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均线多头

均线多头---我的价值投资策略学习与实践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21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银球标准很有趣

原帖由 均线多头 于 2006-12-21 18:02 发表
金球标准:追求利润稳定持续增长的消费垄断型企业     击球动作:低价买入《20倍PE时,卖出动作》60不过非常遗憾,当我意识到这个真理时,市场已经买不到这样的这样的金球了,只好调整一下这样的击球动作,30《买 ...


巴菲特除了可口可乐以外,还有两支股票他也大量的长期的持有: 华盛顿邮报和富国银行,分别属于传煤业和银行业这两个周期性行业.  这样看来, 金球也许不只是属于消费垄断型企业,只要是由兼具能力与人品的管理者领导,并且所处的行业周期比较长,这样的企业也绝对值得长期投资,但是安全边际要求更大,老巴大部分的华盛顿邮报的股票就是在其股价是它帐面价值四分之一的时候买进的,然后持有到现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9-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1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再读

中国投资界,活跃着一群巴菲特的信徒,他们言必谈巴菲特,也严格按照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选择股票,其中一些巴迷还成立了巴菲特俱乐部,共同交流探讨巴菲特价值投资理念在中国的有效性。中道巴菲特俱乐部就是其中一家,陈理是这家俱乐部的发起人。

  小张老师:中道巴菲特俱乐部研究交流和实战运用情况怎样?




   



  陈理:中道巴菲特俱乐部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巴菲特迷。“巴迷”们的交流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对巴菲特思想及其在中国股市应用方面的理论研究和交流;二是对上市公司的分析评估方面的实战研究和交流。

  从“巴迷”实战运用的情况看,对巴菲特思想领悟较深、贯彻较坚定的“巴迷”,坚持精选优秀企业股票,低价买进,集中投资,长期持有,投资业绩远远超越大盘,即使在2003-2005年加速下跌的熊市中,依靠少数优秀公司股票的良好表现仍然取得较好的业绩。典型的案例,从最近几年的情况看,有的2003年开始买进万科长期投资,参加分红送配和股改,国家宏观调控房地产的政策出台,导致股价暴跌也不动摇,反而利用这个机会增持股份,核心持股上涨超过6倍;有的买进招行、贵州茅台(69.1,0.10,0.14%)、航天信息(31.33,1.13,3.74%)、蒙牛等长期持有,上涨3-4倍;还有一位“巴迷”活学活用巴菲特思想,抓住了泸州老窖(19,0.19,1.01%)业绩发生转折、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的机会,2004年4元附近买进,后来陆续增持,坚持持股至今,上涨超过5倍。

  对巴菲特思想领悟浅一点、应用时间短一点的“巴迷”,往往持股不够坚决,万科、招行、茅台、海油工程等公司他们虽然买进较早,但获厚利后坚持不住,所犯错误通常都是好公司卖得太早。但由于大方向上坚持价值投资,所以总体业绩还是不错的,特别是风险一般都得到较好控制。

  小张老师:“巴迷”们推崇巴菲特的理由、出发点是什么?

  陈理:巴菲特“从企业所有者角度投资”的哲学最符合投资的本质,简单、实用、持久,毫不夸张地说,巴菲特的投资方法几乎是一种无懈可击的投资方法,它的核心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以企业主的心态,精选少数几家杰出企业股票,低价买进,长期持有。普通投资者学习实践巴菲特的投资思想,把投资当生意看,把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不打无把握之仗,踏踏实实地去投资,才是投资的正途,才可能有快乐、长寿而且富有的光明前景;相反,如果用投机、赌博的心态去投资,其前景是暗淡的,很可能沦为股市“三赔”:赔钱、赔时间、赔精力。

  小张老师:“巴迷”的成功经验,对一般投资者有什么借鉴意义?

  陈理:“巴迷”们的成功实践表明,巴菲特投资思想在中国股市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对用余钱投资的一般个人投资者尤其适用。很多人认为巴菲特投资思想仅适用于美国股市的观点是错误的,巴菲特的投资思想在全球股市都具有普遍适用性。在中国,主要不是警惕“巴菲特陷阱”,而是警惕“投机赌博陷阱”。很多人没有认真学透巴菲特思想、没有好好实践检验巴菲特思想,就将他拒之门外,就主观地判断它不适合中国股市是不可取的。

  小张老师:前一段时间,有媒体发问,“在中国巴菲特做基金经理也会下课”,这是否说明巴菲特投资理念在中国基金业还有些“水土不服”?

