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bftfans

振华港机、中集集团、轴研科技和天士力的学习交流贴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昨日看电视新闻,报道某高速公路塞车,场面与“中集的遐想”中的照片没有太大变化,仍然是五花八门,中集尽管今年的半挂车已经比较火,但真正的腾飞要在07-10年,2015年中国公路和欧美及日本公路上的车应该就比较一致了(其中,货运车30%都是中集造,哈哈!)
下面再把中集的遐想贴上,以免我这个投机分子忘却,而把中集卖掉!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08: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中集的畅想……
[原创 2006-09-15 16:05:47 ] 发表者: 闪光鲟   

两幅图。第一幅是日本高速公路发生车祸的图,第二张是国内高速公路堵车的图。

什么时候国内的高速路上跑的也都是这种箱式货车的时候,估计就是中集半挂车业务做到全球老大的时候,那时中集的股票……嘿嘿,畅想中……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哈,ODI的简装版

走向世界 熨平周期:ODI推高机械股估值(表)

www.eastmoney.com   2006-12-06 06:33     中国证券报
【字体: 大 中 小】 【收藏】 【复制网址】 【打印】  


  中信证券研究部 郭亚凌 李春波







  吴健 刘 磊

  我国正在由FDI(外商直接投资)接受国逐渐向ODI(对外直接投资)输出国转变。其中,机械等投资品将是受益最大的行业。

  考虑到行业高成长预期和周期性逐步弱化的特征,再结合比较不同行业现有的估值水平,我们认为目前装备制造企业估值偏低,应提高整体估值中枢水平至20倍或更高。

  ODI有望达到1000亿美元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顺差的不断扩大和过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国将被迫从一个完全的FDI接受国逐渐向ODI输出国转变。特别是人民币的持续升值更是加剧了国内资本寻求海外出路的热情。

  2005-2010年,将是中国ODI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重要阶段。最保守估计,中国的ODI与流入的FDI在规模上将相当,到2010年,将达到700-1000亿美元的年输出规模。

  如果考虑到中国未来几年顺差增加并保持在较高水平的可能性很大,新增加的外汇储备每年可能以2000亿美元甚至更多的规模增加。从调控当局各方的态度来看,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已经偏高,今后增加的外汇收入,将主要通过对外投资的方式加以运用。如果是这样,ODI有着连续成倍增长的前景,2010年达到1000-2000亿美元的可能性相当大。

  走向世界 熨平周期

  ODI和出口市场的兴起,不仅为国内厂商创造了较快增长的出口收入,更重要的是通过出口市场,释放了国内部分产能,使国内供过于求的压力有所缓解,其行业投资周期被进一步削峰填谷,经济增长更加趋于平稳。

  资本的输出,往往带动产品、技术、人员、制度的输出,这一点已经在日本等国家的发展历史中证明,特别是机械等投资品是受益最大的行业。

  短期来看,我国ODI带动的出口装备产品还比较少,主要还集中在一些低端加工设备和工程机械领域。但我们认为,ODI的影响是长期的而且深远的。未来随着ODI的逐步演绎和我国产业转移的推进,对外投资的方式将由资源开采、简单加工向专业零部件生产、整机组装转变,未来更高级的形式将是在设备、技术的输出。

  相对应的是,国产设备出口结构也将发生很大的改变,将由低端的缝纫设备、普遍机械加工设备向中端的自动化生产线、中高端机床向高端精密机床、精密仪器仪表等转变。另外,我们认为,ODI其未来的增长速度和金额很有可能超出多数人的预期,其对国内装备产品出口的强拉动作用将延续很长时间。

  国际市场需求高涨

  尽管面临高油价等不确定因素的风险,但IMF等组织仍看好未来几年世界经济的增长,近期IMF就将2006年和2007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分别上调至4.9%和4.7%,并认为亚洲地区不低于6%的高增长仍是拉动世界经济高增长的主要动力。

