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feiddd 发表于 2008-1-6 16:17

巴菲特与市场先生

巴菲特与市场先生

股市由几千万股民构成,在这场竞局中,自己帐户之外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对手,面对着如此众多的对手,实在难免觉得茫然无措。故必须对股市竞局的局面进行化简,把多方竞局化简为少数的几方,我们先看一种最简单的化简思路。

世界首富沃伦·巴菲特曾经举过一个市场先生的例子。设想你在与一个叫市场先生的人进行股票交易,每天市场先生一定会提出一个他乐意购买你的股票或将他的股票卖给你的价格,市场先生的情绪很不稳定,因此,在有些日子市场先生很快活,只看到眼前美好的日子,这时市场先生就会报出很高的价格,其他日子,市场先生却相当懊丧只看到眼前的困难,报出的价格很低。另外市场先生还有一个可爱的特点,他不介意被人冷落,如果市场先生所说的话被人忽略了,他明天还会回来同时提出他的新报价。市场先生对我们有用的是他口袋中的报价,而不是他的智慧,如果市场先生看起来不太正常你就可以忽视他或者利用他这个弱点。但是如果你完全被他控制后果就不堪设想。

虽然沃伦·巴菲特是以投资著称于世的,但他实际上是一个深谙股市博弈之道的人,他很清晰的阐述了按博弈观点考虑问题的思路。他的模型把股市竞局简化到了最简单的程度——一场他和市场先生两个人之间的博弈。局面非常简单,巴菲特先生要想赢就要想办法让市场先生输。那么巴菲特先生是怎样令市场先生输掉的呢?他先摸透了市场先生的脾气,他知道市场先生的情绪不稳定,他会在情绪的左右下做出很多错误的事,这种错误是可以预期的,它必然会发生,因为这是由市场先生的性格所决定的。巴菲特先生在一边冷静的看着市场先生的表演,等着他犯错误,由于他知道市场先生一定会犯错误,所以他很有耐心的等待着,就象我们知道天气变好后飞机就会起飞,于是我们可以一边看书一边喝着咖啡在机场耐心等待一样。所以,巴菲特战胜市场先生靠的是洞悉市场先生的性格弱点。所谓市场先生,就是除自己之外,所有股民的总和,巴菲特洞悉了市场先生的弱点,其实也就是洞悉了股民群体的弱点。

在巴菲特面前,市场先生象个蹩脚的滑稽演员,徒劳的使出一个又一个噱头,却引不起观众的笑声,帽子举在空中不仅没有收到钱,反倒被他连帽子一块抢走了。但市场先生决非蹩脚的演员,他的这些表演并非无的放矢,其实这正是他战胜对手的手段。市场先生战胜对手的办法是感染。巴菲特先生过于冷静,市场先生的表演在他面前无效,反倒在表演过程中把弱点暴露给了他。但对别的股民来说,市场先生的这一手是非常厉害的,多数人都会不自觉的受到它的感染而变得比市场先生更情绪化。这样一来,主动权就跑到了市场先生手里,输家就不再是市场先生了。这就是市场先生的策略。

市场先生的策略是有一定冒险性的,因为要想感染别人自己必须首先被感染,要想让别人疯狂起来自己首先必须疯狂起来,这是一切感染力的作用规律,所以市场先生的表现必然是情绪化的。那些受到感染而情绪化操作的人就被市场先生战胜了。反之,如果不被他感染,则市场先生为了感染你而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一些愚蠢行为,正可以被你利用。打一个比喻:市场先生之于投资人正如魔之考验修行人,被它所动则败,任它千般变化不为所动则它能奈我何。

市场先生的弱点是很明显的,每个人都可以很容易的利用这一点来战胜他。但另一方面,市场先生正是市场中所有股民行为的平均值,市场先生性格的不稳定是因为市场中很多股民的行为更为情绪化,更为不稳定。市场先生会不厌其烦的使出各种手段,直至找到足够多的牺牲者,所以大多数人都将成为市场先生的牺牲者,能战胜市场先生的永远只有少数人。只有那些极为冷静,在市场先生的反复诱骗下不为所动的人才能利用市场先生的弱点战胜他,那些不幸受到市场先生的感染而情绪更不稳定的人就会反过来被市场先生战胜了。所以,战胜市场先生的本钱是理智和冷静,市场先生战胜股民的本钱是人们内心深处的愚痴和非理性。市场先生的策略是设法诱导出这种非理性,诱导的办法就是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别人的情绪,用自己的非理性行为诱导出别人更大的非理性行为,如不成功就反复诱导,直到有足够多的人着道。

以上讨论对指导操作是很有启发意义的。首先,市场先生要想让你发疯自己必须先发疯,由于市场先生想战胜你,所以市场先生必然会先发疯,否则他就无法战胜你。所以市场先生的发疯是可以预期的,耐心等待,必然可以等到。到时侯只要能保持冷静,不跟着它发疯,就必然可以战胜他。

其次,和市场先生交易重要的不是看他所出的价格而是要注意他的情绪,看着市场先生的情绪进行买卖。当市场先生的情绪不好时就买入,当市场先生的情绪好时就卖给他。而不用管市场先生的报价到底是多少。考虑市场先生报价的意义也仅仅是为了通过价钱从另一个角度来观察市场先生的情绪,当他报价过低时说明市场先生的情绪不好,当他报价过高时说明他处于乐观状态。如果能有一把客观的尺度来判断市场先生的报价是否过低或过高,则这种方法可以使用,否则如果没有这种客观尺度,那么看市场先生的报价是没有意义的,不能从中引申出对市场先生情绪的判断。巴菲特的方法是掌握了一套判断股票价值的方法,从而有了一个客观的尺度来判断市场先生的报价是否过高或过低。股票技术分析方法则是直接通过交易情况来判断市场先生的情绪,如指南针推出的CYF等。不管用基本面分析还是技术分析,正确的判断市场先生情绪的前提都是自己必须保持冷静。

按这种思路,巴菲特赢的是市场先生,赢的依据在于市场先生的情绪不稳定,而巴菲特掌握了判断市场先生情绪的方法,赢的明明白白。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6 16:20

如何解析与运用——大买单?

如何解析与运用——大买单?

大买单与主力操作之细节分析


  对于个股来说,所谓主力就是在盘中经常买进卖出维护股价的大资金,而这里所说的大买单其实只是一张较大的买进单,比如100万股的买进单。这种大单由于数量比较大,所以不可能在瞬间完成,有时侯甚至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完成。这类单子可能属于某个基金、QFII、私募或者某个法人团体。尽管大买单背后的大资金特性与主力有相似之处,但两者在运作的方向和时间上有着本质的差异。
  从方向上来说,大买单只是一张买进的指令单,而交易员的权限又不能超出这张单子,所以只能买进而不能卖出,在方向上呈单一性。而主力就不同了,尽管主力也有买入阶段和卖出阶段,但在具体的操作中始终是双向的,而且是从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即使是在建仓阶段也不例外。建仓的目的是为了在某一个价位附近尽可能多地买进筹码,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时候主力是会卖出一些筹码以吸引更多的抛盘。
  从时间上来说,大买单多则几天少则当天就可以完成,以后就会人去楼空。而主力的运作短则数月长达数年,即使中间有过休息只要时机合适就会死灰复燃重新运作。
  
  当我们在看盘时经常会发现有连续性的买单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些买单的性质做出准确的判断,比如这些买单是来之于一张普通的大买单还是由主力在其中运作的买单。如果只是一张普通的大买单,那么我们完全可以弃之不理,即使有兴趣要买进也可以等这张买单完成以后再说。如果是盘中有主力运作,那么我们就要继续研判该主力的意图,随后再决定我们的下一步策略。
  
  关键是要正确区分大买单和主力,这里有几个交易过程中的细节可以帮助我们。
  
  在具体分析细节之前必须假设这些个股的基本面没有大的变化。
  
  细节①:急或者不急
  
  手拿指令单的交易员一定是比较着急的想尽快完成这张大买单,在具体的操作上就会体现出来。比如一路向上扫单,将上档抛盘尽数纳入怀中。比如每当有打压盘出来就打掉,使得上档好像总是没有什么大的压盘。对于主力来说,股价运作绝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所以不会着急,而且不管是属于建仓、拉升或者出货中的哪一个阶段,一般都会在上方挂一些较大的卖单。因此我们可以仔细感受一下买单的积极程度,感受一下这些盘中的买单是不是有抢筹码的意图。
  
  细节②:对倒或者不对倒
  
  大买单的单向性决定了交易员只有买进的权利而没有卖出的权利,因此大买单在实施的过程中绝对不会出现对倒单。而主力运作则不同,因为市场喜欢成交量活跃的股票,所以主力会大量采用对倒的手段。我们可以仔细观察盘中的大单交易有没有对倒的嫌疑,一旦出现对倒就可以作为认定是主力而非普通的大买单的一个依据。
  
  细节③:护盘或者不护盘
  
  所谓护盘就是希望股价的运行在自己的掌握中,在建仓的时候尽量砸得低一点,而在拉升的时候尽量做得高一点。这是主力的愿望,而且主力也有这个护盘的能力。但大买单就不一样,从投资的角度上讲大买单与我们普通投资者的小买单是一样的,就是买进后等待股价上涨然后卖出获利。至于买进以后股价的走势要么完全交给市场,要么完全交给盘中的主力,根本没有想过也根本不可能去干涉股价的运行态势。所以通过观察盘中股价的走势是否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即是否有人在护盘也可以作为判断是大买单还是主力的一个依据。
  
  细节④:顺势或者逆势
  
  大买单与普通投资者的小买单的主要差别就是数量大小而已,因此运作大买单的交易员在操作时也会体现出与普通投资朋友一样的心态,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追涨杀跌。如果当天大盘盘中上涨,大买单一定会因为唯恐完不成单子而奋力扫货。一旦盘中大盘回落则立刻偃旗息鼓放弃买进,有时甚至连原来挂在下面的一些买单也会悉数撤掉,期望股价跌得更低以便能够买到更多的廉价筹码。
  
  反观主力则正好相反。主力是期望通过不增加仓位的买卖方式来维护股价的,因此当大盘向好时有可能会卖出一些筹码,而在大盘回落时买进一些筹码以阻止股价的同步回落。所以说这些盘中的买单成交时的股价趋势是我们研判大买单还是主力的一个重要依据。
  
  以上四个细节并不是每一次都会出现,只要其中有两个以上出现了而且答案一致,那么我们就可以下结论了(参见案例)。(潘伟君)
  
  附两则案例案例1
  
  某股开盘后在大盘平静的状况下出现主动的攻击性买单将上档卖单全部打掉,股价在15分钟后上涨了6个百分点,这个过程中上档没有出现非常大的卖单,下面也没有出现非常大的接单。随后股价回落并在升幅4%左右的位置横盘,期间大盘总体以小幅度上涨运行,该股的成交比近期放大1倍有余。到下午开市后半小时即1点半,股价失去买盘的支撑开始回落,成交量恢复到近期的正常水平,最后以前收盘价报收,大盘则以微涨收盘。上午的强劲走势使我们怀疑有主力在其中运作,或许只是一张大买单?
  
  分析如下:开始的一波上涨幅度明显超过大盘,略微回落后一直横盘,而到了下午1点半以后又是价跌量缩,表明这些买单比较着急,似乎是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所以符合细节①分析可能是大买单。
  盘中特别是在开盘后的上涨过程中没有对倒,细节②分析支持大买单。
  尾盘无量下跌,收盘也没有回升,表明没有护盘,细节③分析支持大买单。
  
  案例2
  
  某股全天跟随大盘做同方向波动,但相比微幅波动的大盘来说该股的幅度要大得多,尾市20分钟大盘横走但该股却无量回落,收盘时上下接抛盘都很小。全天成交量比近期有所放大,下档接盘不大,主动性向上的买单较多,但无明显对倒迹象。主动性买单的增加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是主力在运作还是某一张大买单在运作?
  
  每次上涨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对倒,细节②分析支持大买单。
  
  尾市的上下接抛盘都很小,因此做收盘价非常容易,但实际上并没有做,表现没有护盘行为,细节③分析支持大买单。
  
  盘中随大盘同步波动但涨时有买单,表明这些单子是顺势单,细节④分析支持大买单。
  
  细节①无法研判,但有了另外三个细节的判断,已经可以大致断定这也只是一张普通大买单而已。
  
  这两例都有一个附带的推论,案例①的推论是这张大买单已经在下午一点半的时候完成了;而案例②则相反:这张大买单还没有全部完成。
         ——摘自华尔街证券书店论坛《操盘技巧》之如何解析大买单?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6 16:23

真正的华尔街

真正的华尔街

      作者:裴明宪 提交日期:2006-8-4 8:54:00      
  我去过两次华尔街,第一次是以游客的身份。那是傍晚时分,天上下着瓢泼大雨,雨水不停地倒灌进华尔街地铁站,连铁道上都满是积水。所幸大雨不久就停了,我就小心翼翼地绕过积水,慢慢走上百老汇与华尔街的交界处,抬头就看到了著名的三位一体教堂(Trinity Church);早在华尔街还是一堵破烂不堪的城墙的时候,它就已经是这附近的标志性建筑了。
  
  现在,三位一体教堂的正前方是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背后是美国证券交易所(AMEX),左右两侧都是高耸的写字楼,只有周围的一小块地方还保存着17世纪的花园和墓地。从教堂门前穿越百老汇,就算正式进入了华尔街──这条街又短又窄,街口设下了重重路障,街心正在进行翻修,到处都是坑坑洼洼的积水。几个荷枪实弹的警察如临大敌地站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门前,他们的头顶是一幅巨大的美国国旗。除此之外,这条街上的人似乎都是游客,从他们的着装和神态就看的出来。路边的橱窗并没有写着高盛、摩根士丹利或美林等如雷贯耳的名字,反而贴着咖啡馆和健身俱乐部的广告。除了德意志银行,我在这里没有发现任何一家投资银行的名字,更不用说共同基金或对冲基金了。
  
  总而言之,现在的华尔街只是一个旅游胜地,经常有成群结队的外国人带着敬畏的表情到此一游,希望看看“全世界的金融中心”是什么样子;然而他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荒废的商业区,几栋陈旧的摩天大楼,以及许多露天茶座或咖啡馆。纽约证券交易所现在已经不允许游客进入了,所以华尔街的旅游价值也残存无几了。
  
  后来我又去了一次华尔街,这次不是去观光,而是到三位一体教堂听牧师讲道。这个教堂的建筑非常独特,一砖一石都值得仔细观赏,外面的花园里还有著名的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的墓。几步之外就是喧闹的街道,各种车辆日夜不息的经过,反而更加衬托出教堂本身的神圣与静谧。据说,在华尔街还没有沦落为旅游胜地的时候,银行家和基金经理们经常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来这里做祷告,然后再回到证券市场的血腥绞杀中去。
  
  早在二十年前,许多金融机构就已经离开地理意义上的华尔街,搬迁到交通方便、视野开阔的曼哈顿中城区去了。华尔街附近挤满了古旧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道路也像蜘蛛网一样难以辨认,实在不太符合金融机构扩张业务的需求。“911”事件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华尔街周围的格局,有些机构干脆离开了纽约这座危险的城市,搬到了清静安全的新泽西。现在,除了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之外,没有任何一家银行或基金把总部设在华尔街。在著名的“华尔街巨人”中,只有高盛和美林还坚守在离华尔街不远的地方,其他巨人都已经搬迁到洛克菲勒中心、时代广场或大中央火车站周围的繁华商业区;即使是高盛和美林,也已经在曼哈顿中城区购置了新的豪华办公室,不久就要彻底离开旧“华尔街”了。
  
  但是,人们宁愿把这一切称为“华尔街”。在洛克菲勒中心的办公室里,人们阅读的仍然是“华尔街日报”;在国会听证会上,美联储主席仍然关心着“华尔街的态度”;在大洋的另一侧,企业家们的最高梦想仍然是“在华尔街融资”。无论地理位置相隔多远,人们在精神上仍然属于同一条街道──在这条街道上,所罗门兄弟曾经提着篮子向证券经纪人推销债券,摩根曾经召开拯救美国金融危机的秘密会议,年轻的文伯格曾经战战兢兢地敲响高盛公司的大门(日后他成为高盛历史上的传奇总裁),米尔肯曾经向整个世界散发他的垃圾债券;在这些神话人物死去几十年之后,他们的灵魂仍然君临纽约上空,附身在任何一个年轻的银行家、分析师、交易员、经纪人或基金经理的身上,随时制造出最新的金融神话。这就是华尔街。
  
  昨天晚上,我和一位共同基金主管共进晚餐。他已经在华尔街工作近三十年,两鬓却没有一根白头发,话语里还透着年轻人一样的热情与自信。他一边喝着白葡萄酒,一边兴致勃勃地回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当我第一次到上海的时候,浦东还没有一座高楼,现在它已经变成这个样子了!”接着,他提到自己曾在台北出差的时候与纽约的证券分析师召开电话会议,当时台湾时间还是凌晨4 点,窗外台风大作,整个酒店似乎都要倒塌下来,“那滋味可真令人永远难忘!”他大笑着总结道。
  
  在谈到许多工作话题和政治话题之后,我问他:“你是一个华尔街瘾君子(The Street Addicted)吗?”我这样问是有所指,CNBC有一个著名的证券分析节目,主持人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对冲基金经理,他写了一本非常自大的书,名字就叫 “华尔街瘾君子”,也就是对华尔街上瘾的人。每次我看到他的电视节目,就觉得他像个野人,拿着一只香蕉跳上跳下地怒吼着,用尖锐甚至粗俗的语言喊出他对证券市场的看法,那种表情简直可以让好莱坞的所有喜剧明星黯然失色。许多人告诉我,这家伙是个彻底的疯子──不过大家还是喜欢看他的节目,分析师尤其爱看,他们觉得这个华尔街瘾君子真是个了不起的超级智者。在这里,瘾君子究竟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我不知道。
  
  出人意料的是,我面前的这位基金主管非常愉快地说:“是的,我就是一个华尔街瘾君子。华尔街真够劲。你知道,在这里,这么多富有才华的人在处理这样巨大的财富,他们创造着效率,也赚取着金钱;但是最重要的是,我感到这一切都很有乐趣。”他喝完杯中酒,用激动的语气继续说道:“每天早晨,是什么在支撑人们起床投入工作,去管理那些无穷无尽的资产,去为那些企业融资呢?如果你不热爱华尔街,你根本不可能坚持下来!所以唯一能够做出伟大事业的是对华尔街上瘾的人,华尔街从事的一切工作,对这种人来讲都如此有趣,以至于无论多么繁重的工作,都不觉得累了。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反正我愿意做华尔街瘾君子。我以此为荣。”
  
  这是我听过的对华尔街最崇高的赞颂。从前,我曾经听许多人讲过他们对华尔街的态度:赞许的态度,憧憬的态度,不屑的态度,乃至仇恨的态度。我曾经听一个长辈这样描述他心目中的华尔街:“在华尔街,即使资历最浅的金融专业人员,都可以拿到6万美元以上的年薪,这就是它令人仰慕之所在。”噢,或许是这样的,在许多人看来,薪水是唯一令人仰慕的因素。我还记得在回答某家投资银行的招聘试题的时候,一个朋友毫不犹豫地写下:“我愿意加入贵银行,主要原因是我想赚一大笔钱。”她当然不是在开玩笑!那时,谁听说过“华尔街瘾君子”这个褒义词呢?谁能想象有人竟然会如此发自内心地热爱华尔街?
  
  在华尔街,我看到年过六旬的投资经理仍然怀着饱满的精神研究新的行业、新的市场;我看到资深分析师一边吃着简单的午餐,一边读着像砖头一样厚的报告,甚至忘记了吞咽;我看到年轻的交易员在下班之后的Party上仍然在热烈地讨论交易策略,他们的脸上的笑容如此自然。国内的金融界并不是这样的。整个亚洲的金融界都不是这样的。我最好的朋友曾告诉我说,他最大的愿望是在金融界苦熬几年,赚到足够的钱,然后“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难道金融不是你喜欢的事情吗?”我困惑不解地问他。“当然不是!”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和所有人一样,我学习金融,并且希望从事金融,只是为了赚许多许多的钱。难道你不是这样吗?”
  
  难怪华尔街能够一直统治着世界的金融界。难怪华尔街的银行家、分析师、交易员和基金经理们一直代表着金融创新的最高水平。因为在这里,银行家每天工作14个小时不仅是因为完成任务的压力,也是因为热情;分析师每天阅读几百页研究报告不仅是为了拿到自己的薪水,也是因为兴趣;交易员每天打几十个电话、输入上百个交易指令不仅是为了应付老板,也是因为他们喜欢交易。总之,这里的人们对华尔街上了瘾。我还记得自己的老师,一位曾经担任某家著名投资银行董事总经理的纽约人的话:“当我刚开始做债券交易员的时候,每天12个小时盯着屏幕,追随着债券利率变动的轨迹。我知道对于一个不喜欢债券的人来说,这份工作有多么枯燥;但是我喜欢。所以我根本不觉得这是一种折磨!”毫无疑问,他也是一个华尔街的瘾君子。
  
  从早晨7点到晚上12点,在华尔街(当然,这是一个广义称谓)的每一个金融机构办公楼里,灯光都不会熄灭,电脑都不会关闭。在所有人都已安然入睡的时候,外汇交易员在聚精会神地做着某个遥远市场的大宗交易;在所有人还没有起床的时候,分析师已经喝着浓浓的咖啡,开始举行例行晨会;在所有人都在与家人欢度周末的时候,投资银行家正在三万英尺高空的机舱里奔赴某一个新兴国家,准备星期一和他们洽谈IPO问题──对他们来说,这不仅是工作,也是生活和爱好。华尔街的王牌对冲基金经理会对着CNBC的镜头大叫:“我对这一切都上了瘾!”
  
