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深圳现象 |
能否从中集、招行、平安这三家“蛇口系”企业身上找出一些共同点,从而来解释“深圳现象”?
文 | 王石
一个从边陲渔村起步的新城市,为何能培育出优秀企业、企业家群体?一般最容易想到两个理由:1、特区的优惠政策;2、临近香港的地理优势。但我感觉,这两点解释力不足。
是否有其他更有说服力的解释?
说到深圳新兴企业,无法不提中集集团、招商银行和平安集团这三家“蛇口系”企业。我找出它们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共同点,大家看看是否能解释“深圳现象”?
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
中集、招行、平安这三家企业较早就有意识地进行公众化、甚至国际化的股权结构改造,市场化程度较高。
中集集团成立于1980年,招商局集团和丹麦宝隆洋行各占股50%。1987年,中远收购宝隆洋行大部分股份。1992年实行股份制改造。现在,招商局和中远各占股不到20%,前10大股东中以海外投资机构居多。通过有意识地建立均衡的股权结构和权力制衡的董事会,避免“一股独大”,更有效保证公司经营以全体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原则。
银行是国家垄断行业,所以招商银行最初只有招商局一家股东,但它按国际惯例组成了董事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行长负责制。随后通过增资扩股,招商局持股比例逐渐下降。2002年招行上市,现在招商局持股12.11%,成为相对控股股东。
平安的股权结构多元化上最为彻底。1988年公司成立,有招商局和中国工商银行两家股东。1994年引入高盛、摩根士丹利、汇丰银行三家外资股东。随后在香港和大陆上市。如今,公司前四大股东汇丰保险、汇丰银行、深圳市投资和新豪时持股均不超过9%,形成外资、国有、民营企业、员工共同持股的格局,并组建了国际化、专业化的董事会。
三家企业在相当长时间内,都形成了既有股份制企业的治理结构,又有股权比例不是很大的国有股股东,既有做大规模的可能性,也保证现行体制下的安全性。
这种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特点,使得“蛇口系”企业如袁庚老先生所说,“自出娘胎就先天具有适应国际化市场经济的功能。”
职业经理人式的企业家
今天,中集、招行和平安的掌舵人,无一是“大股东的人”。
从1991年起,中集集团的管理层成员就不隶属于任何一方股东。1998年以来,董事长更换了几任,但总经理/总裁一直是麦伯良。以麦伯良为首的管理团队相对稳定,保证公司经营思想的一致性和战略的连续性。
马蔚华,以央行官员身份空降招商银行担任行长。在他治下,招行逐渐形成职业经理人管理团队。同时,马蔚华又是一个很有创新和变革精神的企业家,他推行的战略变革让招行脱胎换骨,从一家区域性小银行发展为全国性商业银行,网上银行和信用卡业务远远领先同行,并被认为是中国最健康的银行。
马明哲,最初以蛇口工业区社会保险公司副经理的身份,筹建平安保险公司,今天成为一个寿险、产险、银行、证券、信托、资产管理、企业年金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集团的董事长。马明哲自己说过一句话:“我20年来一直为平安卖命。”他既有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又是典型的创业型企业家。
由职业经理人式的企业家主导,由管理层推动,是这些深圳优秀企业的特色。企业领导者有创业、变革的使命感和理想主义精神,又有市场化、制度化的的理念和勇气。在他们带领下,企业逐渐摆脱国有企业的行政束缚,又不像家族企业那样热衷封闭和权谋,公司管理相对透明规范,公司发展比较稳定,也更容易接受新技术和新管理的变革。
解放思想
中集、招行和平安,这三家企业曾经有同一个董事长——袁庚。袁庚说:“蛇口的发展是从人的观念转变和社会改革开始的。”
