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goodluck333888

中集的研究报告和分析文章(希望大家多多补充)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15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wmei0039 于 2006-11-15 10:30 发表



曾经想为何没有人并购它?    (我的两个代号不知能否并成一个用?,把积分也合并。)



这个不大晓得啊,呵呵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5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各位,别理那几个了,给脸就登鼻子上脸的,越说还越来劲那种,淡着他们,还清静点。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5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TO jwmei0039 :关于收购

国内估计不会有人有实力收购。而2大股东不出售的情况下,对于国外机构,在资本市场没有完全开放的情况下要完成收购几乎是不可能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5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是

曾想过中集不知有没有“毒丸计划”之类的反收购的部署。而且,换了管理层和团队,中集不知还是否中集。招商物流若在港IPO,对中集而言应是正面的影响。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0-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11-15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仅仅是TCL
王虎/文    《财经》杂志/总172期    2006.11.13 00:00

“中国价格”与“国际品牌”的天作之合还未实现

  就在来自中国大陆的TCL董事长李东生忙于向媒体解释为何在欧洲从收购迅速转至重组时,来自台湾的明基董事长李焜耀也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煎熬——由于明基西门子手机业务宣布破产,李焜耀正在德国与西门子管理层艰难地讨价还价。
  收购了IBM个人电脑业务的联想也在欧洲遇到麻烦。根据一季度的报告,联想在欧洲、中东及非洲区的个人电脑销量下降了12%,欧洲市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短板”。
  欧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抑或,中国企业在欧洲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吸钱机器!
  对于明基西门子来说,走到破产这一步已是山穷水尽。
  2005年6月7日,明基正式宣布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一跃成为全球第四大手机生产商。当时,西门子拿出2.5亿欧元作为摆脱手机业务的“嫁妆”,使明基在账面上狠赚了一笔。
  不过,西门子手机业务很快露出了“凶险的面目”。用明基(中国)一位人士的话来说,“那简直就是个吸钱机器”!根据明基的公告,该公司2006年年初曾经连续三个月向明基西门子手机业务增资,至8月24日,再次增资4亿美元,总计注资11亿美元。
  但是,这些拯救行动仍难以填补“无底洞”。根据明基方面的测算,如果该部门要继续运转,明基2007年仍需注资8亿欧元。
  9月28日,明基董事会最终决定终止增资。
  明基称,截至9月底,距正式收购还不到一年,明基移动的累积亏损金额已超过8.4亿欧元。在手机业务部门的拖累下,明基2006年三季度创纪录地亏损了179亿元新台币(约4.5亿欧元)。
  “如若继续向欧洲输血,整个明基很快都会被拖跨。”明基(中国)的一位人士告诉记者。
  台湾“电脑教父”、明基所出身的宏基集团创始人施振荣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冲击,是导致明基并购西门子手机业务失败的主要因素;而对于西门子原先亏损与竞争力快速下降的原因没有充分掌握,也造成合并后出现项目拖延和成本迟迟无法降低的问题——这与TCL在欧洲的遭际如出一辙。
  受明基西门子破产影响,将有约3000名原西门子员工面临失业的风险——当初收购的条件之一,是必须保留欧洲生产基地而不能向低成本地区转移。“一个欧洲工人的待遇相当于中国内地员工的10倍。”明基(中国)一位人士说。
  不过,比TCL幸运的是,明基在与西门子签署的合同中约定,一年之内,对德方员工的一切责任继续由西门子来承担,这正是明基在9月28日宣布破产的原因。尽管明基因此在欧洲遭到了舆论的普遍谴责,但从商业上看仍是损失最小的决定。
  明基与TCL共同的一点,是被走进欧美市场、拥有国际知名品牌的热情蒙蔽了眼睛,没有估计或者严重低估了维持这些漂亮的名字所需付出的巨额运营亏损——这个亏损的数额,远非靠成本控制打出天下的中国企业所能承担。
  断腕将是必然选择。

