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7-9-27 08:53

[欧美股市]欧洲股市全面上涨 银行类股涨幅居前



来源: 全景网 发布时间: 2007年09月27日 08:50 作者: 雷鸣


  全景网9月27日讯 美国股市的向好带动了欧洲股市的走强,欧洲股市周三全面上涨,法国股市涨幅居前,疲软的经济数据引燃美联储再度降息的预期,银行股普涨。

  截止收盘,泛欧绩优股指标FTSEurofirst 300指数收高0.66%,报1539.50点。

  欧洲三大股市方面,英国富时100指数收高0.56%,报6433.0点;

  法股CAC 40指数上扬0.87%,报5690.77点;

  德股DAX指数涨0.45%,报7804.15点。

  Northern Rock超跌反弹,上涨11.6%,苏格兰皇家银行上涨1.3%,英国金融股上涨,HBOS和Alliance & Leicester分别上涨5.1%和3.7%。美国耐久财数据降幅大于预期,也扶助欧洲股市,因疲弱报告引燃美联储再度降息的预期。(全景网/雷鸣)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7-9-27 09:05

[欧美股市]美股收涨近百点 主要股指逼近历史新高
来源: 全景网 发布时间: 2007年09月27日 08:37 作者: 雷鸣


  全景网9月27日讯 受到通用汽车已于劳工会达成劳资协议,罢工或取消的消息,美国股市周三出现上涨,主要股指逼近历史最高点位,汽车股和券商股涨幅居前。

  截止收盘,道琼工业指数收高99.50点或0.72%,报13878.15点,目前距离7月19日创下的历史最高收盘点位14000.41点仅相差122.26点;

  标准普尔500指数涨8.21点或0.54%,报1525.42点,距离7月19日创下的收盘纪录1553.08点更是只相差27.66点;

  Nasdaq综合股价指数上升15.58点或0.58%,报2699.03点。

  通用汽车股价上涨9.4%,涨至37.64美元,福特汽车上升6.5%,攀升至8.88美元,美国证券商指数上涨2.1%,贝尔斯登攀升7.7%至123美元,科技类股扩大涨幅,IBM和思科等企业领涨,IBM上涨0.7%至117.30美元,思科攀升1.7%,报32.99美元。(全景网/雷鸣)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7-9-27 09:06

巴菲特总是领先市场6个月?

【2007.09.27 07:38】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王宸




  
  巴菲特连续三次减持中石油对市场的影响不容小觑,但是市场在纷纷争论中,至今也没有什么结果,倒是邓普顿基金大量增持中石油,更令市场失去方向感。显然,无论是巴菲特还是邓普顿都各有投资之道,在美联储大幅降低利率之后,国际原油冲上80美元,似乎还是邓普顿的眼光要准确一些,巴菲特难道看错了吗?

  从2007年以来的公开消息看,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5月份前后即拥有460亿美元的现金,而3、4月份正是美国房贷企业大批倒闭破产的开始,直至7月份次贷危机爆发,可见巴菲特正是在次贷危机开始恶化至全面爆发的这个时间里,回笼了巨额的现金,这些巨量的现金显然跟中石油是没有关系的,而是从投资组合或其他领域回笼的。

  在次级贷款危机惊魂稍定之后,人们发现巴菲特在第二季度大量增持银行股,至美联储突然转折大幅降息之后,市场突然醒悟,一些涉及房贷领域遭受大跌的银行股突然好转,毕竟竞争对手纷纷倒闭,剩余的都经过大浪淘沙而更具长远前景。这时我们就不得不佩服巴菲特的眼光和镇静,既能够领先危机回笼现金,又能够在银行股上坚持抗跌并趁机增持,颇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风度。

  这段时间里,美国市场的风向是什么呢?首先在5月份前后因危机感增强和风险厌恶情绪增加,众多投资者抛弃套息交易而进入美国国债市场,而美联储降息以后,国债市场随即大跌。其间银行股遭遇十分悲壮,跟随道琼斯指数剧烈震荡起伏,除去倒闭破产清算的以外,剩余的银行股日子也不好过,不得不等待投行和机构伸出救赎的橄榄枝,而等市场在美联储大幅降息醒悟过来之后,银行股已经普遍回升了。

  可见,巴菲特早在年初回笼资金时,就已经对银行股的这一个剧烈震荡有所预测,并果断采取了投资策略,至美国股市企稳和美联储降息则已经是大半年了,说巴菲特领先市场6个月还是有保留的。巴菲特看好铁路股则同样引起市场的大量跟风,而降息之后只要美国经济能够维持扩张,美国铁路公司的好时光显然还在后头。

