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07-10-31 2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地产领袖王石对决经济学家张维迎
地产领袖王石对决经济学家张维迎 融资非圈钱
-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http://home.cnfol.com/js/page_ad01.js">
- <script>
复制代码
www.cnfol.com 2007年10月30日 08:31 焦点房地产网
“做慈善,要看你王石个人挣的钱到底拿了多少钱出来做慈善,公司作慈善事业那是用股东的钱,不是用你自己的钱,你当然愿意。”正当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在“人居建筑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上大谈企业慈善之时,经济学家张维迎 “不屑”地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而这,却也引发了一场一位地产企业领袖与一位知名经济学家之间“对决”。
正当张维迎言犹未尽,王石强行将其打断,迫不及待地作出解释:万科作为一个企业所作的慈善事业,是董事会和全体股东大会通过的,而他个人,确实也将个人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于了慈善事业,另外对于万科的员工,公司也鼓励他们作慈善,但是万科规定,普通员工每次捐款不得多于10元,万科的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捐款额度却是没有上限的。
张维迎乃是大家,对这番“花言巧辩”才不买账:“刚才讨论绿色、节能,你王石登山消耗的能源最多了,光那些登山服就比我们消耗的资源多得多……所以谈绿色不一定是为了绿色,而是为了绿色项目……大家别被花言巧语所忽悠!”现场掌声再次响起。
王石不甘示弱,声明要作回应:“我们登山到一定高度是很热的,只穿贴身衣服,老外甚至于还光着膀子!”“现在关于地球变暖的原因在学界仍有争议,到底是地球自身的演变还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暂且假设是人类的影响,如果现在还不采取措施以后恐怕来不及了。”因此当然要强调节能和可持续发展。
而当主持人抛出股市和房市的双重话题时,王石认为,他和冯仑(冯仑博客,冯仑新闻,冯仑说吧)是同一战线的,因此由他来回答股市的问题,至于房市这么敏感的话题,“丝毫不顾冯仑情愿与否”,丢给了他。
王石:不能将正常融资行为称为“圈钱”
冯仑:“万科不慎扮演章子怡”
有人认为,今年房地产上市公司增发了1000多亿,有圈钱的嫌疑,而万科恰好在此间定向增发了100亿,不得不让人联想。
而王石认为,应该把“圈钱”和企业正常的股票融资区分开来。所谓的“圈钱”,应该有三个特征。第一是,它是过度融资;第二,它没有用在企业的主营业务上;第三,它没有带来合理的回报,侵害了股东尤其中小股东的权益。
首先看一下融资规模。1000多亿这个数字应该是不准确的,今年一到九月,房地产上市公司在A股市场总共融资304亿,其中万科大概占33%。而在这些有融资的公司中,万科的总资产、净资产和营业收入分别占41%、45%和52%,这是行业内的对比。
再来看一下跨行业的对比。今年一到九月,除银行业之外,A股市场增发的前十名,总共融资是951亿,其中万科占11%,但是万科的总资产、净资产和营业收入分别占24%、26%和18%。也就是说,无论行业内对比还是跨行业对比,万科融资的规模都低于公司的经营规模。
其次是资金投向。万科是个非常专业化的公司,只有住宅开发一个业务,募集资金100%投到了指定的项目上去。
最后是看回报情况。最近三年是万科融资相对比较多的三年,同时也是净资产收益率比较高的三年,一直保持在14%以上。从03年到06年,万科的每股收益增加了5倍多。所以,股东的收益不是被摊薄了,而是大大增厚了。可见,万科的募集资金得到了高效率的使用,实实在在地为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创造了收益。
因此,王石总结,第一,万科的融资规模和经营规模是匹配的,甚至偏低。第二,万科的募集资金全部用到了主营业务上、全部用到了指定项目上。第三,万科的融资为广大中小股东创造了分享行业成长的机会。所以不能把这样的融资行为称为“圈钱”。
而一向善于做比喻的冯仑更是用章子怡来作比较,分析万科增发100亿为何引发市场高度关注。
冯仑说,万科的发展超出了同行的预期、跌破了政府的眼镜,更让媒体慌了。万科已经成了地产界最大的明星,就像章子怡出事全国人民都会关注一样,万科是不慎变成了章子怡而引起了人们短暂的不安。现如今,有“小事成为大话题,而大问题却变成小话题”的风气,万科融资100亿,只是A股市场增发的前十名的 11%,纯属小事。对于万科未来的发展媒体更要有心里准备。
王石否认地产寡头时代来临
有人担心,资金和土地的过度集中会不会导致行业进入寡头垄断的状态?
