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月天狐
发表于 2008-4-10 10:59
网上看到的,不保证正确
携手打造高品质专用车 江淮格尔发与中集集团达成战略伙伴关系
www.chinatruck.org 中国卡车网原创在线新闻组 尚兵
3月28日,在合肥,中国最大的专用车改装企业中集集团与中国商用车生产领军企业之一的江淮汽车,就结成战略伙伴关系达成共识,双方高层领导一致表示:要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出更加适合中国市场的高品质专用车。
当天上午,中集集团以及各分公司相关领导参观了江淮汽车包括宾悦轿车、MPV等在内的多条生产线,重点考察了格尔发重卡生产基地,江淮汽车先进的设备,精细工艺,领先技术获得了中集集团领导及随行专用车行业技术专家的高度赞赏。
在下午举行的 “结成专用车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谋专用车大发展”的专题讨论会上,双方对合作前景一致表示看好。据有关资料显示,欧美国家的公路用车中,专用车的比例高达80%,目前中国只有40%,市场上的专用车需求空间巨大。
格尔发重卡营销公司唐昊总经理助理介绍了江淮汽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目标,并结合专用车市场发展趋势,重点介绍格尔发重卡H、M、L系产品。随后,格尔发重卡服务部人员对完善服务体系以及服务网络的升级作了详细的介绍。中集集团的技术专家也针对自卸车、混泥土搅拌车和罐式车辆等专用车辆作了详细的技术介绍。最后,双方就合作问题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并对如何进行战略性合作形成了初步的共识。
中集集团领导最后表示,自2004年与江淮汽车在专用车领域开始合作以来,一直非常愉快,这次来参观江淮汽车重点是谋求在专用车领域的深度合作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希望以后能在其它领域展开合作。据悉中集集团选择与格尔发重卡进行战略性合作是经过多方面综合考虑的,一方面江淮汽车位于中部的战略性位置和与芜湖的中集瑞江集团相毗邻的地理优势;第二,双方对积极拓展专用车市场领域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雄厚的实力;还有江淮汽车在底盘、卡车等领域所具有的40多年的技术积淀以及近几年的飞速发展是促使双方成为战略合作伙伴的根本原因。
今后双方将会整合资源,使中集的改装优势与江淮的整车底盘优势互相融合,并在市场预测、产品研发等多方面资源共享,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快、更多、更好的产品,携手打造适合中国市场需求的高品质专用车。
meng-h
发表于 2008-4-11 13:35
中远投资曝出“问题订单”
《财经》记者 付涛 《财经网》 [ 04-11 11:41 ]
距财务总监离职不足一月,中远投资宣布取消一项价值约2.02亿美元的订单合同
【《财经网》专稿/记者 付涛】随着一系列信息的陆续披露,中远投资(新加坡)有限公司(下称中远投资)终于走向了漩涡的中心。
中远投资是中远控股(新加坡)有限公司控股53%的上市公司,其终极控股股东为央企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远投资于1993年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主营航运、修船等业务。
4月10日,中远投资发布公告称,该公司赢得了价值约2.923亿美元的新订单合同,同时却取消了一项价值约2.02亿美元的订单合同。问题在于,公司并未及时向外界披露合同取消的消息。外界担心,还有更多的订单合同可能被取消而未及时公告。一位知情者透露,中远的一些合同实际只是备忘录性质(MOU),实际合同减少金额将高达数亿美元。
中远公告显示,被取消的海洋工程装置(GM5000 semi submersible hull)订单合同于2007年5月向外披露,来自挪威客户Red Flag A.S.。该订单合同被取消的原因,在于客户未按合同要求,在开工之前交纳订金。
新的订单合同分别来自美国与丹麦客户。前者系价值1.32亿美元的海洋工程装置(a hull of a semi-submersible production unit),后者则是两艘总价达1.61亿美元的油船。
摩根士丹利一份最新研究报告认为,中远投资可从新的订单中弥补损失,但是取消此前订单合同的消息,会令投资者产生质疑,并可能导致公司股价波动。
报告称,中远投资目前尚未收到新造船订单的20%的预付款,因此该合同被取消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同时,由于钢铁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成本上升,最终可能令该公司造船业务利润减少。
今年3月,中远投资财务总监Teo Chuan Teck辞职。公司曾表示,Teo离开公司是出于个人原因。然而,仅距Teo离职不足一月,中远投资就曝出了“问题订单”。
中远投资2007年报披露,公司89.8%的营收来自船舶修理、制造与海洋工程,9.2%来自干散货运输,1%来自运输代理及其他。当年公司营收达22.62亿新元,净资产达13.03亿新元,净利润3.37亿新元,同比增64%。
