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fbl125-2008

心灵的家园----自由的乐土

[复制链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8-8-27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 :*19*: vv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9-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7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斗米 于 2008-8-27 21:34 发表
: :*19*: vv

有心为善不为善,无心为恶不为恶!共勉:*22*: :*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虚云老和尚畅谈佛教教理
所属分类:禅门思想  发布日期:2008-8-27
作者:刘东亮 整理
  事情发生在1942年,旧历民国三十一年(岁次壬午)。当时虚云老和尚一○三岁,正值国难当头的时候。日本侵略中国到了最严重的阶段,国民党的民国政府迁到陪都重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主席林子超以及其各部会官员,除了一面忙于战事,为了安定人心,还派出了屈映光、张子廉两位居士到云门山,代表国民党政府欢迎虚老赴重庆主建息灾法会。是年冬十一月六日,虚老启程,抵重庆后与林主席和法务长戴季陶商定,在慈云、华严两寺分建法会。民国三十二年(岁次癸未,即1943年)一月,在息灾法会上修忏仪,至廿六日圆满。林子超、蒋介石、戴季陶及何应钦等都分别设斋招待,席间非常详细的讨论了唯物唯心的哲理,以及基督与神的问题。这次讨论的内容,老和尚事后曾整理成文字,以书面的形式发表,后被收录在《虚云和尚年谱》中,题为《答蒋公问法书》。现在重读这篇文字,可以发现他解答了许多常人较难理解的问题。老人家畅谈佛教的理论,完全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没有任何政治倾向,以客观的态度对佛教的世界观作了阐扬。时至今日仍能很好地起到劝化众生、改进世道人心的作用。但因文字简约,又颇多古义,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看起来不大方便。本文现参考1958年江右囤圃苏芬居士对该文的一篇讲解稿,以白话的形式,再现虚云老和尚当年的那次畅谈。希望读者能够从中体会到半个世纪以前,一位百岁老人的一片苦心。
  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
  佛教是今日周旋国际间、趋进世界大同的唯一大教,这是大家都承认的。目前世界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唯神论,一种是唯物论。这两种力量都否认“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的道理,所以影响所及,不可说,不可说。主张唯神论的当然是基督教,他们虽然说“为善者”,神能给他快乐的报酬;“为恶者”,神就给他痛苦的惩罚。但他们认为神的存在,是自然的,说不出所以的道理。因此,不能令人深信不疑,而且贻唯物论者以极大口实。这就是基督教所以不能维系世界和平的原因。实则神就是物,物就是心,心也是神。然而神也可以说不是神,物也不是物,心也不是心。佛教说明“三界本无一法建立,皆是真心起妄,生万种法 。”这就是说宇宙间本来就无所谓事事物物,都是由真心引起妄念,生出千千万万的事物。所谓“真心”,也不过是因有“妄物”对待而建立的假名。究竟说起来,真心也不是真的。譬如大海,有水又有波浪,平静的叫做水,汹涌的叫做波。波浪平静时还是水,水汹涌时又成波浪。又因有汹涌的波浪,才叫不汹涌平静的是水。假使根本没有汹涌的迹相,固然不能建立波浪的假名,就是平静的假名也无法生起。水波都不过是我们人随意所造立的假名而已,也许鱼或称水为空气。所以水是物,也可说是心。有即是无,色即是空,妄即是真,烦恼即菩提,众生即诸佛。一念迷惑的时候,心成了物,无成了有,空成了色,真成了妄,菩提成了烦恼,诸佛成了众生;好像水汹涌的时候成了波浪。所以波浪等于万事万物。假若一念觉悟的时候,物和心一样,有和无一样,色和空一样,妄和真一样,烦恼和菩提一样,众生和诸佛一样;这好像波浪不汹涌时还是和平静的水一样。因为一念的迷惑,在物的方面,建立了有、色、妄、烦恼、众生等等对待的名词,在心的方面,建立了无、空、真、菩提、诸佛等等对待的名词,这些名词统统是假名。假如根本没有迷惑,物的假名固不能成立,而心的假名又何曾产生?所以唯心唯物、有神无神,都是识心分别计度。
