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走出空头思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2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散户股票操作手法小议  一般认为是短线 中线和长线
我认为有3个层次
1大视野大波段长时间……根据大的流行热点和理念做长时间股票持有, 比如96年的深圳本地股、99年的科技股。此法应该是上策,因为风险相对最小,但对信心和耐心要求最高,也要求对社会和股市形势的认识有比较高的认识和把握。此法入门最难,对散户的认识能力和心理素质最高。
2紧紧抓住庄家的轿子坚决不被摔下……根据技术形态和周线、月线做有机构介入的股票  比如98年的0583 和99年的600799。此法应该是中策,但对技术要求最高,要求对机构做个股的意图有比较明白的理解,也需要一定的胆量和勇气。
3无固定对象谁涨的好买谁……根据成交量和技术指标做短期股价波动 比如04年12月1日的600088等。此法应该是下策,因为风险最大。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是大部分人长时间用此手法做股票后的感觉和总结。表面看对入门要求最低,实则在不段的止损中带来不断的损失又或漏失大的行情波段。但也有极少的人在一定的时间内做的比较好。

[ Last edited by 牛市套你没商量 on 2004-12-12 at 13:08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3 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文章15

底部区域不能无忧 八大风险不可不防



--------------------------------------------------------------------------------


当前新闻228人在线   http://www./    理想证券   2004-12-12 22:13:58  


 
  许多投资在在底部区域竟也有严重亏损的记录,何故?今年七、八月份以来,各路市场研究机构不断吹出这样的观点——股市进入低风险底部区域。几个月以来,在千三大底的保卫战和拉锯战持续了数月之久,在政策利好的支持之下,似乎底部的确立又一次得到市场认同。那么,在这个所谓的底部区域,是真的无忧吗?投资者会不会继续发生资金损失?又如何识别底部区域的种种陷阱呢?

  底部区域损失怪圈

  千三被认为是中国股市一个长期市场大底,但究竟有多少人在千三区域赚过钱呢?在记者走访的投资者中,在这个底部区域赢利的投资者寥寥无几,相反,倒有许多投资者在底部区域有着严重的亏损记录。

  近几个月以来,千三的底部争夺从多空对抗,打到拉锯战,又到消耗战,所谓的底部区域似乎成了一个泥沼,投资者身陷其中,挣扎其中,无所适从。

  “我害怕底部。”一个10年股龄的老股民对记者说,他从自己的实际操作中得出结论,越是底部越恐惧。因为怕亏;大盘见顶开始的下跌,持仓股票的下跌30%都不怕,往往在底部,因为5%下跌就受不了跑掉了;这说明一个问题:底部5%亏损,要比恐惧顶部30%亏损大。不同大盘环境人性的变化问题不容回避。

  “最难挣的钱是在底部。”职业操盘手李先生如是说,面临着重大变化的底部区域往往生态环境变得极其险恶,在临界点即将来临的时刻,人的心态和资金环境的底线都会受到极端挑战,而且,“这个区域的时间构筑有一个长度,期间有许多不易防备的凶险,连专业投资者都很难防备。”

  底部一般被认为是低风险区域,但许多投资者越是底部越亏损的事实似乎与之相违背,且成为了一个颇为荒诞的股市怪圈。

  底部区域是否真的低风险

  中国股市目前还没有做空机制,股市中所有的投资行为最终都可以归结为一条原则:“低买高卖”,所有的投资者都是以低买高卖做为获利手段。买的价位低就等于已经成功了一半,如何成功的选择市场底部介入是每位投资者积极追寻的重要操作技巧。  

  但什么是底?有的投资者认为最低价是底,还有的投资者认为行情发生反转的拐点位置是底。实际上,所谓的“市场底部”不是最低价,也不是某一个时点,现实的底部是指的一个低价区域。如果将抄底的投资行为理解为是对某一具体时点地追求,并且一心一意地寻找这种“底”,那么,这位投资者必将面临两种结果,一种是过早的抄底而被牢牢套在漫漫熊途中,另一种是错失最佳的机会而只得追高。

  一般所谓底部的低风险是指,在这个相对低价格的区域,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相对降低了。所谓系统风险?即不能通过分散投资加以消除的宏观系统风险。股市中的暴跌?通常是所有股票的整个股市不论股票优劣普遍暴跌,这是系统性风险的表现。而到了相对的底部区域,这种普遍暴跌的几率减小了。但是,由于底部区域临界关口,博弈格局的复杂化激烈化,非系统性风险,即个股存在的不同于整体市场的风险,和投资者个人策略和操作不同带来的个人投资风险,不仅没有减少,有些还更为加大了。

  长期底部八个特征

  一、普遍亏损。长期底部的最鲜明市场特征是十分萧条,亏损面非常大,不仅仅是股民亏损严重,而且券商的亏损也十分普遍,部分庄家和私募资金因为时间成本的压制导致资金链断裂;既使是股评也不愿唱多,反而一再声明:“熊市不言底”。

  二、非理性下跌。股市已经经历过深幅下跌,各项技术指标已经严重超卖,持股的投资者接近全面亏损,市场中几乎不存在做空动能。可是,股指却在没有做空动能的情况下,能够连续性大幅度的跳水。

  三、投资者丧失信心。市场参与者基本上已经丧失信心,投资者大多如惊弓之鸟,稍有获利就立即了结。并且在市场中熊市思维十分流行,往往对政策面的利多和市场环境的转暖视而不见。

  四、恐慌盘蜂涌而出。长期底部形成的最重要标志,是恐慌盘是否能涌出。恐慌盘是空头能量的集中释放,只有恐慌盘的大量踊出,大盘才会真正见底。

  五、个股走势恶化。市场中常常出现跌停板个股,成交量也会随着股价的下跌而趋于放大。

  六、抗跌股的补跌。在绝大多数股票都已经深幅下调以后,前期一些表现较为抗跌的强势股也开始出现补跌行情时,恰恰说明大盘已经见到熊市的底部了。

  七、彻底的破位。当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支撑位被轻而易举的击穿,这时候往往是投资者感到最恐惧的时候,可是,许多重要的长期底部恰恰是在这种情形下产生的。

  八、融资功能的衰竭与消失。融资功能的下降往往会促使政策的取向朝着繁荣或发展股票二级市场方向倾斜。 底部区域八大风险

  1、底部个股恶化风险

  大盘在底部,主力资金将进入吸筹过程,吸筹都伴随着打压和洗盘。整体的暴跌越来越少,但板块的轮动非常频繁。轮动,也就轮跌,有跌有涨,形势变得复杂,此起彼伏。有段时间内,使投资者几乎在任何价位或任何时间买入,都会一买就套,一套就深。造成投资者资金损失不说,还会错失真正抄底的机会。

  2、底部资金底线风险

  市场中的资金有许多面对临界点。部分庄股、私幕基金等资金链发生断裂,引发部分股票跳水。而个人投资者帐户亏损也临近底线,止损出局的愿望强烈。但底部的出局往往意味着损失了更多赢利的机会。

  3、底部敏感度风险

  在相对底部区域,由于下跌和筑底的反复和时间拉长,投资者的心态开始变得麻木,对利好的麻木,对板块异动的麻木,相反,对于利空因素的敏感度却加大了,这种对于利空的过分敏感和对利好的麻木的不对称效应,使不少投资者判断产生误差,从而错过操作时机。

  4、底部被套风险

  由于底部是一个区域,底部区域的买入时机的选择存在风险,时机掌握不好,即使在底部也会被套牢。底部区域一向多震荡,在反复的洗牌中,很多投资者频繁进出,导致资金的流失。

  大盘在底部区域时个股成交量太少或者是放地量时,均不是最佳的买入时机。因为,这说明该股以目前的价位对外围资金仍没有吸引力,所以,还不能确认一定止跌企稳了。在底部区域选股时要选择在前期曾经出现过地量,目前随着股价的下跌,量能正处于温和放大过程中的个股。在底部区域买入时还要巧妙应用相反理论,股评反复强调的底部和大多数投资者都认可的底部往往仅是一处并不坚实的阶段性底部,这时不要满仓或重仓介入,而且,还要注意及时获利了结。

  5、底部建仓风险

  底部建仓风险问题也十分严重,一位私幕基金的操盘人金女士深有感触地说,大家习惯用底部区域来定位中线操作,事实上,底部区域的确认是技术问题,是否脱离底部区域是投资问题,那么底部区域的风险规避就是很重要的问题。中线行情确立前的账面浮亏不是中线投资一句话可以说明的,对投资者而言,账面浮亏意味着心态难以调整,影响中线操作的顺利把握“底部区域”与“中线投资”还不能等同。

  6、底部心态恶化风险

  在底部区域临近的时候,往往是投资者心态最容易恶化的时候。长期的下跌造成的危机感和恐惧感,使得人们自认为是基于合理判断的行动,其实已经被恐惧扭曲了。克服恐惧的方法,就是以更宽宏的角度来透视趋势,而且要以百分比来衡量,不能光看变动的绝对值。这时候容易或盲目服从,迷信专家,轻信消息,或频繁换股,反复被套,或对消息反应过度,或者方寸大乱,以冲动策略代替理性的决策。

  7、底部空头陷阱

  空头陷阱主要分为两类空头陷阱。一类是建仓前期的空头陷阱,这时的空头陷阱是以打压建仓为分界线可以划分为两类空头陷阱。另一类是主力建仓后属于震仓性质的空头陷阱。这类空头陷阱是为了清洗浮筹,抬高散户成本,减轻拉抬股价的成本。由于此时主力已经大致完成建仓过程,通常不愿让其它资金有低位吸纳的机会。

  所以,这一时期的空头陷阱,都会伴随着底部的同时出现,而且空头陷阱制造出来的底部,最低限度也是一处阶段性底部。在空头陷阱中掘金的前提是必须巧妙识别空头陷阱的真伪。

  8、底部多头陷阱

  许多投资者的风险管理意识强,一轮熊市中基本没有损失。然而底部区域的时候,有人却开始亏损。分析原因,主要是陷入多头陷阱之中。熊市末期,有一些股票的均线会形成多头排列,有的形态构筑长达数月,令投资者十分看好。问题是,熊市中多头排列的股票,机会与陷阱并存,当牛市来临时,一部分股票迭创新高,成为当然的领头羊;一部分股票却一头栽下去,走向下跌不归路,令投资者损失惨重。根据近期市场的特点,投资者应重点回避以下三种类型的股票:一是控盘较高的庄股,二是上升浪形完毕的股票,三是主力实力弱小或业绩不佳的股票。

  谨慎策略防范风险

  就目前行情而言,多数市场人士认同大盘应该处于一种长期筑底阶段,在这个阶段,因为反弹行情的不确定性,投资者该如何防范风险呢?

  专家指出,首先,弱市底部中宜保持镇定。在弱市底部中由于指数和股价的持续性下跌,容易对投资者心理产生不利影响,这时候更需要投资者保持镇定、沉着应变。

  其次,要适时改变投资策略。在长期筑底的弱市阶段,投资者要改变以往在强市中的投资策略、方式和理念等,转而采用适合于弱市的投资理念。例如放弃强市中大胆主动出击的投资作风,转而采取谨慎的、有的放矢的投资作风;放弃强市中重视业绩的选股方式,转而采用重视题材的选股方式;放弃强市中以中长线为主的投资周期,转而采用以短线为主的投资周期;放弃强市中以基本面为主的分析方法,转而采用以技术面为主的分析方法。

  第三,要重视投资亮点机会。在市场底部区域往往孕育着未来的“黑马”,投资者在规避弱市风险的同时,要抓住弱市中的投资机会。在大盘处于正常的技术性调整中,积极寻找弱市中的亮点机会,对一些股价不高,抗跌性较好,并有率先企稳迹象的个股,进行密切跟踪观察,等待大盘走稳后,再及时介入。
  




     证券日报/白岭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3 22: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文章16



成熟庄家操盘手惯常的做盘手法



--------------------------------------------------------------------------------


当前新闻125人在线   http://www./    理想证券   2004-12-8 20:00:22  


 

作为一名成熟的庄家操盘手,其相应的做盘思路都会相对灵活而绝不拘泥。因为股市瞬息万变,操盘手法若不顺势应变,则往往容易遭致被动。尽管有时会碰上越是简单越是臭招而战果却越是辉煌的情况,但其实质却仅仅是一种没有遇到强硬对手而已。具体分析起来,庄家操盘手在运用一些惯常的做盘手法的同进,偶而也会运用一些特技,且具体如下:?  
    
  1、拆庄。在进货阶段如果有人碰庄,则应立即果断地把股价拉起,对方若下砸则通吃,从而加快进货速度;对方若抢货则暂且观望,然而再视对方的资金实力和进货数量来调整自己的操作策略。?  
    
  2、冻筹。在拉升阶段的出货意识是不容放松的,此时只须用少量资金滚动拉抬并制造有明显规律的走势,即可以吸引到不少买盘来增强市场买气,然后再突然改变原有规律进行逆势派发,从而在加快自身派货的同时,也更好地把市场上的很大一部分短线筹码冻结了起来。 ?  
    
  3、作势。当遇上大盘大跌时,正常的操作手法已不能适用。经时如果资金充足,则应果断坚决地逆势将股价拉起,以求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抛压,并待大盘走稳之后再想其他办法脱身;此时如果资金缺乏,则应在下方多价位埋下大手笔买单,然后再尽全力下砸,以求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降低抛压,但若尾市大盘企稳的话,则必须果断的将股价拉起,或在第二天再以跳空高开来拉起股价。?  
    
  4、借图。 如果在前期曾有某只庄股的走势倍受市场关注,那么在运作自己控筹的个股时可以模仿该庄股的走势,这样容易引起大量的跟风盘,但在后期的关键阶段应夸张地运用这种趋势性走势,从而达到吸筹或派发的真正目的。譬如1998年深锦兴借轻纺城的跳水走势完成震仓、1999年长城电工借华资实业的逼空走势完成出货等案例,都是经典性的,值得后事来者反复研析。   影响市场的因素发生作用的最终结果就是投资者的交易行为?而投资者的交易行为最终要通过成交量和股价来实现?因此?量价关系涵盖了市场的一切信息。量价关系的状态不仅是市场运动的现实反映,而且还预示着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研判市场趋势必须要抓住量价关系这一本质。目前多数投资者热衷于用技术指标研判后市,但很少有人能预测得准确。这是因为,技术分析指标作为表达量价关系的一种形式,很难全面客观地反映量价关系的本质特征,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因此,我们只有全面正确地把握量价关系的本质特征,才能准确地把握市场的运行趋势。市场运行在量价关系上有如下规律:  
    
  1、和谐的量价关系是市场运行趋势得以保持的必要条件。量价关系的和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价升必有量增、价跌必有量减,违反这一规律必使市场的趋势发生改变。  
    
  二是在某一时期内市场的成交量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两者的增长与衰减应保持同步,任何一方变化的速度过快都会导致市场运行方向的逆转。比如,1999年6月25日,沪指经过28个交易日连续上涨,成交量达到443.13亿元之巨,6月29日沪指再创新高,而成交量未能继续放大,只有342.97亿元,违背了上述价升量增的规律,因而1999年6月30日起,沪指发生大幅度回落,我们将这种价升量减的现象称为量价背驰。这是市场见顶的重要信号之一。  
    
  再如2000年2月14日,沪指暴涨140点,而成交量只有256.84亿元。比其前一个交易日成交量225.48亿元放大不过两成,这种股指升幅剧增而成交量升幅较小的现象也违背了上述量价关系规律中的同步增长规律,因而导致了沪指此后近一个月的大幅震荡调整。  
    
  2、成交量的峰值和股价峰值相伴而生,前者在先,后者居后。如果市场牛市波段的形态是先慢后快,则成交量峰值出现之后会立即出现股指的峰值(顶部)?反之,如果牛市波段的形态是先快后慢,则成交量峰值出现之后,股指的峰值(顶部)相隔一段时间之后才会出现。如2000年1、2月间的牛市波段为先慢后快型,2月17日,沪指创下1770点高位,成交量放大到499.13亿元的天量,成交量的峰值与股指的峰值几乎是同时出现。而1998年3月末至6月初的牛市波段是先快后慢型,成交量的峰值在4月9日(124.92亿元?就已经出现,而股指的峰值(顶部)1422点1998年6月4日才出现,相隔了40个交易日。  
    
  上述量价规律不仅是我们研判股指运行趋势的有效法则,而且还是我们透视个股庄家动作的法宝,例如某一个股持续缩量上涨或某一个股持续缩量下跌过程中突然有成交量放大的现象,都说明违反了价升量增或价跌量减的规律,因而必为庄家所为  

  庄家做庄过程中一般有吸货、洗盘、拉升、派发等几个阶段,大家最关心的是建仓,若某股刚刚处于建仓阶段,此时介入犹如啃未长熟的青苹果,既酸又涩;若某股处于拉升末期,此时买入犹如吃已过保鲜期的荔枝,味道索然。了解主力吸货的特征与周期,有利于在庄股将要“瓜熟蒂落”之际及时采摘。  
    
  大家都有直观的感觉,表现良好的个股前期都有段较长的低位整理期,而拉升期或许仅仅十几个交易日,原因在于主力吸货耗时较多,正常状态下吸货期都在一个季度左右,具体来说,某一庄股吸货时所耗的时间与盘大小、庄家的操作风格、大盘整体走热有密切的关系,投资者对不同的个股可根据以下的方法判断:  
    
  1、 对新上市的个股可关注上市数天内、特别是首日换手率。新股上市首日成交量大,应是庄家有意将其作为做庄目标,一般都会利用上市首日大肆吸纳,完成大部分的建仓任务。南方建材(0906)流通盘仅3600万,1999年7月7日上市当天成交2500万股, 换手率高达70%,上市三天共成交5100万股,换手率达145%,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大幅换手,没有庄家的掺和难以想象的。该股在低位盘整数个月之后便缓慢回升,投资者可进一步确认庄家已在上市后数天内完成建仓,剩下 的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拉升时机了。 与南方建材几乎同时上市的西藏药业(600211),走势与之极为相似。  
    
  2、 建仓完成时通常都有一些特征,例如股价先在低位筑一个平台然后再缓缓盘出底部,均线由互相缠攻逐渐转为多头排列,特别是若有一根放量长阳突破盘整区,更加可确认建仓期完成,即学位针进入下个阶段。深天健(0090)1999年7月21日上市,当天换手率65%,其后稍稍回落便在17-19元之间横盘整理数个月,近期该股缓慢盘出底部,成交不断增大,建仓期完成。  
    
  3、 从该股低位整理的时间长短判断。总的说来,盘整的时间越长,主力越有时间从容进驻, 例如西藏圣地(600749)自1月起在胝位反复整理,期间曾数次大幅放量,分别是1999年1月、3月、6月,目前又出现价量配合向整体箱顶冲击,表明前期建仓工作准备充分,主力跃跃欲试。  
投资者需注意,主力建仓完成并不等于会立刻拉升,庄家拉抬通常会借大盘走强的东风,已完成建仓的主力通常采取沿某一价位反复盘整的姿态等待拉抬时机,如去年江泉实业已在13元附近整理数个月,因大盘走势偏弱,主力并未找到“下手”机会。  

  除了在上市公司公布的公布信息中可以找到庄家的信息外,我们还从股票交易所公布的公开信息中找到庄家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有时具有动态成份,反而可以把庄家看得更真切和更彻底。中国证监会规定,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所在每个交易日结束后都应公布涨跌幅在7%以上的前五名个股的买卖券商名单和买卖金额数值,投资者可以券商提供的股票分析软件中或某些公布出售的报刊中找到这些资料,如果是有心人,并充分利用资料进行对照和分析就可确定某些个股的潜伏庄家名单以及这些庄家的持股量或出货量,并能动态地观察到某些股票的多空分布和多空征战情况,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并进而打好有备之仗。  
    
  如我们从2000年3月20日上交所公布的行情资料中很方便地知道当天的龙头股份(600630)涨停,并进而寻找到公布信息中南方证券南京地区营业部在当日做了很多交易,如南方证券南京成交4929万元(排名第一),南方证券南京金桥成交1811万股(排名第二),南方证券另一南京营业部成交494万元(排名第五)。因此可以初步确定,当时的龙头股份炒作主力是南方证券。如此一个大庄家的面貌不是就暴露在大众面前了吗?做股票有时类似于打仗,庄家为了不被众多投资者知晓,常常采取各种隐蔽的方法去掩盖自己的踪迹,于是投资者就有必要运用各种方法去侦察和寻探。除了上面介绍的一些公开披露的信息外,我们还可以从一些个股配股缴款分时纪录中找到庄家的一些蛛丝马迹,如啤酒花(600090)在2000年3月2日开始除权和缴款,缴款期从3月2日-3月15日,在缴款期中我们发现不时有大手笔进行缴款,这种缴款一次数量之大绝非中大户所为,如此可以断定是该股庄家在缴款,我们从缴款的集中性和巨量性可以间接地算出该股庄家的大约持仓量。从而确定该股有大庄探盘。果不其然,啤酒花在缴款期间和缴款后即进入主升阶段,这种上扬必定是有庄家拉升所致。如此,一个庄股又浮出了水面,只要做有心人,还愁找不到有实力的庄家吗?  

