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l666
chl666 http://bbs.macd.cn/images/common/1.gifhttp://bbs.macd.cn/customavatars/221635.jpg
认证会员
http://bbs.macd.cn/images/D5/star_level3.gifhttp://bbs.macd.cn/images/D5/star_level3.gif
证券学习中心专家团
UID 221635
阅读权限 180
注册 2004-8-25
[*]积分 9409[*]帖子 4031[*]精华 3[*]
标题论坛作者回复/查看最后发表http://bbs.macd.cn/images/D5/digest_1.gif
中国股市17年 (ZT) ( http://bbs.macd.cn/images/D5/multipage.gif 1 2 3 4 )〖证券学习中心〗chl666
2007-2-2363 / 5949我是一滴水
2007-12-9 13:45 http://bbs.macd.cn/images/attachicons/common.gif http://bbs.macd.cn/images/D5/digest_1.gif
他山之石 ( http://bbs.macd.cn/images/D5/multipage.gif 1 2 3 4 5 )〖证券学习中心〗chl666
2006-9-681 / 4944tyam1422
2007-3-23 15:57 http://bbs.macd.cn/images/D5/digest_1.gif
(西格玛 郑焜今):价值与动力 ( http://bbs.macd.cn/images/D5/multipage.gif 1 2 )〖证券学习中心〗chl666
2006-8-3036 / 5249fbl125-2008
2007-9-2 20:55
尺图
尺图 http://bbs.macd.cn/images/common/1.gif认证会员
http://bbs.macd.cn/images/D5/star_level3.gifhttp://bbs.macd.cn/images/D5/star_level3.gif
证券学习中心专家团
UID 309857
阅读权限 180
注册 2004-11-11
[*]积分 987[*]帖子 203[*]精华 3[*]奖励 631[*]热心 53[*]金币 0
标题论坛作者回复/查看最后发表http://bbs.macd.cn/images/attachicons/common.gif http://bbs.macd.cn/images/D5/digest_2.gif
一个散户得学习过程--给richwood《学习实践》贴得一些建议 ( http://bbs.macd.cn/images/D5/multipage.gif 1 2 3 4 5 6 .. 23 )〖证券学习中心〗尺图
2006-10-14442 / 68038asjkas
2007-12-28 10:40 http://bbs.macd.cn/images/attachicons/common.gif http://bbs.macd.cn/images/D5/digest_1.gif
何谓价值投资----------------怎样利用基本面分析选股并且操作股票 ( http://bbs.macd.cn/images/D5/multipage.gif 1 2 3 4 5 6 .. 13 )〖证券学习中心〗尺图
2006-12-9255 / 31133行云流水A88
2007-11-15 11:37 http://bbs.macd.cn/images/attachicons/common.gif http://bbs.macd.cn/images/D5/digest_1.gif
炒股技术应简单化---谈波浪理论之千人千浪(原创) ( http://bbs.macd.cn/images/D5/multipage.gif 1 2 3 4 5 6 .. 14 )〖证券学习中心〗尺图
2006-10-9263 / 38291copydunk
2007-12-19 19:38
aaa8886660
aaa8886660 http://bbs.macd.cn/images/common/1.gifhttp://bbs.macd.cn/customavatars/202372.jpg
(8888888888)
MACD荣誉版主
http://bbs.macd.cn/images/D5/star_level3.gifhttp://bbs.macd.cn/images/D5/star_level3.gif
http://bbs.macd.cn/images/common/medal4.gif
UID 202372
阅读权限 180
注册 2004-6-5
[*]积分 8414[*]帖子 4107[*]精华 2[*]奖励 1681[*]热心 140[*]金币 0
标题论坛作者回复/查看最后发表http://bbs.macd.cn/images/attachicons/common.gif http://bbs.macd.cn/images/D5/digest_1.gif
三议趋势:如何判断趋势? 为何研究趋势?---- 技术分析的深思考 ( http://bbs.macd.cn/images/D5/multipage.gif 1 2 3 4 5 6 )〖证券学习中心〗aaa8886660
2005-9-5105 / 11542crack2006
2007-6-30 23:47 http://bbs.macd.cn/images/attachicons/common.gif http://bbs.macd.cn/images/D5/digest_1.gif
再议趋势:如何接受目前走势现实----你为何害怕踏空?技术分析的深思考 ( http://bbs.macd.cn/images/D5/multipage.gif 1 2 3 )〖证券学习中心〗aaa8886660
2005-8-1243 / 4691东游西荡
2006-8-1 19:35
博搏
博搏 http://bbs.macd.cn/images/common/1.gifhttp://bbs.macd.cn/customavatars/195515.gif
MACD荣誉版主
http://bbs.macd.cn/images/D5/star_level3.gifhttp://bbs.macd.cn/images/D5/star_level3.gif
http://bbs.macd.cn/images/common/medal3.gif
UID 195515
阅读权限 180
注册 2004-5-9
[*]积分 5847[*]帖子 1610[*]精华 5[*]
标题论坛作者回复/查看最后发表http://bbs.macd.cn/images/attachicons/common.gif http://bbs.macd.cn/images/D5/digest_1.gif
我的财务报告分析方法:利润表 ( http://bbs.macd.cn/images/D5/multipage.gif 1 2 3 4 5 6 .. 7 )〖证券学习中心〗博搏
2006-6-23121 / 14812yb_123
2007-12-9 18:04 http://bbs.macd.cn/images/attachicons/common.gif http://bbs.macd.cn/images/D5/digest_1.gif
一步一步系统性的确认买点 ( http://bbs.macd.cn/images/D5/multipage.gif 1 2 3 4 5 6 .. 20 )〖证券学习中心〗博搏
2006-5-6396 / 39574流光逸影
2007-12-30 17:05 http://bbs.macd.cn/images/attachicons/common.gif http://bbs.macd.cn/images/D5/digest_1.gif
股市K线战法 ( http://bbs.macd.cn/images/D5/multipage.gif 1 2 3 4 5 6 .. 11 )〖证券学习中心〗博搏
2006-5-2219 / 27844电工股票
2007-12-15 21:24 http://bbs.macd.cn/images/attachicons/common.gif http://bbs.macd.cn/images/D5/digest_1.gif
<股市趋势技术分析>读书笔记和理解 ( http://bbs.macd.cn/images/D5/multipage.gif 1 2 3 4 5 6 .. 21 )〖证券学习中心〗博搏
2006-4-3410 / 52799lan4588
2007-12-17 21:08 http://bbs.macd.cn/images/attachicons/common.gif http://bbs.macd.cn/images/D5/digest_1.gif
我的财务报告分析方法 ( http://bbs.macd.cn/images/D5/multipage.gif 1 2 3 4 5 6 .. 18 )〖基本面原创分析〗博搏
2005-6-29357 / 61719pmic
2007-11-18 17:44
市场对重大影响因素反应的信号识别
每当一单边市形成后,我们对势的判别比较容易。而每当一单边市结束后形成反复时,我们经常就不知所措。
如再遇到对汇市重大影响因素出台时,迫切期待的紧张心情,面对幅度大,剧烈波动的行情,更不知如何是好。
清楚,精明但又胆小的,看着一次又一次的机会失去,脑子一热,冲进去抢最后一笔行情,但为时已晚;
未经过此场面的新手,到处打听,不知从何下手,心急如焚;
早先进场的,发现被套,更是叫苦连天。
一波行情一过,论坛里的版面上,只见后悔的,叫苦的,求教求助的,当然也免不了得意的,教训的帖子和附和。 市场行情反反复复, 类似的情况在我们论坛里也总是发生。
上周,周四和周五的情况,虽然特殊但又普遍,一天走势翻转,在这两周中已有四次。 在次就将上周四,五欧元走势翻转时,我是如何从K线图及其有关指标,解读出市场指引的运行方向和变化作一交代,抛砖引玉,望各高手进行指正和补充, 以利大家熟悉此类变化,多赚钱。
经验 I
每当有重大影响因素出台前,市场总是凭着其特有的嗅觉,
将汇价推至预期运行方向的关键阻力或支撑前盘整,蓄势
等待这时刻的到来。
面对像ecb降息对市场产生重大影响的这种情况,如果我们有充足的时间,
就能考虑安全的做单的计划或应付汇价朝不同方向运行的可能性。
我们不可能事先确知在这影响因素指引下,市场将运行的方向,也许我们也不理
解,为什么市场将会像这方向运行。我们的理解和市场不一致,是不奇怪的。 关
健是我们要能及时察觉市场的企图,即在k线图上给出的信号。除了k线图和有关
指标给出一些不确定的信号外,以上经验可用来帮助判别市场将运行的方向。
这是屡试不错的经典教条
回顾周四欧元的走势和势态,我们应清楚地记得,市场一开始是将ecb的降息决定
视作可能对欧元不利的重大影响因素。 在媒体的炒作下,市场借口开始了对欧元
的向下回调。 经过几次反复,欧元的短线支撑一一被破,在周三美国盘后被迫推
至短线的最后支撑区域1。1580/1。1630前,进入周四亚洲盘的交易。
欧元k线图(除月图和周图上的部分指标外)均指引欧元将继续向下回调,k线图上
的势态,对欧元也极为不利。 我由此得出短线,和短中线看空欧元的判断。并在
1.1675处放出沽单,准备大收渔利。
到北京时间下午6:00前, 欧元被推至1。1680/90区域盘整,当时我有些疑
问,1。1670/80区域的阻力为什么并没有挡住弱势的欧元反弹,但还是信心十
足,认为在1。1690附近的20日移动平均线将会挡住欧元的反弹,当时也确实如
此。
在6:00时左右欧元开始很快下调到1。660/70区域,我看这30分钟k线图,盘算
着时间和进度,自信的认为市场终于开始了。我的沽单计划快成功了。按原计划沽
单前,我疏忽了小时图上指标(RSI 14 和 MACD) 于汇价底背离的信号 --
看多收敛(Bull Convergence), 表明欧元汇价有要求,将改变原向下运行方向
转而向上运行。
当汇价在1。1660/70区域获得支撑开始转而向上移动时,我并没有很快察觉市
场的意图。 但也开始考虑,我的原计划是否对,即准备接受市场的信号。 进入下
一个半小时(6:30后)的起初, 我发现欧元仍然停留在1。1670/90 区域盘
整。
我估算汇价移动的速度和留下的时间,醒悟到市场将向上突破,而不是我原判断的
向下突破。 当时的欧元的势态是,突破1。1690/1.1720间的阻力,将是摆脱弱
势的必要条件,有效突破1。1780将使欧元返回1。1800区域从而走强的充分条
件。
因此,为预防市场的圈套,我将我的沽单止损放在1。1715(小时图上欧元向上运
行的压制线当时位于1。1710附近偏下)。 并做好加倍买涨的买单,同时,也为一
位论坛的汇友建议好做单计划, 突破上压线和1。1710进场买欧元, 事先挂单
1。1715。 7:15左右,欧元汇价移至该压制线上,但并没有形成突破。
我猜想,这可能又是市场声东击西的突破方色。 如果,汇价受压而快速回落,仍然
执行沽单,如已向上形成突破,则执行止损转而看涨。 由于时间相差很多,不能肯
定。 但想到ecb的决定从来都有事先泄露的习惯(后来有一位汇友贴出德国银行
在1.1670附近欧元的买单)。 联想到, 欧元以前突破0。96,0。97 和 1。00
时的情景,初步认定了ecb决定对市场指引得方向。 大家现在都知道, 这是对
的。
期间发生了另一起反复,几分钟内,欧元突破1。1710附近的阻力后,从1。1740
附近又给赶下了1.1710以下,当时把我确实吓了一跳。 我当时通知哪位汇友立
即出场观望并在突破1。1780后回落时进场。 在他出场时,汇价向上移动了一
点,使得小有盈利,也不亏折腾一场。
收获: 除去止损的损失和交易费用,获利50%以上;
那位汇友实盘约80-100点盈利。
这是否是一个成熟,很好的交易经验呢?
答案是: 不咋样!
在这个交易过程中,沽单在当时是显而易见的错误,造成了约20%的损失。
尽管,事先计划中,这方案是有理可据并且是充分的,按理说,严格执行计划是
无可非议的。
问题是: 执行前没有再次根据市场的变化检查原有的依据是否继续成立!
当欧元在1。1635附近获支撑后反弹,汇价向上移动,形成了临时底部,指标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小时图上RSI和MACD与汇价形成了看多收敛的底背离。 这是汇价看多
的信号! 但我疏忽了。 抱着原有的思路不放, 白白的损失了许多,还对自信心造成
打击。
错误2:
对其他次要阻力区前的反应考虑不充分,对市场形成共识所需要的过程了解不足。
当汇价突破1。1710附近的关键阻力后,随即快速移至小时图交易密集区
1。1740/60前。 汇价在此受阻是正常的,也需要时间让市场在此达成共识
形成突破。 但由于认识和了解不足,引起惊慌,动摇了原有的判断和决心。
应如虞先生在周四的帖子里说得那样:
再没有进一步的证据可以证实之前,不要因行情走势的速度快
影响了心理而过渡悲观的看待行情的后续走势。
阻力区前的反应是正常的,这里只要不被迫回原起始区域1。1680/90,
没有必要做出相反的反应。
股市之迷:羊群效应与博傻理论
股市之迷:羊群效应与博傻理论市场中总是充满着古怪的疯狂行为。最近这次股价骤跌,令很多评论员回想起1987年10月——当时,道琼斯指数1天内跌幅超过20%。那个“黑色星期一”(Black Monday)的古怪之处在于,股市的下跌是如此迅速,
却又如此短暂——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看,它只是20年牛市漫长征程中的短暂一瞬。
这就难怪,我们每到这种时候只能认为这是 “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在作怪。否则,我们还能怎么解释这种疯狂的购买与绝望的崩盘呢?英国《金融时报》的托尼·杰克逊(Tony Jackson)最近非常清晰地阐释了这种公
认的道理:“这里奉行的是博傻理论(Greater Fool Theory)。这一理论的论断是,即使你完全清楚某物已经估价过高……你还是会继续购买它。为什么?因为这个物品的价格仍在上升。等时机合适时,你会找到一个更大的傻瓜(Greater Fool)来接手。
当然,一旦曲终人散,你自己就成了那个最大的傻瓜。”
这种市场情绪引出一个问题。经济学是对理性行为的研究,无法轻易解释“博傻理论”。据此,一些经济学家拓宽了他们的研究科目,开始发展一门名叫“行为经济学”的学科。在这个理论中,允许人们犯错误。这一理论领域最有名的研究者包括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安德烈?施莱费尔(Andrei Schleifer)和罗伯特?席勒(Robert
Shiller)——后者是当今最有名的行为经济学家,他认为,互联网时代的股价毫无意义。
不过,传统经济学理论并没错——至少,股市崩盘现象并不违背传统经济学理论。在一个有效市场中,理性投资者们应该会不时制造一些疯狂动荡的局面。事实上,投资者越聪明,这种情况就越有可能发生。
其中的基本原理是,仿效市场中的其他人士,这种做法并无任何不合理之处。请记住,股票的真实价值取决于公司未来的利润。然而,无人知道其真实价值何在。聪明的投资者应意识到,其他聪明的投资者可能了解一些自己不了解的东西。如果他们不考虑其他人拥有的非公开信息,他们就会作出糟糕的决定,而他们只能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才能明白其中的信息。
假设一位理性投资者正考虑购买RatCo的一些股票。如果她看到该公司的股票正在上涨,那么,这意味着其他投资者认为这是一只优质股。她应该随大流(即羊群效应),这样做是非常理性的。羊群通常会因为一个好的理由跑到一起。
如果许多其他投资者也处于类似的情况,那么就会出现一波抢购RatCo股票的理性狂潮。反之,如果没有人追随那些早期的购买者,那么市场中所有人就得出一些完全不同且非常惊人的信息:早期购买者是外行,几乎没有人认同他们的乐观评价。接下来,这支股票就会遭遇暴跌,一种理性的暴跌。
经济学家杰里米?布洛(Jeremy Bulow)和保罗?克伦佩雷尔(Paul Klemperer)在1994年一篇名为《理性的疯狂和崩盘》(Rational Frenzies and Crashes)的论文中提出了这一观点。我的解释有些流于
表面,但这两位经济学家能够以数学模型的直观方式阐述这一理论。然而,这种理论没有在更广泛的世界里流行开来。多数人更乐意接受更为简单的解释:投资者就是傻瓜。布洛和克伦佩雷尔没有证明投资者是理性的,但他们确实证明,由于理性的投资者会观察其他投资者的行为,结果就是匪夷所思的价格下跌和冲高会不时出现。因此,如果市场在某天下挫20%,这可能将是个非常合理的解释。
解读股民常见的八类"口头禅"
一、听说,据说,听人讲经常用这类词的股民属于“消息灵通”人士。他们总能得到某些股票的“机密的”“好消息”、“内部消息”、“可靠消息”,只不过可悲的是,当他如获至宝地用实际行动去验证这些消息以后,才发现这些所谓言之确凿的好消息要么是假的,要么是过期的,要么就纯粹就是骗人的圈套,而这个时候,他们往往早已经成了人家菜板上的肉了。人之所以聪明是因为脖子上有一颗思维发达的大脑,假如这颗脑袋长在人家的屁股上,又岂有不被套的道理呢?
二、如果,要是,假如
经常用这种词的股民多为后悔型。他们操作前因为没有买到最低价后悔,操作后因为抛的时机不对后悔;赚钱了因为少赚了部分后悔,亏损了因为没有及时逃跑后悔。他们无时不后悔,后悔几乎成了他们炒股的全部。人有时候是要学会满足,更要学会忘记,因为过去毕竟已经成为历史,过度的去怀念已经过去的东西只会让你失去今天和明天,试问又有谁可以一脚踏在过去而另外一只脚放在现在呢?
三、又跌了,又套了,又亏了
我们要对经常说这样话的股民表示同情,因为他们也许就是股市中最不走运的一族。不过我们还是忍不住要问:不知道你的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判断失误还是自身能力有问题呢?如果仅仅是判断出现了问题,那么建议你休息休息,好好整理整理自己的思维;如果是自身能力问题,那么只好建议你收手为妙。
四、赌一把
常说“赌一把”的股民喜欢靠运气吃饭,赌中了可以大赚一把,赌输了便一败涂地。不过还是想提醒这类股民,赌场的规律是即使你今天有运气赚了,只要你不离开,明天或者是后天你还是会悉数把赢来的钱输出去,然后再把你的本钱甚至是身家的性命也搭上。股市不同于赌场,它需要运气,更需要能力。
五、等等看,下次,明天
常说这类话的股民最大特点是他们总在计划总在等待,然而当机会真正来的时候他们又拿不准了,不知道该不该去实施自己的计划,于是等待中机会又一次次地从他们面前溜走。想得好是聪明,计划得好也是聪明,做得好才是最最聪明。
六、别人,他人,某人
“饭是人家的香,股是别人的好”是有这类“口头禅”的股民的通病。但是这些股民可能根本没有想到,别人选到好股赚到钱的背后是他们曾经付出的巨大努力。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而横在中间的是湍急的河水,你没有过这条河的本事又如何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七、由它去,我不管它了
喜欢说这样话的人看来已经被套得不轻了。被套住了是很无奈的事情,但你可以选择是自己掌握主动还是让人家去掌握你,假如自己掌握主动,则虽套住了你的股却无法套住你的人;假如你把命运交由市场或者他人去掌握,那么你很有可能人和股皆套,并且还很有可能被人再次玩弄于股掌之中。
八、真不是东西
喜欢说这类话的股民心里一定有很多的不平,用骂人的办法去发泄当然不失为一种好方式。不过,骂人归骂人,千万注意跌倒再爬起来以后,不要光顾去责骂那个让你丢人的坑,否则的话你很有可能在骂人的同时,一脚又踏进了另外的一个坑中。
知识的经济学分析:一个文献综述——基于范式演进的视点
知识的经济学分析:一个文献综述——基于范式演进的视点内容提要:本文从范式演进的角度,对古典经济学以来关于知识的经济学文献,进行了全面回顾与逻辑梳理,并作出了相应的评述。本文指出,古典范式为知识的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逻辑起点;“纯粹”的新古典范式由于受到保护带的制约,内在地把知识范畴排斥在外;经过Hayek等人对矫正保护带不懈努力后形成的所谓“修正”的新古典范式,为知识的经济学分析开辟了一个广阔的探索空间;演进经济学范式,是知识的经济学研究的深化。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知识范式”这一经济学新范畴,并展望知识经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知识;范式演进;知识范式
An Analysis of Knowledge from the Approach of Economics: A documentary Summar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Paradigms Evolution
Zhong Huibo、Lian Jianhui & Zhang YueZhen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Tsinghua University; Research Department,China Merchants Bank; School of Business, Huaqiao University)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volvement of paradigm, gives a comprehensive review and logic classification on the economical documents from classical economics, as well as makes corresponding comments. The main ideas are exemplified as following: classical paradigm offers a logic starting point for the economical study of knowledge; “pure” neo-paradigm, because of the limitation of the protection belt, excludes the category of knowledge internally; the so-called the “amended” classical paradigm, by the virtue of the endless efforts made by Hayek to amend the protection belt, provides a large room for the research on knowledge from the approach of economics; after which, a knowledge paradigm is proposed.
Key words: knowledge paradigm evolving knowledge paradigm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人们对知识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嵌入于近现代经济学发展的全部过程之中的,有关文献相当浩繁,但却杂乱无序。如何充分利用和解读现有文献,需要我们确立一种更为广阔而深远的理论视野,力求将不同社会经济实践条件和制度背景下有关知识问题的观点尽可能全面、有机地纳入讨论框架,从而提炼其精要,勾画其关系,整合其逻辑,以深化对知识的经济学把握。本文试图从经济学范式演进的角度,对现有的文献做个重新梳理,因为这是理解和探究知识与知识经济问题的一条极富学术价值的研究之路。
一、引言:范式及其演进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特定的研究范式。所谓范式(paradigm),按照科学哲学家Kuhn(1962:第9页)的理解,就是一种“科学共同体”的“共同信念”。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了该科学共同体共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为共同体成员提供了共有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框架,并成为规定相应学科发展方向的共同传统。1Kuhn给出了范式的一般内涵,在此基础上,Lakatos提出了科学研究纲领,用之于范式内部的基本结构的分析。按照Lakatos(1978:第7、66、67页)的理解,研究纲领或范式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体系,包括内核和保护带两部分。对某种特定的范式而言,保护带是外围,由种种辅助性假说构成,是不稳定的,可变的;内核是核心,由基本理论构成,是稳定的,不容改变的。范式的演进有两类:一是范式进步,即内核不变,通过对保护带作出适当的调整,包括取消、修改、完善或增加辅助性假设,以增强该范式的解释力;其二是范式革命,即抛弃既有范式的内核,用一种新的内核取代原有的内核,由此形成了一种新范式。范式演进的现实形态,首先是通过保护带的调整,以适应事物的新变化、新发展,从而提升解释力和预见力,这就是所谓的范式进步。否则,就要寻找和确立一种新内核,发生范式革命,最终促使一种新范式的形成。科学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么一个范式进步与范式革命这两种类型交替出现即范式演进的过程。
上述分析表明,科学发展的过程就是范式演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门学科解释力与预见力提升的过程。经济学自然也不例外。综观经济学发展史,范式演进的脉络清晰可见。不同的经济学范式,对知识问题有不同的理解与阐释,伴随范式的演进,经济学家对知识范畴的认识不断深入。
二、古典经济学范式:知识的逻辑起点与动力泉源
深入领会古典范式的精髓,我们不难发现其背后所蕴含的知识命题的某些涵义。
(一)古典经济学范式
分工和专业化思想是古典经济学的灵魂。古典范式的内核是:分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按照Smith(1776)的阐释,这其中的逻辑是:(1)国民财富增长,源于劳动分工;(2)劳动分工成百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3)分工虽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分工的水平受制于市场范围。沿着Smith的分工思想,经济学家们进一步作出了深入的探究。2
综观Smith及其承继者对古典范式的发展,与古典范式内核相适应的保护带可以表述为:人类自身得以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物质财富的生产与再生产的持续进行,及其伴随的社会生产力的内生演进势态,也即人类社会劳动分工内生发展假说(Smith,1776;Marx,1876;Marshall,1890;Young,1928;杨小凯、张永生,2000)。这个保护带囊括了以下两个重要命题:其一,分工是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伴随的,分工的层次与内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其二,分工的演进是与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提升息息相关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必然要从浅层次的低级分工演变为人类共有的知识要素的高度专业化分工。这实质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分工。3
(二)古典经济学所蕴涵的知识命题
古典分工思想为知识分工范畴的出现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知识分工范畴是根植于分工思想之中的。因为正是分工的深化才最终产生了知识分工,并引起了后来经济学家的关注。Hayek(1937)在20世纪30年代与兰格(Oscar Lange)关于计划与市场的大论战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知识分工范畴,正式地把知识问题纳入经济学的视野。Hayek(1937:第50页)指出:“……显然存在一个知识分工的问题,它与劳动分工问题非常相似,起码具有同等的重要性。但是,自从我们的科学诞生以来,后者就是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而前者则完全被忽略。尽管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实际上是作为社会科学的经济学的中心问题”;Becker & Murphy在1992年的《分工、协调成本与知识》一文中所作的均衡分析首次引进了“知识”变量;4汪丁丁(1997)试图以知识互补性为基石,建立所谓的“知识经济学”;以Drucker(1971、1998)为代表的管理学家更是浓墨重彩地提出和解释了知识分工、知识劳动、知识社会等范畴。5
对知识的研究,古典范式的贡献有两点:其一,古典范式的分工内核为知识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逻辑起点,为后来者研究知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思想源流;其二,古典范式的保护带内涵又是经济学家研究知识问题的动力源。正是由于人类生产方式的不断演进所推动的物质财富创造机制的变革,才最终提出和突出了知识这一要素的重要地位。知识之所以能够独立地走上当今社会经济舞台,并成为一种最为关键的生产要素,归根到底是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必然要求。
但是,古典经济学只不过为知识的经济学分析提供了一线光。古典经济学中关于知识的认识是间接的、浅层的、表面的、模糊的,是很不深入的。
古典经济学中没有直接论及知识问题,并非是一时的疏忽,而是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和关键要素是不一样的。古典经济学时代可以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那时,资本是一种最为稀缺的要素,知识还是浅层的、低附加值的,还远不是一个独立的要素,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机制尚未成熟,知识只能附着在其他要素上发挥作用。由此,古典经济学家没有把稀缺的“注意力”配置在研究知识问题上是很自然的。此外,19世纪中期以前,经济学家还缺乏研究知识问题所需要的一系列的分析工具。关于这一点,笔者在下文中会作出说明。
三、“纯粹”的新古典范式知识的漠视
新古典经济学的一切理论观点集中体现在最具代表性的Debreu 完全竞争模型中,该模型通过个体主义分析方法和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来解释经济行为。6从Debreu完全竞争模型可见,稳定性偏好、理性最优化以及相互作用的均衡结构构成了新古典范式的内核,而新古典范式的保护带则是:完全理性、充分信息与完全竞争。显然,这三个保护带所指向的是一个确定性的世界。笔者在本文中把具有这样保护带的新古典经济学称之为纯粹新古典经济学,以区别于下文将要论及的经过修正了保护带的新古典范式。
认真研读Marshall(1890)、Edgeworth(1881)、Walras(1874)、Debreu(1972)等人的新古典经济学,我们很难看到有关知识范畴的论述。7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新古典范式的保护带内在地消解了对知识范畴的研究。完全理性和完全信息假设意味着经济行为者在一个无摩擦的世界中拥有实现其效用的完备的知识和预见,也即经济行为主体的知识是完备的。在主体关于目标和手段的知识已经是给定的世界中,自然不需要也不可能有发现和学习。只需确保主体进行选择的价格本身是合理的,就能实现一般均衡。由此,价格机制是经济活动中唯一有效的协调机制,价格理论成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而“知识”在这里已经不是“问题”。同时,由于一般均衡理论和边际替代的分析工具排斥了要素使用过程中的行为层面的内生演进与效能层面的持续递增状态,关于知识自身的性质与特征的揭密,在确定性的新古典世界中是无能为力的。这样,经济学与知识的联系在纯粹新古典范式里内在地被割裂开来了,知识范畴无法进入也无需进入纯粹新古典范式的视野之中,这就是纯粹新古典范式对知识的漠视。
四、“修正”的新古典范式:知识研究的进展
难能可贵的是,在Marshall等人所创建的新古典经济学蒸蒸日上之际,新古典阵营中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并对新古典范式保护带作出了适当地调整。
首先是不确定性范畴的提出。Knight(1921)认为,不确定性与风险是不同的,真正的不确定性是不可概率化、不可保险化的客观存在,不确定性意味着人们难以通过现有理论或经验对事件进行预见和定量分析。8Knight不确定性范畴的提出直接挑战了新古典经济学完备知识及其完全理性的假设,引发了经济学界对新古典范式保护带现实性、合理性的审慎思考与认真对待。
其次是交易成本范畴的提出。在Knight以批评性眼光看待新古典经济学的同时,年轻的Coase(1937)也以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对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提出了质疑。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Coase通过放松新古典经济学充分信息的假设,引入了交易成本范畴来解释企业的性质与边界问题,认为企业是一种能够降低交易成本的契约安排。9在Coase开创性工作的推动下,以交易成本为核心概念的新制度经济学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
第三是有限理性范畴的提出。Coase之后,Simon(1957)把人类的认知结构引入经济人的行为分析之中,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设。Simon认为,经济行为主体在主观上追求理性,但只能在有限程度上做到这一点。这大大拓宽了经济学家关于人类经济行为的研究视野。
经过以上保护带调整的新古典范式,是一种范式进步,我们可称之为修正的新古典范式。在修正的新古典范式中,知识范畴就逐渐进入了主流经济学家的视野。知识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天然地是与不确定性和有限理性等认知特征联系在一起的。纯粹新古典经济学保护带的调整,大大开拓和启动了经济学家们关于知识性质的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对知识配置问题进行了极有学术价值的探索。
(一)关于知识性质的探索
1.知识不完备性。得益于Knight的启发, Hayek(1937,1945,1952)把自己的心智理论与经济理论联接起来,从主体心智的局限性层面阐释了主体知识内在的局限性,提出了知识不完备性假设,10进而开辟了崭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首先,知识不完备性意味着,我们所应用的关于环境的知识不是以一种集中且整合的形式存在的,而是由不同的个人分散持有的,因此,经济学就不仅应该研究给定的知识能否利用问题,而且应该研究分散知识的传递和利用机制问题。其次,知识不完备性还意味着,对经济行为主体而言,存在着某种完全无法意识到的东西,经济学必须探寻经济行为主体发现和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必须构建有利于主体学习和交流的制度安排。Hayek正是基于知识不完备性假设,在修正的新古典范式内开了知识的经济学分析之先河。可以说,关于知识不完备性特征的揭示,是经济学中对知识“黑箱”的第一次真正触及。