  陈理:首先,该文中所反映出的基金界现象,其本质是文化的问题,说明中国股市投机文化、股民文化依然盛行,缺乏成熟、理性的投资文化和股东文化,很多市场参与者浮躁、短视,缺乏正确的投资理念,缺乏远见与耐心。

  其次,是基金业绩评价机制的问题。基金参与短期排名和过于重视短期业绩的评价机制不理性。建议基金学习巴菲特的业绩评价机制。巴菲特对伯克希尔旗下盖可保险公司基金管理人辛普森的业绩考评,是三年考评一次,看该基金的三年平均业绩是否超越标准普尔500指数,超过就有奖金,超不过只能拿基本工资。

  第三,假如巴菲特在中国做基金经理,我看也未必下课,至少下课的概率不大。从巴菲特的过往投资业绩看,虽然他着眼长远投资,但其短期业绩也不差,具有持久的稳定性,绝大部分年份都战胜市场,所以下课的概率不大。究其原因:一是巴菲特集中投资一流的公司,一流公司其股价通常表现也是一流的;二是在行业配置上,巴菲特主要集中配置在金融服务、日常消费、资源垄断、传媒等四大产业群,这些行业的优秀公司通常在各种经济环境下都能稳定持续增长,其股价也因此表现出色;三是很多人误认为巴菲特只有长期投资一招,事实上巴菲特除了核心持股长期投资甚至终身持有外,其次要持股部分也经常做一到三年的短期投资,低估买进,高估卖出,或有更好的机会换股操作;此外如果有机会,他还运用闲置资金进行短期套利,作为现金等价物的替代,所以他往往能做到长短期业绩俱佳。

  价值投资在中国的发展

  1995年,时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商学院教授的孙涤先生,在上海证券报《财经闲话》专栏,发表了介绍格雷厄姆、巴菲特思想的系列文章,这可视为价值投资理念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但当时并没有得到大多数市场参与者的认可。直到2003年初,随着蓝筹股特别是所谓“五朵金花”的崛起,使价值投资这位多年在中国股市默默无闻的“丑小鸭”,终于出落成光彩夺目的“白天鹅”,受到市场参与各方的推崇,标志着价值投资在中国股市的兴起。

  价值投资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人们对价值投资的看法随着行情的起伏,犹如坐过山车般变幻。2003年底到2004年四月份,大盘走势如虹,“五朵金花”全面盛开,市场全体起立,把经久不息的掌声送给价值投资;然而到了五月至七月,情况发生了变化,当大盘反复向下、“五朵金花”出现分化时,市场对价值投资的掌声开始稀稀拉拉起来;八月份以来,随着大盘加速下跌、指数击穿1300点“铁底”,“五朵金花”在这一过程中几乎全面凋零,市场对价值投资看法也发生了逆转,“巴菲特陷阱”、“价值投资困境”、“A股应该价值投机”等喝倒彩声开始充斥市场。对价值投资和估值方法的争论,其参与范围和激烈程度,为十多年来所罕见。

  但在2004年以来股市的加速下跌过程中,部分价值投资者和价值型基金运用巴菲特式价值投资法,精选万科、茅台、招行、中集等优秀公司股票长期投资,不仅规避了熊市风险,而且取得了高额的回报,形成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加上股改的顺利推进和股市实现牛熊转换,价值投资的魅力和优势又逐渐为广大投资者所认知。价值投资在中国逐步深入人心并成为主流投资模式是大势所趋。但随着行情的起伏和股市时尚的变幻,对价值投资的看法发生波动在所难免,即使在成熟股市也是如此。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1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

原帖由 fierceryan 于 2006-12-21 20:30 发表


巴菲特除了可口可乐以外,还有两支股票他也大量的长期的持有: 华盛顿邮报和富国银行,分别属于传煤业和银行业这两个周期性行业.  这样看来, 金球也许不只是属于消费垄断型企业,只要是由兼具能力与人品的管理者领 ...



