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g-h 发表于 2007-8-23 01:36

中集天达登船桥在厦门国际邮轮中心成功接驳邮轮2007年7月9日2007年7月7日,在厦门国际邮轮码头,由中集天达生产安装的旅客登船桥成接驳香港“宝瓶星号”豪华邮轮,厦门国际邮轮中心的用户和邮轮上的外籍船员对中集天达生产的登船桥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是厦门国际邮轮中心的第一台旅客登船桥,也是中集天达继烟台港、大连港登船桥项目后,又一次成功运作此类项目。
厦门国际邮轮中心(暨厦金客运码头)是新建的世界一流邮轮码头,可接待国际豪华邮轮。同时,因其便利的地理位置,可直接通航台湾金门,是连接海峡两岸的桥梁。
http://www.cimc-tianda.com/UpFiles/Images/209/2007/8/4/12652.JPG


meng-h 发表于 2007-8-23 01:37

中集天达登机桥成功进入中东市场

2007年5月15日

经过激烈的国际投标竞争,中集天达最终取得中东沙特吉达机场18条登机桥的项目。

近年来,中东诸国投资新建、扩建大量机场工程项目,且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是全球航空业发展最为迅猛的地区之一。此次取得沙特吉达机场项目,为中集天达开拓中东市场打下一个良好的开端。

carolingian 发表于 2007-8-23 09:02

这个登船桥还是很有市场的。

meng-h 发表于 2007-8-23 15:28

终于又加息了
作者: 翟敬勇
时间: [ 2007-08-23 02:13 ]

前天晚上朋友发短信告诉我,央行又加息了.我着实兴奋了一会.我们韩总问我加息后股票是涨还是跌.我毫不犹豫的告诉他是涨.昨天万科增发推介会,我去了,同样抛了一个问题给郁总:"央行第四次加息表明中国已经进入加息周期,请问您作为专业地产人士,您认为银行利率达到什么阶段是房地产行业的承受极限;您认为银行利率达到什么阶段是按揭贷款者的承受极限."郁总也没有给出我太明确的回答.会后我和两个朋友聊了一个小时,还是没有明确的答案,(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这个问题).
对于为什么我比较关心这个问题?因为加息是抑制通货膨胀的最佳的办法.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中国从05年7月就开始进入温和通胀阶段,正是因为央行的行动迟缓所以,导致目前全国进入了高通胀.高通胀对于经济的伤害是不言而喻的.本来发改委想通过提高煤、电、油、运等价格调整产业结构,高通胀让这些国家能够控制的价格一拖再拖,但这些只能拖,而不能不涨价。前段时间去北京,听石化领域的人讲,油价太便宜了,最少还要涨8块,现在压制,等压制不住的时候就会市场调节了;电价不涨,到时就要闹电荒。这些观点对和错我们不评价,至少有一点我个人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去做事情。公用事业的产品价格上涨是必然的,政府限价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受苦受难的还是老百姓。
至于央行为什么不愿意加息,主要是中国的银行也承受不了加息带来的利润下降。我朋友告诉我,美国的存贷息差只有1%,试想想,我们中国有几家银行能够承受。利益集团的博弈,导致错过了最佳的控制通货膨胀的时机。
为什么加息市场还会热烈的响应呢?主要是大家认为政府意识到了不加息的严重危害。加息就会减轻通胀的压力。现在温和的加,比在最后意识到错误之后猛加要好的多。

meng-h 发表于 2007-8-23 18:33

次按风暴在扩散 北水南流慢慢来
作者: Value杂志
时间: [ 2007-08-23 04:02 ]

次按风暴在扩散 北水南流慢慢来

文/林行止


国家外汇管理局前天“出其不意”地宣布批准所有持内地身份证的中国公民,可以透过中银天津滨海新区分行及香港中银国际证券公司,买卖香港上市公司股票,与过往中国有关香港的经济策略都打出一切为了香港利益不同,当局指出“放宽个人对外投资的汇兑限制,是促进境内个人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市场优化资产配置、分散投资风险、提高资金收益的有益尝试,也是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拓宽外汇资金流出渠道,促进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重要举措”。中国国际金融首席经济师哈继铭甚且认为:“新措施主要从国家利益出发,目的是让外汇流出海外,以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并预防A股进一步急生导致泡沫出现,同时亦会收窄A、H股差价。”“在商言商”,不渗进丝毫不着边际的假大空政治词语,在笔者看来,是中国的一大进步!

非常明显,“北水南流”(“调”字有政府统筹调动的含义,与“资金自由行”不相配)大有利于香港,正如财政司司长所指出,“此举有助巩固及发挥本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用”;金管局总裁和证监会主席亦持同一态度。一句话,此举对中、港二地的金融业务发展都有利,股市有新资金注入,生机勃发,更具吸引力,世界炒家纷至沓来,可以预期。

这一回新措施出笼,与过往必然雷厉风行的作风大有分别,这也许是有关当局担心突然有大批资金涌港,把主要包括H股的香港股价推至超偏高水平,为海外机构投资者及本地大户制造获利回吐机会,结果令内地股民有损失或成为不情愿的长线投资者,因此上情不急于下达,海滨新区分行行员遂对新措施未完全理解因而未拟订具体工作指引。无论如何,投资香港应慢慢来,内地资金有序的流港,才不会造成炽热炒风;而在此过程中,内地股民有时间观察、学习香港股市的特性(本港股评人应北上“宣道”),为未来投资做好功课。