  全球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全球装备产品的需求。特别是油价等资源价格的大幅高涨为许多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较多的外汇收入,更是刺激了像俄罗斯、中亚、巴西、非洲、拉美等国家经济的复苏和高速增长,使得全球大部分机械产品的需求都好于预期。如全球工程机械行业2004年以来就低位反弹态势,增长率达到4-5%,明显超过前几年2-3%左右的增长率,像卡特彼勒公司2005年销售收入增速就达到了19.9%,明显超过前几年平均增速。另外,像船舶制造、港口起重设备、石化设备、采掘设备等的全球需求量也明显好于预期。

  行业估值水平有望提升

  由于市场人士普遍将机械股看待为周期性股票,因此可能导致国内装备企业估值偏低。我们认为,随着机械行业发展进入繁荣期,加之ODI扩大使机械行业周期性弱化,因此,机械行业的估值水平有望提升。

  第一,我国机械公司的成长性明显高于国外同类公司的当前成长水平,国内装备业的PE水平应该高于国外当前水平(15-20倍)。从全球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历程来看,美国装备制造业高成长期是20世纪40年代;日本装备制造业是20世纪50年代末起步,60-70年代腾飞;韩国装备制造业是60年代起步,70-80年代腾飞,90年代进入繁荣期。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装备制造业正处于高增长初期,其成长性明显高于国外同类公司当前成长水平。

  第二,机械行业周期性正在弱化。机械出口的高增长一方面为企业打开了海外市场,释放了部分产能;另一方面缓解了国内的竞争压力,使行业周期波动幅度明显减小,增长更为平稳。

  第三,机械行业未来增速较高,PE相对较低。根据发达国家经验,重工业化初期主要发展产业为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与资源相关的制造业,而上述产业供求均衡后,工业发展重点将向制造业的中游产业即装备制造业转移。而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特殊阶段。

  在行业投资策略上,我们认为应该重点关注有望成为世界龙头的机械公司。其中,三一重工、沪东重机、中联重科、中集集团、安徽合力、中国重汽、山推股份、大冷股份、国电南瑞、平高电气、许继电气、思源电气、国电南自等值得重点关注。

  重点公司业绩预测和评级(排名不分先后)

  公司名称股票代码投资评级05EPS06EPS07EPS05PE06PE07PE

  沪东重机600150买入0.56 0.8561.05 41.327.022.0

  三一重工600031买入0.45 1.11.439.316.813.0

  中集集团000039买入1.21.21.411.311.39.7

  中联重科000157买入0.61 1.06 1.319.811.49.3

  安徽合力600761买入0.41 0.68 0.84 35.321.317.3

  桂柳工 000528买入0.44 0.72 0.93 24.314.811.5

  广船国际600685买入0.20.52 0.84 7026.916.7

  振华港机600320增持0.39 0.56 0.64 22.415.613.7

  山推股份000680买入0.1660.39 0.44 32.213.712.2

  沈阳机床(14.14,-0.67,-4.52%)000410增持0.33 0.41 0.55 39.732.023.8

  石油济柴000617增持0.62 0.52 0.64 23.227.722.5

  太原重工600169增持0.07 0.22 0.31 82.926.418.7

  大冷股份000530买入0.29 0.31 0.41 16.915.812.0

  中国重汽000951买入0.59 0.81.06 20.815.311.6

  国电南瑞600406买入0.48 0.55 0.78 47.141.129.0

  平高电气600312买入0.34 0.48 0.65 37.026.219.4

  许继电气000400买入0.31 0.40.52 28.822.417.2

  思源电气002028买入0.79 1.05 1.26 28.921.818.1

  国电南自600268买入0.41 0.37 0.48 19.521.616.7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确实和GE存在可比性!

原帖由 bftfans 于 2006-12-1 08:47 发表

尽管中集的定位只是综合交通设备提供商,但从发展的眼光看,它有成为中国的GE的潜质(预测10-15年内其盈利赶上目前的GE还是存在可能性的,当然那时GE还将是其10倍的规模)。


哈哈,我忘了,中集也涉足了金融业:

新机遇与新挑战 企业集团金融混业纵横谈


http://www.jrj.com  2006年12月06日 01:58 证券日报

【评论】 【论坛】 【字体:大 中 小】 【聊天】 【沙龙】

  □叶菊艳 韦廷权
  和西方金融环境变化一样,中国金融业也历经了“混业——分业——管制放松”的变化历程。尽管历经着严格的分业限制,但我国金融发展过程中混业经营的尝试从未停止过。先是国有银
行绕道海外,建立银行和投资银行机构,尝试混业经营,后来是逐渐形成了中信、光大等少数金融控股公司,到了上世纪未,中国的金融管制逐渐放松,部分允许了不同金融业之间的部分渗透,产业资本也以企业集团的形式投资于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

  有鉴于对加入WTO对相关开放的承诺,2005年和2006年金融行业混业趋向明显地加速。为了加强国内金融机构的实力,事先占领混业经营空间,中国政府事实上加速推动国内优势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银行、保险、证券、基金和信托之间的界限已经被打破,从法律上正式认可金融业混业经营不久将提上日程。

  保险风云叱咤

  2005年3月华泰财产保险公司联合美国ACE保险集团、华润集团、华北电网公司、亿阳集团、贵州茅台酒公司和昆明华铁置业几家企业获准发起设华泰人寿保险公司,注册资本2.2亿元,华泰财产保险占绝控股地位。其结束了自1995年以来寿险和财产险分业经营的格局,拉开了保险行业混业经营的序幕;

  2005年11月,随着中国人保寿险有限公司的设立,财产险公司再次完成对寿险行业的突破;

  2006年10月国内最大的寿险公司中国人寿股份公司(2628HK)发布公告称与其母公司中国人寿集团公司作为发起人,共同在内地设立财产保险公司,则是开始了寿险公司向财产保险行业渗透。

  保险对商业银行的投资也随其获准进入证券市场后,积极加大了持有上市银行股份的力度,据统计目前保险公司持有国内已上市银行的市值已超过300亿元人民币,同时,保险公司在参股未上市银行方面也步步推进。2003年12月平安集团旗下公司平安信托和汇丰银行联合收购福建亚洲银行;

  2006年7月平安保险公司发布公告将斥资49亿元收购深商行89.24%股权;

  2006年8月中国人寿通过旗下的资产管理公司以市场拍卖的方式,以每股5.6元认购了7000万股兴业银行股票,占有1.75%的股权。此外,中国平安和中国人寿还分别参与了广东发展银行的不同竞标团。

  四大尝试“大金融”

  1999年,相继成立的信达、长城、东方、华融四家资产管理公司,其承接的不良资产目前已基本处置完毕,随着公司存续期的大限的临近,各资产管理公司都纷纷提出转型,要从“投行”转到“大金融”。

  2006年10月,由财政部主导制定的资产管理公司转型方案已经上报,并通过了银监会的会签,这预示着资产管理公司的商业化转型即将开始。在这份具有框架意义的指导性文件中,四家公司除继续不良资产处置的主业外,商业性的金融服务公司将是其另一条出路。在这个总原则下,四家公司可以分别按照自己的资源去整合发展,并分别上报方案。

  此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已马不停蹄地收购券商。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在托管汉唐证券和辽宁证券的基础上设立信达证券,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在托管了德隆系三家券商的基础上设立华融证券公司,而东方资产管理公司在托管闽发证券的基础上设立东兴证券。

  获取银行业务牌照是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另一大工作重点,城市商业银行是它们追逐的目标。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目前已就控股三峡银行进行立项,并向政府提出了申请,而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也准备入股筹建中的由江苏当地十家城市商业银行重组而成的江苏银行。

  银行混业主角

  自分业经营以来,商业银行所从事的主要是存贷和结算业务,信托和证券业务被剥离。2005年11月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生效,银行可以接受客户的委托,将资金用于各项投资,投资范围可涉及储蓄和证券投资,通过信托方式也可以用于贷款等投资,这实际上让银行获得了资金信托理财的资格。

  2005年2月银监会颁布《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允许银行作为股东直接设立基金公司,通过公募方式发行各类基金。

  2005年7月第一家银行系基金公司工银瑞信基金公司成立,股东分别为工商银行瑞士贷第一波士顿、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注册资本为2亿元人民币,持股比例分别为55%、25%、20%。

