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goodluck333888

中集的研究报告和分析文章(希望大家多多补充)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8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ymanqun 于 2006-12-8 16:16 发表


很久没来了,中集可继续持有,发个申银的最新报告:



谢谢楼上提供的报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8 17: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ymanqun 于 2006-12-8 16:16 发表


很久没来了,中集可继续持有,发个申银的最新报告:


Thank you very much!!!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8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改变形象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0-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8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嘉实基金募资约400亿 最大股票型基金一日速成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2月08日 04:14 第一财经日报

  嘉实策略增长基金昨募集约400亿元,嘉实将成为资产规模最大的基金公司

  吴慧

  中国基金史上最大规模的股票型基金昨日诞生。嘉实策略增长基金一天便发行约400亿元,在刷新基金业股票型基金首发规模纪录的同时,嘉实基金管理公司(下称“嘉实”)也一


   



举成为资产规模第一名的基金公司。市场人士认为,中国基金业真正进入“跑马圈地”时代。

  嘉实策略增长基金昨日结束了为期仅1天的首发募集。根据嘉实的初步统计,该基金募集规模在400亿元左右。此前,嘉实为合理控制基金规模,已将发行时间缩短为1天。嘉实昨日表示,基于对基金热销的预估,嘉实决定增加2位股票基金经理和1位债券基金经理,组成由邵健负责的4人基金经理小组来共同管理该基金。嘉实总经理赵学军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这是在2天前研究指定的应急措施,如果规模超过100亿元就实行4基金经理制。“到现在已经基本走完董事会程序了。”赵学军表示,增加债券基金经理是为了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适当增加债券的投资比例,更谨慎地管理这只基金。

  今年股市大涨,基金业绩大幅增长,在财富效应的刺激下,基金规模也得到显著扩大。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截至11月底,基金净值规模第一次突破6000亿元。与此同时,基金首发规模也屡创新高。此前,今年以来已诞生6只百亿元基金,其中广发策略优选基金以184亿元的首发规模位居第一。而嘉实策略增长以400亿元的新纪录不仅提升了百亿元基金的“能级”,嘉实也一举成为资产规模第一的基金公司。据Wind统计,截至昨日,南方基金公司还以599亿元的基金资产规模位列行业首位,嘉实以303亿元位居第六。但加上约400亿元的新基金后,嘉实将坐到基金资产规模第一的位置上。一家基金公司的人士感叹,中国基金业就此真正进入“跑马圈地”时代。

  基金公司开放式基金资产排名  

  资料来源:Wind资讯

  基金 基金 基金资产 基金份额

  公司 数量 合计(亿元) 合计(亿份)

  南方 9 506.21 476.13

  华夏 11 485.06 459.61

  易方达 9 323.90 276.24

  广发 6 304.36 250.44

  工银瑞信 4 281.42 271.28

  嘉实 10 230.22 199.24

  博时 8 224.12 200.07

  银华 7 206.77 192.33

  首发规模超百亿开放式股票  

  资料来源:Wind资讯

  方向基金排名

  基金名称 发行份额(亿份) 认购起始日

  海富通收益增长 130.74 2004年2月5日

  中信经典配置 121.49 2004年2月9日

  广发策略优选 184.18 2006年5月8日

  易方达价值精选 117.91 2006年6月5日

  南方绩优成长 124.77 2006年11月10日

  华夏优势增长 41.02 2006年11月20日

  银瑞信稳健成长 122.29 2006年12月1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8 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ymanqun 于 2006-12-8 16:16 发表


很久没来了,中集可继续持有,发个申银的最新报告:



胡丽梅这个中集的死空头也变死多头了?而且是第一多头?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8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集团:收购博格实现业务突破

www.eastmoney.com   2006-12-08 14:52   饶秀娴   今日投资
【字体: 大 中 小】 【收藏】 【复制网址】 【打印】  




  注:为提高实战参考价值,以上图片由动态行情实时生成,便于投资者实时观测该股的最新表现情况。
    中集集团(000039)今天发布计划再次收购博格的公告,中集集团拟合资成立NEWCO新公司,通过它将间接持有博格公司80%的股权,收购已经董事会批准,正尽努力在07年3月31日前获批完成交易。






