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营成果及财务数据分析 单位:人民币千元 项目 本期数 上年同期数 增减比率(%) 营业收入 36,478,098 21,237,889 71.76% 营业利润 3,729,782 1,129,318 230.27%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2,807,629 912,556 207.67%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4,161,444 -2,777,738 -49.81%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1,306,970 -373,580 449.85% 上半年本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6,478,098 千元,比上年同期上升71.76%;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07,629千元,比上年同期上升207.67%。主要原因是上半年集装箱尤其是干货集装箱订单饱满,销量、价格同比均有大幅上升,也保持了较高的盈利能力;能源化工、液态食品装备业务也有显著增长,车辆业务保持平稳。 与上年同期相比,上半年本集团干货集装箱生产稳步上升,应收帐款、原材料采购支出明显回升,使营运资金占用规模显著上升,因此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大幅度下降。受经营规模扩大、资本及费用开支上升的影响,公司负债率水平较2010年年末有所上升。上半年末公司总负债率为68.03%,而负债/权益比率为2.13。 单位:人民币千元 本期数 期初或上年同期数 变化比率变化 原因分析 长期应收款 3,646,949 1,336,257 172.92% 融资租赁业务规模上升 应付股利 190,367 16,046 1,086.38% 应付上市公司股东股利 应付债券 3,987,276 - 100% 本期新增40亿元中期票据 外币报表折算差额 -335,706 -2,055,682 83.67% 本位币转换影响 营业收入 36,478,098 21,237,889 71.76% 集装箱业务规模上升 营业成本 29,499,900 18,246,729 61.67% 集装箱业务规模上升 销售费用 968,591 558,349 73.47% 整体业务规模上升 管理费用 1,715,951 1,032,191 66.24% 整体业务规模上升 财务费用 399,962 252,090 58.66% 整体业务规模上升导致资金占 用增加,以及资金成本的上升 资产减值损失 73,709 29,344 151.19% 本期计提无形资产减值损失 公允价值变动收 益/(损失) -88,256 86,341 -202.22% 交易性金融资产及衍生金融工 具的公允价值变动 投资收益 71,207 -57,021 224.88% 对比数中包括股权处置损失 所得税费用 1,024,118 233,516 338.56% 税前利润大幅上升 销售商品、提供 劳务收到的现金 30,785,201 17,168,426 79.31% 整体业务规模上升 收到的税费返还 2,088,686 296,416 604.65% 整体业务规模上升 购买商品、接受 劳务支付的现金 31,152,788 16,810,031 85.32% 整体业务规模上升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 职工支付的现金 2,195,235 1,055,284 108.02% 整体业务规模及员工人数上升 支付的各项税费 1,309,083 838,147 56.19% 整体业务规模及盈利上升 购建固定资产、 无形资产和其他 长期资产所支付 的现金 1,083,498 512,040 111.60% 本期资本开支增加 取得子公司支付 的现金净额 49,936 419,155 -88.09% 上期企业合并影响 取得借款收到的 现金 20,968,220 8,700,457 141.00% 本期资金占用大幅上升 偿还债务支付的 现金 12,913,949 4,760,420 171.28% 偿付到期债务规模上升 分配股利、利润 或偿付利息支付 的现金 1,252,464 450,101 178.26% 本期利润分配规模及利息支出 大幅上升 2. 重大事项讨论与分析 (1)全球经济复苏及其影响 2011年上半年,全球经济复苏并不平衡,波动性加大。上半年尤其是第二季度,航运市场货量增速不及预期,1-6月全国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仅有一成。但是受上半年新增运力较多,客户提前备箱等因素的影响,航运业对集装箱的需求保持平稳增长,根据海关统计,上半年中国累计出口集装箱数量同比大幅上升。 公司对未来集装箱整体需求仍然乐观,虽然出现季节性波动,但在今后的2-3年内将保持向上增长的趋势。前由于美国经济放缓、欧债危机升级、新兴经济体高通胀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不确定性,权威机构均下调今年全球集装箱贸易量增速的预测。英国克拉克森(CLARKSON)预测今年集装箱贸易量增长率为9.0%,同时预测今年全球集装箱贸易量增长至1.53 亿TEU。