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国集装箱制造行业年度报告(简介)
由于2006年国际集装箱船队运力迅速扩大,集装箱需求量大增,我国集装箱生产增长势头迅猛,当年7月份,全国金属集装箱产量突破1000万立方米,达到1017万立方米,同比增长61.83%,全年全国集装箱产量达279万TEU,占世界产量的94.70%。在生产增长的同时,我国的集装箱产品种类也不断发展,从较单一的干货箱发展到当前的冷藏箱、罐式箱、台架箱等约100多个规格品种。从地域看,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是我国集装箱的主要集散地,也是集装箱的主要生产地,2006年广东、江苏、上海、山东、天津、福建、辽宁、浙江等地金属集装箱产量合计为9324万立方米,占全国总产量的99.99%。受集装箱设备制造原料价格和供求关系等市场因素不稳定的影响,2006年我国集装箱市场价格动荡不定,从年初的最低点1450美元/20英尺增加到当年夏季,尤其是第三季度的2100美元/20英尺。
我国生产的集装箱几乎全部出口。2006年我国集装箱出口220万只,出口金额59.9亿美元,同比分别上升7%和2%。从产品类型看,我国出口的集装箱主要是20英尺箱和40英尺箱,其中:2006年出口20英尺箱93.49万只,出口金额17.5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7.1%和17.8%;出口40英尺箱78.39万只,出口金额29.13亿美元,同比数量增长9.2%,金额下降5.1%。我国集装箱出口的目的地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贸易方式以进料加工为主。
由于主要原料如钢材、集装箱木地板等供应紧张,石油价格波动引起油漆价格大幅增长,再加上产业集中度提高,竞争加剧,导致2006年集装箱行业效益大幅下降。全年全行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53.09亿元,同比下降3.23%,实现利润16.73亿元,同比减少23.58亿元。2006年我国集装箱制造行业的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报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资金利润率等指标均较2005年有大幅度下滑,行业的亏损面也从2005年的15.63%升至26.03%,扩大了10.4个百分点。
本报告结合国内外经济、政策环境,全面分析,着重研究2006年我国集装箱行业总体运行情况以及行业的生产、贸易情况和主要集装箱企业发展现状等。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分析国内国际环境、生产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对集装箱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为投资者决策提供依据 交通部徐祖远副部长等领导视察太仓中集
4月5日下午,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苏州市长阎立、中集集团副董事长李建红,在太仓市委书记浦荣皋、市长谢鸣的安排和陪同下视察太仓中集。
在办公楼贵宾接待室,胡浩棋总经理向到访领导详细介绍了太仓中集生产经营、二期工程和企业建设等情况,对苏州市及太仓市政府、太仓港区管委会长期以来对太仓中集的支持表示感谢,并希望各级领导继续对太仓中集给予支持和帮助。
在2005年4月太仓中集一期工程筹建期间,苏州市长阎立曾陪同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到访太仓中集,时过三年,再次莅临,阎市长对太仓中集在生产经营、产业建设、构建和谐企业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予以高度评价,他希望太仓中集加快建设步伐,与时俱进,为太仓港区的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视察期间,中集集团副董事长李建红寄语胡浩棋总经理:太仓中集当自强不息,做大做强,加快创新,抓好人才培养,加快发展步伐,走产业化道路,更好地为实现中集集团的宏伟目标竭尽全力。
各级领导听取汇报后,在胡浩棋总经理陪同下,视察了公司生产区和员工生活区。
中集集团入选2007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
2008年3月23日,由CECA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发布了2007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调研报告,同时公布了根据报告统计结果评选出的2007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入选企业名单,中集集团入选并排名第66位。
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调研报告围绕信息化能力建设、信息化战略规划水平、信息化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信息化和业务的融合程度、信息化对企业人力资本水平提升的影响力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估,深入分析企业信息化建设对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由大变强,进而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等方面所具有的影响和意义。
2007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奖项的公布在对入选500强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给予肯定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企业本身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和认可。同时入选的还有上海中集冷藏箱有限公司(排名第244位)、青岛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排名第332位)。
芜湖中集瑞江首创全国粉罐类专用车出口单批次订单最高台辆
2008年4月2日芜湖中集瑞江汽车有限公司出口至阿联酋的70台粉罐车从上海港口顺利装船运出,据悉,此次订单创目前为止全国粉罐类专用车出口单批次订单最高台辆。
中集瑞江通过不断的对产品进行优化设计、提升服务品质、运用国际化宣传推广策略等整合运作模式,使国内、外贸出口的销售额日益增加。
[ 本帖最后由 心月天狐 于 2008-4-8 17:09 编辑 ] Yantai Raffles Reports 2007 Year End Results Singapore,8 April 2008 - Oslo OTC-traded Yantai Raffles Shipyard Limited (’YRS’or the ‘Group’), the largest builder of semi-submersible drilling rigsin the PRC, today reports a strong set of results for the full yearended 31 December 2007 (”FY2007″), boosted by the worldwide growth inshipbuilding activities during the year.
