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集人 发表于 2005-11-7 13:32

1、网友“挑战未来”提问:尊敬的中集集团董事长麦伯良先生:您是中国企业砥柱中流!!!火車集裝箱制造行业中集集团现有参与吗?"对于中国,有没有一个杯子无所谓,但是,有没有飞机是太有所谓了!!!这是一种做杯子所得不到的感觉。”尊敬的中集集团董事长麦伯良先生,飞机也象集装圆箱,多一个漂亮发动机而已,您有并购飞机制造行业的雄心吗?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答复如下:
  目前公司发展战略是“为现代化交通运输提供装备和服务”。总体经营目标为:①继续内涵优化,坚持技术进步,巩固提升集装箱产业在全球的市场领先地位;②积极推进现代道路运输车辆产业发展,整合行业的生产要素,发展关键的行业技能,形成强大的低成本综合竞争力优势,逐步以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覆盖全球主要市场。形成中国市场的生产布局,同时拓展海外市场,争取国际化经营初见成效;③其他产业将配合集团发展战略,继续实行整合优化、自律经营、稳健发展的经营策略。
  因此,本集团已参与铁路集裝箱制造,并将在今后把握市场机会,但是您所说的并购飞机制造行业的设想,不在本集团的发展规划之内。
详细内容点击浏览
2、
3、
4、

[ Last edited by 中集人 on 2005-11-7 at 13:59 ]

天涯浪子7311 发表于 2005-11-7 13:41

Originally posted by john深蓝 at 2005-11-7 13:20


有几只烂股把减持价格定成现价的好几倍,给人以很滑稽的印象.
这种虚的东西没意思,不如每股送1.2毛钱,增加大股东的持股成本,流通股民也可得点小利.
你说的有如下两种情况,其一是公司隐瞒了利好,对将来价格大涨有信心;其二是公司隐瞒了利空,压根不打算将来高价卖,现在将减持价格定很高,是为了眼前暗地里做公司自己股票的庄获利而造气氛,公司将来一定会烂掉.
中集不存在这些可能.所以我觉得送一两毛钱对价格波动如此剧烈的中集没有任何意义,还不如将减持价格定高点以稳定那些高价买入的真正投资者的信心.当然,对投机客而言,仅仅是个短期题材而已.我想现在应该没有纯粹为了赌中集股改有高兑价而来投机买入的.

中集人 发表于 2005-11-7 13:58

集装箱的买家是很聪明的。胜狮的报告中的原材料存货非常少,就是以前胜狮的毛利率低于中集的原因。中集以往在钢材涨价的过程中,以宝钢等涨价的钢板价格作为谈判依据,而实际用库存的低价格钢材进行生产,毛利率自然就高。现在钢材跌价,中集就要吃苦头了。记得“无间道”里的一句名言“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详细内容

[ Last edited by 中集人 on 2005-11-7 at 14:06 ]

zhang817 发表于 2005-11-7 13:59

刚才操作了把宝钢权证4000股,1.439入,1.435出,损失1%。看来我不是那块料,只能坚持价值投资了。

万得福 发表于 2005-11-7 14:07

[问题]:请问中集集团:有分析文章指出:公司今年前三季度的毛利率为17.2%,三季度单季的毛利率则仅为14.7%,已经明显低于今年上半年的18.3%,这主要是由于干货集装箱业务的盈利能力大幅下降所造成的。因为公司在三季度内使用的钢材大部分是上半年时采购的高价钢材,而同期需求的下降令公司不能再同以往一样将成本压力向客户转移,因此三季度单季的集装箱业务毛利率仅为9.9%,大大低于上半年的20.6%。我想问的是以上的分析是否基本是对的,四季度干货箱的毛利率会比百分之九点九高还是低?另外,四季度用的主要还是上半年采购的高价钢吗?目前的集装箱用钢的市场价是多少,比最高价跌了多少?我问的是市场上的价,不是公司的,我知道 公司的是要保密的。谢了。