2011 年普通干货箱需求将低于预期。冷藏箱则受惠于全球冷货贸易的发展,特种箱得益于中国对外出口大型设备的增长,两者在下半年仍将保持良好势头。 展望未来1-2 年,全球经济复苏的态势并没有改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全球产业分工的转移,国际经贸往来将更加频繁,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继续引领世界经济复苏,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将为航运业、集装箱运输创造持续增长的需求。预计在运力过剩的背景下,今年至明年航运公司仍将维持低航速政策不变。 在世界能源资源供求失衡加剧的背景下,国际原油价格更是在中东局势、日本地震等因素的影响下,上升到120美元左右的高位。国际油价高涨刺激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复苏。而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石油平台事件之后,各油气公司、油田服务公司开始加大投资,将加快老旧钻井平台的更新。 从整体上看,上半年全球海工装备市场基本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上升趋势。即使在目前全球经济复苏面临诸多变数、船舶市场整体相对低迷的双重压力之下,海上钻井平台利用率仍呈上升之势,最高达75%。权威机构调查也表明,2011年世界海洋油气开发与生产投资额将比2010 年增长10.8%,超过2008 年4721 亿美元的历史最高水平。许多国际大型油气公司资本开支均有显著增长。钻井平台新增订单方面主要以钻井船和自升式钻井平台为主。 随着国内企业纷纷进军海工行业,中国的资源及制造优势逐步显现,未来国内海工装备企业也将逐步提高建造与设计水平,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企业面临发展良机。 (2)国内宏观经济政策投资及内需变化及其影响 上半年国内经济在政策调控下平稳回调,已经初显企稳迹象。国家继续执行信贷紧缩政策,国内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减缓, 2011年上半年中国专用车行业景气度已明显下降。下半年大量保障房项目加速开工建设,将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市场对自卸车、搅拌车等工程车辆的需求。 (3)政府产业政策、法规变化及其影响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在能源体系建设、高端装备制造及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规划《纲要》提出,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同时《纲要》还提出了减排要求。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海洋工程装备被确定为战略新兴产业之一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期间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规划》有望于年内编制完成并推出,将争取实现深海海工装备的国产化突破。相关政府部门也将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上半年,国家“十二五”石化装备产业发展目标已经明确提出:通过发展高端设备,推进大型成套设备国产化,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技术装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推进石化装备产业由大向强转变。 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60%,国家“十二五”规划期间,立足国内油气资源,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加强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应对陆上资源日趋枯竭已经成为国家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从长期看,我国海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分别为240 亿吨和16万亿立方米,开发空间巨大。“十二五”时期,我国海上油气田开发工程建设投资将大幅增加,预计将达2500至3000亿元。因此以上规划和政策的实施,将拓展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空间,有利于本集团未来海洋工程业务、能源化工装备业务的中长期发展。 2011 年6 月,国务院要求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措施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力度,降低过路过桥收费,解决城市中转配送难等八项措施。