Click here for more details: FY2007PR.pdf
还记得股东大会上麦的发言么?
【介绍半挂车的现在与未来?两税合并后对中集的影响?展望未来两年的中集?麦:车辆去年8.8万台,产销量已是世界第一,今年的目标最低12万,力争15万。中长期看,车辆是站在全球角度看的,不仅是产销量第一,还要做内涵第一。到2012年不低于30万辆,占全球20%,400亿规模,产品覆盖所有主流产品,北美、欧洲、中国。用购并、合作、高技术引进、自主开发等手段。现时,全球范围内至今没有一家企业在这个角度发展。】
07年的车辆最低目标都没有完成,看样子车辆的竞争还是非常激烈。
07年中集车辆产能20万,去掉新投产的部分,产能和销量比率很低。
看完1季报再决定去留吧,真是怀疑是不是我错了,我其他的股票表现比中集出色多了,唉~~~
而中集还是我的第一重仓,呵呵 谢谢!!!!!!!!!!!!!!!!!!! 中集不跌也不涨,赶紧卖了吧:*22*: 2008 4月8日暂停办理股份过户登记手续4月8日二零零七年全年业绩公布
4月8日胜狮公布二零零七年度全年业绩
纯利增加87.9至33,994,000美元
致力扩大厂房网络及
发展利润根较高的特种货柜业务4月8日二零零七年全年业绩公布
相当于专用车,钻井平台、造船与静态罐有更多的相似处对于集装箱。很窄的客户群,销售成本低,行业更加规范,更有利于兼并重组,没那么多的花样翻新,适应于大规模采购,大规模制造,制造基地从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毛利率高。缺点就是更加明显的周期性,没有车辆的稳定的现金流。我觉得现在两条腿走路挺好。再看看胜狮,除了堆场和一堆类似于权证的衍生品,基本就没利润。税前利润4100w-衍生品2500w-堆场1280w=320w(usd),就是说卖了84w个teu,又融了4880w的資,每个teu挣了还不到4个美元,也就是合大约27块人民币。不知道别人怎么想,我可觉着比较合适。
回复 #2625 wxgdemo1 的帖子
专用车销售收入增长40%,正如你所说的,销量并没有同比增长,说明中集每辆车的售价同比提高了,可能是中集放弃了销量的增长,更专注于制造造价高、附加值也高的专用车。只是猜测,希望了解内情的来答疑解惑。 集装箱售价基本到了成本的边缘:
07年售价1916美元/teu(胜狮报表),胜狮成本估计1912美元/teu(根据meng-h兄的计算);
中集的成本略低于胜狮,根据集装箱07年每股贡献0.53元,估计成本1822美元/teu左右吧;
08年现在的干箱售价2300~2400(根据光大的资料),售价上升了20%以上。
成本也上升不少,钢材油漆地板价格大幅彪升,涨幅不少于20%(07年均价和现在比)
个人分析-----------------------------------
利好:
现在是行业周期低谷,集装箱毛利率也下降到小厂无法维持的地步。08年开始毛利率开始步入上升通道;
车辆继续高增长,但低于预期;
收购的企业开始贡献利润
集装箱需求08年估计还能小幅攀升
总裁奖金大幅减少
利空:
原材料价格继续大幅攀升;
利税大幅增加(提高不少,估计10%左右)
人民币升值
财务费用大幅攀升(收购代价)
--------------------------------------- 对于中集的年报,之前也有心理准备,从半年报到三季报,都有收入大幅度上升,但毛利率出现快速下降的苗头。而且,07-08年是公司从集装箱这个小行业转身的时期,特别指望业绩出现大幅度的增长也是不现实的,保守的判断应该在09年底到2010年,中集会有大幅度的爆发。
但是07年的年报并没有让人太失望,甚至还有亮点:
1、收入488亿,增长45%,净利润32亿,增长12%;
2、扣除的净利润增长28%。(28.41-22.12/22.12)已经超出很多券商的预期!
