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goodluck333888

中集的研究报告和分析文章(希望大家多多补充)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8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留平头 于 2007-1-18 11:48 发表
很差吗?也未必哦,肯定强过05年以前





:  )))。
我指的是整个市场的收益率,不是指中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8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上面一下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0-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8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过平头兄是高手,赫赫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0-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7-1-18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进入2007年,德国风力发电机叶片制造商NOI Rotortechnik GmbH(下称NOI)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共同迎来了全新生活:他们成为中国复合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复材)的首批外籍职员,工资明显提高,并且每年都有机会到中国工作4个月。
    这些变化源于中国复材近日刚刚完成的首次海外并购。1月6日,中国复材与NOI在京签约,全面收购后者的风机叶片核心业务,并以此为基础,在德国组建全资子公司SINOI有限公司。这一并购的投资额尽管只有300万欧元,但它开创了中国本土企业收购国外风电设备公司的先河,打通了国内企业获取海外风电核心技术的通道。
    “我们不仅获得了德方多年积累的关键技术和管理经验,更拥有了对接海外市场的桥头堡。” 1月11日接受本报专访时,牵头进行收购谈判的中国复材董事长兼总经理张定金说。


获胜幕后


    NOI的员工没有想到,一次意外变故会让公司面临生存危机,而这一危机却为曾向NOI购买技术的中国复材带来了飞跃的机会。
    NOI成立于1998年12月,位于德国中部的北豪森(Nordhausen),总资产约1200万欧元,鼎盛时期曾是欧洲第二大风机叶片生产商,拥有国际领先的1.5-2.3兆瓦级风机叶片技术。但2004年7月,由于一个重要股东突然撤资,NOI陷入财务困境,进而申请破产保护。
    得到NOI进入破产保护程序并有意拍卖资产的消息后,张定金意识到,这是中国复材获取NOI核心业务,包括关键技术的难得机会。
    不过对于能否获胜,张定金当时心里并没有底,因为中国复材2005年6月才通过购买NOI生产许可证的方式介入到风电设备领域,之前没有进行过任何风电研发和技术储备。与竞标NOI的西班牙、美国等知名风电制造商相比,在技术、资金、经验等方面,中国复材的优势并不明显。
    事实上,据知情人士介绍,欧洲的这些对手最初也没把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复材放在眼里。在他们看来,NOI理所当然会选择实力更强、距离更近的欧洲企业。
    “不管能否成功,我们都要试一试。”张定金说。中国复材母公司中国建材集团董事局主席宋志平也给张定金打气:“集团全力支持,相信你们能成功。输了也没关系。”
    2006年6月,中国复材对NOI的收购进入到实质阶段。张定金与中国复材副总经理、连云港中复连众董事长任桂芳多次率队飞赴德国,与NOI的托管律师以及债权人委员会进行商谈。尽管中间历经波折,但中国复材最终赢得了胜利。
    在张定金看来,中方获胜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通过收购之前与NOI的技术合作,以及谈判中表现出来的坚韧和诚意赢得了德方认可,这一点甚至比出价还要重要。他举例说,谈判中一有“风吹草动”,中方高层就会立刻飞到德国寻求解决方案,这一点让德方始料未及。二是中国巨大的市场空间,以及中国复材在风机叶片等复合材料产品上的专业化程度让德方认识到,双方合作能互相提供资源和市场。未来15年,中国的风机叶片市场需求超过200亿元,这让NOI找到了二次使用其成熟技术的广阔舞台。
    “这一点有些像打牌时,同一张牌可以打两次。”张定金说。