国务院发布《公路安全保护条例》并于2011 年7 月1 日正式实施,是国家治理超载、限制专用车外廓尺寸的新法规依据。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和执行,将进一步改善中国物流类专用车市场经营环境,增加市场需求,有利于本集团车辆业务的长期发展。 (二)公司经营情况 1、公司主要业务范围及经营情况 (1)营业收入按行业和地区划分情况 金额单位:人民币千元 按不同业务 营业收入 营业成本 毛利率(%) 集装箱 21,926,873 16,954,563 22.68% 道路运输车辆 9,692,095 8,306,828 14.29% 能源化工装备 3,731,891 3,090,480 17.19% 海洋工程 230,120 588,376 -155.68% 空港设备 141,072 94,667 32.89% 其他 1,350,464 991,382 26.59% 合并抵消 -594,417 -526,396 - 合计 36,478,098 29,499,900 19.13% 按业务所在地区 营业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 营业收入同比增减(%) 美洲地区 10,134,478 27.78% -6.17% 欧洲地区 10,677,870 29.27% 103.84% 亚洲地区 14,871,751 40.77% 266.30% 其他地区 793,999 2.18% -30.25% 合计 36,478,098 100% 71.76%
本公司及附属子公司(以下简称“本集团”)主要从事现代化交通运输装备、能源、化工、液态食品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的制造及服务业务,包括国际标准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地区专用集装箱、罐式集装箱、集装箱木地板、公路罐式运输车、燃气装备和静态储罐、道路运输车辆、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特种船舶和空港设备的设计、制造及服务。除此之外,本集团还从事物流装备制造和服务、铁路货车制造、房地产开发、融资租赁等业务。目前,本集团的标准干货集装箱、冷藏箱和罐式集装箱的产销量保持全球第一;本集团也是中国最大的道路运输车辆的生产商,中国的主要海洋工程装备企业之一。占本集团营业收入或营业利润10%以上的产品为集装箱、道路运输车辆及能源、化工、液态食品装备。 2011年上半年主要产品销售收入及毛利情况见上表。
——集装箱业务 上半年集装箱需求旺盛。上半年普通干货集装箱累计销售97.72万TEU,比上年同期上升129.76%。冷藏集装箱累计销售8.85 万TEU,比上年同期上升168.49%。特种箱(不含罐式箱、托盘箱)累计销售4.26万台,比上年同期上升74.28%。上半年集装箱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1,926,873千元,比上年同期上升176.00%。净利润2,916,482千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上升473.48%。除了集装箱制造,本集团还从事集装箱服务业务,包括堆存、维修、翻新等服务以及以旧换新、旧箱改造等新型业务。上半年堆场服务业务共完成集装箱处理量124.1万TEU,较上年增长23.9 %;完成修箱量7.7 万TEU,较上年下降18.6%。上半年,由于客户提前备箱需求量大,干货箱箱价稳步上升,最高水平已接近3000美元/标准箱,创下近年新高。 上半年集装箱行业竞争格局保持稳定,全行业有效产能逐步恢复至最高水平,产能利用率高峰时超过95%,干货箱毛利亦保持在近年来高位。秉承低碳、环保、生态的理念,在集装箱业务方面,本集团继续推动代表行业未来发展方向的“安全、绿色、智能和轻量化”新型技术的应用。如高强度钢(HTS)、环保木地板、水性油漆、环保型冷藏集装箱、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应用发展。 本集团继续积极探索模块化建筑、二手集装箱改造和循环利用等新型商业模式。以实现减缓对资源的耗用,促进节能减排,实现循环经济,并符合及建筑行业低碳环保的发展趋势。2011 年1 月,在福建泉州实施低碳模块化办公项目;2011 年6 月,获得新疆抗震安居工程的筹建项目,引入集装箱模块化房屋的环保理念。2011 年7 月,本集团“循环利用既有集装箱改建模块化绿色建筑”被列入国家发改委投资项目计划,首次获得国家级补贴。这有利于本集团大规模、深层次发展模块化绿色建筑业务。 本集团继续致力于集装箱生产模式的升级。本集团几年前开始筹划的自动化集装箱生产线,经过6 个月的建设,已于上半年在深圳基本建成;这条设计年产能25 万箱的生产线是本集团首条自动化生产线,将显著提升生产效率,降低对人工的依赖,符合更高的环保标准,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相对于传统生产线,未来将显现优势。 展望下半年集装箱需求,以往2-3季度为传统旺季,今年呈现旺季不旺的特点。随着第二季度外部需求疲弱、全球航运市场货量增速不及预期,客户前期采购的新箱存箱量较大,提箱速度明显放缓,客户需要时间消化存箱量。自6月以后,集装箱需求转入相对淡季,箱价、毛利也将回落。 