  那么巴菲特减持中石油是否也是领先市场?目前显然未看到能源类股票的不利因素,而中石油也连续发现大油田,其分红政策也令市场满意,并且邓普顿基金也在大量增持,所以断言巴菲特看到中石油的不利前景还太早,但我们可以从巴菲特的积极投资战略上看出一些端倪来,也就是说,至少国企股或者香港股市中存在比中石油更好的机会,在获利近十倍的情况下,巴菲特减持中石油至少可能是回笼资金另起炉灶。

  同样断言香港股市将遭遇国际机构抛售也为时过早,毕竟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机构数量众多,巴菲特在中石油上的撤退策略并不足以形成普遍的抛售效应。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巴菲特减持的是中石油的“原始股”,在这些“原始股”上的获利是十分惊人的,如果港股进一步大幅攀高,其他国企或红筹“原始股”可能会面临同样的境遇,那个时候或许就应验了巴菲特总是领先市场6个月这个推论。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7-9-27 09:10

巴菲特其实并不神!

信息来源:中国证券报   20070927
  □博客站主:章开尧
  

  2000年中石油在香港上市之时,每股发行价格只有1.27港元,上市不久甚至还跌破了发行价,最低1.10港元。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巴菲特用自己的慧眼发现了中石油的价值所在,以1.10港元到1.20港元之间的价格买进11.09亿股中石油H股;随后又以1.61港元至1.67港元不等的价格增持8.58亿股中石油H股,持股量增至23.48亿股,成为仅次于英国石油公司的中石油第三大股东。如今7年的时间过去了,中石油H股的股价于9月24日收盘达到14.30港元。巴菲特在中石油上的投资取得了丰厚的回报。但就是这样一位在中石油的投资中获得巨大成功的“股神”,在中石油的股价节节上升的时候,却已经先后三次减持。

  7月12日,巴菲特以每股平均价格12.441港元出售了1690万股中石油的股票,涉资约为2.1亿港元,将其持有的中石油股权比例从11.05%下调至10.96%。

  8月29日,巴菲特再次大笔减持中石油,该次减持数量多达9265.8万股,每股平均价11.473港元,涉资约10.63亿港元,其对中石油的持股比例由10.16%下降至9.72%。

  9月6日再度减持2800.4万股中石油(0857.HK)股份,并再次利用平邮“优势”巧妙拖延申报时间。在本次减持中,每股平均价11.47港元,涉资约3.2亿港元,巴菲特持股量由9.07%降至8.93%。

  就这样巴菲特三度减持中石油,三次合计回笼资金约16亿港元。

  但也就离他最近一次减持后的18天,在这短短的时间里中石油股价却上涨了24.67%,大大高于他的投资年收益率(16%)!那么巴菲特为什么会犯这么低级的错误?因为巴菲特仅仅是三维投资者,没有跨越时间这条轴,没有预测到中石油未来业绩的持续性增长,没有看到中石油价值严重低估:

  1.巴菲特没有预测到石油价格趋势——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未来石油价格必将新高不断!

  2.巴菲特没有预测到中石油产能的爆发性增长——中石油发现的中国南堡油田储量要远远高于原来的10亿吨(油当量)的储量。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贾承造9月22日于北京召开的中国油气论坛上透露说:“我们预测最终南堡油田海上将探明10亿到16亿吨(油当量)的储量,加上陆上的储量,南堡油田的整个(探明)储量最终可能突破20亿吨。”

  3.巴菲特没有预测到中石油作为大蓝筹回归A股势在必行。

  号称“股神”的巴菲特其实并不神!

  CSJ Blog

  ■ 中证博客

心月天狐 发表于 2007-9-27 12:32

原帖由 股市潜规则 于 2007-9-27 09:10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巴菲特其实并不神!

信息来源:中国证券报   20070927
  □博客站主:章开尧
  

  2000年中石油在香港上市之时,每股发行价格只有1.27港元,上市不久甚至还跌破了发行价,最低1.10港元。而就 ...
想当年,巴菲特没买网络股时也有N多人叫嚣巴菲特跟不上形势:*29*:

meng-h 发表于 2007-9-27 13:26

中集集团25年打造国际装备制造业航母   2007-09-26 10:51:20
大 中 小
标签:证券/理财

   近日,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举行了他的25周年酒会。25年的风雨历程,已经使中集集团从一个总投资仅300万美元,曾一度陷入濒临倒闭困境的企业,成为了一个在国内以及美国、欧洲等国家拥有60多家企业,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全的现代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航母。中集集团的成功,为中国很多企业的成长以及国际化提供了一个鲜活的实例。

  如今的中集集团已经成为拥有多项冠军产品,总资产326亿元、净资产144亿元,2006年销售额达到332亿元人民币、净利润28亿元人民币,员工超过5万人的行业巨头。如果没有在机遇面前的敏锐目光,没有在资本面前的诚信为本,没有在市场面前的精益求精,就没有今天的中集——一个世界级的大企业,一艘国际装备制造业领域里的“航母”。

  

