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goodluck333888

中集的研究报告和分析文章(希望大家多多补充)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4 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恒指全日跌188点报18718点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2月13日 17:15 财华社



  恒指低开后中午一度挫283点见18,624,下午略收窄跌幅,收报18,718点,跌188点,成交407亿元;期指报18,735,跌198点,比现货高水17点,成交49,464张;国企指数跌幅亦略收窄至79点,报8,665点。

  中移动(0941-HK)跌2.86%;汇控(0005-HK)跌0.28%,和黄(0013-HK) 跌0.86%;银行股恒生(0011-HK)无起跌,东亚(0023-HK)跌0.49%,中银香港(资讯 行情 论坛)(2388-HK)跌


   



0.75%。

  地产股长实(0001-HK)、新地(0016-HK)、恒地(0012-HK)、新世界(8.7,0.13,1.52%)(0017-HK)、恒隆地产(资讯 行情 论坛)(0101-HK)及信置(0083-HK)跌0.13%至2.48%不等,收租股九仓(0004-HK)逆市升0.37%,太古A(0019-HK)跌0.56%。

  中资电讯股全线下挫,网通(0906-HK)跌1.65%,联通(0762-HK)挫4.12%,非蓝筹的中电信(0728-HK)跌3.96%;设备供应商中兴通讯(38.9,-1.99,-4.87%)(资讯 行情 论坛)(0763-HK)跌4.62%;中通(0552-HK)跌0.97%。

  港交所(0388-HK)跌0.64%,出口股利丰(资讯 行情 论坛)(0494-HK)挫1.09%,裕元(0551-HK)则先跌后升0.81%,富士康(2038-HK)挫5.09%,思捷(0330-HK) 先跌后升0.43%;华创(0291-HK)逆市创23.8元新高,收23.7元升3.49%;招商局(0144-HK)倒升0.69%;中海油(0883-HK)跌0.72%,国泰(0293-HK) 跌0.64%。

  下午中资银行股普遍收窄跌幅,连日获多间大行唱好的工行(1398-HK)回吐0.48%,建行(0939-HK) 跌0.95%,交行(3328-HK)、中行(3988-HK)及招行(3968-HK)跌0.56%至0.79%。

  中资保险股方面,国寿(2628-HK)冀A股元旦后挂牌,订价较H股折让10%,股价一度跌2.2%,下午跌幅收窄至0.32%;市传平保(2318-HK)放弃收购深圳发展银行,股价跌0.81%;中国财险(资讯 行情 论坛)(2328-HK)跌0.97%;上周配股的中保国际(资讯 行情 论坛)(0966-HK)止跌回升0.64%。

  中资房产股普遍下跌,北辰A股传遭调查,H股(0588-HK)续跌1.45%;富力(2777-HK)传遭告状,指其北京项目在上市时未披露涉及诉讼案,股价再挫3.55%;下午中国海外(0688-HK)、雅居乐(3383-HK)及世房(0813-HK)等跌幅收窄到0.87%至2.81%不等,华润置地(资讯 行情 论坛)(1109-HK)则倒升0.23%。

  资源股方面,油组讨论减产前夕,油价回落,中石油(0857-HK)跌2.15%;蓝筹H股中石化(0386-HK) 先跌后升1.57%;金价下跌,紫金(2899-HK)及灵宝(3330-HK)分别挫3.42%及4.03%,半新股招金(1818-HK)亦跌2.3%;江铜(0358-HK)跌1.57%;不过,中煤能源(1898-HK)招股反应热烈,影子股神华(1088-HK)涨0.49%,兖煤(1171-HK)亦升2.04%。

  个别股份方面,半新股建滔积层板(资讯 行情 论坛)(1888-HK)跌2.9%,母公司建滔化工(资讯 行情 论坛)(0148-HK)亦跌1.39%,金达(0528-HK)回吐7.02%,天大油管(8241-HK)跌9.23%,另一新股奥普(0477-HK)则急升17.65%。

  被摩根大通唱好的天津发展(资讯 行情 论坛)(0882-HK)升7.4%;林麦(0915-HK)获大股东每股1.05元提私有化,股价涨10.75%;中国制药(资讯 行情 论坛)(1093-HK)9个月少赚91%,股价跌8.33%;现代美容(资讯 行情 论坛)(0919-HK)半年多赚71%兼派特别息,刺激午后股价升8.43%。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4 06:15 | 显示全部楼层
综述:油价回升 美股微涨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2月14日 05:41 新浪财经

  【MarketWatch纽约12月13日讯】周三美国股市小幅攀升。十一月份零售业销售收入包括超出预期,减轻了投资者们对经济成长减速的担忧;但油价上涨部分抵销了这份报告的利好影响。

  上午10:30,报告显示上周美国汽油库存量再度下跌,导致油价回升,股市上涨势头因此终结。




   



  除了上述消息之外,UAL Corp (UAL)大陆航空公司(Continental Airlines)进行并购交易谈判的传闻也提升了市场情绪。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1.92点,收盘於12,317.50点,涨幅0.02%。

  那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0.81点,收盘於0.81点,涨幅0.03%。

  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1.65点,收盘於1,413.21点,涨幅0.12%。

  纽约证交所成交量2,478,881,000股;那斯达克综合股市成交量1,782,478,000股。纽约证交所下跌股与上涨股之比为1476/1736;那斯达克下跌股与上涨股之比为1480/1469。

  Stifel Nicolaus Capital Markets机构上市公司股票交易部门负责人汤姆-施雷德(Tom Schrader)表示,鉴於油价上涨以及零售业销售收入报告超出预期,投资者们正在趁股市上涨的势头抛售股票。

  早盘中股市受到了十一月份零售业销售收入报告的推动。今日盘前,美国商务部宣布,经过季节性因素调整之後的十一月份美国零售业销售收入增加了1%,为七月份以来最大涨幅。此前市场平均预期该数字将成长0.2%。

  沃尔玛(Wal-Mart) (WMT)成为涨幅最大的蓝筹股之一,其股价上涨了0.9%。

  CyberTrader机构首席市场策略师肯-道尔(Ken Tower)表示,“零售业销售收入数字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因此股市上涨似乎是有完全的把握。”

  道尔表示,“如果道指与标普能够再创新高,那将是市场对经济减速(但降幅不要太大)、通货膨胀压力减缓等等状况安之若素的明确证据。”

  周二美国股市低收。此前联储在其报告中表示房地产市场已经“大幅降温”,但是仍着重强调了对抗通货膨胀的论调,并且维持利率不变,符合市场预期。

  其他市场

  零售业销售收入报告公布之後,美元汇率有所上涨。美元兑欧元上涨了0.6%;美元兑日元(117.54,0.0600,0.05%)汇率均上涨了0.7%。

  原油期货价格上涨了35美分,收盘於61.37美元。

  黄金期货价格下跌了70美分,收盘於632.40美元/盎司。

  基准的十年期国债价格下跌了22/32点,至100 12/32点,殖利率为4.577%。

  焦点关注股

  券商保德信调降了Best Buy Co. (BBY)及Circuit City Stores, Inc. (CC)的股票评级,称其原因是担心平板电视售价下跌造成不利影响。Best Buy股价下跌了1.6%。Circuit City股价下跌了2.0%。

  Hilton Hotels Corp. (HLT)宣布维持2007年财务目标不变,其中包括管理/授权费用、利润率以及平均房间营收(RevPAR)成长等等。这家酒店运营商在其2006年投资者会议上表示,预计将在2007年至2009年间在全球范围内大约增加12万个客房房间。Hilton Hotels股价上涨了2.4%。

  Dynegy Inc. (DYN)预计2007年盈馀将在1亿9000万美元至2亿5500万美元之间,即每股盈馀25美分至34美分。市场平均预期该公司业绩将为33美分。Dynegy股价上涨了2.2%。

  券商JP摩根将禽类供应商Tyson Foods Inc. (TSN)的股票评级从“中立”调降至“减持”,其原因是价值方面的担忧、以及担心该公司有可能无法实现2007年财务目标、投资者们对鸡肉市场的乐观情绪并无保障等等。Tyson Foods股价下跌了3.8%。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4 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12-13两地上市股票比价 比价=H股价*1.01/A股价
股票 价格 比价
A股(RMB) H股(HKD)
中国银行  3.800  3.750  99.36%  
海螺水泥  25.020  21.550  86.72%  
兖州煤业  6.770  6.000  89.23%  
华能国际  6.130  6.650  109.22%  
青岛啤酒  0.00  10.120  --  
马钢股份  4.200  4.080  97.8%  
江西铜业  11.450  8.140  71.58%  
中国石化  8.290  6.480  78.7%  
中海发展  9.400  8.970  96.07%  
股票 价格 比价
A股(RMB) H股(HKD)
鞍钢新轧  8.550  9.620  113.28%  
南方航空  3.990  2.930  73.93%  
皖通高速  5.550  6.100  110.66%  
上海石化  5.710  3.810  67.18%  
宁沪高速  5.050  4.870  97.09%  
深高速  4.980  4.560  92.19%  
创业环保  3.910  2.310  59.48%  
经纬纺机  4.200  2.100  50.34%  
东方航空  0.00  1.630  --  
股票 价格 比价
A股(RMB) H股(HKD)
北人股份  3.580  1.730  48.65%  
科龙电器  0.00  0.890  --  
东方电机  23.600  17.940  76.53%  
仪征化纤  3.640  1.740  48.13%  
广州药业  7.670  4.540  59.59%  
新华制药  3.150  1.350  43.15%  
交大科技  7.880  4.380  55.96%  
中兴通讯  38.900  36.100  93.43%  
南京熊猫  5.600  2.070  37.22%  
股票 价格 比价
A股(RMB) H股(HKD)
广船国际  14.270  12.480  88.05%  
中国国航  4.700  3.930  84.19%  
招商银行  13.700  14.960  109.94%  
北辰实业  6.640  3.410  51.7%  
华电国际  2.930  2.930  100.68%  
工商银行  4.290  4.130  96.93%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4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勝獅貨櫃企業有限公司 (HKSE:0716.HK) 延迟报价数据   

最近交易价: 3.66
交易时间: 下午3:04  
涨跌:  0.01 (0.27%)
昨日收盘: 3.65
开盘: 3.67
买入: 3.65
卖出: 3.66
一年目标预测: 无

  今日价格幅度: 3.65 - 3.69
52周价格幅度: 3.55 - 6.90
成交量: 654,000
平均成交量(3个月): 3,218,440
市值: 无
市盈率(12个月): 无
每股收益(12个月): 0.00
股利和股息: 0.09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4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市场出现非理性繁荣,豪言壮语比比皆是 ; ))))

·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觉得安全!
【 原创:清华同方A  2006-12-13 19:12  多彩总汇   浏览/回复:202/2】  
  虽然指数已在高位!但是不计其数的个股!还有巨大的投资价值!不看指数,看个股。有些股票被低估10倍以上!所以现在绝对不是顶!还要涨的大家目瞪口呆!可以说3000点不算高!5000点也正常!

