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risingstar

上海房地产全线暴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4-19 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标题是:家坊邻居要密切关注周围股民的异常,以便精神病院早日收留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19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州炒房团楼市被套 政策变使炒作轨迹改变

http://house.online.sh.cn 2005-04-18 12:32:59


  上海楼市炒家手中的一些高档二手房开始大量涌出。 4月9日,来自温州的尤先生一下子抛出20多套高档房源;来自上海的金女士将手中光大会展中心 4套、宏润花园 5套房源在网上挂牌出售。此外,一位外地投资客王先生,则一下子抛出闸北感性达利54套公寓房…… 而一向所向披靡、被认为是市场风向标的温州炒房团,则在南京这块阵地上失陷。 于是炒房再次成为我们关注的话题。而其中,最让人们感兴趣的是:温州炒房团为何楼市被套?最近的政策变迁,到底给温州炒房团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温州人失陷

  无论是房产、矿产,还是其他可以投资的领域,眼光敏锐、出手果断、资金雄厚,这些温州人特有的要素让温州炒家多年来所向披靡。

  然而温州炒房团在南京却惊曝“被套”事件。被套的投资标的是位于南京市夫子庙步行街商贸城的商铺。

  2003年4月,温州炒房团在火爆的楼市中,认准了地处繁华步行街的该商铺具有巨大升值空间,加之房产商承诺购买的商铺每年可得到总房价8%的回报。这与当时银行商业用房5.94%的贷款利率相比,仍有盈利空间。于是温州人开始出手。然而一年半后,也就是2004年11月,注册资金只有500万元的房产商再也无法承受这笔巨额回报,于是一纸《商请函》决定将回报率降为5%。几乎与此同时,10月28日,央行提高了存贷款利率。

  2005年3月16日,央行再次针对房贷提高利率。双面夹击,让温州人顿感“头大”,“现在的回报率还不够还银行的利息。”温州投资客叹道。

  政策之变

  温州人失陷南京,除了房产商的背信弃义,更多的是源自温州人在高涨楼市中判断的失误。一位投资客说:“这种商铺是没办法出售的,根本没有市场价。”在楼市疯狂的涨势中,早期温州人可能因此获得巨额回报。而晚期,温州人就可能丧失判断,追涨套牢。

  然而,这不只是一场商人的游戏。当这种疯狂已经严重影响到百姓的生活质量,或者是给百姓生存带来危机的时候,谁能出手制止这场没有规则的游戏?无疑只能是政府。

  温州人失陷南京,和两次利率提升不无关系。因为利率提升大大挤压了投机客的盈利空间,提高了炒作成本。

  政府的“阻击战”在上海打得更响。

  3月5日,上海市政府紧急出台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当前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分别从信贷、税收、信息建设、市场监管等四方面采取措施,对投机性购房行为进行限制。

  两天后,上海市政府再次发出了《上海市地税局关于本市个人出售普通住房营业税征收规定的通知》。在上海,个人购买普通住房,居住不满一年出售的,要在销售时按销售价减去购入原价后的差额,依5%的税率征收营业税,并按规定征收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河道整治费,总的税率为5.55%。

  3月28日,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个人住房贷款管理的指引》,要求个人购买第二套房须提高首付成数;购买第三套房和以上的,除了须大幅度提高首付比例外,还将提高利率;而购买房屋一年内出售的,商业银行将不再提供转按揭服务。

  4月5日,上海市房地局又规定,沪上房屋“转按揭”上下家手续停止并办,上家必须还清贷款后,才能办理产权转移,这意味着“转按揭”已经彻底被“叫停”。

  而在业界,还有国务院的一份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在流传。该《通知》共有八条意见:一、高度重视稳定住房价格;二、切实负起稳定住房价格的责任。要把房价问题提高到政治高度,建立政府负责制,对住房价格上涨过快,控制不力,要追究有关责任人责任;三、大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调整用地供应结构,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经济住房土地供应;四、严格控制被动性住房需求,主要是控制拆迁数量;五、正确引导居民合理消费需求;六、全面监测房地产市场运行;七、积极贯彻调控住房供求的各项政策措施;八、认真组织对稳定住房价格工作的督促检查。