2.知识互补性。在Hayek的知识不完备性基础上,我国学者汪丁丁(1997)从哲学和经济学角度对知识的性质作了进一步的阐释,提出了知识的互补性特征。在汪丁丁(1997)看来,知识互补性包括空间互补性和时间互补性。前者是不同类型知识或者不同知识传统沿着空间经验表现出来的互补性;后者是同一类型知识的不同知识片段沿着时间经验表现出来的互补性。其实,早在汪丁丁之前,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侧面提出了知识的这两类互补性,只是没有作如此明确的归总而已。Hayek(1937)和Becker(1992)等人的知识分工范畴就隐含着知识空间互补性的特征,因为知识分工也是生产者知识结构的专业化,其结果是生产者之间的依赖程度日益提高,知识物化品的生产只能由不同知识传统的生产者来共同完成。而Arrow(1962)、Romer(1990)关于知识积累过程的研究,Becker(1964)、Lucas(1988)等关于人力资本积累的研究,都表明了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过程,在时间上具有互补性特征。Grossman & Helpman(1991:第67页)在研究知识资本的累积特征时更是直接提到“知识互补性”范畴,他们指出,科学知识的生产函数并非是规模收益不变的,当知识之间的互补性非常重要时,存在规模收益递增,这时,如果有更多的可以获得的信息,某一部分知识的有用性增加。这里,Grossman & Helpman的“知识互补性”正是汪丁丁所指的知识的时间互补性。承认汪丁丁的知识互补性假设,对知识的经济学研究就无法回避以下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关于知识分工或不同知识传统的配置、协调以及相应的制度安排问题;二是关于知识的演化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变迁问题。如前文所提及,汪丁丁正是试图以这两种形式的知识互补性为基石,建立所谓的“知识经济学”(汪丁丁,1997:第77页)。
3.知识的非竞争性、部分的非排他性及其溢出效应。Arrow(1962)在《干中学的经济涵义》一文中除了揭示知识的积累过程及其经济学涵义外,还指出了知识具有非竞争性和部分的非排他性特征,并由此推引出知识的溢出效应特征。11Romer(1986、1990)进一步发挥了Arrow的这些思想,明确提出了知识的非竞争性和部分的排他性,并证明正是知识的这种特质,才产生了溢出效应。Lucas(1988)关于人力资本外部效应的研究也确证了这一命题。很显然,承认知识的溢出效应,也就承认知识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以知识溢出效应命题为基石,Arrow(1962)提出了第一个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并形成了 Romer(1986)的知识溢出模型、Lucas的人力资本溢出模型以及Becker & Murphy(1992)的内生专业化模型等。
(二)关于知识配置问题的研究
以上对知识性质的探索,为建立以知识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提供了理论铺垫。基于以上知识性质的理解,经济学家们在关于分散知识的传递和利用、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以及知识主体的激励等知识配置问题上进行了深入地探讨。这里,有大量的文献可供攫取与归纳,由于文献零碎,条分缕析的工作颇为棘手,下文只能作个简要的梳理。
1.知识的传递与利用。作为一个知识的经济学拓荒者,Hayek立意鲜明地向人们指出,分散化知识的利用乃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并对此给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在Hayek看来,经济协调的难题在于如何最好地发现和利用经济主体中多样而零碎的“关于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知识。12Hayek给出的答案是——利用价格体系。市场经济中的价格体系作为信息交流机制,通过竞争为个体提供了发现知识并采取行动的机会,是一种传递、利用分散知识的有效的制度安排。
企业作为市场机制的替代物也是一种利用分散知识的制度安排。Demsetz(1988)认为,获得、维持和使用知识是要付出成本的,但企业的分工可以节约这些成本,而且企业的边界由维持自己所需要的知识的成本所决定。交易成本经济学的代表人物Williamson(1985)等人也注意到,企业能促进知识的分享与转移,在一体化企业中,研发部门与企业里实施新技术的人员之间的信息流动比市场上优越得多。Demsetz、Williamson等人是在研究企业与市场的替代关系时附带地提及知识问题的,并没有直接对企业组织中的分散知识的传递、利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2.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及其效应。我们不难理解这么一个简单的事实,即经济主体所拥有的知识不仅是一个存量,也是一个流量。存量表明,现在的知识是长期以来积累的结果;流量表明,任何主体的任何一种知识都是处于不断更新势态。另外,现代经济学理论表明,经济主体是以各自所拥有的要素来获取收入的,而不管是使用哪种要素于生产实践之中,都是各要素所有者使用某种或某些知识的过程与结果,这当中同时也是各经济主体获取知识的学习行为。以上的分析集中为一点,就是经济主体获取知识的过程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前面我们所指出的知识的不完备性与互补性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隐喻了这个命题。而对于知识获取的学习过程的具体描述,新古典经济学家业已提出和形成了不少模型和理论。
有限理性学习模型(Simon, 1957; Winter, 1971; Kreps, 1990; Ellison & Fudenberg, 1993; Conlisk, 1996)与不确定性学习模型(Alchian, 1950; Stigler, 1961; Akerlof, 1970)探索了在认知限制以及不确定性环境下经济行为人的学习模式与机制;社会学习(Banerjee, 1992; Blonski,1999)和路径依赖性(Arthur, 1989;North, 1990)等概念的提出既阐明了学习的特性,也说明了学习过程不是发生在一个无摩擦的环境中,而是一个行为互动的延续过程;作为研究互动理性决策行为的一门学问,博弈论中有大量关于学习的文献(Bernheim, 1984; Milgrom & Roberts, 1991; Knight,1996),研究了行为者如何从过去的行为进行学习、行为者如何通过对环境结构以及他人行为的理解来学习以及调整信念的贝叶斯学习等。这些博弈学习理论有别于行为者被假定为在已知他人行为的情况下能够正常运作的传统模型,考察了经济行为者在不知道其他行为者的行为和制度环境的情况下,通过相互作用并学习从而理解对手的过程;Arrow(1962)的“干中学”学习模型考察了工作实践中知识的积累对生产力的影响,验证了Smith的分工原理,同时也表明了个人和组织所获得的经验会滞后于改进行为,进而又修正了纯粹新古典范式所持的经济行为人即时性反馈机制的假设。
3.知识产权主体的激励。当知识以一种独立的生产要素发挥作用时,知识本身就成为一种产权。知识产权主体需要相应的激励以促进知识的持续利用与进步。这样,对知识产权主体激励的研究自然要进入新古典经济学家的视野。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汪丁丁(2002:第91页)从知识的“代数格”表达方式和知识的互补性原理来研究知识产权的博弈均衡。汪认为,通过买方叫价的竞争机制,产权博弈将自动找到均衡的知识价格,一个经济的知识产权均衡价格与该经济体社会成员的知识水平正相关。另外,汪丁丁还就知识产权的经济学分析作出一个很好的文献综述。根据汪(2002:第83页)的概括,人们对知识产权研究的重心在于“在动态经济过程中确定受保护的知识产权的最佳适用范围和最佳适用时段”。这些文献的主旨是:①长远看,知识属于全人类,应实行共享制;②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为促进知识进步,应当保护知识产权;③知识互补性特征决定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容易压抑知识的自由发展与知识进步;④经济学的任务在于探寻特定社会在特定发展阶段上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度”。
随着知识要素作用的日益凸显,知识产权的资本化现象也就随之产生。Schultz(1971)、Becker(1964)、Lucas(1988)等人的人力资本理论以及周其仁(1996)、杨瑞龙(2000)等人的人力资本产权理论深入探讨了知识要素所有者的激励问题。在高科技产业中,创业者以及高科技人员一般都能凭借创意知识或技术能力而拥有一定份额的股权。在当代高科技经济中,人力资本股、创业股、创意股等范畴早已不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了。Rajan & Zingales(1998)等人的企业进入权命题以及Willax(2000)、Singh(2001)等人的创业企业观也从不同的视点对知识要素所有者的激励作出了理论上的阐释。
除了知识要素所有者之外,高科技企业也是一个知识产权主体。对高科技企业激励的研究,主要是着眼于知识产品的定价问题,这方面的研究聚集了一大批著名的经济学家。Coase(1972)的《耐久性与垄断》一文,对高科技企业之间的竞争策略以及知识产品的定价策略具有指导性的意义。Friedman、Laffont、Tirole、Fudenberg、Varian、Shapiro以及汪丁丁等经济学家运用博弈论、契约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以及信息经济学等现代经济学分析工具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Shapiro & Varian(1999)对高科技企业竞争规则作出了令人折服的分析。Shapiro等认为,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网络外在性是知识产品两个最为突出的特性,二者的结合决定了知识产品的基本竞争策略,如差别定价、标准竞争、捆绑销售和锁定等。
以上经济学家关于知识产权主体激励的研究,奠定了知识经济中的契约制度的理论基础。但总的来看,新古典济学家对知识范畴的理解是聚焦于成文的、可标准化的显性知识层面,对知识产权理论的研究大多拘囿于成文的专利保护问题。而对于隐性知识及其产权主体激励则很少涉及。
总之,知识进入主流经济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纯粹新古典范式受保护带的制约,内在地把知识范畴排斥在外。Hayek等人对矫正保护带的不懈努力即修正的新古典范式的出现,为知识的经济学分析开辟了一个崭新且广阔的探索空间,如对知识的部分特性以及关于知识的利用、学习、知识主体的激励等知识配置问题的认识。但是,Hayek等学者对新古典范式保护带的调整是很不彻底的,他们坚守着完全理性的新古典假设,所理解的不确定性都不是奈特意义上的不确定性。13极富天才想象的Knight思维实际上始终未能进入主流经济学家们关于保护带调整的实践之中。因为,Knight意义的不确定性是无法通过概率统计而加以衡量和测算的,由此产生的信息成本也就无法经由某种契约安排而纳入主流经济学的Arrow-Debreu模型之中。这样,主流经济学家们显然就无法对知识作出全面的理解,无法对知识经济实践与现象作出更有力的解释。譬如,对知识性质的探索是片面的,对伴随知识利用与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创新问题是未曾论及的。14
随着人类向知识经济的迈进,对知识范畴以及日益发展的知识经济运行规律的认知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经济学对知识的探索自然不会止于主流经济学。人们呼唤着一种革命性的新的经济理论的出现。在笔者看来,这种新的经济理论实际上就是兴于20世纪末的演进经济学。
五、演进经济学范式:知识的经济学研究的深化
(一)关于演进经济学及其范式的一个理论说明
演进经济学是一门关于研究经济行为演化的学科,而不是新古典经济学所研究的关于存在的学科(贾根良,1999)。演进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当代高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社会经济结构处于一种高度不确定的创新变迁状态,主流经济学无力解释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实践的变迁势态;另一方面,20世纪中叶以来认知科学、生物基因科学以及现代物理学中的不确定性理论、非平衡系统热力学和耗散结构理论等自然科学理论的革命性进展,为一门新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方法论以及分析工具。演进经济学由此出现和成熟。
沿着Schumpeter(1912)开辟的研究方向,15近几年来演进经济学在技术创新、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以及制度变迁等领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颇有影响的学术成果。相比主流经济学,演进经济学还缺乏精致和清晰的数学推演以及严整的理论体系,但我们同样可以归纳出其独具一格的研究范式。
演进经济学的内核可概括为:社会经济本质上是一个动态非均衡的演进状态。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层含义:(1)时间不可逆。演进作为一种过程首先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而流逝的时间本质上是不可逆的,是单向的,是无法重复与试验的。时间不可逆决定了经济系统演进的路径依赖特征;(2)非最优与多样性。在各种高度不确定的随机因素扰动下,经济演进过程是非均衡状态,演进过程无法实现最优解。另外,路径依赖以及随机因素扰动决定了系统中个体之间的期望、偏好、能力、知识存量和认知模式等都将存在不可避免的差别,从而出现个体行为的多样性;(3)群体协同演进(coevolution)。生物学新的研究发展表明,施加选择压力并被生物所适应的“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概念,既包括变化着的非生命方面,也包括变化着的生命方面。生物个体及与之相互作用的所有生物都是其环境的一部分,相互作用的生物之间“协同演进”并彼此适应而非“生存竞争”,是生物世界的普遍现象。经济学家对演进概念的理解是有分歧的,但生态系统协同演进观是生物学类比的演进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命题。
与内核相对应,演进经济学的保护带包括:不确定性、有限理性、信息不完备且非对称分布。这里的不确定性是Knight意义上的不确定性,才有了非均衡的演进状态的持续存在;这里的有限理性意味着对最优解的否定,意味着多样化世界的本貌;这里的信息不完备与非对称分布表明了个体的异质性以及信息(知识)分布的差异性,意味着经济个体获利机会的不同。
演进范式的内核和保护带,决定了演进经济学对知识的应有关注及强大的经济解释功能。实际上,演进经济学的最初发展是寓于Schumpeter(1912)的创新理论之中的,演进经济学的成熟是与创新(本质上指的是知识创新)理论的发展交织在一起的。新古典范式中被忽略或被内在排斥的关于知识的一些重要命题和原理,如知识创新、知识演进等问题在演进范式中得到了充分阐释。
(二)演进经济学对知识性质的深化理解
遵循演进范式,经济学家们对知识问题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首先是对知识性质的深化理解。
1. 知识创新的高度不确定性与系统性。知识要素的复杂性、知识配置的特殊性以及知识作用于经济的多层次性,决定了知识创新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不确定性的经济世界中,这个特殊性主要表现为知识创新的高度不确定性。在Schumpeter看来,这种不确定性就是Knight意义上的不确定性。16与Knight意义上的不确定性世界直接对应的必然是认知主体的知识创新的不确定性。知识是主体对外在世界的认知和主观反映,知识创新是知识主体对不断演进、变迁的自然界和社会经济机体的认识深化。
知识创新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知识创新的系统性。不确定的知识创新属性隐含着高风险性和高成本。知识创新的持续、顺利推进需要一种能够有效规避风险的分摊机制,有效降低交易成本的契约安排。这样,就需要社会经济体系中的各个要素、各相关经济主体、各契约组织之间的有机协调、配套以及紧密合作,充分发挥系统效应。由此,才有了Freeman(1987)、Lundavall(1992)、Nelson(1993)等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的形成。同时,创新知识的应用、传播、扩散与检验也必须依托于一个相对完善的经济体系。总之,知识创新本身就是一个系统,也即知识创新具有系统性,而且,知识创新的系统性与知识创新的不确定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 知识的不可逆性。这里所谓的知识的不可逆,是指知识所有者对某种特定知识的学习、获取、体验、应用必须在而且只能在某种特定的时空状态下进行,不同的时空状态(这里所说的不同时空状态是种区间意义上的时空,是可鲜明地予以辨认和区分的)决定着不同的知识积累与知识存量,也决定着不同知识应用的不同效果。换句话说,知识的不可逆性是指知识积累和知识应用的实验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是产生于知识主体对知识体验的时空性。这既包括同一知识主体在不同时空中形成的知识的异质性,又包括不同知识主体之间的异质性。
知识的不可逆性表明了企业知识的异质性。不同的企业知识,依托于不同的知识所有者以及不同的契约组织载体身上,具有实验意义上的时空性,也就是不可逆性,由此形成了企业的异质性。企业之间知识的异质性框定了不同企业相应的竞争行为以及战略取向,进而决定了企业之间长期存在着的竞争优势以及利润获取上的差别(刘刚,2002:第66页)。正是因为知识的不可逆性,Nelson & Winter(1982)、Penrose(1959)、Prahalad & Hamel(1990)等才把企业知识和能力的积累看作是企业竞争行为的基础以及利润的来源,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各自的经济理论研究。
3. 知识的难言性。因为语言的抽象性和局限性,知识具有难言性。任何知识都含有无法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的成分,我们可以明晰说明的知识仅仅是人的知识当中可用语言交流的那部分,还有很大一部分知识是难言的,这种难言的知识也称为隐性知识(Polanyi,1962)。研究知识难言性的重要意义在于:(1)个体或组织的隐性知识是一种高度专用性的、难以转移的且难以模仿和替代的非竞争性要素,这意味着经济个体和组织具有是异质性;(2)知识的很大一部分是难言的,如何把隐性知识转化为可以表述的、规范的显性知识而加以利用就显得相当重要;(3)隐性知识是难以直接通过市场交易来进行计量定价的,需要一种特别的定价机制。
(三)演进经济学关于知识创新机制的研究
对知识性质的上述判断、理解与解释,为经济学家们研究知识演进问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演进经济学家眼里,知识演进机制就是知识创新机制,而关于“怎么做的知识”的技术的创新与知识的创新二者并无本质上的差异。演进经济学家们关于知识创新机制的研究主要是围绕技术创新来展开的。在现有的文献中,有关技术创新、知识创新机制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创新的动力源研究。Schumpeter(1912)是最早研究知识创新动力源的经济学家, 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他认为,不论是在经济组织外部,还是在企业实验室中产生的科学技术,都是创新的源头,进而提出了“科技推动说”。 Schmookler(1966)对此提出了异议。他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创新与其他经济活动一样,也是一种追求利润的经济行为,要受市场需求的引导和制约。换言之,在刺激科技创新方面,需求比科技进步更重要,由此形成了“需求拉动说”。Mowery & Rosenberg(1979)则指出,供给和需求都是创新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只是在不同产业中以及在创新的不同阶段上,二者的重要性可能会有所区别,但是,无论如何,技术和市场都是创新成功的基本因素。对于创新而言,科技推动与需求拉动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补充、交互作用、缺一不可,这就是创新的“双因素说”。
2. 创新的契约载体研究。Marshall(1890)指出,知识是生产中最有力的发动机,而组织则有助于知识的形成。Penrose(1959)则直接把企业的本质理解为在知识积累过程中不断扩展其生产领域的机制,也即“企业是知识创新体”。在Penrose看来,企业新知识的积累,就是以某种特定方式,把关联的和正式的知识转化为非正式程序化的富有针对性的隐性知识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就逐渐形成了程序化的决策机制,从而有利于企业管理者才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企业的健康成长。在Penrose的基础上,Nonaka(1994)构建了一个企业内部知识创造螺旋的动态模型,在该模型中,企业知识创新与知识积累过程被具体描述为四个知识转化模式,即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显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组合以及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等,这四个模式互为一体、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企业组织知识创新与积累的机制。
知识拥有状况框定了企业知识创新与积累的几率,进而决定了企业的成长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企业能力理论把企业内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积累看作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17其中,对企业的竞争优势起关键作用的知识和能力被Prahalad & Hamel(1990)称为核心能力,企业正是通过其特有的核心能力的积累及由此所决定的竞争行为或战略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的。Nelson & Winter(1982)的企业演进理论推动了这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在企业演进过程中形成的生产性知识和能力表现为组织“惯例”,惯例框定了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行动方式,决定了企业的竞争策略及其后果。同企业的核心能力一样,表现为惯例的知识也是高度隐性、难以模仿和替代的。Nelson & Winter同时指出,惯例象生物进化理论中的基因,虽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惯例也要相应地作出调整,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惯例才具有生命力。
另外,Teece、Pisano and Shuen(1990)的动态能力理论则从演进的视点具体分析了企业核心能力的更新等组织发展问题,这引起人们关于如何运用已有知识去开发新知识问题的研究。近年来兴起的组织学习理论就是对此的发展和深化。组织学习理论的基本命题是:(1)企业知识创新的方向并不是随机的;(2)企业内部学习的功能在于实现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顺利互动转化,这与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密切相关;(3)对于风险和不确定性都很高的创新技术而言,企业的外部学习也是至关重要、不可缺少的;(4)当代市场经济中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以经济网络为运营平台的。
3. 创新的生态系统研究。考察创新理论发展史,20世纪60~70年代,关于创新过程,大多数学者认为:(1)创新的过程遵循发明—开发—设计—中试—生产—销售这样一种线性的过程,研究与开发、生产与销售之间以及与创新相关联的各类组织之间的信息流动是单向的,不是一种互动循环;(2)整个创新过程都是在企业内部进行的,企业是唯一的创新主体;(3)创新与扩散过程是可以明确加以区分的。随着创新研究的不断深入,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Nelson and Winter(1982)较早认识到,创新过程的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创新不是一种由发明到扩散的简单线性模式,创新能力也不是仅限于企业组织。1987年Freeman提出了国家创新系统概念,后经Lundvall(1992)、Nelson(1993)等人的努力发展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创新是一种交互的学习过程,是不同主体和组织相互作用的产物;创新主体是一个系统,是企业、科研机构、教育部门、中介服务机构、供应商和客户等所组成的复合体,企业创新离不开其他经济主体的协作;创新活动是一种动态的、相互反馈的非线性过程;创新是一种连续性的过程,创新与扩散是交织在一起的,扩散过程存在增量创新,而创新过程本身就是新思想、新观念的扩散。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研究了创新的生态系统性,但并没有进一步研究生态系统的形成和创新优势的机理问题。这则是当前颇为盛行的集群理论研究所关注的重点。Saxenian(1994)、钱颖一(1999)、Chong-Moon Lee、William F. Miller 、Marguerite Gong Hancock & Henery S. Rowen(2000)等学者认为,知识创新是一个生态系统,成功的创新需要一系列的环境条件。硅谷作为创新与创业精神的栖息地,是由多种要素共同构成的,如大学、研究机构与产业界的互动、不断促进创新的风险投资机构、鼓励创业的氛围、流动的高质量劳动力等。这些要素之间构成了某种复杂的、动态的、相互依存的演进关系。Williamson(1975)、Dunning(1997)、Porter(1998)、Bresson(1999)等认为,产业集聚所形成的知识外溢与信息共享机制、降低交易费用的机制、互补性机制以及竞争机制等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又增强了整个集群的竞争优势,由此形成了企业与集群网络共进的产业经济发展格局。
综上所述,遵循演进经济学范式,人们对知识性质以及知识创新有了更为透底的认识,知识的经济学研究由此跨入了一个新阶段。
六、知识经济学范式:一个结论
经济学家们对于知识的研究是依托于严谨的经济学范式之中的,同时也是随着经济学范式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深化的。上文我们是以范式演进的角度来梳理既有的关于知识的经济学研究文献的,从中,我们可以形成一个极有意义的经济学范畴——知识范式。
之所以能够形成和提出知识范式范畴,理由有三:
第一,知识的经济学研究的进展是极其鲜明地附着于、渗透于、深化于经济学范式的演进之中的。从古典经济学范式到当前的演进经济学范式,都在不同的角度、层面与视点注入了关于知识以及知识经济分析的理论传统与纲领启迪。知识的经济学分析需要对现有的经济学范式进行高度综合与概括。综合出创新,概括出新意,知识范式的提出,其要义即在此。
第二,从本质上讲,知识范式是从属于演进范式的,但又是可以从中相对独立出来的。一般地讲,演进范式可以解释一切经济行为以及经济行为所依附的经济运行机制动态变化的根本内涵与本质特征,它所关注的对象与要解决的问题是高层面的,同时又是具有高度抽象意义的。鉴于知识作为当代经济运行的一个极为突出的生产要素的身份,有必要对知识配置、知识创新及其相应的运行机制等问题给予特别的关注和青睐。这方面的深入研究,需要一个独立的范式。
第三,总体而言,经济学家们对知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知识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还不成熟,还大有探索的空间。提出知识范式范畴显然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与理论生命力。
笔者认为,知识范式的保护带是古典范式保护带以及演进范式保护带的自然延伸。具体包括:生产方式变迁的内生性、Knight意义上的不确定性、有限理性与信息不完备性。
与保护带相适应,知识范式的内核可概括为:关于知识配置的经济耗散系统。这包括如下两层含义:(1)它是一个经济系统。一方面,知识分工以及知识本身的性质决定了知识要素配置是一个系统的范畴;另一方面,在各类生产要素中,只有知识才是一种附着在劳动者身上的,最为真实、最为内在的要素,而劳动者又是经济运行系统各个层面的全方位的参与者。因此,知识配置系统与经济运行系统是相互嵌套在一起的,知识要素是根植于经济运行系统的基本因子,渗透在经济运行的所有层面。研究知识配置,就必须研究经济系统的各个层面;(2)这个经济系统是个耗散结构。18经济耗散系统指的是在开放的、非均衡的条件下,通过非线性机制、正反馈机制和有规律性地波动涨落而最终形成的一种自组织和自适应系统。耗散结构的意思表明,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在远离均衡态的非线性区内,一个非常小的随机扰动或涨落就会通过以上机制的作用而放大发展为一个整体宏观的巨大涨落,使系统进入不稳定状态,达到一定阀值后又通过自组织再上升到一个新的有序状态,形成一种充满活力的、螺旋上升的有序结构。我们认为,经济耗散系统深邃地揭示了知识配置的内在属性,也是对知识本质的准确概括。
近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史表明,一种经济理论是否完美与慎密,取决于该经济理论的研究范式。一个规范、成熟、严谨的研究范式具有强大的经济解释功能与广阔的理论拓展空间。某种既定的范式(尤其是其内核)在一段时间内往往是确定的,甚至是刚性的,但建立在此范式基础上的某个经济理论却具有相当的弹性与柔韧性,可以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拓伸。同样道理,知识范式的提出,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学术界对知识的经济学研究已经有一定的理论积累,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为我们对以知识为对象的经济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规范的讨论框架。我们可以基于这样的知识范式,循着前人的研究成果,直面当代知识经济社会的新势态、新景象,作出更新、更广、更深的知识理论的开拓。这当中,笔者认为,如何全面透析知识范式的保护带,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与特征,从知识及其知识配置的内在运行机理等层面来认识和把握当代社会再生产方式,以及如何深刻领会知识范式内核,准确剖析知识利用、传递、学习与创新等问题,具有广阔的探索空间。而现有的文献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显然还不够深入、不够系统、不够全面,尤其是在关于知识配置的经济契约制度分析方面,现有的研究还相当薄弱,这当中大有可为之处。作个大胆的假设,笔者甚至认为,把关注的目光与重心聚焦于此,或许会成为知识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甚至可能引发一场关于知识经济学的革命。
参考文献
Alchian, A., 1950, “Uncertainty,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heor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58, 211-221.
Arrow, K. J., 1962, “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9, 155-173.
Becker, G. S., 1964, Human Capital: 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Division of Labor, Coordination Cost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Becker, G. S., and Murphy, K. M., 1992, “The Division of Labor, Coordination Costs, and Knowledg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7(4), 1137-1160.
Coase, R. H., 1937, “The Nature of the Firm”, Economica, 4, 386-405.
Coase, R. H., 1972, “Durability and Monopoly”,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5(1), 143-149.
Debreu, G., 1972, Theory of Valu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Drucker,P. F., 1971, The Age of Discontinuity: Guidelines to our Changing Society, London:PAN Books LTD..
Edgeworth, F., 1881, Mathematical Psychics, London: Kegan Paul.
Ellison, G. and Fudenberg, D., 1993, “Rules of Thumb for Social Learning”,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1,612-643.
Hayek, F.A., 1937, “Economics and Knowledge”, Economica, 4, 33-54.
Hayek, F.A., 1945, “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35, 519-530.
Hayek, F. A., 1952, The Sensory Order,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night, J., 1996,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Conflict,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reps, D., 1990, A Course in Microeconomic Theor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Lucas, R. E., 1988,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22, 3-42.
Marshall, A., 1920, Principle of Economics,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Milgrom, P. and Roberts, J., 1991, “Adaptive and Sophisticated Learning in Normal Form Games”,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3,82-100.
North, D., 1990, Institution, Institution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Raghuram G. Rajian and Luigi Zingales, 1998, “Power in a Theory of the Firm.”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08, 387-432.
Romer, P. M., 1986, “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4, 1002-1037.
Simon, H. A., 1957, “A Behavior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69, 99-118.
Williamson, O. E., 1975, Market and Hierarchies: Analysis and Antitrust Implications, A Study in the Economics of Internal Organiza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Williamson, O. E., 1985,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Firms, Markets, Relation Contracting, New York: Free Press.
