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goodluck333888

中集的研究报告和分析文章(希望大家多多补充)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7-20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SHENsun7933 at 2005-7-20 10:41
有头脑的人会卖,没头脑的会抛。真正聪明的人盘面什么都不看!



矛盾呀...你的说话有问题,到底是有脑还是无脑?卖和抛有区别嘛?????????????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0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区别的,抛PAO卖MAI,意思完全不同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0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SHENsun7933 at 2005-7-20 10:52
有区别的,抛PAO卖MAI,意思完全不同

哈.....真看不出来,你如此聪明...不错,这个解释我接受.只是这世上有脑或是无脑的都要PAO或MAI,那岂非无所适从..象我这种笨人该如何是好呀????????真不知自己属于有脑还是无脑,反正结局是一样的,都是PAO或MAI????????

[ Last edited by queenie000039 on 2005-7-20 at 11:00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0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看证券分析师从来不说抛出,说卖出(借已无投资价值作为理由),而股民常常互相问:抛了么?(对他们来说,投机赚到差价就可以了,根本不考虑什么价值不价值),所以还是有区别的。是否对上市公司了解,头脑的区别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7-20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无聊,贴一个像oldfats头像的可爱的小猪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0 11:07 | 显示全部楼层

企业发展最危险的是不能判断企业发展的未来(转贴)

企业一直误以为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危险或敌人,是行业竞争对手、潜在的威胁者或是自身资源与能力不足等等问题,但企业共同的危险或敌人却是无法预知的“未来”。
企业组织一直误以为企业目的是来自于组织内部,企业管理是为获取利润而工作,这导致了一个显著的管理错误:企业以高高在上、狂妄自大的姿态对待顾客,他们不但以主观臆想开发与设计产品或服务,而且还以强硬和生涩的各种促销手段“强迫”顾客接受他们的产品或服务——这也是企业管理史上典型的“产品时代”。
     “顾客时代”的来临,彻底打破了产品时代的荒谬逻辑,企业管理由此回归了它的真相:是顾客或消费者决定了“企业是什么”。简单的说,在产品时代,企业组织内部生产什么产品,顾客就只能被动的购买什么产品,但是,在顾客时代,这个管理逻辑次序被颠倒了过来,顾客主动性的选择与需要什么产品,企业组织内部就因需而动地生产什么产品,正是因为如此,德鲁克才会大声地提醒企业:每一个企业必须首先回答“谁是顾客?他们在哪里?”
     这其中,“细分顾客”成为了顾客时代最重要的管理理念。事实上,围绕着“细分顾客”的管理理念,诞生了大量的界定和挖掘顾客的方法和工具,通常来说,它们包括了我们已经熟知的产业战略分析模型、SWOT分析法、价值链模型、基准化分析法等等,虽然它们看起来差异是如此的显著,但实际上,它们都是从不同角度试图界定和确认“顾客在哪里”。
      但是,各种“细分顾客”的方法或工具,并未带来想象中所期待的完美结果。事实上,当大量的企业在细分顾客群体、完善产品质量和提高服务能力后,顾客却并不买账,甚至是毫不留情地抛弃了企业的所谓“好产品”。企业常常被搞得莫名其妙、一头雾水,搞不懂顾客为什么会远离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事实上,隐藏在这种商业现象背后的幽灵是变幻莫测、不可预知的未来,它在无形中左右着企业的命运。
长期以来,企业管理一直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产品与顾客”之间的关系处理——他们将管理的主要精力,放在了产品与顾客之间一对一的关系确认上,很少或几乎从不关注“企业与未来”之间的关系关联和处理。在过去的企业管理者看来,产品与顾客之间存在着某种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找到了这种对应关系,就意味着企业胜利在望,因此,企业组织事先细分顾客的战略设计,成为企业管理的头等大事。它隐含着一种对待未来的看法:未来是不确定而危险的,所以需要尽可能地消灭它。
事实上,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尤其是自半个多世纪前诞生的战略与决策理论总是围绕着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来进行。无论是战略与决策的设计学派、计划学派、能力学派、资源学派等等学派,还是用于战略与决策的产业分析模型、SWOT分析法、价值链模型、基准化分析法等等方法与模式,都是从自身优势与劣势、外部机会与威胁的分析入手,通过目标、项目和预算等一系列的程式化与数字化分解,来制定企业的战略计划,企图让企业组织的“未来”变得清晰、明朗和确定。
      企图消灭未来不确定性的做法,似乎是一种无可挑剔的管理逻辑:未来不确定性是有害而危险的,所以需要消灭不确定性带来的危害,但是,事实结果却证明了他们的错误。
在中国,大约1998年前后,通信寻呼业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为了确保自己的未来竞争地位,南方某大型寻呼通信企业制定了一份详细的企业未来五年的远景发展战略计划书,那时正是波特的产业竞争战略和SWOT经典分析范式在中国最流行的时代。然而,就在这家企业的战略计划书完成后,仅仅不到两年的时间,这家曾经雄霸一方的企业就迅速地消失了。消失的原因既不是因为在与对手竞争中败北,也不是战略计划本身的缺陷。
      事实上,那份依据产业角度制定的战略计划,即使在今天看起来,依旧是那么的“完美”。消失的原因只有一个:整个寻呼行业作为一个产业,在中国整体性的消亡了。这像是一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残酷游戏:当一方准备消灭另一方时,它们却同时被消灭了。消灭它们的那只“黄雀”,就是不确定的未来。
      在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明显萎缩甚至是消亡的行业或产业(包括百年老店、传统手工行业和产品制造业)至少不会少于一百个;同时,在中国二十年前已有的两千多个岗位或职业中,至少三分之一以上已经消失。
      当企业的行业、产业、产品、甚至是职业的整体性消亡,作为一种社会性的企业现象频繁出现后,我们就不得不特别关注“未来”不可预知性的神秘和强大。它至少意味着基于过去的、静态的、行业或产业角度的企业战略设计,成为了狭隘无知的嘲讽的对象——假如它正是正确而有效的话,那么,就不会有今天通信三大巨头之一诺基亚公司的存在了,因为诺基亚公司原本是一个造纸行业的企业,按理它应该成为所谓的造纸业巨头。
     事实上,几乎很少有企业清醒地认识到它们的危机或失败其实是来自于“不确定性的未来”。通常来说,企业会习惯性的将危机和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内部资金不足、市场渠道建设不足、产业或产品结构调整不够及时等等原因,甚至是一些更为不着边际的理由,但这并不是事实真相,这只是些微不足道的、本末倒置的原因,而“未来的不确定性”所引发的顾客生活观念和方式的变化或变革,才是企业所遭遇危机或失败的真实原因。
     在美国管理学家柯林斯出版的商业畅销书《基业长青》中,描述和推崇的卓越非凡、长盛不衰的公司,有过半的企业在十年后从辉煌走向了衰落——这些曾经伟大和辉煌一时的企业,常常是如此坚定地确信他们细分顾客的准确性、并且坚定不移地执行长达3至5年、甚至是10年的满足顾客的企业战略计划,但是,当他们遭遇到危机甚至是失败后,顾客还是那群顾客——顾客群体本身并没有消失、消失的仅仅是企业本身——顾客因某种观念或生活方式改变而抛弃了企业。事实上,导致这些曾经辉煌而伟大的企业衰败和消失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本质原因: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栽倒在了未来的不确定性面前。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0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对好公司的持续关注研究,谢谢斑竹的辛苦工作.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14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0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haowenzhang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0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goodluck333888 at 2005-7-20 11:03
很无聊,贴一个像oldfats头像的可爱的小猪吧。

