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楼主: goodluck333888

中集的研究报告和分析文章(希望大家多多补充)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2-5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天又将出现买进机会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6-2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5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热”持续升温 会有一个“中国世纪”吗?

2005年12月03日 09:12:23 中财网

  “中国热”的持续升温是因为关注中国在经济上变得越来越合算。现在,全世界似乎都在学汉语,都在研究中国经济,是因为会汉语,懂得中国经济就意味着可能有更多地被雇佣的机会。与国际接轨的中国如今越来越让国际来和自己接轨了。  
  在《中国的世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作者奥戴德·申卡尔(Oded Shenkar)看来,中国的崛起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乃至未来的印度根本不在一个重量级水平,中国的崛起不是一般的经济的上升,而更类似于一个世纪以前的美国的崛起。作者非常敏锐地发现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一些不同。例如,中国有“封建帝国”的传统,这一历史带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路径依赖就是:历史为中国树立了伟大的雄心,中国必须成为一流的国家,而不是二流的国家。这一点的确让人暗暗钦佩申卡尔的见识。因为有着千秋帝国的灿烂历史,中国人在骨子里是骄傲的,这种骄傲使得他们甚至无法容忍自己成为亚军,或者像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那样心甘情愿作二流国家。
  所以,当有人冒冒失失地提出“中国是一个新的日本吗”这样一个问题时,想都不用想就可以告诉他:当然不是。原因很简单,因为国情不同,因为历史和文化不同。
  在申卡尔看来,无论如何中国的崛起已经给全世界的商业活动打下了印记。“如果你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纺织、服装、鞋和人造皮箱等,中国企业的竞争将迫使你破产。如果你所从事的行业在市场中处于较高端的位置,你也许认为在那里可以免受从中国进口的廉价商品的冲击,但你还是不得不发现这个经营领域也易受来自中国和其他那些从低利润领域杀出一条血路的国家的影响。如果你是一个耐用家用产品(如家用电器)的生产厂商,你可能仍然处在中国制造的商业利益和外包利润的影响下;或许你已经不得不把你的商标贴到‘中国制造’的产品上。”
  这样的分析结果,无疑将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放大了许多倍,似乎中国企业已经战无不胜,或者“中国世纪”已经来临或呼之欲出。其实,中国企业的竞争力依然有限,远不如申卡尔所描述的那样强大。正如申卡尔提到的,当日本崛起时,日本管理的书充斥了美国的书店,但“中国崛起”却没有伴随这一现象。
  还有一点必须谨记:历史从来不是直线条的。管理学上有句名言就是,你昨天的成功与你明天的成功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中国昨天的成功(这种成功其实要打一个折扣)并不能证明中国明天的成功。我们可以看得到的就是,“中国世纪”真的到来还有许多路要走,为此,中国人需要作出许多巨大的努力。比如,中国需要在经济上继续变革,确保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转型,并且有能力在今后20年找到克服日益短缺的能源和原材料供应的办法;中国企业要防范人民币升值的出口风险,并且要警惕人民币升值后可能出现的对外并购的陷阱(日本的失败之一便是日元升值后企业对外并购的失败);中国还要继续改善经济结构的效率,保障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顺利完成。
  此外,中国还需要在社会和政治方面锐志改革,以平衡快速成长的经济与社会、政治变革不平衡的局面,特别是要重建改革,在中国确立新的“社会参与型”的改革取向,防止“内部人主导的改革”让中国沦落为不可救药的“掠夺资本主义”和“权贵资本主义”;从长远看,中国无法避免地要建立起一整套可以保障中国财富和产权稳定的宪政框架,建立起保障社会和谐的社会结构。
  再就是在文化上,中国的现代化仍然需要进一步地吸收、继承以及创新,以完成伦理的变革和转型,支持社会和经济转型,今日中国仍需严加防范现代化挫折与非理性运动所构成的“反现代化”联盟。
  在国际上,中国需要制定明确而有效的统摄国际国内的战略,以应对“国际摩擦时代”。这一任务同样艰巨,并且不可能从日本等先行国中学到太多东西。
  上个世纪80年代,当美国人惊呼“日本威胁论”时,日本却突然陷入了长达10年的萧条;上个世纪90年代初,当全世界惊呼“亚太时代的来临”时,亚洲却莫名其妙地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与经济危机。如今,当彼岸的人们正高呼“中国世纪”的来临,无论他是善心还是恶意,此岸的中国人却一定要倍加警惕前行路上的诸多陷阱,而中国的经济学家,一定不要匆匆忙忙地去总结中国的经验,或者跟在背后喊中国真的要崛起了之类,而是要睁大着眼睛,认清这个民族发展的方向,洞悉其发展的陷阱与障碍,并提出有效的对策。
  也就是说,中国人看待“中国世纪”要有与西方学者太不相同的视野。(赵晓)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5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尚福林主席唱股市“形势大好”底气十足

