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渝
... ...
巴菲特当年在香港,以一元多港币购进中海油时,并不是因为该股有骄人业绩,当时中海油业绩属于低流,股价也持续低迷,而是看到了其实值,中海油股价太低廉了,已脱离了内在价值,而未来国际原油有可能持续走高,于是悄悄地打枪地不要大量买进,结果赚得盆满钵满 ...
是中石油 0857.hk,中海油那时候已经是得到市场认可的优质上市公司~ 美国次级债波及中国空调业
2007/9/12/10:08来源:慧聪机床网
现有网友评论 0 条 进入论坛
美国因次级信贷市场问题而造成了经济减速,虽然次级债危机对中国整体影响有限,但对空调业还是会产生很大影响。
一方面,美国次级债效应令国际金属价格大跌,空调原材料费用下降。在空调的生产费用中,原材料费占总成本的73%。其中,铜大约占23%;钢(包括压缩机)大约占32%;铝(包括冷凝器蒸发器)占13%;其他占5%。而对于铜、钢、铝等金属业而言,美国是其需求和定价的重要决定因素,美国次级债危机导致钢铁与其他金属业成为受其影响最严重的四个产业之一。
另一方面,美国次级债危机对中国出口业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家具、电子产品与纺织品行业。因为这些行业的业绩受出口形势的影响最大,一些产品的出口依存度达30%~80%。目前中国空调出口约占全球销量的7%,中国空调凭借其高性价比,在全球市场迅速占领了一个主导的地位。上个月次级债危机爆发后,空调业很多机构都迅速的调低了增长速度。
中国家用电器副秘书长徐东生在空调行业高峰会上建议说,空调业与这个非常有关系,强调空调业对美国次级债问题需要特别关注。 14号有人参加网上交流的话,帮忙问一下:股权激励何时实施、哪么多的股权投资有没有逢高抛出些,尤其是现在资本支出较高的情况下。 考拉提的问题我也支持。
中国证券报9月12日文章:9只机械股是投资“金三角”
http://stock.hexun.com/4862_2496876A.shtml
这篇文章提到“中集集团”的一段,很有意思,给大家看一下:
“中集集团 随着集装箱船运力过剩情况的改善,我们预计公司的集装箱业务的盈利状况在未来两年可望因此有所改善,近期是该业务最坏的阶段。半挂车业务上半年出口的比重下降,原材料价格上涨,整体毛利不如去年。不过,该业务国内整合的力度较大,效益逐渐显现。总体看,公司收入增长较快,业务仍处于调整期,外延扩张的步伐不断,盈利情况转好值得期待,维持“增持”评级。”
说实话,我真希望文章说的是真的,这两年是中集业务最坏的阶段。这两年,中集股价涨了五倍,市盈率仍不到三十;两年中股票十送五点多之外还有分红,每股盈利仍达到一元多。如果这样的业绩,是在中集业务最坏的阶段创造的,那么,中集的未来,的确值得期待。
[ 本帖最后由 shanmin 于 2007-9-13 01:48 编辑 ] 原帖由 考拉78 于 2007-9-13 00:11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14号有人参加网上交流的话,帮忙问一下:股权激励何时实施、哪么多的股权投资有没有逢高抛出些,尤其是现在资本支出较高的情况下。
我问 原帖由 清平爱 于 2007-9-13 08:42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我问
可能的话再帮忙问一下长兴岛那100亿投资的具体情况,怎么到现在也没见什么具体消息? 巴菲特“加码”减持中石油 套现10亿港元
2007年09月13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http://paper.cnstock.com/paper_new/images/2007-09/13/1189621046401bm0913b04001_b.jpg 郭晨凯制图 ⊙本报记者 杨勣
据香港联交所最新披露,继7月份减持1690万股中石油(0857.HK)H股之后,美国“股神”巴菲特8月29日再次大笔减持中石油,达9265.8万股,套现约10亿港元,减持幅度明显加大。与上次一样,巴菲特大笔出售的原因不得而知。不过,中石油回归A股在即,且国际油价近期屡创新高,这些因素对股价的支撑作用恐怕也正在巴菲特的考虑范围之内。
昨日,香港联交所权益披露资料显示,巴菲特旗下投资旗舰Berkshire Hathaway Inc.,申报于8月29日减持9265.8万股中石油股份,每股平均价11.473港元,涉资约10.63亿港元,其对中石油的持股比例由10.16%下降至9.72%。这是巴菲特第二次申报减持中石油股份,第一次是在7月12日,当日巴菲特以每股平均价格12.441港元出售了1690万股中石油的股票,将其持有的中石油股权比例从11.05%下调至10.96%,巴菲特首度大笔减持中石油所得款项约为2.1亿港元。在两度大笔减持后,巴菲特仍持有20.51亿股中石油。