  附带说一句,当我喝完最后一杯酒,准备回家睡觉的时候,那位基金主管告诉了我一个他最喜欢的告别的方式(同时也可以用在见面的时候):两个人的右手各自握成拳头,坚定不移地互相撞击,如此反复几次,再挥手离去。 “早先,这个动作代表‘成交’;现在,它的含义是‘我同意你的看法,我们坚定不移’!”在临别之前,他微笑着说。
  
  我同意他对华尔街的看法,也希望在若干年之后,我们的看法一样坚定不移。无数对华尔街上瘾的人组成了金融界──无数的财富在这里融合沟通,无数的资产在这里配置交易,无数人在这里辛勤劳动,从事他们为之上瘾的世界。无论如何,愿华尔街能够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而不是恰恰相反。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6 16:24

华尔街上的多分形走动

华尔街上的多分形走动


Benoit B.Mandelbrot


描述海岸线形状和星系模式的几何学也可以解释股票价格如何疯涨与暴跌


    个体投资者与专业股票和货币炒家比任何时候都更清楚地知道,任何金融市场上的股票牌价变化之快常常令人心跳骤停。当市场的变化似乎突然加速、行情越来越反复无常时,投机者转瞬之间就可以赚到大笔钱或亏掉大笔钱。例如,1998年9月,法国的通信设备制造商A1catel公司的股票价格一天就下跌了4%,随后几天又下跌了6%。然后,第四天,该公司的股票走势又逆转,股价上升了10%。

    本世纪大部分时间使用的经典金融模型预测,这样的急升急降事件是永远也不应当发生的。金融学的基础之一是现代证券理论,该理论的目标是,对于给定水平的风险,取得尽可能大的收益。支撑这种证券理论的数学在处理极端情况时,作了尽可能从宽的忽略:它认为重大的市场剧变出现的可能性太小,以致没有什么重要性,或者认为这类变化无法加以考虑。不错,证券理论或许能解释市场在95%的时间里发生的情况。然而,如果人们承认重大的事件就包含在剩下的5%内的话,那么这个理论所描述的图景就没有反映实际情况。人们必然会想到用海上航行的水手来作一个比喻:如果大海在95%的时间里风平浪静,水手是否能对发生台风的可能性视而不见?
    证券理论提出的防范风险的措施依靠的是一些要求很严的、而且终究没有什么根据的假设。首先,它认为价格的变动统计上是彼此独立的:例如,今天的价格对于现行价格和明天的价格之间的变化毫无影响。因而,预测未来的市场动向就成了不可能的事情。第二个假设是,所有的价格变化的分布服从标准钟形曲线这一模式。钟形的宽度(用它的σ值即所谓标准差来量度)描述了价格变化偏离平均值有多远。极端情况的事件被认为是极其罕见的。事实上这一理论规定台风是不存在的。
    金融资料是否与这些假设完全相符?当然从来不是如此。股票或货币随着时间变动的走势图的确显示了一个价格小幅上下波动的恒定背景——但这些变化并不象人们根据价格变动符合钟形曲线这一假设所预期的那样均匀。不过,这些变化趋势仅是走势图的一个方面。还有相当多的突然的剧烈变化一一在走势图上呈现为急升急降的尖峰,如象A1catel公司的股票那样一一在较为午缓的变化的背景上显得十分突出。而且,价格变动的幅度(无论大小)可能在一年的时间里保持大致恒定,然后在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其变化程度又突然加剧。在市场的混乱加剧时,价格的急升急降就变得越来越常见,在走势图上呈现为密集分布的形态。
    根据证券理论,这些大的价格波动的概率为亿亿亿分之几(波动大于10个标准偏差)。事实上,人们经常观察到尖峰——频繁到每个月都会出现——而它们的概率高达百分之几。诚然,钟形曲线常常被说成是“正常”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正态分布)。但金融市场难道就应该被认为是不正常的吗?当然不应该——金融市场是客观实际,有问题的是证券理论。
http://images.blogcn.com/2006/8/10/9/leson1234,20060810173920.gif
图1三段分形生成元(上)可以通过反复的内插变成随后的走势图(下面三幅图)中的每一段。这样产生的图形越来越相似于市场价格变动(每一下降段是把内插生成元颠倒过来而得。)
现代证券理论对于那些过分相信它的人来说是危险的,而对于理论家来说则是一个强有力的挑战。虽然该理论的信奉者们有时也承认现行的思考方式存在问题,但他们认为其它任何假设都无法通过数学模型来加以处理。这一争论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可以研究出一种至少能解释重大金融震荡的若干特征的严格的定量描述?对于这个问题,悲观的的回答是,重大的市场剧变是异常现象,是各种不具有任何规律性的“不可抗力”。改良者对现代证券理论的这些大成问题的假设作了若干小修小补,但这些修修补补缺乏指导原则,因此并没有使它们获得足够的改进。我自己多年的研究工作所持的是一种完全不同的、而且肯定是乐观的立场。我认为,金融市场价格的变动,可以用根据我在分形几何中的研究成果推导出的一个模型加以解释。分形——经过进一步发展后称为多分形——的目的并不是要确切地预测未来。但是它们的确是对市场风险的更切合实际的描述。鉴于一些大的投资共同基金——称为保值基金(hedge funds)——最近陷入了困境,拒绝研究对风险作出更准确估计的模型是很不明智的。


多方形与市场


    分形和多分形的研究已经存在着一个很广泛的数学基础。分形模式不仅出现在证券的价格变动中,而且出现在整个宇宙星系的分布中、海岸线的形状中以及无数的计算机程序生成的装饰图案中。
    分形是一种几何形状,其特点是可以分为若干部分,而每一部分都是最初那个整体在较小尺度上的翻版。在金融学中,这一概念并不是无根据的抽象,而是对一种简单明了的市场常识——也就是把市场走势图放大或缩小以使其符合同一时间和价格尺度时一种股票或货币的变动情况看起来全都相似——从理论的高度上重新进行表述。由于分形的这一性质,观察者无法确定哪些数据涉及的是价格从一周到下一周的变化情况,哪些数据是从一天到下一天的变化情况,哪些数据是从某一点钟到下一点钟的变化情况,等等。这一性质把这些走势图划在了分形曲线的范畴内,从而使人们可以利用许多强有力的数学和计算机分析工具来研究它们。
    描述部分和整体之间这种相似性的一个更具体的专门术语是“自类同”(self—affinity)。此性质与人们更熟悉的一个分形概念——即自相似(self—similarity)有关。所谓自相似,就是某一图形的每个特征都按同一比例缩小或放大,任何一个到相片洗印店放大过相片的人都很熟悉。然而,金融市场的走势图远远不是自相似的。
http://images.blogcn.com/2006/8/10/9/leson1234,20060810173937.gif
图2把分形生成元的一段向左移动……
http://images.blogcn.com/2006/8/10/9/leson1234,20060810174037.gif
图3……就使同等长度的市场活动对于生成元的第1段在较短的时间区间内发生,而对于生成元的第2段则在较长的时间区间内发生........
http://images.blogcn.com/2006/8/10/9/leson1234,20060810173955.gif
图4……把生成元向左移动使市场活动的易变性增大
在一幅其各个特征的高度大于宽度——例如股票走势曲线中价格的每一次升降变化——的图形细节中,从整体转换到部分必定会使水平轴缩短得比垂直轴更多。整体相对于其各部分的这种关系就被称为是自类同的关系。
    大多数统计学家对于不变性质的存在并不甚重视。但是物理学家以及象我这样的数学家则十分喜爱此类性质。我们称其为“不变性”(invariance);对于呈现出引人注目的不变性质的模型,我们总是爱不释手。我所说的意思可以通过一个很好的方法来加以阐明,就是画一幅走势图,井逐步地在图上表示出从时刻零到随后的某一时刻(时刻1)之间的价格变化。时间间隔本身是随意选择的,可以是1秒,也可以是1小时、1天或1年。

    此过程的第一步是用1条直的走势线来表示某一价格(见图1)。然后用1条称为生成元(generator)的折线来产生对应于金融市场的牌价上下波动情况的图形。生成元由3段组成,沿着直的价格走势线插入,即内插。(如果使用少于3段的生成元,则不能模拟可以上下变动的价格。)在画出了初始生成元之后,它的3段再分别用3个较短的生成元来内插。重复这些过程,就在缩小了的尺度上重新得出生成元(或价格曲线)的形状。水平轴(时间尺度)和竖直轴(价格尺度)都被压缩了,以便同生成元每一段的水平边界和竖直边界相配合。


无休止的内插


    图1只示出了用生成元进行内插的最初几步,但这同一过程可以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从理论上说它是没有终结的,不过在实际上,内插进行到比炒股交易的间隔时间(可能短于1分钟)还短的时间上就没有什么意思了。很显然,每一段最终的形状都与整体的形状大致相似。也就是说,尺度不变性之所以存在纯粹就是因为它在画图过程中已被塞了进去。新颖之处(也是出人意料之处)在于,这些自类同的分形曲线展示出十分丰富的结构,而这是分形几何学与混沌理论的基础之一。
    若干精选的生成元产生出所谓的单分形曲线,它们所展示的正是现代证券理论所容纳的相对平稳的市场图景。但是,只有在这些特殊的生成元才能予以满足的某些极不寻常的特殊条件下,平稳性才会占优势。这种过分简化的模型所依据的假设是现代证券理论的最大失误之一。此理论很有点象某个关于海洋波浪的理论不允许浪涛高度超过6英尺。
    分形几何的精美之处在于,借助这种几何研究人员能够构造出一种普遍适用的模型,它不但能复现证券理论描述的平稳市场所持有的模式,而且能复现最近几个月中剧烈振荡的金融交易状况。刚才介绍的那个建立分形价格模型的方法,经修改后可显示市场活动是如何加速及放慢的,即显示市场易变性的实质。这一易变性是“分形”这个术语的前面要加上字头“多”的原因。
    为了从单分形创造出多分形,关键的一步是拉长或缩短水平时间轴,使生成元的各段或者被拉伸,或者被压缩。与此同时,垂直价格轴可以保持不变。在图2中,单分形生成元的第1段被逐步缩短,这样也就有了地方来拉长第2段。在作了这些调整以后,生成元就变成多分形了(M1到M4)。在这个生成元的第1段所代表的时间区间中,市场活动的速度加快,而在对应于第2段的时间区间中,市场活动的速度放慢(见图3)。
    利用前面介绍的内插过程,对生成元进行的这样一种改动能够产生对某一给定时间内价格变动的完整模拟。每当生成元的第1段被进一步缩短时,以及逐次内插过程完成以后,它所产生的图形就越来越象易变市场的特征了(见图4)。
    此处所示的单分形(U)的图(在被缩短之前)对应于证券理论家们的模型中所假定的较平稳的市场。从M1向下到M4,每一走势图同该模型的差距越来越大,显示出急剧的b尖峰状的价格变动以及同不久前的市场交易相类似的持续大幅度的波动。为了使关于易变市场的这些模型具有必要的现实性,每一生成元的3段是打乱了的。但这一过程在上述图中没有表示出来。此过程的操作方法如下:想象有这样一颗银子,它的每一面是生成元各段的6种组合方式中某一种的组合方式的图象。在进行每次内插之前,先要掷这颗银子,然后选择 子朝上的一面所代表的组合方式进行内插。
    企业的财务主管、现汇炒卖者或其他市场谋略家从这些分析中应当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现代证券理论所描绘的情景以及实际的价格变动之间的差异是很明显的。价格并不是连续变化的。它们在所有时间尺度上无规律地起伏。易变性一一它远非一种可以忽略不顾或轻易补偿的静态实体——正是金融市场上所发生的过程的核心。过去,财务主管们认同现代证券理论的连续性以及受约束的价格变动等观点,因为没有什么更好的理论来替代它。但是现在财务主管再也不必按其表面价值来接受当前的金融模型了。
    现在人们可以利用多分形来对证券进行“应力测试”。这种方法是利用支配多分形的规则来产生支配真实市场的未知规则所产生的那些变化模式。多分形精确地描述了生成元的形状以及实际市场资料图表上待发现的价格上下波动规律之间的关系。
    从实用角度看,这一发现提示,分形生成元可以根据市场的历史资料总结出来。所用的实际模型并不仅仅考察市场昨天或上个星期发生的情况。事实上,它是市场波动的更现实的描述,称为多分形交易时间中的分数布朗运动。这个模型产生的生成元所创造的图形可以模拟以先前的市场活动为基础的替代变化图景。
    这些方法并不会使人们能够更有把握地根据过去的资料预测某一天的股价是升还是降。但是它们提供了关于市场动向的概率的估计值,据此人们可以对必将发生的重大变化作好准备。新的模拟方法向金融市场似乎是无法预测的一团混沌中注入了某些有序性。它们也对水手的下述告诫——即使是在风平浪静的海上,一场暴风也可能就在地平线上悄然逼近——给予了高度重视。最近的事件表明,这一告诫是值得注意的。


参考文献


    THE FRACTAL GEOMETRY OF NATURE,BBNOIT B.MANDELBROT.W.H.FREEMAN AND COMPANY,1982.
    FRACTALS AND SCALING IN FINANCE:DISCONTINUITY,CONCETRATION,RISK.BENOIT B.MANDELBROT. SPRINGCR-VERLAG,1997.
    THE MULTIFRACTAL MODEL OF ASSET RETURNS.DISCUSSION PAPERS OF THE COWLES FOUNDATION FOR ECONOMICS,NOS.1164-1166.LANURENT CALVET,ADLAI FISHER AND BENOIT B.MANDELBROT.COWLES FOUNDATION,YALE UNIVERSITY,1997.
    MULTIFRACTALS AND 1/FNOISEWILDSELF-A FFINITY IN PHYSICS.BENOIT B.MANDELBROT,SPRINGER-VERLAG,1999.



戴平/译 冉隆华/校

识别假的



    多分形与金融价格的实际变动记录相比较的话情况如何呢?为了评估多分形的放用,我们把关于价格变化的若干历史资料同几个人为的模型比较一下。图l显然达不到模拟真实市场变化规律的目的;这个图显示的变化权端单调,不过是小幅价格波动构成的静态背景,类似于无线电装置的静态噪声,易变性始终保持在均匀的水平上,没有任何突然的变化。在这样一种历史资料中,每天的记录互不相同,但每月的记录看起来全都差不多。图2比较简单;由于它有许多尖峰,因此更接近于实际情况。但是它的尖峰是在一个不变的背景上出现的孤立尖峰,而背景中的价格的总的易变性保持在恒定水平上。图3的优缺点则正好与图2相反,因为它没有任何急剧的变化。


    凭眼睛观看就可以知道,这3幅图过于简单,不能反映真实情况。现在我们来说说这些图的出处。图l显示的是法国数学家Louis Bacheiler1900年引入的一个模型所描绘的价格波动情况。价格的变化遵循与钟形曲线相符合的“随机走动”,它描述的模型就是现代证券理论的基础。图2和图3则是对Bachelier研究工作的部分改进。其中图2是我在1963年基于1965稳定随机过程提出的一个模型,而图3是我在1965年根据分数布朗运动提出的一个模型。但是,除了某些特殊的市场条件以外,这些改进是不够的。
    在更重要的5个图中(即图4至8),至少有1个图是对真实情况的记录,而至少有另外一个图是我的最新多分形模型通过计算机生成的。读者们可以自己识别这5个图各属于哪一类。我希望这些份制品看起来有出人意料的效果。事实上,其中只有两个图是真正显示市场情况的图。图5显示的是IBM公司股票价格的变动情况,图6显示的是美元对德国马克汇率的变化情况。其余的3个图(即图4、图7和图8)则与这两个反映现实情况的图非常相似。但是它们完全是人造的,通过我的多分形模型的一种改进形式而生成出来。
http://images.blogcn.com/2006/8/10/9/leson1234,20060810174025.gif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6 16:35

金融证劵预测方法统论

金融证劵预测方法统论

目前,各种金融证劵预测技术逾300种之多,笔者将把它们统分为四个领域:技术(统计)预测、信息预测、拟合预测、易学全息预测。

以下简要介绍与期货、股票投资有关的部分预测技术,这些技术方法基本上代表各相关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些技术目前已属于预测学前沿,虽然其理论基础尚有待推敲,但其应用的范围、前景、效果显然勿容置疑。就期货、股票预测而言,重点在于解决常规状态下的预测和突变预测,一般情况下,市况的运行均属于常规预测研究范围,这方面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是基于数理统计原理的分析范畴,如简单的移动平均线;而突变预测则倾向于处理转市的时间和区间探讨。两者运用的方法绝然不同。

基础分析由于其选取的研究对象和参数不同,加上分析者的实践限制和采集数据的真实程度的限制,以及采用的技术手段的不同,其结论偏差较大。这样,对于实际操作的参考意义就要受到不同程度上的影响。

《一》、技术(统计)预测

常规预测。包括:移动平均、指数平滑法、德尔菲法、马尔克夫链、正态分布、泊松分布、残差辩识预测、最小方差预测等等。

对于期货和股票市场,常用的趋势预测技术是移动平均法和指数平滑法,或由此衍生的其他常规技术指标分析方法。移动平均法是在算术平均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预测方法,指数平滑法则以加权平均为基础,是移动平均的一种改进,两者均属时间序列下的预测方法,假设预测对象的变化仅与时间有关。根据它的变化特征,以惯性原理推测其未来状态。

1、移动平均法

对于数据序列<xi>=<x1,x2,x3,…xn>

                         i+K

平均值Mi=(1/2k+1) ∑Xl

                        l=i-k

                i=1,2,…,k=1,2,…

      趋向值DMi=Mi-Mi-1

         预测值X*i+1= Mi-k+DMi(k+1)



2、指数平滑法

         指数平滑法认为,数据的重要程度按时间上的近远成非线性递减。常用的有一次指数平滑法、二次指数平滑法和三次指数平滑法。

      对于数据序列<xi>=<x1,x2,x3,…xn>指数平滑法的递归式

            X*1= X1

         X*i+1=a Xi+(1-a) X*I   0£a£1

      a为平滑系数,X*1 和X*i+1都是预测值

                i-1

预测公式 X*i+1=∑ a(1-a)j Xi-j+(1-a)i X1

                j=0



3、德尔菲(Delphi)法

是美国兰德公司1964年发明并首先用于技术预测的专家会议预测法的改进方法。有的学者认为,德尔菲法可能是最可靠的预测方法。在长期规划者和决策者心目中,德尔菲法享有众望。

德尔菲法的实质是利用专家的主观判断,通过信息沟通与循环反馈,是预测意见趋于一致,逼近实际值。德尔菲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易受专家主观意识和思维局限影响,而且技术上,征询表的设计对预测结果的影响较大。

就期货、股票投资而言,专家的意见往往不容忽视。你永远无法拒绝投资专家优秀业绩的强大说服力和诱惑。事实上,留意优秀专业人士的投资思维可以作为一项辅助决策手段。



《二》、信息预测

突变性预测。包括:《信息预测》、模糊预测与《灰色预测》、基于混沌理论的分析等。

1、《信息预测》

《信息预测》认为预测的哲学思想在于认识论。并将人类的认识体系分为三个体系, 即抽象体系、物理体系、信息体系。

㈠、信息守恒:由连贯原则(未来与过去相似)和类推原则(相似的体系,结构的变化具有相似的模式)两部分组成。认为信息可以按照一定的认识观点转化为数字。信息体系对数值的要求是恰好满足需要。

㈡、数学基础:由翁氏质数猜想、可公度和随机性否定等组成。运算方法采用加减运算。翁教授通过对质数的加减运算,找到一把“丈量”天灾的“尺子”。可公度性是“信号尺”,用它“量”出有用的信息,得出有用的结论。而随机性否定理论是可信度尺,用它“量”出预测的结论有多大把握。

1> 、翁氏猜想

猜想一:从三起,任何质数可以用无穷个方式表示为其它两个质数之和减去另一个质数。如:11=13+5-7=19+5-13=…

2> 、哥德巴赫猜想:任何偶数都可以表达为两个质数之和。

如:24=23+1=19+5=17+7=13+11。

3>    、频数猜想:随着偶数趋于无穷大,可表达这一偶数为两个质数之和的公式(频数)也趋于无穷大。



㈢、建立信息模型,包括两类:一是以概率为基础的随机信息模型;另一类确定信息模型。



㈣、将预测过程分解成三个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即:

1>   、主过程:要求严格的信息保真,数学方法用抽象代数,象集合与群论等;

2>   、决策过程:是主观过程,数学方法用概率论、运筹学、模糊数学等;

3>   、估计过程:是运算的主体,比较常用的拟合的数学方法有方程式、多项式、不等式等;常用的判别计算原则有最大拟然性、最小二乘方等。



㈤、提出几种预测方法,这些方法具有较佳的信息保真。

1>、天干地支周期预测。提出:

A、日干支预测   日干第一式:y=1923.2269+0.1642746*I

日干第二式:y=1966.2396+0.164275*I

B、年干支预测

C、天干地支周期预测与可公度性预测的一致性



2>、可公度性(多元概周期的扩张)

A、可公度性(周期波长间若存在简单的整数比关系,称做可公度),反映自然界的一种秩序.

B、基于天文学基础,提出可公度性的一般表达式:   

             l   

          Xi=∑(IjXij)+&0

             j=1

    式中:ij?{i},且ij1i,即ij是下标集={1,2,…,n}中与I不同的任意元素,Xij   是{Xi }中与Xi不同的任意元素。Ij是整数,l是可公度元数, &0是事先确定的可行性临界值(偏差),推广公式:

             l   

          Xi=∑(IjXij+M)+&0

             j=1

并且,MAX(|&1|,|&2|,…,|&M|)£&0

当M足够大时,这些可公度式就不在是偶然的,M称为可公度式的频数。

C、可公度系数

天文学中的波特定则表述为:

log(xi-0.4)-log0.3-i×log2=0其中i=-∞,0,1,2,3,……

xi是太阳系中行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

拉普拉斯提出木卫一, 木卫二, 木卫三的平均运动z1,z2,z3服从公式:

z1-3z2+2z3=0      (式一)

土卫一, 土卫二, 土卫三, 土卫四的平均运动z1,z2,z3,z4服从公式:

5z1-10z2+z3+4z4=0   (式二)

天王星的四个主要卫星,卫一, 卫二, 卫三, 卫四的平均运动z1,z2,z3,z4服从公式:

      z1-z2-2z3+z4=0      (式三)

整数系下,式一、二、三、属可公度方程,其中式一、二、系数之和为零, 式三系数之和不为零.