4月10日,中远投资报收于2.85新元,暴跌15.18%,创该公司七年来的最大跌幅。最近两个月来,该公司股价跌幅已远超同期新加坡市场跌幅。
心月天狐
发表于 2008-4-11 16:15
从网上转载的,给大家泼一下凉水:*22*:
困境中的中集——2007年中集年报分析
观千剑-宁静致远 2008年4月9日
中集集装箱和半挂车里面的王者,由于进入了行业周期的低谷,在2006到2007年的牛市里面中集远远落后于深成指。2007年年报里再度表明了中集仍然处于的困境当中。
1、资产负债
拿到年报,为了不被管理层讨论所阻碍,所以直接跳过管理层分析,先看资产负债。截至2007年底,中集的总资产增长67%(比去年同期,下同);流动负债增加70亿人民币,增长69%,其中:短期借款增加17亿,增长186%,短期应付账款增加31亿,增长81%,其他应付账款增加4.6亿,增长约50%,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增加约13.5亿,增长6554%,也就是中集在未来一年内单单要还的到期债务约为13.7亿;非流动负债增加约48亿,增长489%,其中长期借贷占主要部分,增加37亿多,增长514%;看完平衡表,第一感觉:负债增加不少!
2、现金流
在现金流量表里面发现,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从2006年的13亿变成2007年的-10亿,资本支出类活动和偿还债务耗费大量现金流,自由现金流为负,借贷扩张明显,因此企业的借贷行为也增加明显。再看经营性现金流,其中流出方面:存货的增加用去28亿,应收项目占用45亿;现金流被这两个方面占去绝大多数。净利润现金流含量从2005年的峰值199%逐渐衰退到2007年的-32.4%。现金流量与流动负债比率明显变坏。
3、存货
截至2007年底存货占总资产的19.1%,比例比去年有所降低,但是并不意味着去年存货增加的现象有所好转,相反,存货是继续增加(如下):
指标名称 2007-12-31 2006-12-31 2005-12-31 2004-12-31
存货(增长率) 63.20% 40.21% -26.72%
营业收入(增长率) 47.01% 7.13% 16.53%
营业收入增长47.01%,存货增长63.2%,表明现在中集的存货存货慢慢增加,这里面也有并购博格和安瑞科的原因,附注里面没有详细说明,在这里我们可以毛估一下博格和安瑞科的并购带来的存货增加值。博格总资产333,309,449.53美元,安瑞科总资产140,199,294.78美元,两者总资产约34亿人民币,假设两者的存货占各自总资产的20%(存货占总资
产的1/5),则中集的存货最多增加约6.8亿人民币,中集集团2007年自身增加70.4亿,仍然比2006年增加约49%的存货。并购后营业收入只增长47%,中集自身存货就增加了49%,可以看出中集的存货是缓慢增加的。
存货里面,原材料和在产品比06年增加约1倍,库存商品增加也很明显。
4、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增加37亿,按年度增加71.68%,
指标名称 2007-12-31 2006-12-31 2005-12-31 2004-12-31
总资产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应收帐款 22.03% 21.43% 20.09% 28.95%
营业收入(增长率) 47.01% 7.13% 16.53%
应收帐款(增长率) 71.68% 50.27% -29.46%
应收账款在2005年达到历年的最少33亿,之后每年逐年递增,应收账款增长远大于营业收入的增长。
指标名称 2007年2006年2005年2004年2003年2002年2001年2000年1999年
应收帐款周转率(次)5.48 6.48 8.97 5.49 4.26 3.63 6.06 5.09 2.46
2005年开始,中集应收账款周转率逐年下降。2007年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回收账款的速度明显变慢,不容乐观。
5、ROE
对于中集,SOSME先生曾经称赞中集一直以来有较高的ROE;但是本人认为,中集的ROE还是要慎重看。
先来看看ROE的构成:ROE=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财务杠杆;分别代表经营,管理和财务这三方面指标。因为毕竟中集的财务杠杆还是比较高的,在比较高的财务杠杆之下,
ROE是被扭曲的,实际上,中集在历年取得的高ROE跟中集的财务杠杆有很大关系(如下表)。
中集集团 2007年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权益报酬率(%) 19.8923.0828.2331.98 12.916.2922.6622.61 15.19
毛利率(%) 10.1714.1716.3616.9913.7713.6 23.2817.515.82
资产周转率(次)1.211.39 1.8 1.51 1.391.16 1.141.36 0.78
财务杠杆 2.30 1.85 1.66 2.11 1.662.26 2.002.56 3.07
再仔细分析中集历年的各项指标,中集历年ROE最低的一年是2003年,因为当年的财务杠杆比较小;ROE表现得最好的一年是2005年,其财务杠杆运用得较小,且经营利润和资产运转比较好。2007年,中集的财务杠杆比较高,但在这样较高的财务杠杆下面取得的ROE仍然不理想,年报中集装箱,半挂车的毛利率也继续下降,可见中集现在所处的困境。
6、几个疑问
疑问a、刻意删减或不报告不好业绩的内容?