  有许多人听到上面这种解释,以为佛学也是唯心论,殊不知佛学虽说唯心,但和哲学上所说的唯心论是大相悬殊的。哲学上的唯心论,只承认心,不承认物,所谓“于心执有,于物执无”。释尊说:“以攀缘心为自性,执生死妄想,认为真实者”。这就是哲学上的唯心论。至于唯物论者,恰恰和唯心论者相反,所谓“于物执有,于心执无”。释尊说:“颠倒行事,误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者”。这就是哲学上的唯物论。此外唯神论者,划分物质实体和神灵实体为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释尊说:“惑一心于色身之内,认一沤体目为全潮者”。这就是唯神论者的看法。
  唯心、唯物、唯神三种学说,各执偏见,或因近视,认为牛的影像就是牛;或以管窥牛,见了牛角,就以为牛角是牛。本来是不错的,他们的弊病就在没有见到牛的全体。佛学溯本穷源,把真实的白牛清清楚楚指出来,如果因指看牛,没有不见真牛全体的。所以要救唯心、唯物和唯神的偏闭,除了佛教就无法采究其全体。
  佛教所说“明心性”、“清净本然”、“离诸名相”、“无有方所”、“体自觉”、“体自明”……都是本有自尔之性德,绝诸能、所对待,本无所谓十方三世,更无所谓大地、人、畜、木、石、地狱、天堂等等,只因妄念一起,就实现了宇宙间万事万物(诸有为法)。心性又叫做常住真心、真如觉性、法身、实相等等,这些名相都是真理的别名。佛学所谓“能”,即现在说的“主观”、“主动”;所谓“所”,即现在说的“客观”、“被动”。所谓“十方”,即现在所说的空间,东、南、西、北、东南、南北、西南、西北、上、下。所谓“三世”,即现在说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
  《楞严经》中富楼那问:“觉性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释尊答:“性觉必明,妄为明觉。觉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如是扰乱,相待生劳。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虚空为同,世界为异。彼无同异,真有为法。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中,江河常注。水势劣火,结为高山。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所妄既立,明理不。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色香味触,六妄成就。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见明色发,明见想成。异见成憎,同想成爱。流爱为种,纳想为胎。交媾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胞胎中受生之质)等。胎、卵、湿、化,随其所应。卵为想生,胎因情有。湿以合感,化以离应。情想合离,更相变易。所有受业,逐其飞沉。以是因缘,众生相续。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胎、卵、湿、化,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汝负我命,我还汝债。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汝爱我心,我怜汝色,经百千劫,常在缠缚。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这是富楼那因闻释尊说法,明白世间法是有为,如来藏是无为。既然都是无为,就应当无相,为什么忽然生起山河大地无情的世界以及有情的众生呢?
  释尊依据富楼那这一问,详细解答空如来藏是不变之体,不空如来藏是随缘之用。首先说明世界相续,是由于地水火风四大,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致生起依报世界,成住坏空,终而复始,相续不断。如果不破迷成悟,返妄归真,那就永无清净的日子。耶稣教徒说世界末日将降临,科学家说世界能毁灭,这都是不懂得世界相续的道理。