[问题]:请问中集集团:我想问一下,能告诉我目前世界上排名前六位的集装箱生产商是哪几个?市场占有率分别是多少?给个大概数字就行,主要是想了解一下。谢了。

[问题]:请问中集集团:公司在季报中公布了三季的毛利率 十七点多,那么胜狮货柜肯定也会公布的,由于信息不知去哪找,我想请问下公司了解到的胜狮货柜05年三季的毛利率是多少?还有其它排名前四位的生产商的是多少?如果给您添麻烦了,请原谅。谢了。

+++++++++++++++++++++++

以上是从股民呼叫中心摘录的一些最新提问的问题。
从这些问题,不难看出,有些人可能是在“高位”买入的,现在的股价已经腰斩,亏损是显然的。但我不明白的是,中集上市那么多年了,年年业绩优良,几乎年年高增长,为什么一直没有引起广大股民关注,并成为研究对象?在2002年北大已经将其作为MBA案例,这样的公司股票,为什么不早点买呢?非得等到所谓的有资金介入的时候买呢?非得搞什么独创性的“基本面结合技术面”?

林奇的书里告戒大家,不要买基金重仓的股票;费雪也告诉大家,市场的估值变化导致的股价的涨跌幅度远远比股票内在价值的增长带来的股价上涨幅度要大。

中集在成功把握了这几年的好年景的同时,实际上给了股东丰厚的回报。集装箱的超买后,必然会有一个调整期,这个时间会有多长,谁也无法预料,但是想象短期能够上涨的会非常失望。对于一个销售额达到数百亿的公司,想当然的在业绩大涨249%后还寄予过高的期望,被套的当然也不会轮到别人。当然,那些认为这个公司如何如何造假的人也是无视中国崛起这样一个事实,无视制造业的转移这个事实,更无视过去这么多年来39给股东优厚的回报这个事实。

对于股改问题,我作为39AB的老股东,没有任何的要求,唯一的要求就是无条件全流通,无论AB都可以,这样的股权结构最好不要被打破。39给1199带来的合并利润足以让1199的股东说不。

对于股价问题,未来可预见的几个月,甚至是1~2年,都有可能是低位震荡的状态,这显然对于高位套牢的朋友非常痛苦,对于那些乐于追求热点的套牢炒手来说更为痛苦,随着越来越多的没有耐心的股东的出局,股价是否能够经的住考验,还是不预测的好。

对于未来的增长,其实此前和滚石先生的讨论中已经有所涉及,除了内生的需求增长外,主要看如何切别人的蛋糕了,对于干货集装箱来说,公司早在几年前,就无意再去切别人的蛋糕了;但对于冷藏箱来说,继续切别人的蛋糕是丝毫不用怀疑的,远在南非的原世界第一大冷藏箱对我们39不是威胁,他们有我们北半球不同的季节性蔬菜水果等等基本需求,但消费升级和流通产业的集中少不了冷藏箱的发展;尽管纺织服装遭受到很大的摩擦,但对于越来越多的中国产品在世界舞台上具有发言权的时候,那些对制造业担心的言论会贻误自己发财的机会,并且会引发越来越多的特种箱的需求;对于车辆业务来说,公司的报表说的非常清楚了,国内的需求降低,国外的定单狂长,是什么在狂长?是箱式车在增长,是什么需求在降低?是国内那些拉土车(自卸车)、水泥车在降低,这是宏观调控的直接结果。

对于未来的增长需要补充的是,公司有6亿多的在建工程,但这些对于这么大规模的公司来说,也许是九牛一毛。

关于公司的购并问题,公司做的实在没有任何可以挑剔的地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国内车辆市场需要观察,或许还有更难熬的日子在后面,那时再收将更加便宜;国外市场起步不错,现在正在观察期,公司说的非常清楚,也非常满意现在的情况。

对于一些股东的提问,其实已经超出了该问的范围,如果你希望你的公司继续很好的经营下去,不可做亲者痛而仇者快的事情,我为有这样的合伙人而感到非常羞耻,他们无疑是一些投机而被套牢的。

[ Last edited by 股市潜规则 on 2005-11-6 at 00:05 ]


============

潜规则这篇感想颇为理性,值得学习,赞许!:*22*::*22*::*22*:

john深蓝 发表于 2005-11-7 14:22

Originally posted by 中集人 at 2005-11-7 13:58
集装箱的买家是很聪明的。胜狮的报告中的原材料存货非常少,就是以前胜狮的毛利率低于中集的原因。中集以往在钢材涨价的过程中,以宝钢等涨价的钢板价格作为谈判依据,而实际用库存的低价格钢材进行生产,毛利率自 ...