  在盘整市中,可以技术支撑位作为参考止损点。常见的技术形态有箱型、头肩型、三角型、M型等,当个股(大盘)形成上述形态之后,其构筑时间越长,技术上一旦突破,有效性就越大。实战中,例如(600207)安彩高科从1999年9月10日开始至11月19日在12—14元一带做了两个月之久的箱体整理,11月22日股价突破向下、拉出长阴,击穿箱体底部,应该止损;又如(0018)深中冠,在1999年6月9日与6月30日构筑了一个标准的M型,股价于6月30日出现向下穿颈线位,理应止损出局,由此避免了以后的损失。其次,止损点设置要考虑大盘的因素。大盘猛挫时,个股难以幸免,大部分人都被深度套牢,此时忍耐是金,止损点比平时要低。大盘一路阴跌,有走熊市的可能,止损点要高,等不到反弹就认错出局。大盘盘整或处于强势,止损点可以相对低一点,因为上涨可能性较大。如果市场上主要是个股行情,就可以少考虑大盘影响。第三,止损点设置要考虑入市时机。如果是在涨了一倍以上后再买入,止损点要高,哪怕是被震出也无怨无悔。因为这时只要是真的掉头向下,一年半载都难回到这个价位。如果是在刚启动时进入,则止损点可定得低一点。因为主力在拉升之后有可能会洗盘,既然买入,看好中长线,可以陪主力洗一把。第四,止损点设置要针对不同类型股票而言。一般情况,绩优股、高价股、大盘股由于主力控盘能力相对较弱,比绩差股、低价股、小盘股止损点设置要高一些。前者下跌往往以阴跌方式出现,速度慢;同样,下跌速度慢,反弹速度也慢。因此,一旦出现转势信号,最好放弃侥幸心理,及时止损出局。如(600104)上海汽车、(0800)一汽轿车在1999年9月下旬出现平台破位,跌穿中期趋势线,则难以扭转;相反,后者涨跌速度都很快,主力为了抬高其它投资者持筹成本,洗盘震仓力度很大,连续跌停也不奇怪。如(600793)宜宾纸业,在拉升之前于去年1999月12日曾出现强烈洗盘,此后在6月、9月又二度出现大幅震仓。由于股本小、股性活,在这种情况下,止损点应设得相对低一点。其实,止损并无定式,重要的是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平衡各种因素,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设置止损点。设置止损点之后,自己一定要有决心和毅力去执行,设定止损价,就是为了克服人性中的侥幸和犹豫,避免情绪干扰。当然,止损点也并不是万能的,也有错的时候,这就要求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如果你真正做到了上述几点,那你与胜利已距离不远了!

[ Last edited by 牛市套你没商量 on 2004-12-15 at 08:06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5 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文章17




三年大跌的背后超级大阴谋,中国股市损失惨重:

??。。。。我们损失了8600个亿,中小投资是一部分的盘,大部分是券商!
??综合我刚才讲的经济背景、政策背景以及当前券商的危机和关于国有股全流通坚持的政策,还有一条,外资看好中国,国外的基金03年赚“中国卖点股”赚死,香港的H股1400点涨到5020点了。现在国外的资金又都要进中国的A股来了。
??这三年超常规的整顿计划,什么国有化,什么国有股全流通都是借口,目的是要把股市推倒重来,在做股票的人要记住两点:
??第一,要记住反面教员林彪说的文化大革命就是革过人家命的命。所谓的推倒的就是要革改革开放先富起来的命,其中包括没有富起来工薪阶层血汗钱的命。要牢牢记砖?码头工人”“血和汗的上头,他们盖起洋房来”(唱),推倒重来让人家盖洋房,许小年又被人家美化为中国首席分析师,它干了推倒了还是英雄,它说中国股市跌到一千点是要推倒重来,结果到一千三百多点它的组织中金公司的核心关系客户建仓了,它说中国股市现在跌得差不多了,可以买进了。美国高盛公司的胡组六(音),它说中国1200多家公司只有12家是好的,他的高盛公司QFII进来,它建仓完以后它又说中国起码有一两百家公司是有发展的。这些人怎么“把人家的手臂大腿割下来”以后,自己买进了就说好了,这怎么行。
??很多人拍卖法人股,上期有一个国有股叫得最响的,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个股市评论员,买了一肚子的法人股,他一直叫要法人股流通,人家说国有股没有流通,你怎么法人股要流通,所以他叫国有股要流通了,这背後都是有个人的利益问题。
??这都是阳光下的阴谋,有人说两国论我们坚决反击,有人说要防御性公投我们也坚决反击,但是人家要对你的经济市场,要推倒重来却还是英雄,我觉得是非都没有了,他们都是有个人目的的。要学会保护自己,我感到怎么外国人一买进就突然之间觉得中国股市有投资价值了呢?原来中国股市本来就是有投资价值的,只是因为他们没进来。
??他们海归派有一个很熟悉的朋友说的,它说中国最坏的年代我们在中国,我们到美国去时,就是中国最好的时候。我们在美国,结果你们赚钱了,我们没赚钱,我们打工多苦癌?他们现在在外面混不下去回来,说是“放弃优厚待遇回国”,他五万美金的年薪比我们在国内五万的年薪过的日子还差,他们回来以后想来想去只有推倒重来,要解决就来一个电脑抄家,舆论抄家,不能搞文化大革命的抄家。这个舆论制作很厉害。美国的道琼斯指数一万多支股票,它们选了三四支股票二十倍市赢率,英国伦敦金融时报指数选20个也说是二十倍。香港横生指数1858支,选33支,他们也是二十倍。只有我们选的180指数,说我们高了,我们高过50指数。其实我们的股市接轨比国际的成熟股市还要成熟股市,这是同类项的比。如果我们比平均市赢率跌到1307点我们是28倍,美国37倍,英国46倍,德国45倍,日本45倍。我们的平均指数也不低,但是我们犯了一个大错误,拿我们平均的市赢率34倍跟人家平均十几倍的样本股市去比,海归派懂怎么不讲,不解释?不过中国的上交所做了这件事情做的很好,说中国的股市完全有投资价值,国外的QFII为什么要进来等等,他们看到了人民币的价值,我们自己感到自己的中国的股市没有投资的价值,但是外国人认为有。但是有些中国人崇洋媚外,一发现外国人看好了,所以中国又觉得好了。全世界最高的经济增长率,我们的发行价配股价又高,这样的股市又有三分之二的股不流通,就算有四五十倍的赢率又怎么样呢?结果让洋人抄了中国股市的底,是一个历史大底,而且以南方证券的死亡为代价,我认为太可怜了。。。。。。。。
??从种种迹象可以看出,神秘的“国际游资”资金正在导演一场千古绝唱的通吃战争,这部分国际游资其实他们是经过了至少三年以上的策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入中国股市,中国股市熊市三年刚好给他们有充分准备的时间,到了去年下半年到达了高潮,今年绝对比去年更疯狂。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5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文章18