  2005年8月交通银行、国际施罗德投资管理公司、中集集团三方共同发起设立交银施罗德基金公司,注册资金2亿元,分别持股65%、30%、5%。

  2005年9月建信基金管理公司成立由建设银行联合美国集安金融集团、中国华电集团共同发起设立,注册资本2亿元人民币,持股比例分别为65%、25%和10%。此外农行、中行和浦发行上报的筹建基金公司方案也基本获准,这3家银行有望年内设立其控股的基金公司。

  银行凭借着其庞大的金融资源,从理财开始,将逐渐渗透到金融的各个领域,可以预见商业银行将成为未来金融混业经营的主角。

  国企产融结合

  按照《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保险公司可以异地承保工程险,而不用在当地设立分支机构,这很有利于大型工业国企总部统一安排集团内的工程建设保险服务。财产保险公司的设立将是企业集团金融利润内化的新发展,也是大型国企对金融业务的新整合。

  2004年9月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电集团、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等12家实力雄厚的大型电力企业和产业投资集团共同组建了永诚财产保险公司,其业务将主要来自各大发电企业的保险单,它的成立被业界称为是能源企业涉水保险的“试金石”,也是这些大国企将保险利润内化的一个举措。

  2005年7月中石化联合南方航空、中国铝业、中国外运、粤电力等大国企共同组建阳光财产保险公司。

  2005年9月中石化再以3.38亿入股安邦财产保险公司,持有20%的股份,与上汽集团并列为第一大股东。

  2002年中国石油和意大利忠利保险公司合资组建中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2006年中石油与忠利保险公司再次合作打造国内第一家专业石油保险公司,筹备目前已近尾声,并有望在年底挂牌。

  企业集团如履薄冰?

  在现代经济中,产融结合一直没有停止过。据最新统计,世界500家最大的企业中,约有80%的企业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

  国内大型国企的金融业务首先起步于金融利润的内化过程,通过设立财务公司,吸收内部成员子公司的储蓄,再将其用于理财增值和内部贷款。后来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受金融产业稳定利润的吸引,很多资金充裕的大国企也逐步将金融业务延伸到外部金融投资,涉及多个金融领域,许多大国企甚至构建了金融控股框架,如华能集团、五矿集团、宝钢集团、招商局集团、红塔集团、北京首创集团、中粮集团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华能集团已建立了集中管理型的金融服务模式,下设华能资本服务公司,专门负责管理华能集运输船下属的华能财务公司、长城证券、永诚保险、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等金融企业。

  2006年国内金融业将面临全面开放的压力,摆在企业集团金融业务面前的,有三条道路。其一是发展,借助混业趋势来壮大自己,深化金融服务,寻找新的金融资源;其二是守业,凭借政策,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主要做内部的理财业务;其三,不加入混业趋势,维持内部金融模式,而一旦企业集团从资金充裕型转变为资金紧缺型,内部的金融业务将被边缘化。

  如何在混业经营的潮流中,寻找合适的定位,发展企业内外部相结合的金融服务,已经是大型企业集团不得不面临的重要问题。

  (作者单位分别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面的报道让我想到,中集与这些卡车巨头都有合作(重汽、陕汽、一汽、二汽),在这些主机厂PK的时候,中集的利润将会是最丰厚的,让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重汽:出现业绩新增长点
www.hexun.com 【2006.12.05 10:29】 顶点财经




    作者:宋炳珅


  调研目的

  周三上午,我们拜访了公司财务总监和董秘,了解目前重卡行业发展态势和公司的经营状况,对于公司的新销售热点—专用车,我们还拜访了公司的合作伙伴中集集团车辆厂了解销售动态和发展情况。



  出现业绩新增长点,调高盈利预测

  全年销售将超过预期

  今年1-9月份,公司共销售重型卡车3.25万辆,同比增长45.13%。10月份销售超过4000辆重卡,从行业情况来看,重卡的销售旺季一般是一季度和四季度,特别是12月份与1、2月份。我们预计公司全年销售超过年初4.2万辆的目标不成问题,当在4.8万辆左右。