据初步统计,2003年期间,巴菲特累计投入共约32亿港元资金购入中石油H股。不计每年的分红派息,账面盈利超过7倍。入股中石油4年多来,巴菲特曾多次表示无意减持中石油。对于巴菲特近期开始减持中石油,市场仍然无法猜测其最终用意。而中石油董事长蒋洁敏就此表示:“巴菲特出售中石油股份是正常的市场行为。”8月上旬,蒋洁敏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专访时曾表示,巴菲特的确是中石油的重要股东,在公司这几年的业务发展过程中,给予公司很大支持。巴菲特减持了中石油的股票主要是利益行为,公司的基本面依然优秀。此外,巴菲特的减持行为不会影响中石油发行A股。
8月下旬,中石油公布,公司上半年净利润达到818.3亿元,较上年度同期增长1.4%;实现销售收入3927.26亿元,同比上升20.3%。这一业绩超过市场的普遍预期。当时,在香港举行的中期业绩说明会上,蒋洁敏再次强调,巴菲特对中石油非常青睐,给予公司很多支持。而且,中石油不担心巴菲特再出售公司的股票,因为巴菲特也是要盈利的。
无论巴菲特减持中石油用意如何,但中石油的业绩表现还是受到市场认可。在中期业绩公布后,摩根士丹利将中石油目标价上调7%,至13.6港元,维持增持的投资评级,以反映受益于油价强劲上升的预期及公司储量和产量增长。大摩预计,在技术改善和在勘探方面的努力,中石油未来在储量发现方面将取得更大的成功。而且,由于不再预计油价出现逆转,相信随着储量的增长,中石油将是主要受益者。
近期,国际油价屡创历史新高,受原油需求强劲的支持,中石油H股的价格较8月17日的低点已有很大升幅。昨日,中石油H股上涨1.61%,收报11.36港元。
南方全球首发认购规模近500亿人民币
公司已于日前向国家外汇管理局紧急申请追加额度至40亿美元
□本报记者 易非 深圳报道
国内首只股票QDII——南方全球精选配置基金本周三发行火爆程度大大超乎市场想象,一举突破了QDII产品冷冷清清的销售困境,首日认购规模接近500亿元人民币,这一规模既大比例超越了该基金预定的150亿元人民币(约等值20亿美元)目标,更是原QDII产品50亿人民币首发纪录的近10倍,实现了质的飞跃,彰显了品牌基金公司超强的市场人气。
申请追加至40亿美元
南方已于周四刊登了提前结束募集的公告。记者了解到,为更好地满足广大投资者的理财需求,根据发售公告,公司已于日前向国家外汇管理局紧急申请追加额度至40亿美元(约等值300亿人民币)。
南方基金国际业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南方全球发售首日认购规模仍然大于40亿美元等值的人民币,根据发售公告有关规定,南方全球将采用比例配售的方式确认投资者的有效认购份额。有关配售比例的最终结果将于9月17日公告。未确认部分的认购款项将按照发售公告的规定于2007年9月17日从注册登记机构划出,退还给投资者。
市场关注的问题是,南方全球缘何能一扫QDII产品冷冷清清的营销现状,卖得如此火爆呢?南方基金副总经理,主管国际业务的许小松向记者总结道:其一,投资者对于南方九年积淀所形成的专业、稳健风格和资产管理能力的认同,相信有不少南方全球的投资者是买了南方基金的A股基金,充分享受到了专家理财收益的人群;其二,为推动全球资产配置这一科学的投资理念,南方先后举办了近千场投资者推荐交流活动,使得通过资产配置降低风险这一理念深入人心;其三,南方全球的产品设计和投资理念体现了国内基金公司“稳健出海”的原则——通过以投资港股和海外市场基金的方式,实现在稳健的基础上追求持续合理回报目标,迎合了国内投资者的理财需求。南方全球漂亮的营销战役确实掀起了一场居民理财新浪潮,为基金公司的QDII发行打开了空间。
选择合适时间进行建仓
此外,南方全球的运作情况也引人关注,该基金经理谢伟鸿在接受采访时称,该基金是以基本面分析为基础的价值投资,采取主动投资方式,精选并加重重点国家与地区的投资,美国、香港、日本、瑞士、意大利、巴西、俄罗斯、韩国、印度、马来西亚等十个市场的投资达到80%以上。目前主要考虑成熟市场的稳定性和新兴市场的进攻性,新兴市场目前集中在“金砖四国”和亚洲地区,未来也可能加重南美等地区的投资。
港股投资方面,谢伟鸿称,由于最近中资股上涨较多,估值相对偏高,因而,南方全球也不会仅仅限于H股和红筹的投资,而会采取多样化的投资策略,在重视中资股的同时,也会投资于质量优良的香港本土公司。
谢伟鸿表示,该基金将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建仓。
回复 #1683 股市潜规则 的帖子