热点的出现无外乎两个原因。首先是诱使投资人割肉,以便庄家可以在低位买进廉价的筹码。我们都知道,散户通常是不愿意轻易割肉的,因为他们不愿意面对亏损,除非有很大把握获利。当股价在大幅下跌之后,如果市场死气沉沉,尽管手中的股票已经令他们伤心绝望,没有盈利的机会他们是不会轻易卖出主力想要的股票,他们会患得患失犹犹豫豫。这时就需要有一定的热点轮动出现,可以诱使投资人禁不住诱惑,割肉出局再买进新的股票。这样,一方面机构有机会在低位买进自己想要的筹码,另一方面又可以引诱散户买进他们卖出的股票获利,一举两得,使散户左右挨耳光。最明显的例子就是99年之前的老基金和股票,那时股票一跌,老基金常常会涨;老基金一跌,往往股票就要上涨,想必老股民都深有体会。
    另外我们知道,随着市场的市值越来越庞大,机构已经不能随心所欲的操纵大盘,因此他们希望借助于板块来轮炒,以便集中最少的资金拉高股价,然后当投资人开始接受的时候借助热点将自己手中的筹码卖给散户。如果我们回顾以往的历史记录,我们可以发现,不论任何时候,一个热点一旦真正形成,被投资人所接受,行情很快就到了止涨回落的时候。不论98年的资产重组,还是99年的绩优股,2000年的网络股, 2001年的申奥板块,当一个热点只要被投资人所接受,就很快像昙花一样凋零。热点的本质只是机构大户集中资金炒作的理由,借以拉高派发。
    因此,想要在市场上成为真正的赢家,就必须小心谨慎,不能够轻易追随热点,而要以清醒的眼光,冷静分析,在不明白机构的真正意图之前切不可因为一时冲动,犯下难以承受的错误。
~~~~~~全文见  http://bbs.macd.cn/viewthread.php?tid=501665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4-12-15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牛市套你没商量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0-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6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文章19


牛股的均线系统必然优美
均线系统由杂乱无章、纠缠不清,逐渐转向脉络清晰、起伏有致。从技术上说,这是与失败案例的最大区别之所在,具有合理的内涵,而且在庄股时代有其必然性。其内在机理是:在建仓阶段,前期由于筹码分散,持仓成本分布较宽,加上主力刻意打压的结果,股价波动的规律性较差,反映到均线系统上,就是短、中、长期均线的不断交叉起伏,随着主力手中持筹的沉淀,市场上的浮筹随之减少,当主力持筹达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把股价的波动幅度降下来,以拉平市场的平均成本,减少其他投资者做短差的机会。此时,短期均线系统的无序震动幅度会相应减小,过陡的斜率逐渐降下来,均线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甚至完全贴紧。当开始试盘和拉升时,由于主力对股价走势拥有较大的发言权,尽管每日盘中震荡不断,但趋势已成,而反映趋势的均线系统自然也就会错落有致了。均线的起伏,其实是反映了主力真实思想的阶段性。如果主力控盘不充分,或只是想短期炒作,必然不会谋求对盘面的绝对控制,大量浮筹追涨杀跌的结果,就会造成股价波动中的无序性,从而使均线系统继续纠缠不清,这种拉升,是难以孕育出“”的,投资者中线介入的风险也是很大的。正因为如此,股市上才有“牛股的均线系统必然优美”的说法。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6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文章21
ZT 跟随彼得.林奇学投资 (金银岛岛主)

爱凑热闹 2004-12-15 22:43:46


我在股市上已经呆了11年的时间。这11年来,我看了不下100本关于股市的书籍,但是对我帮助大的只有10来本。

现在我想和大家说的,是《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这本书。我对这本书怀有无人能体会的感激之情!可以说,今天我在股市上小有成就,这本书功不可没。当年,我在股市上碰得头破血流之际,是这本书带我走出歧途,帮助我树立起正确的投资理念,让我慢慢踏上了正确的投资之路。从1994年第一次看这本书,一直到今天,我用了10年的时间在中国股市上体会该书的内容,而且还将继续领悟下去!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不知道是不是中国译者取的名字。该书的原名叫《在华尔街的崛起》(One Up on Wall Street),在美国已经再版30次。《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是他的千禧版。

该书作者彼得.林奇,被誉为“全球最佳选股者”,并被美国基金评级公司评为“历史上最传奇的基金经理人”。在1977-1990年的13年里,彼得.林奇担任麦哲伦基金经理,令该基金管理的资产由2000万美元成长到14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一大基金,13年的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

最近几年,中国股市的外围环境和内部结构正在经历深刻的变化,管理层的制度建设正在慢慢地改变着我们股市的性质,打造着一个真实的世界。

证券市场从诞生的钟声敲响的那一刻起,就已注定了许多参与者血本无归。因为这个市场注定了是经济转型过程中,高智商、高暴利、高冒险的竞技场,并时刻伴随着权力与阴谋,腐败与权贵、强势与弱小间巧取豪夺般的“圈地运动”。

在过去,中央政府对股市的主导权并不重视。虽然,股市为国企改革服务的定调从一开始就确定了,但纵观股市十余年的发展,目前的千余家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地方性的国企,央企少之又少(大盘蓝筹股的稀缺就是佐证)。而在此期间,央企的发展,基本是依靠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对股市的需求微乎其微。因此,中央在证券市场当中的利益甚少,自然也就对股市不怎么重视了。这从中央关于股市的两个“国字号”文件,前后相隔十几年出台,就可看出端倪。

因此,在股市诞生的初期,证券市场更多的处在“半官方”的状态,“民间性”的成分居多。这种“权力真空”,使得某些地方权力机构,及其代言人——部分垄断资本,窃取了股市的实际控制权,形成了股市的既得利益团体。

但现在情况不同了,从中央政府的角度考虑,股市的重要性从未如今日这样明显。目前国企改革步入攻坚阶段,央企及银行自身的改革需求日益突出,而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无论是财政还是银行,都已经无力承担这笔巨额的改革成本,于是政府开始把目光转向了被冷落多年的股市。这也是近年来中央及各个部委,突然高呼要扩大直接融资的原因(也是国务院出台“国九条”的原因)。

既然扩大直接融资,成为了中央的既定方针,股市也就要摆脱其“民间性”,使证券市场重归中央的怀抱。而为了股市能够更好的为中央政策服务,中央就必然要把在股市盘踞多年的那些既得利益团体,逐出股市的权力中心,夺回股市的主导权。毕竟天无二日,“市”无二主。

在中央重掌证券市场控制权以后,股市的生态和游戏规则将重新改写。

“国九条”对中国证券市场的重大现实意义,是以引领股市恢复本来面目为目的,其过程是挤掉过多的水分。“国九条”实质上是对前十年股市的重新“洗牌”;另一方面,落实“国九条”将引发股市史无前例的结构调整。这个结构主要指两方面:法制建设与市场化推进的国际接轨。

在利益变革的时代,有太多的不平衡和不平等,从战争到和平,从理想到现实,从全局到个体,历史的发展总是以“牺牲”一部分为代价。我们的管理层正在打造一个真实的世界,但仍处在梦幻之中的投资者,依旧被有限的涨停板效益所迷恋,沉溺于行情波动的狂想之中,忽略了大环境正在发生变化的趋势。

“欢迎回到真实的世界中来。”这是《黑客帝国》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在我们的股市,一个真实的世界正在打造之中。尽管我们尚处在一个“黑客”(黑幕、黑官、黑庄、黑嘴)云集的证券市场,但随着管理层积极的制度化建设,能够收留“黑客”的藏污纳垢之地,必将越来越少。

股票投资决策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时机决策和品种决策。前者解决什么时间买卖股票的问题,后者解决买卖什么股票的问题。

无论哪个国家的股市,在幼稚期(比如大投机家李费佛所在的1930年前后的美国股市)的时候,时机决策胜于品种决策。而一旦进入成熟期,品种决策就比时机决策更重要!

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股市,虽然时机决策仍必不可少,但是品种决策能力对各人投资绩效的影响将越来越大!

彼得.林奇是一代投资大师,以善于挑选股票而闻名世界。尽管他没有躲过1987年美国股市的大股灾,但这并不防碍他投资成绩斐然。

现在,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世界顶极投资大师彼得.林奇的投资之道!

大多数人在说,中国股市没有投资价值,在中国股市不能进行长期投资。可是当我回首我这11年来的股市经历,我发觉我成功的交易,90%都是靠中长线投资获得的!听起来真是不可思议,但它确实是真实的。

无论是多年前我操作的深发展、深科技、东方电子、东风汽车,还是最近几年的上海机场、长安汽车、铜都铜业,或者今年操作的上海能源和东阿阿胶,都是中长线投资,并且都带给我不菲的利润!反而那些投机性的操作,总是一塌糊涂、错多对少,不如不做。

我常常想,大多数人在中国股市上不停赔钱的原因,也许就是他们根本不相信在中国股市上可以进行中长期投资。证券市场是少数人赚多数人钱的地方,90%的人都短线投机去了,自然90%的人都是亏钱的。而少数10%中长线持股的人,其中又有6%是因为深套而被迫持股,根本是不懂中长线投资的人。只有4%的人,走在正确的中长线投资的路上,在股市上获得稳定持续的收益。

在《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的千禧版简介里,林奇再次重申了他一贯对业余投资者的投资建议:如果自己在工作、购物、参观展览、吃东西时多留意一下,或者多关注新出现的有发展前途的行业,业余投资者就可以找到能赚大钱的股票。

在1994年,当我第一次看到这段话的时候,觉得真是不可思议。任凭我想破脑袋,无论怎样生搬硬套,理论也无法和实际联系上。

当年,上海和深圳市场都属于地方性的股票市场,两地上市公司数量加起来才100多家。一方面,由于市场规模很小,大盘的涨跌就等于个股的涨跌,几乎看不到逆市涨跌的股票;另一方面,由于上市公司属于“物以稀为贵”的资源,公司的业绩和行业前景对于股价的高低而言根本无足轻重。在那个年代,唯一能决定股价高低的,是介入该股炒作的主力的资金实力大小。相反,公司的业绩和前景总会成为庄家出货时炮制出来吸引大众接盘的诱饵。每当股评们齐唱赞歌吹捧某只股票的业绩出众、价值超群的时候,往往就是庄家帐面利润丰厚准备出逃的时候,以此相对应的,就是那只股票的价格处于历史高位。所以,每当后知后觉的我看着短期股价走势漂亮的图表,盲目迷信着专家们展示的公司光明前景买进股票,都正好被套个正着。

当年庄家们靠此骗术屡屡得逞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当时的资讯条件极不平等。一般大众投资者连最简单的一张完整的股价走势图都无缘看到。证券报刊杂志上刊登出来的股价走势图,常常只有一两周的走势,最多就是最近一两个月的图表,而且也不会持续跟踪提供某只股票的走势图。因此,正在操作的这只股票,它目前的价位究竟是处于它整个“生命历程”的高位、中位还是低位?大众投资者根本无法了解一只股票完整的运行趋势,并且也不明白这些资讯的重要性。

所以,庄家们总是可以利用投资者对“投资”的一知半解和无限向往,专门在出货的阶段,在股价走势图上画出漂亮的向上突破图形,然后把这一阶段的走势图印刷在证券报刊杂志上,配合“黑嘴”们万分激动的分析该公司的前景多么美妙、和美妙的前景相比,该股的股价是多么便宜,再加上一句:“炒股票就是炒未来”,受骗上当的投资者简直多如牛毛。

还记得1993年8月底,我刚入市3个月的时候,看见杂志上有一篇吹捧000515渝钛白(现在改名字叫攀渝钛业)的文章,很详细的分析了该股诱人的发展前景和配股方案,并站在中小股民的立场论述了配股带给大家的好处,说92年的时候为了买1000元10张的抽签表,也就是为了买到每股4元或者更高价的新股,要熬夜排队吃尽苦头,现在渝钛白给大家每股2元的配股价,这样的好事哪里去找啊;又指出钛白粉是国家鼓励发展的原材料工业,被列入国家的大中型重点工程,在目前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下,是国家支持的产业项目,在国际市场更属于畅销产品……

看了那篇文章后,我傻傻的就去买了100股渝钛白的股票,当时的股价在11元左右。结果该股配股后,股价如一江春水向东流,到94年7月底,迈进1元股之列,该公司前景美好的钛白粉却连一粒都没有生产出来。好在我只有100股,又早早止损了,所以损失不大。

当年,向我这样在学投资的路上受骗上当、吃尽苦头的股民不知道有多少。

遗憾的是, 10年之后,当我们这个市场的生态环境正在发生转变的今天,还可以看到一些思维僵化的主力在继续沿用10年前的老套路骗人。无论是2003年德隆倒下前夕拼命吹捧自己价格高高在上的股票是如何拥有价值,还是目前股价直入云霄的中集集团在万般风情的显示自己的骄人业绩,都在充分说明主力的无能与无奈。同时,市场在用它自身的语言暗示,中国股市靠资金推动型上涨的模式在残缺的股市制度下已经慢慢走到的尽头。

悲哀的是,现在还有很多股民在继续被如此老掉牙的骗术迷惑。不是后知后觉在股价高位的时候才去相信股票的价值,就是心怀恐惧在股价低位的时候盲目割肉止损,然后安慰自己:“我是在截断亏损。”

这也是造成中国股市上一般投资者喜欢短线炒作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受到短线暴富神话故事的诱惑,想不劳而获;另一方面因为资讯的匮乏或者泛滥,投资理念和思维混乱,在不了解上市公司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受骗太多,因此,只好幻想可以通过短线买卖来抗拒风险,却从此一脚踏进恶性循环的圈子里翻不了身。

请记住彼得.林奇的忠告:“投资者指望依靠短线操作赚钱谋生就像指望依靠赛车、赌牌谋生一样机会非常渺茫。”

林奇说:“如果人们长期在股市赔钱,其实该怪的不是股票,而是自己。一般而言,股票的价格长期是看涨的,但是100个人中有99个人却老是成为慢性输家。这是因为他们的投资没有计划,他们买在高位,然后失去耐心或者心生恐惧,急着把赔钱的股票杀出。他们的投资哲学是‘买高卖低’。”

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先弄清楚一个概念,就是,投资的工具是什么?大多数人只去注意投资和投机在策略、方法、细节上的不同,却把最基本的这一点忽略,或者是根本不知道。正因为如此,在股票市场上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大多数投资者把用于期货市场的一些操作原则、方法和细节套用在股票市场,由此引起投资理念错误和思维混乱以及整个价值观念的错位,最后导致自己的股票操作陷入“追涨杀跌”、“越止越损”、“买高卖低”的恶性循环中。

我不否认期货和股票在操作上有一些共同之处,特别是对于投机者而言。另外,初入股市者由于不清楚股海的深浅,也不懂如何有效的把上市公司的基本面和技术面结合,学会期货交易中的一些严格止损和顺势加仓的原则,对保存资金实力大有帮助。但是,如果你在股市上呆了几年之后,想学习如何投资,那么你首先就应该明白,期货和股票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最简单的区别,如林奇所言:“期货只是一份合同,只是一个为期一两个月的一种商品,通常到期后就再无价值,见财化水,最终损失100%的资金。而股票却意味着你拥有一家公司的股份,拥有一份资产。”

按照林奇的说法,投资工具有五种类别(请注意,期货不属于投资范畴):

一是储蓄。包括活期存款、货币基金、国库券,以及定期存单等。这些都属于短期投资工具,优点是非常安全,缺点是回报率非常低,有时候所拿到的利息不足弥补通货膨胀所带来的损失。

二是把钱投资在收藏品上。比如古董、邮票、旧币、书画等等。收藏是一门非常专精的学问,一般人难以做好。另外,收藏最怕天灾人祸,比如失窃、火灾。对于有心收藏的人来说,务必要理清一点的是,买一辆新车绝对不是投资。

三是投资在不动产上。(房屋)是最佳的投资工具。相对其他投资工具来说,有两大优点无人能及:一是你自己可以住在里面;二是房子在你进住的同时还能增值,不管你是不是借钱买来的。

四是购买债券。事实上,债券就是借条。基本上,债券和国库券、定期存单相差不多。

五是购买股票。股票是除了房屋之外,所有投资工具最佳的选择。因此,在你决定进行股票投资之前,应该先购买一套房屋。其次,当你决定选择股票而不是债券投资,你就踏出了成功的第一步。当然,这是指你是一个长期投资者,并且跟定了股票。

根据林奇的统计,在这五种投资工具中,长期而言,股票的报酬率最是有利的。这里所说的长期投资,是指20年以上的投资年限,也就是说你的钱可以在股市上放置20年而不着急它用。因此,林奇建议,如果你的钱在未来一年、三年或者五年内可能抽出做它用,那么你一开始就不应该投资股票。因为没有人能预测股市未来几年内的走势,如果你刚好碰上股市的回档整理或者熊市,那么你的股票投资很可能是赔钱的。

彼得.林奇说:“虽然专家们反复强调要从长远考虑,但是每一次市场波动时投资者所看到的千篇一律的评论使得他们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到短线操作上。如果投资者能不理会针对最近股市波动所做的陈腐评论,而是像查看汽车里的汽油那样每隔一段时间查看一次股票的价格,他们可能会更轻松地做出决定。公司收益迟早会影响到证券投资的成败与否,而今天、明天或者未来一周的股价波动只会分散投资者的注意力。”

这些话都是成功投资的真谛,却总是被大众投资者忽略或者轻视。

林奇说:“你没有必要在所选择的每一只个股上都赚钱。投资者只要挑选到少数几只业绩非常好的股票就可以获得一生的成功,并且他们从这几只成功股票上赚到的钱会远远超过在那些差股票上遭受的损失。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投资者的资产组合的最大损失不可能超过他投入资金的总和,但是他获得的收益却不会受到任何的限制。将1000美元投资到一只业绩很差的股票,最坏的情况也就是损失1000美元。而将1000美元投资到一只业绩不错的股票,也许几年之后投资者可以赚到10000美元、15000美元,甚至20000美元。”

在美国股市,一只股票上涨100倍(微软)、甚至480倍(思科公司)都是有可能的。因此,只要你抓住其中的一只,你所获得的收益就足以抵消那些在差股票上遭受的损失。彼得.林奇虽然错过了这些上百倍涨幅的股票(因为他不了解网络和电脑),但是在他掌管麦哲伦基金的13年里,他抓住了一些上涨10倍、20倍的股票,他在这些股票上获得的收益远远高于在其他股票失误上造成的损失,因此他最终成功了。

在中国股市,好像还没有出现过上涨百倍的股票,但是出现过上涨10倍的股票,在几年时间里上涨1,2倍的股票也不罕见。

可以相信,随着我国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上市公司寿命的长短和此密切相关)以及股市制度建设的逐步完善,今后我们股市上也会出现涨幅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股票。

但是,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你想抓到这些涨幅很大的股票,都必须同时做到两点:

一是你必须会辨别股票质地的好坏。也就是你选股的功夫。因为股票具有跌幅有限(跌到零为极限)而涨幅无限(相对而言)的特点,所以,林奇说:“在资产组合中如果有60%的个股能够赚钱,就是一个令人非常满意的资产组合了。”

二是你必须是长期投资(总体而言,美国上市公司的寿命高于中国上市公司,因此中国和美国长期投资的时间长度不一样。)。股价不可能是一根直线的上涨(比如上海机场从3.79元涨到16元就用了6年时间),如果你熬不住中途的颠簸出局,可能就会出现差之毫厘失之千米的结果,如林奇所言:“即使你卖出了股票避开了股市下跌的行情,你也不一定能在下一轮的股市上涨行情中及时入市。” 即使入市,也不一定买回你曾经卖出的股票。

由于人性的弱点,再加上股评的误导,大众投资者本能的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股价的短期走势上。而很多靠写滥竽充数的“八股”文章养家糊口的人,以每天一匹黑马,一周一头狂牛的速度,炮制了无数诱人上当的陷阱,极大的干扰了大众投资者的视线。

如果有两家投资咨询公司同时于1998年3月底成立。甲公司推崇“长线是金,买进质量优秀公司的股票,长期持有,不必理会股市指数的波动。6年之后将获得2倍的投资回报。”乙公司宣传“短线是钻石,在我们职业操盘手的指导下,你完全可以获得一周5%的收益。一个月20%的收益不是梦,一年下来会获得原始投入资金7倍的投资回报!6年之后你将……”(这种广告我在1993年就常常看见。)

估计大多数人会对甲公司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而对乙公司神秘的操盘手、一周5%的收益双眼发亮,趋之若骛。

6年之后的2004年10月底。翻开记录中国股市各种传奇的任何一张报刊杂志,我从来看不到一篇报道某个人可以连续6年获得每年7倍投资回报的文章,记者们连杜撰的胆量也没有。别说一年7倍了,能在这6年里一共获得1倍投资回报的人都如凤毛麟角、屈指可数。如果你跟随乙公司操作6年,最大的可能将是破产。

但是当你打开沪深股市所有股票的走势图,你可以看到在1998年3月-2004年10月这6年的时间里,当上证指数从1243点(98.3.)艰难上涨到1320点(04.10.),一小部分质量优秀的股票,根本不理会股市指数的涨跌,带给长期持有者不错的回报――

上海机场:1998.3.收盘价4元,2004.10.收盘价15.15元,回报为2.87倍。

同仁堂:1998.3.收盘价8.57元,2004.10.收盘价20.73元,回报为1.41倍。

兖州煤业:1998.7.收盘价7.06元,2004.10.收盘价14.19元,回报为1倍。

第一食品:1998.3.收盘价2.97元,2004.10.收盘价8.33元,回报为1.80倍。

福耀玻璃:1998.3.收盘价1.31元,2004.10.收盘价6.67元,回报为4.09倍。

天津港:1998.3.收盘价2.82元,2004.10.收盘价7.18元,回报为1.54倍。

通宝能源:1998.3.收盘价1.68元,2004.10.收盘价5.06元,回报为2.01倍。

东方锅炉:1998.3.收盘价3.34元,2004.10.收盘价14.03元,回报为3.20倍。

深赤湾:1998.3.收盘价5.61元,2004.10.收盘价23.73元,回报为3.22倍。

中集集团:1998.3.收盘价6.34元,2004.10.收盘价23.32元,回报为2.67倍。

华侨城:1998.3.收盘价2.18元,2004.10.收盘价6.89元,回报为2.16倍。

盐田港:1998.3.收盘价4.85元,2004.10.收盘价13.15元,回报为1.71倍。

金融街:1998.3.收盘价1.37元,2004.10.收盘价8.95元,回报为5.53倍。

健特生物:1998.3.收盘价1.68元,2004.10.收盘价6元,回报为2.57倍。

东阿阿胶:1998.3.收盘价5.27元,2004.10.收盘价8.84元,回报为0.67倍。

云南白药:1998.3.收盘价5.82元,2004.10.收盘价16.80元,回报为1.88倍。

佛山照明:1998.3.收盘价8.71元,2004.10.收盘价16.55元,回报为0.90倍。

石油济柴:1998.3.收盘价3.68元,2004.10.收盘价13.79元,回报为2.74倍。

长安汽车:1998.3.收盘价3.84元,2004.10.收盘价5.97元,回报为0.55倍。

盐湖钾肥:1998.3.收盘价2.29元,2004.10.收盘价8.85元,回报为2.86倍。

……
(以上股价全部复权计算,不包括每年分红送股。)

我想不用我再列举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打开软件看看。

另外,在中国股市的第一个熊市里(1993-1994年),根本找不到一只能逆市创新高的股票;而在中国股市的第二个熊市里(2001-2004年),创新高的股票已经不再罕见。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难道这些现象不值得你深思吗?

不过,我们中国股市现阶段的中长线投资还明显带着主力坐庄的痕迹。只有当大众投资者从大户崇拜(百万~千万资金)--庄家崇拜(一个亿到几十亿资金)--基金崇拜(几十亿~几百亿资金)的怪圈中走出来,形成重视企业真实质量的主流趋势后,中国股市依靠资金推动的人造牛市才会走到尽头。否则,无论基金钱再多、无论制度如何创新,都只是在苟延残喘罢了。

面对券商泡沫的迅速破灭,管理层不遗余力的大力发展另外两个机构投资人——基金和QFII。但如果管理层治市思路没有改变,不根治一些股市的顽疾,这两个新生的机构投资人,恐怕也难逃今天券商倒下的厄运。