12月2日,深圳五洲宾馆,冠盖云集,第四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在此举行。中国主席尚福林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在演讲中,尚福林着重强调了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对于目前实现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远景目标意义,同时,他还指出,目前国内股市面临“大好形势”,并详细阐述了理由。当然,略带讽刺的是,12月2日下午三点,上证指数收盘1094点,已连续第四天收在1100点整数关之下。 与此同时,众多网民、股民对于“形势大好”一说进行了全面攻击,有些甚至是相当过头。但是,在开利分析员看来,尚福林主席所讲的“形势大好”没有错。
我们必须明白,“形势大好”讲的是势,说白了就是证券市场的未来发展趋势,这是对证券市场未来的一种中长期判断,这种判断必然来自于政策、宏观形势等外围基本面环境,而不是根据证券市场目前的表象;其次,从的角度讲,股指并不是其判断形势的主要标准,而且在今后真正完善好的时候,在正常状态下,真的不会再管股指。从这个角度讲,也完全有理由暂时摆开目前的股指说话。
我们再来看看未来证券市场的外围形势。首先是中央的态度,这是关键。分析员一再强调,“炒股要跟中央走”就是这个意思。中央对股市的定位是决定股市未来前景的重要前提。目前看来,中央还是对股市看重的,而且是下力气在进行整治的,这就说明中央在未来是需要股市,那股市的发展就不成问题。有了中央的需要,各方面就必然会调集资源进行支持,这是中国目前的政治、体制环境决定的,这也是未来股市能够有良好发展的根本保障。尚福林主席在今年这个相当重要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后的第二天即发表这种讲话,显然是底气十足,而这个底气就来自于中央对股市的态度和部署。但是要说明的是,中央需要的是一个既符合三公原则,能够创造收益,又与中国国情相配套的股市,而不是前面那种“跛脚”,所以必须下力气进行整改,整改的目的是为了新生,“做手术”,痛是正常的,这需要一个时间,目前我们就处在疼痛末期,比较难受,但是这就需要大家“不畏孚云遮妄眼”,从更高,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待股市,如此,我们就能够看到未来的前景,支持目前的整改;
其次,从宏观形势来看,国际资本已经把中国看作是未来十年最具潜力的地方,这同样也是对形势的一种判断,我们自己感觉不到是因为大家有太多的眼前利益纠缠,这就是旁观者清。对此,我们自己大可不必妄自菲薄。从宏观经济上看,中国提出科学发展观是绝对正确和先进的,未来发展的可能慢一点,但是质量更高,运行更稳,不确定因素更少,这样的宏观经济形势才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最佳环境;
从证券市场内来说,法制、制度平台已经接近于构建完成,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也在行进之中,市场创新的步伐也会加快,这一切都是在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作铺垫,有了好的基础,未来证券市场才会跑起来更快更稳健,而不必像现在一样,总是会有很多“担心”随时降临,以此来保证证券市场有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发展行情。
因此,从以上三个层面来讲,股市确实是“形势大好”,作为证券行业的主管部门作出这样的判断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绝不是无的放矢。相反,市场内部人士仍然要抓住股指不放,盯住眼前的小利不丢,拿着过去的损失死缠,这在客观是在延缓市场发展趋势的转折,影响的是整个市场的利益。市场早一天完成改革,早一天担负起为国家经济战略服务的大任,早一天得到各方面的支持,投资者也就能够早一天分享股市带来的收益。
“风物长宜放眼量”,多一点战略性的思维,对于分析和投资中国资本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与人数 1奖励 +2 时间 理由
queenie000039 + 2 2005-12-5 21:01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6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漯河二中专与中集集团“联姻”