华盛顿邮报和富国银行,我个人理解不是周期性行业,邮报的消费者是个人。利润来源是广告费,由于平面媒体的资源稀确性,其拥有定价权的同时,客户没有周期性的明显变化。富国银行的利润来源是信用卡。是银行的中间业务,利润也是稳定而上升的,没有周期性变化,老巴骨子里不喜欢银行股,因为这是个高风险行业,只不过因为富国特殊,所以他进行了投资,但和其他三个主要的股票比,投资比例不是很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1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试,再试,再再试! 我就不信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2 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把金球企业限制在消费垄断型是经不起推敲的,有两例说明:

一、“看看美国航空业吧。1972 年以来,发生了那么多管理层面无法控制的事情: 石油冲击、利率上升、解除管制、战争和 911 事件。然而,1972 至 2002 年 30 年间所有上市公司中表现最好的仍然是一家航空公司。2002 年《Money》杂志回顾说,西南航空公司(Southwest Airlines)的表现要超过英特尔(Intel)、沃尔玛(Wal-Mart)和通用电气(GE),在它们之上!”(吉姆•柯林斯)

二、美国股市上成长性最好,股价最高,股东中诞生了大量亿万富翁的企业,就是巴菲特自己的伯克夏哈撒韦。

真正的持续竞争优势,也许不是“消费垄断”能够完全概括的。

[ 本帖最后由 shanmin 于 2006-12-22 02:23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1-12-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2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持续的竞争优势保障成长的关系

原帖由 shanmin 于 2006-12-22 02:15 发表
把金球企业限制在消费垄断型是经不起推敲的,有两例说明:

一、“看看美国航空业吧。1972 年以来,发生了那么多管理层面无法控制的事情: 石油冲击、利率上升、解除管制、战争和 911 事件。然而,1972 至 2002  ...



关于持续的竞争优势保障成长的关系。我的理解就是长期的竞争优势一定能造就成长,但成长不一定都是有拥有竞争优势企业才能完成的。某种意义上说拥有垄断(指老巴说的垄断)一定就能成长,成长不一定拥有垄断。而老巴喜欢的就是注定必然如此的公司。

关于成长:如果用费雪的总结:一种是幸运的市场再加上幸运的人(指能干的管理者)那肯定是一种成长,就象当时中国彩电产业市场需求空间的释放,加上倪的企业家精神,创造了长虹的传奇。但一旦市场不在成长,企业就不会在成长。现在因为市场因素催生的企业还有液态奶催生的伊利。蒙牛,低温肉制品市场催生的双汇,雨润,保险市场催生的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红酒市场催生的张裕,但如果缺少企业家的话,该企业一定很难成长,就象春都的完蛋,就是企业家的多元化陷阱造成了成长陷阱。所以说市场和企业家都很关键。另一种成长是幸运的人(杰出企业家)加上还可以的市场,企业家利用企业资源,加上团队努力,杀出一条血路来。象现在的中集,港机,华为,市场空间有限,市场利润有限,竞争激烈,企业利用管理降低成本,通过开拓新的产品,通过创新。才完成企业的成长,可以想象企业加付出了多大的努力,任正非每天只睡四个小时,老麦天天在天上飞,这都说明行业的激烈竞争使这种成长成长时刻处在危险之中。

关于“西南航空”你说的这个公司,有一定的偶燃性,因为他们拥有一个杰出的企业家,制定了当时符合美国航空市场的公司经营战略,“短途航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通过细分创造了新市场,而其成长的模式主要是降低成本,连饭都不给提供,这种成长模式不可能有可乐那么长久。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2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成长

老巴的公司从行业来看。他不属于消费行业,属于投资行业,这个行业是很危险的,稳定性很差。只不过老巴是个天才,那就另当别论了,我们要的是必然还是偶燃。
费雪当年挖掘出来的摩托罗拉,当时还是制造收音机的,后来费认定了达尔文是杰出的企业家,当然达尔文通过不断转型最后走向了成功,但是谁敢说50年后摩托罗拉还在,但是可乐可能还在,还在成长。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2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成长:

通过我们的讨论,我认为最佳的成长模式肯定是“幸运的市场+幸运的人”它成功的模式概率要远远大于“能干的人+一般的市场”越是不挣钱的市场,越容易出现业绩造假的成长性公司。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2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瓦屋青雨的比喻

瓦屋青雨的比喻:
1:如果从998点开始起跑。(很多股票都有上攻形态)经过2006,2007,2008,2009,2010,。。。。。到6000点时。谁能笑到最后,成长型的股票肯定能笑到最后。

2:如果大盘经过2000点的起跑,经过2007,2008,2009,2010,。。2015。。。大盘又回到2000点时,谁能笑到最后,成长型的股票肯定能笑到最后。

想想看,如果大盘又回到2000点,你手里的股票还能涨吗?企业还能在成长吗?