    博格公司成立于1937年,是欧洲主流的道路运输车辆和静态储罐的领先供应商之一。收购博格将使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罐箱生产企业。表面上来看,收购短期只会增厚公司业绩0.04元左右。可它不仅使公司产品线扩展到静态储罐,罐式码头设备领域,同时公司未来还将收益于博格公司在欧洲的产品研发力量及分布在欧洲的训练有素的工人、精良的生产设备和售后维修堆场设施。收购博格也是公司实现战略转变的一个重要步骤。近年来,公司一直在寻求道路运输车辆领域的培养和突破。此次收购进一步加强了公司道路运输车辆在欧洲的销售网络的布局,使公司从一个本土最有竞争力的制造类企业演变为有竞争力的全球性公司。
    中信证券分析师郭亚凌等认为,虽然收购博格是利好因素,但目前此收购事项还有待批准,且短期内不会体现于业绩之上。维持前期的06年1.2元和07年1.4元的业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8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文简称:中集集团,英文简称:CIMC)初创于1980年1月,最初由香港招商局和丹麦宝隆洋行合资组建,是中国最早的集装箱专业生产厂和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自199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一直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知名绩优蓝筹公司。截止2004年底,中集集团拥有总资产169亿、净资产75亿元,在国内和海外拥有30余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员工超过28000人。

    中集集团的主要业务为集装箱、道路运输车辆和空港设备等交通运输装备的制造和相关服务。自1996年以来,中集集团的集装箱产销量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国际市场份额超过50%,同时也是全球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集装箱制造集团,已确立了在集装箱行业的世界级地位。专用车产业是中集集团目前所确立的重点发展业务,当前正进入一个以提升实力为核心的规模扩张阶段,业已建立覆盖北美及中国的华中、华东、华南、华北等区域的九个生产基地和年产8万辆各类专用汽车的生产规模。机场设备业务以机场旅客登机桥、全自动航空货物及物流处理系统、自动化立体停车库等为主要产品,其中登机桥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0%以上,并成功进入了美国、香港、台湾、印度、泰国和蒙古等国际市场。

    中集集团以“为现代化交通运输提供装备和服务”为业务发展战略,以“成为所进入行业的世界级企业”为发展目标。中集集团的使命是要“在全球市场中,成为能按照客户需求,提供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交通运输装备和相关服务的主要供应商,创造为客户所信赖的知名品牌,同时保持公司的健康发展和持续增值,为股东和员工提供良好回报”。中集的发展,不仅凭借全球化视野的经营战略、“以客户为中心”的集团化运作体系,也不仅依靠成本管理和产业整合能力、科学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健全的内外部约束机制,更在于他拥有一个富有理想和激情、追求创新和进取的员工团队!

    我们坚持“自强不息、挑战极限”的企业精神,我们牢记“尽心尽力、尽善尽美”的文化口号,我们坚定“国强民富、共同发展”的核心人力资源理念,我们为实现成就世界一流企业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需求专业:管理类机械类工业工程机电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电气控制及自动化机械、电气相关专业各1人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电气控制及自动化工业工程或管理焊接机械设计与制造锻压(冷成型)

    机械设计与制造焊接机械设计与制造汽车设计、车辆工程

    诚邀2007届优秀毕业生加盟中集,与中集一同成长!

    更多信息敬请登陆集团网址 www.cimc.comwww.51job.comwww.job9151.com查阅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6-12-8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oodluck333888 于 2006-12-8 17:09 发表


Thank you very much!!!



呵呵,最近干吗去了,别老拿美女来诱惑人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9 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规律的认识,是殊途同归啊!

转贴:
     林园选股秘笈:血拼出来的企业后劲足
www.hexun.com 【2006.12.08 09:29】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林园

  前几天,一个女孩买了一部手机,她说现在手机真便宜,才1000多元。我问她,你一个月赚多少钱,她说2000元。我说,依我看1000元买一部手机对你来说是太贵了。这里面有一个估值的标准问题。

  投资一个公司就像买一部手机一样,最重要的就是要搞清楚它到底值多少钱,它到底贵不贵,这是我投资的依据。贵与不贵本身是相对的,它是由很多因素来决定的。

  为什么说1000元买一部手机太贵了呢?过去的事实告诉我,那些能通过投资来实现大量工业化生产的商品,它的价格最终都是趋降的,这种公司我投资时,尽可能回避。

  但也有一些企业是例外的,比如,招商银行、中集集团、江中制药、伊利牛奶、瑞贝卡等。它们在市场竞争中能够成为强势企业(市场集中度增加),表面上看它们所处的行业及产品并没有什么特别。我也有同样的想法,为什么它们能胜出?它们的优势在哪里?