哈罗德•德姆塞茨,1988:《所有权、控制与企业》,中译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雷家骕、冯婉玲,2001:《知识经济学导论》,清华大学出版社。
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1999:《信息规则:网络经济的策略指导》,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马克思,1876:《资本论》,中译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托马斯•库恩,1962:《科学革命的结构》,中译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西奥多•W•舒尔茨,1971:《人力资本投资》,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亚当•斯密,1776:《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杨小凯、张永生,2000:《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伊姆雷•拉卡托斯,1978:《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瓦尔拉斯,1874:《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汪丁丁,1997:《知识沿时间和空间的互补性以及相关的经济学》,《经济研究》第6期。
汪丁丁,2002:《知识表达、知识互补性、知识产权均衡》,《经济研究》第10期。
连建辉、赵林、钟惠波,2002:《当代创业企业的经济性质——当代科技创新劳动的市场性综合定价机制》,《中国工业经济》第10期。
关于期货的一次精彩的网上对话
关于期货的一次精彩的网上对话暴仓天使:
我内心深处的小小感触
在期货市场也算一年多了吧,一路走来,好像除了赔钱,什么都没有得到。真的有些想哭,可是市场不会相信眼泪的。现在的我越来越想认清自己,越来越觉得我要反醒自己,,,去年入道赔了一些,在网上认识了做期货的朋友,朋友说我太可怜了,要帮我做,我带有希望的交给了他,刚开始赚了几天,后来就开始赔了,看着钱越来越少,我心里着急,总是有信心的对我说,没事的,包在我身上,可是看着钱越来越少心里痛心,算了,还是自己做吧,赔钱谁了来承担只有自己承担,少的钱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后来又遇到一个自称是自己昨短线高手人,说自己做了十多年了如何如何,结果每一天都没有做对的,说都是因为自己压力太大了。就这样我停了一些时间,可是我发现我离不开市场,除了期货自己还能做什么,好像都无趣,我又开始做了起来,钱在自己的操作中来来回回,过年后的那一波大行情只抓到200点,可是后来好像没有什么成绩,钱赚了一点又赔进去一点,就这样打转,有人说短线好,不承担过夜风险,有人说长线好,赚的钱多,又轻松,,,,唉,好像我做什么都不会赚钱似的,一个朋友好像很爱做长线趋势似的,他帮我做了油,两天到了100点,可是并没有出来,单子从100点回到了只有20点了,我心里着急呀,问他为什么不出,他说我们和庄家的成本一样,庄家不会这么轻意出来的。行情过了两天又回上去了,赚了100点出来了,心里很开心,,,,好久没有赚过钱了,,,谁知道刚刚出来,就多了粕进去,那天在高兴中度过了一天,晚上开盘了,哇跌了15点了,朋友安慰我说怕什么,才开盘,一会19点,一会20多点,一会30多点,,,,,,,没有想到竟然跌了50点了,跌停,,,,好多朋友说入道两年还没有见过外盘跌停的现像呢!看着跌停,脑子一片空白,我感受觉自己真的好像从天堂到了地狱似的,又想哭,又想笑。真害怕自己赶上三个跌停,那样我就死悄悄了,如果一个跌停也就无所谓了,顶多油赚的赔进去了,星期二跌停了,星期三没有接着往下跌,反而往上走了下,星期四上午往上走了,觉得自己的单子有希望了,可是到了下午价格不停的下滑,,我很害怕,结果砍了出来,晚上外盘跌了,觉得自己砍的是对的,可是星期五内盘没有跌,最后涨了许多,今天早上起来,看着外盘又涨了许多,心里有些后悔,如果我不砍,可能就会慢慢的到我的成本,,,如果我听朋友的话不出,也许还会赚,如果,,,,也许,,,如果,,,也许,,,给了自己太多的幻想,,我知道我这样想是不对的,。。明天事什么谁会知道,也许我根本就不懂的分析吧!在网上也碰到是什么什么高手的人,好像他们也是,不是今天赔就是明天赚的吧,也许是自己跟不上别人的思维吧!看着走过的行情均线和价一目了然,说要是这个时候进拿上一些时间不就赚大了吗,哈哈哈,可是当时看到价格跳动时就不这么想了,当时的价格跳动时,我们的心和思维还有人性都在跟着跳动,决定往往就在人性脆弱的一瞬间产生。
我要深刻的检讨自己,我承认我的性格是有一定的问题,我很暴燥,也许我对一些事情很偏激,朋友们说我心态很不好,不太适合做期货,期货市场里到处是做期货的人,适合做期货的到底有几个,能赚钱的就适合吗?可是真正赚钱的有几个?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不想放弃,也许是性格要强,我就不相信自己做不好,也许我真的没有这个天赋,总是幻想自己能在这个市场里如何如何,总是幻想自己总有一天会像巴菲特,索罗斯,,,,为了期货,也多多少少的付出了一些,相比别人可能差远了,做了期货每天有了一双熊猫眼,天天都到早上3点才睡,也不爱打扮了,甚至衣服都不舍得买,朋友叫着一起出去玩,都不知道说什么,常常喜欢呆在家里,人长大了,家人开始着急你找异性朋友了,自己却一点也不着急,甚至有些觉得多余,觉得那是压力。我现在有些时间的压力,在这个市场有所成绩真的有些难,时间却在每天的几个小时间悄悄的度过了,人长大了,总是要面对一些生活上的问题,不只要对自己负责,而且要对家人有一种责任,有时好想抱着妈妈说我累了,想哭。。。可是很内疚,不想对家人说什么,,,我想做一个强人,不想苟且偷生。不知道我的期货梦,会不会走到底????????清醒了,再沉睡下去,青春都没有了,,,,,不想轻言放弃,,,,,
请前辈们多多指教!!!
syz1236:
先去做半年的模拟盘去吧,直到模拟盘能持续稳定的获利,再只做1手的实盘,1手1手的做,资金管理是关键,很多人在他们的交易模式成熟前就死掉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实践重于一切.
Suiyue:
了解市场,制定一套要有适合你的交易系统;
了解自己,坚持无条件的执行自己制定的交易系统。
短线不适合你。
享受曲线美:
控制亏损——我记得华尔街相当年有个人一开始不断亏损,但他的上司要求他每天亏损不能超过500之后,他开始赢利了。
Ontheroad:
一年了
如果你每次犯的同样的错误建议可以退出
否则就要不断反省自己
前尘隔海:
感慨也不发了,就事论事吧。
期货界有许多似是而非的理论,看上去很对,实际无意义。
譬如你文中提到的做豆粕的例子,
你信不信,下次你再碰到,你还是不会做!
几乎所有的新手在总结此类错误时,
都认为是自己的心态不好!
其实不是的。
做期货到最后也就两点:一个是会看,一个是会做。
随便翻开一张图表,随便选择一个周期(分钟、天、周),
今天是周六没有交易,那么周5就算现在,
你应该5分钟内说出,现在市场处在什么位置!
是涨势中?跌势中?盘整中?
这叫会看。
然后,你现在持仓的方向是否和行情走向一致?
如果不一致?
那么为何没止损?(这叫侥幸)
为何空仓?(这叫恐惧)
为何头部现身而没走?(这叫贪婪)
说这些,想告诉你心态问题是肤浅的总结,
问题的背后要么是你不会看,看盘功力不到,
要么你会看,但执行力不足,
为何你执行力不足?
是因为还没形成系统化的交易风格(不是电脑程序系统交易,我鄙视那个东西),
为何没能形成系统化的交易风格?
因为你懒惰,
不爱做统计分析,只做个案分析。
还有一点认识上的问题,那就是期货操作中的正确是概率统计上的正确,
而非物理学上精确的正确。
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点位,
你做了一笔操作,结果亏了钱,
不要个案分析的就认为你真的就错了,
结果轻易就否定自己,
只要统计意义上是对的就是对的,
这就是老期货总结的错误(亏钱)是交易的一部分。
总结:
1、何谓做头?何谓做底?何谓涨势?何谓跌势?何谓振荡整理?何谓横向整理?
能果断地回答并且从图表中进行指认,关键是指认行情当下的位置,算是基本会看。
我私下认为你还不会看,可能你不同意。
整个炒客论坛上会看的也没多少,但自以为自己会看的多。
2、会做包括资金管理、止损设置、止盈设置、执行力。
你能不能把资金管理的意义与原理讲给朋友听?
能不能回答如果不资金管理的统计学后果?
对于止损、止盈,你能不能讲出一翻统计学上的道理?
如果不能,说明你还不理解。
3、强烈建议你先模拟作单,等赚了钱再实盘。
如果不服气,给你个案例。
当年just555出道时,10万亏得还剩下5千,
不做只看3个月,天天学习总结,
感觉行了,再压抑自己1个周,方有后来的大成。
祝你成功。
期货新人:
减少交易次数,只有行情沿着自己预期的方向走时才逐步加仓和持有,如果行情背离了预期则果断平仓,做期货必须要冷酷。弄清每个品种现在所处的阶段:是趋势阶段还是震荡阶段。如是震荡阶段,注意抓住一个中短期波段的转势,大众的心理对中短期波段顶和底的判断有重要的作用,如近期某品种出现了一段上升行情,人们情绪高涨,论坛喊多做多之人占了绝大多数时(当然有一些做空的人也会喊多,你要自己鉴别),你就要警惕短期转势就快要到了,至于具体做空时机,要结合外部因素,盘面和未平仓合约和成交量来分析。举个小例子豆507 5月31日由于昨夜外盘大幅走高而高开成交量大幅增加而未平仓合约却未增加多少,而收盘却下跌的行情要勇敢做空。为什么呢?由于昨夜美盘大涨,人们今日做多情绪高涨,记得当时论坛也是一片做多之声,成交量大幅增加而未平仓合约未增加说明主力的多单被散户替换了。下跌也就自然了。外盘看看结果就行了,没必要一直盯着,搞得自己身心疲惫,以上是一个期货新人浅薄的想法,希望能对你有一点帮助。
天池老妖:
中毒太深,迷失自我.
出来吧,至少能清醒些.
期货不是那么好赚钱的.曾经有近千个人参加我们公司的模拟交易.能持续盈利的不足5人.你认为你能成为那5个人中的一位吗?
不仅交易要止损,人生更要止损!
瞎胡搞:
其实很简单
只要不想一夜暴富
那就简单了
不过不想一夜暴富的人能有多少呢
期货本来就是个微利行业
不是暴利行业的
呵呵
瞎胡搞:
我们统计了十多年的数据
假设基金是按照1/3开仓量来计算
这十几年来
经历了经济的荣衰循环
大致也可以算是个平均收益了
基金的总体年收益率也就在16%左右
呵呵
瞎胡搞:如果还是想暴利
那还是转转行好了
当然能够获得暴利的机会也是不多的
还是需要你自己去削尖脑袋想问题找机会
如果就是想啥事不干
天上突然掉个金元宝砸你头上
那俺估计是啥也干不成滴了
不管是做期货还是做什么
呵呵
水泊梁山:
我做了快5年了,总算帐还是亏损.我的感触是:
1,必须有自己的办法(有人称交易系统),这个办法只要坚持.肯定赢多输少.
2.资金管理.每次下单必须和自己的办法中所蕴含的风险结合.
3心态.为什么第三位才说心态呢?并不是说心态不关键,而是心态是建立在
正确的办法和资金管理之上的.你的心态在好,老是不盈利.还混什么啊.
在这个市场里.什么鸟都有,什么时候都有人赚钱.什么时候都有人亏钱.有人做多 ,有人做空.
你所要做的是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保持一颗平常心.
慢慢来.肯定会成功的.做期货我感觉和出家当和尚差不多.当达到忘我,无我的境界.距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山姆大叔:
刚开始进入期货时,牢记的两个字就是止损。后来就加上了资金管理。但其实什么是资金管理,当时理解的并不深。
由于股票做了很久,技术分析有点功底,加上开始的严格止损,所以,做了2个多月,结果没赔没赚。于是,自己的单子就大了起来。认为只要做到了严格止损,加上又是日内操作,就可以加仓操作了。但仍给自己一个极限,就是不超过60%的仓位。但是,问题很快就出现了。原先由于是轻仓,所以止损可以做的很坚决,赔的不多么。可换了重仓,止损就做的不严密了。经常是赚了几个点就跑,跌了几个点还想看看。结果不小心就跌了几十点了。所以,亏损开始加大。资金最低的时候,已经跌去了40%了。这次觉得很危险了。于是赶紧刹车,强行命令自己停止操作1周。开始作模拟盘。但是,模拟盘我劝你还是没必要去作的。因为,它跟你实际的操作大相径庭啊。。。。。用说模拟盘的成交让你不放心——实盘不可能成交的,模拟盘就可以成交。最关键的是模拟盘的心态跟实盘是无法比拟的!!!我做了两周的模拟盘,你猜结果如何?竟然轻松盈利20%还多!!于是自己就把先前实盘中的亏损归咎于运气不好,止损不严等等。。。又重新回到了实盘操作中。。。。。由于开始的谨慎,加上春节后的一波不小的行情,使自己的资金很快得以恢复。当资金就要翻红的时候,又一次致命的打击接踵而来。原因是没有及时止损。可是我们总不能频繁的止损来面对交易吧。。这时心理非常迷茫,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个行业,甚至怀疑每次的盘中出现的信号。总不能买进,跌了,止损。然后卖出,涨了,止损吧。。这种怪圈就像足球场上的越位,次数多了,你就不敢进攻了。突然有一天脑子里出现了一个顿悟,不敢止损或没及时止损不就是因为仓位太重了么?因为我看行情还是很准的,经常准到当天的最高最低点都是我的买卖进出点。可还是摆脱不了亏损,看来问题还是出现在资金管理上了。这期间看了很多的书,究竟哪一本最有用我也说不准,并且每个人需要的也大不相同。但之所以我开始对你说得要仔细读读那两位的帖子,就是因为他们说得的确是击中了你的死穴!!瞎斑竹说得是心理方面的,作期货绝不能有一夜暴富的想法!你说,这我可没有。但如果你真的没有就不会重仓操作了。对吧?前尘隔海说得是操作方面的问题。你首先要问问自己是否真的能够看懂行情!!这点很重要。根据行情再来制定你的操作计划就会变得知己知彼了。同时也对自己和自己的操作信心百倍。而不至于无从下手了。看懂行情其实也不是很难,我就采用了一根均线加一个指标的操作系统。均线用来确定期价目前的势态——上涨还是下跌或盘整,而指标就是用来选择进出时机。但你一定要切记,用什么指标进入,就要用什么指标出来。不要“见异思迁”哦。。。呵呵。好,最后我在说说资金管理。知道了自己的重仓顽症,就改过自新好了。于是我采用了每次1手的做法。如果你的精力充沛,你可以同时关注2-3个品种,同样也是只作一手。当然这是你首先要步入正轨之后才可以考虑的!!但我必须提醒你的是,有朋友建议你去做模拟,我觉得作模拟是在你对技术分析还没有掌握的时候才适合作。如果你已经可以看懂盘子——真的看懂的话,作模拟盘就毫无用处了。我自己就是个例子,作模拟期货2周赚了20%还多,作外汇期货,10天赚了30%。不信?我有帐单的,并且那个期货模拟帐号现在已经140%的盈利啦。10万到了24万了!可是我的实盘帐户目前还是亏损。我之所以写了这些罗嗦的东西,就是告诉你,如果你真的不想放弃,那么对症下药是目前最重要的了。看看你的问题出在哪里?然后一点点去改正。青泽告诉期货新手的一个经验就是轻仓并适当放宽止损,我觉得非常中肯。自从我轻仓并放宽止损后,我再也不必为频繁的止损而煞费苦心了!但是你止损的价位必须十分清晰,并在盘上标出明确的止损价位。到了价位必须止损就是考验你的执行力的时候了。这得有个过程,不会一蹴而就的。。。。呵呵,就说这些吧,也许这些对你没什么用,其实,即使不在这里回帖,我也计划抽空写出来,给比我还新的新手,和那些目前还没有走出沼泽的朋友一点启发。。。哦,对了。说了这么多,还忘了说说我的资金情况。自从我两周前的有所顿悟,我的资金在我1手1手的呵护下,已经增长了10%了(针对我原始资金算的,如果是以最低资金算起的话,就有25%了)。区区的10%对我曾经1天赚15-35%来说并非可以炫耀,但我找了操盘的信心——这太重要了,我再也不眼馋原先的一天赚35%的经历了,因为那不是稳定的回报。真正的高手就是使自己的资金曲线稳步上升!!!最后,祝有志者事竟成吧!!哦。还有,我准备参加职业大豆的实盘裸奔,此举目的就是为了锤炼一下自己的心态,做一个成功的交易者。。
山姆大叔:对,心态很重要,我觉得比一切都重要。急功近利会导致重仓。所以,我给你开一付药方就是——轻仓加适当止损。
安全战略
安全战略期货市场是“冒险家的乐园”,期货投资可谓是“勇敢者的游戏”。然而,经验告诉我们:在投资中能够有所成就的人不多,大约不到5%。那么,是什么阻挡了许多优秀的投资者踏入成功之门呢?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未能将安全意识贯穿于投资过程的各个环节。
所谓的安全战略,就是研究如何使投资立于不败之地。在安全问题上,我们不但需要在风险产生之时的一般意义的防守,更需要在风险尚未发生之时的积极主动性防范。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和具备对风险的预测和感知能力,以及最为重要的控制能力。
安全战略的目的:为投资保驾护航,驶向正途、到达彼岸。
就期货投资运作的整个过程而言,安全战略所涉及的问题应涵盖三方面内容:⑴交易之前---投资方案拟定时的安全防御,⑵交易之中---投资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安全与防守,⑶退出交易---如何安全主动地离开市场。
就安全问题,我们必须树立这样一种思想:客观市场是第一位的,主观判断是第二位的,评判决策与交易是否正确的标准是市场的现实表现;同时,市场是完美的、客观的,而人的认识却是有限、片面和具有主观性的。可见,客观事实与主观认知之间总是存在着差距,也就决定了投资者出错的必然性和经常性。
因此,我们必须承认和正视以下事实的存在:
⑴市场存在我们所不知或是无法认知的事情;
⑵存在潜藏而未完全显露的因素,或是突发性事件;
⑶我们对正在发生的事件所产生的影响估计不足;
⑷对事物的理解和市场的反应做出了相反判断;
⑸市场本身因过度扭曲所蕴藏着的反向动能;
⑹因人为操纵导致市场价格的异常表现。
一、交易之前 `
1、休息与等待
休息与等待是一种积极的防御状态。许多投资者并不了解其内在的意义:什么也不做的防守成本是所有安全措施中最低的。我们之所以无所作为,是因为:⑴心身休整与交易总结,⑵市场没有大行情、或无法判断行情,⑶行情的演变已进入危险地带,⑷战略计划实施前的时机等待。
资金权益的曲线与价格的波动图形是相似的,资金阶段性增长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件难事,而如何回避权益的大幅回落却不是易事。然而,只有回避资金的回撤,才能实现资本的增值,才能达到资本滚动的复利效果。“不为”也许是最好的方式,这是一种舍弃,是一种顺服与尊重客观市场的表现。可见,学会休息与等待是决定投资能否取胜的重要一环。
我们需要明白:市场是行情变化中的主角,而投资者的表演不过是个不起眼的配角。应当留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给市场,而不是自己忙忙碌碌;应当等待市场给出明确的方向,否则,忙碌的结局只能是虚空一场。
问题的关键是:为什么人们总是忙碌?这是欲望驱使的结果。当人把眼睛盯在金钱而不是市场与自身时,总是会臆想行情的发生,并希望抓住而不愿丧失。我们认为:能够挖掘有投资价值的行情固然很好,但是,能够发觉市场没有行情、或是承认看不懂行情,其意义更加重要。因为只有认识到这点,才会懂得休息与等待的价值。
《孙子兵法》中有句话:“途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之所以不作为,是为着安全起见,为着大的战略计划服务,而不是眼前的小利或是利诱下的盲动。
2、选择市场;
首先,我们需要对市场进行选择,并加以限制。这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市场都适合做投资。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投资者应当远离这样的风险市场:⑴尽管行情巨大,但风险无法控制的市场;⑵人为操纵迹象明显,导致分析困难的市场;⑶持仓小、成交清淡,短期内无法活跃的市场;⑷不受法律保护、制度规则不健全,或是交易所诚信遭受质疑的市场。
风险的防范不仅仅在风险产生之时,更应该在尚未发生之时就将其杜绝。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增加额外的风险负担,使投资者的精力更加集中在价格波动的本身而不是其它。有人会说:不管怎样说,能挣到钱就好。但无数事实证明:不良的投资环境,终究结不出善果;正如气候恶劣的环境,无论如何精于耕作都是枉然。
盲目投资时常走向灾难,限制行为自由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在这里,总结“选择市场”的方针是:涨跌可分析性、风险可控性、交易可操作性,同时市场必须具备诚信、公正与规范。
3、战略评估
正确的行动来自于正确的思想,正确的交易有赖于对市场正确的评判。显然,投资的安全性与市场分析的正确与否有着必然的联系。分析正确率越高,投资盈利的可能性越大;反之,损失将无法避免。在这里,我们倡导树立“要战就一定要胜”的思想,即每战必捷。正如毛泽东在军事上主张“不打无把握之仗”;又如《孙子兵法》通篇所透射出的“全胜思想”。
“全胜”的根基在于很好地把握市场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而行情战略性评估的核心任务正是如此。中国有句俗话:早知三日,富贵千年。可见,作为投资者应当具备洞察力和预见性。当我们对将来的基本面拥有足够的评判依据,那么对市场未来时空的定位就有了宏观的把握,也就成为“从未来走来的人”。这样,对于现今市场往后必要发生的事情有思想与行动的准备。
期货市场的套利方式被大家认为是风险有限的投资模式,而对于单纯性投机被当作是风险极大的投资行为。其实,单纯性投机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也是一种套利行为,这是一种现时与未来的套利。当我们“看到”市场的未来时,这种风险很大的投机方式就转化为“套利”投资,现时与未来的巨大差价才是挣钱的源泉所在。如此,全胜思想的实现将不是一句空话,当交易还没有发生之前,投资者就怀有必胜的信念。
行情评估的任务有:
⑴市场未来演变的趋向和可能的目标时空;
⑵市场当前存在的不利因素及应对措施;
⑶市场当前所处区域的高低和目前的趋势;
⑷是否具备投资的价值,以及风险与收益的评估。
许多人有这样的误区,认为要想获得多大收益就需要冒多大风险;但我们无法否认这样的事实---存在风险度有限而获利空间巨大的战略机遇。这正是行情评估的主要任务,同时我们应当抛开那些风险与收益不相称的任何所谓的机会。
评估不能替代决策,其分析结果能否转化为操作方案,主要看我们对市场的把握程度与做事原则。在这里,我们倡导只做容易做的行情,选些“加减乘除”的小学题目,而将“复杂的高等数学”留在市场。正如兵法所云: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4、等候时机
经过总体评估,当选定某个品种作为战略投资目标时,随后等待时机成熟将是首要的任务。由于期货市场实行的是保证金制度,这使得价格波动看起来较之其他市场剧烈,因而时机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时机的问题尽管是局部和战术性的,但良好的介入区域是进行战略防守和增强持仓信心的有力保障,也是整个投资计划有效实施的重要步骤。
时机的选择应当从安全和易于防守的角度出发,否则投资的动机有意无意间陷入贪婪的境地。所谓易于防守,就是在大方向即便出现错误的前提下,而进场的头寸也能在不亏或是小亏的状态下退出市场。
良好的进场区域尤如军事上的“根据地”,进可攻退可守。那么,如何判定期货交易中的“根据地”呢?这可通过两方面来把握:⑴主要通过技术形态等手段来判定;⑵对市场正反两方面的基本信息加以综合评估。由此,对市场表象特征和矛盾对立双方的评判,来寻求和等待行情时机的成熟,其目的就在于:等候风险度有限而潜藏巨大收益的局面---这才是投资的真正内涵。
在红军时期毛泽东有句名言:“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对于“诱敌深入”,他是这样解释的:这是战略防御中弱军对强军作战的最有效的军事政策。这不是惧怕和逃避,而是一种主动性的防守策略。同样,我们应当承认:任何投资者在市场面前都是弱小的,尤其是在期货杠杆下。所以,时机的把握最好是在行情的反弹和调整之时,并待其真实的趋势显露之初(顺大势的原则);而当行情出现爆发情形时则是加码的好时机。在大方向确定的条件下,越是看起来危险的地方越是安全,而看似安全的地方往往并非安全。
对于时机的把握,在军事上有“敌疲我打”之说,以及“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春秋战国时齐鲁两国的长勺之战。曹刿对战局的解释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其中“三而竭”是战机的关键点,转化为期货语言就是:原有趋势完结后新生趋势形成之初,或是调整后重返原有趋向之时。如此,市场方向的确立使得顺势建立的头寸更加安全和稳固---市场强大的推动力才是真正有力的护卫。
二、交易之中
1、期货操作的总体方针
期货市场的双向交易给投资者以极大的自由,因而有些人希望通过精确的分析来抓住正反两方面的行情。然而,实际上我们所看到的情形是这样的:当他试图拉直波动的曲线时,市场反将其资金“拉直”。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人的能力是有限的,而市场是强大的、在某种意义上是无法测度的。行情分析是决策与操作的基础,但不是所有的、哪怕是正确的分析都能转化为交易行为。为了回避风险和灾难,我们的操作一定要遵循某种安全原则,这就是:顺势而为。
顺势交易有其数学概率的支持。经过研究与实践,我们的结论是:⑴波段式顺势操作的盈面大于75%;⑵以战略投资的角度介入市场,其盈面可达95%;⑶单从技术分析的角度,抓顶和底的概率小于1%。其实,大家可以看看国内证券市场的特有现象就会明白:上涨时大多数人都挣钱,而走熊时参与在其中的人几乎都在赔钱---这是与其交易规则中只许做多的限定有关。
在思想与行为上,战略投资者一定表现为顺应大的趋势,而逆势操作必定是短视与投机的体现。时间对于逆势交易而言意味着消亡和毁灭;其小概率本质决定着这种投资失败的必然性,而不论个人的智慧高低。古人云:大势所趋,非人力所能及也。由此,投资者一定要摒弃逆势而动的任何想法与行为。又如孟子曾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我们应当明白自由只存在真理之中,就如鱼不能离开水。限定行动的自由,才会有金钱的增长。成为天然赢家的必要条件是:做一个顺势交易者,做一个战略投资者!