中集为什么要囤积那么多的钢材?难道不能通过期货交易来减少库存成本、同时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吗?

股市掘金戏 发表于 2005-11-7 14:30

请大家静观中集的走势!

中集为什么要囤积那么多的钢材!一个愚蠢的做法,我预测本周中集[000039]要小跌14%收盘!请痴迷中集的超人们不要惊慌失措,因为下周还要下挫14%,请大家静观中集的走势!

万得福 发表于 2005-11-7 14:41

Originally posted by 股市掘金戏 at 2005-11-7 14:30
中集为什么要囤积那么多的钢材!一个愚蠢的做法,我预测本周中集[000039]要小跌14%收盘!请痴迷中集的超人们不要惊慌失措,因为下周还要下挫 ...


期待着你本周“现眼”(现一大眼儿),好给大伙找个乐子!

呵呵:P

天涯浪子7311 发表于 2005-11-7 14:52

有些人的脸已经丢尽了!所以现在已经没有脸皮可丢了,才导致了现在的有恃无恐,呵呵

天涯浪子7311 发表于 2005-11-7 15:02

我已经在8元以下满仓中集,并打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呵呵.
中国基金经理的劣根性已经表现到了至极,好比社保基金宁愿10元买入每股收益几分钱的海虹控股投机,也要坚决抛弃每年1元多收益的中集.反正钱又不是他们自己的,管理费每年都可以厚颜无耻地提取,难怪!!!现在他们也和散户一般见识了,全然忘记了他们是国家级的机构投资者.

oldfats 发表于 2005-11-7 15:02

Originally posted by 天涯浪子7311 at 2005-11-7 14:52
有些人的脸已经丢尽了!所以现在已经没有脸皮可丢了,才导致了现在的有恃无恐,呵呵

手中有股,心中无股

留平头 发表于 2005-11-7 15:20

我很喜欢这里的氛围,偶尔出来个小丑蹦蹦跳跳,很能活跃一下气氛

天涯浪子7311 发表于 2005-11-7 15:23

Originally posted by oldfats at 2005-11-7 15:02


手中有股,心中无股
同意.我现在都不太看盘了.把精力放在研究足球彩票上.今天中了14场的二等奖,可惜是火锅奖,投入364元,二等奖金才663元!
现在玩足彩也要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一定要中一回几十万以上的头奖!!!::*26*::*26*::*26*:

goodluck333888 发表于 2005-11-7 15:24

:D哈哈!你怎么这么幽默!:D

天涯浪子7311 发表于 2005-11-7 15:26

Originally posted by goodluck333888 at 2005-11-7 15:24
:D哈哈!你怎么这么幽默!:D
"说"谁呢?!小心人家跟你"急":P:P:P

goodluck333888 发表于 2005-11-7 15:54

Originally posted by 天涯浪子7311 at 2005-11-7 15:26

"说"谁呢?!小心人家跟你"急":P:P:P
说“留平头”啊。:o

留平头 发表于 2005-11-7 16:05

市场不等人:一句致命的神话

幽默一点还是好的吗?现在的市场郁闷死了,寻乐子吧

副增一篇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口头禅——“市场不等人”,由此派生出来的,还有“为了抓住机会,必须火速开发新产品”、“不惜一切代价,先把市场抢到手里再说”、“3年内必须把销量做到10亿元以上”等。听上去似乎有些道理,这种激情也很可能会让人有些感动。

  从字面上理解,“市场不等人”所提到的“市场”就是市场机会,“不等人”就意味着存在竞争。意思是说:市场机会是有限的,且往往会一闪而过的,如果你抓不住,就会把它拱手让给别人。

