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liusandy

[大盘交流] 2600-4000点之间宽幅震荡的2010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6 16: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么多年,没看见一丁点进步。
就是吹吹牛,骗骗小孩子们。#*22*#
北京人,就是玩嘴皮子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7-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77 天

发表于 2010-11-16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回帖支持,#*d1*# #*d1*#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2-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7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盛唐 于 2010-11-16 16:47 发表
这么多年,没看见一丁点进步。
就是吹吹牛,骗骗小孩子们。#*22*#
北京人,就是玩嘴皮子的。

你说我吹,我就继续吹一吹#*29*# 。说吹,要有资本,本人在本论坛的帖子一直在即时披露实战,06年至09年取得9倍多的收益,不是靠吹出来的。如果你也能像本人这样将实战披露,能够取得本人盈利的一半,不用你吹,我替你吹。

继续回顾近几年的成功操作,06年几乎全年的坚定看多(年底有犹豫,但很快又满仓了),5.30前夕的清仓,5.30之后的介入大盘蓝筹股,08年上半年的重仓安泰,08年底的满仓待跌,3478的阶段顶部判断以及清仓。看看本人的最牛的长贴“调整将在下周展开”,每次的判断都很准确。
以上非靠吹能够吹出来的。

希望能够看到你的实战,而不是股票涨高后的吹嘘,就像你的伊利,跌到底部时怎么不见你出来说坚定持股啊,涨高了就又冒出来了,如此你可以点评多只股票,过段时间哪只涨的高,就把那个帖子顶出来,那才是骗小孩子的伎俩。#*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8-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基金9年整体跑输CPI 银行券商是最大赢家
2010-11-20 01:01:17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广州) 
说出来会让很多人难以接受,过去9年,偏股型基金给投资者赚的钱甚至没有跑过CPI。

根据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测算,自2001年9月第一只开放式基金设立算起,一直到2010年6月底,中国基民投入偏股型公募基金的总成本约为5.61万亿元(首次发行+持续申购),扣除其间退出的市值约4.33万亿元(赎回金额+分红,分红按全部转为现金计算),基民的净投入成本为1.28万亿元左右。

而截至2010年6月底,偏股型基金的总市值为1.41万亿元,总市值与总成本之差即为基民的总投资利润,约为1317亿元。

然而,按偏股型基金认购、申购、赎回分别为1.2%、1.5%和0.5%的费率测算,投资者支付了1000亿元(最低认购金额计算)。所以扣除手续费之后,基民的总收益只剩下317亿元左右,这就是中国投资者在过去9年间投资偏股型公募基金的总收益了。

考虑到偏股型基金2006年底的规模已经接近5000亿元,即使仅以三年半投资周期计算,317亿元的利润换成累计收益也仅为6.4%,简单年化收益仅为1.8%。

这么低的收益率,的确没能跑赢CPI。

实际上,除了基金持有人的费用之外,基金自身还需要缴纳多项费用,如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交易费用等。根据Wind计算,自2000年以来,全部基金的总费用高达2156亿元,从2001年算起,这项费用也超过了2000亿元。

两项合计,9年以来,基金持有人支付的和基金支付的全部费超过了3000亿元。

在围绕着基金的产业链上,基金持有人并未获得太多收益,相反,各类机构却是盆满钵满。

基金真面目

好买基金研究对于分红转投资部分的处理略显简单,但是用基金总利润计算,同样可以获取基金的收益情况。

从基金总利润来看,根据Wind数据,从2001年至2010年6月30日,9年以来,基金为投资者赚取的利润超过了6800亿元,但是仅仅计算偏股型基金,净利润只有1512.71亿元,与好买基金测算的结果是200亿左右的误差,但是如果扣除掉申购赎回等费用,其实两数据已经是接近一致。

在已经成立的601只开放型基金中,偏股型基金占据了大半江山,约450余只,但是多年长跑下来,为持有人赚钱竟然是固定收益类产品,包括债基、货币基金及保本基金。

“固定收益类的产品实际上是能为投资者赚钱的,但投资则更关心股基。”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刘朝阳感慨地说。