综合前文,期货操作的总体方针是:宏观顺势、微观逆势。
2、期货交易的生存法则
许多人凭着聪明才智来到期货市场,但带走的是失落与悔恨。促成这样局面的原因是什么?个人的小智慧。人的聪明在市场的面前显得苍白,我们当摆正自己的位置:市场是第一位的,人的主观评判是第二位的;决策和交易是否正确由市场来裁决。由此,认识到自己的有限与市场的博大,才能回避一次次重大损失。
生存法则是什么?第一时间无条件止损,并要始终坚持而不心存侥幸。
保证金杠杆的效应使得价格波动被人为放大,并且合约到期的限制使得持仓不能一直保留。当持仓的方向与市场运动背道而驰时,时间的代价将变得越来越昂贵;在交易不利的情况下,如果不及时采取正确的行动,那么时常会面临这样的情景:⑴投入的保证金刚好被击穿;⑵帐面盈利可能全部丧失;⑶因反趋势全部资本金面临灾难的结局。
由此可见,要想生存就必须学会止损。止损应在交易方案产生之时就当考虑和设置,在交易之中按某种方式全程跟踪和推进。止损的宽窄与个人情况有关,但主要是与市场正常波动的幅度相匹配,有时亦附加一定的时间条件。作为中长线交易者,止损的大小以能够承受日常的价格波动为宜,避免频繁地触动止损,从而保证在决策正确的前提下操作计划能够有效进行。
止损就意味着放弃。放弃的也许是机会,更有可能是灾难。止损出局的好处有三方面:⑴进场时机不当。这在决定出场的当时并不能确认是否犯了方向性错误,但我们必须选择离场。一方面,回避重大错误的可能;另一方面,为再次寻找更安全、更好的入场点提供机会。⑵方向性判断错误。在反趋势情况下,如果没能够及时出场,那么时间与杠杆将对交易构成致命的打击!避免这种情况的唯一办法就是及时止损。⑶走出困顿。如果连续三次被止损出局,那么一定是在某些方面出现问题。这时投资者就当抛开任何行情,强制休息一段时间,避免陷入死路与沼泽。远离市场有助于理清思路、找出问题,否则,幸运将远离而灾祸却接连不断。
看重眼前利益而不愿下决心止损是许多人的通病;然而,投资者如果对未来充满必胜的信念,那么当前的困难将变得微不足道;因为时间会给成功的投资者带来财富。损失是暂时的、必须的,它是成功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暂时地放弃金钱是为了保存资金实力,也是为了将来得到更多、更好的回报。可见,止损是生存之道,是“飞行员的降落伞”,是市场第一性原则的体现。
3、资金管理策略
保证金的调节是期货市场赋予投资者的自由。这种权限的自由选择会带来人性最直接和最充分的暴露---人总是有用足保证金的强烈倾向。期货并非是普通的金融工具,其杠杆效用像似“核金融”。因此,高比例动用保证金会使得投资盈亏产生巨幅波动---既可能出现资金爆炸,亦存在迅速毁灭的可能。这种非常态现象的产生是心魔驱使的结果,这不是投资的正道,其最终结局无一例外被市场所淘汰。有个类比可以说明:小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如果120码的速度算是安全舒适的话,那么每增加10码,其事故出现的概率将会呈现指数上升;当速度达到220码以上,不论驾驶技术如何,事故出现的可能性提升至百分之百。
由此来看,自由并非都是好事。就资金管理而言,自由与安全之间应当有其统计意义上的平衡点。实践经验表明:当资金的利用率达到30%时,对于期货交易而言是最恰当的。尽管投资者技术水平的高低可适度调节这一比例,但30%的利用率是资金管理的基准原则。在实际交易时,应当树立“安全第一、盈利第二”的思想,并做到:⑴总体交易持仓要适当,以心里不担忧为佳;⑵分批次动用资金,降低整体资本金的风险度;⑶如需加码,必须坚持在首批头寸已获利的前提下;⑷设定最大下单额度,杜绝超量的任何念头,如能做10手单不妨下7手,别搞得好像与市场有仇似的;⑸在行情的爆发点位可适度放大单量,但前提是当日收盘有利于持仓。
可以说,资金管理状况是交易者内心世界的集中反映。良好的资金管理有助于投资者与市场维系和谐的关系,有助于交易者水平的充分发挥,有助于交易质量而不是数量的提高。其实,所投入的资金就是一粒种子,并不需要多大的量,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生根、发芽、开花和结出丰硕的果子。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急功近利---总是试图加大保证金量的投入,希望短时期取得优异的战果。这种急于求战求功的浮燥心态,导致危险、恐惧与失败的阴影从未离开其左右,直至被彻底打败。其实,挣钱的奥秘在于时间与平和的心,在于投资者耐心等待与分享趋势的伸展。空间的打开需要时间,时间才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4、期货操作的行动策略外汇,汇市,外币,汇率,炒汇,保证金
在宏观顺势的方针下,我们的任务是将方案构想转化为实际行动。然而,计划还不能等同于行动,从构想到行动之间有质的差别。尽管行动只有两个动作:进场与出场;但却是反映了投资者全部的思想内涵。构想能否进入实施全看市场是否出现预期中的有利环境;而交易过程中的退却则看是否出现不利的格局、或不祥的征兆。
先谈进场方面,就像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市场行情的实际走向并不总是与投资构想相符。当这种情况出现时,计划将暂时搁置,或是被取消。只有当市场趋向与当初设想的一致时,投资计划才能启动。也就是说:为着安全起见,在基本面分析与技术性表现达到统一的状态下,投资交易方可进行。进场一般遵循“迟到”的原则---想象在先、行动在其后,这是为了达到内外皆顺势的目的。这样做的好处有:⑴如果设想没有得到市场的验证,市场仍处于不确定或反向状态,那么构想还只能停留在观察阶段,这时就不能进场交易,否则过早地介入就难免要付出代价;⑵当市场开始显露其真实的趋向时,如果与预想的战略方向一致,那么,在客观与主观相统一的情况下,进场交易的胜算概率就大为提高。正如中国武术所讲究的:先是心到、其后是眼到,最后才是手到。提早进场时常能够取得较好的价格,这对套期保值是好事,但对单纯性投机而言不符合安全与顺势的原则,也违背了投资的目的---挣差价而不是价格。在这里,我们应当树立这样的观念:趋势(差价)是第一位的,价格反而是第二位的。
就退场方面,我们注意到这样的事实:任何反转都是由调整行情演化而开始的,任何深幅调整都会因杠杆效应使得巨大的浮动盈利化为乌有,甚至是惨败。很多人都遭遇过这样的情形:正当我们的口袋装满银两时,正当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而市场表现又有所困惑时,尽管不利的基本面暂时没有显现,甚至表现优秀;然而,危险就在这个时候悄悄降临,梦想演变成残酷的现实。所以,在不利的情况或不祥的预兆出现时,我们都当十分警醒,并考虑部分或是全部离场。问题是怎样预知不利的局面呢?这就需要对市场进行跟踪评估,以确定当前的风险程度。
跟踪评估的侧重点有:⑴市场新出现了哪些有利不利的因素;⑵对市场未来产生重大影响的潜在因素;⑶主导市场趋向的主要矛盾是否有所改变,尤其是质变;⑷市场外在的表现,以及技术指标等,是否预示着趋势有中断或反向的可能;⑸参考历史行情与相关品种走势,找出当前市场价格所处的区域。然后,我们依据评估结果,做出是否继续存留在市场的决定。
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转换,市场行情的演变亦是如此。因此,当主导市场的矛盾其量变累计到一定程度,或出现了部分质变,那么投资者就当考虑退出市场了。出场一般遵循“早退”的原则---提早退出,优于被动性撤出。过度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使得我们容易挑战行情的极限,从而走向贪婪;我们应当留有余地,忽略边际利润趋低的后续行情,从而使投资立于不败之地。
三、退出交易
1、阶段性回避风险
事物的发展总是呈现出波浪式推进、螺旋式上升的格局。同样,市场价格的演变特征有:⑴从表现形式看,价格亦呈现出阶段性潮起潮落,在看似无序的波动中始终存在着有序的趋势演变;⑵从变动状态看,市场总是从一种平衡态的打破过渡到另一新的平衡,这种变化环环相扣、生生不息。因此,其特点可总结为:“阶段性、波动性和趋势性”。
依此,我们在操作策略上应当遵循:战略方向上的持久、与持仓阶段性的战术调整相结合,即:战略持久与战术灵活。前者可不必探讨,后者之所以要进行头寸调整,是因为要回避阶段性风险。当判定市场面临中级调整时,我们既可以保持原有持仓不动,亦可以平掉部分、甚至是全部的持仓。具体说明如下:
⑴如果对行情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并距离设想的目标还远,那么对于调整的来临可以置之不理,并为加码提供了契机。
⑵如果预期调整的幅度较大、或是难以评判,那么部分地暂时地退场将是明智的选择。平仓多少视情而定,可以是50%,亦可以是1/3、或是2/3。如果险情消退,那么通常将已平的仓位补上,并考虑计划内的加码,但前提是易于防守。
⑶趋于危险地带的任何异动都应当警醒。由于趋势性逆转的表现在当初与中级调整相仿,所以投资者应当平掉所有的头寸加以回避。当市场恢复原有的趋势时,可考虑将头寸补回;但如果市场的波动变得模糊、或自我判断出现疑惑,那么就当离开市场。
⑷如果价格已触及到设定的初级止损,那么部分持仓的退出是自然的选择;但如果最后的防线被有效突破,那么全部的头寸都当离场。我们必须承认市场的确存在许多为我们所不知的事情。
2、如何出局
在证券市场上,有句俗话:会卖的是师傅,会买的是徒弟。其实期货投资也是一样:善于出场的人才是高明的,因为只有离场才能实现投资目的。但是,人们往往在潜意识当中总是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进攻、挣钱,从而忽视了防守与退场的重要性。出现这种现象在于:人的眼睛总是盯着金钱,因着心动市场变得多姿多彩,从而流连忘返。欲望的牵动必定带来失败,留恋市场就是一种贪婪;这在行为本质上就是与市场比智慧。
除了被动性止损出局外,任何主动性了结头寸都具有积极防守的意图---看守利润和限制损失。从安全防御的角度出发,离场意味着风险的终结,从而彻底回避了不确定的价格波动。古代兵法说:“三十六计,走为上策”。走是为了安全起见,是为了保存实力,也是为了下次更好的进攻做准备。
在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进场和出场的条件是不对等的。进场的理由必须是充分的、审慎的,有必胜把握的;但是,出场却不同,理由可以是简单的、朦胧的,甚至符合一些必要条件就行。如果试图寻求充足的退场理由,那么交易必将因担搁而陷入困境;这就要求投资者预知风险的来临,并提前做出反应;同时要求拥有舍弃精神,舍弃出场后行情的延续。可以看出:出场的条件是宽泛的,并留给投资者充分的选择度。
实质上投资的过程就是取与舍抉择的过程,而取舍的选择在乎人心。舍得两字是“孪生兄弟”,不舍如何得?而这就是问题的难点。许多人不了解这点,始终想通过研究市场来寻求最佳的出场方法,但至今无人知晓。为什么?因为没有答案。答案不在市场,而在每个人的心里。追求完美就是贪婪的表现,不完美的离场方式才是最完美的,才有生存与发展的可能。
在这里,对于离场的方式给出一些建议:
⑴灵感与直觉。出场有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理由,因为你已经盈利,甚至是大利,尤其是在预期目标已接近的情形下。当灵感与直觉提醒自己该出场时,那么就当出局。也许有人会想:这是什么理由!?有句话叫“适可而止”,但如何界定,只要自己心里满足就行,何必与市场、与他人争高低论水平。然而,如何做到知足常乐?这需要事事怀有感恩与赞美的心。
⑵技术分析。当所设定的技术指标显示出场信号时,尤其是移动平均线呈现反向势头,或是图形形态表现出逆转的可能,那么手中的持仓可以考虑全部退出。技术分析的本质就是市场表象的分析,通过分析现象来预知市场价格。现象是本质的反映,因而恶化的表象暗示着内在矛盾有可能出现了质变,那么继续存留在市场就面临不可预知的风险。技术性表现往往优先于基本面信息的显露,所以,依据技术出场的效果往往不错。在这里,你很可能丢失往后的行情,但重要的是转化了利润,保守和扩大了资本。
⑶周期分析。价格波动有时呈现周期性特征,因而周期分析对于阶段性转折点时常给予很好的提示。当时间指示大波段的转折周期可能来临,尤其在价格走势上已经有所体现,那么选择退场将是安全稳妥的做法。另外,相反理论在退场方面有时能够提供有益的帮助,但它不能去指导进场,因为测量“精度”太差,其判断仍限于主观感觉。
⑷潜在基本面的改变。当主导趋势的基本因素开始出现不利的改变,或是潜藏的反向因素有壮大的趋向;也许此时的市场表现并未出现不利局面,甚至是状况良好;但是投资者应当撤离市场。有一个隐含的事实值得注意:累计盈利每向前推进一步,那么距离潜在的亏损也就近了一步。提早出场所放弃的是不确定条件下的机会,也可能是灾难;但最重要的是赢得了资金与时间。
四、结束语
本文意在建立系统的期货投资安全机制,防止我们迷失于五彩缤纷的世界。它的作用应当是我们思想的明灯、行动的指南。记得哲学家康德曾说: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风险控制意味着约束,并使之成为投资生活的一个部分、一个自然的习惯。财富之路是一条隐匿的道路,正如《圣经》中的一段话:“通向灭亡的门是宽敞的,路是宽阔的,所以走上这条路的人最多。但你们要从窄门进去。因为通往永生的门是窄小的,路是狭隘的,找到他的人很少。”
★“安全边际(空间)”研究
安全边际(空间)被格兰姆视为价值投资的核心概念,在整个价值投资的体系中这一概念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格兰姆曾写到---要为价值投资做最好的诠释,大概只有“安全边际(空间)”这几个字最合适吧!安全边际(空间)的定义非常简单而朴素:实质价值或内在价值与价格的顺差,换一种更通俗的说法---安全边际(空间)就是价值与价格相比被低估的程度或幅度。根据定义只有当价值被低估的时候才存在安全边际(空间)或安全边际(空间)为正(+),当价值与价格相当的时候安全边际(空间)为零,而当价值被高估的时候是不存在安全边际(空间)或安全边际(空间)为负(-)。价值投资者只对价值被低估特别是被严重低估的对象感兴趣。安全边际(空间)不保证能避免损失但能保证获利的机会比损失的机会更多。
我不得不再次遗憾的承认,所谓的安全边际(空间)也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比如仅从定义我们不能确定实质价值或内在价值与价格的顺差达到什么程度才能说安全边际(空间)足够了呢?或者说价值与价格的背离程度或幅度达到什么水平才能断定安全边际(空间)足够了呢?对安全边际(空间)的理解与应用也完全是一个个性化的问题。
在理解与应用价值投资的过程中面临很多难题:比如对实质价值或内在价值的评估就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当然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结论,而且价值与价格一样也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价值与价格都是变量---它们的背离关系只能是一个更复杂的变量!而安全边际(空间)这一概念正好能有效的解决价值投资中的这些难题,特别是在以下三个领域特别有效:
(1) 稳定的证券,比如债款和特别股;
(2) 能够运用这一概念或工具进行比较分析;
(3) 如果公司的股价与其实质价值或内在价值之间的差价足够大,那么安全边际(空间)就能够用来选择股票。
安全边际(空间)较大将使投资者能充分的感觉到对时间变迁的防备,而且能对投资者的误判所造成的损失进行弥补,所谓的投资信心完全来源于较大的安全边际(空间)!比如当以实质价值或内在价值的七折或六折购买一家公司或其股票,但在随后的发展中该公司的价值下跌了10%,投资者起初的购买价格仍然能为他带来适应的报酬率。
那么安全边际(空间)到底多大(比如是七折、六折或五折呢?)才算较大或足够大呢?这完全因投资者的偏好来决定,理论上说安全边际(空间)当然是越大越好,但面临的问题是可能根本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对象,对那些有强烈保守趋向的投资者来说预期的安全边际(空间)较大反而会错失很多投资良机。也许具有可操作的途经是进行比较分析,对价值投资者来说那些具有相对较大安全边际(空间)的对象总是比那些具有较小安全边际(空间)的对象更有吸引力。
安全边际(空间)总是基于价值与价格的相对变化之中,其中价格的变化更敏感也更频繁而复杂,对一个漫长的熊市而言就是一个不断加大安全边际(空间)的过程,常见的程序是:安全边际(空间)从(-)到0再到(+),当安全边际(空间)足够大时总有勇敢而理性的投资者在熊市中投资---这才是没有“永远的熊市”的真正原因。
对目前中国股市熊态的判断:就安全边际(空间)这个概念来说,也许(-)的状态还没有结束而只是趋于减小,或者说中国股市只是被高估的程度已减弱但还不能匆匆的断定中国股市的价值被低估了。
匯率、股市、債市、貿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
匯率、股市、債市、貿易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讀書筆記)
美元走強會對貿易逆差產生什麼影響?逆差一定增加。這是因為強勢美元會使美國的出口貨價格上漲、外來進口貨價格變得便宜。因此,美國公司的出口會減少,美國消費者會買更多的進口貨,這麼一來,貿易逆差自然擴大。
貿易逆差激升,向外國投資人發出的訊號是:美元可能開始走軟。這些投資人不想套牢在以美元計價的股票上(因為美元可能愈走愈低),於是開始將資金抽離美國市場。這對道瓊指數和那斯達克指數構成下跌壓力,美元承受的壓力更大。股市開始大跌之後,更多的外國投資人和愈來愈多的本國投資人,加入現在呈現恐慌性拋售的賣壓中。到了這個時候,聯邦準備理事會(Federal Reserve Board)也感到恐慌,於是提高利率,希望藉吸引更多的外來投資,支撐美元。這個動作卻收到反效果,因為利率升高,造成經濟成長減慢,股市當然進一步下挫。
在對國際貿易開放的經濟體中,利率升高會使美元匯價上漲,強勢美元當然減低出口能力。消費、投資和出口下降的整體效果,是同時壓低國內生產毛額和通貨膨脹率,因而達成所要的政策目標。
當聯邦準備提高利率以平抑國內的通貨膨脹,外國人會覺得美國的投資機會變得更好。但是,想要投資美國,必須先把手上的外國貨幣換成美元,才能購買財政部公債或股票等美國的資產。換匯的需求推升了美元相對於其他貨幣的匯價。這裡面最有趣的地方,是在某些狀況下,聯邦準備調高利率的決定,可能對美國的主要貿易夥伴造成很大的打擊。
雖然技術上,美元應該隨著利率上漲而揚升,但是經濟成長減慢的展望,有時遠遠壓倒利率小漲造成的美元需求增加。這麼一來,在經濟預料將衰退時,投資人可能開始脫售以美元計價的資產。而一旦利率開始回跌,美元卻上揚,因為資金流入以美元計價的資產,即使技術上美元應該隨著利率下滑。
貿易逆差增加會對美元構成很大的下跌壓力。為什麼?因為美國人購買的進口貨遠高於出口時,從美國流出,落到外國人手中的美元會增加。海外的美元增多,表示會有更多的外國人想要把手上的美元,兌換成本國使用的歐元、日圓或韓圜。美元供給增加,依據供需法則,美元的價格(也就是匯率)因此下跌。在此同時,歐元、日圓、韓圜的價格則上揚。
這麼一來,貿易逆差增加,是IBM因為美元走軟,表示它們在外國市場的競爭優勢會升高。但是且慢高興。有幾件事會使貿易逆差升高,成為出口依賴部門和大盤的大利空。
例如,貿易逆差升高和美元走軟時,外國投資人持有美國股票的興趣可能大幅減退,因為美元下跌,那些股票的價值自然跟著縮水。這是貿易逆差增加的消息傳出之後,股票市場經常下跌的原因。
聯邦準備調高利率的可能性,通常會使外匯市場上的美元匯價上漲,至少短期走勢如此。這是因為美國的利率升高,會吸引更多的外國投資人進入美國債券市場。但在外國投資人購買美國的債券之前,必須先將手上的日圓、歐元或者披索換成美元。這一來,美元的需求增加,匯價自然水漲船高。
貿易逆差增加,通常會使美元匯價走軟,而逆差減少,往往導致美元上揚。這是因為逆差增加,握在外國人手中的美元也增多。當外國人將這些美元換成歐元、日圓或披索,就會對美元構成下跌壓力。
一个美国经济学家的惊天大预言 !
者克拉斯穆尔·佩佐夫,出生于保加利亚,现于美国阿拉巴马州奥地利经济学米塞斯研究院从事经济研究。最近读完Rothbard的《美国的大萧条》(America's Great Depression)一书后,我忍不住将美国喧嚣的20年代与今天中国火热的经济进行比较,并且不得不得出如下结论:中国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一次大萧条,如同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所经历的。本文的目的在于表明一种奥地利学派的观点——为什么大萧条会发生。为证实我的看法,我将在适当之处引用Rothbard的著作(第五版)。
在开始之前,我建议所有没有读过Rothbard《美国的大萧条》一书的读者都把这本书拿过来读一下。首先,这会是一次令人愉快的阅读,Rothbard的机智写作风格使得阅读这本书充满趣味。其次,该书的第一部分发展了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该理论对于理解信贷繁荣及之后不可避免的泡沫崩溃是不可或缺的。最后,该书的第二部分详细阐释了1920年代通货膨胀繁荣(Inflationary Boom)的出现和原因,提出了一个将之与今天中国经济政策比较的基础。
为着手进行我们的比较,我们需要以历史的眼光来检阅一个世界超级强权和一个正在崛起的经济巨人之间的关系。在20世纪20年代,大不列颠是世界的超级强权,美国是正在崛起的巨人。于是,大不列颠独立地施行其经济政策,而美国以多少有些从属的形式调整它自己的政策。今天,美国是这个世界支配性的强权,中国是正在崛起的经济巨人。因此很自然的,美国独立地施展政策,而中国相应地调整其自身。
继续我们的比较分析,20世纪20年代不列颠帝国已经在衰落,军事上过度扩张,而为了给帝国的冒险埋单,不列颠求诸于货币贬值和持续的外贸和预算赤字政策。换言之,不列颠是一个储蓄不足、净负债的国家,而其他国家为其提供融资。而此时的美国贸易盈余,是一个净债权国。回过头来看,重要的一点是,当其他国家拧紧借贷的水龙头,并开始把资本抽返回国内时,不列颠帝国崩溃了。如今,美利坚帝国正在衰落,军事上过度扩张,并且以“经过历史检验的”(tried-and-true)货币贬值和无尽头的外贸和预算赤字方法来资助它过度扩张的帝国。换言之,美国是储蓄消耗殆尽的(savings-starved)的净债务国,而其他国家正在为其融资。同时,今天的中国贸易盈余,是一个净债权国。当其他的国家最终关闭对美国信贷的水龙头时,美利坚帝国也会崩溃吗?
根据Rothbard解释,大萧条的出现是因为繁荣建立在信贷扩张的基础上。Rothbard指出,“整个繁荣期内,我们看到货币供应增加了280亿美元,8年间(1921-1929)增加了61.8%。这等于每年平均7.7%的增长,通货膨胀幅度非常显著(93页)……整个货币扩张以信贷制造的产品——货币替代品的形式出现……20年代产生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是全部银行储备的增加。(102页)”换言之,20年代,美国经历了一次通货膨胀性信贷繁荣。这在繁荣的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特别明显。此外,还出现了“对外国债券的投机高潮……这是直接反映了美国的信贷扩张,尤其是由信贷扩张产生的低利率。(130页)”为抑制繁荣,美联储徒劳地尝试向市场进行道德劝说,将信贷扩张仅限制于“合法的生意”。重要的是,消费价格通常保持平衡,甚至在这一时期时略微下降”(86页)。毫无疑问,稳定的消费价格让人们觉得经济大体稳定,大部分的专业经济人士因而并没有意识到,经济本质上并不健康。对他们来说,泡沫破裂来得很意外。现在,以一种类似的形式,萧条的种子在中国种下了。经济学者欢呼中国的增长,许多人没有意识到中国正在经历一次通货膨胀性信贷扩张(inflationary credit boom),其规模让美国喧嚣的20年代相形见绌。根据官方的数据统计,2002年中国GDP增长8%,2003年的增长是8.5%,一些分析师相信这些数字是保守的。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网站,2001年一季度“货币及准货币供应”是11.89万亿元,2002年一季度是15.96万亿元,2003年一季度是19.05万亿元,而2004年一季度是22.51万亿元。换言之,2001、2002和2003货币供应增长分别为34.2%、19.3%和18.1%。因此,在过去三年间,中国的货币供应增长速度大约是美国在20年代的三倍。
这样,中国股市一路繁荣,房地产市场更如火如荼,也就不奇怪了。就像美国在20年代一样,中国以贸易盈余的美元购买美国的政府债券,为外国——主要是美国提供融资。一如美联储在20年代道德劝说的努力以破灭告终,中国政府今天也进行类似徒劳的尝试,希望通过把信贷投向那些需要的产业——即通常由于政治原因获得政府支持的产业,来遏制信贷的增长。而且,在当下繁荣的大部分阶段,中国的消费物价大多平稳甚至下降,而原材料产品的价格猛然上涨,这一点十分符合奥地利派的看法,高端产品——比如原材料——的价格相对于低端产品——比如消费品——的价格上升。这真的表明,信贷扩张已经进行了相当一段时间,而通货膨胀处于高级阶段,尽管现在还没有达到一种失控的状况。因此,中国今天的经济条件与美国的20年代令人瞩目的相似,而多年的信贷扩张预示着泡沫破灭在所难免。
在货币和出口政策方面的类似同样重要。20年代,英镑被高估,而且被小的国家用作储备货币。当不列颠在20年代执行通货膨胀政策,该国在向其它国家输出(lose)黄金,主要是美国。所以,“如果美国政府要使美国货币膨胀,大不列颠将不再向美国输出黄金(143页)。”使这一问题加剧的是,美国有意地刺激对外贷款(foreign lending),这进一步加强了美国农场的出口,加剧了净出口的问题,并且加速了黄金流动的不平衡。“这(对外贷款)还使得美国的贸易没有建立在一个互惠和有益交换的稳固基础上,而是基于一种狂热的——后来被证明为不健康的——贷款刺激(promotion of loans)(139页)。“胡佛(总统)对于补贴对外贷款如此热心,以至他后来表示即使坏账也促进了美国出口,因而是一种提供救济和就业的便宜手段——这种便宜手段后来导致代价昂贵的赖账和金融灾难(141页)。”因此,下面的讨论将清楚表明,美国通货膨胀政策背后的根本原因是:(1)抑制大不列颠对美国的黄金流出(2) 刺激对外贷款,以及(3)有意刺激出口。
类似的,今天美元被高估,被用作世界的储备货币。美国执行其通货膨胀政策,正在向其它各国输出美元,主要是中国(和日本)。今天,中国的货币和出口政策与它的钉住美元政策挂钩。这样做的主要动机是,通过有意低估自己的货币,从而高估美元,中国人为地刺激其制造业出口。第二个动机是,通过买入过多的美元,并再投资于美国政策债券,中国充当了美国的对外借贷人。第三个动机,是这种对外借贷刺激美国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需求,使中国政府得以缓解其当下的失业问题。换言之,中国货币和出口政策背后的动机与美国在20年代时的一样:(1)支持高估的美元,(2)刺激对外贷款,(3)刺激自己的制造业出口。就像美国在20年代,中国的贸易不是建立在互惠和有益交换的基础上,而是在对外贷款的基础上。毫无疑问,大部分贷款将变得成本非常高,因为贷款将被以大大贬值了的美元偿还,这反过来将加剧中国银行业日益积累的金融灾难。
因此,很清楚,中国今天在滑向萧条的道路上。这次萧条的严重程度会如何,将关键取决于两方面的进展:首先,中国政府将在多长时间内追求通货膨胀的政策,第二,中国政府与泡沫破灭搏斗的顽强程度。通货膨胀扩展得越长,与破灭搏斗得越顽强,中国的萧条就越可能变成一次大萧条。还有,意识到美国在30年代的大萧条引发了世界范围的萧条是重要的,类似的,中国的萧条将引发美国的泡沫破灭,进而引发其它国家的衰退。
除非提前出现一场没有被预测到的波及全世界的银行、货币或者衍生产品危机,我确信,中国的泡沫破灭将会在2008年-2009年间某个时刻发生,因为一直到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举办前,中国政府将肯定会继续追求一种刺激经济的政策。到那时,通货膨胀将非常可能无法控制,可能现在已经处于失控的状况,而政府除了急踩刹车和采取收缩外毫无选择。1929年,(美国)扩张在7月份停止,股市在10月份崩溃,经济在1930年崩溃。因此,考虑到在信贷收缩与经济崩溃之间有大约半年的延宕期,基于我的奥运会时间点,我将崩溃确定在2009年。无可否认,这纯粹是我的猜测;自然的,崩溃可能更早或更晚发生。
尽管我把时间点定在2008年奥运会,但是Marc Faber相信,崩溃将更早发生。根据他的看法,美国将遇到一场实质性(meaningful)的衰退,这反过来将加剧在中国已经存在的制造业过剩。加上不断恶化的信贷问题,他认为中国将会在奥运会之前陷入衰退。换言之,Faber博士认为,一场美国衰退将会引发中国的萧条。的确,这非常可能是一个引发点,但即便如此,人们还需要观察中国政府让泡沫自行破灭,还是选择一条“粉身碎骨”的繁荣之路——不惜任何代价。
我们应该还要考虑另一个可能的崩溃引发点,即由于中国必须进口的资源,比如矿产品价格加速上涨,令贸易盈余变成贸易赤字。面对贸易赤字,中国可能决定通过出售美国政府债券来沽出盈余,或者中国可能抛弃钉住美元。两种情况都将令染恙在身的美国经济更形恶化,并反过来打击中国。
最后,崩溃可能由一场世界原油供应危机引发。石油供应如果不是已经下降的话,也已经接近临界点,而中东或者里海的局势不清将令石油供应急剧削减。从历史上看,石油短缺和伴随而来的石油价格上升总是引起衰退。如果石油危机发生,对石油日益增长的依赖将令中国无可避免地滑向衰退。
总而言之,以下几种情形可能会成为中国萧条的触发点:(1)一场世界范围的货币、银行或者衍生产品危机,(2)美国的一次衰退,(3)扼制通货膨胀的措施,(4)中国失去贸易盈余,还有,(5)一场石油供应危机。
不管是什么引发中国崩溃,都无疑将揭开一场全球范围衰退的序幕。正如美国从大萧条中脱身而成世界无敌的超级强权,中国也很有可能浴火而出,成为新的超级国家。
《中国证券市场批判》袁剑
原编者按:袁剑先生的《中国证券市场批判》于去年晚些时候出版了,这是近年来我国出现的最有力度的一本揭示社会经济问题的著作。这本书把中国近些年来厮杀最激烈、搏击最复杂的金融证券领域的内幕鲜活地揭示出来。读者可以从中了解什么是我国的经济改革,什么是我们心目中的市场经济,什么是活跃于其间的象仰融和朱小华式的一个个贪婪和善良的人性。回顾改革20多年来,整个转型期都意味着中国的改革是在一种无规则或违规则的利益争夺中度过的。这是个既成就人又毁灭人的时代。这本书重要的意义是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下一步发展将向哪里去?人性如何驯服于制度和法律的规制之下?这就是本网为什么在登出陆一先生的《OECD公司准则》的同时,又刊出袁剑先生作品的原因。本网将分章载出其中精华的章节。为了使读者更好地把握本书的意义,我们对下面的这一章添加了新题目,特此告知。中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在最近的十多年中,并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其中所蕴含的巨大风险,并不是牺牲一批甚至是一代金融人所能够化解的。当然,我们愿意相信,金融改革的迟滞并不是金融本身造成的,隐身于金融体制之后的,还有更具压迫性的体制力量。
仰融:看不见的金融家
在讨论培养金融人才这一话题的时候,一位朋友很黑色地幽默道:金融人才都在监狱里。
从1993年年中实施的紧急宏观调控开始,中国的金融改革即进入第二个阶段。虽然这个阶段在金融的宏观体制方面作了某些新的尝试,比如设立政策性银行、外汇体制改革等,但从总体上说,这一阶段的金融改革仍然服务于中国改革的整体思路,表现出渐进和不透明的鲜明特色。这与第一阶段的金融改革在精神上实际是一脉相承。不过,在这一阶段中,中国金融领域衍生出一块更大的体制外生存空间--中国证券市场。与当初局限于某一区域的信托业相比,中国证券市场不仅是全国性的,而且其聚集资金的能力也远远超过当年的信托业。以今天中国证券市场动辄几千亿的进出,当年的信托业简直就是小打小闹。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更加让人眼热心跳的巨大舞台。于是,一批老英雄和一批后来者,在这里开始了他们更加宏大的淘金之旅。由于传统行政官员对证券市场几乎完全无知,所以,在这个舞台上尽情舞蹈的又是一批年轻人。?
仰融,中国资本市场最神秘的人物之一。其神秘倒不是因为积累了号称70亿的身价,而是因为这个在我们眼皮子底下成长起来的富豪,我们对他的过去竟然浑然不知。以至于有人猜测,仰融原本不姓仰,因为在中国姓氏中根本就没有"仰"这个姓。仰融这个名字是后来改的,其意为"仰慕金融"。这位人士进一步发挥想象力猜测到,仰融曾经因为某种特殊原因而整过容。虽然,对这种传言的真实性,我们必须保持必要的怀疑,但在一个透明程度仍然止步于传统社会的舆论环境中,小道消息的流传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实际上,今天这种对仰融们莫衷一是的传言,正是对我们的公开舆论长期缄默的一种历史报复。我们现在看到的有关仰融的简历是如此残缺:仰融,45岁(?),安徽人(?),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之所以一一加上问号,实在是因为我们无法考证这些最基本的事实。在2002年1月发表在《经济参考报》上的一篇我们认为比较可信的文章中(这是惟一一篇似乎直接采访到了仰融本人的访谈),作者在介绍仰融的籍贯时,也只是称:"经国外专业调查公司查证,籍贯安徽的仰融与中国政要们没有任何亲属关系。"很显然,这种介绍方式非但不能撇清人们对中国富豪惯有的背景联想,也同时表明作者对这个问题并无真正的把握。一个在中国资本市场拥有数家上市公司的公众人物,其最基本的情况竟然要靠外国调查公司提供,这不仅与信息披露的基本原则不符,更远远不能满足公众的好奇心。在中国,新富阶层的麻烦,经常发韧于公众这种带有强烈民愤色彩的好奇心。仰融深谙这种国情,所以仰融明智地保持了将近十年的低调。这种风格与中国许多暴发户愚蠢的炫耀冲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足见仰融超凡的克制与冷静。不过,仰融还是出事了。?
2002年4月之后,有关仰融出事的消息,一直是中国资本市场上一个最热门的话题。小道消息无奇不有。有人说仰融已经被有关部门"双规",也有人说,仰融已经远走他乡,避走于美国、加拿大一带。最有想象力的猜测是,仰融正在有关部门的严密看守之下,在缅甸一带清收资产,因为仰融在当地设立了多家洗钱公司。铺陈如此具体的细节,猜测者肯定是想证明消息的可靠性和权威性。猜测归猜测,但苏强--这位追随了仰融十多年的左膀右臂,还是间接证实了老师的下落。在一次采访中,苏强说,我很尊重仰总,我们这帮年轻人都是仰总带出来的……但我们是职业经理人。话语中替恩师惋惜,与恩师告别的意思已经一目了然。以苏强与仰融几乎一样的沉稳性格,这句话其实已经证实,仰融出事了。这批在混乱时代追随仰融并逐渐完成了原始积累的后生们已经意识到,他们必须挥别过去,在一个新的时代成就他们更加名正言顺的宏图伟业。毕竟,他们还年轻,有着同时代人根本无法企及的金融及管理历练,有比恩师传承的更加可为的事业前景。然而,混乱时代真的结束了吗?苏强们的职业经理人之梦真的可以就此开始了吗?游戏规则真的已经天翻地覆了吗?恐怕到目前为止,这依然只能是苏强们的一种个人愿望。作为华晨神秘内幕的见证者,苏强们肯定已经忐忑地意识到,历史并不能轻松割断。这大概也是苏强们--这批青春岁月即遭逢混乱时代的青年们无法摆脱的特殊困扰。混乱造就了这批年轻人,恰如造就了他们的仰总,但混乱会毁掉他们吗?这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那么,仰融与华晨究竟有什么样的不为人知更不愿为人知的历史呢??
就我们现在所能知悉的公开材料,仰融的华晨帝国发端于两个公司,一是1990年注册于百慕大(?Bermuda?)的"华晨控股有限公司"(?Brilliance??Holdings??Ltd.?)。仰融以董事长身份代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持有100%的股份。第二家则是1991年2月注册于香港的"华博财务公司"(?Broadsino??Finance??Co.Ltd.?),出资人为仰融及郑金海。仰融占有股权70%。以这两家公司开始,仰融开始了气势恢宏的金融跋涉。现在熟悉资本运作的人们大多已经知道,在百慕大成立公司意味着资本运作的第一步。但在1990年,这个即便是中国金融专业人士对这类操作也相当陌生的时期,仰融就有了这种不同寻常的眼光。这个事实足以说明仰融是中国资本市场最早的觉醒者。而仰融在其后一系列稳健而成功的操作更进一步证明,仰融不只是一个敏锐的先行者,而且还是一个老练的金融资本家。实际上,在仰融之后的黄鸿年所缔造的"中策模式",虽然更为轰动和知名,但远远没有仰融成功。而9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资本市场诞生的所谓庄家,与仰融相比,更是等而下之。从专业角度讲,仰融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金融资本家。不过,这种天赋并不是华晨成功的惟一因素,更不能保证仰融能够继续做他的金融家。决定仰融命运的还有仰融不能回避的"出身"。
已经有许多人注意到,仰融的履历中有让人非常疑惑的残缺。他的履历总是从1990年开始。那么,在这之前,仰融在干什么?按时间推算,1990年的仰融应该只有33岁。为什么33岁的仰融即具有如此广泛的国际视野?为什么仰融在那个时候即能够轻松游历世界?这就为仰融的神秘提供了某些可以追寻的线索。据我们直接采访到的一位策划了华晨在美国上市的当事者回忆,在他被介绍与仰融认识后不久,仰融曾经给他放过一段很有"背景"的录像,以显示自己的树大根深。不过,此后的仰融一直低调,人们也就逐渐忘记了华晨的这些特别之处。此种特殊的"国有出身",大概就是仰融和华晨的"原罪"。虽然仰融一直声称,在华晨的"奇迹"中,国家没有投一分钱(站在仰融的角度,这可能是对的),但仰融可能忘记了,直到今天,他的这种"特殊出身"依然是可以卖钱的,又何况在90年代初期呢?换句话说,作为金融家的仰融如果没有这种特殊身份,他能够顺利地贷到款来取得他的第一桶金吗?如果没有第一桶金,仰融又如何能在以后大展其金融天才的身手,并逐渐建立起他的华晨帝国呢?没有这种"特殊出身",仰融又如何能够在十年的资本运作中如此顺风顺水呢?