“中国价格”的“南橘北枳”
  在明基与TCL之后,中国企业需要反思的是:国际品牌究竟能给中国人带来什么?中国人又能对它们的亏损做什么?TCL没能改变欧洲人的管理模式,手机业新军明基也未能从西门子获得核心技术上的提升。
  当初明基西门子谈婚论嫁时,正值TCL收购阿尔卡特手机业务后处于整合最艰难的时刻——中外员工摩擦、高管人事纷争、股东反目、巨亏难抑。而现在,TCL手机依靠阿尔卡特的技术储备走出了亏损阴影,明基的一位人士感叹“恍若隔世”。
  事实上,目前看来“松了口气”的TCL阿尔卡特手机业务的“成功模式”也非预期。李东生称,TCL手机业务主要集中在OEM(即代工)领域,出口产品主要为海外电信运营商定制。而在品牌手机消费市场,TCL仍难言乐观。同样,曾经是全球手机OEM第一大户的明基,日后的发展也基本上被定格在OEM上。
  如果仍旧贴牌,为什么还要去买品牌?
  李焜耀称,并购西门子,可以让明基品牌成长时间缩短七到八年;而杨元庆称,若不通过收购的方式,联想要建立自己的国际化网络,至少需要十年八年;李东生也说,不走国际化就没有长远竞争力,因为竞争对手都是国际化公司。“你没有品牌,即使你比人家强一点,但是品牌的高度还是跨越不过去的。你的产品做得再好,人家还是认为你做的一定是低质量的东西。这个时候你就得混合编队,需要收购。”柳传志说。
  这些企业家当初都相信,将中国式的“控制成本”的方法嫁接到欧美的“品牌”上,一定能结出硕果。但是,当他们到了彼岸,却很快发现嫁接的过程并不简单,而那些“品牌”后面的问题,亦严重得难以收拾。
  中国本土制造业的优势不仅建立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上,更在于中国人强烈的赚钱欲望。柳传志在谈到欧洲问题时也感到十分棘手,“中国企业到欧洲后,遇到的最大难题是找不到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奖金这样的物质激励对欧洲人不起作用,他们更关心带薪假期。”
  整合更是对中国企业人才深度、语言能力的大挑战。TCL的止亏战线无法同时覆盖欧美,联想尽管从并购前就开始储备人才和过语言关,仍在工作中痛感因为“听不懂和交流困难”,无法充分地实现中国人的策略意图。
  在欧洲遭遇的挫折,充分展现了中国企业要移植“中国价格”的难度,但是,包括联想在内的中国企业都在寻找改变的可能。TCL承认在欧洲失利,但一再强调北美减亏的成效;联想则由杨元庆挂帅,带了四名中国人亲赴德国试点,试图推动联想全球业务的进一步重组。据悉,试点在德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销售额在一个季度有40%的提升;在11月9日公布第二季度财报的同时,联想同时宣布了全球重组行动的开始。
  文化的差异、成本的差异、管理风格的差异是否不可逆转,一切还需要时间来证明。但无论如何,在接连受挫后,中国企业或许在接手那些有过辉煌历史的国际品牌时,会谨慎得多。

没有退路
  尽管遭遇了巨大的挫折,但中国企业,特别是在国内产业界领先的企业仍然认定:国际化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海尔集团CEO张瑞敏曾表示,海尔1990年就开始尝试走出去,迄今16年过去了,他自己感觉现在越做越难。例如,海尔的产品已打入了美国和日本的主流零售渠道,但是在当地市场并不主流。在美国,海尔的小冰箱已经占到了50%的份额,但在500升以上的主流大冰箱产品中,仅占2%的份额。
  为此,张瑞敏去年一度想收购美国美泰克公司进入主流产品领域。据海尔集团一位人士介绍,当时曾左右权衡,最后还是考虑到在商业上风险比较大而放弃了。现在,海尔或许会为此感到庆幸。
  张瑞敏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走国际化的道路,刚出去的时候觉得挺好,然后会觉得很难,最后想退也退不回来,也没有退路。他认为,走出去,必须有自己的网络、自己的品牌,发展培养自己的价值观体系。
  李东生在总结TCL的经验教训时一再强调,不后悔当初的决定;这不仅因为在北美减亏取得了一定成绩,更因为在此过程中,“TCL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平板电视的运营经验。”
  对于中国企业,现在的种种挫折,或许都是必须要缴的学费。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11-15 17: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论:如何获得海外收购能力
    《财经》杂志/总172期    2006.11.13 00:00