  明后两年国内市场需求快速增长

  正如我们在年初的重点推荐一样(请参看《短期看重组,中期看“十一五”,长期看出口》报告),在定向增发完成后,中期(2007、2008年),公司将迎来“十一五”规划的重卡需求高峰年份,实际上今年以来,重卡行业月度销量的同比增幅逐渐提高,9月份、10月份均达到了76%以上,高增长的趋势已经确立。明后年各工程项目的实施将持续拉动重卡产品的需求。另外,在公路建设,收费标准,治理双超等因素的作用下,卡车行业两头发展的格局进一步明显,中长途用重卡,短途用轻卡,重卡的大吨位化、中卡的边缘化趋势加剧。今年1-10月份,重卡行业同比增长15.81%,轻卡(包括微卡)行业增长13.48%,而中卡则同比下滑7.57%。

  中国重汽作为国内领先的大吨位重卡制造商,将受益于这一行业性趋势。

  专用车:短更新周期,高销售增长

  我们注意到,半挂车、专用车行业三季度的销售增长迅速。而公司30%-40%的销售产品是专用车。1-10月份重汽集团半挂车、专用车销售增幅55.67%,支撑了公司销售的高增长。公司专用车的产品售价远低于国际竞争对手(1:3-1:5),较高的性价比促使进口替代成为趋势。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司今年的水泥搅拌车底盘销售突增,目前占据市场90%的份额,几乎都是进口替代所带来的市场。公司与中集集团在半挂车、专用车上的战略合作关系无疑是个双赢的局面。重汽提供差异化的车头与底盘,中集提供模式化的车厢,重卡专用化的趋势在未来还将加强。

  另一方面,专用车(特别是自卸车)由于工作路况恶劣,产品的更新周期(1-2年)远快于公路运输车(5-8年),专用车占产品结构比重的提高有利于整体产品更新周期的缩短,对于公司来说也就意味着销售量的加快增长。

  出口市场:消除不稳定预期

  我们认为公司年初获得伊朗的大额订单并不是昙花一现。鉴于公司重卡产品极高的性价比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落后的道路配套,重汽的重卡产品恰好可以满足需要,目前伊朗的订单依然在持续,而中东、非洲、东南亚、东欧也都在积极的开拓中,今年预计出口6000辆,我们保守预测07、08两年年均增长30%,而09、10年国内市场增长放缓的同时,各出口市场培育成熟,有望获得超过50%的增长,从而达到“十一五”末期出口量占总产量三分之一的目标。

  重汽PK陕汽:前者龙头地位难以动摇

  重汽和陕汽作为目前国内大吨位重卡行业的两大龙头,其竞争引人关注。陕汽集团1-9月份实现2.25万辆的销量,同比增长94%,高于重汽集团的58%。抛开基数差异,陕汽能否挑战重汽的行业领先地位?我们认为至少在短期(3-5年)

  是很难的。1、产销规模上差距一倍多;2、技术沉淀差距。重汽在三分天下的时候保留了原重汽集团、斯太尔平台的很多核心技术,又较早引入了沃尔沃的技术,在技术平台和销售服务网络是核心竞争力的重卡行业,优势明显;3、产品差异化差距。重汽拥有1400多个型号的重卡产品,可以满足不同的客户需要;4、重汽目前在全国拥有超过1000家的销售和服务网点,而陕汽不到600家;5、我们注意到,1-9月份,重汽的应收账款净额同比下降28.2%而陕汽的应收账款净额则同比上升17.1%。

  注入轿箱资产:财务指标向好,盈利能力提升

  公司定向增发注入轿箱资产后,关联交易大幅减少31.8%,负债率从中报的89.4%降低到77.9%。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得到显著提升。同时第三季度母公司销售毛利率提高到9.06%,合并报表综合毛利率达到10.26%,显示出轿箱资产的优质性,我们预计轿箱资产全年能实现利润3亿元,同比增长74%。

  调高盈利预测,维持买入评级

  我们上调06-08年的EPS分别为0.85元,1.40元和1.70元。我们调高业绩预测的理由按重要性排序分别为:1、受益国家十一五规划,重卡行业未来两年的增长超过预期(06年已经超出预期);2、重卡专用化趋势加强,公司近40%的销量来自专用车,而且部分自卸车更新周期很短,利于产品销售;3、注入资产后,畸形的财务结构得到改善,盈利能力有所提升,同时,2007年开始,全年合并轿箱资产报表,而2006年仅是下半年合并报表;4、出口预期稳定,市场培育逐见成效。