  次说明众生相续,都是依业因感召而来,成为四生,并不是另有什么主宰。情想合离,各有善恶的分别,善业就飞升,恶业就沉坠。因缘有远近,远则无明为因,业识为缘;近则情想合离为因,父母己业为缘。四生转换,三界升沉,生死长缚,轮转不休。这就是众生相续。耶稣教徒说众生是神造的,真是无稽之谈。
  再次说明业果相续,负命还债,闹个不休,常在生死。爱心怜色,牵连不断,常在缠缚。杀盗淫是三种贪习根本种子,以这个种子为因,现行为缘,因缘互相资长,所以有业果相续 。这业果相续是和众生相续不同的。众生相续是约受生的一念而说;业果相续是统约历劫积习而说。积习既深,轮转莫停,一念之差,而变易无定。假如能够顿绝一念,消除积习,那么,变易就可定,轮转也可定。总而言之,众生不离业果,业果不离众生。三种相续,都是颠倒之相,从真起妄而有,所以说都是明觉。换言之,就是在真觉上生起妄明,所谓无明不觉生三细,由细成粗,就是境界为缘长六粗。这就是山河大地诸有为相的生起。世界有成住坏空,众生有更相变易,业果有彼此酬偿,都是由此虚妄,妄有相续,终而复始,循环往复,无有止息。上面是释尊解答富楼那的疑问。
  真如觉性既立了真妄,于是有不变和随缘的分别。平等不变,离差别相,无圣无凡,非善非恶,真实如常,是不变真如,也是空如来藏。随缘生灭,起差别相,有圣有凡,有善有恶,是随缘真如,也是不空如来藏 。就不变真如来说,万法即真如,非心非物也非神。就随缘真如来说,真如即万法,即心即物也即神。唯心论者,错认识神,就随缘真如方面来看,以为随缘真如就是真心,因此倡唯心论。唯物论者,囿于边见,就随缘真如方面来看,以为随缘真如就是物,于是倡唯物论,又根据唯物而倡无神论。唯神论者,也是囿于边见,妄生分别,就随缘真如方面来看,以为随缘真如就是神而倡唯神论。这些人都是不明白心即物、物即神,心物与神同一理体,有物则有心有神、无心则无神无物的道理。不过所谓有不是有无之有,而是非有而有的妙有,所谓无不是断绝之无,而是超有无的妙无。唯心论、唯物论、唯神论者,均未明斯义,互相攻击,实则都没有不是,也都不是,只要研究佛学,就可明白这个道理。
  佛学对于宇宙本体的研究,除了前面所讲述的以外,其他对于世界的构造和成坏,人身器官的组织,及其他种种问题,在《楞严经》及诸经论,多有详细论列和说明,而且大部份与后来哲学科学发现的地方都相合。对于人生的价值,如大菩萨的行为志愿,就不是世间上圣贤所能及,经典上在在处处可以见得到。由此可知佛教的神妙和伟大处。然而佛教绝非标奇立异以炫人,也不是故弄玄虚以惑众,他的一言一行,都是从戒定慧三无漏学亲履实践得来。怎样叫做戒定慧呢?简单的说:防非止恶就是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就是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就是慧。能够防止身、口、意三业的邪非,心水自然澄明,由戒生定,心水澄明了,就可自照万象,那就是由定生慧。儒家也有“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说法。哲学家也莫不沉思竭虑以从事其所学。不过儒家以及哲学家、科学家,是用攀缘心思虑宇宙万物,不明白这宇宙万物,也是攀缘心所造成,能虑、所虑都是攀缘心。假如想探求真理,等于坐在椅子上,自己想把椅子举起来,势不可能。因此,现今哲学家对于认识论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终无结论。佛学是离言绝虑,以智慧觉照宇宙万事万物,好像下座举椅,运用自如。这就是佛学可以包括哲学、科学、宗教三者,冶为一炉。日本以佛教为国教,自明治维新以后,得力于禅学处不少,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假若不是军阀迷信武力,以杀戮为功,以侵略为能,那不但是东亚的盟主,而且可以领导世界。
  又有人疑惑佛教为消极为迷信,不足以为国教,这更是不明白佛教道理的人所说的话。实则佛法不坏世间相,怎么可说是消极的呢?佛法步步引人背迷合觉,怎么可说是迷信的呢?佛是印度话“Buddha”,译成中国的意义为“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意思。菩萨也是印度话,“Bodhisativa”译成中国的意义为“觉有情”,有出家在家二种,都是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一面自修,一面化人。这种积极与正信,恐怕没有能出其上的。佛教依据“折”、“摄”两种意义,立了很多方便的法门。怎样叫做“折”?   “折”就是折服恶人。从前石勒问戒杀于佛图澄,澄答:“子为人王,以不妄杀为戒杀义。”这就是说在家大权的菩萨,为折服恶人、利益大众起见,虽然拿了刀杖,乃至斩恶人的头,都不算犯戒,而且反生功德,因为恶意杀人,大家都是知道不可以的,但善意除害,却是在家大权菩萨的金刚手眼。怎样叫做“摄”?“摄”就是摄受善人。佛菩萨为利益众生起见,故不避艰危,有四种摄受法。哪四种呢?一是“布施摄”,看众生的喜乐而定布施的方法,有的众生喜欢财物,就施财;有的众生喜欢闻法,就给他讲法,这样使令众生生亲爱心而受道。二是“爱语摄”,随众生的根性而用善言语加以慰问晓喻,使众生生亲爱心而受道。三是“利行摄”,以身作则,身口意都做善事利益众生,使众生生亲爱心而受道。四是“同事摄”,用法眼看众生的根性,看众生所欢喜的分别示现,使众生共同操作而沾利益,由是生亲爱心而受道。这种四摄法门,是如何的积极?