哈哈,被一个"猪"脑子的男人爱着好呀,起码老婆不用担心他有外遇.一般人瞧不上他:):*19*::*19*::*19*: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0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queenie000039 at 2005-7-20 11:07
企业一直误以为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危险或敌人,是行业竞争对手、潜在的威胁者或是自身资源与能力不足等等问题,但企业共同的危险或敌人却是无法预知的“未来”。
企业组织一直误以为企业目的是来自于组织内部,企业 ...

好文章!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0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SHENsun7933 at 2005-7-20 11:11
haowenzhang

不许用拼音!!!!!!!!!!!!!!抗议.无聊!

[ Last edited by queenie000039 on 2005-7-20 at 11:15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0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queenie000039 at 2005-7-20 11:07
企业一直误以为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危险或敌人,是行业竞争对手、潜在的威胁者或是自身资源与能力不足等等问题,但企业共同的危险或敌人却是无法预知的“未来”。
企业组织一直误以为企业目的是来自于组织内部,企业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0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基金经理大面积跳槽 银行系基金挖人资金面拐点或现
--------------------------------------------------------------------------------


    2005年07月20日  02:45    香港商报  


今年第二季度基金公司出现了异常频繁的人事变动,18家基金公司、37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发生变动,变动率高达19.37%。有关人士分析,第二季度基金经理的大换血,很可能是受工、交、建三家银行号基金公司高薪挖人的影响。分析人士称,基金界这样高频率的人事变动,很可能意味着资金面的拐点即将来临。

据统计,57只基金的基金经理今年上半年发生变动,占全部191只基金的29.84%,而2004年全年有54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变动,占基金总数的33.54%。基金经理变动主要集中在第二季度,18家基金公司、37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发生变动,变动率高达19.37%。