估计是有很多基民把南方全球当成普通股票基金了。看来基金申购的盲目性越来越大。 许小年:A股市场风险正在积聚已到危险地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4日 03:01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许小年:A股市场风险正在积聚已到危险地步
图为许小年 图片来源:上证报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本报记者 邵刚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与金融学教授许小年在昨天举行的“《财经》论坛:中国金融新棋局”上表示,金融风险已经从金融机构转移到资本市场上来,A股市场风险正在积聚。
受惠于国有银行改革和银行业的对外开放,特别是国有银行的上市,银行业系统目前已经初步具有了风险抵御能力。许小年表示,目前金融风险正在资本市场上积聚,股票市场的估值水平已经高到了危险的地步。
许小年指出,尽管上半年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高达70%,但很大一部分是不可持续的投资收益。实际上,来自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利润增长仅有16%。目前,A股市场平均市盈率水平为60倍。如果以主营业务利润收入计算,A股市盈率已经达到了100倍。
“市盈率为100倍的市场是不可持续的。” 许小年强调,“同时,A股市场市净率已达到6.5倍,超过东京市场泡沫最高时的市净率水平。除了A股市场市盈率水平过高,债券市场发展缓慢也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软肋。”
许小年认为,投资者对风险的低估将直接导致过多资金进入
股票市场,从而把市场估值推到不可持续的高水平。本轮A股市场的上涨正是资金作为主要的推动力。 祁斌:证监会一直研究B股问题 主张不一需谨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4日 03:0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祁斌:证监会一直研究B股问题主张不一需谨慎
图为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 图片来源:上证报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本报记者 袁媛
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在昨日举行的“《财经》论坛:中国金融新棋局”上表示,“B股的问题一直在研究中”。
祁斌表示,证监会一直在研究B股问题,因为有人主张继续发展,有人则主张将B股和A股合并,看法截然不同,所以“需要谨慎研究”。
股权分置改革之后,A股市场的状况出现了很大的改变,各种制约市场发展的矛盾逐步被化解,融资功能也得到了有效的恢复。A股市场股权分置问题解决之后,B股何去何从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此前,市场对于目前B股市场的改革方式有过相关讨论,提到过“注销”、“A、B股并轨”以及“B、H股合并”等解决方法。 中信证券副总经理:B股已完成使命 应尽早解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4日 01:01 东方早报
早报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称,市场分隔没有必要继续,这是必然趋势,因为“市场总是统一的、要有规模效应”。
中信证券副总经理德地立人亦表示,既然B股已经完成使命,应当尽早解决。至于具体操作,可以考虑并入A股,也可以考虑其他方法,但首先是政府要下决心。
中国
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祈斌表示,证监会一直在研究B股问题,因为有人主张继续发展,有人则主张将B股和A股合并,看法截然不同,所以“需要谨慎研究”。 TCL——一个绑着石头往水底沉的胖子
文/沉钧
关注TCL的人都知道,李东生现在的日子很不好过。白电业务仍无起色,电脑部门缺乏投入,手机业务深陷“红海”,国际化遭受重创,连传统强项黑电也被指产品创新不足……,一切似乎不足为奇,环顾行业其他几大巨大,也没有哪家很好过。真正糟糕的是,这么大个集团,却没有一处像样的利润源,对于现金,TCL从来没有哪个时候像现在这样饥渴过。于是,即便仍戴着“*ST”的帽子,TCL也要硬着头皮搞定向增发!