  这八条意见虽然字句不多,却分量十足。

  在南京,温州人因受到利率的夹击而被套牢,那么在上海这场“狂风暴雨”般的“阻击战”中,他们能幸免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19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始了,如何结束。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19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下调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0-1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0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顶。

Originally posted by stgcd at 2005-4-19 21:51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1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0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股市有希望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2-1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9 天

发表于 2005-4-20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假无所谓,估计长不了的。
有涨必有跌,涨得快跌也快。
股市房市都一样!!!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股市捉妖记梅花小孩金融易学家园挖掘牛股炒股要低调

发表于 2005-4-20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上海房地产全线暴跌,干的不错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1-12-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0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DDDD

跌的好,跌的妙!早该跌了.也让炒房者尝尝套牢的滋味!!!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2-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0 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手房市场成多方“角力场” 高档房价跌3000

房产新政接连出台,现在的二手房市场成了买家、卖家、中介等多方的“角力场”。昨日,记者调查获悉,3月下旬以来各大中介二手房源挂牌激增,“网上二手房”挂牌量更每天以2-4%的幅度增加;成交量则快速萎缩,下降五成以上的比比皆是,其中一些门店更自4月来维持罕见的零交易,成交价也有跌去3000元单价的特例出现。

持币观望带来“有价无市”。某品牌中介门店经理透露,该公司3月份以来成交量大幅下挫,最高的门店跌去60%;4月至今情况更为不妙,半个多月甚至出现多家门店零业务,是以往从未发生过的现象。

目前各区域差异化渐露端倪。外围各区二手房市场率先出现价跌量减,比如松江、闵行等原本供应量较大区域,二手房市场同类型房源抛盘量远远大于同期市场需求量,出售方迫于市场压力不得不选择降价。

中心城区二手房表现也有差异。普润地产介绍,徐汇和浦东小陆家嘴最坚挺,不仅价格没有变化,成交量也保持平稳。杨浦、长宁、浦东世纪公园等次新房较集中、投资客较多区域,近期上门客明显减少,成交量下跌20%以上。

卢湾“海悦花园”二手房均价2.2万元/平方米,但最近成交的一套两房的成交价仅1.9万元/平方米,比均价削去3000元/平方米。中原地产报告也显示,静安曹家渡等部分区域二手房成交价有所下跌,跌幅为5.34%。业内认为,这些虽为个别现象,但反映了市场现今的敏感性。

小郭卖房后记:问津者少改卖为租

“现在来问房子的人少多了。”小郭现在对卖房子的热情也逐渐消退了。

两个礼拜前,小郭在上海房地产网上将自己在虹桥路的二手房挂牌,当时的挂牌价为65万。小郭原来想,这房子卖到60万就不错,于是最初挂的是60万。可是,一挂牌,各个中介公司和私人买方蜂拥而至,小郭网上登记的卖房电话几乎被打爆。约看房的人也是一波接一波。小郭想,这房子这么受欢迎啊。于是,暂时没有将房子出售。可是,没有想到的是,房贷新政的接连出台,让买房人的热情迅速消退。现在,也就是两个礼拜以后,小郭的房子的价格连续多日一动不动,丝毫没有上涨。小郭决定还是先观望一下,至少目前每个月还有2000元的租金收益。

(青年报 柯鹏 付原)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0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巴曙松:楼市泡沫都是信息泡沫 信息严重失真

http://house.online.sh.cn 2005-04-20 09:44:16


  近日,经济学家巴曙松接受《法制早报》采访时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主要泡沫是一种“信息泡沫”。笔者也认为,目前,这个市场信息失真问题的确十分严重。前几天,上海市有关部门列出了14项房地产市场价格违法行为,大都是制造“信息泡沫”。如销售商品房时不公开标示价格;不标价或标价内容不全,误导消费者;公布虚假销售信息,哄抬商品房价格;使用欺诈性、误导性语言、文字、图片、计价单位等,发布虚假房产价格信息广告等等。

