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均线多头

均线多头---我的价值投资策略学习与实践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8 06: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xkq3344 于 2007-9-17 21:44 发表

说的很好,学习价值投资但不迷信价值投资,相信大家投资股市的目的无非就是赚钱,能够快一点赚钱当然是好事,把股市作为人生和哲学来看只能是部分人的观点吧。那个但斌的博客看过几次,不想看了。成功学的东西 ...

所以说,真正做价值投资的人必然是极少部分。最终绝大部分人还是要做投机的,人性使然。就像信仰自由一样,每个人愿意怎么做是他的自由,股市就是这样组成的。
巴菲特不可能被复制,股市里90%的人赔钱是必然。
参与人数 1奖励 +5 时间 理由
股潮 + 5 2007-9-18 15:25 论坛有你更精彩!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7-9-18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鹰可能有时飞的比鸡还低,但鸡永远也达不到鹰的高度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8 15: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飞翔的鱼鱼鱼 于 2007-9-18 06:48 发表
鹰可能有时飞的比鸡还低,但鸡永远也达不到鹰的高度

:*19*: vv ,卢森堡的名句吧,赞一个。还有一句:你什么时候听见鹰成天呱呱叫的不停。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1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18 17: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飞翔的鱼鱼鱼 于 2007-9-18 06:48 发表
鹰可能有时飞的比鸡还低,但鸡永远也达不到鹰的高度




偶喜欢老兄每天一名言的习惯......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9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傲剑天皇 于 2007-9-18 17:56 发表
有个问题想请教多头兄,前天在中央2台理财教室看到宋三江在讲基金投资中说从98年开始到2006年末中国基金回报年复利率大多数为10%到20%,有部分达到或超过30%,还提出这么个提法,每月买一千块的基金,24年后就一 ...



如果有这样的基金我都想投资进去啊。呵呵。不用自己慢慢研究,对基金了解比较少,但到熊市的时候我想很多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都不知道去那里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9 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名言可以启发思考,喜欢。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9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均线兄,现在A股市场上的唯一的价值洼地就是封闭式基金了,红利再投资的效果是惊人的,有点类似于投资者未来里所讲的红利是熊市的保护器,牛市的加速器,唯一的缺点就是分红次数的问题 以及熊市期间可能难以向企业那样分红,但中国的企业分红也很吝啬。长期看红利再投,回报是很好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3-2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9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均线兄最近发言好像少了点:mad: 期待精彩的辩论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7-9-19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风险与机遇并存,带给你我喜忧的同时,也拷问着人性的弱点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9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波段与巴式投资法的区别,我觉得均线兄有一个评论切中要害,
就是到了一定时候你会发觉无东西可买,从而长期收益率可能受到影响.
这是波段投资人必须面对的现实.
我说的"可能",是因为国内市场爆涨爆跌,市场周期较企业周期缩短了,
那么波段的这个劣势或许还不是大问题,
等到市场成熟度增加,这个问题就比较明显.
还有一个问题是:你的投资周期必须与你看企业的眼光相匹配.
比如你打算做一个长期投资者,持有周期超过十年甚至二十年,
而你看企业的眼光只能到三年,这个就是不匹配.
如果你认为你可以看十年,实际上却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这个风险就比较大了,远较波段风险大.
波段的前提是承认自己眼光的局限,愿意接受低于长期持股的收益率,
至少自我评价是客观的.
我能理解林奇拜访老巴后说自己不会投资的心情.
前面有位朋友的说法我是赞同的:巴非特不可复制,90%的投资人会亏钱.
我觉得巴迷中亏钱的比例可能比90%更高,原因大家可以仔细想想.:*22*: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9 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39的梦想 于 2007-9-19 13:29 发表
关于波段与巴式投资法的区别,我觉得均线兄有一个评论切中要害,
就是到了一定时候你会发觉无东西可买,从而长期收益率可能受到影响.
这是波段投资人必须面对的现实.
我说的"可能",是因为国内市场爆涨爆跌,市场 ...

从这里可以引申出一个结论:投资的成败与你采用巴式投资法、格式投资法甚至日间短线无关,
和投资人对自身的评价有关。
成或败是长期收益率与自身的能力相比较,不是与大师相比较。
在这一点上,99.99%的人会犯错误。

[ 本帖最后由 39的梦想 于 2007-9-19 13:38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9 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市高点位,大家多学习,最近在关注南京水运