  我今年9月底参加招商证券组织的三峡游,见到招商系统的老领导。据他们说,招商银行这样的企业,一开始就是市场化运作,经过十几年的操作,是市场竞争出来的强势企业。江中制药也有类似的背景(校办企业)。

  瑞贝卡就说,它为什么打败韩国人,成为假发制品世界老大,是因为中国人的勤劳、聪明。这点我也有同感。我发现,在全世界范围内,目前最想赚钱的就是中国人,他们不怕辛苦,这就使得中国制造的市场竞争力非常强。也许有人说,中国制造的产品质量不高。我的研究发现,这个不重要,比如说上世纪50年代,日本的产品都被认为是不好的,但今天却是高质量的代表,制造业的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

  我不知道哪里来的感觉,今年以来,我对这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闯出来的强势企业(市场龙头老大),有无比的热情。我认为未来的结果可能就是:随着消费的升级,这些已经形成品牌的强势企业,会渐渐增加它们的产品毛利率,会使它们的利润有超预期的增长,它们就像出了山的虎,会更猛。对这些公司,今后我将对它们进行密切的跟踪。

[ 本帖最后由 shanmin 于 2006-12-9 01:05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1-12-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9 0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还记得几个月前看到一篇文章,林园说,象中集这种企业,应收帐款太多,虽然他承认中集是好企业,但自己是不会碰的。没想到时间不长,就转变观念了,“三个代表”和“与时俱进”学得不错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1-12-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9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典型骗子,根本不用关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9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雄心vs. 现实:中国企业高调国际并购案的共同之处

近几年来,中国企业的全球化雄心日益显现。最新的一起声明是12月4日,百度宣布将进军日本搜索市场,与谷歌及雅虎等巨头在海外展开竞争。在过去几年内,更有一系列国际并购案备受瞩目——其中包括2004年底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2004年TCL集团收购著名企业法国汤姆逊公司的电视机业务,以及2005年8月阿里巴巴兼并雅虎中国。显然,全球化已经成为众多中国龙头企业进军国际舞台的一个关键词。



“他们这样做是正确的,随着世界市场的日益开放和持续的服务全球化,如果他们不具备全球化的企业规模,(这些企业)就会面临失败的危险”,《全球的未来——亚洲经济的下一个挑战》的作者弗兰克·里克特(Frank-Jürgen Richter)如是说:“强大的变革力量正在重塑竞争环境,对众多中国企业而言,全球化将是在新一轮竞争中胜出的关键。”




    然而近来,这些海外并购交易却开始向中国企业敲响警钟,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换来的大多是今天的举步艰难。11月28日,雅虎中国宣布由曾鸣担任代理总裁一职,接替刚刚上任40天的谢文。三十多岁的曾鸣曾经是一名商业战略学教授,现已成为雅虎中国在两个月内的第三任总裁。


然而,对于曾经主导了阿里巴巴兼并雅虎中国交易的阿里巴巴总裁马云来说,所面临的挑战远甚于挑选总裁人选。2006年7月,美国技术投资银行Piper Jaffray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在中国搜索引擎市场份额中,百度以超过半壁江山的55%位居第一,谷歌占24%,而雅虎仅占7%。



在今年9月底接受中国本地媒体《中国企业家》杂志的独家专访时,马云表示他会“用两到三年的时间让雅虎中国获得成功”,尽管他原本计划只用半年的时间就完成对雅虎中国的整合。文中称,据内部人士消息,雅虎中国从合并前的赢利状态转为目前月亏损约1千万人民币(125万美元)。



与此同时,与马云相比,中国最大的电子产品制造商之一——TCL集团的董事会主席李东生眼下的困境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今年8月,李东生对媒体承认自己低估了扭转汤姆逊电视业务困境所面临的挑战。