本公司认为,未来1-2年的集装箱市场需求依然保持向上稳步增长的总体趋势。全球集装箱贸易量将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加。目前全球经济虽然缓慢复苏,但总量仍保持增长。通常全球集装箱贸易量增速平均是GDP增速的2-3倍。随全球化进程深化,新兴经济体的成长,集装箱运输和经济分工细化使得区域之间的集装箱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集装箱需求量增加。由于缺箱和箱价较高,过去两年旧箱的更新淘汰都向后推迟。保守估计,来自正常的旧箱更新淘汰量也将保持在在100 万箱以上。考虑到2011-2012年将新增大量运力,出于吸收多余运力,节省燃油成本、减少碳排放量等方面考虑,航运公司仍将维持低航速政策不变,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增加集装箱的周转量。
——道路运输车辆业务 上半年,本集团车辆业务受到国内经济紧缩政策、投资放缓、下游需求减弱的影响,产品销量、营业收入增长低于预期。基于去年专用车行业的较高基数,今年上半年中国增速明显减缓。自卸车、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散装水泥运输车等工程类车辆的需求量进入传统旺季缓慢上升;然而由于去年采购数量庞大,同时国内银根紧缩以及运费过低格局势未有改变,干散货运输半挂车、集装箱运输骨架车等物流类车辆的全行业整体市场需求下降非常明显。欧美两大主流市场经过连续多年萎缩之后,2011 年上半年复苏迹象明显,本集团车辆业务海外工厂订单饱满,同时对本集团国内物流类车辆出口需求主力工厂拉动明显。 上半年本集团累计销售道路运输车辆销售8.88万台(套),同比增长11%;实现销售收入9,692,095千元,同比增长6.11%;净利润为344,504千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下降12.57%。上半年车辆集团整体份额仍稳居国内首位,包括集装箱运输半挂车、散装水泥运输车等主要产品市场份额均位居国内领先地位。 上半年,中集车辆集团继续致力于资源整合,提升资产营运效率和企业盈利能力。在外部资源整合方面,收购梁山万事达挂车公司,在中国物流挂车产业集聚区域进一步扩大产能,并研究国外的进一步并购和布局;在营销体系优化方面,继续加大投资在中国市场铺设营销直营店网络,发挥规模优势和协同效应以扩大车辆业务销售渠道竞争力;开始布局投资车辆产业园,以形成产业链集聚效应,扩大品牌影响力。在技术方面,坚持推进产品标准化,完成了第一代标准化挂车的投资建设,在中国首创性引入标准化挂车生产流水线,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发挥了行业示范作用;在供应链管理方面,继续大力推进统一采购,扩大协同优势,同时加强对钢材及零部件行业的研究。 下半年,国内紧缩经济政策仍会延续,但强度有望放缓,积极财政政策将会继续,在水利、保障房、区域基建投资、城市化方面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推出,从长期看有利于行业发展,但短期内客户会等待和观望,市场需求有所下降。因此,预计下半年中国专用车市场难以出现反转性增长,总体仍将保持稳定需求。受欧债、美债影响,欧美主流市场复苏进程有可能大幅放缓,因此海外市场市场需求增长程度将低于预期。市场也存在政策性机会带来的升级换代需求,如国家提高及执行重卡的国四强制性排放标准,国家为限制超载、提升安全性而要求全面执行《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等。这两项政策将对中国的重卡以及专用车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正是由于影响巨大,因此政策的执行力度和实施时间计划表面临考验。 在下半年经营策略方面,本集团将立足于中国物流装备市场需求规模扩大、升级的基础,全面注重车辆业务的整体营运效率,大力清理非活跃性资产,加强重点产品的市场拓展、供应链管理、各个生产基地之间的协同,进一步优化业务及产品在中美、中欧之间的互动。实质性推进欧洲项目,并加快标准挂车的市场推广;落实零部件产业计划,打造产业平台;继续建造直营店网络;稳步推进车辆园项目。 本集团参与的重卡投资及生产等业务进展顺利。自去年底宣布产品上市以来,克服经营环境不利影响,经过前期生产线、供应链流程的调试和磨合,上半年联合卡车已接获超过1000台订单。本集团的重卡投资及生产包括整车及发动机项目。 整车项目方面,集瑞联合重工有限公司系由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芜湖泰瑞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市九思投资有限公司合资兴建,总注册资本12 亿元人民币,其中中集车辆、泰瑞投资分别占联合卡车45%股份。集瑞联合卡车以国内重卡中高端市场为切入口,以“国内技术领先、国外技术追随”的产品发展策略,实现“技术优势适度领先,抢占国内重卡高端市场”的战略要求。联合卡车产品定位于国际市场中高端、国内市场高端的重卡市场。公路用车如牵引车产品目标市场为城际物流运输市场,港口集装箱运输等,工程用车如自卸车、搅拌 车产品目标市场为城市建设、基础建设等。主导产品包括牵引车、自卸车、载货及专用车、搅拌车等,打造集瑞的UE 重卡技术平台。