我们倾向于相信,仰融已经在账目上还清了所有的原始贷款,拥有比较稳健的财务状况(这在中国地下的私有金融家中可能是非常少见的),但站在赋予仰融"特殊身份"的那些国有部门的角度讲,仰融还远远不能是一个干净的"私有者",赋予仰融以特殊身份,即是赋予了华晨巨大的无形和有形资产。在这些人看来,仰融的这些成就应该归属于某种"职务发明"行为,仰融个人的努力和天赋是微不足道的。而仰融恐怕很难这样看待自己的这些成就。然而,中国社会目前被贫富悬殊以及制度性腐败所激发出来的愤怒情绪,恐怕对仰融的这种自我申辩非常不利。这大概是一个打不开的死结。棘手的是,发生在仰融身上的这种产权纠葛,并不仅仅是仰融所独有。仰融代表的不仅仅是仰融,而是一批人。在这个意义上,仰融实在是一个符号,一个准确反映了中国改革20多年"地下路线"的符号。仰融戴上了一顶特殊而且脱不下的红帽子。?
确实,这顶特殊的红帽子曾经给仰融及华晨带来过特殊利益。有媒体查证,1999年3月,华晨曾经在几天之内火速成立了"珠海华晨控股"。在极力保持了多年的低调之后,仰融突然调转枪口杀回国内,很明显是冲着国内的资本布局而来。1999年3月,正是中国证券市场"?5·19?"行情发生的前夜,是中国证券市场政策发生根本性转折的关键时刻。如果这不是巧合的话,那就只能证明,仰融及华晨的消息已经准确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仰融在国内的根基由此可见一斑。不过,到今天,仰融恐怕要为当初的决策后悔了,真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就好比在一个巨大的老鼠仓上下错了注。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仰融曾经提到他与宝马董事长相谈甚欢,他将这种彼此投缘归结为他们的共同之处:用自己的钱心疼。但现在看来,仰融对华晨的产权归属还是过于乐观了。
在中国证券市场上,还有许多如仰融的地下金融家。这其中包括我们熟悉的这个系那个系,也包括许多我们可能完全不知其姓名的"厉害角色"。虽然这些人都声称他们有这样和那样的实业基础,但明眼人看得很清楚,他们实际上都是地地道道的金融家。这固然是中国大量民营企业一直以来的基本生存状态,但就真正的实业基础以及财务状况而言,他们大概很难与仰融的华晨相提并论。以此判断,他们面临的处境丝毫也不好于仰融。不过对于这些地下金融家们,目前真正的危险可能在于,如果不能迅速地从制度上舒缓中国中下层的民生痛苦,他们就可能沦为汹涌民意的发泄对象和短期镇痛措施的牺牲品。在中国的文化中,反腐败从来就是被指向个人,而不是制度的。目的是牺牲个人而保护制度性利益。虽然这些金融家们一直是这种制度性利益的受益者,但他们应该悟到,混乱的时代可能成就他们于一时,也完全可以置他们于非命。因为在这个时代中,法律的执行可能完全取决于形势的需要,取决于关键人物的好恶,甚至取决于台面下的私相授受。?
现在,在我们还未来得及看清仰融的真实容貌时,我们却看到了他远去的背影,像一名神秘的过客,也恰如我们这十多年。?
管金生及同行们。?
与仰融们不同,管金生代表了中国证券市场上的另外一类人物。他们有体制赋予的合法的金融家身份,但却在从事体制外的边缘金融事业。或者换句话说,他们从事的是未被体制明确规定界限的所谓创新工作。这可能是这类金融家们独特的工作风险。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这些金融家们不仅是在从事业务创新,而且实质上也是在从事某种体制创新。他们的行为具有鲜明的跨体制特色。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究竟是以体制内的原有规范来界定他们的行为,还是以体制外的规范来判别他们的罪与非罪,就成为一个非常困扰的问题。因为,在一个全面失范的体系中,我们已经失去了统一的评判标准。将他们定义为罪犯是非常容易的,将他们塑造成英雄也同样容易,实际上,不光是他们,我们所有人都处于这样一个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时代。这不仅是我们这些评判者所面临的困境,更是这些当事人所面临的困境,在体制中如囚徒般无力的管金生们的人生挣扎由此而来。
管金生,男,1947年5月19日生。硕士文化程度,原上海万国证券公司总经理,1997年2月被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受贿等多项罪名判处有期徒刑17年,现被关押于上海非常有历史的提篮桥监狱。从1995年5月19日被逮捕时算起,管已在高墙中度过了9年。9年,中国证券市场已经天翻地覆,大多数人也早已经忘记管金生。只有在申银万国证券公司这个奇怪名称的背后,我们才能依稀看到管金生当年的峥嵘岁月。看到今天的中国股市,不知管金生会想些什么?惟愿他已经心如止水,毕竟他还有数年的铁窗生涯。到那个时候,管将是年近古稀的老人,一切都将与他无关,甚至包括生命。?
有业余的堪舆专家曾经对我说,管金生面相不佳,遂有"327"之祸。不过,在管金生的悲剧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却是有迹可寻的体制局限,而不是乱力怪神的无情捉弄。无论从哪个角度讲,"327"都是一场赌局。但这场赌局的发生并不是管金生个人可以左右的。当人们无力左右制度的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将灾难归咎为当事人的性格缺陷。但可以肯定,这只是对制度一种惯有的绥靖。具体到"327",我们可以问,如果管金生即将输掉的20亿元人民币不是国有资产,管金生还会如此狂热吗?如果万国当时的决策权不是管金生一人独揽,而是有较为健全的治理结构,万国会在一夜之间输得干干净净吗?如?果……?无须所有的条件都一一齐备,只要一条具备,管金生与万国的结局就可能大相径庭。虽然,我们很难排除在这场灾难性赌局中,管金生个人性格所起的作用,但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他有缺陷。体制应该尽量限制这种缺陷,而不是放大这种缺陷。但很显然,在"327"事件中,我们看到的是后者。进一步说,如果将体制缺陷及个人性格共同造成的灾难,完全归结为个人责任,则肯定是出于对制度的无知和人性的险恶。当然,从"327"管金生失控的表现中,我们发现,管既不是一个好的行政官员,也远远不是一个称职的金融家。他仅仅是一个与时代同步被时代局限的乱世英雄。但这并非都是管金生的错,他不过是被时代推上了这个位置。不过,对于管金生来说,最滑稽的可能是他的罪名。谁都知道,管是由于"327"所导致的巨大亏损而惹祸的,但他的罪名却是受贿及挪用公款,如此张冠李戴,也难怪管金生不服。管金生在庭审中的姿态很能够说明他对这次判决的态度:他坚持不请律师,也不接受法院指定的律师。?
在中国证券市场短暂的历史中,管金生和万国无疑象征着一个时代,接下来的是君安和张国庆时代。然而,这又是一个短命的时代。?
在1996年发起于深圳股市、时间接近2年的牛市中,张国庆率领的深圳君安证券公司大出风头,一举奠定中国证券市场的霸主地位,人称"君安时代"。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所谓君安时代,都只是中国证券市场江湖上的一种名不副实的传说。实际上,据君安知情人称,在1995年年底,君安已经发生巨额亏损,财务状况极端恶劣,接近破产边缘。在这个意义上,96年并不是君安发动了行情,而是行情挽救了君安。而在这个也许是中国证券市场最大的牛市之后,君安的财务状况也没有根本好转,这一点,在君安后来与国泰合并时提供的审计报告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讽刺的是,这与"5·19"行情之前以及今天中国券商的情况极其相似。也许有些人会觉得奇怪:大牛市的利润到哪里去了?其中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大牛市的利润都通过证券公司这个洗钱机器被转移了。所以,君安时代不过是中国证券市场资产大挪移的一个段落,而君安作为一个新锐券商,也只能是这个魔术舞台上的布罩。
谈君安不能不谈到张国庆。张国庆,湖北人,出生于1956年,曾任人行深圳分行证券管理处处长。这个与仰融一样有着谜一样身份的人物,在1992年创办君安证券公司,并担任总经理。其后,君安在张国庆的领导下,成为国内最具创新意识的券商,一时领风气之先。对于君安的背景,坊间传说甚多。以至于有人将"君安"两字不无附会的拆解为军队(君)和安全部(安)。虽然对这种猜测我们根本无法确证,但君安股东中的确有军队单位。这也多少证明,这种猜测并不完全是空穴来风。有海外媒体曾经报道,君安出事后,中国国家审计署有关工作人员在前往深圳君安核查账目时,曾经遭到该公司具有部队身份的保安人员的阻拦、扣押和强行驱逐。而君安公司在业务上与军队公司之间的频繁交往,也可以作为该公司复杂背景的一个佐证。但不管君安背景如何复杂,它依然带有转型期中国企业普遍具有的那种"暗箱"特征。这种暗箱特征在下面的一个例子中可以看到。?
笔者的一位朋友曾经在君安总部的财务部门任职。当时君安一位高层人物曾非常神秘地托付这位朋友保管一个他的个人股票账号。于是,这个账号便成为这位女士观测老鼠仓动静的一个重要窗口。但奇怪的是这个账号很少有动作。有一天,这个账号终于有了动作,这位女士马上兴冲冲地跑来告诉我们。但让诸位老乡扫兴的是,这只股票不仅不动,而且每天放量小跌。其时,97年的行情已经接近尾声。这个时候大家才最终明白,君安高层以一个当时最翻新的方式让大家吃了套,老鼠仓变成了老鼠套,而真正的老鼠仓是决不会让你看见的。虽然君安在当时的券商业务上有不少创新,但君安在私下的创新也实在不遑多让。?
不过,最能体现君安创新意识的,还是张国庆在处理产权方面的技巧。如果说管金生犯的还是纯粹国有企业的错误的话,那么,张国庆的失误,就更加具有某种与时俱进的特征--一种在管金生之后越来越流行的"公私合营"企业的错误。导致君安出事的直接原因是,张国庆及杨骏等君安高层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股权操作,将君安装入了自己的口袋。这最终引爆了"君安之变"。然后,张国庆失踪(一说为被捕),杨骏及多名君安高层被捕。不知张先生今日无恙否?如果他今天能够重战江湖,他一定是中国证券市场大大的红人,因为他当初对君安的操作,正是现在中国证券市场如火如荼的MBO。不仅有人做了,而且还有更多的国有企业正准备做。在这一点上,张国庆绝对是中国吃MBO螃蟹的第一人。可惜的是,张先生这一口吃早了两三年。短短几年,政策已经面目全非,张国庆有一万个理由感叹自己的运气太差。一位张国庆早年的司机曾经告诉本人,张国庆很相信面相,也凭面相提拔过君安的多位高层。相信经过君安之变,张国庆恐怕要"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了",对体制无常之痛也当刻骨铭心。?
在写作此文时,有朋友告之,张国庆等人已经出来了,也不知是真是假。但君安高层出事已经多年,一直不见正式的审判或释放的消息,倒是颇为蹊跷。看来,中国证券市场依然在黑箱中徘徊。?
如果张国庆真的获得了自由,那么他曾经的同事,湖北证券董事长陈浩武的命可要差得多。陈在2001年6月已被检查机关提起诉讼,罪名铁板定钉:受贿。不管金额多少,这个罪名一旦成立,陈浩武恐怕都很难翻身了。虽然20-30万的金额与陈浩武对湖北证券的贡献比起来实在不算什么,也因此有内部员工将陈比作红塔的褚时健,但既然拿了钱,陈只能自认倒霉。?
与中国证券市场许多第一代创业者不同,陈浩武具有典型的学者形象:儒雅、斯文,在湖北当地是一位颇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以著作等身、廉洁奉公、思想新进而著名。据说,正是由于这些原因,陈在证监会也颇能搞得掂,吃得开。更有意思的是,陈还是中国第一位提出要追求阳光利润的人。以此观之,陈大概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博士。然而,就是这样一位1991年39岁时就担任湖北证券董事长,已经成功规避了种种凶险的读书人,也最终蹈入了陷阱,不能不让人感受到这个新兴行业无所不在的高风险。?
管金生、张国庆、陈浩武代表了中国证券市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路数,但却不约而同地踏入了同一条河流。那么,他们的后来者呢??
尾声还是引子:不期然跳出的历史?
证监会一个出其不意的公告又一次将我们拉回了海南。显然,历史并不愿意就此了断,它是有记忆的。这种顽强的记忆力可能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之外。?
2002年9月7日,证监会不动声色地发布了关于大连证券停业整顿公告,这则公告称:"鉴于大连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严重违规经营,为了维护证券市场及金融秩序稳定,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和国家有关规定,决定会同辽宁省及大连市人民政府成立停业整顿工作组,自即日起对该公司实施停业整顿。"2002年9月7日《上海证券报》。?
这是中国证监会开始行使关闭证券机构权力之后,在一个月之内关闭的第二家证券公司。不过,不要以为这是刚刚过去的那次股市崩溃的后果,实际上,这是我们在为中国证券市场更早的历史买单。由于中国证券市场中的许多大鳄都是从这段混乱的历史中走出来的,证监会在发布公告时的低调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对于如此事关重大的事件,证监会甚至超乎寻常地选择了指定媒体的很不起眼的位置。不过,在这种"低调"中,我们还是看到了中国金融监管部门表现出的巨大不安。毕竟,历史并不能轻易绕过。?
与鞍山证券相比,大连证券的关闭恐怕更加意味深长。因为,大连证券的大股东--华银信托,更能够反映这十多年中国金融体制外生成的全貌,它几乎参与了从信托到证券的所有历史。?
华银信托,全称为海南华银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主要股东为华远集团、中国金融学院以及中国银行北京分行,1989年1月12日开业。在90年代早期,华银信托一度是中国证券市场上主力的代名词,凶悍名声如雷贯耳,其主事者也是海南信托业声名显赫的闻人。以至于市场一有行情,便有人猜测为华银所为。90年代中期之后,华银在公开媒体上突然选择了低调,但私下里,华银在证券市场中仍然凶猛如常。看得出,这种低调是刻意选择的。然而,再低调,也有水落石出的一天。据知情人称,华银信托2001年11月被关闭后,一座潜伏多年的巨大冰山开始浮出水面,大连证券及仰融的华晨不过是其最早撞翻的两艘船。大连证券及华银信托虽然直到今天才翻船,但祸根早在90年代中期即已经埋下。知情人表示,华银信托及大连证券早年涉及大量的国债卖空事件,多年来资金链一直紧绷,资产质量之低下非外人能够想象。不过,经历过1995年国债回购市场崩溃的人,对事件牵涉的资金规模及内幕应该心领神会。令人奇怪的是,许多亲身参与者一直担心的清算和审判居然没有发生。然而,正当在那场崩溃中积累了巨大财富的人们以为,时间即将彻底尘封这段往事的时候,历史不期然跳到了我们的面前。在那场崩溃后,一些人销声匿迹,静悄悄地离去,一些人改头换面,继续在这个市场上厮杀,并成为鼎鼎大名的庄家。但如此大的资金流动,如此大的财富再分配毕竟有迹可寻。作为一直浸淫于这十几年中国金融改革灰色操作地带的代表,华银可能正将一部隐秘的历史带到世人面前。我们无意指责任何当事人,更不愿意看到有人为此付出牢狱甚至生命的代价。因为,在我们看来,他们只是一个混乱时代的必然产物,是附着在某种制度上的一个人格化符号。但是,历史既然无法回避,我们就不应该继续保持缄默,否则,被清算的就是我们自己。就中国改革的全民族反思而言,现在,可能仅仅是历史的开始。
《中国证券市场批判》(9.2):站在坏账上的央行行长
我们不愿意用"十六大"这样明显具有宣传色彩的政治符号来标识中国的改革阶段,但如果注意到这次会议在时间上恰好巧合于中国改革一段非常特殊的时期,我们就很难不对"十六大"赋予某种特殊的意义,寄予某种特殊的期望。所谓特殊时期,是指这样一种改革背景:在经过上世纪20多年漫长的渐进改革之后,与财富同时高速积累起来的社会问题,正在直逼临界点。这表现在严重的失业、急剧扩大的贫富悬殊以及如山火般蔓延的权力腐败等诸多方面。深入中国社会的内部,我们就很容易发现,这些社会问题的积累速度一点都不逊于中国社会的财富积累。
? 2002年12月,在新一届政府总理还未正式出炉之前,中央任命了两位内阁成员。一位是公安部部长周永康,另一位则是央行行长周小川。无论是从惯例还是从速度上看,这项任命都是不同寻常的。这种不同寻常的背后,则将中国新一届政府将要面对的改革难题显示得一清二楚。的确,了解中国经济情况的人都知道,金融领域积累了中国改革的几乎全部代价,其灾难程度远非外人所能想象。换句话说,仅仅就经济领域而言,金融改革将是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所要面对的最急事务。如果在未来某一天中国经济会爆发危机的话,那么首先引爆的就将是中国的金融领域。对周小川的任命,可以被理解为中国新一代领导人面对未来金融困局所作出的第一个反应,是中国领导人启动新一轮金融改革的第一个步骤。在这里,一个庞大的反金融危机计划已经正式浮出水面。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新一代财经首长与其说是承前启后的一代,倒不如说是为危机而生的一代。他们从上一代手里继承的挑战远比他们继承的机遇大得多。在一片歌舞升平的表象之下,很有可能,他们将要度过的执政岁月,将是中国20年改革以来最为艰难的时期。但不管是失败还是成功,他们注定要因为他们不能选择的历史际遇而在中国的改革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记。?
中国很有智慧的经济学家谢平先生曾经将1997年之后划分为中国金融改革的第三阶段,并将此阶段的核心内容明确定义为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但仅从证券市场的情况看,这个风险似乎越防范越大,公正和透明的秩序离我们还非常的遥远。亚洲金融危机虽然使我们半夜惊醒,但我们却服下了一颗安眠药。显然,我们并没有因为危机而早起。"5·19"直到今天的事实表明,中国证券市场还远远没有走出混乱的年代,在这个乱局中冒险闯荡的老老少少的金融家之中,恐怕还会出现更多的管金生、张国庆、陈浩武。而今天中国券商比之从前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艰难时世,实际上已经充分暗示:中国金融家的失踪和"阵亡"名单还会成批量地增加。?
体制内:政治的金融?朱小华出事后,一位在港的红筹公司老总称:我们活在刀锋上。?
1996年11月,朱小华赴港履新,出任光大集团第三任董事长。
对这位年仅47岁,但已经具有中国金融系统完整履历的技术官僚来说,光大可能是他更上层楼之前的最后一次外放。虽然他还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体制内官员,但香港毕竟给了他更大的个人发挥空间,所以,他要利用在光大的机会,放手一搏。然而,朱小华没有料到,光大之任,竟成为他仕途及职业金融家生涯的最后一程。?
1999年7月,朱小华回到北京,一下飞机即被中纪委"双规"。其时,朱在光大董事长任上不足三年。此后的朱小华如人间蒸发一样杳无音讯。?
2002年8月,事隔3年之后,朱小华失踪之谜终于尘埃落定。一则2002年8月15日发自新华社的消息称:"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通报了中国光大(集团)总公司原董事长朱小华严重违纪违法案件的查处结果。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中央纪委、监察部决定给予朱小华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随后的几天中,朱小华案以超级速度开庭审理。朱小华被控犯有受贿罪,且"数额特别巨大"。
有知情者描述庭审情景时称:朱小华在法庭上神智清楚,表情平静,并全力反驳对他的指控。但起诉书上的一句"数额特别巨大"已经明确无误地显示,朱小华已无回天之力。这意味着,中国金融界又一颗耀眼新星就此陨落。当然,他并不是最早陨落的一个。?
朱小华,浙江鄞县人,1949年出生。1966年17岁时下放北大荒。1977年回上海,进入上海银行系统,正式开始他的职业金融生涯。与当时所有被耽误了大学之梦的年轻人一样,朱小华一边工作,一边开始进入上海财经学院夜大上学。朱小华这个不起眼的夜大学历,在博士如林的中国金融新秀中,显得格外奇特。不过,这也显示了朱小华与众不同的基层经历。的确,朱小华是从基层一路打拼上来的。他曾经做过人行上海分行金融研究所的副所长(实际上最初只有3个人),然后是处长,再然后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成为上海人民银行的副行长。正是在这个副行长任上,朱小华时来运转,开始了他从一个地方官员跃升为中央级官员的关键转折。此后,朱小华进入了他作为一个候补阁员必要的储备及快速升迁时期。他先是出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经济部副部长,以增加必要的海外阅历(朱曾经担任过上海人民银行外汇管理处的处长),然后于1993年7月直接升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并于1994年年初开始兼任外汇管理局局长。很显然,取得这个位置意味着,朱小华已经成为当时政府中最重要的成员之一。?
朱小华的噩梦始于光大任上。光大,作为最老牌的红筹公司之一,其人事关系之复杂、资产质量之低下,可谓水深浪急。本人一位在光大任职的同学,曾经参与过光大内部一个资产及人事摸底的临时小组。在了解过一些情况后,他非常坚决地放弃了后来的机会。在问到其中原因时,他只说了一句话:光大这个地方,水太深。由此可见,虽然在香港,朱小华面对的环境约束,一点都不比他呆过的其他地方好。其风险程度甚至远甚从前。而对于香港这个市场,朱小华虽然也有出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经济部副部长的短暂历练,但这毕竟还是一个陌生之地。但朱小华还是出手了。?
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中,朱小华在光大展开了一系列的并购活动,扩张势头十分迅猛。其势汹汹,颇有让光大脱胎换骨的味道。时值香港回归前后,炒家借势发力,光大系股票扶摇直上,成为红筹股中最热门的炒作对象。一时间,朱小华变成红筹公司当之无愧的形象代言人。有香港媒体更直接将此归纳为所谓"朱小华热"。一个事实可以证明朱小华当时在香港炙手可热的显赫。九七前后,笔者一直呆在深圳,印象中经常可以在香港各大电视台节目中看到朱小华和光大系的新闻。?
从专业角度讲,无论是快速并购还是股市热炒,朱小华已经卷入了一场很不理智的亢奋。而从政治角度看,朱小华这种惹眼的出镜活动就更加不合时宜。有趣的是,在内地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朱小华一直是以克己、低调著称。虽然他思想活跃,但决不激进和张狂。一个真实的故事可以证明朱小华这种谨慎作风和良好的风险控制意识。90年代早期,上海股市初创,但已经相当狂热。就在即将离任之际,朱小华在《上海证券报》上发表文章,直指股市市盈率过高。文章一经发表,股市即告大跌,惹得当时主管的副市长直接询问此事。一位亲历过此事件的朋友回忆说,直到现在他还叹服于朱的理论说服力。而在那个时代的上海股市,能够保持如此清醒头脑的人恐怕就更加少见。据说,在光大的朱小华变得十分霸道,这种形象与他早年同事印象中的谦和、平易,似有天壤之别。然而,经过多年艰苦跋涉,险峰在即的朱小华已经顾不上那么多了。?
很明显,在香港,朱小华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我们很难判断,朱小华在香港的高调作为,究竟是出于一个金融家的金融理念,还是出于一个政府官员的政治理性。不过,在中国,哪怕是一个纯粹的技术官僚,大概也很难把持住自己的政治冲动,而这种冲动,已经彻底淹没了朱小华作为一个职业金融家应有的稳健立场和风险控制意识。?
现在已经非常清楚,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朱小华在光大的冲动表现,都是他整个人生中的一个致命的败着。在这里,我们仿佛又看到了管金生的影子。于是,同样的灾难刹那间降临。不过,从朱小华的灾难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不是一个优秀金融家的夭折,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关于人的悲剧。朱被"双规"之后,其妻任佩珍在逃往美国后自杀,其在美国念书的女儿朱蕴受到极大打击,精神几近崩溃。一封我们认为可以采信的家书,可以更真切地让我们感受到这个个人悲剧的彻骨。下面是朱小华在狱中给女儿的一封信。?
朱蕴:?
我想你是收到了我的传真。圣诞节到了,马上又是千禧年,这是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今天通过传真算是寄张圣诞卡,和你说上几句话。总之,我是十分想念你的。希望你能愉快地度过节日和休假。你也应该向长辈们问候一下。利用假期,你应再把功课好好温习一下,以迎接最后一个学期的学业。什么也不要多想,最后的冲刺要抓好,不要半途而废。我一直强调,自己的前途在自己手里,不是别人的恩赐或受谁的庇荫。我不会再给你压力,只要你能以正常的状态投入,问题是不大的。
我的身体和精神均好,请不要挂念。?
圣诞节和新年快乐!爸爸,??
以朱小华狱中度日、生死茫然的绝望境况,尚能对女儿的学业督促得如此严厉,看得出朱的确是一个事业企图心极强的人物。但惟其如此,我们才更能够感受到人性伟大和温暖的力量。一句"我是十分想念你的",虽然充满克制,但却悄悄流露出了朱小华作为一个人的、难以泯灭的舐犊之情。而这,可能已是维持朱小华及朱蕴父女在这个世界上继续走下去的惟一精神脐带。这当然是一个悲剧,一个关于人的悲剧。无视这个悲剧,一个民族的精神、制度离开文明的距离就相当遥远?
将朱小华与十恶不赦的腐败分子联系起来是非常简单的,但这只能表明我们民族的健忘。因为朱小华这个名字所隐喻的,是一个异常庞大的群落。且不论这十几年中国金融系统如过江之鲫的失踪、入狱人员,仅与朱小华同一级别的年轻高官,就还有王雪冰、李福祥、段晓兴等多人。?
王雪冰,1993年出任中国银行行长时年仅42岁,比朱小华升任同一级别时还年轻两岁。虽然出身工农兵学员,但风云际会,使王雪冰有机会很早就来到纽约这个世界金融中心。由于其在纽约表现出了杰出的交易员才能及长袖善舞的交际能力,遂得以步步高升,直至中国银行行长。在2000年转任中国建设银行行长两年多之后,王雪冰被撤职。无疑,王雪冰的人生已经就此断送。?
李福祥,曾经与王雪冰在中国银行共事,1998年45岁时即担任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2000年在北京一家医院跳楼自杀。虽然官方对李的死亡事件未有任何公开披露,但绝大多数观察家认为,李的自杀与某些复杂的经济案件有关。?
相信,随着中国严重金融问题的逐渐暴露,还会有更多的人被添入这个名单。?
与我们前面列举的所有人物不同,朱小华、王雪冰、李福祥代表了这十年来中国金融家中另外一批截然不同的人。他们身在体制内,决定性的人生经验都在体制内完成。这就决定了,虽然他们都有某种专业背景,但本质上仍然是官员,而不是金融家。所以,这批人的腐败,就绝不仅仅意味着金融家的腐败。在绝大部分时候,我们看到,他们的失足与其他官员并没有什么两样。赤裸裸的贪污、受贿和渎职成为他们身陷覆辙最具标志性的原因。虽然在某些特殊场合,我们不能排除这些金融人才倒霉的其他因素,但无论如何,他们总是被人抓住了把柄。许多外国观察家在对中国金融家表示同情的时候,总是认为导致这些人最终掉进陷阱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作为金融家的收入太低。但他们究竟是金融家,还是政府官员?这显然是一个极大的问题。在中国,很多规则都是模糊不清的,微观到鉴别一个金融家的身份。这经常被许多人称之为中国人在20年改革中所表现出的独特智慧。然而,看看这些金融家们的悲剧,你能相信,这是真的吗??
导致这些金融官员翻船的另外一个原因是,虽然身为金融官员,但这批体制内的金融人实际上相当缺乏必要的市场磨炼。一旦进入真正的市场,他们的许多理论错觉就会经受到市场的严峻挑战,作为一个行政官员对市场的极度不适应症状随之而来。朱小华在香港的失败,就是一个生动的例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很难将朱小华们看作真正的金融家。如果朱小华们不是真正的金融家,那中国还有金融家吗?是的,只要你去看看中国国有银行的现状,你就会发现,那里根本就没有诞生金融家的土壤。在那里,中国的银行更像是一个行政机关,而不是一个商业机构。它们的行为更多的是出于政治考虑,而不是商业考虑。这种尴尬实际上也深刻反映了,中国核心金融体系的改革,在十多年中,并没有取得明显的进展,完全不值得认真评价。其中所蕴含的巨大风险,并不是牺牲一批甚至是一代金融人所能够化解的。当然,我们愿意相信,金融改革的迟滞并不是金融本身造成的,隐身于金融体制之后的,还有更具压迫性的体制力量。?但愿,朱小华、王雪冰等将是中国金融改革拂晓前的最后一批罹难者。而实际上,朱小华们--这批因改革而声誉鹊起的年轻金融家们,如流星般地纷纷坠落,已经急切地昭示:中国改革已经走到了无可彷徨的十字路口。?
与证监会主席的职务不同,央行行长的职务虽然不那么为普通公众所瞩目,但却牵涉数以亿计存款者的公共利益,这个数字与证券市场动辄被人引用的6000万投资者数目相比,显然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而从整个中国经济体系对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依赖程度看,银行体系的分量则更是举足轻重。显然,刚刚出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周小川,已经站在中国经济一个更加富有战略意义的高地上。不过,这却是一个"坏账"垒起的山头。?