依托中国占领竞争先机

  “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了中集生命,中国的崛起给中集创造了众多机遇,全球经济一体化让中集走向世界。”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在谈到中集成长的外部环境时这样表示。

  “股东的外资背景以及初期的外方负责经营管理,为中集的诞生注入了国际化和市场化基因。”中集集团负责人说,中集紧紧抓住全球产业大转移的机遇,加上深圳经济特区优良的经营环境,如鱼得水地搏击装备制造业。“中集的发展证明,大环境对一个企业的成长太重要了。”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深圳已是全球制造基地,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第四,外贸出口十四连冠。当地政府一直把以港口为重心的物流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无疑给中集提供了市场成长空间,比对手更具“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

  得益于深圳改革创新的大环境和整个中国的成本优势,中集从深圳起步,将扩张脚步延伸到上海、青岛、天津、大连、白银等地,布局了40多个生产和服务基地,先后收购美国、荷兰等多家公司,形成依托中国、分布合理、互为支持的全球运营格局。

  

放眼世界,中集式整合赢得全球优势

  今年以来,中集频频出击国际市场,在其装备制造全球化的道路上打出了一记漂亮的组合拳。

  6月28日,中集收购荷兰博格工业公司80%股份尘埃落定。中集产品线由此扩展到静态储罐、罐式码头设备领域,成为全球最大的罐式箱行业龙头,加强了其道路运输车辆在欧洲的销售网络布局。

  8月初,中集宣布将通过旗下公司斥资11.29亿港元,收购在香港上市的安瑞科能源装备控股有限公司。中集现有业务将扩展到燃气能源装备业务,同时罐式储藏运输设备产品线也得以进一步扩充。

  “经过如此举棋若定的全球化布局,中集正在用含蓄的笔调逐步勾画出罐式储运业务的蓝图。”业内人士指出,中集由此从一个本土最有竞争力的制造类企业演变为有竞争力的全球性公司。

  事实上,并购一直是中集实施全球化战略的重要手段。20世纪初,中国初显集装箱的市场潜力,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不仅要在质量、价格上竞争,还要比拼规模和市场份额,因此行业兼并联合不可逆转。

  “谁采取积极的竞争策略,谁就取得主动权。”中集在对形势进行分析把握后,迅速出击,实施了一系列并购。1993年,收购大连集装箱公司51%股权,建立北方生产基地。1994年,收购南通顺达集装箱公司72%股权,建立华东基地。加上深圳基地,中集两年内完成了在中国全方位的生产服务格局。1996年,中集集装箱产量首次超过日韩,成为世界第一。

  2002年,中集挺进道路运输业务后,再次使出了兼并“撒手锏”。5年间,中集先后完成了对美国HpaMonon工厂、扬州通华、济南考格尔、驻马店华骏等行业知名企业的战略性收购。其中,450万美元对美国HpaMonon的收购,使中集将自己的并购范围延伸到了美洲。

  目前,中集在全球范围内拥有60余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客户包括全球最知名的航运公司、租箱公司、物流公司及各大机场,产品遍及北美、欧洲、亚洲等全球主要的海陆物流系统。

  令人称道的是,与许多中国企业国际化并购出现的“消化不良”甚至失败不同,中集在大规模并购后,都实现良好的消化,成为稳定的利润增长点。原因就在于收购后,同步进行资源注入和内部融合,做到“购并一个,协同一个,发展一个”。

  “收购只是成功的第一步,收购后的整合,仍然充满挑战。”麦伯良在收购博格公司后非常冷静。中集让并购的企业不仅存活,并有很好的回报,诀窍是整合各方面的资源。

  麦伯良深有感触地说,资源整合离不开产业整合,产业整合离不开企业整合。“必须站在经济全球化的高度,认识和操作这些整合,把全球的优势组合成一个更大的优势。”

  正是因为中集一直坚持以全球视野和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进行战略整合,才成就了今天的多个世界第一,一跃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2002年,原国家经贸委有关人士在对中集进行了深度调研后表示,中集已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国际化经营能力。概括为:国际化的客户服务体系、国际化合资生产体系、国际化技术服务体系、国际化采购体系和国际化融资体系。

  中集的国际竞争力越来越多地引起国际上的关注,不久前美国《福布斯》杂志发布“全球领先2000家”企业,中集列1475位,美国《商业周刊》发布“亚洲最佳50佳企业”,中集列第21位,且中国内地仅有3家入围。哈佛商学院出版的《中国巨龙叩响全球竞争之门》一书中,中集成为其在序言中的唯一案例。

  

自主创新,把控装备制造核心竞争力

  中集的强大,有人才与管理的力量,有市场和机制体制的作用,也有资本运作的贡献。但最根本的一点,是自主创新。无论是技术上,管理上,还是商业模式上,创新一直是中集内部管理上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中集把控现代交通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所在。