缺乏国际水平的并购能力是中国企业展开海外并购的主要障碍

□吉姆·海默林 戴维·迈克   胡格·麦卡利斯/文

  到目前为止,中国海外并购金额仍然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根据我们的估算,自1986年以来,中国企业在非中国企业的投资为300亿美元,仅2004年和2005年两年就占到总金额近三分之一。比之其他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和南非,这一金额占GDP的比重明显偏低。尽管如此,我们相信,近期掀起的中国公司海外并购潮仅仅是一波更强大、更持久的趋势的开始。
  我们研究了500家中国企业过去20年间的海外并购活动,也对自2001年以来的16起跨国交易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五个发现:
  第一,当下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有增强之势;第二,到目前为止,中国公司更适宜作为投资者(即成为小股东),而非收购者(即控股或全面收购);第三,绝大部分中国收购方缺乏操作世界级并购的能力;第四,一种新的海外投资结构正在出现——“临时伙伴”,即中国收购方与被收购对象之间组建一家有时限的合资公司,令被收购对象得以向中国收购方输送能力——从样本分析结果来看,这类并购的表现优于直接掌控型的收购;第五,对西方公司而言,中国公司的海外并购意味着潜在的威胁,也可能是机遇。
  根据所涉交易的数量和价值,推动中国企业展开国际并购的最大动机是海外扩张,其次是海外投资。前者谋求扩大中国以外的市场,典型例子是联想并购IBM笔记本电脑业务,后者则主要追求财务回报,如中信泰富收购香港电信12%的股份。在我们所研究的案例中,自 1986年以来,有223起并购属于海外扩张类型,总金额为180亿美元;186起并购属于海外投资,总金额96亿美元。
  过去20年间,中国公司经历了四次海外并购浪潮。
  第一次出现在1986年-1996年间,中资开始走出家门寻求更好的财务回报。第二次出现于1996年-1999年,以香港回归为契机,大量中资涌入香港的战略性资产领域。自2000年开始的第三轮并购潮则以国内扩张为特征,背景是许多合资企业合作年限到期,中方接手外方所持权益。随着中国在2001年底加入WTO,第四轮并购潮开始涌动,所涉行业与国家都远为宽泛,单笔交易规模亦在变大——一个证据是,虽然2005年并购数量低于2004年,但 2005年并购总金额却达到了自1997年来的最高水平。在第四波并购浪潮中,约有80%的交易集中于两个领域——技术与通信业,以及自然资源行业。
  三大动力正在驱动当前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首先,新一代中国公司致力于成为世界级玩家,这些公司已在中国本土市场取得成功,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其次,中国公司的海外扩张得到了政府的有力支持。大部分中国最大公司为国有企业这个事实,亦彰显了政府的角色。再次,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志向迎合了跨国公司调整业务、剥离不良资产的需求。
    上述动力,使得中国海外并购趋势在未来数年将继续增强。我们认为,虽然前期遭遇到某些挫折,有志成为国际企业的中国大公司仍将继续展开海外并购;并购涉及领域将更为广泛,中国私营企业亦将积极参与其中;国际私人股权投资基金将在中国海外并购中扮演重要角色,包括为中国并购方牵线搭桥;发展世界水平的并购和整合能力至为关键;最成功的交易应力求双赢;全球其他公司在国际并购中会寻求中国的参与。
  目前,缺乏国际水平的并购能力是中国企业展开海外并购的主要障碍。在战略层面上,中国公司对并购在其全球化战略中的角色并不清晰,对存在的并购机会缺乏选择。同时,中国公司亦较缺少在不同市场管理业务组合的经验,对目标市场的消费者、竞争对手、渠道结构和监管环境没有深入的认识。此外,中国公司的内部治理体系亦远逊于大型国际企业。在操作层面上,中国企业尚未具备对收购目标进行有效选择、评估和后期整合的手段,因而难以实现并购带来的协同效应。
  另一个中国公司海外并购面临的主要障碍在于文化。西方企业与中国公司运作差异甚大。中国企业倾向于“企业家化”,企业文化以强大的家长制和强调个人忠诚为特征;同时,中国企业的决策及管理进程亦比较无序。这样的公司文化要与大多数西方企业强调“专业化”的文化实现融合,需要非同一般的敏感、决心和灵活。
  在很多案例中,中国公司的并购目标多为已经亏损甚至接近破产的公司,使得上述障碍带来了更加恶性的后果。这部分是源于中国公司经验不足,部分是因为太急于实现全球化抱负,也有部分原因是因为其他因素阻碍他们获得理想交易(如中石油收购优尼科失败的例子)。中国公司收购并管理一家欧美公司已是难事,收购一家本地经理人回天乏术的欧美公司更是难上加难。
  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不要急于接受投资银行家向你兜售的新交易,要确信并购创造商机而不是毁灭价值。
  ——不要畏惧尝试,可以逐步扩张,以增强对海外市场的了解,获得并购能力。
  ——进行周密的尽职调查。知识产权、本地劳动法规、环保标准常被忽视,但他们都可能带来失败的结局。
  ——创造双赢交易。
  ——注重文化差异。
  ——留住被收购企业的关键人才。
  ——制订清晰的协同目标,如收入及成本协同效应,以之驱动整合进行。
  ——强力推进整合进程。■