2005-12-5

    本报讯(记者 朱红)近日,中集集团和漯河二中专举行了校企联合办学的揭牌仪式。
    据了解, 中集集团是我国最大的集装箱制造企业,在国内外拥有50余家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员工超过28000人,连续三年被评为中国上市公司50强。今年,漯河二中专向中集集团输送了近百名优秀毕业生,受到该集团领导和员工的一致好评。在此基础上,漯河二中专与中集集团签订了以订单培养为模式的校企联合办学协议书,决定成立中集集团河南漯河培训中心。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6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术”驭人还是以“道”化人   作者:党向阳

经营企业如做人,都需要大气魄、大境界。作为一个成功的人,必须有深远的思想、睿智的头脑,以洞悉世事的变化,从而顺应历史的潮流,创造出惊天动地伟业。那么做一个成功而健康的企业,应该怎样达到一种高的境界,需要以一种怎样的气魄,在万变莫测的残酷市场竞争中把握主动,从而创造出百年的辉煌业绩。

    如果我们仔细地分析世界上最成功的企业,那么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这些企业都有着自己的企业文化,正是企业文化打造出企业思想的境界和气魄。

    回过头来,我们以冷静的目光去审视我们中国的企业,我们怎样去打造自己的文化和思想呢!但是现实的一切却让我们汗颜,而今在中国企业界掀起了一股推崇兵法管理的热潮,一时间商战兵法、老板兵法、办公室兵法、求职兵法等等,真可谓如火如荼,方兴未艾,你方唱罢我登场。各研究机构纷纷著书立说,大谈兵法管理之要义来凑这场热闹。笔者曾经记得在电视台热播《红顶商人胡雪岩》,在商业中将运用兵法权谋的运用的炉火纯青的胡雪岩,以商战兵法派的祖宗,受到无数企业界人士的追捧。一时间,从老板到流水线上的员工,开口闭口莫不言兵法,兵法之盛犹如柳七艳词,凡有水井之处皆吟千种风情,真个是企业兵法与谁去说。

    曾对国内企业影响比较大的还有关于谋势的策略。《孙子·势篇》说:“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就是说,从千仞高山上滚下来的圆形巨石,具有锐不可挡之势。早期的行业巨头,莫不借助广告造势。比如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的每年一届的广告标王排行帮,曾经煊赫一时的“秦池”、“金正”等,到现在的结局又是如何?有的是销声匿迹,有的则是铩羽而归。

    但是,当我们冷静地剖析在这场喧嚣浮华的背后,我们不得不做深刻的思考,难道我们的企业真的以兵法而权谋天下吗?其实一般企业家用兵法管理之“术“,顶级企业家才能悟“道”。“兵道”与“商道”的交点在于“竞争”。你死我活还是多赢,是兵道与商道的最大区别。兵法权谋的特点是"水无常形",崇拜智巧,蔑视商业规则。威权崇拜与人本主义,是兵法权谋与现代管理在人性领域的区别。所以说,兵法中的权谋是一棵大毒草,正在无声地吞噬着我们企业的灵魂,难道我们没有想到,我们大力提倡“诚信”,不就是为了扼杀这棵毒草吗?

    翻阅《孙子兵法》,我们可以领会到这样的道理,孙子认为决定胜负的有“道、天、地、将、法”五大因素,“道”独排第一,“不战而屈人之兵”阐述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在今天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我们不能处心积虑去琢磨如何尔虞我诈获得利益而置别人于死地,而是应该在共同的利益基础上获得“双赢”。商业活动与军事、政治活动存在本质的不同。老子说,兵者,天下之凶器。无论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军事活动,都是破坏性的,其最终目的是消灭或者征服对手,是一种零和博弈,二战名将麦克尔瑟甚至认为战争没有赢家。但是,商业活动却是创造性的,是非零和博弈,可以达到双赢甚至多赢。如果一个企业战略思维是以“敌死我活”为商场竞争的潜在假设,就会出现非理性竞争,于是乎价格战打得天昏地暗,最后是杀人一万,自损三千;有的甚至借用黑社会的力量伤害竞争对手,如此种种,最终偏离商业的本质。在古今中外的兵法中,有很多关于自然、社会规律的论述,这就是所谓的“道”。企业也是如此,企业的发展应该顺应市场的规律、自然的规律和社会的规律,从而提升出企业自己的“道”——即企业文化。很多伟大的企业家,都是达到悟“道”境界的。在国内,柳传志、张瑞敏等企业家,也在“道”的方面颇有所得。而对于真正的企业家来说,不仅应熟悉各种管理之方法和手腕等“术”的东西,更应该明“道”,并以"道"来统领“术”,达到“道术合一”。这才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最高境界。