南京水运:整体上市已近 跨越增长可期
2007-8-21 10:03:00 代码:600087 作者:巩俊杰 来源: 国都证券 出处: 顶点财经
     核心观点
    1、中国证监会已于7月5日受理公司定向增发材料,预计9月30日前将完成增发工作,公司将成为海上石油及相关制品运输的专业化公司,从而实现控股股东海上运输资产整体上市。www.topcj.com
  2、未来公司运力将实现跨越式增长。完成定向增发后及2007年底-2010年底,公司控制的海上石油总运力将分别是目前运力的的3.6倍、4.36倍、6.98倍、10.91倍、12.94倍。
  3、“国油国运”给公司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出于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的考虑,国家发改委和交通部提出了“国油国运”战略,即到2010年,由中国船公司承运的进口石油量将占到50%以上,到2015年这一比例提高到80%以上,而目前这一比例还不到20%。
  4、公司享受采购国内船只退增值税和财政贴息的优惠政策,公司仅承担年利率3.6%的借款利息。
  5、公司造船时机把握得好,手握大量低价定单。油轮的折旧成本通常占主营业务成本的25%-35%,2006年南京水运4.6万吨船舶折旧费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例为21.66%,低点买船可以有效提高盈利能力,而在建的油轮造价也明显低于现时新船定造平均船价水平。
  6、国际海事组织的规定,截止2010年,全部单壳船均要淘汰,部分可放宽到2015年或25年船龄。现有单壳船运力为8900万吨,占总运力的25%。随着单壳船的淘汰,未来几年,运价将触底回升。
  7、新公司拥有的主力船队将主要是双壳双底船,未来经营前景乐观。www.topcj.com
  8、公司的造船定单全部落实。近年船台紧张,造船厂已无法接受新定单,在运力需求快速扩张的背景下,谁拥有定单,谁就占据了未来竞争的先发优势。
  9、按增发4亿股计算,如9月30日完成交易,预计公司2008年-2010年的每股收益为0.64元、0.92元和1.16元,动态市盈率分别为24、17和13倍,给予短期谨慎推荐、长期A评级。


[ 本帖最后由 amber91 于 2007-9-19 14:16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3-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9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风:长跑者生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09-11 15:09:39




  
  见习记者 王晶
  广州报道
  
  A股上市进入最后冲刺,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风”)正等待收获。
  虽然成立不过9年,但金风的前身可以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中国最早探索风电的国有企业“新疆风能公司”,已为金风的发展打下基础。
  作为国内“风力发电机”制造业的领军企业,2006年,在国内新增装机中,金风占比33.29%,远超排名第二的丹麦Vestas(23.55%)。2007年,金风预期收入为12亿元,而成立之初,其年收入仅为200万元。
  9月8日,金风科技股份公司董事长武钢接受本报电话专访。此前的9月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风电市场风云将起。
  《21世纪》:过去7年,金风的销售收入和净利润实现了连续翻番。成长如此迅速的原因何在?
  武钢:发展这么快的原因有几个:一是,整个市场在不断扩大,产生了大量的机会,金风也适时把握住了;二是,金风进入这个市场较早,作为市场的开拓者,在客户资源、产业培育方面,都有先发优势;三是,在科研队伍和企业机制方面,都做了充分的准备。
  《21世纪》:金风目前的产能如何,主要的市场在哪里?
  武钢:从成立的第一年开始,公司的产能每年都在翻倍。金风的团队也由开始的十几人,变成了如今的500多人。
  我们的客户沿海和内地都有,除了新疆,还有广东、辽宁、山东、河北、甘肃等地。我们的布局原则是,工厂离市场最近,在新疆、北京、包头、承德、银川等风力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已经设立了总装厂。
  《21世纪》:金风目前在手的合同总装机容量约150万千瓦,而大多数国内厂家不过3、5万千瓦,你如何看待这一市场格局?
  武钢:这个市场的机会很多。但绝大部分企业是刚刚介入这个市场,很多制造商都是刚刚起步,但随着项目越来越多,制造商越来越规范,这个市场会逐渐成熟。与西方相比,我们还在成长期。
  《21世纪》:在金风看来,国内风电市场的成熟,将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武钢:就风电设备而言,很多企业最近一两年才开始涉足,有的尚处于试样阶段。而这个产业的实践性很强,新开发的产品必须在自然条件下通过长时间的运行,来验证是否成熟稳定。这个检验实践的过程,我认为需要3到5年的时间。
  此外,客户的需求,产业链的配套,等等,都是影响行业成熟的因素。
  《21世纪》:市场表现突出,金风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全球性的品牌也都进入中国,金风将如何应对?
  武钢:面对国外的竞争者,我确实觉得有压力,但真的不担心。“本土”企业的优势,不外乎是很了解国内的市场,知道市场的需求。
  就技术而言,我们过去是研究所出身,有近十年的风力发电的实践经验,技术“学习能力”非常强。
  《21世纪》:金风早期是通过“买生产许可证”的方式来生产,今天,金风“自主创新”成果如何?
  武钢:我们已经拥有有十多项专利。2006年,我们研制出“变桨变速”型风机,解决了国内风机“定浆定速”低效率的问题。
  现在,公司正在研制2.5兆瓦和3.0兆瓦功率的风机(国际主流机型为1.5兆瓦),前者是和国外合作伙伴联合开发,后者是独立自主开发的,知识产权都在我们手里。
  在我看来,单独开发,对于企业和客户的风险都很大。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中,只谈技术是不理性的。目前,我们还是走从“引进技术”到“联合设计”再到“自主设计”的路子。
  《21世纪》:除了提供风机设备外,在整个风电产业链上,金风还有没有其它的战略部署?
  武钢:“从单一卖设备的公司变为综合的解决方案提供商”,这是我们的目标。
  所谓“系统解决方案”,就是在客户准备建一个风电项目时,设备商就开始跟进,甚至在这之前,就开始给客户做规划。比如,帮肋客户进行选址、设计、工程的策划,甚至帮企业做一些融资工作。从工程到最后的电厂运营,金风都会参与。
  《21世纪》:随着国家支持风电的政策陆续出台和实施,风电市场将被进一步激活。金风对市场前景的判断是怎样的?
  武钢:我自己对国外的情况做过分析,排名前三的公司,一般占整个市场的70%。2006年,中国市场的情况是,前三家占了80%。我估计,最终大概会有3到7家公司能在这个市场存活下来。
  当然,国内厂商发展势头非常好,市场份额在逐渐扩大,我相信,今年,国内厂商总体市场份额能突破50%。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4-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19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阳:后来者卡位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09-11 15:09:39