2002年6月,有关方面为挽救濒临破产的南方证券而起用贺云、阚治东。他们曾是早期证券界风云人物,前者因炒作深发展被撤去深发展行长职务,后者因操纵股价受罚,并都被认定为金融证券市场的禁入者。两人履新南方证券时,才刚刚解禁。但是,从南方证券后来的运作看,其路线依然是“坐庄”,哈药股份就是佐证。只不过更多的体现了贺、阚二人强悍坐庄的风格。这场被认为带有“试验”性质的换将行动最终没能力挽狂澜,但它却清楚地表明,资本市场已今非昔比。资金推动型“做庄”的这种模式随着大众投资者的觉醒已经行不通了。

我估计,当下一个熊市结束后,当基金如同现在的庄家、券商般倒下后,这种粗放的模式才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而本世纪的头10年还会成为主力的炒作模式继续存在下去。但是必须看到,这10多年的股市历程,主力的坐庄理念已经由“只要钱多就可以成功坐庄、公司的业绩和前景只是一种为出货服务的概念”在转变为“钱不是万能的,还必须兼顾公司的真实业绩和发展前景。”

这种转变在最近几年尤为显著。

但是,直到现在,依然有很多大众投资者对乙公司深信不疑,而继续对甲公司不感兴趣。也正是因为如此,“每天一匹黑马、一周一头狂牛”的股评们依然幸福的生活着!当然,他们不会再吹嘘连记者都不敢杜撰的一年7倍的投资回报,不过相信一年1倍投资回报的投资者,还是大有人在。

彼得.林奇说:“由于每次交易情况都必须记录下来,然后做成报表向美国国税局汇报,因此短线交易只不过是一个养活了一大批会计人员的游戏。”

在中国,由于每次交易都必须向国家纳税和向券商缴纳佣金,因此短线交易只不过是一个养活了一大批证券从业人员的游戏。

我们以每次交易额为10000元为例,如果每次交易缴纳的佣金为0.3%、印花税为0.2%,你每天卖出买进各一次,那么你将缴纳佣金60元和印花税40元。一年250个交易日,交易500次,你将为此支付给券商15000元的佣金,给国家10000元印花税。

换句话说,你10000元的本钱,如果交易500次,那么你必须要把资金翻到35000元,才能保住10000元的本钱;如果交易1000次,那么你必须要把资金翻到60000元,才能保住10000元的本钱。一年翻6倍的结果,券商拿走30000元,国家拿走20000元,你自己的收益率为0!

不难看出,你交易的次数越多、时间越短,你的负担就越重,你赚钱的希望也就越渺茫。同时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券商总是喜欢炮制“短线英雄”的神话在市场上广为宣传,吸引大众纷纷效仿。

还记得1994年熊市的时候,我开户的证券营业部门前冷落车马稀,营业部为了自己不被饿死,对普通散户开放大户室和中户室,唯一的条件是每个月必须做出他们规定的交易量(当时是T+0交易)。散户们一方面被大户室、中户室的电脑看盘条件所吸引,另一方面觉得自己是锻炼多年的快枪手,所以签合同的还真不少。结果没几个月,不是因资金洗光被踢了出来,就是趁自己还有一点理智的时候跑了出来。出来后纷纷怒骂证券公司良心黑,就是不骂自己傻。

前一阵,市场上到处在流传沪深股市将要恢复“T+0”交易(每天可以买卖无数次)制度,如果真是如此的话,饥肠辘辘的券商应该感谢天上掉馅饼了。

10年前,我因为频繁的短线交易导致自己在股市上的第一次破产。10年后居然还有很多投资者在欢呼“T+0”交易。仿佛觉得一旦实施了“T+0”交易,自己的神勇短线水平就会充分发挥,大把的钞票就等着自己去捡。

我笑你比我当年还要傻。

我把前两段文章发表在和讯、闽发的论坛,标题是“我笑你比我还要傻”。帖子发表后,有人反驳道:

“如果从1998年3月-2004年10月这6年的时间里一个人买的是四川长虹,那又有何感想呢?”

“股市从1998年3月-2004年10月这6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多少故事?看看银广夏那令人毛骨悚然的走势,想跑,连机会都不给你,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我的基本分析没问题?凭什么那么自信,当初银广夏没暴露前还受到了高层领导的肯定呢。”

……

前一段反驳,牵扯到企业生命周期的问题,很多人对这一点不了解。

任何一种商品、任何一个企业都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期限的。人的一生要经历“出生-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死亡”这样一个过程。同样,商品和企业也会有自己相应的“初创期-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不同点在于生命周期的长短,人的寿命最长也只有100多年,而商品和企业的寿命可以长达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比如百年老店同仁堂、贵州茅台、恒顺醋业等等。而且,商品和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改良和资产重组得以更新和延长生命,人的生命却不能如此延长。

中国股市上的企业,大多数都很“短寿 ”,很多企业的花样年华只有匆匆2,3年,随后就步入漫长的衰退期。造成这种结果的很大一个原因,是由于中国经济现阶段的产业结构造成的。这个问题以后再谈。

以四川长虹来说,它生命中的第一个成长期是在1994-1998年,伴随着这5年我国广大城镇居民对国产家电的大量需求而出现的。四川长虹抓住了这个历史机遇,从一家地方企业一跃发展成为全国彩色电视机的龙头企业,它的股价在这5年的时间里也由3元多涨到28元多(复权计算),翻了9倍。但是1998年后,一方面是由于城镇居民对普通彩色电视机需求的递减(98年以后没有彩电的城镇居民很少了),另一方面是行业竞争越来越残酷,加上企业领导层的决策失误(比如囤积彩管),长虹的企业优势退减,开始步入衰退期,其股价也从28元多下跌到如今的5元。

中长线投资者的正确做法应该是在长虹的成长期1994-1998年间持有它的股票,享受企业成长带来的喜悦,然后在它进入衰退期后卖掉股票,回避风险。而不是抱着它被动的持有多年,不闻不问(这种做法决不是中长线投资)。或者是后知后觉,等到股价已经出现泡沫之后,才去轻信媒体的“价值发现”,跑到高高的山岗上去接过主力的筹码(价值、价值,先看看它的价,再权衡是否值得投资)。最后从高空摔下来致残致死,再破口大骂政府腐败、企业无能、主力奸诈……

如果一个人从1998年3月-2004年10月这6年的时间买了四川长虹,除了责备自己无知之外,还应该亡羊补牢,赶快买一本《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向大师学习什么才是正确的中长线投资方式。林奇会提醒他:“一只股票的投资价值常常取决于评估它的时间段。如果在不适当的时候买了错误定价的绩优股,也会让你损失惨重。”

另外,由于企业的生命可以通过技术改良和资产重组得以更新和延长,因此,四川长虹如果能在它的下一个发展阶段找对路子,就能焕发新生。当它顺利进入第二个成长期后,它的股价迟早也会再次上涨。

记得武侠小说里,有些“英雄豪杰”在上法场前,总会高呼:“脑袋掉了碗大个疤,18年后老子又是一条英雄好汉。”可惜,这只是人类良好的不能实现的愿望罢了。但是,企业却可以通过领导层的更替、产品的技术改良等等方式做到这一点,而且,往往用不着等18年。这是企业成长的魅力,也是股市的魅力。






精雅 2004-12-16 00:04:42


在中国~行不通~一千多只能选出几只?20?

在中国务实点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7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文章20



搞个小公司 去炒法人股

2004年12月17日

  《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份转让业务办理规则》日前出台,使自然人投资上市公司法人股获利成为可能
  你是否还在为投资渠道的狭窄感到困扰?你是否还在为炒股被套而后悔不迭?
  现在好了,由上证所、深交所等共同制定的《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份转让业务办理规则》日前正式出台,从明年1月1日起,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可以通过向交易所申报、由交易所在指定媒体公布转让信息这一类似“挂牌”的方式进行转让。
  分析人士认为,这种非流通股“挂牌”转让的方式,为上市公司的法人股转让搭建了平台。普通投资者可以注册一家小公司,很方便地投资法人股,通过分红、转让等方式获利,并且避免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价格接轨带来的风险。
  《规则》出台·解读
  非流通股转让有了统一市场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规则》的出台,意味着一个以沪深交易所为平台的非流通股市场已经初具雏形。
  交易:严禁场外非法交易
  《规则》规定,上市公司股份转让必须在证券交易所进行,由上证所、深交所和证券登记结算公司集中统一办理。严禁进行场外非法股票交易活动。
  解读:一直以来,除了极少数涉及司法拍卖的非公有股转让,大多数非流通股的转让都在私下里进行,监管的成本很高,也可能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规则 》将此前零散的非流通股转让统一纳入交易所的监管之下,将一直以来暗箱操作的非流通股转让置于阳光之下,就好比将沿街叫卖的小商小贩集中到统一的集贸市场规范管理一样。
  询价:不得公开价格条件
  《规则》规定,股份转让双方既可以通过公开股份转让信息方式达成转让协议,也可以通过非公开方式达成协议。其中,拟通过公开股份转让信息方式转让股份的股份持有人,无论是委托证券公司还是自行向证券交易所提出申请,均由证券交易所统一安排公开股份转让信息发布。
  信息内容包括拟出让股份所涉及的上市公司名称、拟出让的非流通股的股份性质、拟出让的股份数量及占相关上市公司总股本的比例、拟出让股份的临时保管期限、受让申请的截止日期等情况。委托证券公司提出申请的,应提供证券公司的联络方式;自行提出申请的,通过证券交易所进行联系。但是,向社会公开的股份转让信息内容不得包括出让股份的价格条件。
  解读:交易所制定了比较详细的信息披露制度,尤其规定不能公开价格条件,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避免非流通股的交易价格对流通股交易价格的影响,同时信息披露权交归了证券交易所,简化了非流通股的交易方式,非流通股的转让变得简单明了,这种公开信息的方式逐渐向流通股的交易靠拢。
  转让数量:最少50万股
  《规则》规定,股份持有人或受让人申请出让或受让的股份数量不得低于一个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持股数量不足1%的股份持有人提出出让申请的,应当将其所持的全部股份转让给单一受让人。上市公司总股本在10亿元以上的,经证券交易所同意,前述比例可适当降低。
  解读:《公司法》目前规定,上市公司的总股本最小为5000万股,这样,总股本的1%就相当于50万股。当然,如果持股数量不足50万股,必须全部转让给单一的受让人。
  转让规则:T+1个月
  《规则》规定,股份过户完成后一个月内,证券交易所和结算公司不受理同一股份受让人就其所受让的相同股份再次进行转让的申请。
  解读:受让人可以在买进股份后再转让出去,实际上已经有“炒股”的意味了,但是,受让人的转让时间必须在股份过户一个月之后。
  撤单时间:T+6个月
  《规则》规定,股份持有人可以通过证券公司向证券交易所提出或者自行提出撤回或者终止其通过公开股份转让信息方式转让股份的申请,但应当将有关情况予以披露;证券交易所在同意其撤回或者终止申请之日起,6个月内不再受理其通过公开股份转让信息方式转让股份的申请。
  股份持有人应当持证券交易所同意其申请撤回或者终止的证明文件,向结算公司申请解除相关股份的临时保管。
  解读:独特的一项交易规则,如果非流通股持有人在申请股份转让后,改变了主意,那么,在“撤单”后,需要再等6个月才能重新转让。
  交易费用:印花税不能少
  《规则》明确,接受委托的证券公司向证券交易所和结算公司申请办理股份转让、信息公开相关事宜,可以比照证券行业投资咨询、发行承销业务的现行收费做法,向委托人收取合理费用,而股份转让双方当事人应当按照证券交易所和结算公司关于股票交易的相关收费规定,缴纳股份转让和过户登记手续费,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印花税。
  解读:非流通股交易也有成本,与流通股交易一样,一样要缴纳相关费用。现在非流通股在通过拍卖等方式进行转让时,需要交付给拍卖行相当数量的佣金,而在交易所进行转让,费用只需要缴纳券商佣金和印花税,费用总额将下降,也有利于非流通股的交易活跃。(记者 毛晋楠 黄勇)
  《规则》出台·市场影响
  对市场资金分流很大
  昨日,就《规则》可能对市场造成的影响,记者采访了部分业内人士。
  刘藉仁:受《规则》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庞大的ST股群体。随着《规则》即将开始实施,一些急于进行重组的上市公司,特别是为摘帽或保牌而苦苦挣扎的公司,将可能面临新的难题。相应地,通过非流通股转让进行的重组将比以前更为透明与公开,国内证券市场的重组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实质性改善。
  同时,由于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之间巨大价差的存在,在并轨的趋势下,非流通股有着巨大的远期资本增值空间。可以预计,在交通运输业、旅游业、煤炭采选业、公共设施服务业、电力能源业、生物、医药产品制造业、体育产业等景气行业中,极可能掀起一股受让上市公司非流通股的热潮。
  北京首放: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特有的产物———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在场外的转让行为已经是愈演愈烈,前期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规则和措施来规范,《规则》的正式出台也表明非流通股可能将进入一轮股权转让的加速期,同时非流通股的价格将对整个二级市场形成整体下移的牵引,这样对市场资金的分流作用不可小视,对已经是非常孱弱的市场以及参与者的心理都将起到较大的负面作用。(记者 毛晋楠)
  《规则》出台·法人股市场
  法人股立即“ 涨停”
  《规则》出台之后,非流通股市场的状况如何?昨日,记者联系到了上海新世纪拍卖有限公司的徐先生。徐先生告诉记者,目前和我们联系的人还是比较多,目前非流通股市场还处于相对低迷之中,还没体现出应有的价值,但他个人认为,随着《规则》的出台,未来的发展情况是向好的。
  昨日,记者还采访了两位投资法人股市场的资深人士。他们均表示,对未来法人股市场的发展充满了信心。
  张先生:法人股市场已经涨停  张先生很直率,面对记者的提问,他表示:“今天我的法人股已经增值了,以前那个想买我法人股的人,在价格问题上一直和我谈不拢,今天他终于主动打电话过来,并一直催我卖给他,而且他开出的价格也比当初谈的高了10%,你看,这个利好消息一出来,我的法人股就涨停了哈。”
  记者:那你对法人股市场的看法呢?
  张先生:那没说的,肯定是看好。未来法人股市场肯定会越来越好,走过冬天之后将迎来春天。
  记者:你还会继续投资吗?
  张先生:我肯定会加大投资,而且,如果我发现法人股市场上有那种高分红的好股票,那毫无疑问,我肯定是买法人股,等到它进行分红。
  周小姐:可惜公司卖早了
   昨日,记者还采访了曾投资于四川某上市公司法人股的周小姐,当记者告诉她今后非流通股的转让将在交易所内进行时,她表示,法人股市场一直很低迷,如果能在交易所转让,非流通股的价格肯定要上涨,但可惜的是,公司已将所持的2000多万股法人股全部转让了。(记者 毛晋楠)
  《规则》出台·机会
  炒法人股有搞头
  以前,上市公司法人股过户比较困难,投资者买卖法人股总感觉心里不踏实,买了怎么脱手?卖给谁?这些都制约着买卖双方的投资热情。
  现在好了,上市公司法人股在交易所可以“挂牌”,大大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
  《规则》出台一个直接的效果就是增强了法人股的流动性。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流动性溢价”,也就是说,商品的流动性越强,交易的价格也就越高。这样,在流动性增强之后,法人股的价格也会随之大大提高。
  同时,法人股较低的价格也会吸引长期投资者的参与。比如,佛山照明(000541,昨收盘13.86元),其法人股的价格肯定远远低于目前二级市场的价格,投资其法人股,一样可以享受公司的高分红,取法人股舍流通股,何乐而不为呢?自然人转战法人股市场
  目前,普通投资者一般都只关注流通股,也就是二级市场。因为,交易所以前不能揭示法人股的转让信息,而只显示流通股的转让信息。现在,交易所同时也发布法人股等非流通股的转让信息,普通投资者将有机会参与法人股的交易获利。
  《规则》并没有规定对投资者身份的要求,因此,几个朋友凑点钱,注册一家公司,或者注册一家个人独资公司,就可以炒法人股了。
  A股市场长期低迷,使得机构也很难获利。特别是大资金,几乎没有套利的机会。既然这样,机构何不转战法人股市场呢?
  首先,投资上市公司法人股后,可以享受上市公司的分红。《关于加强社会公众股股东权益保护的若干规定》出台后,上市公司的分红将更加积极,买入一些有分红传统的上市公司法人股,可以坐享收益,又不用担心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价格接轨的风险。
  其次,在流通性溢价的驱使下,法人股市场的行情是长期上涨的,而目前的价格仍然处于最低的时期,股价的上涨能给投资者带来更大的获利机会。(记者 毛晋楠)  
  成都商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8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文章22

1300点是什么?是中国股市的一个噩梦,还是无数套牢投资者的一个希望?是滔滔洪水中的诺亚方舟,还是一张即将倒下的多米诺骨牌?也许它什么都不是,它的一切意义不过是大家的想象
而已。这是一位名叫“绝对风云天下”的网友在新浪上的留言。

  股指未来的曲线永远运行在我们的想象当中。当若干年前上证指数在2000点上方时,不谙世事的经济学家喊出了冲击3000点的口号;当本周五股指再度跌穿1300点的时候,热衷于给A股市场重新定位的改革者们又发出了千点再见的呼声。当年的2000点已成过去,那么如今的1300点又意味着什么?

  1300点之于市场

  1300点不能说是一个技术点位,至少它的意义不能仅用图表分析的观点来概括。它是一条界限,在这条界限以上,股市的下跌只属于那些公众股东,但在这条界限以下,股市的下跌属于整个市场的参与者。

  2004年9月,上证综指五年来首次击穿1300点大底,而就在这个时间的前后,深圳刚刚恢复发行不久的中小企业板块以及上海市场今年以来以高峰速度扩容上市的大批新股前仆后继出现了奔向发行价的走势。这是中国股市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场景,可以用悲壮来形容。

  中国证监会于9月正式暂停了新股发行,并推出了新股发行的询价政策,计划在2005年1月1日起正式实行。有人说这是将定价权交给了市场,其实这不是转交,而是被逼无奈。将新股定位交给机构投资者来选择,就算不这样做,市场走势也会自己做出选择。

  1300点动摇了长期以来市场的新股定位体系。

  1300点之于政策

  有多少对后市股市将产生重大影响的政策是围绕着1300点出台的?在这个点位重大政策出台的密度远远超出了市场的预期。

  新股发行询价制度、流通股东分类表决制度、非流通股集中转让制度是1300点附近市场推出的三大制度。相比这些改革,保险资金直接入市之类的政策只能算小意思。虽然在这段期间,管理层发出了很多口头利好,每每挽救市场于危难之时,但市场真正的变化却体现在上述的三大政策之中。

  流通股东分类表决制度是一种过渡,也是一种独特的双轨制方案,非流通股权的转让办法,也是一种过渡,更加是一种独特的双轨制方案。在1300点,市场进入了一个双轨制运行的时代。我记得\"双轨制\"这个词产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一种概括。

  这只能说明一点,在市场经济改革已经走出很远的今天,证券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才刚刚起步。1300点困境的出现,自下而上迫使管理层开始认真面对市场存在的结构问题。

  1300点之于多空想象

  有一个日子很重要,就是2005年1月1日,这一天市场不会有交易,因为是假期,但是以这一天为象征,股市同时迎来了两个新生事物:新股询价制度与非流通股集中转让制度。

  这两个政策都是在1300点区域,在暂停新股发行这个时间窗口中出台的,又将在同一时间正式生效。虽然有人对此做了各种各样的分析,但是这都是我们从未经历过的制度,两个同样是从未经历过的重大改革在同一时间一起推出,未来的市场似乎是未知的。

  这种未知的格局也激发了市场丰富的想象,有人说这是重大利好,也有人说这是重大利空,其实一个未知的市场留给人们最大的空间就是:你能够把市场环境想象得有多好,那它便有多好;你把市场环境想象得有多坏,那它便有多坏。这是马太效应在经济行为中的进一步体现与延伸。

  1300点之于后市行情

  从文学的角度,可以将想象力发挥得如天马行空一般,但是从股市评论的角度,却不得不给出一条相对清晰明确的判断。股指再次运行到1300点下方之后,行情会怎样变化?

  个人认为,在1月之前市场不会有行情,因为市场现在所面对的是历史经验中未知的经历。在1300点下方的运行将会低调而萎缩,平淡中很难有激动人心之处。在未知的等待中市场必须经历这个过程。

  那么在1月之后呢?市场在既成的弱势之中还要经历一次短线冲击,这也许是改革中的一次洗礼,在这个过程中不排除创新低的可能。现在没有办法明确是某年某月的哪一天,究竟在什么点位为止,只能说过程大致如此。

  当一切尘埃落定之后,市场会以一种新的方式回到1300点上方并继续前行,这是改革的使命使然。这样的行情也许我们比较熟悉,就是每年都会出现的春季攻势。

  1300点的辩证之处就在于,它是对股市历史的一种颠覆,但是颠覆之后又注定是一种过渡,新的秩序还没建立,旧的格局已经逐渐瓦解。所以对后市行情最好的概括是:第一步--看上去接近崩溃,但实际上不可能会崩溃;第二步--看上去接近于飞扬,但实际上还没有到真正飞扬的时候。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8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级MACD会员





精华 0
参考文章23




 在生活中动不动就揪人家的“小辫子”就是和人家过不去,是一种不厚道的行为。但是在股市中动不动就揪“全流通”的“小辫子”不但不会引起反感,而且还能吸引眼球,暴露自己的聪明。
  2004年12月16日,三大报的头版头条刊登了一条同样的新闻,沪深证交所和中国结算公司联合发布《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股份转让业务办理规则》,重申非流通股转让必须在证交所进行的老规定,到了网上标题就变成了“全流通的先兆”。
  那么“非流通股”在场内转让是否就意味着非流通股有可能在二级市场流通呢?
  产生这样的疑惑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全流通的确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全体投资者都可以揪一把的“小辫子”,产生这样的联想对于普通的散户而言是很自然的。
  答案只有一个字:否。
  其实,早在2001年9月30日,也就是最近的一次国有股减持正减的如火如荼的时候,纠错机制也还没有发挥“暂停”作用的时候,中国证监会就已经发出过“关于加强对上市公司非流通股协议转让活动规范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从落实国务院防范金融风险有关精神的高度,对各类场外非法股票交易场所进行清理整顿。
  “通知”说,“前一段时间,场外非法股票交易又有所抬头,不少地方出现了以公开拍卖方式进行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转让的活动,且参加人数多,交易金额巨大,事实上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场外股票交易市场。有的拍卖机构甚至拟通过电脑撮合系统以集合竞价的方式拍卖上市公司非流通股,被我会派出机构及时发现,予以制止。”
  证监会为什么要制止场外交易呢?原因之一,如证监会的分析,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如果引入竞价系统,就等于新开设了一个法人股的流通市场,这个责任证监会还没有担当的心理准备。
  原因之二,证监会认为,场外股份拍卖活动与国家关于证券市场实行集中统一监管的法律规定及国务院的决定精神相抵触,危害性大,会诱发新的金融风险。