获取技术新路径


    收购NOI核心业务后,中国复材在德国注册成立了一家名为SINOI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主要从事风机叶片的设计、研发、制造和销售。在中国复材的战略布局中,这家公司承载了两个职能,一是作为中国复材拓展欧洲市场的支点,为欧洲主机制造商提供配套叶片;二是担当中国复材的海外研发基地,为其设在连云港、内蒙古等地的国内叶片生产基地提供技术依托。
    据中国复材副总经理任桂芳介绍,以SINOI有限公司为支撑,中国复材将加速技术引进和产能扩张,力争近期成为国产兆瓦级风机叶片的主要供应商,远期成为全球风机叶片市场的主要供货商。
    目前,中国复材正在建设年产1000套1.5-2.0兆瓦的风机叶片生产线,2008年将投产,远期产能将达到3000-5000套。而在2005年6月从NOI引入技术之前,中国复材在这一领域从未涉足。
    “中国复材的这次收购不仅迈出了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步,也为中国风电设备企业以收购方式快速获取海外核心技术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中国风能协会秘书长秦海岩说。
    由于起步晚,积累少,中国的风电设备企业普遍缺少核心技术。目前国内兆瓦级的风机,无论是整机还是叶片、齿轮箱等关键设备,大部分需要进口或依赖于国外技术。在兆瓦级叶片领域,国内只有中国复材、中航惠腾、上海玻璃钢研究所等少数企业具有生产能力,且最初的产品设计和核心技术基本都是来自国外。
    此前,包括风机叶片生产企业在内,国内风电设备制造商引进国外技术的主要方式是购买生产许可证。这种方式企业拿到的只是生产图纸,难以掌握核心技术,而且由于外商提价和国内企业抬价,最近两年购买许可证的费用已经相当昂贵。
    与外商合资以及并购外企是另外两条获取技术的现实出路,但目前国外企业普遍坚守独资路线,不愿与中方合资。在并购外企方面,由于风险较大且自身实力有限,在中国复材之前,国内还没有成功的先例。
    “中国复材打通了收购的道路,以后在时机合适的时候,其他企业也可以采取海外并购的方式,不过要切忌盲目出手,也不要一哄而上。”一位业内人士说。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7-1-18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资本回报率超日赶美
作者: 张志雄
时间: [ 2007-01-18 03:26 ]

转贴:FT中文网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国经济观察研究组执笔人 卢锋
(为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供稿) 2007年1月18日 星期四