  用外行的眼光看,这是有道理的。就像小孩子抢馒头一样,不赶紧去抢就没饭可吃。遗憾的是,我们的企业外行也太多,于是把这句话当成了神话,上上下下动不动就喊“市场不等人”、 “没有任何借口”、“不能快速成长就会快速消亡”等口号,迷恋“速度”、“炒作”、“爆破”等概念,不太喜欢“战略规划”、“品牌建设”、“盈利能力”等词汇。

  2005年年初,一家生产汽车助燃剂的企业的营销副总信心百倍的对我说:“我们发现中国燃油市场上各种燃油的质量普遍偏低,不能充分燃烧。如果用我们的助燃剂,就会让那些燃油充分燃烧,一来保养汽车,二来节省开支,可谓一举两得,这是巨大的市场机会。所以,我们一定要抢先进入这个市场,进而占领这个市场。这件事非常急,市场不等人,你们可不可以在7天之内给我们拿个新品上市计划?”

  当时,我告诉他,这个事情急不得,得一步一步做。为了劝说他,我还给他讲解了关于营销战略的观点、方法及工具。这位副总说:“你那些道理好是好,但按照你的套路去做,黄瓜菜也都凉了,我们等不起”。

  一年快过去了,再看这家企业的市场,当时他们急急忙忙上市的新产品销售走势不佳,顾客反映平淡,基本上“胎死腹中”,那位营销副总也被“炒鱿鱼”了。这就是迷恋速度的恶果。假如这家企业听我的话,认真做好市场研究,先把战略层面的问题搞清楚,其新产品就算晚两个月上市,也不至于落得这样的结果。

  我们承认,市场机会确实有它的客观性、时效性和排他性。但问题是:你能抓住的机会才是机会,抓不住的机会根本就不是真正的机会。比如说,将参加奥运会110米栏的机会就算给你了,但你没有像刘翔那样的实力,又有什么用呢?!

  抓住机会要靠能力。也就是说,真正的机会必须与企业的能力相匹配。能力的评估标准有很多,比如:产品开发能力、品牌资产、渠道管理能力、传播预算及策略、技术、设备、满负荷生产能力、骨干人员素质等等。但最重要的是这些能力所折射出来的竞争优势。很多企业的问题就出在这里。每次都是匆匆忙忙,每次都是“赶鸭子上架”,最后的结果,要么拔苗助长,要么弄巧成拙。

  所以,冷静下来仔细琢磨,这句话不知害死了多少企业,也不知害惨了多少营销人士。有些企业可能因为这句话而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甚至“杀鸡取卵”,顾此失彼;有些企业因为这句话而缺失战略,陷入机会主义的陷阱,今天做这个,明天做那个,最后机会倒都赶上了,却赔得一塌糊涂;还有些企业也因为这句话常常“破例”,失去章法,产品没有产品的做法,渠道没有渠道管法,推广也没有推广的方法,“跑冒滴漏”现象随处可见,运营效率极度下降……

  “市场”与“人”之间并不存在“等”与“不等”的必然联系,“人”能否抓住“机会”不光要看速度,更要看优势。不是说“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吗?如果你不重视战略、不重视企业能力设计和竞争优势的积累,“市场”就算“等”你,你又凭什么去跟别人分“蛋糕”?

留平头 发表于 2005-11-7 16:07

“美国仓库”移向中国 节省供应链成本

作者:未知 来自:中国评论新闻网 时间:2005-11-7



  中评社温哥华11月6日电/ 美国制造商和零售商正将它们的国内仓库及配送设施移至中国,此举旨在提高其供应链的效率。直到最近,中国制造的商品通常先要经过一个美国仓库,之后才被运往最终目的地。但目前,更多商品的分类、包装和贴标签工作在离开中国前就完成了。

  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这些商品到了美国后,就直接运到零售商或消费者手中,省去了美国仓库这一环节。耶路运输公司(Yellow Roadway)首席执行官比尔·佐拉斯(Bill Zollars)称:“(这种做法)省略了供应链的一些环节,同时节约了成本。”耶路运输公司是一家美国大型卡车运输及物流集团。