  在一般人看来,集装箱可能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集装箱作为世界上最有效率和最主流的运输工具,拥有三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由于要适应在全球范围内的运输需求,其强度、精度以及耐久性等都对技术具有极高的要求。

  中集秉承“学习、改造和颠覆”的观念,消化技术的速度极快,车间工作流程5年内被中集的工程师改造了4次。技术人员仅用新建生产线所需资金的20%,就将产量扩大了1.5倍,这使得同样生产线的产能提升到每年2.5万箱以上。他们还在熟悉德国生产线之后,很快改造了生产流程,并把德国“三明治发泡”整体提升到“改进型三明治发泡”,增加了多项专利。“中集由此实现了从低技术含量向高技术含量发展,产品从单一化向系列化转变。”中集集团负责人说。

  “目前,中集已经掌握了冷箱的全部技术体系,彻底颠覆了原有市场秩序,成为把握行业趋势、主导行业标准、维护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行业领导者。”中集手握技术“尚方宝剑”,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在最近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发明专利拥有量前50名企业名单中,中集以116项发明专利位居第12名。迄今为止,中集累计申请自主专利1200多项。这些技术,都是中集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在成为集装箱制造领域的巨头后,为了保证供应链的安全,中集做出了向产业链上游集装箱木地板产业的拓展,在商业模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占集装箱成本15%的木地板,是集装箱的第二大原材料。然而,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森林锐减,中集开始考虑进行原料改造,把主攻方向锁定在“树种替代”和“新产品”上,决定采用学界基本否决的桉树替代克隆木方案。2001年下半年开始,经过工艺的反复调整,最终产出了合格的桉木地板。按木地板比传统的地板承载量更大,从而大大减少了生产成本。2004年,中集集装箱木地板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利润6192万元,同比增长154.79%和468.79%。

  中集自主研发的再生林材料新型集装箱木地板,不但是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同时为长期困扰整个行业的热带雨林保护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为全球的环保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集在管理创新上也领先业界。随着中集国内外基地的扩张,中集于1995年正式以集团化方式开始运作,完成了单体企业向集团化企业运作模式的转变。

  “中集不是单个企业,而是一个集团的力量和优势与对手竞争。”中集集团负责人谈到,中集通过统一的市场、统一的融资和统一的供应链管理等方式,控制关键性战略资源,逐步形成大规模营运和集约化经营相融合的核心能力,构建了领先竞争对手的新的竞争优势。

  在进入道路运输车辆行业后,作为一个新的进入者,中集把轿车行业的4S概念引入到专用车行业,首创了专用车行业的全新营销和服务模式。

  在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中,中集提出了构建“依托中国优势的全球化营运体系”的战略方针,通过“中美互动”、“中欧互动”商业模式的创新,实现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从而使中集的国际化走出了一条新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获得了更高层次的竞争优势。

  麦伯良坦承,中集虽然实现跨国经营,但还不是世界级企业,这是中集的下一个目标。在未来五年的战略框架中,一串醒目的数字赫然在列:2012年,实现销售额1000亿元,上市公司市值1000亿元,净利润50亿元。

seetomorrow 发表于 2007-9-28 13:04

中集国际并购渐入佳境 2007-09-28 10:11:31
  
  话题  
  
  6月28日,并购欧洲主流的陆路运输装备、罐式集装箱和专用静态储罐的领先供应商之一——荷兰博格工业公司。

  7月30日,并购香港上市公司安瑞科。

  9月18日,中集集团与梁山东岳挂车制造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设立合资企业,其中中集车辆占有75%股份。

  中集集团的国际并购计划渐入佳境。有消息人士透露,今年年底前中集还可能完成对另几家国际公司的并购。

  中集内部人士称,中集的并购之旅正在转化为与业内优秀企业的强强合作,并以此为平台整合全球资源。  
  
  14年并购史学会战略眼光
  
  从1993年起,中集集团进行了多次战略性并购,随着经验的丰富,中集并购的成功率也直线上升。有财经杂志评论,“中集在一次次并购中学会了战略性眼光”。

  通过并购的实施,中集经历了一个“弱小—壮大—强大—卓越”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的并购使中集从弱小走向壮大,第二阶段又从壮大迈向强大,而第三阶段将使中集从强大成为卓越的世界级企业。

  通过并购,中集在国内建立了几十个制造基地。1999年中集进行了3次收购。为了拓展冷藏箱业务,中集先成立了青岛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完成了对青岛现代冷藏箱公司的资产收购;又由青岛中集集装箱制造有限公司完成了对青岛现代集装箱制造有限公司的收购。两次收购都是以原先实力非常强大的韩国现代集团为对象进行的,共耗资2800万美元。在2003年以450万美元成功收购了美国半挂车制造商HPAMonon公司并运作良好。