这篇文章很有意思,大家一起看一下。

  如果一定要把外国资本回报率比作巨人,也许目前中国资本回报率快速追赶可被解读为一个东方巨人成长的故事。
  由北京大学中国经济观察研究组研究发现,目前中国工业资本回报率已经胜过日本逼近美国。虽然1990年代低谷时中国资本回报率远不及与日本,与美国制造业资本回报率水平相比差距更大。但是晚近时期中国资本回报率快速增长,目前会计利润率已超过日本,真实回报率比较情况有所不同,估计至少中国私营企业该指标已超过日本。中国工业会计利润率与美国制造业同一指标相比差距快速缩小,私营企业与美国企业已很接近,考虑两国晚近阶段和更早时期物价轨迹动态,调整物价因素后结论与会计回报率比较情况应大体类似。
  中国资本回报率有多高?这似乎是经济系一年级大学生查阅统计年鉴就能轻松回答的问题。然而正是这个看似简单问题近来引发两派不同意见激烈争论。一派研究人员观察到近年中国工业资本回报率快速增长,认为这一现象对理解目前我国经济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派意见强调相关统计数据高估中国资本回报率,认为中国经济并未改变投资驱动和低利润增长模式。争论观点如此扑朔迷离,以至被评论为“中国利润率之谜”。
  研究发现,晚近时期中国工业资本回报率确实发生了真实而非虚构的强劲增长。1998-2005年间9个资本回报率系列指标以很高统计相关性同时增长。以权益作为资本存量计算,净资产净利润率从1998年2.2%上升到2005年12.6%,税前利润率从3.7%上升到14.4%,总回报率从6.8%上升到17.8%。以资产作为资本存量计算,总资产净利润率从1998年0.8%上升到2005年5.3%,税前利润率从1.3%上升到6.0%,总回报率从2.5%上升到7.5%。
  而不同类型企业资本回报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私营企业资本回报率较高、三资企业其次、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下面简称国有企业)较低。以净资产税前利润率为例,2005年私营企业为17.3%,三资企业14.9%,国有企业12.9%。不过比较1998年以来资本回报率增长幅度,三类企业排序则正好相反:国有企业增幅较高为10.9个百分点,三资企业其次为10.2个百分点,私营企业较低为5.7个百分点。
  值得关注的是,体制转型背景下中国资本回报率呈现先降后升走势。中国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过程内生出降低和提升资本回报率两种力量,上述走势应是这两种力量在不同发展阶段消长盈缩的产物。利用资本回报率贡献因素分析构架进行具体考察,发现前期价格自由化改革带动原料价格相对上涨、竞争环境下垄断利润耗散、企业放权让利改革时期单位劳动成本上升等因素导致前期回报率大幅下降。晚近时期虽然原料相对价格仍在上涨,然而劳动生产率快速增长基础上单位劳动成本下降、管理费用和利息费用相对下降、资本运营效率水平提升等因素推动资本回报率在1998年前后经历止跌回升拐点并强劲增长。
  调整物价因素后中国资本回报率增长判断仍然成立。对企业会计利润率进行物价变动因素调整结果显示,通货膨胀最高的1993年前后,用财务会计数据计算企业税前利润率高估7个百分点左右,晚近时期物价对会计利润率高估影响大约为3个百分点。调整通货膨胀因素后真实资本回报率在1990-1998年间经历“锅底形”低谷期,然而贯穿整个时期先降后升的大势形态依然存在。1998年以来真实回报率绝对和相对增加幅度更高。
  研究同时发现,资本回报率与经济景气波动存在显著联系。用资本回报率对其趋势偏离作为其波动度量指标,用实际GDP对其趋势偏离作为经济景气变动度量指标,发现没有经过物价调整的资本回报率与实际GDP波动存在显著联系,物价调整后真实资本回报率与实际GDP波动联系显著程度进一步提升。晚近时期中国经济运行经历了紧缩和高涨不同景气阶段,真实资本回报率一直强劲增长,进一步证实此期真实回报率增长主要代表某种趋势性变动。
  企业毛利率下降与资本回报率增长并存不悖。主要受原材料能源动力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我国工业企业毛利率过去十余年呈现下降趋势。然而毛利率与常规资本回报率概念定义不同,因而毛利率下降并不一定导致回报率下降。我们在阐述毛利率与回报率概念异同关系基础上,通过考察单位劳动成本、管理和利息费用占营业收入相对比例以及单位资本创造营业收入等回报率贡献因素变动,对晚近时期原料价格上升、毛利率下降、回报率上升之间并存不悖关系做出逻辑一致解释。
  研究发现,把“投资驱动增长”无条件等同于“粗放低效增长”的看法是否正确,需要在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方面进一步探讨。如果中国真实资本回报率正在发生趋势性持续增长,那么从经济分析视角看,也许有理由假设中国资本存量相对缺乏,通过较快投资增加资本存量具有经济合理性。对投资较快增长虽然需要适当调节,然而也许不必过分忧虑重重。从一个更广阔视角思考,一国经济起飞早期阶段人均资本存量很低,快速投资及其导入伴随的嵌入式技术进步以及人力资本积累提升,不仅有可能构成持续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而且是经济追赶特定阶段的题中应有之义。
  另外,如果认定目前投资增长与宏观景气较大程度上是地方官员干预等扭曲性因素派生的结果,那么便会逻辑地推论微观决策主体对利率、汇率、价格等市场性参数变动较大程度无动于衷,便会进一步逻辑地推论目前投资较快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难免需要采用产业政策、数量控制等侧重行政性手段调节干预,而市场性调节手段就只能退而发挥某种次要和辅助作用。反过来看,如果认识到近年投资较快增长具有相当程度经济基本面因素支持,如果能肯定目前经济景气在相当程度上是市场机制力量推动的结果,而地方官员干预和要素市场不完善等扭曲性因素仅发挥了次要和次生作用,那么总需求管理措施就有可能并且应当更加重视采用与市场经济原则兼容一致的工具手段。对投资增长根源机理的实证性解释,关系到选择采用什么手段进行总需求管理的规范性判断。
  笔者愿意再次肯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行宏观调节的必要性,重申即便对具有经济基本面支持的经济景气也需要进行总需求管理。实质问题不在于一般意义上是否有必要进行宏观管理,而在于如何反思评估中国独特的“宏观调控”。从中国体制和政策演化进程看,是应更多利用市场性“调节手段”进行管理,还是更多采用行政性“控制措施”进行干预?是应不断深化改革使“宏观调控”逐步转变为“宏观调节”,还是通过引入和强化形形色色的数量控制和行政干预,使“宏观调控”更接近“控制经济”?然而如何防范大范围行政干预和寻租活动近年来在宏观调控名义下乘势回潮,如何把推进改革议程与促进和谐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经济追赶新阶段所迫切需要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可能仍是下一步经济发展方针选择所需考量的重要问题。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7-1-18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价值投资的投资期限是多长
作者: 张志雄
时间: [ 2007-01-18 09:40 ]