截止到工信部第226 批次公告,公司已经申报八十多个公告上百个车型,完全满足未来市场需求。 发动机项目方面,联合动力由集瑞联合重工、广西玉柴与深圳市九思投资三方合资发起,于2009 年8 月在安徽芜湖成立,公司注册资本5 亿元人民币,其中,集瑞联合重工占45%,玉柴动力占45%。项目按一次规划,分三期建设。一期投资8 亿元,年产发动机6 万台,包括发动机汽缸体、汽缸盖和装试生产线。发动机采用联合动力6K系列发动机,该系列发动机为玉柴与奥地利著名发动机设计公司联合开发。6K 系列发动机,以世界最新发动机为基础自主开发,拥有30 多项技术发明专利。首次在发动机行业运用可靠性增长技术;独创性引入精确燃烧和电子控制技术,实现更少油耗和更低排放;发动机逆向横流冷却技术和高强度材料的成功创新运用,大幅度提高了发动机使用寿命,排放可满足欧VI标准,具有欧洲2012年最新量产发动机的技术水平。国家环保部决定对国Ⅳ排放标准实施日期适当调整:从2012 年1 月1 日起,凡不满足国Ⅳ标准要求的新车,不得销售和注册登记。国IV 排放将于明年实施,将加剧行业的竞争与洗牌,引导行业向环保、低碳方向发展。联合动力在设计之初就立足于欧IV 并具有欧VI 的升级潜力。联合卡车目前申报的公告中已经有国IV 公告,因此国IV排放标准的实施,对联合卡车产品的设计与销售都带来积极的意义。目前交通部、工信部分别出台的燃料消耗量标准的实施,必将引导行业向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淘汰油耗高、经济性差的车型。联合动力6K 系列发动机,为联合动力全新开发的机型,油耗方面在业内竞争力强,适应行业的发展。截至8月份交通部已发布了15 批《道路运输车辆燃料消耗量达标车型表》。联合卡车已有95 款车型列入达标车型表中。 此外,为了响应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2011 年至2020 年)》要求,联合卡车积极开发CNG/LNG天然气重卡,已开发出LNG牵引车、LNG搅拌车和LNG自卸车。 从上半年行业及市场需求看,在政府宏观调控、抑制通胀、经济增长放缓的大背景下,卡车尤其是半挂牵引车出现大幅下降,各细分市场产品大部分呈现普跌态势。但未来一年国内外卡车市场增长依然可持续。主要因素包括:经济增长将驱动商用车市场长期增长。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在建项目的续建,城市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启动;农村水利、公路、铁路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因素均刺激重载整车,如自卸车、混凝土搅拌车等工程类和市政类车型需求的继续增长。此外,中国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出口市场逐步启动,增长潜力较大。
——能源、化工、液态食品装备及服务业务 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中国的进口、出口和工业制造企业景气快速恢复,今年上半年运输化工原料的罐式集装箱需求飙升,带动化工装备业务营业额大幅增加。全球对于天然气及特殊气体装备的需求持续增长,国内需求增长更为显著,因此能源装备业务上半年强劲增长。尽管欧洲市场疲弱及国内投资放缓,液态食品装备业务环境充满挑战,但仍努力实现订单量及营业收入的增长。因此,上半年本集团能源、化工、液态食品装备业务营业收入为3,731,891 千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92.54%。净利润为247,457千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有大幅增长。其中,主要控股企业中集安瑞科控股有限公司的能源(天然气)装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为1,478,643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8.2%。化工装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为1,296,914 千元,比上年同期上升200.2%。液态食品装备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为292,313千元,比上年同期上升41.0%。其中,受益于价格提升、销量增加因素,能源装备业务、化工装备部分毛利率轻微均略有上升。液态食品装备业务的毛利率则有下降。 本集团从事能源、化工、液态食品装备业务的主要企业包括中集安瑞科控股有限公司、TGE GAS GINEERING GmbH、南通中集大型储罐制造有限公司、大连中集重化工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本集团能源和化工装备的生产基地主要位于中国的六个城市,包括南通、张家港、石家庄、廊坊、荆门、蚌埠。液态食品设备生产工厂,主要是在荷兰Emmen和Sneek,丹麦Randers,比利时Menen。本公司持有60%权益的TGE Gas公司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在岸项目大型合同独立总承包商,在天然气、石油化工等气体的存贮、处理和运输等领域有着27年的专业经验。