  没想到此次收购博格却历经波折。去年2月,中集宣布,将与博格原股东成立一家合资公司,新公司将拥有博格100%的权益,中集和博格兄弟分别持有新公司75%和25%的股权,该项交易涉资1.1亿欧元。孰料欧盟在3月初突然宣布,对中集收购博格的交易展开反垄断调查,这也是欧盟首次对中国公司海外收购展开反垄断调查。但此次交易并没有意外夭折,也未打击中集布局海外的决心。中集新制定的收购方案得以实现,静态储罐、罐式码头设备等新型的罐式储运设备纳入中集的业务体系。  
  
  罐式设备将来三分天下有其一  
  
  麦伯良说,“我们已经没把集装箱世界第一作为我们唯一的目标了,中集已经把它扩大到整个交通运输装备领域了,我们在造车,我们的空港设备也在发展,我们还在做罐式储运设备,这些领域越来越广。”

  罐式储运设备被中集列为继集装箱、半挂车业务之后的第三大产业。

  中集方面表示,收购荷兰博格将扩大公司现有产品线,特别是在特种罐式集装箱产品领域,将获益于博格在欧洲的产品研发力量、训练有素的工人、精良的生产设备以及分布于欧洲的售后维修堆场设施,提升中集在道路运输设备产品线上的竞争力。

  中集已经在罐式设备上奠定了一定的基础。1999年,中集引进世界先进的UBHI罐箱生产技术,在南通建设罐箱生产基地。罐箱业务的起步,进一步提升了集装箱产品的技术含量,丰富了主流产品系列,填补了国内产品空白,成为中集发展罐式储运设备业务平台的起点,目前南通中集已经实现了从行业新兵到领跑者的完美转型。在2003年、2004年分别收购了扬州通华、张家港圣达因等公司,透过罐式运输车辆和静态储罐等多系列产品介入罐式储运设备制造业。并购欧洲博格将使中集的罐式产品业务扩大到储罐业务、道路罐式设备等领域,中集的第三层面即罐式储运业务范围基本形成。欧洲技术和中国制造优势的有机结合,将进一步提升中集在罐式储运业务领域的全球化竞争能力。

  博格的成功收购,也使中集“依托中国优势的全球化营运体系”平台初步搭建,面向全球主流市场的跨国公司架构初具雏形。

  对安瑞科的重组使中集的现有业务扩展到燃气能源装备领域,并使中集旗下拥有了第一家海外上市公司。

  有证券分析师指出,未来中集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罐式设备制造企业。通过分析中集集团2005年、2006年年报,有证券分析师表示,目前中集的集装箱业务与专业车辆业务方面都已做到世界第一,罐式设备显然已成为目前的主攻目标,近两年内,罐式设备业务所贡献的利润率很有希望占到中集总利润1/3的比例。  
  
  并购后的有效整合让中集获益  
  
  一般企业并购的最终目的是要产生协同效应,大多数企业也是冲着协同才进行并购的。

  因此,在海外进行并购之后,中集所面临的问题不仅在于如何将海外资产有效整合进来,还要考虑如何使新组建的产业链条发挥出其最大效益,为集团创造更多利润。

  中集如何让并购的企业不仅存活并有很好的回报?麦伯良认为,并购后运作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拥有一个协同合作的团队。

  他说,“一个企业发展的所有要素,有人、有钱、有市场、有供应链,还有一种鼓励发展用心干活的机制。”

  在通过一周左右时间的奔波后,麦伯良的团队几乎走遍了博格工业公司所有的子公司,在14家企业中,麦伯良考察了11家企业。在麦伯良所考察的11家企业中,其中有6家企业的工会要求见他,对于这样的要求,麦伯良有求必应,特别安排与工会代表见面。

  虽然拥有不错的品牌、技术和管理,但因为同质化竞争问题,博格包括其下属公司高昂的成本阻碍了公司的盈利和发展。中集将其成本控制优势引入博格,恰恰化解了企业的危机。博格公司前CEO Cee Vander Burg表示,博格找到了一家好的公司合作,找到了一个可以托付和信赖的好老板,没有遗憾。

  中集集团总裁办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对于新收购的博格与安瑞科,中集已经不怎么需要派大量的工作人员进驻了。因为像这样的公司本身已经拥有十分先进的管理经验,中集需要做的只是使其融入中集的文化,形成一个大的集体。 本报记者 杜舜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7-9-28 22:34

个人对这个股权激励的看法:

一个聪明的、符合逻辑的、却是市场没有也不会猜到的股权激励解决方案,中集集团的大集团控股战略展现在眼前,中集车辆有可能在未来单独上市,而中集集团可能正在走一条依稀似曾相识的发展道路——伯克希尔.哈撒维似的道路。

meng-h 发表于 2007-9-28 22:48

期五     兼职 >> 深圳 >>  招聘工作吧交流群:7118075(已满),6149911,804799(已满),1131211(已满) 