选自Value圆桌会议(截选)
主要与会人士:
严建红 平安资产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权益投资部副总经理
孙 键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资金运用管理中心副总经理
吴明远 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 上海市政府经济运行专家组成员
黄 明 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权益投资部首席分析师
陆 晔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资金运用管理中心股票投资管理人
张志雄 《Value》主编
  严建红:现在大家都在谈论价值投资这个问题。对保险公司来说,价值投资的期限有多长应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吴明远:我觉得现在“价值投资”这个概念已经被国内滥用了。现在很多基金公司进行路演和公开发表看法的时候,不论他们实际采用的投资操作方式是什么,都大谈特谈价值投资,给人以价值投资的印象,造成了国内投资者对价值投资概念理解上的混乱。目前市场各方对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价值投资也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国外一些基金公司所谓的价值投资就是买入价格相对合理的股票,不过一般来说,这些股票不为大众看好。但是在国内,大家往往比较多地注意那些为众人看好的具有长期成长潜力的、现在的股价看起来至少也不算低的股票,这种价值投资多多少少带有成长的概念。
  如果我们对价值投资概念不认识清楚,那么就很难界定价值投资的投资期限,所以我们需要先弄清楚它具体指的是什么。
  张志雄:按照您对价值投资的理解,您如何界定投资期限?
  吴明远:价值投资不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投资。通过对国外基金公司价值投资期限的研究,我们发现他们把期限设定为3年、5年和10年,而我们对此一般界定为18个月左右或者稍微再长一点的时间。作为一个基金经理或者资产管理人来说,都有业绩考核压力,不可能说坚持价值投资就能无限期持有,就可以不管价格的波动。
  所以我感到价值投资还是应该有一个时间限制,在目前国内市场现状还不是很理想的时候,更应该如此。
  黄 明:我觉得现在国内对价值投资多是从价值成长来理解,而且更偏重成长的角度。而从严格意义上讲,价值投资是股价要有投资价值,安全边际比较高。至于投资期限,我个人从产业周期上理解,进行价值投资就应该在产业周期的低谷买进持有,而在产业全面复苏的时候体现它的价值,获得一个比较高的收益。投资期限更多地受限于产业周期。
  举个例子来说,钢铁业现在市盈率和市净率很低,其他财务状况也很好,是不是就有了投资价值呢?不能这么简单地理解,要看到钢铁业正处在产业周期的顶峰,如果仅仅根据上述条件去买进的话,那就违背了高安全边际的原则,就不是价值投资。而且在顶峰过后,必然是一个价值回落的过程,跟真正的价值投资所希望的正好背道而驰。
  陆 晔:我觉得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要搞清两个概念。在投资学上,有一种风格分析,它发现股票按照成长和价值、大市值和小市值这两个尺度去区分,表现出不同的投资特点和回报特征。我们平时所说的大市值价值基金还是小市值成长基金,在国外其实指的是它们投资于不同的风格资产。但我们平时所说的“价值投资”,更多的是指投资时从股票的内在价值出发买被低估的股票,它更多的是相对于“投机”这个概念。从后一个意义上讲,无论是“价值基金”还是“成长基金”,都应该是“价值投资者”。因为即使是成长股票的投资者,也不能在高估时买入这些股票。价值和成长是没有区别的,价值本身就来源于成长,成长才能给予投资者更多的价值。
  巴菲特在1992年给投资者的信中就指出,“价值投资”的提法完全是多余的。如果投资不是在寻找有价值的东西,那投资是什么?一个股票的市盈率高低与其价值没有必然的关系,一个高市盈率的股票可能是有价值的,而一个低市盈率的股票可能是没有价值的。“价值投资者”完全有可能买入高市盈率、高市净率和低股息率的股票。
  价值投资与投资期限也没有关系,只要价格没有超出价值,就可以一直持有,如果价格超过价值,当天卖出也完全是一个“价值投资者”的理性选择。
  严建红:我很赞同陆晔的观点。有一个广义的价值投资概念:投资于价格低于价值一定幅度的股票叫价值投资,国内大部分人所谈论的价值投资就是这么一个概念。