卖房投资的故事已经听到不少了,难道房子真会缩水吗?公司估值真的都很合理吗?我看不见得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12-14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港元的下一步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12-12 16:16:03


  本报评论员 于晓娜
  
  最近,有关港元“前途”的讨论风生水起。
  事实上,这一讨论应该在两个向度上进行:港元在汇率上的安排,即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未来,以及港元作为香港特区法定货币本身的命运。
  该话题的兴起显然是伴随着人民币升值这个全球共热的话题而来。
  
  港元联系汇率制度何去何从
  11月30日,在《人民币与港元》的观点文中,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开篇即指出:人民币升值将不会影响港元联系汇率制度。任志刚在文中指出,人民币升值其实只是内地经济发展的一个自然结果,以内地如此快速的经济增速而言,长久不升值“反而令人奇怪”。
  然而,除了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并未影响港元汇率之外,任志刚“有一点不会改变的,就是香港的货币政策”这一结论,并未给出太多论据,甚至缺少必然的论证过程。
  有趣的是,高盛此前的一份研究报告则巧妙的点出了该结论的一些内在逻辑。高盛分析师冯殷诺在报告中指出,事实上,对政府而言,决定是否改变联系汇率制度的考虑因素,并非人民币升值的幅度,甚至无所谓人民币币值是否超过港元,而更重要的是,保留这一汇率制度对政府而言,其“成本”(cost)和“收益” (benifit)如何。
  从某种意义上说,联系汇率制度在香港的应用,本身便是搀杂着政治因素的经济决定。
  1983年,当中英政府开始讨论香港的回归问题时,市场对香港前途的信心危机加剧,投机狙击港元的现象十分明显,港元汇率变得十分不稳定,不断处于贬值危机之中,甚至一度出现两天之内贬值13%的现象。
  为了挽回市场对香港的信心,政府决定将港元与美元挂钩,以稳定汇价。此后,虽然联系汇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港元的稳健以及香港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但是,由于无法直接对港元汇率做出顺应经济情况的调整,香港经济在1990年代曾遭遇较严重的通胀后的强烈通缩。
  1990年代末期,香港在回归之际,社会及经济稳定性成为首要考虑,港元联系汇率制度再一次被保留下来。
  目前,对香港政府而言,保留联系汇率制度的代价是显而易见的。这主要体现在,如果目前的资产再通胀周期继续下去的话,保持联系汇率制度将可能带来通胀过度的风险,而这,又无可避免的会导致通缩的到来。
  与1990年代末相似的周期仍可能出现。
  当时,由于房地产泡沫的破裂,香港住房价格下跌60%,香港家庭普遍受到严重打击。而由于挂钩美元,香港无视自己的通胀不断加剧的情况而跟随美国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而埋下了香港整个1990年代的长通胀泡沫的种子。
  根据高盛的模型,港元兑美元在1998年中的通胀高峰时期,其真实汇率曾高估35%,紧接着,随着通胀继续以及港元真实汇率的高估,香港进入了长达6年之久的通缩周期。
  此番以政治和金融稳定为前提的汇率政策的实行,正是未来香港仍然可能重新出现的困局,而其根结正在于联系汇率制度的存在。由于香港经济正处于十分强劲的时期,对香港来说,过度通胀还有相当距离,因此,风险仍是“潜在”的。
  但是,从收益角度来看,保持联系汇率制度对香港而言,“好处”仍在。
  首要的仍然是政治性的考虑。由于货币政策的改变很可能带来极大的不稳定因素,而香港政府换届在即,显然没有足够的动力去推进这一改变。
  此外,改变的另一重要前提还在于,联系汇率制度的替代者并未找到。此前,香港金管局亦讨论过多种可选项,如类似新加坡与一篮子货币挂钩的有管理的爬行浮动汇率制度、港元自由浮动甚至美元化,而最近,港币与人民币挂钩的说法最盛。
  事实上,对香港而言,与内地经济的融合度正不断提高,这也正是港元与人民币挂钩的逻辑前提。
  但问题在于,人民币资本账户尚未完全开放,也没有完全可自由兑换,如果联系汇率制度现在终止,那么便需要有一个过渡性的货币政策(如新加坡汇率制度)来暂行,之后在人民币自由度成熟之后,重新挂钩人民币,简单的说,其间港币需要经历“固定汇率———浮动或有管理的浮动———固定”的过程,对市场而言,风险之大,可想而知。
  在成本小于收益的情况之下,继续保持联系汇率制度,至少在一定时期内保持,是无二之选。
  
  港元将会消失?
  对于港元本身的命运,目前业界也说法不一,主要观点有二:港元终将完成历史使命说,或者港元与人民币共存。
  事实上,在珠三角等地,港元与人民币同时流通的现象已非一日。而随着人民币升值的加快,业界普遍认为,人民币将逐渐渗入香港经济体,并逐渐成为贸易结算主要货币之一。
  任志刚亦表示:“任何地方若有两种或以上并非正式联系而又同时流通的货币,尤其当这地方接近边境,兼且有大量跨境贸易进行的话,人们消费时交替使用这些货币是很常见和自然的。”
  这意味着,对制定货币政策的香港金管局而言,接受人民币与港元同时流通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显然是今后人民币进入香港的重要伏笔。
  但至于港元今后是否将仅成为金融体系内存在的货币,甚至在2047年之后完全消失,抑或将与人民币共生,到目前为止,仍无定论。
  高盛指出,香港要想成为中国主要的金融中心,已经隐含了要求两地之间有更多的资本流通的条件。该投行认为,两大领域将加强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跨境资本流通。
  随着中国逐渐开放其资本账户,香港已经准备好接受内地庞大的储蓄外流,金管局总裁任志刚甚至还表示,在QDII实行之后,香港可以作为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试水平台。
  香港将继续拓展人民币相关业务的能力。这主要体现在:拓展商业银行的人民币服务,以及准许发行人民币债券,甚至在不久的将来,香港股市上还将会出现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允许中国企业在香港发行人民币计价的股票,会尽量减少由于人民币和港币之间的汇率波动而带来的中国企业的外汇风险。
  无论如何,至少可预期的结果是,人民币的流通将大大提高,从而使得港元跟人民币之间的挂钩变得自然而然。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12-14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李焜耀开腔:明基兵败西门子关键环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12-12 16:08:07



  李焜耀开腔:明基兵败西门子关键环节
  “失去沃达丰这个大客户对明基移动的伤害太大了”
  
  “明基变局”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顾建兵 上海报道
  
  “分工太细,我常常感觉一个事情三个人做下来,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了,然而,他们二十人搞了很久,一二个月才出来。”
  
  “敢于面对失败,做出放弃的决定,你很勇敢。”今年11月,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在日本见到李焜耀时,这是第一句话。
  而在明基董事长李焜耀看来,其“职业生涯中最为艰难的这个决定”———不再继续投资明基德国手机子公司,并向当地法院申请无力清偿保护———与其说是勇敢,还不如说是无奈。
  12月8日,李焜耀向记者回忆起两个多月前的那个决策会时,痛苦之情仍然溢于言表。
  
  凝重的董事会
  2006年9月28日,位于明基内湖总部大楼14层的总裁会议室,气氛显得格外凝重。一个非例行的董事会正在紧急举行,参加会议的7位明基董事会成员个个眉头紧锁。而从德国总部赶回来汇报的明基移动董事长王文璨和明基移动CEO尤科盟,更是脸色铁青。
  “那次会议开了很长时间。”据李焜耀向记者介绍,在听完王文璨和尤科盟的汇报之后,李焜耀、施振荣等7位董事得出了一致的结论:“从他们给出的9月份经营数据,还是看不到扭亏的希望。”
  此前,为了确切了解明基移动的经营状况,包括施振荣在内的几位董事,都相继亲赴德国进行考察。而为了拯救陷入亏损的明基移动,明基董事会还曾在8月24日通过决议,拟再向明基移动投资4亿欧元,条件是在第四季度看到公司扭亏的迹象。
  但是,当天来自尤科盟的汇报显示,明基移动2006年第三季度原定的亏损额已被突破,原定2006年第四季度将亏损额降低一半的目标,看起来也很难实现。“9月份的预算也没有达成,而9月份的业绩往往是年底几个月业绩的晴雨表。”李焜耀说。
  “虽然有些主管还想坚持下去。”但是在李焜耀、施振荣等看来,要实现明基移动的盈亏平衡,起码还要坚持一年的时间,何况中间还有一些不可控的变数。
  “我已经弹尽粮绝,只好放弃。”在李焜耀看来,“只要明基的母体还在,亏掉的钱还可以赚回来。”
  董事会在投票表决后,当即做出了那个令华人企业界动容不已的决定。旋即,这份决议被相关工作人员送往台湾证券交易所并对外发布。一个曾被称为华人企业界最佳并购案的大手笔,在挣扎了一年之后,终于以失败而落幕。
  