  对于快速增长的商用车领先企业,我们认为至少应给予15倍以上的估值,相对于07年1.40元的业绩,我们第一目标价为20元,相对当前价位有43%的涨幅空间。

  我们持续推荐商用车品种,在竞争、需求都相对稳定的局面下,商用车是长期战略性持有品种。国内市场稳定+国际市场扩张=价值重估。其中,我们更看好近期的重卡品种,相对于大中客车未来两年平稳增长的局面,重卡则受到宏观需求影响而带来国内市场的快速增长。对于重汽集团红筹股上市从而使A股边缘化的疑虑,我们认为不必过于担心,毕竟重汽集团的主要优质资产都已经在A股,形式类似与长安汽车。

  
(中信建投)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上面说了一些关于中集未来和估值的畅想,下面我结合现在盘面的特点分析一下投票人的形势:

今天大盘如果不是电讯股的大幅上涨,将会跌得很惨。但是在这种情形下,中集却出现了多笔连续的被动买单。中集盘子这么大,不应该有主力护盘的说法,唯一的解释就是仍有投资者继续看好中集看好后市。当然如果大盘大跌的情况下,中集也将会休整。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6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在尾盘反弹时卖出了1/5仓位的中集(15.86成交均价),本来是想进点天士力,但未成交,明天计划先逢低买回中集,择机再换成天士力。最近两个月我一共投机操作了5次(3次天士力,1次振华,1次中行),每次都小有收获(除了中行违背了安全边际原则之外,其他我认为还可继续做实验,如果连续成功10次的话,那么说明此种方法可行。)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23 天

发表于 2006-12-6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主

呵呵,说来惭愧.
本人在6.33出局了成本4.04的宝钢,在32出局了成本26.5的中兴,现在悔的肠子都青了.
现在手里是50%的振华,50%的中集.
很关心你的帖子(天天看).不知道楼主您去不去<证券之星>,看不看"中小企业"版块里VIP斑竹的文章,你们风格很类似.
支持楼主,毕竟000039中集集团是被评选出的2005年综合竞争力第一名.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15:55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第一次投机操作出现亏损(前5次都是当天收盘就比不操作要有2%以上的相对涨幅)!
今天早盘按计划挂单想把1/5的中集先买回来,结果太贪,未果(挂15.51买单,但最低价为16.54)所以只得撤单直接买没有涨的天士力(15.79)和轴研(13.38),结果今天收盘中集大涨6%,而后买入的仍在买入价附近徘徊。当然我明天不打算卖出他们,相反,如果中集涨的过快,我会再卖出一些中集,而买入它们。


它们的安全边际绝对小于中集,但是它们的成长空间也有可能超过中集很多倍(但是并不确定)。而且目前持有3支股票,也更符合Peter Lynch 的持股策略。如果它们不给我套利的机会,我打算持有它们3年以上,做一把“风险投资”(其实还是存在安全边际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据传中集变相收购博格,我在网上找了两条旧闻:

Published: February 2006      

CIMC bags Burg
Already the world’s largest tank container manufacturer by far, with an output of 6300 units last year from its two lines in Nantong,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CIMC) will have a virtual monopoly on tank production after signing an agreement last month that will see it take control of the world’s second biggest tank builder, Netherlands-based Burg Industries NV.

Burg owns South Africa’s sole surviving tank manufacturer, Welfit Oddy, and one of the pioneers of the tank industry, WEW in Germany. The company is also a leading manufacturer of road tankers and trailers through its Hobur, Burgers, Eurotank and LAG subsidiaries, and of process and storage tanks through Holvrieka....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篇是说标准罐让位与特种罐!(98年已开始了这一趋势)

Published: February 2002      

Customers call a specials tune
Global demand for standard tank containers is at its lowest ever ebb. Virtually all the former volume production in Europe has now been switch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 tanks
The current downturn in the tank container market cycle is now in its fourth year and there is no immediate end in sight. Following the record-breaking year of 1998, when upwards of 16,000 new tanks were built worldwide, annual tank output has been slipping ever since. Opinions differ as to how many new tanks were built in 2001, but most agree it was in the 6,000-8,000 unit range....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时的收购新闻

