大量的贸易。加拿大会变得很富,是因为美国是一个富裕的国家。亚洲也会出现这种情况,中国变富了,邻居也会变富,因为彼此之间会有贸易。你从他们那儿买,他们从你这儿买等等,所以不光是中国的成功,也是亚洲很多国家的成功。印度在未来几年也会有长足的进步。大家记住的是,印度有10亿人口,在亚洲就有30亿人口,全世界才有60亿人口,二分之一的世界人口就住在亚洲,所以我们一定要到亚洲来。绝大多数的西方经济体都已经达到了自己的峰值,美国、德国将来都不可能成为伟大的经济火车头,接下来的一个世纪将会是亚洲的世纪,所有的亚洲国家将会一起增长。
老虎基金掌门人罗伯逊致投资者信
老虎基金掌门人罗伯逊致投资者信致﹕各位股东
由﹕朱利安罗伯逊(Julian H. Robertson, Jr.)
日期﹕2000年3月30日
这封信交代阁下与老虎基金管理公司之间的关系,恳请细心阅读此信内容。
1980 年5 月,Thrope Makenzie 和我以880 万美元的资本成立了老虎基金。18年后,当年的880 万美元已增长至210亿美元,增幅超过259000%。这期间基金持有人在撇除所有费用后所获得的年回报率高达31.7%。没有人有更佳成绩。
自1998年8月后,老虎基金表现较差。基金持有人亦作出积极响应——赎回基金。这是可以理解的。这期间赎回金额达77亿美元。价值投资的智能受到挑战。持有人的赎回不单侵蚀我们的收益,还令我们承受极大的压力。而我们却看不到这一切行将结束的迹象。
我所提到“看不到行将结束”究竟是什么意思?“结束”的是什么?“结束”其实是指价值股熊市的结束;是投资者明白,无论股市短期表现如何,15至20%的投资回报已是不俗。“结束”因此可作如下解释:投资者开始放弃投机性的短期投资,转往更有保障而过往回报不俗的被遗弃股份。
现时很多人谈新经济( 互联网、科技及电讯) 。互联网诚然改变了世界,生物科技发展亦令人惊叹,科技及电讯也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机会。炒家们宣扬:“避开旧经济、投资新经济、勿理会价钱。”这便是过去18个月市场所见投资心态。
我曾在过去很多场合说过,老虎基金以往多年的成功,要诀是我们坚持的投资策略:买入最好的股份及沽空最差的股份。在理性的环境,这策略十分奏效。可是在不理性的市场,盈利及合理股价不受重视,宁炒当头起及网络股成为主导。这样的逻辑,我们认为不值一哂。
投资者为求高回报,追捧科技、互联网及电讯股份。这股狂热不断升温,连基金经理也被迫入局,齐齐制造一个注定要倒塌的P o n z i 金字塔。可悲的是,在现时环境下,欲求短期表现,就只有买入这类股份。这过程会自我延续至金字塔塌下为止。 我绝对相信,这股狂热迟早会成过去。以往我们也曾经历过。我仍很有信心价值投资是最好的,虽则市场现不卖帐。这次也非价值投资首次遇到挫折。很多成功的价值投资,在1970至1975年及1980/81年间成绩差劲,但最终获利甚丰。
我们很难估计这改变何时出现,我没有任何心得。我清楚的是:我们绝不会冒险把大家的金钱投资在我完全不了解的市场。故此,在经过仔细思量之后,我决定向我们的投资者发回所有资金——即是结束老虎基金。我们已套现了大部分投资,将依照附件所述方法退回资产。我比任何人更希望早些采取这项行动。无论如何,过去20年是相当愉快及充实的。最近的逆境不能抹去我们过往彪炳战绩。老虎基金成立至今,足有85倍的增长( 已扣除一切费用) ,这相等于标准普尔500指数的三倍多,也是摩根士丹利资本国际环球指数的5.5倍。这20年中最令人回味的是与一群独特的同事,以及投资者紧密合作的机会。
不论是顺境或逆境,亦不论是胜是负,我每次说话,都是我及老虎基金全体员工的真心话,容我们在此衷心向各位致谢。
老虎基金在2000 年3 月3 0 日结束,当时纳斯达克指数是4457.89 点。纳指在2000 年3 月10日创出5048.62 历史新高。罗伯逊虽知科技泡沫迟早爆破,但难测何时爆破。测市之难,可见一斑。
美国曾有财经刊物选出20世纪10大杰出投资家。居首位是股神巴菲特,罗伯逊位居第九。其余包括麦哲伦基金前经理彼得&S226;林奇、邓普顿基金创始人约翰&S226;邓普顿、价值投资倡议者本杰明&S226;格雷恶姆、量子基金的乔治&S226;索罗斯、指数基金名牌Vanguard 的创始人约翰&S226;保格尔(John Bogle) 等人。
(评述:2000年4月NASDAQ开始暴跌,连续三年科技股一片萧条,资金大量回流优质股票,网络股被看做垃圾。再过三年,2003年少数科技股赢家开始明显获利,如网易,新浪,搜狐都相继拿出了漂亮的财务报表,优质科技股价格大幅度回升。这一切,对我来说,只看到有价值和没价值的区别,没有看到新经济旧经济的区别,至少从一个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即是如此。无论何时,蒙人的东西只能领一时风骚,只有铁一样的价值才是恒久的,如果你希望你的财富坚如磐石,需要看重资产核心价值而不是此时此刻的市场价格。)