与历年报表相比(1998年到2006年),2007年报缺少了主营业务利润的篇幅,为什么会少了这部分说明?是否由于业绩不好而把历年年报都有说明的主营业务篇幅删掉?是否
报喜不报忧?
由于这方面内容属于企业可披露可不披露范围,所以不披露也属正常。通过财务报表计算出该主营业务利润:2007年主营业务利润4,901,624千元同比增长3.72%(2006年主营业务利润4,725,717千元),扣除三项费用的主营业务利润如下:
(单位:千元) 2007年 2006年
营业收入 48,760,826 33,573,664
减:营业成本 43,803,581 28,817,113
营业税金及附加 55,621 30,831
销售费用 1,152,846 1,007,623
管理费用 1,598,083 1,096,549
财务费用 371,704 62,405
主营利润 1,778,991 2,559,143
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30.48%
疑问b、并购行吗?
中集收购博格和安瑞科(2007年年报36-37页),粗略计算分别是基于2007年静态市盈率26.6和34.9倍PE进行的,收购价格并不低。进入2008年,中集又进行了一次新的收购行动,3月12日,中集与烟台莱佛士船业有限公司签定收购协议:中集集团将受让最终受益股东章立人先生通过Bright Touch Investment Limited和Leung Kee Holdings Limited持有的莱佛士股份。中集集团将通过在香港设立的一家子公司Sharp Vision Holdings Limited来完成上述交易。上述交易完成后,中集集团将拥有莱佛士29.9%的权益并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莱佛士主营业务是建造各种类型的船舶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莱佛士目前专注于移动式钻井平台及其配套船舶,包括半潜式、自升式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浮式储油船(FSO)、平台供应船、铺管船及其他船舶建造。并购发展并不是很好的发展方式,对于中集的这几项收购能否被很好的整合?拭目以待。
疑问c、中集资金链怎么样了?
在2007年年报中,中集的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虽然表现得仍比较良好,但是对一个出现的应收帐回收趋于减慢和存货周转逐渐变慢的企业,还是应该引起注意的。纵观中集
如今:高负债率、低毛利率、高应收帐、高存货、并购过快扩张,资金的流动性还是不容乐观的,现金流缓慢减少,日常运作的资金链是否会出现问题?
在资产表里面有9亿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41.5亿多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以为中集暂时解决资金的问题;其中,41.5亿“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包括即将流通的招商银行法人股和网下申购的交行股。
中集的业绩已经开始下滑,毛利率和现金流已经开始减弱,未来一段时间,中集依然面临着行业低谷期的困境,新收购的业务暂时未能提供支撑,业绩将会继续下滑,稍有不慎将会陷入比较危险的境地。
xzren40
发表于 2008-4-11 17:28
人民币实际在贬值 出口前景没有看上去那么糟糕
--------------------------------------------------------------------------------
www.eastmoney.com2008-4-11 8:51:00 邓体顺 东方早报
一份专家的调查报告认为,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尽管可能给市场上众多不具竞争力的边缘企业带来阵痛,但从长期看,将有助于部分纠正经济的失衡现象,特别是贸易顺差和经济过热压力。
2月底,我们在三天内走访了华南地区不同行业的13家企业。
此次华南之行证实了我们的看法:即我们正处于一个难以捉摸的经济周期,各种宏观/微观因素交织在一起,在中国形成了一种新的动态平衡格局。
我们得出的一个主要结论是,人民币的进一步升值,将成为重塑平衡的工具。
港口运营商的乐观
先来看一下市场忧心忡忡的出口问题。
中国2月份的出口增长显著放缓,仅同比增长了6.5%,低于1月份26.7%的同比增幅。尽管2月份出口增幅显著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受到春节因素的干扰,但在全球需求疲软和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该数据还是加剧了市场对中国出口增长可能放缓的担忧。
我们走访了出口商品供应链上的重要参与者———多家产品制造商、一家港口运营商和一家集装箱制造商。总的来说,他们表现得很乐观,称自己的业务到目前为止仍然稳健。
