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酣睡者

振华重工(600320,900947)长期跟踪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6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振华的中报出来了,心里已经做好了失望的准备,但没想到这么令自己失望:
1,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24.8%,但净利润却下降17.5%。集装箱起重机械毛利率下降4.96个百分点,散货机械业下降4.9个百分点。振华的解释是,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但自己不仅要问,振华不是在每次订单时候都基本已经锁定了利润率了吗?就算在消化去年的钢材,那么利润也应该基本锁定啊。
2,生产下滑导致部分劳动力过剩。记得年初的时候振华还再到处招兵买马,说今年要增加一万个工作岗位,但短短半年就劳动力过剩了?难道现在开始振华才开始经济危机吗?管理层的预见能力呢?
3,钢结构的毛利率也从去年的21.07%下降到现在的11.89%,为何下降幅度有这么大?订单锁定,钢价大幅下跌,都不能提升振华的毛利率,那振华什么时候能显示自己的竞争力呢?
4,三项费用在大部分公司都在严格控制的情况下,振华没怎么控制,还在增长。
以上是自己看后的几点感触,看来是要好好的向振华管理层问问了。如果振华这样的业绩是完全属实的话,那么振华要想大的发展是困难了,呵呵。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2-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6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认清行业的特质和经济周期

作为中集的股东,在中集进入专用车行业再造一个中集时,我也兴奋过,但现实是中集的专用车历程,证明了专用车行业和集装箱行业同样的特质是,成为行业老大可以,但代价更大,将蓝海杀成了红海。不同的特质是,集装箱制造企业更容易创新引领市场,但专用车不可能由车架加工企业来引领市场,只能做市场的跟随者。

作为振华的股东,曾期待振华自主研发进入海工比中集并购弗莱士的模式更好,但现实是,振华交付的海工起重机质量应该有诸多问题,创造的利润用来返修了,不然我很难理解为何收入大量增加,利润同基数减少。 全国的造船企业都在涌入海工市场,蓝海变成了红海。

在目前的经济周期里,老麦早已在收缩战场积蓄实力了,而老管还在铺开摊子增发再增发。

老麦目前面临的困境比老管大,集装箱已经被废掉了,未来一年内看来不会有起色,但下面要废掉的就是港口机械了,
老管就应该学老麦,未雨绸缪,精兵简政,想想怎么改善财务状况过冬,而不是打肿脸充胖子,继续大规模的投资,当银行再也贷不出钱时,你怎么办?作为股东我着急啊。

当作为小股东的声音被漠视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减持再减持。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1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6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人走第一步的时候都会付出代价的,返修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但也意味着发现问题改善问题

市场每一个蓝海变成红海的时候,我们可以认为利润减少,但也意味着中国在某个产品上技术的成熟壮大

中集有预见性和并购思路
振华有实干和稳妥踏实走路的路线,各有各的活法
但都是因为主业都是外向型路子,冲击都很大
只不过一个是想降价都不可能提升市场,而另一个可以牺牲利润还能接到单子而已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6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蓝海变成红海不等于技术上的成熟壮大

实际上国内得海工生产技术,还是集中在钢构和粗放的机械装置上,是这些构件的生产在发达国家已不具备成本优势的情况下,向中国转移的,在转移初期,国内行业可以保持较高的毛利,当所有的船企都扑过来时,变成了红海。

弗莱士的技术可以认为是老章从新加波转移来的,独享了几年高利润,当他认识到国内海工行业逐渐变红时,果断高价出售给中集,他实际比老麦聪明的多。

振华的海工技术,是依托港机的钢制品生产能力,但是否等于海工的生产能力还是问号? 设计能力更不用说了,那些研究所或院校的图纸,能卖给振华,也可以卖给替他厂家。

海工行业是分很多门类的,生产只是一部分,布放的科技含量更高,最尖端的技术,只掌握在欧美少数国家手里,就是日韩都要靠边站。

形象的说,我们耗费了99%的人工和原材料和牺牲环境的代价,只换来了50%的利润,另外的50%利润被欧美的技术垄断,依靠1%的人工和1%的成本吃掉了,我们生产越多的海工产品,越是为欧美国家创造更多的利润。

这就是我们的产业现状,不掌握核心技术,是制造大国但不是强国。不能想象,掌握核心技术的国家都避免不了经济下滑,而不掌握核心技术的我们会躲过经济下滑。目前不下滑,是因为吃兴奋剂,下滑可能在后面。

但我是有贪心的,减持振华,但又不忍全部扔掉,仍然持有部分振华和中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1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6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认为中集的冲击已经过了半场,目前应对的还不错,但下半场会更难受,对中集的考验更大,但老麦起码现在的应对策略是对的。

振华的冲击才刚刚开场,如果老管还要投上百亿搞基建扩大生产能力,好的一面是带动上海的GDP指数,坏的一面可能是谋杀自己。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1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6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振华不是很熟悉,了解的没有中集多,