1979,袁庚领导的香港招商局创建蛇口工业区,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第一步。袁庚不仅大胆推动市场经济改革,还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尝试。蛇口工业区冻结了行政级别和工资级别,工业区管委会由民意推选。人们有选举权,还有罢免权,有宪法赋予的言论自由(蛇口媒体可以公开批评管委会甚至袁庚本人),有免除恐惧的自由。
解放思想打开了一个口子,使得市场资源、优秀人才从高压的地方向自由的地方迅速流动,涌入深圳,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催生了优秀企业群。只有在思想相对解放的地方,才会吸引有创新精神的人群,诞生有市场活力的企业组织。
正如袁庚所说,要引进外国的资金、技术、设备等等,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而要创造一个适应这个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则要困难得多。进步的社会、进步的人,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经济起飞的大前提。
温家宝总理在最近也说到,30年前的解放思想,推动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在这方面,深圳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毫无疑问是走在全国前面的。我想,这应该是深圳优秀企业、企业家“高产”的最主要原因吧。
在早期,深圳市中心在偏东面的罗湖区,但有意思的是,优秀企业的地理分布是越往西越多。中集、招行、平安的发家之地蛇口在特区最西端,华为、中兴、华侨城也在市区西部。
这种分布形态并没有什么玄妙,其中的原因是:越往西,国企体制影响越少,与海外投资的关系越密切。华侨城原来是侨办下属企业,创始人马志民时任香港中旅总经理。而蛇口系企业的母公司香港招商局,在当时而言,“国际化”程度则更进一步。
对于这一类企业,只有西方商业意识熏陶、借助海外资源起步并不够,更重要的是主动遵从市场规律,把旧的企业体制,逐步转向现代企业体制。同样是“官商”,同样是招商局掌门人,100多年前,处处被动的李鸿章最终以悲剧告终;100多年后,处处主动的袁庚功成身退,成为改革三十年最受尊敬的人物之一。
与“蛇口系”、华侨城不同,华为、万科则是白手起家、从头创业。当时和任正非、王石一同来到深圳的,有千千万万来自全国各地的英才豪杰,要想脱颖而出,必须挺过漫长而残酷的竞争。在这种环境中,任正非和我从前的从伍经历对我们很有帮助。在我们这一代企业家中,柳传志、李家祥等不少企业家都有过或长或短的军营生涯。军人身上特有的高度责任感、荣誉感,以及坚忍不拔的精神,与创业企业家的“资质模型”契合度是很高的——美国西点军校就出产了众多企业家和CEO。
深圳优秀企业、企业家群是一个很有意思、也很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本文仅仅是以我自身经历和所见所感,略作一个解读。也希望籍此能引来社科学者的注意,对此作系统的学术研究,这对总结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果、思考和探索未来的发展道路,应该有所裨益。 (作者为万科集团董事长)
《中国企业家》杂志 25/04/2008 3899 安瑞科控股 公告及通告 - [股东周年大会通告]
股东周年大会通告 25/04/2008 3899 安瑞科控股 委任代表表格
股东周年大会适用之代表委任表格 25/04/2008 3899 安瑞科控股 通函 - [一般性授权 / 在股东批准的情况下重选或委任董事 / 回购股份的说明函件]
建议授出发行股份及购回股份之一般授权及重选董事及股东周年大会通告
回复 #2683 股市轮回 的帖子
谢谢分享:*19*: 原帖由 meng-h 于 2008-4-27 15:13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25/04/2008 3899 安瑞科控股 公告及通告 - [股东周年大会通告] ...