从一家生产磁带的小作坊扩张成为一个具备冲击世界500强规模的大集团,TCL走过了二十六年的风风雨雨。这似乎并不能说太快,因为同时代的海尔进了世界500强,联想也做到了。但为什么TCL到了今天却陷入了泥潭呢?其实,TCL就像一个“暴饮暴食的胖子”,更可怕的是,现在这个“胖子”身上还绑着几块石头,朝水底里沉去。
散乱并且相互割裂的业务群以及各自为政的企业架构是第一块石头。长久以来,TCL集团的业务单元就呈现出一种杂乱和割裂的现象。杂乱并不是说太多,相较于其他巨头,TCL的产品并不算多,海尔产品线也一样漫长,但海尔的产品线受品牌和集团的控制程度相当高,并不像TCL那样相互割裂,各自为政。TCL缺少一种品牌的涵盖能力,在扩充产品线之初,并没有建立在强大的品牌影响之上,相互割裂的原因来自于其管理架构的松散——各个业务群“诸候割据”,太过独立。或许李东生的初衷是将放权作为扩大业务冲击力的一种手段,但结果却出人意料:品牌管理执行力的参差不齐,导致了TCL品牌在各个领域处于一种混乱和模糊,业务群之间的此消彼长弱化了口牌的核心价值,这样的情况下品牌在各个领域的公众形象又交叉影响着各个业务群的产品形象,以至于最近人们频频发问:TCL究竟代表了什么?
在没有实施那两桩轰动全球的国际化并购之前,由于行业景气、资金充沛等原因,这种不健康的多元化并不构成真正的危胁。国际化战略遭到重创后,加上行业趋冷,危机就全面显现了。要度过产业的冬天就要加大投入,但现在国际化失败已将资金消耗贻尽,面对嗷嗷待哺的众多孩子,“集团妈妈”就无能为力了。可以说,正是国际化的挫败触发了多元化的危机。TCL品牌的重塑历程将相当漫长,而要解决目前的问题,只有现金。其实,相对于开源,目前对于TCL来说,节流恐怕更重要,不健康的多元化致使TCL庞大的业务群大多数都没有竞争力,况且各业务群现已大面积陷入了行业趋冷的局面,与其继续消耗现金,不如卖掉套现,支援主业。
第二块石头就是进退两难的国际化战略。从2004年的两桩国际并购到今天,TCL只是从经营层面上国际化了,但品牌并未国际化。可能在今天的欧洲,知道并信任TCL产品的人并不比三年前多多少。这就好比一个糊涂的母亲,将有限的衣服和食物拿去施舍给别人的孩子,却让自家孩子挨饿受冻。当然,这样的比喻并不恰当,因为这并不是一项慈善事业,欧洲人并不会因此而感谢你。
当看到汤姆逊拿着大把的钱(我想大部分都是三年前卖掉电视机业务所得的吧)进入中国纵横驰骋时(事实上汤姆逊这个品牌对中国人来说从来都是陌生的,这也一定程度上证明了TCL当初看上其品牌的想法是错误的),不知道李东生会作何感想?汤姆逊和阿尔卡特究竟为TCL带来了多少品牌增值和核心技术,外界现在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两个业务之所以会被其母公司出售,一定是其市场地位已弱化或正在被弱化(至少在电视机和手机这两个领域是这样)。所以TCL想要靠这两个日落西山的品牌获利,恐怕还得交一笔品牌重塑费用才行。加上成熟市场的“红海”局面,劳工政策方面的苛刻限制以及高昂的国际化管理费用等等因素,即便是走上了正轨后,盈利也会有随时被蚕食的危险。
大量的案例证明,国际化是一个相当漫长和危险的过程,尤其是像TCL这样在品牌、资本、管理方面都还称不上一流,算不上实力雄厚的中国企业。我们不能学跨国公司的中国战略,他们的“中国并购”是大吃小,而我们的企业往往一走出去就“蛇吞象”。事实证明,小规模地,有选择性地国际化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上上选,如已在国际化途中小有成就的BENQ和爱国者。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联想,其并购IBM的PC业务后,之所以能够较为稳定,是因为其并购建立在国内市场占有绝对优势这种企业经营的理想状况之上,即使如此,现在他们的国际化旅途还远远称不上成功。而TCL无论在并购前后,从来都没有拥有过市场的绝对优势地位,随时都有被其他几大巨头挤掉的危险。而今,国际国内两条线同时陷入激烈竞争,TCL应付起来将更加疲惫。究竟应该怎样国际化,是一个需要漫长时间探索的命题,遗憾的是,留给TCL的时间并不多了。