但对比下任何企业发展的路线来说,首先是粗放型然后到技术性再到精耕细作型再到墨守陈规略微改动性

技术技术靠的是一点一滴的积累,靠的是不断地摸索和探索

我其实非常赞同振华自己走的路子,走自己的路不合资,宁愿走弯路但走自己的路,可以慢点但技术都是自己的,有别于汽车行业,
容错不等于不改变错误,只有不断地摸索不断地自我调整才是未来发展的基石,
中国目前的状况是不断向前发展和消费市场壮大的黄金阶段,且这个趋势可以延续至少10年,
正是在这样的基础条件下,振华能全力一搏,100亿的投资能也敢投下去,至少这步该是走对了,
再换个思维,没有实力,没有依托,没有支持,没有市场,谁敢从什么都没有做起,而且甩手规划就是100亿?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6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但这个发展该是坎坷的,中集用了几乎10年时间把汽车做到了100亿,

40%的比率,要么是海工需求爆发,要么是港机部分萎缩,或者2者都有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6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上周还跟油服的人聊天来着,说不管是油服还是海工,很多产品是外包的,大家抢的就是这块蛋糕,外包厂家要是有一票干砸了,后面的机会就会让给别人,是完全的买方市场。

不可否认,国家在往海工上砸钱,这是渤海、东海、南海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供应商的队伍也在扩大,目前已经不是供不应求的形式了。而且,现在还有越来越多的船企都要往海工上扑。

港机的技术含量和海工的技术含量没法比,港机的技术是有形的,海工的技术是无形的,最先进的的海工技术不在于钢构的生产,机械部分已不是核心技术了,谁有生产能力,谁就能造,不存在迈不过去的门槛。

目前的门槛在于动力控制技术,这种综合技术还是我们军工部门迫切想知道的,其实理论大家都知道,但就是把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能力才代表科技实力。

[ 本帖最后由 darrensu 于 2009-8-26 20:08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1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6 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管说振华的海工之路要始于中东市场,我估计这也是老管的无奈之举。

国内的海工市场,首先要照顾油服和海工自己的企业,后面还有中船重工等。
欧美的海工市场,同国内企业比,技术不如弗莱士,初级产品打不进去。
只有中东市场了,振华可以切进去。

[ 本帖最后由 darrensu 于 2009-8-26 20:09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1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6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是这个是实事
中国的很多情况是这样,骨架式自己的,脑子是别人的
国外用了100年发展市场、企业,都是做精做深了的
而中国出现的情况是飞速发展,一点的技术突破就能造福一个企业的突飞猛进,因为需求巨大
慢慢来吧,没有第一步,怎么能有第二步,
也许振华看到的是1~2年内国内的海工市场需求的爆发,要求速进
而中集看到的是却是未来国际市场,宁愿慢慢来先不做大也要做好,
如何走第一步,走好第一步,是每个企业的决策者们脑袋根据市场和企业自身所决定的,希望在引进别人的技术脑子之时,自己本身的脑袋没有想错
相信一个企业,相信他们的投资,这不是被动相信,而是对我们自己负责而相信,有了这些疑问,你减持也许是对的
做了一年的股票,完全不懂技术的我,持有了一年的中集,从16.8元买到5.9再买到昨天的10.11,即使知道会跌也一直满仓到现在,就当基金定投了
无锡一小散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7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在这次反弹的次高点我扔了90%,很明显目前中集受到的冲击很大,但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我还是看不到任何曙光。

1、集装箱,空箱回流很大,美国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还很大,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保持现状。
2、专用车,过去还受益于国内固定投资暴增来维持销量,后面国家调控了,专用车市场我看要转坏。
3、能源装备,既然海工市场维持活跃,国家发展新能源,应该能保持增长。

中集主业实际是亏损的,各种好的坏的因素累计在一起,中集能维持在上半年的水平就很好了,但是下面没有投资收益顶帐了,如果中集不在财务报告上做文章,年报搞不好就是每股不超过0.2元的盈利,那么明显现在的股价是偏高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1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7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应中集,振华我只扔了60%,振华海工之路漫漫,我先坚持到年底,看看老管能干成啥样!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1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7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以前经常冒泡的熟面孔都不见了,是不是都缴枪了? 你们走了,我继续冒泡,还是我更有耐心,呵呵!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1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7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集和振华为何走不同的路切入海工行业

下面再来说说中集和振华为在切入海工行业走不同的模式:

中集切入海工只能走并购的路:
1、中集是做集装箱起家的,原材料用的是薄板,而海工用的是厚板,原材料不一样决定生产工艺是不同的。
2、中集加工薄板做集装箱的工艺工装,可以轻而易举转入生产专用车箱,而且我相信中集做的车厢肯定最好,所以中集从集装箱切入专用车,不管是并购还是走自己的路,都是可行的。因为被并购的企业,中集可以用自己做集装箱的工艺工装给给它做产业升级。
3、用中集做集装箱或专用车的技术来做海工,那就是明显的驴唇不对马嘴的,瞎子摸象,唯一的路只能是选个好对象尽力娶了她,娶了后,中集不是给它做产业升级,而是当学生。所以中集的海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就是来福士。