啥意思?要约收购安瑞科? 国内钢价连续第5周全面上涨
作者:李荣 发布时间:2008-04-27 20:08 来源:新华网
据国内知名钢铁资讯机构“我的钢铁”提供的最新市场分析说,在最近的一周内,国内钢材价格继续呈现全面上涨行情。这已是国内钢价连续第5周的全面上涨。建筑钢材价格涨幅较大,目前价位已创出历史新高。
据“我的钢铁”监测,在最近的一周内,国内市场各主要钢材品种的具体表现是:建筑钢材价格大幅上涨,北京、天津、沈阳等北方地区吨价的平均涨幅超过 200元,上海、南京、杭州等华东地区涨幅也在130至150元;中厚板价格小幅上涨,济南、福州、广州等市场涨幅最大,每吨在100元左右;冷热板卷价格处于小幅盘升状态;大中型材价格略有上涨。
据分析,建筑钢材价格总体大幅向上,目前国内主要市场20毫米规格的螺纹钢平均吨价已接近5300元,创出历史新高。一周内全国共有49家螺纹钢生产企业和33家线材生产企业向上调整了出厂价格。下一步影响建筑钢材市场走势的因素包括:一是上海、杭州等地区库存继续下降,目前上海螺纹钢库存已经下降到32万吨左右,部分规格出现断档。二是由于钢厂目前生产成本偏高,生产积极性降低,铁矿石使用量减少,3月下旬铁矿石价格略有下调,成交量未见放大,进口铁矿石港口库存增加。三是由于炼焦煤价格大幅上涨,资源供应紧张,部分钢厂出现高价难买焦炭的状态。四是原材料价格继续处于高位,且稳中有涨,目前江苏地区螺纹钢坯吨价达到5150至5200元。据此判断,国内建筑钢材价格将继续处于小幅上涨状态。 董事會目前由十一名董事組成,分別為執行董事趙慶生先生、金永生先生、吳發沛先生、金建隆先生、于玉群先生、施才興先生及秦鋼先生;非執行董事楊宇先生;以及獨立非執行董事王俊豪先生、高正平先生及壽比南先生。
趙慶生先生,於一九八三年加入招商局集團有限公司,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五年出任其企業部總經理,以及於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九年任招商局國際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彼出任本公司八間附屬公司董事。趙先生現為中國國際海運集裝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集集團」,一間於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之公司﹚之副總裁,以及本公司控股股東Charm Wise Limited之董事。
吳發沛先生,於一九九六年加入中集集團,任職資訊管理部經理、總裁助理及董事會秘書。吳先生現任南通中集罐式儲運設備製造有限公司董事及中集集團副總裁。
金建隆先生,於一九八九年加入中集集團,並出任深圳南方中集集裝箱製造有限公司財務部經理。金先生現於南通中集罐式儲運設備製造有限公司出任董事及於中集集團財務管理部出任總經理。彼現於本公司七家附屬公司擔任董事職務。
于玉群先生,於一九九二年加入中集集團前,曾任職於國家物價局。彼現時出任中集集團董事會秘書,負責投資者關係及籌資管理。于先生現於本公司八家附屬公司擔任董事職務。
施才興先生,自二零零一年至二零零三年期間出任張家港市聖達因化工機械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及常務副總經理,現為張家港中集聖達因低溫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
秦鋼先生,於一九九九年加入中集集團,出任發展研究部經理助理,現任中集集團戰略發展部經理。
安瑞科十一名董事,六名是中集集团的人。:*29*:
[ 本帖最后由 shanmin 于 2008-4-28 16:42 编辑 ] 罐箱与车身形成巨大反差,看来中集车辆业务仍需努力啊 原帖由 feiyjiang 于 2008-4-28 09:25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罐箱与车身形成巨大反差,看来中集车辆业务仍需努力啊
那个车身好像和中集没多大关系吧? 关注中,谢谢!:) 开股东大会的网友,可不可以透露点大会消息! ??????????????????????????股东会如何?