  大多数美国公司都使用它们物流合作伙伴提供的设施,而不是在中国建立自己的仓库。这些合作伙伴包括如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和敦豪公司(DHL)。佐拉斯表示,耶路运输公司正计划通过其最近在华设立的一家物流合资企业,爲其美国客户提供在华仓储服务。联合包裹服务公司预计,今年年底前,将在华拥有50个仓库,并计划明年再设立10个仓库。

  美国制鞋企业Red Wing公司,已经将其盐湖城主要仓库的部分工作转移至联合包裹服务公司在中国盐田的一个仓库。“我们在犹他州做着完全相同的工作,但要付出更多人力、更长时间和更高成本。”Red Wing公司销售主管彼得?恩格尔(Peter Engel)表示。运输业谘询公司SJ Consulting的总裁Satish Jindel指出,在中国,仓库工人的成本约爲1小时2美元,而在美国则是14至15美元。

  但是,Red Wing公司的恩格尔表示,美国仓库永远不会完全消失。“如果零售商需要补充库存,他们无法用两周的时间等待船从中国开过来。他们需要在48小时之内拿到货物。”他表示,“所以,我们会一直保留美国仓库作爲后备库存。”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5-11-7 17:19

10月全路货物运量大幅上扬

[ 作者:林晓莺   来源:人民铁道报    发布时间:2005-11-7    责编:luolan ]


本报北京11月1日电(记者林晓莺)记者今天从铁道部了解到,铁路通过优化运力配置,对既有线扩能改造,加强运输组织指挥,发挥了国民经济大动脉重要作用。10月,全国铁路货物运量大幅上扬,全路日均装车、卸车、货物发送量等多项指标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10月是铁路货物运输的黄金季节。铁道部针对货运需求旺盛的情况,在全路开展了货物运输增运补欠活动。各铁路局大力挖掘有效货源,创新营销方式,及时准确掌握货运市场供需变化情况,对货源分门别类调查分析,有的放矢制定针对性强的营销激励政策和运输组织措施。

  10月,铁路货运创下新的历史纪录。全路日均装车完成108041车,同比增加6002车;日均卸空车完成110614车,同比增加4825车。日均装卸车均创历史新高。10月29日,全路装车达到109889车,创单日装车历史最高纪录。10月6日,全路卸车达到113157车,创单日卸车历史最高纪录。10月,全路货物发送量完成20301万吨,同比增加1337万吨,与第四季度增运补欠目标相比,超185万吨。

  铁路加大重点物资运输力度,确保冬储煤运输。10月,煤炭日均装车完成47417车,同比增加3482车。此外,石油、粮食、化肥、农药运输同比均有增长。

  大秦、侯月线施工改造完成后,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大秦线10月日均完成运量62.6万吨,同比增加23.8万吨。10月31日,大秦线创日运量67.7万吨的最高纪录。10月,侯月线日均完成运量30.2万吨,同比增加14.3万吨。截至10月31日,大秦线和侯月线分别超计划进度21万吨、29万吨,为完成增运5000万吨的任务奠定了基础。

  10月,全路运输效率保持较高水平,周时完成4.82天,比计划压缩0.06天,是今年以来完成最好的一个月。各铁路局进一步提高装卸车效率,严格装车去向计划,最大限度组织卸空车后就近装车;抓好电厂、钢厂、港口和较大卸车点的卸车组织,及时调整卸车计划,避免集中到达和重车积压,压缩待卸车,提高夜卸比重。

  在货物运输捷报频传的同时,客运也实现较大增长。10月,全路旅客发送量日均完成309万人,同比增加26.2万人,其中直通旅客发送量日均完成102.2万人,同比增加10.4万人。

  铁路部门统筹协调施工、运输关系,保证了京沪电气化、六大干线提速安全标准线建设以及第六次大提速线路改造等重点工程平稳推进。10月,全路运输生产取得了历史性好成绩。

股市潜规则 发表于 2005-11-7 17:21

"加强合作,共赢'中国因素'"

第二届国际海运(中国)年会在上海召开
--------------------------------------------------------------------------------
[ 作者:   来源:中国远洋报    发布时间:2005-11-7    责编:luolan ]