和所有在自由世界发生的物事一样,“北水南流”对香港时常亦是好坏参半。“好”的大家都知道了,“坏”的有在哪里?笔者的看法是,如果内地资金充斥香港市场,北京政府便成为香港股市的主宰——用七、八十年代风行的老话,北京成为香港股市电梯的操控者,它会配合国家政策控制电梯的升降,哈继铭说的明白:“中央一旦看见两地市场出现泡沫,随时可以叫停或防止大量境内资金对外流出。”什么是泡沫?何时叫停?由于不可能有明确公开以至于大多数人认可的指引,内地、本地和海外普通投资者可说完全处于被动、无助的地位,唯有搭通天地线的内幕客才有臆测其中的本领;内地尚无内幕交易法例,而即使立了法,在人治驾临法治的地方,“有办法”的人还是肆无忌惮胡作非为,这等于说接近金融决策层的少数人有比普通人高的获利机会。事实上,股市不可能没有泡沫,如果说“股价升幅超出基本因素支持”便是泡沫,那么,股市岂不是有如一潭死水?会计师岂非成为股市长胜军?现实是股市必须大起大落、经常“偏高”或“偏低”,才能吸引投资者的兴趣,进而为企业上市集资营造优良环境;而精于“计数”的人,很少有机会在不按会计原理升降的股市大有斩获的。

昨天港股暴涨急泻,虽然收市仍录得百余点升幅,但这样的走势,反映股民了解新政策对股市只有“慢热效应”,由于过去不断有内地资金透过秘密渠道流如香港市场,如今这类资金绝迹,等于新措施产生经济学家所说的“代替效果”(Substitution Effect),意味日后流港的实际资金不若一般人估计的多,对股市的刺激因而不会太大。说到底,在现阶段而言,决定港股去从的,还是欧美尤其港元与其货币联系的美股走向。大体而言,联储局调低贴现率带给股市的只是短期刺激,信贷市场毫无反应,有如“猫头鹰便秘”(Constipated owl;猫头鹰整天睡眠,巍然不动,便秘时连大肠亦不动;如此形容信贷市场不为调低贴现率所动,贴切生动。此形容词大概来自英语世界的寓言或童话),它因此不可能改变“墨非法则”(Murphy’s Law,有可能出错的物事最后必会出错),这既是说,那些困难重重的金融机构及对冲基金,迟早都要面对过去数年的错误投资决策;令人对美股忧心忡忡的是,上周末又有多家一共持有约三千亿美元“资产抵押商业票据”(Asset Back Commercial Paper,ABCP)的欧美机构投资者宣布出现“流动性”困难,这正是短期(三至六个月)债券、票据孳息再挫(前景不明资金流入定息市场令债价上升孳息下降)的底因。

经验告诉大家,直接或通过贴现窗“注资”,只能和缓而不可能使问题金融机构起死回生,联储局的做法是要那些胆大妄为的机构付出代价,而希望不致祸延整体经济而已;面对这种市况,已是惊弓之鸟的投资者大都不愿承担风险(risk averse),股市因此是反弹而非再进入升市!美国财政长保尔森昨天指出金融市场前景没问题,但必然要承受“再定价”的风险。换句话说,他认为股市可能下挫后金融市场才稳定。

在这种大环境下,股市是买家市场的性质不变,内地资金慢慢流港,就赚钱上来说,是远胜于匆匆而来的。有一点内地官员必须明白的是,股市升沉受投资者情绪牵动,与国力强弱无关,大跌市因此不等于经济甚至“国家”有问题。欧美日股市在其国力大盛时都曾跌个四脚朝天!



2007年8月22日 信报


阅读全文

jwmei0039 发表于 2007-8-23 20:16

中国重汽(000951)披露公司中报,得益于重卡产品产销两旺,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同比增长了近3倍,每股收益达到1.05元。

  报告期内,由于重型卡车市场旺盛的需求,加上合并桥箱公司财务报表的影响,公司各项经营指标取得了大幅度的增长。1-6月公司共销售各类重型汽车35101辆,同比增长54.76%;实现销售收入852846.78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83.76%;净利润33989.23 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95.6%。

jwmei0039 发表于 2007-8-23 20:22

秦晓的静悄悄革命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3日 14:35 《英才》
  133年的长寿公司 7000亿的重生课程

  文•本刊记者 朱雪尘/图•本刊记者 梁海松

  9月14日,在北京招商局大厦的办公室里,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接受了《英才》杂志的专访。

  采访的前一天,喜欢研究学术问题的秦晓还作为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的理事,在上海主持了一个与美国兰德公司的学术讨论会。

  2001年,秦晓离开了奋斗15年的中信公司,来到招商局。虽然那时招商局刚刚走出亚洲金融危机的泥潭,但是公司财务状况依然处于困境:2000年,招商局集团总债务(有息债务)235.6亿港元,净利润0.44亿港元,不良资产近50亿港元,经常性现金流量不足以支付债务利息,如此汇报令第一天上班的秦晓心中一紧。

  五年转瞬即逝,秦晓在招商局这盘大棋上落子稳健。前三年阶段重组目标已经提前实现,而后两年已经开始对招商局的再造工程。

  在经过三年重组之后,2003年,招商局总债务降到141.6亿港元,在2004年增加投资的前提下,总债务控制在177.79亿港元,撇账和拨备50亿港元,基本消化了历史形成的不良资产。2004年经常性利润提高到50.66亿港元,净利润达到40.09亿港元,净资产利润率由2000年的0.3%,提高到21.96%。

  招商局财务状况的根本好转和资产质量的迅速提升,似乎并未引起外界的关注。不久前,国资委公布了“中央企业负责人2004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结果”,招商局位列A级企业第12位。对此,有人不相信:在石化、电信、电网、电力、钢铁、汽车等垄断行业或超大型企业林立的国企中,一家五年前还面临困境的企业,几年间会有如此大改变?转危为安的时间又怎么会如此短暂?或许这是因为招商局的稳健和秦晓本人的一贯低调。采访中,秦晓几次强调,在招商局过去几年的变迁中,更多地应该写这个企业,而不是他个人。

  如果说低调是秦晓给人的第一印象,那么秦晓办公室里一幅李白的《将进酒》却又从另一个侧面流露出他内心的不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站立潮头的秦晓称这五年来在招商局进行了一场不为外界所知的“静悄悄的革命”,“静悄悄”一如秦晓的低调,而“革命”又如秦晓不羁的气魄。

  艰难的起步

  “现金缺口8个多亿”

  《英才》:听说你接手招商局的时候是最困难的时候,那时情况到底有多糟?