他们承认,如果美国经济陷入严重的衰退,那么中国经济以及它们的业务很有可能受到损害。然而,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美国业务减少的影响,并在短期内继续推动中国出口的增长。
一家总部在深圳的港口运营商告诉我们,新年之后对美国的出口增长率有所放缓,总出口的名义增幅降至个位数。然而来自欧洲的需求仍然强劲,原因是人民币兑欧元名义汇率的贬值使得中国商品仍保持着竞争力。
这家企业还表示,来自非传统地区(如中东富国以及印度、俄罗斯、巴西和拉美等新兴市场)的需求有显著增长。
此外,我们走访了一家集装箱制造企业。与大部分投资者的认识恰好相反,这家集装箱制造商表示其工厂正在满负荷运转,2008年上半年的订单已经排满。
由于集装箱的需求往往是衡量全球周期性需求的领先指标,我们对船运公司的强劲需求感到迷惑,因为一系列全球领先指标均显示,全球经济增长在放缓。
管理层解释,强劲的订单需求可能反映了全球通胀预期的上升。
具体来说,这家集装箱制造商说,高企的通胀预期可能使得消费需求提前,因为预计物价上涨的消费者将倾向于提前消费。与之类似的是,企业也更愿意现在就进行资本开支,以减少未来的现金流出。
我们走访的那家港口运营商和集装箱制造商均预测,即使美国经济放缓/和衰退,它们在2008年仍将取得非常稳健的出口量增长。
支持他们这种较为乐观的观点的主要依据在于: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日常消费品或低档可选消费品,对于外国消费者而言,这些商品往往价格弹性较低。换句话说,在经济滑坡的环境中,外国消费者如果缩减对进口商品的开支,那么中国出口商品的整体需求受影响程度可能低于高档商品的需求,因为在艰难的经济环境下,消费者更有可能放弃后一类商品。
那家集装箱制造企业的管理层还着重指出,在过去两年中,航运超级周期(截至2007年11月中旬,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从2005年12月的2450点上涨了近3倍至11000点)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原先在发达市场的大多数制造环节都转移至亚洲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原因是后者享有成本优势。
该管理层坚信,随着更多的生产环节转移至中国,其全球市场份额将相应获得提升,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支撑整体的出口增长。
人民币其实在贬值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人民币,这是正题。
基于不可交割远期合约(NDF)市场的走势,未来12个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预计将继续升值10.6%左右。同时我们看到,市场对于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出口商盈利能力造成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悲观情绪。
我们曾经就人民币升值对于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分析,并得出结论———汇率进一步重估可能会以三种形式给中国股市基本面带来积极影响,即带来汇兑收益、给在营运上卖空美元或持有美元债务的企业带来利润提升、并可能在长期内降低市场的风险溢价。
当前,我们选择了那些受外贸影响较大的企业,就上述问题继续进行讨论,试图以自下而上的视角更加深入地了解人民币走强将如何影响企业运营。
虽然近年来人民币升值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但我们看到所谓人民币走强通常是相对于美元而言。
如果我们将人民币与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相比较,就会看到很不相同的情况。实际上,今年以来人民币兑欧元和日元的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都在贬值。这表明,虽然自2007年初以来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幅度超过9%,但人民币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均在贬值,因此导致中国商品在某些主要非美国经济体更具竞争力。
与我们从港口运营商获得的反馈信息大体一致的是,我们从几家出口导向型企业了解到,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来自非美国经济体的订单出人意料地强劲,这些企业正在努力向欧洲、中东以及其他非传统出口目的地拓展。
企业能否转嫁汇率负担?
