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二:2007年股票投资策略 编者:本文是热心读者呆二结合一位研究员写策略研究报告,摘录下其中的07部分另外穿插了一些个人的读感而成,欢迎大家就其中要点进行讨论。 呆二(原创)
由于价值传导链条的疏通,由于宏观经济的稳定,由于企业盈利能力的增强,由于这些趋势在未来仍会延续,我们认为2007年A股仍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市场。只不过这种机会的体现方式,不一定是指数的大幅走高,所有股票五分优劣的普遍上涨。2007年的投资机会,更多的体现在个股层面,更多的要依靠对优质公司内在价值的深入理解,其难度相对要高很多。相应地,在实际投资过程中,对投资对象的要求标准也要更加苛刻。2007年会出现局部个股泡沫的破裂,谨防个股风险、向增长确定性更强的品种集中,是2007年投资的策略重点。选择增长趋势明确的行业中地位稳固的龙头,减少波段操作带来的利润损耗,耐心长期持有与优秀的企业共同成长,是我们坚持不变的方针。
1、估值和成长:成长来自于业绩,决定因素是宏观经济、行业景气、公司战略。估值来自于市场,决定因素是顺差、信贷、流动性。成长决定个股、造就牛股;估值决定整体,影响指数。估值回升,可以推动所有股票上涨,但回升到一定水平就受到约束。业绩成长,可以超越平均水平的估值约束,在业绩增长和估值提升的双重推动下,获得超额收益。对非指数投资的投资人来说,长期看成长比估值更重要。
个人的理解和兵哥算是异曲同工,个人理解为市场的估值和企业的内在价值,股价的变化可以从上述两者找原因,非此即彼,怎么也得靠一个,呵呵。在估值方面除了兵哥提到的资金层面以外,个人认为还有一个市场偏好问题,对应于价值股的低估和成长股的高估(这种现象在熊市中尤为突出),因为从风险收益比而已,高成长个股肯定是第一选择,
2006年的上涨,是估值和成长共同发挥作用,其中估值大概贡献了70%,成长贡献了30%。对于2007年的A股市场,有两个初步判断:1,估值因素的力量衰落。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经过2006年的上涨,由低谷回升到合理水平,趋于稳定。但是,一定时间内,仍会受到顺差、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即时性影响,市场对于“资产重估”热情地升温和降温,左右市场整体估值水平的波动节奏和上下限。密切关注出口、顺差、储蓄等数据的动向。2、成长因素的力量继续增强。大型成长股将因业绩的持续而强劲的增在伽报告、摆脱平均估值水平的约束、在整体估值水平稳定的局面中,继续前行。没有夕阳的产业,只有夕阳的公司。持续的成长,来自于公司发展战略、管理层质素、治理结构、团队合作、企业文化等更深层次的因素。成长性不是来自于行业,而是来自于公司自身。行业配置的重要性下降,公司分析的重要性上升。需要深化对公司价值的理解。
个人想到这样的一个命题:哪些股票支持长期持有的极端情景(熊市亦然持有),个人认为支持长期投资策略(包括长期持有,相对弱化对于宏观经济周期、行业周期以及市场整体估值的判断)只有一类个股,就是长期成长个股,因为唯有长期成长个股能够支持市场估值的相对平稳和通过内在价值的增长抵消甚至超越市场估值的回落而成为熊市王者。在目前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出口是风险最大的(对美国经济的依附相当大),投资波动较大(这是和投资独特的供需转化产生的,从投资初期的需求到投资后期的供给),往往会受国家调控,虽然个人非常看好由于地区差异形成了投资的长期繁荣,消费是最为平稳,尤其是部分消费品表现出良好的刚性(比如人用疫苗,天坛生物;党政军御酒,贵州茅台;牛奶,婴儿奶粉,消费要得到一定层次,伊利股份)。宏观经济和行业景气保证的是群体的繁荣,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个股保证的是个体的生存,全世界人民都有饭吃谁都不敢说,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让自己有口粥喝还是有保证的,保不准还能趁机打劫淘些宝贝回来,而熬过严冬后尽享春暖气息的也肯定是这些企业。