  但是,上市公司的生命在于流动,通过股权流动达到资源优化配置,通过股权流动达到股票的价值发现。中国股市有先天的不足,把上市公司的股权人为地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在二级市场流通,一部分不能在二级市场流通。流通股的流动可以通过二级市场完成,非流通股的流动不让拍卖容易,不让流动不可能。
  证监会不是不明白这一点,明白这一点的证监会重申的是,根据《公司法》、《证券法》确立的关于上市公司股份转让的基本原则,股东转让股份必须在依法设立的证券交易所进行;必须在证交所和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管理下,在有证券经纪资格的券商参与下有序进行。需要采用公开征集方式确定协议转让价格和受让人的,由证交所和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统一组织和安排。
  4年前中国证监会的通知并不长,文中对于公开征集方式的协议转让要求制定出具体的规则,报中国证监会批准后执行。这个具体的规则让我们等待了足足有4年。
  4年前困扰中国股市的焦点是财政部主导的国有股减持,这个焦点直到2001年11月以后才被人慢慢导向全流通的讨论,这就是历史。要说“先兆”的确是有点牵强附会,有点望文生义。
  不管是4年前的通知也好,还是4年后的“规则”也好,说来说去还是从文件到文件,从报告到报告,做的还是表面文章。水皮这么说并不是指责谁,而是现实中,上市公司的股权拍卖实际上一直没有停止,随手翻开12月15日的中国证券报就可以发现至少有三则拍卖公告。一则来自海南,拍卖的是申能股份法人股和锦江投资的法人股,前者有18万股,参考价4.837元/股,后者有4万股,参考价是2.98元/股,拍卖地是海口;一则来自河北,拍卖的是没有公开的上市公司166万股的股权,地点在石家庄;一则来自广州,拍卖的是广州南华西的发起人法人股,数量是5756万股,参考起拍价仅385.7万元,每股均价仅为6分钱,拍卖地是广州。
  理论上讲,“规则”出台之后,这种拍卖应该在上交所或深交所挂牌进行,也就是所谓的通过公开股份转让信息方式达成非流通股股份转让协议,如果一次拍卖找不到买家,还可以考虑以不低于总股本1%的数量进行零售,但是这样的操作,法院干不干,那又是一个问题。
  非流通股的流动让人烦恼,流通股的流动同样也有烦人的地方。
  素有小飞乐之称的飞乐音响就是一例。
  飞乐音响总股本42416万股,全部是100%的流通股,小飞乐的母公司原来是大飞乐,即飞乐股份,有意思的是飞乐股份也是沪市的全流通股。大飞原来是小飞的第一大股东,但是持股量却常常变化不定,一直在市场上高抛低吸,上海仪电控股(集团)公司是一个全资国有企业,但是却在市场上吸足了小飞的股份,以8134万股成为第一大股东,目前小飞发布公告称,第一大股东上海仪电控股拟将7000万股小飞转让给清华力合系的三家公司,转让方式是协议转让。小飞的公告在市场上掀起轩然大波,上海仪电控股建仓在二级市场,出手却是协议转让,这是不是合法合规?按照大宗交易的原则,价格只能在当日的最高价和最低价中选择,而现在小飞的股价已经较双方协议之初暴涨1倍,从5元左右涨到9元多,这就意味着收购成本已经上升到6个亿左右,协议转让已经失去了意义,还能不能执行?
  非流通股协议转让,流通股也协议转让,可以不可以?如果不可以,那么,不但上海仪电出不了货,而且清华力合系的收购成本也将失控。实际上大宗交易就是为流通股的协议转让提供的通道,小飞的交易价格可以根据任何一天的行情确定,交割价格则可以根据双方的协议执行,并不存在法律上的障碍。
  小飞的所谓风波和“规则”的所谓“先兆”都是人为的炒作。小飞炒作的结果是股价飞上天,大飞全身而退,全部清仓;“规则”的炒作无非又一次起到“吓阻”作用、砸盘作用。方便机构建仓而已。
  谁叫全流通人见人怕,谁叫全流通成了人人都可以揪一下的“小辫子”呢?   
□ 水皮杂谈   中华工商时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8 1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文章24





倪公一    国联证券  


    时间上分析:
  

    以沪股市为例,从96年512点开始起步直到2001年6月的2245点完成了一波大牛市,打开沪市大盘周线,可以从看似纷乱复杂的K线却可以找出着惊人的分布规律。
  
  时间96年1月19号————97年5月12号
  特征:上升周期(512——1510点)
  运行周期:65周
  
  时间97年5月13号————99年5月18号
  特征:调整周期(1510———1048点)
  运行周期101周(65周*1.618-4)
  
  时间99年5月19号————2001年6月14号
  特征:上升周期(1048——2245点)
  运行周期102周(65周*1.618-3)
  
  从以上数据可以分析出:96-97年的大牛市共运行了65周,而后97-99年的调整时间为其黄金分割的倍数即101周,而随后爆发的5,19行情一直延续到2001年6月,时间上等同于97-99年的大调整。即65周的几何倍数。
  
  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96-97年的牛市结束后,其相应的相应的调整周期为黄金分割倍数,那么经历了99-01年的大牛市后,我们完全可以推断这一轮的熊市要历经(65*1.618—3)*1.618-4=161或162周。相应的时间应对应在9月中旬。而2004年9月13日的低点正好2245点以来的第163周。

  根据前面的推断,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未来大盘的上升周期将等同于此次三年的调整周期即162周,大盘的持续上扬将持续到2007年年底。随着08年奥运会的来临,股市作为晴雨表提前奥运高潮半年结束,或许这也是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最后半年。

  经过了3年的熊市调整,市场的系统风险得到了空前的释放,同时也教育了管理层,促使他们不得不认真对待这个市场,并拿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我们有理由乐观未来一年大盘将步入一个新的大的上升周期。

    空间上:(以沪市为例)
    大盘自2245点下跌至2002年2月的1318点以后,走出了一个大的下降契形,契形的上边是2002年6月的1748点与2003年4月的1649点的连线,下边是2002年2月1日的1339点与2003年1月的1311点的连线,我们可以看到2004年9月14日的1259点正好位于这个契形的下边止跌,而后的反弹又正好止于这个下降契形的上边,也就是说,这个下降契形到目前为止仍对大盘的运行构成重要影响。虽然我们看到,2003年一波到1783点的行情曾经突破了这个契形,但由于宏观调控和加息等众多情况的影响,使得大盘又回到了这个契形中,且使的指数正好在契形的下边止跌。这更说明这个契形对大盘影响重大,因此也为我们对判断大盘今后运行的波段提供了参考。目前这个契形的上边在1438点附近。

    契形形态是推动力量减弱、乏力的标志,这个下降契形正好与2000年~2001年一个上升契形相对称。

    除了这个契形以外,还可以从上证指数图中看到有一个大箱体和多个小箱体,箱体的底边就是上面所说的契形的底边,而一个箱体的上边一是在2002年6月1748点处对契形下边的平行线,目前该线位于1678点附近;另一个是在2003年4月的1649点处对契形下边作一平行线,可以看到,这条线正好处在了2003年3月分头肩底的颈线位,而且又正好落在1999年7月份1630点的高点,所以这条线的技术作用是明显的,目前该线位于1580点附近。另外多个箱体的上沿随时间的推移不断的下移,目前都在1650~1550点的之间

    从波浪上来看,可以把2003年的1783点一波看作上对2245点下跌以来的一个修正浪,如果我们认同1259点是上涨的起始点的话,根据2004年9月份的一波上涨我们从波浪上推算出下一波的高点,如果下一波涨幅按最少计算既等幅的话在1526点附近,若按1。618计算的话在1620~1670点之间。

    根据以上分析综合来看,我们认为今年大盘的高点在1600点上下50个点的范围内,而1259点是一个历史性的低点。通过三年的调整,大盘不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已相当充分,我们看好2005年的行情,但三年的熊市思维转决并非一朝一夕,这也决定了上升通道将复杂崎岖,期间的每一次调整都会被认为是反弹的结束。客观的说明年上升行情仍是一次股价结构的深刻革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9 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言论25


2005中国股市生死一线之间

编者按:历时一十四年、举全国之力耗费万亿财富建设的中国股市,到今天却演化成数千万中小投资者的噩梦。“推倒重来”、“关闭股市”的声音从响起的那一天起,一直在耳边萦绕不去。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天这样的危局?难道真如部分人士所言,中国股市其实是一种“前提缺失下的伪市场化生存”?所有我们能够看见和不能看见的前途里,怎样才能找到一条适合我们的出路?当所有的矛头都指向制度、指向中国证监会的时候,身为投资者的一员,时刻保持客观、冷静,也许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张卫星

宿命篇 中国股市深陷泥沼


  毫无疑问,中国股票市场目前出现的极度混乱与惨淡局面,是包括政府高层领导、证监会、券商、中介机构、机构投资者、中小股民等市场各参与方所始料未及的。

  首先,政府高层的政策效力、执政能力与信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市场考验。各方曾经熟悉的“政策市”似乎已经远去,一剂“政策兴奋剂”打下去,所维持的市场“亢奋效应”越来越弱。几年前同样剂量的“政策兴奋剂”能促就一拨持续几个月的行情,现在“亢奋”的效应已经只能用分钟与小时来计量了。就像所有吸毒成瘾的案例一样,靠毒品维持兴奋状态,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不断需求更大计量的毒品,直至死亡。

  其次,中国证监会这个市场名义上的最高监管机构,近期身陷其发审委副处长王小石出卖发审委名单的丑闻旋涡中,正逢市场各方对证券市场现状严重不满的风口浪尖,各种质疑空前紧密地聚焦于中国证监会,对其权威性、公正性产生了严重的信任危机。

  第三,券商,这个曾经光彩照人的行业,现在面临几乎全行业破产的困境。现在几乎找不到几家财务与经营状态健康干净的券商,众多中小券商在市场萧条中勉强度日,一些原来的巨无霸大券商像《冰海沉船》中的泰坦尼克号一样,正在等待着“救援者”的到来……

  第四,各类中介机构中的大多数在股票市场如此长时间的萧条与冷寂中惨淡经营,等待着不知何时才到来的市场繁荣。

  第五,曾经的股市机构投资者已风光不再。坐庄的、不坐庄的日子都不好过,要么已经败退成寇,要么已经深陷各种追债官司中,要么诅咒发誓等能卖出套牢的股票后,再也不进这个“赌场、毒场、垃圾场”了。而新进入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曾经是踌躇满志,但面对逐渐走向沉寂的市场,他们也只能无奈地等待。

  最后,命运最悲惨的要属总体数目庞大到几千万之众的中小股民了。他们中95%以上的人都因为拿这辈子的血汗钱投资了中国股市而受到了财富巨大损失的伤害,因亏损数额巨大造成精神压抑、家庭不和或导致生活出现困境的投资者在股民群体中已经是较普遍的现象了,而不堪忍受如此困境,被迫选择极端方式发泄不满的,在全国范围内也绝非个案……

  是什么样的宿命咒语,令中国股市陷入当今的困境?16年前伟大的改革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对建立中国股市的报告所做的批示讲话是这样说的:“资本主义可以搞股市,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嘛……要坚决地试,搞不好可以关掉嘛!”

  邓公以伟大改革家的气魄,摈弃“姓资姓社”的意识形态争论,支持大胆尝试。显然他也做了建立股市后如果“出大问题”怎样善后的打算:允许试,搞不好就关掉!假如邓小平同志今天还活着,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智慧,当他看到今天中国股市的状况,他会做出怎样的果断决策呢?未搞好的股市会面临“被关闭”的命运吗?

  赌场、非法传销、地下彩票等在我国是非法的,是要被取缔的。说这些东西非法以及要被取缔的原因非常简单,它们的运行模式是以伤害和掠夺多数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少数人的利益需求,赌场的赢家是赌场老板和出老千的人,非法传销的赢家是传销组织者和传销链条的上线,地下彩票的运行模式更是集以上特征于一身。

  “比传销比私彩还要差!请问:这种股市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关闭中国股市是政府领导人所要正视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关闭一个不合格的一个存在严重弊端的经济市场,是政府的责任!”这是我看到的民间要求关闭股市的最强烈诉求。

  “关闭股市”这个突兀建议,在令人震惊之余,不禁引起我们更深层的思考,以伤害绝大多数人利益为代价来满足那些上市公司的“小团体和个人大老板”利益的中国股票市场还有继续存在的必要吗?从当前已经是“没有搞好”的现实来看,邓公能不能够做出“搞不好就关掉!”的决策呢?难道这句话真的成了摆脱不了的宿命咒语?

  中国股市为什么如此复杂?

  市场就是集市,我们最常见的就是菜市场、农贸市场,事实上市场经济并不复杂,市场经济的许多经济学要素在菜市场中一一具备,仅此而已。在市场两个字前面加个证券,就是证券市场。证券市场和农贸市场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最大的区别也许就是市场中买卖品种不同——是青椒、茄子还是股票、债券。

  其实看看西方证券市场的市场交易特征,比如我们看到纽约证券交易所、芝加哥的期货商品交易市场等的电视画面中,交易市场人声鼎沸与菜市场并无本质区别,西装革履的交易员的激动叫喊与农贸市场小商贩的叫卖没有本质区别,交易者手里挥舞的也只是股票、石油期货单和土豆、白菜的区别而已。

  而我们却建立了一个机器的、冰冷的、没有灵魂的机械证券市场。然后这种机械与冷漠通过各种电子传导设备传导到了几千万的投资者心灵深处,用冷漠的机器榨取了投资者的财富,在这种机械与冷漠中,几千万投资者的亿万财富损失殆尽。

  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具有浓厚的非理性色彩,证券市场的建设过程实际上是极端扭曲的。中国股市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将其最本质的功能(定价)模糊化和边缘化。所以说资本市场走到今天这个地步,有它的宿命性和必然性。


质疑篇 中国股市不如菜市场?


  是不是在中国就不能搞股市,是不是中国的这块土壤就不能建立股市?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为什么当年憧憬万分并成为改革开放象征的中国股市,14年后却被搞成了当前这个样子?到底在哪个环节出了大问题,从而导致了今天的局面?

  中国特色的股市会出现这样的局面,股市之所以令人迷惘,实际上不光是深陷股市陷阱中的一般股民没有搞明白,连当年诸多经济学者、政府官员也没有搞清楚股市该是什么样的。股市所遵循的经济规律会是什么样的。在“容许试,搞不好可以关掉”的浪漫情愫中建立的股市,缺乏整体性的逻辑思考与体系架构,注定了在十几年后的今天演变成这样一个结果。


农贸市场:市场经济的成功典范


  来自西方各种流派的经济学理论在众多学者的传播与介绍中我们见识的并不少了,显然,崇洋照搬的各色复杂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本本主义”并没能解释我国股市的现象。若想解释中国股市当前困境的原因,恐怕必须要追溯一些简单的、朴素的、本原性的东西,才能找到真正的符合经济学理论原理的原因所在。

  始自1978年的“改革开放政策”到今天已有26年历史了。回顾改革成果,要说谁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最成功的地方,当之无愧的是遍布中华大地的数以百万计的菜市场系统。

  1978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从对农民与普通市民放开“菜市场”开始的。农民屋前院旁的自留地不再是要被割除的资本主义尾巴,到路边市场买菜卖菜也不再是被打击的投机倒把活动。在打破了国营菜市场的垄断后,遍布城乡的农贸市场如雨后春笋般自发地大量地建立起来。因为有了遍布全国的农贸市场——这个市场经济的大舞台,联产承包、大棚菜等等各种来自农民阶层的改革创新施展出巨大能量来,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吃饭问题。

  政府在破除计划经济思维桎梏,在破除国营菜市场对供销的垄断管制后,破除了一个固化近乎枯死的国营菜市场体系,开放了全国各地的民间菜市场,放手让民间自然孕育市场经济。结果,“菜市场”因此走向了市场经济的通途。很遗憾,最应该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证券市场,政府相关部门却依照刚被破除的国营商店统购统销的模式,在计划经济潜移默化的思维惯性中搞成了一个更加国营加计划的股票市场。


菜市场VS中国股市



  中国股市当前的困境,只要我们模拟分析一个中央政府垄断管制的国营菜市场的运行与结果,则诸多疑惑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我们假设,在设计建设菜市场时,有人担心这个菜市场是姓资还是姓社,有人担心菜品质量是否可靠,能否保护人民身体健康。然后,在这些“担心”的影响下,为了便于监督菜品质量,便于规范管理,我们假定在天安门广场开设一个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中国菜市场,并设置一个行政管理部门:中国菜监会,并按如下规则运行:

  第一,只有天安门广场的菜市场才是全中国惟一合法的、规范的菜市场。其他任何菜市场未经审批设立都是非法的、不规范的,随时可以被取缔;第二,卖菜人与买菜人都要通过合法菜市场来达成交易,不许场外交易;第三,天安门菜市场通过先进电子物流将菜品通达全国,满足全国菜民的需求;第四,为保护天下菜民的利益,严格审核菜品质量与卖菜人的资格。以上所有审核与监管职能由中国菜监会负责。

  这样的市场模式和运行规则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

  先说买方,由于是全国惟一的菜市场,全国的需求都只能通过这个市场。显然买菜人肯定会出现拥挤排队的现象,如果管理不好,极可能出现人群挤踏事件(1990年深圳、上海都发生过类似现象),也杜绝不了黄牛党倒菜现象(1994年以前风行一时)。

  此时物流技术越先进(将导致全国需求旺盛),越容易出现集中度扭曲,但供应量有限,不可能及时充分满足每个菜民的需求。公平起见,只能采用抽签来决定优先供应给谁,采用的办法就只能是诸如:数千亿资金申购中签分配、市值配售等。

  再说卖方,全国只有这惟一的菜市场,卖菜人要在这个市场上卖菜,就必须要通过中国菜监会的资格审核并通过蔬菜发行审核委员会进行菜品质量审核。中国菜监会的审批通道是惟一的供货通道,但菜监会一个部门显然无法充分满足全国供应,则在菜监会门口一定出现排队等待审批现象(如同准上市企业十多年中持续出现千百家排队现象)。

  显然,这种全国性的商品供求系统被唯一 一个瓶颈所控制,直接结果必然导致市场价格的飙升,不管是萝卜、白菜还是辣椒、土豆,所有交易品种将整体性出现价格垄断性提高。同时,任何一个品种只要能通过审批瓶颈上市,都面临一个巨大的需求(申购资金庞大),也就可以卖出一个巨大的量(圈钱超数量)。


审核垄断管制与利益保护的悖论


  对卖菜人来讲,这个运行模式的选择机制是:谁有本事在这个市场上卖菜谁就能发财,而不是谁的菜品质量更好才能赚钱。因为无论什么样的菜都能被垄断的全国性需求而一抢而空。数量极度稀缺必然使买方降低质量要求,这会导致假菜泛滥,因为烂菜叶子也都可以卖出天价。当“入市卖菜”成为利益最大化的考量标准,必然引起对蔬菜上市资格的寻租腐败,则卖菜人对菜监会管理人的金钱公关与黑幕就不可阻止了。现在中国证监会暴露的王小石事件不过是这种缺陷制度的必然结果而已。

  对市场惟一性的垄断,对菜贩上市的审批管制和对菜民的普遍开放,这种垄断管制下的残缺市场必然导致出现扭曲性怪胎。这里边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垄断审核的理由居然是维护市场秩序及保护投资者利益,但在垄断管制的残缺市场状态下,政府部门审核越严,则供应就越少;越审核,市场物品价格就越高,对高价格承受者菜民的利益损害就越大,各种寻租腐败就越多。这就出现了一种悖论:“审核垄断管制”的本意是要保护买菜人的利益,但实际上却是严重伤害了买菜人的利益。“本意上的保护演变成了实际的伤害”。这种垄断与管制的“菜市场”宏观现象,基本上可以解释中国股市上所发生的现象。


不幸中的万幸和万幸中的不幸


  万幸的是以上只是一个模拟,万幸的是中国菜市场体系没有设立中国菜监会,没有垄断管制出一个菜市场“怪胎”,中国城乡的菜市场体系从一开始就走上了市场经济的正轨。我们现在作为菜民享受到低廉的菜价和丰富的品种。

  不幸的是中国股票市场从一开始就被牵入了垄断管制的发展歧途,从一开始就重复了我们非常熟悉的国营加计划经济的模式,搞出了一个垄断管制、国营计划加市场经济外衣的怪胎。并没有设立“中国菜监会”的菜市场走向了市场经济的成功之路,有了中国证监会的中国股市却走进了市场经济外衣下的计划经济股市的死胡同。

  一些大字不识几个、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些整日灰头土脸、粗俗不堪的贩夫走卒,却创造出了中国最成功的市场经济模式,解决了13亿中国人民的米篮子、菜篮子问题。反而一些学富五车的博士、硕士、经济学家、政府官员们设计制造的中国股市却搞成了几千万投资者亏损万亿血汗钱、近百家证券公司要破产倒闭、政府管理层信誉丧失殆尽的人人皆输的现状。不能不说是中国现实社会对“官员”与“知识”的莫大讽刺!



前途篇 猛药能否根除沉疴?


  不管任何人在表面上承认与否,其实每个人心底里都会认同这个事实:“运行14年的中国股市从里到外都是一个大失败,甚至现在市场参与各方陷入难以收场的困境。”现在到处都在批判政府的形象工程,若说中国现在最大的政府形象工程,恐怕就要算中国股市了。

  中国股市在一系列错误理论与政策左右下,最终酱缸出了世界独有的股权分置现象。稍微仔细分析其基本运行机制就会发现,股市连赌场都不如。它更类似于传销一样的运行结构,是一个单向的金融食物链:发行、申购、上市、坐庄、出货、套牢……模式清晰而单向连通。十几年中这个消耗股民亿万财富的运行模式为什么能够维持?是因为依靠底层几千万股民提供不断的资金付出。但总有一天股民都会醒悟过来,不会再往这个无回报的“销金窟”中投一分钱,甚至开始想拿回过去已经付出的资金。这时,股灾就发生了……

  怪异的、反科学的东西,最终的结果都是劳民伤财,一定会伤害到每一个参与者。怪异的中国股市今天已开始显露它的怪异杀伤性,现在政府被民怨、股民亏损累累,整个证券行业面临破产,尤其当这一切发生在被称为中国经济奇迹、中国经济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中时期,这种怪异性奇观就更显得残酷和丑陋。

  违背普通经济规律的中国特色股市是搞不好的。继续沿着错误道路运行下去,继续沿着当前股市管理者的错误思路与错误市场模式发展下去的中国股市,不改弦更张迟早是要被关闭的,不管是主动关闭还是因形势变化而被迫关闭。


“关闭股市”并不能解决问题


  已经非常明显,中国股市如果按原有的制度模式与运行轨道继续运行下去,那绝对是死路一条,中国股市迟早会制造出大事件来。不光是损害已经在场内的几千万投资者的利益,还包括葬送我们年轻的整个证券行业,甚至传染连带到整个国家的金融与经济体系。

  但简单的关闭股市显然并不能解决问题,甚至要激化现存矛盾。几千万投资者已经投入的几万亿资金怎么办?如果股民的财产并不赔偿,让股民的财富自生自灭,那么显然要引起大的社会问题。假设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由国家来赔偿,但政府很快会发现显然是还不起的,因为已经有数千亿的资金被当做了市场的运营成本消耗掉了。如果关闭股市,恐怕整个国家的麻烦就更大。


装做若无其事拖延下去


  有些政府高参给政府出主意,采用对市场各种呼声置之不理的态度,用长时间的漫漫下跌之路解决所谓“价值回归”问题。其实这根本不解决问题,对投资者而言依旧是非常残酷的掠夺,而且由于时间的延长及交易费用的增加,实际上导致投资者的损失更大。就像几千万股民都感觉到的事实:今天的1300点要比去年的1300点损失大,比前年的1300点损失更大。所以这个“拖延与缓慢挤泡沫的策略”看似仁慈,实际更残酷,对投资者已经付出财富的剥夺,只是“大辟”还是“凌迟”的区别而已。

  股票市场本身是有生命特征的经济系统,继续拖延下去是没有出路的,拖到最后,市场会选择自戕的结果。


继续采用政策托市维持



  又有许多人依老经验建议政府继续进行“政策托市”的施政选择。对于此类建议,笔者在开篇就讲过了“像所有吸毒成瘾的案例一样,靠毒品维持兴奋状态,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不断需求更大计量的毒品,直至死亡。”采用一般政策利好来亢奋市场,只能引来市场对政策更大计量的需求,恶性循环直到爆发尖锐利益冲突。结果必然是政府与股民都受到伤害,中国股市14年的简短历史就充分体现了这个恶果。

