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08-6-5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震后看隔震技术(之二)
作者: 楚先锋
时间: [ 2008-06-05 17:01 ]
夹层橡胶垫“以柔克刚”
地震以波动形式传播能量。常规抗震房屋采用“刚性抗震”方法通过增加截面尺寸,提高材料强调等级以提高抗震能力但同时提高了造价。而橡胶隔震垫是一种隔震消能装置,它安放在结构物底部和基础(或底部柱顶)之间,把上部结构和基础“隔开”。这样,改变了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动力作用,明显地减轻结构物的地震反应,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
其实这种作用效果和我国上个世纪70年代早期针对沙垫层滑移隔震技术的研究成果有某些类似之处,沙垫层隔震建筑技术先后在云南和四川进行了小型工程试点。80年代后,我国开始了采用多种隔震装置的隔震结构工程应用尝试,除了沙垫层隔震建筑,还陆续建成了滑移块隔震建筑、石墨砂浆层钢棒消能隔震建筑,并且于1994年建成了第一幢叠层橡胶支座隔震住宅楼。此后,采用橡胶隔震支座的隔震建筑和滑移支座的隔震建筑在我国不断得到应用。
虽然隔震技术相对于传统抗震技术有其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在国内就同期建成的建筑物数量来看,隔震结构的应用还是相对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隔震结构(“消”的概念)与人们的传统认识(“抗”的概念)有差异,尽管国内外都曾有过基础隔震结构在地震中的真实考验例证,但是隔震结构的可靠性并不被广大的工程建设者及使用者(业主)所广泛了解。
另一个主要的原因是隔震结构会给业主增加造价,据测算在7度区采用隔震技术的建筑的造价较之非隔震的建筑要高。从科学的意义上讲,花钱提高了结构的安全度是最有效益的投资,但是人们对未来地震的风险仍然保有侥幸的心理,尤其是在唐山大地震之后的这么多年以来都没有较严重的地震灾害发生,也加剧了人们的侥幸心理,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很少遇到地震灾害的地区,如深圳,借鉴香港不考虑抗震设防的通常做法,更不舍得在隔震上面花钱了。
但其实,影响隔震建筑工程造价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工程所在地的抗震设防类别、烈度;建筑结构(框架、砌体);层数、面积;建筑材料;是否有地下室;设计水平;施工技术水平;隔震层设计以及特殊用途等。采用隔震橡胶支座以后,由于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比非隔震建筑大大减小,结构要求降低,上部结构的截面尺寸减小,其用料(如构件配筋等)也减少,因而造价大大降低,同时上部结构自重及地震作用减小,下部结构造价也随之降低。这两部分造价降低完全可以弥补采用橡胶支座所增加的费用。根据某些已建结构计算, 采用橡胶支座的建筑工程造价反而还可以降低3%以上。
隔震房屋与抗震房屋的技术比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