中集集团实习项目计划书-兼职




总访问量:33

上周访问量:0

本周访问量:33

信息简介 无图版 中集集团实习项目计划书项目一:企业管理部-营运分析项目1项目内容1.1集装箱绩效看板系统化工作(部分);1.2营运分析工作:集装箱制造企业材料成本核算与考核体系目前流程的系统化与优化;1.3营运分析工作:集装箱制造企业四费核算与考核体系目前流程的系统化与优化(以财务费用为主)。2项目工作范围2.1任务说明:项目实习人员需依托企管部营运分析工作的整体平台,配合项目主导人员推进集装箱制造企业材料成本核算、四费核算以及考核体系目前流程的系统化与优化,并以此带动绩效管理其他模块工作的优化。2.2交付物:集装箱制造企业材料成本核算、四费核算与考核体系的优化流程图,及如何进行工作流程优化的具体建议。2.3验收标准以优化后的工作流程是否得到采用为验收标准。3项目实习要求:3.1经营类硕士及以上学历,具有基本的财务分析能力;3.2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3创新思维,踏实肯干;3.4项目时间大于两个月。项目二:战略研究室-商业模式研究项目1项目内容1.1协助公司研究人员完成与公司业务相关的宏观经济分析、行业战略规划及发展趋势的前瞻性研究,并能协助推进相关项目顺利实施;1.2有效整合和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广泛收集相关信息,建立和维护公司内部信息系统,为公司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2项目实习要求:2.1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能有三个月以上连续工作时间,具备金融专业背景优先;2.2独立的科研能力,拥有本人为主要负责人的科研成果;2.3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及非常优秀的中英文表达能力;2.4有较敏锐的洞察力,较广博的知识面,接受能力强;2.5能熟练使用办公自动化软件及文献检索工具,具备很强的PPT制作能力;2.6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对未来充满激情,能适应高强度的工作节奏;2.7在校学习成绩优秀,有对外交流、参加各种竞赛经验者优先。3申请材料:3.1本人简历3.2最能代表本人学术水平的作品(WORD及PPT)3.3本人近期参与大型活动的现场照片。三、应聘方式联系人:谢丹电话:0755-26802724传真:0755-26802246E-mail:dan.xie@cimc.com(请在邮件主题中注明实习项目名称)四、截至日期:2007-10-15

和平理财 发表于 2007-9-28 23:38

这样的方案对核心员工激励程度远远超过万科,就象是从股东身上挖块肉来激励核心员工们

应该说整个的信托计划都很好,核心员工进行股权激励也理所当然,但资金与一份净资产的比例太低了,是1:1的比例,至少应该在3:1:以上应该才是合理的。这对中集的股东至少是广大中小投资者是极不公平的,对中集没有拿到信托收益的绝大部分员工来说也是极不公平的.应该参照市场价格来入股(最多在市场价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折扣优惠),看看今年收购的博格,安瑞科都是相对净资产以相当高的溢价买入的.再说车辆这块资产,经过前几年的培育正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和盈利前景......(呵呵,除非中集的全体股东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也可参加此次信托计划,那还差不多!)

和平理财 发表于 2007-9-28 23:42

原帖由 股市潜规则 于 2007-9-28 22:34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个人对这个股权激励的看法:

一个聪明的、符合逻辑的、却是市场没有也不会猜到的股权激励解决方案,中集集团的大集团控股战略展现在眼前,中集车辆有可能在未来单独上市,而中集集团可能正在走一条依稀似曾相 ...




感觉规则兄很大度,也很乐观!

和平理财 发表于 2007-9-28 23:52

再说了,还是以2006年底净资产来计算,到2007年6月底,车辆集团的净资产已经升到11.6亿来!!!想不通啊!!!!!

jwmei0039 发表于 2007-9-29 00:07

39行事老是出人意料。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7-9-29 00:15

回复 #1791 和平理财 的帖子

这个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存在几个博弈:
1股东和股东之间的博弈,即代表股东利益的董事之间的博弈;
2股东和管理层的博弈,即董事会和经理层的博弈;
3管理层和员工的博弈,即经理层和职工(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等)之间的博弈;
4公司和客户之间的博弈,以及和供应链之间的博弈,也就是公司业务层面的博弈;
5公司和社会之前的博弈。

对于股权激励,恐怕是绕不开这个弯弯的。

尽管巴菲特非常反对股权激励,我记忆中他的光明正大的原因是两条,一个是侵害股东利益,二个是不在报表中反映成本。

对于第一条,是毫无疑问的了。但我的理解却不是因为侵害股东利益而反对激励,股神可能认为公司的员工主要是搞具体业务的,对于履行好股东义务方面恐怕能力不足,也就是说股东是投资者,而员工是埋头干活的人,说白了接受激励的大部分员工不是投资专家,股神和他们坐在一起开会讨论战略问题是一个严重的不对等问题,对公司战略的制定显然不利。因此股权激励不单单是获取一些当前或者今后一段时间的金钱利益,它还意味着,你将来要参与公司的战略规划,但是大部分人不具备这种能力。