  笔者还注意到,房地产业宏观上的信息也极为混乱。不同的利益主体发布的同一指标相差十分悬殊,举三个例子:一个是房价收入比,北京的开发商任志强说我国现有房价收入比为1:3.32,远远低于美国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房价收入比,刚发布的《2005年房地产蓝皮书》则披露,这一指标最高为上海,达到1∶13.1,最低的是长沙,为1∶3.98,均值为1∶5.66;第二个是地荒论,北京的开发商说,“如果等政府供应土地,开发商就饿死了”。而国土部门说,北京市仍有约5900万平方米的土地存量有待盘活,根本不存在“地荒”。第三个是房价上涨幅度,国家统计局4月4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04年,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上涨14.4%,商品住宅平均销售价格上涨15.2%,而上述蓝皮书中说,2004年房价升幅为9.7%。其他的,如地价和税费占房价的比重、土地供应量、空置率、空住率、换手率等等莫不如此。

  为什么开发商及其代言人热衷于垄断信息,甚至故意制造虚假信息?一是想成为“羊群效应”的领头羊,误导消费者,制造恐慌性需求,拉高房价,继续牟取暴利。二是左右公共政策,把市场导向有利于自己的发展方向。例如,土地出让实行“招拍挂”,马上就有人跳出来泡制“地价拉动房价论”、“地荒论”,力主恢复寻租空间巨大的协议转让制。三是为偷漏税、骗贷、转移利润等违法行为创造条件。四是逃避道义谴责和社会责任。

  目前,房地产市场上有效的信息传递和显示机制还极不健全,主要表现为:对制造、传播虚假信息和隐藏依法应予公开的信息的行为惩罚不力;权威部门对市场上传播的一些不实信息未能及时、有针对性地澄清;政府部门的一些可控信息未能及时发布;开发商私有信息强制性披露的范围过窄。

  为了保障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正确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各方面利益,笔者建议:第一,更加严厉地罚处制造虚假信息和非法垄断信息,扰乱市场、哄抬房价等行为,依法进行重罚、吊销执照直至诉诸刑律。第二,有关部门应更加密切地关注业内特别是对市场影响力较大的开发商、学者言论,对其不实、误导性强的观点、数据要及时澄清。第三,及时发布政府部门掌控的宏微观信息,如,宏观上的政策、法规、统计数据等,具体开发项目的开发周期、容积率、单位面积分摊的地价和税费等,开发商的资质、信誉、有无严重违法违规的不良记录等。第四,鉴于房地产市场是垄断性、信息不对称性较强的特殊市场,应扩大开发商强制性信息披露的范围,除房价、公摊面积等信息要公开外,还应强制性规定开发商向社会和购房者明示成本构成、定价依据、销售进度等信息。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0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透过表象看本质: 投资炒房者已经面临着非常可悲的下场

Time: 2004-09-10 19:07:16   IP: 61.155.234.*  

看到这个标题, 很多人可能会感到困惑, 更会有那些投资炒房者会说本人胡说八道, 不过请先看完我要说的话. 本人也是一个企业的所有人和经营者, 那天一直在琢磨现在报纸上提的最响的经营城市这个词才恍然大悟的.