?可公度性体系

可公度性构成信息预测的重要方法之一。为估计其非偶然性还要应用随机性的否定等方法。指出无论是微分还是高阶差分都无法表达一个体系中的可公度信息。例如,在数据<xi>=< x1, x2, …xi,… xn>中三阶差分只能反映(xi+1-2xi+xi-1)中的信息,不能反映可公度性式((xi+1-xi+xi-1))中的信息.而对给定事件集合中的数据进行研究,从中选出具有可公度性的数据是信息预测至关重要的环节。



D、概周期

如在一元数据有部分数值,在它们之间都参与构成的间隔值X<I,分布于区间[(X<I-e/2),(X<I+e/2)]中。X<I称为这部分数值的e概周期。以一系列概周期作为参量的体系模型,构成概周期体系。



E、概周期扩张分布

一般的数据分布<Xi>,其中指标I只表示次序。数据二元合成的“间隔”聚焦为概周期。体系模型可作概周期的扩张。数据经二元合成的概周期扩张为三元合成,即三元间隔扩张。同样对四元、六元…等间隔,也可以有五元、七元…等间隔扩张。体系扩张的一种简便扩张方式是加法外推(或内推)。



3> 、浮动频率

认为用傅立叶级数或更广泛的其它类似的谐和频率函数多项式拟合无限容量的数据在理论上是恰当的,而拟合有限容量的数据,可能引入信息失真,有 时可能失去重要信息。为减少信息的失真,提出一种浮动频率多项式。

               l

          yi=a0+?ajcos(bjxi+cj)

            j=1

式中,a0,aj,bj,cj(j=1,2,…,l)都是独立参数;bj与频率有关,fj=bj/2p,共有l个浮动频率,它们一般并不谐和。xi(i=1,2,…,n)代表时间或空间并假设为单调增加或单调减少分布。yi(i=1,2,…,n)为xi的 单值映射,常取奇点值(极大值、极小值、零点、拐点等)



4>、随机性的否定

提取有效信号的方法。

A、简单随机游动

简单随机游动可作为许多客观现象的模型,并且显示出不同程度的近似真实性。

公式:sn(+1,-1)=x1+x2+…+xn

其中x1,x2,…,xn是整数集I=?+1,-1?中以固定概率出现的、独立分布的元素。

B、等概率简单随机游动

对简单随机游动,假设出现+1和-1的概率相等,即为等概率简单随机游动。等概率简单随机游动下的sn(+1,-1)主要作为提取信息时识别“纯噪音”的对应分布。



5>、信息的综合

A、信息之间的关系

a、定性和定量关系。要求对预测作出定量和定性两方面的描述。

b、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即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进行预测,以提高预测的质量。

c、平行关系。即信息的多重性,提出从一个体系中可能取得不同种类的信息,从单一体系中,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未必完全相同。

d、连接关系,即因果关系。如前项信息可以影响后项信息。

e、动态关系。在多因子连接关系中,如果某项信息依照一定的时延函数影响到另一项信息,则构成动态关系。

B、信息综合的特点

(a)、主观因素占突出地位。

(b)、预测程序随着结果检验不断更新,难于固定。

(c)、信息处理量随着综合过程迅速增加。



6>、事件预测的置信水平

事件预测只有“发生”和“不发生”两种状态。确定置信水平的主要依据是数据本身的性质。初步考虑下列假设:设数据容量为n ,当置信水平取(1-a)时,na可看作是数据体系中的不确定频数。这“不确定频数”可能是“偶然的干扰”容量,也可能是“内在信息”容量。

         不漏报的置信水平:(1-a)@rn/(n+1)

         不错报的置信水平:(1-b)@rm/(m+1)

         其中:一段时间(空间)内,发生n次事件,相应的预测为m次。n次事件中有rn次与预测相符合,m次事件中有rm 次与预测相符合。



2、《灰色预测》

通过少量的、不完全的信息,建立灰色微分预测模型,对事物发展规律作出模糊性的长期描述(模糊预测领域中理论、方法较为完善的预测学分支)。

灰色理论认为系统的行为现象尽管是朦胧的,数据是复杂的,但它毕竟是有序的,是有整体功能的。灰数的生成,就是从杂乱中寻找出规律。同时,灰色理论建立的是生成数据模型,不是原始数据模型,因此,灰色预测的数据是通过生成数据的GM(1,1)模型所得到的预测值的逆处理结果。

<1>、关联度

提出系统的关联度分析方法,是对系统发展态势的量化比较分析。关联度的一般表达式为:   

                         N

ri=1/N∑ xi(k)

                        i=1

       ri 是曲线xi对参考曲线x0的关联度。   



<2>、生成数

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整理寻找数的规律,分为三类:

A、累加生成:通过数列间各时刻数据的依个累加得到新的数据与数列。累加前数列为原始数列,累加后为生成数列。基本关系式:

记x(0)为原始数列

x(0)=( x(0)(k)xk=1,2,…,n)=(x(0)(1),x(0)(2),…,x(0)(n))

记x(1)为生成数列

x(1)=( x(1)(k)xk=1,2,…,n)=(x(1)(1),x(1)(2),…,x(1)(n))

如果x(0) 与x(1)之间满足下列关系,即

k

x(1)(k)= ∑x(0)(i)

                              i=a

称为一次累加生成。

B、累减生成:前后两个数据之差,累加生成的逆运算。累减生成可将累加生成还原成非生成数列。

C、映射生成:累加、累减以外的生成方式。



<3>、建立模型

A、建模机理

A、    把原始数据加工成生成数;

B、    对残差(模型计算值与实际值之差)修订后,建立差分微分方程模型;

C、    基于关联度收敛的分析;

D、    GM模型所得数据须经过逆生成还原后才能用。

B、采用“五步建模(系统定性分析、因素分析、初步量化、动态量化、优化)”法,建立一种差分微分方程模型GM(1,1)预测模型。

基本算式为:

令   x(0)=(x(0)(1),x(0)(2),…,x(0)(n))

作一次累加生成,             k

x(1)(k)= ∑x(0)(m)

                            m=1

   有x(1)=(x(1)(1),x(1)(2),…,x(1)(n))

         =(x(0)(1),x(1)(1)+x(0)(2),…,x(1)(n-1)+x(0)(n))

       x(1)可建立白化方程:dx(1)/dt+ax(1)=u即GM(1,1).

   该方程的解为:x(1)(k+1)=(x(1)(1)-u/a)e-ak+u/a



<4>、预测方法:

ê、数列预测

?、灾变预测

ì、季节灾变预测

í、拓扑预测

?、系统综合预测



3、模糊预测

对于一个模糊系统来说,传统的预测方法就会失去作用。处理模糊预测问题的数学方法是模糊数学。模糊数学的基础是模糊集合论,而模糊集合是普通集合的扩张。美国学者L.A.Zadeh教授建立的模糊集合论,为模糊预测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它用简捷有力的方法处理复杂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经典数学与统计数学的不足。

在预测应用上,如气象预报、地震预报、病虫害预报等,国内学者做出了许多有益的研究。



4、基于混沌理论的分析预测

混沌理论是近年来长足发展的一门学科。混沌向世界规律运动的假定性提出挑战。一方面,它告诉我们,宇宙远比我们想得到的要怪异,它使许多传统的科学方法受到怀疑。另一方面,混沌认为许多无规则的事物实际上可能是简单规律的结果。混沌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些新的规律。提出:遵从简单规律的系统会以令人惊讶的复杂方式表现其行为。混沌是隐秘形式的秩序。

混沌系统是指敏感地依赖于初始条件的内在变化系统,对外来变化的敏感性本身并不意味着混沌。混沌理论最令人兴奋的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决定论系统能够产生异常复杂的输出结果。给定一个简单规则和初始条件,系统将产生复杂连续系列,这一点类似“无中生有”。

美国科学家帕卡德和他的同事基于混沌和生物进化理论,借助计算机,致力于用图形来描述金融市场的混沌现象。帕卡德认为,世界上有大量不同的随机现象,他所研究的是大体只需几个变量就能描述系统行为的一种混沌现象。他试图建立一种学习算法,对进化模型进行处理。而对于众多的模型,帕卡德采用一种称为遗传算法的方法处理数据。它用类似生物繁殖中突变和杂交现象的方法来改变模型。这种方法的核心是,计算机不断设定新的假设环境,从而使学习算法更具有适应性。认为一个好的学习算法不仅能建立适应模型,它还能时刻观测数据的变化。所谓“学习算法”是一种特别的程序,他擅长对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模型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哪个模型最适用于分析目前和未来的数据。



《三》、拟合预测

拟合预测是建立一个模型去逼近实际数据序列的过程,适用于发展性的体系。建立模型时,通常都要指定一个有明确意义的时间原点和时间单位。而且,当t趋向于无穷大时,模型应当仍然有意义。将拟合预测单独作为一类体系研究,其意义在于强调其唯“象”性。一个预测模型的建立,要尽可能符合实际体系,这是拟合的原则。拟合的程度可以用最小二乘方、最大拟然性、最小绝对偏差来衡量。主要方法有:

A、回归预测:主要含自回归、线形回归、同态线形回归和多元回归。

B、“S”模型。主要用来拟合生命总量不受直接限制的体系从发生发展直到饱和点这一阶段的形象。

C、生命旋回:对一事物从零开始,经过成长、兴盛,达到全盛期后再逐渐衰落,最后又回到零的过程的预测。它适合于总量有限的体系。

D、周期拟合模型。当系统的条件未知,而仅对实际发生的周期因素建立的拟合模型。其准确性取决与模型的合理性,并经常为预测结果所验证,属于动态预测模型。



《四》、《易经》预测

“天—人感应”预测方法的实证研究要经过实践的论证,这可能要需很长的时间。就目前的科学发展而言,《易经》的哲理,以及模型体系的严谨已为世人所公认。一本《易经》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源头。然而,《易经》作为预测学的地位能否确立?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在此,我们仅提出几点看法。

A、八卦、六十四卦是外推的,以8为模的递推性能,使《周易》本身具有预测的逻辑功能。问题是如何寻找一种方法,使其链接到它的数学模型上。

B、太极图的阴阳升降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它反映阴阳循环的本原,同时也体现事物发展过程的简单对称和标准周期模式。

C、“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太极图代表一种思维,或一种简单算法。体现事物变换发展的绝对性和时空观。

D、“以钱代蓍”的预测方法是不可取的,因为科学实验与预测本身应具备重复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果它是科学的,应该不会因预测次数的多少而有所不同,最近以王吉柱先生为代表

E、由《易经》派生出的其他术数,是古人研究、预测社会、自然发展及人类命运的方法。术数的方法很多,突出的是奇门遁甲、太乙、六壬,称为“三式”。由于历史的原因,其中迷信的成分居多,同时也有辨证的一面,如奇门遁甲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定的时空对应及转换关系。

与东方的术数类同,西方的《星辰学》也试图从天文学角度出发,研究各种天体现象对社会的影响,同时赋予其一定的人文内涵。并将《星辰学》的有关内容应用于期货、股票预测的研究,据称交易大师江恩就声称自己的理论基础之一就来源于对《星辰学》的参悟。

 

总结

A、统计预测重点于统计,并且数量增加只会增强数据的统计效果,并非意味着可以增加预测效果。

B、信息预测在突发性事件的研究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深刻的理论内涵,将对预测学产生深远的影响。对随机性的否定把握程度直接关系到预测的置信水平。信息预测的方法论下,对时间和空间的原点和单位有明确界定,认为每一事物都有自身适应的原点和单位,并确信原点和单位的动态性.建立于质数基础上的突变预测理论,对于预测事件的漏报数量是决定预测置信水平的关键.

C、灰色预测是一系统化的预测理论。关联度的引入对预测的量化研究十分重要,生成数的方法与信息预测中的可公度方法一样意味深远。

D、模糊预测的其他研究方法,目前进展缓慢,对集合的模糊化和模糊数学的引入只是提供一种研究问题的角度,就预测意义而言,它不会增加事物的预测效果,而灰色预测中提及的生成数的思维方法则完全不同。

E、混沌意义下的预测,严格来讲,要麽不可能,要麽很难把握。正如一种观点所言:”上帝不仅扔骰子,而且有时还把骰子扔得很远”。对混沌秩序的研究,科学界的成果是丰富的,但站在一定高度的预测角度来分析混沌现象,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一种观点下的研究正在取得可喜的进展,简单事件的不断变换形成混沌. 参考的书目为

F、拟合的研究方法,是从实际出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是唯“象”论的。许多科学领域的伟大成就往往就是此类方法的升华,它是人类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简单有效的方法。不同体系下,拟合模型的建立使预测成为可能.只有当拟合模型所给出的结论与实际体系相吻合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6 16:36

参与、不确定性与投资秩序的生成和演化

参与、不确定性与投资秩序的生成和演化

-解读投资者动机和预期的另一个视角

《中国投资者动机和预期调查数据分析》课题组


内容提要:不同于现有主流理论把投资者的动机和预期理解为投资者实现其效用最大化的计算过程,本文认为投资者的动机和预期表明投资者对于投资决策的一种参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解释框架。这一解释框架把投资者动机和预期所包含的对于投资决策的参与态度及感受,定义为参与指数,不同的参与指数形成不同的投资者群体,而不同投资者群体的互动,决定着对投资决策最终发生实际作用的投资秩序的生成与演化,不确定性正是刻划了投资秩序生成与演变的主观性和非设计性。

关键词: 动机和预期、参与、不确定性、投资秩序、演化


    现有主流经济理论基本上把投资者动机和预期理解为投资者实现其效用最大化的计算过程,认为投资者能够对自己的风险作出估算,并通过选择不同金融产品来进行自身的风险管理,从而达到其风险与收益的最优对应。主流理论对于整个金融活动的解释也是在这一基点上展开的。这一解释把风险视为既定的、可计算的,投资者可以通过对风险的估算进行风险管理。可是,如果投资者实际上无法对风险作出估算,那么,又如何来理解投资者的动机和预期呢?在这样一种无知(即无法计算风险)的状态下,仍然以投资者的理性计算作为讨论金融活动的出发点,将是缺乏理论解释力的。
    因此,需要重新理解投资者的动机和预期。我们认为,投资者的动机和预期表明投资者对于投资形成的参与,投资者的投资其实质不在于对既定风险的一种应对,而在于投资者通过其对金融产品的选择而参与到风险形成过程中,通过参与风险形成的决定而实现其管理风险的目标。实际上,在这一过程中,投资者选择金融产品所形成的储蓄-投资,代表着投资者拥有一份参与投资形成决策的权利,重要的也在于投资者保有参与风险形成的权利。无数投资者所形成的储蓄-投资,构成决定投资形成从而风险形成的权利结构,这一权利结构就是投资秩序。投资者通过储蓄-投资实际上参与到决定风险形态的投资秩序的形成过程中,进而构成了一个参与储蓄-投资的无数投资者在其间互动的复杂系统。投资者是这个系统运转的基本决定力量,投资者动机和预期决定着参与投资决策的各类投资者群体的形成及其利益特征,从而决定着金融产品的创新设计、金融机构的风格,并最终决定着投资秩序的形成与演变。
    通过投资者动机和预期,重要的是读出投资者对于风险形成过程的参与,读出投资者作为无数投资者中的一员对于投资秩序形成的参与。而且,只有当我们从这一角度来理解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时,我们才能真正理解投资者在应对自身风险时所作出的种种日常金融选择。也就是说,从参与投资秩序形成的角度来理解投资者动机和预期,可以包容对投资者应对自身风险的理解。而如果仅仅直观地从投资者应对其风险的方面来理解其动机和预期,则只能观察到机械的、被动的一面,进而不可避免地造成误解。


一.若干前提性讨论

1.风险与不确定性
--关于理性的不同理解

    投资者的动机与预期的产生,毫无例外地是针对着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的,如果未来与现在没有差异,就不需要有应对的准备。因而,讨论到投资者的动机与预期时,就不可避免地要讨论涉及到未来变化的风险与不确定性这两个概念。
    现有主流理论集中于讨论风险的管理。金融实务中的风险管理集中于可计量的风险,发展为一套技术高度复杂的金融工程,与此相对应,围绕风险概念所进行的理论讨论也主要是技术层面上的,基本上不关注最终决定风险形成的秩序演化。这些讨论虽然也关注风险的制度背景,但却是以既定的制度为前提的,制度在这里是外生的,并不构成对风险的决定关系。这一点可以说集中体现在学者们现在已不再对风险概念与不确定性概念的区分感兴趣。在实际讨论中,风险和不确定性这两个概念很大程度上是被混用的。
    如果仅仅从投资者选择金融产品以应对自身的风险来理解,而不是从互动的角度来理解,那么,原来不可确定的变动,就变为可确定、可计算的波动了,这就是现有的风险的概念。这样,就把决定投资收益的复杂关系,变为较为简单的关系。由于不再讨论由于行为主体的参与而构成的复杂性,因此,也就不存在与风险相区别的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成为仅仅是行为主体对于风险的一种心理感受。
    现有解释个人储蓄行为的理论可以说典型地体现了对于风险概念的技术性含义。在储蓄生命周期理论(包括永久收入假说)中,典型的消费者对某一年龄的消费安排多少收入,将仅取决于他的终生收入,而决不是取决于当期的收入,因为消费者将选择一个合理的、稳定的消费率,接近他预期的一生平均消费,所以,需要储蓄来调节当期收入与平均终生收入二者之间的波动,以达到效用最大化。依据储蓄生命周期理论,个人能够确定其一生收入与一生消费,储蓄在这样的确定性条件下调节收入和消费,从而使其一生的收入和消费不断地保持均衡,达到效用最大化。在这里,关于投资者的理性假定是由均衡观来具体贯彻的,投资者的理性,不仅体现在他要使自己的一生效用达到最大化,而且,追求一生效用最大化的投资者,能够根据自己的一生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储蓄是投资者调节其收入波动、从而保证效用水平不会发生大的波动的手段。
    尽管储蓄生命周期理论在几十年中不断地受到质疑,也不断地出现修正这一理论的理论模型,如预防性储蓄理论提出个人无法确定其收入,储蓄不能是对临时收入(终生收入与当期收入之间的差)的调节,而直接的是对收入波动的调节,即预期收入上升时,会减少当前储蓄,反之则增加当前储蓄,储蓄额成为个人所不能确定的,而不是储蓄生命周期理论中个人可确定自己的储蓄额。不过,这些质疑并没有构成对于储蓄生命周期理论的替代,储蓄生命周期理论的核心其实在于说明储蓄对收入波动的应对,这与预防性储蓄理论所强调的对于收入不确定性的防范,实质上是没有根本区别的。预防性储蓄理论只是把生命周期理论关于人的完全理性的假定,修正为有限理性,仍然贯穿着均衡的思想,坚持个人对于收入与消费之间均衡的可把握性,坚持个人对于自身面对的风险的可计算的理性。
    现有的解释投资者储蓄行为的理论,都是立基在建构论理性主义之上的。建构论理性主义是不同于演化论理性主义的,其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对人的理性加以限制,认为通过人的理性计算,可以获得关于有效配置资源从而型构社会经济制度所需的全部信息,因而社会制度是设计的产物。演化论理性主义则明确指出理性的限度,决定风险形成的投资者之间的互动过程,即秩序形成过程,是不确定的,是人的理性所不及的。秩序是参与的结果,而不是设计的结果。
    建构论理性主义不注重个体的差异, 并把复杂分解为简单。"人的行为如同遵从一定运动数学定律的机械系统中的元素一样,是规则的,可预见的。如果起始条件和环境是已知的、是可测量的,那么就可确信,环境之中的个体行为就犹如气体中的分子一样,其行为是确定论。"( 克劳斯.迈因策尔,第322页 )传统的解释框架实际上假定,投资者与其所面对的问题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投资者对于自身所面临的不确定的应对,并不会引起投资者置身其中的社会关系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在这样的假定下,投资者所面对着的世界与人自身,相互之间实际上是分离的、相互独立的,这种分离决定着投资者所采取的行为,可以只是对他所面对的问题的一种应对,而不会使他所面对的问题发生任何的改变。这种分离意味着投资者之间也是相互独立、相互分离的,不存在由于投资者之间多维的互动而影响和改变投资者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于是,复杂关系成为简单的关系。
    关键在于,投资者实际上无法在确定自己一生的效用从而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储蓄来调节围绕这一确定水平的波动,即进行风险管理。投资者之所以实际上无法对风险作出估算,最为根本的在于投资者所进行的风险管理本身是影响风险形成的要素,投资者通过风险管理实际上参与到其所面对的风险的形成和演变之中,因此,风险实际上是通过无数投资者之间互动而形成的,处于动态演变之中。
    在这里,投资者是理性不及的。如果接受这一点的话,那么投资者的投资对于投资者的风险管理的意义,就需要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了 。投资者投资的有意义在于,投资者通过其投资,实际上是参与到金融系统从而金融秩序的选择中,而正是金融系统和金融秩序的选择与再选择,影响并决定着风险的形成和风险的水平。因此,对于投资者的投资、投资者金融风险管理的讨论,必须放到投资者与整个金融系统的互动中,才能够说清楚。正是金融系统和金融秩序的不断演变,导致并决定着个体所承受的风险。
    风险是投资者所承受的投资收益的波动;而不确定性则是决定着风险形态及其水平的金融系统与金融秩序的不断演变。当然,不确定性总是要通过个体所承受的风险表现出来,也就总是要由个体来承受,从这个意义上说,可以认为不存在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区分。而且,对于个体来说,他只是认识到他自身所承受到的风险的影响,他并不需要从自身所承受的风险而意识到整个金融系统和金融秩序的变化。但是,风险与不确定性的区分是实质上存在的。
    简单的、无差异的假定,是以存在着先定的效率标准为前提的。可是,实际上不同的投资者有着不同的意愿,带着不同的目的进行投资者。因此,重要的是投资者在投资决策形成中的位置,而不是某种先定的效率。布坎南说,"经济,如果恰当地理解的话,既没有目的(purpose)、 功能(function),也没有意图(intent)。经济是被一个结构、一组规则和制度规定的,这些规则和制度约束着人们在一个类似于游戏的互动的相互连接链中的选择。"(Buchanan, 1991,第27-28页)
    既然经济在总体上是无目的的,由各投资者所参与的经济其走向也是不可确定的、非决定的,是创造的,那么,传统储蓄理论所描述的储蓄对于投资者追求其合乎意愿生活的作用就是有限定的,储蓄在这里所要体现的人的理性是受到限制的,投资者所参与的社会经济这个复杂系统,是投资者的理性所不能及的。这一系统的整体走向是随时变化的,它必定随这一系统中每一个体之间的互动而不断形成,因而并不存在一个确定的可认知的情形。所以,人在社会中的生活,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人自身应对外部问题的理性计算过程,更大程度上是投资者们之间相互协调从而形成并不断演化秩序的互动过程。这样的过程构成了一个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里,每个投资者的行为,实际上最终都将传导到整个系统,并对原来的系统发生影响。在这里理性的计算是有限度的。理性,应该被理解人将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积极参与,而不能被理解为在可计量基础上对自身所面对的不确定的把握。"在古典政治经济学中采用'经济人假定'的目的,很大程度是为了比较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而不是为了'科学地'解释(作出预测)各经济主体的行为。"(Buchanan,1987,第52页)
    投资者处于社会经济复杂系统之中,其目标和意愿是受到其所参与的系统中所有成员的互动的约束,这一系统及其成员互动所形成的走向,是他理性所不可及的,他的理性体现在他参与到这一系统中成员的互动中。


2.选择与参与

    这里所进行的讨论,是围绕着秩序的形成与演化问题而展开的。这样的问题既寓于行为主体的日常选择之中,又不同于行为主体的日常选择。因此,如何展开秩序问题的讨论,秩序问题的讨论与日常选择问题是否能够相容?如果能够相容的话,又如何相融合?
    新古典理论对于各类行为主体选择行为所作的讨论,是以制度规则的既定为前提的,市场作为制度在其理论中是作为一个场所、一种机制而出现的,在市场这么一个既定的设置下,各类行为主体展开交易,行为主体的交易与市场这一制度设置本身的变化之间,并不发生关系。在分离制度选择与日常选择的情况下,一方面制度演进被分离,另一方面对于个人的假定则变得机械、呆板。新古典经济学依靠了一种选择理论,在这种理论中,经济当事人不能自由地选择目的,对他们来说,目的是以无差异曲线的形式'给定的'。"(米塞斯,前言)
    当然,在经济理论史上,有许多的经济学家力求把日常选择行为与制度选择融合起来讨论。古典政治经济学、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可以说是两个最为重要的渊源,但这些理论资源在发展中往往被抽掉了其关注制度讨论的一块。可以说,把日常经济选择与制度选择融合起来的讨论,并没有真正发展为成熟的框架体系。
    在制度选择的讨论没有获得实质性的情况下,布坎南的立宪经济学试图专注于制度选择层面的讨论,希望通过这样的努力使制度演变的研究得到一个深入的发展。布坎南把人的选择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市场中的私人选择,一是对于公共物品的选择,这两个选择属于执行层面的选择;还有一项是对于制度规则的选择,这属于立宪层面的选择。因此,布坎南区分了执行层面与立宪层面的选择,并且把这两个层面的选择看作是相互分离的。布坎南的立宪经济学声称专门研究对于制度这一立宪层面的选择。
    但这样的努力似乎并没有取得成功。立宪经济学在几十年里仍然停留在泛泛的讨论中,并没有更为深入的展开。看来,我们还得坚持,人的选择只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并不能把人的选择分为可以相互分离的不同层次。人们在日常的选择中,必定进行了对于制度的选择,而我们也必须从日常选择出发,决不能脱离日常选择来讨论制度选择。如果说秩序不是刻意设计的结果,那么,它必定是在人们无意识的日常选择中生成并演化的。实际上投资者在进行金融产品的选择时,一般地也不会意识到他在参与着秩序的形成与演化。这就是秩序的自生自发,秩序的不可设计。