3、车辆实现销售11.21万台(比较最理想的12万台,只有半步),增长27%;车辆销售收入97.24亿元,增长43%,说明单车价格有所上涨,8.67万/台较06年8.02万/台涨幅8%。
4、集装箱的产能有所提高,至250万TEU,集装箱销量经历了05年的低迷,06的反弹,07年出现恢复性增长,达到210万标箱,收入大幅度增长37%;
5、博格(80%)、安瑞科(42%)收购完成后,能源、化工装备和服务业成为中集单独的一块业务,实现收入45.4亿元,较06年增长1.46倍,由于博格和安瑞科都是07年下半年并表,相信08年该业务的增长更加可观。
6、值得期待的内容:一是,大连中集铁路装备有限公司已经基本建成,但是语焉不详。还有,年报中写道“通过技术创新,产品种类不断丰富,环卫车、消防车、混凝土泵车等高附加值产品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即将投入市场。” 当然,也许,07年由于会计制度的变化,在扣除的净利润中有大约15亿元的投资收益,其中包括短期投资公允价值的变化等。这些都影响到对于中集长期盈利能力的判断。但不管怎么说,刨除中集一贯地采用投资收益等包装利润的瑕疵,中集一直很努力地在寻求突破,这些股东都会看到,也是需要股东给些时间观察的。现在唯一让人安慰的是,中集在行业内的并购整合是有一套的,值得期待。 转载于徐星价值论坛的分析:
2007报表分析之四
关于胜狮
胜狮0716集装箱领域的老二,今天它公布了年报,先做对比分析,以下项目均为根据报表经推理、计算而出的集装箱制造业务(不包括堆场等集装箱服务)业绩,比值为0716/0039,亿元人民币
2005 2006 2007
0039 0716 0039 0716 0039 0716
收入 266.3 66.9 257.3 71.0 338.4 114.5
比值 25.1% 27.6% 34%
和值 333.2 328.3 452.9
净利 24.8 4.0 18.8 0.2 13.3 0.21
净利润率 9.3% 6% 7.3% 0.3% 4% 0.2%
Ø 尽管0716除税前溢利为4099万美圆,若扣除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2488万美圆和堆场等服务溢利1281万美圆,则制造业的税后溢利只有约2100万人民币, 制造业务连续2年在盈亏平衡线上挣扎, 集装箱制造业务的寒冬也许即将过去!
Ø 0716 与0039的收入比逐年上升,由于0039在全球的份额相对稳定,显示0716的份额在上升,其它小厂份额在下降,加上利润率减低, 其它小厂在2大寡头的价格战打击下,已很难生存;
Ø 0716的物流服务业比0039做得好,07年该项业务的收入高达2.6亿元,利润高达8200万元,利润率为31%,是0716的重要利润来源,而003907年该项业务的收入只有2亿元,其实该项业务仍有较大的成长空间;
Ø 0039与071607年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大股东在2级市场增持,以后有机会再详细讨论这个问题
0716的分部报表中,将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分配给了集装箱制造业,0039的报表也有类似情况,
一般的投资者焉能清楚,机构报告也经常不辩真伪.
[ 本帖最后由 心月天狐 于 2008-4-9 12:08 编辑 ] 仔细看一下
其实主营是亏损的
039
月底或下月初 亚洲最大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开建【中集集团参股】
2008年4月9日成都市的物流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构建以成都为中心的对外连接通道,辐射西部、连接国际国内,提高主要交通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聚集众多的国际、国内物流企业,形成强大的区域交通枢纽,到2010年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目前,随着成都建设综合保税区正式进入规划阶段以及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预计在月底或下月初正式开建,将加快推进我市打造西部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的步伐。
昨日,记者获悉,我市建设成都铁路货运枢纽与西部物流中心的重点建设项目、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预计将在本月底或下月初正式开工建设,而与之配套的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也随即开工建设。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成后,年吞吐量将达到250万标箱,与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一起,构筑起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海铁联运、通达全球的大型内陆港。
铁路集装箱中心 亚洲最大
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位于青白江区城厢镇,占地2140亩、总投资20亿元,是铁道部规划的全国18个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中规模最大的一个。中心站分三期建设,全部完成后,年货物吞吐量将达到220至250万标箱、形成2500万吨运力,是亚洲最大,同时科技含量最高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