  而从国外主要是西方发达市场在过去50年的发展来看,市场投资分析方式经历了成长投资、价值投资等等不同的投资思想占主导的时期,经历了长时间洗礼的西方基金投资分析形成了风格多样的局面,基金为客户提供各种不同风格的投资服务,如大型价值、中型价值、小型价值和大型成长、中型成长、小型成长基金等等。而国内市场由于建立时间短、容量小,很难满足不同操作风格的需要,因而还很难把基金区分为价值型、成长型和其他类型。总体来说,我们对价值投资的概念的理解还是集中在以长期或者中期的眼光购入一批价格在估价模型上来看是被低估的资产上。
  但是,我们并不知道这种资产是不是立即上涨,我们买的时候只是觉得这个价格合适,至于它还会不会跌呢?可能还会跌。它会不会涨呢?我们认为它会涨。什么时候涨呢?不知道。没有一个可以明确预期的未来。我们保险公司目前倾向于购买这种类型的资产,这种资产购进以后可能很长一段时间不涨,或者很长一段时间跑输大盘。在这种情况下就涉及到了投资期限的问题。
  对保险公司来说,拿最具特色的资产寿险来进行价值投资,考核也应该依照投资期限和契约制定标准。寿险负债期限一般是30年左右,我们的投资就可以放在一个很长而不是很短的时间上考量。我们可以在中短期投资的同时,尝试在投资组合中加入一些公司来进行价值投资,这些公司的基本面目前不好但有可能转好,或者公司正处在市场还没有认识到的加速成长的阶段。其实也就是说我们的投资要基于我们的投资分析而不是根据市场短期的波动,尽管这样做的话,短期可能会有风险。
  但是现在国内市场都在做短期投资,一般只看三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如果我们坚持长期投资,就可能会取得超额回报。但做得好不好,用多少时间来评价,多少时间来考量,投资周期和账户周期以及资产委托人的认可周期是不是一致,都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
  孙 键:许多做交易的人认为实现投资目标需要长期操作,这个问题涉及到资产管理公司投资管理的容忍度。因为在投资实践中,投资期限到底有多长,投资者可以根据不同的市场和环境来作出自己的判断。
  我们也曾就此问题展开讨论。我给交易员的投资期限是8个月,8个月内你能实现投资目标,那你就去投资,否则就放弃。“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而过了8个月,马上就要进行业绩考核了,如果还看不到希望,那么,投资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这个压力不是我们特有的,各国的投资管理都有相似的业绩考核压力,美国是在6月份,我们是在年底。就中国股市的环境来讲,业绩的实现是很不稳定的,投资情绪、投资经验、上市公司的资产状况包括资本的性质都影响着中国证券市场的波动性。正因为如此,大家一旦发现了具有投资价值的目标就一涌而上,极可能在很短暂的时间内把投资目标的价值兑现掉,甚至把未来几年的价值也透支掉了。受这种投资行为的支配,投资者如实现了投资收益目标,就要出货;如果继续持有的话,就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因此,考虑到中国证券市场的不确定性很大,就不能奢谈所谓的价值投资分析,如果固执地执行什么2年或3年投资期限的话,很容易犯错误。
  投资期限还要看市场处在什么阶段。像2005年这样的平衡市,不能以长期持有为主,得适当参与波段操作,要长线短做,否则,单纯地以长线思维来做的话,就容易损失波段利润。长线投资适用于中长期牛市。
  保险资金投资期限比较长,人们容易认为它可以经受得住市场的波折,但这跟公司投资管理要求和行业环境有关,比方说,今年是我们第一年进行股票投资,主要策略就是练兵,试验性质比较浓,对投资收益的考虑比较淡,因此股票投资期限可适度拉长。因为这个投资如果出现负收益,其投资损失对总体收益的影响不是很大。总体来说,保险公司还是倾向于采取期限稍长的防御性策略,股票投资也必须服从这个总的策略。
  严建红:一个灵活的投资时间是价值投资的基础或者说是投资策略的基础。现在资产管理公司一般的投资期限是8-12个月,明显限制了价值投资的操作。
  前段时间我看了美林的一个定量报告,报告说,从过去40年或者20年的时间来看,最有效的投资策略还是低PE策略,跑赢大盘的基金绝大多数就是按这个策略来投资的。虽然过去的经验不是未来投资成功的前提,但是,40年的周期已经涵盖了经济发展的好多周期,从理论上来说,这个低PE是很好的策略。但是现在为什么国内的投资不采取这个策略呢?就是因为没有一个灵活的投资时间,我们没有时间到市场上去实验这个投资策略。相比较来说,国外价值型的基金拥有很稳定的投资者,他们允许基金进行价值投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8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集团是一家令中国人尊敬、让中国人骄傲的企业,但其股票的短期表现往往令投资者失望、沮丧甚至切齿,2006年中集的每股收益预计为1.25元/股,按今天收盘价计算,中集A 、中集 B  06年的动态PE分别为9.1倍和7.6倍,与钢铁股相若,9倍PE的中集与30倍以上PE的茅台、苏宁、云南白药等谁更具有投资价值?难道中集未来就只有钢铁股的命?

