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6-12-22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1975~1985,这十年,是欧洲很多成熟行业严重的危机,比如钢铁,基础化工,汽车和机械设备制造等,它们都出现了:产出下降,产业工人失业,工厂被迫关闭,盈利暴跌等现象。很多公司发现,在这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调整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行业里多数公司,都没有从这困境的泥潭中走出,直到80年代末期。
在本章中,我会回顾钢铁铸造业,来厘清行业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为何危机延续了如此长时间。问题的答案,不仅仅是对过往经历的人有意义,更是对如今的企业高管们和政策制定者,也有借鉴意义。
在19世纪80年代末,银行和其他金融中介机构,也出现了产能过剩和利润回落等现象,这些行业可能也会从这份制造业如何出走危机的报告中获益。
铸造行业,看起来是一个小行业,但是,在发生行业危机的十年,铸造行业是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大行业。行业里面的公司,产能大小不一,产权结构也各异,公司背景也迥然不同:有些是多元化的大公司,有些事传统的专业化的公司。像其他英国制造部门一样,在1975年到1983年,行业经历戏剧性的反转:订单暴跌超过一半!
拨开这些最近的历史,让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退出的壁垒,以及知晓为什么这些过剩产能可以存在如此之久?退出如此之难?此外,它还提供了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视角:竞争的行业,如何合作共赢。
在Lazard的帮助下,供职于商业银行,行业在1982年组织了一次会议,随后,发生了几次行业并购。在我的这份分析报告中,我会考虑走如下调整:裁减产业工人的速度和力度;行业内去产能以及行业整合的速度和力度。然后,我发现这种变化非常缓慢,可以从经济因素和行为因素等两个方面来解释为什么铸造行业耗时10年来调整,而行业危机却始于70年代中期。
Barriers to Exit 退出的壁垒
突如其来的需求骤减,给企业管理者、公司和社会带来大问题,因为需求下降带来的调整,代价往往是高昂的,也是非常艰难的。在西欧,这种完全依靠行业的调整,代价和苦难尤甚。
像专业的设备和工厂等固定资产,都是为某个行业和地方量身定做的,通用性差;当行业需求骤减或转移,这些专业的设备和厂房,面临大难题:很难搬迁到需求地,哪怕那个地方很难生产出更好的替代品。也没有公司会遗弃这些厂房和设备。
现行的法律和实践,要求工厂运营者必须拆借这些设备,关闭工厂。但,代价高昂,耗时长,同时,需要超常的付出。工会实力过于强大,他们不允许没有通知和补偿就解雇工会员工。补偿员工,不仅仅是显而易见的善后处置,更是以前的经理人在用工荒时,采取的保持工人忠诚度的手段。
Caves and Porter 创造了”退出壁垒“这个词汇,来表征一个行业高退出成本。 而Harrigan, and Ghemawat and Nalebuff 的研究,则揭示了竞争的行为如何让困难复杂化;,Bower and Daems的分析则把政府纳入到解决行业困境中来考虑;
竞争结构的两个方面被上述研究者忽略了:
行业里单个工厂的角色作用VS多个工厂及其行业角色作用;、
多元化公司VS专业化公司
单一工厂和未多元的公司可能是是行业推出的壁垒高低,是最具争议性的领域。
单一工厂和未多元化的公司
不属于多元化集团的公司,相对于多元化集团,可能具有更高的退出成本。
经营调整,特别是关闭一个工厂,相对于天天运营公司,需要不同的工作技巧。一个非多元化的公司,可能更加擅长调整经营策略,但,缺乏关闭工厂的经验和技巧。相反,多元化运营的集团,很可能善于或倾向于关闭工厂,也有更经验和资源,在集团内部或外部,采取措施更加高效的措施。
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基于重资产行业得出的两个事实:资产很难被主动遗弃和随意解雇工人。 关闭工厂,不仅仅是高级管理人员的决定,更是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协商。
在一个多元化经营的公司里,关闭工厂,通常未必会影响高级管理人员的工作机会,同时,高级管理人员甚至部分技术工人,也会被集团的其他业务部门或公司重新雇佣。
但是,在非多元化公司里,情况截然不同。关闭工厂后,不论是高级管理人员,还是普通员工,都会因此失业。高级管理人员和初级管理人员,他们的前景都会随着工厂的关闭而黯然失色,迷茫。
格兰特先生在英国餐具行业,即使行业萎缩,非多元化的工业也很难主动退出,甚至主动退出失败。
第三个行业竞争的方面,可能会推高行业推出成本:多元化的公司,在行业低谷时,会比单个工厂具有更好的优势。
当单一工厂关闭时,工厂拥有者损失了他们的所有,他们独自承受损失,但是,行业竞争者却受益于他们退出带来的行业产能减少。相反,当一个多元化公司 ,某项业务在某一个行业有较大份额时,当它关闭某处工厂,多元化公司能够受益于产能退出,因为他们可以提高价格和未关闭工厂提高产能利用率来获益。 在行业中有单个工厂、非多元化经营公司和多元化运营公司等并存时,将会将定行业调整的难度和力度。
运行效率,不仅仅是影响关闭工厂的秩序的唯一因素。和运营效率同等重要的是,公司面对困境的时策略调整的时效性。如果效率最烂的工厂恰恰单一工厂和非多元化公司拥有,在更多元化业务的工厂关闭一些(相对于前者)更有效率的工厂之前,这些“烂工厂”是不会主动关闭的。
相对于保留公司行业产能,多元化运营的公司可能会在退出或处置行业公司产能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因为它们退出成本相对较小。
因为资源错配的结果,比如效率低下的工厂可能在行业陷入困境时,依然选择苦苦支撑,以便熬到行业春天到来。
竞争还是合作?