    回过头来,我们再反思一下,为什么“术”如此盛行?其实很容易理解,在思想上就是浅薄短视,行动上急功近利,这样也使企业经营管理充满了随意性,投机盛行,缺乏整体和长远的战略管理能力。具体表现就是看什么赚钱就做什么。从中国的前一阵的房地产开发热潮到钢铁热潮,什么原因,说白了不就是为了来钱快吗!许多企业是大起来了,但是大而不强,就象一个人一样,说是胖起来了,但不是健康的胖起来,而是浮肿了。这样的话,企业的寿命几何成算,谁都会明白,为什么我们的企业总是昙花一现,追根到底,就是我们企业家的思想太浮躁,企业没有文化,更没有凝聚力和竞争力。

    兵法权谋中更多的则是“术”的东西,集中在具体操作层面上,并且带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兵不厌诈”,“利而诱之”,“乱而取之”等,表现出的是一种以智取胜的倾向,正所谓“兵者,诡道也”,最后形成一种谋略型文化。于是乎办公室里勾心斗角,生意场中尽是陷阱,官府里深藏阴谋。但是,当国内企业形态进一步完善,并有机会进一步接触更广泛领域的管理智慧的时候,就很快发现兵法权谋的局限性。因为我们做的只是一个店,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

    那么我们的企业如何与世界同步?又如何赶超呢?我想我们应该摈弃任何想要投机取巧的方法,而是应该虚心学习,卧薪尝胆,摸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之路。新中国创始人毛泽东“实事求是”就是要求我们要认识自己的客观情况,发展主观能动性去解决问题。新中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最富有哲理的一句话“发展是硬道理”对我们很有启迪,只有发展,而且是跨越式发展,我们才能超越对手。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的讲话中提到“文化代表最先进的生产力”,我们足以明白文化的作用。

    历史长河永远向前奔流,企业怎样才能不被淘汰?我想我们只有以文化为基石,深深地扎根在我们足下的土地,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抵制住巨浪狂澜的侵袭,永远矗立于历史的潮头颠峰。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5-12-6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耐心等待中集的股权分置方案,看是不是路遥知马力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4-10-2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6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权证发多了就不值钱了,到那时候就是来个10送20份权证也是废纸一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6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市盈率就是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率,是靠企业对每次投资者的利益保护的具体行动来维系的。当然,一个企业在市场中难免大起大落,作为一个投资者本来就应该具有起码的承受风险的心理准备,不能将企业进入低谷的责任完全归咎于管理者。但是,如果是由于管理者人为的因素导致股价大跌,投资者受损,那么责任应该有谁负呢?是不是说一句“路遥知马力”就可以了事吗?市场不傻,投资者也不傻,结果只能是投资者不再信任企业了,市盈率也越走越低。另外不要将股票的大跌归咎机构的阴谋,这非常可笑,同时也是贬低了你我,包括市场上众多投资者的水平。总之我认为,至使中集股价跌幅远超股应跌幅(中集B市盈率5倍,对比胜狮市盈率8倍)的应付责任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公司的管理层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管理层不是光把市场做大、箱子质量做好就完事了,最为一个上市公司,有对股东负责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说如何对股东负责,地球人都知道,不用我们教你吧!!!

补充一句,我还没疯!总成本在10.6元,虽有亏损,但应该说对中集的认识愈来愈理智,不像买的时候那么冲动了。

[ 本帖最后由 zhang817 于 2005-12-6 15:15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6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同意楼上的观点

投资大师格雷厄姆指出,普通股的价值增长从总体上讲主要与通过盈余收益在投资以及追加资本投入所带来的资本净值的增长有关。
当然大师们在投资时对买入价格的关注度超过其他人。而我们的革命尚未成功的关键也许就在于此。经营再好的管理层也无法保证他的股票永远不停的上涨。

[ 本帖最后由 股市潜规则 于 2005-12-6 15:22 编辑 ]
参与人数 1奖励 +2 时间 理由
queenie000039 + 2 2005-12-6 19:22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6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股市潜规则 于 2005-12-6 15:14 发表
投资大师格雷厄姆指出,普通股的价值增长从总体上讲主要与通过盈余收益在投资以及追加资本投入所带来的资本净值的增长有关。
当然大师们在投资时对买入价格的关注度超过其他人。而我们的革命尚未成功的关键也许就 ...