目前,相关部门正在加快推进各项工作,预计本月底铁道部将下达项目开工令,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将在本月底或下月初正式开工建设。
集装箱物流园区 同步开工
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项目位于青白江区,占地3700亩,年处理集装箱货物200万标箱,是我市三大国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之一。该物流园区以集装箱多式联运和集装箱增值服务为基础,以工业配送、商业配送、国际物流、物流装备制造、国家采购与展示、冷链物流为重点,建设服务四川、辐射西部、通达全球的内陆港。
目前,该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园区规划也与中心站进行了衔接,预计将与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同步开建。
意义 中西部最大内陆港将崛起
昨日,交通部门负责人表示,随着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与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的开工建设,意味着一个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海铁联运、通达全球的大型内陆港将崛起,“内陆港建成后,散落在双流、德阳等地的集装箱都将全部集中到这里来发送。”
货物到沪 只需48小时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内陆港初步建成后,集装箱货物的运输条件将得到巨大的改善。届时,中心站将开行直达上海、广州、深圳、青岛、连云港、天津等港口城市的五定班列,从而大大缩短成都与沿海港口的时空距离,拓宽经济发展空间。比如,目前成都货运至上海,走铁路一般需要5至6天的时间,走水运则需要8至10天;而随着内陆港的建成,今后,我市的集装箱发送货物到上海、北京等城市,只需要48小时就可以到达,运输成本将大大降低。
一站式办公 通关更便捷
另外,园区和中心站建成后,口岸部门还将入驻园区,实行一站式办公,形成便捷的通关能力。届时,内陆港将实现“异地报关、口岸放行”,也就是与沿海口岸城市合作,将所有需要在沿海港口出关的货物全部“转移”到成都报关,货物从成都运抵港口后直接装船出关即可,大大缩短时间成本。本报记者 黄颖
展望 成都欲建内地无水港
成都不仅拟建成综合保税区,远景规划欲建成内地无水港。据悉,即将开工的亚洲最大集装箱中心站——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拟开展保税物流业务。“届时,企业如果要将集装箱发往海外,不再需要派人到沿海港口接发货物。只须在该中心预定好远洋货轮,货物通过中心运出后,在远洋港口直接将集装箱转接到远洋货轮中发往目的地。”成都海关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实现成都成为内地无水港的远景规划。在大型综合性保税监管区域建立起来之前,海关总署及成都海关拟在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先设立海关进口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
据透露,海关总署将在近期牵头组织的空港保税物流网点建设规划调研中,把设立双流空港空运保税物流园区纳入重点调研范围。成都铁路、航空两维一体的保税物流初现端倪。
信息来源:成都日报 网上看到的,不保证正确
携手打造高品质专用车 江淮格尔发与中集集团达成战略伙伴关系
www.chinatruck.org 中国卡车网原创在线新闻组 尚兵
3月28日,在合肥,中国最大的专用车改装企业中集集团与中国商用车生产领军企业之一的江淮汽车,就结成战略伙伴关系达成共识,双方高层领导一致表示:要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出更加适合中国市场的高品质专用车。
当天上午,中集集团以及各分公司相关领导参观了江淮汽车包括宾悦轿车、MPV等在内的多条生产线,重点考察了格尔发重卡生产基地,江淮汽车先进的设备,精细工艺,领先技术获得了中集集团领导及随行专用车行业技术专家的高度赞赏。
在下午举行的 “结成专用车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谋专用车大发展”的专题讨论会上,双方对合作前景一致表示看好。据有关资料显示,欧美国家的公路用车中,专用车的比例高达80%,目前中国只有40%,市场上的专用车需求空间巨大。
格尔发重卡营销公司唐昊总经理助理介绍了江淮汽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目标,并结合专用车市场发展趋势,重点介绍格尔发重卡H、M、L系产品。随后,格尔发重卡服务部人员对完善服务体系以及服务网络的升级作了详细的介绍。中集集团的技术专家也针对自卸车、混泥土搅拌车和罐式车辆等专用车辆作了详细的技术介绍。最后,双方就合作问题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并对如何进行战略性合作形成了初步的共识。