中国银行系统的不良资产问题,一直是中国金融体系中的重大隐患。也是最众说纷纭的一个问题。但不管以什么口径统计,这个数字都是所有大国中的最高纪录。我们看到的国际评级机构的最新统计是,这个数字已经达到5000亿美元。这就是说,刨掉国有银行微不足道的资本金以及其他股东权益,中国银行的资产中,有40%已经为不良资产侵蚀。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个惊人的比例。作为一个训练有素的银行家,周小川早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虽然他一直谨慎表示"中国仍旧有足够的潜力及资源能够解决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1998年8月19日周小川在中国国际金融公司举办的"中金论坛"上的讲话)《转轨中的风险应对》,第8页。,但看得出,他充分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潜在的严重危害。在同一个讲话中,周小川以他惯有的坦率说道:"我个人确实认为中国不良资产从比例上看是一个相当不小的数字,是国民经济中一个沉重的包袱,解决好这个问题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同上书,第3页。?
简单研究一下周小川在这方面的思路,能够为辨识中国金融改革未来几年的走向提供一些帮助。在周小川的视野中,解决中国不良资产可利用的资源有下列几个,一是财政资源,即利用财政收入补充国有银行资本金。二是市场资源,利用上市在市场上为国有银行补充资本,即所谓再注资。当然,他也提到了他认为"在政治上十分危险"的办法,那就是通过通货膨胀侵蚀银行负债方的利益。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让储蓄者的银行存款贬值。不过他提醒到,不到万不得已,这不是一个好办法。现在,离周小川发表这个讲话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接近5年,但中国银行体系不良资产问题的解决似乎进展不大。虽然各家银行自报的数据都声称,在这个问题上已经取得了进展,但大部分观察家都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他们更倾向于相信,中国在不良资产问题上已经陷入进退维谷的艰难处境。事实上,在1998年建设银行行长任内,周小川就已经悄悄开始推动解决不良资产的改革。以剥离建设银行不良资产为目的而成立的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是中国国有银行剥离不良资产的第一个试点。这个仿造美国为处理储贷机构危机而建立起来的短期机构,后来才陆续为其他三家国有商业银行效法。仅仅从这一点,我们就能窥见周小川在这个问题上的进取姿态。不过,一如周小川以及其他许多人所担心的那样,这种改革的效果可能只是"将灰尘(不良资产)扫到了地毯之下"。从目前几家资产管理公司的情况看,这个有存续期限的公司很可能遥遥无期地存在下去。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很难判断中国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在剥离后的真实现状,但有一个迹象则颇能够说明一些问题,那就是,二次剥离的呼声已经越来越高。但这个方案明显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财政潜力经过多年高速增长之后,已经释放殆尽。这一点,在刚刚过去的那个财政年度已经表现得相当明显。除掉可能引发的道德风险之外,中国捉襟见肘的财政本身,也很难支撑这个二次剥离的设想。?
那么,周小川为我们提供的第二种解决办法,也就是利用市场为国有银行再注资的办法,怎么样了呢?应该说,周小川对这个方案相当有好感。我们注意到,他在多个地方表现了对这个方案的倾向性。在1999年9月一篇题为《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充实资本》的建行内部讲话中,周小川为银行在海外和国内资本市场上市进行了强有力的辩护,并罗列了多种好处。我们甚至猜测,周小川担任证监会主席期间,用超常规的手段急剧提升中国资本市场规模的做法,就是为大型国有银行上市悄悄放下的铺垫。事实上,在周小川担任证监会主席时期,中国大型国有银行上市的准备工作已经大大加快。所以,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如果有国有银行整体上市,人们不应该感到奇怪。当然,国内资本市场不能容纳,还有国际资本市场一条路可走。但以目前中国国有银行的质量和极低的财务透明度,这条路可能会相当崎岖。?
以此观之,从证监会主席高升至央行行长的周小川,实际上已经站在了一个危如累卵随时可能坍塌的"坏账"之颠。这是一个更加充满凶险的位置。不过,对于一个怀抱大任的改革者来说,这恰恰是值得欢迎的挑战。所幸的是,周小川并不是一个喜欢挑战但仅仅只具备激情的冒险家。在他看来,与其被动解决银行资产的存量问题,不如主动进行改革,解决中国银行的增量问题。周小川对银行不良资产的一个通俗的三分法给人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他认为在银行不良资产中,80年代、90年代早期经济过热时期以及94年金融改革之后所形成的比例各占三分之一。周小川的这个判断实际上驳斥了那些在中国银行界十分普遍的推卸责任的说法,即现在的不良资产问题是历史留下的包袱。他含蓄地嘲笑说,"我们脱离计划经济已经不少年?了,……?到现在说过错都是过去的体制留下来的,恐怕自我批评的精神也不够。"《转轨中的风险应对》,第4页。这等于是说,中国金融体系的大量不良资产实际上是增量问题,而且还在不断积累之中。这是一个相当清醒的判断。在周小川看来,彻底解决中国金融体系问题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进行金融改革,将国有商业银行真正办成"好银行",让中国金融逐渐步入良性循环。这虽然是中国下一步金融改革的治本之策,但很显然,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系统变迁过程,不仅牵涉金融本身的变革,更牵涉整个经济体系、政治体系和文化体系的再造。从这个维度思考问题,短期内解决中国银行体系不良资产问题的希望,的确相当渺茫。诡谲的是,随着外资银行的步步进逼,留给中国金融改革的时间已经非常有限。?
即将到来的改革?
从制度主义的立场出发,我们更倾向于相信制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但中国是一个制度远未到位的转型国家,而对中国金融而言,事态的压迫性可能比个人的主动性更容易发生作用。中国的那句古话,时势造英雄,应该就是指这种情形。在这个意义上,今天的中国正在逼迫新一代财经领导人去创造历史。他们并没有太多的选择余地。按照有些权威人士的认识,中国的金融风险已经到了"不解决不行"的时候了。央行的业务范围以及央行行长的职责,并没有赋予周小川负责全面金融改革的决定权,但作为新一届政府的首席财经智囊,周小川将在金融改革的所有领域里拥有广泛而重要的发言权。在周小川到任央行行长后发出的第一次公开信息中,周小川强调:要保持各项金融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但谁都不会怀疑,周小川的到来将会为中国的金融改革带来新的动力。?
那么在未来可以预见的一个时期,周小川可能在哪些方面改变中国金融系统的颜色呢?周小川关于中国金融改革的设想和论述很多,我们挑选比较有可能的几项,以勾勒即将到来的中国金融"周小川时代"的新特征。?
1986年8月,在北京友谊宾馆召开了一个"中国--迈向金融现代化"国际研讨会。事不凑巧,准备到会宣读论文的默顿·米勒先生却在临行前突然生病。于是,周小川只好亲自将论文译出。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中国应避免美国银行业的错误》。这篇文章的脚注称,周小川之所以要亲自翻译这篇文章,是因为这篇文章具有"高度重要性和学术上的难度"。那么这篇文章究竟讲了些什么,值得周小川如此重视并一定要呈送给决策层参考呢?其实,这篇文章讲的就是大家现在已经熟悉,或许还会越来越熟悉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即美国金融的分业经营问题。按照默顿·米勒的说法,"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之后的美国银行体系是"美国的悲哀",是"法律导致违背意愿的后果"的经典法学实例。?
如果这个引自周小川著作中的故事在细节上没有错误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周小川早在80年代就已经开始关注金融业的混业经营问题,是这个专题上当之无愧的先行者。这几乎成为周的一个情结。只要有机会,周小川就会对中国金融现行的分业模式提出"异见"。这个"异见"在1999年美国国会正式取消"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之后,正在逐渐成为"主流"。对于这个问题,周小川不仅持续关注,而且相当有研究。他不仅从理论上认为"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是人们"误读了历史",而且也从他在商业银行服务时的具体经历中,为我们详尽陈述了混业经营的种种好处。大体说来,周小川认为混业经营有这么两大好处,一是可以完善贷款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增强银行对企业的约束力,另外一个好处则是,在国际金融界都趋向于搞混业经营的时候,中国金融界将在竞争中吃亏。按照周小川的说法,"这种变化(混业经营的国际趋势)将会给我们很大的冲击"。虽然作为一个严谨的学者,周小川没有对分业经营模式进行过于极端的贬斥,但很显然,在周小川那里,分业经营是一个老的不能再老的古董,是谬种流传后的遗毒。如果在80年代,周小川因为仅仅是一个年轻学者而只能"递奏折"的话,那么今天,手握重权的周小川已经有充足的资源来清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在中国的遗毒了。事实上,周小川的这种观点,在金融界有相当多的响应者。中信金融控股公司的成立,就是这种观点在中国正式获得合法性的一个明确信号。就在周小川即将卸任证监会主席的最后几天,中信金融控股公司旗下的中信证券在证券公司中第一个获得上市地位,可以看作周小川支持混业经营的一次间接表态。?
不过,"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及其精神是不是真正"误读了历史"仍然是相当有争议的。毕竟,美国取消"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历史还很短,其效果值得观察。而一直奉行混业经营模式(在日本是"主银行",在欧洲大陆则是"全能银行")的日本金融体系,在最近十多年中深陷泥淖,为混业经营提供了一个相当负面的示范。当然,日本金融困境成因非常复杂,并不能简单归咎于混业经营模式。这一点,是周小川在考虑中国金融分业经营改革时所不应该遗漏的。?
不管怎样,在周小川执掌央行后,我们有极高的概率看到中国现行分业经营模式的大幅度改变。这是我们有望在中国金融周小川时代看到的一个新景观。?
在我们看来,周小川第二个有可能迈开步伐的改革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简单说,所谓利率市场化就是,在央行确定基准利率的基础上,各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不同风险水平及盈利情况自主确定存贷款利率。在这样的情况下,央行只需通过基准利率的调节以及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市场的利率水平。这本是市场经济国家的惯例。但由于各种利益集团的杯葛,中国在这方面一直进展缓慢。中国金融体系严格的利率管制,严重阻碍了中国金融竞争环境的形成。周小川曾经表示过,在中国国有银行所有制问题很难短期内改变的情况下,要想将中国的银行逐步办成真正的好银行,首先应该推动金融界普遍竞争环境的形成。显然,在就任央行行长之前,周小川已经找到了可以先行着力的地方。作为形成这种竞争环境最基本的价格信号,利率市场化肯定在周小川的改革视线之内。?
周小川有一个非常有趣的"风险谱"理论。他认为近几十年来,金融市场上的低风险业务越来越少,而高风险的业务却越来越多。即所谓风险谱向右移动。针对现代经济中的这种风险趋势,商业银行有理由在利率上做出反应。周小川屡次提到渣打银行在非洲--一个风险极高的地方,也可以盈利的例子。他以为其中诀窍就在于针对风险的具体情况拉大利差。为了加强这个例子的吸引力,他甚至"故弄玄虚"地说道,"那个利息你看到会吓一跳"。当然,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好处还远不止于商业银行本身的盈利增加,还直接关系到周小川自己的"悠闲"程度,即做一个象格林斯潘一样只管货币政策的央行行长。否则的话,没有了敏感的价格信号,他的货币政策失灵的可能性相当高。在2003年元月新华社播发的一篇文章中,周小川明确表示:要推出利率市场化改革。虽然他同时表示,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稳步推进、逐渐探索、选择品种,时机和实施步骤非常重要。很清楚,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周小川上任第一天就已经开始。需要我们进一步判断的,只是这个改革的范围和力度。当许多人还对中国金融改革的整体图景有些茫然的时候,周小川已经为大家写出了清晰的第一笔。
在近期可能到来的改革中,周小川可能开辟的第三个战场是:外汇体制改革。这个改革在最近可以推测的尺度是:拓宽人民币的波动幅度。就在周小川即将接任中央银行行长的消息刚刚传开的时候,一年期人民币不交收远期汇价发生较大幅度波动。这显然是市场对周小川新职务做出的反应。不过,这并不是市场惯有的那种非理性波动。而是可以在周小川一贯的观点中找到根据的。在1997年6月的一个讲话中,在回答中国应该采取哪些对策防止金融风暴的时候,周小川明确提到:"防止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运作给人以盯住美元的印象,可适时扩大汇率波动范围。"在中国国内一片庆幸,纷纷认为是因为人民币没有放开才使中国得以幸免时,周小川的这个讲话不仅相当大胆,也相当进取。在亚洲金融风暴一片风声鹤唳之时,周小川在这样一个敏感的问题上做如此敏感的发言,是很需要一点勇气的。的确,如一些接触过他的人所描绘的那样,周小川具有相当坦率的个人作风。不过,除了勇气之外,最为重要的是,周小川的这种态度,符合他对这个问题的一贯立场。
在外汇问题上,周小川似乎有一种信念。他曾扼要但却非常准确地谈论过这个信念:货币自由则优,不自由则劣,货币不自由表明当局信心不足。这是我们看到过的周在货币自由兑换方面最为明确的表态。不过,曾经亲眼目睹过金融风暴所卷起的惊涛骇浪的周小川,深知汇率问题对中国的特殊敏感性。在同一个问题上,他也曾不无困惑的问道:"人民币完全可兑换好不好,资本市场完全对外开放好不好?对此不能轻易下结论。"这多少有点自问自答的味道。这种发问方式体现了他在这个问题上的某种两难和犹豫。不过最终(但却十分艰难),他好像还是说服了自己:"信心与货币可兑换程度有密切关系,从经常项目可兑换到资本项目可兑换,对提高信心有积极作用。"但从一个旁观者的眼光看,投资市场(当然包括国际外汇市场)的经验表明,投资者对货币的信心从来就是难以捉摸的。它与货币可兑换性之间的联系,起码不像逻辑上来得那么清楚。量子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基金等对冲基金惊险的投机历史表明,这个市场上人性因素所造成的波动,相当骇人听闻。索罗斯就曾经透过他二流哲学家的眼光,以艰涩的语言描述过这个市场的复杂性。在我们看来,这个市场"晦涩难懂"的程度远远超过索罗斯的语言。?
纵然有这些困惑,但我们还是相信,以周小川对"适时"的理解,在不远的将来,人民币扩大波动范围的时机正在到来。注意,周小川先生在1997年年底,中国外汇储备刚刚1000亿美元的时候就已经表示:"我国补充储备不足的目标已经实现,可不刻意追求外汇储备的增长。"而截至2002年9月底,这个数字已经达到2600亿美元。显然,周小川就任央行行长的时候,已经是"适时"的时机。调整汇率波动范围,不仅在他的职权范围之内,也同时关系到他是否能够很好地履行另外一项更为重要的职责。因为不断膨胀的外汇占款所引发的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将直接增加基础货币的管理难度。而这,将与周小川作为央行行长的法定职责发生冲突。因此,我们判断,如果周小川的思路在这几年没有发生不为人知的重大变化的话,那么可以预期,在人民币可兑换性问题上,周小川将有所作为。?
对改革的改革?
在完成了对周小川时代中国金融改革--不算短但显然非常不完备的描述之后,我们还要做一个"不太专业"的总结。
我们要特别提示:实际上,无论是中国证券市场还是中国银行体系所潜伏的巨大风险,都来源于一种我们所称的"体制性风险"(或许还有比这更恰当的表述)。这种风险超过在金融市场为大家所熟知的"系统性风险",更远远超过由于个别制度缺失而发生在个别领域的所谓"道德风险"。这种风险不仅体现在金融领域,而且"暴露"于转型期中国的几乎所有领域。它无所不在,但又超过任何一个专业术语所能把握的范围。那么,什么是"体制性风险"呢?简单说,它是由文化及政治双重败坏所导致的,蔓延于所有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普遍失范状态。一句话,它是一种价值体系被全面颠覆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个人、组织的行为几乎完全失去了可预测性。在中国的经济领域中,这种风险经常体现为制度的缺失,和技术的单调。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假象。就像在中国证券市场中以及其他领域中所体现的那样,我们防范风险的制度和技术不可谓不多,但人们怎样理解和怎样使用这些制度和技术,却可能导致非常不一样的风险控制后果。?
公平地说,这种风险是每一个转型国家都会遇到的问题。所谓转型,首先是而且最终也是价值体系的转型。于是,价值体系的转型是所有转型最核心的意义所在。在这一点上,我们与那些惟经济甚至固执到惟增长主义的信徒,有着根本的分歧,抑或截然相反。在他们看来,那些发生在(或者仅仅是表现为)经济领域的风险,可以通过专业工具甚至可笑的数学公式加以发现、控制、缓解、直至消除。这种倾向,在中国一些经济学家那里表现得格外突出。但事实上,这只是一种荒谬绝伦的错觉。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以坏账为例,当所有的人都有足够的道义上的理由欠账不还的时候,银行风险实际上已经无所不在了。一个很黑色的笑话嘲讽了中国的这种现状:现在,连乡下的老农民都知道获得贷款是一条致富的捷径。当然,老农民是绝少有这种机会的。而这种现状,恰恰是中国缺乏精神目标的转型所导致的。换句话说,这是我们前面20年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在这个意义上,改革的敌人正是"改革"本身。这是许多人都不能接受的事实,但它的确是中国下一阶段改革(如果有的话)的一个基本历史背景。
美国百年股票金融的特点和百度故事
美国百年股票金融的特点和百度故事正是由于“投机”,美国股价不断上涨,股市交易兴旺。美国历史中出现过连续不断的股票泡沫,恰恰是这些股票“投机热”为每次大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大量低成本的资本,使美国过去150多年中有千千万万个“百度”故事成为可能。
“投机”是所有资本主义的精神,也是财富创造的必要动力,美国的不同在于:其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不仅包括投机,还有活跃的股票文化。当年英国的百万富翁家族需要很多年才能积累起财富,而在美国,股市这个折现机器加快了财富的实现速度,股票的高流通性使美国的创业文化、创新文化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催生了美国式的快速技术变革。
如果美国社会不认同投机的价值,它也就不可能有发达的股票文化,也就不会有过去150多年的科技发明史。如果想把中国社会的创新能力激励得像美国那样,正在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当然是必要的一步。
“百度”公司股票于2005年8月5日在美国上市,其股价当天就从27美元的发行价上跳到120美元左右,使百度创始人李彦宏一下成为9亿美元富翁。当然,这故事还不止如此,百度上市的那天共诞生7名亿万美元富翁、上百名千万富翁与数量更多的百万富翁,他们中的多数6年前还是学生。这太令人激动了!
这个故事的意义包括许多方面,我们不妨从它的示范效应来看,其核心是激发更多的投机动力,引发更多的创新。第一,看到股价在一天内可以涨这么多,会有更多人愿意去股市投机,增加股市的交易量和流动性,为更多“百度”上市创造条件。第二,在股市上炒股并不是惟一的投机方式,毕竟靠炒股难以致富,而更能赚大钱的“投机”是模仿百度的创业者,自己也去开一家新技术公司,做成后也像百度那样去上市。这是最大的投机,当然不一定成功,但看到百度的经历,谁不想去试试呢?连笔者自己也有点手痒痒的!第三,看到百度的成功,更多的风险投资基金会去找未来的“百度”们,把钱投给他们,由他们去花、去创造下一个“百度”或者几十个“百度”,风险投资者当然也是在投机。
由此,我们看到,“投机”是人之常情,也是各种技术创新的原动力,正因为科技创新是在“创新”,所以就有风险,去做有高风险的事就要有投机精神。我们中国人总喜欢把“投机”看成非常负面的东西,谈到股市我们就想到要“抑制投机”,其实,如果没有投机,就可能只有“股”但不会有“市”。谈到房产市场,我们也想到要“抑制投机”,同样地,如果没有投机,也会只有“房”但不会有“市”,房子就没有“资产”价值。谈到人民币外汇市场,我们也说要“抑制投机”,等等。总之,说“你喜欢投机”意思是“你不务正业”、“你破坏这个那个”。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如果美国社会不认同投机的价值,它也就不可能有发达的股票文化,没有发达的股票文化也就不会有美国过去150多年的科技发明史。正是由于“投机”,在美国历史中出现过连续不断的股票泡沫,恰恰是这些股票“投机热”为每次大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大量低成本的资本,鼓励了进一步的技术创新。正是投机者的买卖才使股价不断上涨,使股市交易兴旺,这才使美国过去150多年中的千千万万个“百度”故事成为可能。
美、英市场经济的核心差别
当然,“投机”不只是美国资本主义的精神,而是所有资本主义的精神,也是财富创造的必要动力。不同的地方在于:美国资本主义的核心精神不仅包括投机,还有它活跃的股票文化。
还是以百度上市为例。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百度的股票没有上市或者根本就像中国的法人股那样不能交易,其创始人李彦宏的百度哪怕再成功,他的成功果实—财富也只能靠未来许多年的利润一年一年地实现,那是一种极慢的成功果实的实现过程。这种极慢的财富实现过程不容易产生强的社会示范效应,不能鼓励更多的人去创业、创新,也就会放慢整个社会的科技创新速度。但是,有了美国这样充满活力的股市,由于股票的市场价反映的是其未来收入流的总折现值,通过把百度股票以今天的股价卖出,百度的创业者今天就可把未来多年的收入流提前兑现,股市为创业者提供了一种提前兑现财富的机器。如果这些创业者愿意,通过提前兑现已建成的企业,他们还可继续其他的创业和创新,加快了各尽所能的速度,加深了各尽所能的深度。因此,股票的高流通性就是这样使美国的创业文化、创新文化以最快的速度发展,大大加快财富的创造速度。
这也是为什么当年英国的百万富翁家族需要很多年、甚至几代人才能富起来,传统社会的财富实现都需要漫长的岁月,但,最近成为9亿美元富翁的李彦宏才37岁,百度的其他亿万、千万富翁甚至大学毕业才几年,美国的盖茨、戴尔等都是30岁不到就成为亿万富翁。正是股市这个折现机器加快了财富的实现速度。这些榜样当然也鼓励人们去发奋创新,是股市催生了美国式的快速技术变革。
在今天看来,美国跟其他国家比有着最快、最深的财富兑现机器,但当年的英国比任何国家更具备条件发展出这样的兑现机器,为什么英国没能做到这一点呢?美国的“股市”机器又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呢?
英国为何错过了股市的发展机会?
随着英国在16世纪后半叶加入海洋贸易的行列,它的金融业得到极大的推动,到18、19世纪,其金融发达程度领先世界,只不过其重点集中在银行、保险和债券市场,而不在股票市场上,尽管股票交易在同期也有不小的进展。从需求角度讲,从17 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英国主要是在世界范围内发展简单的商品贸易。原因很简单,在英国本土人口少,特别是18世纪末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又偏偏使他们具有大规模的生产能力,他们生产太多的东西在本国没法消费完,就必须运到国外、找海外市场。正因为英国在海外扩张仅仅是伴随与商品有关的简单外贸商业,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英国当时对金融的需求主要停留在保险和信贷业,而且短期交易很多。
之所以英国当年的债券市场能够非常发达,是因为17-19世纪英国政府需要大举国债,为其海军建设融资,这种因扩军而产生的政府融资需求促使债券市场最先在英国、荷兰等西欧国家发展,以至于伦敦证交所到1843年时超过90%的上市证券是债券,包括公债、公司债和外国政府债,股票交易只占不到10%,居第二位。换句话说,在18、19世纪的英国鼎盛时期,其金融的特色主要是以银行、保险和债券市场而定义的。
实际上,英国当年有机会实现美国式的股市资本主义。在那里,股票交易从1555年左右就开始,17世纪末期股票交易在伦敦越来越火,到1720年的“南海股票泡沫”(South Sea Bubble)达到顶峰。但,那次股票泡沫使英国议会通过一项严格限制股份有限公司的法案(The Bubble Act),要求所有新公司上市前必须得到议会的通过,就像今天中国公司上市要先得到证监会批准一样。该法案从根本上扼杀了英国股市的进一步发展,使伦敦股票交易沉闷130余年,直到1850年后才重新复苏。从某种意义上,那项法案把以股权文化为中心的创新经济留给了后来的美国。
美国股权文化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1776年,美国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中独立出来,从那时一直到1850年左右,其早期金融发展基本是复制英国和荷兰的金融模式,也就是侧重发展银行、保险和债券市场,同时也开始股票交易。从19世纪初开始,美国将英国工业革命初期中推出的新技术很快地学过来,更确切地说,先是把英国的纺织机械化技术学了过来。
最初,股市发展缓慢,1800年时美国共有335个股份有限公司,除了6个跟生产制造有关以外,其他公司全都是桥梁、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公司(占245个)以及银行与保险公司(67个),股票投资者也很少。第一个现代纺织业公司是成立于1813年的“波士顿制造公司”,但该公司到1850年也不过有123位股东。因此,到那时美国股市的发达程度也非常有限,跟英国的证券市场类似,美国的证券市场也主要以政府公债和公司债为主。
英国金融是受海洋贸易而激发起来的,而以股市为特色的美国金融则是围绕科技创新而起的。最初的起点是交通运输技术。1820年代世界上开始出现蒸汽轮船,远洋运输从帆船改成汽轮,在运输技术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人们发现蒸汽船再强大也没办法上陆地,这样一来,外贸以及国内贸易就基本上围绕着有水、有海的地方发生,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经济最初是在东海岸崛起,比如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原因就是这些城市挨着大西洋。
现代火车大约于1804年在英国发明,第一条实用火车线于1825年建于英国。火车的实用为当时的世界带来全新的希望,使最热的科技题目由海运转向铁路。人们发现,有了火车技术,只要在全国各地修遍铁路,经济发展就不再只局限在沿海地区了,可以向内地的很多地方扩张。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显然是个新时代的开端。我们现在都谈互联网技术可以改变世界,那个时候人们则认为火车可以改变世界。
在铁路技术概念的刺激下,19 世纪中期大量美国铁路公司在新英格兰、芝加哥等地相继成立,大家认为应该修很多的铁路把美国各地都串通起来,每个人都觉得铁路是新世界到来的象征。所以,那时在纽约和波士顿掀起了购买铁路股票的热潮。于是,1860年后美国交易的多数是铁路公司股票。从另一个角度讲,正因为当时这么多人非理性地对铁路股票狂热,才使美国的证券市场开始从过去的债券市场变成真正的股票市场。如果没有那一次股票热的冲击,美国的证券市场可能还要等很多年才能转变。再者,那次铁路股票泡沫把股价炒得很高,使不少铁路股票像今天的“百度”一样成为广泛关注的故事,不仅催生创业文化,而且为当时愿意冒险创业的人提供了非常便宜的资本。
接下来的新概念就是1875年由美国人贝尔发明的电话,随后贝尔创立“美国电报电话公司”(AT&T)的前身—“贝尔电话公司”,在美国推广电话的使用,AT&T 于1891年上市,其股票很快被炒得火热。同一时期,另一位大发明家—爱迪生于1878年成立他的“爱迪生电气照明公司”,并于次年发明电灯泡,随后发明发电机以及商业供电厂。他的公司在1892年与另一家电力公司合并成立今天美国最大的“通用电气公司”(GE),该公司的股票于1902年在纽约上市交易。
19世纪末期,围绕着电话和电力技术的创新,人们的关注目标由原来的铁路转到电话与电力概念股上来。这期间,还有石油和钢铁股票也是股市炒作的热点。当然,除了这些令人激动的概念股推动着美国股票文化的快速发展外,这里还不得不提到JP摩根,在他于1870-1905年间改变美国证券业之前,华尔街证券公司都规模很小,往往只由几位合伙人的资金组成,能销售的证券发行量很小。但是,JP摩根于1871年加入投行公司—Drexel, Morgan and Company之后,随即对各类大大小小的铁路公司进行整合,通过一系列并购把它们组合成几个实力较强的大公司。他的技能是如此的高超,1895年他把其就职的Drexel, Morgan and Company重组为他自己的公司—JP Morgan and Company。之后,他成功整合“通用电气公司”并把其股票推向股市。他最大成名作之一是1905年左右,他找到足够多的资本将众多美国钢铁公司合并,成立“全美钢铁公司”(US Steel Corporation),创造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个10亿美元公司。
JP摩根把美国证券公司的销售能力和投行理念提高到新的层次,他的最大贡献是把证券公司的业务从简单的证券经纪上升为包括行业、企业整合的策划与融资全套服务,他创新了现代投资银行的理念。从这个意义上,JP摩根对美国股市文化在更广泛社会中的推动有着关键性的贡献。
1910年以后又出现了新的投机概念—汽车,例如福特汽车就是此时期炒出来的。不幸的是,1910-1929年间的汽车股票泡沫最终以著名的1929年大股灾结束,接下来的经济危机使美国股市沉闷多年。到了1980年代,才又出现了大家熟悉的电脑股票热,英特尔、微软等公司是这时期的代表作。到1990年代则是互联网股票热,等等。过去150年里,美国股市几乎是一部连续不断的股市热潮史,这背后当然是一部部财富创造的故事,同时也一波一波地把美国股市推向成熟,使它的定价和融资能力达到多方位的深化。
股权分置改革是必要的一步
1978年以前,计划经济下的中国不存在真正的金融。经过过去二十几年的恢复,到今天也谈不上中国的金融到底是更像当年的英国还是今天的美国,因为中国银行体系有它固有的问题,股票市场也有它自己的问题。所以,改革的路还很远。
就以时下讨论得比较热的股权分置问题来说,从上面谈的百度故事以及美国金融的特点中我们看到,股票的可流通性是股票生命的根。如果股票不能流通,股票因此没有“市”,那么正如上面所说的,中国的股票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股票”了,它既不能像美国股市那样加快财富的实现速度,也不能催化创新文化的发展。当初出于抑制“投机”的考虑,让法人股和国有股不能流通。那时没想到鼓励有能力“投机”的人去“投机”是股市深化的必要条件,也没想到16世纪荷兰人和英国人推出“股份有限公司”的用意之一正是为了便于人们去投机。如果想在中国培养更强的创新、创业精神,把中国社会的创新能力激励得像美国的那样,那么正在进行的股权分置改革当然是必要的一步。
在我们发展自己的股市的同时,中国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今天还不妨继续享受金融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先创业,成功后去美国上市,利用美国现成的未来收入流折现机器提前兑现你的创业成果!—看到李彦宏的故事,笔者也恨不得自己再年轻15岁,谁不想试试!
当年英国盛世靠的是它的海外商业贸易,而美国盛世靠的是它的科技创新。这两种特色所需要的金融支持也不同:前者需要的是债务、银行和保险,而后者需要的是以股票为代表的风险资本。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比当年的英国更需要一个活跃、发达的股票交易和股权融资市场。那么,中国需要什么样的金融?