2010年以来,安瑞科宏图公司借助多年来在LNG产品研发、制造方面的优势,强势进入国内低温系列产品市场,取得满意进展。目前低温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已跻身国内前列。 能源化工产品及服务遍布全国,并出口至东南亚、欧洲及北美洲。液态食品产品及服务主要在欧洲出售。本集团致力建立广泛稳固的客户网络,特别侧重于与业内巨擘及具庞大增长潜力的客户维持良好关系。本集团大客户不乏著名企业,如中石油、新奥燃气、EXSIF、全美租箱公司(TAL)、中化国际及思多而特(Stolt)。 上半年,中集安瑞科资本性支出超过2亿元,主要用于提升国内能源装备生产设施,包括蚌埠压缩机生产厂房迁址,在石家庄兴建轻量化综合气体瓶生产线,扩充张家港LNG生产设施及荆门LNG生产厂房。鉴于预期罐式集装箱需求将上升,也将投资提升南通罐式集装箱生产基地的产能。上半年中集安瑞科投入逾3亿元用于开发新产品及制造技术。目前同时开发多个研发项目及制造技术提升项目:CNG船应用项目、硅烷气集装箱及容量为20,000 立方米的LNG 储罐项目;而高容量轻量化CNG 拖车及大型液态氢储罐已成功开发,属于高技术低碳产品。 目前及未来国内天然气应用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空间巨大,天然气消耗量增长加速。中国政府已确定刺激消费的相关规划,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耗比重将从目前的4%提高到2015 年的9%和2020 年的15%。今年上半年,国内天然气消耗量上升21.0%至631亿立方米,国内进口72亿立方米LNG,较去年同期增加约27.9%。基于对上述基本面的判断和预期,也考虑到2011年政府仍执行紧缩货币政策,以及全球经济环境在今年下半年仍存在不明朗因素,本集团对所从事行业的前景抱持审慎乐观态度。因此,本集团能源装备行业将继续集中开发天然气储运及分销装备业务。本集团除优化现有产品及服务外,也将继续开拓收益来源,如提供项目工程服务及向中国的燃气营运商提供一站式能源供应解决方案服务。为满足对LNG装备不断上升的需求,本集团也一直在扩充LNG装备生产设施产能。此外,本集团会致力巩固LNG加气站系统、天然气液化系统及LNG拖车等LNG装备的市场份额。 CNG 和LNG 的应用特点有所不同:LNG 的密度大于比CNG,更适于长距离运输,但是生产成本较高;目前国内的情况更适合与CNG应用,但是随着海上油气资源开发的增长,LNG 的应用程度将提高。 面对全球经济不明朗,本集团会继续推行现金流预算及控制措施,包括加紧控制经营现金流,同时与商业银行保持良好关系以确保为融投资活动筹备充足资金。此外已加强成本控制措施,将继续推动配套部件本地化,并将做好品质监控。
——海洋工程业务 海洋工程业务是本集团一个新的核心业务板块。本集团下属子公司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新加坡)有限公司(SCRO)及其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商之一,并始终在国际海洋工程市场中参与全球竞争。公司主要产品包括自升式钻井平台(Jackup)、半潜式钻井平台(Semi-submersible)和海洋工程辅助船。自升式钻井平台是浅海钻井作业使用率最高的平台,具有较大的市场容量。本集团已完成并发展了由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YCRO)、龙口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LCRO)、海阳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HCRO)及国家能源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研发(试验)中心组成的“一个中心、三个基地”的战略布局:烟台基地作为设计中心,负责总装、调试交付等,海阳基地主要负责模块建造,龙口基地主要负责自升式平台的生产建造。 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比上年同期(17.64亿元)下降86.96%。亏损5.83亿元。上半年共交付2个项目。营业收入大幅下降并继续出现亏损的主要原因:交付的历史订单数量减少,仍存在延迟交付,而在建外部订单数量减少,设施利用率下降。 2011 年上半年,本集团海洋工程业务在生产基地建设、重大项目投资方面有较大进展,为海工装备制造提供强有力的空间支持与保障:烟台来福士钻井平台舾装码头扩建改造工程已峻工,可以同时停靠9座钻井平台作业;用于桩腿半弦管加工设备一、二期项目的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后将提高桩腿配套半成品生产能力;龙口中集来福士码头及相关配套设施和工程施工进展顺利,完工后将全面提高LCRO的建造能力。作为本年度海工业务的重点经营管理目标,保证订单交付方面也取得预期进展。上半年共交付2个项目,目前剩余在建项目9个(2个半潜式钻井平台,5个自升式平台,2个半潜式起重平台)。为中海油服建造的其余2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将于下半年完工交付。