2006年10月31日,在一份面对公众投资者的正式公告中,TCK宣布,由于欧洲业务自收购以来累计亏损高达2.03亿欧元(约合20亿人民币),TCL将终止欧洲大部分电视机业务的运营。此外,公司将开始实施新的重组方案,并针对欧洲业务引入一个新的商业模式。另一方面,TCL与法国阿尔卡特公司建立的手机合资企业也因亏损加剧,在短短9个月之后于去年解散。



壮志凌云



正如马云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时所说,他为公司取名字叫“阿里巴巴”,因为他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中国,而是为了全球。我做淘宝,有一天也要打向全球(注:淘宝网是中国最大的C2C交易服务商)……我注意到,由于Google的崛起,eBay的营业额在下滑,连雅虎的船都在摇。我们必须寻找全球的战略联盟,最好是一个搜索引擎,以避免被可能的竞争格局排除在外……收购雅虎中国可以满足所有这些梦想。”



马云押的赌注是“雅虎的搜索引擎,未来的国际化平台和品牌”。他还说,这是阿里巴巴全球化过程中的必修之课,“即使今年不做,明年也还是要做”。当然,他表示如果以后再收购公司,“得提前一两年做准备工作,得把账算得清清楚楚,里里外外翻个透”。



至少在一件事上李东生和马云的观点如出一辙:“全球化这条路一定要走。今天不走,明天也要走。”他曾在去年的一个中日论坛上发表演讲说:“中国政府鼓励本国企业‘积极走向海外’,因为中国作为一个重要经济体的崛起将有赖于中国企业成长为国际级企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TCL带头向一个真正意义的全球化企业迈出了第一步。”



TCL收购汤姆逊彩电业务时,李东生还说过:“(海外收购带给我们的)优势就是获取核心技术和国外的销售网络,再加上TCL成熟的管理团队、低廉的人力成本以及巨大的国内市场,这将是一个双赢的收购。”



相比之下较为低调的联想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元庆在9月11日于北京举行的“2006中国企业高峰会”上,曾就联想海外收购的动机解释说:“联想在中国个人电脑市场的份额已经超过30%,在现有基础上,每增加一个百分点都将是异常困难的。”他将提高利润率比做“从毛巾里拧水”,同时,他坚信“全球化是我们唯一的机会”,并补充说:“当收购IBM个人电脑事业部的机会到来时,我们紧紧抓住了它。”



杨元庆列出联想已经做好“全球化准备”的几个优势:首先,继续保持国内市场的营业额;其次,是联想高效率、低成本以及重研发的核心竞争优势;第三,已具备针对企业和个人的双业务模式。他说,“联想能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对手竞争”。



研究人员也在探讨着这些海外收购案背后的原因。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两位学者陆学平和金润圭在近期发表的关于“中国企业海外收购”的研究论文中得出结论说,中国企业进行跨境兼并与收购的主要动机,就是为了获取包括核心技术、资源和品牌在内的战略资本。此外企业还可借此开拓海外市场,抬高股价,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等等。而中国在过去十年中强劲的经济增长和充足的外汇储备,又为中国企业的海外扩张提供了强大的财力支持。两位学者还补充说,由于中国低廉的人力成本,现在正是收购西方那些苦苦挣扎的制造型企业的好时机。



困境中的远征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康荣平指出,鉴于国内市场和资源的有限性,中国企业别无选择,只能走全球化道路。但他同时表示,“通过兼并和收购实现企业全球化将是最难走的一条路。原因之一是,现代商业语言和游戏规则都是由西方制定的,而中国企业在历史上,又极其缺乏海外并购的经验。”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旅注定充满艰辛。其中的一个原因,用前任英国金融时报中国区主任、中国观察家詹姆士·金奇先生(James Kynge)的观点也许能得到最好的阐释。他说:“中国制造企业(能源企业另属单独一类)进行海外收购,并非强者出征,而是弱势所逼。”



据康荣平说:“现阶段,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困难远远多于那些已经声名显赫的跨国公司。在过去的20年中,中国的国内市场充满了激烈的国际竞争,而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的步伐又在不断加快。中国的企业本来就诞生于一个艰难的环境中。因此中国企业的全球化道路将不同于发达国家的企业。”