Published: March 2006      

All change in tank market
The biggest news to hit the tank container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many a year came last month with the announcement that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Group Ltd (CIMC) is to acquire Burg Industries BV. CIMC is the world’s largest manufacturer of tanks and amongst the Burg portfolio of companies is Welfit Oddy,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builder,WEW, a builder of special tank containers, and LAG, the silo tank manufacturer. These three enterprises comprise Burg’s Intermodal Tank Division.

The acquisition is to be realised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a new joint venture company in which CIMC will hold 75% of the shares and Burg 25%. The new company will hold 100% of Burg Industries and Burg will net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3月份已经预料收购可能被阻

Published: March 2006      

Tank manoeuvres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CIMC) could be baulked in its attempt to take over Netherlands-based Burg Industries after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said it has opened an indepth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roposed deal (see WorldCargo News February 2006, p1).

The Commission said its initial market investigation has found that the proposed acquisition by the world’s largest tank container manufacturer of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in the shape of South Africa-based Welfit Oddy, would raise “serious competition concerns” in the tank sector. The Commission has 90 working days to rule on the transaction, with the deadline set for 28 July, 2006....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7月份宣布放弃收购

Published: July 2006      

CIMC/Burg deal called off
China International Marine Containers (CIMC) and Burg Industries have scrapped an agreement made earlier this year under which CIMC was to have acquired 75% of the shares in Burg (WorldCargo News, February 2006, p1).

The decision to abandon the deal follows strong signals from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EC) that it would not approve the transaction due to competitive concerns in the area of standard ISO tank containers....



以上几篇均为世界船运新闻网(World Cargo News) 上的消息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7 17:10 | 显示全部楼层
快讯:中集集团公司大幅上涨 中国金融网 2006-12-7 14:26
中集集团(17.22,1.56,9.96%)大幅上涨,公司持有的5000万股招商轮船战略配售股,目前帐面收益超过2.8亿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23 天

发表于 2006-12-7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很多报告,预计今年中集业绩1.3/股,按照14-16倍行业平均市赢率,大概是18.2-20.8元,那么还是有持有价值的.相对来说振华就高了.可是就是楼主说的,振华值得赌一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23 天

发表于 2006-12-7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600019宝钢是好股票

不过装备制造业的上游是钢材,以600019宝钢的质地,如果振华和中集值得长期持有,那600019宝钢就更不在话下了.因为"如果行业A有爆发行情,那投资其上游行业B就是一种经典投资思路!"不知楼主怎么看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23 天

发表于 2006-12-7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管理团队

宝钢的谢企华是我最佩服的总裁之一,其他还有侯为贵\任正非\麦伯梁\马 云等,个人认为600019宝钢的管理团队应该也是很强很强的.尤其是他们"要做世界第一"的决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7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既然崇尚价值投资,为何不买200039呢。


原帖由 冬季风暴 于 2006-12-6 16:48 发表
呵呵,说来惭愧.
本人在6.33出局了成本4.04的宝钢,在32出局了成本26.5的中兴,现在悔的肠子都青了.
现在手里是50%的振华,50%的中集.
很关心你的帖子(天天看).不知道楼主您去不去<证券之星>,看不看"中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6-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7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ftfans 于 2006-12-7 15:55 发表
今天第一次投机操作出现亏损(前5次都是当天收盘就比不操作要有2%以上的相对涨幅)!
今天早盘按计划挂单想把1/5的中集先买回来,结果太贪,未果(挂15.51买单,但最低价为16.54)所以只得撤单直接买没有涨的天士 ...


以巴老的精明为什么不搞波段操作呢?所有推崇价值投资的人士都应该深思这个问题。

搞波段操作如果成功率高,收益将远远超过巴老,经过时间检验,世界上显然还没出这号人;
搞波段操作如果有输有赢,换个名字就叫投机,市场上每天都演出同样的故事。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1-12-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0 03:49 , Processed in 0.047541 second(s), 8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