随着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的连续交付,中集来福士在海洋工程装备上的建造能力、效率方面有了新的提升。客户和船级社对平台的质量和HSE(健康,安全与环境)水平给予了高标准的评价。 4月,YCRO为中海油服建造的第一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COSL Pioneer,顺利抵达目的地挪威。6月, COSL Pioneer获得挪威石油安全管理局(“PSA”)颁发的 AOC证书。AOC证书是在挪威运营的必要条件,表明COSL Pioneer符合挪威大陆架海域作业要求及规范。 4月,YCRO为巴西Schahin石油天然气公司建造的第二座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SSAmazonia”在烟台实现交付。此次交付的“SS Amazonia”平台,与已在2010年10月交付予巴西的”SS Pantanal” 半潜式钻井平台为姊妹船,主要作业海域在巴西海域和墨西哥湾。两个平台都将由巴西Schahin公司租赁给巴西国家石油公司使用。2011年6月,SS Pantanal平台进入巴西马林油田作业区域,进行动力定位,这是钻井作业之前的最后一个测试。 5月,LCRO建造的第一座自升式钻井平台“Super M2 H196”成功下水交付,此次交付的“Super M2 H196”平台是由美国F&G公司研发,烟台中集来福士进行详细设计、施工设计,标志着来福士自升平台建造基地战略按计划推进。 6月,YCRO为荷兰Van Oord Marine Services BV公司建造的STORNES 柔性管铺石船在烟台成功交付。铺石船是海洋开发的必备工具船型之一,在高端海洋工程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该船是世界上第5艘柔性管铺石船。STORNES 柔性管铺石船的成功交付,标志着YCRO在海工特种船舶设计及建造领域中又一次取得新的突破,同时也是我国在该类高端海洋工程船设计及建造方面取得的新的进展。 新订单和市场营销拓展方面,中集来福士通过参加行业展会、拜访目标客户等途径渠道进行了一系列市场拓展活动,上半年自建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已经签订销售协议3个,有望提升下半年业绩。7月,中集来福士获得两条5万吨级多功能半潜运输船建造总包合同。上半年,韩国,新加坡等传统的海工强国依然占据全球市场新增订单主导地位。下半年及未来,本集团将依托中国及自身优势,继续在墨西哥湾、南美洲、北欧、中东、俄罗斯、西非等海工业务活跃的区域市场拓展。同时抓住国内市场十二五规划期间的海工装备投资需求和市场机会,争取获得实质性突破。 为促进本集团海洋工程业务的发展,对中集来福士的企业管理基础进行提升并改善机制,扭转目前经营管理局面,实现公司发展目标,4月中集来福士董事会进行了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调整。本公司总裁麦伯良先生接替章立人先生出任首席执行官(CEO),章立人先生继续担任副董事长。董事会任命中集集团副总裁于亚先生担任公司总裁,协助CEO负责公司的日常性运营工作。本公司认为,海洋工程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本集团未来需要重点培育的业务。中集来福士具有条件优越的生产基地和创新的建造模式,拥有专业化的技术和管理团队。通过在建项目特别是首制项目的批量交付,公司与团队积累了建造经验,提升了管理能力,培育了竞争优势。上半年公司确定了企业变革的任务、阶段性目标,并在进入业务淡季启动了组织架构、人员结构的调整优化行动,以解决公司冗员问题,实现减员增效。公司管理层相信,通过改善激励机制、提升管理效率和改善生产组织管理流程,将会为公司业务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在研发设计平台方面,本集团已建立了烟台中集海工研究院、上海中集海洋工程研发中心。本集团还拥有国家能源局命名的国家能源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研发(试验)中心。本公司将继续加强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建设,进一步吸引高端人才,打造国际一流海洋工程装备设计和研发平台。
——机场设备业务 上半年国内机场设备行业总体需求仍保持较快增长。深圳、合肥、石家庄等大型机场扩、改建项目陆续上马;国外航空业进入复苏期,欧美等成熟市场的设备也正进入更新周期。市场对机场设备的需求总体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由于产品交付周期的原因,上半年,本公司持有70%权益的中集天达空港设备有限公司(“中集天达”)销售登机桥59台,食品车2台等,实现销售额1.4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466.02%,亏损12,156千元。 国内立体停车库市场上半年呈现爆发式增长,中国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大国,城市停车难问题的日益严重推动了全国各地对立体车库产品需求的迅猛增长,也为中集天达延伸拓展业务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2011 年上半年取得的登机桥主要订单来自国内市场,国外市场订单也遍及欧洲、中亚、中美洲、非洲的区域市场;货物处理系统项目方面获得国内铁路车辆段货库等2个供货合同;另外还获得国内较大地产开发项目配套的立体停车库项目。 