这轮房地产从启动到现在高潮相信大家对于政府所起的作用都已经非常熟悉了, 从最早的上海蓝印户口(其实各地都有类似的优惠政策)到购房退税等, 政府为了启动房地产市场可谓是该用的刺激手段都用了, 政府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拉动消费(政治上的原因就是为了GDP的增长,没办法,这个是中央的考核硬指标啊), 而政府的出发点和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正好是不谋而合, 就这样, 政府指引(包括强制拆迁等措施的实行),开发商卖力,还有媒体的鼓骚呐喊(媒体的立场我就不用多说了,利益使然), 加上最后的房改结束后造就的一部分实实在在的购房需求, 房地产终于被拉动起来了, 但在03年10月以前, 房价的上涨一直是比较缓慢的, 在这个过程中,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对房价的井喷起到了一个很大的推动作用, 这就是中国股市的连续5年的下跌和投资/投机价值的大幅缩水, 大批有眼光的投资人和已经对股市绝望的投资人将热钱从股市中撤出, 投资在房产上, 而随着房价的飙升, 原来在股市中一夜暴富的神话在房市中竟然再度上演, 再加上房子是不动产, 对于普通老百姓的心理保障要远远超过股市, 从03年底,全国性的投资房产的热潮开始轰轰烈烈的揭开了疯狂的大幕,
我有好几个收入很一般的工薪族的朋友找我借钱, 一张嘴就是20-30万, 我问他们借钱干什么? 答案都是惊人的一致, 买房用的首付款, 并且要买的房子都是100万左右的, 我问他们, 你们首付都拿不出, 那以后每月的银行还款还有我的借款怎么还?? 答案又是一样的, 房子转手卖掉就能赚个几十万, 我们也不白借你的, 利息到时候该怎么算就怎么算, 我无语, 当然, 钱我最后是没有借给他们(得罪他们也是为了他们好,相信以后他们就理解了), 本人再有钱, 但本人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 如果就这样被大风刮走, 实在不心甘啊,呵呵.

房价在今年5月份终于走到了最高峰, 从6月份以来的成交量的迅速下降就可以很明显的判断出来这点, 但这个时候房市中已经凝聚了太多的疯狂(基本上是全民参与的运动了), 个人,企业,和银行的大量资金已经进入在里面了, 房价的涨跌已经不是一个市场的问题了, 而迅速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社会问题, 面对房价的高位运行, 高处不胜寒的崩盘论开始见诸网络和个别媒体了, 但接着就是政府的托市论开始大行其道. 多空搏弈的对持也进入了僵局. 但我如果是政府的相关负责人员, 设身处地的替他们想想, 下面该怎么办?? 呵呵, 不要忘记,
什么是经营城市, 如果城市破产那么经营人是不是不称职啊???