老虎基金介绍
老虎基金的创始人朱利安&S226;罗伯逊于25岁在Kidder Peadbody公司担任股票经纪人,他以精选价值型股票闻名于华尔街,被称为“明星经纪人”。1980年,罗伯逊集资800万美元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老虎管理公司。其下的对冲基金在1993 年攻击英镑、里拉成功,大赚一把。公司的名声大噪,投资人纷纷上门投资,老虎基金公司管理的资金迅速膨胀,成为美国最为显赫的对冲基金。
此后,老虎基金管理公司的业绩节节攀升,在股、汇市投资双双告捷的带动下,公司的最高赢利(扣除管理费)达到32%,在1998年的夏天,其总资产达到230亿美元的高峰,一度成为美国最大的对冲基金。
但进入1998年下半年,老虎基金开始交上厄运,在俄罗斯金融危机后,日元对美元的汇价跌至147:1,朱利安预计该比价将跌至150日元以下,因此,他命令旗下的老虎基金、美洲豹基金大量卖空日元,但日元却在日本经济没有任何好转的情况下,在两个月内急升到115日元,罗伯逊损失惨重,仅在10月7日一天,老虎管理公司就亏损20亿美元,而10月份,其总共损失34亿美元,再加上9月份的损失,老虎管理公司在日元的投机上丧失了近50亿美元。 祸不单行,1999年,罗伯逊在股市上的投资也告失败,重仓股票美国航空集团和废料管理公司的股价却持续下跌。
从12月开始,近20亿美元的短期资金从美洲豹基金撤出,到1999年10月,总共有50亿美元的资金从老虎基金管理公司撤走,投资者的撤资使基金经理无法专注于长期投资,将会影响长期投资者的信心。因此,1999年10月6日,罗伯逊要求从2000年3月31日开始,“老虎”、“美洲狮”、“美洲豹”三只基金的赎回期改为半年一次,但到2000年3月31 日,罗伯逊却宣布将结束旗下六只对冲基金的全部业务!
罗伯逊是不得不如此,因为,老虎管理公司只剩下65亿美元的资产,除去撤走的76.5亿美元,老虎管理公司从顶峰的230亿美元亏损85亿美元,而且只用了18个月。罗伯逊宣布老虎管理公司倒闭的同时,决定在两个月内对公司65亿美元的资产进行清盘,其中80%归还投资者,自己剩余的15亿美元将继续投资。
“老虎”基金垮了
由罗伯逊创立于1980年的老虎基金是举世闻名的对冲基金,到1998年其资产由创建时的800万美元,迅速膨胀到220亿美元,并以年均盈利25%的业绩,列全球排名第二。其中,1996年基金单位汇报为50%,1997年为72%,在对冲基金业里,老虎基金创造了极少有人能与之匹敌的业绩。
然而,进入到2000年,其资产从220亿美元萎缩到60亿美元,同期无论是道指还是纳指都是一路高歌,一直在市场中呼风换雨,曾与索罗斯等对冲基金联手冲击香港汇市的“大庄家”,辛辛苦苦几十年,一觉回到解放前,其经历颇耐人寻味。业内人士分析,罗伯逊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由于他一直奉行的“价值投资”法,也就是依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推算其合理价位,再逢低进场买进高档抛售,使他错过了搭上高科技快车的机会,并流失了相当一批优秀的、具有独到眼光和潜质的操盘手,从这种意义上讲,罗伯逊的失败,是一个落伍者的失败。其次,老虎基金本身规模太大,所谓“树大招风”,大量投资者的加入,造成老虎基金“船大难掉头”的情况,随着股市投资生态近年来发生重大改变,称雄一时的老虎基金再也无法点石成金,纵横江湖几十年,传统的管理方式似乎失了灵,许多投资者又纷纷找上门要求赎回资金,迫于无奈,几度辉煌的老虎基金不得不宣布清盘,从而加速了其走向破产的进程。
假如你要求100位市场人士说出过去5年间美国股市最重大的事件,相信大部分人会说是网络的繁荣和破灭。但如果以损失的金额及受到影响的人数来统计,名列首位的无疑是电信业的泡沫。当喧嚣归于平静后,曾经坚信电信行业是股市避风港的投资者们突然发现美梦原来是噩梦,从2000年到现在不满2年的时间内,他们手中的电信股票宿水值竟然高达5000亿美元。
连续3年被著名的《机构投资者》评为电信服务第一股票分析家格鲁曼,他强力推荐的10个公司中,6个公司的股票已经低于1美元,其中4家公司申请了破产保护,环球电讯和世纪通信位列其中。如果将华尔街眼下的混乱不堪,归结为某个人的过错,那是绝对不公正的,然而不能否认的是,确实有人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杰克&S226;本杰明&S226;格鲁曼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就在华尔街的主流声音已经对电信业的利润发出警告的时候,他依然沉湎于自己的世界,不少投资者和投资机构因跟随格鲁曼而一夜暴富,为了抱住这尊一句话就可以调动数十亿美元的财神爷,所罗门美邦不惜拿出2500万美元的工资作回报,但如今如果按照格鲁曼的建议买卖的电信股票,损失已接近80%。当然,电信业的崩溃也绝对算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金融灾难。