展望下半年,国外航空业将持续复苏,国内航空业则继续保持增长,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内需政策使国内机场建设的规模总体维持在高位,登机桥整体市场需求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除了机场登机桥市场以外,中集天达还将积极捕捉商机,继续拓展和巩固立体停车库、机场特种车辆等业务。中集天达已具备较强的行业竞争优势,预计2011年中集天达公司全年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将有较大幅度增长。
——其他业务 物流装备与服务业务:本集团致力于为不同行业的客户提供专用物流装备及综合的物流解决方案。本集团的物流装备产品主要包括适用于汽车、物流、食品、化工、农业等领域的托盘箱、适用于化工、食品方面的不锈钢IBC(Intermediate BulkContainer,即中型散装容器)及特种物流装备,如风电产品物流、商用车整车物流装备。 2011 年上半年,完成销量44 万台/套,比上年同期增长32%;实现销售收入8.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6.71%;毛利率略有下降。物流装备生产业仍以托盘箱、合成橡胶箱、近海箱、罐箱为主打产品,上半年保持高产、高效生产;不断拓展新客户。通过天津基地的改造建设和物流租赁信息系统完善,提升了配套和营运管理能力,降低了成本。物流运输业,积极拓展BUSDECK商用车出口业务,保持良好的盈利状态。物流租赁业务,调整经营策略,以国内市场为重点,提高租赁资产的周转率。 中国物流装备及服务体系落后于发达国家并且滞后于产业转型需求,但目前已经迎来全面发展的长周期,具备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地价上涨、劳动力成本增高,国内各行业对于物流服务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集中表现在快消品、零售、电子、汽车等行业。因此,在下半年及2012 年,本集团物流装备制造业务,将继续巩固原有的海外市场,努力开拓国内市场,争取获得大订单;物流服务业务也将着力发展国内的物流服务项目。寻求机会,实现快速扩张。 房地产开发业务:在全国范围的房地产调控下,限购、加息、保障房建设等使得全国家地产开发企业竞争压力加大。上半年,中集江门、扬州、镇江、深圳项目均按计划推推进。截至2011年6月30日,共实现营业收入5,133万元,实现利润1,700万元,主要为来自于联营公司的投资收益。 铁路装备制造业务:本集团下属的大连中集铁路装备有限公司,致力于铁路装备业务的拓展。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8,019千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提升。
公司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及解决方案 (1)经济大幅波动对企业经营决策的挑战 金融危机后,主要发达经济体仍存在结构性矛盾和潜在风险,财政收支失衡、流动性过剩、经济增长乏力。全球经济一体化也使新兴经济体难以独善其身,过热风险加剧。世界经济不稳定风险增大。航运市场总体呈现“复苏中波动,波动中发展”的特征,经历过去年的复苏之后,2011年的航运市场形势又趋于严峻。因此,受到世界经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集装箱行业的原材料采购量、订单周期日益变短、产能利用率季节性变动幅度变大,对企业经营决策带来长期挑战。 对策:本集团继续发挥规模经营优势,推动行业领先技术的研发;加强了对行业变化、市场预测的能力,在供应链、用工等方面提高了工厂生产组织管理的应变能力。 (2)近年来,尤其是2010年中国沿海普遍出现劳工短缺,招收难,流动性增大,成本上升现象;未来中国劳动力成本将持续上升、沿海土地日渐稀缺、环保要求不断提升。集装箱行业(特别是干货箱行业)对资源需求大,将面临国家产业结构政策调整和各项标准进一步提高的压力。 对策:本集团及时提升工人薪酬水平,幅度超过20%;从长远考虑,2010下半年启动新型自动化生产线投资与建设,实现生产模式的升级,提高效率,以减少对劳工、土地资源依赖,更加符合环保等政府标准的要求。 (3)从未来较长时期看,人民币升值加速,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中国制造业和出口竞争力。 对策:本集团将会未雨绸缪,在投资、资产安全、外汇避险工具等方面作出相应安排,进行动态调整,以控制风险。全球经济短期内仍然会有波动,但全球经济复苏趋势不变,出现二次探底的机会不大。本集团将继续调整业务及组织结构、实施集团全面战略升级,加大研发投入、改善管理、提高营运效率,抓住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机遇,继续加强内部风险控制,确保本集团健康发展、核心业务能够持续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