  怎样叫做方便呢?方便是量众生的根器施用各种权巧的方法使众生得度。前面讲的四摄法,也是方便的法门。《法华经·化城喻品》说:“譬喻险恶道,回绝多毒兽。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众人皆疲倦,而白导师言:我等皆顿乏,于此欲退还。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悯,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化作大城廓。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此是化城耳,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权化作此城。汝今勤精进,当共至宝所。”读了这一段《法华经》,就知道当年释尊分时设教、权施方便的深意。最上根者,和他言禅;上根者,和他说教;重分析者,给他讲唯识;普通一般人,教他修净土。又权设大乘、小乘,不论出家在家,务求普化群机,使一切众生能沾到法益。现代有些人看见佛教徒对佛菩萨像行跪拜的大礼,又看见修净土的人念双手合十礼,他们就站在他们的无神论立场,大肆攻击,说这是迷信。他们不知道跪拜和行三鞠躬对长上致敬又有什么分别?一心念佛对于修心有莫大的功效。而且持名念佛,不过是方便初机的简捷法门,更有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等法门。净土自有无穷妙用,因为大家都不懂,岂是迷信吗?
  又有人说:“基督教也是脱胎于净土宗《阿弥陀经》,试看耶稣身上所搭的衣,就和佛的衣相同;《阿弥陀经》说西方有极乐世界,耶稣也说天国极乐;净土往生分九品,耶稣教《李林天神谱》也说天神分九品;《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耶稣也说你不在人间立功,上帝不许你到天国;净土宗二六时念佛名号,求佛接引,耶稣也用早晚祈祷上帝哀;佛门有灌顶之法,耶稣也有洗礼之仪。凡此种种,耶稣的教义,和净土宗的旨趣,大致相同。耶稣诞生于释迦后千有余年,当时曾受佛化,得授持《阿弥陀经》,根据这部经另行创设新教,似无疑义。耶稣曾在当时晦迹三年,当是赴印度参学,历史上虽然没有记载,然蛛丝马迹,可以窥见一斑,决不是向壁虚构。”不过表面上看来,耶教虽类似净土宗初机的持名念佛,实际远不如净土宗。耶教著重于他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迹近勉强;持名念佛,则注重他力和自力相应。例如《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见佛闻法,悟无生忍。”永生的生是生灭法,因灭而显生,是对待的;有了生,自然也有灭,怎么能永生?无生的生,则本自无生,故无有灭,所以称为无量寿(阿弥陀译名)。这也都是耶教和净土宗不同的地方。
  凡是愿行菩萨行求无上道的人,不必一定要出家,在家也是可以的。不过出了家,离开亲属的恩爱,舍弃家庭的温暖,用意是脱离*的羁绊,舍“私情”而发展佛力之“同情”,舍“私爱”而成就伟大之“博爱”,以渡一切众生为忠,以事一切众生为孝,这就是大同的精义。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宗教是造成民族和维持民族一种最雄大的自然力,人民不可无宗教之思想。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今日的社会,是信教自由的社会,不能强人以迷信,只可令人心悦诚服而生正信,佛教就有这种功效。
  以上便是1942年,虚云老和尚一○三岁时,同林、蒋等人所谈的内容。现在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文字材料,还要感谢当年的朱竞宙居士、律航法师、苏芬居士等一大批人,没有他们的努力,我们这些晚辈哪能有这么好的福报。
:*22*: :*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266 天