  秦晓:我接手招商局不是最困难的时候,是比较困难的时候,因为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那是在1998年,由于亚洲金融风暴,集团出现了支付危机。我来的第一天,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集团经常性的现金收入和经常性的现金支出有没有缺口?总经理说有,我说多少,他说约8个亿。我心里觉得这是非常大的事情。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涉及到一系列的问题,资产质量、管理、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等等,这些数字改变需要结构的调整、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既要快刀斩乱麻,也是细活慢工;既有资产、组织架构的重组,也有思想上的统一,认识上的深化,都蕴含其中,你说难不难?

  《英才》:统一认识困难吗?

  秦晓:第一是理念上统一,第二是利益协调。在走了一段弯路之后,理念上的统一相对比较容易,但利益协调则要困难得多。这么多一级公司撤消或变成二级公司,这在原来是没有的。集团的副总裁究竟是分管子公司,还是按职能来分工?如果按照子公司来分管,那他在总部不就成了子公司的代言人,代表子公司来寻租,来争夺资源?另外,如果子公司把情况汇报给他,他同意了,职能部门还怎么审核?所以分工就要调整。还有本来由子公司控制的权力,收上来,如资金、人事、机构、资本项目活动等。

  《英才》:你把财权收上来,反对肯定很激烈吧?

  秦晓:子公司从法律上讲是一个独立的法人,但法律的概念和管理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在公司内部管理体系中,子公司只是一个经营单位,没有投资的权力,没有持有现金的权力,现金要全部集中到总部,我们大概集中了30—40亿的现金,这对我们还债起了很大作用,所以下属的经营单位基本上是成本中心,不是利润中心,更不是投资中心。

  慎用硬性权力

  《英才》:正因为这样,所以在重塑招商的过程中,你给外界的感觉是一个强势的作风?

  秦晓:我不认为自己属于强势领导的类型,相比而言我更崇尚制度的约束,更偏好使用软性权力,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种弱势的风格。

  《英才》:你觉得用硬性权力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秦晓:我是说慎用硬性权力,所谓硬性权力的使用是指在缺乏认识统一、利益协调的条件下,依靠职务的权力作出决定。硬性权力会带来短期的高效率,但长期的成本太大。能不用硬性权力的就不要用,要慎用。但是我从来不说我不用硬性权力。软性权力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更注重理念、制度和文化,“自古知兵非好战”,能用软性权力解决的问题就不要用硬性权力。

  《英才》:在2004年,网上有一个企业家影响力排名,在招商局系统里面,马蔚华是第一,麦伯良是第二,你排第三位。你怎么看?

  秦晓:马蔚华和麦伯良都是行业中的佼佼者,榜上有名,而且位居前列,表明市场对他们的认可。招商局是一个多元化的结构,在主要行业都居重要位置,但市场影响力还不够。

  《英才》:不为外界所知跟你性格低调有没有关系?

  秦晓:也有关系,我不太热衷这类评比,我很少接受媒体专访,大概一年一次。

  《英才》:你担心实际上想谈的东西并不是媒体感兴趣的?

  秦晓:对,因为多数媒体(包括一些评选活动)并不关心企业的静悄悄的革命,比如财务状况的改善、资产质量的提高、组织架构的调整、劳动生产率的提升等,他们更关注兼并、收购、上市这类有“轰动效应”的新闻。其实企业的发展、竞争力的提高,更多的是依赖前者,即内涵式的(organic growth),后者是外延式的(inorganic growth),是一种重要的方式,但最终还要回到前者。

  《英才》:静悄悄的革命现在进行到什么程度了?

  秦晓:在经过三年重组之后,2003年,招商局总债务降到141.6亿港元,在2004年增加投资的前提下,总债务控制在177.79亿港元,50亿的不良资产全部消化。2004年经常性利润提高到50.66亿港元,净利润达到40.09亿港元,净资产利润率由2000年的0.3%,提高到21.96%。

  你可以看到2003年,在总资产、净资产保持适度增长的情况下,利润大幅度提高,资产质量明显改善,债务下降40%。

  《英才》:那么未来的目标又是什么?

  秦晓:2001年开始到2003年是我们战略目标的第一阶段,即要重新整合一个招商局。从2004年开始第二个阶段,用5年时间再造一个招商局,利润、净资产、总资产都会翻番。

  均衡的风格

  “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是全力以赴,但不要患得患失。”

  《英才》:听说你很喜欢下围棋,你下棋的风格是怎样的?

  秦晓:业余棋手都下快棋,算不清楚,长考反而出臭棋。

  《英才》:是以攻为主吗?

  秦晓:均衡。

  《英才》:这种均衡在管理上是怎么体现的?能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吗?

  秦晓: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极大化,而且具有可持续性。影响这一目标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现为规模、效益、质量,他们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是正相关,有时候负相关,是一个互动的网络系统,而不是单一的因果关系,所以研究问题的时候,首先要确定一个目标函数,然后找到影响这个目标函数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把握平衡点,然后看变化情况,再调整。

  《英才》:你觉得自己好胜心强吗?