结论:成长是资本市场永恒的投资主题。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2 1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投资的标的

投资确定性高的成长性企业,成为股东,只和最好的企业结婚,成为它的丈夫,提倡一夫一妻。
不要买进一个不能确定的成长性性企业,搞不好就是买了一张在不远的未来破产的门票。我们买进的是挣钱机器,不是破产的门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2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均线多头 于 2006-12-20 14:31 发表
价值投资是基本面的赌博还是基本面的模糊确定?


请高手们谈谈看法。


偶认为这要看对基本面的掌握情况,如果只是一知半解,或仅看报告,就和赌博差不多。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2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fierceryan 于 2006-12-21 19:32 发表
刚刚准备拿佛山照明的例子来供我们讨论,它就是典型的安全边际大, 分红率高, 而且管理人有自己的特长, 但始终成长不起来的例子.
看了你引用的这句话,似乎有答案了:买它还不如买国债.差一个百分点的收益,却百分百安 ...


路过正好问一个题外话:佛山照明为什么要购买新兴铸管的股权?从这点真看不出管理者的水平。
不然我觉得这公司稳健发展,专注主业会很不错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3 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问候一下:P
12742_43623_c0c71f45130cfec.gif
0017.jpg
0023.jpg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9-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4 1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tride 于 2006-12-22 22:36 发表


路过正好问一个题外话:佛山照明为什么要购买新兴铸管的股权?从这点真看不出管理者的水平。
不然我觉得这公司稳健发展,专注主业会很不错


其实新兴铸管从ROE方面来看不算是一个差的企业, 至于为什么不投资更有价值的企业, 这就是内幕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9-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4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受益匪浅!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5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且不说现在就是一个成熟的价值投资市场,投机是否盛行,我们所要求的仅仅是价值投资的生存土壤,如果能在可期的未来这片土壤更大更肥沃,那么现在开始播种不失为一种聪明之举。
:*9*::*9*::*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7-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5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我们缺少土壤。

原帖由 点金指 于 2006-12-25 08:59 发表
且不说现在就是一个成熟的价值投资市场,投机是否盛行,我们所要求的仅仅是价值投资的生存土壤,如果能在可期的未来这片土壤更大更肥沃,那么现在开始播种不失为一种聪明之举。
:*9*::*9*::*9*:



我们强烈要求中国证券会多发行优秀企业的股票,不要把中国搞成让别人看整个一个st中国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2-25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当前的市场上以5%的溢价申购新股, 你愿意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9-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5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愿意

原帖由 fierceryan 于 2006-12-25 10:09 发表



只找未来有成长潜力而且被低估的股票。只要符合这个原则就投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2-25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继续学习

巴菲特犯下的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是纵横市场近四十年,战果辉煌的投资大师巴菲特,也曾遭遇难堪的挫败。根据纪录,
他历年来在柏克夏海瑟威公司股东会上总共承认做下六项错误的投资决策。不过尽管如此,他仍庆幸自己不曾犯下他最担心的错误
:声誉的受损。

巴菲特的六大错误投资是:一、投资不具长期持久性竞争优势的企业。一九六五年他买下柏克夏海瑟威纺织公司,
然而因为来自海外竞争压力庞大,他于二十年后关闭纺织工厂。


二、投资不景气的产业。巴菲特一九八九年以三亿五千八百万美元投资美国航空公司优先股,然而随着航空业景气一路下滑,
他的投资也告大减。他为此一投资懊恼不已。有一次有人问他对发明飞机的怀特兄弟的看法,他回答应该有人把他们打下来。

三、以股票代替现金进行投资。一九九三年巴菲特以四亿二千万美元买下制鞋公司Dexter,不过他是以柏克夏海瑟威公司的股票来代替现金,
而随着该公司股价上涨,如今他购买这家制鞋公司的股票价值二十亿美元。