康荣平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与金融时报首席亚洲事务评论员居伊·德·容凯尔(Guy de Jonquieres)不谋而合。后者在最近一篇文章中写道:“亚洲企业不应急于进行全球化。即使是经验丰富的经营者,要顺利完成本土企业的整合也已经够难了,更何况跨境收购,难上加难。而中国的历史还没有教会中国企业从容应对海外收购这一任务。”他援引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杨国安教授的话说,“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政治动荡形成了一种极其短期导向的企业文化,公司结构通常基于由上至下的指挥模式,严格控制在一位集所有权力于一身的领导手中。”



对海外市场的错误判断



康荣平表示,用失败对TCL在国际市场的表现盖棺定论还为时尚早。TCL在泰国的工厂目前运转良好,其北美业务也在上季度实现收支平衡。然而,TCL在欧洲的失败确实为后来者留下意味深长的经验和教训,对此专家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华东师范大学的两位学者在他们的文章中得出这样的结论:TCL收购的海外资产存在管理和债务问题,而这些问题肯定会在短期内让TCL陷入财务困境。另一方面,TCL在谈判过程中过于急切的态度使得公司的真正目的未能得以实现。“TCL进行收购的真正动机是要获取对方彩电业务的核心技术,但实际上,他们得到的却是即将淘汰的CRT技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两位学者指出:“他们的全球化步伐实属局势所迫,并不是一个最佳战略选择。”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理管理学院管理学教授张德成在接受沃顿知识在线采访时,从以下四点分析了TCL的失败:



1.              CRT彩管电视是一个完全标准化的产品,应该在劳动力成本低的地区生产,而不是欧洲。

2.              欧洲彩电市场的需求已经从CRT彩管电视转向平板电视。TCL在收购之前并没有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错误地判断了电视技术的发展趋势。同时,TCL也没有全面掌握汤姆逊欧洲业务的情况以及欧洲市场的需求。

3.              汤姆逊,并非法国或欧洲地区一个非常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另一方面,平板电视和CRT彩管电视的销售渠道也有所不同。

4.              最后,中国企业缺乏能够胜任全球化运营的人才。TCL的驻外管理者不具备足够的经验和能力,也是导致TCL欧洲受挫的重要原因。


      张德成的最后一点得到了康荣平的共鸣,他表示:具备国际经验的人才奇缺。“李东生曾经感叹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同时,在国内市场的成功经验使得中国企业没有充分意识到开展全球化业务的风险,更没有做好风险控制的准备。另外,人的性格也是一个因素。”康补充说,有些商界领袖天生就爱冒险。



“联想之所以在收购后表现不坏,一个非常重要的、也是国内评论家普遍忽略的因素,就是联想的合作伙伴IBM出于战略考虑对中国市场兴趣浓厚,IBM不愿意看到联想的收购以失败告终。在这点上,汤姆逊就不同了。”



回归商业本质



沃顿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马歇尔·迈尔(Marshall Meyer)上个月在北京发表演讲时说:“政府的政策往往倾向于那些看上去很大的公司。但是,看上去很大和实质上很强大是两回事儿。”他给中国企业领导者的建议是,“走出去之前先要搭建一个强大的国内平台,进行大规模收购之前先要进行小范围的海外收购,把失败看作是学习收购的学费。全球化并非是一蹴而就的技巧,它是长期经验积累的结果。”



麦肯锡咨询公司印度德里办公室的董事亚兰特·辛哈(Jayant Sinha)在去年一份报告中表示,“事实上,新兴市场决不会是全球化道路上的障碍,相反,他们是非常重要的出发点。挑剔的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以及充满挑战的经销环境,有助于历练那些志在必得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使他们具备在其他市场上成功击败对手的竞争能力……事实上,正如【知识管理领域的两位专家】约翰·斯里·布朗(John Seely Brown)和约翰·黑格尔(John Hagel)所指出的,新兴市场恰恰是培养企业独特竞争力的温床。”



当TCL举步维艰时,中国最大的电信设备供应商华为似乎正在国际市场上高歌凯进。今年上半年,华为在国际市场的销售额达到32亿美元,占其总营业额的62.7%。与此同时,通过与西班牙电信Telefonica以及拉美地区的电信运营商开展合作,华为正顺利渗入拉美市场。有评论指出,华为在英国取得的业绩也超出了预期。

    也许,中国的商界领袖们必须重温一遍45年前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关于商业真谛的至理名言,“对于商业目的的定义只有一个,即——创造你的客户。市场既不是由上帝创造,也不是由自然或经济力量创造的,市场是企业的经营者创造出来的。”