  痛失沃达丰订单
  明基于2005年10月正式接手西门子手机业务,而此时后者“2005年第四季度的财务预测,已经走样”。
  按照明基收购前的财务预测,在收购完成后的第一年里,明基移动可以将亏损额降低到4亿欧元,到2006年第四季度将实现扭亏平衡。
  但是,明基接手西门子手机业务仅一个月,就亏损了2亿多欧元。“亏损额是原来预测的两倍。”李焜耀说,这简直就是对他的当头一棒。
  更重要的是,当明基移动面临始料不及的亏损后,其接手后的西门子手机业务亦没有能起死回生。
  “主要是新的机型跟不上。”李焜耀对记者表示,按照明基移动的规划,原本希望在2005年第四季度推出数款新机型———每年年底是手机市场传统的销售旺季,但是这些被寄予厚望的新机型,一直拖延到2006年2月份才面世。
  按照手机产品换代的规律,一般一个新产品半年之后就不再赚钱,因为消费者已经转向更新的手机潮流。因此,当明基移动的新手机在2006年2月推出时,已经面临没有办法以盈利的价格卖出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李焜耀把降低亏损幅度的希望投向了2006年。今年2月,明基移动在“3GSM大会”上,推出了数款超薄机型,并在一个月后的德国CeBIT展会上再次亮相。
  “当时的市场反应相当不错。”李焜耀说。在展会结束之后,他便要求德国的团队迅速将这些机型推向市场。李焜耀很快又一次收获了失望,“这些机型一直拖延到6月份才推向市场”。
  彼时彼刻,西门子手机原来的一些大客户,也开始对明基移动推出新手机的速度表示了不满。
  2006年4月,明基移动获得了来自沃达丰的巨额订单,但是由于沃达丰的手机是在欧洲10多个国家同时开始销售,而各个国家的定制要求又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明基移动必须提前做好软件的设置,但是明基移动推新产品的“蜗牛”速度,延误了沃达丰的销售计划。
  几个月后,沃达丰取消了明基移动的订单。“失去这个大客户对明基移动的伤害太大了。”李焜耀坦言,大客户的不断离去,很快便把明基移动推向了悬崖边缘。
  
  内部整合受挫
  除新产品推出速度缓慢,导致渠道和市场受损之外,明基对西门子手机业务的整合进展也相当不顺利。
  按照明基此前的规划,德国的研发中心将集中研发高端机型,而中低端的机型则移往台北和大陆的研发中心。
  “两边研发中心用的设计平台不一样。”李焜耀很快便发现,自己的调整方案没有办法实施,两边的研发中心在短期之内根本就没有办法整合起来。
  更为头痛的是,由于西门子采用了大量的外包人员,包括财务、软件设计等在内的环节,均采用外包的方式在进行。
  据李焜耀介绍,西门子手机内部外包分得细而复杂,3000人中间诮1000多人是从事外包业务的,这些外包人员也直接在西门子手机部门上班。李焜耀坦言,在接手西门子手机之前,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西门子手机外包的部分是如此之多,这些外包的成本甚至比西门子自身的工作成本还要高。
  而要让这些外包人员采用加班等方式加快研发的速度,明基移动就必须采取加薪等方式。
  “明基接手后一直在削减西门子手机业务的外包人员,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控制住这一块的费用。”李焜耀说。
  与外包人员众多并存的是,西门子移动冗员众多,而且效率不高。“分工太细,我常常感觉一个事情三个人做下来,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了,然而,他们二十人搞了很久,一二个月才出来。”李焜耀抱怨说。
  在这种情况下,李焜耀想到了关闭德国工厂,将生产线转移的方法。按照当初接收西门子手机业务的安排,明基移动可以在2006年6月份之后关闭德国生产线。
  但是这个方案也在德国团队的反对下无法实施。“德国的团队不同意,要拖到年底才能实施。”这时候,明基移动德国团队担心关闭工厂会导致工会的强烈反对,李焜耀也不得不“入乡随俗”,没有再坚持下去。
  面对这种情况,李焜耀加快了换将的步伐。到2006年9月份,西门子手机原来的高管团队,已经被换得只剩下尤科盟一人。不过,即使如此,亏损的幅度还是没有办法降低下来,亏损额高达8亿欧元。
  “我已经没有能力再将明基移动调下去了。”李焜耀称,面对这种局面,只好无奈选择了放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12-14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沃达丰订单”倒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6-12-12 16:08:08


  “明基变局”系列报道·之一  
  ·编者按·
  
  在沉默了两个多月之后,明基董事长李焜耀终于愿意向外界讲述那堂“价值6亿欧元的国际化课程”的更多内容。
  在明基收购之前,仅2004年第四季度,西门子的手机业务就亏损达1.4亿欧元,而到了明基2005年10月正式接手时,其亏损额已经超过5亿欧元。
  显然,对于并购方明基移动而言,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止血”或者减缓“出血”的速度———对比西门子高达3.5亿欧元的陪嫁,少亏就意味着获得利润。
  在明基最终决定放弃西门子手机业务的决策过程中,明基移动失去沃达丰的巨额订单无疑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关键接点。
  在欧洲手机市场,运营商采购占据了95%以上的销量。在以往西门子手机业务中,沃达丰也是其最大的采购商。
  对于明基而言,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无非是打算借助西门子的品牌、渠道和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市场,实现国际化的远大抱负。但在折腾数月之后,却失去了沃达丰这个西门子原本最大的客户,这就等于明基移动已经失去了其海外扩张的重要理由。
  与明基类似的是TCL移动收购阿尔卡特的案例。这个一度最不被看好的国际化,却在2006年中期TCL集团国际化整体陷入低谷的时候,悄然实现赢利。在 TCL移动掌门人刘飞的调理下,TCL扭亏的主要策略是:压缩国内市场,实现“止血”;在海外市场,取缔原来的阿尔卡特销售团队,采取与移动运营商捆绑,利用贴牌等方式扩大出货量。海外市场构成了TCL移动扭亏的主要动力。
  此外,TCL多媒体在收购法国汤姆逊之后,南美和欧洲业务表现的分野,也与渠道的差异化选择有关。在南美市场,TCL通过压缩原来汤姆逊的渠道,并维护稳定的大代理商,基本实现了“止血”;在欧洲市场,尽管构成亏损的原因众多,但一度大规模的品牌运作以及长期缺乏对渠道的掌控无疑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明基收购西门子手机部门的失败,则完全可以从失去沃达丰订单身上倒推找到原因。从李焜耀的讲述看,沃达丰是因为明基移动无法按照沃达丰的要求提供产品。但再往上推,则是明基对西门子手机业务的内部整合出了问题,比如对原来西门子手机团队的整合不力,内部冗员众多导致效率低下等。
  沃达丰订单是明基整合西门子手机不力的外在表现,但却最终影响了李焜耀继续坚持下去的信心。
  退回来的明基下一步怎么走?本报在深入采访李焜耀及明基团队之后,特推出此系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12-15 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方日报]中集文化:融合理想与现实




2006年12月1日   记者:杜舜

企业的竞争力,不仅靠物质力,还包括文化力。说中集企业文化建设比较实在,是因为他们抓住了几个关键所在:其一,企业文化的性质是“市场主体文化”,要围绕着企业管理、企业经营、企业赢利、企业发展搞文化建设。其二,企业文化的宗旨是实现两个一致性:从外部关系看,是社会、企业、消费者(用户)三者利益的一致性。从内部关系看,是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利益的一致性。其三,企业文化的基础是要使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各就各位,各行其道,各尽其责,各得其所”。其四,企业文化的内容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理念文化的三结合。



                                                                                                                                                ——艾丰《中集启示录》









    走进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集)位于深圳蛇口客运码头对面的办公大楼,玻璃结构的椭圆形屋顶造型别致,外墙晶莹而通透,让人想起中世纪的欧洲教堂。进入中集的来宾都必须配戴特别设计的来宾证,背面印着总结成百余字的中集“文化卡片”。

    一楼大厅的右侧就是中集的开放式产品展示厅,展示墙上的一侧挂满了五颜六色的企业标识,这些是中集遍布世界各地的客户及合作企业。

    今年9月22日,中集迎来了第24个投产纪念日。

    在这24年里,从最初没有一个订单到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罐式集装箱、登机桥业务的4个世界第一,中集一步步将“成为所进入行业的世界级企业”的理想变为现实。而支撑她不断创新与进取的,正是其浓缩于“自强不息、挑战极限”八个字的中集精神。

    有人说,中集不但在制造业领域体现出了“世界工厂”的优势,更通过机制与技术创新,走出了一条从市场参与者到市场主导者的“行业领袖”之路。

    中集日益明确了“做一个负责任的行业领导者”的意义与内涵,以责任引导整个行业健康的发展。



“活下去”的信念令中集“自强不息”



     一名记者在与中集总裁麦伯良对话后,十分感慨的评价道:“中集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企业,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完美结合”。

    中集的现实主义,来源于1986年中集投产4年却一直流年不利,在面临生死抉择时,中集人为了“活下去”所表现出来的“自强不息”精神。

    1982年,刚投产的中集仅仅是一个拥有6000平方米场地和150名工人的小厂,却是中国最早的集装箱专业生产厂家之一和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合资双方一是招商局,二是丹麦宝隆洋行。中集现任副总裁李锐庭说,“中集的身体里有国际化的基因”。

    也许正是因为基因的特殊,中集诞生最初呼吸得颇为不畅。当时由丹麦方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的中集似乎有点生不逢时——因为文化的冲突及整体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长得十分瘦弱。到1986年下半年,合资方在中集投入的300万美元几乎全部亏空,中集面临决定命运的时刻,两条路,一条是“死”(破产清算),一条是“自谋生路”。时任副总经理的麦伯良与多数员工一起选择了留下来。中集从此开始真正由中国人自己管理,自己主导命运。

    为了“活下去”,中集人开始利用公司原有设备转产钢结构业务,生产各类钢窗、护栏、钢结构厂房,在亏损了4年之后,中集终于开始赚钱。1987年,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参股,中集改组为三方合资企业。

    在当时多数企业根本不愁“无米下锅”的情况下,中集在国内企业中最早一批体验到了“自强不息”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得到客户与行业认可”的迫切愿望让这一精神从此生根发芽。



“挑战极限”做所进入行业的世界级企业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集装箱制造企业数量急剧增长,行业产能迅速扩张,中集与其他众多企业一起面临行业内的激烈竞争。

  同样是为了生存,中集主动出击,收购大连货柜工业有限公司,并由此踏上了以大连为起点的投资兼并收购征程,先后在南通、新会、青岛、上海、天津等地建立生产基地,从而布局全国,最后成就霸业。