四、太快卖出。一九六四年巴菲特以一千三百万美元买下当时陷入丑闻的美国运通五%股权,后来以二千万美元卖出,若他肯坚持到今天,
他的美国运通股票价值高达二十亿美元。

五、虽然看到投资价值,却是没有行动。巴菲特承认他虽然看好零售业前景,但是却没有加码投资沃尔玛。
他此一错误使得柏克夏海瑟威公司的股东平均一年损失八十亿美元。

六、现金太多。巴菲特的错误都是来自有太多现金。而要克服此一问题,巴菲特认为必须耐心等待绝佳的投资机会。

巴菲特表示自这六项错误的投资行动中学得不少教训。然而他也指出,这些还不是最严重的错误。他最怕的是会犯下损及他声誉的错误。
他在一封给柏克夏海瑟威公司各级主管的信中写道:「我们负担得起亏损,甚至是严重的亏损,然而我们却负担不起声誉的受损,
哪怕只是丝毫的损伤。」


下文是BARFFET自己写的

现在,我也可以无情地对待自己投资组合中的烂股票。根据自身经验,我深知它们对投资组合的巨大危害



一个有着25年投资经历的美国人的痛苦而有益的反思
文/ 编译:高永宏

如果沃伦·巴菲特在他1989年给股东的信里加上“头25年犯的错误”一条(1989年是巴菲特接手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第25个年头——译者),那么我绝对可以贡献很多案例——我在从事投资的25年里犯下了无数的错误。

大约10年前,我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己的投资收益。当时,我仔细地分析了自己的数十桩交易,并且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那么多投资都失败了?” 这种反省极其痛苦,但效果很明显:从此以后,我平均每年的收益超过大盘8.4个百分点。

在数字上打马虎眼
我的第一个错误是没有精确记录自己的收益。我总是想:“哦,我的投资收益跟大盘大概一致吧”,但实际上却不是那么回事。为了自我安慰,我有时会把某些高度投机性的股票从我的“精神记账”中剔除。尽管这种事情不常发生,但却有两个极其有害的后果:它会让你自我麻痹地调整自己的投资收益,并且会培养起一种不管不顾的投机倾向。也许精确记录自己的投资表现最大的好处是:你可以完完全全体会到那种错误带来的痛苦。


没用的建议
对过去案例的反省中揭示的事实中最重要的是:我投资的成功案例中最有决定意义的点子都是我自己的。简而言之,如果我接受的建议不是来自一个很好的投资者——至少在过去10年里不断地击败了大盘的人,那么,我往往会深陷困境。但如果这些建议得到了沃伦·巴菲特或者马蒂·惠特曼(Marty Whitman)这样大师的认可,成功的几率就较高。而如果一批投资大师都同时一起购买了同样的股票,成功的几率还要高。

当然,你还要了解为什么大师购买了这支股票,他们看中了什么样的潜力。你需要做自己的研究,才能了解到自己拥有了什么样的股票。原因很简单:大师们在卖出股票的时候可不会打电话通知你。

拒绝承认失败
我另一个错误是让自己的情绪左右自己的投资决策。我过去常常坚持拿着失败的股票,近乎绝望地希望它们有一天可以回到我买它们的那个价位。这叫做“拒绝承认失败”(get-evenitis)。我打赌你们也出现过这种情况。

投资大师们不会拒绝承认失败。在某一个时刻,他们只想拥有最好的股票,而买入价格毫无意义。跟我们的劣根性不同,他们认为自己的错误也是投资游戏的一部分。而结果是:他们根除了自己身上那种特别想证明自己一开始就正确的那种劣根性。

现在,我也可以无情地对待自己投资组合中的烂股票。根据自身经验,我深知它们对投资组合的巨大危害。事实上,我甚至都有点矫枉过正,我总是太急于抛掉手里那些落后的股票,很多时候都出手过早。这个倾向比拒绝承认失败要好一点,但无论如何,也是个缺陷。当我有办法克服这点的时候,我会告诉大家。

高买低卖
我现在仍然犯的一个错误是在股价被好消息推高的时候买进,被坏消息打压的时候出。这听起来似乎有点道理?但顶尖对冲基金经理的做法恰恰相反。他们都在弱势的时候买入,强势的时候卖出。而且,即使他们因为好消息而买进股票,他们也会等待一会儿。例如,一个公司宣布了大利好,他们会等股票从高位回落一两个点的时候才买进。精明的手法可以让你每年的收益提高1%到5%。

失败乃成功之母。仔细地研究自己的失败并理性地从中学习,你可以很好地提高自己的投资收益。我应该在自己犯那么多错误之前就学到这一点。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4-20 19:57 , Processed in 0.039833 second(s), 12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