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09-12-17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本人认为比较重要
振华重工管彤贤传奇退场 继任者康学增或带来新战略
作者:朱宗文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09-12-11 11:31:05
12月8日,随着振华重工董事会的召开,时年76岁、对振华重工具有符号意义的管彤贤辞去了公司总裁及董事职务。
接替管彤贤出任总裁的,是原振华重工控股股东中交股份旗下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总经理康学增。
对处于转型关键期的振华重工而言,“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意味着一个新阶段的开始,”跟踪振华重工多年的平安证券机械行业资深研究员王合绪对本报记者表示,“继任者来自公司外部,短期面临着一个适应期。”
“老管已经给振华重工设定好了'航线’,即使他离开了,公司也会依照惯性走下去。”王合绪称,摆在新任者面前的,是如何平衡内部各方面的利益,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以专业的战略眼光挑战未来。
管彤贤传奇退场
“管彤贤作为总裁最后一次在重大场合露面应是11月8日在为上海航道局承建的3500m3/h绞吸挖泥船'新海鲤’号交船仪式上,当时仪式在上海长兴基地举行,那一天,管总的兴致很高。”说起管彤贤隐退,振华重工一位员工对本报记者回忆,而此前一个星期的大南通基地新型门机现场会,管总也亲自参加了。
“实际上,管总退休的事我们一个月前就知道了,但是我们很舍不得管总的离开。”12月10日,振华重工董事、董秘王珏对本报记者透露,因为怕场面太伤感,所以没有开正式的欢送会。
据了解,现年76岁的管彤贤在创立振华重工之前曾先后担任过交通部水运司工厂处副处长、中港总公司船机处处长等职。
1992年,仕途并不“得意”的管彤贤毅然决定下海从商,时年59岁。
交通部同意了管彤贤的申请,并通过香港的一家合资子公司投资50万美元,上海港机厂又以一块地皮作价50万美元,成立了注册资金100万美元的中外合资企业。管彤贤带着从港机厂分拨过来的十几个人,在浦东租了三间简陋办公室,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在此后短短十数年间,振华重工发展成为了世界最大的港口机械及大型钢结构企业。“当时的全球港机市场是欧美日韩产品的天下,管彤贤带领他的团队硬是凭借可靠的产品质量和足够有竞争力的价格替中国制造业打开了一个缺口。”王合绪说。
如今的振华重工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港口机械制造商,2009年上半年,振华重工的集装箱起重机国内市场占有率为100%,国际市场占有率则高达78%。
作为管彤贤创造的奇迹,王珏如此评价:“对市场的把握很准,有开拓精神,有前瞻眼光,公司内部所有人都很敬重管总,他的事业心很强,对自身要求很严格,不拿高薪,与员工同甘共苦。”
“这是一个对金钱没有追求的人。”王合绪对本报记者透露。王合绪同时表示,“老管的激情对创业时期的振华重工来说,这种精神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振华重工现在已过了创业阶段,老管的个人风格有时会在现实中遇到问题。据我了解,老管在公司的威望很高,因为他不拿高薪,所以他的整个团队的薪水也不高,甚至比其整合的上海港机都要低很多。而且还经常要求加班,这样下面的人压力就很大。”
“而另一方面,由于老管的主见性太强,有时难免会出现企业决策不科学的问题。”王合绪说,比如2008年高价储存钢材,虽然参与决策的不只他一个人,但是最终是他拍板的,这个给振华重工带来了巨额的损失,由于今年的钢材价格很低,所以影响一直波及到今年。
据了解,2008年,振华重工为了控制钢材成本,与钢厂签订的是闭口价合同,提前锁定钢材用量。数额接近100万吨。
不过,王合绪发现,振华重工内部新生管理层的力量正在浮现——除了汇率和钢材外,管彤贤已经几乎不负责公司的具体事务了。
“这两三年来,老管在股东大会上发言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不像公司刚上市时,几乎都是他一个人从头到尾。”王合绪说,“老管已经给振华设定好了航线,即使他离开了,公司也会依照惯性走下去。”
康学增带来新战略?
实际上,管彤贤的离开正值振华重工的的转型关键时刻。
“振华重工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很大,出口急剧下滑,2010年业绩能否实现增长依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王合绪表示。
据了解,由于陆上设备业务开掘日见瓶颈,振华重工已经将海上重型设备作为未来业绩的主要增长点,明年目标产值将增长30亿-50亿元。
此前管彤贤曾表示,这个目标将会在未来两三年逐步实现。“今年的300亿产值中海工装备占比约为20%-30%,而明年这块业务的占比预计为40%-50%,公司希望通过逐年提升的方式来实现业务结构的转型。80%的产值占比是公司该项业务日后的发展目标。”
今年4月该公司由此前的振华港机更名为振华重工。这意味着该公司已下定决心要让海工装备成为其未来盈利的主要增长点。
“我想不会因为新任总裁的到来而轻易改变振华重工的战略方向,这么大的投入不是说改就改的。新任总裁的到来更多的是要建立一个健康的企业制度,重点是振华的企业文化、决策机制和风险防控上下功夫。”王合绪认为。
而继任者康学增在中交集团内部也是响当当的人物。据相关资料介绍,康学增现年51岁,此前任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总经理。
“康总以前任总经理的中交一航局是中交集团内部最大的一个局,他们每年的业务收入也有300多亿元,与振华重工不相上下。”王珏对本报记者表示,康总以前是搞经营的,业务能力比较强,对这个行业也比较熟悉,可以说是年富力强。
王珏同时表示,“康总才来几天,目前正在交接和熟悉环境,但据我这两天的接触,感到他的事业心也很强,但是我想康总肯定会有思路,而且与管总有所区别,管总凡事亲历亲为,而康总比较强调制度化的建设,将会让公司更加规范化,更加健康。”
本报记者注意到,康学增在中交一航局主政时,除了水工码头建设,近年来还高调进入铁路建设市场,并很注意发挥投资对主营业务的拉动作用。包括积极推进大连旅顺中远船坞联动项目,加强与大连市和旅顺口区政府沟通,尽快实现土地变现;抢抓大连长兴岛开发区发展机遇,拓展主营业务等。在今年,更是提出了“提升经营质量,转变经营思路,深化结构调整,抢占发展优势”的经营思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