中集集团领导最后表示,自2004年与江淮汽车在专用车领域开始合作以来,一直非常愉快,这次来参观江淮汽车重点是谋求在专用车领域的深度合作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也希望以后能在其它领域展开合作。据悉中集集团选择与格尔发重卡进行战略性合作是经过多方面综合考虑的,一方面江淮汽车位于中部的战略性位置和与芜湖的中集瑞江集团相毗邻的地理优势;第二,双方对积极拓展专用车市场领域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雄厚的实力;还有江淮汽车在底盘、卡车等领域所具有的40多年的技术积淀以及近几年的飞速发展是促使双方成为战略合作伙伴的根本原因。
今后双方将会整合资源,使中集的改装优势与江淮的整车底盘优势互相融合,并在市场预测、产品研发等多方面资源共享,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快、更多、更好的产品,携手打造适合中国市场需求的高品质专用车。 中远投资曝出“问题订单”
《财经》记者 付涛 《财经网》 [ 04-11 11:41 ]
距财务总监离职不足一月,中远投资宣布取消一项价值约2.02亿美元的订单合同
【《财经网》专稿/记者 付涛】随着一系列信息的陆续披露,中远投资(新加坡)有限公司(下称中远投资)终于走向了漩涡的中心。
中远投资是中远控股(新加坡)有限公司控股53%的上市公司,其终极控股股东为央企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中远投资于1993年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主营航运、修船等业务。
4月10日,中远投资发布公告称,该公司赢得了价值约2.923亿美元的新订单合同,同时却取消了一项价值约2.02亿美元的订单合同。问题在于,公司并未及时向外界披露合同取消的消息。外界担心,还有更多的订单合同可能被取消而未及时公告。一位知情者透露,中远的一些合同实际只是备忘录性质(MOU),实际合同减少金额将高达数亿美元。
中远公告显示,被取消的海洋工程装置(GM5000 semi submersible hull)订单合同于2007年5月向外披露,来自挪威客户Red Flag A.S.。该订单合同被取消的原因,在于客户未按合同要求,在开工之前交纳订金。
新的订单合同分别来自美国与丹麦客户。前者系价值1.32亿美元的海洋工程装置(a hull of a semi-submersible production unit),后者则是两艘总价达1.61亿美元的油船。
摩根士丹利一份最新研究报告认为,中远投资可从新的订单中弥补损失,但是取消此前订单合同的消息,会令投资者产生质疑,并可能导致公司股价波动。
报告称,中远投资目前尚未收到新造船订单的20%的预付款,因此该合同被取消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同时,由于钢铁等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成本上升,最终可能令该公司造船业务利润减少。
今年3月,中远投资财务总监Teo Chuan Teck辞职。公司曾表示,Teo离开公司是出于个人原因。然而,仅距Teo离职不足一月,中远投资就曝出了“问题订单”。
中远投资2007年报披露,公司89.8%的营收来自船舶修理、制造与海洋工程,9.2%来自干散货运输,1%来自运输代理及其他。当年公司营收达22.62亿新元,净资产达13.03亿新元,净利润3.37亿新元,同比增64%。
4月10日,中远投资报收于2.85新元,暴跌15.18%,创该公司七年来的最大跌幅。最近两个月来,该公司股价跌幅已远超同期新加坡市场跌幅。 从网上转载的,给大家泼一下凉水:*22*:
困境中的中集——2007年中集年报分析
观千剑-宁静致远 2008年4月9日
中集集装箱和半挂车里面的王者,由于进入了行业周期的低谷,在2006到2007年的牛市里面中集远远落后于深成指。2007年年报里再度表明了中集仍然处于的困境当中。
1、资产负债
拿到年报,为了不被管理层讨论所阻碍,所以直接跳过管理层分析,先看资产负债。截至2007年底,中集的总资产增长67%(比去年同期,下同);流动负债增加70亿人民币,增长69%,其中:短期借款增加17亿,增长186%,短期应付账款增加31亿,增长81%,其他应付账款增加4.6亿,增长约50%,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增加约13.5亿,增长6554%,也就是中集在未来一年内单单要还的到期债务约为13.7亿;非流动负债增加约48亿,增长489%,其中长期借贷占主要部分,增加37亿多,增长514%;看完平衡表,第一感觉:负债增加不少!
2、现金流
在现金流量表里面发现,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从2006年的13亿变成2007年的-10亿,资本支出类活动和偿还债务耗费大量现金流,自由现金流为负,借贷扩张明显,因此企业的借贷行为也增加明显。再看经营性现金流,其中流出方面:存货的增加用去28亿,应收项目占用45亿;现金流被这两个方面占去绝大多数。净利润现金流含量从2005年的峰值199%逐渐衰退到2007年的-32.4%。现金流量与流动负债比率明显变坏。
3、存货
截至2007年底存货占总资产的19.1%,比例比去年有所降低,但是并不意味着去年存货增加的现象有所好转,相反,存货是继续增加(如下):
指标名称 2007-12-31 2006-12-31 2005-12-31 2004-12-31
存货(增长率) 63.20% 40.21% -26.72%
营业收入(增长率) 47.01% 7.13% 16.53%