对于第2条,我认为39的这个激励措施很不错了。这个是一次性的增资扩股,没有期权那种掩盖当期成本的因素。当然,198高管是中集车辆的创业者,享受一些低价的股权激励也是应该的。这个激励的最大看点是在车辆股权上激励,而不是集团上激励,这就说明公司的两个大股东起到了很好的驾御管理层的能力,因为这些管理层都是被招聘来的,没有一个是原始创业计划设计的参与者,只是参加创业的具体干活的参与者,但是这个麦团队做的太好了。但是对于车辆业务来说,就很不同了,应该说是管理层是创业的设计者,是在中集集团的这个平台上的设计者,对于集团层面的股东来说,他们派出的代表先举手表决通过,既而股东亲自表决通过,但从开始的创意到后面的具体业务的拓展,全是管理层的事情,因此在这个上面进行股权激励完全说的过去。我认为这个是两大股东同意的一些原因。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7-9-29 00:22

补充如下:

这个股权激励不是从公司的收益中拿出资金来进行激励,而是低价发行给他们股份,他们稀释的是39这个上市公司子公司的利润,现在这个利润占公司的总利润比例还比较低,因此对于摊薄上市公司业绩的作用比较弱。

这个有点定向增发的味道,不过比现在那些直接低价增发,大幅度摊薄上市公司利润,而且增发进来的资产到底值不值那么多钱也不清楚的公司来说,39还是很好的公司了。再说,这个定向增发还是现金形势。

不实在想不出更好的解决股东和管理层博弈的方式了,39的这招远远超出我的想象。

shanmin 发表于 2007-9-29 00:35

同意同意!舍得舍得!和谐和谐!

只有让管理层满意,管理层才会玩命干,今后才能让股东更满意。

必须让中集的股东和管理层穿同一条裤子,这样,当海啸来临的时候,股东们才有可能保留一条小裤衩!:*22*:

jwmei0039 发表于 2007-9-29 00:38

:*22*: :*22*: :*29*: :*29*:

[ 本帖最后由 jwmei0039 于 2007-9-29 00:39 编辑 ]

he3 发表于 2007-9-29 03:08

真离谱

哈撒韦是可以复制的么?想都不要想,MI2 in P.R.China

原帖由 股市潜规则 于 2007-9-28 22:34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个人对这个股权激励的看法:

一个聪明的、符合逻辑的、却是市场没有也不会猜到的股权激励解决方案,中集集团的大集团控股战略展现在眼前,中集车辆有可能在未来单独上市,而中集集团可能正在走一条依稀似曾相 ...

就算硬要生掰硬扯,幻想把39当作潜在金融控股公司来包装也应该靠点儿谱和GE比较~
GE的快速成长得益于GE金融这个子公司贡献的占总利润一半金融财务投资收益,但代价是从制造业领先者被认可的30倍市盈率沦为普通金融控股企业的不足20倍pe的市场估值。39成为全球居领导地位的物流装备制造龙头,市场领先,收益稳定,风险偏低有什么不好,非要和GE之流在金融风暴中心载沉载浮干嘛!中国上市企业中还有哪个可以拿得出手和境外上市公司比拼的,手下留情~