  本报综合消息第二届国际海运(中国)年会11月1日在上海召开。中国交通部部长张春贤、上海市市长韩正、中国交通部副部长徐祖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美国海运总署代理署长JohnJamian、英国上海总领馆总领事SueBish-op、巴拿马运河管理局局长Al-bertoAlemanZubieta等政府官员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先生、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先生等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全球航运及相关行业的总裁、CEO等高层人士纷纷登台演讲。中远(集团)总公司总裁魏家福进行了大会主旨发言,中远(集团)总公司党组书记张富生主持了开幕式。

  交通部部长张春贤在讲话中指出,海运是实现国际贸易的重要保障,也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基础。海运业的发展带动了造船、港口、陆运、物流以及其他相关产业的繁荣,成为全球经济中重要产业。随着中国外向型经济和对外贸易的持续、快速发展,海运业将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发挥出更大的支撑作用。

  上海市市长韩正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说,深入研讨中国经济发展对国际海运业的影响,对我们把握世界海运市场变化趋势,进一步增进国际海运业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海运业蓬勃发展,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魏家福总裁在会上发表题为"加强合作,共赢'中国因素'"的演讲。他指出,首先,"中国因素"依然是世界航运业发展的重要引擎。"中国因素"对于航运业的影响,与一年前相比,更加显著,与航运相关的港口、造船、修船、劳务以及航运金融、保险、法律等相关产业,也都得益于"中国因素"的发展。航运业已经成为投资回报率较高的一个行业。

  在"中国因素"的影响下,航运业出现了几个令人关注的发展趋势。一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行业整合力度加强,航运业兼并整合的步伐在加快;二是港航一体化进程加快;三是航运业向提供"门到门"完整物流解决方案转变,国际知名航运企业正从单纯的增加运力向提供配套的物流衍生服务转变;四是航运企业联盟化。其次,"中国因素"未来发展趋势:由数量转向质量。第一,"中国因素"将长期发挥重要作用。第二,"中国因素"发展的重心将由数量转向质量。第三,"中国因素"的发展,推动国际航运业进入黄金发展期。同时,"中国因素"还面临着一些挑战。最后,应对"中国因素"的挑战与机遇:合作共赢。第一,要不断提升航运服务能力和品质,满足市场的需要。第二,要广泛加强合作。第三,要维护行业秩序。魏总裁最后强调,作为世界主要航运企业之一,中远集团一贯坚持以实现国际航运业者间以及与客户间的"双赢"或"多赢"为原则,为促进国际航运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努力。今后中远集团将进一步在航运、物流、安保、保险、港口、行业稳定、信息服务、海员及其他海事方面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迎接"中国因素"的机遇和挑战,推动国际海运业的健康发展,携手创造国际海运业和谐发展的美好未来。

  中远集团、马士基、日本邮船、日本商船三井、川崎汽船、长荣、中海集团、东方海外、总统轮船、韩进海运、阳明海运等全球著名船公司都派高层人士参加了会议。此外,还有来自鹿特丹港、阿姆斯特丹港、安特卫普港、温哥华港、美国麻州港务局、长滩港务局、新加坡港务集团、青岛港、上海港、大连港、天津港、宁波港、深圳港务集团等著名港口企业的高管;来自中石油、中石化、宝钢集团、首钢集团、中煤集团、杭钢集团等货主企业的代表,以及来自摩根大通、瑞银、中国工商银行、高盛、德国北方资本集团等金融机构代表和中船重工、韩进重工等造船企业的代表。年会以"中国因素--挑战与机遇"为主题,与会代表就大家共同关心的2006年国际航运市场走势,尤其是国内外经贸形势、集装箱主干航线、干散货和油轮市场在中国因素影响下的未来发展态势等问题进行全方位探讨;会议还针对航运企业在国际油价高企、铁矿石价格波动、国际贸易摩擦不断、中国国内宏观调控措施不断加强和改善等情况下如何积极应对进行了实质性探讨。
页: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查看完整版本: 中集的研究报告和分析文章(希望大家多多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