被国内和海外媒体广泛报道的是,人民币走强、投入成本(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下调出口退税,以上种种正在对众多出口导向性企业本已微薄的利润率造成损害。
鉴于此,我们就如何管理外汇风险以及这些举措对于企业经营战略的影响,询问了不同行业的出口导向型生产企业。
反馈信息总结如下:
中国仍然拥有成本优势。一家超大型ODM的发言人称,尽管汇率升值,但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市场仍然在制造业领域最具成本优势。为了印证他的观点,他指出,该公司在中国生产一件产品的总成本(包括直接投入成本以及间接成本如潜在的延迟交付和产品缺陷)仍远低于在其他成本具有竞争力的发展中国家。
对冲汇率风险。我们看到,我们所考察的出口导向型企业通常通过三种方式对冲汇率风险:运营对冲:大量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都是以美元计价的原材料/半成品材料的进口商。尽管它们由于人民币走强而不得不降低出口产品售价,但人民币购买力的提高意味着进口商品成本的下降,并为利润率留出了余地。
完全的汇率风险对冲:我们发现,那些凭借规模或高质量产品而具有较强议价能力的企业,能够以人民币定价并有效地将汇率风险转嫁给客户。
金融对冲:一些企业选择通过金融工具(如汇率掉期或不可交割远期)来对冲汇率风险,并尽量减小出人意料的汇率变动的影响并保护企业的利润率。
我们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调查的企业样本较小,而且我们所走访的均为知名度相对较高且拥有较大规模效应的企业。
实际上,我们的看法是,显然,中国仍是全球成本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市场领头羊完全有能力对冲甚至转嫁外汇风险。(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尽管可能给市场上众多不具竞争力的边缘企业带来阵痛,但从长期看,将有助于部分纠正经济的失衡现象,特别是贸易顺差和经济过热压力。
本文节选自高盛中国投资组合策略报告《值得关注的“5R"S”》,主笔系高盛中国首席策略师,其他执笔者还包括高盛(亚洲)分析师刘劲津、高华证券分析师常宇亮。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8-4-11 18:22
原帖由 心月天狐 于 2008-4-11 16:15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从网上转载的,给大家泼一下凉水:*22*:
困境中的中集——2007年中集年报分析
观千剑-宁静致远 2008年4月9日
中集集装箱和半挂车里面的王者,由于进入了行业周期 ...
按这个推理逻辑的严密论证,应该有个结论,里面没有说的很具体,我们不妨给他说出来:中集集团基本处于资金断裂的边缘,离破产清算不远了,还有就是老麦有被抓的危险。
其实,傻子都可以知道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
既然推理半天后的结论并不成立,那意味着什么?
我们不否认行业的困难,但对于这种成熟的行业,成熟体现在市场每年需求的基本稳定,市场的竞争者基本稳定,市场的客户基本稳定,市场的份额占有率基本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毛利率只能降低到非常低的程度,但再怎么降低,也不会亏损,因为没有哪个厂家有理由去亏着做,这个和上升周期的行业有很大的不同(那些行业,可能会为了占有市场份额而考虑所谓的长远利益),既然这样的话,那么行业毛利率几乎降到无法再降的时候,那意味着什么其实是很明显的。
对于39现在的规模来说,收购一个公司并表来的收益,恐怕还不如毛利率提升一个百分点来的直接。
对于200039来说,刨除公司可变现的金融资产(即使在市场大幅度下跌后),以目前的股票价格来算,单股息率就接近5%,记的巴非特买中国石油的时候,股息率好象是8%(这个具体数据记不清楚到底是多少了),至于是否有价值,中远恐怕也不是吃白饭的。
big_lion
发表于 2008-4-11 20:54
:*22*: :*22*:
meng-h
发表于 2008-4-12 13:48
1季度贸易顺差414.2亿美元同比降10.6%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1日 15:22 海关总署网站
1季度贸易顺差414.2亿美元同比降10.6%
2008年3月份全国进出口总值表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海关总署:3月贸易总额2045亿美元 顺差134亿美元
1季度外贸5703.8亿美元同比增长24.6%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顺差回落
海关总署11日发布今年1季度我国进出口贸易情况。据海关统计,今年1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5703.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 24.6%,其中出口3059亿美元,增长21.4%,低于去年同期6.4个百分点;进口2644.8亿美元,增长28.6%,高出去年同期9.4个百分点。累计贸易顺差414.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10.6%,净减少50.2亿美元。
海关统计显示,3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045.2亿美元,增长27.8%。其中,出口1089.6亿美元,增长30.6%;进口955.6亿美元,增长24.6%,当月贸易顺差134亿美元。