作者吉姆·海默林(Jim Hemerling)、戴维·迈克(David C. Michael)和胡格·麦卡利斯(Holger Michaelis),分别为波士顿咨询上海公司负责人、北京公司负责人及北京地区经理。本文节选自报告《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战略影响》,波士顿咨询全球研究团队均有贡献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5 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To :meng-h兄

原帖由 meng-h 于 2006-11-15 17:21 发表
评论:如何获得海外收购能力
    《财经》杂志/总172期    2006.11.13 00:00

缺乏国际水平的并购能力是中国企业展开海外并购的主要障碍

□吉姆·海默林 戴维·迈克   胡格·麦卡利斯/文

  到目前为止 ...


个人认为这些失败的企业没有作完善的尽职调查,评估的时候过于乐观.我们看看中集的历次收购,特别是美国公司的收购,作了极其详尽的尽职调查,收购的价格极其便宜,我们乐于等待中集在将来的每次收购.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96 天

发表于 2006-11-15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短线中集调好了吗,哪位对中集稍微说说,我指的是短线,线图我不太懂,看起来像是差不多了,但有时又是假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11-15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2000airex 于 2006-11-15 18:55 发表


个人认为这些失败的企业没有作完善的尽职调查,评估的时候过于乐观.我们看看中集的历次收购,特别是美国公司的收购,作了极其详尽的尽职调查,收购的价格极其便宜,我们乐于等待中集在将来的每次收购.

TCL和联想的上、下游都主要在国内,基本上是走向国际化转型的道路。而中集就不同了,虽然客户群、供应商不是很多,但是从第一天就注定在全球的范围内参与竞争,相对来说,经验还是要丰富一些,但是在收购博格的事情上,大家还是有点儿准备不足。希望今后注意。打出更漂亮的一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5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短线就不必在中集身上打主意了,它不够妖娆:)

问这里的人打中集的短线?你不看看这些人是干什么的?中集不喜欢人家短线待它,否则那人肯定不爽:)))到外面去找吧,会有很多让你满意的股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5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使它准备足够,也是这种结果。

原帖由 meng-h 于 2006-11-15 20:00 发表

TCL和联想的上、下游都主要在国内,基本上是走向国际化转型的道路。而中集就不同了,虽然客户群、供应商不是很多,但是从第一天就注定在全球的范围内参与竞争,相对来说,经验还是要丰富一些,但是在收购博格的 ...