营业收入增长47.01%,存货增长63.2%,表明现在中集的存货存货慢慢增加,这里面也有并购博格和安瑞科的原因,附注里面没有详细说明,在这里我们可以毛估一下博格和安瑞科的并购带来的存货增加值。博格总资产333,309,449.53美元,安瑞科总资产140,199,294.78美元,两者总资产约34亿人民币,假设两者的存货占各自总资产的20%(存货占总资
产的1/5),则中集的存货最多增加约6.8亿人民币,中集集团2007年自身增加70.4亿,仍然比2006年增加约49%的存货。并购后营业收入只增长47%,中集自身存货就增加了49%,可以看出中集的存货是缓慢增加的。
存货里面,原材料和在产品比06年增加约1倍,库存商品增加也很明显。
4、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增加37亿,按年度增加71.68%,
指标名称 2007-12-31 2006-12-31 2005-12-31 2004-12-31
总资产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应收帐款 22.03% 21.43% 20.09% 28.95%
营业收入(增长率) 47.01% 7.13% 16.53%
应收帐款(增长率) 71.68% 50.27% -29.46%
应收账款在2005年达到历年的最少33亿,之后每年逐年递增,应收账款增长远大于营业收入的增长。
指标名称 2007年2006年2005年2004年2003年2002年2001年2000年1999年
应收帐款周转率(次)5.48 6.48 8.97 5.49 4.26 3.63 6.06 5.09 2.46
2005年开始,中集应收账款周转率逐年下降。2007年的应收账款周转率下降,回收账款的速度明显变慢,不容乐观。
5、ROE
对于中集,SOSME先生曾经称赞中集一直以来有较高的ROE;但是本人认为,中集的ROE还是要慎重看。
先来看看ROE的构成:ROE=销售利润率*资产周转率*财务杠杆;分别代表经营,管理和财务这三方面指标。因为毕竟中集的财务杠杆还是比较高的,在比较高的财务杠杆之下,
ROE是被扭曲的,实际上,中集在历年取得的高ROE跟中集的财务杠杆有很大关系(如下表)。
中集集团 2007年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1999年
权益报酬率(%) 19.8923.0828.2331.98 12.916.2922.6622.61 15.19
毛利率(%) 10.1714.1716.3616.9913.7713.6 23.2817.515.82
资产周转率(次)1.211.39 1.8 1.51 1.391.16 1.141.36 0.78
财务杠杆 2.30 1.85 1.66 2.11 1.662.26 2.002.56 3.07
再仔细分析中集历年的各项指标,中集历年ROE最低的一年是2003年,因为当年的财务杠杆比较小;ROE表现得最好的一年是2005年,其财务杠杆运用得较小,且经营利润和资产运转比较好。2007年,中集的财务杠杆比较高,但在这样较高的财务杠杆下面取得的ROE仍然不理想,年报中集装箱,半挂车的毛利率也继续下降,可见中集现在所处的困境。
6、几个疑问
疑问a、刻意删减或不报告不好业绩的内容?
与历年报表相比(1998年到2006年),2007年报缺少了主营业务利润的篇幅,为什么会少了这部分说明?是否由于业绩不好而把历年年报都有说明的主营业务篇幅删掉?是否
报喜不报忧?
由于这方面内容属于企业可披露可不披露范围,所以不披露也属正常。通过财务报表计算出该主营业务利润:2007年主营业务利润4,901,624千元同比增长3.72%(2006年主营业务利润4,725,717千元),扣除三项费用的主营业务利润如下:
(单位:千元) 2007年 2006年
营业收入 48,760,826 33,573,664
减:营业成本 43,803,581 28,817,113
营业税金及附加 55,621 30,831
销售费用 1,152,846 1,007,623
管理费用 1,598,083 1,096,549
财务费用 371,704 62,405
主营利润 1,778,991 2,559,143
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30.48%
疑问b、并购行吗?
中集收购博格和安瑞科(2007年年报36-37页),粗略计算分别是基于2007年静态市盈率26.6和34.9倍PE进行的,收购价格并不低。进入2008年,中集又进行了一次新的收购行动,3月12日,中集与烟台莱佛士船业有限公司签定收购协议:中集集团将受让最终受益股东章立人先生通过Bright Touch Investment Limited和Leung Kee Holdings Limited持有的莱佛士股份。中集集团将通过在香港设立的一家子公司Sharp Vision Holdings Limited来完成上述交易。上述交易完成后,中集集团将拥有莱佛士29.9%的权益并成为该公司第一大股东。莱佛士主营业务是建造各种类型的船舶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莱佛士目前专注于移动式钻井平台及其配套船舶,包括半潜式、自升式钻井平台、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浮式储油船(FSO)、平台供应船、铺管船及其他船舶建造。并购发展并不是很好的发展方式,对于中集的这几项收购能否被很好的整合?拭目以待。
疑问c、中集资金链怎么样了?
在2007年年报中,中集的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虽然表现得仍比较良好,但是对一个出现的应收帐回收趋于减慢和存货周转逐渐变慢的企业,还是应该引起注意的。纵观中集
如今:高负债率、低毛利率、高应收帐、高存货、并购过快扩张,资金的流动性还是不容乐观的,现金流缓慢减少,日常运作的资金链是否会出现问题?