选择竞争还是合作?
在行业陷入过剩的困境,哪一个选择是更好的过冬方式?
依照传统,经济学家在卡特尔(垄断或行业大玩家)是否阻碍了行业运营机制上,争论不休。但是,在市场失去了的作用的情况下(一个信号时这里是有外部因素存在),集体采取行动会使外部因素内部化,同时,行业退出问题也得到优化。
上文密集提及的行业退出壁垒,显然是外部因素:如果单个工厂公司,可以并入多元化公司,那么,有些公司产能退出的问题,或许会得到迎刃而解。
同理,非多元化的公司并入多元化的公司,也会消除退出障碍。Bower的研究分析建议行业兼并重组非常重要,同时指出,行业内公司联合行动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采取行动的时间节点。他说,在行业产能过剩危机被解决以前,管理层思维必须通过三个阶段:而行业联盟和合作仅仅是在第三阶段起作用。
第I阶段-乐观主义盛行
在这一阶段,每一次行业需求低迷甚至看起来跟过往每一次危机都不一样。先是行业衰落,然后是一个回光返照,紧接着是更大的危机,同时,管理者也坚信随之而来的是更猛烈的复苏。
在这一阶段,行业管理者的思维主要还是忙着准备行业下一次大复苏,并且忽略任何”暂时“的负面消息。
而合作,在这一阶段,基本上不会作为清理过剩产能的选项。
第二阶段-放弃乐观,认清现实
在第二阶段,Bower指出,经理们不再持有乐观信念,而是接受一个惨烈的行业危机可能会发生。
但是,他们把危机的原因归咎于竞争对手和其他外部的因素,比如政府。最后的结果,他们都认为是其他人应该采取行动去解决行业产能过剩危机。
在这一阶段,从业者的行为习惯根深蒂固,政府可能会被游说去扶持去产能,竞争者会被”诱惑‘着去产能。而合作在这一阶段的很难取得成功,特别是初衷是基于鼓励竞争者主动退出。很有可能出现的情形是:行业里所有的玩家,不会达成任何一致性协议,因此,行业危机也不会有解决方案。
第三阶段,过了上面这个阶段,就是分水岭,他们纷纷为行业产能过剩而自责,也吞下低利润的苦果。(他们)采取不仅仅形式性的关闭工厂,而且投资于新科技来克服退出障碍,都是证据。同时,竞争者之间也会达成双边或多边协议。这跟第二阶段截然不同,从业者们不再指望他人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而是更多自发性的强调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和协作。
铸造行业接下的分析显示,不仅仅是在行业调整时的企业间竞争和合作方面,而且还有行业内部合作的意图的节点把握。
对接下来对英国铸造行业的描述基于好几个出处:政府统计数据、政府公司注册局的金融数据,以及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 同时,采访行业的的首席执行官和高级官员作为补充,这些管理人员掌管的公司,其产出占到行业产出的2/3,其他人员比如英格兰银行官员,政府管理部门,以及中介金融机构的Lazard
1975年,在英国,钢铁铸造行业是机械加工行业一个非常重要的零部件,同时,铸造行业还有广泛的多样化的客户。
铸造产品是典型的大批量订单产品,也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其生产过程采用砂型浇筑。
行业内,最大的铸造公司分别是: F. H. Lloyd, the Weir Group,
the Davy Corporation and British Steel (那时是国有公司) 掌控了60%的产出,而且,拥有多家公司。第二大多元化公司大概控制了15%的产出;剩下的25%份额,大概被其他60家小工厂瓜分。
行业内公司间的竞争,主要是基于价格,质量和交货速度等重要因素。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同样成功:公司产能大,并不是有很多帮助;更加重要的是公司掌握熟练的铸造工艺,因此,不少单个工厂和小公司,可以在夹缝中取得成功。