首先,我肯定没说中集经营得不好,否则我连碰都不会碰它。我说的是经营以外的东西会影响一只股票的估值,有时这种影响要远大于经营方面。即股价=业绩*市盈率。你一只以来关注的是公式的前半部分,而我现在说的是公式的后半部分。

其次,说到的格雷厄姆,我觉得它比巴菲特更适应中国股市的现状,也许是因为他生活的时代的股市与我国现阶段的股市比较类似的原因吧。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 天

发表于 2005-12-6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小建议

我觉得大家在这里应该多说说中集存在的问题,不能因为看好它或买进中集后就只讲它好的一面。我不想否认我看好中集,但我觉得中集不尽人意的地方也实在太多了。作为投资者或者说它的股东,希望大家应毫不留情地指出中集公司存在的不足,一则希望公司能做得更好,二则也能使大家对公司有更接近事实的了解。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7-2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6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和平理财 于 2005-12-6 19:11 发表
我觉得大家在这里应该多说说中集存在的问题,不能因为看好它或买进中集后就只讲它好的一面。我不想否认我看好中集,但我觉得中集不尽人意的地方也实在太多了。作为投资者 ...


同意此观点!!!

[ 本帖最后由 zhang817 于 2005-12-6 19:52 编辑 ]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6 2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和平理财老兄能否说说中集有那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可否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9-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6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期性行业还是股市的脊梁 每日经济新闻 冯柳

  现在内地流行的的价值投资理念,大致是以巴菲特风格为主的价值选择,强调壁垒、空间、可持续和可控等特点,回避阶段性、不确定性、周期性等类型,这里面确实蕴涵着非凡的智慧,但这不应是追寻价值的全部。

  经过近几年的熊市,市场恐惧战胜了贪婪,投资者对价值的理解与追求也快速转变为保守、安全,甚至是过于苛刻的价值寻找,价值投资就被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

  其实,从国家到个人乃至市场,都是靠一些价值观念来指导和协调行为方向的。

  人生观需要健康丰盈有层次,资本市场观也是如此,过分苛刻和单一的价值理解会束缚资本的顺畅流动及合理配置。巴菲特价值理念过于盛行,同样会影响到它自身的市场实践和可操作性,从全局来看,该理念下的投资选择不具备内地资本市场的普遍代表性。

  那么,什么样的价值理念才是顺应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方向的呢?有一点很清楚,它必须是多元的,是与现实生活中财富创造形式相结合的。既然企业活动、财富实现是微观主体,各有不同,那么市场投资理念也就不应脱离价值创造的多样化而自我束缚起来。“特许权、安全边际、稳定经营、简单易解”等价值要素固然重要,但没有这些因素的成功投资也比比皆是,就是曾经的辉煌虽已消亡,但在其演变过程中也同样为社会贡献了价值,人类文明史上有太多的不永恒,但其阶段性价值的经济形态在某个时期同样为投资者带来了巨大财富。

  我们是否应当反思,目前的估值体系和价值评判标准的严重分化是否合理?从目前来看,虽然周期性行业没有什么太亮眼的地方,但它们是全部经济活动的中坚力量,注定要成为股市的中流砥柱。

  随着各个基础产业产能迅速放大甚至产生过剩,其结果就是上游钢铁、煤炭、原油、有色金属等工业原料价格必定会相对持续向下,对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来说,它们将因此具备供应全球的竞争力,其中的优秀者将面临爆发式增长的市场机遇。这些机遇恰恰是追求产能平衡和壁垒保护的行业所缺乏的,成百上千倍的投资利润或许会在数年内实现,而这是模型估值、复利计算等书面理论无法预见的。