今年1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迅速,进口增幅大幅提升。据海关统计,1季度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2705.3亿美元,增长35.4%。其中,出口1366.3亿美元,增长26.4%,较去年同期减缓5.5个百分点;进口1339亿美元,增长46.1%,较去年同期加快23.5个百分点。一般贸易项下贸易顺差27.3亿美元。同期,加工贸易出口增速明显回落。1季度,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2411.5亿美元,增长14%,较去年同期回落4.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526.5亿美元,增长14.8%,低于去年同期9.2个百分点;进口885亿美元,增长12.6%,高于去年同期1.7个百分点。
在1季度的进出口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增速趋稳,国有企业进口增势强劲。1季度,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3205亿美元,增长18.8%,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56.2%,较去年同期下降2.8个百分点。同期,国有企业进出口1385亿美元,增长31.5%,高出去年同期16.7个百分点,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24.3%。此外,集体、私营企业及其它企业进出口增长强劲,1季度,进出口1113.8亿美元,增长35%,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19.5%,较去年同期上升1.6个百分点。
在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中,1季度欧盟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为939.2亿美元,增长24.7%。美国为第二大贸易伙伴,中美双边贸易总值为736.7亿美元,增长10.5%。受美国次贷危机和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步伐加快的影响,近期我国对美出口步伐明显放缓,进口动力进一步增强。日本为第三大贸易伙伴,1季度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为604.9亿美元,增长14.4%。此外,1季度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为544亿美元,增长 26.2%,东盟为第四大贸易伙伴。中印双边贸易总值为132.3亿美元,增长61%,发展速度位于前10大贸易伙伴之首。
海关统计显示,1季度广东省进出口总值1499.3亿美元,增长14.3%,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的26.3%,继续领先于其它各主要省市。同期,江苏、上海进出口总值在全国各省市(区)分别位列第二、三位,进出口总值分别为905.7亿美元和749亿美元,分别增长18.1%和20.2%。
在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增势良好。海关统计显示,1季度,我国机电产品出口1813.7亿美元,增长23.1%,占同期出口总值的 59.3%。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743.1亿美元,增长22%;机械及设备出口613.2亿美元,增长18.9%。高新技术产品出口927.4亿美元,增长17.4%。同时,传统大宗商品出口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232亿美元,增长14.7%;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 142.4亿美元,增长28.1%;鞋类出口63.3亿美元,增长11.2%;彩电出口20.5亿美元,增长38.2%。
在进口商品中,汽车进口量大幅攀升。据海关统计,1季度,我国进口初级产品839.5亿美元,增长70%。同期,进口工业制品1805.3亿美元,增长15.5%。其中,进口机电产品1251.6亿美元,增长16.4%,机电产品中汽车进口10.3万辆,增长74.7%。
meng-h
发表于 2008-4-12 13:55
釜山公司3亿元失踪 中海集团再现资金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4月12日 10:26 经济观察报
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下简称“中海集团”)爆出一桩中国航运界罕见的财务丑闻。知情人士向本报透露,中海集团驻韩国釜山公司的巨额运费收入及部分投资款,在春节前后查出被公司内部人非法截留转移。
目前已确认的抽逃资金总金额大约4000万美元 (约合人民币3亿元),主要涉案人员中海集团韩国控股的财务部负责人兼审计李克江在逃。釜山公司为中海集团韩国控股公司下属企业,主营集装箱业务。知情人士透露,中海集团所有驻海外的财务体制是:控股公司掌控下属企业的全部财务和资金结算。
这已是中海集团近年来发生的第二桩“资金门”事件。2006年6月起,中海集团就曾将所获得的银行短期贷款近25亿人民币违规进行股票投资,在2007年被查出后,受到中国银监会通报批评,国务院国资委也在当年对公司予以降分处理的通报。
2008年4月1日,中海集团正式宣布成立集团风险控制和管理委员会,由集团总裁李绍德亲自担任委员会主任。目前,中海集团正在对近百家海外分公司和代理办事处进行大检查,主要针对资金往来,尤其是应收账款是否及时到账等日常运营资金流状况。