  到1996年,中集集团的集装箱产量达到19.9万标准箱,实现了产量上的世界第一。仅仅是低端产品在量上的胜利并不能让中集满足,新的目标是“能生产全系列集装箱产品,实现技术进步和创新,做到真正的世界第一”。

  1996年,中集在上海建成世界最大的专业制造冷藏集装箱的生产基地,开始展开在高端市场的角逐。1999年12月,中集与英国UBHI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暨技术转让协议”,开始涉足罐式集装箱的开发和生产,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空白。

  时至2002年中集投产20周年,中集已经成为能够生产包括干货、冷藏、罐式等主流产品及细分特种产品在内的全系列集装箱产品,做到了集装箱领域“真正的全球第一”,成为全球唯一的全系列集装箱的制造商和供应商。

  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公司“自强不息”的精神一脉相承,不断创造出连中集人自己都难以相信的“中集速度”,在与同行的激烈竞争中,中集降低产品成本的记录被不断改写,不断“挑战极限”。2002年,中集开始总结自身内在的企业精神,便将其浓缩为中集的“文化卡片”,印在每一张员工卡与来宾证的背面。



“脚踏实地,志存高远”续写辉煌



  中集的员工清楚的记得,创业初期,中集现任总裁麦伯良曾提出“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企业口号。就在中集已取得辉煌业绩,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他突然决定改一下这个口号,调换两句话的前后顺序,变成“脚踏实地,志存高远”。

  这个小小的改动透露了麦伯良在中集高峰时期仍具有的强烈忧患意识与对企业前途的准确把握——中集这样一家企业,已经有了这样的行业和社会地位,只有继续务实,脚踏实地,才能成为“所进入行业的世界级企业”。

  2001年,中集提出“迈向世界级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在公司内部研讨中,管理层清晰地意识到,与世界级企业相比,“不要说资产总额和企业规模,就是在经营理念、战略管理、产品质量、客户满意度、品牌知名度、公司的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我们还有相当距离。”

  在了解了中集与“世界级企业”的差距之后,公司组建了以麦伯良为首的战略决策小组,聘请了一家世界著名的战略研究咨询机构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调研。最终在领导层的决策下,确立了未来的战略目标:“为现代化交通运输提供装备及服务”。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中国正式开始迈入专用车、罐式储运设备,集装箱服务以及集装箱木地板等领域。在集装箱行业称霸全球之后,中集又开始了新一代的产业结构升级。

  麦伯良说,我一向主张合作,购并其实也是一种合作,是双方实现优势互补,同时也推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不会停止购并。确定购并目标,不光要看它是否符合中集的战略需要,还要看是否物有所值,不会光是为了战略而付出风险很高的代价去收购。而许多被中集收购的企业自身条件并不差,他们之所以心甘情愿被收购,是因为加入中集,他们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平台,不加入中集,他们只能面对中集的竞争,但他们能竞争得过中集吗?

 “中集很快有望做到专用车业务的世界第一,希望以后中国的高速公路上能同美国一样行驶着各式各样威武漂亮的半挂车,既环保又高效,早日实现中国公路运输事业的现代化,提高国内的经济运行效率”,这是中集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对于早日实现国内公路运输行业现代化的又一美好愿景。

  “中集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战胜自己,企业要有危机感,很多企业的失败都来源于内部,我们必须充满创业激情,我对我们的团队充满信心。给我15年,打造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因为有这样的激情与斗志,并以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神领导企业,麦伯良在中集的企业精神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承担社会责任 打造“行业领导者”



  中集提出“要做负责任的企业”已有几年时间。麦伯良说:“对一个上市公司来说,社会责任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客户负责,为客户创造价值,二是对股东负责;三是对企业员工负责;四是对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负责;五是对国家、民族和社会负责。”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这样解释企业的社会责任。

  作为一个企业,负责任的对象首先是自身以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企业效益的提高,中集集团日益明确了“做一个负责任的行业领导者”的意义与内涵,并通过各种机制将其付诸行动。

  麦伯良表示,对于中集集团而言,应该致力于创造基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绿色财富,就是说企业发展不以牺牲资源、环境和健康为前提。而决定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占世界主导地位的几个要素是:经济、环保、高效、智能化、安全。中集的产业和产品和发展思路能否符合这五个要素,意味着是否有前途,是否占主导地位。

  为实现自己提出的目标,中集投入大量资源开展集装箱领域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先后开发了全球第一个集各种新型环保材料于一身的环保型冷藏箱、环保型概念箱;2003年在深圳东部投资兴建了全球第一个集各种新型环保工艺于一体的环保型生产基地;积极倡导并合作开发应用的环保型水性油漆是集装箱制造的一项突破性技术;研制成功绿色发泡剂冷藏集装箱;成功开发的再生林集装箱木地板,攻克了全球森林资源生态保护的重大难题;由中集开发的LNG加气机,是国内正在使用的唯一一台LNG加气机,推动了国家新型环保能源的利用和推广,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项目。

  近几年,中集每年投资数亿元用于环保、节能和职业卫生等技术改造,在有机废气治理、烟尘治理、降低噪声、降低工人劳动强度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上海中集冷藏箱公司和青岛中集冷藏箱公司均获得ISO14000的认证,开创了集装箱行业自觉环保行为的先河。2005年,中集主动关闭了因周边环境变化而不适宜继续生产的上海中集远东集装箱公司。

  “作为行业领袖,理应承担更多的创新成本,引导行业发展。”中集坚持以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和企业效益提升,正以“平均每两个工作日开发1个新产品、每1个工作日申报1项专利”的创新速度取得创新成果。

  自199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以来,为股东和投资者带来了持续的丰厚回报,被誉为“上市公司的典范,中国制造的标杆”。集团麦伯良总裁被评为2002年度“最具价值职业经理人”;荣获2004 CCTV年度经济人物奖。

  麦伯良说,中集有责任使整个行业健康的发展,真正理解“健康”两个字的涵义。

   “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是什么?是让企业更加健康的活下去”。副总裁吴发沛曾说,因为作为行业领袖的企业的命运关系着几万员工及其背后家庭的命运,关系着整个行业的命运,甚至关系着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

  “虽然中集也有在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华南理工等大学开设奖学金,并为各项慈善事业捐款,但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决定了企业的社会责任首先是自身健康发展并推动所在行业的良性竞争与发展,这才是作为企业公民的本份”。

  麦伯良在各种内部会议中一再强调:中集是行业的领袖,代表了一个负责任的、有强烈使命感和受人尊敬的企业形象,一定要做与行业身份和地位相符的事情。

  





[访谈]



中集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郑源华:



“务实” “志存高远”是中集文化的两面



  记者:如果说企业都有一种精神气质的话,您觉得用 “扬务实精神,兴务实之风”能够概括中集文化的精髓吗?是否还有更多内涵?您个人怎样理解?

郑源华:“扬务实精神,兴务实之风”肯定是中集文化的最典型特征,在深圳这样一个充满机会、充满诱惑的环境下,20几年来中集贯彻始终并奋斗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保持着务实的作风。

但这还不全面。对于任何一个优秀的制造型企业来说,务实都是必须的、普遍的特征,中集除了务实外,还有一点也许是区别于其他企业的,就是务实地具有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梦想,这让中集既扎扎实实,又具有创新活力,具有精神动力。我们有一个口号“脚踏实地,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就是指务实,“志存高远” 则是中集文化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刚才所说的“进取,有远大理想”。这是中集不同于其他制造型企业的地方。



  记者:这种精神源自于什么时候,是怎样形成的?现有的这种企业精神给中集带来了什么?您觉得中集从上到下都了解并且认同这种精神吗?

  郑源华:中集的企业精神有很多内涵,创业时期“自强不息”的精神生根发芽,行业竞争时期我们“挑战极限”,有了一定规模和地位我们仍然“脚踏实地”,而且始终怀有远大的理想,美好的愿景……这些文化内涵随着中集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体现和发展,但总的来说,中集务实和胸怀远大理想、追求卓越这些基本的精神贯彻始终。每一个新来的员工都能受到相关的培训,也在集团领导和部门主管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下迅速融入中集这个家庭,受到这种精神的感染,这种精神在他们身上再得到新的体现。



  记者:中集在经济方面的更长远的经济发展目标是什么?务实精神对实现这个目标具有怎样的意义?

  郑源华:中集提出要做行业的领袖,要领导行业潮流,麦总曾向人们公开承诺“给我15年的时间,还你一个世界级企业”。什么叫世界级企业?有一种含义是世界500强。而对于中集来说,所进入的行业决定了中集在短期内不可能做到中石化、中国银行这样的企业规模,因此中集“世界级企业”的标准就是“所进入行业的世界级企业”。具化为财务上的标准,就是营业额和企业市值达到1000亿,净利润达到50亿人民币以上。中集在目前这样的规模和平台上要再继续发展,务实精神和胸怀远大目标的企业精神显得尤其重要。而中集在美国成功走出国际化步伐,也归功于企业文化策略的成功,尊重对方的文化、认识和了解对方的文化,充分发挥两种文化的优势。



  记者:中集集团这样的企业文化能不能形成一种归属感?这种文化仅仅是一种制度,一种由上而下的东西,还是能够在企业内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要求?