股基不赚钱有多方面的原因。

从指数上来看,从开放式基金开始发行的2001年至今年上半年结束,上证指数只上涨了12.92%。

而这中间过程又非常波动。以年为单位,从2001年至2009年,共计9个统计单位,加上2010年上半年,10个统计区间中。这当中有四个统计区间偏股型基金是亏钱的,分别是2002年、2005年、2008年、2010年上半年。其中,2008年巨亏,亏损量高达1.24万亿元。

基金每每赚了钱,但又无情地被市场吞噬,这是中国A股市场中,基金所面对的波动的市场环境。

然而,这种环境究竟又是谁造成的呢。

当中国基金业的规模还很小的时候,曾流行一种观点:中国股市大起大落是因为缺乏机构投资者,当机构投资者壮大之后,市场会相对稳定。“美国就是那样。”大洋彼岸的成熟市场往往成为中国舆论对照的对象。

但事实情况是,随着基金的壮大,A股的波动率反而更高。好买统计,从2000年开始至今,上证综指月平均波动率接近8%,是道指的2倍。而2004年之后,波动的差距反而加大,尤其是基金规模快速增长的2006年之后,上证指数月均波动率全部在在8%之上。

实际上,标榜价值投资的机构投资者,包括基金、险资往往追涨杀跌。偏股型基金被波动的市场所损害,但自身也参与制造市场的波动。

偏股型基金给持有人赚钱少另一个原因需要从持有人自身找起。

中国公募基金的投资者呈现出明显的散户倾向。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截至2009 年底,基金账户数量接近2亿个(包括重复开户的),其中99%以上为个人账户,平均单笔申购金额为1.5万元左右。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执行董事杨文斌在研究报告中提到:个人投资者的最大特点是有投资的迫切需求,但又不专业。体现在具体操作上,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追涨杀跌。“我们研究了一下过去10年基金新增投入(首次发行+申购)的时间分布,结果显示,在5.6万亿元的总量中,接近60%是在 2007年进入市场的,而2007年,正是指数从2000多点一路飙升到6000点,创下历史新高的最疯狂的一年。由此,几千万散户高位被套,至今财富损失过半。”

近10年来,截至今年三季度,如果以为持有人赚取最大收益计算,广发策略优选、嘉实主题精选、嘉实策略增长、易方达价值精选、易方达积极成长、华夏优势增长、交银精选股票、基金安顺、华夏成长、银华优质增长为基金持有人累计赚取的净利润最多,都超过了90亿元,其中广发策略优选净利润高达138亿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8-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邮核心成长、易方达上证50成为亏损最多的两只基金,亏损金额均超过了100亿元(成立以来到今年三季报的净利润加总)。

截至今年三季度,共计有131只基金未能给基金持有人赚钱。

从耗费的费用来看,截至今年年中,华夏红利、中邮核心成长、嘉实稳健、汇添富均衡增长、诺安股票、易方达价值成长、中邮核心优选、广发聚丰、华夏蓝筹核心、嘉实海外中国股票十只基金成为耗费费用最大的十只基金。成立以来费用开销在16.37亿元至22.71亿元之间。

令人遗憾的是,这十只开销最大的基金有5只让基金持有人亏钱,分别是中邮核心成长、嘉实稳健、汇添富均衡增长、广发聚丰、嘉实海外中国。

这说明在基金领域,基金的赚钱和花费并不成正比。当然也有客观原因,这些花费多、赚钱少的基金多发行在2007年。

“为银行打工”

虽然偏股型基金持有人没有赚到太多的钱,但这9年间,围绕着基金产业链,却有不少的机构获取了大量财富。

从2001年至今年上半年,全部基金共计产生2156亿元的费用。占到这些年来基金获得6800亿元净利润的31%。

如果算上基金持有人交易基金的费用,那么其数字会更庞大。银行是这条产业链上的最大受益方。

“我们是在为银行打工。”某基金公司市场部总监如是说,并且在不同场合,其他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表达过类似的看法。