另外,相较而言,目前最重的一块石头就是资金的短缺了,这个就不必多说了。TCL的定向增发已获股东的高票通过,8月过后,事情就会有结果。不过,23亿对于TCL这个已经习惯于“暴饮暴食的胖子”来说,到底够不够用还是一个未知数,从管理的角度看,TCL的“资金漏洞”太多了,需要用钱的地方太多了。
总结起来,精简业务、重塑品牌形象和业务流程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但这些问题在多年的不经意间其实已积聚深厚,加上国际化的拖累,难度已变得非常的大,时间也变得非常的紧迫。TCL和李东生似乎到了痛下决心,采用非常规手段的时候了。
由衷地祝愿那个“胖子”能卸下“石头”,早日“浮出水面”,即使它不再庞大,但只要强健就好了。
2007年8月6日 于重庆 原帖由 心月天狐 于 2007-9-14 13:55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TCL——一个绑着石头往水底沉的胖子
文/沉钧
关注TCL的人都知道,李东生现在的日子很不好过。白电业务仍无起色,电脑部门缺乏投入,手机业务深陷“红海”,国际 ...
不知道中集的国际化道路碰到哪些问题?是不是也出现过难以克服的障碍? 本来想转篇帖子,结果系统老是说不符合要求,我看了N遍也没找到什么反动、色情的言论,但就是贴不过来,还是算了
[ 本帖最后由 心月天狐 于 2007-9-14 14:10 编辑 ] 顶个先!!!:*31*: 原帖由 心月天狐 于 2007-9-14 14:05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本来想转篇帖子,结果系统老是说不符合要求,我看了N遍也没找到什么反动、色情的言论,但就是贴不过来,还是算了
应该是你要转的贴不允许复制 原帖由 心月天狐 于 2007-9-13 09:23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可能的话再帮忙问一下长兴岛那100亿投资的具体情况,怎么到现在也没见什么具体消息?
Sorry!问了5个问题,一个也没回答!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9月14日 17:35 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为加强货币信贷调控,引导投资合理增长,稳定通货膨胀预期,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07年9月15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
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3.60%提高到3.87 %;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由现行的7.02%提高到7.29%;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也相应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上调0.18 个百分点。(完)
附表:
http://www.sinaimg.cn/cj/china/hgjj/20070914/U1633P31T1D3980406F46DT20070914174834.gif 原帖由 心月天狐 于 2007-9-14 14:05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本来想转篇帖子,结果系统老是说不符合要求,我看了N遍也没找到什么反动、色情的言论,但就是贴不过来,还是算了
有时候就是这样,把链接贴过来就行了。就是http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