seetomorrow 发表于 2007-9-29 08:43

增持安瑞科收编梁山 东岳中集再举并购大旗

  李志军 宁方朋   在收购大股东新奥集团所持的香港上市公司安瑞科(3899.HK)股份两个月之后,中集集团(爱股,行情,资讯)立即启动了更大规模的增持行动。9月24日,安瑞科发布公告称,中集集团通过其旗下子公司Charm公司将收购安瑞科全部发行股份,如果这一收购成功,中集集团将实现在安瑞科的绝对控股地位,持股比例将达到90%左右。   此前一周的9月18日,中集集团副总裁李胤辉代表中集车辆公司和梁山东岳挂车制造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同设立合资企业,其中中集车辆占有75%股份,中集集团由此切入有“挂车之乡”之称的山东梁山县。   同时有消息称,中集已经展开与美国两家运输车辆公司的并购谈判。   中集集团在其集装箱业务之外的道路运输车辆产业所展开的扩张速度最近有所加快。联合证券分析师吴昱村认为,在未来,中集的并购将成为常态,规模也会越来越大,而且将主要以国际并购为主。   在今年的股东大会上,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曾表示,中集将通过收购兼并、合作引进实现车辆业务快速发展,未来5年,能够在欧美主流市场占据重要位置。   保留与保持   7月30日,中集集团收购新奥集团所持安瑞科42.18%的股权,当时的收购价格为每股5.92元,与当天安瑞科8.15元的收盘价相比折让27.36%,市场认为中集集团做了一笔划算的交易,“既可以使中集业务扩展到燃气能源装备业务,罐式储运设备产品线也得以进一步扩充,同时还能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一证券公司分析师说。   不过,与庞大的社会公众股东相比,中集所持的股权有限,在收购报告书中中集承诺会继续现有业务,不会处置安瑞科的资产。   在发出全面收购安瑞科公众股份公告的同时,中集对安瑞科董事会进行了重组,新的董事会有5人来自中集集团,不过中集没有对管理层进行变动的考虑。“目前新奥集团已经退出安瑞科董事会,但是安瑞科的管理层仍然是原有人员,应该不会有变化。”新奥集团方面在给本报记者的采访回复邮件中表示。   保持被收购对象管理层和经营业务的延续性不仅仅是中集对安瑞科一家的特殊待遇,这几乎是中集所有并购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这在刚因收购进入中集“舰队”的荷兰博格工业公司也得到体现。收购博格之后,有人问麦伯良什么时候派人和派什么人过去接管,麦伯良的做法可能令很多中国公司的领导者难以想象,在中集博格公司,目前包括总裁和财务总监在内的管理层仍然由原博格公司高层担任,如原博格公司大股东PeterVanderBurg出任新公司总裁,博格旗下14家子公司的负责人也没有变动。   整合与融合   7月7日,完成收购博格工业公司一周之后,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率团考察了博格公司及其子公司,“收购成功只是第一步,收购后的整合,仍将充满挑战。”麦伯良说。   麦伯良用一周时间考察了14家企业中的11家。如何处理与工会的关系可能是所有中国企业全球化所要面对的问题,在麦伯良所考察的11家企业中,有6家企业的工会要求见他,麦伯良对此有求必应。博格下属公司BURGFABRIEKA刚因为车轴供应问题停工,“如果中集加入进来,我们就是一个大客户,中集会在供应链方面带来新的优势。”麦伯良说。事实上,博格公司拥有品牌、技术和管理,但是高昂的成本阻碍了公司发展。   除了整合海外资产,中集更希望海外并购能够带来供应链协同运作并发挥效益。中集有可能会将部分生产转移到海外。   而对于特种车辆等高利润产品,中集可以发挥其成本优势,将海外公司的生产转移到中国来。“在中集还会在海外做专用车并购,但国内并购去年已经基本完成。”长期跟踪研究中集集团的吴昱村说,“未来这块的竞争能力可能会比集装箱业务还要强,中集的重心会转入气体容器、冷藏、特种车等。”对香港上市公司安瑞科的收购,实现了中集向特种装备扩张的意图,“中集将其私有化之后,可以做为一个平台做大特种装备业务。”   并购之道   自1993年开始,中集通过控股方式连续收购了大连、南通、新会三家集装箱公司,每个公司都在一两年内收回投资。精明的日本住友商社认准了中集的并购策略,中集每收购或新建一家企业,住友一律认股10%,只投资不派人。   中集的并购对象经历了最初的兼并劣势企业到目前强强合作的转变。“根据行业生产过剩、企业经营困难的特点,在前期的兼并对手上,中集集团选择了收购弱势企业,实现低成本扩张的策略。”做为弱势企业,被收购方缺少谈判筹码,价格基本由中集主导。   通过强弱联合迅速做大之后,中集收购策略主要是强强合作。如1999年出资2800万元收购了韩国现代集团青岛两个厂的资产。   中集所收购的那家韩国公司过程富有戏剧性。刚开始对方开价为1.08亿美元,麦伯良没有理睬,等韩方降到了5800万美元时,中集还价2800万美元。韩方代表跟中集的一个副总谈判时表示抗议,他认为韩方企业做集装箱的历史比中集早得多,中集不能总是表示它不值这个价,中集的负责人反问其现在的世界第一是谁?“韩方代表最后没有了脾气,只好成交。”   “我当时判断他一定要卖,他急于退出,他能够把我请去,那就应该表明价格有谈的空间,他已经从1.08亿降到5800万,那2800万就基本谈成,中间只不过是演戏而已。”麦伯良说。   在进行海外并购时,中集确定是否收购有两个标准,一是收购对象本身运作不错,第二,符合中集整体发展战略。“我们希望拥有欧洲市场,就只能通过并购那里的企业,比如车辆产业,我总不能在中国做了以后,就像人家卖衣服那样卖进去。”麦伯良说。   “40亿元的增长在其他公司看来是个很大的数字,但在中集也只有10%,对中集来说,通过并购整合来扩大规模是最有效率的办法。”联合证券吴昱村说。

心月天狐 发表于 2007-9-29 12:12

中集出了几个公告,大家看看,有什么观点说一下?
页: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查看完整版本: 中集集团(000039、200039)——相关资料 长期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