今天我们开始探讨中集,希望各位不吝笔墨,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反正长线投资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无聊、无奈、迷惘地等待中,反正电视也不好看,倒不如分享探讨的乐趣。

先想到以下2个问题:

(1)20年前,6岁的中集濒临破产清算,今天,26岁的中集拥有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罐式集装箱、登机桥四个世界冠军和半挂车一个全国冠军头衔,94年上市时净利润为0.94亿元,95年净利润为26.7亿元,11年年均复合增长35.5%,只有2002年1年为负增长,净资产收益率年年保持在15%以上,94年7月29日(老股民永远不会忘记的那段日子)至06年最高价涨幅34倍。

中集的这些成绩是在完全市场竞争下取得的,它为何会如此成功?假如没有麦伯良,中集还是今天的中集吗?是麦伯良成就了中集,还是中集成就了麦伯良?

(2)中集的PE 为何如此之低?若市场是对的,则预示麦伯良的世界级企业理想即2012年前后收入和市值均达1000亿元可能不能如期实现,若市场是错的,麦伯良是对的(老麦已对了14年),现价买入中集在未来6、7年年复合收益可达20%,市场会错吗?须知我们的市场有时也是很聪明的,它曾经在99年以前对大家公认的绩优股深康佳做出了聪明的定价。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8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的确是一家值得深入研究的公司。

1。它这些年的历史业绩究竟是如何取得的?

2。为什么市场总是对它的溢价给予最低?

第一个问题,虽然有清晰的历史,但隐藏在历史背后的道理却并非每个人都清楚的。也许中集迟早要进入中国版MBA教科书的经典案例中,但我们这里的讨论也许会先于学者们的总结。优秀的团队?利用国际行业制造业的转移机遇?再加上深圳的特殊企业“基因”机制?

第二个问题,我也常在想。其实从价值评估的角度讲,对之最低定价无非是两个担忧的反映:

1。能持续经营吗?即是否有永续价值?如永续价值不可靠,则一家公司实际上是没有市盈率概念的。

2。目前是否是业绩最好的时期?若是,则按照pe=pb/R0(市盈率等于市净率除以当前权益收益率),其PE就应该很低。而中集的PB的确在历史上与其它股相比并非很低。

从历史看,市场的确曾经长期低估中集,因为无论你何时买入中集,都后来都能发现总能获得不菲的投资收益。当然历史是历史,现在呢?

这需要对公司未来有新的认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8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来看看中集10年来的市赢率表现

年份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最低PE
10.0
24.0
20.0
16.0
22.0
16.0

深综指最低
104
295
310
308
401
437

低PE指数比
0.96
0.81
0.65
0.52
0.55
0.37

最高PE
33.0
41.0
38.0
34.0
44.0
24.0

深综指最高
476
520
442
528
656
665

高PE指数比
0.69
0.79
0.86
0.64
0.67
0.36

PE指数比均值
0.83
0.80
0.75
0.58
0.61
0.36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8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最低PE
13.0
14.5
18.0
6.0
6.4

深综指最低
366
349
315
235
278

低PE指数比
0.36
0.42
0.57
0.26
0.23

最高PE
18.0
23.0
38.0
14.0
13.0

深综指最高
523
453
472
334
451

高PE指数比
0.34
0.51
0.81
0.42
0.29

PE指数比均值
0.35
0.46
0.69
0.34
0.26




解释:低PE指数比=最低PE*10/深综指最低

      PE指数比均值=(低PE指数比+高PE指数比)/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8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上表可以看出,中集的PE指数比均值基本呈逐年下降的趋势,03、04年的反抽是因为这两年中集出现了出人意料的爆炸性增长(动态PE指数比均值仍然很低),06年更是跌至可怜的0.26。

PE指数比均值连续下跌的原因:

(1)        股本的连年大幅扩张导致投机价值不断减低,1996年总股本为2亿,2006年为20亿,10年10倍。

(2)        市场自10年前开始就担心中集无法再增长,且担心的程度越来越大,导致其PE指数比越来越低,麦伯良年年告诉市场不用担心,并且用行动向市场证明了自己的正确,但市场就是不相信,太奇怪了!列位请看2001年的PE指数比均值只有0.36, 市场根本不能预见到03、04年的高增长,市场在2001年对中集的判断错得离谱!

中集是周期性公司吗?未来10年还能出乎市场意料的增长吗?PE指数比逐年下跌是否另有原因?稍后再叙,欢迎大家加入讨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8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pxj兄列举的表格和数据,辛苦了!

我自己的看法,中集的PE近年来逐渐走低,一方面确实是市场总是低估中集未来的成长能力(历史上一直如此),但另外也是担心中集的净资产收益率近年过高(>30%),特别是对于一个传统制造业的企业,一个毛利率只有百分之十几的制造业企业。

我觉得不用过分担心中集的PE过低。因为只要对中集研究清楚了,确信它未来还能有大的增长空间,那么未来在股价上总有超过人们预期的涨幅。04-05年中集股票的超额上涨就是对之前市场长期定价错误的一种修正,虽然修正的还不过分。