市场人士分析指出,近期基金经理异常变动有三个原因:中国基金市场太年轻还不稳定,不免产生人员变动现象;股市行情不好,基金净值损失惨重,竞争也日趋激烈,产生走马换将也在所难免;银行、保险介入基金市场,开始从基金公司挖人。特别是第二季度的变动,很可能是受工、交、建三家银行号基金公司高薪挖人的影响。

明星经理纷投银行系

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刚刚获批设立,即传来深圳一大型基金公司投资总监将投奔交银施罗德的消息。

‘这确实是最近基金业的一大震动,因为该投资总监在业内的知名度很高,业绩也相当不错,而且他自进入基金业以来一直在那家大基金公司工作,一直被认为是该基金公司总经理一手栽培的内部力量,现在转眼就被新成立的银行基金挖走了。’一家基金公司的总经理对记者表示。

据了解,交银施罗德基金将给予这位投资总监更高的待遇,可能是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

招人更重本土人才

一基金公司的董事长表示,随着银行基金相继设立并开业,有关其用人的标准也日益清晰,那就是尽量从现有基金行业挖人,而且都是挖‘好公司’的‘好人’,也就是明星基金的明星经理。

原湘财荷银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江晖已加盟工银瑞信,据说他可能出任投资总监,江晖成名于另一只老牌基金公司——华夏基金,2002年,江晖管理的基金兴华在54只基金中名列第一;2003年,他管理的基金兴华年复合收益率为17.41%,在开放式基金中排名榜首。

另据了解,友邦华泰基金公司投资总监詹粤萍可能将转投工银瑞信基金,詹粤萍曾任博时基金研究部经理,后转投友邦华泰基金;而一家大基金公司的一位副总经理以及一家合资基金市场总监可能将加盟工银瑞信。

一位已加入某银行系基金的人士表示,在该银行基金的人员设置中,除一些行政类职务由原总行方面调拨人手外,包括投资、研究、市场在内的几大核心位置均由挖来的骨干人员担任。与合资基金最大的区别是,银行基金不看重海外经验和背景,更强调本土投资和研究的能力。

基金投资风格或改变

从第二季基金季报看,几乎所有的基金经理,在投资中都想体现出自己的主动性。但是,面对混沌、估值体系有些混乱的市场,一些基金经理却有自己的无奈。在第二季度,他们没有进行太多的主动性管理,而是加强交易频率,提高资产周转率,希望获得波段性操作收益。在放弃主动性管理的同时,‘防御’成了基金经理们运作的主基调。

市场人士称,本次基金经理大面积换血,直接带来的结果就是受基金经理的变化影响,主流资金的投资风格可能发生变化。

在此敏感阶段,商业银行参与发起、设立的‘银行系’基金的投资方向也从货币市场转到了以股票型基金为主,再加上上周末又传来了社保基金再度加仓40亿-50亿元。政策如此的细微变化,已经让市场充分感受到了资金面的拐点即将来临。这些新任基金经理或许会在1000点历史性底部大展宏图。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0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

有钱就有人
--------------------------------------------------------------------------------


    2005年07月20日  02:45    香港商报  


有钱好办事,在银行办基金公司的试点中体现得很充分。很多人担心,银行进入基金业的最大问题是投资人才的缺乏,现在这种认识已不攻自破。银行凭着比基金公司雄厚得多的财力,已不断收到来自基金公司的应聘材料。工资待遇是一个诱惑,更大的吸引来自对银行系基金前景的认可。据了解,某银行基金给市场总监开出的待遇大约是年薪50万,与其他基金公司区别并非太大;而由于银行业也要遵守现有基金法律的要求,一家银行只能控制一家基金公司,因此银行系基金未来的生存问题不需要担心,它的战略规划和未来发展前景肯定比大多数现有基金公司要好,这是许多基金人士对其趋之若鹜的原因。一位基金公司总经理表示,与银行系基金相比,现有基金公司无论是在规模、股东实力,还是在信用度上,差距都比较大,而老基金公司惟一的资源在于优秀的投资人才、研究人才、市场人才,以及过去积累的投资经验,但现在这些优势正在随对手的挖人而丧失。另据传言,工银瑞信基金首只股票基金发行规模设计目标高达50亿元,而交银施罗德基金设计的目标也高达30亿元以上,相比目前市场只有4亿-5亿的平均股票基金首发额,银行系基金的第一步出手,就充满了霸气,而它们在发行中的一举一动以及最后的结果,将牵引国内基金业的无数目光,包括一些对跳槽仍持观望态度的明星基金经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0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

有钱就有人
--------------------------------------------------------------------------------