1.    能买的起的房的老百姓基本上都买了(部分有实力的可能还买了几套在手上), 现在都在老老实实的给银行打工呢, 买不起的绝大多数现在只有望房兴叹的份了, 一句话, 现在的百姓购买力已经被透支了, 指望老百姓口袋里面剩下的钱的前来托市恐怕是指望不上了(吃饭,上学,看病,买车等生活开支压力也不小啊).
2.    银行面临的风险已经够大了, 中国的银行如果想日本房产崩溃后那样大批倒闭话, 社会可就彻底乱套了, 所以银行的风险一定要规避, 这个从中央政府迅速加紧了对银行的监管力度就可以看出.
3.    任由房价按照市场规律涨跌, 绝对不可以, 现在国内的房价和居民的收入相比, 很明显已经偏高, 再涨的最后结局肯定是直挺挺的硬着陆了(讲白了就是甭盘), 而下跌如果不小心引发恐慌, 结果也是一样, 最后损失最大的还是老百姓和银行以及国家的整个经济体系都要受到牵连, 所以政府必须出来托市.
4.    但政府托市可不是用钱来托的(政府口袋里面没有多少钱这个大家也都清楚), 政府托市用的就是政策, 政策简单但非常有效.: 对二手房交易提高门槛, 力争将新的购房需求赶到一手市场上去, 毕竟现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一手市场都还有1-2000万平米新盘需要消化呢(那里面还大都是银行的钱啊), 如果消化不了, 不仅是银行马上巨额呆帐的问题, 并且很可能成为引爆房市崩溃的直接导火索, 而新盘市场的稳定, 对现在市场上巨量的二手房也能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说实话,这种感觉应该是和鸦片相仿, 虽然二手房难卖了, 但仍然可以让已经购房的大家继续享受纸上富贵的感觉, 从而安心的信心苦苦勒紧裤腰带替银行打工, 等几年工打下来, 那时候银行的风险就可以完全转移掉了). 而一手市场需求不足怎么办?? 继续强制拆迁?? 前面两年因为这个已经死了不少人了, 并且民怨极大, 对社会的安定团结稳定影响很大, 并且中央也已经重视这个问题了, 三令五申禁止, 这个简单, 上海现在走的是高价补偿的方式来拆迁,这样老百姓满意, 购买力也能相应提高不少, 最多是部门开发商赚的少了一些而已, 南京重点走的是拆违路线, 绕开了国家的规定, 本来是违章建筑, 能给你补偿几个钱就算不错了, 但对于拆迁,补偿也提高了不少比较而言, 感觉上海市政府的良心要比南京好的多(呵呵,也可能是片面之词吧), 这样做对政府的好处也是很明显的, 房价稳定了, 地价也就保住了, 政府的一大收入就算有保障了, 呵呵, 也算共赢了.
5.    中央政府对中国现在房市面临的情况也很清楚, 否则也不会出现房地产要挟中国经济这一说了, 中央可谓是心知肚明, 这也是中央为什么在全球都在调息的情况下还迟迟按兵不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还能坚持多长时间就很难说了, 另外严厉控制土地开发, 防止地方政府随意行事影响全国.
6.    政府托市的目标也很容易判断出来, 只是想把眼前面临的风险化解到最小, 让房地产价格维持或者缓慢下跌而已, 希望等随着经济的发展, 这些风险也就慢慢消化掉了或者消化到可以承受的地步(不过这个过程是需要一定相当长的时间的).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都已经心中有数了, 已经买了房子现在自己在住的房主, 就不要再卖掉买新的了, 现在房价都在高位, 卖了再买估计也不会有多大便宜可赚, 还是想办法多挣钱还贷才是正路. 对于手上还有多套用来炒的投资客来说, 政府现在托市只不过给了你们最后一个逃生的机会, 以稍低于市场的价格赶快出手才是上策, 否则真成房东了, 下面面临的按揭还贷的压力可想而知, 当然如果确实是有实力的投资客, 也可以一直挂天价在那里卖, 遇到傻子最好, 没有也无所谓, 大不了赌10年(也可能是8年或者12年吧)轮回的下一次的高潮, 不过这些钱如果投资到实业或者其他自己熟悉的行业, 相信回报率比压在房产上要高的多. 高潮过后就是搏傻的开始, 等大家都明白了, 也就没有傻子可以搏了, 前几天看最近一期<商界>采访原来的海南首富冼码信的故事, 海南房地产93年已经开始从最高潮开始下跌时候, 有人拿着支票去办公室找他要用3500万买他一块在最高峰的时候价值5000万的地, 被他一口拒绝, 结果到94年底, 那块地他抵押给银行只拿到了100万.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0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透过表象看本质2: 上海楼市: 免费的午餐过后才知道是疯狂的代价2

Time: 2005-04-08 19:12:17   IP: 61.155.234.*  

大家先回顾一下这次上海楼市的井喷行情是如何启动, 非典之前, 国内是持续的通货紧缩,非典期间, 各省以邻为壑, 百业凋零, 经济发展遭受重创, 非典过后, 重新振兴经济必然是首要任务, 启动房地产, 势必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振兴, 配合国家需要, 银行的房贷政策也极为宽松, 再加上地方政府的支持和KFS等利益团体的支持和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实际的购房需求, 房地产市场终于迅速启动起来, 那些先知先觉的炒家和游资介入, 而当时很低的首付比例也造成了游资的放大效应, 而随着前期进入的人开始大把赚钱了, 必然导致跟进的人越来越多, 小本大利甚至无本暴利的事情当然人人都不愿意错过.