股指家园

发表于 2008-8-28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有理解``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5-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淡泊赚了就跑 于 2008-8-28 11:57 发表
只有理解``

:*22*: :*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8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父母
所属分类:禅门公案  发布日期:2008-8-28
  曾看过一本书,书的内容已经不记得了,但其中的一句话给我印象特别深: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永远记住这六个字:感恩、知足、惜福!是的,这简简单单的六个字,足以涵盖了生活的全部含义。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感恩:感恩阳光给予我们灿烂的光辉,感恩小草赋予我们清新的空气,感恩上苍赐予我们美好的生活,…… 然而,我觉得在我们的生命中,最值得感激的莫过于父母之爱。
  父亲是山,父亲的爱是伟大的,坚实而又广博的,他使我们学会了坚强,记住了宽容,懂得了自制;母亲是海,母亲的爱是温暖无私,淳朴而又细腻的;她教会我们如何去感恩生命,感恩生活,如何去用爱心善待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父母的爱,不仅给予了我们的生命,创造了我们的人生,更为我们的人生赋予了深重的意义;父母的爱,是我们失意、绝望的避风港,时时接纳我们,包容我们,鼓励我们;父母的爱,是我们生命中的加油站,给我们藉以奋发,给我们积极向上的勇气和力量……
  回眸我们的人生,是永远沐浴在父母的爱河里。自从我们呱呱坠地,父母就用他们的汗水与心血编织了一张张浓郁的爱网,网住了外面的一切风风雨雨。他们向我们展开博大的胸怀,拥抱着我们,呵护着我们,为我们默默地无私奉献着……
  感受父母之爱,是小时候父母为我们遮风挡雨,撑起一片爱的蓝天。那时,我家里很穷,上有三个“药包”(母亲和爷爷、奶奶因病常吃药),下有三个“书包”(我们姐弟三个读书),全部生活全靠父亲那不足30元的工资,那是怎样的生活啊!但父母硬是省吃俭用,不让我们受吃半点苦,受半点罪,把我们拉扯大,供我们上学读书,让我们拥有快乐的童年……那爱是那样淳厚,那样凝重,那样博大!
  感受父母之爱,是长大后父母为我们工作的忙碌与奔波。我高中毕业后,父亲想为我找一份舒适的工作,不想让他女儿受一点苦。然而在那时,凭一张小小的高中文凭,要找好的工作,谈何容易?但不愿求人的父亲硬是厚着脸皮去托关系,找门路,那是怎样的不愿与无奈啊!当我凭着自己的努力,考入教师队伍时,父母又是多么开心,多么自豪!那爱是那样深沉,那样无私,那样厚重!
  感受父母之爱,是工作后父母点点滴滴的关爱。生活中遇到不顺时,父母总是和风细雨地劝慰我,点化我;工作中遇到烦恼时,父母以极大的耐心开导我,指点我;身体不好时,又是父母全心的关爱与问候,每当我生病住院,在我身边的总是母亲忙碌的身影,电话那头父亲慈爱的叮咛……那爱是那样简单,那样质朴,那样香醇!
  父母之爱啊,如一杯美酒,醇香醉人;如一杯清水,清澈透明,真水无香;似一泓清泉,清沏甘甜,浸润到五脏六腑;像一杯红茶,苦涩涩的,需要你用心去品,才会品出其味之深、香之远;像一堵神秘的墙,在你心灵脆弱时,不经意靠上去,就会踏实、安静……
  亲爱的朋友,让我们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父母吧!一生一世牢记父母的恩情!我爱我的父母,愿普天下的孩子都能爱自己的父母!亲爱的朋友,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对自己的父母说:“爸,妈,我爱你们!”
:*22*: :*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83 天