  秦晓:我比较平和,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是全力以赴,但不要患得患失,我不是很功利。

  《英才》:你平时的修持方式是什么?

  秦晓:主要是克服功利思想,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困惑也好,豁然开朗也好,都要保持“得也淡然,失也泰然”的心态。

  独立成章

  秦晓印象

  企业家里的经济学者

  与秦晓的交谈,始终保持着一种亲切的气氛。这位掌管近7000亿资产的企业家,看起来更像一位经济学者。

  作为国企老总,秦晓把战胜挑战视做自己最大的使命。招商五年,秦晓说他和他的同事们进行了一场“艰苦”的“静悄悄的革命”,开辟了招商局的一番新气象。

  1947年出生的秦晓经历了很多,“文革”时在内蒙古插过队,他对内蒙古文化的理解不是“狼文化”而是“马文化”。或许正是马的性格令秦晓改变很多,“你到社会底层,再站立起来,再走出那个环境,你会留下很多东西。”究竟内蒙给秦晓留下什么?是马的默默无闻,吃苦耐劳,还是奔腾不羁,不愿束缚?他不愿说。我们只知道离开那片草原之后,秦晓至今仍对那片土地怀有深深地牵挂。

  或许正是内蒙古的那段经历,令秦晓改变了很多。此后,在中信15年,他一步步从基层做起,当上总经理;上学读书,一个字一个字,硬碰硬拿下剑桥经济学博士;招商五年,他低调务实,把一家当时深陷危机的国有企业,带出困境,走向辉煌。

  什么事情总要作出选择,而秦晓选择的似乎都不是一条“超近”的路,也都不算坦途,都是面临挑战,需要努力才能成功的人生旅程。

  从中信出来到招商,一方面,秦晓充分地融入了招商的文化;另一方面,他的理念也改造了招商,改变了招商的文化。这无论是用硬性的权力,还是软性的权力,最终的结果令人们看到了一个重塑后的充满动力的招商局。

  秦晓是一个围棋迷,黑白世界的无穷变化给他带来了乐趣,均衡的把握则使他感悟到对境界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他也喜欢打高尔夫,执着于每一个动作的一致性。而这种性格上固有的痴迷、热忱和专业的标准,不知道是否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了对招商运作中的思考,也许正如他自己所说,真的是“在所有领域,大道理都是相通的”。

  他的同事告诉记者,秦晓经常在公司就餐,而饭菜也只是盒饭而已。当记者提及此事,秦晓却很淡然,他说这只不过为了节省一些时间。秦晓说每天不会下班很晚,大概晚上六七点钟便会下班,他要求自己在公司的时间都是很有效率的。

  谈到名与利,秦晓说平时自己的修持就是克服功利思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是那种“更看重过程”的人。

meng-h 发表于 2007-8-23 21:36

个人境外投资下周启动 将推广至40个重点城市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3日 19:37 新浪财经

  新浪财经讯 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23日表示,作为首批境内居民海外证券投资试点的“港股直通车”业务,预计将于下周开始在天津受理客户申请,之后将会陆续推广到40个重点城市,这些城市的分机机构也将可以受理客户申请。

  他表示,目前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就绪,中行天津分行将为此业务提供资金存款和清算服务,预计下周将公布开办业务的具体机构和流程。

  工行董事长姜建清同日也表示,工行正在积极申请参与到这项业务中来,并且已经做好准备。有消息称,工商银行将与申银万国(香港)有限公司合作,在下一个试点地上海开展相关业务;下一步,还将伸延至建设银行与国泰君安。

meng-h 发表于 2007-8-23 22:11

西南航空的神秘因素

——
 
    带来西南航空成功的“神秘因素”是这样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员工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支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员工职责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界;以及航班协调人员与基层管理人员的独特角色定位。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是商学院教育中使用最多的案例之一,它持续三十多年持续盈利的历程堪称奇迹,它在美国民航业总市值中所占比例超过70%。不过在商学院之外,西南航空在中国的影响力并不广,被偶尔提及时,它也常常被广泛误读:这是一家以点对点模式开创廉价航空的公司,它把对手设定为汽车而非其他航空公司……

    在我摒弃自己过去曾持有的那种“战略决定一切”的想法之后,阅读乔蒂·吉特尔教授所著的由大量西南航空基层员工的话组成的《西南航空案例》,我发现,带来西南航空成功的无法复制的“神秘因素”是这样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员工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支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员工职责之间没有明确的边界;以及航班协调人员与基层管理人员的独特角色定位。

    谈到西南航空公司,我头脑中最先闪现出的总是两年前听到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领导力教授忻榕所描绘的那个画面:在一个圣诞节前最繁忙的季节,她看到西南航空的飞行员帮助行李员装卸行李。就我看到的各种关于西南航空的资料看,这不是个别现象。一般来说,飞行员位于整个体系的最高层,他在需要时对其他同事施以援手显示所有员工以公司整体绩效为重:让飞机尽快起飞。这个画面的意义远胜过西南航空的创始人、董事长赫伯·凯莱赫偶尔在飞机上充任空中乘务员的画面,后者是商学院教授们在阐释西南航空案例时必备的视频片断。

    相比而言,美国航空公司的一位机坪工的话描绘出了其他公司员工间对他人工作的轻视:“我们这儿有些员工认为自己比其他人强。登记口服务员和票务员觉得他们比机坪工高一等,机坪工认为自己比机舱清洁工强——觉得那些活儿是胆小鬼和女人干的。机舱清洁工又瞧不起大楼清洁工,而机械师又觉得机坪工只是一帮管行李的。”员工相互之间的怠慢轻侮只会使得员工的关系变得紧张,使得协作异常困难。