   中集这样的企业,在国内因为可以和他类比的企业几乎没有,所以市场总是在担心它是否是周期性的?是否是景气的高峰?在历史上这已形成惯例了。不象当年的深科技,世界上有和它一大堆类似的企业,参照它们的“通常”定价,无形中就给予它很高的溢价,但结果确实损害了它的长期投资者。的确,市场怎么给一家公司定价,是个很复杂的问题。

   中集,的确是个中国股市的特殊的上市公司。它的过低的溢价,并没有给它的长期投资者带来损害(只给它的短期投资者带来不快)。现在最需要的,是把它未来研究清楚。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8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贴一些资料:



“中集”上市13年的总体表现:

<DIV align=center>深000039
每股收益
每股净资产
净资产收益率(%)
总资产
股东权益
年终收盘
市赢率
市净率
总股本(亿股)
分红(送转股)

1993
1.06
2.14
49.55
5.76
1.37
  
  
  
  
  

1994
1.05
4.87
21.56
12.42
4.34
11.39
10.85
2.34
0.89
10送4股派4.00元

1995
1.11
4.28
25.91
19.26
5.33
11.85
10.68
2.77
1.25
10送3股派3.00元(含税)

1996
0.90
3.85
23.47
30.26
7.74
17.70
19.67
4.60
2.01
10送3股派1元(含税)

1997
0.63
4.07
15.38
38.69
12.52
20.88
33.14
5.13
3.09
10送1股派3元(含税)

1998
0.72
4.20
17.19
43.07
14.30
16.29
22.63
3.88
3.40
10派2元(含税)

1999
0.76
4.99
15.19
66.23
16.96
17.00
22.37
3.41
3.40
10派2元(含税)

</DIV>






<DIV align=center><DIV align=center>2000
1.34
5.95
22.61
66.40
20.91
27.94
20.85
4.70
3.40
10派2元(含税)

2001
   1.60
   7.04
   22.66
59.37
   23.96
   26.66  
16.66
   3.79
  3.40
   10送5股派5元(含税)

2002
   0.91
   5.52
   17.68
77.37
   28.54
   14.28
15.69
   2.59
  5.10
   无分配

2003
   1.31
   8.35
   20.42
99.32
   52.91
   20.04
15.30
   2.40   
6.30
   10转增6股派3.8元(含税)

2004
   2.37
   7.41
   31.98
168.94
   74.71
   22.31
9.41
   3.01  
10.08  
10转增10派5.0元(含税)

2005
   1.32
   4.69
   28.23   
171.73
   94.56
   8.44
6.39  
   1.80
20.17
10转增1股派3.8元(含税)

</DIV></DIV>  
  “中集”上市13年以来,每年的净资产收益率都超过了15%,这是一个惊人的记录!在中国股市谁能与之争锋?这类公司其实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非常罕见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8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市场普遍认为集装箱行业是一个起起伏伏的周期性行业,但中集却认为集装箱是一个一直向上的持续增长性行业,不过,正是行业的起伏造就了中集,使麦伯良团队脱颖而出。老麦在海运低潮来临,行业最不景气的时候,人弃我取,大胆出击,以最小的代价整合了市场,并在03-05年行业高景气时赚的盆满钵满,颇似李嘉诚手笔。老麦是个投资高手,我估计他退休后可能会从事证券投资。中集的长线投资者大部分是中小散户,机构投资者持有中集的时间不会超过2年,过去不会,将来也不会,因为与中小散户相比,他们更容易获得集装箱行业的信息,海运的起伏、箱价的震荡无时不在冲击着机构脆弱的神经,他们凭什么会相信麦伯良“这一次”判断又能准确,因而他们进进出出,始终对中集说不清、道不明,我相信长期持有中集的投资者大部分是奉行“投资优秀脑袋”的投资哲学,他们在中集上赚到钱不是因为整天分析国际贸易、航运指数、钢材涨跌,而是把信任交给麦伯良团队,当你长线(5年以上)持有中集后,就会发觉你的投资理念得到升华,你不会再用短线的眼光看待股票和生活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9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楼上的观点。持有五年以上中集的人,会从容得多。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7-1-19 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拿了快五年了,才涨了十来倍,唉,太惭愧了,不专业呀。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9 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综述:苹果预警 美股低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 05:37 新浪财经
  【MarketWatch纽约1月18日讯】周四美国股市低收。科技行业巨头苹果电脑发布盈馀预警,令投资者们感到失望,拖累科技类股下滑。

  Jefferies & Co机构市场策略师亚特-霍甘(Art Hogan)在评论今日尾盘中科技类股加速下滑行情时表示,“科技类股是今天股市表现的关键。”