本报记者同时获悉,国务院国资委也对本案予以高度重视。近期,国务院国资委已经向包括中海集团、中远集团、五矿集团等多家在海外设有分公司的大型中央企业发出通报。
中国大型央企在如何监管海外分公司的财务安全上与国际大公司相比,仍然缺乏经验。在央企纷纷寻求走出去战略的同时,如何保障海外业务的顺利发展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事发
中海集团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称,相关事件在年前就已经“有所耳闻”,“但真正立案到集团层面全面介入自查是在春节前后开始的”。
该知情人士同时表示,已经确认的被挪走的资金总金额大约4000万美金,这些资金被分成一百多次逐步挪出公司账户,主要是通过对中海集团驻韩国釜山公司包括运费在内的各种日常经营现金流中非法截留的,“李克江及公司财务团队难逃干系”。
中海集团宣传部、集团总经理办人士拒绝对此事件发表任何评论。中海集团旗下韩国控股总裁张晓辉(音,ZhangXiaohui)拒绝回应任何询问。李克江也是韩国釜山公司的财务负责人。
中海釜山公司是中海集团在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的海外公司之一,也是位于中海集团近几年所实施的“走出去”海外战略的重点区域内。“在中海的全球发展战略中,一度把业务重点放在中国周边市场,也就是东南亚和日韩等地。”中海集团内部人士4月9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海集团在韩国釜山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在20万TEU左右,要略高于中远集团在当地的业务量。由于海外分公司还包括油轮、干散货等业务,因此目前无法得知中海集团釜山公司的准确经营数字。
业内人士说,由于中国洋山港的兴建,釜山港近年来作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转运枢纽港地位优势已经逐步下降。
报
驻美国芝加哥的中资货代公司财务经理孙女士称,2006年前后,来自包括中国,尤其是华北、东北地区在内的出口中转货源对韩国釜山港的吞吐量贡献是非常大的。当时没有洋山港,所以像中国天津、大连等这些北方地区重要口岸城市到美国洛杉矶或者欧洲的航线基本上都会通过釜山港。
中海集团宣传部人士拒绝透露海外业务的发展情况,尤其是中海驻韩国釜山公司的经营状况。但其称,“所有海外分公司的设立和日常决策权都在中海集团,下属的上市公司或者分公司均只有执行权。”
中海集团设立集团风险控制和管理委员会
4月1日,中海集团设立集团风险控制和管理委员会。
委员会主任由李绍德担任,委员会副主任由林建清担任;委员会成员有王大雄,张国发、沈满堂、叶小健等。
委员会下设工作小组,主要职责:根据委员会确定的方针、政策和任务,具体协调、处理企业经营发展和日常管理中的有关涉及风险控制和管理事项;具体组织落实风险控制和管理有关事项;并按照业务分管原则,实施对集团下属单位风险控制和管理事项的监督指导。
集团企管部为集团风险控制和管理的牵头和职能部门。
内鬼
“起码在我的从业经验中,几乎没有听说过此类事件的发生。”一位做日韩航线多年的资深业务人员于2008年4月10日向本报记者表示,“航运企业的现金流本来出入就大,但能够分一百多次把款项转移出去,而且金额也不小,这在业内还是很罕见的,可见应该是内部人蓄谋已久的。”
多位业内人士猜测,此类事件的发生应该是中海集团在对海外公司资金结算的体制上存在风险控制不足的问题。
知情人士称,调查仍在进展之中,正处于最敏感时期,“现在还没有任何结论”。
一位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介绍了中国航运企业在海外投资的主要路径:“航运公司一般会根据在海外的业务量,选择在当地开设控股型分公司或者与当地企业合作的代理公司。而主要业务也以揽货、放货以及船代等客户维护服务为主。”
上述驻芝加哥的货代公司财务经理孙女士称,从财务上来说,运费是航运公司的主营收入,而一般像中海这样的大集团在海外的分公司如果是全资子公司,通常都采取独立核算制度,只需要报年账或者大账,不需要报明细账,有些公司甚至连现金流都不用向总部汇报,“如果没有涉及到上市公司,一般也不会有总部对海外分公司进行定期审计,这就导致了海外公司存在做假账的可能性。”
这位财务经理表示,做假账的手段有很多种,比如虚报费用、发票开大、和供应商内外勾结,这些都有可能使利润做低,如果缺乏一个比较定期的审计或者财务监管制度,一般总公司总是到审核年终报表时才会发现问题。
报
行业内的收费标准各有不同,平均来看,比如从天津中转釜山到芝加哥的运费,大约一个4尺的集装箱柜就在3300-3700美金,一次交易的现金流其实就非常大,因此分一百多次转移如果没有仔细查,的确很容易被忽略。孙女士称,从行业经验来看,应该也不是一人所为,应该有其他财务人员或者外部供应商配合。
涉案核心人员中海韩国驻釜山的财务经理李克江目前在逃,无法得知是否有其他新的涉案人员卷入该起财务丑闻之中。2008年4月10日,本报记者致电中海集团计财部资金管理处,也未得到对此事的正面回应。
警示
业内人士称,2006年6月起,中海集团就曾将所获得的银行短期贷款,近25亿人民币,违规进行股市投资。在2007年查出后,被中国银监会通报批评,国务院国资委也在当年对公司予以降分处理的通报。可以说,此次案发,已是中海集团近年第二次被卷入“资金门”漩涡。
有消息灵通人士进一步向本报表示,此事已惊动国务院国资委,“国资委方面已要求向所有在海外设立分公司的央企进行通报。”
2008年4月1日,中海集团正式宣布成立集团风险控制和管理委员会以加强集团风险控制和管理。知情人士称,该管理委员会的成立事实上就是针对该事件的,“委员会主任由中海集团总裁李绍德亲自担任,足以想见集团对该事件的重视程度”。
目前,中海集团已经开始对集团近百家海外分公司和代理办事处进行大检查。知情人士透露,该次全面自查行动短期内不会结束,“预计要到2008年6月份才可全面完成。因此是否还存在其他同样因资金监管漏洞所导致的损失,目前还不好说”。
好运一生
发表于 2008-4-12 14:25
学习了,好!