欧盟不是针对中集一家企业,针对的是中国开始强大起来的企业和蜕变中的经营思维,这是用不一样的标准在拦截中国的企业插足他们的地盘。翻看当时的资料就明白了。因为结果是可以预料的,所以在你起脚前先制动,犹如球场上的战术。假如中集是欧洲的企业马上就批准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并非是中国人的专利。所以中集要尝试,要政府的支持。所以他们认为这次是练兵,认为直线不通会曲线拿下。我们给时间等待当做支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5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即使它准备足够,也是这种结果。

原帖由 meng-h 于 2006-11-15 20:00 发表

TCL和联想的上、下游都主要在国内,基本上是走向国际化转型的道路。而中集就不同了,虽然客户群、供应商不是很多,但是从第一天就注定在全球的范围内参与竞争,相对来说,经验还是要丰富一些,但是在收购博格的 ...



欧盟不是针对中集一家企业,针对的是中国开始强大起来的企业和蜕变中的经营思维,这是用不一样的标准在拦截中国的企业插足他们的地盘。翻看当时的资料就明白了。因为结果是可以预料的,所以在你起脚前先制动,犹如球场上的战术。假如中集是欧洲的企业马上就批准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并非是中国人的专利。所以中集要尝试,要政府的支持。所以他们认为这次是练兵,认为直线不通会曲线拿下。我们给时间等待当做支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5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博格收购不成功可能是好事情

原帖由 jwmei 于 2006-11-15 20:17 发表



欧盟不是针对中集一家企业,针对的是中国开始强大起来的企业和蜕变中的经营思维,这是用不一样的标准在拦截中国的企业插足他们的地盘。翻看当时的资料就明白了。因为结果是可以预料的,所以在你起脚前先制动 ...



根据分析师的报告,中集和博格会产用OEM的方式合作.我个人认为这种方式比收购好,因为如果收购还是会遇到象明基和TCL碰到的某些困难.通过OEM的方式,中集逐渐掌握其中的技术,然后自行研究,或则最终象冷箱和折叠箱一样把产业转移到中国来,到那时,欧盟不同意也要同意了,不同意,博格就等着倒闭吧.毕竟成本是国内低得多.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11-15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2000airex 于 2006-11-15 20:31 发表



根据分析师的报告,中集和博格会产用OEM的方式合作.我个人认为这种方式比收购好,因为如果收购还是会遇到象明基和TCL碰到的某些困难.通过OEM的方式,中集逐渐掌握其中的技术,然后自行研究,或则最终象冷箱和折叠 ...

如果博格习惯于OEM采购,就等于中集产品博格贴牌。利润肯定大于博格自产,然后博格关厂(关厂很费钱,让洋大人干)只作设计、销售、专利,然后博格就变为贸易服务公司喽?那欧盟就不能再说“此领域无相关替代竞争者”了吧?然后再把专利一卖,设计再来个ODM,。。。。然后博格就成一中集大代理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 天

发表于 2006-11-15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博格(欧盟)4S店!
(这不用审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5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足球场上的铲断,也未必每次奏效,或者是在拖延时间。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96 天