    员工之间的相互轻视在任何公司都是很常见的现象。理论上讲,这是因为不同职业常常是按照其成员的地位差异而被划分确立的,而这些团体可能会竭力通过滋养对他人工作的不尊重来提高自己的地位。劳动分工也被认为是生产效率提高的关键因素。但我们不难理解,相互之间的不尊重所带来组织分裂给组织绩效造成极大的障碍。

    吉特尔建议以全局化的社会认同感取代现在在各种组织中非常普遍的排斥与他人联系的、局部的、支离破碎的自我认知方式。西南航空公司一位客户服务员说:“没有人觉得其他人干的活儿不稀罕。……没有哪个部门比别的部门更重要。”以高度的尊重对待彼此,这是西南航空在有着高度地位意识的民航业中开创的做法,对于主要由知识工作者(知识分子)组成的组织,在其中没有地位意识,但源于知识分子的那种瞧不起他人工作的现象却更为严重,这是基于知识的组织需要面对的新难题。

    西南航空的各种做法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这使得它从事各种工作的员工之间有分工,却没有界限。和别的公司一样,西南航空的工作职能通常会达到20种之多:飞行员、空中乘务员、餐饮服务人员、营运协调人员、机械师、机舱清洁工……它的问题为导向表现在,一是各种工作之间的互相协助和互换;二是非常宽泛地衡量绩效。

    在西南航空公司,任何人都可以做任何一个职能的工作,所有的岗位说明最后都写明:“一切你需要为提升整体营运业绩所做的工作。”一个西南航空机坪主管说: “只要能让飞机起飞,干什么都行。”相反,在许多组织中,介入他人的工作领域被认为是一种可怕的冒犯性行为。在另一家航空公司美国空中桥梁航空公司,飞行员如果帮着提了一件行李,机坪部门会提交一封申诉信,飞行员然后不得不写封信回答说“我很抱歉”。

    宽泛地衡量绩效,主要指的是西南航空以“团队延误制度”来寻找航班延误原因,而不是激烈地把延误原因归罪于某个职能部门或个人。这种制度可以驱散责备、鼓励学习。这种制度的优点在于,首先,它避免了员工的这种错误趋势:以忽略组织目标为代价来关注其职能目标;其次,寻找责任人会使得员工倾向于隐藏信息,从而损害信息共享和信息了解的过程,而正如我们所知,了解真正的错误原因我们才可能做出改进。

    最后,航班协调人员与基层管理人员的独特角色定位对西南航空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航班协调人员协调有关一架飞机降落起飞所涉及的所有部门与团队,他们依靠人脸而不是计算机来作为协调界面;与同行相比西南航空比重过高的基层管理人员担当的是教练与激励者的角色。西南航空的这两个做法都和当下流行的管理智慧几乎完全相同,最近几十年的管理思潮是强化计算机的信息协调功能,和削减基层管理人员。

    民航业的运作必然地是由许多职能部门共同协作的,因此每家航空公司都有一个所谓“边界桥梁”的角色——营运协调工作人员。他们处于各个负责飞机卸载、清理、重新装载、然后起飞上路的职能部门之间沟通交流的中心。

    对其他航空公司来说,可能一个营运协调人员要负责3-15个航班,而西南航空为每一个航班配备专职营运协调员。这源于对这一职位认识的不同,传统观点认为,这个职位的工作是收集、过滤、转换、诠释以及传播跨越组织界限的信息,在西南航空,这个职位上的人扮演着一个重要的社会角色,用人脸而不是计算机屏幕来作为协调的界面。吉特尔说:“当一份工作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或电话来协调的时候,社会交流和互动的一项重要元素就丢失了。……协调并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送。相反,协调要求做到的是大家都能理解信息的含义,从而协助集体行动。”

    当代许多管理学者都认为基层主管对团队的合作和协调起着阻碍的作用,都建议建立基层主管尽量少的平面式组织。按照员工数目,西南航空却拥有比同行多得多的基层主管,按西南航空副总裁的说法:“正当其他航空公司都在裁减主管数量的时候,我们却拥有着大量的主管去鼓励、指导员工。这为我们这儿带来了一种家庭般的氛围。”

    西南航空的主管要与一线员工并肩工作,同时以解决问题和提出建议的方式对员工进行“辅导”。一个主管负责较少的员工,他可以与直接下属进行更加频繁、深入地交流,“随着主管与其直接下属之间的社会距离、信息获得方面的差异得到减少,主管也就能更有效地履行其辅导和反馈的职责”。如果主管配备不足,他们就会不得不主要关注“不良分子”,主要承担监督角色,西南航空的做法可以建立主管与员工之间更加亲密、更加非正式的关系。

让梦想起飞 发表于 2007-8-24 08:03

中集集团(000039)垄断蓝筹 投资价值显现
2007年08月24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周四大盘顺利跨越5000点整数关口,盘中个股行情较为突出,尤其是二三线股,成为沪深两市涨停的热点。目前二线蓝筹的上升较权重股对指数的影响为小,这能有效避免指数的快速上升,而且二线蓝筹股一般拥有良好的基本面和业绩预期,市盈率和市净率相对较低,在指数处于高位的情况下,有较好的安全边际。
  从近期的资金流向看,二线蓝筹成为资金流向的洼地,建议关注近5年来主营收入和净利润增长达四倍的高成长绩优蓝筹股中集集团(000039)。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及相关设备主要供应商, 是我国高成长股的典范。对于公司在集装箱领域的优势及高成长,市场普遍印象深刻。中集集团今年上半年在国内外进行了频繁的合作,几乎每月都传出令人振奋的并购消息。