也有很多替代品,比如铁铸件,但,虽然少量国外竞争厂家,直接进出口一般少于英国消费量的20%。但是,顾客,却倾向于采用国外厂家的铸件。另外,再加上,铸造产品本身就是工业化产品,这意味1975年之前,铸件销售有很大飞涨。
很多行业经理依然记得,行业利润和产出虽然有不规则波动,如下图所示
如上图所示,行业巅峰产出出现在1959年,1960年,1965年和1969年以及1975年,自1964年以来,整个行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在1975~1983年期间,订单和产出前所未有的下降,下降幅度超过了50%。行业过剩越演愈烈,同时,行业衰退超过10年,这引起了行业的巨大变化。
行业投资爆发期:1975~1978
首先,在1975年的行业巅峰后,,我思考整个事件。在1975~78年间,行业产出从26.8万吨降低到20.4万吨,后续的情景的跌幅,类似此前1972年的产业轮回是的产能利用率。 据报道,尽管在这段时间减少了工人的加班时间,而裁人仅仅是在1978年早期才开始。相应的,粗略的衡量产出效率的单人产出(XX千吨/工人),如下表所示,从1975年巅峰的1.26万吨下跌到1978年的1.14万吨。
资本家并未进行调整:这期间只有一家关厂发生,1975年,当 F. H. Lloyd 关闭一家在达灵顿拥有2300吨产能的工厂,这占当时产能的1%。产能利用率,从1975年的100%下滑到1978年的77%。
多数(不是全部)公司对未来充满乐观,很明显,他们既不乐意关厂又不想裁人。因为这个行业是订单式生产,而产出滞后于订单;终产品库存是微不足道的,但,直接劳动的需求是可获悉的。铸造公司不裁人的事实显示,他们依然预计公司销售额会增加。他们的乐观还体现在他们的投资行为上。通过对样本公司财务数据分析发现,在1975~1977年,尽管面临订单和利润率双降的情况,公司依然增加资本支出,从销售的4%提高到销售额的6%。 政府甚至在财务上资助一些铁素体铸造公司进行投资的专案,这一专案,直接导致产业产能扩大12%。
尽管不是所有的资助资金都被花费出去,但,投资的爆炸式增长,同时期的统计显示经理们预估行业产出在1978年出现回升。
事后诸葛亮,这种乐观看起来毫无道理,但是,正如同开篇Bower, Lorange and Nelso提及的,情况看起来并不太妙。 每一次需求的下降,都伴随着坚定的预期:行业一定会改善!
领头羊企业,率先调整:1978~1981
1975年,整个行业的平均销售利润率在8%以上,而在1978年,该指标已经降低到3%,1979年,多数的公司开始陷入亏损,约亏损2%,当更大影响在于现金流的缺失的影响。
由于持续超出预期的订单下滑,导致行业利润的崩溃。为了应对危机,行业里两家最大的公司, Lloyd and Weir关闭了三家工厂,合计产能1.75万吨,约占当年产能的7%;业内其他公司合计关闭了月1.15万吨产能,但,这些公司多数是多元化公司,他们关闭非营利部门,以便集中资源到其他业务部门。
尽管行业开始了去产能,但是,产能利用率从1978年的76%进一步下滑到1981年的66%。
虽然裁人方面的调整不够完美,但,依然帮助行业提升了人均效率,人均产出从11.4千吨提升到12.3千吨。因为劳动力效率比资本效率更有效率,终于在1981年,行业里多数公司,取得了微博的利润(1%)。
在去产能份额上,大公司在关厂方面贡献了更多份额:
1975~1978年,Lloyd and Weir 两家巨头关闭了60%的产能,两家的市场份额(以销售额计算)从1975年的41%下滑到1981年的24%。更加显著的是,他们关掉的工厂,并不是行业里盈利最差的工厂,其中有些工厂并没不是现代化工厂。 因为关厂时间距离我们采访(关闭工厂是1975~78年,采访时1990年以前,matias注)已经发生有些时日了,很难去弄清楚为什么行业里运营效率最差的工厂没有被关闭。但,明显的是,行业里的巨头,拥有举足轻重份额的多元化公司,认为他们能够从这些关厂行为中收益。同时,那些体量少一些的多元化公司也深信,关闭产能,也能够让他们在其他行业里获取更好的利润。
Stubborn Resistance, 1981-1983
苦苦抗争:1981~1993