作为基金持有人,在购入基金的时候要缴纳认购或者申购费。根据基金同银行的协议,这部分资金全部归银行所有。

仅以偏股型基金为例。

从2001年至今年上半年结束,偏股型基金的发行规模12372.47亿,按照普遍采取的1.2%认购费率计算,这些年来,银行可以获得148.47亿元的认购费。

而9年半,基金持有人共计申购偏股型基金43765.35亿元,申购费率普遍为1.5%,据此计算,银行可以获得656.48亿元。

基金在赎回时也会产生赎回费,费率为0.5%,一般基金契约规定,不低于25%的赎回费计入基金资产。其余部分也基本被银行获得,这意味着银行可以获得赎回资产0.375%的资金。同统计区间内,持有人共计赎回39167.56亿元,银行可以获得146.88亿元的赎回费。

9年多时间,银行从持有人那里获得了合计951.8亿元的收入。如果算上债基的认购费、申购费,该数字会更庞大。

而银行从基金那里获得的收入不止于此。

基金在运行过程中也要给银行提取多种费用。比较明确的就是基金托管费。2001年以来,全部基金向银行缴纳的托管费合计218亿元。

此外,基金还会产生销售服务费,9年半共计29亿元,这里面也多数是银行获得。

还有其他的如利息支出等也会交给银行。

这只是明的,还有暗的。因为银行的渠道优势,不少基金会将管理费的一部分交给银行,或多,或少,全凭两家机构的协商。有说30%的,有说50%的,不一而论。

最保守估算,银行从2001年起至今年年**从基金业务中获得了1200亿元。

难怪有银行人士说:“我们曾经算过一笔账,银行做基金销售所获得的利润率比贷款业务还要高,而且基金销售业务毫无风险。”


基金公司在基金产业链中最主要的来源还是管理费。假设管理费全部归基金公司所有。2001年至今年年中,基金公司提取的各类基金管理费超过1200亿元。

券商是这条产业链的另一个受益方。一些券商帮助基金公司销售基金获得的认购费、申购费,但这并不占主流。“因为绝大部分的基金还是通过银行卖到消费者手中,这一比例可能高达90%。”有基金公司人士透露,虽然目前有下降的趋势。

券商在这个产业链中,最大的收入来源是佣金。

统计9年半的佣金,券商共计获取了225亿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8-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3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算不知道哦

唉,有的基民实在盲目信任他们了。殊不知“有知”的比“无知"并不差到哪里去。

如果是这种水平,直接etf了呗。

[ 本帖最后由 halihali 于 2010-11-23 13:39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10-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3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26 halihali 的帖子

基金等机构毕竟是专业的,尚且如此,实际上大部分投资者的业绩更差。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大部分基金机构都难以战胜指数,主动地调仓换股不如被动的买入持有。投资者都以为自己聪明,可以战胜市场,实际上短期市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长期是必然追随价值的。

基民不赚钱与股民不赚钱的道理都是一样的,就是大部分都是在07年牛市的时候进入股市的,也就是说在大盘点位相对高的时候入场的,如果是熊市的时候进入,耐心持有,想不赚钱也很难。
可惜的是,大部分投资者,无论是机构还是个人,也无论是股民还是基民,追随所谓的趋势,就难免高位杀入、低位杀出。

明白以上的道理,只要做到不贪不恐,安心持有具备价值的股票,远离热门股、概念股,依靠时间等待市场纠错,依靠时间、复利,实现资产的稳步增值。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8-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3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就是走夜路唱歌的小孩子,给自己壮胆。
真正的自信不是装出来的。
波浪板只要有点脑子的人都不会相信你的胡说八道。
#*22*# 新股民除外。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7-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3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拿不住股票,除非套住。比如601186。
即使601186盈利,你也守不住,当年000969你也没守住,不管你怎么吹,就是拿不住。
人性难改,失败者喜欢吹嘘,收获的仅仅是空虚。
在北京,楼主算下等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7-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4 05:11 | 显示全部楼层
#*29*# #*29*# #*2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10-1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4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anada80 于 2010-9-6 18:03 发表
原帖由 盛唐 于 2010-9-4 23:11 发表
北京一套房300万,你们俩谁能买的起?
连普通人的标准都达不到,在这吹牛有什么意义?
反省去吧。傻B。


有意思么?!!亏还是斑竹级别的人!!!