  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和产业的变迁史,有许多财富机会是不能从短期、局部上来感觉和把握的。当我们在股市里追逐那通常以百分数计算的利润时,我们是否能想到数以倍计的利润是如何产生的?投资者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因为缺乏想象的市场是没有生命力的,虽然对熊市的恐惧让我们暂时失去了它,但它仍然是未来市场的希望所在。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2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5-12-7 0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中集大处没有做得不好。正如宝钢从8块跌到3块多,宝钢的老总怎么努力也不能阻挡钢铁价格的下跌,阻挡宝钢盈利的下跌,阻挡宝钢股价的下跌。这是经济规律使然。
以上是个人看法,说得不对还请见谅。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3-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7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oodluck333888 于 2005-12-7 01:07 发表
我觉得中集大处没有做得不好。正如宝钢从8块跌到3块多,宝钢的老总怎么努力也不能阻挡钢铁价格的下跌,阻挡宝钢盈利的下跌,阻挡宝钢股价的下跌。这是经济规律使然。
以上是个人看法,说得不对还请见谅。

是是是:*11*::*11*::*11*: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5-3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7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价值陷阱

(观潮)价值陷阱
(2005-12-07 08:24:12)
万联证券 丁守军

    尽管关于目前市场估值合理甚至低估的判断不间断地出现,但是显见的仍是资金退出而不是流入市场。是判断出错还是价值这个引导市场资金流动的标杆失去了应有的效力?如果是后者,那么类似于凯恩斯提出的“流动性陷阱”似乎正在吞噬资本市场的生命力。

    “流动性陷阱”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著名货币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在正常情况下,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来引导投资和消费,刺激经济增长。但当“流动性陷阱”出现后,无论利率如何降低,也无法驱使消费者和企业作出反应,利率杠杆失去效应。

    “流动性陷阱”似乎概括了当前中国股票市场的某些特征。目前,无论估值合理性判断和资本增值的可能性有多大,只是因为存在潜在的哪怕是很小的风险,都无法吸引投资兴趣。与“流动性陷阱”对应,资本市场出现的这种现象似乎可以被称为“价值陷阱”。

    “价值陷阱”的出现无疑会对资本市场构成毁灭性打击。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逐渐演变成无法理性判断风险、收益的信心缺失者,情绪成为影响市场方向的决定性力量。跟随效应在这个阶段得到最彻底的体现,最可能获得丰厚收益的地方成了投资者唯恐避之不及的“灾难家园”。

    为了更好地分析这个问题,我们将资本市场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时代:2001年之前,2001年至2005年,2005年之后。在2001年之前,市场的决定性投资标杆不是价值,而是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定价的基础,投机操作手段是市场主要的运作模式,投机成为手段也是最主要的投资理念,主动投机代替了被动投资成为主流。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由于中国资金市场所表现出的特有的流动规律———管制、放松、再管制、再放松以及政府运作的周期性,进而导致股票市场出现了有节奏的波动行情。资本市场在这个时代获得了全社会的关注,投资者也获得较好的投机收益,因而没有出现“价值陷阱”。

    进入2001年至2005年,伴随基金和QFII的出现,资本市场开始转型。在这个时代,价值投资理念开始培育并逐步形成,并且在后期逐渐渗透到普通投资者心里,但最终却被怀疑甚至抛弃。这个阶段,市场的操作手法仍以投机运作模式为主。在一个价值高估的市场里,这种操作与理念相背离的运行模式对投资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一方面,在渐入人心的投资理念影响下,高估的股票纷纷走向价值回归;另一方面,以价值为名的投机操作仍在持续。这两种矛盾的现象最终导致投资者遭受了巨大的亏损,进而颠覆了这些价值投资者及其跟随者的价值投资理念。市场进入怀疑论阶段,或者说信心缺失阶段,整个市场的吸引力在逐渐减退。

    但是,这些并非价值投资理念有错,错在这种理性的力量没有得到彻底发挥。以致于在今天市场已经进入相对合理估值阶段的时候,投资者已经无法正确考量什么是价值。或者说,没有信心面对这个市场,而宁愿承受巨大风险去参与权证操作。回归投机,也不愿意承受较小的风险去获取更大可能的价值回报。价值陷阱不可避免。

    信心缺失绝非短时间内能够改善,价值陷阱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存在。2005年以后的时代是重塑价值和信心的时代。并且伴随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趋势和增长模式的转型成功,价值投资理念将得到彻底的执行和表现。短时间内,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走出价值陷阱。我们认为,除了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扩展有价值的增量,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快速发展职业投资者。这类投资者对价值有较强的评估能力,对风险和收益的平衡关系有科学的辩证标准。在资本市场吸引力减退,国内投资者深陷价值陷阱的今天,我们认为QFII是现实可选的职业投资者之一。加快引进QFII将有助于我们尽快走出价值陷阱。(中证网)
参与人数 1奖励 +2 时间 理由
queenie000039 + 2 2005-12-7 10:24