本人的一个朋友买房, 通过中介高估房价, 实际300万购买的房子被评估成500万之后竟然从银行贷出了400万的款, 然后他就在中介那里挂出600万的价格等买主, 用他自己的话说, 先用银行自己的钱还贷款, 赚了就是自己的. 相信这种情况在当时日日看涨的上海楼市中并不是个别现象.

上海楼市当时在很多人的眼里几乎就是免费的豪华盛宴, 只要进来, 人人就可以大朵快颐. 所以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 上海楼市和地价屡创新高, 一骑绝尘., 超英赶美, 指日可待. 在当时疯狂的气氛下, 理性的声音也越来越微弱. 房地产要挟中国经济已经不是一句空话, 另外由于上海楼市的涨幅最大, 从而也吸引了国内其他城市的大批资金的投入, 再经过银行贷款的放大. 楼市中潜在的风险已经实实在在转化成了银行和国家金融体系所面临的风险.

而对地方政府而言, 高昂的房价才能带动地价的疯涨和地方财政以及GDP的增加并且符合地方利益团体的需要, 所以地方政府愿意继续维持高房价, 但中央政府不行, 中央和地方利益上的冲突说白了就是一个只想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但做为一个大家庭的家长, 则要考虑整个大家庭的利益. 为了整体利益, 牺牲局部也是在所不惜.

胳膊拧不过大腿. 最近这段时间, 国家银行对楼市连续重手出击, 招招都打在炒房者的七寸上, 尤其是限制转按揭这招, 一招太极推手, 就轻飘飘的将银行和金融体系承担的风险绝大部分又转移到炒家那里, 同时也不会造成楼市的突然暴跌, 实在是高招.

上海楼市的下一步走势已经非常明显.

楼市整体缓跌, 本来是应该整体暴跌的, 但现在整个楼市被国家政策和银行冻结, 所以只能是缓跌. 但那些需要投资巨大才能接手的所谓的豪宅价格将跌幅最大, 同时也出手最难. 而那些符合多数人实际居住需要的房子价格将逐渐贴近实际购买力, 毕竟首付的提高和二手房交易门槛的提高对实际购买需求必将造成相当的抑制, KFS再开发那些豪宅必然面临有价无市的局面, 这也逼迫KFS去配合政策需要, 去开发那些贴近市场实际需求的项目, 经济适用房将成市场主力. 对大家关心的那些炒家集中的二手房而言(尤其是那些动辄数百万的所谓豪宅), 由于现在退路已经切断, 真正有实力的只好硬撑着给银行打工, 投机成长线投资, 但这样会造成资金沉淀和得不偿失; 而那些没有实力撑下去的, 估计不割肉是很难找到肯接手的了. 我前段时间看过一些房子(都是些300万以上的豪宅), 现在有不少已经找过我几次了, 价格也一降再降, 其中一套曾经开价360万的, 昨天房主电话里已经降到280万, 说自己当初就是这个价格买的, 并主动提出让我看他当时的合同, 但本人几乎是没有怎么考虑就回绝了, 我只告诉他, 180万以上本人根本不考虑, 等他想好了再电话我, 而房主除了诉苦, 也没有敢一口回死, 说实话,即使他现在肯180万卖本人也不一定买, 我只所以开出这个价格主要是想试试房主现在的实际承受能力, 毕竟现在这个世道不是谁都可以随时拿出180万现金随便往里面砸的.

商场如战场, 一将功成万骨枯, 本人对别人的诉苦一向比较反感, 敢玩就要玩的起. 反正现在弱市之中, 现金为王, 活钱变死钱, 没有相当的好处谁肯去当解放军?? 并且本人相信以后这样的机会将更加多的是. 想想网上现在流行的一句话: 玩钱可以, 玩命走开, 真是精辟.
个人建议手上有钱的同志先继续观望, 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和承受能力进行选择, 应该是能有惊喜的. 另外建议应该和直接房主接触, 现在的市场中介起到的反作用更甚.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筵席散后才发现自己竟然成了买单者, 当然, 吃的越多, 买的就越多,
这也公平的很.