  更何况还有另外一种情况:被严重戕害的市场可能衰弱到连政策也不管用了。过去股权分置的中国股市类似于半身不遂的形态,1/3流通股市场能够在政策刺激下活泼好动,但现在经过有关部门4年多的各种中西医的“抽血”诊治后,目前已经快被治成植物人了,这种“政策困境”是政府管理层对中国股市“竭泽而渔”的必然结局。


得病容易治病难



  假设中国股市是一个人,目前的状况是已经心跳脉搏都快摸不着了,呼吸也快没有了。稍经诊断,就会发现他得了大病和怪病。

  深入研究进去后,大夫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复杂的全系统性病症,会发现各种器官之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若想解决问题,只有动大手术来做出系统性的矫正。以前坐堂医生似的看病开方,发烧就吃退烧药,感冒就吃感冒药等等办法都不管用了。

 极端复杂的大手术,必然操作难度极大,相关部门环节的配合协作非常重要,也导致最终的医疗方案很难拿出来。各种方案若存在内在逻辑矛盾,则导致此问题最后没有解,因为谁都不想“比较吃亏”。谁都追求利益最大化,最后还是会出现死局。

  手术方案难产,甚至连手术技术小组都还没有设立。


采取系统性的重大改革才能重生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俗语,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失败都会自然导向成功。“从失败走向失败”,在历史长河中不乏这种例子。“从失败走向成功”需要对失败原因的再认识以及必须要为失败付出代价。

  现在市场各方达成了空前的一致,中国股市必须要解决特殊的股权分置问题。这是上到国家高层领导...总理、..副总理,中到著名经济学家,政府官员,下到最普通的股民的共识。

  解决股权分置,从市场普通投资者角度看,尽可能保护股民自身利益是他们最关心的。从融资者角度看,尽可能维持既得利益是他们所关心的。

  而笔者认为解决股权分置的主角是政府最高管理层,并在早年讲过“解决中国股市问题,需要的是睿智的政治家,并不是经济学家”。而这个政治家做出正确决策的最基础认识是:不再把股市当做政府的一个“金融玩具”,将股市系统还原为国家与民族长远利益的产权交易平台。这种宏观的、深层次的思维认识才真正决定着中国股市的最终命运。?




代价篇 我们到底付出了什么?



解剖麻雀:从个案透视融资陷阱


  在想像伟大的改革家邓小平先生面对中国股市现状会如何做出决策之前,我们不妨先通过一些具体数据来告诉中国股市的各类参与者和旁观者,14年的股市里面到底发生了些什么事情。现在流行用“数据说话”,据说用精确的数据说话就铁证如山了。笔者未能免俗,我们不妨先看看一组统计数据(见表一)。用“解剖麻雀”的方法,从微观层面入手,通过抽样分析一些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来达到彻底透视中国股市整体圈钱游戏的目的。


蓝筹绩优、ST股中小板的数据细解


  我们一共选取了16家上市公司,其中包括四家被市场称为“蓝筹”或“绩优”概念的中大盘股票:浦发银行(600000)、用友软件(600588)、电广传媒(000917)和一汽轿车(000800),四家已经或濒临退市的ST类股票:ST石化(000013)、?ST达曼(600788)、?ST吉纸(000718)和?ST猴王(000535)以及今年6月被市场广为推崇的中小企业板中的新和成(002001)等“新八股”。

  首先我们来分析有“以股抵债第一人”之称的电广传媒。1999年电广传媒IPO发行价为9.18元,流通股发行量为5000万股,IPO融资额为4.59亿元。股票真正上市后社会流通股股东平均接手成本为19.18元,流通股股东付出的真实投资为9.59亿元。随后流通股票交易形成了一个交易链模式,在以后的上市公司高价增发中,流通股股东又付出了15.9亿元的新增投入。电广传媒从上市到2004年11月30日,所有交易过电广传媒的流通股股东,累计在交易中支付了2.15亿元印花税和2.298亿元手续费。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累加数据:上市开盘后电广传媒的流通股股东从承接新股支出、到以后追加投入、到交易费用支出,流通股股东总成本支出为29.9384亿元。

  我们再分析截至2004年11月30日电广传媒流通股股东的总剩余资产和总所得。流通股股东剩余资产就是流通总市值,其他所得为分红派息收入,这两项合计为11.0448亿元。

  这样,流通股投资者的整体收益情况(上述两项合计数之间的差额)就清楚了。在电广传媒上市的5年多时间里,所有参与过电广传媒股票交易的股民,在相互之间盈亏相抵(消除股民之间的你赚我赔因素)的情况下,股民群体总体亏损了18.8936亿元,投资盈亏率为-63.1%。

  横向比较,如果这些股民不投资股票,而是将现金存入银行,那么5年后的今天,至少会有平均10%的利息收益,平均每100元的存款会变成今天的110元左右。但如果是投资了电广传媒的流通股股东,平均每投入100元现金,就要亏损掉63元1角,到今天只剩余36元9角。

  其他的蓝筹、绩优、高科技股又是怎样的呢?通过对浦发银行、用友软件、一汽轿车统计数据结论看,投资者的盈亏数据也是同样的类似。浦发银行上市以来所有投资者总资本投入为146.4525亿元,当前的流通市值与分红收益合计为68.45亿元,股民总体亏损金额为78.2025亿元,盈亏比率为-53.3%;用友软件上市以来股民总体亏损为14.603亿元,总体盈亏比率为-62.8%;一汽轿车的流通股股民总体亏损金额为38.1169亿元,股民总盈亏比率为-59.2%。这些上市多年披上绩优、蓝筹等外衣的老股票,总体上榨取了流通股股民一大半的血汗钱,带给股民的是整体平均六成的投资本金亏损。

  而更加残酷的是那些濒临退市或者已经退市的ST一族,用句不过分的话说,它们已经快把投资者的骨头都啃光了,带给股民的简直就是一场人间噩梦——亏损八成甚至九成以上。在100多家ST公司和十几家已退市公司中,我们选取了ST石化、?ST达曼、?ST吉纸、?ST猴王四家公司做样本分析。流通股股东为ST石化多年来的总付出为6.3045亿元,现在只剩0.21亿元剩余市值,流通股股东总体亏损金额为6.095亿元,总盈亏比率为-96.7%;?ST达曼流通股股东总付出为12.97亿元,现在总体亏损金额为10.9885亿元,盈亏比率为-84.7%;?ST吉纸流通股股东总体亏损金额为15.415亿元,总盈亏比率为-86.6%;?ST猴王流通股股东总体亏损金额为8.42166亿元,总盈亏比率为-78.1%。看着这些巨额比例的亏损数字,令人有些不寒而栗,真不知道陷入这些圈钱陷阱中的普通股民该怎么样面对?

  那么新上市的公司如何呢?我们以中小企业板的新八股为例,从表一中看到,在中小企业板今年6月25日开板以后,购买了中小企业板新八股的流通股投资者,总亏损金额分别为3.0855亿元、1.9878亿元、1.2293亿元、1.2804亿元、2.6455亿元、2.2284亿元、1.9482亿元和4.9453亿元。股民亏损率平均为30%~40%左右。也许每家的绝对数字比上面所说的大盘蓝筹股小10倍,但要知道它们本来就是总股本也小10倍的小盘股,如果您再看看逐步增长的印花税和手续费支出,恐怕真的要使现在的中小企业板流通股股民后悔了。


融资者的天堂 投资者的地狱


  从以上16家上市公司的总和数据看,为这16只股票,流通股股民总付出的各种投资成本合计为361.6436亿元,现在剩余的财产和已获得的分红收益合计为151.557028亿元,总体亏损金额为-210.086572亿元,流通股股民的投入资金亏损比率为-58.1%。这个数据基本上解释了为什么近百家券商要倒闭,几千家证券公司里几千万股民资金账户卡里的原来拿的资金几乎都损失了一多半。


  仅仅16家公司的数据就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投资地狱”的一角,而中国股市在过去的14年里共计发行了近1400只股票。


  中国股市中每个上市公司的股票代码几乎就是中国股民财富的一个巨大“销金窟”,是榨取股民财产的一个老虎机。看了以上统计数据,谁能站出来否认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呢?


  若真是生活中的“销金窟”也好,股民们财富损失了,但起码享受到了某种“销金”服务。若是真正赌场中的“老虎机”,“赌”民们起码知道自己在玩什么。愿赌服输嘛!但可怕的是,股民在对中国经济未来美好的憧憬中,带着可能是一辈子的血汗钱一个猛子扎入挂着“股市”牌的“销金窟”里,大量的血汗钱换成了某种“数字符号”说是未来前途无量的“股票”,在三倒两倒的买卖中,在政策兴奋剂与圈钱抽血的联合摆布中,在还不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时候,这些钱就已经踪影不见了。


  已经进入这个“销金窟”的人群高达7000万之众,投入的资金高达两万多亿人民币之巨,我不知道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这样骇人的“销金窟”,有如此高比率的整体损失的赌场。万股民资?




责任篇 是谁培育出垄断的“异胎”?


  当裁判成为比赛的主角时,不管别的原因,裁判本身一定存在问题。

  现任央行行长、前证监会主席周小川曾经说过,证监会要做投资方与融资方中间的裁判员。然而现在,这个裁判员却天天被中国股民以另类眼光所注意。在前不久的一个大型调查中,认为造成投资亏损的最大责任人是“中国证监会”的投资者近75%,远高于“自身原因”的11.13%、“黑庄”的4.29%和“黑嘴”的2.22%。


中国证监会为什么如此被关注?


  有香港同行关注了许多年内地关于股市的各种财经新闻报道后,一直搞不清楚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内地股市的财经热点头条中,中国证监会出现的频率如此之高?因为在香港市场,只有上市企业出现问题之后,证监会才会露面。然而在内地学者看来,香港同行们有此一问的原因在于,他们并不了解内地的情况。

  也许香港同行和一些海归同行会对这个结论感到非常委屈,然而从更深的层面来看,学者们在认识内地股市或其他问题时,形成许多尖锐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香港同行总是按国际通行规则与字面意思来理解中国股市、中国社会的各种问题。但孰不知,在中国内地,许多字面意思与其本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在内地执行更多的是潜规则。

  比如著名学者郎咸平先生曾谈到,美国证监会是全世界证券市场最严格的执法机关,它的调查权力是没有国界的,它可以调查任何人和任何物,包括美国总统。他的结论是:中国的证监会缺乏权力。可是以上观点的提出,恰好凸显出郎教授并不了解中国游戏的“潜规则”。中国证监会按字面意思来理解是监督管理股市的,但实际执行的“潜规则”却是“中国证券发行管理委员会”的职能。来自香港证监会的史美伦女士就没有看透这一点:她实际上是到中国的新股发行部门工作。而事实上,香港证监会并没有新股发行审核部门。


证监会:公平裁判与交易供货商之间的悖论


  中国股市走到今天,一个不得不重视的基础制度现实是:在全世界100多个证券市场中,中国股市是惟一一个由自上而下方式建立起来的股市,是惟一一个大国系统中单一层次的孤立股市,是惟一一个由政府行政部门控制股票发行上市的股市,也是惟一一个国营计划特色的股市。

  如果理解了中国证监会现今执行的行政角色是“中国证券发行管理委员会”的本质功能后,香港同行们就会明白在内地学者中所指的是中国证监会的发行股票的审核权力太大。如果再看看各种规章制度的出台,就会发现中国证监会随意修改游戏规则的权力太大,而并不是说证监会对市场丑恶现象的监管权力太大。

 在香港,只要你有能力和实力,就可以开办一个证券市场与香港联交所竞争,甚至香港联交所本身就是四个区域股票市场合并起来的。但在中国内地,“市场”却没有这个权力与沪深股市竞争,已经存在的诸多地方市场都被行政力量关闭了。在香港,企业能否上市,从制度原理上是由股票市场价值认同来决定的,在中国内地却是由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部门来决定能否上市圈钱的。

  监管与管制从字面看只差一个字,但微观实践上意义差别很大。从现在中国菜市场的运作看,很好地做到了监管,并消除了管制。而从中国股票市场看,监管没有做好,用管制取代了监管。最可怕的是当事方却浑然不知,甚至知道了也将错就错地用管制代替了监管。


在市场垄断管制下无法做到公正监管


  香港郎咸平教授开出的药方是“严刑峻法”,初看非常有道理,细琢磨却发现在实践中中国证监会根本无法落实。从中国证监会执行中国证券发行管理委员会的职能看,一边垄断掌控着股票发行的供应瓶颈,谁上市由证监会说了算,一边又要做到“严刑峻法”监管自己发行出去的股票。运动员与裁判员穿同样颜色的衣服,这个监管与公平又怎么能兼顾,这个监督与管理的职能怎么能够硬起来呢?

  甚至这种垄断管制已经陷入无法自拔的怪圈中。假设证监会下放上市发行的管制权,导致市场放开新股发行,则必然发行价格急速下降,那么以前购买了“高溢价圈钱”股票的股民利益谁保护?损失谁赔偿?中国证监会负责赔偿吗?股民能够寻求国家赔偿吗?此时说“投资者风险自付”,要投资者“愿赌服输”,那么证监会在新股发行时到底审核的是什么?

  所以中国证监会真要实行“严刑竣法”,恐怕最后都会追究到证监会自己头上来,因为哪一个出事的上市公司都是证监会批准上市的,每一家“股权分置高溢价”的股票,都是在证监会垄断的市场系统中获得高溢价圈钱的利益。

  希望大家一定要清晰理解股民与中国证监会产生怨结的根本原因。因为从股市中股民的角度看问题,中国证监会首先是一个股票供货商,因为投资者以前高价购买的所有流通股股票,都是证监会审批批准上市的,市场股票价格高,政府垄断管制的责任最大。当股票以高价格到达股民手中后,此时又要大量倾销低价大盘股票,那先前高价发行的股票怎么办?持股股民的损失谁负责?在任何一个市场中,出现这种情况,都会激化零售商与批发商的矛盾,在国际贸易中就是“反倾销”。


A股市场:一个经过两层垄断后的“异胎”


  中国股市政府管理层对市场结构的层次数量垄断与股票供应数量的管制,已经影响到市场供求关系,扭曲了市场价格。中国股市是惟一层次的股票市场,是政府数量(两个)垄断的沪深股市,没有地方市场,没有低级市场,必然导致供求扭曲出现溢价形态。

  所谓市场层次惟一性垄断,是指市场本身的数量与层次被垄断。只有惟一的全国性市场,必将造成市场内交易品种的供求关系扭曲,交易价格必然出现上涨。这是最简单的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的结果,不管这个市场中卖的是萝卜、芹菜还是股票。

  也许有人会反问: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市场层次惟一性垄断呢?搞地方市场真的有必要吗﹖在电脑和通讯如此发达的今天,集中交易不是更易于监管和降低各种成本吗?

  必须要明确,我国是在整个系统内文化与行为极度统一、然而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辽阔、经济总规模与人口总数量都非常庞大的超大尺度的国家,世界上没有几个国家可以和我们相比。什么是中国国情?人口与地域就是基本国情。在荷兰、新加坡、新西兰、中国香港、欧洲各国“也许没必要搞地方市场,可以集中交易。”但在中国不行,“权力垄断性扭曲”在中国这样的大国总是在不经意中就发生了。

  比如现在全国物流已经采用了先进的计算机调度和管理,在城市中已经出现了大型超市,但遍布各个城市与街区的地方农贸市场依然是不能缺少的。这是构造“市场经济体系”在我国必须要沿袭的国情规律,任何否认或违背这一规律都将走入权力垄断经济的歧途。

  供应数量的垄断始于1990年。当时初创的中国股市处于姓资姓社的风口浪尖上,为寻求某种突破,所以控制了上市公司的新股东入股比例。为保护“姓社”特征,在股市上市供应数量上采取控制“三分之一上市,三分之二不上市”的手段。三分之二属于国有,并且不上市交易,这样保证公有制经济不会受到威胁,也在某种形式上让所有人都认为这个股市姓“社”。

  但任何市场中的任何商品,如果在总供应数量上垄断管制,必然导致因供求关系被控制的扭曲,出现价格的错位高企,不管这个市场是姓“社”还是姓“资”。这也是一般经济学规律。


两层垄断导致“股权分置”


  笔者1999年首次全面论述中国股市存在的特殊股权分置问题,现在“股权分置”问题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事实了。但学界许多人士论述中还有理论欠缺。“三分之一流通、三分之二不流通”的中国股市交易事实,并不是导致出现“股权分置高溢价”扭曲的惟一原因。

  目前还存在市场本身层次上的垄断效应,是如上两个层次的垄断效应共同作用,扭曲出中国股市股权分置的两次溢价现象。缺失任何一个垄断环节,都可能不会出现中国股市的“股权分置”问题。甚至我们还会发现“股市是一个精密经济机器”的奇妙表现,两个层次的垄断环节,也影射出了中国股市A股的特异的两次溢价现象。

  至此,中国股市市场结构的理论问题,笔者认为已经完全搞清楚了。中国股市问题的实质是垄断与管制导致出现的市场价格扭曲,在扭曲的价格信号下市场参与多方对流通股股民利益的残酷掠夺。从政府管理层对股市的执政思路与行为上看,其错误是将股市当做了执政目的性极强的金融玩具,并没有把股市当做一个产权交易平台来建设。

  中国股市股权分置问题是个大概念,是由以上市场结构缺陷衍生出来的各种现象的总合。它不仅是“两种股票被分置交易”的字面意思解释,而且是股票市场的行政垄断管制导致中国股票市场出现事实上的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市场交易分置。垄断管制导致出现价格扭曲,再导致同一家上市公司出现不同股、不同价等各种市场怪现象(见表二)。

  早年在分析中国股市的股权分置问题时,笔者就认为,当前的中国股市是不能够叫做股市的,因为它只有股市之“形”而没有股市之“神”。后来随着我们对于股权分置问题认识的越来越清楚,就发现目前市场各个参与方都陷入了这么一个困局中。

  在近几年的市场运行中,政府管理层把新股发行供应的数量调控误当做监管,在打“兴奋剂”(政策做多)与“抽血”(圈钱)中不断进行跳跃性选择。很长一段时间证监会在给市场打“兴奋剂”与“抽血”中乐不思蜀。股民在“兴奋剂”与“抽血”的反复折腾中,认识到了“政策市”的强大,并开始小心翼翼地投机“政策市”。



十四年股市大事记


  1990年12月19日 上交所成立,股市开放,上证指数从99.98点一直上涨到1992年5月25日的1429.01点,涨幅达1329.30%。

  1992年11月17日 上海联农股份有限公司人民币股票上市,当日沪指跌至386.85点,收盘393.52点。此后一路上行,至1993年2月16日,收在1558.95,涨幅296.16%。

  1993年2月16日 上海老八股宣布扩容,指数从1558.95点一直下泄到1994年7月29日的最低325.89点,跌幅达79.10%。

  1994年7月29日 《人民日报》发表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商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昭示1993年上半年熊市后管理层的坚定信心,引起八月狂潮,俗称“三大政策”。上证指数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涨至1994年9月13日的1052.94点,涨幅达215.33%。

  1995年5月18日 停止国债期货交易,出现三天井喷行情。

  1996年1月22日 指数最低514.16点,此时民间认为宏观调控即将结束。1996年5月2日央行首次降息。此轮行情至1996年12月11日,上证从516.46点涨至1258.69点,涨幅143.71%。

  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指出对于目前证券市场的严重过度投机和可能造成的风险,要予以高度警惕,要本着加强监管、增加供给、正确引导、保持稳定的原则,做好八项工作。从而引发市场暴跌。由1200点附近下跌至865.58点。此后一路上扬,最高至1997年5月12日的1510.18点,涨幅74.47%。

  1999年5月19日 井喷。经过两年调整,在美国股市网络股盛行,机构以《人民日报》社论为背景展开了大幅单边逼空行情。指数由18日的1059.87点到1999年6月30日1756.18点,涨幅65.70%。此后持续了两年大牛市。

  2001年6月14日 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26日国有股减持公司浮出水面。上证由14日最高2245.43点,下跌至2002年1月22日的1348.79点,跌幅39.93%。

  2004年1月31日“国九条”发布,短暂行情持续到2004年4月9日最高1778.22点。

1992年11月17日 上海联农股份有限公司人民币股票上市,当日沪指跌至386.85点,收盘393.52点。此后一路上行,至1993年2月16日,收在1558.95,涨幅296.16%。

  1993年2月16日 上海老八股宣布扩容,指数从1558.95点一直下泄到1994年7月29日的最低325.89点,跌幅达79.10%。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19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26


湘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金岩石:夭折的牛市正在重整旗鼓  
  2004年初,以"国九条"为契机,股指迅速攀升,上证综指从元月不到1500点开始,一口气突破1750点的3年"箱顶",4月最高升至1783点。此后股市突然急转直下,9月跌破3年"箱底",上证综指创1259.43点新低。  
  这是一个中途夭折的牛市,其走势就像升空后紧急迫降的飞机一样,引发了中国证券业自诞生以来最惨烈的生存危机。牛市中途夭折的原因可以有各种解释:可以归结为宏观调控所注入的不确定性;可以归结为证券业生存危机所引发的信心崩溃;也可以归结为德隆事件所揭示的庄股黑幕……但在飞机失事后还没找到"黑匣子"之前,最好还是面向未来寻找新的商机。持续3年的"熊市"在"牛市"的一线光明中途夭折后陷入了更大的困惑,沉寂一时的"千点"论和"推倒重来"论突然又有了市场,一些海外机构的发言人发起了估值标准之争,中国 A股市盈率的制度性高估成了牛市中途夭折的内在原因。如果我们接受这样的判断,那就意味着"熊市"的终结将遥遥无期。但这个讨论混淆了概念,把市场的价值发现和估值标准混为一谈。  
  以市盈率为估值标准是华尔街培训学生的简单讲义方式,而业内人士都知道资本市场一直遵循"价无价",即股票的价格因时、因地、因制度不同而异。脱离"时点"讲估值,永远难以发现任何市场的内在价值,所以说"时点"是华尔街的灵魂。如果以估值标准来否认现实市场中的内在投资价值,我们就会犯常识性的错误,甚至否认证券市场本身存在的合理性。  
  在华尔街工作过的人都知道"亮点50"的概念,自从六、七十年代美国的机构投资者相继推出各自的"亮点50"投资组合之后,"亮点50"就成了机构投资者价值发现的代名词之一。如果我们把美国的"亮点50"和中国 A股以市盈率为标准来比较的话,估值标准的市盈率之争就变得非常滑稽。当年摩根的"亮点50"平均市盈率近42倍,排名第一的是一次成像相机生产商宝丽来,其市盈率是90.7倍,排名第二的是众所周知的麦当劳,其市盈率是85.7倍。在七十年代美国的"亮点50"名单中,主导行业是大众消费,所以有两个"可乐"、两个"胶片"和许多制药公司,这反映了七十年代美国的产业优势。中国目前刚刚进入大众消费时代, A股目前的平均市盈率要比七十年代美国的"亮点50"低很多。再举一个九十年代的"亮点50"为例,汇丰银行搞了欧美各25家,以1995年总市值50亿美元为线来挑选股票,结果美国选出的25家平均市盈率是88倍,名列前茅的都是一些高市盈率的科技股,包括微软、甲骨文、德州仪器和英特尔。在美国,每逢市场涨的时候总会听到估值过高的各种评论,人们通常都把这些评论当作市场的反向指标,因为职业投资人每天寻找的是"亮点50",没有时间讨论估值标准。而有时间讨论的人绝大多数都没有买过股票,这就是华尔街的俗话所说的:"钱多话少、话多钱少"。  
  证券市场和其他商品市场不同,在这个市场上,投资人彼此交易的不是价值和使用价值,而是价值预期。每天待在市场上的有三个行为主体:一是上市公司,二是投资主体,三是证券公司。上市公司是"会说话的商品",所以,上市公司的CEO和CFO们有经营"话语权"、经营预期;证券公司作为市场的价值发现者要经营信心,一方面敦促上市公司有信心兑现他们的预期;另一方面是让投资人有信心来追求他们的预期。因此,如果每天站在市场之外来讨论评估标准,还不断得出结论说这个市场没有投资价值,这不是理论水平高低的问题,而是职业素养优劣的问题。换言之,我们应该像境外的主流机构投资者那样,竭尽全力寻找每个时代的"亮点50"。  
  从这个立场展望2005年的中国股市,应该看到夭折的牛市正在重整旗鼓,市场正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并酝酿着新的牛市情绪。2003年年底,我们预测2004年上证综指在1350--1750点间。以30天均线为标准,2004年至今的实际波动区间为1337--1727点。由于牛市中途夭折,2004年收于该区间的底部,预计2005年市场重心向下移动,以上证综指30天均线计,全年波动区间为1300--1750点。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仍然面临着一个"隐形牛市",但并不排除市场中有结构性的投资机遇。  