发布日期 : 2006.12.05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0-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9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小并大,或则以大并大很少有成功的案例

相比之下,39的管理层明显要理智点。一合理的价格购并小规模的公司,然后整合提高,成功的概率要大得多,即使失败也不会拖跨整个公司。TCL明显自不量力,联想阿里巴巴可能操之过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12-9 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两税合并逼近零公里 外资企业抓紧用足政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2月09日 05:40 中国经营报

  来源:中国经营报 本报记者:石海平 朱紫云

  备受瞩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和《外商投资企业和国外企业所得税法》(以下简称“两税”)合并终于要进入冲刺阶段。

  “按照大家的预测,两税合并将在12月份进行人大第一次审议,而后会在明年3月份正
       
空中圆墅 一层一户        高端别墅热销
又一城精品特惠房        多哈战报尽在新浪
       
式通过。”澳洲会计师公会北京委员会2004~2005年度主席李展伟12月5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理论上需要经过三次以上审议,但是我们和许多政府官员探讨过,大家普遍认为由于重大分歧已经不复存在,两税合并一次通过的可能性很大,2008年1月份将有望正式实施。”

  一位权威人士向记者证实了这种判断的可能性。该人士透露,目前两税合并的问题原则上已不存在争议,人大常委会的审议将主要加强在字词语句方面的一些完善及调整,税率将定在25%。

  过渡政策赢得共识

  种种迹象表明,各方对两税合并已形成最大程度共识。

  原来反对两税过早合并的商务部态度早已发生了转变,商务部主管投资的副部长马秀红曾明确表态“‘两税合一’现在应该是到了实施的时机了”。去年以来持续在财政部和商务部之间的争辩俨然已经停息。这与立法机构预设了一些针对外资企业的过渡性政策不无关系。

  上述权威人士透露,“由于考虑到已经在华设立企业对新法的适应问题,新法将设立一个过渡期。新法颁布后,在华新设企业将直接适用新法。所以新设企业在华的投资可能会受到影响,但是已经设立的企业应该能够顺利过渡。”

  该人士还表示,“‘两税合并’的指导方针是希望将税收的‘区域优惠’转向‘产业优惠’,由此根据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引导产业投资,事实上,很多产业优惠的力度甚至比区域优惠更大。”

  他还举例说,比如高新技术产业,现在国家把它的外延扩大了很多,其他很多企业仍然可以通过国家的相关产业政策获得税收优惠。

  外资企业抓紧用足政策

  据悉,听到风声的外资企业也正在想方设法用足政策。其中尤以两类企业最为突出。一类是准备用股息进行再投资的公司。根据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如果外商投资企业已经缴了税,可以向国外派发股息,但如果他把应该还给投资者的股息投到本企业或新的外资投资企业,那么他可以到税务局申请拿到40%~100%的退税。再投资的企业是先进技术或出口企业,可以享受到 100%的退税款。但很多企业最担心的是,“两税合并”后,不用等到2008年的1月份,明年的3月份,再投资就不能申请退税,会影响企业享受的优惠,因此就抓紧最后的时间进行再投资。

  还有一类外资企业,本来就准备在中国投资一个生产型的企业,如果在明年3月份两税合并立法完成以前成功设立,就会享受两免三减、15%的税收优惠。如果明年四五月份成立,则可能无法享受优惠,所以这些企业所剩的时间不多了。

  当然也有例外。“一些企业是非生产型企业,或本身不享受税收优惠,没有必要赶在明年3月以前设立。在新税法出台后,税率会从33%下降到25%~27%左右,因此对这些企业来说,晚一些开办会更好。”李展伟告诉记者。

  而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现在我国政府批准外商投资企业方面,如果是污染型、对环境破坏严重的企业,即使投资很高,也不会被批准。同时,技术含量不高的外商投资企业,政府也不鼓励。对于这两类企业的设立申请,有关部门会放慢。

  撬动产业调整

  据悉,两税合并草案将把内外资所得税统一为25%,内外资企业将重回同一起跑线。在以前讨论中,多数意见倾向于将法定税率水平确定在24%~27%之间,税率太高则不利于吸收外资。
北京大学财经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剑文认为,合并后外资企业的税负略微提高,但幅度有限。