3.动机与群体

    心理学关于人类动机的理论一般认为,行为的心理动力和方向的机制是由于存在着为满足需求、缓解焦虑的内部驱力(drive), 这种来源于生物本能和后天习得的驱力,推动着人们从事各种行为。这些动机理论着重解释了外显行为与内部需求之间的心理动力关系和心理过程。近年来有关认知(cognition) 研究的进展揭示了知觉、预期、归因等心理过程在动机构成中的重要作用,说明了动机结构的复杂性,对我们理解人类选择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很有助益。然而,当我们需要借助心理学有关动机的理论深入认识投资者动机的时候,上述理论的解释力均显不足。
    从直观上看,投资者的动机和预期源自人们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占有财富的需求、预防风险的需求等需求的推动,其特性与其他人类行为的基本动机,例如莫瑞提出的20种基本需求,佛洛姆提出的5种基本需求以及马斯洛提出的具有层级特征的基本需求与元需求等心理学家提出的动机并无本质区别。可是,当我们站在投资者参与投资秩序形成的视角时,使用现有的动机理论对投资者动机进行一般的描述和解释就不能够把握它的本质特征,通过将投资者动机解析为生存性动机(例如用于日常生活必需物品的采买、未来生活的保障)、社会性动机(例如用于社会交往、实现社会责任的准备)、精神性动机(例如获得成就感、社会地位象征)来认识投资者动机的特质,就显得停留在直观的层面上。因此,我们需要进入经济心理学这一社会心理学的特殊分支的领域对投资者动机作出新的角度的分析。
    由于投资包含了与社会中他人联系的内容,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不会反对将投资者动机理解为具有某种社会属性的动机。然而,仅仅将人与人的交往,特别是面对面(face-to-face)的、投资者可以直接感知的社会交往纳入投资者动机研究的视角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样的视角忽视了投资者通过参与金融活动与社会上更多的人实际上构成的间接交往(indirect communication)以及由这种间接交往而获得的社会、经济、文化、心理资源。从投资者参与的视角来看,投资者动机不仅仅具有社会性动机(social motivation)成分,也具有社会(后)的动机(societed motivation)成分。前者是指应对社会经济生活需求引发的投资动机,后者指投资者与整个社会的潜在联系。这个字面上的分别似乎是极其微小的,但确是不可忽视的。可以借鉴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对投资者与投资秩序之间的互动作更进一步的理解。符号互动理论强调社会生活的相对开放性、社会结构的不稳定性以及主观解释的重要性,将宏观社会结构和社会中的个体行为沟通起来,将社会结构看作是许多的个人理解与行动的结果,将社会过程看作是主观意义赋予客体并作出反应的过程,它力图通过对互动过程的分析来理解人类行为,从而了解社会因素如何影响个体,个体又如何作用于社会,以及这个相互决定的过程如何发生(井世洁,1998)。在符号互动论的奠基人米德(G. H. Mead)看来,社会不是"存在"的,而是随着互动中的人们的行动不断被创造和再创造出来的,是发生于互动中的个体之间的事件之流。
    投资者通过在日常金融活动中对于金融产品和金融中介机构的选择,生成并演化着投资秩序,而日常金融活动反过来给予投资者的回馈不仅是各类看得见摸得着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而且是借助这些产品和机构提供一系列可以满足不同意愿和预期的选择。这些选择,将型塑出各类具有潜在参与需求的投资者,并由不同的初级需求聚集为各类参与投资秩序演变的投资者利益群体。正是这些群体重新构成了整个投资者的分层结构,并与其它角度的分层,例如,收入分层、职业分层、年龄分层、教育分层、地域分层等等相互影响,形成了新的、更为复杂的分层结构。
    由投资者的动机和预期而形成投资者群体的分类或分层 ,是一个不同于传统社会经济政治变量区分的社会分类或分层,它更具有一种主动性、参与性的特征,是投资秩序与投资者行为形成互动而赋予人们新的身份及其分类或分层归属。它可能超越传统社会类别(social category)或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给与人们的基本定位,释放出更多的由意愿彰显的生命活力。由此,我们看到,不仅仅是投资秩序给投资者行为增加了新的意涵,投资者行为也给投资秩序增加了新的意涵,二者是相互证成的关系。


二.投资者群体及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参与
--一个解释框架

    这里的讨论将金融系统视为无数投资者参与并作出投资决策的复杂系统,要在这一系统内考察投资者是如何参与投资决策的,投资决策赖于作出的投资秩序是如何形成并演变的,对投资秩序的研究又能够给人们什么启示?
    之所以要局限在金融系统内讨论秩序的形成与演化,是因为金融系统是投资发生的地方,而只是由于投资,未来才与现在相区分,才会有不能确定的因素。米塞斯说过,"任何一个时点上的资本存量绝不是正确地预见了现在的情况下所应有的那样;这些对现在的预见是在过去的那样一些时刻,在作出相关的投资决策之时,在现在还是未来时所作出的。因此,资本存量决没有其'均衡的组合',所以一般均衡模型不可能适用于有关资本的问题。"(米塞斯,2001,前言)可以说,要讨论秩序的演化,就要与投资、金融、资本这些问题相联系,要在动态过程中进行。


1.投资、投资者与投资决策过程

    进行投资的投资者是形形色色的,各有其特定的目的和追求,但是,每个投资者的投资总是构成了社会整个投资的一部分,代表着投资者对于投资决策形成的一种参与,不管投资者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事实总是如此。因而,投资是投资者参与投资决策的行为。
    投资者面对的是一个无法完全计算风险的环境,投资者的投资其实不在于其表面上所被人看到的均衡收入与消费、管理风险的这些方面,而在于通过投资者的投资,投资者保有自己对社会投资决策的一种参与。所以,投资者进行投资,实质在于保有其在投资决策中的一席之地,并通过投资中的选择而提升其在投资决策中的影响力或是其对于投资决策的权利不发生变化。
    当然,作出投资决策的投资者总是追求其具体的目的,这里的投资者在其作出投资决策时并不关心他的投资会对整个社会的投资形成发生什么影响,也不关心其投资对整个社会投资决策赖于作出的投资秩序起到了什么作用,这里的投资者只是关心其投资的回报。因此,我们实际上无法从投资者的日常选择出发而直接地过渡到对于投资秩序的讨论,但我们却又必须透过投资者日常选择而讨论影响并决定着实际金融运行的力量。
    这需要我们具体地讨论进行投资的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情形。要强调的是,这里关注的是过程,不关注投资决策的结果。投资者之间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互动、投资秩序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生成与演化,并不是依据某种客观的、先定的标准来进行,不同的投资者对于投资决策所要形成的结果有着不同的理解与感受,投资者是基于其自身的感受而进行互动的,且在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变化着感受。


2.参与指数--感觉的参与

    我们一方面认为投资者的投资实质是对于投资决策的一种参与,另一方面我们又强调投资者实际上没有意识到自身在投资秩序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那么,投资者又是如何地参与呢?
    进行投资的投资者总是带着具体的特定的目的,也就是说,投资者的投资总是有着特定的动机,不同动机代表着对于投资决策的不同意见,动机之间总是存在着冲突与协调。于是,带有不同动机的不同投资者之间的互动,就必定地赋予投资者动机的参与色彩,尽管具体的投资者并不赋予自身的特定动机这样的参与色彩。因此,投资者所形成的不同动机,表明了投资者对于投资决策的看法,表明了投资者的一种参与态度。从投资者的动机到投资者的参与态度,体现了投资者的参与是在一种直觉的行动中进行的。要讨论投资者的参与,必须从投资者的动机出发。
    正是从这样的理解出发,需要对投资者的动机作进一步的讨论,并有必要对投资者动机的不同意义作出区分。可以将那种为了满足某一项具体实际生活意愿的动机属性,即那种被投资者明确意识到的、与投资所要达到的目的--预防意外、延迟消费、数量累积--具有直接且直观联系的动机定义为初级动机(primary motivation);而将体现投资者之间互动从而具有参与属性--未被投资者明确意识到的、与投资所要达到的目的--预防意外、延迟消费、数量累积--具有间接且预期性联系的动机定义为次级动机(secondary motivation)。正是投资者之间的互动从而体现的投资者对于投资决策的参与,给投资行为带来了新的性质和拓展了新的内容,即赋予它初级动机之外的参与动机。但需要强调的是,次级动机是投资者没有意识到的,是由投资者的初级动机所决定并折射出来的。
    当我们这样来理解投资者的动机时,我们就能够从投资者的日常动机中读出投资者围绕着投资决策与投资秩序所形成的种种感受,正是这些感受决定着投资者在实际投资活动中的选择,也正是这些感受决定着投资者对于投资秩序形成与演变的参与。为了更为具体地讨论由投资者动机和预期所体现的参与,我们将投资者动机和预期所包含的投资者的感受、投资者的参与态度,定义为参与指数。参与指数表明投资者对于自身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位置与影响力的感受。
    参与指数是由投资者的动机而得到的。参与指数包含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投资者所形成的动机表明投资者对于自身收入水平、财富水平从而自身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位置和影响力的一种定位、一种判断,即投资者对于自身现状的一种认知感受;第二,动机表明投资者的一种期待和意愿,体现投资者的预期及预期的强度;第三,动机还表明投资者在对现状的感受、接受及预期意愿的基础上,所愿意进行何种程度的准备(准备作出什么样的投入、准备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体现在金融活动中的选择就是准备承受什么样的风险)。


3.投资者群体

    不同的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带着不同的动机,而不同的动机则反映了不同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时的不同感受,因此,不同的投资者有着不同的参与指数。当然,投资者的动机不是唯一的(在实际调查投资者的动机时,调查问卷列出多项动机供被调查者选择,且不限制被调查者只选择一项动机),但是,投资者之间的相互聚集,必定是唯一地源于他们之间在感受上的相一致,感受的一致决定着投资者在利益企求上的一致。投资的发生在根本上是与人们自身对现状、对未来的主观感受与预期相联系的。
    所以,参与指数相同的投资者自然地聚集为一类的投资者群体。投资者可以有不同的动机,但投资者最终要归属于某一类由参与指数标示的群体。不可能在由参与指数所标示的投资者群体之外,再构造出另外的投资者群体。年龄、职业、收入水平及财富水平等客观指标虽然可以描述投资者的社会人口属性和特征,但却不可以决定进行投资的投资者的群体划分,投资的发生要由投资者的主观感受来解释,具有相同客观特征但主观感受不同的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上往往要发生冲突,而主观感受相同但客观特征不一致的投资者,却一般能够在投资决策上取得一致。
    这里的投资者群体是纯粹主观的群体,在这样的群体中,群体成员之间可以在客观特征上毫不相同,他们之间也可以是完全互不相识的。他们之所以聚集为一类群体,完全是由于他们对于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相同感受,以及由于相同的感受而同样地选择了符合他们感受的金融产品,因而,他们是在投资决策过程的活动中聚集为一类群体的。同样的,这里的投资者群体的演变也纯粹地是由主观决定的。当投资者的感受发生变化时,投资者群体的类型与组合也相应地发生变化。投资者群体的形成与演变取决于主观感受,是不可确定的。实际上,投资者群体中的成员自身并不意识到自己是属于哪个群体的,成员之所以会成为某类投资者群体的成员,只是他无意识选择的结果。投资者参与指数的获得,是通过对投资者的初级动机的理解与数据处理,同样是以投资者没有意识到其参与方面的作用为前提的。


4.规则、秩序与不确定性

    由动机而聚集为一类的投资者群体,最终要形成为具有特定投资风格的金融组织机构,各类不同风格的金融机构通过选择、运用与其风格相对应的金融产品,或通过创新设计与其风格相对应的金融产品,参与投资决策的形成。
    不同类型的投资者群体从而不同风格的机构,在参与投资决策的过程中,他们之间在投资决策过程的互动中,要遵循既定的规则,而既定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及金融监管及其所形成的制度规则体系,构成了金融系统的规则。投资者群体(机构)遵循这些规则进行投资活动。
    但是,这些规则并不最终决定投资决策过程。投资者群体(机构)在遵循这些规则的基础上,通过对金融产品的不同选择、运用与创造,形成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实际发生作用的金融产品的种类构成与数量构成,这些不同投资者群体(机构)所选择的金融产品的数量与种类,就代表着不同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的不同影响力,因而,不同金融产品的数量、种类及它们之间的构成,就构成对投资决策最终发生实际作用的投资秩序。
    因此,投资秩序是与投资者主观感受从而投资者参与指数、投资者群体联系在一起的。投资者、投资者主观感受从而参与指数、投资者群体,是理解秩序的形成与演化的基本要素。投资秩序的不断演变正是源于不同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不同的主观感受,以及由于不同主观感受所形成的不同的参与态度。对于秩序及秩序演变的理解依赖于对于人的动机的理解。这样,我们实际上可以通过两种互动来理解投资秩序的演变,一是投资者从而投资者群体之间的互动,二是既定的金融系统规则与投资者之间的互动。既定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金融监管构成的规则,规定着投资者的选择,但投资者通过对既定金融产品、金融机构的选择运用、通过与金融监管的博弈,又不断地演变着既定的金融系统规则,投资者与既定金融系统规则之间实际形成互为建构性( interconstructionality) 的关系。
    当我们从投资者的主观感受出发来理解投资秩序的时候,那么,投资秩序是一个无形的、主观的、不确定的结构,也正因为秩序的这种特性,才决定了秩序的形成与演化是非设计的,是自生自发的。所谓不确定性,就是秩序的这种非设计性。一旦我们认识到实际决定投资决策过程的投资秩序是这样一种性质时,我们就可以理解投资决策中的风险实际上是受到不确定性的规定。
    大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不确定性的存在。首先,由投资者动机变化而导致的投资者群体的变化。动机的种类会发生变化,有些动机随时间而不再存在,新的动机类型则不断生成。与动机种类的变化相对应,投资者群体的类型当然要不断地变化。第二,在不考虑动机类型发生变化的情形下,单个投资者的动机会发生变化,当投资者以新的动机代替原先的动机时,这个投资者就从原来的投资者群体中转移出去,加入到新的投资者群体中。这时,不同动机之间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原来重要的、较为广泛的动机,可能变为较不重要也较不广泛。在这里,存在着个体成员的流动,并且仅仅是个体成员的流动,不存在投资者群体从某一类动机中转移的问题。这是因为没有既定的投资者群体,投资者群体是因投资者动机而聚集的。当动机不存在时,群体就消失;当单个成员的动机变化时,动机之间的结构从而投资者群体之间的结构就发生变化。第三,在不考虑动机种类、结构发生变化的情形下,动机群体的组织化程度的变化可导致群体在投资决策过程中的位置和影响力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实际决定投资决策过程的投资秩序发生变化。


5.秩序结构与群体理性

    尽管参与投资决策的投资者是各不相同的个人,但投资者的主观感受却不必然地因人而异,因而,投资者群体的类别数量,将因投资者主观感受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发生变化。从极端说,当全体投资者的感受趋同并完全一致时,这时实际上就存在着一个投资者群体;当每个投资者的感受均不同于其他投资者时,每一个投资者自身就成为一个群体。参与投资决策的,是投资者群体,而不是投资者个人,即使这时每个投资者各有不同的主观感受从而各自成为一个群体,我们也说是投资者群体而不是投资者个人参与投资决策。因为,只是有了群体,投资者的初级动机才能有次级动机即参与动机的含义。
    由投资者个人到投资者群体,有两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一是个人与群体的关系,二是群体与群体的关系。第一个问题涉及到群体理性,第二个问题实际上是秩序结构的问题。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由投资者个人到投资者群体,只是表明投资者个人从选择到参与的某种转换,基本的决定力量仍然是投资者个人,群体并不成为一种脱离投资者个人、外化于投资者个人的存在。同时,投资者群体本质上并不具有比投资者个人更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也就是说投资者群体本质上并不能改变投资者个人的无知,投资者群体同样不可能对投资决策过程中的风险有完全的了解,投资者群体的理性同样体现在其参与到投资决策过程中,保有其在投资决策中的权利。
    由投资者主观感受从而参与指数到投资者群体,投资者形成了自组织,有了与群体自身的参与指数相对应的投资风格、投资策略。这样,在投资决策过程中,单个投资者之间无组织的互动就变为机构投资者之间有组织的竞争。尽管机构投资者与个体投资者在面对不确定性下一样的处于理性受限制,但机构投资者毕竟加入了组织的因素,有了组织化的力量。这就产生了一种可能性,即决定投资决策过程的投资秩序被某类群体所主导,意味着投资秩序的演化可能被某类群体或某几类群体的意愿所左右。如果这种情况存在,秩序本身的不确定性与演化实际上就无从谈起。这说明要对投资秩序作进一步讨论。秩序及其演化本身的非设计,并不意味着秩序及其演化是不可理解、不可讨论的。
    投资秩序源于投资者的参与指数,不同投资者有着不同的参与指数,我们实际上无法对不同参与指数进行比较,但不同参与指数共同构成决定投资决策的投资秩序,不同参与指数形成一个参与指数的结构,这一参与指数的结构就代表着投资秩序的结构。通过对投资秩序结构的讨论,可以理解不同投资者群体在投资秩序中的作用。秩序与不确定性是密不可分的,因而,秩序的结构与不确定性的程度自然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理解参与指数及参与指数结构的变化,我们将能够对秩序结构作出适当的评论。
    对于投资秩序,重要的是保持投资者个人对于投资者群体的最终决定,并保持每一个投资者群体具有对于投资秩序的最终影响力。


三.动机和预期数据处理的基本思路

    中国人民银行所进行的居民储蓄问卷调查是为了及时把握居民储蓄 心态,对储蓄的发展趋势作出准确的判断,为适时调整货币政策提供依据的目的而设计的季度调查制度,调查起始于1995年第一季度,问卷的调查内容也已经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于2000年第一季度做了较大调整;问卷主要内容为了解居民对实际货币收入的主观判断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对物价水平的主观感受和未来走势的预期、存款和取款动机、持有现金的动机、对于物价和利率变化的心理反映、以及储蓄的分布特征等状况。
    因此,居民储蓄调查问卷所提供的调查数据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投资者动机的数据,体现在问卷中被调查者所选择的储蓄目的和用途上,这些动机包括:购买高档消费品、结婚、正常零用、做生意、购买农业生产资料、买证券及单位集资、买房或建房、支付孩子教育费、养老、防意外事故、得利息等;二是关于投资者自身客观背景的数据,包括被调查者的年龄、收入、家庭人口、职业、所在城镇等;三是被调查者对现状的主观感受、对未来的心理预期、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方式、以及投资对象的选择等方面的数据,具体有:(1)投资者对现状的主观感受,包括:对于当前物价水平的高低、收入水平的高低和利率水平高低的认知等;(2)投资者对未来的心理预期,包括: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物价水平、收入水平等变动的判断等;(3)投资者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应对,包括:在假定的物价、收入、利率变动条件下的抉择,投资者手存现金的抉择等。
    根据调查数据的这一特色,我们把被调查者对于储蓄动机的选择作为数据处理的切入点。可以认为不同的动机代表不同的投资者群体,这样,通过对动机选择及其相关数据的处理,就可以得到由不同动机所代表的不同类别的投资者群体,并通过动机结构的变化来讨论投资者选择及投资者群体的变化。
    动机和预期的数据处理在注意投资者客观背景的基础上强调投资者的主观感受和心理预期。投资者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应对和投资动机的形成,源于投资者基于其自身的客观背景和所处环境所产生的主观感受和对未来的预期,因此数据的处理涉及投资者所处的环境因素、投资者的主观感受和对未来的预期。投资者所处环境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其主观感受,进而影响其投资动机,例如:对于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的认识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别,数据的分析力求减小这种影响,除了对整个样本进行分析外,增加了不同地域的分析;投资秩序的演化过程是一个时间概念,数据分析增加了时间维度的分析,以便更清晰地对演化过程进行表述。
    作为感觉的参与--参与指数,是由投资者对自身状况的主观感受、对未来的预期、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应对准备等因素体现出来的,是一种抽象的表示;为了使得动机的抉择具有可度量性,我们将参与指数表示为在区间上的实数,虽然投资者的动机可以不是唯一的,但是投资者通过参与指数而归属于特定的投资群体。参与指数在投资秩序形成中的纽带作用可以用下图表示,有了这种映射关系,就可以讨论通过时间的推移而实现投资秩序与投资者的参与、投资者的主观感受和预期之间的互动,数据的处理就围绕这个思路展开。


   为了表述简便,可以把参与指数模型用数学表达为下列形式的一类模型:
  
    其中:是t季度的动机向量,问卷中取值规则是当投资者选择时,取值为1,否则取值为零;
为投资者的客观背景向量;
为投资者的主观感受向量;
为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向量;
为投资者的对于未来不确定性的应对方式;
为结构参数;
是在一定条件下可逆的非线性映射,这样可以保证在合适条件下找到投资动机与投资群体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
为参与指数的剩余解释部分,以保证参与指数所揭示的是最主要的投资群体与其相对应的投资动机之间的关系。


    投资秩序的结构通过投资者的参与指数的结构得到体现,投资者群体的发掘是为了更好地找寻适合特定群体投资风格的产品和规模的设计,因此参与指数模型必须可以帮助我们通过投资动机以及与之相应的投资者的信息,找到那些与投资品种相对应的投资者群体,并可以通过投资秩序的演化过程的刻划,发掘出未来的投资者动机和与之相应的投资者群体。
    我们对调查问卷数据的处理是在满足居民储蓄问卷调查数据处理目标的基础上,通过解读中国居民投资的参与、对不确定性的应对和投资的动机等来刻划投资秩序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是对于调查问卷数据更深层次的挖掘。数据分析融入了社会心理学的思想和行为金融的分析方法、特别是融入了我们对于投资者动机和预期分析的新视角,不仅可以满足中国人民银行居民储蓄问卷调查的目的,还可以展示各类投资动机以及其背后所依赖的投资主体之间的各种特征以及结构、揭示投资者动机与投资者群体之间一定意义上的对应关系、为金融机构针对特定投资群体所对应的投资动机开发产品或挖掘客户提供依据。
    由于数据的处理的基点在刻划投资者动机与投资者群体的对应关系上,我们对于这种有主观感受和心理预期以及心理动机的调查数据的处理,不仅要进行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更应在新的理论基础上对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数据的处理有助于检验理论、完善理论,并为理论的实际应用提供支持。


四.结语

    对于投资者动机与预期的解读,重要的在于通过理解投资者在参与投资决策过程中的感受而理解以投资者的投资为基础的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整个社会的金融运行,理解这一复杂系统得以运行所遵循的秩序是如何形成的;同时,通过理解人们借以进行投资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机构为什么发生变化而理解这一复杂系统及这一系统所遵循的秩序是如何演化的。
    我们的框架在于解释投资秩序的生成与演化,及在这一生成演化过程中投资者主观心理的基本作用。我们强调个人的无知状态,个人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参与的。个人的动机必定是具体的,无关宏旨的,我们正是要透过这种无知的动机来理解经济活动中的秩序生成与演化。在动机数据的获取上,必须坚持被访者对于参与秩序问题的无知。因此,我们的讨论不再从个人理性的角度出发来解释投资决策过程,我们不能说个人选择什么动机更为合理,我们只是从调查数据中,知道动机的结构,从而理解参与指数的结构,我们其实不能给出动机的排序,我们讨论的是结构。


参考文献
埃德加.莫兰,2001:《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奥尔多投资研究中心主编,2001:《风险、不确定性与秩序》,《奥尔多投资评论》
第1卷第1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陈平,2000:《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邓正来,1998:《自由与秩序--哈耶克社会理论的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哈耶克,1989:《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7:《自由秩序原理》,三联书店。
2000:《致命的自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哈耶克论文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赫维茨,2000:"从感觉秩序到自由秩序----论哈耶克理性不及之自由主义",载《公共论
丛》第6辑,三联书店.
何梦笔(主编),2000:《德国秩序政策理论与实践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井世洁,1998:"社会心理学中的互动理论"载石俊杰主编《理论社会心理学》,
河北大学出版社。
克劳斯.迈因策尔,1999: 《复杂性中的思维》,中央编译出版社。
门格尔,2001:《国民经济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
米塞斯,2001:《经济学的认识论问题》,经济科学出版社。
米德,1934/1999:《心灵、自我与社会》,华夏出版社。
索罗斯,2001: 《开放社会》,商务印书馆。
唐寿宁,1999:《个人选择与投资秩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瓦尔特.欧肯,1995:《国民经济学基础》,商务印书馆。
2001:《经济政策的原则》,上海人民出版社。
王小章,1997:"社会心理学中的互动理论",载乐国安、沈杰主编《社会心理学理论》,
兰州大学出版社。
杨熙龄,1986:《奇异的循环--逻辑悖论探析》,辽宁人民出版社。
杨熙龄,1988:《理智梦》,人民出版社
约翰.H.霍兰,2000:《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Bakshi,Gurdip S. & Chen,Zhiwu.,1996: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and Stock-
Market Prices.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March.
Buchanan,J.,1987, Economics--Between Predictive Science and Moral Philosophy.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1989, Explorations into Constitutional Economics.
Texas A&M University Press.
1991, The Economics and the Ethics of Constitutional Orde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David Colander(ed),2000, The Complexity Vision and the Teaching of Economics.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nc.
Lindzey, G., Hall, C., & Thompson, R., 1976, Psychology, Worth publishers Inc.
Hayek, F.A, 1952, The Sensory Order,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night, 1921, Risk, Uncertainty and Profit. ???
Ludwig.M.Lachmann, 1986, The market as an economic process. Basil Blackwell.
Tajfel, H.,1978,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ocial Groups. Academic Press.
Tajfel, H., 1982. Social identity and intergroup relatio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rneryd, K.,1999, The psychology of saving: A study on economic psychology. Edward Elgar Publishing Inc.