  隐形牛市的典型特征是"二八"现象,也就是20%的股票领涨,但拖不动大市。湘财的行业板块分析模型显示,2004年有三大行业共97家公司涨幅超过大盘,其中涨幅最高的是采掘业,其次是交通运输,再次是信息技术。  
  2005年可以预见的结构性短缺行业是"煤电油运"四大行业,但由于 A股市场中没有成熟的油公司,所以我倾向于把"煤电运通"视为2005年可能领先大势的优势产业,从中寻找中国的"亮点50"。"煤电运通"中的"通"指包括传媒在内的IT信息技术产业,该产业在2004年涨幅为23.48%,2005年将开启数字电视时代,这是IT通讯产业的重大变革。  
  综上所述,我们持审慎乐观的态度看待2005年的股市,但以积极探索的精神寻找优势产业中的优质公司。如果华尔街总是停留在不负责任的讨论之中,七十年代美国的"亮点50"就不可能选出当年市盈率高达85倍的麦当劳,也不可能有市盈率高达81倍的迪斯尼。九十年代汇丰的"亮点50"中也不可能有市盈率900多倍的德州仪器。中国的经济成长全球瞩目,与此同时,中国的资本市场却持续低迷,这种不合理的背离现象迟早会改变。   
  上海证券报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0 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文章27


庄股在盘口的任何动作,无非是三种目的:拉抬、洗盘、出货。要在盘口中读懂具体动作的含义,是实战中不可缺少的基本功。      
  拉抬:当庄家在其初期建仓区域内完成吸筹动作后,在大市的配合下,将展开拉升,使股价迅速脱离其成本区,以免更多低价筹码落入他人手中,在盘面上表现为基本脱离指数的干扰,走出较为独立的短线向上突破行情。实战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识别庄家的拉抬动作:    
  一是开盘形态。强庄股在其起跳的瞬间,开盘初20分钟的走势较为关键。如果开市后指数呈惯例的上下振荡走势时,该股股价受其干扰不大,在大盘指数走低时稳固运行于前一日收盘价上方横盘,均价与股价基本保持平行,量比超过1.0,即使有抛单打低股价,也能被迅速拉回盘整区。在此期间,如出现向上大笔提拉的过激动作,要视股价与均价的位置决定买入时机,在股价脱离均价2%以上,均价却无力上冲时,切勿追高买货,短期内股价必将有一个向均价回归的过程,可以在均价附近吸纳。开盘形态的强度决定了该股当日能否走强,从中可以洞悉庄家做当日盘的决心。    
  二是盘中形态。日线图上刚出现突破迹象的个股盘中运行一般都较为稳健,特点之一就是庄家很少将股价再打到均价下方运行,因为当天没有必要做这个动作。如果发现盘中跌破均价回抽无力时,要小心是否开盘形态是一个诱多动作,识别这个动作的要领是诱多形态开盘一小时后必然向下跌破均价走低,显示庄家无心护盘,有意作振荡。所以如果错过了开盘强势的个股,要及时发现摆脱指数振荡而能以温和放量的方式将股价运行于均价上方的个股,尽量在均价附近进货比较稳妥。    
  三是尾盘形态。如当日盘口强劲,会在尾市半小时左右引发跟风盘的涌入,使股价脱离当日大盘走势单边上行,此时庄家会借机大笔提拉,以封死下一交易日的下跌空间。由于此时跟进的买盘都有强烈的短线斩获利润的兑现心理,所以尾盘若在抢盘时出现5%以上的升幅,要小心次日获利盘兑现对股价造成的抛压以及庄家次日开盘借势打压振荡所带来的波动,因此不要在尾市过分追高抢货,以免陷入庄家次日短期振荡给仓位带来的被动局面。   
  洗盘:洗盘动作可以出现在庄家任何一个区域内,基本目的无非是为了清理市场多余的浮动筹码,抬高市场整体持仓成本。盘中庄家洗盘一般有下面两个方式:直接打压、宽幅振荡。    
  直接打压较多出现在庄家吸货区域,目的是为了吓退同一成本的浮动筹码。在盘中表现为开盘出奇地高,只有少许几笔主动性买单便掉头直下,一直打到前一日收盘价之下,持仓散户纷纷逢高出局,在这里,不要简单认为股价脱离均价过远就去捡货,因为开盘形态基本决定了当日走势,庄家有心开盘做打压动作,这个动作不会在很短时间内就完成。较为稳妥的吸货点应在股价经过几波跳水下探,远离均价3-5%以上处,在此位置当日短线浮筹已不愿再出货,庄家也发现再打低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筹码流失,这个位置应该是在洗盘动作中较为稳妥的吸货点,就算当日不反身向上,也是当日一个相对低价区,可以从容地静观其变,享受在洗盘振荡中的短差利润。尾盘跳水这个动作是庄家在洗盘动作时制造当日阴线的一个省钱的工具。盘口表现是在临近收盘几分钟,突然出现几笔巨大的抛单将股价打低,从5分钟跌幅排行榜中可以发现这个动作。这个进货机会不好把握,建议实战中不要抱有侥幸心理去守株待兔地找这样的进货机会。    
  宽幅振荡较多出现在上升中途,容易被操作者误认为是庄家出货。识别这个动作的要领是要观察庄家是否在中午收市前用急速冲高的这个动作。一般在临近中午收市前急于拉升股价都是为了下午的振荡打开空间,此时盘中一般只用几笔不大的买单便打高股价,且冲高的斜率让人难以接受,均线只作略微上翘,这时手中有持仓最好先逢高减仓,因为马上股价就会大幅向均价附近回归,甚至出现打压跳水动作。这种情况下,均价可能任股价上窜下跳而盘整不动,此时均价的位置是一个很好的进出参考点。    
  出货:只要不受情绪影响,出货的盘口表现一般比较容易识别。庄家运用得最多的是高开盘,集合竞价量很大,但股价难以承继前日的强劲势头上冲,掉头向下,放量跌破均价,虽然盘中有大笔接单,但股价走势明显受制于均价的反压,前一日收盘价处也没有丝毫抵抗力,均价下行的速度与股价基本保持一致,因为是庄家集中出货造成的。    
  识别洗盘时下跌与出货时下跌的简单方法是,洗盘时会出现大幅跳水,而出货则不然,前者会在下跌时与均价产生较大距离,且均价对股价有明显的牵制作用,而后者表现为放量盘跌,均价对股价反压力甚大。    
  前一日走好次日大幅低开放量的庄股,是一种较为凶狠的出货方法。一般股价低开3%-5%左右,全日呈小幅振荡走势,均价与股价缠绕,股价回抽前日收盘价无力。这样做的目的一是让前一日的跟风盘没有获利空间,产生惜售心理,盘口非庄家因素的抛压轻,免去不必要的护盘麻烦;二是以较低价格吸引空仓者入货,以达到顺利出货的目的。对于这种走势,持仓者一旦发现,不要抱有任何幻想,走为上策。     
    机构操盘习惯谈    
  一、交易时间的常用知识      
  目前沪深交易所规定,每周一至周五上午9:30-11:30,下午13:00-15:00为交易时间,集合竞价是每个交易日第一个买卖股票的时机,这也是机构大户借集合竞价高开拉升或减仓,跳空低开打压或进货的黄金时间段,开盘价一般受昨日收盘价影响。      
  若昨日股指、股价处于当日最高价位,次日开盘往往跳空高开,反之则低开。当然在连续的单边走势后会发生特殊情况,一般情况下开盘后股价立即单边涨停或跌停的情况出现,预示着该股有消息与信心十足的机构猛烈的单边动力,可以适当的跟进做多或做空,有许多有经验的投资者常常在9:20左右敲键F3,然后敲键+号进入即时成交视窗,一般情况下最先出现的有大手笔竞价成交的个股很可能成为当日的主要做多或做空明星品种,因为一般情况下,大资金的操盘手如在当日有操作计划,都会较早地到证券公司做好准备并较早地做好集合竞价显示出趋向,作为投资者应注意此种股票的短线动向并利用之。另外如果能够把握住意外的无原因的大幅高开或大幅低开的机会则是意外之喜(对于勤快的投资者一年可能会把握5次左右的此类机会)。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预见较大的利多或利空因素参与集合竞价,时间最好应在9:20以前。上午10:00左右将是产生当天集中交易热点的时间,此时昨日尾市走强的品种与部分板块强弱代表股票的强弱度已经显露,而一些职业机构在看清当天的消息面情况后开始演出,此时市场表现将可能是市场全天表现的缩影,只不过会在涨跌幅度上发生量变。由于在中午有电台、电视股评的因素存在(有些股评人士是上午涨就叫好,上午跌就叫空),13:00开盘时容易造成当天的次(最)高点或次(最)低点,此时很容易操作错误,应多看技术指标与冷静思考,14:30左右就是一天主力做多做空的黄金发力时间段,并且决定一天的最终交易涨跌情况,是短线操作的最佳时机,当然在14:30前主力也会经常制造骗线引人上当,投资者可以根据成交量判断。      
  二、当日信息的常用知识      
  一般情况下当天的信息会对一部分个股的涨跌起到一定的影响,如果因为当天的报刊消息影响,第二天召开股东大会影响,头天停牌今天补涨、跌的影响,出现小范围的板块效应的涨跌,投资者不应该追高杀跌顺势操作。因为此类个股通常情况下是一天行情,在弱势中见到此类性质的涨势可对目标股短线减仓,在强势中见到此类跌势不应斩新仓。      
  需要注意的是,在弱势中,配股期临近的个股多数属于下跌加速股,这是因为部分投资者因资金紧张的原因进行逃权操作。      
   另外需要注意指数与板块的轮涨效应,当一个新的指数或板块在下午后来居上后,上午的强势股板块有走弱的危险;一旦B股率先出现较大变化,A股有跟上的可能。      
  14:30-15:00的价量关系通常的特点是小量小跌或小涨,大量大跌、大涨应顺势而为:小量大跌大涨或大量小跌小涨应逆势看待;尾市时有异动的个股属于近期活跃庄股,需要分析其是否存在做多,做空的机会。      
  三、时间周期的常用常识      
  沪深股市的历史显示,通常情况下每周周一的走势结果对全周影响较大,这天的强弱往往预示着机构对近期行情的正常看法,因为绝大多数机构的操作计划都是在周日确立,周一得到较为集中的实施。      
  四阴一阳与三阴二阳是弱势市场与强势市场的特征。一般情况下沪市指数出现连续的3根月阴线后反弹的可能性大,如连续出现5根月阴线,则后市存在着不可小视的暴利机会,应越跌越买。      
  沪深两市的板块强度一般持续时间为8个月,就是说一个明显的大热点经过8个月的运作后,热点中的多数个股可能是杀伤力最强的个股,无论大盘走势再弱(即使是94年上半年)一定会出现新的强势品种,该品种的个数越少,则上涨强度越大,这是职业机构操作的铁律。    
  许多投资者经常对个股盘口的一些特殊现象感到迷惑不解,这里来给大家做一个解析.    
  一.做收盘    
  1.收盘前瞬间拉高------在全日收盘前半分钟(14:59)突然出现一笔大买单加几角甚至1元,几元把股价拉至很高位.    
  [目的]:由于庄家(或主力,以下略)资金实力有限,为节约资金而能使股价收盘收在较高位或突破具有强阻力的关键价位,尾市”突然袭击”,瞬间拉高.假设某股10元,庄家欲使其收在10.8元,若上午就拉升至10.8元,为把价位维持在10.8元高位至收盘,就要在10.8接下大量卖盘,需要的资金必然很大,而尾市偷袭由于大多数人未反应过来,反应过来也收市了,无法卖出,庄家因此达到目的.    
  [例如]:2/28日的赣粤高速,3/19日的岷江水电,均为了突破60日均线的压制收出中阳而尾市一笔偷袭.另一些基金重仓的股在要计算基金净值的那一日为使基金净值提高,曾有尾市瞬间拉高的现象.    
  2.收盘前瞬间下砸------在全日收盘前半分钟(14:59)突然出现一笔大卖单减低很大价位抛出,把股价砸至很低位.    
  [目的]:    
  A.使日K形成光脚大阴线,或十字星,或阴线等较”难看”的图形使持股者恐惧而达到震仓的目的.    
  B.使第二日能够高开并大涨而挤身升幅榜,吸引投资者的注意.    
  C.操盘手把股票低价位卖给自己,或关联人.    
  [例如]:600669鞍山合成98/3/24尾市瞬间跌停,第二,三日涨停,其后从4.4元一路上至19元.另600714山川股份2000/9/27,0681苏常远东99/4/2,等    
  二做开盘    
  1.瞬间大幅高开-------开盘时以涨停或很大升幅高开,瞬间又回落.    
  [目的]:    
  A.突破了关键价位,庄不想由于红盘而引起他人跟风,故做成阴线.也有震仓的效果.    
  B.吸筹的一种方式.    
  C.试盘动作,试上方抛盘是否沉重.    
  [例如]:600313中农资源2001/4/6;0681苏常远东99/3/29;600725云维股份99/12/6等    
  2.瞬间大幅低开-------开盘时以跌停或很大跌幅低开.    
  [目的]:    
  A.出货.    
  B.为了收出大阳使图形好看.    
  C.操盘手把筹码低价卖给自己或关联人.    
  [例如]:600790轻纺城98/11/17;0635民族化工2000/10/18;0409四通高科2000/11/14    
  三.盘中瞬间大幅拉高或打压    
  类似与前者,主要为做出长上,下影线.    
  1.瞬间大幅拉高-------盘中以涨停或很大升幅一笔拉高,瞬间又回落.    
  [目的]:试盘动作,试上方抛盘是否沉重.    
  2.瞬间大幅打压-------盘中以跌停或很大跌幅一笔打低,瞬间又回升.    
  [目的]:    
  A.试盘动作,试下方接盘的支撑力及市场观注度.    
  B.操盘手把筹码低价卖给自己或关联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0 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参考文章28

作为一名成熟的庄家操盘手,其相应的做盘思路都会相对灵活而绝不拘泥。因为股市瞬息万变,操盘手法若不顺势应变,则往往容易遭致被动。尽管有时会碰上越是简单越是臭招而战果却越是辉煌的情况,但其实质却仅仅是一种没有遇到强硬对手而已。具体分析起来,庄家操盘手在运用一些惯常的做盘手法的同进,偶而也会运用一些特技,且具体如下:?  
    
  1、拆庄。在进货阶段如果有人碰庄,则应立即果断地把股价拉起,对方若下砸则通吃,从而加快进货速度;对方若抢货则暂且观望,然而再视对方的资金实力和进货数量来调整自己的操作策略。?  
    
  2、冻筹。在拉升阶段的出货意识是不容放松的,此时只须用少量资金滚动拉抬并制造有明显规律的走势,即可以吸引到不少买盘来增强市场买气,然后再突然改变原有规律进行逆势派发,从而在加快自身派货的同时,也更好地把市场上的很大一部分短线筹码冻结了起来。 ?  
    
  3、作势。当遇上大盘大跌时,正常的操作手法已不能适用。经时如果资金充足,则应果断坚决地逆势将股价拉起,以求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抛压,并待大盘走稳之后再想其他办法脱身;此时如果资金缺乏,则应在下方多价位埋下大手笔买单,然后再尽全力下砸,以求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也降低抛压,但若尾市大盘企稳的话,则必须果断的将股价拉起,或在第二天再以跳空高开来拉起股价。?  
    
  4、借图。 如果在前期曾有某只庄股的走势倍受市场关注,那么在运作自己控筹的个股时可以模仿该庄股的走势,这样容易引起大量的跟风盘,但在后期的关键阶段应夸张地运用这种趋势性走势,从而达到吸筹或派发的真正目的。譬如1998年深锦兴借轻纺城的跳水走势完成震仓、1999年长城电工借华资实业的逼空走势完成出货等案例,都是经典性的,值得后事来者反复研析。   影响市场的因素发生作用的最终结果就是投资者的交易行为?而投资者的交易行为最终要通过成交量和股价来实现?因此?量价关系涵盖了市场的一切信息。量价关系的状态不仅是市场运动的现实反映,而且还预示着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研判市场趋势必须要抓住量价关系这一本质。目前多数投资者热衷于用技术指标研判后市,但很少有人能预测得准确。这是因为,技术分析指标作为表达量价关系的一种形式,很难全面客观地反映量价关系的本质特征,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因此,我们只有全面正确地把握量价关系的本质特征,才能准确地把握市场的运行趋势。市场运行在量价关系上有如下规律:  
    
  1、和谐的量价关系是市场运行趋势得以保持的必要条件。量价关系的和谐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价升必有量增、价跌必有量减,违反这一规律必使市场的趋势发生改变。  
    
  二是在某一时期内市场的成交量与股价之间的关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即两者的增长与衰减应保持同步,任何一方变化的速度过快都会导致市场运行方向的逆转。比如,1999年6月25日,沪指经过28个交易日连续上涨,成交量达到443.13亿元之巨,6月29日沪指再创新高,而成交量未能继续放大,只有342.97亿元,违背了上述价升量增的规律,因而1999年6月30日起,沪指发生大幅度回落,我们将这种价升量减的现象称为量价背驰。这是市场见顶的重要信号之一。  
    
  再如2000年2月14日,沪指暴涨140点,而成交量只有256.84亿元。比其前一个交易日成交量225.48亿元放大不过两成,这种股指升幅剧增而成交量升幅较小的现象也违背了上述量价关系规律中的同步增长规律,因而导致了沪指此后近一个月的大幅震荡调整。  
    
  2、成交量的峰值和股价峰值相伴而生,前者在先,后者居后。如果市场牛市波段的形态是先慢后快,则成交量峰值出现之后会立即出现股指的峰值(顶部)?反之,如果牛市波段的形态是先快后慢,则成交量峰值出现之后,股指的峰值(顶部)相隔一段时间之后才会出现。如2000年1、2月间的牛市波段为先慢后快型,2月17日,沪指创下1770点高位,成交量放大到499.13亿元的天量,成交量的峰值与股指的峰值几乎是同时出现。而1998年3月末至6月初的牛市波段是先快后慢型,成交量的峰值在4月9日(124.92亿元?就已经出现,而股指的峰值(顶部)1422点1998年6月4日才出现,相隔了40个交易日。  
    
  上述量价规律不仅是我们研判股指运行趋势的有效法则,而且还是我们透视个股庄家动作的法宝,例如某一个股持续缩量上涨或某一个股持续缩量下跌过程中突然有成交量放大的现象,都说明违反了价升量增或价跌量减的规律,因而必为庄家所为  

  庄家做庄过程中一般有吸货、洗盘、拉升、派发等几个阶段,大家最关心的是建仓,若某股刚刚处于建仓阶段,此时介入犹如啃未长熟的青苹果,既酸又涩;若某股处于拉升末期,此时买入犹如吃已过保鲜期的荔枝,味道索然。了解主力吸货的特征与周期,有利于在庄股将要“瓜熟蒂落”之际及时采摘。  
    
  大家都有直观的感觉,表现良好的个股前期都有段较长的低位整理期,而拉升期或许仅仅十几个交易日,原因在于主力吸货耗时较多,正常状态下吸货期都在一个季度左右,具体来说,某一庄股吸货时所耗的时间与盘大小、庄家的操作风格、大盘整体走热有密切的关系,投资者对不同的个股可根据以下的方法判断:  
    
  1、 对新上市的个股可关注上市数天内、特别是首日换手率。新股上市首日成交量大,应是庄家有意将其作为做庄目标,一般都会利用上市首日大肆吸纳,完成大部分的建仓任务。南方建材(0906)流通盘仅3600万,1999年7月7日上市当天成交2500万股, 换手率高达70%,上市三天共成交5100万股,换手率达145%,如此短的时间内出现大幅换手,没有庄家的掺和难以想象的。该股在低位盘整数个月之后便缓慢回升,投资者可进一步确认庄家已在上市后数天内完成建仓,剩下 的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拉升时机了。 与南方建材几乎同时上市的西藏药业(600211),走势与之极为相似。  
    
  2、 建仓完成时通常都有一些特征,例如股价先在低位筑一个平台然后再缓缓盘出底部,均线由互相缠攻逐渐转为多头排列,特别是若有一根放量长阳突破盘整区,更加可确认建仓期完成,即学位针进入下个阶段。深天健(0090)1999年7月21日上市,当天换手率65%,其后稍稍回落便在17-19元之间横盘整理数个月,近期该股缓慢盘出底部,成交不断增大,建仓期完成。  
    
  3、 从该股低位整理的时间长短判断。总的说来,盘整的时间越长,主力越有时间从容进驻, 例如西藏圣地(600749)自1月起在胝位反复整理,期间曾数次大幅放量,分别是1999年1月、3月、6月,目前又出现价量配合向整体箱顶冲击,表明前期建仓工作准备充分,主力跃跃欲试。  
投资者需注意,主力建仓完成并不等于会立刻拉升,庄家拉抬通常会借大盘走强的东风,已完成建仓的主力通常采取沿某一价位反复盘整的姿态等待拉抬时机,如去年江泉实业已在13元附近整理数个月,因大盘走势偏弱,主力并未找到“下手”机会。  

  除了在上市公司公布的公布信息中可以找到庄家的信息外,我们还从股票交易所公布的公开信息中找到庄家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有时具有动态成份,反而可以把庄家看得更真切和更彻底。中国证监会规定,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所在每个交易日结束后都应公布涨跌幅在7%以上的前五名个股的买卖券商名单和买卖金额数值,投资者可以券商提供的股票分析软件中或某些公布出售的报刊中找到这些资料,如果是有心人,并充分利用资料进行对照和分析就可确定某些个股的潜伏庄家名单以及这些庄家的持股量或出货量,并能动态地观察到某些股票的多空分布和多空征战情况,从而做到心中有数,并进而打好有备之仗。  
    
  如我们从2000年3月20日上交所公布的行情资料中很方便地知道当天的龙头股份(600630)涨停,并进而寻找到公布信息中南方证券南京地区营业部在当日做了很多交易,如南方证券南京成交4929万元(排名第一),南方证券南京金桥成交1811万股(排名第二),南方证券另一南京营业部成交494万元(排名第五)。因此可以初步确定,当时的龙头股份炒作主力是南方证券。如此一个大庄家的面貌不是就暴露在大众面前了吗?做股票有时类似于打仗,庄家为了不被众多投资者知晓,常常采取各种隐蔽的方法去掩盖自己的踪迹,于是投资者就有必要运用各种方法去侦察和寻探。除了上面介绍的一些公开披露的信息外,我们还可以从一些个股配股缴款分时纪录中找到庄家的一些蛛丝马迹,如啤酒花(600090)在2000年3月2日开始除权和缴款,缴款期从3月2日-3月15日,在缴款期中我们发现不时有大手笔进行缴款,这种缴款一次数量之大绝非中大户所为,如此可以断定是该股庄家在缴款,我们从缴款的集中性和巨量性可以间接地算出该股庄家的大约持仓量。从而确定该股有大庄探盘。果不其然,啤酒花在缴款期间和缴款后即进入主升阶段,这种上扬必定是有庄家拉升所致。如此,一个庄股又浮出了水面,只要做有心人,还愁找不到有实力的庄家吗?  

  在盘整市中,可以技术支撑位作为参考止损点。常见的技术形态有箱型、头肩型、三角型、M型等,当个股(大盘)形成上述形态之后,其构筑时间越长,技术上一旦突破,有效性就越大。实战中,例如(600207)安彩高科从1999年9月10日开始至11月19日在12—14元一带做了两个月之久的箱体整理,11月22日股价突破向下、拉出长阴,击穿箱体底部,应该止损;又如(0018)深中冠,在1999年6月9日与6月30日构筑了一个标准的M型,股价于6月30日出现向下穿颈线位,理应止损出局,由此避免了以后的损失。其次,止损点设置要考虑大盘的因素。大盘猛挫时,个股难以幸免,大部分人都被深度套牢,此时忍耐是金,止损点比平时要低。大盘一路阴跌,有走熊市的可能,止损点要高,等不到反弹就认错出局。大盘盘整或处于强势,止损点可以相对低一点,因为上涨可能性较大。如果市场上主要是个股行情,就可以少考虑大盘影响。第三,止损点设置要考虑入市时机。如果是在涨了一倍以上后再买入,止损点要高,哪怕是被震出也无怨无悔。因为这时只要是真的掉头向下,一年半载都难回到这个价位。如果是在刚启动时进入,则止损点可定得低一点。因为主力在拉升之后有可能会洗盘,既然买入,看好中长线,可以陪主力洗一把。第四,止损点设置要针对不同类型股票而言。一般情况,绩优股、高价股、大盘股由于主力控盘能力相对较弱,比绩差股、低价股、小盘股止损点设置要高一些。前者下跌往往以阴跌方式出现,速度慢;同样,下跌速度慢,反弹速度也慢。因此,一旦出现转势信号,最好放弃侥幸心理,及时止损出局。如(600104)上海汽车、(0800)一汽轿车在1999年9月下旬出现平台破位,跌穿中期趋势线,则难以扭转;相反,后者涨跌速度都很快,主力为了抬高其它投资者持筹成本,洗盘震仓力度很大,连续跌停也不奇怪。如(600793)宜宾纸业,在拉升之前于去年1999月12日曾出现强烈洗盘,此后在6月、9月又二度出现大幅震仓。由于股本小、股性活,在这种情况下,止损点应设得相对低一点。其实,止损并无定式,重要的是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平衡各种因素,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设置止损点。设置止损点之后,自己一定要有决心和毅力去执行,设定止损价,就是为了克服人性中的侥幸和犹豫,避免情绪干扰。当然,止损点也并不是万能的,也有错的时候,这就要求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如果你真正做到了上述几点,那你与胜利已距离不远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1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
Originally posted by vshui at 2004-11-30 17:31
3、估值与世界真正接轨。估值一定要合理,不能因为我们现在的估值高就说中国估值就应该高,这是什么逻辑,明显不合理吗?

错误!!!

发行股票的时候:[股值] 合理吗???  


支持!!!!

很精明的人到了股市就成为了傻子

一个简单的常识就可以识破这个骗到不少人的小骗局
如果你一个人投入成本 准备做生意  中间没有犯任何错误  但有人非要你打7折卖给他 你愿意把100万的资本30万或20万卖给他吗?