peiheng
发表于 2008-4-13 00:50
新的中集分析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d572c01008p8m.html
一腔热情
发表于 2008-4-13 10:06
本报讯 (记者陈可)昨天,市政府召开第三次重大项目领导办公会,会议听取了王子制纸、中集大型储罐、长江路、科技创业社区、崇启大桥和崇海大桥前期工作等重大项目进展情况,并就项目推进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会办。
目前,江苏王子项目用地“六通一平”即将完成。中集集团在南通开发区总投资4亿美元的大
型储罐和海洋工程装备项目计划于本月底正式开工,预计10月份竣工。长江路(滨江路)是市区路网规划中“三、四、五环”共线段,为规划沿江高等级公路南通市区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全长15.8公里。目前拆迁工作正在积极推进,部分路段已经开始施工。南通科技创业社区建设工程土建施工图已完成。崇启大桥建设各项前期工作推进顺利,目前国家发改委工可审批所需的交通部行业意见、环保部的环评意见等一系列支持性文件已全部取得。崇海大桥技术层面的可行性论证已基本完成。会议还听取了重大战略储备项目前期工作推进的情况。
心月天狐
发表于 2008-4-13 15:29
原帖由 股市潜规则 于 2008-4-11 18:22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按这个推理逻辑的严密论证,应该有个结论,里面没有说的很具体,我们不妨给他说出来:中集集团基本处于资金断裂的边缘,离破产清算不远了,还有就是老麦有被抓的危险。
其实,傻子都可以知道这个结论是不成 ...
兼听则明,到这里的没有几个是说中集坏话的,都是好话也不好,听听坏话没什么坏处。
股市轮回
发表于 2008-4-13 15:44
是啊,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不要把自己做成了把头埋在了沙子里的鸵鸟。
carolingian
发表于 2008-4-13 22:09
原帖由 peiheng 于 2008-4-13 00:50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新的中集分析文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8d572c01008p8m.html
“垃圾行业之王”——我喜欢这个名称。
垃圾行业,意味着竞争者少,而且竞争能力往往不是很强,易于垄断。
现在集装箱和专用车市场都还不够垃圾,应当再让他垃圾一点。
zljj888
发表于 2008-4-14 11:41
我回来了。。
xzren40
发表于 2008-4-14 16:19
高盛下调中远太平洋评级至“中性”
http://www.jrj.com 2008年04月09日 05:54 中国证券报
高盛昨日表示,中远太平洋(1199.HK)去年纯利低于该行预期10%,主要由于集装箱租赁业务溢利较低,因此调低该股评级由“买入”降至“中性”,目标价由19港元下调至17.5港元。
高盛预测,今年中远太平洋的核心每股盈利只轻微增长3%,主要因港口业务增长被高利息开支抵消。集装箱租赁业务盈利料无增长,物流业务溢利料升7%。另一方面,由于该公司去年底至今年初增持中集集团权益,料集装箱制造业务溢利可获得18%增长。高盛调低中远太平洋今明两年每股盈利预测16.8%及29.9%,至0.98及0.93港元,认为该公司重组进程停滞不前,令股价表现落后,以及集装箱租赁业务盈利前景不明朗,该股现估值尚算合理。
大斗士
发表于 2008-4-14 19:38
唉,好郁闷
清平爱
发表于 2008-4-15 10:46
不稳定了
股市活佛
发表于 2008-4-15 10:49
看来只有去理想了,有点乱七八糟了。。。
巴蛇
发表于 2008-4-15 12:20
原来的帖子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