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币:
-
- 奖励:
-
- 热心:
-
- 注册时间:
- 2009-6-27
|
|

楼主 |
发表于 2010-7-13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墨西哥湾发生的大型漏油事故,给美国造成了惨重的灾难,美国政府已宣布暂停近海石油开采。这一事故不仅仅对于英国BP公司来说是一场浩劫,对于全球生态来说更是一场黑色梦魇。 这一事件值得全世界引以为戒。中国海洋防止污染问题同样引人注目。专家指出,中国油企在技术、管理水平等方面相对落后,更易引发事故。因此,中国更应完善海上钻井平台的安全保障,在生产的各环节杜绝危险情况发生,同时应该不断完善应急机制。
墨西哥湾发生的大型漏油事故,给美国造成了惨重的灾难,美国政府已宣布暂停近海石油开采。这一事故不仅仅对于英国BP公司来说是一场浩劫,对于全球生态来说更是一场黑色梦魇。
这一事件值得全世界引以为戒。
中国海洋防止污染问题同样引人注目。近年来,中国石油 (601857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消费量不断增加。一方面,我国将加快海洋油气资源开发,但防漏油的技术能力薄弱;另一方面,从海上进口原油的运输量越来越大,已经多次发生规模不等的漏油事故。其他危险品的生产和运输规模也很大。防污染形势非常严峻。就在不久前,中国货船“神能一号”在澳大利亚漏油被扣船罚款,船长面临牢狱之灾。
防漏技术仅满足浅海开采
专家指出,海上油气开采作为高危行业,世界一流水准的美、英石油公司也难以预防此类事故,缺少应对海上油气泄漏事故的有效手段。而中国油企在技术、管理水平等方面相对落后,更易引发事故。因此,中国更应完善海上钻井平台的安全保障,在生产的各环节杜绝危险情况发生。
中国石化 (600028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安全工程研究院事故应急救援研究室副主任袁纪武说,造成此次墨西哥湾石油泄露的BP、越洋钻探和哈利伯顿公司,都是世界级能源公司,这样的明星阵容合作进行海洋油气勘探,应该说是万无一失的,却也未能避免发生如此严重的泄漏事件。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经理、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守为指出,从目前的技术水平看,如果严格按照设计和正常的工艺流程操作,发生类似墨西哥湾石油泄露这么大事故的概率,原本非常微小 。 但 这 类 事 故 如 果 在1000-2000米水深的海域发生,目前全球还没有成熟的技术可以迅速解决。因此,深海油气开发的长远思路,首先就是要严格遵守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做到防患于未然。万一发生事故,也要有足够的技术准备。
而我国,在深海石油装备的研发制造领域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我国油气钻探向深远海安全进军的步伐。专家指出,深海石油勘探技术是公认的高新技术,我们必须尽快加强该领域的研发力度以提高相关技术水平,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资源安全开发。
周守为说:“一旦发生此类事故,必须要有技术上的准备或储备。这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建设自己的深海维修和建设能力。”
近年来,随着油气价格的走高,全球深水油气田开发正步入新的高潮。中国的深水油气田开发刚刚揭开序幕。专家指出,其规模将不断扩大。
中国应急机制尚未完善
根据勘测,钓鱼岛附近水域可能成为“第二个中东”。而南海海域石油地质储量据初步估计大致在230亿-300亿吨,约占中国总资源量的1/3,属于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也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渤海湾地区也已发现7个亿吨级油田,至2010年,渤海海上油田的产量将达到5550万吨油当量,将成为中国油气增长的主体。
随着能源紧张,今后开采力度将不断加大。
目前,我国已经先后在渤海、东海等近海海域进行石油开采。为了有效遏制周边各国对我国海洋石油资源的掠夺,中国将加大开采力度。中海油计划在2015-2020年在我国南海建成大型油气田。
但是,不断加大的石油开采力度正在使得海洋水质变得更为令人担忧,目前渤海水质污染相当严重,而近乎封闭的地理特征又使污染难以稀释。
而在东海、南海海域进行石油开采,风险更大。专家指出,由于东海、南海海域开阔,而且我国同周边多个国家存在着领土争端。一旦我国海上钻井平台发生重大溢油事故,除了对环境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害外,还将因海洋污染问题造成外交纠纷,削弱我国海洋主权正当伸张的话语力量。
目前,我国沿海石油开采由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独家主持。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发生后,该公司进行了全面检查。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傅成玉表示,集团已加强检查、防护及工程力量等,采取“双保险”的措施,在建的钻井船可以设置两套保险。