在资产表里面有9亿多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41.5亿多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以为中集暂时解决资金的问题;其中,41.5亿“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包括即将流通的招商银行法人股和网下申购的交行股。
中集的业绩已经开始下滑,毛利率和现金流已经开始减弱,未来一段时间,中集依然面临着行业低谷期的困境,新收购的业务暂时未能提供支撑,业绩将会继续下滑,稍有不慎将会陷入比较危险的境地。 人民币实际在贬值 出口前景没有看上去那么糟糕
--------------------------------------------------------------------------------
www.eastmoney.com2008-4-11 8:51:00 邓体顺 东方早报
一份专家的调查报告认为,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尽管可能给市场上众多不具竞争力的边缘企业带来阵痛,但从长期看,将有助于部分纠正经济的失衡现象,特别是贸易顺差和经济过热压力。
2月底,我们在三天内走访了华南地区不同行业的13家企业。
此次华南之行证实了我们的看法:即我们正处于一个难以捉摸的经济周期,各种宏观/微观因素交织在一起,在中国形成了一种新的动态平衡格局。
我们得出的一个主要结论是,人民币的进一步升值,将成为重塑平衡的工具。
港口运营商的乐观
先来看一下市场忧心忡忡的出口问题。
中国2月份的出口增长显著放缓,仅同比增长了6.5%,低于1月份26.7%的同比增幅。尽管2月份出口增幅显著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受到春节因素的干扰,但在全球需求疲软和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该数据还是加剧了市场对中国出口增长可能放缓的担忧。
我们走访了出口商品供应链上的重要参与者———多家产品制造商、一家港口运营商和一家集装箱制造商。总的来说,他们表现得很乐观,称自己的业务到目前为止仍然稳健。
他们承认,如果美国经济陷入严重的衰退,那么中国经济以及它们的业务很有可能受到损害。然而,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美国业务减少的影响,并在短期内继续推动中国出口的增长。
一家总部在深圳的港口运营商告诉我们,新年之后对美国的出口增长率有所放缓,总出口的名义增幅降至个位数。然而来自欧洲的需求仍然强劲,原因是人民币兑欧元名义汇率的贬值使得中国商品仍保持着竞争力。
这家企业还表示,来自非传统地区(如中东富国以及印度、俄罗斯、巴西和拉美等新兴市场)的需求有显著增长。
此外,我们走访了一家集装箱制造企业。与大部分投资者的认识恰好相反,这家集装箱制造商表示其工厂正在满负荷运转,2008年上半年的订单已经排满。
由于集装箱的需求往往是衡量全球周期性需求的领先指标,我们对船运公司的强劲需求感到迷惑,因为一系列全球领先指标均显示,全球经济增长在放缓。
管理层解释,强劲的订单需求可能反映了全球通胀预期的上升。
具体来说,这家集装箱制造商说,高企的通胀预期可能使得消费需求提前,因为预计物价上涨的消费者将倾向于提前消费。与之类似的是,企业也更愿意现在就进行资本开支,以减少未来的现金流出。
我们走访的那家港口运营商和集装箱制造商均预测,即使美国经济放缓/和衰退,它们在2008年仍将取得非常稳健的出口量增长。
支持他们这种较为乐观的观点的主要依据在于:中国出口商品主要是日常消费品或低档可选消费品,对于外国消费者而言,这些商品往往价格弹性较低。换句话说,在经济滑坡的环境中,外国消费者如果缩减对进口商品的开支,那么中国出口商品的整体需求受影响程度可能低于高档商品的需求,因为在艰难的经济环境下,消费者更有可能放弃后一类商品。
那家集装箱制造企业的管理层还着重指出,在过去两年中,航运超级周期(截至2007年11月中旬,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从2005年12月的2450点上涨了近3倍至11000点)对全球经济一体化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原先在发达市场的大多数制造环节都转移至亚洲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原因是后者享有成本优势。
该管理层坚信,随着更多的生产环节转移至中国,其全球市场份额将相应获得提升,从而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支撑整体的出口增长。
人民币其实在贬值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人民币,这是正题。
基于不可交割远期合约(NDF)市场的走势,未来12个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预计将继续升值10.6%左右。同时我们看到,市场对于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出口商盈利能力造成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悲观情绪。
我们曾经就人民币升值对于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进行了一系列理论分析,并得出结论———汇率进一步重估可能会以三种形式给中国股市基本面带来积极影响,即带来汇兑收益、给在营运上卖空美元或持有美元债务的企业带来利润提升、并可能在长期内降低市场的风险溢价。
当前,我们选择了那些受外贸影响较大的企业,就上述问题继续进行讨论,试图以自下而上的视角更加深入地了解人民币走强将如何影响企业运营。
虽然近年来人民币升值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但我们看到所谓人民币走强通常是相对于美元而言。
如果我们将人民币与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货币相比较,就会看到很不相同的情况。实际上,今年以来人民币兑欧元和日元的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都在贬值。这表明,虽然自2007年初以来人民币相对于美元升值幅度超过9%,但人民币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均在贬值,因此导致中国商品在某些主要非美国经济体更具竞争力。
与我们从港口运营商获得的反馈信息大体一致的是,我们从几家出口导向型企业了解到,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来自非美国经济体的订单出人意料地强劲,这些企业正在努力向欧洲、中东以及其他非传统出口目的地拓展。
企业能否转嫁汇率负担?