  郑源华:企业文化的传播有三种方式,一种是企业领导人和经理人员的精神引导和言传身教,二是通过制度对企业文化的固化,去规范员工的行为,三是对内对外的培训、宣传、推广。对内我们常常通过总裁与员工对话、员工座谈会、知识竞赛等各种方式让员工融入企业的文化中来,事实上也收到较好效果,整体上形成了一种健康向上的组织氛围。同时也通过企业文化宣传人员、研究人员等对企业文化进行提炼总结。三种方式结合起来,让我们的文化得到多数员工的认同,而不是少数人的文化。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12-15 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IT经理世界]中集集团:掌握标准掌握命运




   2006年11月20日    记者:岳占仁

   阅读提示:

2006年4月,《IT经理世界》与清华经管学院一道启动了中国最佳创新企业评选,希望从更系统的角度探寻中国企业的创新之道。在7个月的时间内,在上百家企业提名和多轮次的面访之后,经过评审委员会的反复讨论和选择,最终确定了十家最佳创新企业。中集集团当选,并与联想扬天、烟台万华、好孩子一起评选为“走向优秀”的四家创新企业之一。



   中集在行业上多年打造的综合优势使其具备了举足轻重的行业话语权,如果聪明地利用好这种话语权,中集应当能够成为下一代集装箱产品技术标准的引领者。

看着那辆天蓝色的罐式集装箱运输车稳稳地在堆场上停下来,中集集团智能安 全集装箱(SSC)中心的技术人员们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从3月16日开始,SSC中心的技术人员把中集牵头研发的化学危险品泄露探测装置安装在罐式集装箱和槽车上,开始了横跨江苏、山东和安徽3省12市总计3000公里的真实道路测试,以检验传感器和检测系统在真实路况下的性能。在经历了两个星期的风吹、日晒、雨淋等不同天气,和桥梁、隧道、山路、土路等不同路段的考验之后,证明系统各项性能均达到设计指标,能够胜任对装载货物的全程跟踪监测,以及本地和远程实时报警的功能。

        两个月之后,中集宣布公司承担的863计划重大项目《基于MEMS传感器的集装箱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在北京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专家认为,该项目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估计潜在市场规模达100亿元人民币。目前,中集已经与客户合作试点应用,明年将全面展开商业推广。

        该项研究仅仅是中集近年开展的“智能安全集装箱”(SSC)研发项目的一个小的组成部分。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以及船舶容量的提高,每年大约有58亿吨的货物,即全球贸易量的80%通过海运集装箱进行,但只有大约5%的集装箱会受到检测。“911”事件后,如何保护由46000只海洋船舶运往全球4000个港口的1100万个集装箱的安全,已成为众人瞩目的问题。2002年,中集成立SSC研发中心,与GE Security等国际商业合作伙伴共同研究智能安全集装箱产品。智能安全集装箱需要在原有的集装箱设计结构上进行调整,加装电子模块和通信模块。中集的研发组主要研究集装箱结构的改造和新的电子模块设计。“智能化趋势将带来集装箱领域的重大变革,”中集集团技术管理部副总经理刘春峰介绍。“智能化背后也隐含着巨大商业机会。不仅是新箱,全球现有的干货集装箱就有3000多万个要改造,每个集装箱的改造成本大约是200美元。这是一个价值60多亿美元的庞大市场。”

        这些潜在的市场并非仅仅是在纸上画饼而已,研发活动的同时,中集一直在采取积极的专利和公关策略,努力让自主的SSC技术转化为下一代集装箱行业技术标准,并推动SSC技术走向商业应用。

        2004年5月,中集赴德国汉堡参加ISO/TC104/SC4会议,提交为智能安全集装箱设立新箱型代码的提案。2004年8~11月,成功完成20台SSC产品的中美航线海运试验。2005年10月,与合作伙伴联合申报的《信息化集装箱RFID电子标签研发与标准研究制订》被信息产业部批准为电子发展基金项目。2005年11月,《基于MEMS传感器的集装箱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被批准成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迄今为止,中集已经在SSC技术领域提交了72项专利申请。2002年以来,企业年均新产品开发300多项,新产品销售利润占产品利润总额的35%以上;2005年,研发总投入达到10亿元,新产品开发150多项,新增销售收入约100亿元。

        中集集团深谙行业技术标准对厂商命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一直致力于提升自身对客户和行业标准的影响。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说,“中集的目标是做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第一,也就是说我们的产品一定要得到全球主流市场和主流客户的认可,我们的技术一定要能够引领全球产业的标准和变革潮流。”

        目前的集装箱行业,在“箱东”非常强势的背景下,普通的集装箱制造厂在技术标准上基本没有发言权,所以每年召开的集装箱标准委员会年会,它们干脆都不去参加,中集却非常重视这种与行业巨头们博弈的机会,全球集装箱市场接近60%的份额也给了它足够的话语分量。在中集的争取下,国际集装箱标准协会(ISO/TC104)召开的修改议案会议中,“箱东”们和国际船级社表示希望能够听听来自“世界最大工厂”的建议,因此,中集几乎是唯一代表工厂利益的参会者,向大会提交了6项修改提案并被最终采纳。另外,中集还加入了国际箱东协会(COA),成为了唯一的制造企业成员。

        目前,中集不仅占据了全球集装箱市场的半壁江山,还是全球唯一能够提供全系列、全品种集装箱产品,并对所有品种提供设计、制造、维护等一站式服务的企业。中集在行业上多年打造的综合优势使其具备了举足轻重的行业话语权,如果聪明地利用好这种话语权,中集应当能够成为下一代集装箱产品技术标准的引领者。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5 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恒指全日升201点报18919点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2月14日 17:30 财华社



  恒指经昨天急挫后,今日显著反弹,下午一度高见18,955,收报18,919点,升201点,成交减至382亿元;期指收18,999,升264点,比现货高水80点,成交41,176张;国企指数大涨182点,创8,848点收市新高。

  中移动(0941-HK)回升1.55%;汇控(0005-HK)升0.07%,和黄(0013-HK)升1.27%;银行股恒生(0011-HK)升0.38%,东亚(0023-HK)内地8间分行获准提供人民币定期存款业务,股价


   



升2.46%;中银香港(资讯 行情 论坛)(2388-HK)升0.98%。

  地产股向好,长实(0001-HK)、恒地(0012-HK)、新地(0016-HK)、新世界(9.28,0.58,6.67%)(0017-HK)及恒隆地产(资讯 行情 论坛)(0101-HK)升0.55%至2.66%不等,信置(0083-HK)大升2.75%创新高;计划分拆REIT上市的九仓(0004-HK)升2.39%,收租股太古A(0019-HK)涨2.67%。

  昨日急挫的中资电讯股,今天玩先跌后反弹,网通(0906-HK)升1.79%,联通(0762-HK)反弹3.12%,非蓝筹的中电信(0728-HK)亦升1.92%;设备供应商中兴通讯(39.05,0.15,0.39%)(资讯 行情 论坛)(0763-HK)升2.63%,半新股中通(0552-HK)获基金增持,消息刺激股价高见4.53元,收4.39元涨5.6%。

  受惠新股潮的港交所(0388-HK)再升1.5%创新高,出口股利丰(资讯 行情 论坛)(0494-HK)无起跌,裕元(0551-HK)软0.2%,富士康(2038-HK)反弹2.58%,思捷(0330-HK)微升1.72%;华创(0291-HK)强势持续,全日再升2.86%,曾创23.75元新高;中海油(0883-HK)跌0.15%,国泰(0293-HK)升1.61%;公用股中电 (0002-HK)创出57.35元新高,收56.3元涨4.16%。

  中资银行股回升,建行(0939-HK)、工行(1398-HK)、中行(3988-HK)及交行(3328-HK)升0.97%至1.92%,惟招行(3968-HK)无起跌。

  中资保险股造好,国寿(2628-HK)冀A股元旦后挂牌,股价创19.68元新高,收19.54元升3.06%;平保(2318-HK)拟明年首季发A股上市,亦创31.4元新高,收31.3元升2.46%;民安保险(1389-HK)招股反应热烈,影子股中国财险(资讯 行情 论坛)(2328-HK)升1.63%,民安股东之一的中保国际(资讯 行情 论坛)(0966-HK)更涨6.94%。

  光大银行传获注资涉200亿人民币,刺激光控(0165-HK)升5.56%创新高;持有中信银行的中信国金(0183-HK)升1.74%,持有厦门国际银行的闽信(0222-HK)涨7.63%。

  中资房产股个走势不一,富力(2777-HK)承认北京附属涉诉讼,惟指申索并无重大影响,股价反弹5.8%;北辰A股传遭调查,H股(0588-HK)续跌3.23%;中国海外(0688-HK)、越投(0123-HK)、雅居乐(3383-HK)及首创置业(资讯 行情 论坛)(2868-HK)升0.23%至4.96%;华润置地(资讯 行情 论坛)(1109-HK)及世房(0813-HK)跌0.23%至1.32%。

  资源股方面,油价讨论减产前夕,油价回升,中石油(0857-HK)涨2.4%;蓝筹H股中石化(0386-HK)升0.31%;金价微升,紫金(2899-HK)及灵宝(3330-HK)止跌回升2.16%及2.8%,惟半新股招金(1818-HK)续跌0.66%;中煤能源(1898-HK)以上限定价,影子股神华(1088-HK)涨3.62%创新高,兖煤(1171-HK)亦涨2.83%。

  中国交通建设(1800-HK)及锦江酒店(2006-HK)明日首日挂牌,市场上的影子股获追捧,上海集优(资讯 行情 论坛)(2345-HK)午市抽升2.24%,大酒店(资讯 行情 论坛)(0045-HK)涨3.17%;电力股普遍随A股造好,大唐国际(0991-HK)、华能国际(6.32,0.20,3.27%)(0902-HK)、华电国际(3.05,0.12,4.10%)(1071-HK)升2.11%至6.13%。

  半新股方面,昨日急升的奥普(0477-HK)获基金Everest Capital入股逾8%,消息刺激股价再劲升20.56%;建滔积层板(资讯 行情 论坛)(1888-HK)回升0.66%,但母公司建滔化工(资讯 行情 论坛)(0148-HK)软2.51%,金达(0528-HK)反弹1.42%。

  其他股份方面,市传和电(2332-HK)拒绝外资斥1,100亿元收购印度业务,股价涨3.88%;庄士机构(0367-HK)半年多赚1.3倍至8,374万元,连特别息1.25仙,股价涨3.03%;益安(0082-HK)虽以大幅折让配售予Penta Investment等基金,但复牌急涨42.28%;宝业(2355-HK)配股予老虎基金,股价涨8.33%。