据介绍,为应对海上突发事件,中海油已形成包括应急预案、应急指挥中心、应急信息系统和应急响应队伍在内的一套完整的应急系统。并自主投资近5亿元,已建成7个溢油响应基地,加之上百个海上油气田配备的防污染设施,已初步形成一个防止溢油污染的抢救体系。
尽管如此,周守为指出,目前由中海油搭建起的这个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从长远看,建议全国甚至相邻海域周边国家建立共同的防止溢油污染的抢救体系,一旦事故发生,能够迅速应急,将影响降至最低。
除了技术薄弱,我国海洋防污在管理体制上也不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所李岩指出,目前我国海洋管理呈现“九龙治水”局面,涉及海洋、渔业、环境保护、交通海事、海关、边防等多个部门。从纵向看,各省对海洋管理“条块分割”,各自管理本省的邻近海域。这一体制的存在弱化了海洋综合管理职能,统一、高效、科学的协调管理机制难以形成。
在我国,沿海石油开采规模有限,而海上运输量很大,去年已经突破2亿吨,原油运输已经成为风险最高的领域。原油运输防泄露归交通海事部门管理。但这方面的控制和清理能力也不容乐观。我国船舶多次出现漏油事故。
据中国海事局常务副局长刘功臣介绍,目前,中国海事基本形成防治船舶污染、保护海洋环境的法规体系,并加入了绝大部分国际海事组织颁布的防污染公约。“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建立重大油污事故应急反应体系和基础设施;实行船舶油污强制保险制度,建立油污损害赔偿基金制度;建立船舶油污水等弃物跟踪系统,确保达标排放和陆地无害化处理。
南海沿岸是原油运输最繁忙的地区之一。近年来,粤港澳之间形成了一个高层次的溢油应急长效合作机制,海事部门、地方政府、有关企业和船舶等各方面在溢油防备、反应和合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还建设了高栏防污基地。最近,粤港澳三地联合举行了防油轮漏油演练。
但专家指出,从广东海域以往发生的溢油应急反应案例看来,能力仍然相当薄弱,应急反应所需的清污设备、通讯设施、监测和指挥系统设施尚不能满足应急的需要,在化学品泄漏应急反应能力和设施设备配套方面,更是几乎空白。
尽快淘汰单壳油轮
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已突破1.45亿吨,成为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我国90%的进口石油通过海上船舶运输完成。因此,防止船舶溢油污染,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任务非常艰巨。
4月,中国货船“神能一号”在澳大利亚昆州海域偏离规定航线闯入大堡礁一级自然保护区触礁搁浅,船上重燃油渗漏大约2吨的原油,造成了生态浩劫,引起澳方强烈不满。船长与大副已被捕。
肇事船东深圳能源 (000027 股吧,行情,资讯,主力买卖)公司可能因此面临最高2130万美元的罚款和赔偿,而该船船长则可能面临上至25万澳元的个人罚款。
作为货轮的“神能一号”,所载燃油量只有2000吨左右,但是,在国际海上石油运输领域,目前的船舶动辄都是10万吨级,一旦泄露,危害之大不堪设想。1996年2月,利比里亚油轮“海上女王”号在英国西部威尔士圣安角附近触礁,原油泄漏达到14.7万吨之巨,仅水鸟致死就超过2.5万只。
在我国,2005年底曾发生了“大庆91”号油轮因舱裂导致溢油,污染范围覆盖整个渤海海域。
目前国际上防油轮漏油,主要技术措施之一是提前淘汰单壳油轮。在海上运输中,单壳油轮存在诸多隐患,容易导致漏油。国家已经制定了逐步淘汰单壳油轮的日程。但是,全部实现目标,据说尚需近10年的功夫。
从1月1日起,我国禁止从事国际贸易的单壳油轮进入港口。但业内人士指出,外国同样也会禁止我国的单壳油轮进入。
近年来,日益兴起的水上加油站,对沿海内水的污染同样不容忽视。为控制水上原油和成品油污染,商务部目前正在对内陆河道海面作业的水上加油站制定管理办法。
石油管道受损趋势上升
海上开采运输石油面临漏油危险,陆地上石油管道安全也敲响了警钟。
目前,我国油气管道总长已超过6万公里,几乎可以环绕地球一周半。当前我国长输管道受损主要原因有第三方损坏、违章占压、自然灾害以及由管道腐蚀、设计、施工及制造缺陷等。由第三方损坏如市政施工、偷盗油气等导致的管道受损事件呈上升趋势。
统计显示,近几年,仅因第三方损坏在我国油气管道事故中就占40%。
20年全球重大石油泄漏事件
▲1992年12月,希腊油轮“爱琴海”号在西班牙西北部拉科鲁尼亚港附近触礁搁浅,至少6万多吨原油泄漏。
▲1996年2月,利比里亚油轮“海上女王”号在英国西部威尔士圣安角附近触礁,14.7万吨原油泄漏,超过2.5万只水鸟致死。
▲1999年12月,马耳他籍油轮“埃里卡”号在法国西北部海域遭遇风暴,断裂沉没,泄漏1万多吨重油,沿海400公里区域受到污染。
▲2002年11月,利比里亚籍油轮“威望”号在西班牙西北部海域解体沉没,至少6.3万吨重油泄漏。法国、西班牙及葡萄牙共计数千公里海岸受污染,数万只海鸟死亡。
▲2007年11月,装载4700吨重油的俄罗斯油轮“伏尔加石油139号”在黑海解体沉没,3000多吨重油泄漏。
▲2010年4月20日,英国BP公司租赁的墨西哥湾“深水地平线”平台发生爆炸并引发大火,每天漏油大约5000桶,升级为美国的国家灾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