67岁的朱利安&S226;罗伯逊,在美国基金界被视为“教父级”的人物,依然没有人出来肩负“父爱”的责任,甚或重组老虎基金待其苟延残喘,因为这是市场的法则。投资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优胜就有劣汰,有收益就有风险,可惜的是这一点在国内却缺乏认同的基础。中国有句古语:“老虎不发威当我是病猫”,然而在“新经济”时代,市场规律就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跟不上形势的“老虎”只能是“病猫”。其次,安贫乐道似乎不再是这个时代的楷模,甚至常常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取而代之的是安富乐道。资本市场的每一个游戏都像是一个无比美丽的梦境,紧要的是在美梦成真之前,一定要弄清楚自己在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否则煮熟的鸭子也会飞掉,当虚拟经济明显地偏离实体经济的运行轨道,暴富就如同暴雨一样不能长久。这些年来贪婪就像病毒一样,腐蚀着美国的企业文化,世通、环球、电信等一连串假账丑闻,无一不是贪婪所致。当踏踏实实地靠勤劳致富的观念和做法成为过去,那么稳固的经济和诚实的社会应该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呢?神话大师一个个地破灭,也再次告戒我们市场没有免死牌。
前不久,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丹尼尔&S226;麦克法登说,目前国际资本市场的不稳定几乎可以肯定将导致未来再次爆发金融危机,美国也不排除导致未来全球金融危机的风险因素。九层高台,起于垒土,致富和挣钱也同此理。
老虎基金缘何倒闭
美国著名投资家朱利安&S226;罗伯逊日前宣布,由于亏损累累和投资者纷纷撤资,他将关闭已经营了20年的老虎管理公司旗下的全部6家基金。
股票经纪人出身的罗伯逊于1980年创办了老虎管理公司,罗伯逊凭自己的200万美元和别人投资的600万美元起家,在对冲基金业创造了很少人能与之匹敌的骄人业绩。老虎公司20年来的年平均投资回报率达到27%。到1998年老虎公司管理的资产已达到210多亿美元,罗伯逊本人赚到了约15亿美元。
但是,由于美国政府对对冲基金监管比较松懈,这类基金的投机性远大于共同基金,因此风险也更大。1998年9月美国另一家著名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因投机失败濒临倒闭,曾引起美国股市剧烈动荡,14家华尔街金融机构向长资公司注入36亿美元,最终使该公司脱离险境。罗伯逊的霉运同样始于俄罗斯金融危机。由于俄罗斯拖欠外债以及对日元汇率投机失败,1998年老虎公司赔了16亿美元,资产萎缩了4%。去年老虎公司损失了19%,今年第一季度又亏掉了13.5%。但这一次不仅没有人向罗伯逊伸出援手,投资者反而釜底抽薪,共撤走了77亿美元,给了“老虎”最致命的一击。
老虎公司倒闭虽然与时运不佳有关,但更深层的原因在于罗伯逊固执的经营理念和独断专行的管理作风。正是因为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功,使得罗伯逊笃信自己的投资理念,那就是重点投资于属于传统经济部门的“价值股”,对那些公司没有盈利但价格飞涨的高科技股避而远之。但遗憾的是,过去两年中,老虎公司投资的大多数“价值股”惨跌,如老虎公司持有近25%股份的美国航空公司的股价从1998年4月的每股80美元跌到了目前的25美元。
在管理方面,罗伯逊几乎事事要干预,而且只相信自己的投资战略。如在美国航空公司的股票开始下跌后,罗伯逊不仅没有及时抽身而退,反而继续增加投资,以至于最后无法脱身。因此,近年来老虎公司的一些最优秀的管理人员相继离开,另立门户。亨尼西集团首席策略师查尔斯&S226;格拉丹特认为,规模过大也是老虎公司存在的问题之一。他认为,当对冲基金的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资产额超过100亿美元后,对冲基金的功能会逐步退化。
虽然老虎公司行将倒闭,但今年已经67岁的罗伯逊并不服输。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不会投降,我也不会停止投资”。他依然认为他的投资战略是正确的,并且认为目前的技术、因特网和电信股狂潮总有一天会崩溃。而对冲基金分析家巴里&S226;科尔文评论说:“有一句格言说,不要与市场对抗,朱利安这么做了,结果他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