Participation, Uncertainty and the Evolution of Investment Order: Another
Framework to interpret investor's Motive and Expectance

Task Group
Abstract: Differing from the main stream theory which treat investor's motive and expectance as a calculus process to maximize their utility, the authors treat investor's motive and expectance as investor's participating in investment decision and develop a framework based on this point of view.
In this framework, participation index is used to describe investor's attitude and sense, inferred from investor's motive and expectance, of investment decision. Different investor groups resulting from different participation indexes interact in investment decision make process and this interaction determine the produce and evolution of investment order which actually affect the make of investment decision. Uncertainty equals the subjectiveness and undesigned of investment order evolution.
Key Words: Motive and Expectance, Participation, Uncertainty,
Investment Order, Evolution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6 16:42

古惑的外汇

古惑的外汇


"古惑的外汇" 是我和论坛一个朋友通过MSN交谈后,决定写的。可以说,我只是一个代笔,在文章中就用第一人称,也请大家不要误会。愿意看的就看看,不愿意的就当是个小故事。

下面,就开始了。


我是90年代初接触外汇交易这一行的.那时作外汇基本上是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大型有外贸背景的机构如中信,中创,五矿,北方公司等.93年以后才有境外机构进入作外汇经纪.


一,专业的资讯设备

如今,外汇交易对于任何一个有意投资外汇的人来说可能是非常简单,上网查看行情.点点鼠标,打打电话就基本完成了一次交易。当然这是普通交易者.

在银行间,或是机构,根本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先说那时吧. 90年代初没有互联网. 通讯不是这么方便,报价与交易都是通过专线的。


而我的专业是搞通讯的,在一家专门提供全球金融资讯的公司工作. 负责给一些国内机构提供服务.


这种服务除了通过专门的线路外,主要是通过卫星传送全球资讯.除了卫星接收站及终端设备的租金外,一年的资讯费用在 1万多美金.这个还是基本费用,如果需要增加专门的交易所,金融市场的信息,还要额外加费用.

正因为这种设备太专业了、也太贵了,只有银行国际业务部门以及少数机构才有资本能够装的起。但是这种设备能够直接反应华尔街乃至全球各个金融市场的信息,虽然贵,但是对于银行外汇资金部门以及需要的机构来说,非常重要。


相信虽然如今互联网已经非常发达了,但是目前银行与机构仍然使用这些设备与资讯,因为它系统可靠,信息权威.尤其是安全性,除了通常意义上的安全,还包括,不能受各种因素影响而断线.卫星与专线的优势就在于此.

据我所知(本人对2000年后的情况不是很了解了),目前除银行外,国家的一些战略研究机构,甚至开有国际金融科目的大学也装有这样的设备.

那时能提供这样的资讯的没有几家,当然老牌的是路透社的报价与信息系统.其次是德励财经系统,这个是道琼斯的下属机构,前些年被收购了.这两家提供的都是原文的信息.那时还有一家世华国际能提供中文信息.

现在这样的专业资讯机构新增加了布隆博格,桥(Bridge)等.


当时我的工作就是安装设备, 外部的卫星天线,内部的各种终端等等.

那时国家各个方面都开始与国际接轨,尤其是银行.都要上这样的资讯设备. 所以那时我基本上装机日程排的满满的.

工作也越练越熟练. 基本上可以40分钟装起一个卫星天线,3米直径的大锅呀.连对方位角加上调试两个小时内搞定.

二,交易室

银行跑的多了,对他们的交易室就了如指掌.

一般银行或者有实力的机构交易室的配置方面,路透与德励财经两种都要使用.因为他们各自有其自己的银行与金融市场网络.

那么设备上包括报价系统,新闻系统(专门的新闻机).图表分析系统.最主要的是交易系统.


银行间多使用的交易系统是路透的交易系统(Reuter Dealing System), 当时是dealing2000系统.相信资格老一点外汇交易员,对这个比较了解。

这个交易机非常的有趣,你出的价格在报价机中能够直接在专门的全球报价系统显示出来.通过交易机,只要输入对方的银行代号,交易员可以与一个或多个对手同时询价.即时择优选择汇价进行成交.中行中行在交易系统中的代号是BCDD.

而我们现在在网上看到的只是价格,并不知道是谁报出来的,当然对于普通投资者,这个也不太重要.即使是路透与德励财经上面的价格也是参考价格,不是实际的交易价格


在专业的报价系统中,能够显示出是哪个银行报出的价格,例如美国大通银行、英国劳埃德等等。


当时国内外汇对外报价主要是中行与交行.

客户在银行的要价也可以显示出来,当然可能显示的就是中行的.比如:日元显示: JPY 116.00 07 BOC, BOC就是中行但简称,这个就是和国际上银行之间的直接报价。

即使你是银行的客户,你也能够直接看到报价,当然这个只局限于机构投资者。那时一些大户就直接在银行或机构交易室做单.因为人数少,所以基本都互相知道,在当时京城为数不多的几个能看到实时外汇价格的地方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如 国际大厦,赛特大厦,京城大厦,亚运村汇园公寓的G,H座等.因为这些地方都有路透或德励财经的卫星天线.


交易员在交易的时候,能够和他的买卖对手直接交流,就像我们现在上QQ和MSN聊天一样,
通过键盘在终端上敲出来.当然是简练与专门的语言.

当然也可以通过电话,用英语.

因为交易室有扬声器,可以把交易实况播放出来,客户可以在场听到.这个体验非常过瘾的。
因为大笔大笔的交易就在你的眼前.


比如,

对方银行: HI BANK OF CHINA,CALLING SPOT CHF FOR 5 USD,PLS

    译文: 你好,中行,请报 500 万美元的瑞士法朗的出价.

你方银行: 37/41

    译文: 1.3237/41 ,(除市场极具动荡外,一般不报大码)

一般来说,有价格就买或者卖,但是银行不一样,还可以讨价还价,对方可以接着

要价问:AGAIN PLS?

    译文: 能再给一个价吗??

你方银行: IT IS THE BEST

    译文: 这个是最后的价格,(一般报价尽量满足询价方的要求,但是不能一味迁就,若不想讨价还价,就立即表明态度)

对方银行: 5 YOURS

    译文: 卖给你500万

你方银行: OK DONE, AT 1.3237 WE BUY USD 5MIO AGAINST CHF ........

    译文:成交,在价格1.3237我买500美元瑞士法朗....(后面是报出你方在海外结算银行的帐号等等,)

交易是非常激烈的,过程非常的短,没有一点废话,非常的简洁。

在交易机上双方确认后就按回车键,交易机的键盘是特制的,比一般的标准键盘大些,按键中间是圆的,数字键醒目明确(多按,少按就错好多钱呀!!!).那个回车键最大,就像游戏厅中的大型游戏机的按键,确认得使劲"拍",所以交易员爱说:"拍了一单".呵呵.

相信老交易员对电话枕头很有感情.这个是卡在电话上的一个小气枕头.放在肩膀上能舒服些.可以长时间放着.有时你可以看见交易员肩上有3个电话同时在讲,很有意思.

虽然有头戴式的耳麦,但好像大家都不爱用.爱听着扬声器中的交易实况.

老大(首席交易员)的台子上一般还有麦克风.和现在那种电脑用的差不多.


三,初学交易

我和这些交易员混熟了,因为不明白这个是怎么回事,就有交易员朋友给我讲解外汇知识与交易原理流程.并告诉我说你可以学习试试哦.从此,我就与外汇投资有了爱恨交加的缘分.


在白天自己的工作结束后,晚上就泡在交易室中.

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那个时候我基本没有什么资本,是介绍机构客户在银行作交易. 虽然我算是客户的坐市交易员.但是我只是负责盯单,没有权限.因为初入行,怎么能做什么分析,只是客户做, 下指令我执行. 那么我的收益基本上是常常靠吃客户的点。

吃点这事相信大家多少都听到过。那时这个是交易室的惯例.银行或机构方面当时管理没有那么严,他们交易室人员可以吃的点作为部门收益,最后月底统一结算,给大家发奖金.

我不属于他们的员工,只是看我自己客户的单子.但是和机构熟悉了,他们也会把我吃下的点返还给我.

一般都只是吃客户赚钱单子的点,主要是因为赚钱时候客户不会太计较两三个点,但是对于一个交易员来说,这个反应要非常的快。客户电话里向我寻价,我直接向交易室或外场要价,外场报给我 0007的价格,我嘴里就得脱口说出0310,慢了绝对不行,因为这些客户可都是做"球"(交易单位百万)的人。英镑100个点就是10000美金,基数大的话,两三个点就非常多了。


当时他们银行交易员不会持仓很久,他们要根据自己银行的外汇资金情况进行操作,锁定风险或平衡敞口头寸,自营投机控制在大概二三十点就差不多了。绝对不准过夜.特殊情况他们的老大,首席交易员决定是否敞口过夜,但是必须将止损指令放到在澳洲市时间交易的外场合作银行.

我就比较幸运,因为我客户的胆子比较大,经常敞口很多头寸过夜.那我就得盯到收市,早上还要打电话到交易室问早开盘.这样对我了解市场,学习技术很有帮助.

慢慢的客户满意我的尽职,开始锻炼我,逐步给我些机会.

刚开始只是要我做平仓操作.并逐步给了20-30点的浮动.允许我自主在这个范围内寻好价平出来.亏20点也不会责怪我.出来的价格好的话,客户能给我3-5个点的佣金.这个就比较好了,不用吃点了.而且可以锻炼人.在客户斩仓时,我绝对马上出来,这个可不是闹着玩儿的,再有这时吃点有点孙子.

但是,有一次,我却挨了骂!!

记得那次是指令我平仓,也是给出价位浮动20点,在晚上2点前出清.我当时觉得市场惯性还有些,就一直Hold着,守着没出,一直多跑出了70点.客户在收盘前3:40打来电话问收市情况,知道我还没出就急了.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令我马上出了.

当时我挺不服气的,但是后来随着市场教训的增多,明白了为什么客户要发火.

我的客户虽然不是什么市场高手,但是他80年代末就做新加坡石油期货与伦敦铜多年,对风险控制极严.他后来对我说,我是新手,更要严守交易纪律,新入行就特别顺没有什么好处.钱有的是赚的机会,但是违反纪律会慢慢控制不住自己.会酿成大祸.

这么多年的体验,告诉我确实如此.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6 16:43

薄析思维与物质(股票等)形式的关系与应用

薄析思维与物质(股票等)形式的关系与应用

习惯了,很容易变的麻木的。包括思维和行为。

   其实这帖子很难写,因为思维的这东西很难用“语言文字”来解释或者表达清楚,算是一种“姑且妄之论”吧。

   这个世界,从混沌无极而有太极两仪始分阴阳。思维物质由此得名,乃分别方便之意。

   上下、善恶、左右、前后等等识别,分为数字而累积直线,有别阴阳而循环往复。
   
   一般论,人的思维大概可以分为四种表现形式。即身体支配、感受状态、综合心理与特殊意义的“思维本质”。

   基本来说,身体支配是一种本能;感受状态由于受到身体为主的形式限制,基本从思维的属性上来说两者是类似的,但前者由身体到大脑,后者由“识型”到思维表面。

   综合心理状态,相对意义较大,包括我们学习到的知识,周围环境对我们的影响等等,是赖以生存的主宰。

   特殊意义的思维本质。不是指纯思维,而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在上述三者的基础上的“思维与身体(物质)”完美结合的状态(千万不要玄学化与神秘化)!

   然后我们来解剖一下思维在和我们身体发生关联是的过程与状态,就好容易理解多了:

   比如我们看股票时,眼睛看到的是K线“形状”。形状是什么?是所有类似“形”之对应思维的一切,反映到了脑海里。而此时的思维模式,已经在学习工作社会等等的专项教育和潜移默化下养成了习惯,“见色而起意”!此意原本是分别的方便作用,因执着数字形式,则使心等同于“物”的实有概念。物质的嘛,看到的到摸的到,称为实有。所以数字逻辑便由此而派生,行一“直线”思维!

   而在生活中,我们的“高兴、痛苦、快乐、悲哀”等等,都是由“形”而导致的。可问题在于,“思维”在哪?一个苹果放在那,可见。思维也有“苹果”对应,能见吗?从这个角度来说,思维的本体是“空”,物质的本体是“有”(这样说是建立在一个相对的层次上阐述)。
   
   技术呢?如果单以“形”而言,确实可以通过“模型”数字化的模式来进行预测与分析和判断。可仔细想想,其实这是一种“理论”。数学化的模拟,或者虚幻的数字。所以,答案永远有三种可能性:涨、跌、平。

   我们使用技术,不是技术使用我们。所以,技术一旦赋予了其“思维”的空性,便也因此获得了新生,而成为一种“生命”的能量。前提是“我”不被“形”所惑,且通过锻炼练习能达到此中“境界”。这种练习的目的就是首先要通过自我“心与身体”的融合让思维进入到这种状态中,而不是一种“空谈”。

   争论了那么多的技术有用无用论。根本不在“技术”,而在于本我。

   生命之大,大于无形。我们是高级动物,因为多了一颗“心”。用这颗心去探索生命的本质,那一切都将广阔无限,“形”只是一种“随机”的发现,是“缘”随机的组合体现,然后被我们的眼睛和感观等发现与感受到了而已;如果以“物”的反映思维,当作我们的主宰,那么“物化”的对应思维模式将是一切变得呆滞与死亡,有句名言说的好“你不可能用一只脚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为什么?一切都在转,“物化”的规则将让你的思维失去生命的色彩!

    不去执着了“形”,不去“固化”了对应的思维,才可以让我们慢慢静下心来,这叫不静自静。不需要强迫自己静,明白了道理,融入身心,自然而然你就不会在被假相所迷惑。这样才能看清问题,才能看到形式的关键,才会正确的对待“技术”(所谓的心理素质、心态)。

    因为“技术-形”无所不在,随时随地因为所以和聚合离散,各种概率可能随机而发。对于纯“形式的物质”而言,随其发展,顺其趋势。

    股票是物质,可股票市场是人事的应用。是有人在背后“引诱”着股价出现波动。那么,重点就在于此了。不被“形惑”,自然就会看到“人”。他想干什么?这就是股票涨跌的实质。有利可图,那就拉;方便降低成本,那就下。除此之外,还有比这更直接的原因吗?

    图形漂亮吗?买就上当。参与者受形惑而物化思维呆滞,而引诱者却利用“色”之分别趋势进行谋略对策。所以上士伐谋,下士伐战也!

    写的比较杂乱,实在是这个话题不好描述。而且有些让人看了“似懂非懂”,让人感觉“夸夸其谈”。呵呵。算是闲谈好了,写的我自己并不满意。幸好是本着“中间”、“实用”的意图写的。想大多数人看了虽不能全部认同但还可以苟同部分内容。

    一点个人的体会。。。看过忘过,行过信过。淡淡一笑,各需所取。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6 16:45

陈理:做一名纯粹的投资者

陈理:做一名纯粹的投资者

价值投资者在投资实践中经常遇到的困惑是,到底要不要把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结合起来?价值投资者要不要做波段操作?

流行的谬误 

“基本面选股,技术面选时”似乎已成为最流行的投资策略。我认为这是股票市场最为流行的谬误之一。格雷厄姆说:“在华尔街,如果总是做显而易见或大家都在做的事,你就赚不到钱。”不追究深层原因,单凭这一经验判断,“基本面选股、技术面选时”的操作策略使用的人过多,竞争过于激烈,很难成为一流的投资策略,或者成为一流投资策略需要天才、需要特殊的技巧和运气。


技术分析是投机者的工具,但绝不是价值投资者的有效工具。格雷厄姆曾尖锐地指出:“人们不可能对处在人类自身控制之下的经济事件作出科学预测。这种预测的“可靠性”将使人们采取相应的行动,而这种行动反过来推翻当初的预测……由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推论,不存在曾长期不断获得成功并广为人知的图表分析方法。如果有的话,它很快就会被无数人所采用。也正是这种追崇最终将葬送其功能。”


巴菲特也是过来人,早年学过技术分析,亲自绘制过股价图表,但接受格雷厄姆的思想后就放弃了,他后来把股票市场价格的升降图表和大多数偏离对公司做出基本分析的东西叫作“小鸡走路的痕迹”,把技术分析比喻成“图表巫术”。他说,技术分析误导你的次数不比有用的次数少。


彼得.林奇则认为:“技术分析的问题是有些人可能在股票是12时喜欢它,等它到6时就讨厌它了……因为图形已经变了。那对我来说很麻烦。”


对公司的研究,只要肯下功夫,准确率可以做到90%甚至更高,但图表技术分析准确率很难超过60%,很多人为了准确率60%的东西而放弃准确率为90%的东西,实属不智。前年我和香港一位技术派大师一起吃饭,就技术分析做过深入的探讨。他也坦率承认运用技术分析进行预测,五次只能做到正确三次,所以他在操作中也经常犯错需要停损,亏损是家常便饭。从这个角度看,巴菲特式的价值投资具有很大的优势,因为有优秀公司和安全边际的双重保护,亏损和犯大错的概率是很小的,巴菲特在60多年的投资生涯中可以做到99:1的准确率。孰优孰劣一目了然。既然价值投资如此简单有效,为什么还要把不怎么样的技术分析结合进来呢?这是多余的,强弱结合,只能变得更弱。从历史统计的角度看,技术派大师从未出现大成就者,作为一名现实主义者,作为一名理性的投资者,应该勇敢地面对这一现实,而不应对技术分析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我自己也曾经做过大量理论思考和投资实验,试图把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结合起来,但结果和过程中的感觉并没有预期的理想,没有专注于公司分析和价值投资那样来得简单有效和平静安宁,最后才下定决心放弃技术分析,专注于公司分析。有时候学会放弃很重要,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策略投资”的困境


  前几年,把价值投资和波段操作(或市场热点)相结合的所谓“策略投资”曾在基金中受到追捧,一些奉行此策略的基金经理因抓住汽车股行情一时业绩较好而成为明星基金经理。


  但笔者认为,所谓“策略投资”虽然在某段时间效果较好,但其效果必然难以持久,是一种聪明过头的、复杂化的投资策略。因为在这种理念和策略下,基金经理面临双重困难,一是基金经理不可能一贯持续正确地预测市场走势和波段,如果可能的话,其基金的业绩将是个世界奇迹,因为中国股市波动很大,机会很多,而且这是个悖论——既然能一贯持续正确地预测市场走势和波段,那价值投资就纯属多余了,价值投资和波段操作相结合的所谓“策略投资”就不复存在了;二是即使正确预测市场走势和波段,个股的走势和波段和和整个市场的走势和波段也不一定同步,所谓“赚了指数亏了钱”、“二八现象”、“九死一生现象”讲的就是这种困境。


投资有投资之道,投机也有投机的方法。我个人认为,价值投资和波段操作相结合的所谓“策略投资”,连纯粹的波段操作即投机操作还不如,因为二者的结合,结合的往往是二者的劣势而不是优势,投资者心中有两把秤,一把称量企业价值,一把称量市场趋势,而企业价值和市场趋势短期内经常发生背离,投资者有时为了价值标准而降低趋势标准的要求,有时为了趋势标准而降低价值标准的要求,投资者往往由此陷入首鼠两端、自相矛盾的困境而不能自拔,且不说长期而言其投资效果不佳,单单这种痛苦、矛盾所导致的心理创伤又是金钱难以弥补的。


价值投资的基础优势之一,就是不受市场情绪和价格波动的影响,理性地作出判断和决策。一位真正的投资家,他在任何时候都有对市场报价置之不理的权利,决不会因别人的不理性情绪和所谓波段或市场热点,被动地犯“追涨杀跌”等“强迫性错误”,但“聪明”的“策略投资”却把情绪化的波段或市场热点“结合进来”,使价值投资的基础优势荡然无存,这无异是一种“引狼入室”的行为,聪明反被聪明误。


俗话说:“脚踏两条船,必然要落空”,我认为这就是所谓“策略投资”所面临的困境。


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做一名纯粹的投资者,让投资、生活、心境来得更简单,投资效果会更好,离投资的最高境界也会更近一步。


当然我一贯支持学习巴菲特的同时,要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自由发挥。但我有一条体会是,一定要坚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这个“矩”就是“投资的基本原理”,这个基本原理是几百年股市历史中无数“投资先烈”用“鲜血”甚至生命换来的。蔑视这些基本原理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关于原理是否会过时的问题,巴菲特智慧地说:“如果原理能够过时,它们就不称其为原理。”以我愚见,“基本面选股、技术面选时”或者所谓的“策略投资”已经超越了投资的基本原理而误入歧途,深陷折衷主义的泥潭而难以自拔。错误是没有边界的,错误的机会成本是巨大的,人生苦短,回头是岸,我们没有多少时间穷经皓首了。


经过那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我依然坚持认为,抛弃技术分析,专注公司分析,是一名真正投资家最理性、最务实、最明智的选择。


民间有一个说法,洗衣做饭一天不得安宁,建房装修一年不得安宁,讨两个老婆则一辈子不得安宁。投资者试图把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结合起来,试图把价值投资和波段操作(或市场热点)结合起来,就象讨两个老婆,或许会一辈子不得安宁。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6 16:46

交易的运动论

交易的运动论

交易的运动

交易的运动主体是买卖双方,是通常意义的多头空头,在交易的过程中形成了股价的运动。
研究这个问题主要是研究交易,和运动。
交易的运动,有经济的矛盾,有运动的矛盾?分析交易的常用的规律是价格规律和价值规律。价格规律,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波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劳动值加上使用价值。
证券市场中的价值就是企业的情况加上投资回报。这里面就有了心里因素。
价值规律,价值决定价格,而价值本身就是个市场测量值。