  “两法合并的一大趋势是税收优惠政策的大调整——更多的由过去的区域优惠为主,转为产业优惠为主,兼顾区域性,使税收政策体现产业政策。”李展伟表示。据了解,享受优惠的产业也基本确定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煤矿安全设备等国家重点扶持的产业。同时,草案也考虑到了中国的具体国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税收优惠是分地区形成的,把所有地区性的税收优惠完全取消不合时宜。因此,区域性的税收优惠构成了产业优惠的补充。这里的区域优惠不是指目前的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而主要指中西部地区、民族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

  “另一个趋势是,要坚持间接优惠为主,直接优惠为辅。”李展伟告诉记者。其中直接优惠包括直接定期、定额减免税和适用低税率等方式,间接优惠则包括亏损结转、投资抵免、加速折旧、专项扣除、税前列支等方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9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2000airex 于 2006-12-9 15:17 发表
相比之下,39的管理层明显要理智点。一合理的价格购并小规模的公司,然后整合提高,成功的概率要大得多,即使失败也不会拖跨整个公司。TCL明显自不量力,联想阿里巴巴可能操之过急。


:*9*:不以赚取眼球产生轰动效应为目的,只追求并购的成功率并注重提升效益,39的管理层不但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围内做事,而且还给自身留下了不小的安全边际。安全第一,出手必胜,其经营企业的思路同巴老的投资理念有些类似。:P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1-12-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6-12-10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购兼并是中集核心竞争力之一,这次的收购总不会又黄了吧??? 期待收购批准中..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0-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0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华证券——中集集团——重新评估

高华证券——中集集团——重新评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0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考拉78 于 2006-12-10 10:35 发表
收购兼并是中集核心竞争力之一,这次的收购总不会又黄了吧??? 期待收购批准中..


不会黄的。老麦这次去欧洲扫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2 06:35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12-11两地上市股票比价 比价=H股价*1.01/A股价
股票 价格 比价
A股(RMB) H股(HKD)
中国银行  3.720  3.790  102.73%  
海螺水泥  24.400  21.650  89.47%  
兖州煤业  6.630  5.770  87.75%  
华能国际  5.980  6.550  110.45%  
青岛啤酒  0.00  10.200  --  
马钢股份  4.180  4.240  102.28%  
江西铜业  11.370  8.220  72.9%  
中国石化  7.920  6.330  80.59%  
中海发展  9.650  9.230  96.45%  
股票 价格 比价
A股(RMB) H股(HKD)
鞍钢新轧  8.640  9.550  111.45%  
南方航空  3.910  2.890  74.53%  
皖通高速  5.640  6.140  109.77%  
上海石化  5.750  3.850  67.51%  
宁沪高速  5.020  4.850  97.42%  
深高速  4.860  4.490  93.16%  
创业环保  3.980  2.330  59.03%  
经纬纺机  3.980  2.050  51.94%  
东方航空  0.00  1.650  --  
股票 价格 比价
A股(RMB) H股(HKD)
北人股份  3.590  1.750  49.15%  
科龙电器  0.00  0.890  --  
东方电机  23.810  17.500  74.11%  
仪征化纤  3.650  1.760  48.62%  
广州药业  7.520  4.530  60.74%  
新华制药  3.060  1.330  43.83%  
交大科技  7.700  4.020  52.64%  
中兴通讯  42.850  38.800  91.3%  
南京熊猫  5.880  2.190  37.56%  
股票 价格 比价
A股(RMB) H股(HKD)
广船国际  14.720  12.920  88.5%  
中国国航  4.680  3.920  84.46%  
招商银行  13.650  15.100  111.55%  
北辰实业  7.190  3.510  49.22%  
华电国际  2.940  3.050  104.61%  
工商银行  4.080  4.120  101.8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2 06:39 | 显示全部楼层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率(%)
中国移动  62.85  1.70  
中国联通  9.58  3.68  
中国电信  3.81  3.53  
中国网通  18.00  7.78  
联想集团  3.07  -0.97  
中国石油  10.32  1.98  
中国石化  6.33  1.44  
中 海 油  6.98  1.60  
交通银行  7.19  0.42  
中银香港  18.76  1.41  
中国平安  30.95  2.31  
中国人寿  18.72  0.32  
中国银行  3.79  0.80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5-6 16:56 , Processed in 0.177678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