发表于 2008-8-29 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啊弥托佛.gif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3-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9 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22*: :*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5-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9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双手合十礼!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266 天

股指家园

发表于 2008-8-29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态 思想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5-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9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谢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29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19*: :*19*: :*19*: :*19*: :*19*:
参与人数 1奖励 +10 时间 理由
真情似水柔 + 10 2008-8-29 21:15 帖子很棒,加分鼓励,期待您更多优秀帖 ...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8-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9 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淡泊赚了就跑 于 2008-8-29 13:20 发表
心态 思想 `

南无双手合十礼!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9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kybb 于 2008-8-29 17:30 发表
哈哈谢谢

南无双手合十礼!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8-8-29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即是路:*1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9-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9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黑暗狂熊 于 2008-8-29 21:11 发表
:*19*: :*19*: :*19*: :*19*: :*19*:

南无双手合十礼!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8-29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达摩禅的内涵
所属分类:禅门思想  发布日期:2008-8-29
  记载达摩禅法的禅宗典籍很多,被作为达摩学说予以流传的的著述,最著名的当推《达摩论》。《达摩论》有两种:一是唐代净觉所撰《楞伽师资记·达摩传》中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由达摩弟子昙林记录而传出。昙林在序文中说,是他把达摩的言行集成一卷,名为《达摩论》;另一是达摩为坐禅僧众所撰《释楞伽要义》一卷,也名为《达摩论》。还有《少室六门集》上下两卷,包括《心经颂》、《破相论》(一名《观心论》)、《二种入》、《安心法门》、《悟性论》和《血脉论》六种。其他还有敦煌出土的《达摩和尚绝观论》、《释菩提达摩无心论》、《南天竺菩提达摩禅师观门》(一名《大乘法论》)等,以及朝鲜梵鱼寺所刻《禅门摄要》上下二卷,日本铃木大拙校刊《少室逸书》所收关于达摩诸论文。这些著述的内容大致相同或近似。
  一般认为“二入四行”是达摩禅法的核心内容。有关“二入四行”的记载,以《续高僧传·菩提达摩传》最为详尽。“然则入道多途,要唯二种,谓理、行也。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名理入也。行入四行,万行同摄。初报怨行者,修道苦至,当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爱憎。今虽无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无怨忤。经云:逢苦不忧,识达故也。此心生时,与道无违,体怨进道故也。二随缘行者,众生无我,苦乐随缘。纵得荣誉等事,宿因所构,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得失随缘,心无增减,违顺风静,冥顺于法也。三名无所求行,世人长迷,处处贪著,名之为求。道士悟真,理与俗反,安心无为,形随运转,三界皆苦,谁而得安?经曰: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也。四名称法行,即性净之理也。”【《高僧传合集》,231b~c。】 知所谓“二入”指“理入”和“行入”,理入属于教的理论思考,行入是属于禅的实践,即禅法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义。“四行”指“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其要旨在于以清净本性了悟佛法以至觉悟之境。