2、守正和出奇:目前的市场,已由“资金实力+信息不对称优势决定投资收益的大小”的局面,变成“品种大致相同,配置比例不同和持有期限不同决定投资收益大小”,投资模式由“打暗牌”变成“打明牌”,机构之间由“拼资金拼内幕信息”演变为“拼理念拼操作方法”。对于机构来说,盈利机会越来越多的集中于受到公认而名单不断变化的漂亮50。独特的个股挖掘能力对于机构的吸引力,在市场传导链条疏通之后,在收益和风险配比方面已逐渐失去原来的魅力,专心致志于白马股、在白马股中不同阶段侧重于不同品种,成为机构的主流选择。随着长期的人民币升值过程而展开的产业升级和产业内整合,将使得行业利润进一步向行业龙头企业集中,“行业龙头的估值水平可以超越行业平均估值水平”的理念逐步得到认同,投资白马股的趋势将会继续增强。在未来几年中,“守正”的风险收益比仍会高于“出奇”的风险收益比。
兵哥的这一招打得我七荤八素,等反省过来又觉得自己脱胎换骨了,形成了这么几个概念:
1、先选股,再选时:从长期持有的策略出发,股票的品质是第一位的,而股价的变化远比品质的变化容易的多。
2、市场上最好的股票往往是一目了然的,最好的个股往往会不断出现低估的投资机会(由于估值的成长),最好的个股是产出/投入比最好的,一轮深入的研究可以让你终生受益,你可以在后续很轻松的不断的增加仓位。
3、让我们将注意力从每股收益和近期的成长中转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上来,比如天士力,虽然近期成长性表现不佳,但是它用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等待其厚积薄发之际。
3、理解深度决定收益幅度:对于“守正”的投资,买什么品种已不是决定胜出的关键,因为机构持仓基本上都是大蓝筹股,不过侧重点、比例不同。理解深度决定目标位高度和持有期长短,而目标位高度和持有期长短决定实际盈利幅度。买到好股票不重要,最终能从好股票之上赚得多少盈利才是关键。而对于好股票之“好”理解不到位,理解深度不够,即使买到好股票,也只能赚取一点蝇头小利。
同一只股票,随着越来越多的机构对其内在价值理解的深度增强,市场对其估值定位将会越来越高。举例来说,招商银行,市场开始看好它的理解是该公司创新能力强、储蓄占比大的存款结构优势、个人业务的领先优势,这种理解深度使招商银行的估值水平高于行业水平的20%。银行也开放之后,对外资银行的进入将加快本土银行的业务转型步伐,中间业务的占比将会提高、经营效率将会提升,本土银行的盈利能力将整体增强,作为领先者的招商银行,盈利增长的速度可能会更快。“开放促进盈利更快增长”的理解,使其估值再上一个台阶。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的发展历史证明,在银行业开放竞争的洗牌之后,最后持牛耳的胜出者,不是开放之前的国内大银行,也不是外资大银行,而是本地后来居上的原先的某个中小型银行。市场逐步意识到,在现有的中小型银行里,招商银行最有潜力成为那个“持牛耳的胜出者”。对于这样的一个银行业未来的可能的“持牛耳的胜出者”,其估值水平还可以更高。“国际竞争中本土银行胜出”的理解,使其估值再上一个台阶。
在一只白马牛股的上涨路途中,股价的不同阶段分散着不同理解层次的机构。理念先进、信心坚定的机构将囊括其上涨的大部分利润,分布于上涨过程的初级阶段,理念落后、信心薄弱的机构分布于上涨的中间阶段和最后阶段,它们不停地在上涨过程中进进出出,大部分的上涨空间就损耗在这种进出之上,虽然上涨是由于它们推动的,但它们赚取的只是一小段利润。
严重同意,这里其实上涉及到一个卖出的问题,什么时候卖出才是合适的。对于卖出,个人还是维持自己原先的一些观点。
安全边际的反面是什么? -- 长期持有投资策略的探讨
有人思考过安全边际的反面吗?低买高卖,低估高估,都是对应的,虽然常说懂买还要懂卖,但高卖的探讨还是难得一见,个人理解原因有二
1、
买股属于大海探宝,大海太大,珠宝各异,不好找,也花眼,非费十二分牛力不可,相对卖股属于盘中数粒,远没有买股那么勾人。
2、