  
  见习记者 王晶
  中山报道  
  
  9月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作为“可再生能源”中的重要一支,风电的“未来竞争力”正在变得更加“现实”。
    
  意料之外,国家开发银行在装备制造业的第一个投资案例是明阳集团,一家位于广东中山市的民营企业。但也在情理之中,因为这家公司正在从“变频器生产”转投炙手可热的“风力发电机制造”。
  和国开行并列的还有美林投资、深创投集团等投资机构,合计投入的资金约为5亿元人民币。其中,国开行的股份将由深圳创新投代为持有。
  在“可再生能源”这个徐徐开启的大市场中,数千亿元的“风电”诱惑,正在吸引着捕风者的脚步。
  
  拒绝“组装”
  
  “刚起步时,有些企业拿1个亿买国外公司的生产许可证,又拿几个亿买了部件来装配,最后还要打上别人的牌子。业内都清楚这回事。”对于国内风力发电机企业早期的“技术引进”,明阳集团董事长张传卫并不感冒。
  在他看来,“通过购买生产许可证的方式进入市场”,只是做了“中国组装”。
  而这一时期,明阳尚未真正进入风电行业。1993年成立,明阳从配电箱起家,1998年开始做电网自动化。2000年,明阳开始接触到风机的核心控制系统——变频器,成为风机制造企业的供应商。“变频器相当于整部风机的大脑,我们是从核心部件起家的”,“我们的高压变频器做到了国内第一品牌”。
  直到2005年底,明阳才“开始做整机开发”。其时,主流风机制造企业早已确立市场地位,但从“风机大脑”起家的张传卫,对“机会”有自己的判断。
  “当时,国内的风机机型大多是750千瓦以下,但我们的起步是1.5兆瓦(1500千瓦)”,更重要的是,“虽然国内有70多种机型,但多是从欧洲国家引进,几乎没有自主设计”。当这个“核心部件”供货商转向整机制造时,已不愿意只做简单的“组装商”。
  张传卫称,那些“买了部件来装配”的企业,“根本没有产品的概念”,而“明阳是从产品设计起家的”。
  为中国风电场“量体裁衣”是他特别强调的。“中国的风况和欧洲大陆不同。对比直接引进的风机,我们的产品更适应中国。叶片更长,叶型也不同,还考虑了台风、结冰、风沙等的影响,甚至是广东的雾气。”“我们拿国内风场的资料,跟德国厂商一起开发了适合中国体型的‘西装’”,张传卫说。
  2007年8月,明阳1.5兆瓦的整机下线。而在别人已经收获大把定单时,明阳获得了来自投资者的青睐。
  