  “二入四行”又以“壁观”法门为中心。《续高僧传》记达摩感于道育、慧可之精诚,“诲以真法。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如是发行,谓四法也。如是顺物教护”【同上书,231b。】。道宣在《续高僧传》卷二十一《习禅篇》末评价达摩禅法:“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同上书,284a。】 可见无论在达摩自己心目中还是在世人眼中,壁观确为达摩禅法之精髓。关于壁观的涵义,唐代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上之二载:“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云,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岂不正是坐禅之法?”【《大正藏》卷四八,403c。】 所谓“壁观”应指“心如墙壁”,即心静如墙,而非传说中的面壁而观。
  达摩以《楞伽经》授人,表明该经与达摩禅法必定存在内在关联。《楞伽经》全名《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也称《入楞伽经》。共有四种中文译本,最早为已佚之北凉昙无谶所译《楞伽经》,现存三种,一是刘宋元嘉二十年(443)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又称《四卷楞伽经》、《宋译楞伽经》;二是北魏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十卷,又称《十卷楞伽经》、《魏译楞伽经》;三是唐实叉难陀译《大乘入楞伽经》七卷,又称《七卷楞伽经》、《唐译楞伽经》。现存三种汉译本中,实叉难陀的译本与梵本比较接近,而求那跋陀罗的译本则最能表现此经的原始形态,流传最广,与禅宗的关系也最为紧密。《楞伽经》为印度佛教法相唯识系与如来藏系的重要经典,与禅宗相联系的主要内容当为:第一,“三界唯心”说。认为一切诸法都系“自心所见”、“自心所现”,是“自内证”。第二,“藏心自性”说。标明真妄的因缘,辨明邪正的因果,说明去妄归真的旨意及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三性、八识、二无我(法无我、人无我)的道理。认为八识是阿赖耶识大海生起的波浪,阿赖耶识是“原因”和“根本识”,它是无始以来的本体。阿赖耶识也就是“如来藏”。明法身之常住,以示真妄、生灭、平等之相。全经以离名绝相的第一义心为宗。重心为本体,立证无相,乃达摩、慧可所谓“南天竺一乘宗”以《楞伽经》为其禅法经典依据的初衷。道宣《续高僧传·习禅篇》论曰:“审其所慕,则遣荡之志存焉。观其立言,罪福之宗两舍。详夫真俗双翼,空有二轮,帝网之所不拘,爱见莫之能引。静虑筹此,故绝言乎。”吕澂认为原始禅宗思想和四卷本《楞伽》密切相关,分析慧可重视《楞伽经》的原因在于经文明白解释了佛性和人心的关系这一点,并且这是受达磨谈禅提出借教悟宗的理入法门的启发所致 【参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附录《谈谈有关初期禅宗思想的几个问题》,中华书局,1979年。】。汤用彤认为《楞伽经》虽为法相有宗典籍,但其说法,处处着眼在破除妄想,显示实相,所明实在无相之虚宗。所谓“南天竺一乘宗”即上承《般若》法性之义【参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19章,中华书局,1982年。】。据上述,达摩禅法之要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菩提达摩在北魏传授的是以《楞伽经》为依据的独特大乘禅法。第一,提出了“理入”和“行入”的“入道”途径,即“二入四行”。第二,禅法的核心理论是“壁观”,其内容为“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等一,坚住不移,不随他教,与道冥符,寂然无为”。这种特重心性的大乘壁观,主要是喻人心如墙壁,中直不移,从认识上舍伪(抛弃现实虚妄世界)、归真(追求超世俗的真如世界)、无自(否认个人存在的真实性)、无他(否认他人以致整个客观世界存在的真实性),排除一切执见。第三,禅法的具体实践是“四行”。即报怨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四行着重在于劝人在日常生活中去掉一切爱憎*,严格按佛教教义苦下功夫。“理入”与“行入”结合起来,就是达摩所传授的简易禅法。达摩禅法突出的特点在于“藉教悟宗”,即启发信仰时不离圣教的标准,构成信仰以后教人“不随于文教”,即不再凭借言教的意思。二入之中以理入为主,行入为助。其理论基础在于“如来佛性”。总之以究明佛心为参禅的最后目的。以后禅宗“直指本心”和“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宗风实滥觞于此。

:*22*: :*22*: :*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8-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30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8-2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30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按佛教说法这些是对的,慈为上。可现在人们就认为你是傻子,没用的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2-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8-30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4-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7-18 22:45 , Processed in 0.050473 second(s), 15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