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困境转型——中集半年报解读1 (2008-08-22 09:52:22)
中集终于公布了08年的半年报,一份并不怎么好看的报表。先附图和文字,博文2展开讨论:


2008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01.71亿元,同比增长29%;营业利润11.94亿元,同比下降17.24%;利润总额12.07亿元,同比下降16.52%;净利润10.26亿元,同比下降22.47%;基本每股收益0.385元。
上半年,公司累计销售各类集装箱104.29万TEU,比2007年同期增长2.84%;车辆产业车类产品海内外市场累计实现销售7.06万辆,同比增长14.64%。
公司集装箱需求保持旺盛,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干货集装箱价格大幅上升,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实现大幅度增长。与2007年同期相比,集装箱的毛利率也略有上升。由于原料成本大幅上升,平均销售价格回落,车辆产品的毛利率有大幅下降。
与2007年同期类似,公司上半年集装箱和车辆业务生产订单饱满,生产规模扩大,应收帐款大幅增长;同时为下半年生产备料,存货大幅度增加,导致资金占用增大,因此2008年上半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出现较大的负数。
上半年公司总资产负债率为63.04%,而负债/权益比率为1.91,受经营规模扩大、流动资金占用增加的影响,公司负债率水平较2007年年末明显上升。
一、集装箱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8,240,205千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6.43%;公司集装箱累计销售104.29万TEU,分别比2007年同期增长2.84%。1).普通干货集装箱实现销售收入13,606,092千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17.87%。累计销售92.32万TEU,分别比2007年同期增长3.14%。集装箱生产所需要的钢材是一种特殊合金钢、具有强度高,耐大气及海洋腐蚀的特点的热轧薄板,也称为Corten钢板。由于自2007年下半年以来,钢板价格的不断上升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加快,使干货集装箱价格也有25%至30%左右的上涨,干货集装箱的盈利水平保持2007年同期相当的水平。2).冷藏集装箱实现销售收入2,544,749千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10.21%;累计销售6.71万TEU,比2007年同期下降4.14%。公司冷藏集装箱的制造基地分布在上海、青岛、扬州和太仓,产能超过5万台。公司正在加大拓展特种冷藏集装箱业务的力度。公司的特种集装箱产品包括地区专用箱、折叠箱及托盘箱包括罐式托盘箱(TankPallet)等。3).特种箱(含托盘)实现销售收入2,073,974千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14.61%;累计销售5.25万TEU(不包括罐式集装箱、托盘箱),比2007年同期下降6.08%。
二、堆场服务:2008年上半年堆场服务业务修箱量为8.29万箱,集装箱处理量为129.96万TEU,同比分别增长4.49%和8.03%。实现销售收入121,606.9千元,比2007年增长15.29%。
三、在道路运输车辆业务方面,公司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7,761,830千元,同比增长62.07%。累计销售道路运输车辆销售7.06万辆(台),同比增长14.64%。其中海外市场销售1.46万辆(台),占20.70%。
四、能源、化工装备及服务业务营业收入为3,949,836千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244.90%。南通罐箱、张家港圣达因、荷兰博格公司上半年的业务进展良好。分别实现销售收入为1,379,773千元、382,530千元和1,692,202千元,其中南通中集罐箱、张家港中集圣达因销售收入分别比2007年同期增长66.33%和79.32%。
五、登机桥:中集天达公司营业收入为193,407千元,比2007年同期增长123.56%。
应该说,集装箱业务的表现要比想象中好一点。一种可能是,集装箱最艰辛的时候貌似已经熬过,这从毛利率的回升售价的提高可见。从胜狮的消息也能略窥一二。还有另一种可能是:集装箱最艰辛的时期尚未来临,基于以下产业链时滞性的判断:经济(下滑)——需求、贸易(衰退)——航运(萧条)——船东订货(衰减)——集装箱需求(放缓),个人认为,第二种可能性更大一点,最近的销量上升售价提高有透支未来需求提升的可能。以下这段文字来源于8.5日《香港经济日报》,关于胜狮:
“胜狮货柜(00716)总裁张松声指出,公司7月的集装箱售价已按年增长30%,不过预计今年产量将同比轻微下跌。而公司会否与主要竞争对手中集集团,再度掀起减价战备受市场关注。张松声表示,公司今年变为与客户签订短期定单,不再签长期定单,以防卷入价格战后损手。 另公司的特种箱业务,已约在6月由亏转盈,张松声指特种箱的毛利率约15%,较普通集装箱为高。张松声指出,公司和主要对手的集装箱售价都大幅提升,胜狮至7月每个集装箱的售价,已按年增3成至2600美元(约2万元),主要是钢材成本猛涨,要将成本转嫁客户所致。而胜狮现于内地集装箱市场占有率为第二位,达21%;主要对手为中集集团,市占率达54%,现时中远太平洋(01199)持有其股权逾20%。可是,张松声预计今年市场对集装箱的需求将按年放缓1%至2%至逾441万个,公司的产量亦会相应微降。”
其次,集装箱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可以无限降低毛利。集装箱制造企业有一定的成本转嫁能力——虽然对于销量没法控制。
相反,倒是曾经被看好的车辆业务毛利下滑,有些惊讶,从去年同期的19%到现在的不到6%。在这个领域,没有核心的护城河——看看实际产品半挂车就能明白毛利为何这么低。中集是这样解释的:“道路运输车辆行业生产比较散乱,低水平竞争,需求层次较低的情况依然存在。公司道路运输车辆由于海外市场需求下滑,成本高企、行业竞争加剧,盈利能力下降。”细读报表,销量上升近15%但成本的扩大——主要来源于新建工厂和4S店的投入——吞噬了利润,毛利急遽下滑。带轮子的都不投资,有道理。汽车行业的资本消耗性本质,业已在中集身上得到体现了。从现在看来,中集当初进军这个领域到底是福是祸,仍旧不好判断。这个行业不像container那样标准化全球通用。目前中集B股股价PB接近1,长安B则小于1……
化工能源装备是投资中集一直坚持到现在的主要看点,其收购或进入的领域增长态势也不错。若干年之后,这个领域会不会像现在的车辆业务一样也面临恶性竞争呢?海洋工程和设备制造,已经有好几家企业重金投入了:包括中海油服、海油工程、巨涛油服、外高桥……
至于应收帐款和存货的增多,在中集基本不是大问题,若深刻理解行业属性,这甚至是中集的核心竞争力和秘密武器——财技高超。
我把中集定义为困境转型企业。个人觉得,相对进入一个又一个制造领域而言,中集应该扩大服务范围,加强服务性收入在整个收入结构中的比重,除了能紧密捆绑客户忠诚度,中集多领域多基地布局的现状,理应提供客户更优质便捷的整合服务。可惜,目前而言,这方面收入占比仍旧太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