呵呵,上等人,下等人#*2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8-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4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usandy 于 2010-11-23 20:59 发表
基金等机构毕竟是专业的,尚且如此,实际上大部分投资者的业绩更差。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大部分基金机构都难以战胜指数,主动地调仓换股不如被动的买入持有。投资者都以为自己聪明,可以战胜市场,实际上短期市 ...

继续本人的这个话题:
股票市场总是在不断的波动中前行的,调整并不可怕,它提供了买入的机会。
学会在调整中买入,而不是追高去买入,是心态成熟的标志。比较2类投资者,一类是在5.30之前唱着不怕不怕进入股市的;另一类是在08年底敢于进入股市的;前者的所谓不怕,只不过是给自己壮胆,后者才是经过理智冷静的思考,做到真正不怕的成熟投资者。两类投资者的业绩如何,市场会给与公平的判断。
同样的道理,学会在上涨中卖出,也是投资者成熟的标志,尤其在像A股这样的新兴市场,伴随着大起大落,如果高位不会获利离场,只会割肉止损,到头来只会遍体鳞伤,体无完肤了#*22*# #*29*#
参与人数 1奖励 +2 时间 理由
土地 + 2 2010-11-24 11:02 实在。。。。。。。。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8-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4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段时间没有说本人的港股了,今日本人重仓持有的思嘉集团逆市上扬,打破了11月9日的4.90元高点,创出历史新高5.17元,港股今年翻倍还多了。

港股今年实在是比较运气,去年底0.88元少量买了点中讯,谁知买入后就一路上扬到了1.23元,说实话,对于看好的股票如果没有买到位,真不希望它涨起来,尽管看起来短线非常的漂亮,但决定收益的还是仓位,2月初大盘的调整,中讯回调到了1.00元之下,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重仓杀入,随后中讯一路上扬至4月26日的最高点1.40元,让本人赚到了今年的第一桶金。
第二桶金国际泰丰,7月2日1.22元上涨到10月2日的4.80元,涨势凶猛,本人一路卖出,虽然不到4元就全卖光了,但随后更低价位介入了思嘉集团。
思嘉集团在本人陆续买入时,其价格要比泰丰低很多,2010年10月12日的最低价格为3.05元,而泰丰当天最高价为4.27元。今日思嘉已经涨到了5.17元,泰丰却跌回了3.66元。

很繁琐的说了那么多,就是想用数据说话,所谓的抱着一支好股票不松手,结果会很不妙。如果年初就拿着中讯到今日,只有0.90元,恐怕还得等着解套了。
参与人数 1奖励 +2 时间 理由
土地 + 2 2010-11-24 12:18 抱着一支好股票不松手,结果会很不妙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8-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4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从10月7日最后一笔3.14元买入9000股1863思嘉集团后,除了留有少量资金参与新股申购外,一直是重仓持有,没有再做过思嘉短线交易。
今日思嘉最高涨幅为10%,且已到达本人短线5.00-5.5元的目标,卖还是不卖,确实是本人面临的问题。该股成长性极佳,所处行业又是国家鼓励的朝阳行业,动态市盈率今年10倍略多,明年不到10倍,仍然是价值低估区间。
6月8日的最低价为2.60元,今日的5.17元最高价只差3分正好一倍。