  公司对国内外多个运输装备公司的收购,将为其提供新的发展机会。权威机构预测其2007年和2008年每股收益分别将达到1.35元和1.68元,投资价值极为突出。目前该股整体量能配合良好,周三放量向上突破多条均线压制,周四主动缩量盘整,后市加速上攻有望展开,建议积极关注。(新时代证券 黄鹏)

hansonli 发表于 2007-8-24 13:03

《中集》月刊第164期 新鲜上架
http://www.cimc.com/UpFiles/Files/2007-8/UpFiles2007_8_24_9_14_22.pdf

shanmin 发表于 2007-8-25 13:08

Cees Van Der Burg,博格公司前任CEO,尽管已功成身退,这次执意宴请麦总,他非常热情的说:"我找到了一个好公司,一个可以托付和信赖的好老板,为大家找到一个更有Power的老板.我们没有遗憾,对得起父辈,家族,对得起手下的兄弟们.相信麦总会带领Burg走向更大的辉煌,我盼望公司更加壮大."

[ 本帖最后由 shanmin 于 2007-8-25 13:15 编辑 ]

laoyang888 发表于 2007-8-25 13:38

上周去了呼和浩特,那里由于要承接奥运会项目加上迎接自治区60周年大庆,重新建了一座候机楼。我返回登机时又看到了熟悉的CIMC,是中集的登记桥!!!:)

拉拉706746 发表于 2007-8-25 16:04

谢谢分享!

:*19*: :*19*: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7-8-25 17:50

巴菲特或“淘宝”次级债危机


  □本报记者 李豫川               
  8月22日,美洲银行(Bank of America)宣布向处于困境中的美国最大抵押贷款机构——全美金融公司(Countrywide)注入约20亿美元资金,以帮助后者缓解现金短缺危机。

  美洲银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肯尼斯·利维斯在一份声明中指出,目前的股市震荡已经严重低估了全美金融公司的业务和资产价值。据悉,美洲银行的投资将作为一种特别可转债,它可以18美元一股的价格将这些债券转换为全美金融公司的股票。

  无独有偶,美国“股神”日前也暗示,他不排除适时介入次级债危机。巴菲特上周在接受CNBC电视采访时称,信贷市场和房地产的恶化可能意味着一些“真正”的投资机会。

  伯克希尔公司日前发布的第二季度业报称,旗下保险部门对AA及以上评级的住房抵押贷款担保证券的投资比第一季度增加了一倍,达到了37亿美元。截至6月30日,巴菲特的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共拥有近470亿美元的现金,除此之外,该公司还持有约740亿美元的股票和270亿美元的债券。

  巴菲特一再声称“别人恐惧时我就要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在欧美资本市场哀鸿遍野的情况下,这位老谋深算的投资家似乎正打算积极介入,巴菲特已经开始加大了涉足住房抵押贷款担保证券市场的力度。

  《华尔街日报》预计,巴菲特可能会购买全美金融公司的部分股份,该公司股价因次级抵押贷款风波而大幅下挫。8月16日,全美金融公司股价跌至年内低点18.95美元。据悉,全美金融公司的资产包括债务服务业务以及优质住房抵押贷款和住房抵押贷款担保证券,这些可能对巴菲特具有吸引力。

  巴菲特奉行“买入并持有”投资原则,但并不回避良好的短期交易机会。他说,如果能够获得更好的回报,他会毫不犹豫地重新进行投资。在2002年的安然公司(Enron Corp.)和世通公司(WorldCom)财务丑闻后,伯克希尔公司购买了25家能源公司和部分电信公司的高收益债券,因为这些债券当时受累于行业丑闻而定价都很低。到当年年底,伯克希尔公司持有的垃圾债券数量增加了五倍,达到83亿美元。

  2003年底,伯克希尔公司公布来自这些投资的已实现收益约为11亿美元,收益率为13.3%。目前,伯克希尔公司仍持有29亿美元的垃圾债券。巴菲特说,如果有人能给他带来他感兴趣的交易,他会卖出这些垃圾债券。

  巴菲特日前增持了一些金融股,包括部分卷入抵押贷款市场的银行股。8月初,伯克希尔公司披露,该公司增持了美洲银行和富国银行(Wells Fargo)的股份。美洲银行是美国抵押贷款领域的第六大贷款行,而富国银行则是仅次于全美金融公司之后的第二大抵押贷款行。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7-8-25 17:52

下周经济及金融数据


  下周经济及金融数据
  星期一 美国   7月成屋销售数据

  星期二 德国   德国8月经济景气数据

  星期三 美国   美联储公布8月7日会议记录

  星期四 澳大利亚 澳洲第二季度经常账

  星期五 加拿大    第二季度GDP

meng-h 发表于 2007-8-25 19:04

比尔·盖茨与沃伦·巴菲特A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sDI8R4CCq4/

比尔·盖茨与沃伦·巴菲特B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yqy2BMneB2Q/

比尔·盖茨与沃伦·巴菲特C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CXOjllyBbo/

没有理想 发表于 2007-8-26 00:02

3、
尽管营业毛利上涨35.4%,但经常性营业利润却下降3%,主要原因是三费上涨幅度大于营业毛利上涨幅度, 三费合计上涨80%,其中,营业费用上涨32.6%,基本合理,财务费用的大幅上涨是因为人民币升值及利率上调导致汇兑损失和利息上涨,也无不妥,惟独管理费用大涨102%(或4亿元)另我费解,报告也没解释,不知何因?这是0039中报业绩下滑的关键原因。


管理费用的增加包括咨询费,审计费,诉讼费,我想是由于中集上半年进行的一系列收购活动以及官司造成。
财务费用的增加主要是筹资活动中的利息费用和金融机构手续费以及汇率损失造成。
公司今年活动很多,不花一些钱是不可能的。多事之秋嘛

meng-h 发表于 2007-8-26 02:14

央行行长助理易纲:将避免利率长期为负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5日 02:2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央行行长助理易纲:将避免利率长期为负