买股属于预测、投资未来,太有想象空间了,卖股属于了结获利和亏损,实实在在,个中滋味是大有区别
但实际上高卖和低买一样重要,木桶原理,优秀的买股+糟糕的卖股 = 糟糕的投资,就算你赚了钱了,还是一笔糟糕的投资。
那么如何做到优秀的卖股呢?如果你将投资范围限制在优秀的长期成长的个股,那么最好卖股策略就是永远也不卖,即长期持有,为什么呢,我们逐一分析
1、
作为一个价值投资者,卖掉股票有几种情况:一持有个股的价值高估了;二找了更有吸引力的个股投资机会,三企业的长期经营状况恶化。从理论上推理,如果一只个股的价值高估了,根据钟摆原理,我们完全可以先卖掉,然后再买进,更甚的情况是个股的价格透支了今后比如一年的业绩,我们为什么不将股票卖掉提前一年获得利益,而且不用承受价格高估下落的冲击呢?多么有吸引力的主意啊。同理,第二种情况只是加大了这种吸引力。第三种情况是我们最不愿看到的,也是必须坚决抛弃的。
2、
我首先要说,高估是靠不住的,低估也一样。我们可以借用老巴扣扳机的故事,我们不知道哪一下会走火,唯一可靠的做法是少扣扳机,买股是我们必须扳的一下,卖股就能免则免吧,可能有人说我都赚钱了,还有什么风险,我说你要冒少赚钱的风险,少赚就少赚呗,能赚就行,那我再说,你需要赚得钱来弥补其他投资的亏损和计提风险。
3、
长期持有有助于弥补个体投资的缺陷,比如受个人信息渠道所限,个人很难对估值进行短期事件驱动修正,后面有个利好,你却认为是高估了,当然利空也有可能,但出于相对的角度,我们认为优秀企业多空的对比和对于利空的应对措施都比一般企业来得更好。个人投资还受个人精力所限,我们需要从盘面的买卖中解脱出来,去关注最重要的东西,如学习投资和商业理论,完善自己的投资体系,判断经济和个股的发展趋势。
4、
那么什么时候卖股还是合适的呢?和买入的理由等同,有足够的安全边际,一市场失效,单独一只股票价值高估往往是不可靠的,有可能有我们未曾考虑的因素,只有在市场整体疯狂的时候才能给我们较为可靠的足够的安全边际;二通过换股实现足够的安全边际,持有个股的高估 + 拟换个股的低估 = 足够的安全边际,三长期经营环境的恶化是最为残酷的,这里面还存在一个陷阱,因为如果是短期的利空我们有可能会加仓,判断长期趋势非常重要,成功的投资并不是靠勤奋的操作实现了,而是靠日常知识的积累和少数重要的决策完成。
2、对自己持有的个股进行持续的跟踪,判断长期趋势。
3、判断市场是否有效,是否出现整体性的高估和低估。
1、
对于市场失效问题,要对持有个股估值回落和业绩成长做出一个基本的判断并坚持自己的操作,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飘浮不定的意志。估值回落时流动性是需要考虑的,内生还是外延即可。对新环境下市场失效没有概念啊,得看看老美的。
2、
对于换股问题,除兵哥所说的加深认识外有几个问题需要注意:一则拟换个股要有足够低估吸引力,同时一定要和目前的个股具有相当的成长性,否则起初的低估很快就会被成长弥补,最后搞个得不偿失;二则要把握要节奏,从内在价值讲,狂涨的个股往往会锦上添花,蜗牛的个股也往往雪上加霜,从市场估值讲,高涨的热情往往推波助澜,低迷的情绪往往落井下石,所以保持足够的耐心相当重要。另外在考虑市场估值因素时,在就是考虑具体时机时,技术分析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量价背离,最后的洗盘和疯狂的拉升还是有其相当的合理性的。
3、
最后一点基本上考的个人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解力以及对于财务估值能力。
4、认识改变提高估值水平:相对于“业绩增长”对股价的直接刺激,“认识改变”的推动作用将是更佳持久和深远的。前者是一种“定量”型的推动,后者则是“定性”型的推动。举例来说,一点典型的周期股,如证券行业的中信证券,集装箱行业的中集集团,市场给的估值水平不高,而随着行业结构的改变和公司业务结构的改变,如直接融资在经济中占比提升、中信证券向卖方回归,中集集团与物流密切相关的本挂车业务占比三年后由20%提升到50%,公司的盈利增长变得更加稳定,周期性弱化,市场对于两个公司的定性,将会由“周期性”转向“非周期性”,即使不是完全转变,也会部分转变。这个转变,将使其估值水平提升并稳定与一个新的高度。价值是由公司创造的,市场认识的加深将使价格逐步接近于价值。不能期望自己的认识能一步到位,市场和人性的规律决定了这个“价格接近价值”的过程只能是渐进的。