  不过,中信21世纪(资讯 行情 论坛)(0241-HK)半年盈转亏,蚀69万元,股价跌5.62%;励晶太平洋(资讯 行情 论坛)(0575-HK)半年少赚77%至253万美元,股价挫6.06%;瑞安建业(资讯 行情 论坛)(0983-HK)半年虽多赚4倍至4.9亿元,惟股价仍跌1.43%。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5 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12-14两地上市股票比价 比价=H股价*1.01/A股价
股票 价格 比价
A股(RMB) H股(HKD)
中国银行  3.850  3.790  99.06%  
海螺水泥  26.280  22.900  87.68%  
兖州煤业  6.880  6.170  90.24%  
华能国际  6.330  6.790  107.94%  
青岛啤酒  0.00  10.200  --  
马钢股份  0.00  4.210  --  
江西铜业  11.400  8.220  72.56%  
中国石化  8.280  6.500  78.99%  
中海发展  9.750  9.100  93.92%  
股票 价格 比价
A股(RMB) H股(HKD)
鞍钢新轧  8.720  9.550  110.21%  
南方航空  4.000  2.910  73.21%  
皖通高速  5.730  6.270  110.11%  
上海石化  5.710  3.840  67.67%  
宁沪高速  5.130  4.890  95.92%  
深高速  5.000  4.560  91.77%  
创业环保  3.940  2.340  59.76%  
经纬纺机  4.200  2.050  49.12%  
东方航空  0.00  1.700  --  
股票 价格 比价
A股(RMB) H股(HKD)
北人股份  3.670  1.730  47.43%  
科龙电器  0.00  0.890  --  
东方电机  24.300  18.800  77.85%  
仪征化纤  3.640  1.740  48.1%  
广州药业  7.740  4.500  58.5%  
新华制药  3.120  1.350  43.54%  
交大科技  0.00  4.900  --  
中兴通讯  39.050  37.000  95.34%  
南京熊猫  5.730  2.080  36.53%  
股票 价格 比价
A股(RMB) H股(HKD)
广船国际  14.840  12.260  83.13%  
中国国航  4.740  3.970  84.28%  
招商银行  13.650  14.960  110.28%  
北辰实业  6.450  3.300  51.48%  
华电国际  3.040  3.050  100.96%  
工商银行  4.280  4.170  98.04%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5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率(%)
中国移动  62.10  1.55  
中国联通  9.59  3.12  
中国电信  3.69  1.65  
中国网通  18.22  1.79  
联想集团  3.05  0.00  
中国石油  10.26  2.40  
中国石化  6.50  0.31  
中 海 油  6.85  -0.15  
交通银行  7.19  1.70  
中银香港  18.62  0.98  
中国平安  31.30  2.46  
中国人寿  19.54  3.06  
中国银行  3.79  1.07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5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每天要搜几遍39的新闻啊?
谁能告诉我半挂车与集装箱的区别,我的磨湖印象是半挂车是一种重型汽车,经常在美国的宽阔高速公路上以每小时200公里的速度飞奔,记得看过一个老美的电影,讲的就是一对夫妇在荒无人烟的高速路上,车子broken down ,向路过的大货司机求救,结果被大货司机绑架、勒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8-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12-15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集团(000039、200039)将承建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二期货运站设备系统项目,总造价约1.66亿元。12月14日,相关合同签字仪式在上海举行。
  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二期工程货运站项目将于2008年上半年完工并交付使用。二期货运站是全球第二大规模的货运站,也是近十年来全球投入建设的最大规模的航空货运站,其建筑占地面积达20万平米,设计年处理量为120万吨,其设备的自动化和信息智能化程度代表了当前行业的世界领先水平。
  据悉,1999年投产的上海浦东机场一期工程货运站项目也是由中集集团参与建设,中集集团还在2003年承建了规模居世界第三的南航广州白云机场货运站。截至目前,中集集团的航空货物处理系统在深圳、广州、福州、上海机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美国、香港的机场也采用了中集的部分设备。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12-15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招商局国际拟回购蛇口码头一、二期股份
        发布时间: 2006-12-15 08:02         字体:         放大         缩小         还原        
  在内地投资多处码头的招商局国际(0144.HK),正在酝酿逐步整合旗下码头业务。

  昨天,招商局国际停牌,市场传言公司即将整合旗下蛇口码头的部分股权。而据深圳蛇口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一位内部人士透露,招商局正在与蛇口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合资伙伴谈判,希望获得蛇口一、二期全部股权,从而整合该公司在深圳西部的码头。

  而就在前一天,招商局国际发布公告披露,正在磋商重组内地港口经营公司的权益,并已进入最后阶段。同时,香港市场也传出消息称,招商局国际正在与港口业务合作伙伴协商,希望买断或置换后者持有的蛇口集装箱码头一期和二期权益,以整合公司在深圳西部港口的业务。

  这一说法昨日得到了深圳蛇口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一位内部人士的证实。该人士透露,招商局正在考虑向太古(0019.HK)、香港九龙仓集团 (0004.HK)旗下现代货箱码头,以及迪拜港洽购深圳蛇口集装箱码头第一、二期的权益。目前有两种可行方案,招商局国际可能会将其全资拥有的深圳蛇口集装箱码第三期权益拿出来交换,也可能以现金直接收购,预计明年上半年收购事宜将接近尾声。

  深圳是内地第二大、世界第四大集装箱港,去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620万标准箱(TEU)。目前,深圳港形成了蛇口港区、盐田港区和赤湾港区“三足鼎立”之势。其中盐田港区位于深圳东部,由码头大鳄和记黄埔控制;招商局参股的其余两个都位于深圳港区西部。其中,赤湾码头被招商局通过其下属子公司间接控制了大部分股份。而蛇口码头分为三期,目前一、二期共4个泊位都被招商局国际和九龙、太古和杜拜港瓜分。招商局国际在一期中拥有50%股份,二期则控股51%,三期独资投建。

  该人士认为,在竞争激烈的深圳港,招商局国际迫切希望将港口业务优化整合,因此才会出手向合资伙伴收购。

  作为中国内地最大的独立港口运营商,招商局国际从2003年起在全国扩张港口业务。公司先后投资了漳州、宁波大榭、天津五洲、上海港、深圳赤湾、深圳蛇口、香港现代货箱等多处港口,从而初步完成了其在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经济圈的布局。

  招商局国际昨日停牌前报收29港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5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IT经理世界]中集集团:掌握标准掌握命运

2006年11月20日    记者:岳占仁
   阅读提示:  

2006年4月,《IT经理世界》与清华经管学院一道启动了中国最佳创新企业评选,希望从更系统的角度探寻中国企业的创新之道。在7个月的时间内,在上百家企业提名和多轮次的面访之后,经过评审委员会的反复讨论和选择,最终确定了十家最佳创新企业。中集集团当选,并与联想扬天、烟台万华、好孩子一起评选为“走向优秀”的四家创新企业之一。



   中集在行业上多年打造的综合优势使其具备了举足轻重的行业话语权,如果聪明地利用好这种话语权,中集应当能够成为下一代集装箱产品技术标准的引领者。

看着那辆天蓝色的罐式集装箱运输车稳稳地在堆场上停下来,中集集团智能安 全集装箱(SSC)中心的技术人员们一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从3月16日开始,SSC中心的技术人员把中集牵头研发的化学危险品泄露探测装置安装在罐式集装箱和槽车上,开始了横跨江苏、山东和安徽3省12市总计3000公里的真实道路测试,以检验传感器和检测系统在真实路况下的性能。在经历了两个星期的风吹、日晒、雨淋等不同天气,和桥梁、隧道、山路、土路等不同路段的考验之后,证明系统各项性能均达到设计指标,能够胜任对装载货物的全程跟踪监测,以及本地和远程实时报警的功能。


        两个月之后,中集宣布公司承担的863计划重大项目《基于MEMS传感器的集装箱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在北京顺利通过科技部验收。专家认为,该项目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估计潜在市场规模达100亿元人民币。目前,中集已经与客户合作试点应用,明年将全面展开商业推广。


        该项研究仅仅是中集近年开展的“智能安全集装箱”(SSC)研发项目的一个小的组成部分。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以及船舶容量的提高,每年大约有58亿吨的货物,即全球贸易量的80%通过海运集装箱进行,但只有大约5%的集装箱会受到检测。“911”事件后,如何保护由46000只海洋船舶运往全球4000个港口的1100万个集装箱的安全,已成为众人瞩目的问题。2002年,中集成立SSC研发中心,与GE Security等国际商业合作伙伴共同研究智能安全集装箱产品。智能安全集装箱需要在原有的集装箱设计结构上进行调整,加装电子模块和通信模块。中集的研发组主要研究集装箱结构的改造和新的电子模块设计。“智能化趋势将带来集装箱领域的重大变革,”中集集团技术管理部副总经理刘春峰介绍。“智能化背后也隐含着巨大商业机会。不仅是新箱,全球现有的干货集装箱就有3000多万个要改造,每个集装箱的改造成本大约是200美元。这是一个价值60多亿美元的庞大市场。”


        这些潜在的市场并非仅仅是在纸上画饼而已,研发活动的同时,中集一直在采取积极的专利和公关策略,努力让自主的SSC技术转化为下一代集装箱行业技术标准,并推动SSC技术走向商业应用。


        2004年5月,中集赴德国汉堡参加ISO/TC104/SC4会议,提交为智能安全集装箱设立新箱型代码的提案。2004年8~11月,成功完成20台SSC产品的中美航线海运试验。2005年10月,与合作伙伴联合申报的《信息化集装箱RFID电子标签研发与标准研究制订》被信息产业部批准为电子发展基金项目。2005年11月,《基于MEMS传感器的集装箱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被批准成为国家863计划项目。迄今为止,中集已经在SSC技术领域提交了72项专利申请。2002年以来,企业年均新产品开发300多项,新产品销售利润占产品利润总额的35%以上;2005年,研发总投入达到10亿元,新产品开发150多项,新增销售收入约100亿元。


        中集集团深谙行业技术标准对厂商命运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一直致力于提升自身对客户和行业标准的影响。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说,“中集的目标是做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第一,也就是说我们的产品一定要得到全球主流市场和主流客户的认可,我们的技术一定要能够引领全球产业的标准和变革潮流。”


        目前的集装箱行业,在“箱东”非常强势的背景下,普通的集装箱制造厂在技术标准上基本没有发言权,所以每年召开的集装箱标准委员会年会,它们干脆都不去参加,中集却非常重视这种与行业巨头们博弈的机会,全球集装箱市场接近60%的份额也给了它足够的话语分量。在中集的争取下,国际集装箱标准协会(ISO/TC104)召开的修改议案会议中,“箱东”们和国际船级社表示希望能够听听来自“世界最大工厂”的建议,因此,中集几乎是唯一代表工厂利益的参会者,向大会提交了6项修改提案并被最终采纳。另外,中集还加入了国际箱东协会(COA),成为了唯一的制造企业成员。