  受苹果电脑股价下跌6.2%影响,今日那指跌幅达到1.46%。

  霍甘表示,“我们担心的是2007年的盈馀成长状况,而且,迄今为止,它看起来并不太好。”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下跌9.22点,收盘於12,567.93点,跌幅0.07%。

  那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36.21点,收盘於2,443.21点,跌幅1.46%。

  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4.25点,收盘於1,426.37点,跌幅0.30%。

  纽约证交所成交量2,741,691,000股;那斯达克综合股市成交量2,456,135,000股。纽约证交所下跌股与上涨股之比为1762/1371;那斯达克下跌股与上涨股之比为1961/968。

  原油期货价格由涨转跌导致能源类股下跌,也对大盘造成了负面影响。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 Corp.) (XOM)股价下跌了0.7%。

  受美国上周能源库存报告公布影响,原油期货价格下跌了3.4%,即1.76美元,收盘於50.48美元/桶。国际能源署因为今年冬季气候温和以及美国经济成长减速等原因而调低了全球原油需求量预期。

  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 (MER)宣布盈馀超出了分析师预期值,其股价下跌了1.5%。

  但是金融行业的利好消息对股市的支撑左右有限,不足以抵销苹果电脑传出利空消息之後科技类股的疲软状况。

  周三盘後,苹果电脑(Apple) (AAPL)公布了第一财季财报。尽管这家科技行业巨头的盈馀超出了市场预期,但该公司对本财季所做的业绩预期低於分析师预期数字。苹果电脑股价下跌了6.2%。

  苹果电脑发布预警之後,JP摩根大通将苹果电脑的股票评级从“增持”调降至“中立”。

  苹果电脑的预警,是最近以来科技行业所遭受的第二次严重打击,而自从今年年初以来,科技类股已扮演了市场成长的领导者。周三,英特尔(Intel Corp.) (INTC)股价下跌了6%,其原因也是发布了业绩预警。

  Johnson Illington Advisors机构董事长休-约翰逊(Hugh Johnson)对MarketWatch表示,在2006年下半年股市取得强劲表现之後,也许现在到了“停止或者调整的时候了”。

  联储主席本-柏南克在国会讲话中未给出任何关於货币政策的线索。

  Hinsdale Associates机构投资部门负责人保罗-诺尔特(Paul Nolte)表示,“投资者们都希望柏南克就经济状况说点什麽。”他指出,在市场弄清楚柏南克对叁议院银行业委员会的讲话主题是关於美国赤字问题的之後,股市显着下跌。

  诺尔特表示,“因此,我们将会看到更多的获利回吐行为。”他同时表示,“这只是股市在过去六个月连续上涨之後、股市正在进行的回调行动的一部分。”

  盘前公布的经济报告表明消费者物价指数涨幅符合预期,十二月份新屋开建数字以及营建许可数字均有所成长。这些消息对那些经济成长敏感型股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是最近几周以来,市场越来越相信经济成长加速将会推迟联储出於阻止由房地产市场引发的经济滑坡风险而削减利率的时间。

  Hinsdale机构的诺尔特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自从去年七月份以来股市的上涨行情忽视了经济软着陆的影响,因此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所面临的经济成长到底是什麽类型的?”

  相对於本周陆续公布第四季度的企业财报,经济消息对市场的影响力较为弱小。

  Cantor Fitzgerald机构市场策略师马克-佩多(Marc Pado)认为,苹果电脑的财测仅仅是较为谨慎而已,而实际上投资者们利用了苹果电脑谨慎的财测作为抛售股票的契机,这个事实向他表明了股市中的成长力量正在消褪。

  佩多表示,“这种举动对牛派而言是令人困惑的。在这个季度,财报将是股市所能期待的最好消息。”佩多同时指出,“如果股市现在下跌,那麽关於股市回调的预期就此建立起来了。”

  其他市场中,消费者物价指数报告与新屋开建数字报告公布之後,国债价格下跌。十年期国债价格上涨了7/32点,收盘於99 1/32点,殖利降至4.751%。

  美元兑欧元汇率下跌;兑日元汇率涨至四年新高。

  黄金期货价格下跌了5.20美元,收盘於628.10美元/盎司。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9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钦佩,向你学习

原帖由 meng-h 于 2007-1-19 03:20 发表
拿了快五年了,才涨了十来倍,唉,太惭愧了,不专业呀。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9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meng-h 于 2007-1-19 03:20 发表
拿了快五年了,才涨了十来倍,唉,太惭愧了,不专业呀。

向你学习!!!!!!!!!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19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规则兄好文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0-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5-5 20:36 , Processed in 0.049002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