尽管1981年的利润率(1%)看起来要比1979(亏2%)年好一点点,但是,多数公司的境况却日渐窘迫,丝毫没有好转,甚至是每况日下。关厂和裁人成本是需要大量现金流的支撑,资产负债表大大的资产减值以及旷日持久的管理层时间投入。
富裕的劳动力,被迫调岗,或者被支付遣散费用(解雇);工厂关闭了,但不能放弃,但拆解(设备)和清理工厂费用非常高昂。很多这些成本,并没有被计入到正常的损益表上。
对于 Weir group来说,上述成本削弱了公司的实力,耗尽了公司现金流,同时,迫使公司进行金融重组。难兄难弟 Lloyd 稍微好一点。
这两个工厂的高级管理人员有一种强烈的怨恨:他们感到”不好的工厂正在被关掉“和”是需要其他来也来做点关厂的事情了“。
在1980年末到1981年初,来自五个公司的高级主管- British Steel Corporation, Weir, Lloyd, North British,and Lake and Elliot (加起来约占行业产出的一半) ,汇聚一堂,共商未来大计。他们最后一直认为削减产能是行业最迫切的需求,需要建立一个机制来鼓励行业里的小厂家主动退出。 一个合理化的方案最后胜出,最后, Ian MacGregor(英格兰钢铁的主席)走向Lazard(他也同意义务承担责任) 让他们的副主席Peter Grant来主导这项工作。
Lazard的计划很简单:应该说服行业里所有公司成立一个基金;这些钱,加上政府一些补助,用于支付行业小公司关闭工厂清理产能的成本。因为那些不关闭工厂的公司会受益于其他公司关闭产能,这个方案的宗旨就是让(幸存者)收益和(退出者)成本大致相等,以加速行业产能出清。
拉加德的方案有很多可取之处,同时,也展示了被其他经济学家称之为寡头联盟的缺点:寡头联盟不会有动力成立专案资金去支付其他厂家关厂去产能。结果,很多协议不具有约束性,最后,行业间并不能践行削减产能的承诺。
拉加德的方案,获得英格兰银行的赞赏,并不令人惊讶。因为英格兰银行也担心行业巨头(可能的)崩溃带来的影响。这个方案也受到了行业巨头的支持!
在该方案事实一年后的,1982年4月,拉加德宣布了一项方案支持生产特种高合金:行业里最大的两个巨头, APV and Wei,和政府一并支付五个小铸造厂关闭,累积关闭产能约占行业的1%。资金补助是巨大的,大概相当于关闭工厂营收的30%。.方案出台方公开承认,这是一个先行的样本,以对行业剩余的小铸造厂鼓励和表彰,鼓励他们主动退出清理产能。
一个完整的合理化方案比预期更难现实。除了开始提及的五个大公司,只有少数不乐意关厂的公司,乐意站出来共同承担基金的出资。小公司都公开声明不支持拉加德,他们看到行业里最大的厂家英格兰钢铁被卷入进来,他们憎恨大玩家试图通过迫使出小公司获得市场份额。
1981年12月,Lloyd宣布退出该方案,Lloyd是商业里最大的公司,也是一个关键的参与者, 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他们提交一份快速收购方案,宣布了新的收回此前对方案出资的政策。相对于(小公司对大公司)敌视和基金缺少主动出资者,对未来缺少远景是更加严重事情。甚至许诺的现金并没有带来主动的产能出清者。
众所周知的原因,拉加德并未期望大公司跳出来主动去产能,但是,小公司不乐意主动站出来去产能,表明行业(高)退出壁垒依然高高耸立。
小铸造厂面对的一个退出壁垒就是关厂带来的高昂的感知成本。在采访中,一些单厂的老板拿出来他们的计算,这些计算表明,成本远超拉加德方案提及的”该厂当年销售额的30%“,相比之下,一些多元化的公司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计算,则揭示预期成本要低得多,接近零。
这些关厂带来可感知的成本差异,在关厂费用清单中被仔细检验。
这些没有多元化的单一铸造工厂,关厂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这意味着工厂原来所有的经理人,因为没有其职位可以调岗,他们将彻底失业。几家规模较小的公司说他们(大厂)没有进行任何形式分析就做出关闭工厂的选项,在他们看来是不可理喻的。
格兰特也指出,在英国餐饮具行业危机时,这种心里退出壁垒也发生过,而彼时,破产是迫使小公司推出的主要因素 |
|
|