        目前,中集不仅占据了全球集装箱市场的半壁江山,还是全球唯一能够提供全系列、全品种集装箱产品,并对所有品种提供设计、制造、维护等一站式服务的企业。中集在行业上多年打造的综合优势使其具备了举足轻重的行业话语权,如果聪明地利用好这种话语权,中集应当能够成为下一代集装箱产品技术标准的引领者。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5 2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方日报]中集文化:融合理想与现实







2006年12月1日   记者:杜舜

企业的竞争力,不仅靠物质力,还包括文化力。说中集企业文化建设比较实在,是因为他们抓住了几个关键所在:其一,企业文化的性质是“市场主体文化”,要围绕着企业管理、企业经营、企业赢利、企业发展搞文化建设。其二,企业文化的宗旨是实现两个一致性:从外部关系看,是社会、企业、消费者(用户)三者利益的一致性。从内部关系看,是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三者利益的一致性。其三,企业文化的基础是要使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各就各位,各行其道,各尽其责,各得其所”。其四,企业文化的内容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理念文化的三结合。



                                                                                                                                                ——艾丰《中集启示录》









    走进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中集)位于深圳蛇口客运码头对面的办公大楼,玻璃结构的椭圆形屋顶造型别致,外墙晶莹而通透,让人想起中世纪的欧洲教堂。进入中集的来宾都必须配戴特别设计的来宾证,背面印着总结成百余字的中集“文化卡片”。

    一楼大厅的右侧就是中集的开放式产品展示厅,展示墙上的一侧挂满了五颜六色的企业标识,这些是中集遍布世界各地的客户及合作企业。

    今年9月22日,中集迎来了第24个投产纪念日。

    在这24年里,从最初没有一个订单到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罐式集装箱、登机桥业务的4个世界第一,中集一步步将“成为所进入行业的世界级企业”的理想变为现实。而支撑她不断创新与进取的,正是其浓缩于“自强不息、挑战极限”八个字的中集精神。

    有人说,中集不但在制造业领域体现出了“世界工厂”的优势,更通过机制与技术创新,走出了一条从市场参与者到市场主导者的“行业领袖”之路。

    中集日益明确了“做一个负责任的行业领导者”的意义与内涵,以责任引导整个行业健康的发展。



“活下去”的信念令中集“自强不息”



     一名记者在与中集总裁麦伯良对话后,十分感慨的评价道:“中集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企业,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完美结合”。

    中集的现实主义,来源于1986年中集投产4年却一直流年不利,在面临生死抉择时,中集人为了“活下去”所表现出来的“自强不息”精神。

    1982年,刚投产的中集仅仅是一个拥有6000平方米场地和150名工人的小厂,却是中国最早的集装箱专业生产厂家之一和最早的中外合资企业之一。合资双方一是招商局,二是丹麦宝隆洋行。中集现任副总裁李锐庭说,“中集的身体里有国际化的基因”。

    也许正是因为基因的特殊,中集诞生最初呼吸得颇为不畅。当时由丹麦方职业经理人进行管理的中集似乎有点生不逢时——因为文化的冲突及整体经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而长得十分瘦弱。到1986年下半年,合资方在中集投入的300万美元几乎全部亏空,中集面临决定命运的时刻,两条路,一条是“死”(破产清算),一条是“自谋生路”。时任副总经理的麦伯良与多数员工一起选择了留下来。中集从此开始真正由中国人自己管理,自己主导命运。

    为了“活下去”,中集人开始利用公司原有设备转产钢结构业务,生产各类钢窗、护栏、钢结构厂房,在亏损了4年之后,中集终于开始赚钱。1987年,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参股,中集改组为三方合资企业。

    在当时多数企业根本不愁“无米下锅”的情况下,中集在国内企业中最早一批体验到了“自强不息”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得到客户与行业认可”的迫切愿望让这一精神从此生根发芽。



“挑战极限”做所进入行业的世界级企业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集装箱制造企业数量急剧增长,行业产能迅速扩张,中集与其他众多企业一起面临行业内的激烈竞争。

  同样是为了生存,中集主动出击,收购大连货柜工业有限公司,并由此踏上了以大连为起点的投资兼并收购征程,先后在南通、新会、青岛、上海、天津等地建立生产基地,从而布局全国,最后成就霸业。

  到1996年,中集集团的集装箱产量达到19.9万标准箱,实现了产量上的世界第一。仅仅是低端产品在量上的胜利并不能让中集满足,新的目标是“能生产全系列集装箱产品,实现技术进步和创新,做到真正的世界第一”。

  1996年,中集在上海建成世界最大的专业制造冷藏集装箱的生产基地,开始展开在高端市场的角逐。1999年12月,中集与英国UBHI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暨技术转让协议”,开始涉足罐式集装箱的开发和生产,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的空白。

  时至2002年中集投产20周年,中集已经成为能够生产包括干货、冷藏、罐式等主流产品及细分特种产品在内的全系列集装箱产品,做到了集装箱领域“真正的全球第一”,成为全球唯一的全系列集装箱的制造商和供应商。

  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公司“自强不息”的精神一脉相承,不断创造出连中集人自己都难以相信的“中集速度”,在与同行的激烈竞争中,中集降低产品成本的记录被不断改写,不断“挑战极限”。2002年,中集开始总结自身内在的企业精神,便将其浓缩为中集的“文化卡片”,印在每一张员工卡与来宾证的背面。



“脚踏实地,志存高远”续写辉煌



  中集的员工清楚的记得,创业初期,中集现任总裁麦伯良曾提出“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企业口号。就在中集已取得辉煌业绩,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他突然决定改一下这个口号,调换两句话的前后顺序,变成“脚踏实地,志存高远”。

  这个小小的改动透露了麦伯良在中集高峰时期仍具有的强烈忧患意识与对企业前途的准确把握——中集这样一家企业,已经有了这样的行业和社会地位,只有继续务实,脚踏实地,才能成为“所进入行业的世界级企业”。

  2001年,中集提出“迈向世界级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在公司内部研讨中,管理层清晰地意识到,与世界级企业相比,“不要说资产总额和企业规模,就是在经营理念、战略管理、产品质量、客户满意度、品牌知名度、公司的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我们还有相当距离。”

  在了解了中集与“世界级企业”的差距之后,公司组建了以麦伯良为首的战略决策小组,聘请了一家世界著名的战略研究咨询机构进行了两个多月的调研。最终在领导层的决策下,确立了未来的战略目标:“为现代化交通运输提供装备及服务”。在这样的战略背景下,中国正式开始迈入专用车、罐式储运设备,集装箱服务以及集装箱木地板等领域。在集装箱行业称霸全球之后,中集又开始了新一代的产业结构升级。

  麦伯良说,我一向主张合作,购并其实也是一种合作,是双方实现优势互补,同时也推进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所以我们不会停止购并。确定购并目标,不光要看它是否符合中集的战略需要,还要看是否物有所值,不会光是为了战略而付出风险很高的代价去收购。而许多被中集收购的企业自身条件并不差,他们之所以心甘情愿被收购,是因为加入中集,他们就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平台,不加入中集,他们只能面对中集的竞争,但他们能竞争得过中集吗?

 “中集很快有望做到专用车业务的世界第一,希望以后中国的高速公路上能同美国一样行驶着各式各样威武漂亮的半挂车,既环保又高效,早日实现中国公路运输事业的现代化,提高国内的经济运行效率”,这是中集怀着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对于早日实现国内公路运输行业现代化的又一美好愿景。

  “中集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战胜自己,企业要有危机感,很多企业的失败都来源于内部,我们必须充满创业激情,我对我们的团队充满信心。给我15年,打造一个世界级的企业!”因为有这样的激情与斗志,并以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神领导企业,麦伯良在中集的企业精神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承担社会责任 打造“行业领导者”



  中集提出“要做负责任的企业”已有几年时间。麦伯良说:“对一个上市公司来说,社会责任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客户负责,为客户创造价值,二是对股东负责;三是对企业员工负责;四是对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负责;五是对国家、民族和社会负责。”中集集团总裁麦伯良这样解释企业的社会责任。

  作为一个企业,负责任的对象首先是自身以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企业效益的提高,中集集团日益明确了“做一个负责任的行业领导者”的意义与内涵,并通过各种机制将其付诸行动。

  麦伯良表示,对于中集集团而言,应该致力于创造基于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绿色财富,就是说企业发展不以牺牲资源、环境和健康为前提。而决定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占世界主导地位的几个要素是:经济、环保、高效、智能化、安全。中集的产业和产品和发展思路能否符合这五个要素,意味着是否有前途,是否占主导地位。

  为实现自己提出的目标,中集投入大量资源开展集装箱领域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究,先后开发了全球第一个集各种新型环保材料于一身的环保型冷藏箱、环保型概念箱;2003年在深圳东部投资兴建了全球第一个集各种新型环保工艺于一体的环保型生产基地;积极倡导并合作开发应用的环保型水性油漆是集装箱制造的一项突破性技术;研制成功绿色发泡剂冷藏集装箱;成功开发的再生林集装箱木地板,攻克了全球森林资源生态保护的重大难题;由中集开发的LNG加气机,是国内正在使用的唯一一台LNG加气机,推动了国家新型环保能源的利用和推广,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项目。

  近几年,中集每年投资数亿元用于环保、节能和职业卫生等技术改造,在有机废气治理、烟尘治理、降低噪声、降低工人劳动强度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上海中集冷藏箱公司和青岛中集冷藏箱公司均获得ISO14000的认证,开创了集装箱行业自觉环保行为的先河。2005年,中集主动关闭了因周边环境变化而不适宜继续生产的上海中集远东集装箱公司。

  “作为行业领袖,理应承担更多的创新成本,引导行业发展。”中集坚持以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和企业效益提升,正以“平均每两个工作日开发1个新产品、每1个工作日申报1项专利”的创新速度取得创新成果。

  自1994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以来,为股东和投资者带来了持续的丰厚回报,被誉为“上市公司的典范,中国制造的标杆”。集团麦伯良总裁被评为2002年度“最具价值职业经理人”;荣获2004 CCTV年度经济人物奖。

  麦伯良说,中集有责任使整个行业健康的发展,真正理解“健康”两个字的涵义。

   “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是什么?是让企业更加健康的活下去”。副总裁吴发沛曾说,因为作为行业领袖的企业的命运关系着几万员工及其背后家庭的命运,关系着整个行业的命运,甚至关系着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

  “虽然中集也有在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华南理工等大学开设奖学金,并为各项慈善事业捐款,但专业化的社会分工决定了企业的社会责任首先是自身健康发展并推动所在行业的良性竞争与发展,这才是作为企业公民的本份”。

  麦伯良在各种内部会议中一再强调:中集是行业的领袖,代表了一个负责任的、有强烈使命感和受人尊敬的企业形象,一定要做与行业身份和地位相符的事情。

  





[访谈]



中集集团总裁办公室主任郑源华:



“务实” “志存高远”是中集文化的两面



  记者:如果说企业都有一种精神气质的话,您觉得用 “扬务实精神,兴务实之风”能够概括中集文化的精髓吗?是否还有更多内涵?您个人怎样理解?