    2005年07月20日  02:45    香港商报  


有钱好办事,在银行办基金公司的试点中体现得很充分。很多人担心,银行进入基金业的最大问题是投资人才的缺乏,现在这种认识已不攻自破。银行凭着比基金公司雄厚得多的财力,已不断收到来自基金公司的应聘材料。工资待遇是一个诱惑,更大的吸引来自对银行系基金前景的认可。据了解,某银行基金给市场总监开出的待遇大约是年薪50万,与其他基金公司区别并非太大;而由于银行业也要遵守现有基金法律的要求,一家银行只能控制一家基金公司,因此银行系基金未来的生存问题不需要担心,它的战略规划和未来发展前景肯定比大多数现有基金公司要好,这是许多基金人士对其趋之若鹜的原因。一位基金公司总经理表示,与银行系基金相比,现有基金公司无论是在规模、股东实力,还是在信用度上,差距都比较大,而老基金公司惟一的资源在于优秀的投资人才、研究人才、市场人才,以及过去积累的投资经验,但现在这些优势正在随对手的挖人而丧失。另据传言,工银瑞信基金首只股票基金发行规模设计目标高达50亿元,而交银施罗德基金设计的目标也高达30亿元以上,相比目前市场只有4亿-5亿的平均股票基金首发额,银行系基金的第一步出手,就充满了霸气,而它们在发行中的一举一动以及最后的结果,将牵引国内基金业的无数目光,包括一些对跳槽仍持观望态度的明星基金经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0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机构内部盛传未来以回购方式解决B股市场问题



18日沪深两市大盘缩量走低,B股更出现恐慌性大幅杀跌,主要原因是B股市场特别是沪B上市公司,大多数业绩较差,加上市传人民币将升值,消息续困扰B股,上海B股继上周五急跌6.49%后,18日收市再挫7.44%,创逾五年来新低;深圳B股则跌5.94%。(详情欢迎浏览blog.hexun.com/winking)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7-20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天涯浪子7311 at 2005-7-20 11:13

哈哈,被一个"猪"脑子的男人爱着好呀,起码老婆不用担心他有外遇.一般人瞧不上他:):*19*::*19*::*19*:



但这个是女孩子很喜欢的小猪啊!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0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非A流通股股东将不获对价 B股双重利空继续暴跌

股权分置改革一直牵动着市场的脉搏,但是监管层的态度却一直是“只做不说”。从股改启动后,再融资、IPO的突然停止,再到“A+H、A+B”类上市公司的股改问题,管理层“心中有数”,但一直“不愿”告诉投资者。据接近的人士透露,内部已有指导意见,“H、B股流通股股东将不获得任何对价”。

  近日,B股市场突然暴跌,除了人民币升值预期打击之外,市场传言的“B股流通股东将不会获得对价”也是重要原因。昨日,记者从接近的人士处得到证实,内部已达成相关指导意见,含B、H股的A股上市公司进行股改时,B、H股流通股东将不会获得对价。

  “在哪个市场流通,哪个市场就有对价”,该人士如此解释监管层的想法。中国证券业协会理事、万国测评董事长张长虹也证实,B股、H股的投资者都不获得对价。他指出,股权分置改革的实质,是A股非流通股东为获得在A股市场上的流通权,给A股流通股东支付一定的对价。B股、H股是相隔离的两个市场,因此A股的非流通股东没有给后者支付对价的义务。

  张长虹表示,A股市场实现全流通之后,其股价从估值水平、流通性、投机性等各方面看都将比B股市场要有优势,全流通的逼近势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给B股市场带来股价压力。

  昨日,上证B股受此消息影响继续下挫,再次大跌4.13点,至51.43点,跌幅7.4%。上周五,上海B股已经大跌过6.5%。

  不过,上述接近的人士还表示,虽然已有此规定,但B股的暴跌已表明了市场的不满。不排除如果B股继续暴跌,可能会再出救市举措,一定程度地修改“B股流通股东不获对价”的规定。

  另据报道,香港联交所上市委员会有关人士表示,对于既有A股又有H股的上市公司,在进行股权分置改革时除报批外,应向香港联交所申报。据了解,尽管目前还没有一家公司向联交所申请,但与联交所之前就涉及H股的A股股权分置改革问题进行了磋商,并达成了一定的共识。这位人士指出,股权分置改革与香港股市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影响不会很大。只要A股进行股改时,在不增加总股本的前提下,非流通股股东向流通股股东送股不会损害H股股东的利益。但是,如果采用公积金送股的对价方式,就会侵害香港的H股股东的利益。B股突然暴跌,除升值预期打击之外,B股流通股东将不会获得对价也是重要原因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7-20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鼎綜合證券7月19日 香港股市回顧及展望(2005 年第2 季季報)  .pdf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7-20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些日子,我说中集股价要看基金的报告出来之后做调整,借基金抛空中集的“利空”,今天股价没有我预想的那么反应过度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1-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5-6 21:57 , Processed in 0.046575 second(s), 8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