基本面与技术面的结合,才是选股的正确方法
基本面与技术面的结合,才是选股的正确方法网有战事
现在大家对选择什么样的股票才能赚钱,都很感兴趣。因为在大盘不怎么好的情况下,只有选择到了牛股,并耐心持有,才能够赚到钱。
有的技术派的人士,往往认为只要有了技术,就可以选择到好股。但如果只看技术面,不看基本面,就常常容易上当,因为有好多的股票,由于没有基本面的支持,小券商或者私募资金只是在日线上把图形做得很好看,指标都很到位,往往一冲,引你买入。一但主力获利,拔腿就走。套你没商量。
有的基本面的人士认为,只要股票的基本面好,不管技术面好不好,就可以买。这样的买法,不是买到高位套牢,就是在主力还在吸货区,往往被折腾得够戗。
因此,只有吸取技术面与基本面的长处,做好行业景气度的分析,并随时注意热点,我们才能在股市中,选择到好的股票。
先谈基本面。基本面包括股票本身这个公司的情况和所处的这个行业的景气度。从大的方面说,一个行业都不景气,个股很难有大的作为。相反,一只股牛气冲天,很可能与这只个股背后的行业景气度上升有关系。
今年3月31日,我写了一篇文章。叫《从自然垄断、技术垄断到用RSI选股》,其中提到到的一汽夏利。在所有的汽车股中,我只看好它。我在文章中分析到“为什么七十年代日本的小汽车在美国卖得那样火?原因是爆发了第一次能源危机,石油输出国组织限产提价。美国人自己造的车又大又舒服,但特别的耗油。能源危机一来,美国的老百姓就买省油的车,而日本人的车当时最省油。如果在中国,汽车如果还能够炒一次的话,那我看好一汽夏利。不为别的,他的车省油,车价低,老百姓用得起。”
这是从基本面分析,预测到了高油价时代要到来。我从4月份开始建仓,到10月24日卖出,我的资金已经翻了番。现在看来,我跟主力分析的思路是比较一致的。主力在这一轮汽车股中,都没有做,只做了一汽夏利,这就是基本面与技术面结合的一个事例。
再谈技术面。有人拥有抄底的技术。我非常的佩服。但我一般不做底部,除非基本面非常的好。有人说,中国的股票只有10%有投资价值。不管说得对不对,他反映了中国目前大多数企业素质是很低的。那么,股票的价值反映到价格上来,大多数股票都会在下降通道。表现在K线上,就是反弹——下跌—横盘——再下跌———反弹——(无穷)。我们就会看到,层层梯田式的,永远没有底部。这样的股票,我是不想看的。
如果用周线来看股票的话,我认为十周线以下的股票,是死股。永远不要买,股票的止损也要以此为界限。十周线以上,虽然是活股,但他上面如果还压着30周、60周线的话,那也活得不舒服。压力非常的大。如果股价站在了60周线上(新股30周),这个股票就应该纳入你的视线,把他存在电脑里,再用行业周和景气度来排除,符合的就留下,不符合的就淘汰(有的是自然淘汰)。
为什么如此的看重60周(年线),这是因为一般的主力如果要大做,把他做成大牛股,60周线上站住,是最基本的要求。而那些撮虾子(武汉话:打短生意)的主力,是不会费很大的力气,做到60周线上的。所以,这样就轻易的排除了不是大牛股的小主力的骗人行为。当然,上了60周线的股票,并不一定会都成为大牛股,但大牛股必然在60周线上产生。因此,我这样的排除法是比较省力的。
我在8月6日写的〈跟随主力去远航〉一文中,开始推荐或者举例G老窖、兰太实业、在8月23日推荐600550、600885,000155等都是在60周线基础上推荐的。比实战版10月份才写出(我的太阳,要早一个多月)。
我们说60周线,要在低位60周。什么叫低位60周线,就是底部价格与60周线的价格,不能超过50%。比如4元的底部,到6元才上60周线,这样的股票就要打一问号,主力可以卖出开跑了。
当前,一部分主力正在换仓,但我要提醒大家,按照十一五规划和盘面的情况,有一些行业要高度的重视,比如说,低价医药股,才2元多,主力正在吸货。可以负责的讲,半年以后,我们将再也看不到2元多的华北制药、鲁抗医药。为什么,因为中国农村要建立庞大的医疗保健体系,需要的大部分都是普通的药物。一个8亿农民的市场在那里等着,这个企业还会不好吗?
中线的思考(1)——行业周期,极端重要
中线的思考(1)——行业周期,极端重要 网有战事什么叫行业周期,我不能跟它下个科学的定义,但我认为,它是一个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由弱转强,由强转弱,表现为景气度上升与景气度下降的发展周期。它分为衰退期、恢复期,发展期,繁荣期等阶段,这个周期的长短,是由多方面因素决定的:
1、政府规划、提倡、投资的主导力量
2、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
3、基础原材料和上游价格对下游价格的影响,
4、科技含量的变化
5、新兴行业的产生对老行业的冲击
6. 行业内部的革命性变革
7, 行业周期与主力资金的关系
第一条,政府规划、提倡、投资的主导力量。这个大家比较明白,政府对宏观面的把握,主要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阶段,提出不同的目标,来促进行业的发展。比如说,小平同志提出了“小康社会”的目标,80年代末,股市设立之初期,反映提高人民生活的电视机、电冰箱的行业就得到快速发展,那这个行业得到的资金、政策等方面,都很优惠,加上市场很好,长虹、海尔、康佳等股票预期的赢利很高,就得到主力的大炒而特炒。前几年,中国的改革开放,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发达国家把许多的低级产业转移到中国,加上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使市场对钢铁、石化、汽车\煤炭\港口等行业构成了巨大的需求,政府也因势利导,大力推进,基金主力就趁股民都不看好的空挡,大肆建仓,高举“价值投资”的大旗,把他们炒上了天。这一次,中央提出了“十一五”规划,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和谐社会观念和具体要发展的目标,所以,涉及到新材料、新能源、新科技和环保、铁路交通、军工生产、医药等部门就将得到快速发展。行业景气度将有回升和提高。而高耗能、科技含量低、重复建设多、环境污染大的行业,将受到限制。所以说,钢铁业的行业景气度将下降。钢铁股票遭到主力的抛弃,就是市场对行业周期的正确反映。
股票市场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他的反映是非常灵敏的,往往在大众的思想还没有转弯的时候,主力的专门的研究部门,都提前获得中央的有关信息,提前动手,该卖的卖,该炒的炒,始终把行业周期转换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第二条,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求关系的变化,是行业周期转变的重要依据。比如说,某个行业非常的赚钱,就会有很多的资本向里面涌去,直到产能过剩,供大与求。行业周期就可能由好变坏。在彩电、冰箱非常紧俏的情况下,都赚钱的情况下,各省都有这方面的工厂,结果生产出来的东西,大大超过市场的需求,生产厂家恶性竞争,都想占领市场,竞争的结果是相当一批生产彩电、冰箱的厂家倒闭,那么这个过程时间内,彩电、冰箱行业景气度是不高的。
市场的供求关系还直接表现在价格的高低上,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大于求,价格下跌。这是价值规律在市场下的作用。前几年,造纸行业还是比较赚钱的,中央关停小厂,发展大厂,提高大厂的产能,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在的生产能力已经大大超过了市场需求,各厂家都拼命压价推销,利润率大大降低,所以,象000488中国最好的造纸厂的股票价格直线下降,就毫不奇怪了。
市场价格的变动,对一个行业的影响,又往往是投资者的机会。比如说,今年的石油价格的上涨,对大多数汽车行业来说,是件坏事。因为油价高,将影响汽车的销售。但对于节油的汽车厂家来说,他又是推销自己产品的机会。比如我在今年3月31日写了一篇文章《从技术垄断、自然垄断到RSI选股》,就看好一汽夏利,原因就是预测高油价时代要到来,耗油少的汽车将在竞争中取胜。结果这个分析与主力想到一块去了。在所有的汽车股中,主力唯独只做了一汽夏利。使股价翻了番。九月份的季报又说它赢利增加。我这样说,并不是说我有多么的高明,而是强调重视市场的分析,重视行业周期的变化,对我们散户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也许一年的赢利,就在这个分析里。
在市场上,我们还应该看到,一个行业过分的涨价,就会促进与这个行业相关联的行业的发展,与之竞争。比如石油涨价,就会刺激太阳能、风能、核能、天然气等替代能源的发展。原因是,当石油的价格还比较廉价时,使用其他能源没有石油经济省钱。其实,在西方比如德国,它的太阳能技术研究得很深,国家还用法律来保证投资太阳能发电的个人,多余的电可以卖给电网,发电厂还不能不收。但在石油价格低的年代,太阳能的成本还是太高,从经济上考虑,还是用石油划算。所以,石油的价格高低,与其他能源替代的成长呈正相关。石油价格越高,就越能够推动替代产业的发展。前一段石油涨到69美一桶时,我们的股市炒太阳能600550、风能600396等也相应大涨。这一段石油价格回到59美元左右时,这两个股票的价格也相应回落。因此,我们今后投资能源替代版块,最好还是先看石油的价格状态。
第三条,基础原材料和上游价格对下游价格的影响。我们知道,任何的工业化生产,都是通过产业链来完成的。比如矿业,采矿的要依靠勘探业,冶炼业要依靠采矿业,冶炼业还要依靠销售业,才能完成自己的利润返回。一个行业,如果上游企业的价格提高,就会影响下游企业的利润。比如石油打井卖原油的,今年价格大涨,利润大增加,但中国所有的炼油企业都亏损。幸亏中国石油是一家,赚的比亏的多的多。今年的铁矿石全世界都涨了70%,加上能源电力上涨,给炼钢铁的厂家带来极大某杀狙沽Α2凰道?罂魉穑?鹇胍彩谴蟠笱顾趵?蟮目占洹K?裕?彝撇猓?捎诨?≡?牧稀⒌缌Α⒛茉醇鄹竦纳险牵??切┮揽炕?≡?牧稀⒌缌Α⒛茉醇鄹竦幕?涔ひ到??床焕?跋臁R蛭?泄?笠档墓芾硭?交共蛔阋韵??庑┥险且蛩兀??硐衷诓欢咸岣咦约翰?返募鄹瘛R坏?鄹裆险嵌嗔耍?突嵊跋焓谐〉恼加新省?br />
行业周期的转换,由强到弱,或者由弱到强,基础原材料和上游价格对下游价格的影响是巨大的。我再说一个由弱到强的行业——食品、饮料行业。就拿做酒的企业来说,过去我们中国的粮食价格是世界上最高的粮价之一。酒类行业的生产成本非常高,利润比较低,吃尽了苦头。但从去年起。中央不再提高粮价来照顾农民了,因为粮食价格不可能再提了(再提世界粮食价格就乱了套,弊大与利),就采用降低和取消农业税的办法帮助农民,加上我国近年农业丰收,粮价回落,就给造酒的或者依靠粮食做原料的企业,降低了生产成本,带来了利润成长的空间。所以今年很多的主力进入造酒企业就顺理成章了。今年的山西汾酒、张裕、通葡萄酒、G老窖等都是主力驻扎的对象。
当然,行业周期的好转,并不意味着该行业所有的企业都有发财的机会,还要看你的生产规模的大小,市场占有率的高低,品牌形象好坏、财务状况、毛利率、现金流量等等,主力在选择的过程中,都要考核,达到一定的标准才做的。我在8月6日写的《跟随主力去远航》一文中的举例了G老窖上了60周线就要买,也是基于分析行业周期的变化才推荐的。结果到现在你也不会亏损,只会赚钱。(未完待续)
第四条:科技含量的变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话一点就不假。一个工厂,一个行业,如果在科学技术上有新的突破,那么,就会带动这个行业从衰弱期走向强盛期。比如说车床行业,过去我们用的都是机戒车床,生产率比较低,次品多,浪费大,精度也不高。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把计算机系统与车床结合起来,形成数字化控制机床,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合格率提高十几倍,它的加工精度是过去的机戒车床所望尘末及的。并且为工业自动化奠定了基础。那么数控机床在机戒制造行业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作为生产方来讲,把普通机戒车床升级为数控机床,在机戒制造的成本上是变化不大的,加了一个数控系统,价值就增加几倍到几十倍。我们说,先进的生产力,它应该是有高科技含量的。主力从去年到今年,都围绕着沈阳机床做,迟迟不肯撤离,就是认为机床行业在高科技的武装下,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我国的军工生产,在设计上是不差的,但在加工上搞不出精度,美国等西方国家都不肯转让高级数控机床技术,为什么?这涉及到国家安全和高科技在工业领域的应用。这一次“十一五”规划,中央要求在重大装备上有所突破,作为工作“母机”的数控机床,将会有一个大发展的行业周期。
我们说,企业的竞争,从人的角度讲,是人才的竞争;从物化成果上讲,就是以知识产权为核心内容的技术竞争力。有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不会受制于人。我们的彩电工业,看起来产量很高,但核心内容“芯片”技术在外国手里,一台彩电我们基本上只能赚到几美元,而大部分被钱被芯片厂和外国的商家赚走了。今年,我们的“海信”集团研究出了我国具有自己知识产权的电视芯片,但好不好用,国内的厂家愿意不愿意用,还要等待市场的检验。从目前的走势上看,虽然了年线,但看到主力比较犹豫,没有象西藏药业那样走得理直气壮,就可以看到彩电行业还处在恢复期。
制药行业是一个技术密集性行业,也是高投入(研制新药)、高产出的行业。谁拥有了自己的知识产权的新药,谁就能够赚大钱。西藏药业研发出国内一类新药“新活素”,是治疗心衰的基因药物。到目前为止,只有中国和美国研究成功。再上西藏药业与贵州的益百制药重组,充分利用益百的销售网络,使资源得到整合。主力了解到这些情况,就增仓驻扎,走势非常的好。是标准的上升通道。而一般的制药厂,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那门栏就很低,谁都可以进来办厂,那就很难有高额的利润。所以说,稳定地高额利润,是靠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取得的。高技术产品的毛利率是很高的,主力现在做不做一只股票,毛利率的高低,就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数据。它表示你的竞争对手少,获得的利润多,益百制药主力扎堆进入也是这个情况。十一五规划,要大力提高中低层收入,建立和谐社会,而医疗改革是社会的重点,相信制药行业会有一个很好的高速发展周期。
第五条,新兴行业的产生对老行业的冲击和垄断行业
八十年代以来,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极大推动了社会的前进。也促进了社会行业的重新化分。比如老百姓很多日用品由原来的木质产品,被新型的塑料所替代,闭路电视行业大有取代电影和戏剧的势头,互联网的功能日益扩大,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另一空间。过去自行车升格为摩托车、汽车,家庭装修业也从建筑业中分离出来,商业保险业每天包围在我们,我们的时代天天都在发生变化,我们的行业天天都在发展,新的行业冲击老行业,是时代进步的必表现,但老行业的生存空间也确实令人担心。在股市上,我们可以看到,凡是新的行业进来,都会有一波强烈的上涨,想当年,互联网科技股把股市炒翻了天、海石油引领股市摸大波,看如今新型材料弄潮儿,航天火箭冲宵汉。所有这些,都说明,新型行业如同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说明,主力利用人们对新生行业的不了解,鱼龙混杂,趁机推销高价股票。
我们说,在平等竞争的条件下,各行业的平均利润应该是大致相等的。除了垄断行业以外。但金融资本利用各行业的周期不同,在各个行业发展高速时期流进,在即将衰退时流出,以获得利润最大化。所以,金融资本对行业周期的研究是非常透彻的,这是资本的本性所决定。
我们说,无论那个行业,除了因为科技原因被社会淘汰之外,都有自己的发展高潮和低潮,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既要研究新型行业的发展趋势,也要看到新型行业发展的困难和曲折,既要看到古老行业存在的不足,也要看到古老行业在新的时代会焕发新的面貌。但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利润率。资本的本性是追求利润的。只要你的行业外部条件成熟了,企业的内部管理好了,利润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就会有资本进来,与你共享晚餐。古老的酿酒业茅台、G老窖,古老的制醋业,恒顺醋业,在今年照样可以红火。
再说说垄断行业。为什么说垄断可以产生超额利润,那是因为没有竞争。在西方的成熟市场,都有《反垄断法》,以防止金融寡头、实业资本垄断某一个行业,给社会一个公平竞争的行业环境。而我们国家,由于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一定的行业,一定的部门还存在着垄断现象。不允许其他的资本进入。比如有的军工行业,由于涉及国家安全和机密,社会资本很难进去。铁路行业,由于所要资本额太大,一般小资本不敢问津。所以,垄断行业就有垄断利润。前几年,主力利用电信部门的垄断地位,猛炒通信股,为什么,就是因为他们收的电话费太高,有超额利润。后来由于有了竞争和其他通讯手段,这些股票就应声而落。今年,主力利用部分军工行业的垄断地位,炒了002025、火箭股份、利用铁路发展的高潮,炒了一把G北方、湘电股份、等。也捕捉了这些行业的发展周期的高潮机会。
中线的思考——(2)创新思维,与时俱进
中线的思考——(2)创新思维,与时俱进网有战事
我今天奉献给大家的题目是《创新思维和与时俱进》。我讲两个问题,第一,创新与创新思维,第二与时俱进。下面我讲第一个问题,创新与创新思维。什么叫创新呢?在英文中,这个创新Innovation,它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个,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那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它的形成是在20世纪的事情。由一个学经济学、学管理学,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他在1912年,第一次把创新引入了经济领域。换句话说,从经济的角度他提出了创新,他认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的从未有过的组合。他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创新的五个方面。
一个产品创新,就是生产一种新的产品,要采取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工艺创新,要开辟市场,市场开辟,市场开拓创新。要采用新的生产要素,要素创新。第五,制度、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制度的创新,他提出了五个方面。美国另外还有个管理大师,学经济 学管理的,大家非常熟悉,这个人叫德鲁克。他第一次在20世纪50年代,上一个世纪的50年代,把创新引进管理领域,有了管理创新。他认为创新就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现在“创新”两个字扩展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比如我们讲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经营创新、技术创新、教育创新、分配创新。我们股友们的学习方法也要创新。
那么对创新我们有多方面的理解,作为一个炒股的人,你的学习方法跟别人不一样,一样的图形,你可以讲出跟别人不一样的角度和道理来,这也是创新。比如说,我写了个文章叫《关于量能射划法的顺口溜》,留在精华版了。意思就是说量能的变化可以预测大盘或者个股调整时间的长短。那么过去没有人从这方面总结,我认识了,去发现这个规律,这也叫创新。
有那么一个公司,它通过很多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发现这四个车间呢,劳动生产率采取很多方法,提高提高提高。提高到一个临界点,再一提高非常难。怎么提高劳动生产率,有的人给他出了这个主意,就分析这四个车间的员工的构成。就发现第一个车间都是男孩,好,就加了几个女孩进去,效率提高。我们经常有人说的叫男女搭配,工作不累。第二个车间都是一些青年人,加了几个中老年进去,老成持重。加进去效率提高。第三个车间都是中老年人,加了几个年轻人进去,有新鲜活力,效率提高。那么第四个车间呢?老的少的,有男的女的,都有,怎么提高效率?他们分析就发现,这个车间都是本地人,都是本地人,加几个外地人进去,都拼命地干,效率提高。还是这么多人,就把结构变换一下,这就叫创新呢,这就是创新。所以同学们,创新到处有,创新就在我们身边。
那下面我讲第二个问题,创新思维,刚才我们讲了什么叫创新。我们知道了创新思维,什么叫做思维呢?指向理性的各种认识活动,创新思维它有很多特点。比如它有理性的、非理性的。有相同的、相异的。我们认为创新思维,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相异性、差异性,非常突出。同样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他有不同的思维,不同的人他有不同的思维,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他有不同思维的。
我们举一个案例,两个推销人员到一个岛屿上去推销鞋。一个推销员到了岛屿上之后,气得不得了,就发现这个岛屿上每个人都是赤脚。我们重庆话叫做打光脚板,赤着脚没有穿鞋的。他气馁了,没有穿鞋的,推销鞋怎么行,这个岛屿上是没有穿鞋的习惯的。马上发电报回去,打手机回去,鞋不要运来了,这个岛上没有销路的,每个人都不穿鞋的,这是第一个推销员。第二个推销员来了,高兴得几乎昏过去了,不得了,这个岛屿上的鞋的销售市场太大了,每一个人都不穿鞋啊,要是一个人穿一双鞋,不得了。那要销出多少双鞋出去,马上打电报,空运鞋来,赶快空运鞋。同样一个问题,你看,不同的思维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
那么我们刚才讲了,思维它有相异性的特点,还有很多特点,我们不去过多地谈它。思维它有多种形式,思维有多种形式,有抽象思维、概念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意象思维、直感思维、社会思维、灵感思维、反向思维、相关思维等等。创新思维,思维有很多很多种形式,创新思维是其中一个。那什么叫做创新思维呢?我把创新思维的概念,比较长一点。我把它奉献给各位朋友。我们说的创新思维就是不受现成的常规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不要受什么约束,要全新的。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的这样的解答,这样的方法寻找出来,这样的思维过程,我们叫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它是相对于传统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所有人都有的。
今天有个帖子说,原帖由 shrzhu1971 于 2005-12-27 10:43 发表
在实际操作中,战术能够赚钱,战略只能喝西北风。实际上,股市是一个操作领域,她需要的是战术,而不是战略。证券监督委员会也许需要战略,我们炒股的恐怕更需要战术。具有战术能力的人在大盘下跌时照样赚钱,相反 ...
战略问题要考虑的是行业周期问题,炒股不可不察;战术是考虑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选择的是时机。
不考虑战略问题只考虑战术问题是短视,不考虑战术问题只考虑战略问题是盲目。所以要两者的有机结合。
我就回答,散户考虑战略问题,主要是考虑行业周期的问题,是思维什么行业的景气度会上升,解决一个买什么股票的问题;考虑战术问题是根据技术图形和量的表现,思维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的问题。只考虑战术问题而不考虑战略问题,是短视;只考虑战略问题而不考虑战术问题,是盲目。炒股就是战略问题和战术问题的有机结合。
我们要创新思维有障碍的,主要有三大障碍。第一,思维定势。你的思维定在那儿了,你的思维进了牛角尖了,出不来了,那你的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展现出来,那一个人的思维为什么会定在那儿,动不得了。为什么进了牛角尖,进了死胡同,就出不来了,这个思维定势是怎么产生的呢,一个权威,书上就是这样讲的,不能违背;一个是从众,大家都这样说,我怎么好反对,从另外的角度说呢。所以,我这几年,基本上不去股市交易,原因就是不愿意从众,因为他们的思维在大部分时间是错误的。缺乏独立的个人思考,缺乏创新思维。
前一段8、9月份,我单位有个朋友,还在买钢铁股。我就说,钢铁股不能买,行业景气度下降。他不听,争辩说,业绩这么好,一定会炒起来的。结果到现在还没有解套。这就是他在机戒地理解业绩。在过去矿石没有涨价的情况下的业绩,只能说明过去。一旦矿石涨价70%,市场需求下降。现在钢材市场降价都是百分之几十的降,他不可能再有好的业绩了。
这里有个案例,叫做避免霍布森选择。避免霍布森选择是什么意思呢?霍布森300多年前英国郊区,伦敦的郊区,英国伦敦的郊区有一个人叫霍布森 。他养了很多马,高马、矮马、花马、斑马、肥马、瘦马都有。他就对来的人说,你们挑我的马吧,可以选大的、小的、肥的,可以租马、可以买马。你们都可以选呢,人家非常高兴去选东西了,但是整个马圈它旁边有个很小的洞,很小的门,你再选大的马出不来的,它的门很小。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一个人叫西蒙,就把这种现象叫做霍布森选择。就是说,你的思维你的境界只有这么大,没有打开,没有上层次,思维封闭。那怎么办呢?我们要采取多向思维法,打开了,我们采取多向思维法。第一,顺向思维,第一叫顺向思维。顺向思维,顺向思维是什么?就是按照逻辑按照规律按照常规去推导。比如说, 大盘的均线都走好了,量也起来了,这是按照逻辑按照规律按照常规进入股市的时机。
除了顺向思维以外,我们还有什么呢,逆向思维,也叫反向思维,倒过来思维。在股市总有这样的现状,往往股票是在狗熊市里完成大牛股的走势的。那么,我们在选择股票的时候,就不能老想淘底,而是要思维主力为什么要把他做到年线上,主力做它的依据是什么?比如我在8月6日就提出要买G老窖。当时是4元的价格。一查原因,哦,主力是看到酒的原料是粮食,粮食的价格在下跌,如果与国际WTO接轨,粮食下跌的空间更大。所以酒的成本会降低,利润会提升。如果你买了留到现在,起码也涨了65%以上。从散户与主力的角度讲,反向思维也可以叫换位思维,把自己当主力来想事情。
比如前一个月,我就在实盘中讲,000527可以买。有人说,你过去都提倡买60周线以上的股票,怎么现在要买底部股票,我就说,这个股票的基本面非常好,现金流量2。51元是A股市场均值的5倍,市盈率是家电业的第一名。另外,钢材市场价格的下调,为这些用钢材做原料的企业,增加了赢利的空间。所以,可以提前布局。我是4。65买的,并不是最低价,但现在已经脱离了成本区,基本跟主力在同步。
比如大家听说过这个物理学家费曼,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费曼,在1959年他做了个报告,叫什么?《在底部还有很大的空间》,他就有个著名的叫费曼设想。《在底部还有很大的空间》,什么意思?我们从小接受教育,叫做铁棒磨成针。贪玩出来,看到老太太磨铁棒,问她,磨它干啥。她说磨针,我们的思维都是把这个大的物件把它加工成拆分成小的。费曼这个物理学家就提出,把很小的东西加工成大件,完全思维倒过来了。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纳米技术,就是根据费曼设想来的,逆向思维。除了逆向思维以外,还有转向思维。我转一下,转向思维包括前向思维,后向思维,由上而下的思维,由下而上的思维,还有要借脑思维,借人家的大脑来思维,都是创新思维。
前几天,栾总斑在实盘讲解中画了一个图,是武汉健民。当时是让大家注意,看斜线是不是有突破。有人问,为什么要注意它?栾总说,这是个做小儿用药的企业,有搞头。我觉得这是思维跟一般人不一样,他能够在药物版块中找出特色来。现在这个股的走势证明了他的思维是正确的。]
物版块有很多的股票,为什么西藏药业、G益佰、武汉健民能够走出来?这就是说明这些企业有非常好的特色的内涵东西在支撑主力去做。西藏药业是有新药——新活素。是治疗心衰的,目前只有中国和美国有这个东西,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G益佰有治疗咳嗽的特色药,还有非常好的销售网络,还有毛利率非常高,达到71%。所以主力要做它。
思维、思路,思路决定出路。
如果散户的思维不转变,那又怎么能够战胜拥有很多的研究机构和博士呢?我说60周线上产生大牛股,如果光从技术上讲,是有缺陷的。因为有很多的股票上了60周线后,又调头下去了。这就只能从行业周期的观点去甄别。从特色、从优势上去找。汽车股票的背景都是一样的。钢材价格面临的都是一样的价格。并没有成本上的差别。那为什么主力要做一汽夏利呢?因为一汽夏利在高油价时代,他有耗油少的巨大优势,每百公里只4升油。而一般的汽车动辄8升10升的,我单位就封存在了一辆18升的三菱吉卜。
老百姓认的就是省钱这个理。主力是知道这个心理和市场的广阔的。
明年一月,我单位就给每个职工增加工资,人平175,我正科加283。可能社会上的单位都要加。但我们要从这个现象,分析一下,主力又要做什么股票呢?
这样我把第一个大问题讲完了。创新和创新思维。
第二个问题讲与时俱进
第二,要与时俱进.我们说.股市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时事的综合反映.每年都有大牛股在产生,但我们散户有几个能够捕捉到?问题是我们的思维.\我们的观念\,我们的资金操作,\我们的看盘技术,没有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首先必须在政治上\时事上知道中央在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在大处上做明白人.比如中央十一五规划说了,要限制高耗能产业的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那就是说,这几年扩产超过社会需求的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不会有大的增长,而搞环境治理的企业就会有比较大的订单.中央提倡知识产权自主开发,形成核心竞争力,那些有技术专利的企业,市场的前景就会好得多.等等.按照总的思路去划定一个范围,你的股票选择的胜率就大得多.这是观念上的与时俱进.
金规玉律 说
奥尼尔的CAN-SLIM七法则里,选未来牛股最核心的要素,就是股票要有
【N --新---创新 】
----新的管理,新的技术,新的行业趋势,新的产品,新的价格新高,新的垄断,新的行业地位。。。。。
要使股价有一个惊人的上升,需要有一些新的东西产生。
比如2003年汽车销量飞快上升,产生000625汽车大牛。
比如2004年汽车拥有量的上升,产生600002石化大牛。
比如2005年能源的紧张,产生600550太阳能大牛。
比如2005年唯一掌握生产K8飞机技术,产生600316飞机大牛。
比如2005年我国最大的以钛为主导产品的稀有金属材料专业化生产,产生600456大牛
。。。。。。
二是资金的操作上也要与时俱进.记得前任版主帆歌在谈摸大波的体会中说,要跟随主流资金.在主力资金上,我们要认清资金的性质.有基金的资金,有券商的资金,还有私募的资金.喜欢中线的,一般都是基金在做,喜欢短线的,一般都是券商和私募的资金在做.也有特别好的股票.几种合起来做.我们这篇文章是讲中线的,所以主要对象应该是基金.在目前中国,还没有值得长期投资的企业,所以做长线是不可能的.
那么主力资金都喜欢什么样的股票呢? 金规玉律在上面说得非常好了,我就不多说了.
三是在看盘的技术上,也要与时俱进.牛市有牛市的操作,狗熊市有狗熊市的操作.特点是不一样的.会看盘的人,在狗熊市里看出大牛股来.不会看盘的,在大牛市里进去了狗熊股.所以,每个人都要善于总结各个阶段的操盘特点,并且多学习高手的看盘经验,自己的节拍与大盘的节拍相 一致,顺着牛股的大波摸.这样,你的帐户每年翻番是可能的.
最后祝大家新年愉快,发大财.