郑源华:“扬务实精神,兴务实之风”肯定是中集文化的最典型特征,在深圳这样一个充满机会、充满诱惑的环境下,20几年来中集贯彻始终并奋斗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保持着务实的作风。

但这还不全面。对于任何一个优秀的制造型企业来说,务实都是必须的、普遍的特征,中集除了务实外,还有一点也许是区别于其他企业的,就是务实地具有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梦想,这让中集既扎扎实实,又具有创新活力,具有精神动力。我们有一个口号“脚踏实地,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就是指务实,“志存高远”则是中集文化的另一个层面,就是刚才所说的“进取,有远大理想”。这是中集不同于其他制造型企业的地方。



  记者:这种精神源自于什么时候,是怎样形成的?现有的这种企业精神给中集带来了什么?您觉得中集从上到下都了解并且认同这种精神吗?

  郑源华:中集的企业精神有很多内涵,创业时期“自强不息”的精神生根发芽,行业竞争时期我们“挑战极限”,有了一定规模和地位我们仍然“脚踏实地”,而且始终怀有远大的理想,美好的愿景……这些文化内涵随着中集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体现和发展,但总的来说,中集务实和胸怀远大理想、追求卓越这些基本的精神贯彻始终。每一个新来的员工都能受到相关的培训,也在集团领导和部门主管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下迅速融入中集这个家庭,受到这种精神的感染,这种精神在他们身上再得到新的体现。



  记者:中集在经济方面的更长远的经济发展目标是什么?务实精神对实现这个目标具有怎样的意义?

  郑源华:中集提出要做行业的领袖,要领导行业潮流,麦总曾向人们公开承诺“给我15年的时间,还你一个世界级企业”。什么叫世界级企业?有一种含义是世界500强。而对于中集来说,所进入的行业决定了中集在短期内不可能做到中石化、中国银行这样的企业规模,因此中集“世界级企业”的标准就是“所进入行业的世界级企业”。具化为财务上的标准,就是营业额和企业市值达到1000亿,净利润达到50亿人民币以上。中集在目前这样的规模和平台上要再继续发展,务实精神和胸怀远大目标的企业精神显得尤其重要。而中集在美国成功走出国际化步伐,也归功于企业文化策略的成功,尊重对方的文化、认识和了解对方的文化,充分发挥两种文化的优势。



  记者:中集集团这样的企业文化能不能形成一种归属感?这种文化仅仅是一种制度,一种由上而下的东西,还是能够在企业内形成一种自下而上的要求?

  郑源华:企业文化的传播有三种方式,一种是企业领导人和经理人员的精神引导和言传身教,二是通过制度对企业文化的固化,去规范员工的行为,三是对内对外的培训、宣传、推广。对内我们常常通过总裁与员工对话、员工座谈会、知识竞赛等各种方式让员工融入企业的文化中来,事实上也收到较好效果,整体上形成了一种健康向上的组织氛围。同时也通过企业文化宣传人员、研究人员等对企业文化进行提炼总结。三种方式结合起来,让我们的文化得到多数员工的认同,而不是少数人的文化。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5 20: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评述(2006.12.15.)   
  
各大航线货量稳定,市场运价平稳运行

  本周,中国出口集装箱运输市场行情基本延续了前几周的态势,大部分航线货量稳定,市场运价平稳运行。12月15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出口集装箱综合运价指数为1030.92点,上海地区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为1009.28点,都与上周基本持平。

  本周,继续受12月15日出口退税率下调的影响,欧洲、地中海航线货量继续充足。同时由于阳历新年的临近,经营欧洲、地中海航线的船公司对未来一段时间的走势仍持乐观态度,对于1月1日的运价普涨计划(GRI)的实施也持比较坚决的态度。据悉部分船公司已经调高了一些航次的运价。12月15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欧洲、地中海航线运价指数分别为1307.71点、1374.00点,分别较上周微涨0.1%、1.1%。

  北美航线,近期市场波动不大,货量稳定,美东航线较美西航线略逊,市场运价下调压力依旧。12月15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美西、美东航线运价指数分别报1167.07点、1205.12点。

  本周日本航线,市场行情基本延续了上周态势,货量稳定增长,市场运价小幅波动。由于市场运力供过于求的矛盾依然尖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大部分港口日本航线市场运价在经历了上个月短暂的走高之后,目前又维持在100美元/TEU以下的水平。12月15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日本航线运价指数为653.91点,较上周下跌1.5%。

  东南亚航线,近期市场行情向好,舱位紧张,市场运价坚挺。12月15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东南亚航线运价指数报895.63点。

  年底将至,各航运研究机构陆续有对明年走势的预测报告出台。近日,上海航运交易所在其最新发布的《2007-2008年中国集装箱水运形势分析》中指出,2007年将是集装箱运输市场的低谷年;韩国海事及水产部发布的一项报告显示,明年全球班轮运输总运力增长13%,但实际运量增长在9.7%,运力大于运量情况仍然存在。预测明年下半年全球运输在货量减少情况下会放缓,运费有可能下跌。但也有机构持乐观态度,远东班轮公会(FEFC)预计明年航运旺季亚欧航线仍将出现舱位不足的局面。


上海航运交易所信息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16 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尾盘:BDK业绩不及预期 股价下跌8%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2月16日 02:43 新浪财经

  【MarketWatch纽约12月15日讯】美国股市继续攀升,道指再创历史新高。十一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大幅下跌,使得投资者们预计联储有可能在明年施行减息政策,提升了投资者情绪。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25.72点,至12,442.48点,涨幅0.21%。




   



  那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1.46点,至2,455.31点,涨幅0.06%。

  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0.28点,至1,425.77点,涨幅0.02%。

  纽约证交所成交量1,869,743,000股;那斯达克综合股市成交量1,479,461,000股。纽约证交所下跌股与上涨股之比为1524/1651;那斯达克下跌股与上涨股之比为1386/1577。

  盘前公布的十一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持平,扣除食品与能源价格不计的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也持平。此前经济学家们平均预期这两个指数均将上涨0.2%。

  本周稍早时候,联储表示认为通货膨胀仍是最为担心的问题,并且将利率维持在5.25%不变。

  此前市场曾经预计联储将不再担心通货膨胀问题,并且将有可能开始采取减息政策以便遏制经济减速。

  EKN Financial机构首席市场策略师巴里-海曼(Barry Hyman)表示,“我认为,随着早盘中的经济数据出炉,并且鉴於股市上涨态势,我认为今天股市将重演昨天的大幅上涨。”

  周四美国股市大幅高收,道指再创历史新高。包括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HON)等等在内的一些大型公司宣布了利好财测,抵销了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减产造成油价上涨的利空影响。

  海曼指出周五是很多选择权的到期日,认为这将加重股市的牛市气氛,并表示,“这种环境对於股市非常利好,几乎可以说是绝佳的环境。”

  周四科技类股已经大幅成长,而在周五,科技类股仍将成为市场关注焦点。Adobe Systems Inc. (ADBE)宣布第四财季盈馀达到了分析师预期值,而营收超出了市场预期。Adobe Systems股价上涨了5.3%。

  苹果电脑(Apple Computer Inc.) (AAPL)也备受市场关注,此前该公司表示将无法如期在12月14日公布10-K财报,并且表示该公司将因为记入过去的股票选择权开支项目而重新公布财报。苹果电脑股价下跌了0.7%。

  福特汽车(Ford Motor Co.) (F)即将迎来处於新任执行长艾伦-穆雷(Alan Mulally)领导之下的第一次管理层洗牌,该公司表示,其下属北美产品研发部门的领导人职权将会扩大,将负责全球产品研发工作。福特汽车股价上涨了0.4%。

  其他市场

  美元汇价回升。美元兑欧元汇价上涨了0.5%;兑日元汇率上涨了0.1%。

  推动美元汇率回升的原因是联储主席本-柏南克(Ben Bernanke)对中国智囊团发表的讲话。柏南克表示,中国领导人应该进一步放松中央计划,让自由市场活跃起来,尤其是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能源行业。

  原油期货价格上涨了39美分,至62.92美元/桶。

  黄金期货价格下跌了3.60美元,至627.30美元/盎司。

  基准的十年期国债价格上涨了19/32点,至100-25/43点,殖利率为4.510%。

  焦点关注股

  道指成份公司Home Depot Inc. (HD)股价上涨了0.4%。Home Depot於周四盘後宣布,公司董事会已经批准立即回购价值30亿美元的股票,资金来源是最近该公司发行50亿美元债券所得。

  E-trade Financial Corp. (ET)表示,预计2007年盈馀将达到市场平均预期值。该公司同时表示,其股票将由纽约证交所上市交易转为那斯达克交易。E-trade股价上涨了1.8%。

  德银证券将Ciena Corp. (CIEN)的股票评级从“持有”调升至“买进”。Ciena於周四盘後宣布五年来首次实现季度盈馀。Ciena股价上涨了5.2%。

  Black & Decker Corp. (BDK)公布了低於市场预期的第四财季盈馀预期。Black & Decker股价下跌了8.7%。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5-6 12:16 , Processed in 0.03818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