王石认为,行业资源向上市公司集中的情况,确实是存在的。但是如果现在就担心“寡头垄断”,那可能是担心得太早了一点,甚至是担心反了。
什么是寡头垄断?他认为,一般来说至少应该具备两个特征。一个是,少数企业占据了行业绝大多数份额,比如说,前三名占了50%以上。另外一个是,这个行业有进入壁垒,别人不能随便进来,这些少数企业就不怕竞争,他们有操纵市场价格的能力。这两个特征应该是缺一不可的。一个行业如果没有进入壁垒,即使集中度很高,也不是寡头垄断。
中国房地产行业现在是什么情况呢?首先,它的集中度非常低,不仅不是太集中,恰好相反,是过于分散。中国一直有几万家房地产公司,多的时候五六万家,少的时候三四万家。对比一下06年中国和美国的数据。06年中国第一名是万科,占有率只有1.25%,而美国第一名是4.9%;中国前五名加起来不到5%,而美国是17%。跟香港比一下就更加远远不如了。2003年的时候,香港前十家的占有率是80%,前三名超过了50%。当然,你可以说香港只是一个城市,跟大陆没有可比性,但是美国同样是领土辽阔的国家,应该是有可比性的。
其次是,房地产行业谁都可以进来,没有任何限制。比如说最近几年,我们看到一些其他行业的大型企业纷纷开始做房地产。他们过去是没有行业基础的,但是有资金、或者有土地,他们很容易就进来了。以后也是这样,我看不到目前比较大的房地产公司有任何办法可以阻止他们的进入。这样的自由准入行业,是不容易出现寡头垄断的,企业更不可能获得定价权,价格是在竞争中产生的,如果这个行业的收益率高了,其他行业的资金就一定会进来,加剧竞争,将利润率降下来。
王石认为,现在大家非常担心寡头垄断,这种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并不是行业的集中度越低越好。像我们现在这种过于分散的状态,有很多的问题。
首先是在过于分散的状态下,购房者的权益事实上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一个行业有几万家公司,不可能都做品牌,很多公司就是项目公司,做完一个项目可能就消失了。房子是要住一辈子的,几十年的时间里面,售后服务问题、维修问题是需要开发商来负责任的。只有那些长期开发的、走品牌路线的公司,才能真正负得起这个责任,而这样的公司,基本上都是大公司。
房地产上市公司,一般规模都比较大,而且逐渐都在走品牌路线。上市公司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它的透明度比较高,比较规范。
由于监管和披露的要求,上市公司的透明度、规范程度较高,房地产公司上市后,负债率一般都明显下降。因此,资金向上市公司集中,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
此外,房地产上市公司的股票大家都可以买,实际上是为普通老百姓提供了一个在这个行业里面赚钱的机会。
以万科为例,万科现在有70多万股东,这还不包括通过基金间接持有万科股票的更多中小投资者。万科管理层占的股份很小,06年之前只有万分之三,06年之后有了股权激励,但还是不到百分之一。所以万科主要是在帮中小投资者赚钱。万科向社会增发股票,资源向万科这样的公众公司集中,实际上是让更多的中小投资者可以分享这个行业的红利。
还有,万科最近几年来获取的土地,一半以上是盘活存量土地。万科的周转率现在比行业平均水平差不多高一倍,也就是说,把土地变成房子的速度,比平均水平要快得多。土地资源如果集中到万科的手里,可以很快变成住房供应;如果万科掌握的资金更多一点,就可以盘活更多的存量土地,将它们快速开发成住房供应市场。
所以,王石认为,行业资源向上市公司集中,这是一个事实,也是未来的趋势。
为何富豪榜里多是地产商?
房地产是一个高利润行业,尤其今年房价又一次快速上涨,更让人怀疑这个行业存在暴利。对此,王石是怎么看的?
王石认为,今年前九个月和去年同期相比,万科的均价比去年提高了27%,但是毛利率只上升了1.7个百分点。这里面一部分是因为装修房比例上升,成本比原来高了;另一个原因是每平方米房子里面包含的税金,由去年的400多上升到1100多,增幅超过150%。
从上市公司各个行业对比的情况来看,房地产行业的平均利润率确实比较高,2006年是11.4%,而制造业只有4%。但是,两个行业的资本回报是差不多的,净资产收益率房地产是10%多,制造业是9%多。为什么呢?主要还是因为房地产行业的资金占压比较多,周转比较慢。所以,至少从上市公司的情况来看,房地产行业并不是暴利行业。
在地产行业的大型上市公司中,万科的毛利率、净利率是比较低的。而其净资产收益率不低,主要是通过快速周转实现的。
但是有意思的是,在中国的富豪榜里面,很多都是房地产公司的老板。说房地产不是一个暴利行业,那为什么这么多富豪都是做房地产的?
王石认为,去年以来,富豪榜里面房地产老板的位置还在往上走,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以前没有上市的公司,这两年上市了,股票市场它有一个财富的放大效应,未来很多年的预期收入,它一下子就体现了。加上中国现在股市的形势非常好,估值也比较高。
但是我们看一下中国A股公司的行业对比情况,我们找到每个行业的前三名,列一张名单,对比一下他们的销售收入、净利润和市值,就会发现,房地产行业和资源采掘、金融、通信等行业根本没法比。我们可以把在香港上市的最大的几家房地产公司也放到这个名单里面,他们一样没法比。如果考虑目前还没有上市的一些大型国企,房地产行业的企业规模就更加提不起来了,在06年的中国企业500强里面,万科才排到200多位。
但是为什么其他的行业都不生产富豪,只有房地产行业生产富豪呢?看一下这个名单就会发现,规模排名在房地产之前的行业,前三名里面没有一家是私营企业,基本上都是国有控股的。
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是很简单的。就是房地产行业是中国所有能够上规模的行业里面,唯一一个从一开始起就对民营经济完全开放的行业。而且这个行业是最近二十多年才诞生的,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完全是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再仔细看一下富豪榜前几名历年来的变化,比较密集的行业,一开始是IT,然后是零售行业,然后是房地产行业,这几个行业的共性是什么?就是从一开始起就对民营企业完全开放。
所以可以来设想一下,如果金融业、资源业、烟草业、通信业这些行业如果一开始就对私营企业开放,那么会发生什么情况?王石认为,中国的首富一定会出现在这些行业,而不是出现在房地产业。
中国首富现在的财富水平,比不上美国首富是正常,但是也比不上墨西哥和印度,这就很有意思了。现在全世界市值前十位的上市公司,一半已经是中国企业,如果所有行业一开始都对私营经济开放,以中国股市目前的估值水平,可能世界首富已经是中国人了,但是这个首富一定不会出现在房地产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