说的很直白了  4元多的发行价的中国石化A和1元多的H股票当然是高估了 但不能非要把中国石化A打压到1元多去买给别人  如果非要说4元多的中国石化A高估 请进行股权解决 也就是一个4元多的A股应该是3股  这样也就喊不出高估的话了


没人愿意把100万的干净的 赚钱的资本  但就有人这样喊 糊弄股民  可笑的是还不少这样的股民被洗脑`~~~~~   现代阿Q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3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30

各类理论最大的缺陷:新手必读

1.忽略市场并不总是处于有序状态。将一切变化归纳为可以预测,甚至将偶然性事件进行努力分析,如此得出的结论在下一次操作中很可能遭受覆灭的结果。
  2.很多理论着眼于局部的研究,忽略股市存在以及人们参与股市的基本因素,从而产生幻觉:是因为自身的分析导致了大牛市或者大黑马,却根本没有想到是因为牛市或黑马的悄悄到来造就了你的正确分析!恰恰是本末倒置的想法,而许多人却不自觉。如同很多书籍在介绍成功者的时候始终强调是他掌握了一种秘诀,从而获得成功,却没有注意不过是大牛市造就了聪明人的运气。
  3.许多理论强调了不变,始终以固定的形式去研究多变的市场。头脑僵化者则无法脱身,我经常看到许多论坛有人哀叹跟着政策跑怎么总是错?就是这种写照。
  4.又有许多理论始终在神话自身,强化学习者的崇拜意识。这些理论过于强调技巧,却最大程度忽略了人最大的弱点。我这么些年的努力发现,人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到了一定阶段后再怎么努力也难有寸进。很多人孜孜以求的研究短线操作技巧,好象有所进步,却不知这些年的努力在整体看来却没有任何进步,这里深入一点,那里退步一点,做的只是无用功。他们忽视整体的力量,总是试图用个人的力量去战胜整体,于是逆市操作这种危险的举止被赋以新的内容:新的赢利模型。其实这种尝试即使对于高手来说也常常是失败的举动。
  5.各种理论突出的一点是强化自身间接诱导学习者参与频繁交易。这种现象十分常见。人们总觉得自身掌握了股市的奥妙,在利益驱动下不断的交易,以至于陷身进去后对于大的趋势变化毫无分辨能力。不少人告诉我总是今天赚明天亏。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4 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30

[转帖]股市下跌的根本原因
文章提交者:观音观盘 加贴在 经济风云 凯迪网络 http://www.cat898.com

在今天"积极稳妥发展资本市场高级论坛"上,湘财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研发中心陈学荣的发言非常精彩,一针见血地指出,股市下跌的根本原因,值得一读

中国证券市场正在经历一次空前的考验,中国证券市场建设的参与者正在经历一场异常的洗礼。这次考验始于2001年6月,这场洗礼已经历时42个月。
在这42个月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让我们一起来回顾:
在这42个月里,上证综指从2001年6月14日的2245点跌到2004年12月20日的1275点,跌幅高达43%,为同期国际资本市场所罕见;期间,上证综指长期在1300点至1700点之间箱型徘徊,时间长达38个月,为中国证券市场历史上所空前。(参见图表1:上证综指近年走势周K线图)


42个月前,中国证券市场1111家A股上市公司,流通市值17000亿元,总市值54300亿元,42个月后的今天(以12月10日计),这1111家公司除了有26家公司退市或合并外,流通市值已缩水48%,减少到7500亿元,总市值已缩水47%,减少到25400亿元!这意味着在这42个月里,参与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直接亏损7900多亿元(没算手续费与交易印花税),有25400亿国民财富在证券市场里悄然蒸发。(参见图表2:2001年6月14日前上市今天仍在交易的1085家A股公司概况对照表)
25400亿元,相当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需要花三年时间才能创造的利润总额(2003年为8152亿元);25400亿元,可建1016万所希望小学,让当今中国的所有适龄儿童都不再因为经济原因而辍学;25400亿元,可植树5080亿棵,如果每两米一棵树,这些树可绕地球25圈。


在这42个月里,证券市场基本功能明显萎缩。先说融资,2000年股市直接融资曾达2103亿元,2001年以来一直在1000亿上下徘徊,今年才1184亿元,只相当于四年前的55%(参见图表3:中国证券市场近年筹资额统计表)。1996年中国金融市场直接融资与融资的比例是1:9(参照美国9:1),而2003年,中国直接融资的这个比例已经下降到0.4:9.6。


再说改制功能,二级市场的低迷制约一级市场,已影响到事关整个金融改革大局的国有银行改制上市进程,而金融改革的滞后,无异加重了金融机构的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还有投资交易功能,今年沪深两市交易量已从2000年的6万多亿元缩减到不到4万亿元,新投资者入市愿望淡薄,沪深两市新增开户人数连续两年停留在150万的低水平上,而这个数字在2001年曾达849万之众,2000年更是超过1000万。(参见图表4:中国证券投资者近年新增开户数统计表)

在这42个月里,多种不稳定因素不断催生。投资者由于大面积亏损,普遍心生怨气,极端行为和局部冲突等时有发生;券商连续全行业亏损,被托管公司接二連三,金融资产质量的恶化直接威胁到国家金融安全与社会稳定。
那么,究竟为什么在中国经济持续多年高速增长、国家政策接二连三唱多、老百姓投资意识与日俱增、国际资本蜂拥而入的今天,证券市场会如此熊气弥漫呢?毫无疑问,个中原因错综复杂,其中不乏制度性因素和周期性原因,也不乏“新兴加转轨”阶段里不可避免的客观成份,但是,每一位真正关注和关心中国证券市场的有良知、负责任、讲常识的人士都不难发现,Sample Text三年多来,仿佛总有一只无形之手在左右沪深市场的走势。
2001年上半年,中国证券市场突破三年多箱体顶部,创下历史新高。就在这时,有一只无形的手,他们高举市盈率大旗,不厌其烦地揭示中国股市泡沫太多,没有投资价值。在轰轰烈烈的市盈率大讨论中,在“中国股市市盈率太高”、“中国股市没有投资价值”等观点以及“赌场论”、“黑市论” 、“推倒重来论”和“千点论”的影响下,6月中旬股指急转直下,一泻千里。
2002年上半年,当上证综指触底1300多点后酝酿反转时,又有一只无形的手,他们以分红率为唯一依据,不厌其烦地揭示中国股市仍然没有投资价值。在铺天盖地的分红率大讨论中,在诸如“中国股市分红率太低,没有投资价值”,“没有分红的市场,市盈率再低也不具有投资价值”等观点声中,市场失去了上行动力,重陷低迷。
今年秋天,宏观调控初见成效,沪指成功探低1300点后正欲上行,又是那只无形的手,不厌其烦地揭示中国股市还是没有投资价值,这次引用的理论依据是估值标准。在“估值标准要与国际接轨,股票价格也必然接轨”,“A股价格要向H股看齐”等观点的影响下,重聚的人气被再次打散。
透过这三场大讨论,不难发现那只无形之手具有以下几大特点:
第一,海外色彩浓重。从市盈率大讨论到估值标准大讨论,那只无形之手的主要代言人,他们服务的多是海外机构,他们运用的是海外逻辑,分析中国证券市场时的参照系无一不是海外证券市场、特别是美国证券市场。
第二, 一味单向唱空。在历时三年多时间里,那只无形之手只奏一个调子,即唱空中国证券市场。无论是市盈率讨论、分红率讨论,还是估值标准讨论,揭示的都是同一个结论:中国证券市场没有投资价值。由此,中国本土的优质企业纷纷到海外上市,如中国最具成长性的通信业和保险业,其资本市场的话语权都控制在境外资本手中。
第三,杀伤能力强大。无形之手的威力不仅体现在中国证券市场本轮调整的加剧或延长上,而且还体现在对舆论导向的影响上。三年多来,那只无形之手在相当程度上抢占了舆论的主动位势,经常占据大量媒体的主要版面,严重混淆视听,从舆论上左右、动摇了中国本土市场的投资信心。今天,中国证券市场“不规范”、“有泡沫”、“缺投资价值”诸如此类的话,许多人、包括那些从未参与过证券市场投资的老百姓都往往能脱口而出,大大牵制或抵消了“国九条”及其落实措施的政策效应。
第四,行动一步一拍。回头看这三年多来的市场走势,我们可以发现市盈率标准、分红率标准和估值标准的提出不象偶然,时点的选择也非随意。股指高时,在市盈率上做文章,市盈率降低后,就在分红率上做文章,然后再在估值标准上做文章,一步一拍,全面揭示中国证券市场没有投资价值,始终唱空中国证券市场。
第五,概念似是而非。从市盈率、分红率到估值标准,无形之手使用的理论武器样样都是金融投资学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本概念,但他们在运用时,却赋予了这些概念以不正确或不准确的内涵。例如市盈率概念。众所周知,市盈率是衡量股票价格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但这一指标绝不是唯一的,更不是划一的。国际资本市场的客观现实告诉我们,不同的企业可以有不同的市盈率,如蓝筹股与成长股的市盈率标准就不同;不同的行业可以有不同的市盈率,如钢铁行业、零售商业和计算机行业的市盈率标准也不同;不同的市场可以有不同的市盈率,如纽交所的上市企业市盈率就不同于NASDAQ挂牌公司;同一公司在不同市场周期的市盈率也不尽相同。与国外成熟证券市场相比,中国证券市场尤其特殊,因为它是一个新兴市场,它有三分之二的股票尚未流通,它的市盈率统计口径与国际市场没有可比性。沪深两市采用的是综合指数平均市盈率,而海外证券市场采用的多是成份股指数市盈率,如标准普尔500指数市盈率、NASDAQ100指数市盈率、巴黎证交所CAC40指数市盈率、香港联交所恒生指数市盈率,等等。如果说,市盈率高就没有投资价值,那美国投资者就不会在70年代买85倍市盈率的麦当劳和81倍市盈率的迪斯尼,也不会在90年代买90倍市盈率的德州仪器和200多倍市盈率的微软。
再说分红率标准。毫无疑问,分红是上市公司的基本义务,分红的多少是衡量一家公司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但分红率绝对不是证券市场投资价值的唯一指标。经济学基本理论早已写明,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除红利外,还有二级市场价差收益、通胀和汇市等风险的规避作用,以及投资组合的优化功能,等等。即使就红利而言,其标准也决不是简单划一的。不同成长阶段的公司,分红率标准并不一样。对成长型公司,人们更多的强调企业的成长性;对成熟企业,人们才注重分红率。不同的税收环境,分红率标准也不一样。一个国家证券红利税赋高,其证券市场的分红率相对就会低;相反,税赋低,分红率相对就会高。另外,分红率的高低还与企业赢利能力大小和投资项目多寡等因素密切相关。
至于估值标准,毋庸置疑,无论在成熟市场,还是新兴市场,证券投资都有一个基本的估值标准。股价是宏观因素、中观因素和微观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供求关系和行为心理,绝对价格和比较价格,赢利能力和分红能力,成长性和风险性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市场环境不同,时点不同,各种因素的作用或影响各异,再加上市场与市场之间在交易制度、文化背景信息披露等方面不可避免地存有差异,因此,相同的估值标准并不等于一定会产生同一个市盈率水平和同一个股票价格。美国、日本、法国、香港等证券市场都是完全开放的市场,其市盈率水平各不相同,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图表5:全球主要资本市场市盈率比较
时间 标准普尔500指数 纳斯达克100指数 日经225指数 香港恒生指数 澳大利亚200指数 上证A股 深证A股
2001.6.14 28.24 NA NA 18.31 20.24 56.26 75.58
2004.12.1 20.1 35.6 42.35 17.79 26.98 28.1 33.84
数据来源:Bloomberg


更重要的是,估值标准只是市场价值发现的参照标准,绝对不等同于投资价值。在一个成长性市场,其实际市盈率一定会高于估值标准,市场极具成长性的投资机会也一定会高于估值标准。所以,市场的估值标准绝对不等于投资的价值发现,即投资者往往会投资于市盈率高的未来预期产品,这就是虚拟资本交易最具吸引力的市场法则。实际上,即使按照所谓的估值标准,中国很多优质企业的估值标准已经接近或低于海外。(参见图表5:中国重点上市公司与国际平均水平的估值比较)


图表5:中国重点上市公司同国际平均水平的估值比较
行业 04P/E 05P/E 行业 04P/E 05P/E
国际 中国 国际 中国 国际 中国 国际 中国
原料药 18 19 16 14 石油 11 13 11 10
高速公路 26 20 23 17 石化 18 15 12 12
造纸 18 20 16 13 化肥 18 19 13 16
钢铁 6 7 7 5 房地产 22 13 20 11
汽车 10 10 9 8 电力 14 16 13 13
水泥 13 13 11 13 白酒 17 22 15 19
玻璃 15 17 14 16 电信运营 16 18 14 15
资料来源:湘财荷银基金公司统计


那么,为什么有人要无视理论研究的基本常识,无视市场运行的基本法则,将中国股市的综合平均市盈率与国际股市的成份股市盈率作偏颇的类比呢?为什么他们会无视证券市场的普遍原理,在分红率标准上如此极端呢?为什么他们会无视全球股市客观现实,将估值标准与股票价格、投资价值混为一谈呢?是因为他们在海外从业时间不够长、理论功力不够高,还是专业知识不够丰富?显然都不是。
就在那只无形之手一而再、再而三地唱空中国证券市场,揭示中国证券市场没有投资价值的同时,海外金融机构却掀起了一股进军中国的热潮。近几年来,法国巴黎百富勤、高盛、大和等海外投资银行先后来华组建合资证券公司,德国安联集团、美国国际集团、英国本森银行、澳银集团等国际金融财团争相来华投资组建合资基金公司。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已经有14家合资基金公司正式成立,占基金公司总数的三分之一。继2003年中国开始QFII试点以来,汇丰、瑞银、摩根士丹利国际、德意志银行、花旗环球等国际财团蜂涌来华排队,先申请QFII资格,再争抢投资额度,有了第一份额度又希望追加更多的额度。
那只无形之手在国内的唱空行为也与国际金融机构在海外高调唱多中国证券市场形成了鲜明对照。无论是摩根大通、瑞银集团,还是高盛证券,国际金融财团们在海外向投资者推介中国时,无一例外地唱多,QFII投资额度供不应求就是它们唱多中国证券市场的直接结果之一。
那只无形之手的主要代言人在中国的唱空行为还与他们服务的海外机构在中国的做多行为形成强烈反差。例如,正当美国的一家金融机构亚洲区研发主管在中国媒体上大谈中国房地产泡沫之时,他服务的机构旗下两大房地产基金正在大举进入中国;某欧洲金融机构的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唱空中国证券市场之时,正是他服务的机构一再申请提高其QFII额度之时。
中国证券市场是一个十分年轻的市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市场。毫无疑问,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只有不断开放,不断学习成熟市场的经验,不断完善自身制度的建设,中国证券市场才能更加充满希望和前途。但是,在中国证券市场开放过程中出现的 海外有形机构“坚决做多”与国内无形之手“绝对唱空”的冰火现象,值得高度关注和重视!那只无形之手的作为、动机与影响,值得高度警惕和防范!它关系到中国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成败与健康发展,关系到中国证券市场乃至整个大金融市场的稳定,关系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国家利益和国家战略大局。
今天,中国证券市场的基本面正在发生重大而积极的变化。“国九条”的颁布及其贯彻落实,明确了证券市场的政策因素。上市公司的基本素质大大提高,沪深两市的市盈率已降到比一些国际成熟市场更低的水平(参见图表6:全球主要资本市场市盈率比较);上市公司业绩持续增长,以沪市为例,上市公司2003年比2000年主营收入增长181%,利润总额增长123%,今年还将增长30%;上市公司运作不断规范,沪市变更募资投向的上市公司已经从几年前的285家减少到几十家;上市公司分红率明显提高,沪市2003年分红公司达到60%,其中有244家公司连续三年分红,有85家税后股息率已经超过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参见图表7:全球主要资本市场年股息收益率比较)。完全可以说,中国资本市场的确已经进入难得的发展时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图表6:全球主要资本市场市盈率比较
时间 标准普尔500指数 纳斯达克100指数 日经225指数 香港恒生指数 澳大利亚200指数 上证A股 深证A股
2001.6.14 28.24 NA NA 18.31 20.24 56.26 75.58
2004.12.1 20.1 35.6 42.35 17.79 26.98 28.1 33.84
数据来源:Bloomberg



图表7:全球主要资本市场年股息收益率比较
时间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 标准普尔500指数 纳斯达克100指数 日经225指数 香港恒生指数 澳大利亚200指数 上证A股 深证A股
2001.6.14 1.6786 1.2827 0.0601 0.6963 2.3581 3.0551 0.5963 0.5648
2004.12.1 2.2791 1.9632 1.0946 0.9603 3.0709 3.4769 1.6704 1.2971
数据来源:Bloomberg


检索历史,展望未来,每一位对中国证券市场有责任、有良知、有常识的人,都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中国证券行业是当然的朝阳行业,中国资本市场是极具投资价值的市场,它最终要与政府的决策共振,与投资者的财富共增,与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同步,与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日益崛起而同行。
太阳出来了,一切无形的迷障都将逃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4-12-25 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32


计划篇  

  第1条成功的密码是:简单的动作,不断的正确重复  

  第2条操盘的精髓是:谈笑间用兵,强于紧张中求胜  

  第3条没有计划不要上班,没有计划不要下单  

  第4条顺势是最好的计划,逆势是最坏的神话  

  第5条你不理财财不理你,你不用功迟早破功  

  第6条懂得对作才能作对,不懂对作就会乱作  

  第7条谈笑间可以作波段,紧张中只能玩短线  

  第8条盘前要有交易计划,盘中不要听人比划  

  第9条沙盘推演事前排练,知己知彼百战不厌  

  第10条搜足资料市市如料,按表操课无所不克  

  两极篇  

  第11条强不再强防转弱,弱不再弱会转强  

  第12条不要企图猜头部,不要意图摸底部  

  第13条假突破防真跌破,假跌破防真突破  

  第14条利用恐惧回补买,利用贪婪卖出空  

  第15条高档观察强势股,没有强股会转弱  

  第16条低档观察弱势股,没有弱股会转强  

  第17条涨幅满足是利空,跌幅满足是利多  

  第18条量缩涨潮会见底,暴量退潮易见顶  

  第19条赢家常套在低档,一旦反转开始赚  

  第20条输家常套在高档,一旦反转开始赔  

  涨跌篇  

  第21条趋势不容易改变,一旦改变,短期不容易再改变  

  第22条低点不再屡创前高是涨,高点不再屡破前低是跌  

  第23条上涨常态不须预设压力,下跌常态不要预设支撑  

  第24条涨升是为了之后的跌挫,跌挫是为了之后的涨升  

  第25条上涨常态找变态卖空点,下跌常态找变态买补点  

  第26条涨升过程一定注意气势,跌挫过程不管有无本质  

  第27条上涨常态只买强不买弱,下跌常态只空弱不空强  

  第28条多头空头是一体的两面,如男孩女孩要平等看待  

  第29条涨就是涨顺势看涨说涨,跌就是跌顺势看跌说跌  

  第30条涨跌趋势都是我们朋友,懂得顺势就能成为好友  

  量价篇  

  第31条每根K线都有意义,每根K线都是伏笔  

  第32条量能比股价先苏醒,也同时比股价先行  

  第33条涨升中的量大量小,是由空方来作决定  

  第34条跌挫中的量大量小,是由多方来作决定  

  第35条多空的胜负虽在价,但决定却是在于量  

  第36条天量如果不是天亮,就要小心天气变凉  

  第37条地量可以视为地粮,你可把握机会乘凉  

  第38条量能是股价的精神,股价是量能的表情  

  第39条高档量退潮防大跌,低档量涨潮预备涨  

  第40条量大作多套牢居多,量小作空轧空伺候  

  时机篇  

  第41条市场并没有新鲜事,只是不断地在重复  

  第42条股市赢家一定会等,市场输家乃败在急  

  第43条看对行情绝不缺席,看错行情修心养息  

  第44条聪明的人懂得休息,愚笨的人川流不息  

  第45条低档你我都可投资,高档大家只能投机  

  第46条强势股不会永远强,弱势股不会永远弱  

  第47条利用停损停利机制,避开风险反向操作  

  第48条利空出尽反向买补,利多出尽反向卖空  

  第49条均线纠缠三角尾端,都是大好大坏前兆  

  第50条股市所有金银财宝,统统隐藏在转折里  

  买卖篇  

  第51条不要用分析的角度操盘,而要以操盘的角度分析  

  第52条拒绝未符合条件的旨令,只作主轴方向的多空单  

  第53条拒绝大盘掌控我的多空,只作自己风险利润主宰  

  第54条如果你莫名其妙赚到钱,迟早也会莫名其妙赔光  

  第55条在线型最好时卖出多单,在线型最差时注意买讯  

  第56条要善用涨升过程的回档,因非跌挫即是加码时机  

  第57条要善用跌挫过程的反弹,因非涨升即是加空时机  

  第58条线下只抢短主轴在作空,线上只短空主轴在作多  

  第59条赚钱才加码赔钱不摊平,正确的动作不断的重复  

  第60条买前不预测买后不预期,只按表操课不必带感情  

  赚赔篇  

  第61条如果是在涨势,作多一定会赚  

  第62条如果作多不赚,就不是在涨势  

  第63条如果是在跌势,作空一定会赚  

  第64条如果作空不赚,就不是在跌势  

  第65条赚钱才有波段,赔钱当机立断  

  第66条赚钱才能加码,赔钱不可摊平  

  第67条赚钱才是顺势,赔钱乃因逆势  

  第68条赚钱的人有胆,赔钱的人会寒  

  第69条向赚钱者取经,向赔钱者取财  

  第70条先看可赔多少,再算可赚多少  

  避险篇  

  第71条不必害怕投资风险,只怕风险未被控制  

  第72条只要我能避开风险,我就一定能赚到钱  

  第73条在你想要赚钱之前,先估可以赔多少钱  

  第74条亏损本就无法避免,作一个懂输的赢家  

  第75条不可动用生活费用,不可超过自己能力  

  第76条不可让获利变亏损,不可放任亏损继续  

  第77条不可摊平亏损单子,遵守分批进场原则  

  第78条遵守分散风险原则,遵守停损停利原则  

  第79条空间停损控制纵轴,时间停损掌握横轴  

  第80条拨获利到另一户头,画自己资金K线图  

  灵活篇  

  第81条即使赢不了也绝不要赔,即使赔钱了也尽量要少  

  第82条抢银行的人最懂得停损,想抢短线者最好学抢匪  

  第83条来到停利点时你不要贪,出现停损点时你不要憨  

  第84条小停损常常只是挨耳光,大停损通常可能断手脚  

  第85条当你不怕输你就不会输,当你只想赢你就不会赢  

  第86条如果你不遵守交通规则,迟早会死在交通意外中  

  第87条大家都相信时就不会准,大家都不信它时就很准  

  第88条留一点空间给别人去赚,也留点空间给别人去套  

  第89条赢家打胜仗常常在进攻,输家打败仗常常在进贡  

  第90条如果你有慧根你就会跟,因为市场它永远是对的  

  检讨篇  

  第91条逆势操作有谁能赚,顺势操作不赚也难  

  第92条赢钱是一种习惯,输钱也是种习惯  

  第93条你的态度将决定,你的深度和广度  

  第94条如果你还没成功,表示还没失败够  

  第95条失败是宝贵经验,成功却常有陷阱  

  第96条挫折是一种转折,危机是一种转机  

  第97条莫名的成功同时,也是在预约失败  

  第98条彻底的检讨同时,乃是在预约成功  

  第99条想从股市拿多少,就看你付出多少  

  第100条乌龟要赢过兔子,一定要提早出发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2-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7-13 16:26 , Processed in 0.044876 second(s), 10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