回复 #2704 心月天狐 的帖子
车辆业务发展的再快一点,哪天把这些破烂玩意全换成中集的,哈哈 上午参加了股东大会,感觉还不错,麦总今天早上六点刚从欧洲赶回香港,专为今天的股东大会,股东提问时麦总耐心地回答了每一位股东的问题,会后还被股东们团团围住问个不停,麦总不顾旅途疲劳,继续解答,很有职业精神。我按麦总回答的顺序选重点写一些摘要:
海洋工程:麦总认为从战略角度考虑,海洋资源的争夺是我们中国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而要想在这一领域成功,装备先行。中集看准的就是这样一个广大的市场。这里引出莱弗士的收购问题,麦总认为,不可否认,价格是比较高,但是不贵,从历史上看,像莱弗士这样好的企业,处在如此好的发展时期是不会卖的,另外,这次收购是分期的,也就是有条件的,只有08和09年的业绩达到要求,中集才会继续付钱。而首次支付的价格也就是市值3%左右,以这样小的代价控股莱弗士这样的公司,应该说是很划算的。
车辆业务:产业还在初期阶段,目前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把这个行业做好,不看重眼前的利益,更看重如何长远健康的发展。车辆的目标是欧洲和美国的老大,从而成为真正的世界第一,新的收购在进行中。股东追问车辆业务是否会分拆上市,麦总一直不肯正面回答,但是可以感觉到,管理层已经在考虑分拆的可能性了,应该说是很有可能。 另外要说一下博格的收购,关于博格,麦总显得十分自豪,说六千万买回来的公司,一年贡献一千万,而这只是财务上的体现,战略上才更重要,中集要借博格这张脸发展自己,为中集的其他业务在欧洲的发展提供平台。
关于铁路机车,很快会生产出来,首先在澳大利亚卖,未来再做打算。
长兴岛,正在规划中,这块地既然拿下了,一定要发展好,会是中集重要的发展平台。
关于融资:各种可能都有,包括卖掉招商银行等,都在研究中,不过现在不缺钱,缺的时候再说。
管理费用:管理费用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收购费用,这部分费用被加在这里。
关于投资收益:07年投资收益6个亿,这里要指出,有些公司,中集占其股权不到一半,这样的收益也算投资收益,所以投资收益看起来占很大部分。
麦总特别强调,大家不要把中集只看成集装箱生产商,中集要在交通制造业全面开花。 谢谢巴蛇:*19*: 原帖由 巴蛇 于 2008-4-28 17:05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上午参加了股东大会,感觉还不错,麦总今天早上六点刚从欧洲赶回香港,专为今天的股东大会,股东提问时麦总耐心地回答了每一位股东的问题,会后还被股东们团团围住问个不停,麦总不顾旅途疲劳,继续解答,很有职 ...
如果能问一下管理层如何继续保持优秀就更好了 感谢巴蛇带来的股东大会的第一手信息。
最近中集有些困难,主要是股价大幅下跌,也让我对于中集的投资产生了疑惑。
后来忽然一夜顿悟,原来我一直从一个短期的视角看中集,自己却以为是长期观点。其实从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分析来看,中集是长期非常有竞争力的企业。
集装箱行业,思考两个问题:集装箱制造业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国家的可能性有多少?中集失去集装箱行业垄断地位的可能性有多少?第一个问题,对于我来说有点大,不过至少目前没发现这种苗头;第二个问题,经过大家专业的分析,我们发现中集的单箱制造成本比胜狮低了几十美元。回答完这两个问题,对于中集就会有一个基本的信心。我相信集装箱售价如此之低,也是中集为了打击其他竞争对手的策略,只有彻底击溃其他中小厂家,中集才能和胜狮共享集装箱市场。只有在惨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的,才有资格享受最美味的晚餐。
作为长期投资者,我为什么选择中集这个制造企业,而不是热门的金融、保险、地产、有色?我的想法是,中国的制造业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处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的,才是优秀的企业,甚至伟大的企业。中集更是制造业的佼佼者,是从虎狼般的国外制造企业口中硬生生的夺下集装箱这份口粮。
我不是专业投资者,没有理性的分析,一点感性的认识。
见笑了!
回复 #2712 carolingian 的帖子
:*29*:一、定性比定量更重要;
二、模糊的正确好于精确的错误。 坚持就是胜利 谢谢巴蛇带来的好消息 我们就拭目以待吧。:*22*: 谢谢巴蛇,辛苦!
个人以为集装箱向别的国家转移的可能性不大(至少几年内)。1,需要制造国自己有很大的对外贸易额。那些劳动力更便宜的小国,缺少大的国际贸易额。2,需要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从设计、原材料、加工、成品等。3,需要发达的港口业,利于集装箱的进出。虽然现在越男、印度等国的劳动力比我们便宜,但在这一点上是瓶颈。所以个人以为转移的可能不大。
随着国家对天然气的大力发展和居民的需求,那么相应的对罐式运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中集的罐式制造是难得的好机遇,还有安瑞科。希望中集在08对收购企业的整合上、协同上有新的突破。
最后再谢谢巴蛇君! 中集集团季报才15分
业绩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