查看全部评分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7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今日观察) 应对人民币升值 央行思路发生变化  
(2005-12-07 08:08:58)



  □记者  黄宪奇
  上月末,央行在银行间进行了60亿美元的货币掉期操作,用以置换商业银行过多的人民币。另外,上月2342亿资金净回笼规模也创下了3月份以来的新高,加上本次掉期操作回笼的约500亿资金,央行上月的资金净回笼规模已创下2002年以来的单月最高水平。
  年初以来,央行为应对热钱对人民币升值的投机,一直采取放任银行间流动性宽裕的措施,以压低货币市场利率。该策略虽抑制了热钱在货币市场的套利空间,但低利率引发的债券牛市使热钱短期获利颇丰。另外,该策略导致各期限债券价格虚高,给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积累了大量的资产泡沫。近期大力度发行票据和货币掉期操作双管齐下,或许暗示央行应对人民币升值的思路正在发生变化。
  此次掉期约定,一年后央行将以1美元兑7.85元人民币回购本次向市场投放的美元,这一信号一度引发市场对人民币汇率一年后将上升到7.85左右水平的猜测。业内人士认为,按照中美两国现行的1年期利率水平和当前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央行本次货币掉期的报价几乎无利可图。而且,该报价也低于海外无本金交割远期外汇(NDF)的价格,上周五NDF市场1年期美元兑人民币的汇价已经下降到7.75,内含人民币1年内4.27%的升值预期,这一幅度已比央行的报价高了1%左右。业内人士认为,央行的报价有助于降低热钱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促使一部分成本较高的热钱撤离中国。
  国泰君安宏观经济分析师孙建平认为,央行在应对热钱投机的策略上已出现变化。在加大资金紧缩力度的同时,央行还开始从制度安排和机制上寻求彻底摆脱人民币升值造成的外汇占款约束。近期央行和外管局在前期细项制度铺垫的基础上,密集出台了诸多和央行外汇占款有关的政策。其中,以人民币兑美元做市商制度和货币掉期制度最为引人关注。
  一方面,掉期操作可调控前期已形成的外汇储备。央行通过主动报价对市场预期进行干预,有助于减缓热钱对人民币升值的投机;另一方面,人民币兑美元做市商制度在理论和机制上能够保证央行基本不受外汇占款的被动性约束。这样央行就可以更为从容地调控货币数量,进而影响市场利率,以前为应对热钱而任由银行流动性泛滥的格局也将逐渐走向瓦解。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1-10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7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oodluck333888 于 2005-12-7 01:07 发表
我觉得中集大处没有做得不好。正如宝钢从8块跌到3块多,宝钢的老总怎么努力也不能阻挡钢铁价格的下跌,阻挡宝钢盈利的下跌,阻挡宝钢股价的下跌。这是经济规律使然。
以上是个人看法,说得不对还请见谅。


您别用中集和宝钢比呀?

首先,宝钢在股市最困难的时候还恶意圈钱,早就臭名远扬了,这是典型的漠视投资者利益,投资者只能用脚投票;

其次,钢铁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整个行业就是从亏损到微利再到暴力再到亏损的过程,它跌一半很正常,但中集呢?我想这里的人很少认为它是周期性企业或典型的周期性企业。为什么也跌这么多呢?

第三,我不同意你说的“中集大处没有做得不好的”的观点。应该说中集在经营管理方面目前还没出什么大问题,但在对普通投资者负责的角度问题就很大,目前最大的问题我前面已经说了。

最后,借用格瑞厄姆的一句话:购买一只股票不能成为投资,建议大家分散投资。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5-12-7 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权证已经快不值钱了,唉!
金币:
奖励:
热心:
注册时间:
2005-4-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本站声明:MACD仅提供交流平台,请交流人员遵守法律法规。
值班电话:18209240771   微信:35550268

举报|意见反馈|手机版|MACD俱乐部

GMT+8, 2025-5-25 02:08 , Processed in 0.043773 second(s), 13 queries , MemCached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