央行行长助理易纲昨天表示,现在须主要防范货币升值压力、贸易盈余过多、资本流入过多三大风险 本报记者史丽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本报记者 苗燕

  “我们应该以一个正面的态度吸取亚洲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应当坚持在改革开放的方向上继续前进。”央行行长助理易纲昨天在“防范危机 化解新的金融风险”论坛上表示:“在资本逐步开放这个问题上,应该坚定不移”。

  把握住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有观点认为,十年前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罪魁祸首是资本开放。但易纲指出:“资本项下可兑换,这是一个即定方针,但要注意顺序和度的把握。”易纲表示,在资本逐步开放的过程中,中国应当牢牢把握金融的基础设施建设。

  易纲指出,亚洲经济与
中国经济和十年前已有很大不同。他表示,当前亚洲国家包括中国,跟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发生时相比,一些基础变量发生了变化。在金融机构的健康方面,目前的亚洲金融机构要比十年以前健康得多。以中国为例,银行
不良资产比率比十年前大大下降;十年前,亚洲国家经常项下是赤字,而现在大多数亚洲国家经常项下是盈余;十年以前亚洲国家的货币是弱货币,现在很多亚洲国家的货币是强货币;十年以前亚洲国家的流动性比较紧张,外债比较多,现在亚洲很多国家流动性充足。此外,从宏观经济的稳定,通货膨胀,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现在和十年以前对比,都有很大的提高。

  据统计,经过十年来的盈余积累,目前亚洲国家有超过30000亿美元的
外汇储备。

  风险防范关注三大问题

  但易纲不否认目前中国的经济存在一些弱点,而且这些弱点恰恰是十年前金融危机时中国存在的问题的反面。易纲说:“现在要防范的风险,主要是货币升值压力、贸易盈余过多、资本流入过多的问题”。

  他指出,扩大内需,逐步控制流动性,逐步鼓励资本的外流,能够逐步改善问题,实现软着陆;但如果不能很好地缓解这个问题,可能导致行政控制、计划经济措施的使用,但这是应该尽可能避免的。

  避免长时期负利率局面

  易纲还在论坛间隙表示,央行控制通胀的决心和措施是坚定不移的,央行会尽量避免长时期负利率的局面。

  此前,为抑制通货膨胀,央行22日再次加息。尽管此次加息结束后,一年期存款利率已经达到3.6%,接近1998年底的水平,但由于CPI居高不下,7月份CPI创下5.6%这一10年来高点,实际利率仍然为负。

  易纲表示:“在比较长的时间持续负利率,对经济发展来说是不好的。”他说,央行在努力避免这种情形。但他同时指出,改善负利率将需要一个过程,要放在一个适当的时间段内看,不会一个月就明显见效。

  央行年内已4度加息,不过,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由于经济过热和通胀的压力还将持续,央行继续采取紧缩措施的可能性仍然很大,不排除年内还有1-2次加息。

meng-h 发表于 2007-8-26 10:06

5100点分歧:私募踏空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25日 09:21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简俊东 深圳报道

  8月24日,A股再度强势上攻,上证指数上涨75点,收于5107点,在5000点上方继续创出历史新高。

  不过,一片涨声之中,并非所有人都在鼓掌。

  对于不少私募机构的掌舵人而言,5000点却是个“痛苦指数”,指数有多高,痛苦就有多高。

  深圳市明达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刘明达便在接受这种“煎熬”。

  “今年以来做投资都很难,因为今年都是在一种泡沫的状态下投资。”刘明达告诉记者,“我的仓位一直比较轻,最轻的时候我们的仓位只是保留了一点零头。”

  刘明达告诉记者,相比指数一个月上涨1000点的乐趣,他感受得更多的反而是在泡沫中选股的迷茫。

  6月到7月,有20多天时间刘明达是在西藏度过的,“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看股票了。”他告诉记者,“即使未来牛市行情还会持续两三年,但是我们的仓位任何时候也绝对不会再加满了。”

  遭遇刘明达这样的痛苦的私募机构掌舵人并不在少数。但是记者采访中发现,他们痛苦但是他们并不 “认错”,在没有安全感的时候,他们宁愿选择“投资”现金,他们将满仓者眼里的“踏空”理解成为保护客户资产的责任。

  “公募的乐观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私募的痛苦是在于他们时刻需要在‘空’和‘多’之间徘徊。”深圳一私募人士一语道破私募痛苦的根源。

   谁是“踏空者”?

  上述人士认为,在没有做空机制的市场,公募基金只能是做多,因此即使遭遇股市寒冬或者巨大泡沫,公募基金也不会选择做空或者唱空,他们的应对办法就是加紧抱团取暖的力度,希望通过共同持有足够的筹码去抵抗下跌,因此即使市场现在出现了泡沫,公募基金也都是乐观的。

  而对于私募机构而言,他们虽然不能做空,但是他们随时可以选择空仓,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现在处于痛苦之中的原因。

  但是“也是因为有空仓和满仓的选择,私募之间的分歧有时非常大。”上述私募人士告诉记者。

  刘明达便是看空派的典型。

  刘明达是最早涉足私募阳光化的操盘手之一。2005年底,市场的熊市氛围依然浓厚,早在这时候,刘明达掌舵的首只信托产品“深国投·明达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就已经募集成立。至今,刘明达旗下已经有三只信托型私募产品。