  资本的期待
  
  “美林从介入到资金到位,只用了40天就完成了。”在张传卫看来,是因为“业内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中,明阳走在前列”。目前,除7月公开的美林外,其它投资者尚未正式宣布。
  深创投副总经理孟建斌确认,其已与明阳“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在他看来,目前风能行业里做得比较大的企业,一般都从重型装备制造业起家。这些企业的优势是“现场施工经验比较强”,但“自主创新的能力还不足”。
  “国内很多整机商都是引进机型,专利掌握在国外企业的手里。”而且,“在机型方面,我们比较看好生产1.5兆瓦以上的机型”,因为“在国外,兆瓦级的风机才是主流”。
  未来的市场空间,已被纳入投资者的考虑。在孟建斌看来,许可证生产,“不仅技术受制于国外,而且不能到境外销售”。而“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兆瓦级风电机组,是国内企业打开海外销售市场的关键所在”。明阳计划,未来三分之一的产能将用于出口。
  孟建斌称,在对国内风能行业做了大量的调研,“对多家企业的优劣势做过比较”后,他最终选择了明阳。
  在获得风险投资后,明阳的发展思路已经相当清晰:一是,补充1.5兆瓦及以上级别机型的研发费用;二是,完成产业链的打造,如风机片的生产,“为扩大产能做好充分的准备”。
  而张传卫“全国布局”的“风能王国”已然隐现。在西安,明阳建立了制造基地,在广东,也将“建立中国东南沿海,最大的大型风机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同时“还在北京建立了研发中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4-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0 0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让梦想起飞 于 2007-9-19 16:00 发表
金风:长跑者生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09-11 15:09:39




  
  见习记者 王晶
  广州报道
  
  A股上市进入最后冲刺,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风”)正等待收获。
   ...

风电企业发展前景不错哦,值得关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0 0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39的梦想 于 2007-9-19 13:29 发表
关于波段与巴式投资法的区别,我觉得均线兄有一个评论切中要害,
就是到了一定时候你会发觉无东西可买,从而长期收益率可能受到影响.
这是波段投资人必须面对的现实.
我说的"可能",是因为国内市场爆涨爆跌,市场 ...




其实根据中国股票历史数据看,好企业,值得投资十年的企业一定有,但我们可以正确地选中它吗?
如果选中买入就达到了10年10倍或更多的概念,但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如果选中了,是必然呢?还是偶然呢?老巴思想讲求确定性,选中的确定性有多大呢?这就是我们要考虑的,所以说老巴提出的股权价值投资在中国是绝对适用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5-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0 0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845 ambrose 的帖子

思想基础和逻辑当然是适用的,怎样用是需要深入思考的。
比如,在中国,有些行业的演变三年差不多相当于美国的十年,如果象老巴那样持有一个公司的股票二十年,这二十年企业的变化大概相当于美国的两个世纪,你必须有超越老巴的眼光才能看到二十年后企业是什么样,这也太难了点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6-11-2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7-9-20 0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让梦想起飞 于 2007-9-19 16:00 发表
金风:长跑者生存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7-09-11 15:09:39




  
  见习记者 王晶
  广州报道
  
  A股上市进入最后冲刺,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金风”)正等待收获。
   ...



金风科技=10倍股    金风科技=幸运的市场+能干的管理层  金风科技有近10年的成功经验,金风科技是行业龙头,金风科技有持续的竞争力=国内唯一家能生产1.5兆瓦级风机.样机已经运行三年,而国内其他厂家还在实验阶段.更关键的核心竞争力是能提供综合服务.而综合服务是要有历史数据的.这点连国外厂家都无法提供,更何况国内竞争者.因是他们没有在中国风场20年的运行经验.而金风能提供选址,软件管理,场区规划,设备维护,不仅仅是风机制造.而国内厂家如果只能提供风机的话,那么对于用户来说是不够的,你只提供设备,却不能告诉别人怎么用,这点来说太糟糕了,同时中国的风能主要分布是北方,对于金风而言,又有地利之变.所以金风的董事长说.以后这个行业能活三家就不错了.是有道理 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6-1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7-9-20 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功=价值发现+投资策略
居安思危,方能成大器也!
00fc653a_pkrpwDj3S5mA_OsDa4bj7Yc0q.gif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9-20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改委: “十一五”要大力开发风能
2007年09月20日      来源:上海证券报      作者:
  ⊙本报实习记者 周鹏峰
  

  昨日,在广州举行的华南国际能源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副局长吴贵辉在发言中表示,我国有可能建立千万千瓦级的大型风电基地。

  会上,吴贵辉介绍了我国能源基本情况及面临的挑战,以及“十一五”能源发展规划目标及其建设总体安排。他提到,“十一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开发风能,建成一批10万千瓦以上的大型风电项目,在内蒙古、河北、江苏、甘肃等地形成若干百万千瓦级的大型风电基地,同时表示,也有可能建立千万千瓦级的大型风电基地。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则表示,“十一五”期间建成不大可能。

  据了解,目前我国风电装机容量达260万千瓦,根据中国风能协会预计,到2010年,我国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500万千瓦;2015年达到1000万千瓦;2020年达到3000万。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7-4-2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8-1 20:28 , Processed in 0.053299 second(s), 14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