被国内和海外媒体广泛报道的是,人民币走强、投入成本(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下调出口退税,以上种种正在对众多出口导向性企业本已微薄的利润率造成损害。
鉴于此,我们就如何管理外汇风险以及这些举措对于企业经营战略的影响,询问了不同行业的出口导向型生产企业。
反馈信息总结如下:
中国仍然拥有成本优势。一家超大型ODM的发言人称,尽管汇率升值,但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市场仍然在制造业领域最具成本优势。为了印证他的观点,他指出,该公司在中国生产一件产品的总成本(包括直接投入成本以及间接成本如潜在的延迟交付和产品缺陷)仍远低于在其他成本具有竞争力的发展中国家。
对冲汇率风险。我们看到,我们所考察的出口导向型企业通常通过三种方式对冲汇率风险:运营对冲:大量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都是以美元计价的原材料/半成品材料的进口商。尽管它们由于人民币走强而不得不降低出口产品售价,但人民币购买力的提高意味着进口商品成本的下降,并为利润率留出了余地。
完全的汇率风险对冲:我们发现,那些凭借规模或高质量产品而具有较强议价能力的企业,能够以人民币定价并有效地将汇率风险转嫁给客户。
金融对冲:一些企业选择通过金融工具(如汇率掉期或不可交割远期)来对冲汇率风险,并尽量减小出人意料的汇率变动的影响并保护企业的利润率。
我们需要指出的是,我们所调查的企业样本较小,而且我们所走访的均为知名度相对较高且拥有较大规模效应的企业。
实际上,我们的看法是,显然,中国仍是全球成本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市场领头羊完全有能力对冲甚至转嫁外汇风险。(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尽管可能给市场上众多不具竞争力的边缘企业带来阵痛,但从长期看,将有助于部分纠正经济的失衡现象,特别是贸易顺差和经济过热压力。
本文节选自高盛中国投资组合策略报告《值得关注的“5R"S”》,主笔系高盛中国首席策略师,其他执笔者还包括高盛(亚洲)分析师刘劲津、高华证券分析师常宇亮。 原帖由 心月天狐 于 2008-4-11 16:15 发表 http://bbs.macd.cn/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从网上转载的,给大家泼一下凉水:*22*:
困境中的中集——2007年中集年报分析
观千剑-宁静致远 2008年4月9日
中集集装箱和半挂车里面的王者,由于进入了行业周期 ...
按这个推理逻辑的严密论证,应该有个结论,里面没有说的很具体,我们不妨给他说出来:中集集团基本处于资金断裂的边缘,离破产清算不远了,还有就是老麦有被抓的危险。
其实,傻子都可以知道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
既然推理半天后的结论并不成立,那意味着什么?
我们不否认行业的困难,但对于这种成熟的行业,成熟体现在市场每年需求的基本稳定,市场的竞争者基本稳定,市场的客户基本稳定,市场的份额占有率基本稳定。在这种情况下,毛利率只能降低到非常低的程度,但再怎么降低,也不会亏损,因为没有哪个厂家有理由去亏着做,这个和上升周期的行业有很大的不同(那些行业,可能会为了占有市场份额而考虑所谓的长远利益),既然这样的话,那么行业毛利率几乎降到无法再降的时候,那意味着什么其实是很明显的。
对于39现在的规模来说,收购一个公司并表来的收益,恐怕还不如毛利率提升一个百分点来的直接。
对于200039来说,刨除公司可变现的金融资产(即使在市场大幅度下跌后),以目前的股票价格来算,单股息率就接近5%,记的巴非特买中国石油的时候,股息率好象是8%(这个具体数据记不清楚到底是多少了),至于是否有价值,中远恐怕也不是吃白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