  无独有偶,一位曾经首创了信托型私募的投资公司掌门人赵先生也同样是坚定的看空派。记者采访中发现,早在今年5月初赵先生已经看空市场,其时赵先生已经对记者表示当时的仓位已经降至很低,至今未变。这样的操作使他成功躲过了“5·30”大跌,但是这也使得他错过了指数直冲5000点带来的丰收。

  而赵先生跟刘明达的一个共同点是,在A股2001年后的长期牛市中,他们都有在香港市场投资的经验。赵先生最早募集的一个基金产品就是投资在港股的香港基金,至今这个基金依然在运作。

  曾经在香港的投资经历使得他们对于A股市场的认识少了一分狂热,却多了一分理性。据记者了解,有这样的投资经历的私募基金操盘手是私募基金中看空派的代表。

  “理性”的悖论

  这类型的私募代表对于股票的内在投资价值非常执著,在2004年、2005年的熊市行情中,这些操盘手曾经是最为积极的看多者,成为当时市场中的“另类”,赵先生和刘明达的首只基金产品分别在2004年和2005年募集成立。

  熊市中看多需要勇气,牛市中看空同样代价不菲。

  看空的代价首先体现在业绩上。赵先生旗下五只投资在国内的信托产品5月至今的业绩一直停滞不前,净值增长率不到10%,区间指数已经上涨了超过25%。

  刘明达旗下的三只业绩略好,其中业绩最好的明达二期从7月10日到8月10日净值增长了22.5%,同期指数上涨了22.3%,这是三只产品中唯一一个跟上指数涨幅的产品。

  一直以来压得公募基金经理难以喘息的业绩压力现在也加在了私募操盘手的身上。

  “以前客户数量很少,很多客户都是有多年交情的朋友,所以沟通起来很方便,自己的理念能够很方便地执行,但是现在发的产品多了,客户也多,沟通的难度也大了,有时候一些理念要灌输给客户,感觉很吃力。”一位已经募集了三只私募信托产品的私募机构掌门人告诉记者。

  而且,私募基金也要面对赎回压力。

  “客户有意见我们也没有办法,因为我们害怕,但是绝大部分客户都是比较理性的,他们都支持我们,认为我们这样做很好。”刘明达告诉记者,“我们的业绩并不算太差,绝大多数客户对我们还是满意的。赎回也很少。”

  赵先生也对记者表示,应对客户质疑的方法就是加强跟客户的沟通,如果客户依然不理解,就只能任由客户赎回。

  为了保证资金的合理运用,赵先生已经将基金从股票投资转入打新股。“新股的收益这么高,这种无风险收益我们肯定要赚的。”赵先生告诉记者。

   分歧

  赵先生和刘明达是私募机构中看空者的代表。

  但是“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考场”,在私募机构中,同样不乏坚定的看多者,在以赵先生为代表的看空者将募集的资金投入新股认购之后,不少新私募机构还在积极筹备募集新的信托型产品。

  鹰格投资董事长王晓松就是坚定的看多者。在深圳的私募操盘手中,来自原君安证券的不在少数,而王晓松就是其中的典型人物之一。王晓松1993年加入君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1997年担任证券投资部总经理。

  “我们认为牛市趋势不可逆转并将长期持续。”王晓松告诉记者。王晓松认为:“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企业持续高速成长奠定了基础;上市公司质量及盈利能力将继续显著改善;人民币升值导致金融、地产、资源等行业资产价格重估;投资人旺盛的投资需求,为市场提供了充沛的资金供给。”

  不但积极看好市场,王晓松还告诉记者,其投资团队近期还准备募集一个信托产品,用更加公开透明的形式来实践自己的理念。

  深圳市新同方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刘迅也是看多派,“指数是看不懂,但是我们还可以找到一些不错的投资标的。”刘迅告诉记者。

  刘迅旗下的信托产品“深国投·新同方证券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今年7月12日成立,截至8月10日,其净值已经上涨11.93%。

  但是,于看多派和看空派之间,还有一类已经抬起了半条腿准备开溜的“骑墙派”。

  某私募操盘手陈功就是“骑墙派”的代表。陈功表示对股市是看不懂了,但是他还是会满仓操作。

  “现在市场有风险,但是并不一定近期就会爆发,所以我们现在是满仓操作。”陈功告诉记者。

  “股市的基本面的确缺乏支持,市盈率以及PEG等等指标已经失效了,我们现在看股票会看一下均线以及量能指标。”陈功告诉记者。

  陈功明确告诉记者,其实他对于这些所谓的指标其实并不相信,但是毕竟这是现在可以作为参考的一个指标。

  “现在我们跟很多营业部的投资者聊天,发现他们其实前期都已经清仓出来了,这也是为什么近期市场大涨,但是成交量并没有放大到前期那样的高位的原因。”陈功告诉记者。

  陈功对散户进行的调查目的很简单,就是寻找离场的时机。“最近指数都是一点点慢慢往上爬,这样我们不担心,如果有一天这些散户忍不住,杀进来,那么就会出现指数大涨的行情,那么就肯定会有问题,我们就会清仓。”陈功告诉记者。

  对比而言,记者发现“骑墙派”的观点其实和看空派很接近,陈功和刘明达均认为现在市场是完全由资金在推动。

  虽然判断一致,但是操作手法差异明显。

  刘明达认为现在市场风险太高而撤出,“老百姓预期通胀比较厉害,而老百姓也相信基金一定会赚钱,因此老百姓抢着买基金,而基民买基金,基金经理就得买股票,因此,资金往股市流的趋势一直停不下来。”刘明达告诉记者,“我们预期市场的风险越来越大,但是我们也不知道市场能够支撑到什么时候。”

  而陈功则认为,只要推动市场上涨的资金流入不断,就可以积极参与。
页: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查看完整版本: 中集集团(000039、200039)——相关资料 长期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