市场越来越有效,也就是说由于市场低估而产生的投资机会越来越少(这是不是加大了守正的可行性呢,因为守正的投资机会时来之于内在价值的成长而非市场低估),而从周期性或者低成长到达高成长是一次市场估值和内在价值复合提升,在双重动力下,股价的表现是非常具有魔力的。个人认为具有以下条件的企业往往能够实现这样的飞跃
2、
公司有战略、有实力向多元化进军,用一现金牛培养前景产品
3、
最好进行同一产业细分行业的多元化经营,成功率较高
其他还有锦江投资(出租车现金牛培养现代物流业),长江电力(稳定高毛利水电现金收购火电和其他产业)
5、行业配置:有四个大趋势比较明确:人民币升值的大趋势、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大趋势、服务业比重提升的大趋势、消费升级的大趋势。这四种明确的大趋势,将在经济体系中创造出巨大的盈利机会,契合趋势的相关行业将从中受益。我们选择了六大行业板块来分享此中的盈利机会:大金融板块(包括银行、保险、证券、地产)对应着人民币升值和服务业比重提升;优势制造业板块对应着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消费品、商业、电信、基础设施板块对应着消费升级和服务业比重提升。具体配置比例如下(基本仓位设为75%)
具体个股选择,则参考行业研究员的意见,在每个行业综合竞争优势的前三名企业中挑选。
个股的核心竞争力保证的是鹤立鸡群,但这群鸡站在山的那个位置就要看宏观经济和行业景气度了,所以行业配置不可小视。
不过从长期投资的角度可以剔除很多周期性行业和低成长行业,目前个人关注的行业有
金融(目前个人在考虑中信的长期成长性,个人在思考其熊市条件下的成长性,从稳健的角度个人更欣赏中信,虽然广发的投资做的忒牛,银行业能够在经济回落中保持成长性,招商是所有银行中消费占比最好的银行)
物流(个人认为普通物流由于低壁垒特性存在着一定的过度竞争,个人看好第三方物流外包业务,但由于第三方物流直接介入外包公司业务流程,相对而言外资企业条件相对成熟,看好地处外资较为集中的上海的锦江投资)
旅游(个人很看好桂林旅游,作为资源垄断性行业仅靠守业是不够的,外延性扩张非常重要,华侨城旅游模式可复制性很好,但由于完全依靠人为投资,投资周期较长,高利润房产项目面临重税,虽然个人认为最后落实的可能性较小,但敏感时期让人出头是比较难的)
运输(同上,从个人角度,运输行业的长期成长性是个问题,所以没有太多的关注,虽然几年内的成长性是相当有保证的,如中国国航,另外好像福建高速的外延性也不错)
软件(个人一直不看好软件,软件行业的技术更新非常快,对公司积累相当不利,外包和针对国内特色业务仍是主流,外包如东软,国内特色业务,如恒生电子,行业景气,行业洗牌已近尾声,行业绝对老大,外资进入很难;相对个人更看好通用软件如用友,通用性很强,盈利强劲,虽然面临外资进入压力,但要看外资本土化程度,同时由于历史积累有一定的客户基础)
酒(成长性看好张裕,由于品质的提高,外资品牌对其冲击可能没有想象中大;需求刚性茅台)
百货(苏宁,总觉得相对于国美的叫嚣,踏踏实实的苏宁应该能活得更远;综超,超市的需求刚性更强,百货群雄逐鹿,个人认为超市、百货有很强的资源垄断性质,超市垄断的是区域消费力,百货除商业圈外还有返利卡垄断特性,有强政府背景者胜出,白联,大商)
医药(个人认为看待医药企业要相对轻单产品的爆发性,而要看企业管理品质、研发力量和中期的产品梯队)
化工(化工和医药有点类似,产品多元化,很难产生寡头)
Blogbuffett郑重声明: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您发现本专栏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联系我们 ,我们会删除该文章。转载本专栏文章、图片,请注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