从这点上说,价值规律与价格规律并不能真实的而准确的解释股价的运动。

我们需要抛弃经济学领域的价值规律与价格规律,并给证券市场的价值重新定义。
价值,企业的资产与市场的市场评估决的附加值总和。
交易的价格是对评估后的价值的反映。
这个附加值是有市场评估决定的。而不是局限于某个人某个机构或者某种方法。
【比如机构操作者操作某股的时候预期做到10元,可是市场的评估却达到了12元,或者不足10元。】
这个附加值反应了市场交易者在某段或者某个时期内对该有价证券的评估情况。
比如一个西瓜,市场上零售0.5元/斤,可是销售西瓜的人说这是绿色的,无公害的,这时定价5元/斤,还是有人买,如果这时卖西瓜的人说,西瓜的全部收入是捐赠给福利机构的,那么50元/斤还是会有需求者。
再比如一家上市公司就算已经亏损,可是附加个题材,该公司的价值就会被市场重新评估。
这种定义就很好的解释了股价为什么涨,为什么跌。

通过这个定义我们知道交易的运动的主要需要研究的问题在两个方面,交易的意愿与交易的运动性。
至此可以确定交易的运动性是有交易的意愿决定的,交易的意愿是内因,运动性是交易意愿的表达。所有场外的客观因素都通过交易意愿来表达,并体现在交易的运动性上。

依据新定义的价值概念,总结出新的价值规律:
一,交易价格总是趋向市场对价值的评估。
二,股价的运动是价值评估后交易的反映。

交易的运动规律,交易的运动是交易的意愿的表达,具有趋向性与波动性。
【股价的运动不同于纯粹的物理运动。】
交易的运动主要有两种因素决定,
一是,交易的运动受战略投资者的价值发掘引起的意愿累积引导。
二是,交易的运动受大众投资者的价值评估意愿累积的情况决定。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可以相互削弱,可以力量加乘,却又存在着同一个市场中。
而在市场中,某时某个片断或者是局部意愿累积,或者是总体意愿累积表达了运动。
所以研究的运动与意愿可以是局部的,小范围的;也可以是整体的,全面的。
二者的综合意愿才表达了民心所向,以及市场的趋势。
他们之中既有空头也有多头。
对于二者我有个不恰当的比喻:
战略投资者为行动统一有计划有纪律的具有侵略野心的东夷小国。
而大众投资者是无头无主却会在某种因素的引导下行为一致的万民之邦。
二者的相互削弱或者加乘或者其内部的自行削弱加乘导致了交易运动的加速度,平衡,转折。匀速的单边运动也是一种平衡。
他们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市场上只剩下战略投资者时,那么就都是大众投资者,当市场上都是大众投资者时,就都是战略投资者。
当这种纯粹产生后,才是纯粹的市场行为。
而战略投资者与大众投资者互存时就产生了博弈,有了博弈就有了交易的策略。

战略投资者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上市公司实际价值被低估的投资者;一种是机会发掘与利用的寡头投机者。
而战略投资者为了自己的战略目的会在适当的时机通过多种手段引导或者欺骗着大众投资者。

这些手段主要有:
交易的策略与技巧;场外因素的消化与利用;价值的发掘与引导;通过作假改变上市国内公司的形象;舆论的导向作用的正反利用;技术分析的正反利用等。

大众参与者除了其中的战略投资部分,主要是通常意义的大中小散,其主要的特点是,性格薄弱,分析能力欠缺,行为随意性大。这部分人中,有的怕涨,有的怕跌,有的看图决策,有的听消息,有的重视基本面,有的重视技术面。根据这些人的特点,战略投资者通常会因战略需要运用合理的技巧与策略对走势进行引导与利用。

至此,合理交易要么能够预测出交易的终极价值,要么跟随交易的运动性,来决定交易。

大众投资者与战略投资者的互相削弱与加乘导致的运动情况可以在走势图上真实或部分真实的表达出来。

走势图

走势图是什么?是交易的记录。走时图包含一切吗?不,走势图不包含一切外因,和内因,只是记录着交易的运动情况。走势图首先是交易历史的记录,交易历史是过去的交易意愿的反映,其次才是外因作用于交易意愿反映到了走势图上。
【现在的走势图还不能完全涵盖交易的所有细节与过程】

请不要轻视这种记录。

至此可以说研究走势图是研究运动的历史,运动的规律,研究交易意愿。

而这种研究的意义在于解读交易运动的趋向性与波动性并指导交易。

指数的运动是所有个股的发展意愿的综合表达。

这种研究最大的意义在于规避了预测,放弃了对外因的假想,力求抓住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的主要矛盾,能够清楚或者比较清楚的知道市场正在发生什么,将要发生什么。但不是绝对到市场的每一步行动都可准确的预知。

而外因对内因的影响以及其中的复杂关系不在这个讨论之列,只是强调内因对交易的运动施加的影响。

个人觉得这种思维里面包含了多空,包含了技术,包含了心理博弈,包含了模糊的统计。
但是在其深入上还有很多功夫要下,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至此运动的描述雏形已经基本有了,还有些欠缺的地方需要思考补充,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给我些指点和帮助,也希望这个东西对大家有些帮助。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6 16:47

认知成功心理学与金融产品交易研究探索

认知成功心理学与金融产品交易研究探索

zdh96916


       基本前提:
       认可“效率市场理论”情况下,探讨小概率事件成功之道。
       以外汇保证金交易市场提供的机会结合金融投机演绎经典事例,我们追求的梦想:几千、几万美金起步,数年后身价百万、千万美金,甚至上亿美金。


      认知成功心理学基本观点:
      每个人自身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在能力;将这些潜能发挥出来,足以创造成功、快乐的人生。而阻碍潜能发挥的,是后天形成的消极的自我意象。只要通过主动地变消极自我意象为积极自我意象,人的能力就会得到巨大的释放。


      认知成功心理学基本概念:
      成功的内涵、成功心理学的涵义、成功投资者的特征、成功与性格的关系、成功与气质的关系。


      认知成功心理学原理:
      成功 = 技能 + 机遇
      ?成功所需要的技能,85%是基于个性,只有15%是因为技术和训练。
      ?个性就是人的自我意象在外部(诸如,举止言谈)的流露表现。
      ?自我意象就是一个人的心理和精神上的观念,或者自我“图象” ── 是左右人的个性和行为的真正关键。
      ?研究发现:1.人的所有行为、感情、举止,甚至才能,永远与自我意象相一致。2.自我意象是可以改变的。
      ?战胜自我就是改变自我意象从而改变自己的个性和行为使自己富有新的能量和才华,将失败转化为成功。
      ?成功个性的自我图象:方向感、理解、勇气、宽容、尊重、自信、承认自我
      ?成功的机遇性因素:幸运、认识适当的人、专注、时机、眼界

      ★成功个性的自我图象:方向感
      事物的成功机理:社会预测→确立事物未来发展的方向→确立事物未来发展的目标→对事物未来实施有效的控制→事物未来发展的成功。
      目标设计:自我目标和理想的确定;制定实践计划和中间目标;预测将来环境,注意不断对目标进行反馈调节。
      按《金融投资成功之路》文章观点,从对金融投资朦胧无知到成功,大致要经历四个阶段:入门学习→封闭磨练→反思总结→走向成功
      前三个阶段大约需要10年的时间,如果能在正确的思路指导下,就会少走许多弯路,缩短成功所需时间,但各阶段是无法跨越。
         明确自己在金融投资所处的阶段位置。结合自己的实际,制定好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成功个性的自我图象:理解(知识、能力、素质、机遇 )
         1.知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认知的成果。可分为间接经验知识、直接经验知识。间接经验知识,通过书本、他人传授等获得的知识。直接经验知识,亲自参加实践活动获得的知识。完全知识,间接经验知识和直接经验知识结合在一起形成的知识。学问是对拥有的完全知识,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加工整理,提炼出自己的看法和主见,成为自己心领神会的见解,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并能预测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的知识。
      2.能力:能力是主体从事某种活动的潜在的和实际的客观力量。它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实际能力,即个人已经具备并表现出来的能力,亦称成就──是个人先天遗传基础上学习的结果;另一种是潜在能力,即个人将来可能发展并表现的能力,亦称性向。
      3.素质:是主体在先天基础之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主体自身的努力,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素质的特点
      (1)素质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统一。
      (2)素质具有主动性、能动性。 
      (3)素质是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统一。
      (4)素质具有潜在性、不可视性。
       4.机遇:是恰好的境遇。具有偶然性、意外性、例外性、不定性四个特征。

       ★成功个性的自我图象:勇气──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一个成功者和失败者之间的区别,往往不在于能力大小或想法的好坏,而在于是否有勇气信赖自己的想法,并在适当的程度上敢于冒险和行动。
      成功型的人乐意接受人应当为自己和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原则,而失败型的人乐意等待按照别人的指令行事,甚至追求不现实的目标。
      在金融投资领域内,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就在于能否坦然面对现实,采取相应的策略,使利润最大化或减少损失。投资失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承认现实仍然固执己见。

      ★成功个性的自我图象:有容乃大
      宽容的含义:
      ?努力通过认清他人的真实面目而真正鉴别他们;
      ?注意留心其他人的感情、观点、欲望、需求;
      ?待人接物要想到别人是重要的,也应该把别人当作重要的人来对待。
      相容接纳,团结更多的人,在顺利的时候共奋斗,在困难的时候共患难,进而增加成功的力量,创造更多的成功的机会。
      不过,过大的宽容性也会害了自己,宽容遵循的程序: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过大的宽容性无疑会给投机者以良好的生存土壤。

         ★成功个性的自我图象:尊重
         自尊是人们自我尊重和相互尊重的一种心理倾向或个性品质,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羞耻心、廉耻心。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我尊重,即要求独立、自由、自信、成就、名誉等;一是受社会或他人尊重,即要求地位、实力、威信、获得他人尊敬等。自尊本身就是一种激励,具有自尊心的人更容易成功。
      自尊培养:
         ?客观地评价自己和社会;
         ?正确地对待荣誉;
         ?注意对自尊的保护。即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
      注意:自尊而不自夸,更不要自卑。

      ★成功个性的自我图象:自信——决定成功
      自信:指个体信任自己,对自己所知晓的、所做的事具有信心。
      自信心:就是确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标是正确的,也确信自己有力量与能力去实现所追求的正确目标。
      自信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自信认识、自信体验、自信行为。
      自信认识:是对自己和所处环境有清晰、明确的了解。
      自信体验:表明一个充满自信的人,必然朝气蓬勃、神采奕奕,做任何事都能体验到“成功感”和“把握感”。
      自信行为:是自信心理的外在体现。

      ★成功个性的自我图象:承认自我
      承认自我意味着接受我们的现状,包括我们的错误、弱点、缺点、失误,也包括我们的财产和力量。
      自我的涵义:自我是指个体意识中关于他自己的基本特征的一个总的观念、图式或框架。首先,“自我”是“我自己”,即“我是我”,“我不是别人”,“我是奇迹,是独一无二的”。“自我”就是个人要意识到自己独立的存在、自己的个性。其次,“自我”是个人自己设计自己,自己创造自己。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自我”。不仅要能意识到“我是我”,“我不是别人”,而且还要能够“自己设计”,并且把这种“自己设计”变成实际的“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如果个人只是意识到“自我”,而不能设计“自我”、创造和实现“自我”,那么,这种“自我”的水平、层次就太低了,不是真正的“自我”。
         一个真正要有所作为,要能够成功的人,必须超越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才能达到更高的生活境界。


      另种观点:
      成功 = 20%IQ + 80%EQ
       (1)智商(IQ),某个人的智力在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
       (2)情商(EQ),是一个组合的内涵,主要由几个平行部分组成──自我意识、设计自我、自我管理、自我实现、识别他人、处理人际关系等。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于1995年提出“情商”概念,并大致概括:
      ①情绪控制力;
      ②自我认识能力,即对自己的感知力;
      ③自我激励能力;
      ④认知他人的能力;
      ⑤人际交往的能力。

      如果某位投资者智商很高,通过周密的基本分析、技术分析或经典理论分析,对行情的发展趋势有清醒的认识,但是实际操作中买入/卖出时举棋不定,持单时患得患失,结清时优柔寡断,交易产品上涨/下跌(符合预期)就贪心,价格上涨/下跌(与预期相反)又恐慌,这位投资者怎么能获利呢?
      同样,如果某位投资者仅仅情商高,而对市场运行方向的研究出现错误,即使心态再平和、心理素质有多么良好也没用。
      在金融投资(投机)操作中,智商往往决定着投资者看对行情,而情商决定着投资者做对行情;在投资品选择上,智商可以帮助发现价值低估品种,情商可以帮助投资者获取更多的利润。


      附释:
      成功的内涵
      一个圆满的人生(成功)应该包括个人成就、财富与良好的人际关系。
      我们常说的成功者往往是指那些在残酷的零和博弈的竞争中的获胜者。《狼图腾》(作者:姜戎)成为畅销书,就是佐证。美国人推崇的是那些通过创新而获得的成功的人。前者的成功是建立在他人失败的基础上,社会总体福利不会因此而明显改善。后者的成功则让人人从中受益,整个社会因此得到发展。
      外汇保证金交易是零和游戏,考虑交易成本是负数游戏。我们这里谈的成功是人生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个人成就、财富与良好的人际关系。

      成功的定义
      实现了所制定的目标,就是成功;一个人累遭挫折而热情不减,这也是一种成功。
      1.必定要有一个预期的目标。
      2.预期的口标必须是达成了,才算是成功。
      3.成功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标准因人而异。
      4.成功是一个中性的概念。
      5.成功是有数字概念的,所有的目标都应该是指能够被量化的目标。

      成功心理学涵义
      成功心理学就是利用心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和成功学的原理和方法,致力于发现和促进那些能使个体和社会成功的因素,通过改变人的认知和行为,受到领悟,使人的心理和行为处于良好状态,从而迈向成功之路的一种学说。成功心理学主要内容:积极心态的培养;思维训练;自信心的培养;正确面对挫折与失败;意志训练;情绪训练;沟通训练;性格训练;兴趣的培养;保持心理健康;树立目标;积极行动。

      成功投资者的特征
      1.思维清晰,视角敏锐,总是能早于别人发现投资机会。
      2.向前看,不会让过去的习惯主宰未来的投资行为。
      3.从头再来的能力──不会向失败或打击低头。
      4.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无论结果是好是坏。
      5.保持高度自尊。
      6.对成功的不懈追求。
      7.积极的态度──不会消极地对待生活中的问题。
      8.不依靠运气,而应用一以贯之的策略。
      9.相信自己的决策。
       10.目标导向型的观点。
       11.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抑制任何与成功背道而驰的个人倾向或特点。
       12.非常自信。
       13.对与资金及金融相联系的数字非常敏感。
       14.具有投资嗜好,不是纯粹为钱,而是因为投资是一件很愉快的事,符合他们的兴趣,这是一种专业爱好!
       15.不轻易被他人或其他事情影响。
       16.对投资充满热情。

      人格(个性)
      人格(个性):是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
         人格形成主要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生理因素、气质因素、环境因素、重大事件。
人格包括两部分:即气质与性格。
         气质的涵义:气质是一个人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气质特征指的是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场合经常表现出来的典型的较稳定的动力特征,是不以活动的目的、内容而转移的。
性格的涵义: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心理特征。诸如,诚实或虚伪、勤奋或懒惰、果断或优柔 ┄┄
人类从性格方面分析,可分为三种类型,即“计算型”、“感情型”、“理智型”。

      气质的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根据各种气质心理特征的不同组合,气质的类型可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
      1.胆汁质:精力充沛,反应迅速,情感体验强烈,情绪发生快而强,易冲动,但平息也快。直率爽快,开朗热情,外向,但急躁易怒,往往缺乏自制力,有顽强拼劲和果敢性,但缺乏耐心。
      2.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迅速,行动敏捷、灵活。易动感情,富于生气,情绪发生快而多变,表情丰富,外向,但情感体验不深。容易适应新环境。兴趣广泛但易变化,注意力易转移。轻率,不够沉着。
      3.粘液质:安静、沉着、稳重、反应较慢,思维、言语及行动迟缓,不灵活,情绪发生慢而弱,不易转移注意。心平气和,不易冲动。内向,态度持重,自我控制能力和持久性较强,但容易因循守旧,不易改变旧习惯去适应新环境。坚韧、执拗、淡漠。
       4.抑郁质:有较高的感受性,观察精细,对外界刺激敏感,但反应缓慢,动作迟钝,多愁善感,体验深刻、持久,但外表很少流露,内向。谨慎小心,不善于人交往,胆小、孤僻、忸怩,遇困难过挫折易畏缩。
         任何气质类型的个体都能成功。“笨”是气质属性而非性格属性。
         切记:个体的成功与性格有关,与气质关系不大。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6 16:49

筹码的集中与分散

筹码的集中与分散
市场总是和多数人开玩笑。?
大多数投资者持有绩优股,绩优股不涨。?
大多数投资者持有资产重组股,资产重组股不涨。?
大多数投资者不敢买高科技股,高科技股象“火箭”?
大多数投资者买没涨的股,指数涨100点,它就是不涨。?
这里有一个根本性的原因:那就是筹码的集中与分散。?

筹码的集中和分散代表波段行情演变的趋势?

为什么97年11月8日“葛洲坝”截流如此重大利好,而“葛洲坝”的走势却并不强,
这主要是由于原“葛洲坝”较为集中的筹码已经分散到众多的投资者手中再集中筹码的过程,
“葛洲坝”即使有较大的利好,也不能够出现主升行情,至多是一种对于密集区回拉的盘升行
情,个股如此,板块,大盘更是如此,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把握阶段性的板块热点,而不
是自以为某个热点将产生。?
从512-1510实际上是绩优股筹码的分散到集中的过程,由于1510时,沪深日
成交总量达创纪录的350亿,实际上也是在开始运行这个过程,故而从1510-1025
绩优股呼声一片,无奈重心仍下移;从1510-1025实际上是部分低价股和部分次新股
完成筹码从分散到集中,故该板块走势强于大盘,并形成阶段性的热点,而市场主力利用了9
7年9月22日和23日的二次大暴跌使得低价股再度完成筹码从集中到分散,绩优股的筹码
完成从分散开始集中,所以97年下半年在调整行情中的大盘股热点将不随着大盘的上扬而上
扬,或者说落后于大盘的平均涨幅,而已经开始集中筹码的绩优股将使之再领风骚。?

筹码从集中到分散的周期性。?

由于大资金运作的周期性使得许多人对自己所持的股成了“单相思”。?
任何板块的启动都是主流资金启动的结果,任何板块的退潮都是大资金撤退后的必然,为
什么1996年许多人都认为沪市的低价股应该反复向上,为什么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许
多人又都认为绩优股应该反复向上,而结果市场恰恰和预期的相反。这主要是筹码的集中和分
散所决定的。当某一个热点板块经历启动、成长、高潮等几个阶段的发展,筹码大都在主力机
构手中,筹码的集中使得无回档成了非常自然的事,而一旦主流机构派发完毕,怎么可能马上
再从散户手中收集筹码呢?至此,中小投资者应该明白为什么大家都推荐的个股难以有较大的
行情。?
  绩优股和资产重组股并非不涨,而是当大多数投资者持有绩优股或资产重组股时,涨不动
──筹码已经分散,而筹码从分散到集中有一个重组过程。?
  1997年第四季度,高科技板块反复上扬就是该板块的筹码从分散到集中的过程,知道
了这个本质,不敢买是没有道理的。?

不涨的股大多是筹码彻底分散的股。?
  在市场尚未完全成熟以前,筹码集中则灵,筹码分散则不灵。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6 16:50

陈琛关于线性关系的解说

陈琛关于线性关系的解说

有一个好朋友问什么是线性关系和实战指标


这里没有指标公式和自动选股公式,
只有线性关系的回答和线性关系反应出来的实战买入前的线性关系分析。

1、线性关系。
很简单又让人在没有悟性前感觉很模糊的概念,
其实就是:
线(到处都有的)在坐标里的表现。
其关系是:
线与坐标数值的关系;
线与线(单线和多线)之间的关系;
线与价位(单线和多线与K线)的关系;
线与量能(成交量)的关系;
线与线(制约性)的限制。

2、用于实战的线性关系。
线 的 稳 定 和 准 确 与 否 是 编 写 者 水 平 的 体 现,
直 接 关 系 到 股 票 实 战 性 操 作 的 收 入 高 低。
这里不谈编写的问题,
只讲什么样的线性关系可以作为实战参考。
a、长线不能太反应迟钝;
b、短线不能太平凡灵敏;
c、必须有提前提示功能;
e、明确的线性趋势提示;
f、万众归一的同点显性。

3、悟性
对认识线性关系来讲,
这个问题是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许许多多的股民不是没有悟性,
只是悟性的产生和反应不一样。
的确,
不否认好的指标公式不需要悟性=“傻瓜”指标(一目了然)。
同时也不能不相信,
没有悟性就不可能有好的指标。
“好的指标”不一定就是包罗万象,
只要自己能完全理解和运用的都可以算(自己认可的)“好的指标”。
悟性的锻炼是根据不同的先天性和后天的磨练取得的,
没有真正的刻苦和努力反复摸索,
认真的老老实实地分析、研究线性关系在各种时期(情况下)的走势,
只想入非非是劳而无功自欺欺人。

这个问题提的好(刚才下班回来),
我在实际实战操作中是这样解决的。
1、信号是提示应该关注。我多次说过:信号不是命令,是提示跟踪、分析、确认,最后才是买入;

2、操作中我的买入规则:试盘~用资金的1/5。就算价位继续下跌,
线性关系已经确认不可能背离,抛出也风险不大,因为我的买入都是在阶段性底部;

3、如果线性关系背离,就是庄家机构洗盘,还有4/5的资金买入3/5。
这个背离在现在和过去的陈琛2中都可以看的很明白;

4、盯住股票趋势和大盘走势加股票的基本面(我一般看F10资料中:前期投入项目、扩张性、
垄断性、适应性、热点性等等),只要有真正的题材,认清股票趋势和大盘走势一切就不用害怕;

5、任何股票我的操作规则都是相信技术,有信号提示才去关注、跟踪、分析、确认各个方面。养成自己的一套良好习惯,就有正常的心态。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6 16:51

究竟什么是业绩?

究竟什么是业绩?

People only see what they are prepared to see.
  人们只愿意看他们准备看到的事物。

   Ralph Waldo Emerson
   爱默生(1803-1882),美国哲学家、诗人、作家
  
  
学以致用 /Learning Value

  
   投资者都知道公司股票价格最终是由业绩驱动的,大多数投资者的买卖决定也是受公司业绩变化和业绩预期的影响,但究竟什么是被我们每天挂在嘴边的业绩呢?
  