通货膨胀研究与通货紧缩的解决方案
通货膨胀研究与通货紧缩的解决方案一. 通货膨胀简论
㈠.通货膨胀的定义
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多数工业化国家都发生过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针对通货膨胀的定义形式,M·布朗芬伦纳和F·D·霍尔兹曼将其归纳为四种类型:
1. 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太多的货币追逐太少的商品的普遍的超额需求状况。
2. 认为通货膨胀是总的或人均的货币存量或货币收入的增加。
3. 认为通货膨胀是带有附加条件的物价水准上涨,它的预期是不完全的,它会通过成本提高使物价进一步上涨;它不会使就业和实际产量增加,它比某种“安全”速率变动地更快一些,它由“货币”方面的问题引起,它是扣除了间接税和补贴的价格度量,而且它是不可逆转的。
4. 认为通货膨胀是由外汇汇率或黄金价格度量的或是由黄金超额需求或官方汇率计算的外汇额需求表示的货币对外价值的下跌。
第一种是从基本现象上给出对通货膨胀的描述,没有指出这一现象的成因。马克思给出的“通货膨胀是纸币发行过多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而造成的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即属于此种类型。第二种试图给出通货膨胀的原因,但仍然停留在基本现象层面,而且主观的倾向于收入因素,它可以概括某些通货膨胀的成因但很不全面。第三种也是突出强调是由货币方面因素引起,并给出了通货膨胀的某些属性,特别强调了不会使就业和实际产量增加,这是很有意义的,但它没有进一步剖析这一现象的内在原因,没有找到问题的实质。第四种给出的是一种货币层面的现象表述,从根本上放弃了对其内在成因的探求。
我们认为通货膨胀仅仅是一种总供给对总需求比例降低的强烈反应。它通常表现为一个价格水平持续上升货币持续贬值的过程,且趋势不可逆转,这一过程的不可逆转是由消费者心理预期失衡造成的。而这一过程可以由经济系统中各种经济因素的变化(如货币发行、需求、成本、经济结构、预期、垄断等)引起。
对于通货膨胀的理解要把握住以下几点:
1. 总供给对总需求比例降低可以表现为多种情况。比如欧洲黑死病后期出现的通过膨胀,是总需求减少,总供给减少比例更大造成的;16世纪白银涌入西班牙造成的通货膨胀是由于货币增加,消费者总体需求增加而总供给不能跟上引起的;1918-1920年间前苏联的通货膨胀是由于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产品总量短缺,再加上连年战争,生产得不到恢复,战时共产主义的分配物品远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造成的。
2. 通货膨胀可以由货币发行、需求、成本、经济结构、预期、垄断等因素引起,但最终影响的是人们的心理因素,对社会不信任程度增加,动摇了对社会经济水平的合理预期,这便能够把经济因素中微小的不合理无限放大,甚至造成治理措施不力和社会动荡。
3. 由于国情不同,对于价格总水平上升多少才算通货膨胀各国尺度不同,因此说它是一个与社会结构合文化相关的主观判断指标。比如西方国家物价上涨水平达到5%就可以称为通货膨胀,而我国上涨10%对社会的影响还不明显,这是由于东西方社会结构和文化差异造成的。
㈡.通货膨胀理论模型:
金融市场中,货币需求随收入Y增大而增大,在此基础上利率R增大货币需求减小,且M与价格水平成正比,故得方程:
M=(kY-hR)P (1.1)
其中k,h为常数。我们认为货币供应L由政府调控,所以总是可以满足货币需求,则有:
R=-lM/hP+kY/h (1.2)
即IM曲线,它表示金融市场均衡,以及价格水平不变条件下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
在产品市场,GDP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商品和提供的所有劳务的价值总和,它可以分别从生产、收入、支出予以表述,即:
Y=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 (1.3)
从支出层面看包括四个方面,即家庭部门需求C,生产部门投资需求I,政府部门支出G,外国对本国产品和劳务需求减去本国对外国产品和劳务需求得来的净出口X,则:
Y=C+I+G+X (1.4)
I=e-dR (1.5)
X=g-mY-nE (1.6)
E=q+vR (1.7)
将(1.7)代入(1.6)有:
X=g-mY-n(q+vR) (1.8)
整理前式有:
R=(a+e+g-nq+G)/(d+nv)-(l-b(l-t)+m)Y/(d+nv) (1.9)
该方程给出了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下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满足产品市场上投资总是等于储蓄的基本关系,即IS曲线。通过IS及LM曲线可知需求价格关系。
Y=(θ2+G)/θ0θ1+M/θ0P (1.10)
θ0=k+(l-b(l-t)+m)Y/(d+nv)
θ1=h/(d+nv)
θ2=a+e+g-nq
在所有常数给定时,Y与P成反比,若P无限高,则只有(θ2+G)/θ0θ1部分,即固定需求。若P很低则变动部分会很大,若Y已经超出生产能力水平就会出现短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可以对曲线产生影响,变动政府支出G,等于变动常数项,总需求会左右移动。变动货币供应量会改变曲线形状,向某一方向弯曲(如图1),这就给政府调控总需求留下了余地。
总供给水平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决定,包括人力因素和非人力因素。非人力因素包括自然资源和其他物质生产资料,人力因素主要由就业数量、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决定,这些因素共同决定了国家或地区短期内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在短期内国家或地区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相对稳定,那么在PY图中供给曲线AS就是一个垂直于Y轴的不随P变化的直线,而总供给的改变就由就业数量的变化决定。
e
P P AS
总需求价格曲线 b
d
a AD3
货币发行量增加 c AD1
货币发行量减小 AD2
0 (θ2+G)/θ0θ1 Y 0 Y2 Y1 Y3 Y
(图1) (图2)
在图2中,需求曲线AD1与供给曲线Y1在a相交,那么a点的价格就是总的供求平衡时的价格,这时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供求关系稳定的情况。如果现有供给能力不足,只能如Y2所示,Y2与AD1相交于b点,我们看到由于总供给能力不足引起的总体价格升高,总体价格持续性升高被习惯性称为通货膨胀。若总供给能力能够增加到Y3所示的程度,Y3与AD1相交于c点,我们看到由于总供给增加引起的总体价格下降,总体价格持续性下降被称为通货紧缩,这些都是符合供求变化规律的。下面针对不同诱因的通货膨胀现象根据图形给出简要解释。
1. 增发货币引起的通货膨胀
在图1中我们看到货币发行量增加总需求曲线向上弯曲,在总供给能力不变的情况下,总需求曲线于总供给曲线相交位置上移,代表总的物价水平上涨。我们说在初始阶段这是由于在增发货币后消费者消费欲求增加而总供给跟不上造成的物价水平上涨,一般而言在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稳定的条件下它是缓慢、平和而持续的,可以比较容易的通过政府对社会总供给能力或者相应的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调整来控制;而在政治经济情况震荡剧烈的时候就可能使人们增加消费的心理转变成对物价水平的平稳恢复失去信心,对政府执政能力的不信任,对现有社会结构的敌对情绪,这个时候由于大众行为形成了对货币流通方向和速度的强势控制通过政策手段达到扼制调整的目的就比较困难。比如中国抗日战争到建国前的通货膨胀就是如此,当国民党政府希望控制物价的时候已经无法挽回人民的恐慌了,为了完成内战战备的需要也只好将错就错继续增发货币。
2. 需求增加引起的通货膨胀
在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中某一群体的收入和积累正好达到了满足自身生活水平提高底线的时候就可能有一大部分社会需求在短时间内被调动起来,而这个时候由于总供给的不足就可能造成通货膨胀。如图2 中某一时期总需求曲线由AD2突变为AD3,受到供给能力不足的影响也会引起价格的持续上涨。它将随着这一群体的需求逐步被满足而逐渐消退,比如90年代出现在我国的抢购风潮就是如此,虽然这种通货膨胀可以由不同的因素引发,但是人们收入和积累增加带来的消费能力的增强是它能够持续的原因所在。在收入层次比较合理的社会中社会需求平稳释放,社会经济平稳运行,也就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出现,而我国当时的情形也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这一过程的附属产物。
3. 其他因素引起的通货膨胀
汇率大幅降低会使以本国货币结算的交易金额大幅度增加,并刺激出口,使净出口大幅增加,这就相当于增加了本国的货币投放量,从而促使了通货膨胀的产生。在图1中表现为固定支出中q增加造成的曲线的右移。
某些企业(比如能源、矿产)的生产成本提高使企业不得不提高产品价格,从而造成一个时期内社会各部门相继提高价格而引发价格上涨,在图1中表现为固定支出e增加造成的需求曲线的右移。垄断造成的通货膨胀也是如此。事实上此种行为造成的价格上涨是比较平和的,它的持续是由于社会各部门的反应延迟造成的,在一定时期之后自然恢复平稳,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作用很小。
另外,相似项目短期内投资过大也可能引起通货膨胀,这就是一个总需求被突然放大的情况,过多的资金追求一定的商品必然造成价格上涨。同时这一过程还存在银行方面现金紧缺,某些项目缺乏后续资金而难以继续运作,社会需求由于工资的发放而放大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控制货币发行量往往没有太大作用,而且可能由于取款困难引起社会恐慌。针对于此我们说保证投资与储蓄比例的合理性是必要的,重要职位人员的道德考察是必要的,项目评估是必要的。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要增大社会供给能力,适当上调并稳定基本消费品物价,跟群众解释清楚现在的经济状况避免社会恐慌,要适当控制不急需的长期投资,适时的调整金融证券市场让资金回流到储蓄上增大储蓄的比例。
很多时候通货膨胀的产生并不是某一种因素单独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某些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比较明显,某些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比较隐蔽罢了,但这一切都表现在供求关系变化层面,因此我们说在通货膨胀研究中没有新的理论,只要根据不同外部条件对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影响就可以判定。通货膨胀和一般价格调整的区别只是作用时间较长,范围较广,影响较大而已。同样可知通货紧缩也是供求关系问题,我们认为困扰我国的通货紧缩是由于两方面因素引发的,首先是分配结构问题,其次是货币滞存问题。
二. 通货紧缩简论
㈠.我国现阶段通货紧缩的诱因
我们认为我国目前存在的通货紧缩现象是由于分配结构不合理和货币滞存造成的。农村和城市的二元结构造成了大量劳动力的劳动能力不能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而在城市发展中对进城农民工的需求有限,再加上中小城市、小城镇发展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造成了农村人口城镇化实施缓慢,占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难以得到切实的改善。宏观来看就是社会总需求不能被有效调动而又存在着大量生活质量难以得到提高的人口,这样总供给的相对过剩可以构成通货紧缩。再看城市方面,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企业生产出产品,经出卖得到货币收入,这一货币收入经过复杂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最后到达欲以之购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手中,形成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以保证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如果形成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货币量小于最初出卖产品所得的货币量,我们就说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货币滞存。货币滞存可以表现为家庭和企业的货币窖藏(因非交易目的而持有现金)、银行存差(商业银行存款额大于贷款额的差额)等。货币滞存使货币供给量中当期实际上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量减少,长期积累的货币滞存可以形成通货紧缩。这种滞存可能由社会经济体制、技术以及法律政策等因素的变化导致经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人们预期不良、经济安全感减弱引起;也可以由民族文化中积淀下来的消费习惯引起。前者表现为自我保障意识增强,缩减消费和投资;后者表现为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的消费欲求下降。在整体上都表现为包括窖藏在内的储蓄增加,银行存差加大。在我国现阶段的通货紧缩现象是由上述两种原因共同促成的。这是由现代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传播力度不够,传统文化中存在的某些与西方社会现代化思想抵触的东西有较深的群众基础,以及各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等因素决定的。
㈡.通货紧缩的解决方法
我国的通货紧缩表现为总体需求的不足。在图2 中,定义Y1为现有供给曲线,AD1为应当与之相适应的需求曲线。而我国现有的需求曲线为AD2,明显可以看到由于需求不足造成的价格偏低,如果企业希望发展只好走打价格战以争取尽可能大的市场份额的路子,这和现实中的情况是相同的。我们说改变通货紧缩的现实,避免企业间恶性竞争,给企业更大的发展空间就要使总需求曲线由AD2的位置恢复到AD1的位置,增加总需求。我们看到扩大内需的政策提出以后我们的内需拉动大部分是靠增加政府支出G的方式实现的,这种固定需求的增加致力于改变社会整体的投资环境,而投资环境改变对需求的拉动作用在短期内是不明显的。我们前面提到在短期内国家或地区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水平相对稳定,而总供给的改变就由就业数量的变化决定。如果我们能够增加就业数量就可以达到提高总需求的目的。
对于已经供给相对过剩的社会在现有的经济部门中增加就业数量是相当困难的,所以我们提出采用对农村闲置劳动力的集中征调以从事风沙源治理、植树造林、水网改造等大型的劳动密集型项目的方案,项目资金和劳动者报酬以增发货币形式支付。这种方案的优势在于:首先,这些项目是我们必须要做的,只是一直以来都认为它们是占用大量资金又很难在短期内看到经济效益的项目而无法实施。直接增加城市居民工资待遇不会有附加的社会效益产生,而这些项目的建设都有相当大的社会效益,还能够平衡现有经济结构中存在的各种弊病,构造更加合理的经济环境。其次,这种劳动密集型项目在生产资料和工具方面不会大量占用资金,它不同于前面提到的基建项目,因此就不会由于对生产资料市场的供求关系造成过大冲击而引起通货膨胀。第三,主要项目费用发放给本来没有什么收入的劳动者,潜在的社会需求可以直接得到释放,这就起到了拉动内需的作用,并且达到了增加农民收入的效果。而如果是直接增加对原有城市居民的货币投入就可能在短时期内增加货币滞存,而在未来的某个时期这一部分收入和积累又可能突然释放而引发通货膨胀。第四,由于这些项目往往有地域因素存在,就使得这一部分资金的流通范围相对狭小,这就不会直接对现有的供给部门造成大的冲击,而是比较平和的汇入其中。第五,由于地域性因素和项目行为的长期性,它在刺激需求的同时刺激相关社会部门对这些地区的投资,并会逐渐构成一个完备的经济系统,如果能够使人群依托于某些小城镇,无疑会对小城镇建设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这符合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战略。第六,与新兴行业的产生不同,它对社会总供给的增加不会以商品和劳务形式直接汇入到经济系统中,这就不会对本已过剩的社会供给雪上加霜,因此必然会对通货紧缩的治理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
那么这样大规模的增发货币会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呢?我们认为不会。首先,它是对社会上新增长的劳动价值的肯定,这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新兴行业的崛起,而与其他新兴行业不同,它的社会价值是无需论证而人所共见的。对新增价值的肯定采用政府增发货币形式拥有社会认可的理论基础。其次,它的实施是掌握在政府手中的,一个时期开发项目的多少,需要人员的数量都可以直接控制,就算有些闪失也不会出现通货膨胀那样难以控制的局面。第三,如上所述,我国当前的供给能力过剩并存在相当大的开发空间,这是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前提。而这些项目的资金是可以在平缓可控的前提下汇入经济系统中的,所以说不会发生社会需求忽然放大所带来的通货膨胀。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在初始阶段不要同时上马过多的项目,这样可以给各个供给部门一个充分的反应时间。要选择一个整体经济运作相对平稳的时期开始实行,以免公众把同时发生的不良经济现象与之相联系造成不必要的误解。要低调操作,以免别有用心的人以此大肆宣扬通货膨胀的消息,造成民众不必要的恐慌。要保持汇率稳定,避免金融市场对此事件的恶意炒作。要保证生活必需品市场的供应充足和物价稳定。这些都是初始阶段所必须考虑的,而在方案平稳运行之后对于某些方面的要求就可以适当放宽了。
在经过对通货膨胀理论模型的研究之后,我们认为上述方式对于扩大内需,消除通货紧缩是行之有效且立竿见影的。而这个过程又可以与城镇化建设、农村人口转移和加强环境保护的战略相结合,是一条解决农村问题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石良平.《结构性通货膨胀论》.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
(美)唐帕尔伯格 著,孙忠 译.《通货膨胀的历史与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
流动性滞存与通货紧缩
流动性滞存与通货紧缩张国忠
通货紧缩是几年来困扰我国经济的一个难题。在本文中,笔者提出流动性滞存原理,用来解释我国的通货紧缩现象,对该原理与此前有关原理的承继和发展关系、以及有关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研究,并依此原理提出缓解我国通货紧缩的方法。
一、 流动性滞存及其意义
流动性一词有两个含义。第一,指一种资产在交易中能迅速变换为别种资产而不遭受损失的能力,以此分析,不同的资产——实物资产、生息资产、货币等——其流动性也不同,其中货币是最富于流动性的资产。第二、指货币与资金。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所讲的流动性偏好,即指对货币的偏好。流动性滞存这一概念中的流动性,是指流动性的第二种含义,指货币与资金。
流动性滞存这一概念,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
从社会总供求关系上来看,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供给总量,即社会总供给(AS),可用出售该总供给量的销售总收入(Y)来表示。这一货币总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后,形成个人收入、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三部分。其中个人收入和企业收入又分别变为消费(C)和储蓄(S)两部分。若政府收入用T来表示,则初次分配的结果变为C+S+T。通过储蓄转化为投资(I),政府收入变为政府支出(G),C+S+T经过再分配变为C+I+G。C+I+G就是社会总需求(AD),用社会总支出(E)来代表。在这整个过程中,由于T和G是由政府控制的政策变量,属于外生的经济调节变量。所以,社会总供求原生的相对数量关系,即C+S和C+I的相对数量关系,就由经济体系的一对内生变量——投资和储蓄的相对数量关系决定。这一分析可用如下图式表示:
Y(AS)——个人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C+S+T——C+I+G——E(AD)
储蓄是可支配收入(即Y-T)与消费之差。储蓄有多种形式,如在银行存款、购买债券和股票以及因非消费目的而持有现金(窖藏)等。
如果储蓄不能及时地转化为投资,就会出现流动性滞存问题。流动性滞存是指在上述从Y到E的图式中,货币滞存于家庭、企业和银行等经济单位, 使观察期内货币供给量中当期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部分比重下降。货币供给量可分为两部分。在观察期内购买商品和劳务的部分,如居民和企业留在手中用于日常商品和劳务交易的部分,各类储蓄形式中当期可转化为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部分,政府收支部分等,称为购买货币量或交易货币量,以Mp表示。而在观察期内滞存于家庭、企业、银行等经济单位,当期不能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部分,如公众窖藏的部分、投入股票二级市场的部分、银行“存差” (即由存款量大于贷款量形成的差额)等,则称为滞存货币量,以Mr表示。若滞存货币量在货币总量中的比重变大,则货币总量的流通速度就会减慢。根据公式MV=PQ,在货币流通速度V变小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就应快于经济增长率和物价上涨率之和,以满足商品流通对货币量的需要。在极端情况下,当Mr无穷大时,经济就进入了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是流动性滞存的极端情况。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出通货紧缩的定义。通货紧缩就是货币供应量中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量Mp不足,致使物价水平下降、失业率上升的现象。形成通货紧缩的原因,或是货币供应量不足,或是流动性滞存使货币供应量中的Mp部分不足,或是二者兼有。在现代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供给本质上是内生的,因此,通货紧缩的主要原因是流动性滞存。即是说,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通货紧缩只有和流动性滞存联系起来,才能得到较好的说明。
也可以从社会再生产角度来说明流动性滞存现象。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企业生产出产品,经出卖得到货币收入,这一货币收入经过复杂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最后到达欲以之购买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购买者手中,形成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以使随后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卖出,保证社会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形成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货币量,与最初出卖产品所得的货币量并不相等。设其他因素不变,若在数量上前者小于后者,则说明出现了流动性滞存。流动性滞存使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社会再生产因产品难以卖出而不能顺利进行。货币可滞存于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过程的各个环节,其形式则有窖藏、银行存差等。流动性滞存使货币供给量中当期实际上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量减少,形成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并不是总货币供给量紧缩,而是由于滞存货币量增加,使当期实际上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量紧缩。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商品流通公式W——G——W(或商品——货币——商品),按这一公式,商品流通分为卖和买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完全可以分开的。在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如果有相当数量的人卖而不买、或卖而少买,大量货币在卖与买两个阶段之间,即在人们手里停留的时间过长,在其他因素不变时,就会出现商品总需求不足的现象。由于商品从卖到买,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货币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过程,货币可停留在家庭、企业、银行等参与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经济主体手中,这就是流动性滞存现象。笔者在2000年3月提出流动性滞存概念时,用的就是这种说明方法(见《金融理论与教学》杂志2000年第3期)。至於流动性滞存的原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时,是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两个表现来说明的。凯恩斯是用其有名的“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不确定性和收入分配差距过大来解释的。
流动性滞存与商品过剩、资本过剩是密切相关的概念。流动性滞存必然导致商品过剩(商品相对过剩,相对于需求而言过剩),而资本过剩(资金滞存于银行,形成巨额银行存差)则是流动性滞存的重要表现,它们都不是真正的过剩,它们都与市场经济的体制特点有关,是市场经济现象。
市场经济是需求约束型经济。市场经济有两个特点,⑴按要素分配,或按贡献分配,贡献大小由市场来直接或间接地做出评价;⑵个人面向包含不确定性因素的市场,对自己的经济行为及后果负责。这两个特点是双刃剑,一方面,它们提供了市场经济特有的在生产和供给上的动力、压力和效率;另一方面,它们导致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决定了人们进行风险收益权衡以及自我保障的心态和行为,而收入差距、趋避风险和个人自我保障恰是产生流动性滞存和由之导致的社会总需求不足的原因。市场经济中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就是由市场经济本身的体制特点决定的。
流动性滞存这一概念对于准确理解通货紧缩具有重要意义。多年来,“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等词汇中的“通货”一词,一直被理解为“流通中的货币量”,即现代经济学金融学教科书中的“货币供给量”。如今,到了消除这一误解的时候了。
按流动性滞存分析方法,货币供给量M可分为两部分:⑴被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的部分Mp;⑵滞存于家庭(窖藏)、企业(窖藏)和银行(存差)的部分Mr。M=Mp+Mr。真正的通货是Mp而不是Mr。“通货”中的“通”字,应理解为动词,是使流通、使运转的意思。因而,通货就是使商品能卖出去,使商品流通得以顺畅进行,使资源得以利用,使经济得以运转的货币量。按这一概念,通货就是Mp而不是Mr。只有通货,即只有Mp,才是经济运转的“第一推动力”。
在最近讨论通货紧缩问题时,有人说“通货紧缩纯属子虚乌有”,按对通货一词的传统理解,他说的是对的。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年均为7%左右,而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率年均为14—15%左右。按对通货一词的传统理解,通货是充足的,不是紧缩的。但按对通货一词的新理解,由于出现了流动性滞存,Mr部分比重变大,真正的通货即Mp部分仍是不足的,通货紧缩确实存在。
按对通货一词的新理解,通货紧缩有点象流行广告词中的一句话:“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通货(Mp)充足则人们免遭失业之苦,一国免去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之忧。通货(Mp)不足则有人必遭失业之苦,一国必有资源闲置之忧。当然,过犹不及,由于一国的资源是有限的,其利用效率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过于“通”,通货(Mp)过多,则会发生通货膨胀。
按对通货一词的新理解,无论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下降的通货紧缩,还是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上升的通货膨胀,都是由通货(Mp)的过少或过多造成的。至于通货(Mp)何以过少或过多,则有其具体的体制、政策、预期等方面的原因。
对通货一词新理解的关键在于:第一,“通”是动词,是使商品流通顺畅、使资源得以利用、使经济得以运转的意思。通货就是有此功能的货币量。第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分为购买货币量Mp与滞存货币量Mr两部分,Mp才是真正的通货。
在流动性滞存的情况下,,中央银行预测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公式变为:
货币供应量增长率 = 经济增长率 + 通货膨胀率 + 流动性滞存率
流动性滞存率可为正或为负,在公式中前两个因素不变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应随流动性滞存率的变动而变动。
关于流动性滞存这一概念,还应注意两点:⑴既为流动性,则不能滞存,若发生了滞存,则意味着经济出了毛病。这就是流动性滞存这一概念命名的由来。⑵流动性滞存亦可称为货币滞存或货币资金滞存,但最好还是称为流动性滞存。万不可称为流动性沉淀或货币资金沉淀。因为沉淀的原意是溶液中的难溶物质沉到溶液底层的过程。当溶液过饱和时,结晶物质也会沉到溶液底层。货币沉淀是货币中性论者的说法。货币中性论者认为,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是一定的,过多则结晶沉淀,过少则溶解。货币量对实体经济过程无影响,货币是“一层面纱”。流动性滞存论则从社会再生产和相应的货币周转角度出发,认为货币资金的滞存会影响经济过程,使当期实际上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量减少,形成通货紧缩。
二、 我国流动性滞存和通货紧缩的原因及缓解这一状况的思路
在我国,流动性滞存主要是由如下两个原因造成的。第一,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使经济生活中未来的不确定性增强,使人们的收入预期下降,支出预期上升,经济安全感减弱;第二,居民间收入差距拉大,高收入者把其收入中的较大比例用于储蓄。一方面,它们使普通居民的消费倾向减弱,储蓄倾向增强,使国民总消费率(C/Y)下降,国民总储蓄率(S/Y)上升,造成宏观意义上的消费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与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外界不确定性结合在一起,使企业投资风险加大,资本边际效率降低,企业投资动机减弱,造成宏观意义上的投资需求不足。消费需求不足加上投资需求不足,就是社会总需求不足。另一方面,储蓄率上升使居民和企业收入中的很大一部分变为窖藏现金和在银行的存款。从银行贷款上看,消费者和企业缺乏信心导致民间资金需求不旺;而现有企业大面积效益不佳和与之相关的贷款的较大风险,又使银行产生“惜贷”,“慎贷”行为,这都使银行贷款量相对下降,使银行出现巨额“存差”,并使中央银行通过贷款向商业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渠道阻滞。这样,在货币大量滞存于家庭、企业和银行等经济单位的同时,中央银行通过贷款渠道又难以有效地增加基础货币供应,结果使经济生活中实际上用来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量即Mp不足,Mp不足加重了总需求不足,最后形成了物价水平下降、失业率上升的通货紧缩现象。通货紧缩现象发生后,又反过来影响人们的心理预期,使通货紧缩更加严重,这就是所谓的“通货紧缩螺旋”。
消除由流动性滞存带来的通货紧缩,有治本与治标两种方法。治本法就是从造成此次流动性滞存及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出发,因势利导,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人们的经济安全感;健全法律体系,明确产权、交易和竞争规则,严格执法,加大经济生活的透明度,减少不确定性;在经济活动中,坚决反对垄断、行政腐败和暗箱操作,努力实现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以充分发挥各经济活动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创新来启动和发展经济;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建立投资保险制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从多方面、多角度扶助弱势群体,解决其学习、就业和生活上的困难,增强其挣得收入的能力,并使这些措施长期化、制度化;运用财政税收手段改善收入分配,使之既无损于效率又不至于妨碍社会消费的增长;完善市场体系,活化市场主体,强化市场对优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这种方法耗时较长,但可以把流动性滞存与通货紧缩发生的可能性与程度降至最低,对已发生的流动性滞存和通货紧缩也有满意的效果。
治标法就是运用扩张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消除通货紧缩。由于通货紧缩常与流动性滞存相伴,所以,在通货紧缩时运用扩张的货币政策,会遇到以下问题:(1)通过“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居民和企业”这一信贷渠道,难以迅速有效地增加货币供应量;(2)增加的货币供应量中,会有很大一部分滞存起来,只有一部分在当期购买商品和劳务;(3)由于消费者和企业信心不足,利率降低未必会使消费和投资增加。这些都使货币政策效果减弱。若此时运用扩张的财政政策,由政府向商业银行和居民发行国债,把滞存的货币量变为政府的国债收入,再通过政府支出,使之变为即期购买商品和劳务的货币量。同时,中央银行利用公开市场业务,从商业银行手中买入国债,发出基础货币,可实现增加货币发行和增加总需求的目标。即是说,通货紧缩时期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效果要好。但由于通货紧缩时,居民消费倾向较小,财政乘数小,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也不会十分显著。此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还会遇到时滞,财政债务负担加重,使未来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加大等问题。
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标本兼治。在运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的同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配置资源作用,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特别是在社会保障方面,政府要下定决心,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公众增强经济安全感,为消费和投资的增加,为减轻流动性滞存提供一个信心和心理基础。
三、 流动性滞存分析与凯恩斯流动偏好理论的关系
由于名称上的接近,人们很容易把流动性滞存分析与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分析混淆起来。其实,二者是有重大区别的。
1, 内容不同。
凯恩斯的流动偏好是对狭义货币M1的偏好,指的是家庭和企业的现金窖藏。而流动性滞存则不仅包括家庭和企业对M1的窖藏,还包括家庭和企业存入金融机构并滞存在金融机构的货币量(即所谓存差)。
2, 方法不同。
⑴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是把流动性偏好作为一个心理规律来说明的。而流动性滞存则是从“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及“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方法出发,以社会再生产及相关的货币周转过程为主线,研究经济体制、技术和社会变革、不确定性、风险和预期、收入分配等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因而,流动性滞存不是心理现象,而是一种现实描述。
⑵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是从货币需求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但银行有存差并不是银行“需要”存款额大于贷款额,因而其局限性是十分明显的。而流动性滞存理论,则是从“商品销售——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最后形成包括消费和投资在内的总支出(总需求)”的角度,来研究这一过程中的货币与资金的滞存问题。具有方法简单(无需通过货币需求绕圈子)、直捷(从货币周转角度,即从货币收入——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货币支出的角度,使人们很容易看出流动性滞存是总需求不足的原因)、全面(指出货币既滞存于家庭和企业,也滞存于银行)、与现代财政货币制度直接对接的优势。
⑶流动偏好在凯恩斯理论中仅能用来说明利率居高不下、投资不足的原因,用来分析货币政策的功效。而流动性滞存则用来说明在社会再生产中,从企业商品出卖取得收入开始,经过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货币流动,最后到达以之购买消费品和投资品的购买者手中的整个过程中,货币的滞存情况。由于把体制和分配等因素包括在内,流动性滞存理论所能说明的东西远远多于流动偏好理论。
四、 有关的方法论问题
通货紧缩问题是一个宏观的、综合性的问题,研究这一问题,需要对整个经济运行过程和运行环境进行客观的、具体的、动态的、整体的、综合性的考察,流动性滞存说就是这一考察的结果。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而人们的社会意识,又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总需求不足、通货紧缩是人们行为的结果,而决定人们行为的意识,则是由他们特定的社会存在、他们的现实性、影响他们又受他们影响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的。因此,只有从具体的现实出发,从客观存在出发,从人们的全面的社会关系出发,才能寻找到真实的具体的联系,才能使现实关系在人的头脑中正确地反映出来。离开了具体的现实性,具体的社会存在,具体的社会关系,具体的社会历史阶段,抽象地研究离开社会的、单独的鲁滨逊式的个人意识及其行为表现,其结果,只能产生“不结果实的花朵”。
从这一思路上看,笔者认为以下一些观点和做法是值得商榷的。⑴单纯地把储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看成是利息率偏高的结果,试图通过降息来启动消费,减少储蓄;⑵单纯地把商品供过于求看成是价格偏高的结果,认为只要物价水平下降即可解决商品供求矛盾;⑶单纯地把失业率过高看成是工资偏高的结果,认为工资降低自会解决失业问题;⑷没有看到在货币从收入到支出过程中会出现流动性滞存的实际情况,没有看到作为“通货”的实际上只是货币供应总量中的Mp部分,只要出现物价水平下降,就增发货币;⑸没有看到M1中也有滞存货币(如窖藏),储蓄存款也并不全是滞存货币的事实,不是十分客观地把M1/M2作为衡量货币流动性的指标,⑹没有注意到市场供求状况和企业效益的一般情况,把需求不足归因于银行“惜贷”、“慎贷”,认为通货紧缩的原因是流动性约束;⑺没有注意到储蓄会转化为投资,储蓄存款并不全都是滞存货币(只有存差才是),看到储蓄存款有数万亿元,就认为通货紧缩的原因在于“金融资产膨胀”,等等。这些观点在分析上是不全面的,有些是用片面的因果关系代替实际上存在并发生作用的事实上的因果联系,因而其成效是有限的。
——转自《金融理论与教学》杂志200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