振华的港机明显就是重型机械,与海工是同质的:
船企可以轻易的转型海工,振华同样可以,但想从众多参赛选手中取胜,我们还需要观察,但市场明显是红海了,胜也是惨胜。

[ 本帖最后由 darrensu 于 2009-8-27 10:43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8-12-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楼主| 发表于 2009-8-27 21: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位的讨论让我很受启发,至于老面孔,呵呵,应该都在,久经考验了,不会为一时的涨跌而左右的.只不过这段忙,没空看股票而已,我也是几天没看了.
过几天我分析中报后,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9-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8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酣睡者 于 2009-8-27 21:34 发表
两位的讨论让我很受启发,至于老面孔,呵呵,应该都在,久经考验了,不会为一时的涨跌而左右的.只不过这段忙,没空看股票而已,我也是几天没看了.
过几天我分析中报后,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期待中。。。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6-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8 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规模的制造业能长期投资吗?我一直没搞懂为什么要长期投资中集,港机.他们长期能为股东创造价值吗?

懂行业分析的给讲讲,它为什么能长期投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8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重资产型企业长期投资价值会被太多的因素困扰。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8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不知道多头斑竹是如何衡量长期投资价值的:)
中集既算不上垄断行业也属不上资源优势型行业或者说有核心技术无法替代型行业
我只知道1、中集的初始总股本94年上市时候是8900万,现在是26.6亿
2、中集年年分红送股,每年分红平均率为年利润的15%强,没看到中国有哪几个企业这么舍得分红给股东的,觉得有国外尊重股东的雏形。
3、外向型经济接触的都是国外企业,在合作的同时也中集也吸取了国外的优秀理念和市场准入壁垒,可以说是比较熟悉国际市场的规律和理念壁垒(或者说是各国风情和陋俗),这个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积攒下来的,如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10年接触才有真正患难朋友。
4、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限于文化,只有真正接触世界融入世界的才是属于世界一部分的,中集依托世界加工工厂这个时机,用集装箱积累了自己发展的资金、人才、品牌,再用这些区并购国外的一些优秀型企业为自身未来规划,为产业发展升级做准备,问下,中国企业并购时不是受到很多抵制,你有钱也无法做某些事情?中集至少能走这步。
5、也许上面说的都没用,因为之前的万科、中集、平安开始同步发展最后的结果是中集最小,机械行业的前途发展和机遇都不及另外2个,但这些相较而言走出国门受到的抵制和风险是无限大的,机械行业却很独特,你如果做精做好,你不用将世界分为拉菲欧美慢慢进入。
每个人衡量长期投资思维都不同,但都追求的是回报率,也许独特的思维能让高手看到企业的10倍率发展的隐性基因,而我只看到了中集的历史上的显性价值。
无他: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换句话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但我们通常找工作或者干事的时候都是用以往的学历和经验去体现自己的价值的。我也许无前瞻性,只能看下中集干净的历史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9-6-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29 0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huijin88 于 2009-8-28 09:26 发表
呵呵,不知道多头斑竹是如何衡量长期投资价值的:)
中集既算不上垄断行业也属不上资源优势型行业或者说有核心技术无法替代型行业
我只知道1、中集的初始总股本94年上市时候是8900万,现在是26.6亿
2、中集年 ...


我理解长期投资就是投资人在持有股权期间,企业能不断的为股东创造价值,这种价值最终能体现在股价上,比如著名的伯克夏.30年间从不分红送股,但为股东创造了4000倍的回报.这种回报不是体现在企业规模能变的多大,而是体现在为股东创造了多少现金回报.衡量长期投资有两个重要要素,1:市场价值能不断变大,2:在变大过程中获力能力能长期超越99%的企业.

什么样的企业能在这么长期的竞争中,不消耗股东的资本,不断的为股东挣钱呢?老巴已经给出了答案,"轻资产投入的垄断型企业"考量这种企业超人体质的最好量化指标是净资产收益率.

我们假设中集是一家优秀的值长期投资的企业,那么中集能长期为股东平均挣多少钱呢?我们看到是不断下降的数据,已经快不到10%了而负债不断的在提高,预计年报出来,应该达70%以上,而毛利率也不高.公司好不好,财务结果可能能说明一切.我们看看长期投资典范云南白药,对比一下财务数据,长期20%多的回报,负债率不高于50%,毛利率也很高,在看茅台,也是如此.

同样的市场优势企业,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财务差异呢,是企业天性决定的,前者重资产投入,中集更多体现的人力成本的投入,人力成本逐年增加,速度飞快,而且不能传导给用户,而茅台,白药,成本可以转移给用户.所以选择长期投资的企业是有讲究的,是皇冠型企业,是非常稀缺的.

那么我理解现在很多人长期投资中集,万科,属于高知名度投资.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期投资"因为长期来看,万科,中集也许有倒闭的风险.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0 23:43 , Processed in 0.060823 second(s), 9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