发表于 2006-11-15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部分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75%的水平。鉴于近几年投资率逐年攀升,明显偏高,若供求结构不能进行有效调整,将会出现更加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
    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目前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铜冶炼、水泥、纺织等行业存在比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电力等行业也有产能过剩的趋势。
    钢铁行业:2005年总产能4.7亿吨,只生产了3.7亿吨,产能过剩1亿吨。目前还有在建能力7000万吨,拟建能力8000万吨。
    电解铝行业:2005年电解铝行业总产能1030万吨,内需只有602万吨,外需102万吨,闲置产能达326万吨。目前还有11个在建项目、14个拟建项目。
    铁合金行业:到2005年9月底产能2213万吨,在建、拟建项目投产后,总产能将达到2497万吨,然而2005年内需仅1200万吨,目前开工率只有40%。
    焦炭行业:2005年全国焦炭产量2.43亿吨,内需和外需共计2.32亿吨,产能超出需求0.11亿吨。目前全国还有新建和扩建项目240个,焦炉390座,生产能力将增加1亿吨左右。
    电石行业:2005年全国电石产量1042.6万吨,国内电石生产厂家生产装置平均开工率维持在60%左右。目前在建、拟建项目还有1200万吨到2200万吨产能。
    汽车行业:2005年汽车产量近800万辆,而销量只有570万辆。目前已过剩两百多万辆,如果不对投资进行限制,“十一五”期末汽车产能可达2000万辆,比实际需求高出一倍多。
    铜冶炼行业:到2005年底建设总能力达205万吨,是2004年底的1.3倍。预计2007年底,产能将达370万吨,远远超过全国铜精矿保障能力和国际市场可能提供的铜精矿量。如果不及时加强宏观调控,铜冶炼行业就会步电解铝的后尘。
    水泥行业:2005年水泥产能12.87亿吨,产量10.38亿吨,剩余产能2.49亿吨。
    纺织行业:在商务部监测的84种纺织品服装中,86.9%的商品供过于求。到2005年底,纺织综合加工能力过剩15%―20%。
    电力行业:2005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5.1亿千瓦。目前在建项目2亿千瓦左右。预计到2006年底,总装机容量将达近6亿千瓦,部分地区将出现电力富余;2007年底装机容量将富余10%。
    煤炭行业:2005年原煤产量达到21.9亿吨,已经接近预计的2010年我国煤炭消费22亿吨的目标。目前在建产能还有4亿吨。
    集装箱行业:目前干货集装箱产能已达450万TEU(20英尺标准箱),而全年需求量仅为240万TEU,供求比例高达2:1。预计2007年将达到580万TEU,产能过剩更加严重。
    手机行业:2005年我国手机产能已达到5亿多部,国内市场一年的容量只有7000万至8000万部左右,而且很难有再大的增长。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6 0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综述:道指又创历史新高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11月16日 05:26 新浪财经

  【MarketWatch纽约11月15日讯】周三美国股市高收,道指再创历史新高。纽约地区联储制造业活动指数强劲成长,减缓了市场对美国经济状况的担忧;道指成份公司Altria与波音的利好消息以及航空业有可能进行合并交易等利好消息,进一步帮助股市攀升。

  最新公布的上次联储议息会议记录表明,央行成员们对房地产市场将对美国经济造成的影响并不十分担忧,而是更为担心通货膨胀问题。




   



  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上涨33.70点,收盘於12,251.71点,涨幅0.28%。

  道指成份公司Altria (MO)即将在周四召开投资者会议,券商高盛证券将其股票评级从“中立”调升至“买进”,推动其股价上涨了1.4%。

  另一支道指成份股票波音(Boeing Co.) (BA)股价上涨了1.6%。据华尔街日报报导,该公司有可能将在近期内获得超过100亿美元的喷气客机业务。

  那斯达克综合指数上涨12.09点,收盘於2,442.75点,涨幅0.50%。

  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3.35点,收盘於1,396.57点,涨幅0.24%。

  纽约证交所成交量2,857,818,000股;那斯达克综合股市成交量2,104,472,000股。

  Oppenheimer & Co. 机构首席投资策略师麦克尔-梅茨(Michael Metz)表示,“股市受到了短线投机者(momentum trader)的控制。机构交易商渴望获得最大的利润。”