今日先逢高卖出少量(不到思嘉持仓的10分之1)。
说实话,对于涨高已有较大盈利的股票,本人确实拿不住。总习惯见好就收,太容易知足了#*22*# #*2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8-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4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文:
一高兴,忘了将本人的交易记录贴上去了,补上。
2.gif
参与人数 1奖励 +2 时间 理由
haoyoo + 2 2010-11-24 14:20 楼主是热心人,加分支持!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8-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10-11-24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港股也是小盘股涨得快啊,前几天把大盘股斩了,这几天又跌了一些,我实在没有做价值投资的耐心,#*26*# ,卖了大盘股,买入一些我觉得还可以的小盘股,这几天总算稍微减少了一些损失,我前期卖掉的小盘股都涨得看不懂了。中国股市还是资金推动,大盘股太耗费资金了,现有的资金很难推动大盘股持续上涨。老古董的耐心确实没有几个人能做到,我还是趋势投资,先撤了大盘股。这也是没办法,中国股市还是投机为主,要顺势而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1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4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思嘉集团
思嘉集团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 (统称「集团」) 主要业务为设计、开发、生产及销售高强聚酯纤维高分子复合材料及其它强化复合材料(「强化材料」)及常规材料。本集团亦已拓展至设计、开发、生产及销售其相关下游户外休闲娱乐及运动制品消费市场的充气及防水产品(「终端产品」)。按照2009年前8个月的营业额计算,思嘉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强化材料制造商。
福建思嘉
福建思嘉环保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福建思嘉」)是思嘉集团的间接全资附属公司。福建思嘉主要负责生产思嘉集团的强化材料及大型充气玩具终端产品,同时亦设计及生产其它小批量终端产品。福建思嘉凭借先进的科技,持续创新的产品及生产技术,荣获「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福建名牌产品」、「福建省自主创新产品」、「福建工业主要行业前十强」企业等多项荣誉。

厦门浩源
厦门浩源工贸有限公司(「厦门浩源」)是思嘉集团的间接全资附属公司,主要从事设计和生产终端产品包括涉水防护服、充气艇、充气水上运动休闲产品及沼气池等。厦门浩源拥有两条涉水防护服生产线,年产能超过56万件,另外拥有两条充气艇,充气水上运动休闲产品,沼气池生产线,年产量超过1.8万件。

四川嘉洁
嘉洁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四川嘉洁)是思嘉集团的间接全资附属公司。四川嘉洁是一家集品牌、研发、设计、生产、经销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娱乐运动环保用品公司,专业生产沼气池产品及涉水防护服,是目前西南最大的沼气池产品生产商和供应商之一。公司依托质量和服务的优势,逐步规范信息化建设,全面整合产品设计、供应链、销售渠道、经销商等资源,扩大发展电子商务,进一步提升品牌形象。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1-24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思嘉集团
楼主不打算长期持有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5-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5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38 zhouyarui 的帖子

思嘉集团我有长期持有的想法,所以到达我的目标位5.10-5.50区间只卖出了10分之1,而不是一半或更多。
继续卖出有个前提:1,思嘉继续上涨,每上涨5%左右就卖出5%,这样如果思嘉再翻一倍,我就至少可以多获得50%的收益,本人今年以来的收益就是3倍多了。2,每次卖出后如有下跌3%左右,就买回刚卖出的那份,短线滚动,维持仓位,拉长时间与空间,增大获利。具体可以看本人08年在安泰,今年在泰丰上的短线操作。3,发现更具投资价值的其它股票。比如本人同样看好的泰丰,如果继续下跌一定的幅度,准备逐步卖出上涨的思嘉,换入泰丰。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8-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5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houyarui 于 2010-11-24 20:12 发表
关于思嘉集团
思嘉集团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 (统称「集团」) 主要业务为设计、开发、生产及销售高强聚酯纤维高分子复合材料及其它强化复合材料(「强化材料」)及常规材料。本集团亦已拓展至设计、开发、生产及 ...

关于思嘉集团,确实是本人见到的为数不多的估值很低、成长性极佳的好公司,A股市场很难见到。
该股与泰丰都是招商证券做的承销商,也都是招股价不高,但一上市就跌跌不休的股票,也都是被招商的行业研究员赵晓深入研究过的,这也是必然的,因为都是她所研究行业范围内,又都是他们公司承销。我曾当面向赵晓请教过,她非常看好思嘉,但不看好泰丰,而我本人是对这两个公司都非常看好,从业绩成长性上来看,思嘉的价格应该高于泰丰,这也是本人急于卖出泰丰换入思嘉的理由。
附件为赵晓对思嘉的点评,今年6月8日的,当时该股价位很低。

招商证券-思嘉集团-1863.HK-强化材料及系列产品的排头.pdf

770.36 KB, 下载次数: 20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8-1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4 05:10 , Processed in 0.043848 second(s), 16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