上海楼市何日能再现辉煌, 这点其实很好判断, 只要国家政策又变了, 银行贷款又很容易了, 那么上海楼市就能马上再升温, 不过这一天何时能再来, 估计很难, 最起码不是三年两年能等来的. 另外, 即使上海楼市将来能复苏, 也将是理性的回归, 想再回到这次的疯狂显然是不可能的, 海南, 深圳,广州, 香港,东京, 所有的前车之鉴都说明了这一点, 本人的一个朋友是个粗人, 他一句粗话概括了这种现象: 射过精的XX再硬还能硬到哪里??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0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干吗和钱过不去!——冷眼看那些捂房的炒家。

Time: 2005-01-25 10:26:09   IP: 210.22.77.*  

主要从1年半来上海租金市场的变化看,真正的房价应该在那里 现在我们从租金市场和买卖市场的不平衡看究竟有多少人在炒房呢?为此专门定点访问了天平路天平小区,一个小型的天平小区囤积的房源就达110套,总共这个小区才1090户人家,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对于那里囤积了大量房源的炒家来说他们的忍受程度是一个转折的关键,简单说你是投资客,65万买进天平小区53平方2房12楼房子一套,如果按照30%首付,20年按揭,你按照现在的水平每个月要付房租是3600元,当然是按照现在的利息水平来计算,我们还没有把国家持续加息这样一个很大的因素计算在内。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背景要介绍给你天平小区因为紧靠徐家汇和衡山路一墙之隔算是黄金租位了,因为1年半前天平小区同等水平的房子租金是2400-2600元/月,所以那时候天平小区一套这样的房子是45-50万,按照那时候是有可能小赚的。现在这个租金是多少呢我们做了调查发现这里的租金基本现在在1800-2200左右,下降了15%-30%。也就是说你现在用65万的价格买进的房子由于租金下降,和加息,购进一套房子每个月要多1600元,那么那些投资客能忍受的期限是多长呢?我觉得政策面对这些人会有很大影响,但是基本上利好消息已经出尽了,对于那些炒家来说未来半年基本上都应该没什么特别好的消息了,就看他们的忍受能力了有多久了。现在我通过调查发现这个倒挂的现象在持续扩大中,当然这个是典型地区的典型调查,当然比天平差的地区多了去了。我们比照了1年半前租金市场和现在租赁市场的差别发现基本上租金下跌15-30%是非常普遍的状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况呢,和市区新开盘数量的增加和相对租赁市场的正常增长的缺口持续扩大有特别的联系,当然所谓外地工作人口增长不会因为炒房大量增加,新结婚数量也就这么多,需要置换的人也就这么多,所以那些说上海要飞速的人都是在帮地产投机在摇旗呐喊!所以我的论点就是房价一定会回到他应该呆的地方,就是说现在100万的房子只值40-50万这个是绝对真实的价格,上海的房产泡沫可见一斑了!!!!!该赚的人都已经落袋为安了,但是那些接盘的人痛苦才刚刚开始!!!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0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炒房和炒股谁好,现在还说不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0-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0 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跌的好,跌的妙!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3-1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0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的吗?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2-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7 天

无影无棕学术交流家园

发表于 2005-4-20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招收操盘手了!
大家看看这个
http://www.gudianw.com/bbs/dispb ... ID=19164&page=1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9-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4-20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假的吧,我在网上没有见到广泛的报导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2-2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4-20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wosljy at 2005-4-20 13:26
假的吧,我在网上没有见到广泛的报导啊

日后自然知晓!如同当年股市到顶一样!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7-8 22:08 , Processed in 0.044829 second(s), 10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