   任何一本金融教科书和金融系教授都会告诉你,唯一正确的公司价值暨股票价格的计算和确定是由公司未来经营产生的自由现金流(FCF)按照某一折现率折现后得出,因此业绩就是自由现金流。但在真实世界里,准确预测长期自由现金流难度很大(可以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只是理论上的完美定义,而投资者则约定俗成将公司的会计利润,既支付所有账单和税单后的净利润视为业绩。这条捷径不完美,但很实用也好用,我们只需关注公司披露的净利润并预测未来1-3年的净利润即可得出对公司业绩及股价的判断。进一步推,由于投资者要在上千家公司股票中做出选择,不同规模公司的净利润也不在一个量级上,因此无法得知孰优孰劣,但将净利润除以股票数量后,既同样一股代表多少净利润,业绩就有了可比性,于是就出现了每股收益(EPS)这个重要指标。现在可以给出在真实世界里的业绩定义了:业绩就是每股收益。
  
   在明确概念后,下一步需要了解在投资活动中业绩表现如何发挥作用。在大多数股票市场,上市公司每年会有4次业绩发布(在国内有时为3次,上年度年报和次年1季度财报同时披露),这就是所谓的业绩披露季节,是上市公司集中交成绩单的日子。由于公司股票之前的价格走势和定价主要是由市场对未来各季度或年度业绩的预期形成,如果这份成绩单好于投资者的预期,既公司披露的当期EPS超过市场预期的EPS,并且有迹象会继续向好,股价往往有进一步良好表现,大家都很满意。但如果实际的EPS未达到市场预期,且看上去以后还会更糟,很少有投资者这时还愿意继续持有,股价应声下跌是常事。这套有关业绩表现的游戏规则过去在A股市场多少有所体现,但并不完全,主要是因为市场上没有像成熟市场有的I/B/E/S系统,既市场平均业绩预测,因此很多投资者也不知道这份业绩是否达到预期,该奖励还是该惩罚公司无处寻理。不过A股市场进步很快,这一两年已近有一些国内机构在采集、计算和发布来自券商研究对A股公司业绩预期的平均值来补上这重要一环。以后会有越来越多投资者来使用市场平均业绩预测,我们也会经常听到如“公司业绩打败市场预期”这样的华尔街常用语了。(市场平均业绩预测概念非常重要,以后会有专文讲述)。
  
   决定公司披露业绩后的股价表现除了由是否达到市场预期决定外,这份成绩单的质量如何也很重要。即便公司公布了高增长且超出市场预期的业绩,但如果质量不高,往往也会遭致投资者质疑甚至舍弃。基本上,判断业绩质量高低主要看三点:
  
   首先是业绩表现的可持续性。比如一家公司披露了高增长的业绩,但其成长性来自于变卖资产、裁员减薪或其他一次性收益,这份业绩则质量不高,只有当EPS的增长是来自于销售额的上升或营业利润率的改善才可被视为是可持续的、有质量的业绩;
  
   其次是业绩表现的可控性。如果公司业绩增长来自于一些公司无法控制的因素,比如国航因央行突然宣布人民币大幅升值带来业绩激增,虽然短期内投资者也跟着收益,但来年业绩怎样就不好说了,这不是管理层的本事,体现不出什么核心竞争力;
  
   最后是账面利润是否能顺利变为现金流。有些公司销售额和利润都出现大幅增长,但经营性现金流很差,甚至为负数,再一看资产负债表里应收账款大幅增加,原来“卖”出去很多货没收回钱就记入销售收入和利润了,这样的情况也会让投资者很不放心。一个极端的例子是03年四川长虹(600839.SH)因“成功”开拓北美市场业绩大幅增长,但应收账款增长更快,之后发生的事大家都清楚,这些应收账款在04年都变成坏账,导致巨亏,公司股价也跌到历史最低。因此,只有当业绩增长有相匹配的现金流作验证时,才是有质量的业绩,现金是不会骗人的。
  
   可以说,投资者的投资生涯就是在与公司业绩共舞,在预期、验证、再预期中经历一个个轮回,这种模式在A股市场同样会得到充分体现,要做第一拨了解其玄机的投资者哦!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6 16:52

一份财务报告分析样本

一份财务报告分析样本

Never explain--your friends do not need it and your enemies will not believe it anyhow.
   永远不要解释 – 你的朋友不需要解释,而你的敌人则根本不相信解释
  
   Elbert Hubbard 美国作家和出版家(1865-1915)
  
   上市公司每个季度披露的财务报告是投资者了解公司运营最直接、透明,也是最客观的信息来源。很难想象一套操作上可持续的股票投资方法可以忽视对财务报告的仔细研读和分析,像巴菲特这样市场信息灵通的投资者过去大多数工作时间也是用在读大量公司财报上,我们在其传记中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描述(《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财务报告分析是选股的第一步,一家公司具体从事的业务和生产的产品、销售额和利润率、营运资金状况和资产质量都可以从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中获得了解。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司业务及行业成长性前景判断,以及公司股票当前估值与合理估值水平,才能做出适合的投资决定。如果仅重视后两项工作,而忽视了对公司财务状况的把握,很容易产生脱离公司实际能力的乐观判断,导致预期难以实现。所以,读财务报告和进行财务分析是投资者的基本功,是合格投资者必须掌握的技能。
  
   财务报告分析的重点或称目的有三,首先是了解公司的营收和获利情况,公司的销售额是否增长及增长幅度、毛利率的变动、管理和销售等费用是否合理,这些因素决定了在正常情况下公司运营总成绩单的最后得分,既业绩;其次,也是容易被忽视的,是对资产负债表的分析,目的是判断公司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如何,这是支持公司业绩扩张和业绩可信度的基础,如果一家公司过去的业绩成长性和利润率都很好,但有大量可疑的应收账款,或负债率过高,这样的公司最好也别碰;最后,也是比较简单的,是查看公司现金流量是否正常,最重要的是经营性现金流(CFFO),如果CFFO长期低于净利润,甚至为负数,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说明公司只产生了账面利润而没有收回真金白银。财务分析不只是看三张报表,财务附注里的数据和文字说明有时至关重要,经常可以揭示有用的信息。此外,仅分析单个公司的报表还不够,还需看同行业可比公司的情况,对比得出哪家公司盈利能力最高、资产质量最好,这就是所谓选股的第一步骤。
  
   结合目前正在进行的上市公司06年2季度业绩披露,挑选出一家公司-格力电器(000651.SZ)的财务报告作一些分析示范。之所以挑这家公司一是目前A股80%以上公司为制造业,因此分析一家制造业公司的财报可以总结一些有代表性的分析要点;二是因为格力电器是行业龙头,可以有助于投资者参考判断其他家电及消费类电子行业公司的财务和运营状况;三是格力电器产品和业务单一,几乎100%的收入来自于空调销售,是理想的分析样本。
  
   首先看损益表。国内公开发布公司研究报告的券商分析员几乎人没有对公司业绩按季度来进行分析,这种只分析半年度和年度业绩总额的做法容易忽视一些重要信息和趋势变化,也不是国际通行做法。如格力电器,把该公司过去几年销售额按季度划分后,可以发现每年2季度和4季度为销售旺季,在通常情况下,股价在旺季应该有更好的表现。此外,一些比率指标的季度变化也更有意义。如格力06上半年毛利率较05年同期减少了1.7个百分点,看似不多,但按季度来看,过去连续4个季度公司毛利率下滑达4.54个百分点,且呈持续滑坡趋势,到06年2季度时毛利率仅有15.86%,显示出严峻的成本上涨和产品价格下滑压力,如果这一势头不得以遏制,即便公司市场份额和销售额可以继续扩大,最终也很难为投资者提供满意的利润增长。
  
   格力损益表揭示的另一个深层次的经营性信息来自于营业和管理费用(SG&A),虽然SG&A占销售收入比率在06年2季度时降到过去6个季度以来的最低值,为13.45%,但并没有实质性改变。如果剔除靠自产零部件外销和处理残废品带来的其它业务收入(财务报表附注中有详细数据),SG&A和主营业务成本占销售收入比重在98%以上,也就是说销售空调产生的营业利润率不足2%,这是非常微薄的利润率,会让投资者失去兴趣。导致格力SG&A费用高企的重要原因是其众所周知的自建营销体系打来的巨大费用支出,这一销售模式虽然可以很好地控制回款并有效扩展市场份额,但成本巨大。过去波导股份(600130.SH)就是因为不堪自建营销体系的重负,在市场增长放缓后被拖入亏损境地。
  
   再看资产负债表。格力的自建营销体系和市场龙头地位给公司带来很健康的资产负债表,06年2季度应收帐款周转率达到7.6(全年应该在15以上),在制造业中十分突出,账龄分析显示91%以上的应收账款在1年以内,坏账风险很低,而且公司还没有让人讨厌的大额其他应收账款。但是公司存货周转并不理想,06年2季度存货周转率进一步下降到3.28,这是一块需要改进的地方。由于格力凭借其巨大采购能力可以大量依赖供应商融资,表现为巨额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使公司并不依靠银行贷款,有很强的财务扩张能力。
  
   现金流方面,格力表现依旧优秀,长期保持经营性现金流(CFFO)与利润匹配的状态,反映销售回款通畅。06年2季度CFFO更是较1季度猛增3.4倍,主要是受加大供应商应付账款影响减少现金支出所致。
  
   对格力财务报表分析的结论是,我们不必担心公司会有来自资产负债表的风险,也不必担心公司销售额的快速增长,因为不论是开拓海外市场还是国内市场集中度提升都会推动公司销售收入的增长。但是格力微薄的盈利能力很难让投资者提起兴趣,而且净利润增长也不会很突出。像格力这样的公司,已经取得第一的市场地位,而且很专注,就生产空调,其业绩和股价若想有良好表现必须要在内部运营和管理效率上下功夫,以上财务分析显示出有很多可以改进的地方和空间。其中最重要的是改变销售模式,与国美苏宁这样的专业连锁零售渠道重归于好,有效降低运营费用,这是大势所趋。公司的改变可能会来自于内部,也可能来自于股东和投资者。像巴菲特这样的积极股东参与策略投资者如果看上格力,会施以影响来改善其运营效率,来提升股东价值和回报。希望在国内也能涌现出这样的机构投资者,创造多赢局面。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6 16:53

为何我的股票不涨?

为何我的股票不涨?

I have no idea on timing. It’s far easier to tell what will happen than when it will happen.
   我对(选股)时机没什么概念。预测会发生什么比预测什么时候会发生要容易得多。
   - 巴菲特
   在这片天地尽量不做个股的分析,一是因为目前没有足够时间和资源,恐怕拿不出能让自己和别人挑不出毛病的完整研究;二是有关个股的分析容易被视为投资建议,可能会直接影响受众财富的增减,因此出于法规和商业考量都不适合公开发表。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就是在为大家演示选股方法和分析思路时,可以拿一些股票来作为案例研究。
  
   这周一位博友留言中对一家公司的股票走势很困惑,这家公司(不提名了,也不重要)基本面看上去很不错,处在一个与烟草有关相对垄断的行业里,进入壁垒较高,竞争不是很激烈,因此公司盈利能力较为出众,毛利率可在35%左右,净利润率也在10%以上。从估值来看,如果预期这家公司06年每股收益可以增长10%,到0.6元,现在7元的股价(动态)市盈率只有11.7倍,似乎很便宜,但这支股票今年以来涨幅却一直落后于大盘。
  
   一切看上去都很完美,但为什么涨不起来呢?因为这里忽视了一个更为关键的因素,既成长性。投资者非常看重的一个选股指标是PEG,既当前市盈率除以未来3或5年每股收益符合增长率(这是彼得林奇发明的选股指标)。PEG将公司的估值和成长性结合起来,用于说明一个很朴实的投资逻辑 – 现在的股价可以反映公司盈利的成长吗?比如一支公司股票目前以20倍市盈率交易,未来公司EPS增长率为20%,则PEG为1,说明股价正好反映其成长性,不贵也不便宜;如果未来EPS增长率为40%,PEG为0.5,显示当前股价明显低估了公司业绩的成长性,有很好的投资价值;但如果未来EPS增长率只有10%,PEG高达2,则说明高估,股价有下跌需要。通常,我们若发现PEG在1以下的股票,都会尤为关注,而那些PEG远高于1的股票则不值得介入。此外,PEG还可以在同一板块股票之间对比,找出哪支股票被相对低估,更有投资价值。
  
   再回到上面那个例子。这家公司过去成长性一直不突出,似乎06年只有提供一位数增长的可能。即便我们乐观的估计未来3年公司EPS复合增长率可以达到10%,则PEG为1.17,也并不诱人,而且很有可能其未来EPS增长还达不到10%,如果是5%,则PEG高达2.34,太贵了。这就是为什么机构主力目前不热衷于介入、炒作这支股票的原因,除非主力们预期公司业绩会出现高增长,才会改变观点。所以,仅仅通过市盈率PE来估值有时是不充分的,必须和成长性结合起来。这也是为什么钢铁股只能有6、7倍的市盈率,而高科技、新能源股票的市盈率可以到30倍以上的原因,道理就在成长性预期。
  
   从这个例子中大家可以明白选股的关键是什么。估值是很简单的游戏规则,技术含量不高,哪个行业或公司应该用几倍的市盈率来估都有现成的参照范围,最多用DCF来测一下股票的内在价值。选股真正的难度及关键在于对公司成长性的判断。投资者需要花费更多精力来预测商业周期、产品周期、盈利周期的变化更迭,需要了解公司产品或业务的市场销售情况,成本及利润率变化趋势等等。这些因素最终都指向公司盈利的成长性如何,它们也是这里一直强调和提供的内容,是投资常识和形成投资决策的基础。
  
   个人投资者目前在选股效率上较机构投资者还存在一些差距,比如机构们可以在她们的彭博终端上用鼠标点击几下就能找出整个市场都有哪些股票PEG在1以下(我们正在努力降低这些投资决策系统和软件的成本),但如果在方法上出错了,恐怕更难长期获取高于市场的回报,更有可能蚀本。从今天起,可以检查一下自己手里股票的PEG都是多少,如果明显高于1了,在同板块中和其它股票比起来也不便宜,就要考虑换股了,去找那些PEG还在1以下或相对便宜的股票。当然,前提是你对公司成长性判断正确。
  
   最后,有博友来信问道技术分析的问题。我从入行以来一直没有接受过技术分析的“正规训练”,因为周围没有人用这种方法来选股,对于其是否奏效没有发言权,也不明白为何如今还有人热衷于数浪而不是去追求真理。或许国内个人投资者在刚刚接触主流的选股方法时会感觉吃力和迷茫,很正常,这是一个学习曲线的问题,爬上去就好了,而且必须得爬上去,如果想成为一名优秀投资者的话。想起10几年前中国股市刚刚开张,有那么多股民为了追求财富增长都能废寝忘食地学习技术分析,去琢磨那些难以理解的边缘学科,现在主流和正确的投资方法已开始在中国普及,相比较,这些方法学起来要轻松和有乐趣多了。我保证…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6 16:53

学习估值,战胜市场

学习估值,战胜市场


网有战事


从去年八月到今年九月,A股市场已经持续上涨一年多了,不少股票从低价走向高价,上涨另外一倍到十倍甚至更多,在一个市场大多数股票都在盈利的情况下,我们的散户朋友如何去避免风险泥?投资于巴菲特所说具有:“安全边际“的股票,就显得尤为重要。

购买“安全边际“的股票,就离不开合理的估值,而目前世界上有很多的估值方法,包括传统的(帐面价值评估法,重置成本法,清算价值法),也有现在用的市盈率相对价值评估法(市盈率,市销率,市净率),更有巴菲特喜欢用的“贴现现金流量价值评估法”,而这些方法有的比较简单,反映失真;有的过于复杂,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有的不太适合中国市场。散户如果没有专门的知识,很难于计算或者操作。从2月7日我来到理想论坛以来,一直在思考建立比较符合中国股票市场实际的,比较简单易行的股值方法,来购买便宜的股票。
通过半年来的实践,我认为这个估值方法应该由四个部分组成:
一,股价与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的倍数关系
二,小盘股补帖的倍数
三,商誉(核心竞争力)的补帖的倍数
四,否定因素.


i一.股价与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的倍数关系

合理地估价,是散户低买 高卖,持续盈利的现实基础,也是我们战胜庄托,辩明真假的基本依据.判断一只股票买得是不是便宜,好坏,必须与公司的赚钱能力紧密联系起来,赚钱能力强的公司,应该得到高的溢价,而赚钱能力低下的公司,就不应该有一个很高的价钱.

以净资产收益率14%与2.2倍的净资产的价格为便宜标准概念,上下计算..
净资产收益率    净资产倍数
36%                  5.65
35%                  5.5
34%                  5.34
33%                  5.18
32%                  5.02
31%                  4.87
30%                  4.71
29%                  4.55
28%                  4.4
27%                  4.24
26%                  4.09
25%                  3.92
24%                  3.77
23%                  3.61
22%                  3.45
21%                     3.3
20%                     3.14
19%                     2.98
18%                     2,83
17%                     2.67
16%                     2.51
15%                     2.35

14%                2,2 Text

13%                      2.04
12%                     1.89
11%                     1.73
10%                      1.57
9%                        1.41
8%                        1.26
7%                        1.1
6%                        0.94
5%                        0.74
4%                        0.62
3%                        0.47
2%                        0.3

根据中国实际,7%-----5%加1元,4%以下加1.5元壳子钱


二,小盘股补帖的倍数
小盘股在A股市场上的股价一般都比同类的中,大盘股价要高,这是一个不争论的事实。因此,只有为他们补贴一些倍数,才能弥补倍数表的不足。

1000万      加0.9倍
2000万         0.8倍
3000万          0.7倍
4000万          0.6
5000万          0.5
6000万          0.4
7000万          0.3
8000万          0.2
9000万          0.1

三,关于商誉

好的公司都有商誉,是无形资产.所以我们在估值时,要考虑再加一定的倍数.
1,用市盈率小于净资产收益率就不会漏掉了
2,通过三个标准选择最具有成长潜力的股票。第一把尺子是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判断。从长期看,所有企业的盈利水平都将走向平均化,而核心竞争力则是能够长期领先竞争对手、独自享有超额利润的秘密武器,比如专有技术、垄断资源、强大品牌等。第二把尺子是对内生增长型企业的筛选。与需要大量资本投入的收购兼并扩张而言,内生增长型企业更多是通过企业自身的技术进步、成本控制、管理水平提高来实现利润的增长,因此也更不易受宏观经济、行业景气度、资金面等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第三把尺子则是对成长性指标的筛选,主要是考察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的预期增长率等量化指标。
这个倍数要与主力的开盘价相联系.

比如说保利地产,他的上半年净资产收益率是19%,全年应该是38%,净资产是2.93.按照表,我们可以计算2.93*6倍=17.58,而主力的开盘价是19.89,这样,20--17.58=2.42元相当于2.93那么他的商誉应该是相当于他的净资产.

中材估值买入分析
净资产4.55,净资产收益率上半年是8.28,全年预测在17%.按照表,我们可以计算4.55*2,67=12.15元小盘补贴0.3倍,是4.55*0.3=1.3712.15元+1.37=13.52元.最近的最低价为17.30元17.30元--13.52元=3.78(商誉与主力成本)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公司都能够享受到商誉的倍数泥,并不是这样.象保利这样的的好公司,也只有一倍的商誉,那么其他的公司,享受到商誉,就应该根据他的名声来加减.

比如江山化工,他开的就比较合理,并没有什么商誉他的上半年净资产收益率是14%,全年应该是28%,净资产是2.17元,对照表,我们可以计算2.17*4.4倍=9.543000万盘,应该还有小盘补贴,0.7倍*2.17=1.519.17+1.51=11.05以内都是便宜的第一天10元开盘,第二天9.50开盘.就非常便宜了

那002051的净资产4.32,估值9.66,开盘在17.11,,说明是明显高估了。所以做了一个高空跳水

横店东磁的分析

净资产是3.38,净资产收益率上半年是12.2%,全年是24%,对照表,我们可以计算:3.38*3.77倍=12.74元,小盘补贴4800万补0.5倍=1.69元12.74+1.69=14.43元.开盘15.21元,有0.8元的差距,那它应不应该享受商誉泥?我们说,他没有保利的名声大,所以可以享受一点点,最后低点在14.68元,与我们前面的计算不远,他应该享受的商誉是0.25元.

四,四,否定因素,不要老想着自己选择的股票怎么好怎么好,最好从负面的去考察一下,看有没有影响这只股票不可原谅的因素。1现金流小于A股市场平均值
2,行业周期明显处于低潮;
3,公司管理层有问题。


本文只是探讨文章,欢迎各位开展批评,以使估值买便宜更加完善


有一种方法比较好,就是把行业景气度,用%来乘

先用这来估一遍,然后把行业景气度,用%来乘,好的乘100%,差的可以根据情况乘60%,70%或者80%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6 16:54

有效市场的假说

http://images.blogcn.com/2006/9/28/6/leson1234,2006092811373.jpg
http://images.blogcn.com/2006/9/28/6/leson1234,20060928113742.jpg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6 16:56