  周二美国股市高收,分析师称周二股市上涨非常值得关注,因为它顶住了利空经济数据的影响。分析师预计这种上涨行情还将继续,因为投资者们认为经济疲软程度并不严重,即使经济数据显示其程度较为严重。

  纽约地区联储宣布,这个月当地的商业状况有所改善。帝国州指数上涨了将近4点,至26.7,创5个月新高。

  这个结果令一些经济学家非常困惑,他们此前曾预计十一月份的数字将由十月份的22.9下降至15.4。

  梅茨在谈及最近以来公布的疲软经济数据时表示,“股市再创新高,但是这与正在恶化的基本面因素相悖。预计几天之内股市将会到顶。目前股市当中充满泡沫。”

  此外,投资者们极其关注定於今日下午公布的上次联储议息会议记录。

  其他市场

  国债价格下跌,殖利率上涨。基准的十年期国债价格下跌了9/32点,至100-5/32点,殖利率为4.607%。

  美元汇价小幅攀升,兑日元及欧元汇价均上涨了0.3%。

  十二月份交割的原油期货价格上涨了48美分,收盘於58.76美元/桶。

  十二月份交割的黄金期货价格下跌1.50美元,收盘於623.80美元/盎司。

  焦点关注股

  航空类股成为盘中关注焦点。美国航空公司(U.S. Airways) (LCC)向达美航空公司(Delta Air Lines)提出了价值80亿美元的收购要约,希望以现金及股票方式收购後者。如果收购成功,合并之後的航空公司将继续在达美航空的名称下运营,而新的达美航空公司将成为跨越大西洋(6.4,0.13,2.07%)的第一大航空公司,成为跨越加勒比地区的第二大航空公司。美国航空公司股价上涨了17%。

  Tyco International (TYC)最近的盈馀及营收均超出了市场预期,但是该公司宣布调降了第一财季财测。Tyco International股价下跌0.1%。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96 天

发表于 2006-11-16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起的很早啊,辛苦了,呵呵!!!!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16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容•纳天下、 通•行世界---的确不错

关于中集车辆集团企业形象广告宣传语获奖稿件的公示公告







公    告

    中集车辆集团开展的“点石成金 —— 企业形象广告宣传语征集活动”,得到了广大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支持和踊跃参与。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中集车辆集团组成了“企业形象广告宣传语征集评选委员会”。经三轮慎重认真的评选,其最后的评选结果,已于10月28日在第二届2006上海国际专用汽车暨零部件展览会上进行了对外公布,并同期举行了颁奖仪式。与此同时,10月30日我司接到了有关获奖作品“抄袭”的投诉。
    为维护企业广告语创作的良好环境,保证版权人(本次活动获奖人)的合法权益,我司“企业形象广告宣传语征集评选委员会”决定将本次活动的获奖作品对外公示,公示时间:11月6日至11月30日。欢迎社会各界的公正监督。
    凡对本次获奖作品的来源有疑义的,请将意见反馈至中集车辆集团营销管理部。所有被投诉的作品,一经证实,将取消该作者的获奖资格。
中集车辆集团营销管理部联系人:张路丁
联系地址:广东深圳蛇口港湾大道2号中集研发中心五楼
联系电话:0755-26802508;26802955
邮箱地址:luding.zhang@cimc.com

    特此公告。


                                           中集车辆(集团)有限公司
                                             二○○六年十一月六日




“点石成金 —— 中集车辆集团企业形象广告宣传语征集活动”
获 奖 作 品

一、入围奖:
1、郑映忠(广东潮州)
   参选的广告宣传语:容•纳天下、
                   通•行世界。


2、周文武(湖南株洲)
   参选的广告宣传语:专业决定专注,
                   精心决定精彩。


3、刘鹏(广东东莞)
   参选的广告宣传语:中集车辆行天下,
                   专心服务千万家。


二、创意奖:

济南中融德企业策划工作室
参选的广告宣传语:集大成者,行天下。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10-7 23:59 , Processed in 0.180827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