股市升跌原理分析

 股市升跌原理分析
  第一章 股市原理
  1、惯性原理:处于涨势或者跌势的时候,其趋势一般将延续。该规律用之于股市,可增强股民的持股或者空仓的决心,中线指标macd或者买卖转向指标sar将提供很好的参考价值。
  2、波浪原理:跌有多深则涨也将会有多高;量足则价升。该规律可用之于股价目标值的预测,技术指标里的boll指标指明压力和支撑。
  3、极静思动:价窄而量缩往往预示着大行情的来临。该规律用之于行情一触即发瞬间买卖决断,这往往是个股大幅拉升前的特征。
  4、物极必反:行情发展到极端状态时将朝着它的反向运行。该规律用之于冷门股中找潜力股的方法,特别体现在行情尾巴超跌股的补涨。
  5、一致性:长期和短期的趋势都一致时其威力最大。该规律用之于均线粘合的买卖选择。一般认为均线发散涨跌机会各半,较难把握局势,而均线粘合不会引起股价的大起大落,小幅拉升随后往往是巨幅上扬。
  6、转折交叉:当短期和长期趋势发生矛盾时可能会变盘。该规律用之于股价趋势发生质变时的决策。对于底部或者高位判断很有效。
  7、成本原理:当买入的成本小于市场成本时风险较小。该规律用之于回避市场风险的方法。了解到市场成本,就可以在下跌到成本附近补仓或者个股出现再度拉升时及时跟进。
  第二章 主力行为
  1、主力收集:指标在中低位,价量配合好,盘中常有大手笔买单,有间隙放量行为,成交量往往是温和放出。
  2、主力入场:该股处于盘整或者下跌过程中,突然放出巨量上扬,外盘明显大于内盘,换手积极,主力入场明显。
  3、主力派发:经常高开走低,上冲乏力,均线时常跌破,价量配合差,表现为价格波动大,出现在天量之后的缩量盘跌。
  4、主力撤庄:股价暴跌,价量配合极差,内盘远远大于外盘,若成交量放出,属主力撤庄行为,这种做法往往使绝大部分炒底者血本无归,最终割肉离场,该股股性从此变坏。
  5、主力拉升:主力吸足筹码之后,开始振仓洗筹,最明显的特征是升跌无量,并量呈逐波缩小之势,当形态发展到均线粘合、多头排列的时候,并往往配合一个探底阳线,主力往往就会拉升。
  第三章 底部形态分析
  股票的大幅上扬是从底部开始的,所谓底部当有一个筑底过程,筑底的目的是调整均线或者叫清洗筹码,只有当市场上对该股的抛盘达到了极微的程度,或者因为消息导致市场人士对股市绝望逃命,而又有新生力量介入的时候底部才有可能形成,因此从图表看,一种形态为窄幅缩量,另一种形态则是巨量下跌之后的上涨,底部形成放量可产生强大的上升行情。实战中本人总结七种底部形态:第一种是“平台底”,第二种是“海底月”,第三种是“阳夹阴”,第四种是“均线星”,第五种是“探底线”,第六种是“三红兵”,第七种是“长尾线”。股票的短期底部一般三天形成,根据形态划分,不管任何形态都需和均线系统成交量配合而论,均线处于粘合或者短期均线在中长期均线下方可构筑底部,而成交量没有一个递减缩小或者温和放大或者没有一个放量急剧下跌的过程就谈不上底部,底部突破往往是由消息引起的,但它是通过时间和形态构造出来的,下面就分头来论述底部的七大形态。
  一、平台底:股价在5日均线附近连续平盘三天,迫使5日线和10日均线形成金叉或者5日线上翘、10日均线下移速率变慢,具体的要求是三天中第一天收小阴线,第二天收小阳或小阴,第三天收小阳,整体看三根K线是平移的。
  二、海底月:它的具体要求是第一天收中阴线或者大阴线,第二、第三天收上升形态的小阳或十字星,并且三天中有成交量放大趋势的迹象。大阴线好比是一只大船沉入海底,但在底部受到强大的支撑,并有超过其下跌的能量维持它的上升,因此假如说均线系统是往上的,中线指标看好,没有理由认为该大阴线是行情的中止,应该考虑这是主力刻意打压造成的,因此出现这种情况可以认为是新一轮行情的旭日东升。
  三、阳夹阴:即二根阳线中间夹一根阴线,意思是说第一天股票上扬受到抑制,第二天被迫调整,但第三天新生力量又重新介入,因此这种上升就比较可靠,后市向好的机会多。
  四、均线星:在底部均线系统刚修复往上的时候,往往会在均线附近收一个阴或者阳十字星,这是多空力量平衡的一种表示,但发生在底部,第二天极容易出现反弹或者往上突破,这是一种不引人注目的形态。
  五、三红兵:在均线附近或者下方连续出现三根低开高收的小阳线,并且量有逐步放大的趋势,预示着有小规模的资金在连续吸纳,后市将看好。
  六、探底线:当天开盘低开在均线的下方,而收盘在均线的上方,这是市场行为空反多的特征,按照惯性原理后市理应看涨。
  七、长尾线:当天开盘之后,股市出现放量下跌,但之后莫名其妙被市场多头拉升,留下了一个长长的下影线,这是做反弹资金介入的信号,只要第二天重拾上升路,上升空间就很明显。
  底部是由形态构造的,但成交量起了一个关键性的作用,无论是缩量也好、放量也好,都必须要有个规律,比如说逐波缩量、温和放量这都是一种向好量变过程,但假如说有放量不规则、或者说上去的时候成交量很大,但没有涨多少,无论任何形态都有成为下跌换档的可能。比如说97年基金的疯跌。
  第四章 买卖法则(参考意见)
  1、价格窄幅整理,而成交量呈逐波递减或者温和放大、均线形成黄金交叉或者一致向上,或者均线粘合、多头排列,且周K线也出现类似的图形,可买入。
  2、均线空头排列且成交量分布不规则,量大而涨幅小,上影线长,高位震荡剧烈,价格屡创新低,可作为卖出依据。
  3、打压、整理时逢底吸纳,往上突破时要注意回档,必涨形态可适当跟风,头部形成当坚决派发。打压指:连续下跌趋势变缓,且成交量递减萎缩;或者放量下跌但下档接盘出奇的大。整理指:股价盘整,而成交量萎缩变小。底部指:盘轻、价窄、量缩,均线走平,大众获利筹码少。必涨指:放巨量上攻之后出现再度放量调整,但调整幅度明显变小同时均线系统强烈向上,属上升换档态。
  4、涨前特征:①当日收市与昨日最高比小于2%大于-2%;②除实体上移或收十字K线当天不创三日内新低;③均线距小于2%或窄幅整理;④均线没有压力或者均线有支撑;⑤资金量刚介入、阳线刚升起。
  5、选股原则:①震荡小(3%);②平底、圆底、均线上升(探底)十字星;③均线向好 (金叉或粘合);④盘子轻;⑤实体从均线处冉升;⑥周K线呈突破或者调整到位之势。
  6、买进原则:①买进没有操作过,或者操作力度不大的股票。②买进低价股、买进净资产附近的股票。③买进均线粘合3天(0.5%左右),周线突破的股票。④买进逆市上涨的股票。
  7、下跌之前:①均线系统助跌,且有进一步加速下移之势;②成交量分布极不规则;③上影线明显偏长,阳线实体总体偏小; ④高低点每天下移,并有加速之势。
  8、上涨之前:①成交量极度萎缩、天量出现在现价下面;②股价坚挺,窄幅盘整;③中线指标由弱转强,短线指标强势调整;④均线走平,短期在上;有些股出现长尾K线。
  9、股市分析次序:⑴看大盘:5分钟、1分钟成交明细量价是否配合?短线指标30分钟、60分钟K线有否上升空间?震荡否?⑵寻个股:启动时形态好,价量配合理想,有板块效应,离阻力区较远,均线稳步上升。⑶找题材:看个股异常波动同近期何种消息有关,可加大操作可信度。
  10、中长期均线翻番原理(一般情况):当股价有效跌破中长期均线,其下跌第一目标为从高位下来的区域a到现价b的差距,到位后若得不到成交量的支撑,其第二下跌目标为前次下跌的2倍,依次类推;反之,涨的时候突破中长期均线其上涨目标预测也类似。
  11、向好种种:窄幅有望变成宽幅,缩量有望变成放量,探低有望发生上行,均线升有望趋势变好,多头排列涨势强烈,洗筹充分威力无穷,上影线短抛盘轻,下影线长支撑大,量比变有资金介入。
  12、头底种种:
  (1)均线超买为头,即短期均线远离中长期均线而上为头。
  (2)跳空均线为头,即股价跳空均线而上,均线并不助涨。
  (3)均线死叉为头,即短期均线形成死叉,股价跌破均线。
  (4)巨量不涨为头,证明盘子重,帐户对倒明显。
  (5)单边下跌,又无主动性买盘为头。
  (6)均线空头排列为头。
  (7)阻力位不盘整,并且不放量突破为头。
  (8)在阴线的1/2下方出现一个小阳线,并且均线空头为头。
  (9)盘整在前次平台的下方,并不明显巨量突破为头。
  A、缩量整理,并均线突破为底。
  B、暴跌之尾若出现巨量下跌之后出现巨量上涨为底。
  C、放量之后下调,若出现无量即涨,并出现受短期均线支撑的迹象,为盘轻的表现,为底。
  D、均线金叉,并收探底阳线为底。
  E、均线多头排列,并收在短期均线的附近为底。
  第五章 盘面分析
  1、对大盘,大盘股(白线)上得比小盘股(黄线)快,要出现回调,黄线上涨比白线快,则会带动白线上。
  2、大盘中,在昨日收盘指数水平线的上方有红色柱状体出现,而下方有绿色体出现,这代表涨势与跌势,红色占绝对优势,表明多方势强,反之空方强。
  3、成交量大的股票开始走软,或者前期股市的热门板块走软,当小心行情已接近尾声。
  4、股票基本走软,市场在热点消失还没有出现新市场热点的时候,不要轻易去买股票。
  5、成交量屡创天量,而股价涨幅不大,应随时考虑派发,反之成交量极度萎缩不要轻易抛出股票。
  6、大盘分时成交明细若出现价量配合理想当看好后市,反之要小心。
  7、成交量若上午小,则下午反弹的机会多,如上午太大,则下午下跌概率大。
  8、操作时间最好在下午,因为下午操作有上午的盘子作依托,运用60分种K线分析,可靠性好。
  9、上涨的股票若压盘出奇的大,但最终被消灭,表明仍会上涨。
  10、一般股票的升跌贴着均价运行,若发生背离将会出现反转。
  11、盘面经常出现大手笔买卖,买进时一下吃高几个档位,表明大户在进货。
  12、个股在盘整或下跌时,内盘大于外盘,且阴线实体小,成交量大,日后该股有行情的可能性大;大盘暴跌,而该股没跌多少或者根本没跌,下档接盘强,成交放得很大,后市有戏的可能大。
  13、股价上冲的尖头绝对的多于下跌的尖头时当看好该股。
  14、在下跌的势道里,应选逆势股;在上涨的势道里,应选大手笔买卖的股票。
  15、开盘数分钟就把股价往上直拉,而均线没有跟上,往往都是以当天失败的形式而告终。
  16、当日下跌放巨量,但收的阴线实体不大,而且大部分时间在昨日收盘以上运行,第二天涨的机会多。
  17、涨幅在5-7%以上,内盘大于外盘,高点不断创新,低点不断抬高,说明有机构大户在进货。
  18、分价表若是均匀分布说明大户不在里面,否则有大户介入。
  19、图形上出现圆顶走势,即中午达到最高,尾市回落,这是主力建仓行为,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上午能够升往往表示主力整天在吸纳,下午回调是对涨幅过大的修正,便于第二天继续吸纳。
  20、图形上出现圆底走势,往往表示主力整天在派发,尾市上翘只不过是为了明天在高价出逃。
  21、图形中出现尖底上升行为,表明市场空方力量结束,多头力量迅速介入的讯号。
  第六章 技术分析
  1、K线图中若出现缩量、价窄、盘轻、指标走强,且周线也出现类似的情形,有望成为黑马。
  2、均量从底部往上突破有行情;均线站牢10次均线买进。
  3、股价连续脱离均线往上,除均线多头排列,应抛出股票为好。
  4、成交量呈波浪上升,但每根阳线实体不大而上影线较长,小心在拉高出货。
  5、股票在低位盘整连创十字星并缩量,表明后市可能会涨;反之在高位,后市看跌。
  6、K线连续下跌,成交量连续放大,这时出现一根上升的长量价升量增,内盘大于外盘,同板块也类似,当及时跟进,有望上行。
  7、MACD零轴突破看好,飞离红色柱状体当看空,贴着红色柱状往上看好,DIF与MACD金叉当看好,DIF平盘往上当看好;BOLL线窄幅平盘,突然开口往上当看好,碰上轨要回档,触下轨有反弹,中轨突破涨势强烈。
  8、14日RSI在80时要抛出,在20日以下可买进;KDJ金叉向上看多,死叉向下看空;OBV平盘30次,突然往上突破前高看多;ASI突破前高为真突破,反之小心假突破。
  9、盘整时KD在20以下第一次金叉不急于进货,第二次金叉可适时买入;KD在80以上形成第一次死叉不急于抛出,第二次可坚决离场;威廉指标不能连续触顶或高位盘整,威廉指标连续触顶4次以上当抛出。
  10、股票的第一生命线是5日、10日和20日均线,第二生命线是30日、60日和75天线,第三生命线是30日、150日和250天线,一般情况,10日线具备短线价值,75天线具备中线分析意义,150天线可作长线参考。具体用法是,10天线突破买进,75天线有效支撑买进,调整到250天附近可果断补仓。
  第七章 投资方法
  第一节:投资方法
  一种是投资没有阻力的成长股,因为任何人都获利,其上扬显得较为轻松,上升目标取决于其题材的力度。
  另一种方法是买进所有人都套牢的股票,因为任何人都套牢虽然还有下跌空间,但一旦股价启稳,投资者若能逢底吸纳或者回档介入,别人解套的时候,您将获得大利。
  第二节:投资策略(思路)
  1、投资启动形态的个股,盈利2%就走。
  投资方案原理:个股升跌有其惯性决定,处于涨势状态,短期定有一个惯性上升,当处于启动位置,惯性上涨概率大,但有时候巨量不涨,巨量少涨,浮码沉重都是限制其进一步上扬的关键因素,但一般涨它个2%到3%是有可能的,该类投资可少额参与。
  2、投资周线突破的个股,一般盈利10%到20%左右。
  投资方案原理:股价通过长期的调整,调整到周线形成多头排列,并处于粘合一致的位置,若成交量极度萎缩或者有逐波放出的迹象,证明大的变盘就在眼前,这时获利盘、解套盘压力小,浮码轻,上涨比较疯,该类投资可重仓介入。
  3、投资成长绩优小盘股,一般盈利10%到30%。
  投资方案原理:一波行情的启动,盘小股肯定会是一个热点,一个市场无论牛熊,成长股一定会受到追捧,通过企业财务分析,以及技术形态分析是可以找出此种类型的黑马。
  4、投资超跌股,一般可盈利5%以上。
  投资方案原理:有些不是热点的股票,长期下跌,有一种跌不下去的感觉,若短期均线在30日均线下方形成金叉,并收一根启动形态的小阳线,证明大的反弹就在眼前,一般反弹目标为10日均线 和30日均线。
  第八章 操作技巧
  技巧之一:买入前期成交量极度萎缩,而今刚放量,并均线系统形成黄金叉的股票。
  技巧之二:买入均线多头排列并周均线有反弹或突破的股票。
  技巧之三:价格跌破昨收盘2%,并受均线(30日、60日)压制,成交量已经放出包括温和),属于反弹结束,当抛出。
  技巧之四:买入小盘股。同样的题材,普通股涨10%,而小盘股可涨20%。
  技巧之五:十日均线平台7日以上,往上有大行情。
  技巧之六:周线为主,日线最高涨10%,而周线为61%。
  技巧之七:买入站在10周线之上,并且10周线走平或往上的股票。
  第九章 经验和看法
  一是升的时候放量好还是缩量好。当然是放量好,但并不是说放量就可以买进,买入和放量是二回事情,放量要看性质,若是高位对倒,则是出货信号,量小或者量极微到是一种风险相对较小的量变行为。第一、因为量小可排除对倒,第二、因为量小证明抛盘轻,第三、量小主力便于控盘,涨起来比较疯。所以看到连续缩量而股价坚挺的股票可适量跟入做个中线。
  二是上升或者下跌目标值的预测。股市中大部分人都联想比较丰富,对事态的发展比较偏向于极端,分辨不出是反弹还是启动,是回档还是跌势,他们只知道每年都有翻倍的股票,但从未想过能翻倍的股票到底有多少。其实只要按一种平常心,严格按股票的买卖法则去进行,那就一定能进退自如。
  注:目标值的预测。
  1、反弹型的个股到重要的压力线(周线、日线的10次20次30次)为其卖出点。
  2、反转型的个股若长期缩量整理受短期、中期和长期均线的支撑有望往上突破。
  3、反弹型的个股到重要支撑线,并出现短期均线的金叉,可抢一个反弹。
  三是均线指标金叉死叉的研判。这种分析一定要结合长期均线进行,若日线死叉而周线金叉要服从于周线,证明短期有回档,而回档是介入的良机,因为周K线预示本周即使不涨,下周机会尤存。
  四是对指标的运用。MACD是一个中线指标,其对后市的判断能力相对其它指标较强,其中DIF与DEA的金叉有效程度相当高;RSI为短线指标,一般50附近金叉为短线买入时机。
  五是反对做短线。做短线其实是风险相当大的行为,许多操盘者只看15分钟或者60分种钟线就冒然行事,根本不把周线分析当作一回事,每天忙忙碌碌,但所赚的或许还是手续费贵也说不定。
  六是对题材的认识。股票涨无非一是绩优、二是盘小、三是收购、四是超跌,而实质性的主要是对其价值的重新认识,每股收益能反应该股的成长性,而每股净资产则说明该股值多少,所以一个股市即便是熊到了头,跌破净资产无论如何是不会长久的,当然每股收益较小的股票也是很难有所作为的。
  七是如何捂住手中拥有的黑马?一旦你拥有了一只股票,获利了,你就开始考虑如何去了结,是否经常遇到,一抛出之后,第2天就出现狂涨。本人提供大家一种了结办法:看60分钟的10次均线,若股价跌破10次均线2次坚决离场,否则可一路持有,赚尽一波行情的大头!
  八是盘局中如何看趋势?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意思是说开局很重要,“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是说残局更加重要。然而我觉得制胜克敌的关键在于中盘,股市的中盘我理解为上升或者下跌到一定时候出现横盘的迹象,上下长期波动的局面,多空双方谁也没有优势可言。盘局时形态很重要,形态的好坏直接决定整个局面的生气。冲冲杀杀上下震荡剧烈的形态,是很难把握局势的,不懂得低吸的学者必然翻身落马;窄幅缩量长期整理或者底部巨量翻转向上是最佳的中盘形态,这为今后的局势演变成辉煌灿烂奠定了基础。盘局中看庄家的手法,看是否抗跌,大盘创新低,该股票能否独立于大盘;看是否缩量,是否开盘成交很小;是否低部有大手笔买单;看均线系统是否粘合往上;看主要均线是否长期粘合;看前期顶部;看盘局时成交量是否温和放量或逐波缩量。盘局尾端,主力往往会故意低开或者开盘后往下轧盘,收盘前又奋力拔高,这是拉升前的黎明,也是投资者买进获利最快的时机。以下几个指标可能会创新高:asi,obv,vr; 以下几个指标可能会金叉:sar,rsi,kdj。
  九是有没有一种极强的上攻形态呢?答案是有!这就是探底阳线,探底阳线又称“芙蓉出水”或者“旭日东升”,是指:
  1、开盘在各主要均线系统的下方,而收盘在各主要均线的上方;
  2、股价的K线形态表现为长期底部盘整,或者高位规则缩量盘整;
  3、有明显放量行为,拉出第一大阳;
  4、技术指标见底回升。
  第十章 误区分析
  1、盘面分析的误区
  盘面中出现大手笔买单的个股有主力吸筹,但并不一定好吃,也并不一定会涨,主力吸筹,若资金量不予配合,形态不予确认,大盘不予配合,只能是主力自套。均线得到支撑,量能得到保证,并能持续放出,目标空间被打开,上升趋势初成,周线获得确认,这才是好股票。
  2、形态分析的误区
  形态分析可预测个股走向,但形态每天都在变化,每天都有不同的形态,今日的形态可以预测近期的走势,而很难预测将来的趋向,股评失败、散户被套的因素就是因为太注重当日的形态,而忘记了形态的演变。
  3、成交量分析的误区
  量能分析可预测个股是否有资金介入,但连续放量,往往会造成浮码的增加,巨幅震荡,K线实体变大,再配合巨量的出现是形成股价下跌的重要因素。
  炒股票,我的主张是:“看的远,做的近”,即:分析时需从周线、月线、年线、半年线角度去研究,入场时以短线安全落袋为原则,因此“阿华短线”应运而生。对广大投资者,阿华建议大家操作原则:
  1、资产是本、成长是金、短线是银;
  2、没有短线希望的股票,坚决割肉;
  3、不买进没有充分洗筹过的个股。

hefeiddd 发表于 2008-1-6 16:57

 操作机会论

 操作机会论
  
  杨明
  
  一、解读机会
  
  这里将“机会”定义为:为获利而操作的时机。
  
  那么什么时候我们应该为获利而操作呢?打开历史走势的日K线图,我们可以看到,每次行情总是源于一次密集的整理。当整理结束,行情出现时就是很好的获利操作时机,那时就是机会来了。
  
  进而人们还发现,行情的长度与密集区的形态有关,而且成交量、均线、指标、时间、趋势、K线等等因素的某种组合对认识和预测整理结束的时间及其后行情的发展很有帮助。
  
  日K线的历史走势图就象是一本准确而生动的“史记”,在它连绵不断的K线图上,记录下了每次行情出现前密集区的情况,历史惊人地不断重复着,密集区的形态也一次次重复着过去的故事,于是人们总结出头肩顶、M头、契形、旗形、菱形、三角形等等一系列技术图形,作为寻找和预测机会的依据。并根据这些图形的提示进行操作。
  
  人们总能从形态中等来预期的收获(只要你坚信不移)。远的不说,我们来看黄豆0409,从5月31日到7月2日该品种走出了一个标准的契形,当大家都在传言多头主力要逼空时,走势仍按技术要求急速下探前期低点的3150。无独有偶,再看铜11月,在6月14日到7月19日也是画出了一个契形,然后就急探起点。历史的长河给了我们太多这样的教育。可以这样说:机会就在形态中。
  
  二、分解机会
  
  日线图中完美的形态能够成为我们抓住机会的提示,但是,当我们将日K线图换成更大周期的K线图来看,情况就不一样了,如,日线图上10条K线可以组合成一个机会形态,但在周线上只是两条K线,而在月线上就仅是一条未完成的K线了。
  
  可见在较大周期的K线图上看不出小单位周期K线图中所显示的机会。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不同周期的技术内容是自成体系的。就是说日线有日线的技术形态,周线有周线的技术形态,分时图有分时图的技术形态。尽管大家的时间长度不同,空间长度也不同,但都符合基本的技术原理和分析理论。所以它们运动的本质是一样的,它们的形态的比例是一样的。我认为这个结论是成立的。
  
  波浪理论受自然规律的启发,认为价格的波动象海浪一样有一定的规律,那么与江中的浪,湖中的浪,甚至水塘中的浪是否相似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这些浪形成的条件是一样的,并不因为其总规模大还是小而有本质的区别。
  
  据此可以认为,经典理论描述日线图走势的各种原理同样可以运用到周线图和分时图中。自然界有个黄金比率,也在K线图中发挥着约束作用,也是无论什么时间单位的K线图都要遵守的规律。
  
  以上结论解决的是认识问题,我们得到了这样的认识:
  
  1、周线图中没有行情不等于日线图中没有行情,日线图中没有行情不等与分时图中没有行情。各自自成技术体系。
  
  2、不同周期的K线图都符合各种理论和技术分析原理。小周期K线的走势是大周期走势的一部分,但其波动比率符合黄金分割率。
  
  这样的认识提示我们:你可以积极地在各种周期的图形中寻找机会,但要注意时间和比率的区别,注意各个周期的技术体系的矛盾和协同的关系。
  
  三、极端化的思考
  
  数学上有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将它极端化,采用微积分的方法就能够得出解决的办法。这是一条解决问题的思路。
  
  让我们来做个假设:如果我们使用的K线图时间单位是100年,价格变动单位是1万元,结果如何呢?结果是没有了艾略特,没有了道·琼斯,也没有了江恩,没有了一切大师,只剩下一个点!当然这一辈子也就没有了机会和亏损。
  
  如果我们使用的时间单位是秒,价格变动单位是1分钱,又将如何呢?哪就热闹了,暴涨暴跌,没有盘整,分分钟钟都是行情。
  
  这个假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期货操作,在大的时间单位里出现机会相对是不容易的,值得操作的时机较少,在规定的时间单位里保证金单边波动的幅度相对不大。而在较小的时间单位里出现的机会很多,在规定的时间单位里保证金单边增减的幅度相对很大。
  
  这可不是个无稽的假设。根据这一原理,你可以积极交易,大量的机会在等着你,只要你掌握好交易技巧,每天都有行情,每天都有钱赚。你也可以在做长线时心安理得地面对短期振荡出现的保证金的波动;你也可以长短结合,顺着长线的方向建仓,当短线出现相反信号时将部分短线获利盘平掉,而短线浅套的则不与理会,只当是长线筹码的一部分。
  
  如果出现意外的反向单边行情,而你又不能承受止损的心理压力,哪也无妨,可以及时进行反向下单,尽管形式上象是锁仓,可你别这样想,权当是那些长线单暂且放着等待将来获利,而你目前是在做短线。
  
  只要你持积极主动的分析态度,不论长线短线,你建仓的成本就会比别人低一点,利润就会比别人高一点,总体风险就比别人小得多。
  
  四、把握机会
  
  金融市场向来都有个“二八论”,就是说,参与市场的人八个输钱两个赚钱(当然,在某个时间段也可以有很多人赚钱的)。据说国外也有这样一个说法,一个交易员要花五年时间输掉200万美元才能够成熟。可见竞争的激烈。
  
  因此,来这个市场抢钱,你一定要象长跑比赛一样,有进入第一梯队的准备和能力,垫底的事情劝你别干。
  
  但是,要达到看盘面的波动象看文章一样的水平,也确实不是几年里能练就的功夫。如果要靠自己摸索,那就要靠天赋和运气了,否则摸到斜路上去就要兜很大的一个弯。也有一种捷径:不当大师当工匠。就是精心研究几种形态、几种方法,当机会出现了才做。古时候有个程咬金,不懂十八般武艺只会三板斧,不是一样是战场上的一员猛将吗?
  
  下面介绍几种寻找机会的方法和工具,你也可以沿着这个思路做研究。当你觉得没什么问题了,剩下的就是看运气了。祝大家好运!
页: 392 393 394 395 396 397 398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41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笨蛋的股指交易记录-------地狱级炒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